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50年的本土化历程

中国油画50年的本土化历程
中国油画50年的本土化历程

本土化的历程——中国油画50周年回顾(彭彤)

如果从明代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等人携天主、圣母像来华算起,西方油画传入中国已经有四百年历史了。这四百年也就是作为西方艺术一个重要门类的优化逐渐本土化、并最终融入中国文化的过程。从康、乾年间郎世宁、王致诚等欧洲人在宫内传授油画技法,到清末关作霖、关乔昌等人在广州开设画店,从鸦片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中知识分子出洋学画,到辛亥革命后上海艺专、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后改为北京艺专)等许多正规美术院校的相继成立,从二三十年代中国油画的初步发展,到抗日战争时期油画家们的抗日救亡,中国油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本土化的步履缓慢而坚定。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油画才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本土化过程才真正开始加速。50年过后的今天,虽然中国油画还存在某些不足,但毫无疑问的是,油画这种纯粹西方的艺术形式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文化,完成了其本土化的历程。这一过程究竟是如何得以实现的呢?下面我们将在回顾中国50年油画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作为西方一种重要艺术门类,油画在他各种构成因素上都渗透了西方文化的精神。但是在油画进入中国后,本土化趋势却发生在它所有的构成因素上。随着中国画家对西方式油画的逐渐熟悉,他们开始在美学诸内容和艺术技法等各个层面进行本土化尝试,用这种西方的艺术形式描绘中国的风土人情,表达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在题材上,中国油画取材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遭遇和现实状况。在审美情感上,它表达着属于中国人的生命观念和美学理想。在画面构成的视觉形象方面,汉字形象、龙凤图案和国画意象等中国文化的符号也在源源不断的进入油画。甚至在最具稳定性的艺术技法方面,从明暗造型到勾线平涂,从立体透视到“散点透视”,本土化的尝试不断地深入发展。在中国油画发展的各个阶段,上述油画构成因素的本土化尝试都在进行着。只不过50年间,各个时期的侧重有所不同,并在社会变革、政治历史的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本土化阶段。

一、政治本土化:1949-1976年的中国油画

如前所述,西洋油画在中国的本土化从他进入中国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尤其是在二三十年代,徐悲鸿、刘海粟和林风眠等开创了西洋油画本土化的一个阶段。但无论从油画所表达的中国精神说,这都还处于一个相对较弱时期。新中国建立才使得这一本土化历程进入一个新境界。

1949年至1976年这近30年是中国有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从本土化的角度看,这个时期的中国油画表现为“政治本土化特征”。虽然在绘画技法上,油画及们试图实现中国传统勾线平涂与西方明暗造型方法的对接,在表现内容上,也试图实现表现题材的多样性和风格的多元化,但总的看来,中国油画在这一阶段的本土化主要是以政治上的本土化为标志的。所谓“政治本土化”,是指以政治为中心再从艺术表现技巧的方面进行的本土化。他在西方古典写实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的影响下,以歌颂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为主题,以革命先烈、领导人形象、革命战争和历史场景等政治性内容为题材,并结合油画技法等方面的本土化,形成了独具中国“民族气派”的油画样式。在“政治本土化”中形成的中国油画从风格上说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前苏联优化影响下形成的、以揭示苦难和罪恶为主题的油画作品,如《刘胡兰》、《刘少奇与安源矿工》等;另一种影响更大的类型是以“红.光.亮”、“高.大.全”为特征的“红色经典”。应该说,后者更是中国油画“政治本土化”的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文艺政策上,美术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继续被当做“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美术家们高举“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大旗,开始了建设中国现代美术的光辉历程。值得注意的是,从新中国建立伊始,中国油画就一直努力发展油画的“中国气派”。我们党在毛泽东思想的

指导下,一向强调“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文艺战线上,这表现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推陈出新”方针的提出。所谓“洋为中用”的实质就是要求进行油画在中国的“本土化”。从这一时期著名的美术家的创作实绩来看,虽然也存在着一些比较大的毛病,但总的来说应该承认是有相当成就的。邵大箴在评价五六十年代我国油画艺术时说:“50-60年代我国油画艺术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在探索油画艺术如何具有民族气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许多艺术家的试验和探索没有停留在形式技巧,而是深入到内容和审美情感的层次,努力使自己的创作在精神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无疑是相当有见地的评论。

在中国油画的“政治本土化”历程中,许多油画家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建国初期,产生了一大批“政治本土化”特征鲜明的油画作品。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胡一川的《开镣》、罗工柳的《地道战》、吴作人的《齐白石像》、《三门峡》、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夜渡黄河》和冯法祀的《刘胡兰》等。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中国油画的“政治本土化”出现了新的高潮。此期间产生的优秀作品有董希文的《春到西藏》、《红军不怕远征难》、王式廓的《转战陕北》、《血衣》、罗工柳的《毛主席在井冈山》、黎冰鸿的《南昌起义》、高虹的《决战前夕》、林岗的《狱中斗争》、侯一民的《刘少奇与安源矿工》、闻立鹏的《国际歌》、靳尚谊的《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钟涵的《延河边上》、孙滋溪的《天安门前》等。就“政治本土化”特色而言,上述画家中,影响最广、成就最大的画家就是董希文、罗工柳、王式廓、侯一民等。

在中国油画的“政治本土化”阶段中,董希文的作品最具有典型的“中国气派”。他的油画《开国大典》可被视为中国油画“政治本土化”的经典作品。这幅油画构思宏伟、场面开阔,色彩富丽堂皇。它取材于国家政治生活和历史变革的关键性事件,刻画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的英雄群像,变现了青春中国的朝气蓬勃和如锦前程。天安门广场上胜利的红旗光彩夺目、欢庆的人群万众欢腾;城楼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和周恩来等新中国领导人神情庄重、容光焕发。占画面面积近一半的广阔蓝天明亮而悠远,衬托出天安门城楼上硕大的大红灯笼和硕大的擎天立柱。在绘画技巧方面,董希文将西方油画的明暗造型和空间透视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勾线平涂完美的结合起来,画风细腻而精致,色泽典雅而庄重,充分显示了中国油画的审美情趣。在近5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部“红色经典”有力的规范了其后“政治本土化”油画的范型,极为经典的展示了中国现代油画的民族气派。此外,董希文的《红红军不怕远征难》受前苏联油画的影响,以大面积的普兰为基调,画面色彩低沉,象征革命斗争的艰难和困苦,同时,又以橘红色火光为视点,强烈的明暗对比之下,象征希望之火在困难形势下的暂时蛰伏。这是董希文非常满意的作品,也是中国油画“政治本土化”过程中独具特色的作品。

王式廓的代表作是《参军》、《转战陕北》和《血衣油画稿》。《参军》描绘普通的革命群众形象,画风质朴而随意。《转战陕北》作于1972年,以平实的绘画语言勾勒出广袤群山,并以此衬托出毛泽东主席的开阔胸襟和伟人风范。

罗工柳也是50至70年代中国油画“政治本土化”过正中有影响的画家。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创建工作,1953年出任过该院绘画系主任。1955-1958年他还被选送到前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油画三年。50年代他的代表作有《地道战》和《整风报告》等。60年代后,他的代表作品是《毛主席在井冈山上》和《前赴后继》等。其中《地道战》取材于极富戏剧性和动作性的瞬间,着力表现其抗日军民的机智和勇敢。《毛主席在井冈山上》是一幅值得深入体味的作品。在这幅著名油画作品中,罗工柳表现着政治化的主题,而在绘画语言上,又极力探索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进行对接的可能性,并最终成功创造出了“本土化”色彩极为浓烈的油画作品。人物形象的大面积色块平涂和线条的大胆运用,作为画面背景的山体大量采用国画的点染笔法,所有这些,都是这幅画呈现出强烈的“中

国气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侯一民的《刘少奇与安源矿工》。这幅油画也是“本土化色彩”浓郁的作品。做品取材于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工人斗争,是建国以来历史题材画的上选之作。作品不仅场面宏大,人物形象生动,而且采用了直线勾勒的技法,形成版画般强有力的视觉效果。总之,纵观1949至1976年间的中国油画,作为西方艺术形式的油画不断地被“本土化”主要表现为单一的“政治本土化”模式。在偏激的“主题先行论”、“题材决定论”等政治工具约束之下,虽然也形成了典型的本土化的中国油画,但也留下了题材和风格单调、绘画语言粗糙和艺术感染力不强的欠缺。这也正有待于新时期油画“本土化”来进行弥补。

二、乡土本土化:新时期油画

新中国前30年的油画艺术发展最终导致了一种单一的政治型艺术态势,“本土化”进程陷入意识形态化的窠臼。新时期的到来重新开拓了油画的“本土化”进程。在1977年至1989年间,中国油画全面复苏。就本土化视点看,新时期油画先是由表达愤怒和反思出发,继续进行着“政治本土化”,紧接着开始的“乡土本土化”的创作倾向,而85前卫艺术大潮更为全面的进行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在中国的“本土化”。但由于其艺术思想不无极端,其代表性画家无论是北方群体的王广义、西南群体的毛旭辉、还是浙江新空间的张培力或极端现实主义的厦门达达黄永砯,都未能真正推进油画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因此,我们以获得重大成就的“乡土现实主义”优化为标志,将新时期油画本土化成为“乡土本土化”应该是不为冒昧的吧。

新时期油画在乡土现实主义的“乡土本土化”之前,还有一段重要的“政治本土化”过程。这主要表现为“伤痕美术”的创作思潮。虽然从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方面看,“伤痕美术”与新时期以前革命现实主义美术大有不同,但实质上它仍是政治化、工具论思想的表现。从本土化角度看,“伤痕美术”认为脱离“政治本土化”的路子。“伤痕美术”的代表性画家和作品是高小华和他的《为什么》、程丛林和他的《1968年X年X月雪》、王亥和他的《春》、何多岑等画家和他们的《我们曾经唱过这支歌》以及王川的《再见吧,小路》等等。前两幅作品以文革中的武斗为题材,表现青年一代对历史的反省与沉思,后几幅作品以知青生活为题材,表现他们对上山下乡的知青经历的态度和感受。如梦初醒的“悲愤”、“困惑”和“忧伤”等多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共同为“政治本土化”的中国油画唱响了一段无可奈何的挽歌。

“乡土美术”是新时期美术取得最大成就的一个油画流派。它不仅在当时开创了一个重要美术思潮,而且为西洋油画在中国的本土化开创了另一重要的美术范式——“乡土本土化”。随着时光的流逝,它甚至积淀成为中国特色油画的一种代表性样式。其代表性的画家是罗中立、陈丹青、何多岑、艾轩等。

罗中立和他的油画是“乡土本土化”的典型代表,为中国特色的“乡土写实主义”的出现做出了巨大贡献。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作于1979年夏天,展出于1980年,是在观众和批评家中引起过强烈共鸣的一幅优秀作品。《父亲》以它巨大的领袖像尺寸,展现了一位原生态的农民,一位苦难、驯良、慈祥的“父亲”。罗中立用他朴素的人道主义理想既为中国农民作画,又为中国社会和历史作画。这幅作品当中,巨型的特写肖像和超级写实主义的精细笔触,刻画出一位原汁原味的中国农民形象,传达出一种地地道道属于中国人的情感。从本土化角度看,与此前“政治本土化”的作品全然不同,他站在乡土风俗的立场上把西方油画的这种艺术样式完全融入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当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罗中立以创造了《金秋》、《春》、《屋檐水》、《翻门槛》等表现大巴山乡村农民生活的油画,继续坚定的走着一条“乡土本土化”的中国有化之路。

陈丹青也是致力于“乡土本土化”创作的一位实力派画家。他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的毕业作品《西藏组画》是中国新时期美术的重要成果。《西藏组画》由7幅相对独立

的油画组成,包括《进城》、《母与子》、《牧民》、《洗发女》、《康巴汉子》和《朝圣》等。这些作品以毫无戏剧性和意识形态因素的创作面貌,从“乡土本土化”的思路出发,着力还原西藏人民的原生态生存方式,从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何多岑在进行的油画“乡土本土化”时有着他个人独到的艺术特色。这种特色表现在他在进行写实主义创作的同时极力为作品揉入强烈的象征主义因素。所以,何多岑使他的乡土主义作品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而进入了更高的艺术境界。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春风已经苏醒》、《青春》、《老墙》、《带刺的土地》和《天空下的孩子》等。尤其是《春风已经苏醒》赋予了中国乡土美术以更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开创了“风格本土化”的另一种油画范式。《春风已经苏醒》这幅油画作品以一位坐在冷灰色枯黄草地上、用手轻抿着嘴唇的小女孩为刻画对象。画中浓郁的感伤而又富含憧憬的抒情氛围,为一个时代的历史机遇做出了有力的表达。

此外,艾轩的《诺而盖的季节风》、《冷雨》、《栏》,程丛林的《姐弟》,张晓刚的《藏族新一代》、《阳光下的诺和盖》和朱毅勇的《山村小店》等都是“乡土本土化”的代表性作品。

三、多元本土化:中国90年代油画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美术的面貌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我在最近一期回顾新时期美术的文章中,把90年代的美术命名为“世俗型”。文章认为,90年代美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激情的耗尽,即左右80年代的两大文化思潮—“人文激情”和“现代主义激情”因商业时代的来临而最终耗尽。这种耗尽造成中国美术向世俗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全面回归。从本土化角度看,这种大的文化背景更有利于中国油画“多元本土化”时代的到来。毫无疑问,这种“多元本土化”的时代才真正是优化完全融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最终标志。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90年代中国油画的“多元本土化”态势,我们不难分解出“乡土本土化”、“日常本土化”和“技法本土化”等几种路向。

所谓“乡土本土化”是新时期油画本土化过程的延续。其代表性画家是罗中立、段建伟、段正渠、王沂东、韦尔申、郑艺等。罗中立本是新时期“乡土现实主义”最具成就的画家。进入90年代后,他毅然执着于表现巴山地区的民风民俗。他的作品《金钱豹》、《巴山阵雨》等充分表明他依然是这种倾向的代表人物。在这些作品中,他以夸张变形的艺术语言深沉的吟咏着正在小智的乡土情韵。河南的画家段建伟和段正渠在他们的乡土绘画中表现出一种非常强烈的“士气”。段建伟的油画《换面》、《发烧》,段正渠的油画《走西口》、《节日》等,凸显了河南、华北等地区农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赋予了他们以本然的美感风貌。而王沂东的乡土风情绘画则有浓厚的唯美主义因素。在他的油画作品《回娘家》、《山里的媳妇》中,他用精致的新古典主义笔调描绘了具有浓郁汉文化精神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

“日常本土化”是90年代中国油画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表征。以刘小东、王华祥、赵半秋、喻红等为代表的“新生代”画家有一种将艺术拉向中国当代现实生活的倾向。他们以毫不修饰、毫不遮掩的方式描绘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作品无论是选取的题材、描绘的形象还是表现的技法,都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和平常感。刘小东的油画《白胖子》、《违章》等就是“日常本土化”的优秀作品。此外,90年代中国画坛上还有另一种“日常本土化”的类型,这就是被批评家命名为“泼皮”的画风。他的代表画家是方力均和刘炜。方力均描绘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形象,也实现着对理想、教导等内容的疏离和世俗生活的还原。但他有刘小东等“新生代”画家所不同的艺术风格,他的那些置身在抽象背景前面的光头形象,表情戏虐、滑稽。其作品反讽意味明显,既充满对现代都市无聊的日常生活的嘲讽,又饱含将荒谬意义话的努力。

此外、90年代中国油画在表达手段和技法层面上,继续探索着本土化的可能。中国传统丰富的绘画语言更过的被广泛开发并使用。这也就是被我们称之为“技法本土化”的创作

倾向。在这方面,水中天的评论是切中肯綮的。他评点了多位油画家在“技法本土化”上的努力:“山东的顾黎明把传统木版年画的制作程序和色、线效果与现代抽象绘画形式相结合;洪凌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和形式结构融入油画风景;孙景波和曹吉冈偏重于水墨画墨韵和笔意的择取;徐虹则将传统中国书画的黑白关系移位,逆向探讨材质本身的表现性。”这些将中国传统绘画语言融入油画艺术形式无疑是促进油画本土化取得长足发展的有利因素。

总之,从本土化角度看,从1949年到1999年中国油画的发展是油画这种西方典型的艺术样式在中国彻底本土化的过程。今天,中国油画家虽然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那总的来看,已经能够娴熟的运用这门外来的艺术门类深入的表现中国文化的审美精神和中国人民的生存体验。所以,在回顾中国油画所走过的50年历程的时候,我们愈加感受到中国油画的勃勃生机,也愈加感受到中国油画的灿烂前景。其实本土化过程也就是一种创作过程。愿中国油画能够以其更深厚广博的本土资源和文化精神为世界油画贡献出更为优秀的艺术作品。

中国油画的历史与现状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中国油画的历史与现状 20世纪是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和中西文化融合的世纪。20世纪初期,以科技、制度为先导的欧洲文化陆续进入中国,使中国传统文化濒于解体的边缘。知识分子阶层对传统文化的信念发生动摇,而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则由抗拒、怀疑到学习,进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撷取。在这种历史环境里,西方绘画也顺利地进入中国,并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逐步成长为中国本土的艺术。而20世纪也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以油画艺术的灿烂多彩为特点的一个世纪。 一、中国画家的西画试验 清代晚期,一些中国官吏和文人到欧美各国的博物馆中,看到欧洲名画原作,为之折服。薛福成、康有为等人的欧游文札中,对这些名画新颖的诗意作了生动的描述。由于他们见到的是欧洲绘画的代表性作品,而不是他们的前辈文人见到的传教士笔下的圣像,因此清末文人心目中的油画作品不再是“虽工亦匠”、“不入画品”的奇技淫巧了。同时,海禁大开之后,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已经由轻蔑、贬抑一改而为尊重和仰慕。作为欧洲文化组成部分的油画,也成为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学习对象,当时的知识分子是为了复兴中国文化而学习欧洲绘画的。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画家来说,在20世纪之初并没有直接面对欧洲名画的机会。虽然在观念上变排斥为仰慕,但即使是有志于研习西画者,也只能面对西方绘画的印刷品摸索前进。清代后期,天主教会在上海土山湾孤儿院举办绘画工场,选拔有绘画天赋的儿童,由西洋传教士中擅长绘画者教授摹绘圣像。这成为中国境内最早出现的传授西画技艺的场所,在扩大西画影响方面的作用,土山湾孤儿院远远超过了清代前期宫廷里的传教士。 清末民初以“西洋画”擅名沪上的那些画家,如周湘、徐咏清、张聿光等人,都是这样通过间接渠道,点滴、片断地接受西画影响。由于他们在摸索学习西画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基础修养,所以他们所画的“西洋画”,在严格意义上都是“参用西法”的中国画;他们所作的油画,实际上都是中国画家的西画试验。最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油画作品,当然不是由他们临摹的圣像,而是这些画家所画的风景和肖像。 当时的油画风景,多描绘中国南方的港口或乡村景色。停泊着渔船的海港,矗立着宝塔的村镇,在朝霞或夕阳的映衬下显得宁静而神秘。这正是外国旅游者心目中的“中国风景”。当时的油画肖像,取材最多的是盛装的仕女和正襟危坐的士绅官吏。这一类油画作品反映着20世纪初期中国人的视觉印象,也十分完整地反映了当时中国洋画家的艺术趣味。 辛亥革命以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油画发生兴趣。他们“无师自通”地画起了油画。后来成为著名油画家的颜文梁,回忆他早年为学习西方绘画,临摹过外国商品广告画片,为取得油画表面的光亮效果,遍试桐油、蛋清、鱼油等材料。这些青年画家的油画尽管如此,这是当时求师无门的众多青年画家共有的经历。.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作品却比前面提到的那种仕女肖像和“中国风景”有较多个性风采,选材也较为宽广。 二、从个人意绪到家国兴亡—留学生的油画 真正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中国油画家,是那些去国外的留学生。广东的李铁夫(1869-1952)在20世纪初期曾在美国著名画家萨金特(Sargent,John Singer)

儿童油画中国的发展历程

儿童油画中国的发展历程 油画的发展历程:早期 距今 400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把欧洲油画作 品带进中国。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利玛窦向明神宗朱翊钧所献礼品中就有天主像、圣母像等。这 种精细逼真的绘画,使中国画家感到惊异,但并未给予较高的艺术评价,也没有中国画家追随这种画法。到清朝初年,有很多擅长油画的 欧洲传教士来华,并在宫廷供职。其中较的有意大利人郎世宁、潘廷章,法国人王致诚等。他们是中国宫廷内第1批外籍画师,曾受命绘制 过多幅油画肖像。乾隆帝弘历曾命宫中选少年奴仆,随洋人学泰西画 法(油画技法)。现存满族画家五德的纸本油彩山水画,便是这个时期 中国画家的油画作品。 油画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 最早出国学习油画的广东画家李铁夫,于1887年到美国,曾受业于 J.S.沙金,并以作品奖金和卖画所得,资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最早 到日本学画的李叔同,于1910年学成回国,随即在天津、杭州和南京从 事美术教学,他首倡石膏模型和人体写生,并在学校中组织洋画研究会。辛亥革命以后,出国学画的人渐多,他们的去向主要是欧美和日本。 较早去欧、美学画的有李毅士、冯钢百、吴法鼎、李超士、方君璧等人,后又有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周碧初、庞薰□、颜文□、常 书鸿、吕斯百、吴作人、唐一禾、周方白、吴大羽等。继李叔同之后 留日的有王悦之、许敦谷、陈抱一、胡根天、俞寄凡、王济远、关良、许幸之、倪贻德、卫天霖王式廓等人。40年代赴法国学画的有吴冠中、刘文清等人。 中国留学生初到西欧时,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已在画坛取得稳固地位,学院派古典主义虽有人支撑,但其影响已趋式微。在日本,以黑 田清辉为代表的新进画家,已经以印象主义的艺术观点改变了日本美

《油画的写意性》开题报告

《油画的写意性》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来源: 油画是西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17世纪随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20世纪初作为科学的文化形态得到发展。被置入中国文化和政治空间中的油画,无疑受到两者的影响。可以说,人们对油画的改造,从它移植到我国时就己经开始。画家在表现时采用着不同的中西融合手法,使作品在视觉上符合本民族的审美习惯。 回望一个世纪以来的美术时空,中国油画具有写意性并非是一个罕见的提法,它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重要现象。可以说,它贯穿了20世纪中国油画发展的大半部分历史。50年以后油画中写意性得到了迅速发展,涌现出不少实践者;在理论方面,不少艺术家、理论家对其进行了探讨。随着对油画技法的逐渐掌握和对油画史的了解,以及自身成长而逐步对精神意识形态的认知,我慢慢追寻在这一绘画语言之中,如何融入自己的思想,因此我开始了对写意性的探索,自己在实践中也尝试融入写意性。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油画具有写意性是西方油画语系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表达方式。这种独立的艺术表达方式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技法性转向精神性的转化过程。从表象上看,这种表达方式强调油画语言的特质,并借鉴中国书法、绘画中的用笔、用墨的方式来表达一种具有东方韵味的图式;从本质上看,随着中国地位的上升,对弘扬本民族文化的不断加强,中国的油画家们对传统文化认知加深,由此更多地转向对主观精神的表达。写意性贯穿了整个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蕴与社会背景下的产物。 今天我们在中华文化中不断反思,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思想、老庄学说等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影响,是我们在探讨油画的写意性时务必要直面和深思的基本事实,同时中国的写意精神也面临着现代转型与发展。在中华文化领域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 1.上古绘画(先秦、秦汉时期) 魏晋以前,绘画主要是“设色之工”所从事的职业,多是在岩壁和器物上作画,服务于礼教。 2.中国画样式的确立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最重要的发展是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绘画渐渐摆脱了各种羁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顾恺之:东晋画家。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主张,至今仍成为中国画的基础理论与指导纲要。顾恺之第一次提出“凡画,人最难”的观点,将绘画引导到人的精神 表达之高度。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正式列入传记的画家,也是有画迹,画论著 述流传至今的最早的著名画家。与其弟子陆探微,南朝齐梁之际的张僧繇,盛唐时 期的吴道子一道被尊为“画家四祖”。 谢赫: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画家和理论家。首次在其著作《画品》中总结“六法”,标志着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确立。“六法”是绘画创作要求和评定标准的六个范畴,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位置经营、传移摹写”的准则。《画品》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评论画家及其创作风格的著作。 中国画中主要门类之一的山水画,在此时期开始渐次独立形成。隋代画家展子虔所做的《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品类进入中国画的殿堂。 3.中国画特殊语汇体系的完成(唐宋元时期) 1)从初唐到宋代是中国画全面发展完善的时代。“唐工宋巧”。 (1)唐代 阎立本:是初唐著名的人物画家,有“丹青神画”、“冠绝古今”之誉。传世之作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 吴道子: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善于处理各种题材,绘制过大量的壁画,亦兼工雕塑,对唐代画风影响极大。有后世人摹本《天王送子图》。 张萱:玄宗时代的著名画家。著名作品《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周昉:晚唐画家,善画贵族妇女,严装华饰,雍容丰满,且注重仪态表达。传世作品《簪花仕女图》可被视为唐代仕女经典绘画的精品。 (2)唐末五代至宋代是绘画重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山水画的几位大师,也形成了花鸟画的重要派别与风格,人物画亦有相应的发展。 山水画:五代至宋初时期,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位画家为山水画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基本完善了山水画中最重要的笔法——皴法的探索和总结,在擦、染方面, 也有不用程度的创造与突破。 北宋的山水画充分发挥了各种皴染的技巧,将中国山水画那种宏大的把握能力发展 到极致,在北宋画家李成与范宽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范宽作品《溪山行旅图》。 “南宋四大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 花鸟画:五代时期是花鸟画发展并形成流派的重要时期。宫廷画院对花鸟画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中国花鸟画开山鼻祖黄筌,传世作品《写生珍禽图》,有着高妙的写实技巧。 五代南唐金陵布衣徐熙。独创“落墨法”,为后世“没骨法”开创先河。“黄家富贵, 徐熙野逸”。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是院体花鸟的代表作品。“院体画”精美豪华,雅致细腻。人物画:五代南唐人物画家顾闳中、周文矩,为人物画描写现实生活做出开拓性贡献。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为古代历史人物画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该图以手卷的形式展示出北宋晚期的都市生活与民

中国油画当下发展现状的几点思考

中国油画当下发展现状的几点思考 中国当代油画因过多地借鉴西方油画的艺术风格、艺术语言、艺术手法,导致其中西方艺术痕迹明显。中国油画应当立足于当代社会发展,构建有特色的中国油画艺术体系,重视提高油画艺术水平,使油画艺术经得起历史沉淀。 标签:中国油画;思考;艺术体系 一、前言 中国油画的发展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观念,在向国外学习的同时,也应融入中国文化艺术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使中西方文化融合。由于中国油画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影响,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油画应向现代主义绘画进一步探索和发展,使中国油画的发展逐步走向世界。 二、中国油画发展现状 纵观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借鉴西方油画的艺术风格、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让中国油画具有西方油画的艺术特色。但中国油画仅仅只是模仿西方文化的外表,忽视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思想和情感内涵,导致中国油画作品仅仅是表面技术手法的表现,没有精神文化底蕴。虽然在对中国油画艺术的认识、了解、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中国油画艺术家面临着艰难而漫长的挑战,但是我国优秀的中国油画艺术家还是应该继续探索,去构造一个有效且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艺术体系。[1] 三、对中国油画发展现状的思考 1.要立足于当代社会发展,构建有特色的中国油画艺术体系 基于中国油画发展的现状,要推动中国油画进一步地发展,就必须把握艺术的基本特性,探索深层次的油画艺术,根据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情况,加强中国油画的艺术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探索;还要关注当代社会生活变化,寻求中国精神文化底蕴,同时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精神需求,也要合理适当地引用新的审美观念。 中国的油画艺术借鉴西方艺术的科学理性精神,是在真实基础上创造了特定的、具有美学特征的艺术文化形态。而从社会精神层面的角度上看,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生存环境不断改变,出现了城市建筑、高速公路、立交桥等地貌变化,展现了大量的平面和直线的空间构成。除此之外,人们的服装、居住环境等也在丰富人们的视觉,使人们的社会情绪发生改变,艺术认知不断深化,使相应的艺术创作的内容和表现跟着发生变化。而且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也不同,中国油画家要关注时代各阶层人们的心理变化和外在表征变化,不断掌握新的时代特征,寻找油画的当代感。

浅谈19世纪新古典主义油画在中国的延续与发展

毕业论文 学生姓名张鹏学号081001054 院(系) 美术学院 专业美术学 题目浅谈19世纪新古典主义油画在中国的延续与发展 指导教师 陈云飞讲师/硕士 (姓名)(专业技术职称/学位) 2014 年 5 月

毕业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本论文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摘要:19世纪欧洲新古典主义影响了一批现当代油画家在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从最初形成技巧语言的借鉴到对新古典主义精神的借鉴和吸收,应该说在中国的油画发展历程中新古典主义引发了包括王沂东、孙为民、徐芒耀等一批本土画家对其形式语言和精神内涵的关注。另一方面在对当今油画的多元化发展上寻找新古典最新艺术语言和精神内涵,在当代油画多元化的形式中,新古典主义则以更为卓越的形式影响了众多青年油画家。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中国油画、多元化、发展

Abstract:The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classicism in Chinese, from the aspects of art history to fi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contex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ge of oil painters and work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lassicism,including Wang Yidong, Sun Weimin put the fusion of classical and local culture, Xu Wangyao on the fusion of new classical and surrealistic, fusionclassical thought and concrete forms to Chao Ge, the Wei Ershen painting,palace Lilong of neoclassicism, mannerism and national culture, Chen Yifei fusion of neoclassicism, elite culture and mass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oday's oil painting for finding new classical newartistic language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That sort Chinese painting history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from the multiplex oil painting development inlooking for new neoclassical in China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of new classicism in China. Keywords: New classicalism, Chinese painting, diversification,development

论中参考资料国油画的历史

论中国油画的历史 1.我国史料对油画的记载 可追溯到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周代,文献揭示了油画是中华民族民间古老的重要传统画种,它服务于宫室和民间,大到王侯的亭台楼阁建筑,小到日用器具的美饰。我们熟悉的“油画”、“油色绘”和“密陀绘”等称谓也早已存在于西汉及其后的史料文献之中。从一些考古发现推断,在实践中使用油彩绘画可能更早,甚至早到新石器时代出土的以油色所作的彩绘陶图案。油色绘在周代时就已经发展成完整的绘画形式。《周礼》中记有:“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紫檀木画其形象,御笔亲金书以赐重臣,碧油笼之。”这是迄今所见关于碧油罩明技法最早的文字记载。 2.实际上 十六世纪中期的明代《髯饰录》亦记载了有关古油画诸技法。《髹饰录》是一部总结中国古代髹漆工艺经验的巨著,总结了中国古代用漆、用油以绘制漆画、油画及漆器制作和各类装饰技法。其中记载:“金细勾彩油饰者”,“又金细勾填油色”,“油饰,即桐油调色也,各色鲜明”“描油,即油色绘也。其纹飞禽走兽、昆虫百花、云霞人物,一一无不备天真之色。如天蓝、雪白、桃红则漆所不相应也。古人画饰多用油,今见古祭器中有纯油色油纹者”“油清如露,调颜料如露在百花上,各色无所不应。见正色而却呈绘事也。”书中尤强调欲鲜彩图唯油画表现景物“各色无所不应”,而新鲜明净的浅色“则漆所不相应也”,因此“古人画饰多用油”,这样才能保证所绘图画色彩效果比用漆绘制色度高、鲜艳悦目。 另外,明代巨著《天工开物》中对胶彩画的弊端也有清晰的阐释,其认为胶彩附在木质器皿上易为木质纤维吸收而色彩会呈现粉浊,且附着力不强易风化脱落,更不适于在建筑木构、木板、门画、舟车、旌旗、帷幔和服饰彩绘上。因此,在古代中国服务于实用的胶彩画应次于“漆画”,而漆画的材料“漆”,本身是从富含树脂的落叶乔木所得,与空气接触后呈褐色,很难制作出鲜明的浅色颜料,“即漆工以鲜物采,唯入桐油调则显,入漆亦晦也”。因此,对于各种绘事中要求的新鲜明净的浅色“则漆所不相应也”。有关我国古代传统油画的记载,清代著名学者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之中曾记载当时京都的部分宋、元时的绢、帛油画内容。康有为遍游欧亚画廊,对中西方的绘画有深刻而独到的鉴赏力,他的书中记载:“宋画:易元吉《寒梅雀兔图》,立轴,绢本,油画逼真,奕奕有神。赵永年《雪犬》册幅一,绢本,油画,奕奕如生赵大年弟,以画犬名者可宝。龚吉《兔》册幅一,绢本,油画。陈公储画《龙》册幅一,绢本油画,公储固以龙名,而此为油画,尤足资考证。以上皆油画,固人所少见。沈子封布政久于京师,阅藏家良多,面叹赏惊喜,诧为未见。此关中外画学源流宜永珍藏之。元画:高暹《马》,册幅,亦油画,与前各油画合册,写瘦马迫真,珍品。”并且进一步认为,由于欧洲15世纪之前没有油画,故而是马可波罗将中国的油画传到欧

浅谈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

浅谈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 发表时间:2015-05-08T10:37:28.73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5月总第205期供稿作者:贾春[导读] 在当代中国油画中,写实和表现类油画风格仍然是主流,抽象、观念等类型正在日益发展强大。贾春甘肃省和政县第一中学731200 摘要:油画在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当代中国油画中,写实和表现类油画风格仍然是主流,抽象、观念等类型正在日益发展强大。 关键词:当代中国油画发展 一、研究当代中国油画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 对于中国而言,油画是一种舶来品,自明代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油画以其绚烂的色彩、丰富的表现手法、逼真的写实效果、巨大的视觉冲击力等特点而颇受国人喜爱,并逐渐在中国扎下了根。虽然油画艺术传到中国的历史是从明代开始的,但它作为一种绘画形式真正得到比较系统健康的发展还是在新中国的事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尺度、审美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导致当代中国油画呈现出多姿多彩,风格形式各异的繁复局面,写实、表现、抽象、观念等多种类型的艺术并行不悖。油画在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当代中国油画中,写实和表现类油画风格仍然是主流,抽象、观念等类型正在日益发展强大。改革开放的深入为画家提供了学习世界艺术的机会,也为我们研究当代中国油画提供了参照。选取当代中国油画进行研究,分析和梳理当代中国油画的主要脉络,分析各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油画艺术的影响,及其它表现出的特征,有助于我们准确认识当代中国油画的基本状况,从逻辑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油画的发展趋向,促进油画艺术的健康发展。同时,科学、理性地认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对于积极建设中国油画,推动其健康发展也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及其特点 艺术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社会现象,一种绘画风格的形成与发展都需具备一定的条件,是与其特定的时代、社会、民族、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素质修养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绘画是现实生活在画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这种反映不是被动的照搬生活,而是高于生活的创作,是对生活的本质认识,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与中国的历史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每个时期的油画都被赋予特定时代的社会烙印。各个阶段社会背景的不同,从而使中国油画的发展也各有特点,体现在作品中的是一种很强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1.面对逐步开放的社会发展,面对日益澎拜的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中国油画开始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油画作品带来了中国油画创作的新境界。画家们通过自己对当时那个时代的描绘和自己独特的创作思维和方法向社会奉献出他们最好的作品。其中以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最为突出。这些新形式美术的出现为新时期的美术形式和语言研究确立了地位。在以为社会服务的主旋律中,一批反映时代、代表时代的作品应运而生,这些作品作为中国风格和民族性的见证,曾经是中国油画发展史的骄傲。他们有的吸收欧洲油画艺术的传统,有的接受苏联油画的潮流,还有的一直坚持延安革命艺术的立场,并以艺术的时代使命为己任。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精神、内容,虽然不免有时代的局限,但是,那种真诚执着的品格,使这一时期的油画呈现出一种群体化的倾向。其代表作品有董希文《开国大典》、罗工柳《地道战》等。此时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建国后由于特殊的社会与法治环境,中国油画进入了“全盘苏化”的局面。中国美术教育尤其是油画教育采用苏联教学模式并迅速发展为我国油画教学的单一教学体系,它偏重于现实主义,讲求艺术社会教化功能,批判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在当时写实主义油画盛行,尤其是表现刚刚结束的革命历史和与政治相关的主题成为写实油画的主要特征,而其它创作题材比如风景、静物等均被冷落。受当时的文艺方针的影响,这个时期中国油画家的创作基本上都是服务于政治的,所以一批反映革命历史的画也就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了。比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就成为这一时期的典范,广为流传。 2.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油画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的发展环境和空间 画家们直接面对世界优秀的艺术作品的机会更多,并且从中获得了新的启发和认识。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中国当代油画步入了百花齐放的时代。 3.在各种新的艺术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当代艺术迅速发展,在繁荣的美术创作背景下各种艺术流派异彩纷呈 中国油画的发展进入崭新的状态,中国油画家们在广泛吸收各种流派的精华的同时,探索出了具有个人风格特征的绘画作品。画家以个性化形式表现自己的某种感情经历,这种经历对别人也许是无足轻重的,但对于自己却是挥之不去的情感记忆。所以,这一时期中国油画的发展局势是开放性、多元性的,是一个丰富而无标准的时期,绘画风格的样式也由单一转向多样。油画家们提出以“真诚心态、关注现实、民族精神、多样探索”为中国油画努力方向。中国油画艺术的题材、形式、风格、手法、材质更加丰富多样。 三、中国油画的发展趋势 毕加索说过:“艺术本身不变,而是人的思想在变,因此,艺术之所以变,正表明思想在变。”这是艺术发展的基本原理。油画自明代传入中国以来,在中国民族土壤中吸收融汇,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已经在内容和形式上和西方油画有了很大的不同,和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人文理念、审美情趣水乳交融,其艺术水平在国际上已具有相当的声誉。它还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继续向前发展。当今世界的美术形势变化很大,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脑的普及,各种具有冲击力的视觉表现方式深入社会各个空间,影响着人们审美观念。绘画在社会生活中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是惟一的视觉图像形式。在这种状况下,油画艺术要取得发展的空间,必须要在融汇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同时,致力于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发挥人类自身的智慧、创造才能和创新精神,增强艺术表现力,增强人文内涵,以手、心、眼的有机结合,发挥丰富的书写性感情语言所形成的特殊审美价值,充分展现东方文化的神韵和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操和心灵境界。

浅谈西方油画在中国的发展

浅谈西方油画在中国的发展 油画在中国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的荣辱历史。油画传入中国最初是为了摆脱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的屈辱而万里之外寻找而来的文化上的良药,为寻求文化的理性呼唤国人面对人生,面对现实的。油画在中国的生根和广泛的传播是中国文化的骄傲。西方的油画是运用对色彩和光影变化的理性分析来表达画家的情感。中国画家在西方油画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油画在中国国土上得到了充分的养分。油画民族化不仅仅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它代表的是世界文化的民族化。一、油画传入中国的历程从油画进入中国,其实就已经走向了本土化的发展历程。由于中西方绘画的思想教育和民族风俗不同,所以就有很多的中国油画家通过时代的变换来探索不同时期的民族风格化,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油画家都没能顺利地进行下去。“五四”前后,由于当代中国社会意识比较落后,所以有一批艺术青年出国留学,想学习西方科学来拯救中国,这时中国开始真正认识油画了解油画。艺术也是如此。于是当时对于西方油画的态度是膜拜式的“全盘西化”。中国出现 了第一代油画家是从十九世纪末才开始的——李毅士、李叔同、李铁夫。然后,徐悲鸿、林风眠、吴作人、刘海粟等,中国的第二代油画家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去法国、日本 等欧洲地区学习西方油画,另一批油画家在20世纪50年代去苏联学习油画,到80年代 后出现了第四代青年画家。由于中国油画家在出国前都有着很好的民族化风格,所以在西方学习油画时已经不知不觉的融入了中国的传统元素。回国后在他们的创作中是可以看到的。然而,正当这时的油画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的时候,由于外敌入侵中国,面临很大困境,大多文人投身于“救国救亡”的运动中去,所以西方油画的出现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状况,从而形成了边缘化状态的趋势。全国解放后,在“文艺为工农民服务”的旗帜下,为了使人们“喜闻乐见”,写实油画成为主流风格。1957年的政治运动对绘画的发展造成 很大的挫折,独立思考、创作自由、绘画特性、形式美感的追求都成了见不得人的东西。在当时这种环境下,油画家力图追赶不断变化的政治形势,把油画民族化变成了“年画 化”“图画化”。中国油画民族化的道路在坎坷中摸索。文革“十年浩劫”结束后,随着 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油画真正有了自己生长的土壤,以很快的态势发展起来了,中国油画有了当代前卫、意象表现和传统写实三种局面,这种多样化的发展,让油画在中国有了真正发展的空间。二、中国油画的写意性写意性油画在内容上具有是丰富的, 它是从中国多年对油画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它具有民族化和本土化的特征,从前辈画家大量的实践积累和作品实证中充分的体现出来。吴冠中就是其中之一。多年来,吴冠中徘徊在西方文化与东方传统的十字路口上。他早年受教于林风眠与潘天寿等大师,其文化修养与艺术训练都是中国式的,而后在巴黎的三年留学生活,则将他领进一个完全陌生的西方美学天地。我们看到吴冠中作品时,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艺术,从最初正面交锋,到渐渐互相妥协、融合,都能体现出他的绘画中的写意性,从中我们也认识到中西方绘画融合是非常艰辛的历程。例如:徐悲鸿与吴作人这两位著名画家的身上,我们能看到的是交替出现的中国与外国风格,没有体现出融合。他们的油画是写实的,中国水墨写意性比较强,

浅论中国油画的“消费”现状(一)

浅论中国油画的“消费”现状(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油画“消费”现状现状分析 论文摘要]:市场只是衡量一件作品是否入时或循规的消费性尺度,所谓的市场生效只是衡量一件作品能否投机生利的商业性尺度。一些发达城市进入了消费时代,这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也更加刺激了消费者的需求欲望。消费者强大的购买力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文化领域发生了大范围和深层次的变革。本文从“消费”的角度来关注中国油画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城市进入了消费时代,这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也更加刺激了消费者的需求欲望。消费者强大的购买力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文化领域发生了大范围和深层次的变革。激荡的社会转型期的市场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左右一切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艺术创作也未能幸免,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它正沿着商业利益的轨迹前进。这个五光十色、充满诱惑的社会确实容易使人眼花缭乱以致迷失方向,身临其境的人们仿佛着了魔似的,不能自拔,就连最具战斗力和敏锐感的艺术家也被卷入其中。 2006年秋季拍卖会,虽然有的拍卖公司拍卖中国当代油画总的成交额有所突破,并出现了青年油画家刘小东创作的巨幅油画《三峡移民》以2200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创造了迄今为止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全球最高纪录的亮点,但是平均的成交率大部分在60%-70%,整体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据预测,2007年拍卖的中国当代油画部分将继续维持这种局面,从整体态势上不会有太大变化,但市场会比2006年更加成熟,局部也会有些调整。 活跃在当代油画界的老一辈画家作品的价格平稳。吴冠中、靳尚谊、詹建俊、赵无极、朱德群等老一辈画家,这些年一直是国内油画市场的中坚力量。由于年龄等原因,他们近年来创作的作品数量比较少,出手的不是很多。一旦他们的精品在市场上露面,即成为投资者追逐的对象,并以较高的价格成交。笔者认为,这些老油画家的艺术水平相对比较高,名气比较大,虽然他们的价格比较高,如吴冠中,靳尚谊精品的画价每平方尺都接近100万元人民币,但投资他们的作品的风险比较小,他们未来市场的价格会一直坚挺。作为中长期投资,会有很高的回报。另外,一些地方的知名老油画家的价格应该稳中有升。虽然他们的作品在拍卖市场的数量不大,但作为中小投资者,应该把眼光放在他们身上,因为他们本身有冲击市场高价位的实力,只是缺少市场运作。 “写实画派”停涨下跌,“当代新现实主义画派”上扬。近些年,中国当代油画家尤其是一些中青年油画家当中写实之风泛滥成灾,他们大多数的作品或是表现老少边穷地区风情的,或是美女模特加建筑和风景的,有的甚至一个模特画了很多年。其特点是画面漂亮,人物表面刻画的精细,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但多数作品在精神层面上对现实生活挖掘不深,媚俗的较多。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陈逸飞、艾轩、杨飞云、陈丹青、王沂东等。2004年10月,由艾轩、杨飞云、王沂东等18人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写实画派”并组织了大型写实油画展,把写实油画推向了高潮。2006年秋季拍卖会,“写实画派”遭到了重创,写实油画出现了大量流拍的状况,其中的代表人物的作品成交也不理想。2007年“写实画派”将继续呈现下跌的态势,尤其是水平不太高,名气不大的画家的跌幅会更大。 与“写实画派”相比,“当代新现实主义画派”在2007年将有很好的市场表现。代表人物有徐唯新、沂东旺等,他们的作品关注民生,关注现实,内涵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进入拍卖市场的时间较短,没有市场炒作,加之目前的价格较低,徐唯新、沂东旺的画价平均为每平方尺为5-6万元人民币左右,未来的升值空间比较大,只要有精品入市,肯定会得到买家的追捧。 当代艺术成为国际炒作对象。国内艺术品市场上,当代艺术基本上是前卫艺术或那种多数人看不懂的怪艺术的代名词。近几年来,国外的很多拍卖行如英国的苏富比、佳士得拍卖行等,

中国油画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

Yi Shu Ping Jian 中国油画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 王聪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 摘要:随着世界发展艺术界到达了一个新高度,艺术节的发展备受瞩目,毕竟文化才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毫不夸张的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振兴的灵魂,而油画艺术正是当中的典型,各种类型的油画艺术应运而出。本文侧重于油画艺术给人的强烈感情冲击和发展的阐释,以及中国油画的发展现状、主要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究,从而为中国油画艺术乃至世界油画艺术提供可参考性价值。 关键词:中国艺术艺术绘画语言油画油画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J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7-0036-02 从中国艺术进程的发展来看,油画可以说是绘画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将人的感情收纳其中,从而达到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融合。中国艺术家在油画方面的优秀油画作品数不胜数,这些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积淀是中国艺术界的文化瑰宝。 一、浅析对中国油画艺术的理解 在中国的艺术文化史上,油画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古以来画作就是传达人类情感的一个重要方式,比文字更加浅显的便是画作,但同时比文字更加深刻的也是画作,而油画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利用浓厚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或明艳的橘红,或浓厚的明黄,或凄冷的靛蓝都是情感的迸发。中国油画艺术是文化情感的重要承载工具,国家领导人鼓励艺术家及学生们积极对外学习,更是为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二、油画的主要类型分析 从油画的类型上来看主要有人物画以及风景画和静物画几种,其中的人物画油画主要就是对生活当中的具体人物的表现,从而来对人物的性格以及社会牛活风貌进行揭示。静物油画,这主要是从日常生活中进行取材的,来通过静物描绘对生活气息以及时代特点加以反映。另外就是风景油画类型,如诗如画。谈论“风景”概念的本质在当下似乎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因为作为现代艺术家眼中的一种特定画质,它越来越失去吸引力。 三、油画中蕴含的艺术之美 (一)油画之美的浅显理解 油画是艺术的主要类型之一。狭义上的油画是用色彩对客观世界的艺术描绘。在实际目的和相关任务的基础上,油画分为架上绘画、纪念碑和装饰。架上绘画艺术最为充分体现在画面上,画面可用于各种内容和形式的深入细化,油画绘画艺术手段的基础是颜色,与明暗对比和线条不间断的统一,颜色和明暗是通过绘画开发的,其完整性是其他类型的艺术所无法实现的。这是由于现实绘画中固有的体积和空间建模的完美,现实的生动和准确传递以及其他视觉美德。油画艺术所包含静物、人物、风景等,是掌握绘画技巧的必要过程与基本途径,油画艺术不单是理论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获得的造型和审美能力,完善自身的绘画语言,从而达到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切合艺术境界的内心感受。 (二)油画独特的美 油画艺术经过时代的变迁已然发生了变化,油画和其它艺术品一样都是别具一格的存在,画家的情感和意图应靠语言媒介来表现和传达。油画语言则是通过色彩与线条的美给人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从眼睛直达内心的抓住人的情感爆发点,人的大脑又产生一系列的联想与对艺术的深思,或许这正是油画经久不衰的特别之处。油画是情感,这是一个与其他人一起看世界的机会。审美教育不能仅限于历史和艺术信息。人们可以彻底研究各种时代、艺术风格、艺术年表、历史发展方式等。然而对艺术漠不关心,与艺术隐藏的东西不同,对于许多真诚热爱艺术的人来说,它被吸引作为太阳的植物,但却没有从中得到它所能给予的东西,这 36

关于中国油画的文章

关于中国油画的文章 油画从外来艺术发展成为中国绘画的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学习、吸收和成长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早期,距今 400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把欧洲油画作品带进中国。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利玛窦向明神宗朱翊钧所献礼品中就有天主像、圣母像等。这种精细逼真的绘画,使中国画家感到惊异,但并未给予较高的艺术评价,也没有中国画家追随这种画法。到清朝初年,有许多擅长油画的欧洲传教士来华,并在宫廷供职。其中较著名的有意大利人郎世宁、潘廷章,法国人王致诚等。他们是中国宫廷内第1批外籍画师,曾受命绘制过多幅油画肖像。乾隆帝弘历曾命宫中选少年奴仆,随洋人学泰西画法(油画技法)。现存满族画家五德的纸本油彩山水画,便是这一时期中国画家的油画作品。 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较前频繁,西方的宗教绘画和商业性绘画更多地进入中国,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也较前显著。但真正掌握西方绘画技法的中国画家,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同治年间,欧洲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设立孤儿院,向收养的孤儿传授各种技艺,其中的图画馆传授西方绘画技术。孤儿长大离院,也把油画技法带到社会。清末民初活跃于上海的周湘、张聿光、徐咏青等人,都出自土山湾孤儿院图画馆。与此同时,一些中国文人到了欧洲各国,亲眼看到西欧画家的精心杰构。薛福成的《巴黎观油画记》被广为传诵,康有为的《意大利游记》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给予极高的评价。中国知识界通过他们优美的诗文,初次了解到与中国传统绘画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绘画。 1902年,清廷颁行学堂章程,采行日本制度。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保定北洋师范学堂都设图画手工科,开油画课,聘请外籍教师任教。1909年,周湘在上海先后办起中西美术学校及布景画传习所,传授西洋绘画技法。丁悚、乌始光、刘海粟、张眉荪等人曾在此学画。这是中国学习西方美术教育的开端。同时,许多没有机会接受训练,又缺少油画材料的学画者,往往从摹绘油画印刷品入手,并使用各种代用颜料、油料,绘制基本上是中国传统风格的油画作品。直到出洋学画的青年陆续回国,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 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最早出国学习油画的广东画家李铁夫,于1887年到美国,曾受业于J.S.沙金,并以作品奖金和卖画所得,资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最早到日本学画的李叔同,于1910年学成回国,随即在天津、杭州和南京从事美术教学,他首倡石膏模型和人体写生,并在学校中组织洋画研究会。辛亥革命以后,出国学画的人渐多,他们的去向主要是欧美和日本。较早去欧、美学画的有李毅士、冯钢百、吴法鼎、李超士、方君璧等人,后又有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周碧初、庞薰□、颜文□、常书鸿、吕斯百、吴作人、唐一禾、周方白、吴大羽等。继李叔同之后留日的有王悦之、许敦谷、陈抱一、胡根天、俞寄凡、王济远、关良、许幸之、倪贻德、卫天霖王式廓等人。40年代赴法国学画的有吴冠中、刘文清等人。 中国留学生初到西欧时,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已在画坛取得稳固地位,学院派古典主义虽有人支撑,但其影响已趋式微。在日本,以黑田清辉为代表的新进画家,已经以印象主义的艺术观念改变了日本美术教育的内容。由于日本不像法国那样具有深厚的油画艺术传统,所以留日学生(包括最早的李叔同)在艺术上普遍倾向于印象主义以后的各流派。留欧的李毅士、吴法鼎、李超士、徐悲鸿、

中国绘画发展史

概述 从我国各地原始岩画及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我国绘画历史已不下5000年。明清前绘画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之后外来绘画艺术不断传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体裁。油画、水彩画、漫画、宣传画等相继发展起来。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 编辑本段概况 明张宏《华子冈图》局部 史前绘画 绘画的萌芽 中国绘画艺术推前至旧石器时代内蒙古阴山岩画。它是一条东西长达300公里的画廊。人们因为宗教和巫术创作了这些图像。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以岩画和彩陶为主,绘画了日常生活和狩猎、舞蹈、祭祀和战争 人面鱼纹盆 鹳鸟石斧图 先秦绘画 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先秦绘画遗迹及其之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被推测为大部分的绘画都绘制在了易于腐烂的木质或者布帛上面。在商代的多处墓葬中发现了残存的彩绘布帛,木质

品上的漆画残留。其上多用红黑两色。 秦汉绘画 秦汉时期,绘画变成了褒奖功臣的有效方式,我们可以从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中见到当时绘画的遗迹。 秦都咸阳宫壁画遗迹

东汉壁画 汉代帛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艺术方面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在书法艺术方面,楷书真正出现了。曹不兴创立了佛画,南方出现了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等著名的画家,北方也出现了杨子华、曹仲达、田僧亮诸多大家,。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隋唐时期的绘画 隋代的绘画风格,承前启后,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山水画表现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间效果,山水画开始独立出来。 唐代的绘画在隋的基础上有了全面的发展,人物鞍马画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先后成熟,花鸟与走兽也作为一个独立画科引起人们注意,可谓异彩纷呈。破墨山水也开始出现。花鸟画的发展虽不象人物画和山水画那样成熟,但在牛马画方面却名家辈出,曹霸、韩干、陈闳、韩滉与韦偃等都是个中好手。此外,著名的画家王维、卢稜伽、梁令瓒等也名重于时,时至今日还能看到他们的传世作品或者后世的摹本。 周昉仕女图

中国油画发展

中国油画从外来艺术发展成为中国绘画的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学习、吸收和成长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早期,距今400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把欧洲油画作品带进中国。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利玛窦向明神宗朱翊钧所献礼品中就有天主像、圣母像等。这种精细逼真的绘画,使中国画家感到惊异,但并未给予较高的艺术评价,也没有中国画家追随这种画法。到清朝初年,有许多擅长油画的欧洲传教士来华,并在宫廷供职。其中较著名的有意大利人郎世宁、潘廷章,法国人王致诚等。他们是中国宫廷内第1批外籍画师,曾受命绘制过多幅油画肖像。乾隆帝弘历曾命宫中选少年奴仆,随洋人学泰西画法(油画技法)。现存满族画家五德的纸本油彩山水画,便是这一时期中国画家的油画作品。 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较前频繁,西方的宗教绘画和商业性绘画更多地进入中国,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也较前显著。但真正掌握西方绘画技法的中国画家,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同治年间,欧洲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设立孤儿院,向收养的孤儿传授各种技艺,其中的图画馆传授西方绘画技术。孤儿长大离院,也把油画技法带到社会。清末民初活跃于上海的周湘、张聿光、徐咏青等人,都出自土山湾孤儿院图画馆。与此同时,一些中国文人到了欧洲各国,亲眼看到西欧画家的精心杰构。薛福成的《巴黎观油画记》被广为传诵,康有为的《意大利游记》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给予极高的评价。中国知识界通过他们优美的诗文,初次了解到与中国传统绘画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绘画。 1902年,清廷颁行学堂章程,采行日本制度。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保定北洋师范学堂都设图画手工科,开油画课,聘请外籍教师任教。1909年,周湘在上海先后办起中西美术学校及布景画传习所,传授西洋绘画技法。丁悚、乌始光、刘海粟、张眉荪等人曾在此学画。这是中国学习西方美术教育的开端。同时,许多没有机会接受训练,又缺少油画材料的学画者,往往从摹绘油画印刷品入手,并使用各种代用颜料、油料,绘制基本上是中国传统风格的油画作品。直到出洋学画的青年陆续回国,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 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最早出国学习油画的广东画家李铁夫,于1887年到美国,曾受业于J.S.沙金,并以作品奖金和卖画所得,资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最早到日本学画的李叔同,于1910年学成回国,随即在天津、杭州和南京从事美术教学,他首倡石膏模型和人体写生,并在学校中组织洋画研究会。辛亥革命以后,出国学画的人渐多,他们的去向主要是欧美和日本。较早去欧、美学画的有李毅士、冯钢百、吴法鼎、李超士、方君璧等人,后又有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周碧初、庞薰□、颜文□、常书鸿、吕斯百、吴作人、唐一禾、周方白、吴大羽等。继李叔同之后留日的有王悦之、许敦谷、陈抱一、胡根天、俞寄凡、王济远、关良、许幸之、倪贻德、卫天霖王式廓等人。40年代赴法国学画的有吴冠中、刘文清等人。中国留学生初到西欧时,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已在画坛取得稳固地位,学院派古典主义虽有人支撑,但其影响已趋式微。在日本,以黑田清辉为代表的新进画家,已经以印象主义的艺术观念改变了日本美术教育的内容。由于日本不像法国那样具有深厚的油画艺术传统,所以留日学生(包括最早的李叔同)在艺术上普遍倾向于印象主义以后的各流派。留欧的李毅士、吴法鼎、李超士、徐悲鸿、颜文□、常书鸿等人,提倡古典的写实主义美术。留学生归国后,通常都以美术教学为职业,通过所在的学校,传播自己的艺术思想和绘画技法。 1912年刘海粟、乌始光兴办上海图画美术院,1919年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这是中国正规美术学校的开端。继此之后,中国第1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艺术学校(后改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第1所高等美术学院国立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以及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