泉州古文化与闽南建筑历史渊源的研究

泉州古文化与闽南建筑历史渊源的研究
泉州古文化与闽南建筑历史渊源的研究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 报告 ——闽南古厝调查

目录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4) 1.1闽南古厝简介: (4)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4) 2.1选题背景: (4) 2.1.1文化积淀 (4) 2.1.2建筑遭受破坏 (6) 第三部分研究思路和方向 (7) 3.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7) 3.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7) 3.3数据分析 (8) 第四部分调查过程 (9) 4.2.1文献参考与问卷设计 (9) 4.2.2电话访谈与记录 (9) 4.2.3发布问卷与数据统计 (9) 4.2.4资料集成与整理 (10) 4.2.5完善调研报告 (10) 第五部分调查结果与分析 (10) 5.1访谈结果与分析 (10) 5.1.2采访背景 (10) 5.2采访记录和分析——政府方面 (10)

第六部分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13) 第七部分研究结论 (18) 7.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18) 7.1.1闽南古厝的现状 (18) 7.1.2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外部优势 (18) 7.1.3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不足 (19) 7.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20) 7.2.1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 (20) 7.2.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潜力 (20) 7.3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措施 (20) 第八部分我们的建议 (21) 8.1保护是前提,保护比申遗重要 (21) 8.2传播闽南古厝文化很有必要性 (22) 8.3保护的同时开发闽南古厝 (22) 参考文献 (23)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1.1闽南古厝简介: “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2.1选题背景: 2.1.1文化积淀 闽南古厝产生于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有着深厚

闽南传统建筑

闽南传统建筑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闽南建筑—屋顶 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 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着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闽南古厝调查 目录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2) 1.1闽南古厝简介: (2)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3) 2.1选题背景: (3) (3) (3) 第三部分研究思路和方向 (4) 3.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4) 3.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4) 3.3数据分析 (4) 第四部分调查过程 (4) (4) (4) (4) (5) (5) 第五部分调查结果与分析 (5) 5.1访谈结果与分析 (5) (5)

5.2采访记录和分析——政府方面 (5) 第六部分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6) 第七部分研究结论 (7) 7.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7) 7.1.1闽南古厝的现状 (7) 7.1.2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外部优势 (7) 7.1.3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不足 (8) 7.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8) 7.2.1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 (8) 7.2.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潜力 (8) 7.3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措施 (8) 第八部分我们的建议 (8) 8.1保护是前提,保护比申遗重要 (9) 8.2传播闽南古厝文化很有必要性 (9) 8.3保护的同时开发闽南古厝 (9) 参考文献 (10)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1.1闽南古厝简介: “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闽南传统文化(20200521104619)

《闽南传统文化》心得 对于闽南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闽 南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闽南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文化及方言等。 自统一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与闽南大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汉民迁入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 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成为“”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 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 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文化、西方文化等 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 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文化,起源于。系指生活在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 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各区、市、县(原辖待统一)。 它具有的特点有: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 不断的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 色建筑等。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 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 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 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 独造性特征。语言大师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

闽南传统建筑

闽南传统建筑

————————————————————————————————作者:————————————————————————————————日期:

闽南建筑—屋顶 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 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特色

(完整word版)闽南传统建筑

闽南建筑—屋顶 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 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特色

闽南传统文化

闽南传统文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闽南传统文化》心得 对于闽南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闽南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闽南传统文化内容丰 富,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 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文化及方言等。 自统一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与闽南大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汉民迁入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成为“”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文化,起源于。系指生活在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各区、市、县(原辖待统一)。 它具有的特点有: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2、

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独造性特征。语言大师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故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5、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着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

闽南民居建筑特色赏析

闽南民居建筑 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我们在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 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也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着艺术化的本义。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是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闽南民居外墙大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3、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 一、具备整体形式美感且丰富变化的砖石墙面 1、闽南民居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 2、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

福州著名文化古建筑群

福州著名文化古建筑群——三坊七巷 简介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一、三坊七巷概况 福建省福州市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约有40公顷。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营造工法技艺解析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与营造工法技艺解析 XX省XX市古建筑XX 董事长蒋钦全 日期:2012年11月8日 关键词:红砖民居特征营造技艺 摘要:民居是人类赖以生栖、衍繁、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有形建筑实体(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居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载体,它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活式样和文明程度,并以其多元性、多样性的特质丰富了文化遗产宝库。探究发掘,保护传承传统民居文化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结合长期的营造实践,就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的特征与营造工法技艺试加解析。 一、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略述 红砖建筑在西方建筑中司空见惯,“红砖洋房”也成为西洋建筑的一大特征。而历数中国各地各民族各流派的民居建筑,多使用青砖青瓦,形成中国传统民居沉稳、清雅的特色。惟独闽南传统民居异于其它地区民居,普遍使用红砖红瓦,《砖块斜叠成黑线的独特图纹》形成独有的“红砖建筑”与“红砖文化”。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建筑有着久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是由闽南地区特定地理环 境与人文环境造就的。闽南地区粘土中三氧化二铁(Fe 2O 3 )含量很高,烧制成的 青砖,颜色呈土黄色,色感观感难看。若烧制成红砖,色彩纯正,特别耐看。而红色正迎合闽南人热情豁达、喜好吉庆祥和的秉性,因而“红砖建筑”就应运而生,传承光大。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图1)独具鲜明的个性与特色,砖(石)木构造、红砖白石、坡屋顶燕尾脊、靓丽堂皇是其主要建筑元素与普遍特征,而又以红砖最彰显个性。“红砖”泛指釉面砖、花头砖、火垫砖、花砖等系列规格砖,广义上还包括屋面、地面用的红地砖、红瓦等主要建材(俗称“红料”),构造成闽南传统民居的风韵。红砖建筑根植闽南,经久不衰,并伴随闽南人的足迹,远播海内外,成为闽南籍华人的精神家园。 二、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与其它民居异同分析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作为民居,它与中国各地传统民居的共性是显而易见的。 从民居的形制布局上看,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主要形式是四合院(图2),其保留了许多古代中原地区民居建筑的特点,这与闽南先民迁徙的历史密切相关。

“嘉庚风格”建筑

“嘉庚风格”建筑 与闽南文化的创新 龚洁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福建的东南部集美和厦门岛上,出现了一批既具传统的闽南 红砖民居特征,又有西洋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中华文化与欧陆文化巧妙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大多在西洋风格的主体上,或在英国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上,加上传统的闽南建筑的屋顶,形成了个性突出、色彩鲜丽、整体十分漂亮的独特风格,人们称之谓“穿西装,戴斗笠”,这就是陈嘉庚先生在创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时发明的新颖建筑形式,后人称之为“嘉庚风格”的建筑。 陈嘉庚,厦门集美人,1874 年(清光绪十三年10 月21 日生于集美社颖川世泽堂。1890 年,虚龄17 岁时应父召到新加坡学商,后种植黄梨、橡胶,进而经营橡胶制造业,雇用职工约3 万人,资产多达新币1000 万余元,约值黄金百万两。陈嘉庚经营成功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的青少年,他说:当今中国,青少年没有文化是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的。于是他把赚到的钱,全部携回集美、厦门,开始了艰辛漫长而又崇高的兴学之路。 一 这条兴学之路是伴随他建造众多的嘉庚风格建筑而延伸的,他兴学到何处,嘉庚风格建 筑就出现在何处,而且越建越漂亮,规模也越建越大,为我们留下了闽南的建筑瑰宝! 1912 年秋,陈嘉庚回到集美,召集各角房长幼劝其停办各房私塾,联合筹办集美小学。1914 年8 月起,到1927 年,他在集美陆续建起许多座教学大楼,计有:小学楼(1940 年8 月)、尚勇楼(1918 年1 月)、居仁楼(1918 年1 月)、立功楼(1918 年5 月)、立德楼(1920 年3 月)、立言楼(1920 年7 月)、德礼楼(1920 年11 月)、即温楼(1921 年4 月)、手工教室(1921 年2 月)、尚忠楼(1921 年2 月)、诵诗楼(1921 年2 月)、明良楼(1921 年6 月)、延平楼(1922 年9 月)、允恭楼(1923 年8 月)、文学楼(1925 年8 月)、敦书楼(1925 年8 月)、务本楼(1925 年12 月)、事务楼(1925 年12 月)、崇俭楼((1926 年2 月)、瀹智楼(1926 年8 月)、葆真楼(1926 年9 月)、养心楼(1926 年9 月)、敦业楼(1927年8 月)等,计约23 幢,作为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及商科、女子及女小、农林、幼师等学校的校舍,约45000 平方米。相关设施有:福南大礼堂(1918 年12 月)、医院(1920 年9 月)、图书馆(1920 年11 月)、科学馆(1922 年9 月)、音乐室(1925 年2 月)、钟楼等为各校共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陆续建造了道南楼、南薰楼、航海教学楼、黎明楼、侨校教学楼、七星亭等,约16 万平方米。1920 年起的五年间,他还在厦门大学建造:敬贤楼(三幢)、映雪楼、囊萤楼、丰庭楼(三幢)、大南楼(二幢)、集美楼、同安楼、博学楼、国光楼(三幢)、芙蓉楼(三幢)、成义楼、成智楼、成伟楼(三幢)、南安楼、南光楼、笃行楼以及勤业斋、建南大礼堂等约30 幢。1921 年前的大楼,大多是欧式或殖民地式的敞廊拱房,罗马圆柱,有的还是仿荷兰中世 纪建筑或西欧文艺复兴建筑,个别的如务本楼则酷似德国慕尼黑的洛可可式建筑,这主要反映陈嘉庚先生受南洋殖民地建筑的影响,乃是因为嘉庚先生在南洋殖民地生活二十多年,对欧式殖民地建筑感受领悟的结果。这正说明嘉庚先生接受新事物,自觉不自觉地把在南洋看到的欧陆建筑形式移用于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教学楼的建筑。 但是,他在南洋经商活动中,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欺凌和压迫,作为中国人受洋 人压迫的滋味太深刻了。必然会在某一个方面表现出反抗,表现出一种“报复”心理,尤其是得到了宣泄后而获得场眉吐气的快感。于是,他在1920 年以后建造的教学楼或宿舍的欧

浅析闽南传统建筑屋顶文化的形成

浅析闽南传统建筑屋顶文化的形成 浅析南闽统传筑建屋顶化的形文 林成琴 秀(厦门市博馆福建厦门物 361 000) 中国 传统筑建的屋 ,顶是为引人注最目的部位,被之称美丽为的冠冕闽南传统建筑屋顶的态沿形了袭中传国建筑文化统又具有,鲜的明地域特性, 容兼蓄并 ,表现出元化的面貌 ,多线条优美饰装繁 一褥 ),其刻有南上宋时建筑的象形 , 一是座脊殿顶的殿五堂也是,个一殊特的例子 .1南传闽统建屋筑顶本原基型 闽 红南砖大的膺顶屋正脊曲反宇翘, 中低平 , 间大屋膺顶常分为几段通, 作高低不同 工 艺杂等特复征,成为闽传统南筑建屋顶典型的代表形 一态闽南传统建筑屋顶的域特色地 的错 ,落大多为悬山 ,硬配燕尾山脊马和背鞍 式其中形尾燕用主于膺, 马鞍用于膺护燕尾和马鞍是背闽南古的屋膺顶的基本形 闽南态统传建筑顶屋由部3分组成 :屋脊 : 括正脊包分脊小垂 l ( ) 脊南闽地区统传民居屋的顶以山为硬多 ,山多见悬闽于南山区歇山顶源于中国南 起曲 脊部四

正脊横为向走 ,是前两个斜后坡交相碎而瓷粘剪形方花瓷砖等做装小片只脊水是泥和 , 方闽南寺观屋顶泛使广用图(版 : 肆1 )闽南建筑庞殿顶用, 只有州泉庙大成殿文个一子例厦工门吕膺土出青釉瓷罐 (的 图成的屋 ,脊在脊部堵用镂空的分砖或块灰泥组合图案 ,饰大都在正厅用正房或 头塑砖做两的道长 , 一般人线用家 , 或在龙等护重不的屋顶要垂脊上是向纵屋脊 ,的分布在斜坡两边和,小做脊雷同法曲脊则是 正和垂脊脊的接交处 , 尾燕的变化饰装背马是他都 ( )2 纹路 :曲脊和垂脊向山最凸出者叫 墙面凸的出部分排列整齐且连续随曲脊垂和脊成圆或角山的古瓦形砖或块 纹路外图一 厦门屠吕土出的代青瓷罐 宋纹主路, 主纹下方路叫里纹路的, 上方的 除美叫外观, 纹路还起了保护墙卜山装饰物的作用 (二) 斜坡: 主要指瓦片 3的 O 浅 闽析传南建筑统顶文屋化形的 成二目{ 二之 串角草 }花图 二 鲁 } 麟启娜 留而 L一l 姗比乌1 厂一洲照目睿甲魏1 目一 X厅

古建图纸资料大全

《古建图纸资料大全》 《古建图纸资料大全》由实力古建设计公司内部专员数月精心整理,经典古建设计施工图纸,PSD 效果图,单体模型、场景模型等一网打尽!拥有本套资料,你即能成为全能的景观设计师,设计中无需再为找资料、素材而烦恼!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1. 古建CAD施工图纸:6000余套完整CAD施工图纸,可修改,可打印,打印后即可用于施工建造。包含:寺庙、宫殿、清真寺、园林公园、水榭、花架、古塔、古亭、古建门窗、廊道、牌坊、古建民居、园林桥、四合院、庭院、古墙……各种古建类型,古建施工不用愁。2. 古建3DMAX模型:4000余个古建3DMAX模型,包含古建单体模型和场景模型,内容涉及寺庙、宫殿、清真寺、园林公园、水榭、花架、古塔、古亭、古建门窗、廊道、牌坊、古建民居、园林桥、四合院、庭院、古墙……各种古建类型,没有你找不到,只有你想不到。3. 古建PSD效果图:高清效果图,分辨率大都在4000左右,PSD图层均没合并,可自由分拆调用,内含公园,古建鸟瞰,亭子、庭院、水景等大型古建PSD场景,设计师设计效果图必备,资料非常全面。4. 古建PSD贴图素材:包含古建材质、古建浮雕、古建雕塑、假山、石、水景、水榭、驳岸、亭、廊、汀步等等及千余张制作3D古建模型、效果图常用的素材,让您真正设计无忧。5. 古建实景图片:提供最全古建实景照片3000余张,全

部高清大图,古建彩绘、古建大门、古建民宅、古建宫殿、古建寺庙、古建庭院、古建亭子、古塔、古建琉璃瓦、青瓦图片、古建木制作模型图片、青石花纹图案、古建艺术桥、四合院等等。6. 古建施工、修缮:大量古建工程实例,古建施工相关技术、表格、文献,提供最全古建施工方案,附带古建修缮技术大全,古建施工方案、古建施工组织设计范本,古建修缮施工组织应有尽有。7. 古建设计软件:包括ACDSEE、3DMAX9.0+vr、3DMAX2009+VR、CAD2008+天正、PHOTOSHOP CS5 等,内含正版注册码,可正常使用。 该资料特别适合以下人群:古建设计公司及设计师、古建施工建造单位、古建相关专业及研究人员、古建修缮从业人员、公园小区景观设计施工单位等等! 一套资料在手,设计从此无忧,古建设计师速成资料,前所未有的海量精华收集。无论做效果图、施工图、方案、、谈工艺、谈设计、谈施工、均得心应手!!设计师能力的迅速提高,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能迅速的获得想要的知识!能快速的解决问题。本套素材资源库,实体设计公司内部精心整理,物超所值! 下面是有关古建施工图纸(DWG格式),部分目录介绍: A、古建筑方案施工图详细目录 A-1古建筑方案施工图集 Administrator 第2 页2014/11/8 Saturday 海盐天宁寺施工图 海阳凤凰台建筑方案设计(效果图) 海阳寺庙建筑方案设计(效果图) 沪东清真寺建筑施工图 怀柔中式古建住宅区建筑方案设计(效果图) 黄浦古港景观区环境整治与建筑设计方案文本施工图景观大样 金宝街赛马会古建方案设计(效果图) 乐清市蒲歧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 路桥区保护规划、古城区项目概念性规划、台州路桥最终成果 木结构建筑(图片) 南山观音圆通宝殿初扩及施工图 钱江观潮度假村施工图 乾坤阁效果图 日本社寺建筑图纸(图片) 三峡古建文物效果图(效果图)

闽南文化 (古厝)

课题名称:中国古民居的奇葩——闽南古厝组长:庄焱法 成员:叶家镇、王逸群、方毓韬、张凯旋、郭鸿辉 班级:高二(5)班指导教师:林发茂 中国古民居的奇葩——闽南古厝 摘要:在闽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敞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生活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体制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厝中家族成员的魂灵,传承关于家的荣耀。

一.闽南古厝的命名: 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二.闽南古厝的样式: 1.闽南古厝的内部布局: “光厅暗屋”为闽南古厝的布局特点。中间厅堂宽敞明亮,为奉祀祖先、神明及会客的场所。厅堂后壁多用可开启折合的大扇木门隔成,平时闭合与后轩分开。后轩可布置成小书斋,遇有贵客要事,也可延入后轩密谈。有事时,可把大扇木门打开,把厅堂与后轩合并为一,增大活动空间。厅堂两侧为东西大房,是主要居室。大房房门悬布帘,以屋顶小窗取光,室内较暗。大房前有檩步,是梳洗的地方。大房后有后房,是婢妾居室或存放随身用物、箱笼的储藏间。这种“一明两暗”的三开间结构,是闽南古厝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五开间即三开间左右再扩展一间而成。古厝就是“一明两暗”布局基础上,由数个单体建筑及外部空间组合衍化而成的合院建筑。 2.闽南古厝的开间: 根据开间大小,民间普遍称呼这种合院建筑为三间张和五间张,其按进深大小可分

闽南古厝建筑的保护和开发

闽南古厝建筑的保护和 开发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毛概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作业 调研名称:闽南古厝建筑的保护和开发 调研类别:一般类别 目录 一、闽南古厝简介 (3) 二、选题依据 选题背景 (3) 选题意义 (4) 三、可行性分析 (5) 四、研究思路和方向 (6) 五、调研过程 (7) 六、调查结果 访谈结果与分析 (8)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0) 七、研究结论 (13) 八、我们的建议 (15) 九、附录 (17)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一、闽南古厝简介: “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它

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二、选题依据 (1)选题背景: 1、文化积淀:闽南古厝产生于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有着 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建筑。闽南古厝是以家庭为单位,通常是几个有着血缘关系的家庭居住在同一古厝内,这正是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宗族文化。现在的古厝也仍然发挥着这样的作用,许多已经移居台湾、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的闽南人,因挂念古厝上的祠堂,在老去之前仍会回到家乡看望。四周封闭式闽南大厝,有二进、三进,甚至有五进、七进的。一般来说,一进为门厅,二进为迎客厅或祖先牌位厅(闽南人注重宗族血缘关系),厅两侧居室和后落均住人,有一定的私密性,外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门外有一排木桩,由于古代女子不得“抛头露面”,因此用其来遮掩女性,这也是古代男女尊卑的体现。进前有左右两厢房,一般用作厨房和储存草料工具等。进两旁外侧,通常各建一条狭长的房子,称为"护厝",也叫护龙。厅堂多为三间七架(间,面宽的单位;架,进深的单 位),间架多寡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进与护厝之间有过水廊连通出入,结构完整。大门进去,有前院,深井(闽南语译过来的,和表面意思不一样,指的是天井,采光的一个地方)两边是护廊,穿过天井就是正厅,左右是东西两厢,是正房。大厅后面就是后院。闽南古厝都有两个“飞檐”,上面常雕有龙、凤等形象,其雕刻精致。在这些古厝中还存有一些着名的“豪华” 古厝,如果杨氏古厝、王式古厝、宏琳厝……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 告 ——闽南古厝调查 目录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闽南古厝简介: “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选题背景: 文化积淀 闽南古厝产生于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建筑。闽南古厝是以家庭为单位,通常是几个有着血缘关系的家庭居住在同一古厝内,这正是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宗族文化。现在的古

厝也仍然发挥着这样的作用,许多已经移居台湾、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的闽南人,因挂念古厝上的祠堂,在老去之前仍会回到家乡看望。四周封闭式闽南大厝,有二进、三进,甚至有五进、七进的。一般来说,一进为门厅,二进为迎客厅或祖先牌位厅(闽南人注重宗族血缘关系),厅两侧居室和后落均住人,有一定的私密性,外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门外有一排木桩,由于古代女子不得“抛头露面”,因此用其来遮掩女性,这也是古代男女尊卑的体现。进前有左右两厢房,一般用作厨房和储存草料工具等。进两旁外侧,通常各建一条狭长的房子,称为"护厝",也叫护龙。厅堂多为三间七架(间,面宽的单位;架,进深的单位),间架多寡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进与护厝之间有过水廊连通出入,结构完整。大门进去,有前院,深井(闽南语译过来的,和表面意思不一样,指的是天井,采光的一个地方)两边是护廊,穿过天井就是正厅,左右是东西两厢,是正房。大厅后面就是后院。闽南古厝都有两个“飞檐”,上面常雕有龙、凤等形象,其雕刻精致。在这些古厝中还存有一些着名的“豪华”古厝,如果杨氏古厝、王式古厝、宏琳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