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美丽贵州

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美丽贵州
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美丽贵州

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美丽贵州

一、生态文明的由来及内涵简述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是“绿色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生态文明之中国机遇

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应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因为在那里首先爆发生态危机。但一是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解;二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三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西方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西方失去机会,就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三、十九大之生态文明

十九大报告正文中共出现“生态”一词42次,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以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监管、生态产品、生态廊道、生态监管等方式出现,除4次“政治生态”用词外,其余用词内涵都与自然生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九大报告中共出现“绿色”一词15次,如: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单独出现、以绿色发展、绿色低碳、绿色出行等方式出现。

习总书记在本次报告中重点在四个章节提到了“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分别是:(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九)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具体内容大家通过十九大报告的多层面、多渠道、多方式学习,已经全面掌握,不再赘述。这里给大家重点分享一下“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的几个关键词: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长远大计、

(1)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2)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3)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4)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制度保障。

(1)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2)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四、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美丽贵州

(一)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1、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包括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建设、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建设以及遵义“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由于时间关系,这里我只讲贵阳市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贵阳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

2000年,贵阳市就明确了循环经济的发展途径;2002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确认贵阳为全国首个建设循环经济生态试点城市;200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认贵阳为全球唯一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同年贵阳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05年,贵阳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2007年,贵阳市委通过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起点。2007年11月,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生态法庭——贵阳清镇市环保法庭,这是一个仅有4位在编法官的基层小法庭,却是响当当的全国首家生态环保法庭。为了不让贵阳市的“水缸”变成“染缸”,2007年12月,刚成立一个月的清镇市环保法庭,便将“第一把火”烧向了红枫湖上游的排放元凶——贵州天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新生的环保法庭打响了成立后审理环保案件的第一枪,得到了贵阳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2009 年,贵阳被国家环保部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贵州省每年在贵阳举行世界性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广邀全

世界的知名学者和政要参会,共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2011年贵阳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称号。2012年,国家发改委批复《贵阳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同年,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成立了生态保护的审判庭、法庭、检察院和公安局,司法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2013 年,出台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贵阳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试行)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态文明行政、司法体制。2013年经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批准,“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改名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

划定饮用水源、城市通风走廊、森林资源保护等红线,全省首单中国自愿减排(CCER)项目成功签约,实现碳交易零的突破。

与此同时,2014年7月1日,贵州省颁布实施了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件》。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始终如一的生态文明建设,让贵州在“十二五”结束时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态答卷:森林覆盖率以一年一个以上百分点的速度递增,2015年达到50%,乌蒙山区、武陵山区昔日的荒山秃岭已披上绿装。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高于90%;赤水河、乌江、清水江流域

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4年年底,国家林业局赴贵州调研表明,贵阳市自2000年起就开始探寻生态发展之路,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探索和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颗明珠,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贵阳模式”。

(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贵州生态文明障碍;相似的生态产业布局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纵深推进。机制制约难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保障;意识淡薄难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三)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

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关键是落实好十九大精神,落实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这一指导思想。众所周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1、做好顶层设计,建好绿水青山

一是结合实际,做好各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用规划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规划的各个方面,形成层次、专项、专业相互衔接的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规划体系。二是要切实的抓好绿色低碳经济、循环发展经济的建设,抓好石漠化综合

《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解读(1)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贵州可持续发展——《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 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解读(一) 6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6月9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在贵阳召开,全面安排部署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这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引领性事件,将对贵州未来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省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基本途径,是增进人民福祉、造福子孙后代的客观要求,是提升贵州形象、建设多彩贵州的重要支撑。在全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有利于探索资源能源富集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新道路。近年来,尽管贵州经济发展速度位居全国前列,但总体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7%,贫困人口占全国的9%。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煤炭、磷矿、铝土矿等资源,煤炭、电力、化工、有色、冶金等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能耗强度是全国的2.15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贵州在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将继续保持天蓝地绿水净。 有利于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贵州境内河流众多,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同时,生态环境脆弱,修复难度很大,石漠化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2%、31.4%。 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亩均森林蓄积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左右。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实施水利建设、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污染防治等重

浅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方针。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是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后发优势,从“生态立省”到“环境立省”,贵州立足实际,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关键词贵州;生态;建设 1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2 贵州的生态现状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贵州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贵州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素以“西南煤海”著称。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省内喀斯特地貌面积达109 084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叶裕惠等在《绿色珠江建设方略》中提出在愈来愈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下,使珠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的破坏,其不良后果正在显露出来。针对这些情况,为实现整个珠江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全球有限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贵州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09年7月至今年春季,贵州遭遇了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特大干旱。地处贵州西部和南部的黔西南、六盘水、安顺和毕节等几个石漠化最为集中的区域是此次大旱的重旱区,由此可以看到,贵州省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不仅说明生态环境本身更加脆弱,而且会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已迫在眉睫。 3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贵州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也是建设美丽贵州的要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贵州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文明建设的提出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永恒地发展下去。而如今,人类频繁的活动以致大自然受到严重破坏,伴随着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建设生态文明与全球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发展模式,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贵州发展的重要意义 贵州省较其他省区其环境资源具有特殊性,这就决定了贵州省的发展道路必须要考虑贵州自身的特殊性。首先,贵州具有多山的的地形,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形成了独特的气候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其次,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与丰沛的降水条件造就了独特的旅游资源。再次,贵州相对封闭的地理条件和多民族聚居的人口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其复杂的地质条件也使得贵州具有丰富

的矿产资源。所以说,贵州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前提是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贵州地处大西南地区,远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生产活动的不断加强,工业发展进程越来越快,使珠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其不良后果正在显露出来。针对这些情况,为实现整个珠江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全球有限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贵州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13年,贵州遭遇了严重的特大干旱。地处贵州西部和南部的黔西南、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几个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区域时此次大旱的重旱区。许多行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其中农业最为严重。由此可以看到,贵州省生态环境所面临的的问题,不仅说明生态环境本身更加脆弱,而且会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贵州的生态建设已成为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贵州目前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 1、工业污染。由于贵州实行工业强省战略,省内的工厂企业越来越多,工业生产必然产生庞大的废弃物和烟尘等。目前贵州多数的工厂的生产模式均是粗放型,即只追求利益不考虑后果的工业模式,所产生的垃圾不经过处理便直接排向水里或者大气里,所以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形势特别严峻! 2、城市废弃物污染。随着贵州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大量外来人员涌入贵州。随之带来的便是严峻的城市问题。首先是生

贵阳生态文明建设 论文

贵州省贵阳市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城市”,从空中俯瞰这座城市,有两条绵延数十公里的绿色长廊环绕在四周,宛如两条“玉带”在群山间铺绿撒翠;一泓碧水穿城而过,流淌着勃勃的生机。这就是让贵阳人备感亲切和自豪的南明河与环城森林,而贵阳市的这两条环城森林带更是全国省会城市中独有的。 两个环城林带的建设,一条母亲河的治理,贵阳市整整倾注了半个世纪的心血。早在5年前,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营造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贵阳市更是将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兴城大略、立市根本。 近年来,为了使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从2007年开始,贵阳市打响了一场生态环境、城市森林保卫战,由此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走上了法治轨道。 来之不易的环城林带 贵阳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坚持“让城市拥抱森林,让森林走进城市”的环保理念,第一环城林带达29.3万亩,第二环城林带以生态公益林为载体,观花、观叶、观果、观形植物合理搭配,林带中建6个主题公园,使第二环城林带面积达132万亩。 贵阳的环城林带,确实来之不易。从第一环城林带的形成到第二环城林带的兴起,贵阳市广大干部群众整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贵阳在城市的四周,开展了群众性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建成了长约70公里、宽1至7公里的第一环城林带,形成了全国省会城市中独有的森林景观。到1979年,环城林带已有10万多亩,初步构成了环城林带的雏形。 改革开放以来,贵阳加快了造林的力度,建设环城林带的思路更加明确,第一环城林带的规划范围达到了29.3万亩,贵阳成为世界上喀斯特地区植被保护最好的中心城市,使贵阳市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 2001年,亚欧森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贵阳召开。贵阳的第一环城林带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称赞贵阳是名副其实的森林之城。第一环城林带不仅发挥着生态效益,还提高了贵阳的知名度。 2001年8月,贵阳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决定,将贵阳市定位为“森林之城”。同年,贵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保护好第一环城林带的同时,启动以生态公益林为载体,以竹、梅、玉兰、樱花、桂花、杏花为主调树种的六大主题公园,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并将第二环城林带建设列入贵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规划纲要,提出“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工程建设作为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贵阳市第二环城林带建设总体规划》,经市人大审议通过,开始实施。 从防治病虫害的角度考虑,第二环城林带选用的42个树种没有针叶树。在新造公益林中,选用了香樟、杜英、广玉兰等树种,改变了以往营造纯林的模式,观花、观叶、观果、观形植物合理搭配。二环林带还采取了社会各界营造纪念林与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结合等多种造林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环城林带建设周期长、投资大。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贵阳市采取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在规划设计单位的确认和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等方面,立足贵阳、面向全国招投标。通过市场运作,引进了省内外30多家公司。中标的企业预先垫资营造,管护两年后,经有关单位验收合格后支付工程款,公益林营造验收的合格率、保有率都超过95%。 贵阳市林业绿化局有关负责人说:“在二环林带规划区原有林地102万亩的基础上,从2002年开始,全市投资超过1.9亿元,新造公益林30多万亩,带中新建6个主题公园,整个计划历时5年。截至目前,总面积132万亩的第二环城林带已经形成。加上第一环城林带,贵阳市总计形成了150多万亩的城市森林规模。” 2004年11月,第一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贵阳举行,经专家组审定,国家林业局授予贵阳市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贵阳不仅有了一张崭新的名片,而且“让城市拥抱森林,让森林走进城市”的环保新概念,也从贵阳扩展到国内众多城市的生态建设中。 去年,有关部门民意调查表明,贵阳市民对林城、生态城市概念的知晓率达到100%,有超过70%的省外游客在来贵阳游览后认为,贵阳“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名副其实。 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

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

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 【批准部门】贵州省人大(含常委会) 【批准日期】2010.01.08 【发布部门】贵阳市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0.01.08 【实施日期】2010.03.01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 【失效依据】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 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 (2009年10月16日贵阳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2010年1月8日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生态文明,是指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 第三条本市以建设生态观念浓厚、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的生态文明城市为发展目标。 第四条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统一规划、创新机制、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原则。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实施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履行下列职责:(一)组织编制、实施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划; (二)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三)制定、实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措施; (四)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实施绩效考核; (五)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机制。 县、乡级人民政府领导实施本行政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职责负责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第六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都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权利和义务,依法承担违反生态文明建设行为规范的法律责任,有权检举和依法控告危害生态文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 (2014年5月17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根据2018年11月29日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贵州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个别条款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维护生态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生态文明,是指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理念,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社会形态。 本条例所称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为实现生态文明而从事的各项建设活动及其相关活动。 第四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活动,应当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不得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抵触。

第五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区域分异与整体优化相结合、市场激励与法治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污染物产生量减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系统安全。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第七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保障其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检举、投诉和控告危害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开展世界地球日、环境日、湿地日、低碳日、节水日以及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生态文明行为,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每年6月为本省生态文明宣传月。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建设生态文明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 **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 (20XX年2月9日) **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国务院确定的“黔中经济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内的重要中心城市,是贵州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人口472万,辖六区一市三县,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和一个省级航空港经济区。**平均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15.3℃,夏季平均气温23.2℃,空气清新、气候凉爽,享有“爽爽的**·中国避暑之都”的美誉。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进下,全力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努力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持续改善的“双赢”。一方面,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速连续7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2名。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居全国74个重点城市前列。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100%稳定达标。

(一)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市委、市政府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全力提升环境质量,努力实现跨越式、可持续、绿色化的发展。抢抓贵州建设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机遇,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出台一系列1号文,高质量高标准高品质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 (二)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以大数据为引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获批建设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成为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核心区。社会和云、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一批云应用示范工程投入使用。大数据及其产业规模总量超过千亿元。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2∶38.8∶57。 (三)持续提升城市功能。推进“多规融合”,编制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划定生态红线,严控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用“蒸小笼”方式实施城市建设,初步形成‘两核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三环十六射”骨干路网全面建成,**至广州、长沙、昆明等城市高铁相继开通,龙洞堡国际机场跻身千万级大型繁忙机场行列。建成一批示范小城镇和美丽乡村提高型示范带、示范点。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 “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明理念,是马 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理论表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 现代化的逻辑必然。下文是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欢迎阅 读!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维护生态安全,根据有关 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生态文明,是指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理念,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 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社会形态。 本条例所称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为实现生态文明而从事的各项建设活动及其相关活动。 第四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活动,应当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不得与生态文明建 设的要求相抵触。 第五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区域分异与整体优化相结合、市场激励与法治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污染物产生量减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 系统安全。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并将生态文 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第七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保障其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 权检举、投诉和控告危害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开展世界地球日、环境日、湿地日、低碳日、节水日以及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生态文 明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生态文明行为,提高全社会的生 态文明意识。 每年6月为本省生态文明宣传月。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建设生态文明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十条省人民政府应当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市、州和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上级人民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报同级人大会批准后实施。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指标 体系、重点领域及重点工程、重点任务、保障机制和措施等。 经依法批准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非经法定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修改。 第十一条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以及相关技术规范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自然资源使用上限和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并向社会公布。 本条例所称生态保护红线是指为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公众健康,在自然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 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 限值。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教案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教案 第一章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 课题:人类发展的必然先择——生态文明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明确生态文明的内涵。 2、了解党的相关方针、政策及贵阳市生态林城建设的思路。 3、联系生活实际,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当代中学生应如何践行。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交流、讨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博爱、宽容、悲悯、善待自然、尊重规律的和谐心灵。 2、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四、德育目标。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 五、生态目标。 为共建爽爽的贵阳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 保护好山好水好地方,珍惜大自然的馈赠。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2、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教学方法:介绍、讲解、读图、理解、讨论。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节和谐——生态文明之魂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爽爽的贵阳》,老师和学生共唱。展示:贵阳市位于祖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上,这里风光秀美,气候宜人。地上奇峰翠谷,山环水绕;地下溶洞暗河,别有洞天,这为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理念把握(多媒体课件) (学生交流合作,将搜集到的有关知识个别发言,进行交流) 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可能有的回答是: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它同样强调发展生产力,提高物质生活,但它更强调尊重自然,建设精神文明。 生态文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意识形态思想、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生态法治文明是人们正确对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以生态贵州为典型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探究 摘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由于有限的开发,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以贵州为典型的欠发达省份,山清水秀,环境优良,更应在生态环境优良的条件下,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跨越式发展相协调…… 关键字:美丽贵州、生态优势、生态建设、跨越式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亡则文明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生态文明建设也终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 (引诉)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由于有限的开发,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以贵州为典型的欠发达省份,山清水秀,环境优良,更应在生态环境优良的条件下,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跨越式发展相协调…… 生态文明是一种高级文明形态,是现代文明体系的基础,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生态经济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 贵州独特的地质地貌和区位、良好的生态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湿润的立体气候等,加上千载难逢的开发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使贵州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天然优越条件。同时,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符合贵州省情的必然选择。 多年来,贵州一直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了相应的部署和政策措施,努力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1988年,经国务院批

最新 加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研究-精品

加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下文对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国际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地区的发展,必须依托自然生态的建设,对于贵州来说,因为当地地理因素的制约,贵州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差距还很大。在国发二号文件的指引和生态十年数据的支撑下,贵州的生态建设有了明确的方向,全面实施“三位一体”综合规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与国家同步实现小康。 关键字: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国发二号文件;生态十年 立足省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 贵州省人均收入排在全国最后;城市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3%,这个比例仅仅和20世纪90年代的全国平均水平差不多;工业化程度系数0.8,和全国相比落后全国18年……[1]上述的种种数字体现了贵州是全国最穷的省份。贵州的发展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不便和运输成本高;工程性缺水严重和生态环境脆弱等。与此同时,贵州又具备区位条件独特、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良好、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等优势;贵州经济发展必须得克服产业结构单薄、城乡差距扩大、贫富矛盾加剧等问题,同时锅粥又面临着升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暂略和加快功业话、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既面临解决广大平困人民的收入问题,又要考虑如何建设黔中经济区,在拥有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和有利因素的同时,又得想办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2]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的地方,自然条件的恶劣,土地的贫瘠,所能创造的生产价值极低,加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为了生存,不得不大肆的开垦开荒,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加剧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此往复的恶性循环,贵州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阻碍。 加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刻不容缓的,这是是解决贵州省经济发展不足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尽管我省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以及进步,但还是遗憾的是由于自然条件很明显的恶劣,在钱的投入上市长期的超级不够,基础条件时严重的很差,在与全国的其他地区相比较情况,贵州省的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整体水平总是处在很落后的位置,像“欠发达、欠开发”等等这样的穷人口号仍是我省的基本省情所要解决的,大家要做好在加快发展面中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的良好心理准备。水土的严重丢失和石头的荒漠已经是贵州经济发展必须要面临的的两大主要阻力。此外,还有耕地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生态问题的衍生,对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

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美丽贵州

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美丽贵州 一、生态文明的由来及内涵简述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是“绿色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生态文明之中国机遇 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应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因为在那里首先爆发生态危机。但一是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解;二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三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西方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西方失去机会,就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三、十九大之生态文明 十九大报告正文中共出现“生态”一词42次,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以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监管、生态产品、生态廊道、生态监管等方式出现,除4次“政治生态”用词外,其余用词内涵都与自然生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九大报告中共出现“绿色”一词15次,如: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单独出现、以绿色发展、绿色低碳、绿色出行等方式出现。 习总书记在本次报告中重点在四个章节提到了“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分别是:(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九)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具体内容大家通过十九大报告的多层面、多渠道、多方式学习,已经全面掌握,不再赘述。这里给大家重点分享一下“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的几个关键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