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终极版复习资料

跨文化传播终极版复习资料
跨文化传播终极版复习资料

跨文化传播终极版

一、选择题:

1.道德评价的两种形式:

(1)自我评价。这是道德的心理调节机制,是个人对自己行为和动机的道德价值、意义进行的鉴定,表现为荣辱感、正义感、义务感、良心感,等等;

(2)公共评价。是社会对于人们动机与行为的道德价值、意义的鉴定,表现为一种隐形或无形的精神影响,结果往往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social opinion)——是一定数量的人们对某种社会行为的道德价值所给予的倾向性评判意见。

这些评判意见是许多人相互取舍、相互传递,最后形成一种精神压力的过程。道德的社会舆论一旦形成,会造成一定的孤立情境与心理压力,即“人言可畏,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2.社会互动主要包括五个要素:

(1)行动者

(2)社会目标

(3)社会环境

(4)社会规范

(5)社会接触

社会化是个体用来获得其所属群体的规范、价值观、信仰、态度和语言特征的社会互动过程。

3..社会化的几个阶段:

◎基本社会化。在儿童时期通过家庭学习生活知识,培养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发展道德及价值判断的标准;

◎预期社会化。主要指在学校里进行的社会化,学习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为进入社会做好各种准备;

◎发展社会化。主要指成年之后的社会化,是在实现了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随着环境和自身的变化,个体要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担新的义务、角色和责任;

◎再社会化。当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个体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需要做出重大调整,并开始新的学习。譬如,人们在迁居异国他乡时,需要学习当地的语言,适应当地的习俗和生活方式。

4..影响感知的主要因素

?生理

?环境

?语言

?文化

5.西方文化中四种主要的思维方式

(1)唯名论式推理(nominalistic reasoning),也称归纳推理法;判例法

(2)一般推理(universalistic reasoning),也称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式;制定法

(3)直觉推理(intuitional reasoning),重视直觉,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4)辩证推理(dialectical reasoning),也称辩证逻辑方法,是由黑格尔创立、马克思发展的逻辑方法,要求分析和综合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相结合。

6.中西传统中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一,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英美人偏好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imaginal thinking)是对记忆表象(大致等同于“想像”)进行分析综合、

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抽象思维(abstract thinking)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系统化、具体化作为思维的过程。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

第二,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西方人偏好分析思维。

?综合思维强调了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统一性的认识,是一种重视普遍联系的“整体观”。

?分析思维是指在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成分,或者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区分开来。

?黑格尔评述《易经》:“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具有最深邃、最普遍的东西与极其外在的、完全偶然的东西的对比,最外在的、最偶然的东西往往能与最内在的东西结合”。第三,中国人注重“统一”,西方人注重“对立”。

7.态度由(认知)、(情感)和(意动)三部分组成。

态度改变其本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

8.文化适应因此而表现出大致四个基本阶段:

(1)蜜月阶段

(2)危机/沮丧(或敌意)阶段

(3)恢复调整阶段

(4)适应阶段

9.文化适应的六种理论

?传播涵化理论(communication acculturation theory);

?★互动涵化模式(interactive acculturation model);核心观点:东道国与移民群体之间的关系,是国家整合政策影响下的双方涵化取向共同作用的结果之一。

?★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anxiety-uncertainty management theory);

?同化、偏离与疏远理论(assimilation,deviance,and alienation theory);

?网络与涵化理论(networks and acculturation)

★文化图式理论(cultural schema theory)

10.根据“约哈里窗口”,传播双方对彼此信息的了解有四种情况,也可以分为四个区域:开放区(open area)、盲区(blind area)、封闭区(hidden area)和未知区(unknown area),分别表示个体在“开放”、“盲点”、“封闭”和“未知”四种传播状态下,人际互动与信息分别所处的地带和状况。

11.传播能力的五个构成

?解释能力(interpretive competence)。人能对互动时所处的情境或条件,给以命名,进行组织和解释,选择出重要的信息;

?目标能力(goal competence)。一个没有计划的传播者是盲目的,所以必须设置目标,提早或预期可能发生的结果;

?角色能力(role competence)。角色是社会的产物,人可通过社会角色实现或保持自己的社会身份。无论在任何传播情境中,人既要学会保持独特的自我,也要学会尊重他人。如果人不能辩认和控制角色及其互动、合作等传播行为,将直接影响人对信息的选择;

?自我能力(self-competence)。选择和表现一个你想要的自我形象,包括知道那一个自我是谁;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能将这样一个自我向他人表现出来的能力;

?信息能力(message competence)。人能够选择使用让他人明白,让他人了解和领悟的词语或非词语信息,同时,也能对他人所选择的信息给以回应,进行意义交流的

能力。如果没有这种基本能力,传播就无从发生。

12.跨文化传播能力基本构成要素

(1)对不同文化的修辞敏感性

?修辞:一种自觉的语言调整行为,即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对语言材料进行修饰、加工。

?在跨文化交往中,由于语境因素严重地制约着语言行为的组织和建构,所以,修辞敏感性强调的是修辞与语境之间的关联,要求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边界保持敏感,能区分什么是自己的文化,什么是不同的文化,并能自我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文化。

进一步地,要求传播者能够使用适当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向对方表示尊重和积极的关注,做出顺应语境、利用语境甚至改造语境。

?在社会交往中,修辞敏感性强的人往往能对对方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做出准确的预测,这种预测是以个人掌握的关于文化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基础的。

(2)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立场的能力。

传播者应以描述别人的行为为主,同时采取非评价性的立场,特别是在早期交往中,不应以自己的文化标准为依据去对他人的行为评头品足,以避免错误的评价。这是一种认知能力,表现了传播者的心智和素质,涉及到人际交往中三个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认知程序:描述(description)、解释(interpretation)和评价(evaluation)。

?描述是指对人们观察到的行为进行客观地描述,不允许对客观行为进行评价或赋予意义;

?解释是对观察到的行为进行加工和赋予意义,关键是对任何行为的描述都可能产生不同的解释;

?评价是对解释赋予积极或消极意义。

(3)适度的移情能力。

(4)灵活应付不同场景的角色行为能力。

?任务角色能力,指主动征求信息和事实、完成任务以及评价他人意见的能力等;

?关系角色能力,指与对方达到和谐一致,协调冲突和妥协让步的能力等;

?个人角色能力,指能拒绝别人的观点,能控制他人以及展示自己个性的能力等。(5)拓展心灵与减少偏见的认同灵活性与认同协商能力

当人们感到外来群体的文化认同威胁到自己所在群体的文化认同时,自我认同取向就会趋于封闭并采取防卫姿态。这样一来,人们期望在众多的文化认同中凸现自己文化认同的愿望,就导致了偏爱内群体(ingroup)的倾向,其结果就是:对外群体成员的歧视,以及阻碍对新文化的开放性接受。

针对这种现象,具备开放、灵活的认同能力,显然有助于拓展心灵的开放性与减少偏见。

13.对话式传播的要求

?相互开放

?非操纵性

?承认独特性

?相互承认

?彼此接近

?不做评价

14.跨文化谈判者必须把握好两个层次的知识

?事实性知识(factual knowledge),是关于某一特定文化的事实,大致可以通过书本来获得;

?解释性知识(interpretative knowledge)。这显然是一种观察和理解文化差异的能力,

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要靠时间、经验和体会才能获得。

15.大众传播对文化的影响:

(1)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彼此借鉴、吸收、认同并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大众传播是促进文化融合的重要机制。

(2)文化增殖:文化增殖是一种文化放大现象。在文化融合和通过的过程中,原有的文化补充了新的血液,并在原有的基础只上又产生新的价值或意义来

(3)文化分层:信息的传播有拉大不同群体之间文化层次的作用。有学者发现,当一个社会体系中信息流增长时,社会中那些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并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在接受和吸收信息方面要比社会地位低、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社会群体强。

(4)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是指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发生转变,特别是结构性转变的过程。

二、名词解释:

1.道德的“金规则”

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指出,至少有三种“轴心式”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每一种文化都具有的:

(1)尊重他人和对他人的义务;

(2)对生命意义的充分理解;

(3)人的自我尊严。

孔汉思(Hans kung)等伦理学家大力张扬的道德的“金规则”(golden rules),是人类共同的、长期有效的“不可取消的和无条件的(道德)规则”,也是现代人类建立全球伦理的共同道德资源。

仁爱、博爱、慈悲

2.社会互动:社会学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两个以上的个体、群体或社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3.感知:感知是指人通过感觉器官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人类认识外部环境乃至客观世界的最为基本的认知形式。

在跨文化研究的视域之下,感知还是人们建立世界观的首要机制,世界观也为人们的感知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4..社会认同:社会自我的“组织化”

社会认同与群体相关,是某个群体在社会化和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一致认同,强调了“人们之间的相似性,以及群体成员相信他们之间具有的某些共同的、相似的东西”。

社会认同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1)内在的方面是指群体认同(group identity),即群体所属成员在主观上具有的群体归属感;

(2)外在的方面是指社会分类(social categorization),即社会对某一社会成员的群体归类和划分。

5.定势:在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定势主要被看作是人们对其他文化群体特征的期望、信念或过度概括,这种态度建立在群体同质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具有夸大群体差异而忽略个体差异的特点。

6.文化休克:在文化与传播研究中,文化休克主要是指人们在经历不熟悉的文化、生活方式或态度而引起的困惑和不适,强调了异文化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反应和冲击,主要表现为由于未满足期望的逐渐积累而产生的迷失感和挫折感,通常会同时表现在生理和心理层面。

7.文化适应:是不同文化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动态调整过程,涉及学习某种文化的整体行为,能够帮助个体乃至文化群体从特定文化中获取能力以及重新定位,从而在变动环境中获

得生存的能力和空间。

8.人际传播重要分析手段:

(1)约哈里窗口★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勒夫特(Joseph Luft)和英格拉姆(Harry Ingram)提出了一个透视人际互动过程及传播环境的模式,被学界称为“约哈里窗口”(Johari Window)。半个世纪以来,“约哈里窗口”一直被视为人际传播的重要分析手段,也有助于理解跨文化交往中的人际传播能力。

9.“克兰兹伯格第一定律”:技术既无好坏,亦非中立”。

10.“数字鸿沟”:指的是由于地域、教育、经济和种族差异,不同群体在掌握和运用电脑、网络等数字化技术及分享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的差异,其实质就是一种因信息落差引起的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亦可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11.“虚拟殖民主义”的提出

网络中出现的殖民主义将互联网作为压迫的工具,后发展国家正在被迫接受西方的知识和技术,但互联网并非中立,其内部隐藏着设计者的偏好,西方的理念、知识和传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互联网的结构、体系和文化。

12.“第四个维度”:

法国学者路易·多洛(Louis Dollot)在20世纪60年代就指出,国际文化关系是相对于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的“第四个维度”,文化规范着国家在外交决策中可供选择的范围,并对解决国际问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过,自近代以来,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就开始利用文化手段推行本国的战略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个国家之间、人民之间和政府之间的相互理解,文化日益成为地区、国家和国际事务中越来越有影响的力量,文化也逐步成为国际关系、国际安全、世界经济乃至国内政治等领域的重要视角之一。

三、大题:

1.禁忌的功能:一种社会规范

(1)禁忌是相关群体在心理和行为的“禁区”,群体成员具有回避、遵守和捍卫这些禁区的强烈意向,同时也有要求其他群体遵守的倾向;

(2)禁忌的产生往往是不明确的,遵守它们的人对之并不能做出确切的解释;

(3)禁忌由内在的心理需要或信仰来维持,破坏禁忌所遭受的惩罚往往是由精神上的或当事人内心的力量来实行。尤其是,禁忌强调的是行为的结果,而非动机,不管人们是不是有意的,也不管违犯禁忌者具有什么样的身份,它都会施以惩罚和制裁;

(4)禁忌渗透在相关群体的价值取向、社会性格之中,分享同一种禁忌的群体通常会共有相同的观念体系。

2.儒家思想中的核心道德规范

(1)“仁”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与礼治密切相关的道德规范,而“天下归仁”则是社会道德的最高理想,这种社会道德理想是通过每一个个体自觉地“克己复礼”实现的。天

(2)“忠”是处理君臣关系和政治关系的道德规范。《忠经》指出:“善莫于作忠,恶莫大于不忠”,而“忠”不仅仅是体现在“奉君忘身,殉国忘家,正色直辞,临难死节”上,还应做到“沉谋潜运,正国安人”。君

(3)“恕”,和忠相联系的,推己及人,如人之心。忠恕被孔门弟子看作是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人(4)“孝”是儒家源于宗法制度而倡导的处理家庭乃至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孝经》强调:

孝是“德之本”,指出“人之行,莫大于孝”,甚至是“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最终把“孝”提高到“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的高度。父

3.理解认同的三个层次:

第一,认同是人们对自身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定位,也是特定身份的获得。“角色”来源于舞台上演员的概念,主要是指在社会结构中占有特定地位的人士应有行为的模式或规范,它确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位置;

“身份”指的是个人在群体中占据的地位或相对于他人的位置;

“定位”意味着认同是遵循一定规范的,违背规范就会有得到“污名”(stigma)的危险。

第二,认同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自我”(self)的认知而逐步形成的。

“自我”:社会成员将自身视为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结果。

查尔斯·库利:自我是以群体为背景,在互动中产生的,即个体之间彼此互动,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想像着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从而获取自我形象、自我感觉和自我态度。

第三,认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没有终点的过程。

认同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集中反映了人与社会化的关系,以及个体与其他个体或群体关系的结果。由于社会化过程的持续性,认同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过程,与社会化一样,是贯穿了从生到死的全部过程。社会学家理查德·詹金斯(Richard Jenkins)就指出,“认同事实上只能理解为过程,理解为…成为?或…变成?”。总之,认同的变化既是对外部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也是人们之间相互关系不断变动的结果,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的态度的变化。

4.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关系

(1)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密切相关。社会认同是无数个体“社会自我”的一种“组织化”,或者说,社会认同就是“我们”对关于“我们”是什么人,以及“他们”是什么人的理解。

(2)自我认同是在社会认同条件下的认同,离开了社会认同的自我认同是不存在的;社会认同就存在于某一群具有自我认同的个体当中,社会认同并不排斥自我认同的存在。

5.思维方式的文化影响

?历史传统对思维方式的产生和延续具有重要的影响;

?由于哲学思想中包含着大量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内容,所以哲学与思维方式有紧密的联系;

?任何思维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赫尔德(Johann Herder):

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存,民族的思维方式只能通过他们各自的语言才能正确地理解,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不同民族各自的语言表达方式决定的。

6.“约哈里窗口”的启示

?不同的人的四个方块的面积是不同的,有些方块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很大,对另一些人来说却可能很小。人与人开始接触之际,公开区较小,因为缺少时间和机会进行信息交流。根据一般的交往经验法则来说,你应该尽可能扩大公开区,使其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窗口,不断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公开度和诚信度。当你开诚布公的时候,对方可能也正在为你打开心扉。

?缩小盲区和未知区。传播者要深入、系统地了解本文化的各个要素、对方文化的各要素以及双方文化的异同,特别是充分了解可能引起冲突的因素;

?要通过缩小封闭区来扩大开放区。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由于彼此的相对隔绝,很容易形成未知区膨胀的状况,这就需要适当地进行自我展示(self-disclosure),即通过提供背景知识、解释性翻译等手段来展示自己,提升传播的效果。

7.“对话的倾听”(dialogic listening)理论

约翰·斯图尔特和米尔特·托马斯(Milt Thomas):

?在对话中,“倾听”不是单纯地听,“说话”也不是单纯地说,而是把“倾听”与”说话”

交织在一起,互为依靠。

?“对话的倾听”打破了“倾听”与“说话”之间可以脱节、可以间隔的错误观念,将每一个对话者的注意力都置于传播互动过程本身,而不是去关心对方的内部心理状态。

?对话者并不能完全进入他人的脑海中去,也不可能完全拥有他者的立场。事实上,对话者也不可能全然放弃自己的立场。

8.文化与传播的关系

第一,文化是世代相传的,传播使文化成为连续的过程。

第二,文化是传播的语境(context),没有文化的传播和没有传播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第三,传播促进了文化的变迁和整合,传播是文化延续的整合机制。

9.★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和跨国经营的发展,人力资源的流动性也在加强。在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方法、决策方式、控制程序已基本趋同,但员工

的不同文化背景则使组织内文化冲突成为影响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

遥感试题

《遥感原理与应用》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目标相互作用后能量可分为三部分,不包括下面哪种辐射( D )。 A.反射 B.吸收 C.透射 D.发射 2. NDVI= (Ch2 - Ch1)/(Ch2 + Ch1)指的是( D )。 A.比值植被指数 B.差值植被指数 C.差比值植被指数 D.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3. 大气窗口是指(C)。 A.没有云的天空区域 B.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 C.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 D.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4. 图像灰度量化用6比特编码时,量化等级为( B )。 A.32个 B.64个 C.128个 D.256个 5. 图像融合前必须先进行( A )。 A.图像配准 B.图像增强 C.图像分类 6.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下列( C )影响并不改变太阳辐射的强度。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折射 D.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7.黑体辐射是在特定温度及特定波长由理想放射物放射出来的辐射,其特点( B )。 A. 吸收率为0 B.反射率为0 C.发射率为0 D.透射率为1 8.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中,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和解译者的经验,直接确定目标地物属性的,是下面哪种方法( A )。 A.直接判读法 B.对比分析法 C.信息复合法 D.综合分析法 9.计算植被指数NDVl,主要使用以红波段和下面哪个波段( C )。 A.紫外波段 B.蓝色波段 C.近红外波段 D.绿波段 10.以下不是高光谱遥感特点的有( A )。 A.它与多光谱遥感含义相同。 B.它可以将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分割成相对更连续的光谱段。 C.它需要面对海量数据处理问题。 D.它每个通道的波长范围比多光谱遥感要小得多。 11.探测植被分布,适合的摄影方式为( C )。 A.近紫外摄影 B.可见光摄影 C.近红外摄影 D.多光谱摄影 12.下面关于遥感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1999年美国发射IKNOS,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米。 B.加拿大发射RADARSAT卫星是世界上第一个携带SAR的遥感卫星。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马原复习资料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定义,马克思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物质的存在形式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3.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与物质,其次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

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物质的永恒发展) 四.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统一的实质: 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规定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根本分歧的焦点. 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简单的表述: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无条件,绝对的)和特殊性(个性,有条件,相对的)是辩证统一关系,即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六.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我最喜爱的大学老师

润物无声植树人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题记有人说:人生有许多事要学也有许多事要做。而一生教你学做事的人便是老师;人生有许多难做的事,而最难的事是做人。在这世上首先教你做人的人便是老师;人生有许多许多的东西令你珍重,而当你双鬓堆雪,归于宁静,你才会知道,这珍重之中的珍重,乃是真诚。在这世上,唯有老师,教你真诚。 时光飞逝,转眼又是一年秋意浓。记得去年今日,我尚是懵懂无知的带着对大学的憧憬期待刚来到烟大的小姑娘,现在我已充实快乐的度过了大一,也成长的许多。因为在这所美丽的烟园里我遇到了她,一位优秀的和蔼可亲的教师——我的班主任沈春华老师。她虽然不是我在求学道路上遇到的第一个老师,但她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认真,对我们这帮学生殷切的教诲,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已经深深的影响了我,让我心生敬佩的同时不免由衷的感谢她。感谢她来到我的生命,给我激励,助我成长。 玉壶存冰心 最享受沈老师给我们开班会的时光。从大一入学到现在,每周一次的班会让我从心底感动。刚入学的时候,她告诉我们大学是一个平台,是从高中到步入社会的一个台阶,所以平常既要认真学习,还要积极的参加活动,更要树立起强烈的班集体荣誉感,这让刚入学对一切都茫然无知的我们找到了一丝方向。临近期末,她会给我们敲醒警钟,希望我们可以考个好成绩开开心心的回家过年。这里的天气很会耍脾气,往往让我们措手不及,不过还好有她提醒我们几时添衣的温暖;脱离父母的我们更像小孩子,事事随着自己,不过还好有她提醒我们注意饮食的关爱。我们的生活、学习、情感,沈老师都在心里想着,她喜爱我们这帮孩子,心里满满的都是操心和关心。就像妈妈一样,她平等的看待我们每一个学生,在她眼里学生只有勤奋与否,没有优劣之分,在她眼里我们是一样的优秀和充满潜力。沈老师的每一次班会,都让我感受到她对我们浓浓的爱。这种爱,像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这种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

广告学原理期末复习整理

广告学原理·重点整理 第一章 (书P3)广告的本质特征: 一、广告最本质的特征是传播信息,即以一种公开的、非面对面的方式传达特定信息的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 二、广告传播必须有明确的广告主或广告客户,它是广告传播行为主体之一,是广告传播的法律负责人。 三、广告传播的特定信息是经过编码的特定信息,即通过科学策划和艺术提炼加工使信息符号高度形象化,并带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一种特定信息。 四、广告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媒介是实现信息流通的重要渠道和通路。 五、广告传播是为了实现传播者目标的具有自我展现特征的说服性信息传播活动,即它是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 六、广告传播是一个反复进行的传播过程。 (书P4-5)了解中国最早的印刷广告(北宋时期济南刘家针铺广告铜板)和西方最早的印刷广告(英国第一个推销书籍的广告) 竞争广告:又称比较式广告,将自己的商品和他人的商品作比较,使人看出自己商品的优点,产生“选择性需求”。这种广告有三个明显特点:第一,在市场上出现许多价格、性能类似的商品时,极力宣传本产品的突出特点;第二,宣传价格优惠;第三,具有高度密集性,即反复进行宣传,争取在消费者头脑中打下深深的烙印。竞争广告在产品进入成长期和成熟期能起到强大的效果。 广告传播方式分类: 1.听视广告:利用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片播放的广告 2.印刷广告:利用报纸、期刊、印刷品刊登的广告 3.户外广告:通常指路牌广告、电器广告、空中广告和交通工具广告 4.销售现场广告:指在商场(店)、展销会,利用橱窗、柜台、货架陈列的商品实物、模型、模特儿、图形广告 5.其他形式广告:利用体育、年历、漫画、时装表演等进行宣传的广告 第二章 (书P20-22)广告传播的构成要素:①广告传播者②广告信息③广告媒介④广告受众 (书P24)罗瑟·瑞夫斯的USP理论内涵主要有三个部分: 1.“每个广告都必须向消费者陈述一个主张……——购买此产品,你会得到这种具体好处。” 2.“该主张必须是竞争者所不能或不会提出的。它一定要独特——既可以是品牌的独特性,也可以是在这一特定的广告领域一般不会有的一种主张。” 3.“这一主张一定要强有力地打动千百万人,也就是吸引新的顾客使用你的产品。” 品牌理念的创建者:大卫·奥格威

地信试题及答案

地理信息系统》试卷1 《地理信息系统》试卷1 一、专业术语解释(本题共5小题,满分15分。) 1、地理信息系统 2、空间数据编码 3、不规则三角网 4、数据与信息 5、元数据 二、填空(本题共15小题,满分15分。) 1、地理空间实体主要类型包括、和等。 2、地理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包括、和等。 3、空间数据查询的类型包括、和等。 4、常见的GIS软件有、、等。 5、传统数据库结构主要有、和三种类型。 三、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满分10分。) 1、空间数据编码的原则主要有()、系统性、通用性和标准化、可扩展性等。 A.实用性; B.一致性; C.移植性; D.安全性 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空间数据编辑与处理过程的是()。 A.数据格式转换; B.投影转换; C.图幅拼接; D.数据分发 3、空间集合分析主要完成()。 A地形分析B缓冲区分析C逻辑运算D叠置分析 4、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自20世纪()起步。 A.60年代初; B.70年代初; C.80年代初; D.90年代初 5、以下设备中不属于GIS数据输入设备的是()。 A.扫描仪; B.绘图仪; C.数字化仪; D.键盘 四、简答题(本题共8小题,满分40分。) 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2、简述游程长度编码方法。 3、矢量和栅格数据结构的优缺点。 4、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类型。 5、拓扑空间关系研究的意义。 6、空间数据内插方法。 7、空间数据库设计的原则。 8、简述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的内容及涵义。 五、论述及运算题(本题共 2 小题,满分20 分。) 1、论述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空间分析功能及应用领域。(8分) 2、已知一伐木公司,获准在某区域采伐,为防止水土流失,规定不得在河流周围1公里内采伐树木。另外,为便于运输,决定将采伐区定在道路及河流周围2公里之内,坡度小于15度区域。现已知所选择的区域内,既有河流又有道路。(10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解决该问题,需要什么数据源? (2)解决该问题需要使用GIS空间分析中哪几种方法? (3)解决符合上述条件采伐区图的步骤?

马原复习资料整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布。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4、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为什么? 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 普特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前者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后者相反。(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密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机试题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机试题 一、实验数据 1、中国DEM数据(1000米分辨率) 2、中国主要水系、公路、铁路、省会城市的矢量数据 3、中国地貌分区、行政区划矢量数据 4、5 m分辨率DEM数据 二、机试要求: 1、闭卷考试,开始时间两个半小时(14:00-16:30)。每位学生完全独立完成机试实验内容,严禁与左右同学交流讨论及张望他人计算机视频的结果,对于有考试作弊行为的严格按照学校有关纪律处理。 2、每位学生须在计算机中建立以自己学号+姓名的子目录,并将实验内容全部存于其中。将考试结果按照实习报告的形式完成书面报告(Word文档电子版,格式见附件) 3、采用ArcView软件完成所有实验,对每题中的关键解决思路、技术路线与设计方案,需作简要说明。 三、实验内容 1、对给定区域的DEM制作明暗等高线图(20分)。 2、制作中国主要交通线路图,要求: 1)制图符合地图制图表达的基本要求,图例自行设定; 2)图面要配有基础地理要素(地形、行政境界、城市、水系等)与专题要 素(各种道路); 3)需要对railway、road、hyd、res1_4m图层重投影与china图层匹配(30 分)。 3、找出从乌鲁木齐到广州的最短路径,并分析沿线的地貌特征:(1)沿线经过 哪些主要地貌类型区(需用软件完成)?(2)沿线的最高海拔、最大路面平均坡度是多少?分别出现在什么地点?(3)其它(30分)。 4、找出所处海拔最接近中国平均海拔的省会城市,并完成以下操作:(1)该省 各县城距省会城市最近的县城与最远的县城是哪里?(2)各相邻县城之间相距最近与相距最远的分别出现在哪里?(20分)。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意义。 2、为什么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指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4、意识的能动作用及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 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①对立统一规 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 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③矛盾分析法 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6、为什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表现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又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也就是要做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9、如何把握量变、质变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 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收缩或扩张。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又要有脚踏实地和埋头苦干的精神。 10、简述辩证否定观及意义。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观察问题, 处理问题,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第二,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 历史文化遗产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第三,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一切外国的东西,也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我最喜欢的一堂课(作文)(20篇)

我最喜欢的一堂课(作文) 第1篇: 在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语文教师肖教师上了一堂令人难以忘怀的课,这节课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珍惜”。 “同学,今日我来上一堂人生哲理课。请大家拿出一张信纸。”刚开始,我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听到教师要上一堂人生哲理课时,都觉得蛮新鲜的,大家异常兴奋,但一看教师的眼色,一脸的严肃,我又觉得气氛有点不对,也就乖乖地坐好,听从教师的安排。 “下头,请你写下5个让你难以割舍的名字――亲人、朋友、教师……你都要写。”我想了很久,最终在纸上写了爸爸、妈妈、朋友小斐、肖教师、同学小珺。写完之后,我用不解的目光注视着教师,教师,写这个干什么呀? “好,进行下一个环节。此刻划去你刚才写5个名字中的其中两个。”划去两个?不会吧?我十分难以抉择,因为那其中包含着亲情、友情、师爱。怎样办?该舍弃哪一个呢?想来想去,也只能舍弃友情了。我“狠心”地划去两个朋友,心里有了一丝的痛苦。 “此刻,我再划去两个名字。”啊?大家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有同学还向教师说:“教师,刚才让我划去两个名字,我已经是十分痛苦了,此刻又叫我划两个名字,那不是让我为难吗?”更有的同学向教师暗暗地提出,停止这个“游戏”吧。但教师却对我说:“听我的安排,划吧!” 这一次更让我难以选择,是留下谁好呢?我手中的笔不由得颤抖,脑子里也不断涌现着父母对我的爱护的情景;肖教师对我的关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忽然,远处响起了叶蔼琦和小丹的哭声,他都为自我划去难以割舍的人而感到痛苦,因而哭泣。听到有人哭了,我的心也在痛苦着,但我还是忍着眼泪没有哭,最终,我划去了爸爸和肖教师,只留下了妈妈。 也许是我痛苦的心境感染了教师吧,教师的眼圈也开始有点红了,她红着眼睛问:假如我让你划去最终一个人,你的心境会怎样样?有一位同学支支吾吾地说:“我会活得很痛苦,十分孤独。”“是的,也许你失去所有的一切时,你可能会感到寂寞、孤独,那么,我为什么不能好好地珍惜眼前的一切呢?珍惜亲情、友情……吧!这就是我给你上这一堂课的原因。” “父母给你的爱,要珍惜;生命所给你的时间,要珍惜……总之,珍惜自我的眼前的事物,也是为你的未来铺路……”这是我在教师布置的作文《珍惜此刻,把握未来》里的一段话。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富有人生哲理的一堂课,也不会忘记传授给我这个人生哲理的教师,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堂课,肖教师也是我最喜欢的教师。 让我珍惜此刻,把握未来吧! 我最喜欢的一堂课(作文) 第2篇:

地图学试题库和答案

地图学试题库和答案目录2000 级地信专业地图学试题(A卷) (12000) 地信专业地图学试题(B卷) (62000) 级地科专业地图学试题 (102001) 级地图学试题试卷(A卷) (132001) 级地图学试题(B卷)试卷 ................................................... 172003 地图学 A卷 (212003) 地图学B卷B卷B卷 (282000) 级地信专业地图学试题(A卷)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 注意:请将试题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单项选择共20分,每小题2分 1. 现代地图表示地形的基本方法是:() A.等高线法 B.分层设色法C.晕渲法 D.明暗等高线法 2. 在专题地图中专题内容的表示应:() A.具有统一的符号系统 B.采用统一的表示方法 C.具有统一的地理基础 D.突出显示在第一层平面上 3. 在1:25000地形图上,某点的横坐标注记为21731,则该点在中央经线的:()A.西边 B.东边 C.中央经线上 D.赤道上 4. 一条公路长5.9公里,表示在地图上为5.9厘米,则该图属于:() A.地理图 B.小比例尺地图 C.中比例尺地图 D.大比例尺地图 5. 下列不属于地图符号夸张表示的方法是:() A.合并 B.位移 C.分割 D.降维转换 6. 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最近航线,在墨卡托投影图上表现为:() A.直线 B.折线 C.大圆弧线 D.螺旋曲线 7. 在等距投影图上,非投影中心点的长度变形为:() A.因方向的不同而不同 B.变形与方向无关 C.长度无变形 D.纬线无变形 8. 在高斯--克吕格投影中,符合地图主比例尺的是:() A.赤道 B.两极 C.中央经线D.各纬线 9. 地图上某点的最大长度比为2,最小长度比为0.5,则该投影为:()A.等距投影 B.等角投影 C.等积投影 D.任意投影 10. 组成地图的主体部分是:()A.数学要素 B.图形要素 C.辅助要素 D.补充说明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 绘制线状符号选择色相或彩度应以较深的色彩为宜。() 2. 体积符号在地图上可以表现为点状、线状和面状三维模型。() 3. 数学要素是保证地图具有可量测性和直观性的基础。() 4. 地图是一种形象--符号模型。() 5. 在地图上只要经纬线处处是垂直的,则可以断定为等角投影。() 6. 地图主比例尺是地图上所注明的比例尺。() 7. 如果制图区域呈现南北、东西差别不大的圆形区域,(则应选择圆锥投影。) 8. 分类和选取是地图概括的主要手段。() 9. 海岸线通常是以蓝实线表示的平均低潮线。() 10.在河流两侧跳绘的国界表示以河流的中心线或主航道为界。()三、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3分 1.晕渲法 2.地图投影 3.变比例尺 4.符号化 5.电子地图四、简答题共40分,每小题5分 1.地图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方位投影有何特点?适合何种区域制图? 3.如何理解地图投影对地图比例尺的影响? 4.地图投影按变形性质分为哪几类?有何特点? 5.影响地图概括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构成图形的视觉变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7.简述点值法制图的基本步骤。 8.如何分析评价制图资料?五、论述题共15分 试述色彩在地图中的作用与应用。 2000级地信专业地图学试题(A卷)

马原复习重点终极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一章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说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 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 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根据 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 2. 唯物主义(存在是世界的本原)和唯心主义(思维是世界的本原) 3.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 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 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与二元论划清界线。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 4.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 运动是个不可分割的,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 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5.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对意识的 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即人特有 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 第 一, 第 二, 第 三, 第四, 6、世界的统一性原理 第一 意识统一于物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 机能,意识的发挥必须以尊重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第二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这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 活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我最喜欢的老师(作文20篇)

我最喜欢的老师(作文20篇) 我最喜欢的教师作文: 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师?是严厉的?和蔼的?还是幽默的?我最喜欢的教师是教我们国画的应教师。 应教师仅有二十来岁,很年轻,却懂得许多画国画的技巧。她说话很温柔,但对我们画画的要求却很严格。 有一次上国画课,有一个同学突然提议:教师,我们在这节课就画小咪吧!整个房间的同学都一齐大笑起来,小咪是谁?当然是应教师家的那只猫咪了。教师并不生气,只是摇摇头:哎,你们连一只鸟都不会画,怎样画得好猫呢?要明白,国画里鸟的形象虽然好看,但十分难画,更别提猫了,对于我们这些国画菜鸟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那位同学吵着要画难度高一点的,教师从柜子里拿出颜料,若无其事地放在桌子上:好,那就画鸟吧。同学们发出一片哀鸣声:啊!我不会画!我太难了!饶命啊!教师!可是教师真的拿来临本,让我们画鸟。 我战战兢兢地拿着笔,每一笔都像是在做极限挑战,生怕自我画错,毁了一幅画。好不容易画完了一只鸟,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教师过来一看,摇摇头:不行,画得太胖了,重画!我只得乖乖地拿起毛笔,重新画起来。教师可真严格啊! 这时,原先那个嚷着要画猫的同学,直喊着:我不会!教师走了过去,端详了一会儿那个同学的画,然后画了一遍作为示范,告诉那

个同学:你看,这只鸟的翅膀是展开的,不能画得太小。画羽毛要用十分细的笔去画,每一笔都不能马虎那个同学看着示范,听着讲解,茅塞顿开。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教师,一个和蔼又严格的教师。 我最喜欢的教师作文: 在我的教师当中,我的教师杨教师是我最喜欢的教师。 她上课语言准确生动,声调抑扬顿挫,情感真挚感人,她上的课具有磁铁一样的吸引力,我最喜欢上杨教师的语文课了。 杨教师身材匀称,圆圆的脸,看起来很和蔼。有着一头乌黑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睛,极具东方之美。她给人留下的印象异常朴素。 记得有一次,杨教师给我们上的是《日月潭》这一课。杨教师说,请同学们听我朗读一遍,我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日月潭的景象。我们听着,想着,好像自我随着教师的朗读声在畅游日月潭,在欣赏着那清澈秀丽的日月潭的水。杨教师的每一句形象生动的话,每一个准确趣味的手势,都在我们面前描画出了奇秀的日月潭。就连班上最调皮的几个同学,都在津津有味的听着,思考着,想象着杨教师的语文课就是这样,她总以丰富的情感,创造出一种具体生动的情境,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探索。我最喜欢上杨教师的语文课。 我最喜欢的教师作文: 我们学校有五十多位教师,我最喜爱的是读二年级时教过我的潘虹教师。

马原复习资料精简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5、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第一节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义的唯一标准。

我最喜爱的老师作文(7篇)

我最喜爱的老师作文(7篇) 【第1篇】我最喜爱的老师作文 有一种鲜花,我最惊慕,惊慕于它的粲然开放;有一种清茶,我最渴望,渴望在它的醉人浓香;有一种老师,我最喜爱,喜爱有她的课堂。 站在操场,沐浴着温暖的春光,和煦的阳光撒在身上,又是一个新学期。六班的前面,出现了一位年轻的老师。猎猎长发在风中舞动,美丽而幽雅。但极不协调的是,雪白的脸上居然镶嵌着一双小小的眼睛和又弯又细的眉毛,即使隐藏在红黑眼睛框后面,仍让人看得清清楚楚。 但让我真正地了解这位老师,还是在那生动而风趣的语文课。别看我们这位语文老师的眼睛小,可功能可不少。上课的时候,有时我们困倦了,老师的小眼睛就滴溜溜一转,找到几个偷懒的同学,再巧妙地把他们和所讲内容联系到一起,风趣地开几个玩笑,立刻就会博得满堂彩。疲倦的同学也就精神了许多。这,也让我重新喜欢上了语文课。我向,也许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老师,这种幽默、风趣的老师。这种老师,可以让我在上课时集中精力,学习中不慌不忙。 老师的眼睛还是那么小,但又好象变得很大,很深邃。老师的眼睛在闪亮,闪亮在我们的作业本上,目光瞄过了一行又一行;老师的眼睛在闪亮,闪亮在精彩的课堂,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海洋;老师

的眼睛在闪亮,闪亮照耀着我的迷茫,点燃我的梦与希望! 宋老师,您就是这种老师,这种我喜爱的老师。在您小又闪亮的眼睛注视下,我将扬帆远航! 【第2篇】我最喜爱的老师作文 我最喜爱的老师是一位学校有名的老师,我们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她,她就是从一年级把我们教到三年级的--赵老师。赵老师和蔼可亲,对每一个学生都很严格,学生们也听赵老师的话,她在我们心目中永远是好老师! 和赵老师相处几年后,有一件事令我终生难忘! 记得有一次,我在班里玩“天下太平”,突然看见候胤男的身边围着许多人,我还以为是候胤男新编了一个游戏呢?过去问候胤男说:这是什么?是水吗?候胤男说:这可不是水,是饮料,你看,瓶子上还有名称!是矿物质饮料,什么矿物质?肯定是水,我大声地说:嚷嚷什么嚷,我们让他喝一口尝尝,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回答行,我终于忍不住喝了一口“真好喝。原来还真不是水,我连忙问候胤男在哪里买的?候胤男说“远在天边近在实验小学对过”,我想起来了,是三江百货,真厉害,这都被你猜出来了,再让你喝一口吧。回到家我就让妈妈给我买了几瓶。 第二天,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我把饮料带到学校,下课时口渴,打开里面有个蓝色的瓶盖,我想把它吸在嘴里,不料这一吸把瓶盖吸到喉咙里了,‘咳咳咳……同学们忙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我指着喉咙又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试卷1评分标准与答案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资环、地信2008 级《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试卷A评分标准及答案 1.从历史发展看,GIS脱胎于:() A.地图学 B.地理学 C.计算机科学 D.测量学 2. 在构成空间网络的基本元素中唯一不表示任何属性的元素是:() A.拐角 B.结点 C.障碍 D.站点 3.地理数据一般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A.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 B.空间特征、地理特征和时间特征 C.地理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 D.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拓扑特征 4.地理信息数据库与事物管理数据库的根本区别在于表征:() A.属性数据 B.统计数据 C.文本数据 D.图形数据 5.对于游程编码而言,图形复杂程度与压缩比的关系为:() A.图形越复杂,压缩比越高 B.图形越简单,压缩比越低 C.图形越简单,压缩比越高 D.二者之间无关 6.地理信息系统形成于20世纪:()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7.地理信息区别于其他信息的显著标志是() A.属于属性信息 B.属于共享信息 C.属于社会经济信息 D.属于空间信息 8.对一幅地图而言,要保持同样的精度,栅格数据量要比矢量数据量() A.大 B.小 C.相当 D.无法比较 9.“二值化”是处理何种数据的一个技术步骤:() A.扫描数据 B.矢量数据 C.关系数据 D.属性数据 10.广泛应用于等值线自动制图、DEM建立的常用数据处理方法是:() A.数据插 B.布尔处理 C.数据提取 D.合成叠置 11.GIS外部设备主要包括各种输入和输出设备,以下不是输入设备是:() A.图形跟踪数字化仪 B.解析和数字摄影测量设备 C.图形显示终端

马原复习终极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复习总结 陈宣明老师 一. 辩证唯物论。包括: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 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P27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 的发源地。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与进步。 2.世界统一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多样化的世界是有统一的本原的,即物质。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 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世界的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统一于物质。 2)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具体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 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唯心论、宗教神学、二元论根本对立,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3.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自然: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社会历史:社会实践特别

我对马原课的意见和建议

我对马原课的意见和建 议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我对“马原课”的意见和建议 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和很多同学的认识一样,对马克思主义这类事物的了解很少,通过"马原课”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了自己进一步的认识。它和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 但对这门课的设置也有其缺陷: 1 没有实践环节,使得我们无法更深层次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 由于书本的编写太过深奥,导致学生无法自主的去学习。 3 学校安排的课程时间多在下午或晚上,正式学生最疲惫的时候,这也导致我们不能投入全部百分之百的精力. 4.上课班级过于繁杂不易于学生的签到,也不利于老师开展工作 对以上现象的一点建议: 1学校应该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开设每门课,每个老师都是身兼数职对老师的健康和学校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老师有了好的身体,那么才有了为学校培养出更多人才的原动力。 2 有关政治的课为什么总是下午上呢?难道我们的政治不是政治?希望在课程时间安排上进行改进 3 每个学期都学政治可是真正感兴趣的只有马哲这一门为什么?是老师的教学水平吗?不是是老师的教学方法,马哲老师总能通过一些小故事把难懂的概念传授给每个为此犯难的学生,而大多数老师都是照本宣科,政治不是背出来的,而是理解运用的与显示生活中的。 有时候不得不感慨一翻,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在大学才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 本学期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有了以下几点收获。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 2使我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观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人们。 大学生要自觉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性发展中国家融合起来,增强为祖国统一和为人民服务台的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本领。

南师地信各年考研试题

转! 南京师范大学199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地理信息体统 一、名词解释 1、空间分析函数 2、GPS 3、四叉数编码 4、信息系统 5、OpenGIS 二、简答题(4×10) 1、空间指标和空间关系量测的主要内容 2、矢量多边形面积的快速算法(要求附框图) 3、DEM、DTM的概念及其获取方法 4、由栅格数据向矢量数据的转换的方法。 三、综合分析题(2×20) 1、地理信息系统的意义、特点与发展趋势 2、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源与输入方法 南京师大1999年GIS 遥感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亮度温度 2、米氏散射 3、航空像片投影差 4、滤波增强处理 二、问答题(每题15分) 1、目前遥感技术常用哪些电磁波的波段?请说明各波段的波长范围及主要特性。 2、什么叫发射率?按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可将地物分成哪几种类型? 3、以陆地卫星TM图像的波段为例,说明怎样进行真彩色合成和假彩色合成?假彩色合成图像有什么特殊用途? 4、影响植被在遥感图像上的光谱特征和主要因素有哪些?从绿色植被的典型反射光谱曲线上可看出哪些特点? 三、综合题(20分) 1998年7——8月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江西鄱阳湖滨一带发生大面积淹没。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洪涝灾情的实时或准实时监测及灾后损失评估显得十分重要。请说明怎样利用遥感技术:1)、进行洪涝灾情的实时或准实时监测;2)、进行灾后损失评估。(要求从技术路线、方法及所用遥感资料等方面作出说明) 地理信息系统 一、名词解释:(20分) 1、地理信息科学 2、数字地球 3、数字地形模型 4、Web地理信息系统(WebGIS) 5、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OpenGIS) 二、试述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并进行对比分析(20分)。 三、试述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及相应的应用(20分)。 四、试述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模式(20分)。 五、简述地理信息系统的热点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20分)。 南京师大2000年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