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案例

机电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案例
机电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案例

积极融入行业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机电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案例

中职教育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大众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101—2020年)》提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历经两年国家示范校建设,我校机电专业积极融入行业产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的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有力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及发展和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南宁市产业结构调整,一批特大型工业项目集群陆续建成投产,企业迫切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但相关调研显示,学校培养出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企业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普遍偏低。学校办学要做到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需弄清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企业希望进入企业的毕业生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什么样的技能人才最符合企业需求?这些都迫切需要学校积极融入产业行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人才。

一、行业调研、专家指导、找准专业发展方向。

行业是连接专业教育及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及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

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机电专业建设过程中充分依靠行业指导,深入校企合作、加强工学结合,推进改革创新,促进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

(一)行业调查 1、调研范围:

广西区内机电行业、企业、职业资格鉴定及有关主管部门。

2、调研形式:

主要有问卷调查、走访调查、专题座谈、信息查询、专题研讨。

3、调研内容:

(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主要职业岗位分布情况

(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对应岗位人员职业技能等级分布情况

(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对应岗位人员学历层次分布

(4)信息处理和使用:

信息采集—→信息归纳分析—→行业人才需求—→专业改革建议—→专题论证—→改革实施—→就业跟踪—→改革修正。

(二)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

机电专业指导委员会有13名专家组成,其中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6名,大专院校专家5名,学校内部专家2名。每年开展2次专业会议,对本专业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研讨,提出专业建设指导性意见。研究学生就业后工作能力、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方面信息,跟踪毕业生发展成长情况;将行业的发展、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新技术、新材料等相关信息及时提供给专业系部,指导、促进专业建设工作有序有效的进行。

二、深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以市场引导课程改革

(一)企业调研

2.

4.近三年企业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素质调查

(1)企业认为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最缺乏的综合素质

(2)而用人单位在挑选中职生时最看中的素质如表

5.

企业机电技术应用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级证要求

6.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招聘渠道分析

(二)、企业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作任务分析会主要由区内知名企业的机电行业专家、管理人员组成,所选的企业具有典型代表、人员结构合理。工作任务分析内容包括:岗位分

析、任务领域分析及职业能力分析。通过工作任务分析会把握了机电技术最新技术发展的情况,为专业对接产业、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建设打下基础;为改革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提供依据。

2、任务领域分析(经过及会企业专家研讨论证,总结出九个工作项目)

●机电设备安装的准备工作

●机电设备的机械部件拆装

●机电设备的气液电气控制系统安装

●机电设备及生产线现场总装

●机电设备及生产线调试

●机电设备检测

●机电设备故障类型判别

●机电设备气液电气控制系统故障诊断及修复

●机电设备维护

3、职业能力分析(每个工作项目又分为若干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对应不同的职业能力,专家一一进行研

讨论证。如机电设备的气液电气控制系统安装)

(三)、行业专家、职教专家指导课程结构分析

根据前期工作任务分析会调研成果,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结构分析会。邀请行业专家、职教专家参及课程改革,指导机电专业的专业骨干教师对课程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最终确定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课程整合为机电专业基础课、机电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门化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考证实训系列课程4个模块共12门课程。

整合后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更加强化了知识实用性、更注重技能培养、更具校本特色、更加科学合理。

三、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共建“计划”

学校根据合作企业人才需求,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将教学内容及企业工作岗位群的工作内容相衔接,从基本素质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三方面着手,形成“企业共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共建“课程”

校企双方按照人才需求设置课程。通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的研讨,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共同解决生产经营和职业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如:针对“金岸公司”主营为中央空调安装运行维护保养的特点,调整专业方向为中央空调安装维护,在原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中减少了《机械加工基础》、《制图及钳工工艺》等机械方面的课程,增加了《制冷空调机器设备》、《空气调节技术及应用》、《制冷空调工程施工》、等制冷及空调系统的课程,并及企业共编教材,使其更符合公司的岗位要求。

(三)共建“基地”

学校及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实训基地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如“金岸公司”赠送中央空调实训设备用于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海信科龙公司”赠送设备组建的冰箱空调组装生产线实训基地,满足了学校上课实训需要,并按企业标准,在实训基地推行企业“6S”管理模式,营造企业文化。专业教师及企业专家共同组成实训基地运行质量监控小组,定期或随机检查、监督实训教学情况和实训基地运行情况。电气工程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实训基地条件,为企业培训员工累计300多人次。

(四)共建“队伍”

以合作企业为教师培训基地,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定期派出骨干教师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员工培训等服务,定期派出专业教师到基地开展岗位实践锻炼,熟悉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用人标准、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相关岗位(工种)的设置,明确岗位职责及操作规范,掌握主要岗位的操作技能,以提升教师实训教学水平。公司也派出高层人员、管理骨干和技术能手到校指导,宣讲企业理念,传播职业文化,技术骨干直接深入课堂。彼此为着“共赢”的目标进行合作,着力打造“融合型”双师队伍。

(五)共同“评价”

在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评价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等级考证标准,制定“培养目标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的学生评价体系,以能力为核心、突出技能考核和综合职业素养评价,体现学生的发展过程,让学校、企业清楚的看到学生的技能水平、综合职业素养,以便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主要从三方面体现:

1.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遵循职业教学规律,联系学校的实际,根据课程类型、性质和教学条件,采取操作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突出技能本位。

2.创新顶岗实习考核。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情况主要由企业负责考核,学校派到企业的实习指导教师密切配合。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顶岗实习态度、敬业精神、胜任岗位的情况、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等。

3. 改革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模式。

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双证”毕业,考核方式向多样化改变,“专业及企业”、“教师及学生”、“自己及他人”共同参及评价,考核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促进学生“适岗”需求。

四、主要成效及主要成果

(一)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及广西桂物金岸制冷空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海信科龙空调有限公司、广西南

南铝业集团等区内外三十多家企业达成校企深度合作。通过合作共建、工学交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打造了以“需求者为中心,打造了五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三年五段式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推进专业建设,促进人才培养。(二)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市场的调研、专家论证、邀请企业参及指导课程建设,有力推进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及职业标准对接。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对接职业标准,指导专业设置标准和教学指导方案开发,指导学校加强专业建设,规范专业设置管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探索教材创新,实现人才培养及产业,特别是及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

根据行业企业需求,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本着让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合理确定基础课教学的比例,完善基础课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建设,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规范融入课程体系。统筹“一体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兼顾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一体”,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一体”;统筹考核评价,使培养的学生满足行业企业要求。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

专业编码:051300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前言 为了落实我校“国家级中职学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实现国家教委提出的中等职业学校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在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教学改革任务,我校编写了部分重点专业的《专业课程标准》。 通过《专业课程标准》的实施,实现学生的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改革活动,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与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高效课堂”的实现是落实《专业课程标准》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我们将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该项工作,促进我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目录 一、专业名称 二、产业与职业岗位分析 三、招收对象及学制 四、培养目标及规格 1. 培养目标 2. 人才规格 五、课程(项目)体系 六、核心课程(项目)设置 七、教学进程安排 八、课程(项目)学时分配 九、专业教师与实训(实验)装备要求 十、核心课程(项目)课程标准(一)电工工艺技术 (二)机械与电气识图(CAD) (三)机床电气控制技术 (四)PLC与传感器技术应用技术

(五)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 (六)机械维修技术 (七)机床设备维修技术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 一、【专业名称】 机电技术应用 二、【产业与职业岗位分析】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现代制造业加速发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非常紧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已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过学校调研分析发现,我国机械制造业机电设备维修类复合型人才奇缺,仅机电设备维修类一线工人在我国的年需求量就达10万人。随着我市滨海新区的不断发展和建设,以汽车行业、模具制造业、电梯安装维修业、机械加工业、飞机制造等为主的高新技术机械加工制造领域,在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岗位上均出现较大缺口,同时各大企业对于机电设备维修一线工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直至2010年预测本市以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实用型技能人才年需求量在1万人以上,这为学校继续扩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办学规模、建设天津市专业领域一流水平的机电技术应用实训基地提供了广阔市场。 三、【招收对象及学制】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终结版201609119)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机电技术应用( 051300) 二、入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三、基本学制: 学制三年,按照第一年宽基础,第二年重专业,第三年选方向(升学或就业)的思路,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顶岗实习半年;毕业后直接升学的学生在校学习三年。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能够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加工、机电控制和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测、运行、维护、营销与管理等工作,具有本专业职业生涯综合发展能力,同时具有中初级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五、职业范围与证书要求 本专业学习内容的选取参照了国家职业技术标准,行业资格考证要求的相关知识和技 六、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1、知识要求 (1)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 (2)掌握金属切削机床基本原理,刀具知识。

(3)掌握金属切削机床结构。 (4)掌握数控编程与操作。 (5)掌握液压与气动回路结构。 (6)掌握产品装配工艺。 (7)掌握车工、钳工、焊工、数控车工等基本技能。 (8)掌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9)掌握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结构和选用。 (10)掌握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原理。 (11)掌握典型工装夹具的结构和选用。 (12)掌握机电设备操作规程知识。 (13)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知识。 (14)掌握机床机械系统以及电气控制系统常见故障基本知识。 (15)掌握机电产品和设备在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基本知识。 (16)掌握安全知识。 (17)具有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创新能力。(18)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 (19)掌握PLC应用的基本知识。 (20)掌握机电产品和设备在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基本知识。 (21)掌握专业英语知识。 2、职业能力要求 (1)专业能力; 1)具备运用计算机处理工作领域内的信息和技术的能力。 2)具备较熟练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较强的机电产品装配和维护维修能力。 3)具备电工电子的基本知识和电气控制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对电机进行控制。 4)能够应用PLC控制技术对机电设备进行控制。 5)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调试、维修技术的专业能力。 6)具备熟练进行产品检验和质量管理的能力。 7)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工夹量具、仪器仪表,并具有诊断机电设备故障的能力。 8)具备机电设备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能力。 9)具备熟练进行机械产品工艺规程的编制能力。 10)核心能力:具有机电设备与产品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管理和售后技术服务能力。 (2)方法能力 1)具有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2)具有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职业技术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1300) 编制人:熊如贵 审核人:黄剑锋 审批人:陈香生 修订时间:2019年4月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职业技术学校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代码:051300)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 三、修业年限 学制:三年。 四、职业面向 1.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见表1-1) 表1-1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2.职业范围(见表1-2) 表1-2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职学段面向职业范围

五、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机电行业,能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检测与维修等工作,具备制造类企业设备的维护、检修、管理、销售服务等职业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团队协作能力,较强的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的生产、服务一线中等应用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职业素养 (1)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2)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熟练掌握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 (3)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的职业精神; (4)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能利用网络查找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6)了解机电技术的发展方向,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换的能力; (7) 具有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一般信息处理的能力,能收集、查阅工业机器人技术资料,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规范记录和存档; (8) 了解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换的能力。

2、专业能力 (1)了解机械基础知识,能正确识读较简单机械零件和装配图; (2)会进行常用机床的检测性操作或能进行较简单零件加工的能力; (3)了解典型机电设备工作原理,熟悉其基本结构; (4) 熟悉常用机床的电气控制线路,会维修简单的故障; (5) 会运用PLC的基本指令和部分功能指令编制和调试较简单的控制程序; (6) 具有组装和调试典型机电设备的能力; (7) 具有安装典型机电设备和维修简单故障的能力; (8)能熟练操作工业机器人进行各种作业; (9)能熟练处理工业机器人在使用过程中的动作要求; (10)能根据工艺要求编制相应的控制程序; (11)对工业机器人的动作误差能够调试调整; (12)能维护、保养工业机器人应用工作站(至少二种),能排除简单电气和机械故障; (13) 具有创新精神,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基本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一)公共基础课(见表1-3) 表1-3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职学段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与要求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能力分析调研报告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能力分析调研报告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能力调研报告韩城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目录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随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开展,我校于2011年7月积极申报,于2013年4月成功申报成为陕西省第三批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2013年5月,我校示范校项目工作正式启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我校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也随之展开建设工作,计划通过2年的努力,以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为核心,机电产品的组装调试、机械制造、机电产品的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常用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电产品售后服务等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为宗旨,走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在地区职业教育中起带动和辐射作用,体现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完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工作。尽管陕西是传统的重工业城市,还是我国重要的航空制造业基地,从全国范围来看,陕西在先进加工制造技术、先进制造设备、优质制造型企业等方面拥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但其机械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还不高,很多企业还停留在较落后的生产状态,机械加工制造技术在企业的普及率相对较低。我省大多数企业现在已经认识到高效率、高精度、大规模生产带来的好处,引进相应先进的设备,引进优秀的机电应用技术的专业人才,努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要在当前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生产的自动化,必须提高人员综合素质。而这些都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采用传统模式培养优秀机电技能人才,培养现代化高素质的企业员工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借助示范校项目建设的春风,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培训等多个方面开展建设和研究,寻找到一条高效、科学的、优质的培养机电类初中级应用型人才之路。

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下面是搜集的一篇探究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的,欢迎阅读查看。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机械工业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业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阶段。迄今为止,世界各国都在大力 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以蓬勃的生机向前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科技、经济、社会和军事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影响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 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 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 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 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 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 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系。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 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 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 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智能化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 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2 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的应用领域 2.1 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 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 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 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

3-4机电技术应用专业2015年度建设总结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2015年度建设总结 日照市农业学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2015年度建设总结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于2002年被批准为省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下面将2015年度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设概况 (一)专业发展历程 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设于1996年,2005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2008年进行订单式培养,成立三利冠名班。 2010年被学校设为国家级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 (二)专业建设条件 经过两年的建设,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目前拥有专任教师60名,专业课教师36名,文化课教师24名,教学班级30个,在校生1889人。建有功能完备机电技术应用实训车间4个,实验实习室46口,校外顶岗实习基地38个。 (三)建设目标 两年来,我们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积极主动进行广泛调研,明确一个目标,建设示范专业;围绕两个标准,围绕《建设方案》、《任务书》;遵循三大规律,职业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教学规律;建设四个满意:建设“四满意”(学校、企业、老师、学生)的改革发展示范专业,依托集团化办学,实现资源共享,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二、建设思路 根据建设的内容,首先通过聘请专家组成建设小组,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对毕业生进行回访,确定岗位群,形成人才培养方案,进而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与考核体系,进行

师资队伍培养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为培养合格的毕业生建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零距离上岗做好准备工作。 三、建设过程与成果 建设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我系将两年建设任务的预期成果细分为84项,安排了详细的建设进度,全系参与,截至目前,84项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确定改革方案 成立了由2名企业技术骨干,1名专业负责人,2名机电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的专业建设小组。确定了调研方案。 1)完成了调研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最终形成符合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实施教学计划; 2)进行调研对象:1是部分企业三利集团、海信集团、海尔集团,上海通用五菱,;2是部分毕业学生。 3)确定调研方式: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网络查询 4)整合调研资料:通过头脑风暴法、归纳法、演绎法、文件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研访谈法6种方法形成调研成果。 2、具体实施过程: 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进行了企业调研,经过对有关企业、职业中介以及毕业生的回访得到调研结果,依据调研结果确定培养目标,岗位群。依据岗位群确定核心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依据职业成长规律转换学习领域课程并转化为理实一体化课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 四、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 (一) 文化基础课 1. 德育(177学时) (1)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与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增强提高自身全面素质、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 (2) 法律基础知识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有关法律基本知识,初步做到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指导学生提高对有关法律问题的理解能力,对是与非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护权益、依法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实践能力,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 (3)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其任务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经济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常见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提高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为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基础。 (4) 哲学基础知识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打下基础. 2. 语文(225学时) 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3. 数学 (225学时) 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必学与限定选学内容:集合与逻辑用语、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数列与数列极限、向量、复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初步。选学内容:极限与导数、导数的应用、积分及其应用、统计。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空间想像、数形结合、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浅谈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及其自动化

浅谈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及其自动化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引起了工程 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 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 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及其自动化;问题 引言: 机电一体化是当今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精密机械技术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以计算机为主要 特征的自动化技术。如果说机械系统处理的对象是运动、力、物质和能量,电子 系统处理的对象是信息和知识,则机电一体化系统不仅有处理能量和物质的功能,而且还有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1.机电技术应用的内容含义 1.1机器的构造及工作原料 生产机器的构造一般都是由主体部位的发动机、曲柄连杆、配气、起动、传动、行驶、转向、制动等构成,要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必须从其主体部位改善 性能、减轻质重和提高运转精度等方面考虑。而传统机器产品一般以钢铁材料为主,已经不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要想改进机器的效率不但要从结构上加以 改进,还应该多考虑利用非传统钢铁材料为主的生产概念,如用非金属复合材料,或者更高层次的金属材料。当机器主体重量减轻了,方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功率的 最大化,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 1.2提高弱电控制线路 提高弱电控制线路关键在于提高部件间的综合性能,可从电机、传感器、信 息处理设备、软件等方面进行提高。 驱动机最为广泛使用的是电机,但其工作效率及响应速度还存在着诸多间题。我们面对此类问题要更为全面的发展新型的驱动单位,如驱动单元中装了编码器 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等多位一机的伺服驱动单元。传感器的问题集 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 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目前,对外部信息传感器 来说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微型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设备的主要设备,大 大推进了机电技术应用与微电子学的进步。为进一步发展机电技术应用,必须提 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准确性、快速性等特点,最大程度的提高处理速度, 并解决好抗干扰及其它可能出现的问题。除此之外,在与信息处理设备进去通信时,必须规范数据传递的格式,采用同一标准,这样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后续 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流程。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除低开发成本、开发高速传 递方式,以便解决日后更为大容量化的机器运作能力。 2.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 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因此,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从 以下几方面着手: 2.1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现代机械产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及阶段性成果 一、教学改革的需求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迅猛,科技日新月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职业教育要适应的发展和需求,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增强学生技能,和社会接轨。针对上述情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根据学校教学设备的现状,要增强实践教学的环节,使我们的学生在毕业时除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外还应具备以下的工作能力: (1)能熟练操作各类常见机床; (2)具有对机床常规故障进行检查和排除的能力; (3)具备车工、数控中级工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4)具备一定的解决机床疑难杂症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1、调整专业设置,修订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按照市场和企业对机电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依据我校机电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论证。我们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和不断探索,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的认识更加清晰。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机电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作为全面修订。新的教学计划体现了主干课程设计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一致,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认证相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吻合的设计思想,即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努力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2、构建课程体系,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根据课程特点与本校的具体条件,本专业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车工工艺与技能、数控技术等课程列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开发。通过这些主要课程的建设,带动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本着基于工作岗位模块化的指导思想,根据课程特点重新构建课程内容。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的需要,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选择相应的理论知识,以强化职业综合能力,即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线囊括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原则,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开展教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研究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研究 一、专业开设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得以快速发展,愈来愈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愈来愈多的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向非农转移,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为了顺利的承接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变人力资源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国家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摆到了整个教育发展的优先位置。 顾名思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化进程培养大批学有所长的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开发的深入,伊犁州已成为国家能源重点开发基地,现已有数十家国有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集团入驻伊犁,专业技能人才每年缺口达万人以上。 我们的企业从全局看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仍然存在相当的差距,其原因,一是缺乏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二是缺乏大量真正经过系统的机电技术学习培训的专业的技术工人。专业人才的匮乏,不仅制约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对内地、对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都造成诸多困扰。据专家预测,21世纪我国机械电子加工业的发展需要数以亿计的技能人才。而从现实情况调查来看,机械电子加工业目前缺额最大的不是从事规模设计、产品研发的高端人才,也不是从事经营和行政管理的中级技术人才,而是占岗位需求量90%左右的只需中专学历的技能型人才,即蓝领工人。 综上所述,开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大批能胜任本职工作的车工、钳工、电工、焊工、机修工、制图员、数控操作员的任务势在必行。 二、专业开设的必要性 1、机电行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批专业的技术工人。 机电行业是中国工业现代化的龙头,其产品门类多,涉及的领域广,使用的技术复杂而先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和数字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机电生产和服务企业的发展更是如虎添翼。机电产品的加工和销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

中等职业学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本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学制3年。 二、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从事机电技术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人员。 2. 业务范围 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各行业,主要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修与检测工作,也可从事机电产品的营销与技术服务等与机电技术应用相关的工作。 三、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 1. 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2. 掌握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 掌握典型机电设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4. 具有机电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基本能力。 5. 具有一般机械加工的操作能力和编制简单零件工艺规程的能力。 6. 具有简单机电设备改装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 (一) 文化基础课 1. 德育(177学时) (1)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与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学会依据社会发

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增强提高自身全面素质、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 (2) 法律基础知识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有关法律基本知识,初步做到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指导学生提高对有关法律问题的理解能力,对是与非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护权益、依法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实践能力,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 (3)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其任务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经济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常见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提高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为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基础。 (4) 哲学基础知识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打下基础. 2. 语文(225学时) 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3. 数学(225学时) 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必学与限定选学内容:集合与逻辑用语、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数列与数列极限、向量、复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初步。选学内容:极限与导数、导数的应用、积分及其应用、统计。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空间想像、数形结合、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4. 英语(225学时) 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听懂简单对话和短文,能围绕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模拟套写语篇及简单应用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打下基础。 5. 计算机应用基础(90学时) 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

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及其自动化发展的趋势

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及其自动化发展的趋势 发表时间:2018-05-16T11:41:57.5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期作者:陈利用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工程项目的功能设计有了更多的需求和要求,这一情况也促成了许多现代技术的高度融合的趋势。 中十冶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4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工程项目的功能设计有了更多的需求和要求,这一情况也促成了许多现代技术的高度融合的趋势。以机电工程技术为例,与过去相比,许多新的技术形式已经慢慢渗透,形成了广泛的专业交叉和对接,其中,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渗透最为成功。目前的信息化社会,所有工业和民用领域,计算机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机电一体化就是机电工程技术计算机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这造成了机械工业整个体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工业生产从机械电气化逐步迈入了机电一体化的阶段。本文从我国机电工程发展现状入手,深入讨论了机电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和解决措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机电工程技术;应用;自动化发展;趋势 毫无疑问,机电一体化化技术是对目前广泛采用的自动化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更高级别,这是一种将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精密机械技术、控制技术等进行完美整合的产物。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计算机是整个的核心,系统完成的所有功能都需要计算机系统提供强大的数据计算支持。不妨这样理解,机械系统处理运动和力,以及物质和能量;电子系统处理信息和知识;而机电一体化系统将两种功能有机融合,实现了更智能更复杂的机电工程自动处理功能,其意义可谓重大。 1 机电工程自动化技术概述 1.1 我国机电工程的发展现状 国内的机电工程发展经历了初始的缓慢发展阶段,到上世纪90年代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此时,国内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光学技术、机器精密设备仪器等多领域技术的交叉发展,更给机电工程带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并促进了微机电一体化以及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共同进步。同时,得益于世界机电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机电工程拥有了完备的技术及理论支持,自行研发出大量集成电路等技术手段,有力地拓展了机电工程的发展空间。 (1)运行模式发生转变 过去的机电工程功能的实现只是通过单一的电子控制加机械执行的技术,而在目前的技术和需求条件下,高新技术的强力介入,支持并带动了机电工程的迅速升级,充分融合了其他先进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包括光电技术和控制技术等,通过多技术的充分融合运用,使得机电工程功能健全化、形态多元化、作用智能化的目标得以实现,一些更为先进和更能强大的实用技术已经逐步形成,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2)向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成熟,以及广泛应用,使得信息化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一种革命性的潮流。机电工程信息化程度逐步深入,也进一步提高了智能化水平。各项先进的智能化技术也更多地被应用于机电工程的设计和升级中,进一步丰富了机电工程自动化的设计选择,提升了实际的功能的发挥,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衍化出一些与机电工程相关的分支学科,机电工程也因此受益匪浅,坚定不移地走向智能化、专业化、稳定化的发展道路。 (3)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 因为整个机电工程系统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才出现的,无论何时,其设计和发展也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事实也是如此,机电工程的整个发展历程也一直以人为发展核心,新技术的引入更是为了强化这种理念,注重对人类需要和要求的满足,一些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机电工程行业,促进了机电工程的人本化发展的充分实现,也为其更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1.2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含义 (1)机器构造及其加工原料 用于生产的机电设备其构造组成大多是由机器主体部位的发动机、曲柄连杆、配气、起动、传动、行驶、转向、制动等部分,在实际的运行状态要提升机器的运行效率,必须从改善其主体部位性能、减轻设备质重并提高运转精度等方面加以考虑。对于传统机器产品来说,其通常以钢铁材料为主要加工对象,因此,传统机电设备已不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如果想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从设备结构上改进,二是从加工非传统钢铁材料的生产能力。当设备的主体重量减轻,才可以获得最大化的驱动系统功率,降低不必要的多余能量消耗,进而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 (2)弱电控制线路的系统提升 弱电控制线路可以被有效提升的关键之处在于改善部件间的整体综合性能,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从设备电机、传感器、信息处理设备、软件等方面进行提高。驱动设备最主要采用的是电机,但电机的工作效率及其响应速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是要发展全面的新型的驱动设备,比如考虑在驱动单元中加装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等多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传感器的实际问题主要存在于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等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避免电磁不必要的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 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的开发使用。微型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设备的主要设备,大大推进了机电技术应用的发展级别。为进一步发展机电技术应用,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准确性、快速性等特点,最大程度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好抗干扰及其它可能出现的问题。除此之外,在与信息处理设备进去通信时,必须规范数据传递的格式,采用同一标准,这样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后续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流程。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除低开发成本、开发高速传递方式,以便解决日后更为大容量化的机器运作能力。 2.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软件是系统的灵魂,机电一体化系统要实现什么功能怎么实现,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能力分析调研报告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能力调研报告 韩城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目录 一、调研背景 (1) 二、调研目的 (1) 三、调研对象及时间 (2) 四、调研过程 (2) 五、数据分析 (3) (一)技术等级分析 (3) 表5-1企业员工技术等级比例表 (3) 技术等级柱状图 (4) 从表中和柱状图不难看出初级工和技师所占比例是比较大的 (4) (二)岗位领域分析 (4) 表6-2岗位种类和所占比例 (4) (三)岗位能力分析 (5) 表5-3 (5) (四)理论知识分析 (8) (五)职业素养分析 (8) 六、调研结果与结论 (9) (一)根据以上统计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9) (二)企业建议 (9)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随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开展,我校于2011年7月积极申报,于2013年4月成功申报成为陕西省第三批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2013年5月,我校示范校项目工作正式启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我校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也随之展开建设工作,计划通过2年的努力,以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为核心,机电产品的组装调试、机械制造、机电产品的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常用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电产品售后服务等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为宗旨,走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在地区职业教育中起带动和辐射作用,体现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完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工作。尽管陕西是传统的重工业城市,还是我国重要的航空制造业基地,从全国范围来看,陕西在先进加工制造技术、先进制造设备、优质制造型企业等方面拥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但其机械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还不高,很多企业还停留在较落后的生产状态,机械加工制造技术在企业的普及率相对较低。我省大多数企业现在已经认识到高效率、高精度、大规模生产带来的好处,引进相应先进的设备,引进优秀的机电应用技术的专业人才,努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要在当前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生产的自动化,必须提高人员综合素质。而这些都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采用传统模式培养优秀机电技能人才,培养现代化高素质的企业员工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借助示范校项目建设的春风,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培训等多个方面开展建设和研究,寻找到一条高效、科学的、优质的培养机电类初中级应用型人才之路。 二、调研目的 此次调研主要针对当地装备制造业大中小企业和本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通过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机电技术岗位人才的能力要求、需求层次、招聘途径。通过对本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安徽芜湖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2018年《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目录 一、专业名称 (2) 二、入学要求 (2) 三、学习年限 (2) 四、培养目标 (2) 五、职业范围 (2) 六、人才规格 (2) 七、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3) 八、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7) 九、课程结构 (13) 十、教学安排表 (13) 十一、实施条件 (18) 十二、说明 (21) 1

芜湖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 数控技术应用051300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或相当于初中毕业文化程度 三、学习年限 基本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5年。 四、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机械生产、自动化控制、电子信息等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机电设备操作、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维护、营销和售后服务等一线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 五、职业范围 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得出本专业毕业生的两大专业(技能)方向及对应10个职业岗位,确定了本专业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详见表1。 表1 专业职业范围 六、人才规格 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能力与素质: 2

2018年《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知识结构 1.具有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 2.掌握机械制图、CAD绘图、机械制造、电工与电子技术等基础知识; 3.掌握至少一种机械设计软件,具有计算机原理和应用方面的知识; 4.掌握机械、电子、气、液等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设备中应用的知识; 5.掌握自动化控制方面的知识; 6.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检测和维修等方面的知识。 (二)能力结构 1.具有机械零部件操作、生产能力、机电一体化设备常见故障的诊断与维修能力,具有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的综合能力,具有机电产品质量检验机产品营销的综合能力; 2.具有数控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数控设备的基本操作能力; 3.具有熟练使用至少一种计算机辅助设计或制造软件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自学、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公关与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素质结构 1.具备一定实际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创新的意识; 2.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流能力; 3.具有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具有自主学习,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七、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经过对调研获得的10个岗位进行分析,梳理出对应的5大工作领域、16项工作任务及对应的96条岗位职业能力,详见表2。 表2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3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大纲

《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全面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专业市场营销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为他们今后就业和适应专业未来职业转换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市场营销环境、市场、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理解市场营销策略,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岗位能力的要求。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一)教学内容 1.市场营销的研究对象 2.现代营销观念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研究对象、市场营销学产生、发展简要过程 2.理解市场、市场营销的概念 3.掌握现代营销观念与传统营销观念的区别与联系,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第二章

(一)教学内容 1)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1.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2.宏观市场营销环境 3.微观市场营销环境 4.市场营销环境分析与对策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及分析市场营销环境的意义 2.理解宏观、微观市场营销环境诸因素及其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 3.掌握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方法及环境变化时企业的对策 第三章 (一)教学内容 1.市场分类 2.消费品市场分析 3.生产资料市场分析 4.技术市场分析 5.金融市场分析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市场概念和分类、消费品市场的概念、生产资料市场的概念、技术商品的概念、金融市场的概念及类型。 2.理解技术市场的类型。 3.掌握生产资料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营销的特点。

第四章 (一)教学内容 1.市场细分的概念 2.市场细分及有效市场细分条件 3.目标市场战略 4.市场定位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市场细分的含义及其意义、市场细分的依据及有效市场细分的条件、市场定位的含义 2.理解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及选择目标市场需考虑的因素 3.掌握细分模式和细分过程、市场定位步骤和市场定位战略 第五章 (一)教学内容 1.产品组合策略 2.产品寿命周期策略 3.产品开发与推广策略 4.商标与品牌策略 5.服务策略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产品策略的定义及实施产品、产品寿命周期理论、新产品的含义及新产品的开发过程、商标与品牌策略的含义、服务策略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