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个体化药物治疗及精准医学

用药安全经典案例回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案例1 某医院手术间,一位外科医师要求以1%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1:100000作为局部麻醉药注射。护士配好药物后,该医师将药物注入手术部位。注射后,患者立即出现心律失常,并最终导致心搏骤停。尽管采取了全面复苏措施,但该患者最终死亡。 事件发生后的调查显示,该注射器中所含的肾上腺素浓度为1:1000,而并非局部麻醉所用的1:100000。追溯原因发现,由于药房局部麻醉所用的肾上腺素1:100000缺货,所以所用的肾上腺素1:100000全部由手术室通过稀释肾上腺素1:1000提供。手术室将肾上腺素1:1000装在无菌容器中,护士需要使用时再从中抽取。但手术护士的操作被中途打断,她将肾上腺素1:1000抽入注射器后,将没有标记浓度的注射器放在后面的工作台上,并未将其稀释,而稍后当医师需要注射局部麻醉药时,该护士将肾上腺素1:1000递给了外科医师。 案例2 某医院医师在开具电子处方时误将“阿糖腺苷”点选为“阿糖胞苷”,该用药错误共累及9例儿科患者。大多数患儿在应用阿糖胞苷后的两三天内相继出现了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部分患儿还出现了白色脂肪粒或红疹、大便出血等情况。患儿须接受长期监测以评估用药对其产生的远期影响。 该事件中,由于药品名称相似,医师在电子处方系统内开具处方时发生错误。同时,药师在调剂患者药品,以及护士在给药环节均未能及时发现,并阻止这一错误的发生,为患儿带来不良影响。 【用药安全经典案例回顾】缓控释剂型用药安全 中日友好医院 用药错误

案例1 王先生因低钾血症服用枸橼酸钾口服溶液,复诊时医师给王先生处方了氯化钾缓释片,并告知每12小时口服2片。回家后,王先生考虑自己曾服用的枸橼酸钾口服溶液每日须服3次,认为氯化钾缓释片也应每日服3次,遂自己调整了用药次数,每日3次每次2片,2周后再次复诊,血钾水平已超过了正常上限。医师仔细询问才得知王先生自行调整用药方案,因服药次数超过了医嘱定量导致了高钾血症。 分析氯化钾缓释片每天服用2次便可达有效浓度,而许多患者却仍按每日3次服用,服药次数过多,不仅会因血药浓度过高增加不良反应,且这类药物价格较普通药物贵,无形中也会使治疗费用明显增加。 缓控释剂型用药次数不足 案例2 李先生因哮喘发作使用茶碱缓释片治疗,因其认为缓释剂型的茶碱片作用时间长,觉得每天早上使用1次即可。但连续用药1周,每天夜间仍有哮喘发作,须使用应急的沙丁胺醇气雾剂控制。在复诊时才了解到,茶碱缓释片的用法应为每12小时1次,由于晚上少用药1次,致夜间哮喘发作。 分析任何药物使用少于规定次数,都很难达到应有的血药浓度,若血药浓度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肯定不能达到预期疗效。 缓控释剂型分开或嚼碎后服用 案例3 78岁的张女士因高血压长期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片),每日2次每次1片,血压控制良好。但近两天因气温骤降,张女士感觉血压明显升高,晚7点自查血压达170/110 mmHg,考虑加服1片药,但着急缓释药物起效慢,自行将硝苯地平缓释片碾碎后吞服,8点自测血压降至140/90 mmHg。9点钟,张女士发现血压又升至160/100 mmHg,担心血压没控制住,又碾碎1片硝苯地平缓释片吞服。在第2次服药后30分钟,张女士出现头晕恶心、心悸胸闷,继而意识模糊,被家人送往急诊抢救,才得知是由于短时间内连续服用了碾碎的硝苯地平缓释片,破碎的剂型使较大剂量的硝苯地平突然释放,诱发了心源性休克。

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案例分析

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案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临床开展药学服务的作用。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介绍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查房并协助医生制订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的过程和体会。结果临床药师以专业特长参与临床治疗,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结论临床药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药学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临床实践经验和沟通技巧,才能对临床药学服务产生更有益的影响。 关键词: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案例分析 作为本院首批下临床的药师,笔者在呼吸科学习期间与医师一同查房,对临床用药进行前瞻性和回颐性分析,完善药物治疗方案,对患者合理用药、提高药物疗效起到了良好作用。现具体报道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用药的情况,兼谈药师参与临床治疗的体会。 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因反复咳嗽、咳痰8年余,气促、双下肢水肿年余,再次发作伴发热、畏寒1周人院。患者9年前因“急性胆囊炎”在我院行“胆囊切除术”;7年前诊断为“高血压病”,收缩压,舒张压不明,平日长期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2.5 mg,次/d控制血压,但疗效不佳;6年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3年前开始长期皮下注射“诺和灵30R”(早25 U,晚25 U),未监测血糖;年前行胃镜检查后诊断为“胃溃疡”,经治疗后好转;平日有阵发性上腹部不适、嗳气。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外伤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传染病史。入院体格检查示体温36.5℃,脉搏115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110 nlm Hg,喘息貌,神清合作,口唇、甲床明显发绀,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胸廓对称呈桶状,双侧呼吸动度一致,触觉语颤减弱,双肺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呼吸音低,双肺散在哮呜音,未闻及湿罗音。腹饱满,全腹软,中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双下肢中度水肿。 人院诊断: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2)慢性肺原性心脏病?3)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4)2型糖尿病;5)消化性溃疡诊疗过程第1天,完善各项检查。医嘱予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1 g,静脉滴注,2次/d;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钠2.5 g,静脉滴注,2次/d;氨茶碱注射液0.25 g,静脉滴注,2次/d;布地奈德1 mL+ 复方异丙托溴氨2.5 mL,高频雾化,3次/d;孟鲁司特钠片10 mg,口服,每晚1次;苯磺酸氨氯地平片2.5 mg,口服,2次/d;诺和灵,早晚餐前30 rain皮下注射;雷贝拉唑肠溶胶囊20 mg,El服,次/d;盐酸氨溴索注射液3O mg,静脉注射,2次/d;盐酸川芎嗪注射液8O mg,静脉滴注,1次/d。药师嘱患者在雾化布地奈德后用净水漱洗口腔和咽部,以防感染真菌?。并建议用左氧氟沙星联合五水头孢唑林钠抗感染,医生未采纳。 第2天,患者感咳嗽有所好转,咳白色黏液痰,偶有黄色黏液痰,室内轻微活动后稍有喘累。诉前日下午输液完毕后发现输液穿刺部位有红斑,后双前臂及足背出现红斑,伴瘙痒。痰细菌学检查示革兰阳性球菌呈双或链状排列。医生停

论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论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 BME)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内涵是: 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与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相结合, 认识生命运动的规律,并用以维持、促进人的健康。它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医学进步的需要;其二则是医疗器械发展的需要。 四十年来, 生物医学工程已经深入于医学,从临床医学到医学基础,并深刻地改变了医学本身, 而且预示着医学变革的方向。可以说,没有生物医学工程就没有医学的今天。另一方面, 生物医学工程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推动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而且使它发生了质的改变,最根本的是,将使用对象和使用者以及医疗装置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 强调其间的相互作用, 进而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研究发展所需要的医疗装置,实现预定的医疗目的。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这是它最大的特点。所谓交叉学科是指由不同学科、领域、部门之间相互作用,彼此融合形成的一类学科群。从学科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新学科的产生大都是传统或成熟学科相互交叉作用产生的结果。而且,生物医学工程所指的学科交叉,不是生物医学同哪一个工程学科分支的简单结合,而是多学科、广范围、高层次上的融合。近年来,高分子材料科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此外,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有多少理工科分支,就会产生多少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这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所有的理、工学科和所有的生物学和医学分支。这样一来,当任何一个学科取得突破进展时都能影响到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使其发展的速度异常迅速。 发达国家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 在美国以及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指出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基于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均取得了各自的成果。如今,这些国家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但是面对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他们仍在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前进。在美国,许多著名大学根据自身条件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需要采用各种方式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计划”。这样一来,生物医学工程在这一有利条件下迅速发展,朝向以整合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及工程科学等高度交叉跨领域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方向既促进了传统性专业的提升,又为逐步形成新专业创造了条件。 另外,美国政府因认识到新的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对促进卫生保障事业发展所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急需扭转美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发工作群龙无首的分散局面,美国第106届国会于2000年1月24日通过立法。在国立卫生研究院内设立了国家生物医学成像和生物工程研究所,规定由该所负责对美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科研创新、开发应用、教育培训和信息传播等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促进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基本了解、合作研究以及跨学科的创新。这也大大推动了美国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国内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 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相对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比较低。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很多所高校内设有此专业,在一些理、工科实力较强的高校内均建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由于这些学校的理、工等学科在全国都有重要的影响,且大都设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他们开展起来十分方便,这些院校均是以科研性学科设置的。此外,还有一些医学院校则是以医学作为基底学科,置入某些工程学科的

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政策回顾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政策回顾 作者:童元元, 何巍, 赵英凯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700 刊名: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10,17(1) 参考文献(8条) 1.Traditional Medicine 2009 2.Establishment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2009 3.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02-2005 2009 4.WHO Collaborating Centres for Traditional Medicine 2009 5.General Guidelines for Methodologies on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2009 6.Traditional medicine 2008 7.第六十二届卫生大会WHA62.13号决议 2009 8.Global strategy and plan of action on public health,innov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2008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左言富世界卫生组织2002-2005年传统医学战略评析[期刊论文]-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0(5) 2.薜汉喜.赵利斌.郭治昕.罗瑞芝.孙鹤传统医药的东西方融合及其国际化[期刊论文]-亚太传统医药2008,4(10) 3.熊昌彪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主任尾身茂博士论传统医药面临三大挑战[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0,2(3) 4.王家威.马双成.Wang Jiawei.Ma Shuangcheng世界卫生组织药品预认证项目的概述及发展方向[期刊论文]-中国药事2009,23(4) 5.崔京艳.贾守凯论中医药学的转型与政策应用[期刊论文]-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8) 6.张超中.Zhang Chaozhong对WHO传统医学战略的反思和建议[期刊论文]-中国基础科学2008,10(3) 7.本刊英文摘要的书写方法[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6) 8.罗铭忠.姚伶伶山西省启动接种风疹疫苗干预出生缺陷项目[期刊论文]-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15(7) 9.摘要的写法[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4) 10.高鹏飞.Kenji Watanabe.Peng-fei Gao.Kenji Watanabe WHO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项目介绍[期刊论文]-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09(1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f65498224.html,/Periodical_zgzyyxxzz201001002.aspx

个体化医疗的现状与未来

个体化医疗的现状与未来 43209307 徐慧 【摘要】 现阶段,个体化医疗渐渐成为人们谈论的重点,什么是个体化医疗,怎么实现个体化医疗也牵动了不少人的心。通俗的来说,就是考虑个体的差异,对于不同患者,或是同一患者的不同阶段,采取最合适的治疗方法。研究个体化医疗主要有两个方向,即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又包括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的结构基因组学和以基因功能鉴定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学。而蛋白质组学集中于动态描述基因调节,对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水平进行定量的测定,鉴定疾病、药物对生命过程的影响,以及解释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但是在现阶段,个体化医疗的理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现在就利用这些基因进行疾病的诊断和预测,显然为时过早。尽管如此,个体化医疗还是被匆匆推向了市场,这样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个体化医疗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检测生物芯片 【参考文献】 王哲,个体化医疗,万里长征才走了一步[J],健康管理,2010(10):37-43 童岱,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N],北京科技报,2010-8-11(05) 刘冲,个体化医疗[J],日本医学介绍,2006(02):22-28 李德良,基因芯片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刊,2003(01):13-20 李峰,季绍良,记忆卡—个性化医疗的通行证[J],医药世界,2001(5):33-37 【正文】 现阶段,“个体化医疗”这一个词越来越流行,这一学期我也选修了“个体化医疗的现状与未来”这一研讨课程,以下就我自己的理解与学习发表一些观点。 一、个体化医疗的基本概念 从定义上来说,个体化治疗(individualized drug therapy) 是以每个患者的信息为基础决定治疗方针,从基因组成或表达变化的差异来把握治疗效果或毒副作用等应答的个性,对每个患者进行最适宜药物疗法的治疗。通俗的来说,就是考虑个体的差异,对于不同患者,或是同一患者的不同阶段,采取最合适的

人文与医学题库

1.医学的本质是(保障健康与防治疾病) 2.预防与治疗相比,(预防更重要) 3.医学道德的内涵之一是(保守患者的医学隐私) 4.人类是从四足动物进化而来的,随着人体的站立行走,在脊柱的不同部位,负重和应力 会发生变化,形态也会发生改变。正确 5.除了对生物学外,达尔文进化论对人类学、心理学以及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发展,也有非 常重要的影响正确 6.达尔文进化论对生物界的发生、发展,做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推翻了唯心主义 和形而上学在生物学中的统治地位,使生物学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正确 7.基因是重要的内因核苷酸序列 8.通过对人类遗传基因的深入研究,人们已经逐渐从DNA水平上找到遗传、变异、畸形、 返祖现象和各种各样的先天疾病的原因,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正确 9.顾玉东院士的“四心”是指对病人要有同情心、对事业要有进取心、对工作要有责任心、 对同志要有团结心 10.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 美英法德中日 2000年完成可与阿波罗登月计划媲美 11.颈椎病腰腿痛是退化病还是进化病?既是退化病又是进化病 12.医学的任务是预防和治疗疾病、救死扶伤、服务全体人群 13.生物重演律包括机体形态结构方面的重演、心里活动方式的重演、生理机能方面的重 演、生活习性方面的重演 14.大脑皮层是人类进行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 15.人与其它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异常发达的大脑皮层 16.我国1981年12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一届医学辩证法会议的主题是健康、医学和社会 17.获得的免疫跟天然免疫一样,也是有细胞的,有体液的,对健康和保护起很大的作用。 正确 18.健康是指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错 19.健康由躯体、心理、社交能力三个维度组成 20.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安全、友爱与社交、尊敬、求知、对美的需求、自我实现 21.四体液治病说中的四体液是指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 22.传统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是指由生物医学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个体化医学现状与对策

个体化医学:现状与对策 李升伟/编译 ●个体化医学取得了非常实在的进步,但是,离其一直以来承诺于人的预测性、预防性卫生护理范式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2011年是个体化医学高歌猛进的一年。多家学术性医学中心已经开始证明日常临床基因分型工作作为指导肿瘤学治疗方案依据的可行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其诊断学配套指导大纲草案。赛诺菲、辉瑞和阿斯利康等公司与美可公司、康典公司/伟彭医疗公司签署了交易协议,获权得到其病人数据的大型数据库。英国卫生部“英国癌症研究分层医学研究项目”的启动也是重要的事件,意在厘定:如何才能使遗传学检测给癌症病人的治疗带来促进。令人为之精神一振的是,有两种新的靶向性肿瘤治疗学,罗氏/基因泰克公司的威罗菲尼和辉瑞公司的克卓替尼,已经获得了FDA的审批,获得与之联合批文的是配套性的诊断学批文,分别对应的是BRAFV600E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 以上事件,无疑都是重大的成就。但是,与个体化医学护理未来的远大目标相比,很大程度来说还只是千里之行迈出了第一步。 研究进展 我们回顾以格列卫和赫赛汀获审批为代表的上世纪90年代的情形,这一切显得如此不同。个体化医学,因其驱动药品理性使用的目标,而成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理念。 个体化医学这个新的概念认为,卫生护理将更新医学的理念,从对某种生物学系统治疗的“最后的救命稻草”模式,进步为强调对疾病的风险预测、预防和早期治疗性干预。医学家们强调和重视对以高血压为例的单病种、多因子、异质性疾病的分子表达谱研究,并对这些疾病的亚型进行分子分类学研究,意在建立一种针对分子表达谱进行“量体裁衣”般的高效治疗学。基因分型研究也是研究重点,意在实现对癌症和传染病病原体的突变进行监管,特别是抗药性大量涌现的条件下。人们还预期分子表达谱的应用,将使那些因治疗学指标低下而束之高阁的药物得以复活。人们还认为,那些与病人应答中的可变性相关联的遗传学多态性研究将实现药物剂量的量身定制。于是,这样的个体化医学口号浮出水面:“正确的药物,在正确的时间,提供给正确的病人。” 但是,严格说来,今后十年可能还不是实现这种个体化医学的正确时间,这种认定,是基于目前在临床实践中成功案例的数目还暂时是凤毛麟角的缘故。何出此言?原因有三:

浅谈生物医学现状及前景

浅谈生物医学现状及前景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简称BME)是一门由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它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的一门综合性、高技术的学科。有识之士认为,在新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这是它最大的特点。所谓交叉学科是指由不同学科、领域、部门之间相互作用,彼此融合形成的一类学科群。从学科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新学科的产生大都是传统或成熟学科相互交叉作用产生的结果。而且,生物医学工程所指的学科交叉,不是生物医学同哪一个工程学科分支的简单结合,而是多学科、广范围、高层次上的融合。近年来,高分子材料科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此外,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有多少理工科分支,就会产生多少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这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所有的理、工学科和所有的生物学和医学分支。这样一来,当任何一个学科取得突破进展时都能影响到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使其发展的速度异常迅速。 二、发达国家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 在美国以及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指出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基于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均取得了各自的成果。如今,这些国家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但是面对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他们仍在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前进。在美国,许多著名大学根据自身条件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需要采用各种方式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计划”。这样一来,生物医学工程在这一有利条件下迅速发展,朝向以整合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及工程科学等高度交叉跨领域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方向既促进了传统性专业的提升,又为逐步形成新专业创造了条件。 另外,美国政府因认识到新的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对促进卫生保障事业发展所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急需扭转美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发工作群龙无首的分散局面,美国第106届国会于2000 年1 月24 日通过立法,在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内设立了国家生物医学成像和生物工程研究所,规定由该所负责对美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科研创新、开发应用、教育培训和信息传播等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促进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基本了解、合作研究以及跨学科的创新。这也大大推动了美国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三、国内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 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相对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比较低。自上世纪70 年代以来,经过30 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很多所高校内设有此专业,在一些理、工科实力较强的高校内均建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由于这些学校的理、工等学科在全国都有重要的影响,且大都设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他们开展起来十分方便,这些院校均是以科研性学科设置的。此外,还有一些医学院校则是以医学作为基底学科,置入某些工程学科的知识,并以医学应用为目的建立相关的课程体系,而对于生物学中所涉及到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对于工

个体化用药项目医院内推广会策划方案

个体化用药项目院内推广会 策划方案 一、会议目的 通过专家宣讲个体化用药的临床意义、开展经验和案例分析,增进临床医生及药学人员对个体化用药的理解和应用,提升已开发医院的处方量。 二、会议流程 1.会前调研分析 调研目前临床各科室开展个体化用药的现状,包括月均处方量、YTD月均销量趋势变化、处方人数、处方原因(动力)、遇到的问题等,并分析原因,结合推广目的制定宣讲内容及定位讲者。 对于上量性质的会议,由于不同科室涉及的项目不同,因此可制定为多期学术推广会议,比如心脑血管领域为一期、内分泌领域为一期、妇儿生殖领域为一期、精神性疾病领域为一期。 2.邀请讲者及确定会议日程 根据宣讲内容邀请讲者,并签订讲课协议。对于启动性质的会议建议邀请药学专家作为讲者,对于上量性质的会议建议邀请临床专家作为讲者。 应由专门的学术经理或产品经理与专家沟通宣讲目的及宣讲内容,并负责准备宣讲PPT。沟通中确保专家对该项目的态度是积极的,表达的观点是支持的。 根据讲者的时间和医院方的建议,确定会议时间和地点,地点优先考虑本医院的大型会议室(具备投影、音响和话筒等设备)。 3.邀请参会人员 根据本次学术推广PPT涉及的项目,邀请相关科室的主任、医生,同时邀请药学部主任和对应科室的临床药师。建议一场会议人数在30人左右。 4.物料准备及会场布置 按照参会人数准备同数量的学术推广彩页,并准备3-5个会议日程易拉宝。彩页于会前摆放于桌面,便于听课人员随时拿起阅读。易拉宝分别摆放于会议室入口/签到处及会场四周,便于人员签到时和入场后浏览讲者信息和会议主要内容。 除上述学术材料,还可准备签字笔、瓶装水、口罩、签到表等,视情况准备小礼物(记事本、雨伞、笔、保温杯等)。 幻灯、激光笔、话筒等设备的准备与调试,应于会前半小时确定可正常运作。 三、签到及会议召开 由1-2位人员(建议由企业人员担任)负责签到和发放礼品(若准备礼品)。

浅谈生物医学材料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生物医学材料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 生物医学材料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耐酸性耐碱性耐腐蚀且不会破坏体内平衡的优良特性,正逐步替代传统医学材料,受到广泛的关注。本篇文章将就生物医学材料的特性、分类以及生物医学材料的特点,进行一简单综述,并以此为基础浅谈生物医学材料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医学材料的分类,医疗器械,现状,未来发展 生物医学材料是一类有着特殊性能、特种功能的材料,能够被应用于人工器官替代、外科手术修复、康复理疗等,并且不会对人体产生排异反应的特殊材料。它是研究人工器官和医疗器械的基础,已成为材料学科的重要分支。当前,各种人工合成材料和天然高分子材料、金属、陶瓷材料等各种复合材料,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并显示出对于传统材料的无可取代的优势。随着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不断突破,生物医学材料已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和发展的热点。 一、生物医学材料的分类 生物材料品种丰富,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按照属性对其进行分类包括生物医学金属材料,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生物医学复合材料以及生物医学衍生材料。 二、生物医学材料的特性 生物医学材料做为一种临床医学的替代材料,其要求和期望相对较高。首先,生物医用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血液和组织相容性,不能出现凝血现象和排异反应。其次,要求其能够抗生物老化。生物体内代谢产生的酸碱物质可能会对生物材料造成一定程度的腐蚀,因此对于长期植入的材料,要求材料的生物稳定性高,耐体内化学物质腐蚀能力强,而对于短暂植入的医学材料,则耍求在一定时间之后为可被人体吸收或代谢。最后,生物医学材料还要求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质、易于加工、造价低廉,另外在消毒灭菌方面,要便于消毒灭茵,不能够含有致癌或致畸的组分。对于不同用途的材料,其要求各有侧重。 目前应用最为成熟和广泛的两种生物医学材料应属医用硅橡胶和人工骨。医用硅胶是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聚硅酮的一种橡胶样固体形态,又称二甲基硅氧烷。具有优异的生理惰性,无毒、无味、无腐蚀、抗凝血、与机体的相容性好,能经受苛刻的消毒条件,是美容外科中应用较广的生物材料.。随着生物医学和材料的发展,人工骨作为人为制备的生物医用材料被植入骨内替代骨移植,收到了不错的临床效果,这些人工合成或提取的植入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对骨形成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因而受到了广大医生和患者的信赖。 三、生物医学材料研究进展 有学者依据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历史及材料本身的特点,将其分为三代: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所使用的生物医学材料归于第一代,代表材料有石膏、各种金属、橡胶以及棉花等物品,这些材料大都已被现代医学所淘汰;第二代生物材料的发展是建立在医学、材料科学(尤其是高分子材料学)、生物化学、物理学及大型物理测试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代表材料有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聚羟基乙酸、聚甲基丙烯酸羟乙基酯、胶原、多肽、纤维蛋白等;第三代生物材料主要是具有促进人体自身修复和再生作用的生物医学复合材料,它们一般是由具有生理“活性”的组元及控制载体的“非活性”组元所

感染性疾病相关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技术指引

感染性疾病相关 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技术指南

前言 感染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快速、准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病情监测和控制疾病蔓延的重要前提。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分子检测在病原微生物感染诊断及治疗监测上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一些重要的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为使我国的感染性疾病分子检测临床应用健康有序发展,更好的为医患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有必要制订感染性疾病相关的分子检测技术指南,规范临床实验室相关分子检测操作程序,指导从事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的医务人员正确开展工作。 本指南以大量、丰富的临床实践为基础,同时消化吸取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精华,广泛征求相关学科专家的意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的原则,反复修改而成。 我们衷心希望《感染性疾病相关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技术指南》能够对广大检验人员起到很好的帮助和指导作用,从而为提高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治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指南起草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检验中心 本指南起草人:尚红、李金明、郭晓临、代娣、程仕彤

目录 1. 本指南适用范围 (3) 2. 标准术语 (3) 3. 感染性疾病相关的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概述 (9) 4. 感染性疾病相关的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分析前质量控制 (12) 4.1 标本采集 (13) 4.2 标本的转运 (16) 4.3 标本的接收 (17) 4.4 标本的保存 (18) 4.5 检验项目的选择 (19) 5. 感染性疾病相关的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分析中质量控制 (20) 5.1 实验室的设计要求 (20) 5.2常用的分子检测方法 (21) 5.3 试剂和方法的选择 (29) 5.4 设备维护和校准 (36) 5.5 人员培训 (36) 5.6 试剂性能验证 (37) 6. 感染性疾病相关的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分析后质量控制 (40) 6.1 结果报告 (40) 6.2 结果的解释及医患的沟通 (41) 6.3 检测后标本的保存及处理 (42)

生物医学工程学复习提纲(完整版)

绪论 一、本章学习目标: 1、掌握生物医学工程学(BME)概念。 2、了解生物医学工程学的近代发展史。 3、熟悉BME涵盖的学科内容及学科分支。 4、了解BME研究的重大课题及研发趋势。 二、本章纲要: 1、掌握生物医学工程的概念、特点、发展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战略原则。 2、了解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史、研究现状、未来的展望。 3、熟悉生物医学工程涵盖的学科内容及学科分支。 三、思考题: 1、生物医学工程的概念、内涵和特点? 答:(1)、概念:是包含多种技术并相互交叉融合的一门科学。它综合了生物学、医学与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体的构造、功能、状态和变化,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仪器设备,用于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和提高医学水平。 (2)、内涵:是工程科学原理和方法与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相结合,认识并解决人类心身健康的问题,并使有限的卫生资源为全社会共享。 ①、是大跨度、多学科和多种技术的深度交叉、结合。不仅要发现规律,解释现象,还解决实际问题。 而且后者更为重要。 ②、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产品开发和产业发展,密切结合。这里,不仅有经济效益的追求(市场 导向),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服从全社会医疗保健系统整体目标的需要。 (3)、特点:是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与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相结合,从不同的层次(整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结构和生物大分子等)研究人的生命运动的规律(定量)并发展相应的技术和装置,应用于医学和保健,维持和促进人类的健康。 2、生物医学工程学涵盖的主要学科? 答:人体系统工程;生物医学传感器;医学图像技术与仪器;生物材料;人工器官;组织工程学;康复工程;家庭医疗保健工程;远程医疗系统;仿生学;医用机器人。 3、生物医学工程学发展的战略原则? 答:①、“医学应该努力使其目的适应经济现实”; ②、“公正的和公平的医学”; ③、“供得起的和可持续的医学”; 4、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发展趋势? 答:①、从宏观向微观深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②、在生物医学工程科学研究的方法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 ③、东方传统医学(非常规医学或替代医学等等) ④、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化学工程正在交汇、融合。 ⑤、几乎各个学科领域的新发现、新技术都有可能被引入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而应用于医学。 5、发展“省钱”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的重点? 答:①、有限功能目标的选择和合理确定; ②、先进的总体(系统)设计思想; ③、系统可靠性保证; ④、使用操作简便; ⑤、耐受性和鲁棒性。

2016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个体化医学的药物基因组学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 2016年度) 一、项目基本情况 二、推荐单位意见

三、项目简介 基因变异不但是个体传统表现型千差万别的重要原因,也是长期以来导致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疗效不好乃至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重大实践课题,项目展开了系统深入研究,历时30余年获得以下成果。。 一、通过万人以上样本查明了7个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酶活性群体分布特征。对30多种相关基因变异及相关单倍型的群体分布及其对活性影响规律、不同CYP450代谢酶的基因构型对30多种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征及其相关在体与临床实践意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克隆了一个新的药物代谢酶功能多态基因,提出了“基因剂量效应”理论。这些成果为我国现代药物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二、查明了药物转运体BCRP、ABCC1和OATP1B1基因型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及对重要药物瑞苏伐他汀、普伐他汀、那格列奈药代和药效动力学的影响;发现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 421C>A基因多态性可显著影响瑞苏伐他汀的血药浓度,是乳腺癌耐药蛋白基因变异对药物反应性差异影响的首篇报道,为他汀类调脂药物的“胆固醇逃逸”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 三、以β1肾上腺素受体(β1-AR)、核转录因子7类似物2基因(TCF7L2)和ATP敏感性钾通道 (KATP) 亚单位基因 (KCNJ11) 为代表,查明了中国人群中上述药物作用靶点基因型的分布特征,发现这些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可显著影响美托洛尔或瑞格列奈的药物效应,为阐明药物作用靶点基因多态性导致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遗传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所列8篇代表性论文被他引423次(SCI他引313次),其中5篇发表于药理学领域权威期刊Clin Pharmacol Ther;20篇核心论文被他引1331次(SCI他引895次),单篇最大他引172次,并被JAMA、Physiol Rev和Nat Genet等国际权威期刊引用和高度评价;出版教材和专著5部,填补了我国药物基因组学的学科空白;在理论成果支撑下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张针对具体疾病的“高血压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并获得专利授权,被CFDA批准为III类医疗器械;应邀成为国际遗传药理学倡导组织(PGENI)全球7大中心之一;在中华医学检验分会的倡导下,国家卫计委在项目完成单位建立了全国首批(共3家)个体化医学检测试点单位和唯一个体化医学检测培训基地。 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国药物基因组学的基础,开创了我国个体化医学的时代,同时也引领了我国药物基因组学和转化医学的发展。

传统医学中医基础理论

传统医学中医基础理论 1、被称为“孤脏”的是() A三焦 B肺 C心 D脾 2、被称为“先天之本”的是() A肺 B肾 C肝 D心 3、称为“娇脏”的是() A肺 B脾 C肝 D心 4、“血汗同源”说明哪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A气与津液 B气与血 C血与精 D血与津液 5、心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血液的运行与贮藏B气的生成C精的藏泻D气机的调节 6、具有“明显季节性”的邪气是() A寒 B风 C湿 D 暑 7、被称作“气之本”的是() A心 B肾 C肺 D肝 8、房劳过度,易损伤的脏腑是() A心 B脾 C肝 D肾 9、被称为“阴脉之海”的是() A任脉 B督脉阳脉之海 C冲脉 D带脉 10、六淫中最容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寒邪 B湿邪 C风邪 D燥邪 11、具有“通调水道”功能是()

A肺 B肾 C三焦 D心 12、下列因素中,易于蒙蔽心神的是() A瘀血 B痰饮 C结石 D血瘀 13、下列属于正治法的是指() A通因通用 B寒因寒用 C寒者热之 D塞因塞用 14、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15、下列脏腑中与二便的排泄均有密切相关的是() A膀胱 B大肠 C肺 D肾 16、具有化湿而恶湿特点的脏腑是() A心 B脾 C肺 D肾 17、金元四大家中“滋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杲 D朱震亨 18、寒实证治疗应该() A热者寒之 B寒者热之 C寒因寒用 D热因热用 19、脾虚可制下列哪一项血行异常的是() A出血 B血瘀 C血行加速 D血行迟缓 20、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21、脾开窍于() A目 B舌 C唇 D口, 其华在唇 22、对血运和呼吸运动均有推动作用的是()

个体化医学背景下的个体化检验诊断

拔、女性的月经期和怀孕期以及生活习惯等。应建立基于生理因素的个性化的参考范围,来更好的解 释检验结果。(2)同一标本不同检验项目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即比值校验。许多检验项目或同一检验项目的不同检测参数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可用来判断检验结果是否可靠。(3)同一患者同一时间不同标本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4)当前结果和既往检验结果分析:即差值校验。通过LIS 系统和以往的历史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 3.1.3差值校验差值校验是比较患者当前结果和前一次结果之间的差值,是否超出预期的正常界限,以排除检测错误,确认检验结果并提示诊断建议,是检验结果审核和解释中常用方法。差值校验方法可以分为单个项目和多项目差值校验,其中多项目差值校验由于计算方法复杂、运算速度慢及假阳性率高等原因,实际应用较少。单个项目差值校验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1)差值=当前结果—前一次结果;(2)差值百分率=(差值/当前结果)×100%;(3)差值变化=差值/间隔时间;(4)差值变化率=(差值 百分率/间隔时间)×100%。肾脏疾病的生化指标如肌酐、尿素氮,肝脏疾病 的生化指标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是指示疾病发展进程的灵敏指标,它们随着疾病的变化而变化,是时间依赖性的试验项目,其差值校验算法采用差值变化和差值变化率来表示。一些血液学和电解质指标,在人体内的变化范围非常小,通常不随时间和疾病变化而大范围改变,是非时间依赖性的试验项目,其差值校验算法采用差值和差值百分率来表示。超出高低限的试验项目提示差 值校验失败,应注意随机误差和病情变化。从检验流程分析,首先要考虑标本调错、操作错误、仪器故障及系统偏差等给出了错误结果,需要时及时纠正,确定结果准确无误才能正式报告。 从临床意义分析,如果差值校变化较大,考虑患者的病情是否发生显著变化,引起检验结果的改变,需密切注意病情观察,确保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略,读者需要可向编辑部索取 )个体化医学背景下的个体化检验诊断 谢鑫友 doi:10.3969/j.issn.1671-0800.2011.10.002【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1-0800(2011)10-1084-04 作者单位:310016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通信作者:谢鑫友,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学位点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创新学科——个体化检验诊断学负责人。Email:scottxie@https://www.360docs.net/doc/f65498224.html, 个体化诊疗是基于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充分注重个体差异性,进行个体医疗设计,采取优化的、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使之更具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特色领域。个体化检验诊断是综合当前最新的理论及检测技术,对个体进行合理和特异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或药物,是个体化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个体化检验诊断产生的背景 传统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可以被称为个体化医学 的鼻祖,但是现代个体化医学是由基因组学的发展而发展的新医学概念,所以个体化检验诊断的初始核心是以基因组学为基础的个体化基因诊断。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的完成提示,DNA 的核苷酸序列在不同个体中至少有99.9%是相同的,但在任意选定的两个个体中,DNA 序列可以有数以百万计的变异点,其中绝大多数都属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这些SNP 的组合和差异造成了个体之间疾病易感性和药物疗效性的差异。另外,后基因组学如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的发展也大大扩展了个体化检验诊断的内容。

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案例分析500例

案例11 糖尿病患者便秘不应用硫糖铝(常见副作用为便秘),可加重便秘。换成铝碳酸镁(餐后1小时)。 吗丁啉(餐前半小时)和其同服,会减少胃黏膜保护剂在胃内的滞留时间。 13土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喹诺酮、阿米卡星、甲硝唑、青蒿素对人附红体病有效。如果患者肾功正常,丁卡为首选;肾功损,可选土霉素、甲硝唑、多西环素。 14支气管哮喘 普米克都保(布地奈德粉吸入剂): 深度用力吸气,吸完漱口,以降低真菌性口炎的发生。 奥克斯都保(富马酸福莫特罗粉吸入剂):福莫特罗是一种β2受体激动剂,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患者雾化吸入万托林+爱全乐,手抖是万托林的不良反应,口干是爱全乐的不良反应,如可耐受,不用停药。

口服激素逐渐减量,最好达到吸入糖皮质激素替代全身激素,因该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等激素不良反应。 患者夜间有发作,说明激素使用量不够。哮喘急性发作期激素使用应早期、足量、短程。患者可以睡前加服β2受体激动剂如丙卡特罗片(美普清),25μg,qn。 雷尼替丁可降低茶碱的肝脏清除率,合用可增加后者浓度和毒性。 15单次大剂量肌注氯丙嗪导致低血压,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其有阻断M胆碱受体和肾上腺素能α受体的作用,阻断后者引起低血压。 用药期间夜尿可呈粉红、红或棕色。 可减少出汗和机体散热,应避免在炎热条件下工作。 16苯妥英钠蛋白结合率高,为88-92%,主要与白蛋白结合。该患者白蛋白仅为2g/L(正常40-55),游离苯妥英钠的浓度是19.6μmol/L(治疗浓度4-8),以达中毒浓度。 17地高辛的中毒浓度为>2ng/ml。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耐受性低,需小剂量开始,个体化给药。 18心肌桥的存在,医生将静滴硝酸甘油改为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50mg,qd。考虑到有加重肌桥狭窄程度的可能,建议医生换为美托洛尔或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的药物降

循证医学与个体化医疗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No.2006CB504602) Correspondence :Jian 2ping L IU ,MD ,Professor ;Tel :010*********;E 2mail :jianping_l @https://www.360docs.net/doc/f65498224.html, Editorial 专论  循证医学与个体化医疗 刘建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北京100029 摘要:21世纪临床医学强调个体化医疗模式,这种模式的提出是基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分型和多核苷酸多态性)的发现以及新的医疗模式(生物2心理2社会2环境2精神),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这与中医药数千年来的个体化辨证论治有不谋而合之处。循证医学时代对个体化医疗的理解和要求促进了对个体化医疗的实践研究,真正使外部研究证据、医生个人技能和经验与患者的价值观和偏爱有机结合,做出明智、合理的医疗决策。本文论述了个体化医疗的含义以及中医的个体化诊疗特征,就循证医学时代如何开展个体化诊疗和实践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循证医学;临床医疗模式;个体化医学;辨证论治 Liu J P.J Chin I nteg r Med.2009;7(6):5052508. Received April 13,2009;accepted April 24,2009;published online J une 15,2009. Indexed/abstracted in and f ull text link 2out at PubMed.Journal title in PubMed :Zhong X i Yi J ie He X ue B ao.Free f ull text (H TML and PDF )is available at https://www.360docs.net/doc/f65498224.html,.Forward linking and reference linking via CrossRef.DOI :10.3736/jcim20090602Open Access Evi de nce 2bas e d m e dici ne a n d i n di vi d ualiz e d heal t h care J ian 2ping L IU Center for Evidence 2Based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In 21s t century ,clinical me dicine moves toward a model of individualize d health care.The develop ment of the individualize d model is bas e d on the res earch findings of human genomics project including genotyp e and single nucle otide p olymorphis ms (SNPs ),as well as the new health care model ,that is ,biological 2p s ychological 2s ocial 2environmental 2spiritual.It reflects the ide a of p atient 2centere d care ,and corresp onds to the tra ditional practice of Chines e me dicine ,which a ddres s e d the individualize d therap y on the basis of s ymptom p attern differentiation.Howe ver ,the era of e vidence 2bas e d me dicine affords new meanings of individualize d he alth care and promotes the res e arch on the practice.The practice bas e d on evidence would happ en up on the inte gration of external res e arch evidence ,the exp ertis e and exp erience of practitioners ,and the value and preference of p atients ,s o the decision of health care will be cons cientious ,explicit and judicious.This as s ay des cribes the me anings of individualize d health care in different me dical contexts ,the characteris tics of individualize d practice in Chines e me dicine ,and prop os als for further res earch in practice. K eyw ords :evidence 2bas e d me dicine ; clinical practice p atterns ;individualize d me dicine ;s 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世界卫生组织(W HO )指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个体化医疗的模式,反映了医疗卫生领域学科发展的前沿,在未来医学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体化医疗也是传统中医诊疗实践的基本 方法。 1 中西医两种医疗体系下个体化医疗的含义 中西医两种不同的医疗体系对个体化医疗的理解不同。西方医学中,个体化医疗的概念最早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