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河特征逐渐出现。黄河河道 本身在堤内形成高出堤外地面的河滩

悬河特征逐渐出现。黄河河道 本身在堤内形成高出堤外地面的河滩
悬河特征逐渐出现。黄河河道 本身在堤内形成高出堤外地面的河滩

黄河冲积扇南翼上部控制区土地

分异机制与土地结构

钱新强①

(河南大学地理系,开封475001)

提要 从地理过程分析的角度,讨论了黄河大冲积扇南翼上部控制区土地分异各有关因素的影响机制,指出黄河活动及其后期影响是这一地区土地分异的最根本的主导因素。并进一步说明了该区域土地分异表现出的逐级深化的显著规律性以及各有关类型的“梳状”空间组合结构。

关键词 黄河冲积扇;土地分异;土地结构

中图分类号 F301.2

黄河大冲积扇南翼上部控制区,其主体部分大致为豫东黄淮平原西部34°11′N~35°00′N 和113°38′E~114°40′E,区内自然景观主要表现为:在早期黄河泛滥冲积作用形成的微倾斜平原的基础上,黄河故河道、黄河泛道主流及其附近的地表沙质冲积物质,经后期风力因素的塑造,独特的“群积沙地”地貌类型发育。在相关土壤、植被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作为区域自然综合体——土地类型的规律性空间分异其相应土地结构,也体现出显著的黄河近期迁徙、泛淤的影响痕迹[1,2]。①

区内地势平坦,海拔多在60~70m,大致自西北向东南缓倾,坡降在1 4000~1 5000,贾鲁河、涡河、惠济河顺坡向东南入淮。地质构造上属华北陆台中河淮台向斜的一部分,区内又分属两个不同的三级构造单元:西北部的郑州、中牟、开封、朱仙镇一带,为开封台陷的一部分,东南部的尉氏、通许一带则属通许台横的范围。第三纪时,基本上整体下降,沉积了巨厚的湖相红色岩系,掩盖了一切古构造和古地貌形态。第四纪以来,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的大量泥沙和河淮沉陷区缓慢的沉降,使黄河大冲积扇上部控制区地貌轮廓逐渐形成。随着两岸堤防的形成,河床淤高和决口改道的交替出现,冲积扇亦不断改观。

1194年以后,黄河屡次南泛。即金代以来,黄河大的迁、泛活动主要集中在大冲积扇南翼[3],加之坡水河流的冲积和长期的风力作用,在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本区现阶段地貌。与冲积扇北翼控制区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出沙丘沙地、岗地洼地、泛淤平地等微地形交错分布的特征。以此为基础,受本区暖温带温和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气候的影响,发育了以潮土、风沙土、褐土等类型为主的土壤。同时,由于长期的农业耕作,自然植被缺乏,以栽培农作物为主。

1 土地一级分异

长期以来,黄河河道的迁徒和决口泛滥,塑造了现代平原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形成本区土地的基本分异。上更新世,受黄河影响,在豫西山前丘陵区的东部地段,形成了深厚的冲积洪积层,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缓倾斜平原。组成物质主要为黄土状亚沙土和红褐色黄土状亚粘土,具有较强的直立性。例如,新郑、尉氏、长葛之间地区至今仍有明显出露。以后黄河继续冲积,在黄土类质微倾斜平原之上及其以东地区形成新的沉积层,主要由沙质和沙粘交错互叠的河流冲积相物质组成[1]。随着两岸大堤的出现,泥沙沉积受堤防约束,河床不断抬升。而在河道不断迁徙改道和决口泛滥的过程中,河床和大堤交相增长,悬河特征逐渐出现。黄河河道本身在堤内形成高出堤外地面的河滩地貌。同

第16卷 第3期1997年 9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 R EAL R ESEA RCH AND D EV ELO P M EN T

V o l.16 N o.3

Sep.1997

①钱新强,男,34岁,讲师

来稿日期:1996-12-17

时,伴随着悬河的成长发育,由于人为的近堤取土、岁修大堤,背河洼地这一独特地貌景观也逐渐形成。

黄河,特别是在其悬河特征出现以后的迁徙改道和多次决口泛滥的过程中,对地表侵蚀、沉积、切割的不同作用,塑造了平原上不同的地貌形态。首先,黄河每次决口和改道都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洼地地形。其次,黄河不断的迁徙改道和决口泛滥,在离开流速较大的主流的地方,水流不再冲蚀地面,携带泥沙发生沉积,形成广阔的质地不同的泛淤平地。如贾鲁河沿岸,尉氏、通许大部分地区。第三,上更新世形成的黄土类质倾斜平地,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各地区沉降速度和幅度不同,表现出地势上的差异。因此,地势相对较低地区(主要是贾鲁河以东地区)在黄泛冲积作用下形成泛淤平地、洼地等地形;而地势相对高亢地区(主要是新郑、中牟、尉氏之间地区),受南泛黄水强烈的冲蚀切割作用,形成南北延伸的长条状岗洼相间地形。

黄河泛滥冲积作用所塑造的各种地貌,分别在其形成和发育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自然地理过程,表现出不同的自然特征,从而形成本区土地的基本分异。例如,黄土类质岗地,由于地势高,地下水位低,加之黄土特有的结构和性状特点,发育了淋溶淀积作用明显的褐土性土壤。自然植被缺乏,水土流失严重,干旱明显,农作物产量很低。并且多数岗地在后期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下,岗面普遍覆盖了一层沙质堆积物,形成双层结构。而相对低洼地区及背河洼地,由于地势低,地下水位和矿化度均较高,在后期泛流或黄河侧渗影响下,加之土壤毛细管作用和遵从盐随水行的规律,常有湿生、盐生草本植物生长。因此,岗地和洼地就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

由于地貌形态的不同,使本区自西南向东北依次呈现为:黄土类质泛淤岗地、沙质平地、飞沙平地、沙丘垄岗地、沙质平地、壤质平地、粘质平地、盐碱洼地、背河洼地、高亢滩地、低漫滩地等交接分布的土地类型。

2 土地二级分异

黄河泛滥时泥沙的沉积规律,制约着泛淤平地中沉积物性质的不同,从而产生次一级土地分异。

本区泛淤平地中不同性质沉积物的分布,受“紧沙慢淤静水碱”、“不紧不慢出两花(两合土)”的黄泛沉积规律的制约,在上游泛道处及其附近,因流速较大,沉积了粗而松散的沙粒,这为后期风力作用形成风沙地貌奠定了物质基础。而离开黄泛主流渐远或黄泛下游,随着流速的逐渐减小,沉积物性质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粒径由粗变细、质地由沙变粘,这也为后期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不同类型泛淤平地的发生提供了前提。

由于泛淤平地地表沉积物质地、性质的不同,因而分别受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的制约,经历了不同的成土过程及改造利用过程,发育了不同性质的土壤类型。因此,泛淤平地中呈条带状分布的不同的沉积物,反映在土壤上即沙土带、两合土带、淤土带和盐碱土带的交接分布。土壤类型的不同,必然表现在其化学性质、肥力水平、水盐运行状况、地下水埋深和性质、保水保肥性能、林木和作物生长状况等特征的不同,因而也就形成沙质平地、壤质平地、粘质平地交接分布的土地类型。

但是,由于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次数很多,每次决口的地点、大小、时间长短等均有不同。因此,一种沉积物类型的形成必然受到多次沉积覆盖的影响,形成沉积层沙粘交错的复杂的质地剖面,在此基础上发育形成的土地类型,也就表现出复区分布的特点,从而加剧了本区土地分异的复杂性。

3 土地三级分异

黄泛大溜或故道及其附近形成的粗而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在后期风力搬运堆积形成的风沙地貌的基础上,发育了不同类型的风积沙地,产生又一次明显的土地分异。

受夏雨秋旱、冬春多风气候特点的影响,黄泛形成的疏松而裸露的沙质地表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多种形态的沙丘沙地地貌。同时在其外围或黄泛下游主流附近形成微微起伏、相对平坦的飞沙平地。不同类型的风沙地貌,由于其物质组成的特殊性质、埋藏较深而贮量有限的地下

?

9

6

?

第3期钱新强:黄河冲积扇南翼上部控制区土地分异机制与土地结构

水以及因沙害影响而稀疏分布的植被特征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发育了肥力低、风蚀严重、漏水肥的风沙土,呈现出独特的自然特征。另外,由于风沙地貌本身活动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与之相邻的其它土地的性状特征。所有这一切都使本区产生了又一次明显的土地分异。如本区从中牟的万滩、东漳之间向东南沿开封县杏花营、新城、万龙一线,为黄河长期泛滥特别是近期泛滥的经常性泛道主流,因而形成了一条西北东南向的宽带状沙地,上游为沙丘垄岗地,下游为飞沙平地。

总之,黄河的影响对本区土地分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因为如此,黄河每一次泛滥冲积,都直接而强烈地改变着原来各类土地的性状和土地的组合特征,而形成新的土地结构。本区在1938年黄泛以后,许多地方特别是贾鲁河上游沿岸地区和开封北部等地,不少沙质平地变成了壤质平地甚至粘质平地,而有些地方的壤质平地变成了沙质平地,即为力证。

4 土地末级分异

伴随着黄河活动,特别是悬河的成长发育,人类活动和各种自然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对本区土地分异产生重要影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长期以来无规则的迁徙和多次决口泛滥又使沿黄人民深受其害,黄河的安危和沿岸人民的生活生产休戚相关。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主动或被动地、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黄河及其对平原地貌的塑造,各级各类土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首先,黄河下游“悬河”特征的出现,就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春秋战国以后,人们为了防汛,在河道两侧修筑了堤防。受人为控制,随着河床和堤防的交互相长,悬河在其成长过程中,堤外背河洼地也同时出现。另一方面,大堤的出现使黄河河道相对稳定下来,而经常性的决口泛滥又加剧了黄河两侧冲积平原微地貌形态、地表物质组成等的复杂性。这些都反映了人类活动对本区自然面貌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其次,人文地物,诸如残堤废垛、防风柳行、田园村落屋舍等作为风沙运行的障碍,对沙丘沙垄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如沙区村子背后常形成马蹄形沙围。人们不自觉地影响了本区土地的进一步分异。

第三,对背河洼地、盐碱洼地和一些沙荒低产田进行引黄放淤、种稻改土和由此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明显改变了这些土地的性状;植树造林固定了沙丘,减轻了沙害,减少了岗地的水土流失;平整土地使沙丘垄岗变成了耕地;挖沟排水、深翻改土、井灌井排等措施大面积改良了盐碱地;另外有些地方由于对地下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水位下降,引起土壤褐土化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在本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土地性状,而引起土地更深层次的分异。

综上所述,影响本区土地分异的各种因素(包括人类活动)尽管在不同地段发生作用的大小、性质和作用方式不同,但本区内每一种土地类型都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历史性、地域性、社会性的特点,尤其是因受黄河活动、人为因素等影响程度不同导致的土地自然特征的地域差异性和区域土地结构的独特性表现得十分明显。

5 主要土地类型自然特征与区域土地结构的独特体现

5.1 主要土地类型自然特征

由于受黄泛影响的不同,本区地貌形态和地表沉积物性质差异很大,同时影响到地下水性质和埋深、土壤类型及其利用状况不同。正是小地貌组合的成因和过程的不同,使区内产生河谷地、泛淤平地、冲积风积沙地三个亚类的土地分异。

5.1.1 温和半湿润半干旱泛淤平地。这一亚类土地所占面积最大,集中分布在区内南部、东南部地区。总的说来,地势平坦,起伏不大。包括有黄土类质泛淤岗地、沙质平地、壤质平地、粘土质平地和盐碱洼地等5种类型。其中黄土类质泛淤岗地分布区地势较高,海拔在80~120m,其它分布地势较低,海拔在60~80m。岗地发育了以褐土为主的土壤,其它大部分地区为黄潮土。

5.1.2 温和半湿润半干旱河谷地。此亚类在本区内特指黄河悬河河段大堤内侧的黄河高低滩

?

7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16卷

地和大堤外侧的黄河新背河洼地。历史时期本区内河段虽经常泛滥改道,然而地上河主流在不同地段基本上受新老构造线控制,形成不稳定的分流型河道。

由于黄河挟沙量不减,河床至今每年抬高10~20c m 。因此,随着悬河的产生,在人为的不断取土筑堤及黄河侧渗等的影响下所形成的背河洼地就成为黄河下游平原河道地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者说它是位于堤外的“无水谷地”,背河洼地的存在成为“悬河”河谷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划分这一亚类时,笔者认为黄河滩地和堤外背河洼地同受现代黄河影响,在成因上具有较大的一致性[3],应同属一个亚类。5.1.3 温和半湿润半干旱冲积风积沙地。本亚类土地分布也比较广泛,其集中分布区大致有两个:一个是贾鲁河以西的“老沙丘区”,一个是开封以西和以南沿黄河故泛道呈西北东南向的宽带状分布区。历史时期黄河南泛提供的充足的沙源和半干旱多风的气候,为沙粒的再迁移创造了充分的动力条件。因此,不仅在新老泛区大溜附近形成沙丘沙地,在远离泛道的地方也形成了沙地。以多种多样的风沙地貌为基础,在较为干旱的气候、相对较少的地表径流、埋藏较深的地下水和极其缺乏的自然植被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本亚类土地的基本性状。其在本区内分化的“类型”主要包括沙丘垄岗地、飞沙平地、河滩沙丘地等。

5.2 土地类型结构的表现特征

5.2.1 “梳”状结构。区内北部沿黄河河道东西

延伸、南北排列的黄河高低滩地和背河洼地等土地类型构成“梳背”;区内南部条带状东西排列、南北延伸的泛淤岗地、泛淤平地各类型及冲积风积沙地各类型则构成“梳齿”,呈现出典型的“梳”状结构特征[1]。5.2.2 对称带状。黄河近期泛滥区黄泛主溜为轴向两侧,随着黄泛时水流速度的渐次减弱,泥沙发生有规律的分选沉积,形成“对称”分布的条带状结构特征。因而土地类型分布也就表现为类似的特征。从中部沙丘垄岗地类型向东西两侧依次呈现为对称分布的飞沙平地、沙质平地、壤质平地、粘质平地等土地类型。

5.2.3 顺坡向发散状。本区范围内,由于存在自西北向东南1 4000~1 5000的坡降,这使黄河泛流自上游(西北)向下游(东南)逐渐加宽,泥沙分选后形成的各个沉积带也相应地逐渐变大,明显地表现为顺坡向发散状,土地类型的分布亦然。

参考文献

1 钱新强,等.豫东平原西部区各类土地的M SS 影象解译及聚类分析.河南大学学报,1986(3):39~442 全石琳,等.河南省综合自然区划.郑州:河南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5

3 钱新强,等.黄河近期活动与豫东黄泛平原浅层地

下水的演变.地域研究与开发,1992,11(1):53~57

M echan is m of Land D ifferen ti a tion and Land Types Com position

i n the South of the Upper Part of Y ellow R iver A lluv i a l Fan

Q ian X inqiang

(D ep a rt m en t of Geog rap hy ,H enan U n iversity ,K a if eng 475001)

Abstract B ased on research ing geograp h ical p rocess of Yellow R iver alluvial fan ,th is p ap er analysies the m echan is m of in teracti on am ong facto rs can sing land differen tial in the sou th of upp er p art of Yellow R iver alluvial fan ,po in ts ou t that Yellow R iver alluviati on is the m o st i m po rtan t one in all facto rs ,and fu rth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 of land m u ltiscale differen tiati on and it ’s typ es arranging in “Com b Shap e ”in th is regi on .

Key words the Yellow R iver alluvial fan ;land differen tiati on ;land structu re

?

17?第3期钱新强:黄河冲积扇南翼上部控制区土地分异机制与土地结构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1601班 160202138 翁静 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在“汉

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至东汉时期,69年时,王景领导治理黄河决口,通过筑堤堵口,河汴分流、疏汴通漕等方法,疏浚河床,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床淤积,使黄河出现了一个长期较为安流的局面。此时的黄河,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人海。 东汉以后,黄河安流的局面仅维持到了唐代末年。宋初,由于黄河已经流行了800多年,王景治水后形成的河床淤高严重,水流不畅,黄河又进入了频繁决口泛滥的历史时期。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黄河决澶州横垅埽,久不复塞,形成了一条新的河道——横垅河。到了庆历八年(104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向北冲出一条新道,经河南省内黄县,河北省大名、南宫、青县,至今天津入海,名为“北流”。景祐五年(1060年),黄河在魏县第六埽向东决出一支,向东北经山东堂邑、夏津、平原、在冀、鲁间入海,名为“东流”。至此形成了

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标准(试行)

黄建管〔2007〕48号 关于印发《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标准 (试行)》的通知 委属有关单位,三门峡库区各管理局: 为加强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规范技术审查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等有关法规、规范,结合黄委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工作实际,在广泛征求各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我委制定了《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标准(试行)》,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 1、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标准(试行) 2、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标准(试行)条文说明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附件1 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 技术审查标准(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规范防洪评价项目技术审查工作,保障河道防洪安全与建设项目的安全运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以下简称《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水利部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管辖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的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防洪评价的技术审查,包括桥梁、浮桥、管线等建设项目。 第二章技术审查一般要求 第三条具备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或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且熟悉黄河基本情况的甲级资质单位,按照其资质承担的业务范围,可从事大、中、小型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具备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或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且熟悉黄河基本情况的乙级资质单位,按照其资质承担的业务范围,可从事小型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 第四条报送审查项目的防洪评价报告应列出项目建设所依

黄河河道治理

黄河河道治理 生态水利学2班 2008101139 曲更龙摘要:河势演变主要是指河道水流平面形式的变化。黄河是世界上河势演变最复杂的河流。为给河道整治提供依据,本文对黄河游荡性河段、弯曲性河段以及由游荡向弯曲转变的过渡性河段半个世纪的河势演变进行总结、研究,提出黄河河势演变的特性及河势演变的基本类型。针对黄河下游治理难度大、河情十分特殊的实际,提出了黄河下游治理的主要对策。以及黄河河道整治工程,他是黄河防洪建设的重要项目,特别是伴随着小浪底水库蓄水的运用,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浅论黄河河道整治的技巧及对策。 1.河道概况 1.1 河道分段 黄河中游尾段的河南孟津白鹤镇至河口河道长878km,按照河道特性可分为4个不同特性的河段。①孟津白鹤镇至山东东明高村,河道长299km,堤距宽一般5~10km,最宽达20km,河道比降0.265‰~0.172‰,弯曲系数1.15。河道淤积严重,为典型的游荡性河型。②高村至阳谷陶城铺,河道长165km,堤距宽1.4~8.5km,大部分在5km以上,河道平均比降0.115‰,弯曲系数1.33,属由游荡性向弯曲性转变的过渡性河段。③陶城铺至垦利宁海河段,河道长322km,堤距宽0.4~5km,一般1~2km,河道平均比降0.1‰,弯曲系数仅为1.21,属弯曲性河型。④宁海至入海口,河道长92km,属河口段,处于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循环变化中。 1.2 河道横断面 黄河下游河道为复式断面,由主槽和滩地组成。兰考东坝头以下有二级滩地,以上有三级滩地。一级滩地和枯水河槽合称为主槽。主槽是水流的主要通道,二级滩地在大洪水及部分中等洪水时才漫滩过流。 1.3 滩区 滩区具有耕种条件,总面积3953.45km2,现有耕地374.13万亩,人口170余万人。 1.4 河道淤积 黄河以泥沙量大、含沙量高闻名于世。由于泥沙淤积,河道不断抬高,现在临河滩面一般高于背河地面3~6m,黄河下游成为“悬河”。 2.河势演变特性

黄河工程常见的几种河道治理方法

黄河工程常见的几种河道治理方法 发表时间:2018-04-11T16:33:54.42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上作者:卢建军 [导读] 河道整治工程是为稳定河槽、缩小主槽游荡范围、改善河流边界条件及水流流态采取的工程措施. (东平湖管理局东平黄河河务局,山东东平 271513) [摘要] 河道整治工程是为稳定河槽、缩小主槽游荡范围、改善河流边界条件及水流流态采取的工程措施.河道整治分长河段的整治及局部河段的整治.在一般情况下,长河段的河道整治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洪和航运,而局部河段的河道整治是为了防止河岸坍塌、稳定工农业引水口以及桥渡上下游的工程措施.主要工程类别有:控导工程、护岸工程、护滩工程等.控导工程的作用是约束主流摆动范围、护滩保堤,引导主流沿设计治导线下泄,有利于引水和保护滩地.护岸工程的作用是防止主流直接顶冲高岸或堤防,防止高岸坍塌,保护高岸、堤防免遭溃决、防止主流改道;护滩工程主要是防止塌滩而在滩岸线上做的工程。 [关键词]河道整治;措施;防洪工程;水利建设; 河道整治工程是为稳定河槽、缩小主槽游荡范围、改善河流边界条件及水流流态采取的工程措施.河道整治分长河段的整治及局部河段的整治.在一般情况下,长河段的河道整治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洪和航运,而局部河段的河道整治是为了防止河岸坍塌、稳定工农业引水口以及桥渡上下游的工程措施.主要工程类别有:控导工程、护岸工程、护滩工程等.控导工程的作用是约束主流摆动范围、护滩保堤,引导主流沿设计治导线下泄,有利于引水和保护滩地.护岸工程的作用是防止主流直接顶冲高岸或堤防,防止高岸坍塌,保护高岸、堤防免遭溃决、防止主流改道;护滩工程主要是防止塌滩而在滩岸线上做的工程。 河道整治作为一种纯公益性的水利工程,本身并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但因治理而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 河道整治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湿地有巨大的渗透能力和蓄水能力,可以减少并滞后降水,削减并滞后洪峰,减少洪水径流,具有水库的功能。 河道整治工程中的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它具有强大的净化污水能力,湿地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水流速度缓慢,有利于沉积物沉降;在湿地中生长、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微生物相同地域的净化能力是森林的1.5倍。因此河道整治工程可以有效的降低水中的污染物质,减少对周边农田灌溉和饮用水的污染. 河道整治具有控制土壤侵蚀的价值。河道整治的侵蚀控制功能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农田用地不受洪灾;二是减少了因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肥力丧失。 河道整治可大大改善长期以来由于河流破坏带来的诸多问题,对于保障两岸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起到重要作用.冲滩塌岸现象将大大减少,有利于稳定滩涂、改善滩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滩区的土地利用价值,使滩区及高岸的居民安居乐业,可以基本保障河两岸的人民安全定居,有利于改善两岸各种大、中、小型提灌站的引水条件,保障两岸灌区和人民生活用水需求. 常见的河道整治措施有以下几种: 一、防洪工程。加强河、库治理,完善防洪减灾体系,以堤防为基础,控制性枢纽工程为骨干,防汛调度指挥系统为中枢,确保城镇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继续加强建设以关田、铅厂二个圩镇防洪堤,并以此为辐射加强沿河两岸农田的防洪护岸,另一个是以建立县城防洪堤体系,拉动小江下游沿河两岸的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河段河道整治。以发电和供水为主的水利枢纽要按照流域防洪规划的要求,安排留足防洪库容;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抓紧进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水文测报、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非工程措施建设,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二、水利建设。抓好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技术改造,同时加快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充分利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强灌区水利设施建设,搞好配套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按照水利水资源有序开发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规划和建设水力发电项目,使水电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开口堤的修建。开口堤是在堤防的上游按一定标准设防,头部以下堤防高度逐渐降低,尾部不建堤,这样洪水就从尾部慢慢淹入区内滞纳洪水,可防止洪水从堤防头部进入保护区毁坏农田;洪水退后,保护区内洪水及时从尾部开口处排出,开口堤宜布置在干流区与河源区衔接段,还可与蓄滞洪区的布设相结合。这一技术的推广着眼于减少干流区洪水损失,进一步提高干流区的防洪能力。四、堤防上设置溢洪堰。堤防上设置溢洪堰是指在封闭式堤防上选择一段,将其设计成允许洪水漫溢的堰坝,堰顶高程与规划防洪水位齐平,当遇超标准洪水时,洪水可从溢洪堰溢入堤防保护区。这样既可起到超标准洪水的滞洪,降低外口水位,保护重要城镇等设施安全,又可平衡两侧水位,起到保护堤防安全,减少水毁工程的作用。 五、防洪排涝。根据滨海平原河网河流汛期水位变化、外海潮汐条件,以及河网内城市、乡村、农田保护标准的不同,可以对其进行合理布局以及必要的调整,作出最优的排涝方案;并根据新的防洪排涝形势重新规划,建立完备的排灌系统。另外,滨海平原河网河流与独流入海河流治理最大不同之处是:除了要考虑排涝的效果之外,还必须考虑航道、河网水面率、调蓄供水作用和水产养殖等多功能的需求。为此,在河道规划方面,有必要实施新河开挖、拓宽、疏浚;对侵占河道的设施如违章建筑、鱼栅、桥涵等进行清障,实现一定河网水面率,保证通航及涝水通畅。 六、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统一规划,先制定出流域的综合规划和各河流的独立规划,按照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分批实施的治理方案逐步实施。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以河流流域治理为目标,以生态学治理为主线,科学地进行综合治理。 七、疏汲河床,清除底泥。城市河流不但河水严重污染,而且河流底泥也受严重污染。底泥中含有重金属、有机质分解物和动植物腐烂物,因此即便其他水污染源能以控制,但底泥仍可使河水二次污染。 作者简介:卢建军(1968—),男,山东梁山人,河道修防工技师,长期从事水利工程施工与维修养护,具有丰富的经验。

黄河发展变化_作文素材

黄河发展变化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黄河发展变化,感谢您的阅读! 黄河断流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经河道才能补充。 3.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①上游属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率极少,中游为主要补给区但水土流失严重、季节变化大,下游流域面积小,补给少; ②流域内人口增长快,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粮食增长率; ③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黄河沿岸工业和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④水库调节能力较低,水资源管理不统一; ⑤水费低廉,低水价唤不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工农业用水浪费极大; ⑥环境污染急剧降低黄河水的利用率。

⑦河道沿岸工厂污水排放过多。 悬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全靠大堤约束,它因而被称为“悬河”。那么黄河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成为“悬河”的呢?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南部的磴口县,在这里,黄河河道比县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河道变迁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战国筑堤以前

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

物质的红外光谱是其分子结构的反映,谱图中的吸收峰与分子中各基团的振动形式相对应。多原子分子的红外光谱与其结构的关系,一般是通过实验手段得到。这就是通过比较大量已知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从中总结出各种基团的吸收规律。实验表明,组成分子的各种基团,如O-H、N-H、C-H、C=C、C=OH和C C 等,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红外吸收区域,分子的其它部分对其吸收位置影响较小。通常把这种能代表及存在、并有较高强度的吸收谱带称为基团频率,其所在的位置一般又称为特征吸收峰。 一、基团频率区和指纹区 (一)基团频率区 中红外光谱区可分成4000 cm-1 ~1300 cm-1和1800cm-1 (1300 cm-1 )~ 600 cm-1两个区域。最有分析价值的基团频率在4000 cm-1 ~ 1300 cm-1 之 间,这一区域称为基团频率区、官能团区或特征区。区内的峰是由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带,比较稀疏,容易辨认,常用于鉴定官能团。在1800 cm-1 (1300 cm-1 )~600 cm-1 区域内,除单键的伸缩振动外,还有因变形振动产生的谱带。这种振动与整个分子的结构有关。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分子特征。这种情况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称为指纹区。指纹区对于指认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而且可以作为化合物存在某种基团的旁证。基团频率区可分为三个区域: (1)4000 ~2500 cm-1 X-H伸缩振动区,X可以是O、H、C或S等原子。 O-H基的伸缩振动出现在3650 ~3200 cm-1 范围内,它可以作为判断有无醇类、酚类和有机酸类的重要依据。当醇和酚溶于非极性溶剂(如CCl4),浓度于0.01mol. dm-3时,在3650 ~3580 cm-1处出现游离O-H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形尖锐,且没有其它吸收峰干扰,易于识别。当试样浓度增加时,羟基化合物产生缔合现象,O-H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位移,在3400 ~3200 cm-1 出现一个宽而强的吸收峰。胺和酰胺的N-H伸缩振动也出现在3500~3100 cm-1 因此,可能会对O-H伸缩振动有干扰C-H的伸缩振动可分为饱和和不饱和的两种。饱和的C-H伸缩振动出现在3000 cm-1以下,约3000~2800 cm-1 ,取代基对它们影响很小。如-CH3 基的伸缩吸收出现在2960 cm-1和2876 cm-1附近;-

黄河河道整治工程的维修养护方法探究 郑新

黄河河道整治工程的维修养护方法探究郑新 发表时间:2019-08-02T10:15:50.7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作者:郑新宋永刚[导读] 摘要:工程维修养护就是维护工程原有标准不变,消除工程缺陷,提高工程强度,不断改善工程面貌,使所辖工程逐步达到工程设计与管理考核标准的要求。 济南黄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工程维修养护就是维护工程原有标准不变,消除工程缺陷,提高工程强度,不断改善工程面貌,使所辖工程逐步达到工程设计与管理考核标准的要求。在工程维修养护资金额度内,我们应该吸取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工程维修养护施工过程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探索,力求促进维修养护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在规范管理中,提高黄河道治理工程管理水平。 关键词:黄河河道工程;维修养护;对策 1河道治理的意义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所需要排出的废水量不断增加,再加之监管方面的不完善,所以导致大量废水未经处理即排入河道当中,使河道内的水质受到严重的污染,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使城市的形象受到较大的影响。 2黄河河道工程维修养护面临的问题 黄河河道工程维修养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水沙条件发生新的变化,中常洪水持续时间加长,工程遭受洪水侵蚀的时间增多,工程失稳,这是工程频繁出险的主要根源;二是,河势靠溜发生相应变化,上提下挫,左右摆动,造成工程和滩岸坍塌生险;三是,坝岸基础薄弱,多数河道整治工程存在根石深度浅、坡度陡、断面不足等问题,达不到根石坡度的标准要求,尽管每年都进行根石加固,但每年又有根石走失现象,导致险情不断发生;四是,新修坝岸未经洪水考验,达不到稳定要求。 3以维修养护为视角,严格标准,规范管理 3.1规范管理,提升黄河河道整治工程水平的基本方法 就维修养护工作而言,要想进一步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进程,促进河道政治工程管理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完善而科学的标准体系,实现维修养护工作的量化考核,为规范管理与优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应树立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并根据黄河维修养护实际情况,编制堤防工程维修养护考核标准、河道治理维修养护考核标准、水闸工程维修养护可考核标准,从整体层面提升维修养护管理力度,促进各工程中,维修养护工作的有效连接,以实现现代化维修养护技术与方法的有效落实。 (2)相关部门需根据新管理体系下维修养护工作流程,进行维修养护项目科学规划,通过项目管理,实现行为的指导与规范,加快黄河河道整治工程优化发展。在此过程中,需遵循统一部署原则,依据有关维修养护标准,对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普查,了解维修养护工作重点与难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维修养护规划与实施防护,并与相关单位签订维修养护合同,明确各责任主体工作职责与工作主要内容,实现工程的科学维护。例如,在养护施工阶段,关于坝顶的维修养护,需明确以下要求:坝顶平整,无积水洼坑。眉子土培修整齐牢固,土石结合部必须严紧、无陷坑脱缝。排水沟通畅,无水沟浪窝、獾狐洞穴、高秆杂草、散乱石块及其他杂物。坝顶存放的备防石应归垛存放,位置适宜,有利于防汛抢险。石垛應距迎水面坝肩3.0m以上,每垛石料高度宜在1.0~1.2m之间,各垛大小应保持一致。要搞好绿化,植树植草,树木生长旺盛,无病虫害,草皮整洁美观,覆盖率达到95%以上。 3.2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实现工作任务的细化管控 在黄河河道整治工程的维修养护中,相关部门需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黄河河道整治工程根石探测管理规定》、《河南省黄河河道管理办法》以及十九大报告精神,加强水利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黄河会理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并以安全为中心、以预防性维修养护为宗旨,以创新发展为指导,促进维修养护方法的创新,实现新时代新形势下黄河河道整治目标体系的构建。并在此基础上,从观测检查、防洪补偿设计、淤背区清理监督、主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河道与岸线生态维护等层面出发,组织开展相关维修养护工作。例如,在坝坡维修养护中:①观测检查发现:坡面平整,无雨淋沟,无荆棘杂草滋生现象,石护坡无松动、塌陷、脱落、风化、冻毁或架空现象;②防洪补偿设计:“坝坡养护土方”、“坝坡养护石方”、“排水沟维修养护”三项工程;③程施工质量控制:关于坝坡养护土方,侧重于填垫因雨水冲刷造成对丁坝下游侧土坡,土联坝临、背河土坡和石联坝的背河土坡面貌产生影响的雨淋沟。而关于坝坡养护石方侧重于对坝坡因工程抢险、加固根石、雨水冲蚀、根石走失造成的损坏部分进行整修。关于排水沟维注重阻水障碍的清理,排水坡上放牧、建窖事件的管理以及杂草处理工作的开展。 此外,可通过建立示范工程、完善考核机制、建立业务技能培训体系,进行工程改善,促进维修养修方法的革新与落实,调动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为维修养修优化发展与规范管理提供保障。 结束语: 当前在全国上下实行“河长制”落实,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大背景下,河道的生态治理尤为迫切。水生态治理简而言之就是河道工程的治理、维修、河道生态修复。因此为了确保河道工程维修养护全面、规范、创新,河长的巡查和落实需要“河长制”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需要加大维修养护经费投入的力度,尤其是资金相对困难的县城更要创新资金筹措办法,利用水上资源的开发、利用好自身资源。保证河道工程维修养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勇.黄河整治工程维修养护技术探讨[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17). [2]张志军.黄河河道工程维修养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16). [3]谢波.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陕西水利,2015(4).

植被光谱特性

在光谱的中红外阶段,绿色植物的光谱响应主要被1.4μm、1.9μm和2.7μm附近的水的强烈吸收带所支配。 地面植物具有明显的光谱反射特征,不同于土壤、水体和其他的典型地物,植被对电磁波的响应是由其化学特征和形态学特征决定的,这种特征与植被的发育、健康状况以及生长条件密切相关。 在可见光波段内,各种色素是支配植物光谱响应的主要因素,其中叶绿素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在中心波长分别为0.45μm(蓝色)和0.65μm(红色)的两个谱带内,叶绿素吸收大部分的摄入能量,在这两个叶绿素吸收带间,由于吸收作用较小,在0.54μm(绿色)附近行程一个反射峰,因此许多植物看起来是绿色的。除此之外,叶红素和叶黄素在0.45μm (蓝色)附近有一个吸收带,但是由于叶绿素的吸收带也在这个区域内,所以这两种黄色色素光谱响应模式中起主导作用。 在光谱的近红外波段,植被的光谱特性主要受植物叶子内部构造的控制。健康绿色植物在近红外波段的光谱特征是反射率高(45%-50%),透过率高(45%-50%),吸收率低(<5%)。在可见光波段与近红外波段之间,即大约0.76μm附近,反射率急剧上升,形成“红边”现象,这是植物曲线的最为明显的特征,是研究的重点光谱区域。许多种类的植物在可见光波段差异小,但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差异明显。同时,与单片叶子相比,多片叶子能够在光谱的近红外波段产生更高的反射率(高达85%),这是因为附加反射率的原因,因为辐射能量透过最上层的叶子后,将被第二层的叶子反射,结果在形式上增强了第一层叶子的反射能量。 在光谱的中红外阶段,绿色植物的光谱响应主要被1.4μm、1.9μm和2.7μm附近的水的强烈吸收带所支配。2.7μm处的水吸收带是一个主要的吸收带,它表示水分子的基本振动吸收带。1.9μm,1.1μm,0.96μm处的水吸收带均为倍频和合频带,故强度比谁的基本吸收带弱,而且是依次减弱的。1.4μm和1.9μm处的这两个吸收带是影响叶子的中红外波段光谱响应的主要谱带。1.1μm和0.96μm处的水吸收带对叶子的反射率影响也很大,特别是在多层叶片的情况下。研究表明,植物对入射阳光中的红外波段能量的吸收程度是叶子中总水分含量的函数,即是叶子水分百分含量和叶子厚度的函数。随着叶子水分减少,植物中红外波段的反射率明显增大(Philip et al.,1978)

黄河的变迁

黄河的变迁 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温状况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 研究表明黄河下游在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在先秦时期,黄河主要在今天津附近进入渤海,为北流时期;在汉唐时期,黄河主流在进山东入渤海,为东流时期;南宋至清咸丰五年,黄河夺淮从今江苏入黄海,为南流时期;清咸丰五年以后黄河恢复了东流,结束了700多年黄河由淮河入海的历史。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湖沼比现在多得多,但历史时期多数湖沼是由大变小,乃至淤灭,如圃田泽、孟渚泽、菏泽、雷夏泽、巨野泽、大陆泽等。但随着黄河的改道,也形成了一些新的湖泊,如南四湖、洪泽湖等。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河湖演变既有自然地貌、地质、气候因素的制约,也有认为的作用。总的来说,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日趋干燥,是地表水总体减少时一个重要原因,而人类无节制地用水加重了水资源的缺乏,黄河断流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历史时期长江的河湖地貌变化也很大,其中长江中游地区的变化最明显,影响甚大。古代的云梦是指包括今湖北东南大部分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只是其中的湖沼地貌部分,占据着今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唐宋时期荆江统一河床形成后,云梦泽瓦解。由于各种原因使荆江河道的河曲高度发育,使得洪水灾害的频率更高和强度更大。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湖泊变化显著,一方面洞庭湖从新石器时代的平原景观演变成为明代“方八九百里”的大湖,而鄱阳湖则是从新世中期的古彭蠡泽演变成为今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从近5000年来中国主要江河水温便前来看,总的趋势是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这既表现在黄河及其支流上,也表现在长江的一些支流上。同时,西北内陆的塔里木河等一些河流总的来看是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因此多缩小而干涸消失。造成这种现象既有自然内部变化的不可回归和不可逆转的因素,也有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因。 自公元前2000 年以来的4 000 年中,黄河下游有两个泛流区(徐福龄,1996) :1) 从“禹王故道”到唐宋时期的河道,均在华北平原摆动,注入渤海,约有3 000 多年;2)1128— 1855 年,黄河河道在黄淮平原摆动,注入黄海,约有700 多年。据统计,自公元前602 年至1938 年的2 540年间,黄河下游决溢达1 590 次,称作“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对于黄河下游地区在历史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大的改道,说法不一。胡渭在《禹贡锥指》中指出,自大禹到明代,黄河共发生 5 次大的改道;刘鹗在《历代黄河变迁图考中的黄河变迁图里绘出了6 次大的改道。《邓子恢文集》中认为,黄河下游河道在3 000 多年中发生重要改道26 次,其中大的改道9 次。叶青超(1990) 提出,黄河下游共发生7 次大的改道。 1.1河道变迁的原因 在历史时期,黄河决口改道频繁,各流路的年限长短不一。对于这一现象,以徐福龄( 1996)提出的5 次大改道为基本脉络(图1) ,主要从地质学角度来分析黄河下游

浅谈黄河下游防洪工程

浅谈黄河下游防洪工程 摘要: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水少沙多,河道的泥沙淤积比较严重,黄河下游在华北平原形成高耸的“悬河”,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威胁着25万平方公里地区内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防治黄河洪水,人们利用工程,在黄河下游修建了大量防洪工程,对黄河下游洪水的防治起到了巨大作用,“黄河安危,事关大局”,做好黄河下游的防洪工作意义重大。 关键词:黄河;洪水;防洪;工程措施 1 黄河下游河道概况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坡度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高村以上河宽5-20km,艾山以下河宽仅为0.5-4km。黄河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逐年抬高,形成了地上悬河,一般河床滩面高出背河地面3-5m。近十年来,黄河来水量明显减少,河道不断淤积抬高,防洪形势日趋严峻。[1] 2 黄河下游防洪的重要性 黄河泥沙之多,含沙量之高举世闻名。黄河自中游的尾端出峡谷之后,河道展宽,比降变缓,流速降低,水流挟带的泥沙沿程沉积,使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地上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黄河下游河道高悬于两岸地面以上,无论是洪水期还是枯水期,水位都远高于两岸地面,再加上在持续降雨和高水位的作用,造成堤防决口的可能性极大。黄河决堤后,水沙俱下,洪水流经之处,将给沿黄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由于黄河洪水泥沙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有效控制,下游河床仍将继续抬高,悬河形势会更加严重,中常洪水黄河下游堤防仍有冲决和溃决的可能性。因此,黄河洪水灾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加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3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概况 1.1黄河下游介绍及防洪工程综述 黄河下游流经河南、山东两省15个地(市)区、43个县,两岸土地肥沃,人口稠密,交通便利。沿黄主要城市有郑州、开封、新乡、濮阳、荷泽、济南、滨州、东营等,并有胜利和中原两大油田,是我国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重要地区。黄河下游的洪水,主要来自中游三个河段,即河口镇至龙门间(简称河龙间);龙门至三门峡间(简称龙三间);三门峡至花园口间(简称三花间)。这三个区间产生的洪水是构成下游洪水的主体。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包括干流三门峡、小浪底水库和支流陆浑、故县水库,黄河左、右岸大堤,以及北金堤、东平湖滞洪区等。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涉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和河北五省的12万km2土地。黄河下游堤防一旦溃决,将成为民族的灾难。[3] 1.2黄河下游防洪的近代发展状况 长期以来,黄河下游决溢灾害之所以特别严重,不仅因洪水大,更重要的是泥沙淤积河道,河床不断升高,排洪能力降低。长期以来,堤防一直是黄河下游防洪的主体工程。[4]经过历代治河专家们的不断努力,对黄河洪水泥沙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刻,治河技术措施不断改进,但其治河思想大都着眼于在下游排洪排沙的范畴,主要措施是依靠堤防排泄入海,治理活动也多限于下游。 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后兴建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黄河下游防洪创造了有利的条件。[5]但是,曾一度认为三门峡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洪水即可基本解决;同时根据永定河官厅水库修建后下游河道治理的经验和模型试验的结果,认为三门峡水库蓄水拦沙下泄清水后,下游河道将会出现强烈冲刷,河势摆动,河床下切,给防洪、灌溉引水带来困难。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运

关于做好黄河河道治理工作的建议与设想

关于做好黄河河道治理工作的建议与设想 提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对治黄事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做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这一任务十分光荣而艰巨。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不断把治黄事业推向前进,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关键词:黄河河道;治理;建议;设想 从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经过沿黄人民和治黄职工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治黄事业已取得了伟大成就。在防洪方面,已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同时,还组建了以人民解放军和治黄职工为骨干,以沿黄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强大人防体系,从而战胜了多次大洪水,确保了黄河伏秋大汛岁岁平安。黄河下游凌汛从1955年以后也保证了安全。在兴利方面,经过对黄河水沙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实践,也逐步变害为利,充分利用水沙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服务,极大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治黄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由于黄河泥沙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河道仍在不断淤积抬高。河道淤高了,同流量水位就会相应升高,水对堤防的威胁就会越来越大。 (二)由于黄河泥沙对河道的淤积规律是主河道淤的多,两岸滩地淤的少,造成河道滩槽差越来越小,主河道的排洪能力也越来越小。主河道排洪能力减少对排洪十分不利,来了大水很容易发生顺堤行洪,甚至发生滚河,冲决堤防。 (三)由于连续十八九年没有发生大的洪水,现河道已形成了一条枯水流路,其特点是各险工、控导工程溜势普遍上提,河道十分弯曲,淤积更加严重,一旦发生大的洪水,容易发生河势溜向变化,出现新的险情。 二、防洪治黄工作的重点 针对防洪治黄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大力进行挖河筑堤 回顾人民治黄已走过的历程,基本上是受泥沙支配,跟着泥沙跑,经过一段时间,河道淤高了,就加一次黄河大堤。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现在已进入了一个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新世纪,沿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一定会有能力、有办法解决黄河的泥沙问题。随着西部大开发浪潮的兴起,中游人民已开始向水土保持宣战,小浪底、万家寨等一大批拦河枢纽工程的建成,也给调洪调沙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处于黄河最下游,也不能坐视,也要尽一切可能向黄河泥沙宣战。

群论复习思考题

群论复习思考题 2006.12 1. 写出C 4v 对称性群的类、元素的阶及所有不变子群,并证明下述结论: (1) C 4v 的不变子群H 的不变子群K 不一定是C 4v 的不变子群。 (2) C 4v 的不变子群的交集仍是C 4v 的不变子群。 2. 试由???? ??-0110和??? ? ??00i i 生成一矩阵群。证明此群为8阶群,分五类,但与C 4v 不同构。 (提示:证明该矩阵群中四阶元有6个,而C 4v 中只有2个) 3. 若一群的元素均为2阶,证明它可以是4阶Abel 群。 4. (1)设a 2=b 3=(ab)2=e,由a ,b 生成的群为几阶群?列举两个与其同构的群的例子。 (2)若a ,b 乘积可对易,且a 2=b 3=e,证明a ,b 生成的群定是循环群。 5. 叙述同态核定理,并加以证明。 6. 若G 群是2n 阶的,H 为G 的n 阶子群,则H 必为G 的不变子群。其商群必为二阶循环群。 7. 若群G=H ?K ,试证明(1)商群G/H 与K 同构;(2)群G 的类数等于两因子群类数之积。 8. (1)证明有限群共轭类中所含元素数目也是群阶的因子。 (2)证明置换群S n 中属于同一配分的各种可能置换元素属于同一类。 9.(1)设a,b,c 为群元,试证 abc,bca,cab 同阶。 (2)证明下列循环积恒等式: ()()()()y b X a y Xb a ab = 10.证明在适当的基函数下,群G 可约表示的形式是 ()()()()()()??? ? ??=A D A X O A D A D 21 其中()()A D 1和()()2D A 分别是m 阶和n 阶方阵; ()A X 是n 行m 列的矩阵,而O 是m 行n 列的零矩阵。 (提示:采用行矢量基矢,()00,1,0,0 i i =? )

浅谈黄河下游河道节点整治

浅谈黄河下游河道节点整治 发表时间:2018-12-19T13:55:44.65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6期作者:缪路高耸张胜杰 [导读] 随着多年来多项黄河河道整治工程的不断推进,黄河河道整治的成效显著,但也有许多问题暴露出来 菏泽黄河河务局东明黄河河务局山东菏泽 274500 摘要:随着多年来多项黄河河道整治工程的不断推进,黄河河道整治的成效显著,但也有许多问题暴露出来,黄河下游河道微弯整治方案仍有很大调整空间,其中节点整治是一项重要的控制河流基本流路的措施。节点整治是在过去黄河整治工作中不断总结更新提出的新黄河整治方案,与微弯整治等现行整治方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利弊后,节点整治可以视为黄河整治发展的新方向,有利于黄河水利工程达到排洪输沙、稳定河水的目的。 关键词:黄河整治;节点整治;黄河下游 引言:黄河下游多年以来不断开展河道整治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游荡性河段逐渐得到了控制,防堤防洪工作得以顺利将开展,河道周围环境得到保护,没有受到坍塌、洪水破坏,整体整治工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了未来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黄河整治工程的科学发展,改善目前遇到的小水畸形河势、供水保证率问题,下游河道节点整治研究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1. 河道节点及其作用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河面较窄、水深良好的河段是河流的节点,河流节点可大致分为一级节点和二级节点,区别在与河段的两岸是否都不易受到冲刷影响还是一边为滩地环境。节点对游荡河流的河势变化的节制作用非常明显,我国著名的水利学家、中科院院士钱宁先生多年前就已经在其著作《河床演变学》中分别从节点的控制作用、节点对河流的挟持作用和节点外形和数目对河道的影响等方面综合论述了游荡型河流中节点对河流的影响。在翻查了数年来黄河下游河段水量记录等多项记录资料后,对比有节点对河道和一般河道这些年的水流数据,可以认为有节点的河段的水流比一般河段的水流变化更为稳定。综合分析下来,河道节点在河道整体控制上有显著作用,现在的施工中值得加以利用。 2. 河道节点整治目标 黄河河道的整治历史非常悠久,自古以来黄河水患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力不容小觑,所以黄河水道整治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洪,黄河整治工作多年来可以看到在防洪方面效果明显,通过计算机数据模拟的结果也显示黄河水利工程目前能很好的控制黄河水势的变化,也足以应对除特殊情况下洪水的作用,黄河主流河道现在的情况十分稳定。在这种情况下,节点整治的目的在于完善以往的防洪工程,基于考虑到黄河河道下游河道分流分布的地理情况,黄河河道下游的整治需要能控制中小河道水流情况,节点整治工程要能在控制黄河下游河流上起作用,促进下游水路逐渐演变为目标规划河道,加深河道河槽,使河道更加稳定。 3. 河道节点整治建设方案 现行的治洪方案对河势的控制能起到较好的控制疏导作用,基本解决了常见河水流量下河势变化时的问题,而现在的防洪工程建设基本已经定型,不宜再大面积改动,河道整治工程以后的发展方向应维持原有整治计划,并再原基础上更多的关注引水问题。节点整治实质上是对河道双岸的整治,通过人工手段整修河道两岸,主张以“顺直为上,辅以微弯”的整体方案布局,调整原计划中连续的较长直线的两岸节点规划,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增加单岸微弯工程,可以继续沿用“治导线”,增加治导线直线段、加大弯曲度的弯曲半径、减小弯曲长度。在节点整治中治导线宽度参数意义重大,需要达到形成窄深河道的需求,又不能窄到低于排泄洪水所要求的标准,分析各项参数初步得到的参考数据治导线宽度范围在500M到800M之间,整治工程顶部高度以当地滩面为参考,具体地点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确定数据。结构形式适用于节点整治工程的主要是透水桩坝,以平顺长护岸的形式,尽量扩大桩间距,具体桩间距、桩深数据综合考虑工程造价、工程实际、防洪效果等。需要慎重的是节点整治工程可以考虑短丁坝、护岸相结合的形式,但是不能采用长丁坝,长丁坝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造成两岸间相互挑流到对岸,工程防守压力增大,河势不够稳定。微弯工程可以参考过去工程的经验,目前黄河水利工程中的微弯整治工程建成下挑丁坝群形式比较常见,上平下缓中间陡的形式也可以采用。 4. 河道节点整治与防洪的关联 随着近年以来我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小浪底水库等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大幅减小了下游洪水期面临的压力,黄河下游洪水总量已经大幅减小,根据相关工程规划下游洪水量仍将继续下降,这意味着黄河下游的水利工程面临的压力将进一步减小,通过科学的节点整治及利用节点的泄洪输沙能力,在面临大洪水发生时足以宣泄大部分洪水,并且节点工程的截面小,挡水量不大,自身稳固的同时对洪水期泄洪的要求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5. 河道节点整治的未来发展 黄河未来的发展前景令人期待,黄河的发展规划对黄河沿岸地区的经济、工业、环境建设都有着重大的影响,黄河下游大面积的宽河道周边滩区面积广大,应经济发展与建设的需要,未来需要改变过去的“宽河固堤”的格局,解放大面积滩区。这需要在节点工程达到预期目标,初步获得一定成效后在工程两侧适当的划定范围,再修筑新防洪大坝,且两岸新的堤坝之间应留有足够的宽度用于洪水期排洪使用,新旧堤坝间视情况可以再划出一部分蓄滞洪水区或有计划的规划出一些地区用于引水排淤,存放运输黄河水带来的大量泥沙,周边保留一定面积的湿地对蓄洪和维护黄河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6. 结语 黄河治理工程在中国的土地上已经开展了几千年,一代一代劳动人民通过不屑的努力改变了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逐渐的尝试开发利用黄河资源,我们现在逐渐在进行黄河水利工程规划时对节点工程的作用考虑更多,黄河河道中已存在大量微弯整治工程,基于具体情况分析现状,采用最合适的方案改造,创造最大的效益是改造的目标之一,可以利用的融入到新黄河水利工程规划中再继续发挥作用,对新规划的流路有不利影响的尽快拆除,将黄河的整治逐渐过渡到节点整治方向,目标是建造能够长期稳定河水流势、维持河道阶段窄深河槽、有效防洪抗洪、顺畅输沙的黄河水利工程。节点整治目前虽然并不一定是最可行、最有效、最经济的黄河整治方案,但与现行方案对比,节点整治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在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作中仍具有相当的参考意义,相信在技术与理论不断更新的今天,黄河治理事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

浅谈黄河下游防洪工程

————————————————————————————————作者:————————————————————————————————日期:

浅谈黄河下游防洪工程 摘要: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水少沙多,河道的泥沙淤积比较严重,黄河下游在华北平原形成高耸的“悬河”,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威胁着25万平方公里地区内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防治黄河洪水,人们利用工程,在黄河下游修建了大量防洪工程,对黄河下游洪水的防治起到了巨大作用,“黄河安危,事关大局”,做好黄河下游的防洪工作意义重大。 关键词:黄河;洪水;防洪;工程措施 1 黄河下游河道概况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坡度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高村以上河宽5-20km,艾山以下河宽仅为0.5-4km。黄河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逐年抬高,形成了地上悬河,一般河床滩面高出背河地面3-5m。近十年来,黄河来水量明显减少,河道不断淤积抬高,防洪形势日趋严峻。[1] 2 黄河下游防洪的重要性 黄河泥沙之多,含沙量之高举世闻名。黄河自中游的尾端出峡谷之后,河道展宽,比降变缓,流速降低,水流挟带的泥沙沿程沉积,使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地上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黄河下游河道高悬于两岸地面以上,无论是洪水期还是枯水期,水位都远高于两岸地面,再加上在持续降雨和高水位的作用,造成堤防决口的可能性极大。黄河决堤后,水沙俱下,洪水流经之处,将给沿黄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由于黄河洪水泥沙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有效控制,下游河床仍将继续抬高,悬河形势会更加严重,中常洪水黄河下游堤防仍有冲决和溃决的可能性。因此,黄河洪水灾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加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3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概况 1.1黄河下游介绍及防洪工程综述 黄河下游流经河南、山东两省15个地(市)区、43个县,两岸土地肥沃,人口稠密,交通便利。沿黄主要城市有郑州、开封、新乡、濮阳、荷泽、济南、滨州、东营等,并有胜利和中原两大油田,是我国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重要地区。黄河下游的洪水,主要来自中游三个河段,即河口镇至龙门间(简称河龙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