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生物学复习资料

蜜蜂生物学复习资料
蜜蜂生物学复习资料

1.蜂蜜:是蜜蜂的主要产品,含大量的葡萄糖.果糖.酶.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营养天然饮料可直接被人体所吸收。

2.王浆:是青年工蜂的王浆腺分泌出来,用于饲喂蜂王和蜜蜂幼虫的一种特殊分泌物,是一种高营养物质。

3.花粉:是蜜蜂从植物花蕊上采集回来的雄性生殖细胞,是蜜蜂食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4.蜂蜡:是工蜂蜡腺分泌出来的脂肪性物质,是一种复杂的有机混合物,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和高级一元醇所合成的酯。

5.蜂胶:蜂蜜采集植物树胶混合蜜蜂口器分泌物及蜂蜡等合成的。

蜂毒:是工蜂毒囊分泌的,目前主要是通过电击蜜蜂排毒而采集的。

6.蜂蛹:主要是由雄蜂蛹经水煮等法加工而成的一种新产品,富含高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7.工蜂幼虫:是4-5日龄的蜂王幼虫,主要是蜂王浆生产时的副产物。

8.复眼:蜜蜂复眼有一对,由多个小眼组成,小眼一般呈六角形。

9.单眼:蜜蜂单眼有三个,排列呈倒三角形。

10.蜂王:由受精卵发育成的,是蜂群中唯一生殖器官发育完全的雌性蜂。

11.雄蜂: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蜂群中发育完全的雄性个体。

12.工蜂:也称职蜂,是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的雌性蜂,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产卵的。

13.蜂巢:是蜂群繁衍生息.存贮饲料的场所,是工蜂用其腹部蜡腺分泌的蜡鳞片修造巢房组成巢脾构成完整蜂巢。

14.发育起点温度:能满足生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叫起点温度。用某一时期的实际温度减去发育起点,叫做有效温度。有效温度与这段时间的乘积,叫有效积温,这一法则叫有效积温法。用公式表示:K=N(T-C)15.交叉互补:-+

16.营养杂交:采用中华蜜蜂的蜂王浆饲喂意大利蜜蜂工蜂小幼虫17.分蜂:又称自然分蜂,蜜蜂属的群体中由产卵蜂后带领部分工蜂飞离原群,在新址重新筑巢的过程。

18.闹巢:新蜂都在晴暖午后,成批涌出巢门,进行认巢飞翔。飞翔时,头朝巢门,时高时低,或在巢箱周围绕圈子,圈子越绕越大,从而逐渐识别蜂巢环境。每群新蜂喧闹一阵以后,又纷纷归巢,安静下来。因此,养蜂术语上又称为‘闹巢’

19.蛹便:蜜蜂成虫从蛹羽化后最初排泄的物质

20.胚动:在胚胎发育中胚胎的位置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动的现象叫胚动(blastokinesis)。

21.贲门瓣:蛹末期蜕皮前两天,前胃的后部形成环形折迭细胞,向前伸长成贲门瓣开端,隔板中央细胞液化溶解,折迭下端向下外翻,进入中肠与中肠隔膜残基形成双层壁管状贲门瓣下端,以此形成贲门瓣。

22.幽门瓣:蛹期结束后不久,中肠隔膜中心细胞溶解,开口进入后肠形成幽门瓣。

23.蜜胃:是食道后端膨大部分。没有胃功能是非通透性食物囊袋,主要是承载收集和吐回食物等。

24.马氏管:主要是对尿酸盐类和钙质等地排泄作用。

25.雄蜂聚集区:

26.半蛹:

27.辅博器:头部主要有触角基搏动器官囊;胸部主要有翅基膜,足基膜以及腹膈前端等;腹部主要有背膈和腹膈。

28.复脾:由数片至十数片与地面垂直、互相平行、彼此保持一定距离的巢脾构成,而且蜂巢都筑造在洞穴内,洞穴具有一个直径1~2cm的出入口。

29.三型蜂:蜂王、工蜂、雄蜂30.级型:雌性蜂受后天获取蜂王物质王浆的量不同而导致生殖器官发育正常与否的情况。即蜂王和工蜂的产生。

31.二倍体雄蜂:高度近亲交配的蜂王产生的受精卵,在人工培育下也能发育成雄蜂(即二倍体雄蜂)。

32.净角器:前足具有刷净触角的特殊构造,称为净角器,它由基跗节基部的一个深半圆形缺口和胫节端部可活动的小扣针状叶片组成。

33.蜂王物质:蜂王上颚腺的分泌物,外激素的一种。

34.交尾标志:它是螫针腔后一小段白色线状物,此乃雄蜂的褐色几丁质和白色粘液排出物凝固形成的(意蜂);而中蜂的交尾标志则是一小段白色粘液和角囊外层橙色粘液及膜凝固而成,们都不是雄蜂生殖器的残余。

35.吸泵:蜜蜂的吸泵是一个伸到颈孔的大肌肉囊,其缩窄的上端与食道连接,由口前食窦和后口咽结合而成的。

36.花粉钳:后足的上部边缘胫节和跗节之间的深缺口称为花粉钳,它是将花粉从花粉刷转移到花粉筐的中间装置。

37.急造王台:在蜂群失去蜂王一段时间后,工蜂也会把巢脾上有小幼虫的工蜂房地方,急速改造成蜂王台,即所谓的‘急造王台’

38.雄蜂性成熟区:意蜂雄蜂出房后,通常须经7日才能飞翔,在这以后的第5~20天之间是交尾最适宜的时期,也称雄蜂性成熟期。

39.气囊:气囊是非常薄壁的管囊状体,没有螺旋丝结构,只有大量的内膜皱折和不规则的内膜增厚组织,使得内表面变得粗糙。

40.腹神经索: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有多对神经节和神经连索组成,神经节是类似脑的神经细胞集合结构,神经索是神经节与神经节之间的连接物(神经)

41.蜂路:各片巢脾与地面垂直、互相平行、纵向悬挂排列,两脾间均保持一定的距离叫蜂路。

42.雄蜂无群界:在繁殖期,外界蜜源丰富时,雄蜂得到特别的照顾,并且可以自由出入其他蜂群,即所谓‘雄蜂无群界’

盗蜂(robber bee):进入他群或贮蜜场所采集蜂蜜的工蜂

冬团(winter cluster):冬季整群蜜蜂在巢内集结形成的烽团

巢脾(comb):构成蜂巢的单位

产产卵工蜂(laying workers):产未受精卵的工蜂

卵圈(brood nest) :蜂王的产卵范围

采集飞行(foraging flight):工蜂出巢采集生活物质的活动。

封盖子(sealed brood):蜜蜂巢中封盖巢房里幼虫及蛹的统称。

蜂巢(bee nest) :蜂群繁衍生息、贮存食料的巢窝,由工蜂泌蜡筑造而成。

花粉刷(scopa):蜜蜂刷集黏附在体表花粉粒的一种构造。位于工蜂后足基跗节内侧,由9~10排整齐的刚毛所组成

婚飞(mating flight):某些昆虫在飞行中进行交配的生理现象。

交配囊(copulatory pouch,bursa copulatrix):又称交尾囊。雌性昆虫供交配用蜡镜面积(wax-mirror area)工蜂腹部第三腹板上第一对蜡镜的大小。通过测量第一对蜡镜的长(W T)与宽(W L),按椭圆形面积公式计算其大小。这一指标反映工蜂的泌蜡能力的特化囊状构造

蜡腺(wax gland)昆虫体内分泌蜡质的腺体

迷巢(drifting)归巢蜜蜂误入他群的现象。

蜜蜂告警信息素(bee alarm pheromone)蜜蜂受侵扰时所释放的起传递信息作用的化学物质

蜜蜂引导信息素(bee attraction pheromone)工蜂臭腺(纳氏腺)分泌的起传递信息作用的化学物质。

蜜蜂幼虫(bee larva)又称蜂胎、蜂子。蜜蜂的卵孵化后3~4天发育阶段的幼虫。

蜜囊(honey sac)蜜蜂体内贮存花蜜等液体物质的嗉囊

酿蜜(ripening nectar)工蜂将采集到的花蜜转化、浓缩成蜂蜜的过程

排泄飞行(cleaning flight) 蜜蜂在飞行中排泄粪便的行为。

群势(population of a beecolony)蜂群内工蜂及子脾的数量状况。通常以框计。

认巢飞行(orientation flight)蜜蜂识别蜂巢的方向位置、颜色及其周围环境的飞翔活动。

王台(queen cells)蜂群中培育新蜂王时所筑造的一种临时性巢房

子脾(brood comb)巢房内有蜜蜂卵或幼虫与蛹的巢脾

育虫节律(brood rearing rhythm)蜜蜂育虫能力的周期性变化。

营养腺(food gland)又称王浆腺。工蜂分泌王浆的一对腺体

围王(balling of queen)工蜂包围蜂王而形成小蜂团的现象。

涎腺(salivary gland)又称唾液腺。蜜蜂分泌涎液的两对腺体。

简答

1.中蜂、意蜂产卵及其区别?答:中蜂失王以后,容易出现工蜂产卵,快者只需3天。工

蜂产的都是未受精卵,只能培育成小的雄蜂。

2.国内关于蜜蜂的期刊?答:蜜蜂杂志;中国蜂业;中国昆虫学报;昆虫知识;中国农业

科学;遗传学报;昆虫分类学报

3.蜂群的基本结构及其组成?

4.分蜂过程是如何进行的?答:分蜂过程

工蜂出勤骤减,在巢门上方形成"蜂胡子",这是分蜂的前兆在新蜂王出房的前几天,工蜂很少出巢采集,很多丁.蜂在巢门处和箱底来回爬行,守卫松散。由于巢内没有幼虫哺育,大多数工蜂无事可做,喜欢在大白天悬挂在巢门上方形成"蜂胡子",有利保存实力,延长蜜蜂的寿命,为以后找到新巢培育幼虫蓄积体力。在蜂群发生分蜂当天的某个适合飞行的时段(温度适宜,无雨无大风〗,蜂箱前异常混乱,一部分工蜂先飞离蜂巢,随后老蜂王被工蜂拖出巢外(因为大多数蜂王均不愿离开原巢),大量的蜜蜂开始飞离蜂巢,在原巢不远处的上空集聚发出嗡嗡的声音,寻找新的筑巢地点。蜂王起飞后,大约一半的工蜂和部分雄蜂饱食蜂蜜后随它飞出原巢,在预先选择好的地方建造新的蜂巢,将原巢留给即将出房的新蜂王。

有时,分蜂群飞出原巢后,没有直接飞向新巢,而是在合适的场所临时结团。先到结团地点的工蜂,为了招引其他同伴,就撅起腹部,振动翅膀进行气味发散活动。至蜂王落人分蜂团时,其他工蜂就象雨点一般飞落在分蜂团上。当蜂团静止时,分蜂团中央内陷形成一个缺口,使蜂团通气。从分蜂群开始飞离原巢到结团结束,整个过程一般为20min。在形成分蜂团后,有数百只侦察蜂马上出去寻找新巢址,往往有数十只侦察蜂同时找到适合蜂群生活的巢址,它们会在分蜂团表面用舞蹈来表达自己寻找的新巢信息。·

5.蜜蜂的发育阶段及分工?

论述题

1.三型蜂发育历程及其特点?

2.中、意蜂的区别?

答:中蜂与意蜂的区别

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蜜蜂在形态、蜂巢结构、群势、习性、行为、抗病性、抗

古生物学复习

古生物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 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 件,细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 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 4)时间因素(时间长) 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 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 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 印痕

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 体,包括内核和外核 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 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化石化作用定义 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 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 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 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5界分类系统包括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 4.小壳动物群含义 小壳动物群:在灯影组顶部,以小壳动物的出现做为寒武系的底界,为第

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 绝对重点

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 (第一版) 一名词解释 1 Southern blot / Northern blot—DNA斑迹法 / RNA转移吸印技术。是为了检测待检基因或其表达产物的性质和数量(基因拷贝数)常用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二者均属于印迹转移杂交术,所不同的是前者用于检测DNA样品;后者用于检测RNA样品。 2 cis-acting element / trans-acting factor—顺式作用元件 / 反式作用因子。均为真核生物基因中的转录调控序列。顺式作用元件是与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相关、能被基因调控蛋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特定DNA序列,包括启动子和上游启动子元件、增强子、反应元件和poly (A)加尾信号。反式作用因子是能与顺式作用元件特异性结合、对基因表达的转录起始过程有调控作用的蛋白质因子,如RNA聚合酶、转录因子、转录激活因子、抑制因子。 3VNTR / STR—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 / 短串联重复。均为非编码区的串联重复序列。 前者也叫高度可变的小卫星DNA,重复单位约9~24bp,重复次数变化大,变化高度多态性;后者也叫微卫星DNA,重复单位约2~6 bp,重复次数约10~60次,总长度通常小于150bp 。(参考第7题) 4 viral oncogene / cellular oncogene—病毒癌基因 / 细胞癌基因。病毒癌基因指存在于逆转录病毒中、体外能使细胞转化、体内能导致肿瘤发生的基因;细胞癌基因也叫原癌基因,指存在于细胞内,与病毒癌基因同源的基因序列。正常情况下不激活,与细胞增殖相关,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在进化上高等保守。当原癌基因的结构或调控区发生变异,基因产物增多或活性增强时,使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形成肿瘤。 5 ORF / UTR—开放阅读框 / 非翻译区。均指在mRNA中的核苷酸序列。前者是特定蛋白质多肽链的序列信息,从起始密码子开始到终止密码子结束,决定蛋白质分子的一级功能;后者是位于前者的5'端上游和3'端下游的、没有编码功能的序列,主要参与翻译起始调控,为前者的多肽链序列信息转变为多肽链所必需。 6 enhancer / silencer—增强子 / 沉默子。均为顺式作用元件。前者是一段含多个作用元件的短DNA序列,可特异性与转录因子结合,增强基因的转录活性,可以位于基因任何位置,通常在转录起始点上游-100到-300个碱基对处;后者是前者内含的负调控序列,结合特异蛋白因子时,对基因转录起阻遏作用。 7 micro-satellite / minisatellite—微卫星DNA / 小卫星DNA 。卫星DNA是出现在非编码区的串联重复序列,特点是有固定重复单位且重复单位首尾相连形成重复序列片段,串联重复单位长短不等,重复次数大小不一。微卫星DNA即STR;小卫星DNA分为高度可变的小卫星DNA(即VNTR)和端粒DNA。(参考第3题) 8 SNP / RFLP—单核苷酸多态性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前者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它是人类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所

水处理生物学 复习资料

第二章 菌胶团的指示作用: 1)新形成的菌胶团颜色浅,甚至无色透明,有旺盛的生命力,氧化能力强; 2)老化的菌胶团因为吸附许多杂质,颜色深,氧化能力差; 3)遇到不良环境时,菌胶团松散,污泥发生膨胀; 4)结构紧密,颜色适中的菌胶团才指示处理效果 什么是芽孢? 定义: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或在遇到外界不良环境时,可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抗逆性休眠体。 为什么具有抗热性? 芽孢含有特殊的抗热性物质—2,6-吡啶二羧酸和耐热性酶。 芽孢的特点: (1)含水率低,38%-40% (2)芽孢壁厚致密,分3层: 外层:芽孢外壳-蛋白质 中层(皮层):肽聚糖 内层:孢子壁-肽聚糖 (3)酶代谢活力低,休眠状态 (4)耐热、低温、辐射、干燥、化学试剂,等不良环境 鞭毛着生的方式(5种): 偏端单毛菌类 两端单毛菌类 偏端丛毛菌类 两端丛毛菌类 周毛菌类 如何确定微生物是否有鞭毛(无电镜的情况下)3种: 1、鞭毛染色可将媒染剂与染料的复合物附着并积累在鞭毛上,使其直径加粗而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2、将细菌穿刺接种于半固体培养基中,鞭毛细菌会沿穿刺线向周围扩散生长。 3、将细菌制成悬液,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鞭毛细菌的翻滚或穿梭运动。 什么是菌落? 菌落是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中,由于单个细胞在局部位置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群体,称为菌落。细菌菌落大多湿而粘,小而薄,与培养基结合不紧密。 细菌接种,接种方法: 接种分离工具:1.接种针2.接种环3.接种钩 4.5.玻璃涂棒6.接种圈7.接种锄8.小解剖刀

1)平板划线分离培养法:使标本混杂的多种细菌分散成单个细胞。 2)平板涂布法:可以用于计算活菌数。 3)斜面接种法:主要用于纯种移植,以进一步鉴定或保存菌种。 4)液体接种法:可观察到细菌不同的生长现象。 5)半固体穿刺接种法:可用于保菌或观察动力。 放线菌的结构: 形态:呈菌丝状,是由单细胞延生分枝而成。 1)营养菌丝(基内菌丝):生长在营养基内,直径在0.2-0.8μm;有的产生色素(菌落背面呈现不同颜色),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吸收养分。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资勘1104班王博 古生物 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化石:保存在岩石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3,标准化石;演化速度快,地理分部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4石化作用及类型;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包括:矿物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的生物的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充填,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结构可以被保存下来),碳化作用(石化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三种形式。 5,化石保存类型:①实体化石: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②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根据与围岩的关系分为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因印痕),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膜和内膜。)核化石(由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两种)③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生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④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遭破坏分解后的有机成分残留在岩层中形成的化石。 6,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由于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苛刻的条件。因此,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实际上只是当时生存物的非常少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7,化石形成条件:①生物本身条件②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③埋藏条件④时间条件⑤成岩条件 8,化石的命名原则 各级分类单元均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属以上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即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种的名称用两个词表示,即双名法,在种的本名前加上它归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种名前的第一个字母应用小写,但种名前的属名的第一个字母仍应用大写。对于亚种的命名。则要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的第一个字母也应小写。一般,在各级名称之后写上命名者的姓氏和命名年号,两者用逗号隔开。 9,笔石 胎管:第一个个体分泌的圆锥形外壳,开口朝下,尖端朝上。分成基胎管(螺旋纹)和亚胎管(生长线),亚胎管上具芽孔 线管:胎管上方伸出的一条细线状小管,是一种附着器管 中轴:由线管硬化而成 笔石页岩相:黑色页岩中含大量笔石,几乎不含其他化石,并含有较多的炭质和硫质成分,常见黄铁矿化,反映一种较深水的滞流还原环境---指相化石 笔石的地史分布:整个地史分布∈2 —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 笔石纲的特征:①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②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③已灭绝生物,∈2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④主要有两大类:树形笔石类(树枝状底栖固着,有三种性质的胞管分为正胞管,副胞管,茎胞管)正笔石(列示,漂浮生活只有正胞管) 10,脊椎动物演化中的几件大事: 颌的出现:有效捕食(棘鱼、盾皮鱼开始),在进化中有重要意义 水生演化为陆生:进化史上又一里程碑(水陆两栖) 羊膜卵:它的出现是进化史上的第三件大事,完全脱离水,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 变温演化为恒温、卵生演化为胎生: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加快了动物发展的步伐 11,区分腕足动物和双壳类动物 腕足类壳体由大小不等的两瓣壳组成,较大的壳叫腹壳,较小的壳叫背壳,正视腹或背壳,可发现它左右对称。双壳类两瓣壳大小相等,如我们平常所食的贝类,铰合线两侧对称,每一瓣壳左右不对称。 12,蜓基本特征:指相化石---浅海,底栖,标准化石--生存时代:C-P,钙质微粒状壳,一般大如麦粒,个体一般1mm,大者可达20-30mm,具包旋的多房室壳,常呈纺缍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圆柱形,球形或透镜形。 蜓的演化趋势:一般为个体由小变大,壳形由短轴向长轴变化,旋壁由原始单层分化为多层以及蜂巢层的出现, 旋脊由强变弱或演化为拟旋脊. 蜓的地史分布:中石炭世开始繁盛,以纺缍蜓科大量出现为特色.晚石炭世,旋壁具蜂巢层的类别极繁盛.早二叠世为蜓的全盛时期,以拟旋脊和副隔壁出现为特点.晚二叠世逐渐衰亡,形体特殊,晚二叠世末期蜓类绝灭. C1出现;C2蜂巢层出现;P1拟旋脊出现;P2副隔壁出现 13,物种形成的方式:主要有渐变成种、骤变成种和迅变成种 (1)渐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微小变异的长期积累,逐渐形成一个新种的成种方式,称为渐变成种。又分为继承式和分化式两种形成方式。包括继承式成种、分化式成种 (2)骤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种内个体的突变,或由不同物种的杂交引起的突变,在短期内形成新种的方式,称为骤变成种,一般不经过亚种阶段。 (3)迅变成种:一个物种,在较短地质时期内迅速分化成新种,以后,新种在长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成种方式称为迅变成种,又称为间断平衡学说。 14.腔肠动物的一般特征: 低等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有组织无器官。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组成,由体壁包围形成肠腔,司消化和吸收作用。 身体多呈轴射对称,少数为两侧对称。体型可以归纳为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类。这两种体型往往是一种腔肠动物生活史的两个阶段。 前寒武纪晚期已出现,化石均为印模,古生代以来出现具硬体的门类。15,三叶虫纲的基本特征:①节肢动物中已绝灭的一类,C-P②动物体纵、横均三分③扁平,分背腹两面,三叶虫的背甲被两条纵沟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而成三叶,因而称三叶虫.④个体一般3-10厘米,小者数毫米,大者可达70厘米左右⑤海生、底栖、爬行 地史学 沉积相: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 沉积环境:一个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具有特殊沉积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 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生物相: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相标志:能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原生生物特征和沉积特征。 牵引流:以床沙载荷方式进行搬运和沉积的流体。重力流:含大量弥散沉积物高密度流体,分为泥石流,颗粒流,液化流,浊 流四类。 层理构造:垂直岩层层面方向上由沉积物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 不同显示出来的沉积构造。 暴露标志:形成与沉积作用之后,并能指示沉积物曾暴露于地表的层面构造。 自生矿物:原始沉积时期或固结成岩以前形成的矿物。 三角洲沉积:河流入海时,所携带的碎屑在河口附近浅水环境中堆积形成的 大型扇状沉积。 潮坪:波浪作用不强的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滨海带。 海底扇:在浊流作用驱动下,将浅水陆棚边缘的大量沉积物沿海底峡谷顺大 陆斜坡以很高的速度运向深水区至大洋边缘变缓而迅速形成的扇状浊积岩 堆积。 鲍马序列;浊积岩一般有数中岩性组成频繁的韵律结构,每一韵律层底部 常为具递变层理的砂岩,向上颗粒变细,层理特征也发生相应变化,组成鲍 马序列。 旋回沉积作用: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沉积方式的变 化导致的沉积单元纵向上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 纵向堆积作用: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悬移物质从水体中自上 而下沉降的沉积作用。 横向堆积作用:沉积物颗粒在介质搬运过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当介质能量 减弱时物质沉积。 生物筑积作用:生物礁型沉积地层形成的一种特殊方式,指造架生物原地筑 积而形成地层的作用方式。 地史学: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岩层:野外见到的成层岩石泛称为岩层 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层状岩石 地层学:研究地表成层岩石及其所含古生物化石的形成顺序,地层的划分对 比和地质时代确定。 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原始水平律:地层沉积时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 面的。 连续:如果一个沉积盆地内沉积作用不断进行,则所形成的地层接触关系称 为连续 间断:如果在沉积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沉积作用停止,但并没有发生明 显的大陆剥蚀作用,而后又接收沉积,这样就产生了地层的间断 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规则的侵蚀和暴露标 志的分割面,有地层缺失。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 时代不连续,有地层缺失。 侵入接触:如果岩浆岩在沉积岩形成之后侵入,则在侵入体接触带上,会出 现烘烤变质等现象,侵入岩体中往往还残留有围岩的捕掳体,有时还被与侵 入体共生的岩脉所贯入,这种关系称为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如果侵入岩冷却凝固,由于剥蚀作用而露出地表,其上又被新的 沉积岩层所覆盖,这时沉积岩层底部往往有侵入岩的砾石,这种关系称沉积 接触 退积:指沉积中心和相带由盆地内部向盆地边缘逐步迁移过程中的沉积物堆 积作用 进积:指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逐步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过程中,以侧 向为主的沉积物堆积作用 旋回层序:是几种岩性规律性的交替和重复出现的现象, 沉积旋回: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进序列时,就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 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沉积旋回 地层划分:是依据不同的地层物质属性将相似和接近的地层组构成不同的地 层单位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 代是相同的 标志层:是一段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沉积地层,具有明显区分于其它地层 的特征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 的化石。 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 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出现的单层组合 延限带: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之内所代表的地层体 间隔带:指位于两个特定的生物面之间的地层体 组合带:指特有的化石组合所占有的地层 富集带:某些化石种属最繁盛的一段地层 层型:特定岩层序列中一个特定间隔或一个定点,它构成了该地层单位或地 层界限的定义和特征说明标准 单位层型:指不同类型地层单位的典型剖面,其上下限由界线层型标定, 内部允许存在部分覆盖 界线层型:给定义在识别一个地层界线作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 个特殊的点。 地势分异;由内力地质作用和升降运动所控制的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所形成 的地形的差别。 补偿盆地:边下降、边充填一直保持补偿状态的沉积盆地称为补偿盆地 饥饿盆地:远离海岸或周围没有大河注入,没有丰富的陆源碎屑供应,因 而基盘的下降没有得到沉积物补偿充填,长期处于非补偿状态,称非补偿盆 地或饥饿盆地 沉积组合:是指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中主要构造环 境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地幔柱: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 即从软流圈或下地幔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 离散型板块边界:洋壳增生并使先成洋壳向外推进的扩张带 主动大陆边缘:具有洋壳俯冲带,洋壳俯冲形成岛弧-海沟体系或大陆火山 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为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没有洋壳俯冲带,不存在岛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称为 被动大陆边缘 地台:地壳上巨大的构造稳定区 地盾:地台上缺失沉积盖层,变质基地直接出露地表的部分称为地盾 裂陷槽:地台上发育巨厚沉积盖层的断陷带;常是地台上曾再度活跃的张 裂地带,但夭折的裂谷 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的海相沉积,最后又回返褶皱并上升成山系 的巨型槽状凹陷带。 地槽旋回:指地槽从开裂沉降、闭合褶皱至升起成山的全过程。 构造旋回:指全球性构造作用的旋回现象。 地缝合线:地壳碰撞结合带,不同板块间的拼合碰撞标志,其两侧地块的 地质发展史往往有重大的差异,沿地缝合带则断续分布有一些特殊的地质记 录。 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 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混杂堆积:形成在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由洋壳或陆壳残片、浊流-远 洋沉积及浅水区地层崩塌外来岩块混杂而形成 生物相:指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生物区系:因温度控制(气候分带)和地理隔离因素长期作用形成的生物分类 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 温度控制: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气候分带制约,有时也与地形高低所反映的垂直 气候分带有关,海生生物则主要受与纬度高低有关的海水温度控制,有时也受到 不规则海流分布范围的影响 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是海洋阻隔,对海生生物来说既有大陆、 地峡的陆地隔离因素,还有广阔洋盆的深海隔离因素,后者对于底栖生物的分布 也有明显的影响 生物大区:生物区系单元里边的最大级别。 艾迪卡拉动物群;前寒武纪阶段,在元古宙末的震旦级晚期,实体动物化石虽然丰 富,组织结构也相高级,但呈印痕状态保存,都属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一般 称为裸露动物群又称 艾迪卡拉动物群;前寒武纪阶段,在元古宙末的震旦级晚期,实体动物化石虽然丰 富,组织结构也相高级,但呈印痕状态保存,都属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一般 称为裸露动物群又称艾迪卡拉动物群 小壳动物群;指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 群 简答题 1,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的定义与异同点 答;水平层理:在水体平静的环境中,呈悬浮状态搬运的粘土和细粉砂缓慢沉积, 形成水平层理(或纹理)。平行层理:在急流、高能条件下,由于高速水流形成的 平坦床沙 相同点;层之间相互平行 不同点:a 水平层理纹层薄,通常小于1mm至1-2mm;平行层理纹层较厚。 b 水平层理是低能静水环境下的产物,沉积物颗粒较细;平行层理是高能环境的 产物,沉积物颗粒较粗。 c 水平层理常见于湖泊中心、牛轭湖、泻湖、潮坪至次深海、深海环境;平行层 理常见于河流边滩、海滩环境,深海浊流沉积的特定部位也可能出现 2,遗迹化石的定义与主要特征 答;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所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主要特征; 1)原地保存2) 常保存于缺少实体化石和无机沉积构造的地层中 3)地质分布时间长4)遗迹化石与造迹生物很少共生5)一物多迹或异物同迹 3,曲流河的二元结构 答;1)河道沉积;河底滞留沉积:河道底部,主要以粗的砾石为主,叠瓦状构造, 透镜状分布,与下伏岩层为冲刷侵蚀接触。曲流砂坝沉积:成熟度较低的岩屑砂 岩、长石砂岩和粉砂岩,具有单向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天然堤沉积: 粉砂为主,内有小型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和爬升层理,也见干裂和植物根系,主 要代表为点砂坝沉积。2)河漫滩沉积;其沉积物主要是冲破河岸的洪水带来的悬 浮载荷垂相加积产物,以粉砂质和泥质为主,一般层理不发育,也可有波状层理, 水平纹层和小型交错层理,并常发育植物根系,钙质结核或泥裂,以及废弃河道(牛 轭湖)沼泽化而形成的泥炭层。 4,潮坪沉积相的特征 答;潮坪沉积相的特征;潮上带,以砂,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干裂雨痕等暴露 标志发育,可见陆生动物的足迹。潮间带,发育双向交错层里和透镜状,脉状及 波状层理,具有垂直层面的潜穴等水下标志,也有暴漏标志。潮下带,潮下高能 环境多形成石英砂,交错层理,狭盐度底栖类生物大量繁殖。潮下低能环境以细 粒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发育以广盐度生物为特色。 5,地层与地层或其他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及各自的定义 答1)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它是 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连续进行,沉积物依次堆 叠而形成的。 2)行不整合称假整合。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 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3)角度不整合种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 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 蚀面存在。 4)侵入接触侵入体与被侵入的围岩的接触关系,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有接触变 质现象,侵入体边缘常有捕掳体,侵入体与围岩的界线常常不规则 5)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上 堆积有由该侵入体被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 6,地层划分的方法 答;1)构造学方法;依据不整合面划分地层;2)岩石学方法;依据岩性特征, 沉积旋回划分地层;3)古生物学方法;依据化石面貌划分地层4)同位素年龄测定 5)磁性地层对比 7,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级别体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岩石地层单位:以岩石的特征和岩石的类别作为划分依据,岩石地层单位包括 群组段层四个单位,还有超群,亚群,亚组,等辅助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以地层形成的时代为划分依据,自高而低分为六个级别:宇,界,系, 统,阶,时带对应得之年代为宙,代,纪,世,期,时 两者关系1)岩石地层单位具有穿时性年代地层单位不具有穿时性:2)表示范围不 同,岩石地层单位反应区域性特点,年代地层单位反应全球特征3)年代地层单 位没有固定的岩性内容;4)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对应,岩石地层单位可 以从任一时间开始任一时间结束。 8,威尔逊旋回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每个阶段需举出一个实例) 答;1)胚胎期,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而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出现海洋环境, 东非裂谷带,2)幼年期,陆壳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出现洋壳,红海 洋亚丁湾;3)成年期;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有未出现俯冲, 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苦熬大,大西洋;4)衰退期;大洋中脊虽然继续出现扩 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逐渐缩小, 太平洋;5)残余期,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期间仅 存残留的内陆海,地中海;6)消亡期,随着大陆板块的碰撞,洋盆最准闭合,海 域消失形成造山带,沿碰撞带(古缝合线)残留洋壳残余(蛇绿岩套),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山脉 9,地史学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及其主要内容 答;恢复古板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质学方法:寻找不同板块拼合碰撞标志——地缝合带。地缝合带往往发 育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发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异,沿缝合带断续分布蛇绿岩 套,代表消减的洋壳残留,并常见有混杂堆积等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此外沉 积组合类型,地层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古气候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 个相互分离的独立板块。 2)古地磁学方法 根据岩石内古地磁的测定,并通过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 性的叠加影响,测定当时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恢 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运用公式,tanI=2tanλ求出古纬度(λ),这是确定 古板块的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 3)生物古地理方法 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 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影。两个完全 不同的生物区系,相邻近在咫尺,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板块。 10,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答;早古生代地史特征1)生物界:后生动物迅速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2)属加里东构造阶段,稳定区和活动区并存,后期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3)沉积类 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 1)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重要变革,陆生植物开 始大量繁盛,原始爬行类逐渐征服大陆 2)全球构造:联合大陆的形成 3)沉积 矿产:铁和铝风化矿床、膏盐、油气和煤 4)古气候:全球石炭-二叠纪冰川

第三章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第三章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一、选择题 1. 雌雄异体,必须经过两性交配,卵必须经过受精作用,才能发育成新的后代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生殖。 A. 有性; B. 无性; C. 胎生; D. 孤雌 2. 卵胎生的营养来源与卵生相同,只是其生殖方式属于幼生,如双翅目的科和寄蝇科的一些种类。 A. 家蝇; B. 丽蝇; C. 麻蝇; D. 头蝇 3.昆虫通常在进行1次或多次孤雌生殖后,再进行1次有性生殖的现象,称为周期性孤雌生殖,多属于这种生殖方式。 A. 叶甲; B. 白蚁; C. 蜜蜂; D. 蚜虫 4. 完全变态不同于不完全变态的最主要特征是具有一个期。 A. 卵; B. 幼虫; C. 蛹; D. 成虫 5. 卵是昆虫个体发育的第一个虫态,由和卵内营养物质组成。 A. 卵壳; B. 卵巢; C. 输卵管; D. 产卵管 6.口器、触角、足及翅不紧紧贴附在蛹体上、可活动的蛹称为,如蜂类的蛹。 A. 活蛹; B. 被蛹; C. 围蛹; D. 裸蛹 7.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蜕皮而出的过程称为。 A. 孵化; B. 蜕皮; C. 羽化; D. 化蛹 8. 粪食性、腐食性、尸食性等昆虫能清除环境中的有机废弃物,故有昆虫之称。 A. 环保; B. 植保; C. 肉食; D. 植食 9.一种动物“模拟”其它生物的姿态得以保护自己的现象,称为。 A. 警戒色; B. 拟态; C. 保护色; D. 伪装 10.流线型体型是水生昆虫适应环境的结果,可以减少游泳阻力,如、牙甲等。A. 叶甲;B. 天牛;C. 金龟子;D. 龙虱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主要差别。 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地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 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因此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是后者没有蛹这一时期. 2.举例说明昆虫的三种栖息习性。 散居性:分散生活,多数种类属此 群栖性:同种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如叶甲, 飞蝗 社群性:群体中不同个体有分工,如白蚁,蜜蜂

植物生物学复习参考

植物生物学复习重点: 1、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p440 个体发育:指任一植物个体,从其生命活动的某一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分化、成熟,直到重又出现开始阶段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指某个物种、某个类群或整个植物界的形成、发展、进化的过程。 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之间的关系: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环节,反映了系统发育过程的某些特征。个体发育由系统发育所决定,个体发育又使系统发育不断地延续和 发展。没有个体发育,系统发育也就停止。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p438 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特征。生物的遗传性能使物种保持稳定。 生物都存在变异,每一代变异,没有两个生物个体是完全一样的。 人工选择的实质是利用生物的变异,把对人有利的变异保留和累积起来,连续选择使成显著变异,以培育出有益于人的品种。 生物是按几何级数增加个体数量的,但由于生活条件有限,就必须发生生存斗争,其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力量。 3、光和作用能量的转变过程: 简言之:太阳能—光和电子中的电能—ATP、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答题时要适当扩充点,组织好语言。 4、CO2如何转变成有机物? 这涉及到Calvin循环,这个循环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CO2的固定):3分子核酮糖二磷酸(简称RuBP)固定3分子CO2,形成6分子3-磷酸甘油酸(简称PGA),催化这一反应的酶是核酮糖二磷酸梭化酶。 第二阶段(氧化还原反应):三碳的糖酸(PGA)被还原成三碳的糖,即甘油-3-磷酸(G3P)。 (以后G3P在转变成葡萄糖等6个碳的糖和多糖,如淀粉。但已不属于Calvin循环)第三阶段(RuBP的再生):5个三碳糖(G3P)变成三个五碳糖。RuBP的再生需要ATP。 CO2+C5→2C3(在酶的催化下) C3+【H】→(CH2O)+ C5(在酶和ATP的催化下) 具体如下: 卡尔文循环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的一部分。反应场所为叶绿体内的基质。循环可分为三个阶段: 羧化、还原和二磷酸核酮糖的再生。大部分植物会将吸收到的一分子二氧化碳通过一种叫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作用整合到一个五碳糖分子1,5-二磷酸核酮糖(RuBP)的第二位碳原子上。此过程称为二氧化碳的固定。这一步反应的意义是,把原本并不活泼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使之随后能被还原。但这种六碳化合物极不稳定,会立刻分解为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后者被在光反应中生成的NADPH+H还原,此过程需要消耗ATP。产物是3-磷酸丙糖。后来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一个碳原子将会被用于合成葡萄糖而离开循环。剩下的五个碳原子经一些列变化,最后在生成一个1,5-二磷酸核酮糖,循环重新开始。循环运行六次,生成一分子的葡萄糖。 葡萄糖可以又转化为其他能源物质或有机物,如蛋白质,脂肪等。 5、植物吸收水分的几种动力:p141 根系吸水的两个动力:蒸腾拉力(Transpiration pull)和根压(root pressure) 一般来说,蒸腾拉力在根系吸水过程中是主要的 由于蒸腾作用产生的一系列水势梯度使水分沿着导管上升的力。其吸水机理为渗透理论

水处理生物学复习重点-重庆大学给排水

水处理生物学复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 1 生物物种命名:林奈的双名法 ? 2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不是生物分类学上的概念。 ?3微生物的特点:个体非常微小,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易变异。?4生物通用的分类单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5巴斯德及科赫的贡献。 (2)水处理中常见的微生物 ?微生物的特点 1.体积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什么是原核微生物?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或线粒体的一类单细胞生物。?第一节细菌 ?什么是细菌?细菌的大小用什么表示?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没有真正细胞核的原核生物。细菌的大小用微米表示。 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答: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膜)、细胞质、

核质、内含物。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细菌的特殊结构一般指荚膜、芽孢和鞭毛。 ?革兰氏染色: 1.具体操作过程(四步):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然后酒精脱色,最后用 蕃红或沙黄复染。 2.革兰氏染液四种:结晶紫,碘液,蕃红,沙黄 3.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差别: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较厚,约为20~80mm,单层,其组分比较均匀一致,主要由肽聚糖组成,还有一定数量的磷壁酸,脂类组分很少。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可分为两层,外层主要是脂多糖和脂蛋白组成,较厚,脂类在整个细胞壁中占有的比例很高,可达40%以上;内层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但是较薄,只有2~3mm。 4.革兰氏染色机理p10 ?细菌是给水与废水处理中最重要的一类微生物! ?什么是内含物?知道几种主要的内含物(储藏性颗粒)内涵 内含物是细菌新陈代谢的产物,或是贮备的营养物质。 常见的几种内含物颗粒: 异染颗粒,聚β-羟基丁酸盐(PHB),肝糖和淀粉粒,硫粒,气泡。 ?什么是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一般由糖和多肽组成。 ?什么是菌胶团?菌胶团的作用 当荚膜物质融合成一团块,内涵许多细菌时,称为菌胶团。 菌胶团的作用:活性污泥性能的好坏,主要可根据所含菌胶团多少、大小及结构的紧密程度来确定。 ?什么是芽孢,芽孢的特点?为什么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是什么? 某些细菌生活史的一定阶段,细胞内会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结构,称为芽孢。 芽孢的特点:壁厚;水分少;不易透水;具有极强的抗热、抗化学药物、抗辐射等能力。 芽孢只是细菌的另一个存在形式,此形式下细菌的消耗达到最低,且可以很强的抵抗外界的不良环境。最主要的繁殖方式是以二分裂法这种无性繁殖的方式。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什么是菌落?许多细胞聚集在一起且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合体,称之为菌落。 ?什么是放线菌?典型的放线菌的一般形态构造。放线菌的主要繁殖方式?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放线菌主要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也可借菌丝断裂或菌丝片段繁殖。 ?什么是丝状细菌?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 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件,细 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 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 4)时间因素(时间长) 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 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 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 核 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 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 化石化作用定义 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 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 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 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5界分类系统包括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

微生物学-复习题-2015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试图示G+细菌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答:①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G+细菌细胞壁具有较厚(20-80nm)而致密的肽聚糖层,多达20层,占细胞壁成分的60%-90%。它同细胞膜的外层紧密相连。有的G+细菌细胞壁中含有磷壁酸也称胞壁质,它是甘油和核酸的酯而存在。由于磷壁酸通常带负电荷,它可在细胞表面能调节阳离子浓度,磷壁酸与细胞生长有关,细胞生长中有自溶素酶与细胞生长起作用,磷壁酸对自溶素有调节功能,阻止胞壁过度降解和壁溶。如果细胞壁的肽聚糖层被消溶,G+细胞成为原生质体,细胞壁不复存在,而只存留细胞膜。除键球菌外,大多是G+细菌细胞壁中含有极少蛋白质。②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G-细菌细胞壁比G+细菌细胞壁薄(15-20nm)而结构较复杂,分外膜和肽聚糖层(2-3nm)。在细胞壁和细胞质膜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空间,称为壁膜间隙。G-细菌细胞壁外膜的基本成分是脂多糖,它同细胞质膜相同之处也是双层类脂,但除磷脂外还含有多糖和蛋白质。 2.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是:微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染色法。通过结晶紫色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壁以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细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间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反之,Gˉ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和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ˉ细菌呈现红色,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了。此法证明了,G+和Gˉ主要由于起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使染色反应不同,是一种积极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不仅可以用与鉴别真细菌也可鉴别古生菌。 3.什么是缺壁细菌?试列表比较4种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践意义? 答:缺壁细菌是一种特殊的缺损或损细胞壁的细菌。虽然细胞壁是一切原核生物的最基本构造,但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和在实验室菌种的自发突变中都会产生少数缺细胞壁的种类,此外,在实验室中,还可用人为方法通过抑制新细胞壁的合成或对现成细胞壁进行酶解而获得人工缺壁细菌。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 第1-2章 1. 什么是化石,标准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2.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为(结构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类型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海洋到陆地、空中和海洋)。 3.就控制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方向。 4. 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集群灭绝)。 5.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 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 6. 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7. 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底栖)、(游泳)和(浮游)三种类型。 8.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 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大量未知。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14.进化的不可逆性。阐述生物演化的主要阶段。 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意义:地层划分对比的理论依据) 19. 什么叫地史时期? 现代全新世生命开始发生地壳固结 ⊥——————————————⊥ 1.0万年36亿年46亿年 23. 为什么地球可以存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 1.优益的位置:地球处于太阳系中的位置距太阳不近不远,太阳的辐射能达到地球正好使地球表面温度适合生命生存。2恰当的质量,质量不大不小,它能保持稳定的大气层,使大气中的主要气体不致逸散。 3.迅速的自转,地球昼夜交替,平均12小时,白天不因日光照射时间太长而使地球温度过高;晚上不因时间过长热量完全散失。 4.小的公转偏心率,地球轨道偏心率e不大不小,使近日点时温度不会太高,远日点温度不会太低。 5.有较大的固体卫星,月球的存在在保持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各个参数的稳定性上起重要作用。它的引力影响着地内软流层和板块运动,产生的潮汐使滨海生境丰富多彩。 6.宝贵的液态水,生命离不开水。地球是唯一具有液态水海洋的行星。 7.神奇的大气圈,只有地球的大气圈主要由氧和氮组成,这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其中有占大气体积约0.03%的二氧化碳,这不多不少的二氧化碳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并为保持地球表面温度起到温室效应。 24. 地球上生命产生过程的三个阶段。 (1)形成有机化合物阶段:原始海洋中的无机物(N、H、O、CO、CO2、H2O、NH3、H2S、Hcl、甲烷)在紫外线、电离辐射、高温、高压下形成有机化合物(氨基酸、核甘酸、多糖、类蛋白质、脂肪酸) (2)形成生物大分子阶段:有机化合物在原始海洋中聚合复杂有机物(甘氨酸、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3)形成生命阶段:复杂有机物经多个生物大分子聚集形成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初步的生命现象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这份资料基于本人上课所做的笔记以及最后一节课上朱明德老师所给的重点和 本人的理解整理而成,并不是一份十分全面的复习参考资料,仅供参考。千万 不要过分依赖此复习资料,平时认真听课、勤做笔记、善于思考才是取得高分 的不二法门!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与社会、经济、人类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 生态学有方法论和层次观。 生态学的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5个研究方法: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网络分析、多方 面整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 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 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大环境: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 环境称为生境。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 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