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风险资产定价模型

流动性风险资产定价模型
流动性风险资产定价模型

流动性风险资产定价模型

流动性风险资产定价模型

【摘要】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推导出基于流动性风险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并选取上证综合指数为代表,利用ARCH 类模型对上海股市流动性风险溢价做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水平;资产定价

一、引言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是在投资组合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在金融理论中占有核心地位,但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现实中很多现象无法用传统的理论所解释,因此流动性资产定价理论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传统的理论忽略了流动性对资产定价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流动性水平下的资产定价问题,事实上流动性与资产定价关系的研究划分为流动性水平和流动性风险两个方面。因而有必要对这些有关流动性风险资产定价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对而后的相关研究发展有所借鉴。

二、文献综述

早期对流动性与资产定价关系的研究均注重于流动性与股票回

报之间的关系。最早以Amihud和Mendelson(1986)的研究为代表,引入买卖价差作为衡量流动性的指标。对流动性和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也是Amihud和Mendelson(1986),从微观角度出发,创造性地提出流动性溢价理论。

Haugen和Baker(1996)用Russell3000股指成分股的数据,发现换手率与股票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以Acharyan和Pedersen(2003)为代表的学者开始关注流动性风险与资产定价的关系,在传统的CAPM的基础上进行了流动性调整,将流动性风险分解成三个部分,构造了四模型,并用非流动性比率进行分析,发现流动性风险存在风险溢价。

中国的证券市场对流动性风险的研究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模型和方法。国内学者,如王春峰、韩冬和蒋祥林

(2002),苏冬蔚、麦元勋(2004)、罗登跃(2007)等的研究,并未区分流动性水平和流动性风险的不同之处。韩冬认为流动性风险指投资者由于市场流动性缺乏产生的交易成本上升和交易困难。罗登跃等(2007)则对流动性风险的数理本质做出概括,指出流动性风险的度量依赖于流动性水平变量。苏冬蔚,麦元勋(2004)直接将换手率作为流动性的度量指标,却忽略了国内股票市场高投机性,炒作盛行的特征。

目前较完整解释流动性风险溢价的理论模型是Acharya和Pedersen的流动性调整的资产定价模型(LCAPM),条件期望总收益为:

其中:。此式表明资产i的预期超额收益是其预期非流动性成本加上四个值乘以风险溢价,这四个值和资产收益及流动性风险有关。与传统的CAPM相比,LCAPM除了考虑资产i的系统风险外还考虑了其他三种流动性风险。

三、模型的建立

我国股市波动剧烈,上证综指在2008年到2012年短短5年内就经历了一轮强周期(从2008年的1665点到2009年的3478点,再到2012年的1995点)。许多股价序列都具有时变方差(Time-varying Variance)的特征,为了刻画这一特征,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Engle于1982年提出了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即ARCH模型。Boleslaw(1986)进一步提出了广义自回归条件方差,即GARCH模型。此后,模型不断地得到改进,形成了ARCH族模型。

本文利用ARCH检验、GARCH模型研究了股指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及短期波动差异。

四、实证分析

1.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沪市2008/01/02~2012/12/05共5年的数据,总计1200个收盘价,原始数据来自分析家股票分析系统。对上证指数流动性溢价现象进行实证研究。收益率使用对数收益率为日收盘价;用Amicus (2002)的非流动性指标ILLIQ来度量流动性状况:为第t日的成交金额。本文实证结果是用EVIEWS7.2完成。

2.结果及结论

对上证收益率(对数收益率)数据进行平稳性分析,由结果可知P值很小,且ADF统计值在1%,5%及10%的显著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分别为-3.435595,-2.863744及-2.567994,检验统计量值为-34.84275,远小于相应的DW临界值,从而拒绝H0,表明2008年1月2日到2012年12月05日的对数收益率为平衡时间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用EVIEWS中的VIEW-CORRELOGRAM生成自相关图,滞后阶数为25,通过自相关图可以看出,上证收益率具有自相关性。

进而我们对上证综指日收益的条件异方差性进行统计检验,得表1。

从表2可以看出,LM检验中pro=0对数收益率序列存在明显的ARCH效应,可以建立ARCH类模型。由模型定阶,可以在ARMA(p,q)中,分别选取(p,q)为(1,1),(2,2),(3,3),(3,4)几个数据进行模型估计,观察各模型的P值和T统计量。

MA Backcast: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AR(1) -0.726302 0.236526 -3.036881 0.0024

MA(1) 0.751734 0.224061 3.355494 0.0008

MA Backcast:1 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AR(2) -0.671700 0.487731 -1.377193 0.1687

MA(2) 0.658066 0.495379 1.328410 0.1843

MA Backcast:1 3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AR(3) -0.777338 0.182647 -4.255969 0.0000

MA(3) 0.784241 0.180648 4.341275 0.0000

MA Backcast:0 3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AR(3) 0.037955 0.026467 1.434032 0.1518

MA(4) 0.015213 0.026500 0.574080 0.5660

由模型可知:尽管收益率与4种风险变量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比较小,但显著不为0;重要的是,收益率与系统风险、流动性风险共性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收益率对市场非流动性的敏感性、非流动性对市场收益的敏感性呈负相关关系,这与前面的理论分析是一致的;4种风险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大,说明变量间存在共线性,这与Acharya和Pedersen(2003)的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五、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个四元均值GARCH(1,1)模型,对上海股票市场收益率与四种风险变量以及Achary和Pedersen(2003)提出的三种流动性风险的溢价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存在系统风险溢价和流动性风险溢价,验证了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1]Amihud,Y.and H.Mendelson.Asset pricing and the Bid-Ask Spread.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6,17,223-249.

[2]王春峰,韩冬,蒋祥林.流动性与股票回报:基于上海股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2,24.

[3]吴文锋,芮萌,陈工孟.中国股票收益的非流动性补偿[J].

世界经济,2003,7.

[4]黄峰,邹小?.我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溢价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92-200.

[5]梁丽珍.孔东民.中国股市的流动性指标定价研究[J].管理科学,2008(6):85-93.

------------最新【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负债方和资产方。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变现资产或者被迫以较高成本融入资金来满足负债持有人即时提取现金的需求;资产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是指表外业务的贷款承诺。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分析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不相匹配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即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存款、同业拆借、央行存款、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和发行金融债券等,其中具有短期性质的存款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而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运用于贷款、贴现、证券投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其中贷款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构成中占了绝对比重,而这些贷款以盈利性较高的中长期贷款为主。在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下,当市场发生突然变动,客户大量提取额度的情况下,如果其它要素不变,银行便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将其资产变现而满足其流动性需求,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因为银行流动性保持是一个在时间上连续的过程,现期的资产来源和运用会影响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和供给,靠短期拆借来维持流动性只能产生恶性循环。 (二)经济环境的变化 1、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的影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资本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在这其中,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来看,股票市场都居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主要分析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股市的发展还很不成熟,经常大起大落,当熊市转为牛市时,大量的短期性银行存款便从居民的存款账户上转到居民的证券账户,使短期内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激增,在流动性供给不能相应增加的情况下,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而在牛市转熊市时,银行短期存款大量增加,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而且这种存款很不稳定,易带来流动性风险隐患。 其次,众所周知,我国的新股发行一向一本万利,因此常常获得超额认购。许多企业和机构出于追逐利润的目的,在新股发行时将大量资金在企业存款账户和证券公司间来回转账,随着股市的大起大落,来回转账既造成了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又扩大了流动性负债的波动性,使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 第三,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企业的融资方式,那些经营良好、效益突出的企业为了降低筹资成本,纷纷改制上市,从证券市场吸收资金获得发展,而这些企业很多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和贷款对象,当这些企业改变融资方式,资金需求从长期性贷款需求转向短期性的周转性贷款之后,从总体上说,银行的贷款质量下降,流动性风险增加。 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利率水平逐步由市场的资金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市场化将对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和理财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例如,当预期利率要下降时,为了减少财富的损失,此时居民储蓄存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20201008190821)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Andre 'F. Perold 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投资风险如何影响期望收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MP )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第一个连贯的框架。在20 世纪60 年代早期,CAMP 理论被William Sharpe (1964), Jack Treynor(1962), John Lintner (1965a, b) 和Jan Mossin (1966)发明。CAMP 认为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能影响资产价格。在事实上,一种风险在一个投资组合中与其他类型的投资组合时被消除,也就不成为风险了。CAMP 理论让我们知道哪种风险会影响回报。这篇文章列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关键思想,陈述这些思想的逐渐演变,并讨论它们的具体应用以及在金融领域的持久重要性。 历史背景回溯过去,可以惊讶地发现:我们在19 世纪60 年代以前对风险的了解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证上都知之甚少。毕竟,股票和期权市场是在1602 年东印度公司的股份在阿姆斯特丹交易时才产生的,有组织的保险市场在1700年以后才开始正常发展。在1960年以前,保险经济在数百年内都是依靠多样化来分散风险的。尽管实际的风险承担以及风险分散在组织良好的金融市场内已经有了比较长的历史,但是资金资产仍然是在不稳定下的决策基础相对较新、在资金市场关于风险以及回报的实证结果不太明朗的时期内发展。 关于投资者风险偏好以及不确定决策的严密理论在20 世纪40 到50 年代才开始兴起,尤其是在von Neumann 和Morgenstern (1944) 、Savage (1954)的研究之下。投资组合理论说明了投资者如何创造投资组合来完美权衡风险与回报,该理论在20 世纪50年代早期被Harry Markowitz(1952, 1959) 和Roy (1952) 发展。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风险和回报的实证计量在20 世纪60 年代仍然是不成熟的,当有效的计算手段实现时,研究者可以收集、储存、得到市场数据来进行科学的研究。六月证券交易所引起了Fisher 和Lorie (1964)的注意,他们写道:在这里对普通股票的投资高回报率没有得到有效明确的计量。在本研究内,Fisher 和Lorie 报告了自1926 年以来的股票市场平均回报,但记录的并不是这些回报的标准偏差。他们也没有记录任何特定的股权风险溢价,也就是超过无风险投资的数量——虽然,他们确实标注普通股票的回报率“大大高于具有有效数据的、更安全的替代内容” 。测量的广阔股票市场内的标准偏差在 Fisher and Lorie (1968) 之前没有出现在任何的学术文献中。精心构造的股权风险溢价估计直到Ibbotson 和Sinquefield(1976) 对长期回报率有了发现后才完成。他们发现:在1926 年到1974 年。在标准普尔500 指数中,每年的算术平均回报是10.9%,超额回报超过美国,每年的国债回报率 为8.8%。第一个对英国股票夫人股权风险溢价的认真研究出现在Dimson 和Brealey (1978) 的文献中,他们估计的回报率在1919到1977年为每年9.2%。在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相较于之间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估计预期收益的卫冕范式预先假定投资者需要的资产 (或者资金成本)的回报主要取决于资产融资方式。 (比如说Bierman 和Smidt, 1966 )这里存在股权资金以及债务资本成本,基于债务以及股权相对数量这两者的平均权重代表了这项资产的资金成本。 债务以及股权资金的成本由这些资料的长期收益率来推断。债务资金的成本基本被假定为所借债务的利率,股权资金的成本则由投资者希望从当前股票价格中得到的现金流决定。一个比较流行的用来检验股票成本的估计方法为Gordon 和Shapiro (1956) 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一个公司的股利在稳定的利率g 上一直上升。在这个模型中,如果一个公司每股股利为D,公司的股票价格为P,那么股票资金的成本r等于股利收益率加上股利增长率;r =D/P+g2。 从现代金融的角度上看,这个据顶资金成本的方式是错误的。至少在一个无摩擦的世界,一个公司或者资产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融资的方式, 就像Modigliani 和Miller (1958) 所说的。这说明了股权资金的成本被资产资金成本所决定, 而非其他的原因。还有, 这种从未来股利增长率来推断股权资金成本是非常主观的。这里没有能够预测未来现金流增长率的简单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来判断高股利增长率的公司,可能会导致股权的高成本。确实,资金紫宸定价模型说明了资金成本以及未来现金流的增长率没有任何必要联系在之前的CAMP 模型,风险没有直接进入资金成本的计算。适用的假设是一个债务融资的公司可能是安全的,因此被推断为有较低的资金成本。当一个公司不能支持巨额的债务时,它是有风险的,也被认为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特点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特点: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我们说一个银行具有流动性,一般是指该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当银行的流动性面临不确定性时,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缺口客观存在。从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的实际情况看,流动性供给无法充分满足流动性需求,客观上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缺口。 2.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近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资本金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存款的增长速度,资本杠杆比率越来越高,近两年均超过50%。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逐年下降。即便如此,随着近年来金融机构所处的社会制度背景、经济金融环境及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变化,经营的安全性已不能用单一的资本充足率来衡量,在国内外金融市场日益发达从而金融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即使资本充足率达到警戒线以上也已不足以保证银行经营系统的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3.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标准衡量,合理的资产形式及其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资产形式单一的问题,资产的大部分被贷款所占据。贷款受合同期限等因素的影响,流动性较差,属于固态资产,其在资产结构中的高占比,必然限制了整个资产的流动性。 4.信贷资产质量低,资金沉淀现象严重。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素,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成为流动性风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使得占全部资产较大比重的信贷资产缺乏流动性,从而影响了资产的总体流动性。 5.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潜在风险加大。目前各商业银行流动性负债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加大了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和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影响中国2013年6月流动性危机的因素:

资产定价模型的作用

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理论源渊 资产定价理论源于马柯维茨(Harry Markowtitz)的资产组合理论的研究。1952年,马柯维茨在《金融杂志》上发表题为《投资组合的选择》的博士论文是现代金融学的第一个突破,他在该文中确定了最小方差资产组合集合的思想和方法,开创了对投资进行整体管理的先河,奠定了投资理论发展的基石,这一理论提出标志着现代投资分析理论的诞生。在此后的岁月里,经济学家们一直在利用数量化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组合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投资管理方法,并使之成为投资学的主流理论。 到了60年代初期,金融经济学家们开始研究马柯维茨的模型是如何影响证券估值,这一研究导致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e Model,简称为CAPM)的产生。现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由夏普(William Sharpe ,1964年)、林特纳(Jone Lintner,1965年)和莫辛(Mossin,1966年)根据马柯维茨最优资产组合选择的思想分别提出来的,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也称为SLM模型。 由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资产组合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其创立的六十年代中期起,就迅速为实业界所接受并转化为实用,也成了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描述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在马柯维茨均值方差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其的假设,如,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资产无限可分,投资者可以购买股票的任何部分、投资者根据均值方差选择投资组合、投资者是厌恶风险,永不满足的、存在着无风险资产,投资者可以按无风险利率自由借贷等等。 同时又由于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计算的繁琐性,导致了其的不实用性,夏普在继承的同时,为了简化模型,又增加了新的假设。有资本市场是完美的,没有交易成本,信息是免费的并且是立即可得的、所有投资者借贷利率相等、投资期是单期的或者说投资者都有相同的投资期限、投资者有相同的预期,即他们对预期回报率,标准差和证券之间的协方差具有相同的理解等等。 该模型可以表示为: E(R)= Rf+ [E(Rm)-Rf] ×β 其中,E(R)为股票或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Rf为无风险收益率,投资者能以这个利率进行无风险的借贷,E(Rm)为市场组合的收益率,β是股票或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测度。从模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资产或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取决于三个因素:(1)无风险收益率Rf,一般将一年期国债利率或者银行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投资者可以以这个利率进行无风险借贷;(2)风险价格,即[E(Rm)- Rf],是风险收益与风险的比值,也是市场组合收益率与无风险利率之差;(3)风险系数β,是度量资产或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大小尺度的指标,是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与市场组合收益率的协方差与市场组合收益率的方差之比,故市场组合的风险系数β等于1。 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意义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第一个关于金融资产定价的均衡模型,同时也是第一个可以进行计量检验的金融资产定价模型。模型的首要意义是建立了资本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明确指明证券的期望收益率就是无风险收益率与风险补偿两者之和,揭示了证券报酬的内部结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另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它将风险分为非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是一种特定公司或行业所特有的风险,它是可以通过资产多样化分散的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那些影响整个市场的风险因素引起的,是股票市场本身所固有的风险,是不可以通过分散化消除的风险。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作用就是通过投资组合将非系统风险分散掉,只剩下系统风险。并且在模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对策研究 摘要:商业银行面临着很多类型的风险,按照风险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这些风险中,流动性风险是最重要的风险,因为其它各种风险都可能引发银行流动性短缺的问题。因此,保持适度的流动性对维护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流动性管理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使银行长期稳健的运营。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 1 引言 2013年6月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面临着极大的考验,6月20日上海银行间隔夜同业拆放利率达到13.4440%的历史高位。这么高的同业拆放利率说明商业银行间短期资金需求量极大,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缺失。中国银行因为流动性风险而倒闭的情况及其少见,这其中主要是因为金融行业受到国家的信用担保。但是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业逐步的允许民间资本的进入,国家将逐步允许经营部善规模较小的银行倒闭,银行倒闭的风险将逐渐加大。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是与生俱来的,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矛盾使得流动性风险不可避免。因此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必须认真关注的重要内容,出色的流动性管理能够使银行的流动性保持在适当的水平,并为银行其他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创造充分的回旋余地与发展空间。而流动性管理不当造成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低则极有可能诱发流动性危机,从而威胁到银行的生存。 2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概述 2.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定义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法提供足额资金应付资产的增加或履行 到期义务的风险。根据导致风险的因素,流动性风险可分为两类:一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1 引言 1.1 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到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冲击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从简单的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面更广、涉及主体更多的“次级债风爆”。这次危机对那些国际上实力雄厚和管理先进的大型金融机构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花旗银行等这样的金融巨擘也同样未能幸免。截至目前美国已经有超过39家银行倒闭,并且银行倒闭潮已蔓延到欧洲。而流动性作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风险之一,次贷危机使得本身宽松的资金环境突然收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迅速显现。流动性风险又成了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面前的重大难题。 据统计,美国存款机构的非借入储备总量由2007年的271.17亿美元迅速下降到2008年4月的-919.4亿美元1。美联储通过再贴现和定期拍卖短期内为市场紧急注入了1354亿美金的资金,才使得恐慌的市场情绪得以暂时稳定。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人民银行坚定的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大幅度的提高存款准备金。这项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使得各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骤然消失,流动性风险日益加重。 流动性问题一直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最为主要的市场压力。面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各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但第二波金融危机仍有可能发生。届时,国际金融市场还将持续动荡,由实体经济衰退带来的工业贷款、个人信用贷款违约率会飙升,未来还会有众多中小银行破产、大量的对冲基金关闭。另有加拿大皇家银行旗下的资本市场公司预计,未来3到5年内,还将有1,000多家美国银行倒闭。也就是说,未来数年内每8家美国银行中就将有一家倒闭。 虽然目前世界各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中国的商业银行同样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幸运的是,国内的流动性也随着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得到缓解。同时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虽然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次级按揭贷款,但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据美国金融机构估计,这6家银行次级债亏损共约49亿元人民币。这些银行的管理层也表示,由于涉及次贷危机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非常轻微。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早在几年前就实行了体制的改革,在金融机构的帮助下剥离了巨额的不良资产、不良贷款和呆账坏账,大大减轻了流动性风险对银行日常运营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了市场的竞争力。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政府的应对措施得当,一系列的政策把金融危机对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所以并没有出现恐慌性的挤兑和对金融市场不利的征兆,进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也并没有发生太大的问题。

信用风险定价模型看这些就够了!

信用风险定价模型看这些就够了! 信用风险定价模型是基于市场价格信息,运用数学原理,对导致公司违约的核心因素进行定量预测的模型方法。信用风险定价模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期权定价模型理论设计的结构模型,另一种是基于风险率模型理论的简化模型。 结构模型 结构模型(Structural Model)是由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于1974年基于布莱克(Fischer Black)和斯科尔斯(Myron Scholes)的期权定价模型建立的公司违约概率度量模型。罗伯特?默顿因将期权定价模型扩展应用于信用风险领域,于199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结构模型的“结构”含义反映的是模型完全符合将企业资产价值在两类权益人—股东和债权人之间进行分配的原则。 一方面,由于公司的有限责任,决定着股东拥有权利而非义务来支付债权持有人,以取得公司的剩余资产价值。股东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仅局限于股东持有的股份所对应的公司资产,即股东可能遭受的损失是有限度的。

另一方面,只要股东能够偿还债权持有人的债务,便拥有了对公司资产的要求权。因此,股东对公司资产的拥有权具有以公司资产为基础资产的买入期权的特征,可以用以公司资产为基础资产的买入期权的价值来表示,股东拥有公司所有权的期权执行价格为公司应偿付的债务。 同理,债权持有人相当于按照未偿还债务的面值,把公司价值的卖权免费卖给股东。用无套利模型术语解释,卖权价值代表消除资金提供者所承受信用风险的成本。 简化模型 简化模型(Reduced-Form Model),也可称为违约强度模型(Default Intensity Model),是“风险率”模型技术的一种变形。“风险率”模型技术运用了医学上的疾病发作预测统计法和20世纪70年代由物理学应用到金融学的随机过程数学理论,“风险率”模型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影响金融实践。简化模型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74年的文献,不过一般认为,简化模型开始于1995年杰诺和特恩布尔(Jarrow-Turnbull)提出的模型。 简化模型的“简化”含义,实则意指对导致违约事件背后的经济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理论及应用 财管131蓝伟龙 摘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自提出以后,即受到众多经济学家的青睐,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及管理的许多方面,但同时也受很大的质疑。本文在详细介绍CAPM模型的基础上,探讨它在证券定价及普通股成本估价方面的一些实际应用。 关键词: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1.引言: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简称CAPM)是由美国学者夏普(William Sharpe)、林特尔(John Lintner)、特里诺(Jack Treynor)和莫辛(Jan Mossin)等人于1964年在资产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现代金融市场价格理论的支柱,广泛应用于投资决策和公司理财领域。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就是在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证券市场中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与风险资产之间的关系,以及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称CAPM,是由威廉·夏普、约翰·林特纳一起创造发展的,旨在研究证券市场价格如何决定的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假设所有投资者都按马克维茨的资产选择理论进行投资,对期望收益、方差和协方差等的估计完全相同,投资人可以自由借贷。基于这样的假设,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研究的重点在于探求风险资产收益与风险的数量关系,即为了补偿某一特定程度的风险,投资者应该获得多得的报酬率。 2.假设: CAPM(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是建立在马科威茨模型基础上的,马科威茨模型的假设自然包含在其中: 1、投资者希望财富越多愈好,效用是财富的函数,财富又是投资收益率的函数,因此可以认为效用为收益率的函数。

汽车保险精算定价模型研究

汽车保险论文关于汽车保险论文: 汽车保险精算定价模型研究综述 摘要:汽车保险定价模型在非寿险精算领域内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车险定价模型一百多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性的回顾。首先,本文介绍了车险定价模型的先验估费方法;其次着重介绍了时齐的后验估费方法,以及时变的先验后验相结合的精算模型;最后提出了车险定价模型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汽车保险;先验估费;后验估费;索赔频率;索赔额 一、前言 汽车保险是承保汽车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导致的损失或民事赔偿责任的综合性财产保险,属于运输工具保险。汽车保险是伴随着19世纪后期汽车在欧洲的普及而出现的。当时,汽车交通事故导致的意外伤害和财产损失不断增加,引起了精明的保险商对汽车保险的关注。第一张汽车保险单是由英国的“法律意外保险有限公司”于1895年签发的保费为10至100英镑的汽车第三者责任保险,随后汽车保险又扩展到了汽车火灾险和汽车碰撞损失险[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达国家汽车制造工业迅速扩张,汽车保险业也得到飞速发展,成为各国财产保险中最重要的业务险种。在发达国家,汽车保险的保费收入一般要占财产险总保费的50%左右。在我国实施交通事故强制保险制度后,汽车保险也约占到总财产险保费的70%。 汽车保险的精算定价是与汽车保险同时诞生的,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汽车保险已成为财产保险中名副其实的“龙头险种”,其经营效益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各财险公司财务盈亏,因此,各

家保险公司对车险精算定价极其重视,车险精算也成为非寿险精算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汽车保险的精算定价是保险公司承保风险之前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精算师和学者进行了广泛研究,定价模型也历经先验估费模型、后验估费模型、先验与后验相结合模型,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应用。本文将概括性介绍汽车保险精算研究中的经典模型、研究进展和重要热点,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作用。 二、先验估费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汽车保险的定价方法是按照寿险均衡保费定价原则进行定价的。投保人的风险纯保费P为 P=E(L)(1) L表示被保险人的损失风险。为了体现定价的公平性,和寿险精算(生命表)中选择年龄、性别等作为风险分类的先验风险变量一样,非寿险精算师们依据投保人先前影响风险的先验变量(风险因素)确定其风险保费水平(费率等级)。在这种先验估费方法中,汽车的类型、用途和被保险人居住区域是最主要的先验定价变量。例如,欧洲大多数国家把汽车的排气量作为汽车保险的主要车型风险分类变量;荷兰的保险公司还把投保人的行驶里程作为先验风险分类变量[1]。 先验估费的基本原理就是把具有相同先验风险因素的投保人分入同一风险等级(收取相同保险费),在同一风险等级的保单组合内进行均衡保费定价。先验估费方法移植了寿险精算均衡保费定价方法,简便易行。但是由于相比人寿保险,汽车保险的保险标的具有更

银行流动性及应急预案

银行流动性风险事件应急预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流动性风险防控工作,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应急计划,保障本行各项业务稳健可持续发展,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文件要求,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本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 第三条本预案所称流动性风险的主要类别包括: (一)临时性流动性风险。如本行支付系统突发故障或其他物理上的紧急情况导致本行在正常市场条件下产生的临时性融资需求。 (二)长期性流动性风险。如本行信用评级大幅下调、遭遇重大声誉危机、流动性风险预警指标低于监管容忍度或本行预设控制水平等情况。 (三)市场流动性风险。如金融市场流动性枯竭、交易对手出现违约或破产、可融资金大幅减少、融资成本异常上升等情况,导致本行难以从处于压力条件下的金融市场融入资金。 第二章应急处置原则 第四条发生流动性风险事件应坚持依法、快速、高效、稳妥、保密的处置原则: (一)依法原则:即在处置突发流动性风险事件过程中,要注意掌握政策、依法办事,不得采取非法、违规手段使问题复杂化。 (二)快速原则:即发现问题,立即启动预案及时处置,制止事

态进一步发展,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三)高效原则:即处置突发流动性风险事件,应按照统一指挥、措施得力,统筹协调、部门联动的原则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应按照自身的权限和职责,各司其职,服从指挥。 (四)稳妥原则:即处置突发流动性风险事件,必须积极主动,快速反应,冷静、有序、果断,有效控制局势,做到指挥统一、宣传解释统一、行动步骤统一、不失控、不失序、不失真。 (五)保密原则:即领导小组各成员要遵守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保守国家秘密,对于涉及到机密以上(含机密)的事项,应严格遵守保密法规,不得泄漏。 第三章组织体系与职责权限 第五条董事会承担本行流动性风险应急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核批准本行流动性风险应急管理体系。 (二)审核批准本行流动性风险应急管理相关政策、程序。 (三)决定与流动性风险应急管理里相关的信息披露内容。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董事会可以授权其下设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履行其部分职责。 第六条本行成立流动性风险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本行流动性风险事件的指挥、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 领导小组由董事长任组长,行长和监事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副行长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风险管理部。 第七条领导小组主要职责为:

基于风险偏好资产定价模型的公司特质风险研究

摘要:提出了基于代表性投资者风险偏好的资产定价模型并基于模型实现了公司特质风险的分离,运用中国A股市场数据实证检验所得结论如下:(1)从研究样本区间来看,总的公司特质风险序列、市场风险序列和市场收益序列均为平稳序列,且表现为下降趋势。(2)公司特质风险对截面收益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说明公司特质风险因子在资产定价中不能被忽略。(3)只有市场风险而非总的公司特质风险表现出对市场收益的预测能力,这与对美国股市研究的结论相反,与我国股市总的公司特质风险表现日趋减弱的结论相吻合,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有待提高,上市公司没有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 关键词:风险偏好资产定价模型 特质风险 中国股市 一、问题的提出 按照套利定价模型或其他理性定价理论(如三因子模型及其引申而来的多因子模型),如果市场有效,所有影响个股收益的因素都可以被定价,对应定价模型的误差项包涵了与公司特质相对应的、所有不能被定价的影响因素,误差项所对应的波动即被定义为公司“特质波 动”(idiosyncraticvolatility)或“特质风险(idiosyncraticrisk)”①。 即使整个市场波动保持稳定,由于个股之间相关性下降,个股波动也会大大提高,从而,研究与公司特质相关的风险,即公司收益的特质波动或特质风险变得日益重要。研究特质风险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1)个人投资者由于财力所限,不可能持有足够大的组合来分散特质风险。(2)对于机构投资者,为了分散逐渐上升的特质风险,也要构造足够大的组合,为了保持一定的收益目标,需要增加交易成本。(3)对于套利交易者和期权交易者而言,其收益也有赖于所持有股票的特质波动而非市场波动。(4)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股市波动应与国民经济的运行轨迹一致,我国经济发展自股市设立以来一直较为平稳,但作为新兴市场的中国股市却存在明显的“齐涨共跌、大起大落”现象。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对股市风险的研究多侧重于系统性风险的分析,忽略了公司特质风险的存在及其潜在含义。 本文旨在探求中国股市公司特质风险的变动趋势以及特质风险对于股票收益的解释与预测能力并对相关结论做出解释。接下来的文章安排如下:(1)第二部分对国外的相关研究做出综述,包括美、 日股市特质风险的变动趋势及其原因分析、特质风险的分离方法和特质风险对收益的解释与预测能力等3个方面。(2)由于现有特质风险的分离方法主要基于CAPM或 FF三因子模型,本文指出了这两种方法的不足,并在第三部分提出了基于代表性投资者不同风险偏好特性的系列资产定价模型,其中,“基于双侧矩和高阶矩偏好的资产定价模型”是理论上的最佳选择。(3)在第四、五部分,本文利用中国A股市场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利用“基于双侧矩和高阶矩偏好的资产定价模型”,分离出了A股市场的公司特质风险,检验了市场总的特质风险的变动趋势、总的特质风险对市场收益的预测能力,以及公司特质风险对截面收益的解释能力(以基于其他风险偏好的资产定价模型分离出的特质风险作对照)。(4)在 基于风险偏好资产定价模型的公司特质风险研究 □黄 波 李 湛 顾孟迪

银行流动性风险与防范

银行流动性风险与防范 作者:魏晓英 摘要:银行作为支撑国家经济发展,主导资金、资本流向的金融机构,其流动性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机制关系重大。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银行流动性风险与防范途径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途径 近几年来,伴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银行流动性风险也日益增多。银行流动性风险来自银行特殊的经营方式,当银行将流动性的负债与缺乏流动性的资产给予转换时,当转换不畅,银行无法满足正常的流动性需求,则引发流动性风险。因此,加强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及防范尤为重要。 一、银行流动性风险 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在银行流动性管理过程中没有保持较为适度的流动性而引发了银行危机,主要包括由于客户的资金需求超出银行可获取的资金范畴而引发的资金不足致银行不能履行贷款协议等。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仅会让银行面临利益受损的情况,而且还会直接威胁到银行的信誉,对其日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银行流动性风险则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资产负债不匹配。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深,在银行方面主要表现为银行资产结构较为单一,其资金来源主要有有国家政策性资金、银行资本盈余和营业盈余以及其他外援资金,这就意味着银行的资金来源具有不确定性,这必将会增加银行流动管理的风险性。此外,资金运用期限上的不确定性也是导致流动性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客户行为不确定。银行客户行为的不确定性也是诱发银行流动性管理风险增加的又一主要原因。银行的客户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储户,从政府机构来看,政府机构的信誉度较高,与银行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关系,这对于银行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然而,一旦政府自身资产结构出现问题或者政府投资没有达到既定目标时,极有可能会造成银行的资金周转不灵,影响资金的流动性。同样,对于企业或者储户个体来说,其发展也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一旦其发展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经营不善、资金周转不灵等问题,这将会严重影响银行的贷款质量,进而影响银行以后的流动性水平。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防范对策探析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防范对策探析 一、商业流动性风险的现状 1.流动性缺口客观存在。从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的实际情况看,流动性供给无法充分满足流动性需求,客观上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缺口。 2.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近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资本金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存款的增长速度,资本杠杆比率越来越高,近两年均超过50%。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逐年下降。即便如此,随着近年来机构所处的制度背景、金融及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变化,经营的安全性已不能用单一的资本充足率来衡量,在国内外金融日益发达从而金融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即使资本充足率达到警戒线以上也已不足以保证银行经营系统的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3.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标准衡量,合理的资产形式及其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资产形式单一的问题,资产的大部分被贷款所占据。贷款受期限等因素的影响,流动性较差,属于固态资产,其在资产结构中的高占比,必然限制了整个资产的流动性。 4.信贷资产质量低,资金沉淀现象严重。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素,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成为流动性风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使得占全部资产较大比重的信贷资产缺乏流动性,从而影响了资产的总体流动性。

5.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潜在风险加大。目前各商业银行流动性负债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加大了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和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生成机理 目前,商业银行虽然整体上尚未出现流动性风险的危机,但其潜在的流动性风险是大量存在的。在经营过程中资产和负债在期限搭配上的缺陷,即把大量的短期资金安排了长期的资金运用,是造成流动性缺口的主要原因。在资产与负债期限非对称搭配的同时,又未安排充足的支付准备,以致资金周转失灵。此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也是造成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原因。 从经济环境看,作为我国金融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国有大中型企业总体经营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其承受的产品优胜劣汰、更新换代的压力较大,同时面临兼并破产、资产重组等新形势,以致产品创新和经营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而且,受区域经济规模扩张的影响,盲目、重复建设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企业效益低下,这些都成为银行收息困难、资产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造成资金周转灵活度下降,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呈不断扩大之势。从企业经营管理看,国有企业在成立时就普遍没有充足的自有资金,对银行有较强的依赖性,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也普遍采取“负债经营”的策略,这些企业用银行的资金进行周转,却很难按期归还贷款,造成了各商业银行资金的大量沉淀。 从政府行为看,一方面政府通过人民银行对各商业银行信用活动的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摘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用来确定证券均衡价格的一种预测模型,模型以其简洁的形式和理论的浅显易懂使它在整个经济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普通投资者、基金管理者和投资银行进行证券投资的重要工具之一。人们对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实证性研究关于β值的解释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普遍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给予支持,此处介绍一个资本资产模型实证研究的方法。 关键字:资本资产定价模型,β值,风险,实证研究 一、引言 资产定价理论源于马柯维茨(Harry 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的研究。1952年,马柯维茨在《金融杂志》上发表题为《投资组合的选择》的博士论文,他在该文中确定了最小方差资产组合集合的思想和方法,开创了对投资进行整体管理的先河,奠定了投资理论发展的基石,这一理论提出标志着现代投资分析理论的诞生。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以夏普(W.Sharpe,1964),林特纳(J.Lintner,1965)和莫辛(J.Mossin,1966)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探索证券投资的现实,这些学者的研究直接导致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的产生。作为基于风险资产期望收益均衡基础上的预测模型之一,CAPM阐述了在投资者都采用马科维茨的理论进行投资管理的条件下市场均衡状态的形成,把资产的预期收益与预期风险之间的理论关系用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表达出来了,即认为一个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与衡量该资产风险的一个尺度β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人们不断放松CAPM的种种假设,发展了多种形式的CAPM,如布莱克的零beta--CAPM模型和莫顿(Merton)的多期CAPM模型等。单一指数模型,或以之为基础的CAPM即简化了投资组合选择的运算过程,使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选择理论现实适用性大大迈了一步,而且又使得证券理论从以往的定性分析转为定量分析,从规范性转为实证性,从而对证券投资的理论研

概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概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一、引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理论源渊) 资产定价理论源于马柯维茨(Harry Markowtitz)的资产组合理论的研究。1952年,马柯维茨在《金融杂志》上发表题为《投资组合的选择》的博士论文是现代金融学的第一个突破,他在该文中确定了最小方差资产组合集合的思想和方法,开创了对投资进行整体管理的先河,奠定了投资理论发展的基石,这一理论提出标志着现代投资分析理论的诞生。在此后的岁月里,经济学家们一直在利用数量化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组合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投资管理方法,并使之成为投资学的主流理论。 到了60年代初期,金融经济学家们开始研究马柯维茨的模型是如何影响证券估值,这一研究导致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e Model,简称为CAPM)的产生。现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由夏普(William Sharpe ,1964年)、林特纳(Jone Lintner,1965年)和莫辛(Mossin,1966年)根据马柯维茨最优资产组合选择的思想分别提出来的,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也称为SLM模型。 由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资产组合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其创立的六十年代中期起,就迅速为实业界所接受并转化为实用,也成了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描述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在马柯维茨均值方差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其的假设,如,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资产无限可分,投资者可以购买股票的任何部分、投资者根据均值方差选择投资组合、投资者是厌恶风险,永不满足的、存在着无风险资产,投资者可以按无风险利率自由借贷等等。同时又由于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计算的繁琐性,导致了其的不实用性,夏普在继承的同时,为了简化模型,又增加了新的假设。有,资本市场是完美的,没有交易成本,信息是免费的并且是立即可得的、所有投资者借贷利率相等、投资期是单期的或者说投资者都有相同的投资期限、投资者有相同的预期,即他们对预期回报率,标准差和证券之间的协方差具有相同的理解等等。 该模型可以表示为: E(R)= Rf+ [E(Rm)-Rf] ×β 其中,E(R)为股票或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Rf为无风险收益率,投资者能以这个利率进行无风险的借贷,E(Rm)为市场组合的收益率,β是股票或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测度。 从模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资产或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取决于三个因素:(1)无风险收益率Rf,一般将一年期国债利率或者银行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投资者可以以这个利率进行无风险借贷;(2)风险价格,即[E(Rm)-Rf],是风险收益与风险的比值,也是市场组合收益率与无风险利率之差;(3)风险系数β,是度量资产或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大小尺度的指标,是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与市场组合收益率的协方差与市场组合收益率的方差之比,故市场组合的风险系数β等于1。 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意义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第一个关于金融资产定价的均衡模型,同时也是第一个可以进行计量检验的金融资产定价模型。模型的首要意义是建立了资本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明确指明证券的期望收益率就是无风险收益率与风险补偿两者之和,揭示了证券报酬的内部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及其控制措施

2012年第1期下旬刊(总第469期) 时 代 金 融 Times Finance NO.1,2012 (CumulativetyNO.469)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及其控制措施 吕厚磊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流动性问题对银行越来越重要。本文首先初步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出现的流动性风险现状,接着就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流动性 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指在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时候,不能及时获取足够的资金或不能以恰当的成本获得足够资金,而产生的风险。它对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和经营持续行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面对当前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面临着流动性风险管理越来越困难的挑战。在07年底至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中,许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很高,但最后仍旧陷入流动性困境,究其原因是当前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提高对商业银行以及整个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和监管水平,对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有着非常意义。 一、分析当前我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 (一)银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诱发流动性风险 在08年底政府推出4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后,银行顺应高层政策投放大量以中长期为主的贷款,期限偏长。但由于我们国家长期的负利率,又使得民众更倾向于活期存款,期限自然较短。所以,商业银行就存在着期限匹配不合理所引致的流动性问题。尽管“短借长贷”是银行筹资的基本格局,但是采用活期储蓄来支撑流动性较差的中长期贷款毕竟有个限度,当出现银行贷款期限拉长或者存款期限缩短的趋势时,商业银行这种资产负债的误配就会使得银行流动性风险大量积累。 (二)收缩型政策使得资金面紧张引致流动性问题 2010年以来,通胀压力日益凸显。为抑制通胀压力,央行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不断加强流动性管理。央行多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使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一度达到21.5%的历史高位。连续的上调存准率使得大型金融机构资金面紧张、信贷紧缩,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水平逐渐降低,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利率波动性在不断增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压力也在不断上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缺少对流动性的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采用的流动性监控指标,大多属于静态指标,如“贷存比”和“流动性比例”以及“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它们都只能反映某一时点上银行的流动性情况,而且属于事后的反映和控制。仅仅采用这些监控指标,缺少事前的、动态的管理手段,尤其是没有能够建立事先对流动性的需求和供给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技术,不能够准确掌握流动性的供给、需求及缺口的变化。从本质上来讲,流动性风险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所以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的发放也应该和这种动态变化的情况想适应。 (二)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不恰当,长期资产占比过重 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资产表现为贷款,结构不尽合理。另外,在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一个流动性的二级储备,而仅限于滞留在中央银行里的一级储备,对商业银行来说,它很难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地抽回存放在央行手里的资金;再加上银行贷款的期限大都较长,资金的回收期限相应较长,回收风险也较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三、应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需采取的措施 (一)严格控制不良贷款,提高各银行的资产管理水平 不良贷款如果超过一定比例会严重威胁银行的健康发展,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从银行角度来说,应保持好与债权人、借款人、交易和表外业务对象的关系,保证银行可以在异常情况发生时仍旧能在资金安全上处于较有利的地位;另外,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完善银行申请贷款、发放贷款、贷后管理等的业务流程。从监管者角度,应当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引导银行提高自身定价水平并严格遵守监管的相关规定。在银行和监管者的共同努力下,降低不良贷款,进而提高银行资产管理水平。 (二)改善银行资本结构,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的步伐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来看,太过单一,应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准备,重点是加速扩大流动性二级准备。同时,要拓宽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特别地,应提高货币市场的发展速度。目的在于,当流动性需求增加时,银行可以借助发达的货币市场迅速实现自有证券的变现或者借入短期资金;而在流动性需求降低时,则可以将闲置的流动性在货币市场上进行投资,获得盈利。可以优先考虑大力发展国债市场,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下大力度致力于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对于流动性管理来说,主要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流动性缺口进行科学地预测,二是寻找合适的策略来弥补缺口。针对流动性风险,要建立标准化、专业化的科学管理体系,最重要的是对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如果预警机制恰当完备,那通过对有关风险警情指标的考察,就可以评估出银行未来所要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状况。 当前,通过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进而调控市场中的流动性,以达到消除通胀中货币因素的目的,已经成为央行在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下的操作常态。今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在2012货币政策的基调仍然是稳健,届时,银行将承受较大的流动性压力,所以,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流动性风险,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少杰.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0,(16). [2]李玉婷.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16). [3]金煌.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计量与管理框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简介: 吕厚磊(1988-),男,河南商丘,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商业银行。 (责任编辑:赵春辉) 86 Times Fina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