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篇18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篇18

本周我又成功读完了一本书,那就是《曾国藩传》,这本书并不是曾国藩自己写的,而是现代作家梅寒写的。此书逐年逐事讲透曾国藩61年人生的无奈、复杂与挣扎。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曾国藩。曾国藩出生于嘉庆十六年,也就是1811年十月十一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白杨坪村(今属双峰县),1816年他开始在家塾读书,1833年考取秀才,入县学,1834年又考取湖南乡试举人,之后就被二品录取,开启了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开始。他帮助清朝将马上由盛转衰的局面拉了回来,从不会打仗到带兵打仗,从对战敌人多次失败,到最后终于将敌人打败这些都是曾国藩所有经历过,并实现的事情。

本书要讲晚清重臣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他为了挽救晚清政府而鞠躬尽瘁,然后成为了一代重臣,深受皇帝的喜爱,可是最终这个为晚清朝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却只落得了个毁誉参半的结局。我个人认为曾国藩是一个清廉的官,他没有因为皇上喜欢他就不务正业,而是一直努力想要将他带领的军队培养好,只是一开始幸运之神并没有眷顾他。他创建了湘军后,接连吃败仗,甚至有一次绝望到投江自尽,只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努力的去查找原因,最终他终于扫清了叛军,解救了晚清局面。

曾国藩,一个出身卑微,资质平平,却刻苦读书,学习,做官,从乡下秀才走到了权力顶峰的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精选13篇)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精选13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精选13篇),仅供 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个暑假中,我看过许多著名的图书,但让我记忆犹新的,还要数《曾国藩传》这本叙述了清代时期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曾国藩的国学之书。 这个故事发生在清代末年,原来的曾国藩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曾子诚,乳名则叫“宽一”。曾子诚出生在湖南的荷塘二十四都,从此一代忠臣来到了人世间。此书主要讲述了他在年轻之时发奋图强、日日夜夜不停地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代名臣。随后又建立了湘军,帮助咸丰皇帝抗击太平天国,经过了无数次的艰难险阻。终于战胜了太平军队。可是好景不长,因为英国的神教而引发了天津教案,在此期间,因为这事他被老百姓骂成了卖国贼。事件平息后,过了几年他却病死在总督衙门,终年六十二岁,他为了大清事业奉献了一生。 我很敬仰这位为民造福的清朝忠臣,他从不离职。文学修养更是了不得,从小就能熟背《逍遥游》、《史记》、《文选》等古今名作,从这一点看,我很是敬佩他的记忆和耐心,因为就拿史记这本书来说,这本书非常厚、非常难读,如果换作是我,早就扔在一边玩了。而他却能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更让我敬佩的原因是他组建的湘军在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的时候,他的意志却没有被打散,而是东山再起,重整军队,继续抗击。在曾国藩功成名就之时,前往恩师的墓前进行祭拜,读到这儿你不禁要问了,为什么这时他才想起他的恩师,他的孝心在哪呢?我只能说忠孝两难全。 这是一本记载历史人物的力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让我学到了做事不能太急太忙,不然有可能犯大错。这本书很奈人寻味,还有很多道理有待你去发现。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堪称理学的精髓所在,而在数百年后将其贯彻至今的却是一名不喜理学但却足够伟大的清代官员。虽然他在历史上的记载不讨人喜爱,但他却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他便是曾国潘。 近日读了由萧一山先生呕心沥血所创作出来的《曾国潘传》后,令我感慨万分,对曾国藩这样的人物刮目相看。此书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影响,同时也概述了以曾国藩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特征。除此之外,萧一山先生还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并重点记述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的过程,同时还系统客观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作用,是第一部全面评述曾国藩的历史著作。 那么曾国藩究竟何许人也呢?曾国藩在1811年出生于湖南双峰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小热爱书文,后来只身一人进京赴考,凭自己的才华斩获进士之名并且在京师任职,年仅37岁便任礼部侍郎, 官至二品,留下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美誉。在我看来,陆游的这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便是对曾国藩一生最好的评价了。本是胸怀大志的一代鸿儒,却因硝烟四起的国土毅然选择了弃笔从戎。当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肆虐华夏大地之时,心怀天下的曾国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战斗中磨炼自我,逐步掌握了用兵的精髓所在,最终得以崛起,为平定动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样兢兢业业的他却被皇上所猜疑,借口曾国藩汉人身份而将已然许诺的王位贬成了"毅勇侯",他忠实的将士门为其抱打不平,甚至一致拥戴曾国藩自立为王。熟读史书的曾国藩焉能不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呢?但"君为臣纲"的儒家思想已然融入了曾国藩的骨肉之中,他的内心不准许他作 出这样违背道德的事情。所以在如此巨大的权力诱惑之前,他始终不忘初心,不存半分怠慢之心地服务于当朝圣上,可谓是无愧于国家了。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

《曾国藩传》范文〔通用20篇〕 《曾国藩传》范文〔通用20篇〕 《曾国藩传》篇1 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化启迪。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 在读《曾国藩传》中我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党羽者,一把创立军队、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军队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 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觉得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聪明人。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点时,它往往却向好的方向开展。这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表达了出来。他可以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可以忍辱负重,否那么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假设成小的时候,很想看看家人对他有多么重视,吃饭的时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结果,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饭,他才从柜子里爬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从此他发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那么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这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国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到达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和修养。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二是做事要“慎独”。 “慎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可以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样就能问心无愧,对得住天地良心,饭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稳,故能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书名:《曾国藩传》 作者: 萧一山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出版年: 2001-10 页数: 348 正文: 1811年11月26日,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名曾子城1824年,道光四年,14岁开始科举考试 1832年,道光十二年,22岁,已经连续5次落第的曾国藩,第六次和父亲一起参加科举考试,父亲曾麟书考取秀才,曾国藩,在院试时被悬牌批责“文理欠通”,这在当时是很严厉的批评,考官看他文笔不错,充发“佾(yi四声)生”,来年直接参加院试。 1833年秋,道光十三年,23岁,第七次参加科举,上一年被悬牌批责“文理欠通”的曾国藩苦苦反思,把自己的文章和他人的同题文章逐股对比,总结经验教训,曾国藩感觉打通了关节,悟到怎么写文章,才能表达自己的真见解、真感觉,把道理讲通讲透。这次直接院试,曾国藩终于成了“秀才”。 1834年,中举人。 1838年,道光十八年,28岁,高中进士,这在当时算“早售”,因为明清两代,进士的平均年龄是38岁,考试后,曾国藩改了名字,由曾子城改名曾国藩,接着曾国藩参加朝考,发挥出色,取得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阅卷,读了曾国藩的文章,非常喜欢,改为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作者总结: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奋”得性格特点,虽然自己比较笨,但也能走通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走不通的路,可见只要努力,天底下没有任何事是做不成的。艰难的科举过程还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我的理解:除了通常意义的做事情要踏实,一步一个脚印,还要有恒心,有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 曾国藩读后感范文【一】 近日无意中读到一本曾国藩传记,使我颇有收获,也改变了之前对清 朝官员皆是腐败无能的印象。曾国藩在晚清时期虽充当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讲违背历史发展自然规律,但其在修身、治军、治家等方面的确颇有建树,也为后来许多政治家所推崇。在此记录 下自己的一点心得,希望能给和我一样在人生道路上求索的年轻人些许启发。 曾国藩29岁中进士进京为官,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都是以一个愤 青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眼中。当时的清王朝是一个病势危急、行将就木的病人。朝廷内部,腐败已经渗入帝国每一个细胞,一场翻天覆地的大起义正 在酝酿中。而大清朝的政治家们却安然若泰,敷衍度日,只有曾国藩忧心 如焚。他怀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想挽救危难的清 王朝于万一。但由于行事太过刚直,处处碰壁,举步维艰。 在京为官的时候,曾国藩多次上书咸丰皇帝建议改革官员选拔办法, 扭转官场的泄沓风气,指出清朝官僚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 阔斧改革,都不被理睬。为挽救大清帝国,他干冒生命危险,上书咸丰皇 帝直言批评他的三个缺点,想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险些被咸丰治罪。出 国留学网 后曾国藩回家乡湖南为母守孝期间受命协助湖南地方政府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起义,保卫乡里。他马上设立“审案局”,严打动荡社 会下滋事做恶的土匪流氓,使社会秩序迅速得以安定。由于动了地方官员 的“权利”这块奶酪,惹得地方官员心生怨恨。曾国藩认识到清朝军队绿 营军的腐败,大胆创建湘军,想练出一支崭新的有战斗力的队伍。湖南的

绿营军对曾国藩怨恨在心,闯进曾国藩公馆闹事,湖南巡抚就在隔壁却假 装不知,曾国藩夺门而逃,险些送命。湖南官员个个眉开眼笑,把这事当 成笑话飞传。 曾国藩打落牙齿和血吞,把湘军带往僻静的衡阳,吃尽千辛万苦,终 于在湘潭之战中战胜太平军,取得太平军兴起以来清军唯一一次重大胜利。此时曾国藩没有实权,连军饷都要自筹。咸丰皇帝又派他去江西镇压太平军,江西巡抚气度狭隘,寸权必争,曾国藩处处受气,左右为难。恰好又 逢曾国藩的父亲病逝而皇帝不愿他回乡太久,曾国藩趁机将愁苦倾诉给皇上,希望能给他职权。不料咸丰皇帝逞起妇人之智,以为太平军势力已经 衰弱,平定指日可待,便顺水推舟允许曾国藩守孝三年,实际上解除了曾 国藩的兵权。 曾国藩遭受当头一棒,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千辛万苦竟换来如此结果, 正是乘胜追击的绝佳时刻,自己却要回了老家。在家休息的两年间,极端 痛苦的曾国藩拿起老庄着作,像闭关一样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终日不出。 他像放电影般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一遍遍回放。慢慢地,他恍然见到了另 一片天地,大悔大悟。 待人处事他变得周到谦虚,对待皇帝也不再直来直去,而是学会讲究 方法。官场上一些以前他所不齿的虚文俗套他也开始讲究,令自己不再成 为异类。这些改变使他来自外界的阻力大大减少,渐渐如鱼得水,经过几 十年的历练,到了晚年的曾国藩,权倾天下,成为晚清为数不多的封疆大 吏之一。 一个单线思维、愤世嫉俗的愤青,通过在与世界的战斗中一次又一次 跌倒而变得圆融通达。虽历经千折百磨,但曾国藩的初心却无任何变化, 依然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由一名文人赤地立新创建湘队最

2023年《曾国藩传》读书笔记7篇

2023年《曾国藩传》读书笔记7篇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1 《曾国藩传》,今天我有幸读到这本书,受益匪浅。是什么让中国近代两位历史大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相继把他当做自己的精神偶像与导师?是他天资聪颖?不是。曾国藩资质平庸,每次考试都不能如愿,是他名门之后另有能人?也不是。在曾国藩之前的曾氏家族中,甚至没有出过一个秀才。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立湘军,统率群雄,力挽狂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延续清王朝的生命六十余年;就立德而言,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基本接近纯粹;就立言这方面来讲,近代中国之大儒非他莫属,对理学研究身体力行,造诣很深!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族自强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忠奋力拼搏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认知传统使他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总结经验,应对复杂的时事和风云动荡的朝堂,至诚待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在湘军的建立过程中,把训和练完美集合,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思想动员与宣传,树立了湘军不怕牺牲、勇于向前、忠君为民的思想,把一只团练队伍也就是今时今日所说的民兵组织,发展成为后来保家卫国抵抗太平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后清时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都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尤其是左宗棠的以德报怨更是让后辈敬仰。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其弟曾国荃谎报战绩称洪秀全之子,被焚烧致死,曾国藩深信不疑奏报朝廷,朝廷通令嘉奖。然而后来左宗棠发现洪秀全之子踪迹未通过曾国藩而直接上报朝廷,朝野震怒。其时,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师曾国藩的光环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师徒不睦。然后来左宗棠出师西北,粮草军饷均

曾国藩传读后感_心得体会范文

曾国藩传读后感_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曾国藩传读后感 最近,我在网上读了《曾国藩传》。 这篇文章令我感动的是:曾国藩的一生好学和他的忠诚。曾国藩一生 忠诚勤俭为根本,灵活多变的处世态度。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 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他并不是一个天资聪明的小孩,但 他讲究学习方法。他要求自己遵守克己之道,不断地自新和反省自己。最 后成为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倡导洋务运动,创立湘军在治家, 治军,治国,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 我们在生活上要学习他的勤俭作风。在学习上要学习他的善于积累经 验和教训,日日不断地反省自己。正如他所说:“人要无一日不读书。正 是他的一生好学,忠诚的品德,造就了他成为中国近代史赫赫有名的人物 之一。 篇二:曾国藩传读后感 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 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从个人角度而言,我 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 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曾国藩能 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 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 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 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 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由此我们 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贤人。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闻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礼聘。他还能虚心纳言,鼓励众幕僚直言敢谏,故能收 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功,与其有很大的关系。 读此书不仅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从中受到不少 启迪,而且加深了我对近代清朝历史的认识,同时引起我对那拉氏——慈 禧太后的兴趣。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一起来看看曾国藩传读后感吧! 曾国藩传读后感1 《曾国藩传》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大一时又看了一遍。这本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 探究了其内心的负荷与无奈。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在阅读了《曾国藩传》之后,我首先感觉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中国人,他身上有着典型中国读书人的特质,那就是修身,齐家和治国。尽管他服务的是那个腐朽的满清王朝,但是抛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仍值得我们尊敬。曾国藩是个真正的学者,从他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贯穿了其不断拜师不断学习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后半生虽不断征战,且经历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与学习。每日坚持写读书笔记,检讨自己的行为,并一直

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曾家虽屡次封侯,但曾国藩对子女要求很严,教育子女更是中国近现代的典范,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后,首先组织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赵烈文、黄翼开、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幕僚。不仅如此,曾国藩也是识才的伯乐。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重新创建了金陵书局,不仅翻译和出版国内经典典籍,还翻译了一大批国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书籍,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攻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于是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便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师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时,他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1 这周,偶然看到某位牛人推荐阅读《曾国藩传》。历史上有两位圣人我一直想去了解,一位王阳明,一位曾国藩,之前我就在搜索关于他们的好书。所以我知道后立即购买下载。 这本书是刚出版的,作者张宏杰老师,历史博士,他之前已写过几本关于曾国藩的书,都得到了好评。这本书读起来通俗易懂,有料有趣,作者的描述都是经过考据,并标注出处,所以人物还原的真实性很强。我看完第一章就被吸引,并一口气在两天内读完。看后我认识到这几点, 1、普通人也可以有所成。曾国藩天资平平,甚至可以说笨拙,有个细节,小偷去他家碰巧他在背书,最后小偷背熟了,他还在背。他的不寻常在于不退缩不放弃,相信勤能补挫、滴水穿石,以勤奋和时间补充短板,最终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2、成就的背后是方法与坚持。曾国藩入翰林后,给自己立下十二条军规,归纳后就是写日记、早起、静坐、读书不二、谨言、保身、记笔记、做__、练字。曾国藩刚入官场,发现自己静不下来,每天都耗在交际往来中,没有时间读书。后来他深刻反思,也就有了这十二条军规。他写日记主要是自省,这些日记也流传至今,被今人推崇。读书不二,我也有感触,如果难懂或不感兴趣的书,我就会放下,久之,始终难以看完。这些立誓曾日日践行,即使生病也未中断,周而复始,逐渐将他塑造成各方面都杰出的圣人。 3、成功也需要情商和品格。刚入官场,曾国藩就像一位愤青,鄙夷官场陋习,不屑为伍,所以做事说话又刚又直,导致与官场不相容,结果让他处处受挫。后来他悟到,水至清则无鱼,在不忘原则的基础上,以柔克刚,顺势而为,这些

改变让他逐渐立足,也做成了一件件大事。另外关于曾的品格有段记载,左宗棠是曾提携的,按理应该感恩,但后来左与他交恶,处处相对,但曾关键时刻还是选择以德报怨,最后感化了左。 4、成功可以不需要技巧。曾国藩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所以在对阵太平天国的战役中,采取了“结硬寨,打呆仗”的策略,稳打稳扎,以时间和空间赢得了最后胜利。 5、有远见。他在当时的环境能认识到西方的强大在于先进的科技,并将认识转化为行动,推动洋务运动,建立安庆军械所和江南造船局,并促成了中国第一批留美生的成行。 《曾国藩传》读后感2 昨天才拿到《曾国藩传》就迫不及待地读了第一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曾国藩及其家族如何通过科举之路一步步踏上从政道路并实现阶级跨越的。 从__节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原生家庭虽然小有富庶但并非名门望族或官宦之家,甚至前几十代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可见他并非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富二代或官二代,凭借自身的努力一步步脱颖而出,进了翰林院,相当于现在知识分子的精英中的精英阶层。总结来看,我认为曾国藩能够成功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原生家庭重视教育。从第一章可以看出,从曾国藩的爷爷辈就非常重视教育,不惜花重金培养曾国藩的父亲和曾国藩本人。本来祖父是想培养父亲的,可惜父亲多年不能中取,祖父就是不信邪,把希望放在孙子上,从小非常重视曾国藩的教育,所以曾国藩在这种教育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自然文化基础和素养也不差。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15篇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15篇 《曾国藩》读后感1 说起曾国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清朝的政治作风,想到的是他政治方面的成就。然而,其实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篇1 近来读曾国藩传记类书籍,很敬佩这位晚清名臣对世事的练达,对天下大势的预判。时势造英雄,没有太平天国之乱,晚清不会出曾国藩,就不会有所谓的“中兴”之论。历史向来很轻佻,玩笑间就把这人间的家国天下给弄的面目全非。 对于太平天国的评价,曾国藩之论可谓确实。太平天国14年,乱了中华半壁江山,异端邪说、残酷屠戮,有清以来最大的国乱之殇。时至18世纪末,全球文明方兴未艾之际,中华民族却遭受如此惨遇,不能不说文明之颓,民族之祸以此为甚。 曾国藩忠君之论固然习自千年儒学之教化,然放眼当时的世界,实在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太平天国之逆正是这些自谓大儒的儒学大家教化的结果。儒学眼里有君,权力之下养儒独权。儒学最终异化成上位之工具,权力之势下赏玩儿的优伶戏子。有国学大师如今讲国学,还在字挑句论、旁征博论的赞赏祖宗的英明伟大,殊不知就算一个黄口小儿,集2000年之时间,话语留存也能摘出几句人话来。儒学之祸,异端邪说在先,才会有太平天国愚民造祸于后。 儒学之惨剧于中华民族实在是千年大殇,扼杀了文明的萌芽,终于让文明胎死腹中,错过了与世俱进的文明巨流,惨遭世界淘汰,羸弱屈辱达一个世纪之久,时到如今余祸不断。笔者对当今的国学热很是反感,循经导轨,翻古引今,实在是文明之世的逆流。如果我们自诩的国学大家们,能够看清如今的文明发展大势,不再故纸堆里找出路,然后引经据典的指导今世,中华民族或许会发展的更好。 儒学之妖在于傍权为美,一个个软骨头教化出来的东西,实在是愚昧的妖孽。时到如今,中国还没有一个学识大家,能够研究透自17世纪以来,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潮和未来发展的大势。动辄还以几千年所谓的文明自居,简直是愚昧至极。 曾国藩之遇,是机遇弄人,时势造势。于晚清则幸甚,于民族也是一种幸甚。败颓相比,历史总算对中华民族不薄,选了一个相对轻一点的。然,假如没有太平天国之祸,就不会有曾国藩之遇,文明东进,历史或许改写。历史没有假如,也不会有假如。曾国藩之后,戊戌变法之败,孙氏党国登场,中华民族还是没有赶上文明发展的大潮,往邪路一路远奔。 同治六年(1867)六月二十日,亦即太平天国灭亡三年之后,所谓“中兴将帅”之首的曾国藩与其幕僚赵烈文曾作推心置腹的长夜之谈。言及晚清之势,曾曰:“京中来人所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袴。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赵曰:“天下治安统一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德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势不成。以烈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 《曾国藩》这部长篇小说以丰富的历史及人物史料为基础,以史与诗的交融引人入胜。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曾国藩》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 近日无意中读到一本曾国藩传记,使我颇有收获,也改变了之前对清朝官员皆是腐败 无能的印象。曾国藩在晚清时期虽充当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客观 上讲违背历史发展自然规律,但其在修身、治军、治家等方面的确颇有建树,也为后来许 多政治家所推崇。在此记录下自己的一点心得,希望能给和我一样在人生道路上求索的年轻人些许启发。 曾国藩29岁中进士进京为官,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都是以一个愤青的面目出现在 世人眼中。当时的清王朝是一个病势危急、行将就木的病人。朝廷内部,腐败已经渗入帝 国每一个细胞,一场翻天覆地的大起义正在酝酿中。而大清朝的政治家们却安然若泰,敷 衍度日,只有曾国藩忧心如焚。他怀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想挽救危 难的清王朝于万一。但由于行事太过刚直,处处碰壁,举步维艰。 在京为官的时候,曾国藩多次上书咸丰皇帝建议改革官员选拔办法,扭转官场的泄沓风气,指出清朝官僚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阔斧改革,都不被理睬。为挽救大清帝国,他干冒生命危险,上书咸丰皇帝直言批评他的三个缺点,想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险些被咸丰治罪。出国留学网 后曾国藩回家乡湖南为母守孝期间受命协助湖南地方政府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起义,保卫乡里。他马上设立“审案局”,严打动荡社会下滋事做恶的土匪流氓,使社会秩序 迅速得以安定。由于动了地方官员的“权利”这块奶酪,惹得地方官员心生怨恨。曾国藩认 识到清朝军队绿营军的腐败,大胆创建湘军,想练出一支崭新的有战斗力的队伍。湖南的绿营军对曾国藩怨恨在心,闯进曾国藩公馆闹事,湖南巡抚就在隔壁却假装不知,曾国藩夺门而逃,险些送命。湖南官员个个眉开眼笑,把这事当成笑话飞传。 曾国藩打落牙齿和血吞,把湘军带往僻静的衡阳,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湘潭之战中战胜太平军,取得太平军兴起以来清军唯一一次重大胜利。此时曾国藩没有实权,连军饷都要自筹。咸丰皇帝又派他去江西镇压太平军,江西巡抚气度狭隘,寸权必争,曾国藩处处受气,左右为难。恰好又逢曾国藩的父亲病逝而皇帝不愿他回乡太久,曾国藩趁机将愁苦倾诉给皇上,希望能给他职权。不料咸丰皇帝逞起妇人之智,以为太平军势力已经衰弱,平定指日可待,便顺水推舟允许曾国藩守孝三年,实际上解除了曾国藩的兵权。 曾国藩遭受当头一棒,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千辛万苦竟换来如此结果,正是乘胜追击的绝佳时刻,自己却要回了老家。在家休息的两年间,极端痛苦的曾国藩拿起老庄着作,像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 《曾国藩传》读后感1 最早把这本书列到必读清单里面,是受到白岩松的影响,白岩松的一段话令我非常好奇。他说:“在《曾国藩》这套书里头,让我看到了最为复杂的人性,有让我最为尊敬的曾国藩,有在文化上非常大家的曾国藩,也有钻牛角尖的曾国藩,在一个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复杂,让我对人,对人性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因为我也想了解一下,人性到底是怎么一个复杂法? 读完《曾国藩传》,对我启发最深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曾国藩的“笨功夫”和“死磕”精神。他通过超人的努力,走通了科举之路,曾国藩本人的天资连一般都谈不上,更不用说聪慧,秀才就考了7次才考上,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最扎实彻底的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做人讲究“拙诚”,不玩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依靠奇谋诡计,只凭坚韧踏实,死磕到底。逻辑思维创始人罗胖每天以60秒死磕自己,我们很多007学员,都是以日更来死磕自己。 吴军说“人的成就,都不在于开始了多少件事,而在于结了多少次尾”。我们通常定计划容易,开头也很多。但能够有恒心的,有始有终的,做完一件事或者几件事的情况比较少,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愿意下笨功夫,不愿意死磕到底,所以你就只有开头,没有结果。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智商。自己也是没有恒心毅力的人,所以才加入007,来死磕自己。 二是:曾国藩善于自省。年轻时,曾国藩也有很多缺点和毛病,并且知识面很窄,眼界见识也不高,他通过写日记天天自省,高度自律,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再一次证明了人的能力和自我要求是密切相关的,官场的失利也让他痛定思痛。写信给各位好朋友,让大家给他多提意见,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自己来了一场中年变革,为后面的事业奠定了基石。 我看得到上的朋友以及我们007的战友,很多人坚持冥想,也都是善于自省

读《曾国藩传》有感

读《曾国藩传》有感 读《曾国藩传》有感篇1 一、自律 曾国藩“出身平常,天赋堪称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身体也很差。”“年轻时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差。”单是一个秀才就考了将近十年,以致成为湘人的笑柄。尤其是道光十二年,不仅落榜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成了“文理欠通”反面典型,全省“出名”。然而他并没有气馁,“回家后一头钻进书房,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找出失败的原因。”“他找出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看来看去,曾国藩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通关和整体气势。”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三年当他再次踏上科举之路,果然中了秀才。“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紧接着又中了举人。并顺利一路进入翰林院”。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不仅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还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正因为尚拙,他认识到笨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进入翰林院,这里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他和人家一比,身上有很多严重缺陷:说一口难懂的方言、视野狭窄、观念庸俗、吸烟、浮躁坐不住、爱去菜市口看杀人等。这更坚定了他的自律信心,坚持每天写日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把日记送给朋友传阅,以达到自律的目的。这是他的成功秘诀之一。 直到晚年,仍然每日照常工作,每天清理文件,见客,阅理学著作,核改信稿等。 二、志向高远。 “曾国藩1840年到北京做官,进入翰林院,1852年离开北京。在十多年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造了道光朝的记录。”他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还有一身的坏毛病。为什么在官场上如此春风得意呢?第一自律,自我管理能力强。第二目标高远。他在三十岁提出“学做圣人”的目标。为此他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矩: 1、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2000字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2000字 《曾国藩传》,是张宏杰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之外另外一本关于曾国藩的著作,按照作者在自序中所讲,这本与其他曾国藩传记不同之处在于侧重曾国藩在一生际遇中的心路历程。 当然,没人能验证曾国藩在当时当事,到底内心是如何想的,但是从普世道理、历史文献、曾国藩家书,我们仍可观其一二。而阅读他的心路历程之所以有价值,正是在于,人与人的不同恰是在同样际遇下,持有不同的心态,决定了不同的行为,继而产生不同的结果。而以旁观者去追寻他的心路历程、应对方式和产生结果,会让我们感受到强大的共鸣——作为个体在不同际遇下的心情大抵相似,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他与我们的不同——在同样心情下,他做出了什么样的判断和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使得个人成长的轨迹能够逐步偏离开大众平均水平,盘旋上升、持续精进。 “曾国藩的修身过程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实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我们读《曾国藩传》的意义,其实曾国藩身体力行带给我们的启发,可以再进一步拆分开来:

1、天资笨拙,不是成长的障碍 世人,常常将成功看作是自幼聪慧的人一路打怪而获得的,资质普通、更不用说天资笨拙的人自然是输在了起跑线上,穷其一生和天赋异禀的人只能差距越来越大,这种想法乍一听颇为有理,实则是刻舟求剑,把每个人当成了一致行动的机器人,匀速直线前进。 而看曾国藩的成长路径,从读书起就比常人慢,学习方法笨,学生本身也笨,但是终成“立言”大家,无非是普通的起点,但是假借时日,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校对、持续精进的结果。用动态的思维看待人和事,就是站在今天的起点上,知道终点在哪里,知道路程是什么,埋头赶路、抬头看路,势必将一步步走近目标。需要切忌的反而是,不要从自己开始,就以为“资质普通”,反而不去精进,继而与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反证自以为是的“逻辑”。成长的障碍,不是天资弱,而是不行动。 2、起步普通,逐步醒悟也不迟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胖子也不是一口吃成的,凡事都有个过程。曾国藩“活着的时候已经是完人,死后又盖棺定论定位圣人。人生如此,夫复何憾。”可他不是天生完人。

《曾国藩》读后感15篇

All great actions and thoughts have a trivial beginning.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 《曾国藩》读后感15篇 《曾国藩》读后感1 不好的习惯:把欣喜当作知识、把收藏当作学习、把阅读当作思考,把存储当作掌握。 发现《曾国藩》时来自于一个朋友的推荐,为什么要说“发现”呢?知道《曾国藩》这本书其实已经很早了,那个时候由于自身的惰性,一直没有翻阅。读到第三本《黑雨》的时候,不经暗叹作者唐浩明,强大的故事构造力,短短半个月时间,把三大本与曾国藩有关的史事,当小说一样一览而尽,甚至常常需要打破作息规律,挑灯夜读。 一个从湖南走出去的小官职,没有任何的家庭背景,如何发展成为国家重臣,曾国藩的官场路,就如同生活中与各种妖魔鬼怪的一场斗争。 第一章中,当曾国藩身边最得力也最亲信的金松龄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时,曾国藩痛下决心,将金松龄斩首示众,面对曾国藩冷酷无情的赶紧杀绝,我一度想甩书而去,看不下去看不下去,为什么会有这么下的狠心的领导者?当阅读到后面,才明白,也许对于当时的大清,老中堂这一斩钉截铁的做法,才是捍

卫了真正的士气之在吧,对于自己的忍痛割杀,可能当之后想起的每一天,惭愧和隐痛的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吧。 曾国藩对战事的敏锐,对人性的洞察、对人情世故的尺度把握、对亲人的严苛礼教,对君的倾心尽力,无疑是当时社会中的宝藏。 对于书籍所牵扯到中国近代史,借用一位书友的评论:“完整地读过两遍,比较佩服的是唐浩明,反而不是曾国藩。唐对曾的了解如此之深,当代应该是拿不出第二个了。曾国藩为人处世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其才干本能在那个历史转折点成为力挽狂澜的人物,可惜视野和格局有限,错过了近代改变中华民族最好的时机,这也是曾身上最大的缺陷。” 《曾国藩》读后感2 闲来无事,喜欢读唐浩明写的《曾国藩全传》,昨天临睡觉时读到这段文字:静思细虑,古今亿百年无有穷其,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着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然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精选著名书籍《曾国藩传》心得五篇

2019年精选著名书籍《曾国藩传》心得五 篇 《曾国藩传》心得(一) 《曾国藩传》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大一时又看了一遍。这本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 探究了其内心的负荷与无奈。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在阅读了《曾国藩传》之后,我首先感觉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中国人,他身上有着典型中国读书人的特质,那就是修身,齐家和治国。尽管他服务的是那个腐朽的满清王朝,但是抛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仍值得我们尊敬。曾国藩是个真正的学者,从他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贯穿了其不断拜师不断学习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后半生虽不断征战,

且经历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与学习。每日坚持写读书笔记,检讨自己的行为,并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曾家虽屡次封侯,但曾国藩对子女要求很严,教育子女更是中国近现代的典范,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后,首先组织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赵烈文、黄翼开、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幕僚。不仅如此,曾国藩也是识才的伯乐。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重新创建了金陵书局,不仅翻译和出版国内经典典籍,还翻译了一大批国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书籍,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攻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于是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曾国藩便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师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的一生起点极低,但抵达的高度很高。 他出生平凡,资质平平,身体素质也不好,一生与多种疾病相伴,除此之外他性格中也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浮躁,坐不住,爱闲逛串门;为人傲慢,修养不好,经常和人发生冲突;还有虚伪,顺着人情说好话;还有一个大多男人都有的嗜好,爱看美女;总之长于湖南乡下的曾国藩,身上的缺点比优点多得多。 曾国藩意识到自身最大的缺陷就是笨,笨到什么程度呢?曾国藩和父亲第六次并肩去考秀才(这是他父亲第十七次踏入考场)而曾国藩也考了将近十年,这对父子的赶考经历在湖南湘乡都已经“出名”了,成为了乡人的笑柄。然而这一次,他父亲考中了,曾国藩还是落榜了,不仅如此,他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考卷被当成反面典型: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没讲通,“悬牌批责”相当于在全省示众,这下曾国藩不仅在湖南湘乡出了名,还在全省出了名,这次对曾国藩的刺激也是极大的,他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要找出屡战屡败的原因。 虽然,曾国藩有着雄心壮志,但上天赐予了他一个不

相匹配的大脑。解决自己的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他又是怎么做的呢?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看来看去,他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那么只要从这方面去下功夫就可以了。道光30年,曾国藩再次踏上了科举之路,这一次,曾国藩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下笔,而是先静坐思考半小时,在胸中构思好了整体脉络,然后才一股一股地展开,最后在文笔上细细打磨。果然,这一次曾国藩摸对了考场作文的门路,中了秀才,一雪前耻。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紧接着他又中了举人,最后曾国藩一路考进了翰林院。 考学之路的不顺利也是曾国藩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从小经历了足够多的挫折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勇”的性格特点,曾国藩的仕途之路也并不顺利,一没背景,二没靠山,只能靠自己苦心经营,但正是因为有之前的这些经历,他面对将来的困难也并没有那么脆弱,一次一次从磨难中站起来,最终到达自己人生的巅峰。另外一点,曾国藩知识自己天资并不高,作为一个笨人,他发现下本功夫有下本功夫的好处。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

曾国藩传读后感600字5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600字5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600字1 不好的习惯:把欣喜当作知识、把收藏当作学习、把阅读当作思考,把存储当作掌握。 发现《曾国藩传》时来自于一个朋友的推荐,为什么要说“发现”呢?知道《曾国藩传》这本书其实已经很早了,那个时候由于自身的惰性,一直没有翻阅。读到第三本黑雨的时候,不经暗叹作者唐浩明,强大的故事构造力,短短半个月时间,把三大本与曾国藩有关的史事,当小说一样一览而尽,甚至常常需要打破作息规律,挑灯夜读。 一个从湖南走出去的小官职,没有任何的家庭背景,如何发展成为国家重臣,曾国藩的官场路,就如同生活中与各种妖魔鬼怪的一场斗争。 第一章中,当曾国藩身边最得力也最亲信的金松龄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时,曾国藩痛下决心,将金松龄斩首示众,面对曾国藩冷酷无情的赶紧杀绝,我一度想甩书而去,看不下去看不下去,为什么会有这么下的狠心的领导者?当阅读到后面,才明白,也许对于当时的大清,老中堂这一斩钉截铁的做法,才是捍卫了真正的士气之在吧,对于自己的忍痛割杀,可能当之后想起的每一天,惭愧和隐痛的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吧。 曾国藩对战事的敏锐,对人性的洞察、对人情世故的尺

度把握、对亲人的严苛礼教,对君的倾心尽力,无疑是当时 社会中的宝藏。 对于书籍所牵扯到XX近代史,借用一位书友的评论:“完整地读过两遍,比较佩服的是唐浩明,反而不是曾国藩。唐对曾的了解如此之深,当代应该是拿不出第二个了。曾国 藩为人处世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其才干本能在那个历史 转折点成为力挽狂澜的人物,可惜视野和格局有限,错过了 近代改变中华民族最好的时机,这也是曾身上最大的缺陷。” 曾国藩传读后感600字2 在午后安静的宿舍,我一个人捧着一本书,细细的品味,我触动甚深,我似乎忘记我自己。曾国藩传它使我对曾国藩 这个伟大的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为官清廉简朴又敢与任事,刚正不阿……即为廉官又是能员,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 一个国家的未来,看到了一种铁的品质,它激励我要恪守自 己的信念,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能够改。从他的身上我学到 如果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的关系中如何去处理好与上级,与同事,与下级,与家人的关系。 在别人的眼里曾国藩也许是个固执顽固的人,在当时那 个时代背景下,为官就是为了发财,光宗耀祖,而曾国藩却 天天吃豆腐,腌菜,身为朝廷二品大员还要依靠借钱生活,还有卖字画来维持这个庞大家庭的生计。在那种社会中,饥荒,天灾……XX内忧外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请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