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优秀9篇】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透镜的教案篇一【学习目标】

知道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会从现象中归纳出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过程】

1、实验引入

演示本中实验,根据实验现象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阅读本,知道物距、像距

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影响因素作出猜想

2、实验探究

帮助学生认识并组装实验台上的器材,分析实验的步骤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教师巡回指导。实验

次数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1倒立缩小的实像

2倒立等大的实像

3倒立放大的实像

讲解:当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没有像时,把光屏取走,透过透镜看蜡烛,并完成下表。

实验

次数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 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4正立放大的虚像不填不填

3、分析与认证

当物距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像;当物距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4、评估交流

学生阅读本,讨论本的相关问题,尤其要鼓励学生讨论自己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5、典型例题

例1 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

c、d和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图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

透镜的教案篇二一、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内容:物体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实像和虚像。其核心就是生活中的透镜所成的像的特点和实像与虚像的区别。理解透镜所成的像的特点的关键就是要知道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实像还是虚像;而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的关键就是要知道实像和虚像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区分?学生已经知道了光的折射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本节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的,它也是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凸透镜在不同应用中成像的特点,解决重点的关键就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认知问题的基础,同时要有实物或图片观察认识。

二、目标及其分析

目标:

1、认识物体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的特点。

2、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分析:

1、认识物体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的特点就是指通过生活经验了解到照相机的镜头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就是要知道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虚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的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很难理解实像和虚像是怎样形成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不知到通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能会聚成像,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就是教师要通过图示解释实像和虚像的成因。

四、教学支持条分析

本节利用多媒体演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的特点。准备好作图工具:直尺。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我们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不但有会聚作用,它还会成像(教师作简单的演示),那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请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引入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哪些。

师生活动:学生举例,教师选择与本节有关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加以说明。问题二: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师展示图片并让学生回答:

问题三:实像和虚像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了解实像和虚像。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作出铺垫:

1、小孔成的是什么样的像?能否用光屏承接?

学生回答:倒立的实像,能用光屏承接。

2、平面镜成的是什么样的像?能否用光屏承接?

学生回答:正立的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分析总结: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实像和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说明并让学生加以总结。

目标检测:

1、在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照相机成像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①②④

B.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③④

C.成实像的是①②③

D.成虚像的是②③④

2、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与实验现象的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4、“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将老花镜的镜片贴紧书本看书上的字,看到的像是_____的;若用它看远处的树,适当移动镜片直至看到清晰的像,则看到的像是_____的。

六、堂小结:

1、照相机的镜头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就是要知道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虚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

难点分析篇三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乙)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甲),和(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透镜的教案篇四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2)了解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2)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是光的折射的深入,是初中光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汇点,是历年中考的高频考点。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凸透镜对光发散作用。

难点: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

三、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光学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在演示实验和学生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概括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

四、教学器材

透镜一组、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瓶口上部)、蚊香、火柴、激光灯、手电筒。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引入新课:

师:首先,请同学们回忆,在上一章我们学习了哪些镜子?

生: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不同的镜子呢?

生:放大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

师:放大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与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有什么不同呢?生甲:形状不同

生乙:对光的作用不同。

……

教师演示:将光照分别射到平面镜和放大镜、近视眼镜上,观察现象。

师生总结:平面镜——会发射光;放大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会透光。

会透光的镜子叫透镜。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透镜的知识。

板书课题:3.1 透镜

方法意图:

由生活中的镜子引入,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从对比中了解什么是透镜。

新课教学:

探究一:认识透镜

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动手动脑,看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确两个任务:①将透镜分类;②说出出它们的特征。

提醒学生:我们桌子上是实验用的是透镜,可以用手摸。但实际光学仪器镜头一定不能用手直接去摸!

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甲: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生乙: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

师生总结:

1、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板书)

师: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生:①③⑤是凸透镜,②④⑥是凹透镜。

学生活动: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让学生鉴别它们是什么透镜?

学生鉴别后回答: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师:关于透镜,有两个名词必须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它们是进一步研究透镜的基础。

2、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多媒体展示,强调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

师:透镜是会透光的镜子。那么,透镜对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呢?

探究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实验一:分别将一凸透镜和凹透镜正对着平行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

实验二: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自制的平行激光垂直射入烟室,然后在中间分别放入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光的路径发生怎样的变化,并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让同学们把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作用的光路图画出来。课件展示,师生总结:

1、实验表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透镜的焦点

新课教学:

强调:透镜两侧各有一个对称的焦点。

师:我们研究了透镜对光的作用。老师要告诉同学们,在初中阶段我们重点研究凸透镜,凹透镜只要知道它的会聚作用就可以了。下面我们就对凸透镜作进一步研究。

师: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会聚作用的程度是不是一样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

演示实验:用烟室来展示出平行光分别通过凹凸程度不同的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的经迹,比较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大小。

师生总结,多媒体展示:

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凸透镜越凸,焦距越小,会聚光的能力越强。

师:凸透镜的焦距非常重要,凸透镜的型号以及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都与焦距有光。下面我们就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实验: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师:怎样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测量方法:将凸透镜上正对太阳光(或手电筒的光),调节光屏(白纸)的位置,使上面的

光斑最亮、最小,再用刻度尺测出这时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换另一各凸透镜,重做上面实验。

师:由于时间原因,这一实验请同学们带回家完成。事后大家交流。

方法意图:

动手,体验,观察,讨论,分析,概括,应用,巩固,过渡。借助多媒体教学。过渡。实验。改进实验,使现象更加明显。

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总结。

过渡,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自然过渡。

把活动带下课堂,培养实践能力和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小结: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些什么收获?

1、了解了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通过实验,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会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其次,我们更进一步体验了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知识反馈:

(一)完成光路图。(见课件)

强调:①会聚与发散的含义;②折射光路也具有可逆性;③3条特殊光线。

(二)物理、生活与社会

(1)为什么不能把剩有液体的饮料瓶扔在森林里?(2)是谁惹得祸?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后习题,并将3、4、5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2、收集你周围有哪些透镜;查阅资料,了解透镜的多种用途。

透镜的教案篇五微教案:

人教版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 放大镜”的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凸透镜在放大镜中的应用,并了解放大镜的实质和知道放大镜成像的特点。教重难点:

知道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突破方法:

放大镜是生活中熟悉的用品,学生对其成像习以为常!利用拍摄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的实验,能让学习者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东西。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素材,拍摄照片和录像,制作课件。

课程背景:

《生活中的透镜》在排版上有所改变的。旧人教版是放置在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今年是新教材改版的第一年,其位置是放在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

这一节的内容由四个知识点组成:

一,照相机

二,投影仪

三,放大镜

四,实像和虚像

放大镜是第三个版块内容。这节课是针对放大镜而设计的一节微课。放大镜成的像,

完整的描述应该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但虚像和实像在这节书的最后才涉及到,所以设计上跟《照相机》一样,放在讲授《虚像和实像》时再进一步加以,所以在这节微课中就不提及了。

教学过程:

一,放大镜的实质

教师通过图片简单展示放大镜实质就是凸透镜。

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师结合视频中的实验来讲解:

1,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像,且像物同侧;

2,放大镜离物体越远,像越大。(离物体较近时)

三,

教师这节微课主要要求掌握的内容。

透镜的教案篇六一、教案分析

本节接上一节透镜的内容介绍凸透镜在生活中的三个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得到透镜成像的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到透镜成像的各自特点及异同,为下一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作准备。可以说这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动学生自制模拟照相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鼓励学生调节投影仪,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调动学生进行自制“水滴放大镜”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还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课前准备

1、提前几天发动学生自制模拟照相机,为新课作准备。首先确定制作的学生人员,然后共同准备制作的器材:凸透镜、硬纸板、半透明塑料纸、双面胶。再集中讲述制作要点后让学生自主结伴课余或回家制作,完成者经教师验收后自行准备好。

2、提前让学生课余动手触摸投影仪的镜头,感受其形状特征。

3、教师准备学生用的凸透镜备用、自带照相机。

说明:课前准备不仅可以确保学生制品胜利完成,还可以节省上课时间,同时可以在学生间为上课内容作宣传。而学生课余动手触摸投影仪的镜头却非多余,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物体往往不细观察,他们对投影仪的镜头由凸透镜制成大半无知。

注:模拟照相机的凸透镜一部分由教师提供,另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准备。

三、教学过程

1、照相机

展示自带照相机让学生观察其镜头,并说明是凸透镜。由于部分同学课前用凸透镜自制模拟照相机,已为本节课作了宣传,所以许多学生已知照相机镜头为凸透镜,然后请制作者展示其作品,同学轮流利用它们观察窗外景物,其余同学用凸透镜观察远处物体。在学生得到其感性认识后讲述照相机原理。

说明:以学生自制模拟照相机作为教具有许多好处。首先它能增加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欲望。其次能突破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知识应用的神秘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受并掌握所学知识,避免教师无味的讲述。通过大家认可,还可以鼓励制作者,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

2、投影仪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已经知道了投影仪镜头即为凸透镜。拆下反光镜,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在天花板上成像的特点。学生通过分析照相机的像的特点后已能非常准确的分析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了。在得到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后装上反光镜,使像处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讨论平面镜

的作用,从而完成投影仪的基本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为了让同学们能更容易看清投影片,如何帮助老师调节投影仪使其成的像在屏幕上又大又清晰?学生中立即有人跃跃欲试,大家对此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此时学生动手动脑的欲望又一次被激发。

说明:在学生了解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后,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3、放大镜

先让学生动手如何才能使凸透镜成为所谓的放大镜,也就是让学生探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像的条件。学生在调整好凸透镜后观察放大镜成像的特点,都能够说出其正立放大的特征。然后让学生讨论放大镜成的像与照相机、投影仪成的像的区别并指出其物像同侧。接着请学生猜想如何才能使放大镜成的像变大,并动手验证,这样又进一步掌握了放大镜的使用。最后进行学生“自制水滴放大镜”比赛,看谁的“放大镜”最历害,此时学生个个动手,人人动脑,大家或高兴或叹息,探究之情溢于言表。我紧接着评出“冠军放大镜”,指出其形状特点。四、教后感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动手动脑。上课内容以书本为基础但又不拘泥于书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拓展学生知识与技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课程教学。其中,学生通过活动,可以进一步掌握教学内容,为下节课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透镜的教案篇七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

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三块奇块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1)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

(2)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耻,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

1.师:三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哪种不变?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透镜(

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夺取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

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休养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厅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幼儿玩哈哈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凸不平的)

4.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透镜、凸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透镜的教案篇八活动目标:

1、使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会用语言表达其发现,并能记录观察结果。

2、激发幼儿探索各种透镜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两人一份)

篮子里放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各一份,图书、小玩具、小卡片、小积木等若干,记录单一长(如图),铅笔一支。

师:同幼儿的篮子一份,视频仪、电视机各一台,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眼镜各一份,三种透镜的构造图一张,奖励用的五角星若干,红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观察物体,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透镜)今天老师带来了三块有趣的透镜,请你用他们看一看、玩一玩篮子里的东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使用透镜的正确方法)

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二、探索活动(引导幼儿再次用三种透镜观察物体,并会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三块透镜看到的东西却不一样,真有趣。

(使用视频仪处士记录单)我们一起来看这张记录单,左边一排表示三块不同颜色标记的透镜,右边一排是看到的结果,请你再去看一看、玩一玩,两人合作商量把结果记录下来。(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选一份记录单放在视频仪下),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小朋友记录的结果,请你说说,你们的结果是什么?(请幼儿口述结果,并请他用教师身边篮子里的物品验证)

(用同样方法讲评结果不同的记录单,共同纠正错误后得出结论:用红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会变大;用蓝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会变小;用黄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不变。)

三、探索活动(引导幼儿发现三块透镜不同的构造)

可是,为什么不同的透镜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呢?请你仔细摸一摸透镜,比一比每块透镜的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谁来说说,你现在发现什么?

红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厚,边上薄,看到的东西会变大)

蓝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薄,边上厚,看到的东西会变小)

黄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边上一样厚薄,看到的东西不变)

(出示构造图)小朋友都发现了,红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厚,边上薄,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我们叫它凸透镜;蓝色标记的透镜中间薄,边上厚,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我们叫它凹透镜;黄色标记的透镜中间边上一样厚薄,看到的东西不变,我们叫他平面镜。(学说三种透镜的名称)

所以,用不同的透镜看到的东西会不一样。

四、探索活动

你还想用这些透镜看什么?请你再去玩一玩,可以用透镜看看周围的人和东西。说说你是用什么透镜看的什么?东西变得怎么样?(引导幼儿讲出:我是用凸透镜看×××,×××会变大等等)

五、扩展联系

今天,我们玩的透镜真奇妙,他的本领还很大呢?你们知道什么东西是用透镜做的吗?(显微镜,它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放大镜,它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望远镜,正面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反面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是用凹透镜做的;老花眼镜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近视眼镜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是用凹透镜做的。)

六、延续活动

如果把两块透镜叠在一起看,会发现什么呢?老师把透镜放在科学角上,你们以后可以去试一试。

透镜的教案篇九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它们对光的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光源、老花镜、近视镜、实物投影仪、手电筒、激光笔、学生多功能光学工具箱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

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

观察后得出结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透镜。

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透镜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

二、进行新课

[师]和面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一样我们也从形状上对透镜进行区分(课件演示凸透镜、凹透镜)并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一块凸透镜并讲解: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然出再出示凹透镜并讲解。然后两相对比

[生]透镜包括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透镜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透镜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钟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学生讨论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发下一组透镜,其中既有凸透镜也有凹透镜,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透镜。)

[师] 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课件演示

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轴和光心是我们研究透镜的两个常用科学术语

[师]下面我们来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实验。(用平面镜取光做凸透镜使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透镜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透镜,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得出实验的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师]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这体现在用不同的凸透镜做上述实验时,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课件演示光路图)

由于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们看见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之后会聚于一个小而亮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这时太阳光与主光轴平行,焦点恰好在主光轴上)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光路图)。

从光路图出发我们来研究几条特殊光线通过透镜后的走向

(分别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光线恰好通过光心,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学过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发画出逆向射入的光线光路图)。动手动脑学物理1、2小题作为课堂练习。

【精品】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示范教案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批旅行家乘船在海上漫游。不巧,在海上遇到了狂风,把船吹到一座孤岛旁,旅行家们只好下船来到岛上。当时正是冬天,岛上冰天雪地,白茫茫的一片…… 旅行家们准备生火取暖,烧火煮饭。意外的问题来了,火柴被海水浸湿了,打火机也丢了。怎么办?正在这时,一个叫克劳波尼的物理学博士想到了一个办法。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办法吗?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解决办法。 扩展:早在我国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淮南万毕术》中就有关于冰透镜的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说明:放大镜聚光的作用。 设计意图: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透镜的种类及几个概念 引导:同学们请观察透镜组,并借助于擦镜纸,摸一下透镜,根据透镜的厚薄程度给透镜分类。讨论透镜能分几类? 点评:透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问题:下列透镜哪些是凹透镜?哪些是凸透镜?戴眼镜的同学请判断:近视镜是什么透镜?远视镜是什么透镜? 学生阅读教材,用自己的理解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点评: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2.鼓励学生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3.鼓励学生用毅力去战胜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障碍、艰辛等阻力,逐步超越自我.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理解会聚、发散;会作透镜的光路图.

【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机、投影片、盛满水的酒瓶. 学具: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盛满水的烧杯、废灯泡的玻璃罩(若干组)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1节透镜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例如“老花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例如“近视眼镜”.2.透镜都有主光轴和光心. 3.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4.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制作照相机模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凸透镜成像时,简单比较物到透镜的距离与像到透镜的距离.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难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 大幅照相机挂图(或用多媒体投影仪投影照相机实物)、制作照相机模型的材料多套[焦距为5~10cm的放大镜(直径为3~5cm)、两块约为20cm×20cm的硬纸片、半透明塑料薄膜、粘胶纸]、投影仪、画有带箭头的十字坐标的幻灯片、放大镜、一杯水、几个滴水管等. ┃教学过程设计┃

2023最新-《透镜》教案优秀8篇

《透镜》教案优秀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8篇《透镜》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透镜的教案篇一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它们对光的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光源、老花镜、近视镜、实物投影仪、手电筒、激光笔、学生多功能光学工具箱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 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 观察后得出结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透镜。 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透镜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 二、进行新课 [师]和面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一样我们也从形状上对透镜进行区分(课件演示凸透镜、凹透镜)并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一块凸透镜并讲解: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然出再出示凹透镜并讲解。然后两相对比 [生]透镜包括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透镜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透镜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钟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学生讨论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 (发下一组透镜,其中既有凸透镜也有凹透镜,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透镜。) [师] 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课件演示 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

初中物理透镜教案

初中物理透镜教案 【篇一:初中物理教学——透镜教案】 3.1《透镜》教案 一、设计理念: 《透镜》一节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在前面学 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 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 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 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体现从 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 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 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 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难点: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 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 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四、方法运用:整节课运用实验——分析、归纳,实验——分析、 归纳——设置疑问——猜想——实验——分析论证这些探究方法。 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实验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比较法等学 习方法 五、教具:眼镜、凸透镜、凹透镜、纸、笔、平行光源、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引课:教师:我们知道运动会圣火采集是神圣的,下面我们 来观看2009

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教案 •相关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2.了解投影仪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3.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4.了解凸透镜形成实像和虚像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2、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经过分析、综合得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照相机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4页、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照相机的前面都有一个镜头,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 2.物体经过照相机形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小组讨论】 1.请各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完成课本第94页“制作模型照相机”实验,如图所示.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通过模型照相机观察明亮窗外的景物,你会发现,半透明纸上

的像是倒立(填“倒立”或“正立”)、缩小(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填“实”或“虚”)像. ②在观察景物时,是半透明纸朝向景物,还是凸透镜朝向景物?凸透镜 ③在观察景物时,为了得到最清晰的像,需要调节半透明纸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小吗?需要 2.找一架照相机,把镜头盖取下,观察镜头部分,它可能是凸透镜;打开照相机后盖,调节快门,按下快门,并在照相机背面用一张白纸当作后盖,让镜头对着明亮的景物,你会在白纸上看到景物倒立的像. 【教师点拨】 1.照相机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远些,像离凸透镜近些. 2.照相机的最重要结构是镜头、胶卷.但快门、光圈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快门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时间,光圈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面积,二者共同作用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多少,进而控制胶卷上的像的清晰程度. 3.在对物体进行照相时,如果物体到照相机的距离改变,那么胶卷到镜头的距离也要随之改变,这样胶卷上的像才清晰.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学习指导二:投影仪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来自投影片上物体的光,通过镜头后会聚在天花板上,形成物体的像.

《透镜》教案一等奖3篇

4、《透镜》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8篇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8篇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1 一、教案分析 本节接上一节透镜的内容介绍凸透镜在生活中的三个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得到透镜成像的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到透镜成像的各自特点及异同,为下一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作准备。可以说这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 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动学生自制模拟照相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鼓励学生调节投影仪,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调动学生进行自制“水滴放大镜”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还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课前准备 1、提前几天发动学生自制模拟照相机,为新课作准备。首先确定制作的学生人员,然后共同准备制作的器材:凸透镜、硬纸板、半透明塑料纸、双面胶。再集中讲述制作要点后让学生自主结伴课余或回家制作,完成者经教师验收后自行准备好。 2、提前让学生课余动手触摸投影仪的镜头,感受其形状特征。 3、教师准备学生用的凸透镜备用、自带照相机。 说明:课前准备不仅可以确保学生制品胜利完成,还可以节省上课时间,同时可以在学生间为上课内容作宣传。而学生课余动手触摸投影仪的镜头却非多余,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物体往往不细观察,他们对投影仪的镜头由凸透镜制成大半无知。

注:模拟照相机的凸透镜一部分由教师提供,另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准备。 三、教学过程 1、照相机 展示自带照相机让学生观察其镜头,并说明是凸透镜。由于部分同学课前用凸透镜自制模拟照相机,已为本节课作了宣传,所以许多学生已知照相机镜头为凸透镜,然后请制作者展示其作品,同学轮流利用它们观察窗外景物,其余同学用凸透镜观察远处物体。在学生得到其感性认识后讲述照相机原理。 说明:以学生自制模拟照相机作为教具有许多好处。首先它能增加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欲望。其次能突破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知识应用的神秘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受并掌握所学知识,避免教师无味的讲述。通过大家认可,还可以鼓励制作者,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 2、投影仪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已经知道了投影仪镜头即为凸透镜。拆下反光镜,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在天花板上成像的特点。学生通过分析照相机的像的特点后已能非常准确的分析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了。在得到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后装上反光镜,使像处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讨论平面镜的作用,从而完成投影仪的基本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为了让同学们能更容易看清投影片,如何帮助老师调节投影仪使其成的像在屏幕上又大又清晰?学生中立即有人跃跃欲试,大家对此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此时学生动手动脑的欲望又一次被激发。 说明:在学生了解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后,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3、放大镜

《透镜》、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五章第一节授课教案 课题第五章一透镜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能在图中标出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能说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体会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形状的不同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会聚、发散。 教学 方法 引导启发式、讨论合作式、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学具教师:凸、凹透镜、演示用光学器件组一套、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学生:凸透镜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展示透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 与透镜有关的内容,老师现在手 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代表利用投 设计课前做一做 1检查学生以前

课题里拿的是透镜,透镜一般是玻璃 或树脂制成的、透明的镜子,我 们学习的透镜至少有一面是球 面,或者两面都是球面。球面透 镜只是透镜中的一种,例如散光 眼眼镜的镜片就是柱面镜。光透 过透镜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有 什么规律没有?今天让我们一 起来研究透镜。 影展示课前做一 做1的光路。 有学生试图回答 比一比谁是小侦 探。 学的知识的掌握 程度,并为本节 课知识作铺垫 设计课前做一做 2激发学生对本 节课的学习热情 明确本节课任 务,让学生心中 有数。 新课 讲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透镜的分类和比较(一)透镜的种类 [活动1] 下面大家垫面巾纸用手摸一摸 桌子上老师给的两个透镜,它们 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刚才的交流, 得出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 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 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指导学生把凸透镜凹透镜的定 义在教材上画出来。 结合凸透镜、凹透镜实物,指出 哪是透镜的中间,哪是透镜的边 缘,强调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 关键就是比较透镜的中间和边 缘的薄厚。 学生垫面巾纸摸 透镜。 学生边实验边思 考问题。 小组交流,请一位 学生回答问题。学 生说出两个透镜 中间和边缘的薄 厚上的不同,一块 透镜中间厚,边缘 薄;一块透镜中间 薄,边缘厚。 学生在教材圈画 凸透镜凹透镜的 此环节重点突出 凸透镜、凹透镜 在薄厚上的不同 通过小组交流、 讨论,培养学生 相互合作学习的 能力。 教材上有的定义 直接在教材上画 出,发挥了教材 的作用的同时节 约了记笔记的时 间。

八年级物理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体验性目标 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 玩法吗? (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 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 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 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 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 3.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物距、像距?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进行实验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尊重实验事实,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卡片;使学生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出示课题并板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自己动手组装、摆放、调整器材。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优秀9篇】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透镜的教案篇一【学习目标】 知道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会从现象中归纳出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过程】 1、实验引入 演示本中实验,根据实验现象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阅读本,知道物距、像距 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影响因素作出猜想 2、实验探究 帮助学生认识并组装实验台上的器材,分析实验的步骤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教师巡回指导。实验 次数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1倒立缩小的实像 2倒立等大的实像 3倒立放大的实像 讲解:当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没有像时,把光屏取走,透过透镜看蜡烛,并完成下表。 实验 次数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 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4正立放大的虚像不填不填 3、分析与认证 当物距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像;当物距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4、评估交流 学生阅读本,讨论本的相关问题,尤其要鼓励学生讨论自己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5、典型例题 例1 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 c、d和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图上出现的像最小;

《透镜》教案...

透镜教案 【核心素养】 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在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服务人类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2、能在图中标出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3、能说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教学重点】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会聚、发散。 2、会作透镜特殊光线光路图。 【教学方法】 体验式学习、引导式教学,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教师:凸、凹透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大的透明塑料球。 学生:LED手电筒,凸、凹透镜各两个(焦距差距大些),白纸,三支激光笔(带套筒)。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 入 【激趣质疑】画外音——这是2006年8月发生 在重庆的一场森林火灾,这场大火仅6个小时 就燃过500多亩。但是,你知道引起这场火灾 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吗?竟然是一瓶没有喝完的 矿泉水! 【导入课题】待学生议论后,进一步引导:同 学们想知道一瓶矿泉水为什么会闯下这么大的 祸吗?要解决这个困惑,学习今天的知识你就 能理解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的第一节 ——透镜。 【板书课题】 §5—1 透镜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感受火灾的无情和不可 思议的火灾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兴趣和解 开谜底的愿望,投入本课的学习。) 生:(议论质疑)半 瓶没喝完的矿泉水 能有这么大的破坏 性吗? 二、 自主探 究 师:(讲授概念) 由透明物质制成的光学元件统称为透镜,也就 是都可以叫做透镜。如玻璃、水晶、石英、树 生:了解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6篇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6篇 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篇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2、通过观察和初步实验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透镜焦点和焦距; 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带着问题,体验科学 探究的过程; 2、经历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并尝试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做初步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

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学法指导: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归纳规律。 预习导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做”,通过“解决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感知有关方法,构建关于透镜的科学内容。在问题给出时注重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导入:同学们知道,用放大镜可以把小字放大我们会看得更清楚;旅游时有看到美好的风景我们会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眼睛近视的同学配一副眼镜就又可以看清楚东西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揭开上述现象中的秘密,引出课题,阅读教材并完成以下题目: 预习习题: 1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_规律制成的。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如镜片;另一类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如镜片。 2、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透镜》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根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根底,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2.教学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详细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

质特征,通过观察可以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才能.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究新问题的才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展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通过老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3.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展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泼,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根底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化的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根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历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络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5.1《透镜》教案

5.1《透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过程与方法 (1)会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会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 (3)能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能根据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完成光路的作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2)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本节课共1课时,第1课时 【教学重点】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两个概念的理解;光路的作图。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探究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凸、凹透镜、透镜对光线作用一套器材、光具盘、光源、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复习提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2、【展示眼镜】教师拿一副老花镜和近视镜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老人家戴老花眼

镜和年轻近视的人戴近视眼镜,与前面所学的面镜相同吗?谁能说出在生活中不戴或戴上眼镜来看东西时的情境呢? 3、【教师讲述】像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一类镜子,它们都是透明的,我们把它们叫做透镜。用这些透镜能够纠正视力,只因为它们对光能起一定的作用,具体是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26分钟)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5分钟) 1、提出问题: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2、整体感知:分别出示几种不同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让学生认真观察,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生]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生]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生]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 [生]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 [生]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3、教师归纳: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师]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它们是什么透镜? [生]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生]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师]引导学生了解除了玻璃外,冰、水等其他透明物质都能做透镜。 [思考] A B C D E F 属于凸透镜的是:A、C、D 属于凹透镜的是:B、E、F (二)、认识光心和主光轴(4分钟) 图一 两球相交 如图一所示,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 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图二主光轴和光心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8分钟)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透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2.能说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与图片,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薄透镜、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透镜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准备.透镜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是初中光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汇点,透镜的基础知识与其对光的作用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凸透镜成像的必备知识,能否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光学的关键.本节也是光的折射的应用实例,因此本节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或直接概括结论,或结合讨论、阅读,接受并认同有关结论.同时,在活动中也应让学生了解运用实验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对透镜与其对光的作用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光的会聚、发散. 三、教学策略 由日常生活中和现象引入,对透镜的认识由外观到其特征概念,从对光线的一般偏折作用是会聚还是发散,到三条特殊光线,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要符合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教学中不应只是从理论加以介绍,特别重视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各种术语名词和偏折规律.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以与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并学会测定凸透镜的焦距.本节教法以实验法为主,讲授法和讨论法为辅,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总结出判断透镜种类的两种方法和三条特殊的光线,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凸透镜、凹透镜、演示用光学器件组一套、老花眼镜、近视眼镜等. 五、教学过程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4篇)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4篇) 教学过程设计篇一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透镜“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透镜的教案篇二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材分析

八年级物理教案-透镜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透镜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透镜的形状及作用 2. 掌握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用途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掌握透镜成像的规律 2. 理解透镜的作用原理 【教学难点】 1. 理解透镜成像的规律 2. 理解透镜的作用原理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入问题:透镜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简要谈谈你们知道的应用。 (2)通过学生回答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透镜的作用。 二、讲解 1.透镜的形状及作用 (1)透镜是如何形成的?

如果把平板玻璃片两边镀上一层薄薄的硅酸盐、氧化铁等材料,使得光线通过这个具有两个不同介质界面的玻璃片时就会发生偏折,这个装置就是透镜。 (2)透镜有哪些形状? 根据透镜的形状和功能,透镜可以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种。其中,凸透镜的中央比较厚,边缘薄,像一个鱼眼,因此又叫“鱼眼透镜”;凹透镜的中央比边缘薄,像一个碗口,因此又叫“碗状透镜”。 (3)透镜的作用 透镜可以使光线向聚点方向变化,因此透镜除了有成像的作用,还有收敛、发散等作用。 (4)透镜的符号 透镜是物理学中的一种光学仪器,其符号为“L”,用来表示透 镜的位置和光线经过的方向。 2. 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用途 (1)定律之一: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p的倒数与q的倒数成正比 p的倒数:1/p表示物距(物离透镜的距离)的倒数 q的倒数:1/q表示像距(像离透镜的距离)的倒数 根据上述定理可以得到p×q=f²,其中f是透镜的焦距。 (2)定律之二: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当物体距离凸透镜的焦距时,像就在无限远处(即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成像);当物体越来越靠近透镜时,像就越来越远,在透镜的另一侧;当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中心处(即物距等于二分之一焦距时),像就在焦距处。 (3)透镜成像的图像类型及特征

初二物理教案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优秀9篇

初二物理教案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优秀9篇 初二物理教案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篇一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习报告 一倍焦距分大小,二倍焦距分虚实。 .距离. 倒正. 大小. 虚实. 位置。 .大于二倍焦距. 倒立. 缩小.实象.翼侧。 .等于二倍焦距. 倒立. 等大. 实象. 翼侧。 .小于二倍焦距. 倒立. 放大. 实象. 翼侧。 .大于一倍焦距 .小于一倍焦距. 正立. 放大. 虚象. 同侧。 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诀及解释篇二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出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不同组桌面上的凸透镜的焦距不同,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也可查说明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让其中一组把实验步骤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可行,给予肯定;如果不可行,应予以纠正。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 6)交流与合作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放大镜的有关知识: 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或做过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思考: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影响吗?可让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