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名: 怒族 外文名: The Nu nationality
分布: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别称: 怒苏、阿怒、阿龙
人口: 37523(2010) 语言: 汉文、傈僳语、怒语
宗教信仰: 固有宗教、佛教、天主教、新教


简介:
我国的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怒族人口数为37523。
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大都使用汉文。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方言之间差别很大,几乎不能通话。但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多数人会讲傈僳语。

酒文化
怒族同胞喜欢饮酒,也擅酿酒。怒族的酒主要有“咕嘟酒”、“浊酒”和高梁酒等。“咕嘟酒”用“咕嘟饭”(用玉米面和荞子面制成,似年糕)酿制。其做法是将咕嘟饭晾凉,拌上酒曲装入竹篾箩里捂好,几天后发出酒味,或渗出酒液即改装在罐子里,密封十几天就成了。吃时先用笊篱过滤,再兑上一点开水或冷开水,加一点蜂蜜或甜味剂,稍加酝酿,即可饮用。这种酒香甜醇厚,是怒族酒中的上品,既可解渴,又有滋补健身之功效。

历史
怒族自称“怒苏”(碧江),“誓阿怒”(福贡)和“阿龙”(贡山),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由早期居于今云南省福贡、贡山的土著与唐代“庐鹿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来。但各地怒族还保留着自称、本民族语言等特点。怒族地区从八世纪起,先后受云南的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从17世纪开始,怒族除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知府所属维西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统治外,还受察瓦龙藏族土干总和喇嘛寺及兰坪菟峨白族罗姓土司的管辖。此外,迁入怒江地区的傈傈族头人也开始强占怒族土地,甚至掠夺怒族人当奴隶。辛亥革命后,1913年在兰坪县的营盘街设立怒俅殖边总局,先后设置菖蒲桶(贡山)行政委员公署及上帕(福贡)、知子罗(碧江)2个殖民公署;1918年,统一改为行政委员公署。1933年,国民党政府又将3个公署改为贡山、福贡、碧江3个设治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民族服饰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男子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腰间系一根布带或绳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装东西

。怒族男女都注意装饰,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和胸饰,戴在头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类的耳环,喜欢用青布或花头巾包头。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怒族主食为玉米、养子等。贡山北部怒族还从藏族那里学到种植青稞、燕麦,食青稞面。少数怒族受藏族生活方式影响,有时也吃酥油糌粑。副食除鸡、鱼、猪、羊、牛肉外,还有猎获的野味。怒族普遍喜欢吃饭菜合煮的较稠的饭粥,将野味一起煮在里面,鲜美可口。怒族男女均喜饮酒,并喜欢豪饮。怒族住房分木板房及竹篾房两种,在木桩上铺设木板或竹篾席建成。一般都为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烧饭之用。内间为主人卧室及储藏粮食,不许外人进入。

千脚落地房
“怒人居山巅”,“覆竹为屋,编竹为垣”,这是古人对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盖薄石板。石板约一尺见方,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福贡怒族都住竹篾房。这种房子较为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覆顶。这两种房屋一般都为两层,楼上又多分成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饮之用。内间为卧室兼储藏室。楼下存放农具杂物或关牲畜。楼板用木板或竹篾席制成,铺设于架在斜坡地上的许多木桩上即可。这些木桩和房柱,如同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人们常常将这种房屋称为“千脚落地的房子”。

怒族宗教
中国怒族固有的宗教。该族约2.3万人(1982),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等县,另有小部分居住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宗教信仰除本族固有宗教崇尚原始崇拜外,也有少数改信藏传佛教、天主教和新教。各氏族名称大多以动物命名,并在氏族起源的传说中,把该动物视为本氏族的祖先,或者视为有特殊关系而加以崇拜,带有图腾崇拜的色彩。如碧江县的“斗霍”氏族,又称“别阿起”,意为“蜂氏族”,传说其祖先“茂英充”,是从天上飞来的一群蜜峰变成的女人所生。“达霍”氏族,又称“拉起”,意为“虎氏族”,传说其祖先是老虎。居住碧江县老母登、普乐、知子罗等地的怒族,传说有六个氏族的祖先分别是蜂、猴、熊、鼠、蛇和鸟。

怒族

名人

阿洪
(生卒年不详)传说生于云南碧江县一区九村,生年适逢怒族第十一代祖先赤赤维时代,即距今八代以前。当时传说有一个“白衣”放人统治着怒江地区和怒族人。“白衣”人的统治很残酷,迫使怒族人民不断起来反抗。阿洪就曾领导怒族人击败“白衣”人的侵扰。据考证,所谓“白衣”人就是今天傣族的先民。阿洪生前曾居住“依洛夫”及“通屋腊斯”岩洞,死后有四处墓葬。依洛夫洞穴在今云南省怒江州原碧江县匹河西岸怒族居住的托别村下约两公里,在洞内高约十米、宽约十米的灰褐色水成岩壁上,用土红颜料画有几幅线条粗犷的画像。相传,这些崖画都是阿洪画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历史意义。
虐罗虐及
(生卒年不详)云南碧江怒族第36代祖。传说他有四子:长子拉黑,次子拉欧,三了拉穷,四子拉赊。今碧江八村的怒族为次子拉欧的后代,九村为三子拉穷的后代,七村的部分怒族为四子拉赊的后代。据说长子拉黑因出生后不断啼哭,按照怒族习欲必须迁居方能止啼,故迁至高黎页山以西的墨河、狄秀江一带居住。其后人与当地土著居民逐渐融合,子民繁衍基本居住两地。居墨河者称为“曼娃”,居狄秀江者称“逖秀龙”,至今已有27代,并发展演变为独龙族。是以今当地怒族和独龙族往来频繁,互称亲戚,关系密切。
哇详水
(生卒年不详)十七世纪云南怒江福贡县木古里怒族第九世祖。从其第一世祖仆纳庆传至哇详水、哇启独,距今约有280年历史。随着人口逐步增长和赋税进一步增加,荒地逐渐被开垦,各族之间甚而怒族之间已将土地看作自己重要的私人财产。其女出嫁到碧江三区的怒族村落时,割去一块名叫鱼独的土地作为陪嫁。为防止碧江三区的怒族乘机侵入,引起土地纠纷,哇详水主张双方划定界线,从此各家族纷纷仿效,致使木古里怒族与碧江三区的怒族划定了辖区界线。由于各个家族土地界线分明,迁徙流动减少,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村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邓扒才
(1943~)云南福贡人。建国后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怒族干部,对在怒族地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怒族人民致富奔小康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邓扒才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生产队会计,乡武装部干事,中共福贡县马吉区委书记,怒江傈僳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福贡县马吉乡人大主席团主席,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李绍恩
(1959~)云南兰坪县人,毕业于云南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曾任兰坪县委党校理沦教员;兰坪县委宣传部长;怒江州委党校理沦教员及教务处主任、怒江州委副秘书

长、办公室主任等职。发表(出版)过数十篇共50多万字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著述,参与有关部门(受省、州钉关部门之聘)撰写过一些书籍,研究过一些课题。1982—1988年,研究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哲学社会思想及宗教信仰;1989—1990年,主要从小怒之江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研究。此间完成了《兰坪县怒族志》初稿;1991年,主要研究怒族支系“若柔”人的语言,在此间完成了《怒族若柔语语言资料集》-书;1992年,跟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刘达成先生研究并编撰《中国民族文化大观·怒族卷》,接着撰写《少数民族妇女·怒族》一书;参加云南省“八五”社科大型课题《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没研究》的研究工作,并承担第十章的编撰工作;完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习参政》一书的编撰统稿工作;
耿地荣
(1943~):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母登村人,民间著名骨科医师,有对人体任何部位的骨折、粉碎性骨折都能治愈的高超技术,人称其为“神医”,曾给方圆百里的上千病人治病。还治愈了一个在某县医院住院达一个多月但仍医治无效,要求其亲人签字准备施行截肢手术的双腿粉碎性骨折的危重病人。类似的病例不胜枚举;
波益斯
在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波益斯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生长在“猎王”家庭里,12岁时迷上怒族传统弹唱器乐“欧得得”,以此为素材创作出了许多抒情欢快、深受群众喜爱的歌舞,被省有关部门授予“民间音乐师”。“天保”工程实施后,波益斯毅然砸碎了祖传的猎枪、猎扣、弩弓、箭筒,做了一名称职的护林员;

文化艺术
怒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1957年初,发现了怒族古代绘画——洞穴壁画和崖画。洞穴壁画画在碧江县一岩洞的洞穴壁上,上有七幅图画,画中图形清晰可辨,如太阳、鱼鸟、牛马等,以红色颜料作画,笔画简练,线条粗犷、形象生动。在一些石壁上也有这类崖壁画。据学者们推测,此画属史前的原始绘画艺术,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怒族诗歌大部分为即兴编唱,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其曲调有一定格律,内容广泛,形式完整,以琵琶、笛子、口弦、葫芦笙等伴奏。流传较广的有《祭猎神调》和《瘟神歌》。此外,还有反映农业生产的收包谷调,反映男女爱情的求婚调《婚礼歌》和表示悼念死者的哀叹调等。在民间传说中,流传较广的有《大力士阿洪》、《茂英充》等,描述了怒族的先民与大自然顽强斗争的故事。《瞎子求医》、《神仙草》等歌

颂真、善、美,鞭挞残忍和邪恶,充分反映了怒族人民善良、互助、知恩必报的美德和对邪恶势力的憎恨。在婚礼宴会上,老年人还会唱起《婚礼歌》。“哦得得”是怒族古老的歌曲衬词。
怒族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十分丰富,大部分为模拟动物的活动形象,如猴舞、鸡舞、喜鹊舞、鸟王舞等,也有表现生活场景和反映生产活动的,如锅庄舞、洗衣舞、秋收舞、割麦舞等,此外还有琵琶舞、脚跟舞等。舞蹈动作粗犷豪放,敏捷有力,节奏鲜明。无论是喜庆还是悲伤,怒族人民都能用歌舞来表达真挚的思想感情。如在婚礼宴会上,老年人唱的《婚礼歌》,先从人类起源唱起,分为《创世》、《谈情》、《牧羊》、《剪毛》、《迎亲》等章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