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环境经济学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第2期,2005年3月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V ol.41,N o.2(Mar.2005)述 评R eview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335046)

收稿日期:2003212205;修回日期:2004203231

条件估值法评估环境资源价值的研究进展

1)张 茵2),3) 蔡运龙

2)(2)北京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学系,北京,100871;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

摘 要 条件估值法(C VM )是一种利用假想市场评估环境物品价值的方法,凭借方法本身的灵活性、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大的提供数据来源的能力,40年来在环境价值评估领域的重要性不断上升。系统总结了C VM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争议,争议主要围绕非使用价值评估和假想市场所获数据的有效性与可靠性。针对C VM 在1993年后研究热点的转变和国际研究动向,论述了其有效性和可靠性检验问题。最后对C VM 进行了展望与评价,认为即使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C VM 仍为一种富有前景的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不过必须建立在对C VM 调查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严谨实施和审慎分析的基础上。

关键词 条件估值法(C VM );环境资源价值;有效性和可靠性检验

中图分类号 P 964

环境资源的总价值,由使用价值(use value )和非使用价值(non 2use value )构成[1],其中非使

用价值通常占据相当大的比重[2]。一个不考虑环境资源非使用价值的成本2效益分析,轻则是

不完善的,重则是误导的[3]。环境资源的总价值,为真实的交易价格和使用者获得的消费者剩

余之和[4]。对于存在市场的一般物品,其稀缺性可以通过价格反映出来;但对于很多不存在市场的环境物品(例如公共海滩),或者即使存在市场、但市场价格无法反映真实稀缺性的环境物

品(例如许多自然保护区),人们从中获得的效用存在很大的消费者剩余[4]。在这种“市场失

效”的情况下,必须采用价格以外的估值方法来判断环境资源的价值。

经济学家认为,价值评估的核心是对偏好的了解[5]。为了计量环境资源的消费者剩余,有

两类基本方法最常用于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一类称为“表现偏好法”

(revealed preference ,RP ),该类方法依据人们的真实行为来间接推测其偏好;另一类称为“自述偏好法”

(stated preference ,SP ),该类方法依据人们在假想市场中的回答来了解其偏好。C VM 就是最经常使用、最成熟的SP 方法[6],与RP 方法相比,它不仅在信息缺失的情形下具有强大的提供数据来源的能力,且能够用于非使用价值的计量,因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得以广泛运用。

1 CVM 的基本含义和理论基础

111 CVM 的基本含义

条件估值法(C VM ),亦称为权变估值法、意愿价值评估法、调查评价法等,是通过构建假想7

13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 

市场,揭示人们对于环境改善的最大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或对于环境恶化希望获得的最小补偿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WT A);换言之,C VM是要在模拟市场中引导受访者说出其愿意支付或获得补偿的货币量。Mitchell和Cars on认为,只有支付意愿才是一切物品和服务价值的惟一合理的表示方法[7]。

112 CVM的理论基础

C VM的理论基础源于公共物品理论,特别是与福利分析理论紧密相关[4,8]。

所谓“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只要一项公共物品已经得到供给,那么再多一个人使用该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且没有人会被排除在对其的享用之外。公共物品的总效用,等于消费该公共物品的所有个体获得的效用的总和。而个体获得的效用可以用支付意愿来衡量,因此,将所有个体的支付意愿相加就可以得到公共物品的总效用。

新古典经济学原理中由Hicks首次提出的以效用恒定为基础的福利计量理论,是C VM的直接依据。C VM所要调查的支付意愿(WTP)或接受补偿意愿(WT A),源自Hicks衡量消费者剩余的两个指标:等量变差(equivalent variation)和补偿变差(com pensating variation)[8—10]。对于将因某一公共物品的改善或提供而带来的福利增长,补偿变差指消费者为了获得对公共物品的享用而必须支付的最大数额,它对应于支付意愿WTP;此时公共物品的提供所带来的效用提高和收入减少所带来的效用下降相平衡,使得消费者在支付前后的效用维持不变。等量变差指当该公共物品无法提供时,为了不使消费者的效用下降而需向其支付的最小补偿数额,它对应于接受补偿意愿WT A。希克斯消费者剩余和马歇尔消费者剩余有所不同,前者以福利恒定为基准,能够精确计量个人福利;而后者以收入恒定为基准,虽然更易量度,但仅能近似衡量福利变化水平[3]。

2 CVM研究的历史

211 CVM在发达国家的发展

早在1947年,经济学家Ciriacy2Wantrup就提出可以采用直接访问的方式来了解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支付意愿和需求状况[11],这是C VM的最初萌芽。然而直到1963年,关于该方法才出现最早的实际应用和较为系统的理论探讨[12],后来研究者一般认为这一年标志着C VM的真正诞生。

1963年,Davis首次应用C VM研究了美国缅因州一处林地的游憩价值[12],此后该方法开始不断用于估算环境资源的游憩和美学价值。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两种主要的非使用价值,即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是环境资源总经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13]。由于传统的RP方法无法估算非使用价值,于是作为当时惟一一种能够评估非使用价值的方法,C VM很快获得广泛的应用。从70年代早期,C VM开始用于各种公共物品及相关政策的效益评估,除游憩和美学价值外,还涉及大气质量、健康风险、水质、有毒废弃物、核污染风险、文化和艺术等诸多领域的价值评估,Mitchell和Cars on对这些早期研究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回顾[7]。1979年和1986年,C VM先后得到美国水资源部和内务部的认可,被作为资源评估的基本方法之一写入法规[7,8]。

C VM研究发生戏剧性的跃进是在20世纪90年代。1989年,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在阿拉

813

 第2期张 茵等:条件估值法评估环境资源价值的研究进展 

斯加海域发生石油泄漏事故并引发一场大诉讼,所涉问题之一是如何评估自然景观和野生生物的损失价值。阿拉斯加州政府组织专家对非使用价值的损失进行C VM评估,结论高达28亿美元[2]。埃克森石油公司马上组织了知名专家研讨会,与会者反对在经济评价中纳入非使用价值,并且认为C VM不可靠[14]。随后代表两大阵营观点的文章在1993年第2期“Choices”和1994年第8期“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杂志上集中出现[11,15—17],关于C VM及非使用价值的争论随之烽烟四起。

为了对C VM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邀请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K enneth Arrow和R obert S olow主持“蓝带小组”,对C VM进行了深入审视和评判。小组出版了C VM研究报告[18],肯定C VM为一种有效的环境价值评估方法,但必须建立在严格实施和审慎分析的基础上。NOAA和美国内务部完全采纳了“蓝带小组”的意见,C VM 自此成为美国政府部门广为认同的价值评估方法之一,并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银行、未来资源研究所等国际机构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由埃克森诉讼引发的C VM支持者[17]和反对者[14,16]之间的“激烈论战”[11],大大推动了人们对C VM的认识和了解,使其研究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特别是1993年之后,C VM相关文献从实施C VM实验并报告内容和结果,向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方向转变[19]。

212 CVM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C VM的经验大多在发达国家积累起来,这与人们对问卷调查和环境问题比较熟悉有关;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人们缺乏相关经验;此外,收入能力的限制,政府对环境信息的公开程度,以及受访者更易产生奉承偏差等,都会影响C VM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20]。不过随着研究经验的积累和方法本身的不断进步,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和资源经济学家都认为, C VM有效、可行[21]。在某些方面发展中国家实施C VM调查更具优势,比如面访成本大大下降[21];而作为最受推荐的调查方式[7,18],面访有助于获取更高质量的调查结果。国际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日益广泛地将C VM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项目与政策评估,仅世界银行的拉丁美洲部就资助了多个C VM研究项目。

C VM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最初主要出现于两个领域:供水与公共卫生;旅游、游憩与国家公园[22],现在又扩展到地表水水质、健康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21]。

C VM在我国的研究非常有限。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C VM基本概念以来,迄今为止的研究基本局限于理论的探讨和介绍,对方法本身仍存在很大的争议。部分研究者认为,依据假想市场的C VM不够可靠,只能是迫不得已时的最后一个选择[23]。马中列举了C VM在我国应用时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20]。直至近年来,才有学者开始提倡在我国应用和推广C VM[24—26]。上述倡导者采取的基本是一种有所保留的乐观态度,这种态度也正是一个新方法得以萌生和成长所必需的土壤。

我国的C VM实例研究直至90年代才开始出现(见表1)。2002年在核心期刊上同时出现3篇C VM的研究案例[25—27],说明该方法已引起我国环境经济学领域的重视。然而从已发表的文献看,方法尚停留在实施C VM实验并报告结果的初级阶段,评估技术亦较为单一(开放式问卷法与支付卡法),且均缺乏有效性检验;应用领域局限于水质、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尚无健康风险、交通、供水、游憩等领域的研究;特别是缺少有效性、可靠性的相关研究,

913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 与国际发展趋势存在较大差距。

表1 CV M在我国的实例研究

T able1 Case studies of C VM in China

发表时间作者研究内容样本数调查方式 采用方法

1995农科院[28]昆明市滇池水质改善价值470面访开放式问卷法1996杜亚平[29]武汉东湖水质改善价值185面访开放式问卷法1997薛达元[24]长白山生物多样性的非使用价值1019邮件调查支付卡法1998Day B,M ourato S[28]北京市河流水质改善价值999面访封闭式问卷法2001白墨[30]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价值1500面访开放式问卷法2002徐中民等[25]额济纳旗生态系统恢复的总经济价值700邮件调查支付卡法2002张志强等[27]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恢复的价值700邮件调查支付卡法

2004年张茵首次探索了C VM在我国游憩研究领域的应用[31],采用C VM估算了九寨沟生态旅游资源的使用价值(游憩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多种评估技术(支付卡法;支付卡梯级法;双边界二分法;115边界二分法)来获取WTP数据;对问卷设计、调查实施、数据处理、结果校正、偏差分析等各方面均进行了详尽、深入的探讨;并通过与TC M对比的方法对C VM的游憩价值评估结果进行了有效性检验。

3 CVM研究方法的问题与争议

C VM从诞生以来就一直是个争议不断的研究方法,这些争议不仅涉及经济学领域,还涉及伦理学、哲学和心理学领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C VM日益偏重于非使用价值的衡量,而由于非使用价值无法通过市场行为反映,相关争论随之升级,主要集中在如下几方面:

311 关于是否将非使用价值纳入经济分析

严格说来,关于非使用价值的争论应该属于哲学范畴。C VM的使用是该争论的核心,因为C VM是目前应用最广的非使用价值评估方法[6]。关于非使用价值存在3种观点[3]:(1)决策制定不应考虑非使用价值;(2)非使用价值无法被货币化,因而仅能听从政府判断或专家意见;(3)非使用价值能够被可靠计量,应当被明确纳入决策范畴。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第一种观点很难成立。福利经济学认为,经济运行的目标是使公民福利最大化,而如果在决策制定时不考虑非使用价值,无疑会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从而有损公民福利。后两种观点都认为应该考虑非使用价值,二者的差异在于三方面的认识分歧,即:非使用价值能否被计量;决策制定应该倚仗政府/专家的意见还是公众的意见;C VM能否产生可靠的计量结果[6]。

312 关于CVM的假想特性

C VM的假想特性,是指通过该方法得到的人们的支付意愿(WTP)是面对一个假想市场的假想回答,难以通过真实的市场行为对其加以验证。一般认为,当人们对待评估对象不熟悉时,C VM的假想特性所带来的问题就会更频繁也更严重。

1992年,Seip和Strand首次检验了C VM的假想特性[32]。他们用C VM调查了人们加入一个挪威环境组织的WTP,有64%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支付会费,然而在后继调查中,仅有不足10%的人选择真正支付。他们由此认为,先前的C VM调查结果是非常不可靠的。

Navrud[33]和Hanemann[34]对Seip和Strand的实验提出了质疑,认为该调查存在种种缺陷: 023

 第2期张 茵等:条件估值法评估环境资源价值的研究进展 

(1)人们在接受C VM调查时的回答,反映的是对与该组织相关的所有环境物品的模糊WTP,而在选择成为该组织的会员时,则是对一个准确定义的私有物品(即会员身份)的WTP;(2)该对比实验前后两次的调查方式不一致:第一次调查采取面访的形式,而后继调查却采取了回应率最低的邮件调查方式;(3)C VM调查中的面访是由该环境组织成员做的,这极易导致受访者的“奉承偏差”;(4)C VM调查中的WTP问题给人以“无须支付”的强烈印象,无疑会极大促成“免费搭车”的心理。

由此可见,针对C VM的假想特性问题,最重要的是在C VM调查时对物品进行精心界定,使得假想市场尽量接近于真实市场,从而使受访者的行为尽量接近于真实市场行为;其次,选择人们较为熟悉的公共物品作为评估对象[7],将有助于缩小真实WTP与假想WTP之间的差距。

313 关于CVM的范围问题

范围问题(scope effects)是指在一些研究案例中,C VM调查结果对调查对象范围大小不敏感,这是反对者认为C VM不可靠的主要原因之一[11]。最早发现范围问题的是K ahneman[35],他在一项对加拿大多伦多居民的电话调查中发现,受访者对治理多伦多一个地区的酸雨危害湖泊的WTP,与治理整个多伦多酸雨危害湖泊的WTP一样多。此项调查和随后一些研究案例[14],使得范围问题成为C VM争论的焦点之一。

Baron将范围问题归结为3种表现[36]:

(1)内嵌效应(embedding effect):对于同一环境物品,在单独评估和作为一个更大范围整体的一部分评估时,WTP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11]。例如先问受访者清理一个地区所有污染湖泊的WTP之后,再问其清理其中一个湖泊的WTP,后者就将小于前者;

(2)增加效应(adding2up effect):受访者被问及对物品A的WTP,对物品B的WTP(在A已被提供的前提下),以及对物品A和B共同的WTP,结果两个物品加起来的WTP并不高于A 或B单独的WTP,更不等于A与B分别的WTP之和;

(3)数量效应(quantity effect):受访者对数量不敏感,如RTI研究所的案例研究[15]。

也有的研究者将范围问题统称为内嵌效应[35,37],泛指随着研究物品数量的增多或范围的扩大,WTP却无显著变化的情形。Cars on[38]对范围问题进行了综述。他发现,自1984年第一例范围问题出现以来,共有35例范围研究,其中31例都推翻了范围不敏感假说。

关于范围问题的最著名的案例是RTI研究所(Research Triangle Institute)一项关于鸟类救护的C VM研究。该研究声称,受访者对于救护2000只、20000只和200000只迁徙水鸟的WTP 是相同的[15]。这个结论引发了人们对范围问题的深入思考,批评者们由此认为C VM存在致命的缺陷[14]。

但是C VM的支持者认为,范围问题的产生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原因,替代性与边际效用递减至少可部分解释范围问题的存在[3],而受访者有限的预算[36]、统计工具选择不当[3]等也可能导致范围问题的出现。此外,RTI的研究案例在多方面存在重大缺陷[34],不足以作为推翻C VM的证据。

总之,问卷设计不当、调查方式不当、采样不当等是导致部分C VM案例产生范围问题的常见原因[17]。有鉴于此,对待评估对象进行精确界定、提醒包含待评估物品在内的更大范围物品的存在、允许对WTP进行二次修订等,将有效减少范围问题的出现[7,18]。

123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 

314 关于同一物品的WTP与WTA

同一环境物品的WT A大于WTP是C VM研究案例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有时候,WT A甚至能比WTP高出一个数量级[37]。1974年,Hammack和Brown以禁猎水鸟为背景,首次对WTP 与WT A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后者要比前者高出4倍。

WT A与WTP之间的差距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收入、替代品、消费者心理、财产权、评估对象与问卷调查特征等[13]。(1)WTP会受到收入的限制,WT A则不会;(2)案例研究表明,对于替代性小的公共物品,WT A与WTP之间的差距就会相当大[39];(3)心理学原因也会导致WT A与WTP之间产生差异,如当个体被迫放弃什么时,他所感受到的效用损失,要大于他购买同一物品时所感受到的效用增加[40];(4)Cars on等认为,造成WTP与WT A差异的重要原因在于所有权[3]。与私人物品不同,对于公共物品如环境质量,任何消费者都无权对所有权进行转让。人们通过纳税等方式使环境质量维持在一定水平上,但当环境质量下降时,人们仍需继续纳税,而非得到一定补偿,故询问人们对环境恶化愿意接受补偿的意愿是背离人们日常经验的;(5)一些学者从实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调查过程也会导致WTP与WT A的差异,反复测试将有助于缩小差距。

WTP与WT A的差异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二者的差异并非只出现在C VM研究领域,在进行实际交易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3]。总之,对于公共物品来说,一方面WTP与WT A的差异已逐渐被研究者们所接受[13];另一方面,WTP比WT A更适宜用来评估公共物品的经济价值[3,18]。

315 关于开放式问卷法与封闭式问卷法

开放式问卷法(open2ended questionnaire)与封闭式问卷法(close2ended questionnaire)是进行C VM调查时采用的两种基本评估技术,关于两种问卷的优劣一直争论不断。

开放式问卷直接询问人们对于环境改善的最大WTP,尽管易于提问,但受访者在回答问题时却有一定的难度,易产生大量的不回答、许多“零”支付、部分过小和过大的WTP现象,对待评估对象不熟悉时尤为如此[3],此外该问卷易于引发策略行为[17]。

1979年Bishop和Heberlein引入了封闭式问卷法,也称二分选择问卷(dichotom ous choice questionnaire,DC Q):受访者面对一个WTP标值只需回答“是”或“否”。该问卷形式更能模拟真实市场,便于受访者回答,也克服了开放式问卷中常见的没有回应的问题[17]。由于存在上述优点,封闭式问卷法成为“蓝带小组”推荐采用的评估技术[18],不过该问卷形式得到广泛应用是在Hanemann建立了二分式问卷选择与支付意愿之间的函数关系之后。1991年,Hanemann 等又引入了双边界二分式问卷(double2bounded DC Q):假如受访者对第一个WTP标值回答为“是”,那么第二个WTP标值就要比第一个大一些,反之就要小一些。与单边界二分式问卷相比,这种方法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在统计学上也更为有效。然而封闭式问卷的不足之处在于[36,41]:需要相对大量的样本;存在“胖尾”现象(指有大量的“非期望值”位于数值分布上扬的尾部);定价范围需预先估定;WTP标值带有主观性;要求更复杂的统计处理等。

在封闭式问卷与开放式问卷的对比实验中,前者获得的WTP往往要高于后者。Schulze等对两种形式问卷对比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41],发现封闭式问卷估值与开放式问卷估值之比在1~7219之间,Hanemann认为二者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不同形式的问卷给人们带来的认知难度不同[17]。

223

 第2期张 茵等:条件估值法评估环境资源价值的研究进展 4 CVM有效性与可靠性检验

有效性(validity)与可靠性(reliability)是方法论中度量方法的基本指标,是针对各种可能偏差的系统检验方法。C VM的争论的核心之一即是对C VM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缺乏信任。特别在1993年之后,有效性与可靠性检验在C VM研究领域占据了愈来愈重要的地位。

411 CVM有效性检验

有效性是指某种工具或方法能否实现它想要实现的目的。Desv ousges等指出,有效性包含预测有效性、收敛有效性、内容有效性和理论有效性4个方面的指标[19]:

(1)预测有效性(predictive validity)。

指能否利用C VM假想市场获得的WTP对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基本局限于使用价值研究。前文关于C VM假想特性的争论,即和预测有效性有关。

预测有效性的检验方法是将C VM调查结果与实际行为相对比。在Cars on等进行的一项C VM研究中[42],70%~75%的人在C VM调查中声称愿意为水质改善项目付费,与一个月后公民决议时实际选择缴费的比例(73%)相当一致。

(2)收敛有效性(convergent validity)。

指对同一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方法获得的评估结果是否一致。检验收敛有效性有两条途径[10]:其一是将C VM估值与以往案例研究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相比较;其二是将C VM与其他评估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对比,一般是针对准公共物品的使用价值研究[6],具体来讲,是将C VM研究结果与依据行为的RP方法,如旅行费用法或享乐价格法进行对比。这种方法间的对比在检验C VM有效性方面起了关键作用[42]。值得注意的是,在收敛有效性检验中,任何一个方法的结果都不代表绝对的“真实价值”1),因为任何一个方法都避免不了缺陷[42]。此类对比研究早在Davis所做的第一例C VM应用研究之后不久就出现了[34]。

Cars on等对C VM与表现偏好法的对比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多元分析[42]。从1966—1994年,共有83项研究(包括已发表文献、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政府报告等)将616例C VM与表现偏好法(包括旅行费用法、享乐价格法、规避行为法和构建市场法)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这些对比研究的主要领域与采用的对比方法如图1所示。不难发现,游憩领域的研究占了极大比例(71%),而旅行费用法与C VM的对比也在全部方法对比案例中超过3Π4。

Cars on等分别对上述对比案例的全数据组、5%削减数据组(除去资料中5%极高值和5%极低值)和权重数据组(给每项研究、而非每一组C VM与RP的对比以相同的权重)进行分析,发现C VM估值结果通常比表现偏好法略低,这表明某些学者建议将所有C VM结果进行下调的说法[16]是缺乏根据的;而两个方法的估值序列之间也显示出高度的相关性(S pearman相关系数为0178~0192)。此外,从Cars on等的研究可以看出,评估物品的丰富多样,采用不同的RP技术,对C VMΠRP的比值几乎没什么系统影响。这项迄今为止最为广泛和系统的对比研究,为C VM与RP这两种基本的非市场估值方法之间的收敛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内容有效性(content validity)。

是指一个C VM调查本身的清晰性与中立性,包括:问卷的问题必须不向任何特定的方向

 1)“真实价值”是指希克斯消费者剩余,也即等量变差或补偿变差。换言之,真实价值是指待评估对象存在一个充分竞争

的完美市场时(如果存在的话)所表现出来的价值[7],体现为市场价格。

323

图1 616例CV M 对比研究的主要领域与采用的对比方法

1)Fig.1 Main fields and RP methods in 616comparis ons of C VM to RP estimates

 1)据文献[42]数据绘制。对受访者产生诱导;问卷提供的信息必须清晰、准确,不会引起任何误解;问卷的实施方式和过程必须尽量避免对调查结果产生任何影响等。内容有效性的检验标志包括抗议性回答所占比

例、不完整调查的比例、奉承偏差的存在与影响等[19]。

(4)理论有效性(theoretical validity )。

是指C VM 调查结果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一致性。前文所提到的“范围问题”测试就是检验理论有效性的常用方法。其他方法还包括考察WTP 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看是否符合经济学理论或常理等。

在以上各有效性检验的指标中,最重要的是收敛有效性和理论有效性[3]。

412 CVM 可靠性检验

在经典的方法论著作中,可靠性指在不同的时间,或其他不包含实质变化的维度上,采用

相同的方法是否会得到一致的结果,即衡量的是方法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3]。

(1)试验2复试(test 2retest )检验法:采用同样的调查手段,对同样的受访者在首次试验一,并检验先后两次调查结果的一致性,以此衡量人们的偏好是否保持一致。方法一般是考察同一受访者回答的相关度。研究发现,同一受访者在不同时间的回答通

常显示出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15~019之间[3]。

(2)采用同样的调查手段,在两个不同时间段调查同一目标人群中两个不同的样本组,看结果是否保持时间上的稳定性[3]

。Cars on 和Mitchell 相隔3年分别做了全国性C VM 调查,了解

人们对于水质改善的支付意愿,发现去除物价因素之后,两次调查结果的差异不足1美元[43]。

(3)在同一时间、同一条件下,采用同一C VM 问卷调查2个不同的样本组并比较结果。

特别适用于没有人口调查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可用于检验采样方案的适宜性[3]。5 CVM 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C VM 在40年里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已成为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的首选方法之一。尽管争议不断,然而C VM 仍然是一种被广为采用的衡量无市场环境物品价值的方法。主要受发达国家研究的推动,目前C VM 已从早期的单边界约束,发展到现在的多边界、多目标、多阶段的价值评估[21];迄今已在50多个国家[6]有超过2000例研究[3]

,应用最为广泛的地区是北美,其次是欧洲。应用领域涵盖空气质量和水质;户外游憩;荒野、自然保护4

23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 

 第2期张 茵等:条件估值法评估环境资源价值的研究进展 

区、濒危野生动物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健康风险与医疗;公共教育;食品和交通安全;发展中国家一些基本环境服务的提供(如供水和垃圾处理)等诸多方面[6]。现有的绝大多数C VM研究都是为了协助评价环境政策[6]。

C VM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其强大的作为数据来源的潜力,特别是对于许多不存在市场或市场价格无法反映真实稀缺性的公共物品,C VM能够通过构建“假想市场”的方式,得到无法采用其他方法获得的价值数据(特别是非使用价值),从而为决策或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在技术上,C VM成功的关键在于受访者偏好的揭示和分析方法的选择,因而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缺乏可观察的外部参照;问卷的形式、措辞、内容等会影响受访者的回答;受受访者收入水平的限制等。尤其应用于发展中国家时,由于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支付能力的限制,使得受访者的WTP与发达国家可能出现较大差异。

关于C VM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集中在取样、问卷调查、数据处理、有效性检验等方面,主要包括[3,5,6]:(1)对比C VM调查方式(电话调查;邮件调查;面访调查)的研究,包括衡量调查结果的准确性、采样的代表性、经济性等;(2)对比C VM调查中不同支付方法的研究,包括对支付时限(如一次性支付、每年支付或每月支付)和支付媒介(如捐款、税收、门票等)的研究;

(3)对比不同C VM评估技术(如开放式问卷与封闭式问卷)的研究;(4)对比WTP与WT A的研究,以及在何种条件下二者结果趋于一致;(5)对假想场景决策模式的研究,包括信息、奉承效应、回答时间、公共物品的供应方式等对决策模式的影响;(6)对范围问题(内嵌效应)的研究;(7)对问卷设计的研究,包括问题设计、顺序安排、标值设置等,以及如何有效提示替代品和收入有限性的存在;(8)对调查结果的研究,包括“非期望值”、无回答、抗议性回答等,以及如何减少这些问题的出现,如何在进行估值时对此类非正常数据进行处理;(9)研究C VM 调查结果是否存在系统性的差异,如地域影响;(10)研究C VM有效性检验的方法和标准;

(11)对已有案例进行多元分析和效益外推(benefit trans fer)研究;(12)拓宽C VM研究领域,探索C VM与其他方法的结合运用,如实验经济学方法、综合选择法(collective choice)、表现偏好法与C VM的联合运用等。

6 结 语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日益渗透政府的决策制定过程,愈来愈需要将环境信息纳入成本2效益分析(C BA),绿色国民经济账户(SEE A)的建立就是表现之一[44],环境资源价值评估为其提供最基本的技术支持。而在衡量许多无市场环境物品的价值时,由于市场的缺失或失灵,必须采用不依赖于市场价格的方法。随着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的不断成熟,条件估值法(C VM)现已成为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的首选方法之一。

然而围绕C VM的争论迄今未止。C VM的反对者以其易引致各种偏差为由而反对将之用于经济价值、特别是非使用价值评估[14]。但对成功案例和“问题”案例的详细分析表明,C VM 问卷设计和调查实施方面的缺陷是导致偏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应用得当的话,C VM能够估算出环境物品的真实价值,并用于C BA或CE A等经济分析程序[7,17]。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则必须强调,询问人们愿意支付多少并获得可靠回答绝非易事[3]。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可能导致C VM调查的失败。对于这些不够严格的C VM调查,Mitchell 和Cars on称之为“伪C VM调查”[3],因为其结果并不能反映受访者真正的支付意愿。因此,高质量的C VM调查对于获得可靠的估值结果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考察C VM调查的

523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 

质量,就必须对其进行有效性和可靠性经验。

受社会发展程度等的影响,C VM在我国应用时存在一些特殊的限制因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C VM在我国丧失了应用的可能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进行了C VM的初步应用探索,研究结果表明,C VM的确在公共物品的价值评估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即使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亦能够产生可靠的结果,因而不失为一种富有前景的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当然,这绝不是说C VM可以随意应用;事实上,如果没有非常精心、细致、恰当的问卷设计和调查实施,这种完全依赖于假想市场的方法很可能会产生误导性结果,换言之,成为“伪C VM调查”。目前我国最欠缺的是拓宽C VM应用领域,并进行深入的实例研究和方法论上的探讨。

参考文献

1Pearce D W,Turner R K1Economics of Natural Res 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London:Harvester Wheatsheaf, 1990.1246

2Cars on R T,Mitchell R C,Hanemann W M,et al.A C ontingent Valuation S tudy of Lost Passive Use Values Result2 ing from the Exx on Valdez Oil S pill.Report to the Attorney G eneral of the S tate of Alaska,1992

3Cars on R T,Flores N E,Meade N F.C ontingent Valuation:C ontroversies and Evidence.Environmental and Re2 s ource Economics,2001,19:1732210

4J A迪克逊,L F斯库拉,R A卡朋特,等.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27—32

5Bjornstad D J,K ahn J R.S tructuring a Research Agenda to Estimate Environmental Values.In:Bjornstad D J,K ahn J R.The C ontingent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 ources—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Research Needs.Chelten2 ham,UK;Brook field,US:Edward E lgar,1996.2632274

6Cars on R T.C ontingent Valuation:a User’s G uide.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T echnology,2000,34:141321418 7Mitchell R C,Cars on R https://www.360docs.net/doc/f67727383.html,ing Surveys to Value Public G oods:the C 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Washington D C:Res ources for the Future,1989

8Wattage P.A T argeted Literature Review:C 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E M ARE Research Paper156.P ortsm outh: University of P ortsm outh,2001.428

9Bateman I J,Turner R K.Valuation of Environment,Methods and T echniques:the C 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In:Turner R K.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Principles and Practice.London:Belhaven Press,1993.1202191

10Bateman I J,Cars on R T,Day B,et al.Economic Valuation with S tated Preference T echniques:a Manual.

N orthampton,M A,US A;Cheltenham,UK:Edward E lgar,2002.1822340

11P ortney P R.The C ontingent Valuation Debate:Why Economists Should Care.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4,8(4):3215

12Davis R K.Recreation Planning as an Economic Problem.Natural Res ources Journal,1963,(3):2392249

13Venkatachalam L.The C 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a Review.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4, 24:892124

14Hausman J A.C ontingent Valuation:a Critical Assessment.Amsterdam.New Y ork:N orth2H olland,1993

15Desv ousges W H,G able A R,Dun ford R W,et al.C ontingent Valuation:the Wrong T ool to Measure Passive2Use Losses.Choices,1993,8(2):9211

623

 第2期张 茵等:条件估值法评估环境资源价值的研究进展 

16Diam ond P A,Hausman J A.C ontingent Valuation:Is S ome Number Better than N o Number?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4,8(4):45264

17Hanemann W M.Valuing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C ontingent Valu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4, 8(4):19225

18Arrow K,S olow R,P ortney R P,et al.Report of the NOAA Panel on C ontingent Valuation,Federal Register,1993, 58:460224614

19Desv ousges W H,Huds on S P,Ruby M C.Evaluating C V Performance:Separating the Light from the Heat.In: Bjornstad D J,K ahn J R.The C ontingent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 ources—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Research Needs.Cheltenham,UK;Brook field,US:Edward E lgar,1996.1172144

20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2—130

21Whittington D.Administering C ontingent Valuation Surveys in Developing C ountries.W orld Development,1998, 26(1):21230

22Hadker N,Sharma S,David A,et al.Willingness2to2Pay for Borivli National Park:Evidence from a C ontingent Val2 uation.Ecological Economics,1997,21:1052122

23厉以宁,章诤.环境经济学.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135—136

24薛达元.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案例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105—132

25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等.额济纳旗生态系统恢复的总经济价值评估.地理学报,2002,57(1): 107—116

26杨开忠,白墨,李莹,等.关于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在我国环境领域应用的可行性探讨—以北京市居民支付意愿研究为例.地球科学进展,2002,17(3):420—425

27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等.黑河流域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恢复的条件价值评估.生态学报,2002, 22(6):885—893

28Day B,M ourato S.Willingness to Pay fo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s in Chinese Rivers:Evidence from a C ontingent Valuation Survey in the Beijing Area—CSERGE W orking Paper98201.London:Center for S ocial and Economic Re2 search on the G lobal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and University C ollege London,1998.1278

29杜亚平.改善东湖水质的经济分析.生态经济,1996,(6):15221

30白墨.北京市环境经济评估的意愿调查法研究:[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2001

31张茵.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 2004

32Seip K,S trand J.Willingness to Pay for Environmental G oods in N orway:a C ontingent Valuation S tudy with Real Payment.Environmental and Res ource Economics1992,2(1):912106

33Navrud S.Willingness to Pay for Preservation of S pecies—an Experiment with Actual Payments.In:Navrud.Pricing the European Environment.New Y ork: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6258

34Hanemann W M.Theory Versus Data in the C ontingent Valuation Debate.In:Bjornstad D J,K ahn J R.The C ontin2 gent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 ources—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Research Needs.Cheltenham,UK;

Brook field,US:Edward E lgar,1996.38260

35K ahneman D.C omments on the C 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In:Cummings R G,Brookshire D S,Schulze W D.

Valuing Environmental G oods:a S tate of Arts Assessment of the C 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T otowa,N J:R oweman and Allanheld,1986.1852194

36Baron J.Rationality and Invariance:Response to Schuman.In:Bjornstad D J,K ahn J R.The C ontingent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 ources—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Research Needs.Cheltenham,UK;Brook field,US:Edward

E lgar,1996.1452166

723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 

37Fisher A C.The C onceptual Underpinnings of the C 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In:Bjornstad D J,K ahn J R.The

C ontingent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 ources—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Research Needs.Cheltenham,UK;

Brook field,US:Edward E lgar,1996.19237

38Cars on R T.C ontingent Valuation Surveys and T ests of Insensitivity to Scope.In:K opp R J,P ommerhene W,Schw2 artz N.Determining the Value of N on2marketed G oods:Economic,Psychological,and P olicy Relevant Aspects of

C 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s.Boston:K luwer,1997.1272163

39Shogren J F,Shin S Y,Hayes D J,et al.Res olving Differences in Willingness to Pay and Willingness to Accep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2552269

40Brookshire D S,C oursey D L.Measuring the Value of a Public G ood:an Empirical C omparis on of E licitation Proce2 dur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5542566

41Schulze W,McClelland G,Waldman D,et al.S ources of Bias in C ontingent Valuation.In:Bjornstad D J,K ahn J R.The C ontingent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 ources—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Research Needs.Cheltenham, UK;Brook field,US:Edward E lgar,1996.972116

42Cars on R T,Flores N E,Martin KM,et al.C ontingent Valuation and Revealed Preference Methodologies:C ompar2 ing the Estimates for Quasi2Public G https://www.360docs.net/doc/f67727383.html,nd Economics,1996,71(1):80299

43Cars on R T,Mitchell R C.The Value of Clean Water:the Public’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Boatable,Fishable and S wimmable Quality Water.Water Res ources Research,1993,29:244522454

44徐中民,张志强,陈东景.环境经济帐户的研究综述.地球科学进展,2003,18(2):263—269

Using Contingent V aluation Method to V alue

E nvironmental R esources:A R evie w

ZH ANG Yin1),2) C AI Yunlong1)

(1)Department o 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G eosciences,College o 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 sity,Beijing,100871;

2)School o f Landscape Architecture,Beijing Forestry Univer sity,Beijing,100083)

Abstract C 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 VM)is a kind of stated preference(SP)approaches which employs a hypothetical market to extract WTP or WT A for environmental g oods.C VM has become one of the m ost widely used non2market valuation techniques due to its ability and flexibility to estimate total value,including non2use value.Based on a general review,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controversies concerning C VM, namely,the inv olvement of non2use value into cost2benefit analysis,and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turning point in C VM studies after1993,tests of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are specially illustrated.

A concluding remark is then presented and further study areas put it forward.It is believed that even in develop2

ing countries like China,C VM is still a promising method to value environmental g oods,on the premise of ex2 tremely careful and proper conduction of the survey including questionnaire design,survey administration and data processing.

K ey w ords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 VM);environmental valuation;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test

823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6) 学科门类:经济学(02)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020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属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是研究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关系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学科。内容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将人口发展过程与资源配置、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评价和指导制订相关政策。 我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在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水利、环境等学科雄厚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良好的协作研究条件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水资源经济、环境生态、区域可持续发展、项目影响评价、环境灾害评价与预警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有博士学位人员8人;近5年来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 一、培养目标 学位获得者具有扎实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创新精神,毕业后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具有从事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1、人口经济学 2、环境经济学 3、资源经济学 4、可持续发展 三、学制和学分 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3.5年(非全日制学生可延长1年)。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研究环节组成。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研究环节5学分。 四、课程设置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环境经济学

1、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范围不同。资源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为人类提供的一种服务功能,资源来源与环境,是环境组成的一部分,可见资源的范围小于环境,环境的范围小于生态系统。(2)结构不同。(3)功能不同。(4)研究目的不同。 联系:(1)统一于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和不同层次的需求。资源仅指土地到资源学中将环境纳入资源范畴;环境是工业化中后期污染加剧后感到很稀缺而约束经济增长时才引起重视和研究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概念拓展到了有机物以外的物理环境和人类社会,促成了生态与经济在稳定机制与增长机制矛盾中的概念整合。资源开发以产生利润,以产生社会效用;环境能净化污染物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生态系统以调节控制功能是生态经济系统稳定而持续发展。(2)统一于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进程,当人们关注自然界的“物质”的可获得性时,就关注资源问题;当人们着眼于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生存空间和“介质”的质量时,就关注环境问题;当自然界自然界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共同约束人口、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时,人类就更关注生态系统及其平衡问题了。(3)通过人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统一在生态系统中。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需求是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的根本动力;资源、环境和经济是实现由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构成生态流的基本要素;资源的过度开发超过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会产生资源与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失衡;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功能和还原净化和反馈功能,成分是资源,介质是环境,供需是经济,手段是技术,效果是生态经济平衡;实现生态平衡的原则是要追求综合效益、取于平衡、用养平衡、最小消耗和不超过生态承载力,这些都会不断优化资源与环境经济的运行机制。 2、20世纪90年代以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进展: (1)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直到1988年的“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体系”,从资源与环境价值核算由粗到细、由事物型的物资资产核算转向无形的生态价值核算,由单纯的估算向科学计算的方向发展;(2)绿色GDP核算;(3)排污收费与环境税收。主要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税收制度理论体系,进而研究设计出符合中国情的环境税收制度基本框架;(4)排污权交易;(5)生态补偿。主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6)环境投融资政策。在以后的发展中提高环境保护投资的资金效率,拓宽融资渠道使其多元化,以及创新融资手段等;(7)循环经济研究;(8)国际贸易与环境。在资源环境经济配置方面,全球化进程,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在逐步得到重视;(9)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九五”以来,科技部、国家环保局、国家气象局等部门的专题科研项目主要集中在全球变化所造成的实物性影响评价等。 3、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 (1)层次性(是指系统的区域范围由全球、国家和地区和更小的单位的区域单位构成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等级结构)。(2)差异性(是指各个系统存在结构和功能质和量的差异)。(3)开放性(是指区域生态系统在经济规律下,进行不同的区域内外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形成产品贸易、资源贸易、环境、劳动力流动乃至跨界污染)。(4)协同性(是指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能协调而稳定的发展)。(5)动态性(是指整个系统在自然规律和人文活动的影响下,内部各成分之间不断竞争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推动着系统进行时空演化)。(6)可控制性(是指人类可以用各种手段控制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方向、流速和流量,降低系统的混乱度)。 4、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人工生态系统显著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 一是结构的不完整性,生产者尤其是分解者数量短缺;二是开放性强,与系统外进行大量的物质、能量交换;三是寄生性,结构简单化使其对系统外的依赖性增强;四是脆弱性,系统需要合理的人工调控才能使系统达到相对平衡。 5、环境资源价值包括哪些?他们之间有哪些区别? (1)按价值产生的原因,可把环境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又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实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又分为存在价值、遗赠价值和选择价值。(直接使用价值是指环境资源能直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初稿格式

初投稿格式模板 特请注意: 1.为便于匿名外审,仅首页出现作者姓名、单位、基金信息。 2.请严格按照本模板格式化后投稿,字体字号方便阅读即可。 中国煤炭产业效率及其规制效应分析 李××1, 2王××1成××2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产资源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由于煤炭资源开发的外部性和能源安全保障需求,政府通过合理的政策规制以提升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应该成为煤炭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政府试图对煤炭产业实施再规制的当下,科学考察我国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并评价现有主要政策对煤炭产业效率的规制效应,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采用中国煤炭企业100强2007-2012年的数据,构建Malmquist指数测算我国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并基于SFA方法检验技术水平、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的冲击效应。结果显示:①样本期内,煤炭产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相对稳定,但技术效率却出现了恶化趋势;②规模较大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都高于规模较小企业,而特大型企业的规模效率却不一定高;③技术水平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的正向效应明显,而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的负向效应明显。这意味着,要想规制不伤害煤炭产业效率,就要短期内鼓励煤炭企业加大R&D投入以提升效率水平,而中长期要引导煤炭企业循序渐进加大安全投入以避免“暴饮暴食”和“消化不良”,并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支持煤炭企业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和努力构建现代煤炭产业体系。同时,应在目前资源整合政策效应已显现的基础上,继续“抓大放小”,扶持适度规模的中大型煤炭企业和关停并转小煤矿,以促进整个煤炭产业效率水平提升。 关键词煤炭产业;效率;规制效应;中国 收稿日期:2015-05-14 作者简介:李××,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政策创新与公共治理;王××,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成××,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 通讯作者:成××,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批准号:××××××),“我国煤炭资源清洁化×××××××××”(批准号:××××××);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批准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批准号:××××××)。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这一综合复合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既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之间既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范文一:创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设想 摘要:现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存在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学科一体化不够、学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创立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的难点与特点,提出研究对象与主线、目的与任务、指导思想与方法,设计该学科的框架结构与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进行科学而准确的定位。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主线;理论体系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它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目前,在国外,既未见有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与教材,也没有把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融合为一体的一门经济学学科。但国外对作为独立学科的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把资源与环

境融为一体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开展较早,相关著作与教科书较多。在国内分别以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书籍较多,把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视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多。但是,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少,作为教材的居多。但问题是,这些教材大多没有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看成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而是把它视为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简单相加,在结构上表现为三大板块。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这种情况,既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来建设的思路不相适应,也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更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不相一致。 无论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看,还是从学科建设的需求看,现有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都存在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定位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如邬沧萍,穆光宗(2000)提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生态学、环境管理等诸多学科的一个综合。也有些学者认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属于经济学范畴,如张象枢(2001)、罗丽艳(2003)。我们认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有其基本的落脚点和明确的研究方向,人口资源环境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 题的科学,属于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前沿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征。通过《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学与课堂讨论,使同学们了解到国内外的资源 与环境保护的形势,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动态,提高运用 所学理论分析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讲 导论 第一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诞生及成就贡献 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 第四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讲 可持续性问题 第一节可持续性问题的由来 第二节可持续性的概念 第三讲 资源配置理论 第一节效率与最优化 第二节在市场经济中实现有效配置 第三节市场失灵、公共政策与环境 第四讲 自然资源管理 第一节不可再生资源经济学 第二节可再生资源经济学——森林资源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经济学——渔业资源 第五讲 环境污染控制 第一节污染控制目标 第二节污染控制工具/手段 第六讲 环境资源评价 第一节成本收益分析 第二节市场价值法 第三节替代市场价值法 第四节假想市场价值法

三、主要参考教材 1.沈满洪,2007.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Perman, Roger, Yue Ma, James McGilvray, Michael Common, 200 3.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3rd edition. 罗杰. 珀曼等,2002.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二版,1999)》,中国经济出版社 3.Jon M. Conrad, 2010. Resource Economics, 2nd edition. 四、作业与考试 作业:40% 课堂讲座(presentation):20% 课程论文:40% 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就某个问题 写作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规范论文。 五、任课教师 张自斌zbz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f67727383.html, 办公室:经济学院414-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重点

一、资源的配置 1、现有资源储备:是一种按目前价格开采,能够产生利润的已经探明资源。现有资源的数量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 2、潜在资源储备:是与人们为获得这些资源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紧密相关的。价格越高,潜在储备量越大。用函数定义要比用一个简单的数字定义要准确的多。 3、资源禀赋:表示地壳中本身中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它只是一个地理学概念,而不是经济学上的概念。因为它的数量与资源价格毫不相干。 4、可再生资源基本特征:(1)资源本身具有可再生(更新)和自我恢复的能力(但是这一能力是有限度的)。(2)可储藏性。 5、非再生资源基本特征:非再生特性、资源消耗的不可逆性、可循环利用性。 6、非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补偿机制: 所谓生态环境补偿,不仅包括生态功能的补偿,还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还包括对因环境保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进行补偿,以及为增进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支出。为了实现非再生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利用,关键是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其理论依据为资源有价论、外部不经济论。即对有益于生态服务的行为主体(当地居民)进行的补偿。对资源所在地居民因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活或生产发展的机会成本的庄家,必须进行经济补偿。这种补偿可以是直接的现金补偿,如对遭受土地破坏的农户直接给予青苗补偿费、人员安置费等;也可以是对矿区产业结构转型的其他手段补偿和环境修复的技术补偿。这部分补偿的主体是政府,比如直接给予财政补贴,财政援助,优惠贷款,减免收费,实施利率优惠,劳保待遇,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予以鼓励。 7、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模型: (1)几何增长模型:即假设种群大小的变化率为一常数,而为分布密度无关,这种种群增长模型称为几何增长模型。一年生植物或单世代昆虫适用(每代只繁殖一次,母体繁殖后便死亡)。(2)指数增长模型:有机个体几乎是连续繁殖的。(3)逻辑斯谛模型:当种群大小与载容量相等时,种群增长停止,而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8、无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的基本特征: (1)群体总数取决于生物学因素和人类社会行为因素。(2)最优管理:资源开采控制侧重于对种群规模或资源存量的最优控制。(3)在无限环境条件下,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服从指数增长模型。不能用作长期预测。 9、有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的基本特征: (1)资源的发展演变都会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在自然因素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初始规模、生长率、死亡率和时间之外,还包括:种间竞争、空间限制、生存条件。(2)用来刻画有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特征的最为常用的基本数学模型为逻辑斯谛模型(S型曲线)。 10、森林资源的经济分析: (1)森林资源的特点:投资期很大(一般为25年),外部效应,使有效管理很难。(2)生物学决策:年树木最大生长量(3)最大年平均增量 =树木生长累积量(木材体积)/ 树年。(4)经济决策:考虑树木的价值、贴现、种植与砍伐成本等因素。净收益的现值最大时为最优砍伐时间,即当延期砍伐(如1年)的边际成本 = 其边际收益时,净收益现值最大。最优砍伐时间还取决于砍伐后是否马上重新种植树木。如果重新种植,延迟砍伐的成本增加了一项,即延迟再种植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资源配置;稀缺性;外部性;产权;公共产品)案例1.①争水的游乐场和纺织厂 假设一条小河的流域内只存在一个游乐场和一个纺织厂,并且纺织厂处于河流的上游,而游乐场处于河流的下游。河流的流量很小,其纳污能力或水环境净化容量几乎为零。纺织厂和游乐场都想利用河流水资源,纺织厂把小河作为纳污体,将未经处理的印染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游乐场则想利用河水来吸引旅客休闲娱乐(如游泳、垂钓和划船等)。如果这两家企业或公司不由同一个主人或主管单位所有,那么该河流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不可能的,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1)纺织厂不承担废水处理费用;(2)纺织厂不承担由于它向河流排放废水引起游乐场收入减少的补偿;(3)纺织厂生产的产品消费者不是游乐场;(4)游乐场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要素除了一般的资本、劳动和土地外,还有取自于河流的水量和水质;(5)河流水资源既不为纺织厂所有,也不为游乐场所有。在这种情况下,游乐场收入减少完全不能反映于纺织厂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费用或成本核算之中,其结果是纺织厂产量越高,排放废水量越大,河流污染也越严重,游乐场的收入也越少,最后招致娱乐场所的关闭或另寻水源。我们称这种纺织厂给游乐场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为外部性,确切地说,这是一种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性。 案例2. 圈地运动与公地的悲剧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臵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公地的悲剧是产权不明导致的经济后果。一种资源在产权归属不清晰的情况下,会因使用者大量甚至过度利用而耗竭;由于缺乏产权保护,使用者不愿为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一定的专用性投资或补偿,最终导致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和利用。只有当资源的产权明晰后,为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资源的所有者才会对资源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圈地运 ①王金南,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人口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人口转变(demography transition) :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由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的转变过程。 孩子养育成本:微观人口经济学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种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品,孩子在社会、经济与心理方面对其父母及家庭表现出一定的作用,这就就是孩子的价值所在。或者P81 孩子的积极价值表现:情感上的满足、经济上的贡献、对父母的激励、家庭的纽带与传承的载体。 孩子的消极价值表现:情感与心理的付出与损失、经济负担、机会损失、体力付出。 社会养老:P86 适度人口:p94 经济适度人口:p94 人口质量:p97人口质量(population quality)就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常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制度下,人们所具备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与劳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水平,也就就是说人口质量就是与数量相对应的、反映人口质的规定性特征的总与。PQLI指数:p100 HDI指数:p101 ASHA指数:p102 “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p104 人力资本:p106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指通过投资于教育、培训、健康以及迁移等方面形成于劳动者身上的非物质资本,即投资于人口质量产生的非物质资本称人力资本。 人口结构:p114 人口年龄金字塔:p117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eing ):指在总人口的构成中,少儿人口比重与青壮年人口比重降低,而老年人口相应增加的动态过程。通常当一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时,该人口就被称之为老年型人口,该国也相应地成为人口老化的国家。P118 城市化:p125 过度城市化:p129 逆城市化:p131 自然资源:p171 耗竭性资源:p171 可再生资源:p172指资源本身在自然条件下可以通过繁殖、生长而实现自我更替的生物资源与其它一些具有动态自我更新特点的非生物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p172本身没有自我循环生长的能力,随着人类的开发利用而日渐消耗减少的自然资源。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p194 公地悲剧:p198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她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她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与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与空气,都就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就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

最新资源环境经济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年龄结构效应 成本效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科斯定理:交易成本为零时,产权明晰将使得经济主体之间可以通过谈判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有效率的配置)。 拥挤外部性 保护地役权:是持有人在不动产上的非所有性利益,强加一些限制或积极性义务。目的包括维持或保护不动产的自然、景观、开放空间价值,确保它可以用于农业、林业、休闲或开放空间使用,保护自然资源,维持或提高空气和水质量,或者保存不动产的历史、审美、建筑或文化价值。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深生态学:将生态学发展到哲学与伦理学领域,并提出生态自我、生态平等与生态共生等重要生态哲学理念。特别是生态共生理念更具当代价值,包含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在共容的重要哲学与伦理学内涵。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 贴现率:贴现率是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 动态效率:涉及时间时,用以发现最优配置方案的传统标准被称为动态效率。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排污收费:国家机关按照法令规定对排放污染物的组织和个人(即污染者)征收排污费的制度。 排放标准: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就是污染者可以买卖的排放有限污染物的许可证。) 外部不经济性: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的一个人或厂商无法补偿的成本。 外部经济: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一个人或厂商无法索取的收益。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 妇女劳动力供给效应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传递与转换过程中守恒的定律,表达式为Q=△U+W。表述形式: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互相转换,但是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保持不变。 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免费搭车效应: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由于利益集团的利益是由组成集团的每个成员的需求和动机决定的。因此,每个利益集团成员只有联手努力才能获得共同利益。如果有人没有为此而努力,而另外人付出了努力,那么这就会抑制集团成员为本利益集团努力的动力;如果利益集团内每个成员都共同努力,则个人成本就会相当小。 盖亚假说:是指在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下,能使得地球适合生命持续的生存与发展。 政府失灵: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 地下水: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意义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与研究方法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正文 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意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令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一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和谐状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以人口与耕地资源为例,1952年,我国人口为5.7亿,耕地面积1.24亿公顷,人均耕地0.22公顷;2000年人口数量已接近13亿,耕地面积虽然也有所增加,但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致使人均耕地面积减至0.08公顷,比1952年减少了一半多。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为解决人均耕地不断减少所带来的食物不足问题,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人们采取的另一个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措施,就是依靠增加化肥和农药用量,以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土地肥力衰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不利因素。 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对矿物资源的开采量迅速增加,资源储量的有限性与需求增量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在这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严重的3大问题中,我国最先关注的是人口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就意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过控制人口增长和鼓励节制生育的主张;在学术界,也开始摆脱前苏联"人口快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的思维模式,马寅初先生发表了《新人口论》,从各个方面论证了人口增长过快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的矛盾,使人们对人口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随之而来的反右扩大化、3年经济困难以及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控制人口的工作未能开展起来。进入70年代后,我国正式启动控制人口增长的工作。适应于计划生育实践的需求,人口学研究开始恢复,并得到很快发展。正是由于在人口理论上首先解决了"三马"之间的关系,即在我国计划生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批判马尔萨斯的关系,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的联系与区别,并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挖掘出了"两种生产"理论,找到了实行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从而才为计划生育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人口理论的先行,如果不是理论工作者在"老祖宗"那里找到了"两种生产"理论作为"尚方宝剑",在当时的极左思想干扰下,很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精)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成为制约中国人口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人口过多导致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人类索取超过资源本身、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耗竭超过极限便不可逆转。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对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从解放前的四亿人口激增到目前的13亿人口,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 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对资源的索取也伴随着对 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努力寻求人口与环境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人口趋势 1、中国人口总量趋势 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 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另据邓艳预测21世纪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峰值不超过14亿;若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一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的显著负 相关性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生育水平还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降低,因此人口总量在高峰值过后的急速下降将是必然趋势。 2、中国人口结构趋势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期末相关题目总结资料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期末相关题目总结资料 1.数据包括DEA SFA 各有的利弊DEA三阶段 (SFA与DEA构造生产前沿的方法不同。SFA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生产函数和随机扰动项构造出随机生产前沿,而DEA 是根据个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数据,选出一个或几个决策单元作为技术有效点,进而构造出生产前沿。)SFA优点 考虑了随机因素对于产出的影响,它实质上将实际产出分为生产函数、随机因素和技术无效率三部分。 SFA缺点 SFA处理多产出则较为复杂,需要将多产出合并成一个综合产出或者利用距离函数解决。 DEA优点 与BCC CCR模型相比重新计算了效率为1的决策单元的效率,最终区分了原来都处于前沿面上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水平。 能直接处理多产出情况 不需要考虑生产前沿的具体形式,仅需要投入产出数据,模型容易做其他形式的扩展 DEA缺点 把实际产出小于前沿产出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技术效率原因,忽略了随机因素对于产出的影响,它实质上将实际产出分为生产前沿和技术无效率两部分。 在分析影响效率因素上,SFA更为方便。 三阶段DEA 第一阶段,传统的DEA算出TE,PE和SE,投入产出的冗余量; 第二阶段,用SFA对影响DEA的因素进行分析; 第三阶段,考虑影响因素,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修正,重新进行DEA分析 课堂笔记: 2.技术溢出效应的含义方法 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供应来源,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让行为对东道国会带来外部经济,即技术溢出。 通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溢出 逆向技术溢出 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通过与东道国的技术领先者建立紧密的联系,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积极的外溢效应;利用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及其相关产业的联系,实现知识获取,获得反向外溢。技术溢出方式实现。 3.EKC曲线和影响因素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用来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 收入不均现象随着经济增长先升后降,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 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

谈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浅谈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中国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经济增长,实际上就是财富的增长,而财富要用资源生产出来,还要有创造财富的环境条件。未来的下一个30年中,我们如果不转变发展模式和生活消费模式,7%—9%的经济高速增长,要满足13.33到15.5亿人口水平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还包括他们就业手段和场所的投资和建设,中国目前现有,甚至是全球的资源和环境条件能满足吗?通过下面的分析,可以确定地说,显然是支撑不住的。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相当严峻。 人口规模太大与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两难 人口超过适度规模太多。按照主流人口和经济学家们的测算,中国国土的人口承载容量在6 .5—10亿之间,适度人口规模应当在这个范围内。2009年底中国人口规模已达13 .34亿人,2040年保守估计可能会达到15 .5亿。目前,中国人均耕地排在世界倒数第6位,农业劳动力劳均耕地排在孟加拉和越南之后,为倒数第3位。中国供生活和发展的优良国土比例不大,从云南腾冲到黑龙江黑河划一条直线,只有5%的人口生活在西部64%的国土上,而95%的人口生活在东部36%的优良国土上。如果仅按东部人口密度计算,每平方公里364人,排在孟加拉(1102人)和印度(393)之后,为全球第三位!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两难选择。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200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至今少生育了3—4亿人口,为平衡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未来是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还是对其进行适当调整,看来存在着两难选择:一方面,如果改变政策,放开生育,2040年人口规模可能达到16 .5亿,甚至更多,从而形成就业、资源、环境等方面更大的压力,国力将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在城市中长时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未来也会存在人口年轻的红利下降,养老成本上升的问题。 水土不堪重负与生态环境不佳 有限的国土不堪巨额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中国有全球近20%的人口生活在全球6.44%的陆地面积上,而且人口承载的压力集中在东部。中国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17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还有30余万平方公里潜在沙化土地,影响着4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耕地质量等级总体偏低,生产能力大于1000公斤/亩的耕地,只占6.09%。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 .92万平方公里,受污水、固体垃圾和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占全部耕地的1/10以上,草原沙化和荒漠化面积为13 .5亿亩。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大陆耕地质量不高并被严重污染,沙化面积大,森林覆盖率低,草原退化严重,村庄分散性密集占用耕地过多,国土灰黄不堪。 目前的淡水资源供给相当紧张,并且水资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越来越多地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缺水在300—50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在正常年份中,缺口达60亿立方米,经济损失2000亿元以上;667个城市中420个缺水,共计105亿立方米。从2008年对21个省级行政区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进行的不完全调查看,共有漏斗81个,总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并且其趋势是,下沉越来越深,面积越来越大。而且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对200条干支流的409个断面检测,Ⅳ类和Ⅳ以下水质断面占到45%,28个国控重点湖Ⅳ类和Ⅳ以下水质的占78.6%。 农村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由于村庄分散不成规模,管网和污水厂投资太大,在经济上几乎无治理的可行性。由于农村产业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农业化肥农药面临污染,工业废水污染,污水灌溉耕地,农业养殖粪便污染,加上村庄生活及废弃物污染,导致农村的水污染越来越严重。7亿农村人口饮用水源不合格,约有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1.世界银行计算各国财富的指标体系被分解为四种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 社会资本。自然资本:拥有各类自然资本的价值。生产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各种人造资本的价值。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进行教育、医疗等形成的价值。生活资本: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的价值。 2.看不见的脚:人们基于自利行为而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看不见的手在私人和 社会之间造成失衡,产生一只看不见的脚。 3.稳态经济:是人口和社会商品生产规模维持在恒定的水平。物资和能量流通率最小的经 济。四个特点:一是持横的人口数量,二是持横的人造资本数量,三是上述两个数量的持横水平要足以使人们过上较好的生活并可延续到未来,四是维系人口和资本数量所需的物质保持恒定。 4.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持续发展。任务: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因、 条件、特点、规律和途径。 5.人类文明史的三次转折:第一次转折有狩猎和采集社会向农业文明社会的转折(黄色文 明);第二次转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折(工业文明);第三次是从黑色的工业文明像着绿色的生态文明的转折。 6.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发展与普及并深入实践的过程:1980年在《世界自然保护战略》 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1)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产生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2)1982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的共同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后明确给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目标和策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成为一种具有逻辑内涵和完整内容的思想体系,也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3)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成本效益分析:按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分析某一项目对整 个国民经济的净贡献的大小,包括对就业、收入分配、外汇及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静态效率:如果资源配置方案实现了资源使用净效益的最大化,就可以说该资源配置 满足了静态效率标准 3.动态效率:资源配置跨越了n个时期,如果所有可能的配置方式中存在净效益现值最 大化的方案,那么这项资源配置方案就满足了动态效率标准 4.存在价值:又称为非使用价值,即人们非常愿意为改善或保护那些永不使用的资源付 费 5.条件价值评估:又称为意愿调查评估,指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假想变 化的评价 6.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或人们 对于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 7.受偿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于一个具体的损失愿意接受的赔偿。(或忍受环境损失的接 受赔偿意愿) 8.效益转移:将其他时间和地点作出的估值应用到其他相似的分析中 9.稀缺租金:在持续的长期竞争均衡中,生产者剩余被称为稀缺租金 10.租值耗散:本来有价值的资源或财产,由于产权安排方面的原因,其价值下降,乃至 完全消失 11.公共物品:是指那些具有消费上不可分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12.公共池塘资源:是指那些消费上具有可分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13.风险溢价:当预期收入与实际收入可能不同时,用于补偿资本所有者的额外资本成本 14.边际使用者成本:跨期的稀缺导致的机会成本 15.弱可持续性:维持总资本价值不变 16.强可持续性:维持自然资本价值不变 17.环境可持续性:保持某种重要的个别资源的特定物质流不变 18.替换生育率:稳定人口下的总和生育率 19.基金污染物:环境对其有一定吸收能力的污染物 20.累积性污染物:环境对其没有或只有很少吸收能力的污染物 21.非均匀混合基金污染物:造成的危害不仅依赖于其在大气中的数量,与其排放源的 位置也密切相关 22.纵向公平:分析收入水平不同的人群的平等状况 23.横向公平:指平等对待同等收入的人 24.新源歧视:根据目前的管制办法,新的污染排放者面临的控制要求比已有的污染排放

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田雪原 自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引起理论界关注。具有较多共识的是:以人为本是总的思想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和当前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阶段,剩下来最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以为,可持续发展侧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和谐社会侧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公平问题,不仅是分配上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资源占有上的公平;制度是关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和健全对资源占有和分配的公平制度;重点是向弱势群体倾钭,保证各阶层群体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发展的条件;前提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保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打好这个基础,和谐社会就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也不能巩固。因此,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坚持并切实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结构 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五个领域。这五者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立足于环境,主张“生态核心论”者有之;强调人口因素的作用,主张“人口中心论”者有之;认为经济是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的基础,主张“经济决定论”者有之,等等。我们以为,这五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关系,可如下图1所示: 图1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和关系 上图1中,实线“——”表示要素之间直接作用关系,虚线“……”表示要素之间间接作用关系。宏观上可概括为: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则是宏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调节器。 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从资源角度审视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都可归结为资源的物质变换:自然资源的物质变换,社会资源的物质变换,更多的是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物质变换。因而没有资源的物质变换便谈不上发展,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 人口——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人类参与的自然资源进行的物质变换,是自然进化;只有人类参与并且按照人的目的进行的物质变换,才称上我们所说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按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会员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代际关系上定义可持续发展取得较多共识,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宗旨。发展是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紧紧同人口变动,包括人口数量、质量、结构联系在一起。通过人口的生产活动和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