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论文地质英文论文

环境地质学论文地质英文论文
环境地质学论文地质英文论文

环境地质学论文地质英文论文

沈阳地区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已经遇到很多岩土问题,城市建设与环境地质条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也越来越复杂,城市重大工程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灾害,已经超过自然作用引发灾害的损失。因此对城市环境地质灾害的研究已经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在充分研究沈阳城区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常见的岩土工程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为城市规划和工程设计、施工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地质条件;岩土工程;地下空间;地质灾害;地下工程

Shengyang environment geology problem in the region analysis

Wang Xiao-liang

(Liaoning highway survey a design company Shenyang Liaoning 110006)

【Abstract】Along with our country the city turn progress of fast development, city underground have already met a lot of rock soil a problem i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ity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 geology condition of antinomy more and more sharp also more and more complications, city graveness engineer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of development cause of environment geology disaster, already exceed nature the function cause disaster of loss.Therefore to city environment geology disaster of research have already caused people height of value.At full research Chen2 Yang2 Cheng2 area environment geology condition of foundation up, become familiar rock soil engineering problem because of carried on analysis, for city planning and engineering design, construction provide beneficial of suggestion.

【Key words】Environment geology condition;Rock soil engineering;Underground space;Geology disaster;Underground engineering

1. 引言

城市是人口集中居住区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1]。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地下空间开发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类工程活动加速了对地质环境的改造,城市地质灾害与环境岩土工程

问题日显突出,当该问题积累到能够给人类生存和物质文明带来严重灾害的程度时,将会对城市环境土工安全构成威胁[2-6]。

2. 沈阳区域地质条件

2.1 沈阳区域地质构造。

沈阳城区位于阴山东西复杂构造带东延部位,新华夏系第二个一级隆起带和第二个一级沉降带的交接部位。隐伏构造有东西向构造、新华夏系构造、华夏系构造、北西向构造及南北向构造,被大厚度第四纪松散堆积物所掩埋。东西向构造、新华夏系构造均为压性断裂。华夏系构造有压性断裂和褶皱。工作区正处于沈阳凸起之上。

2.2 新构造运动。

地处下辽河凹陷与辽东山地隆起交接部位的浑河扇地,至今仍然处于下降之中,由于受新构造运动的掀斜性、不均一性、间歇性的控制,第四系堆积物厚度不仅有明显差别,而且在堆积过程中亦出现过暂短的间断。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因新构造运动强度逐渐减弱,致使扇体的砾砂相由老至新逐渐向后退缩。

3. 沈阳城区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沈阳市位于辽东山区与辽河平原的交接地带。浑河由辽东山地流出,在沈阳地区形成冲积扇沉积地层,地层时代属第四系。浑河冲积

矿山环境地质学论文

矿山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 摘要:矿山在开采资源的同时,不仅有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而且有诱发地面沉降、土壤荒漠化、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做好从勘查、设计、开采到闭坑四个阶段的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关键词: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环境; 矿山环境治理 一、概况 我国是一个矿业大国,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产量均排于世界前列。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和消耗越来越大,而采掘业的发展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广度和深度也越来越大。目前品位较富、埋藏较浅,易采易选、交通方便的矿床已优先开采。矿床开采的趋势趋于深部复杂地层。矿山在开采资源的同时,不仅有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而且有诱发地面沉降、土壤荒漠化、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1 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 因害设防、综合治理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3 注重效益、分期实施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4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具体措施 1 地下采空区和矿山疏干排水导致地面沉陷、形成地裂缝,影响地面的农田和建筑物。采空区是地下固体矿床开采后的空间及其围岩失稳而产生位移、开裂、破碎垮落,上覆岩层整体下沉、弯曲并引起的地表变形和破坏,在地面上常可见到圆形塌陷坑及平行于地下开采巷道的地裂缝。由于疏干排放地下水,改变了地下水流的自然渗流、径流条件,水浮力消失,水的潜蚀作用使充填物流失,形成空洞,在真空吸蚀力和重力作用下也可造成塌陷。对采空区的治理主要是为了预防与控制地表残余沉陷的发生。此类方法可细分为4 种: (1) 全部充填采空区支撑覆岩,以彻底消除地基沉陷隐患。充填法可分: 干石充填法、尾砂充填法、胶结充填法、注浆充填、水力充填和风力充填等。其中,以注浆法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好; (2) 局部支撑覆岩或地面构筑物,减小采空区空间跨度,防止顶板垮落。常用的方法有注浆柱、井下砌墩柱和大直径钻孔桩柱或直接采用桩基法等; (3) 注浆加固和强化采空区围岩结构,充填采动覆岩断裂带和弯曲带岩土体离层、裂缝,使之形成一个刚度大、整体性好的岩板结构,有效抵抗老采空区塌陷向上发展,使地表只产生相对均衡的沉陷,以保证地表构筑物的安全;

地质环境论文1

矿山环境地质学论文 矿山开发对矿区环境的影响及控制 矿山开发对矿区环境的影响及控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河北邯郸056038) 摘要:矿山开采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整个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因素,占用和破坏土地、污染水资源、造成生物多样性损害等。从政策和技术层面分别探讨矿区生态修复问题,旨在恢复矿区的生态平衡。 关键词:矿山开采;生态环境;开采控制;生态修复 The influence and control of the mine development of the mining

environment Wei Jinyu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Resource Institute, Hebei Handan 056038) Abstract:Mining cause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e occup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land, poll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cause damage to the biodiversity of the entire ecosystem degradation. From the policy and technical levels, which examine the the min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imed at restoring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the mine. Key words: Mi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中国有95%以上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我国矿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一、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占用和破坏土地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必然占用和破坏土地,包括采矿场破坏土地、废渣堆放破坏土地、地面塌陷破坏土地、矿区修路及建设厂房占用破坏土地等,矿山对土地的破坏存在于矿产资源开发的各个环节。 在采矿前,主要是对矿区土地进行勘察和三通一平工作,这个阶段主要造成地貌被破坏,规模相对较小。 在采矿中,露天开采时,要剥离矿层上的覆盖层,挖损大量土地,地表植被将完全被破坏,这个过程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我国大部分露天矿目前均采用外排土场方式开采。露天开采外排土压占的土地约是挖掘土地量的1.5~2.5倍,平均为2倍。露天矿正常生产后,每采1万t煤排土场压占土地0.04hm2~0.33hm2,平均为0.16hm2。目前,露天矿排土场压占土地达16 300hm2,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大量压占。我国94%是井下开采,井下开采对土地造成的破坏主要是地表塌陷,在矿产资源被大量开采出以后,岩体原有的平衡状况将会受到破坏,资料表明,对于井工开采,每采1万t煤炭就有0.01hm2~0.29hm2的土地塌陷;平均为0.2hm2的土地塌陷,截止到目前,受煤炭开采下沉影响(以下沉大于10mm为标准)的土地面积达40万hm2左右。其中,因积水造成减产或绝产的,我国中东部矿区面积为13万hm2,而西北、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南地区受塌陷影响区的面积约为27万hm2。 在采矿闭坑后,矸石堆的稳定性及渗浸对土地也会造成相当严重的污染。据统计,目前已形成堆积的3Gt矸石,占地面积约26 000hm2;预计到2010年排矸量将每年增加0.2Gt,年新增占地约667hm2,显然将进一步加剧国家可耕地资源短缺的局面。例如,平顶山矿区40年来,排放矸石累积存量39Mt,形成31座矸石山,占地98hm2,其中77.5%为可耕地,按当地平均种植水平,每年少产粮食626 000kg,相当于1 500多人的年粮食占有量。 (二)造成水资源污染 矿山开采造成水资源污染包括地表水资源污染和地下水资源污染。地表水资源污染主要是指选矿水和选矿废水排入地表水体所造成的污染。在采矿生产过程中,露天开采或地下开采疏干排水和废石淋溶水都含有较高的悬浮物及重金属等,排入水体后往往造成地表水体的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并且增加水体的混浊度,影响水体纳污能力。另外,矸石及露天堆煤场遇到雨天时所排放的大量废水也很容易使矿区周围的河流、湖泊变成黑色死水。 相对地表水资源污染,地下水资源污染更具有隐蔽性,且影响深远,难以恢复。矿产资源开采强度和延伸速度的不断加大提高,使得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导致缺水地区供水更

环境工程地质学介绍

环境工程地质学介绍 胡经国 作者说明 该文发表于1985年3月出版的《重庆水利》总第8期。该刊由重庆市水利学会和重庆市水利电力科技情报网编辑、出版。当时该刊不定期出版,内部发行。 该文是作者于1978年10月来重庆市水利电力学校任教以来,在市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该文在1985年9月召开的重庆市水利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上,被列为交流论文,并被评为表扬论文。 下面是正文 一、环境工程地质学的逐步形成 近十余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与日俱增。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已成为一种强大的地质营力。这种地质营力正在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和强度改变着岩石圈表部——地质环境,造成不少区域性或地段性的地质灾害。例如,由于工业发展而引起的农业地区土地退化和污染,由于人类砍伐和耕种而引起的水土流失,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沉降,由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引起的水库区淤积、塌岸、浸没等。各种地质灾害反过来又对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以及人类的生活、生存产生巨大的影响。 值得指出的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强度,现在已不亚于自然地质营力。例如,全世界铁路、公路路基石料的用量,可以与全球近代河流堆积物的数量相比较。目前,人类每年从地壳中提取的矿产约为1000亿吨,平均每人25吨。规模如此巨大的石料、矿产开发活动,必然使地质环境

产生深刻的变化。 同时,自然环境中的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岩石圈的变化,必然引起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变化,从而造成多方面的环境问题。 如果不对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不是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不是合理地规划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控制其对地质环境的不利影响,那么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其他环境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国民经济规划地区地质环境的评价以及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工程地质研究,日益引起国际上的普遍重视。这正是环境工程地质学赖以开始逐步形成的强大动力。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传统工程地质学的一个重大发展,同时又是工程地质学与环境科学或环境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也就是说,它是在工程地质学和环境地质学的基础上,当然主要是在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形成的。 工程地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是本世纪30年代的事。在70年代初,国际上环境保护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开始,比较偏重于大气圈和水圈的问题,但很快就涉及到岩石圈。并且,从1970~1981年,相继出版了几本环境地质学专著。 1980年,在巴黎召开的工程地质协会全体会议,提出了进行环境评价和开发的工程地质研究的任务。1982年,在新德里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列出了“环境评价和开发的工程地质研究”这一专题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出现了一批实例性和方法性的论文。可以认为,这次大会是环境工程地质学开始逐步形成的起点。 我国的环境工程地质学研究起步较晚。1982年,全国环境工程地质专题学术座谈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会议着重讨论了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科学概念和研究方法以及我国当前的研究重点,并交流了已有的工作经验。对我国环境工程地质工作的开展,有较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1984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收到了与环境评价和开发有关的文章达119篇。这表明我国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

工程地质学结课论文

工程地质学结课作业 工程地质学是我来到土木工程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相比其他理论课的枯燥无味,工程地质学上关于基础建设的内容使我第一次觉得我会了一点关于“盖楼”的理论知识。记忆犹新的是老师讲土直径大小时关于地铁基础的修建方法。相比后期比较枯燥的知识,我更喜欢前期绪论的部分。在工程地质学中我了解了有关地震液化,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及其预防,更有关于上海地基特点,角撑使用,抗滑桩等有关基坑和隧道的知识,平心而论,这是我收获最大的一门课程。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会形成很多壮丽的天然景观。 景观方面地表变现为溶沟和石芽天坑和竖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干谷石林等自然景观。课堂上主要展现了地下溶洞部分的景观。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充满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甚为壮丽。 喀斯特地貌对于工程地质的影响方面。由于喀斯特地貌地下部分溶洞洞窟比较多,所以尽量做一些深基础。另外,由于溶洞外部有流水侵蚀,在修建需要很久存在时间的建筑时要注意勘察地下暗河。在勘察时,要注意避免出现串珠状溶洞,否则深基础也是没有用的。另外根据资料,岩溶不良地质构成的岩溶地基常常引起地基承载力不足、不均匀沉降、地基滑动和塌陷等地基变形破坏,当地基评价不能满足稳定性要求时,需要对地基进行适当的处理。在施工现场遇到泥隙、泥槽、溶洞的处理方式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穿越式,即下挖穿越,采用桩基础;二是跨越式,即加强梁的钢筋或增大梁的宽度。对地基稳定有影响的岩溶泥隙、泥槽、溶洞,应根据其位置、大小、埋深、围岩稳定性和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因地制宜的采取处理措施。 泥石流、滑坡、崩塌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三种地质现象的区别为,泥石流属于滚落的碎石流,滑坡是一种减性山体移动现象山体在

英文论文写作方法

1. Introduction: A. 如何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有目的地引导出自己研究的重要性? 在叙述前人成果之后,用However来引导不足,提出一种新方法或新方向。如: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little attention/little work/little data/little research……)(or few studies/few investigations/few researchers/few attempts……)(or no/none of these studies……)has(have)been done on(focused on/attempted to/conducted/investigated/studied(with respect to))。如:Previous research (studies, records) has (have) failed to consider/ ignored/ misinterpreted/ neglected to/overestimated, underestimated/misleaded. thus, these previus results are inconclisive, misleading, unsatisfactory, questionable, controversial. Uncertainties (discrepancies) still exist…… 研究方法和方向与前人一样时,可通过以下方式强调自己工作:However, data is still scarce(rare, less accurate)or there is still dearth of……We need to(aim to, have to) provide more documents(data, records, studies, increase the dataset). Further studies are still necessary(essential)…… 强调自己研究的重要性,一般还要在However之前介绍与自己研究问题相反或相关的问题。比如:(1)时间问题;(2)研究手段问题;(3)研究区域问题;(4)不确定性;(5)提出自己的假设来验证。 如果你研究的问题在时间上比较新,你可大量提及时间较老问题的研究及重要性,然后(However)表明“对时间尺度比较新的问题研究不足”; 如果你的是一种新的研究手段或研究方向,你可提出当前流行的方法及其物质性质,然后(However)说对你所研究的方向方法研究甚少; 如果研究涉及区域问题,就先总结相邻区域或其它区域的研究,然后(However)强调这一区域的研究不足; 虽然前人对某一问题研究很多,但目前有两种或更多种观点,这种uncertanties或ambiguities 值得进一步澄清; 如果自己的研究是全是新的,没有前人的工作可对比,你就可以自信地说“根据假设提出的过程,存在这种可能的结果,本文就是要证实这种结果”等等。We aim to test the feasibility (reliability) of the……It is hoped that the question will be resolved (fall away) with our proposed method (approach). B. 提出自己的观点:We aim to//This paper reports on//This paper provides results//This paper extends the method//This paper focus on……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Furthermore, Moreover, In addition, we will also discuss…… C. 圈定自己的研究范围:introduction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告诉读者(包括reviewer),你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果处理不好,reviewer会提出严厉的建议,比如你没有考虑某种可能性,某种研究手段等。为减少这种争论,在前言的结尾就必须明确提出本文研究的范围: (1)时间尺度; (2) 研究区域等。如涉及较长的时序,你可明确提出本文只关心某一特定时间范围的问题,We preliminarily focus on the older (younger)……如有两种时间尺度(long-term and short term),你可说两者都重要,但是本文只涉及其中一种。研究区域的问题,和时间问题一样,也需明确提出你只关心某一特定区域! D. 最后的原场:在前言的最后,还可以总结性地提出“这一研究对其它研究有什么帮助”;或者说further studies on……will be summarized in our next study (or elsewhere)。总之,其目的就是让读者把思路集中到你要讨论的问题上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争论(arguments)。 2. Discussion:

工程地质学论文

道桥专业学习工程地质学的意义 ——浅析工程地质对公路桥梁的作用 摘要:工程地质是道路、桥梁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其他各项设计工作的基础。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工程地质有许多分支,主要解决的是施工区域地质对施工的影响,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具体应用于道路、桥梁设计领域,主要针对道桥修筑地的地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总结,并给出解决办法,因此在许多土木工程中这门应用科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工程地质;桥梁;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选线;工程地质信息;区域稳定性; 引言: 工程地质学作为道路桥梁的专业课程有着其特殊的作用。它不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地质学的大门,同时也为之后土力学的学习奠定了一些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这门课对于公路桥梁设计有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当我查阅相关论文、学术期刊后更是明白将来如果在道桥方面继续深造必须深谙地质学的相关知识。本文将通过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选线、工程地质信息以及区域稳定性四个角度来阐述其对公路桥梁设计、施工的巨大作用。 (一)工程地质勘察与桥梁设计 桥梁是公路工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线路跨越河流、沟谷或道路时需要架设桥梁,这就决定了桥梁必定是是线路通过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主要工程。 在公路工程地质勘测中,如果对桥址周围的工程地质特征了解不足,在桥梁施工、运营时会遇到不少问题,如:有的将墩、台设在滑坡上,基坑开挖时引起滑坡复活,而使已建成的墩、台错位;有的墩、台建在岩溶洞穴上,致使墩、台倾斜,无法使用。查明建筑物场址周围的工程地质条件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正常使用,这对于桥梁也不例外。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桥位选择、桥梁基坑稳定性和正确选定桥基承载力,是

工程地质学结课论文

通过这学期的《工程地质学》课程的学习,让我收获巨大。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的一些主要任务,基本要求;工程地质的主要任务等。了解到地壳及其物质组成,矿物,岩石的基本概念,成分地质年代的发展。还有褶皱,节理和断层是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和褶皱,节理断层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素等。地下水的基本概念,类型,补给,径流与排泄。风化作用,河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作用,岩溶作用,斜坡与边坡地质作用等。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工程地质工作已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作用是客观存在和被实践证明了的。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工程建设的规模和数量也越来越大。而作为一个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因此,通过学习工程地质,更加体会到在采矿设计施工中的应用中,泥石流造成工程地质条件对影响较大。特别是露天煤矿或者位于山区煤矿、矸石山治理,地表破坏容易造成泥石流,人工边坡加大了坡的陡度和高度,破坏了自然边坡的原有应力状态,可能使边坡发生失稳。通过对工程地质的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应该时刻报以对工程严谨的态度。下面我那就工程地质学中地质灾害中有关泥石流成因和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一、概述 泥石流是一种特殊气候及相关条件产生的地质灾害,是洪水将含有砂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他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比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的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是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和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时期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

英语论文写作

外国语学院教案 班级:20080311-6 教师:王进军 课程:英语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外国语学院 Teaching Plan教案 Chapter 8 Chapter 8 Front matter and back matter (continued) ● Teaching objectives Focus on How to design the cover of your paper? How to produce the prospectus of your paper? How to document the outline page and the abstract page? How to give your paper a title? How to express your acknowledgement to those who help you with your research? How to make notes? How to add an appendix to your paper? How to document all the materials of the final draft of your paper? How to prepare yourself for the oral defense of your paper? ● Teaching aids PPT, Video, testing sheets ● Teaching procedures After finishing the final draft of your paper, you are supposed to do or provide with several additional things, including acknowledgement, notation, appendixes, the final bibliography or references, the final typescript, and the verbal defense for your paper. Step One: acknowledgement If you get some support from somebody or some organization in your carrying out your project or if you accept some help from somebody in your research and writhing your paper, you should express your thanks to the organizat6ion or the person. The thanks are usually given to: (1)the sponsor who gives a certain amount of financial assistance to your project (2)the instructor who gives you in your project or research and writing the paper (3)the teacher(s) and your classmates who once gave you suggestions or advice on your project or research

工程地质学论文

我国不良地质及其工程地质问题 科目:工程地质学概论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简述我国不良地质及其工程地质问题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地质环境越来越备受人们的关注,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地质灾害也越来越频繁,不良地质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工程建设带来越来越多的灾害,本文在此浅谈一些我国不良地质及其工程地质问题。 『关键词』地质不良地质工程地质 我国的特殊地质及不良地质地区的地质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山区(地)常见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其他还有岩溶、风砂等。 一、崩塌的概念; 崩塌是指陡峻斜坡的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崩塌经常发生在山区河流、河谷的陡峻山坡上,有时也发生在高陡的边坡上。它来势迅猛,对道路交通可造成直接危害。在设计中应避免使用不合理的高陡边坡,避免大挖大切。在施工中应清除坡面危石或采取坡面加固、调整水流等措施。 二、滑坡的概念; 滑坡的概念;滑坡是指斜坡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一定的软弱面或华东带整体下滑的现象。西南地区(云、贵、川、藏)是我国滑坡分布的主要地区,其他地区的山区、丘陵区、包括黄土高原,亦有不同类型的滑坡分布。 1滑坡的发育过程; (1)、蠕动变形阶段;历时长,是滑坡预测和预防的重要阶段。 (2)、滑动破坏阶段;速度大、来势猛、破坏力大。 (3)、渐趋稳定阶段。 2、影响滑坡的因素 (1),边坡形态;坡高,坡角。 (2)、岩土性质;强度,含水量,完整性。 (3);构造面的产状。 (4),水;静水,动水 (5)、振动荷载;地震。

三、泥石流的概念; 由暴雨或冰雪迅速融化形成的一种突然爆发性的含大量泥沙、石块的急骤水流,并且携带堆积在缓坡或山谷中的大量堆积物成为泥石洪流冲向山前地带的现象,称泥石流泥。石流是主要发生在地质不良、地形陡峻的山区或山前区,与水文气象、人类活动有关,是突然爆发性的,由泥砂石块组成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的防治可考虑水土保持、跨越、排导和滞流拦截等措施。其形成原因主要有;(1).沟槽纵坡较大、便于积水、集物的陡坡的地形地貌。 (2).流域内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 (3).流域中上游有大量的降雨,急剧消融的冰雪或水库的溃决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供给。 四、岩溶的概念; 岩溶是岩溶作用和岩溶现象的统称。岩溶作用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长期化学溶蚀和机械侵蚀作用,形成特殊地貌形态和水文地质现象。对于岩溶地区修路应注意了解岩溶发育程度、形态和分布规律,充分利用某些可以利用的岩溶形态,避让或防治岩溶病害对路基稳定造成的影响。 五、风砂地区的道路应注意对路基的防护和防止砂埋,植物固砂是防治砂害的根本措施。 我国的不良地质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及国民发展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发展制约,是现阶段工程地质学研究,解决的主要课题之一。 我国工程地质环境形成的制约因素是多样性的。为了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互馈机理,首先必须认识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而现今地质环境又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联合作用下逐渐发展演化而成的,要认识其基本特征和预测其在人类工程活动作用下的发展趋势,就有必要追溯其发展演化过程,把握其发展演化的总趋势。内动力地质作用由于地球内部能而产生,主要在地下深部圈层进行,但也波及地表。它使岩石圈变形、变位、变质,以至物

环境地质学-教学大纲

《环境地质学》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 Environmental 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2学分 【总学时数】:32学时 【课程代码】:0学时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性质 本课程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环境地质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内容和工作方法,了解各种地质资源的供求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表生地球化学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环境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各类环境问题,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参与灾害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实践。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生应先修完普通地质学、地球化学、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可以为工程地质等后续课程服务。 四、课程内容(*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分科 环境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环境地质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地质环境的内涵*;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二、环境地质作用 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危机、人地关系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

三、环境地质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 第三章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一、土地资源与土地环境问题 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土壤与土地的基本概念*、土地的基本特征;土地资源的现状;土地(壤)环境问题 二、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概念*、水土流失的现状、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的防治;土地沙质荒漠化——土地沙质荒漠化的概念*、土地沙质荒漠化的现状、沙质荒漠化的原因*、土地沙质荒漠化的危害*、沙质荒漠化的防治;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的概念、盐渍化土发育的现状、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土壤盐渍化的危害;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的概念*;湿地减少;耕地日益减少 三、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 第四章水资源与地质环境 一、水资源与地质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概念与特征——水资源的概念*、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地下水资源的特征;水资源供求的现状——中国水资源供求现状、水资源问题概述 二、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的定义*;水污染的判别指标*——pH值、悬浮物、有机物浓度、污水的细菌污染指标、污水中有毒物质指标;水体中主要污染物及来源* 三、水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水位下降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危害和控制措施);海水入侵。 四、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安排自学)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内容;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第五章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 一、矿产资源及其特性 矿产资源的基本概念;矿产资源的特征*;矿产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世界矿产的储量与生产状况、中国矿产的储量状况 二、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 露天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露天矿边坡失稳破坏、水土流失;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采空区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破坏水文地质环境、矿区山体开裂破坏;采矿诱发地震与岩爆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工程地质课程论文

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对策 姓名吴能森学号201104100105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土木111班) 摘要:我国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多山川、河流与丘陵,同时全球的气候变化加剧,造成我国的地质灾害频发。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等带来巨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大部分的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因素引发的,也有一部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我们只有认清我国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了解诱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严谨的防御计划和措施,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文在大量调查与研究数据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以及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征,并阐述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对策及重要性。 关键词:地质灾害;现状;原因;防御措施 一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 地质灾害是一种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区作用有关的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来,我国地质灾害进入频发阶段。从1998年长江的特大洪水,到2010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8月舟曲泥石流等,仅2010年一年,我国就发生26009起地质灾害,其中包括19101起山体滑坡、4756起崩塌、911起泥石流、332起地面塌陷、161起地震缝、36起地面沉降,造成数以千计的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更是不计其数。地质灾害对国家的建设、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1]。为了减少损失, 查清我国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 国土资源部从 1999年开始,在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陆续部署开展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调查的重点是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 6 种地质灾害类型。据调查数据显示, 其中滑坡占灾害总数的51%;崩塌占17%;泥石占8%;地面塌陷占 5%; 地缝占 3%; 不稳定斜坡占16%。可以看出,斜坡灾害(崩、滑、流、不稳定斜坡) 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因此, 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形势十分严峻,防治任务十分繁重。

英文论文写作规范

英文论文写作规范 1.论文版面要求 1.1.页面设置 论文必须统一使用word排版(Word2003或Word2007),并在上传论文时在文档命名中注明使用版本。纸张统一使用A4纸,页面设置信息:上2.54cm;下3.05cm;左2.54cm;右2.54cm。页面中不允许出现页眉页脚和脚注信息。 1.2. 标点 论文中所有标点符号后面必须空一格(即:A+标点+空格+B),括号前后也必须空一格(即:A+空格+左括号+括号内容+右括号+空格+B)。 1.3. 语言及整体格式 论文撰写语言为英文,文中不得出现中文、日文等其他语言文字(部分风景图可以存在非英文字,但必须对图片有解释内容)。论文字体设置为Times New Roman,行距设置为单倍行距,字符间距设置为标准(字符间距默认状态下为标准,一般不用特意修改)。 1.4. 正文 1.4.1. 标题 一、二、三级标题统一使用阿拉伯数字编号,标题单词的首字母大写,标题编号后加“.”。如:1. Introduction;2.1. Formatting paper;3.1.2. Main text。 1.4. 2. 图和表 a)文章中出现的表格的标题需居中并置于表格上方,而图的标题应居中放在图的下方;表和图不得随意分割;表及图的长宽不得超过页边距。 b)图、表应分别使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居中设置与正文间距统一设置为10磅。 c)图、表标题应设置为10号Helvetica字体,加粗;图、表编号设置为9号Helvetica 字体,不加粗;图、表标题仅首字母大写;表头设置为8号字体加粗;表格内容设置为常规8号字体。 1.4.3. 公式 论文公式应使用公式编辑器编辑,并统一编号(1)、(2)、(3)……,编号应在该栏中设置为右对齐。 1.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序号按照引用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号[1]、[2] ……(选中所有文献右击选择“编号”),不能遗漏或颠倒;每篇参考文献至少在正文中出现一次;同一参考文献使用相同编码(即第一次引用时的编码)。在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时,用上标的形式(选中编码右击鼠标,选择“字体”,在效果中选择“上标”)随后附上所引用文献在参考文献中的编号。文献不可以为尾注形式。

环境地质论文

安顺市西秀区的环境地质问题与防治对策浅析 学院:明德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班级:环境091 学号:092003110694 学生姓名:李淦铭 指导教师:杨根兰 2012年12月22日

①西秀区境属黔中丘原区,地质处于中国著名的川黔径向构造体系,地层为岩溶与非岩溶地貌相间发育特征,山峰、溶洞遍布,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气候温和,土壤资源类型多样,水资源丰富,有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旅游业的良好自然环境。 一、环境地质 境内大地构造处于川黔经向构造体系南部西缘,及南岭复杂构造带北面黔西山字型东翼西侧。以东北——南西向沿黄腊——江平——甘堡——三股水一线为界,西北部以北东——南西的华夏构造体系为主,东南部以南北向的经向构造体系较为发育。西北地区因黔西山字构造体系东翼的延伸,发育北东——西南的断裂褶皱,有果者——水洞逆断层,小屯街逆断层,驿马寨——塘官正断层,大西桥——头铺——幺铺大断层,塘官——大坝向斜层等,多属华夏构造体系。在西南部出现的马头寨向斜、平寨背斜、新场背斜、凤山向斜、赖岩背斜、腊岩向斜、黄连坝背斜等褶皱构造,多为北东——南西平行斜列伸展,属后期地应力复合作用下形成的新华夏构造体系。南北向的经向结构体系分布于境内东南部地区、褶皱多为倒转的向、背斜呈长条形分布,有市梅背斜、下所坝向斜、猛邦倒转背斜、杨武局部倒转向斜、毛粟坡反复倒转背斜、杉木倒转背斜、磨满上苑背斜、山京向斜、烂坝断截倒转背斜及甘堡向斜等平行排列褶皱。在其翼部有延伸较长的走向冲断层,如补董冲断层,甘堡——鸡场冲断层,均向南北走向延伸。东西向的横断层虽然规模不大,但显示清楚。在地质史地壳运动中,不仅受到东西挤压力的作用,也受到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南东的扭力等联合地应力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形成错综复杂的地质构造形迹。

考古学课程论文

考古学课程论文考古学与中学历史教学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历史(师范)2班 姓名:彭未 学号:222012313011139

考古学与中学历史教学 摘要:考古学,是一门以研究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来研究古代历史的科学。它与历史学既求同存异,但又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然而作为历史学的延伸:历史教学则以实物或文献作为依托而存在、而发展,那么也就意味着它们也依靠着考古学的研究发现而生存,而熠熠生辉。因为考古学的出现和发展,历史教学的课文内容不仅得到了丰富与完善,甚至还纠正了流行已久的误传与毫无根据的论述。不仅如此,还为营造拓展式学习、研究发现式学习氛围的形成提供了借鉴和依据,从而充分调动师生走出课本、走进现实,以文献为依据、以实物为依托去发现、论述、完善历史,真实、全面、确切地再现历史表象。 关键词:考古学、中学历史教学、关系、作用 考古学对于过去人类社会的研究,主要透过重建与分析古代人们的物质文化与环境资料,包括器物、建筑、生物遗留与文化地景。考古学研究研究人类历史,从距今250万年前东非最早的石器的发展,直到近代。这个学科是最重要的史前史研究学科,在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资料可供历史学家研究,而且这个时代占了人类整体历史的99%以上,从旧石器时代直到书写文字出现之前。考古学具有各种不同的目标,范围从研究人类演化到文化演化与了解文化史。就宏观的视野来看,考古学仰赖跨学科分析,学科上的协助来自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史、古典学、民族学、地理学、地质学、语言学。考古学目的在于了解更多关于过去社会以及人类发展的事实。人类有超过99%的历史是在史前史,当时的人类并未使用文字,因此并未留下关于他们自身的文字记录,以供我们研究。在欠缺这种书写文字的资源下,了解史前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考古学。许多关于人类历史的重大发展发生在史前史,包括在旧石器时代发生的人类演化,当时在非洲,人族从南方猿人发展而来,最终成为当代的智人。考古学也找出许多人类技术演进的讯息,例如使用火的能力、石器的发展、炼铁术的发明、宗教的源头,以及农业的创造。假使没有考古学的话,我们无从了解在人类在没有书写文字的年代,所发生的演化与技术变迁。 一、考古学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 考古学与中学历史教学既求同存异,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考古学研究的是过去的人类社会,而中学历史教学教的就是过去的人类社会,包括:政治、经

工程地质学论文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与成就 任课教师:王莎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水文11-2班 学号:3110205211 姓名:杨秀辉

一、摘要及关键字 (1) 二、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1) 三、我国工程地质学取得的成就 (5) 四、总结 (7)

【摘要】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它 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质问题,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 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 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 【关键字】工程地质学发展成就 我国工程地质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几十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本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的方针,工程地质工作已有了迅速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 时培养了人材,壮大了工程地质科学队伍。我国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给我国工程地质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建设祖国的光荣任务。由于我们 不断努力学习和提高,不仅使许多建设中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在一定 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基本上满足了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同时结合我 国具体情况的科学研究成果亦逐日增多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知之 甚少到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成 为一门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一套技术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 建设与环境地质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 1 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传统工 程地质学阶段,由传统工程地质学到现代工程地质学的过渡阶段和 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 ㈠、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 大体上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是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和 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具体工程的 工程地质条件,为具体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和数据。其目的是为具体工程寻找工程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地址。因此,可以把这个阶段说成是“找址工程地质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国工程地质学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50年代,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形成主要是引进苏联的理论、 方法和技术,受苏联工程地质学术观点的影响很深。从60年代到 70年代中期,才逐步走上自力更生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地质学的 道路。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学科体系逐步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区域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