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利奈唑胺注射液.

(整理)利奈唑胺注射液.
(整理)利奈唑胺注射液.

利奈唑胺注射液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利奈唑胺注射液

【商品名称】斯沃Zyvox

【英文名称】Linezolid Injection

【汉语拼音】Li Nai Zuo An Zhu She Ye

成份:

本品主要成分为利奈唑胺。

化学名称:(S)-N[[3-[3-氟-4-(4-吗啉基) 苯基]-2-氧代-5-恶唑烷基]甲基]-乙酰胺。非活性成分为枸橼酸钠、枸橼酸、葡萄糖和水。钠离子含量为0.38 mg/mL(相当于300 mL输液袋中含5 mEq;100 mL输液袋中含1.7 mEq)。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16H20FN3O4

分子量:337.35

所属类别:

化药及生物制品>> 抗微生物药>> 抗细菌药>> 合成抗菌药

性状:

本品为无色或淡褐色的澄明液体。

适应症:

本品用于治疗由特定微生物敏感株引起的下列感染(见注意事项、儿童用量和用法用量)。

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并发的菌血症(见临床研究)。

院内获得性肺炎,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或耐甲氧西林的菌株)或肺炎链球菌(包括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如果已证实或怀疑存在革兰阴性致病菌感染,临床上可能需要联合用药(见临床研究)。

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包括未并发骨髓炎的糖尿病足部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或耐甲氧西林的菌株)、化脓链球菌或无乳链球菌引起。尚无利奈唑胺用于治疗褥疮的研究。如果已证实或怀疑存在革兰阴性致病菌感染(见临床研究),临床上应考虑进行联合用药。

非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或化脓链球菌引起。

社区获得性肺炎及伴发的菌血症,由肺炎链球菌(包括对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或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所致。

为减少细菌对药物耐药的发生和保持利奈唑胺及其他抗菌药物的疗效,利奈唑胺应仅用于确诊或高度怀疑敏感菌所致感染的治疗或预防。当获悉培养和药物敏感性结果,应当考虑选择或调整抗菌治疗。如缺乏这些资料,当地的流行病学和药物敏感性状况可能有利于经验性治疗的选择。

* 对多药耐药的肺炎链球菌[MDRSP]是指对于如下两种或更多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抗生素包括:青霉素、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药物、四环素和SMZ/TMP。

规格:

100ml:0.2g

300ml:0.6g

用法用量:

本品治疗感染的推荐剂量见表1。

*指特定的病原体(见适应症和用法用量)

* <7天的新生儿:大多数出生7天以内早产(<34孕周)患者较足月儿和其他婴儿对利奈唑胺的系统清除率低,且AUC值大。这些新生儿的初始剂量应为10 mg/kg,每12小时给药,当临床效果不佳时,应考虑按剂量为10 mg/kg,每8小时给药。所有出生7天以上的新生儿应按10 mg/kg,每8小时的剂量给药(参见药代动力学、特殊人群、儿童患者。

***口服剂量可指利奈唑胺片或利奈唑胺口服混悬剂。

MRSA感染的成年患者用利奈唑胺600 mg每12小时一次进行治疗。

在有限的临床经验中,6例儿童患者中的5例(83%),其感染的革兰阳性病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为4μg/mL,经利奈唑胺治疗后临床痊愈。然而,与成人相比,儿童患者的利奈唑胺消除率和全身药物暴露量(AUC)的变化范围更宽。当儿童患者的临床疗效未达到最佳时,尤其是其病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为4μg/mL,在作疗效评估时应考虑其比较低的全身暴露药量、感染部位及其严重程度、以及潜在的病情(参见药代动力学-特殊人群、儿童和儿童用药)。

在对照临床研究中,研究方案所设定的治疗感染的疗程为7至28天。所有疗程由治疗医生根据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及病人对治疗的反应而制订。

当从静脉给药转换成口服给药时无需调整剂量。对起始治疗时应用利奈唑胺注射液的患者,医生可根据临床状况,予以利奈唑胺片剂或口服混悬液继续治疗。

静脉给药

利奈唑胺静脉注射剂为单次使用的即用型输液袋(见供给中容器的尺寸)。静脉给药时,应在使用前目测微粒物质。用力挤压输液袋以检查细微的渗透。鉴于无菌状况可能受损害,若发现有渗透应丢弃溶液。

利奈唑胺静脉注射剂应在30至120分钟内静脉输注。不能将此静脉输液袋串联在其他静脉给药通路中。不可在此溶液中加入其它药物。如果利奈唑胺静脉注射需与其它药物合并应用,应根据每种药物的推荐剂量和给药途径分别应用。利奈唑胺静脉注射剂与下列药物通过Y 型接口联合给药时,可导致物理性质不配伍。这些药物包括:二性霉素B、盐酸氯丙嗪、安定、喷他眯异硫代硫酸盐、红霉素乳糖酸脂、苯妥英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恶唑。此外,利奈唑胺静脉注射与头孢曲松钠合用可致二者的化学性质不配伍。

如果同一静脉通路用于几个药物依次给药,在应用利奈唑胺静脉注射液前及使用后,须输注与利奈唑胺静脉注射剂和其它药物可配伍的溶液(见可配伍静脉注射液)。

可配伍的静脉注射液

5%葡萄糖注射液,USP

0.9%氯化钠注射液,USP

乳酸林格氏液,USP

在使用时方可拆除输液袋的外包装袋。在室温下贮藏,避免冷冻。利奈唑胺静脉注射液可呈黄色,且随着时间延长可加深,但并不负面影响药物的含量。

不良反应:

成年患者

在疗程最长达28天的7个III期阳性药物对照的临床研究中,入选了2046例患者以评价各种剂型利奈唑胺的安全性。在这些研究中,按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统计,85%的利奈唑胺不良事件为轻至中度。表2为发生率超过2%的不良事件。利奈唑胺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腹泻(发生率为2.8至11.0%),头痛(发生率为0.5-11.3%)和恶心(发生率为3.4-9.6%)。

* 对照药包括头孢泊肟200 mg每12小时口服一次;头孢曲松1 g每12小时静脉注射一次;克拉霉素250 mg每12小时口服一次;双氯西林500 mg每6小时口服一次;苯唑西林2 g 每6小时静脉注射一次;万古霉素1 g每12小时静脉注射一次。

其它在II期和III期研究中报告的不良事件包括:口腔念珠菌病、阴道念珠菌病、高血压、消化不良、局部腹痛、瘙痒、舌褪色。

* 对照药包括头孢泊肟200 mg每12小时口服一次;头孢曲松1 g每12小时静脉注射一次;双氯西林500 mg每6小时口服一次;苯唑西林2 g每6小时静脉注射一次;万古霉素1 g 每12小时静脉注射1次

** 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最常见的与药物相关并因此而退出研究的不良事件为恶心、头痛、腹泻和呕吐。

儿童患者

在215例刚出生至11岁和248例5至17岁(其中146例为5至11岁,102例为12至17岁)的儿童患者中评价了各种利奈唑胺制剂的安全性。患者入选2个III期阳性药物对照的临床研究,最多用药28天。研究中,按不良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利奈唑胺组不良事件报告为轻至中度的分为83%和99%。在对住院的、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儿童患者进行的研究中(患者年龄为刚出生至11岁),患者按2:1随机地分入两组(利奈唑胺比万古霉素),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组的死亡率分别为6.0%(13/215)和3.0%(3/101)。鉴于这些患者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因此不能建立因果关系。表4为研究中利奈唑胺组儿童患者发生率至少为

2%的不良事件。

*5至11岁的儿童患者利奈唑胺按10mg/kg每12小时口服一次或头孢羟苄按15mg/kg每12小时口服一次.12岁或更大的儿童患者利奈唑胺按600mg每12小时口服一次或头孢羟苄按500mg每12小时口服一次.

**刚出生至11岁的儿童患者利奈唑胺按10mg/kg每12小时口服或静注一次或万古霉素根据年龄和肾清除率按10-15mg/kg每6-24小时静注一次.

表5为III期阳性药物对照的临床研究中,儿童患者中与药物相关且发生率超过1%(并多于1例患者)的不良事件(所有疗治组)

*5至11岁的儿童患者利奈唑胺按10mg/kg每12小时口服一次或头孢羟苄按15mg/kg每12小时口服一次.12岁或更大的儿童患者利奈唑胺按600mg每12小时口服一次或头孢羟苄按500mg每12小时口服一次.

**刚出生至11岁的儿童患者利奈唑胺按10mg/kg每12小时口服or静注一次或万古霉素根据年龄和肾清除率按10-15mg/kg每6-24小时静注一次.

***这些报告为”红人综合症“(red-man syndrome),记录代号为过敏反应。

实验室检查的改变

当剂量最高达到600 mg每12小时一次、最长达到28天时,利奈唑胺与血小板减少相关。在III 期阳性药物对照的临床研究中,成人出现明显血小板减少的(定义为低于正常值或基础值的75%)利奈唑胺发生率为2.4%(发生率的范围为0.3-10.0%),对照组为1.5%(发生率的范围为0.4-7.0%)。在一项住院的、刚出生至11岁的儿童患者的研究中,出现明显血小板减少的(定义为低于正常值或基础值75%)利奈唑胺组发生率为12.9%,万古霉素组为13.4%。在另一项5-17岁的门诊儿童患者的研究中,出现明显血小板减少的(定义为低于正常值或基础值75%)利奈唑胺组发生率为0%,头孢羟氨苄组为0.4%。利奈唑胺相关的血小板减少似与疗程相关(通常疗程均超过2周)。大多数患者在随访阶段,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基础水平。在III期临床研究中,血小板减少患者未见临床相关的不良事件。出血事件

仅发生于利奈唑胺同情性使用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时;利奈唑胺在这些不良事件中的作用不能确定(见警告)。

也可见其它实验室检查的改变,但与药物不相关,表明利奈唑胺与对照药之间无明显差别。这些改变一般无显著的临床意义,不须停药,并且是可逆的。成年和儿童患者出现至少一次明显血常规、血生化异常的发生率见表6,7,8和表9。

* 对基础值正常者,<75%(中性粒细胞<50%)的正常下限(LLN);对基础值异常患者,<75%(中性粒细胞<50%)的正常值下限及<75%(中性粒细胞<50%)的基础值。

**对照药包括头孢泊肟200 mg每12小时口服一次;头孢曲松1 g每12小时静脉注射一次;双氯西林500 mg每6小时口服一次;苯唑西林2 g每6小时静脉注射一次;万古霉素1 g 每12小时静脉注射1次。

* 对基础值正常者,>2倍正常上限(ULN);对基础值不正常患者,为>2倍正常值上限及>2倍的基础值。

**对照药包括头孢泊肟200 mg每12小时口服一次;头孢曲松1 g每12小时静脉注射一次;双氯西林500 mg每6小时口服一次;苯唑西林2 g每6小时静脉注射一次;万古霉素1 g 每12小时静脉注射1次。

* 对基础值正常者,<75%(中性粒细胞<50%)的正常下限(LLN);对基础值异常患者,<75%(中性粒细胞<50%)的正常下限及<75%(如基础值低于正常值,中性粒细胞<50%,血红蛋白<90%)的基础值。

** 5-11岁的儿童按利奈唑胺10 mg/kg每12小时口服1次或头孢羟氨苄按15 mg/kg每12小时口服1次。12岁或以上的儿童患者按利奈唑胺每12小时口服600 mg或每12小时口服头孢羟氨苄500 mg。

*** 刚出生至11岁的儿童患者利奈唑胺按10 mg/kg每8小时静注/口服1次或万古霉素按年龄和肾清除率每6-24小时以10-15 mg/kg静注1次。

* 对基础值正常者,>2倍正常上限(ULN);对基础值不正常患者,为>2倍正常值上限及>2倍(>1.5倍总胆红素)的基础值。

** 5-11岁的儿童按利奈唑胺10 mg/kg每12小时口服1次或头孢羟氨苄按15 mg/kg每12小时口服1次。12岁或以上的儿童患者利奈唑胺每12小时口服600 mg或每12小时口服头孢羟氨苄500 mg。

*** 刚出生至11岁的儿童患者利奈唑胺按10 mg/kg每8小时静注/口服1次,或万古霉素

按年龄和肾清除率每6-24小时以10-15 mg/kg静注1次。

上市后的经验

利奈唑胺上市后的临床使用中,有骨髓抑制报道(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各类血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参见警告)。也有周围神经病和视神经病变有时进展至失明的报道。使用利奈唑胺过程中,有乳酸性中毒的报道(见注意事项)。虽然上述报道主要出现在使用利奈唑胺超过推荐的最长使用时间(28天)的患者中,但在用药时间较短的患者中也有报道。利奈唑胺合用5-羟色胺类药物,包括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的患者中,有5-羟色胺综合征的报告(见注意事项)。这些不良事件可能由于其严重程度、报告的频度、与利奈唑胺可能的相关性,或同时伴有以上多种因素而被记录。由于上述事件为自发性报告,来自于未知样本大小的患者人群,故不能对发生率进行估计,也不能准确地判定与用药的因果关系。

禁忌:

本品禁用于已知对利奈唑胺或本品其他成分过敏的患者。

注意事项:

为减少耐药细菌的产生,并确保本品和其他抗菌药物的疗效,利奈唑胺应用于已经证实或者高度怀疑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或预防。

警告

在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中有出现骨髓抑制的报道(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症)。在已知的病例中,停用利奈唑胺后,血象指标可以上升并回复到治疗前的水平。对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应每周进行全血细胞计数的检查,尤其是那些用药超过2周,或以前有过骨髓抑制病史,或合并使用能用诱导发生骨髓抑制的其他药物,或患慢性感染既往或目前合并接受其他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对发生骨髓抑制或骨髓抑制发生恶化的患者应考虑停用利奈唑胺治疗。

在成年和未成年的狗和大鼠中,可观察到发生骨髓抑制、脾脏和肝脏的髓外血细胞生成减少、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的淋巴细胞减少(参见动物药理学)。

几乎所有抗菌药物包括利奈唑胺,均有伪膜性结肠炎的报道;严重程度可为轻度至威胁生命。因此对于使用任何抗菌药物后出现腹泻的病人,诊断时考虑到伪膜性结肠炎是十分重要的。

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可引起结肠正常菌群的改变,并可能引起梭状芽胞杆菌的过度生长。研究表明由难辨梭菌产生的毒素是导致"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的主要原因。

当明确诊断为"伪膜性结肠炎"时,应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轻度的伪膜性结肠炎通常停药即可痊愈。中度至重度患者,应考虑给予补液,补充电解质和蛋白质,并给予临床上对难辨梭菌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

一般注意事项

使用利奈唑胺过程中,有乳酸中毒的报道。在报道的病例中,病人反复出现恶心和呕吐。患

者在接受利奈唑胺时,发生反复恶心或呕吐、有原因不明的酸中毒或低碳酸血症,需要立即进行临床检查。

利奈唑胺合用5-羟色胺类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患者中有关于5-羟色胺综合征的自发性报告(见药物相互作用)。

在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中,有周围神经病和视神经病的报道,患者治疗的时间基本上超过28天的最长推荐疗程。在视神经病变进展至视力丧失的病例中,患者治疗时间超过了最长的推荐疗程。在利奈唑胺治疗小于28天的患者中,有出现视力模糊的报道。

如患者出现视力损害的症状时,如:视敏度改变、色觉改变、视力模糊或视野缺损,应及时进行眼科检查。对于所有长期(大于等于3个月)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及报告有新视觉症状的患者,不论其接受利奈唑胺治疗时间长短,应当进行视觉功能检测。如发生周围神经病和视神经病,应进行用药与潜在风险的评价,以判断是否继续用药。

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导致非敏感菌株的过度生长。在治疗中如出现二重感染,应采取适当的措施。

尚未对利奈唑胺用于未控制的高血压、嗜铬细胞瘤、类癌综合征和未经治疗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进行的研究。

在对照临床研究中,对于应使用利奈唑胺制剂超过28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进行评价。

在没有确诊或高度怀疑细菌感染的证据或没有预防指征时,处方利奈唑胺可能不会给患者带来益处,且有增加耐药细菌产生的风险。

患者用药信息

患者应被告知如下信息:

●利奈唑胺可与食物共用或分开服用;

●如果患者患有高血压病史,应告知医师;

●当使用利奈唑胺时,应避免食用大量酪胺含量高的食物及饮料。每餐摄入的酪胺量应低于100 mg。酪胺含量高的食物包括那些通过储存、发酵、盐渍和烟熏来矫味而引起的蛋白质变性,例如陈年乳酪(每盎司含0-15 mg酪胺);发酵过或风干的肉类(每盎司含0.1-8 mg酪胺);泡菜(每8盎司含8 mg酪胺);酱油(每茶匙5 mg酪胺);生啤(每12盎司含4 mg 酪胺);红酒(每8盎司含0-6 mg酪胺)。如果长时间储存或不适当的冷藏,任何一种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其酪胺含量均会增加。

●如果患者正在服用含盐酸伪麻黄碱或盐酸苯丙醇胺的药物,如抗感冒药物和缓解充血的药物时,应告知医师。

●如果在使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或其他抗抑郁剂时,应告知医师。

●苯酮尿:每5 mL规格为100 mg/5 mL的利奈唑胺口服干混悬剂中含有20 mg苯丙氨酸。其他利奈唑胺制剂不含苯丙氨酸。应与你的医师或药师联络。

●出现视觉的改变时,应当通知患者的医师。

应告知患者抗菌药物包括利奈唑胺应仅用于治疗细菌感染,而不应当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如:感冒)。当利奈唑胺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时,患者应被告知在治疗过程的早期,虽然患者通常会感觉好转,仍应当按照医嘱准确服药。给药的疏漏或没有完成整个治疗过程,可能会降低当时的治疗效果,且增加细菌耐药发生的可能,以及将来不能被利奈唑胺或其他抗菌药物治疗的可能。

药物相互作用(参见【药物相互作用】)

单胺氧化酶抑制作用:利奈唑胺为一可逆的、非选择性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所以,利奈唑胺与类肾上腺素能和5-羟色胺类药物有潜在的相互作用。

拟交感神经类药物:有些患者接受利奈唑胺可能使非直接作用的拟交感神经药物、血管加压药或多巴胺类药物的加压作用可逆性地增加。已对其与常用的药物如苯丙醇胺和伪麻黄碱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类肾上腺素能类药物,如多巴胺或麻黄碱的起始剂量应减少,并逐步调整至可起理想药效的水平。

5-羟色胺类药物:在I期、II期和III期的临床研究中,未见利奈唑胺与5-羟色胺类药物合用引起5-羟色胺综合征的报道。利奈唑胺合用5-羟色胺类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有5-羟色胺综合征的自发性报告。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如同时给予5-羟色胺类药物,应当严密监测5-羟色胺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如:认知功能障碍、高热、反射亢进和共济失调)。如果出现任何症状或体征,医生应当考虑停用2药或者其中的一种药物(利奈唑胺或合用的5-羟色胺类药物。)

药物对实验室检查的干扰

没有关于本品可干扰实验室检查的报道。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利奈唑胺及其代谢产物可分泌至哺乳期大鼠的乳汁中。乳汁中的药物浓度与母体的血浆药物浓度相似。利奈唑胺是否分泌至人类的乳汁中尚不明确。由于许多药物都能随人类的乳汁分泌,因此利奈唑胺应慎用于哺乳期妇女。

尚未在妊娠妇女中进行充分的、有对照的临床研究。只有潜在的益处超过对胎儿的潜在风险时,才建议妊娠妇女使用。

儿童用药:

利奈唑胺用于儿童患者下列感染时的安全和有效性已得到以下研究的证实,包括在成年人中进行的充分的对照良好的临床研究、儿童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资料,以及在0-11岁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儿童中进行的阳性药物对照的临床研究(参见适应症、用法用量和临床研究):

●院内感染的肺炎

●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

●社区获得性肺炎(还有一个8个月至12岁患者参加的非对照研究的证据支持)

●对万古霉菌耐药的屎肠球菌感染。

一个在5-7岁儿童患者中进行的阳性对照的研究也证实了利奈唑胺对下列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参见临床研究)

●由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非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

在经脑室腹膜分流术的儿童患者中得到的药代动力学资料显示,给予单剂或多剂利奈唑胺后,脑脊液(CSF)中的药物浓度差异较大,且未能持续获得或维持脑脊液的治疗浓度。因此,不推荐利奈唑胺经验性用于儿童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在儿童患者中,利奈唑胺的最大血药浓度(Cmax)和分布体积(Vss)与年龄无关。利奈唑胺的清除率与年龄相关。排除出生不到1周的早产儿,年龄最小的儿童组,即出生1周后至11岁年龄阶段,与成年人相比,清除速率最快,从而导致了单剂量给药后较低的全身药物暴露量(AUC)和较短的半衰期。随着儿童患者年龄的增加,利奈唑胺的清除率逐渐降低,青春期的儿童患者的清除率已与成年患者的相似。与成人相比,在所有不同年龄层的儿童患者中观察到清除率与全身药物暴露量(AUC)存在更大的个体差异。

新生儿至11岁的儿童患者每8小时给药1次的日平均AUC值与青少年和成年患者每12小时给药1次的日平均AUC值相似。因而,11岁及小于11岁儿童患者的给药剂量应为10 mg/kg,每8小时1次。12岁及其以上儿童患者给药剂量为600 mg每12小时1次。

出生后不到7天的早产儿(小于34个孕周)的用药方案是依据于9例早产儿的药代动力学数据。与足月的新生儿和较大的新生儿相比,大多数早产儿的系统清除率较低,且AUC值较高。所以,早产儿的治疗应从10 mg/kg,每12小时1次的初始剂量开始。对临床上未取得最佳疗效的新生儿可考虑采用10 mg/kg,每8小时1次的治疗方案。所有的新生儿患者应按10 mg/kg,每8小时1次,连续使用7天的方案给药(参见药代动力学- 特殊人群、儿童和用法用量)。

在有限的临床经验中,6例儿童患者中的5例(83%),所感染的革兰阳性病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4 ug/mL,经利奈唑胺治疗获得临床痊愈。与成人相比,儿童患者间利奈唑胺的清除率和全身药物暴露量(AUC)表现出更大的个体差异。对未获得最佳临床疗效的儿童患者,尤其对那些病原体最低抑菌浓度为4 ug/mL的儿童患者,在评价临床疗效时,应考虑到其较低的全身药物暴露量、感染的部位及其严重程度以及基础疾病(参见药代动力学-特殊人群、儿童和用法用量)。

老年用药:

在III期对照研究中,2046例患者接受了利奈唑胺治疗,其中589(29%)例为65岁或以上

利奈唑胺治疗脓毒症临床分析

利奈唑胺治疗脓毒症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治疗脓毒症临床疗效。方法给2012年5月~11月收治的40例脓毒症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40例患者共治愈25例(62.5%),进步6例(15%),显效6例(15%),无效3例(7.5%)。结论利奈唑胺对治疗脓毒症效果显著。 标签:利奈唑胺;脓毒症 革兰阳性球菌是脓毒症主要致病菌,临床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利奈唑胺是人工合成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对治疗革兰阳性球菌脓毒症疗效较显著。本文对收治的40例脓毒症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进行治疗,评价其疗效以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2年5月~11月将收治的40例脓毒症患者用利奈唑胺进行治疗,其中女15例,男25例,年龄15~75岁。40例患者基础病变多有一种以上,其中高血压6例,器官移植5例,糖尿病8例,脑出血5例,多发性创伤6例,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例,血液系统疾病5例,甲亢危象5例。患者均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表现,且明确感染灶诊断为脓毒症。严重脓毒症特征为伴有器官功能障碍和低灌注,40例患者中有25例符合严重脓毒症。 1.2方法给脓毒症患者注射利奈唑胺(600mg/支),2次/d,疗程为9~20d。在此期间观察细菌学疗效、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期间根据细菌病原学停止或继续抗菌治疗。 1.3疗效评判标准体征、病原学检查、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这4项指标完全恢复正常为痊愈;使用药物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不明显为进步;病情明显好转视为显效;用药后病情仍无好转为无效,痊愈加显效视为有效。 1.4细菌学清除判断标准菌学清除判断标准是按替换、清除、未清除3级来评定。经治疗感染的灶原致病菌消失,新病原菌培养出来视为替换;治疗后培养病原菌连续2次消失视为清除;初始病原菌在治疗后仍然生长视为未清除。 2结果 2.1治疗疗效40例患者共治愈25例(62.5%),进步6例(15%),显效6例(15%),无效3例(7.5%)。无效病例中合并屎肠球菌泌尿系感染及粪肠球菌血流感染的慢性肾脏病5期的有2例,MRSA感染肺炎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感染部位见表1。40例患者共检查出50株致病菌株,同时合并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有3例,同时合并MRSA与人葡萄球菌的有3例,同时合并人葡萄

利奈唑胺病历点评指南(详细参考)

专项处方点评指南 利奈唑胺病历点评指南 一.概述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问题。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产生是当务之急。利奈唑胺注射液,适应症为本品用于治疗由特定微生物敏感株引起的下列感染。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并发的菌血症。院内获得性肺炎,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或耐甲氧西林的菌株)或肺炎链球菌(包括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如果已证实或怀疑存在革兰阴性致病菌感染,临床上可能需要联合用药。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包括未并发骨髓炎的糖尿病足部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或耐甲氧西林的菌株)、化脓链球菌或无乳链球菌引起。尚无利奈唑胺用于治疗褥疮的研究。如果已证实或怀疑存在革兰阴性致病菌感染,临床上应考虑进行联合用药。非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或化脓链球菌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由肺炎链球菌(包括对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包括伴发的菌血症,或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为减少细菌对药物耐药的发生和保持利奈唑胺及其他抗菌药物的疗效,利奈唑胺应仅用于确诊或高度怀疑敏感菌所致感染的治疗或预防。当获悉培养和药物敏感性结果,应当考虑选择或调整抗菌治疗。如缺乏这些资料,当地的流行病学和药物敏感性状况可能有利于经验性治疗的选择。利奈唑胺不适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如确诊或疑诊合并革兰阴性菌感染,立即开始针对性的抗革兰阴性菌治疗十分重要。对多药耐药的肺炎链球菌(MDRSP)是指对于如下两种或更多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抗生素包括:青霉素、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药物、四环素和磺胺甲基异恶唑/甲氧苄氨嘧啶。 2012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需严格控制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将利奈唑胺列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故需加强评估,保证合理使用。国内外专家对利奈唑胺的合理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参考药品说明书以及

【安全用药】输注前后需要冲管的药物

【安全用药】输注前后需要冲管的药物 临床上当注射剂序贯静脉滴注,前后两组输液药物成分存在配伍禁忌时,输注完一组液体后残留在管壁的药物会和 下一组药物在输液管中发生意想不到的反应,产生沉淀、气泡、变色等而改变药物性质,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危害患者 健康,而且常常引发医患纠纷。在药物使用间隔充分冲洗输 液管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现将临床上常见的需要冲管的药 物总结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1.加替沙星注射液:如果同一静脉输液通道用于输注不同的药物,在使用本品前必须用与 本品和其他药物相容的溶液冲洗通道; 2.乳酸/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由于仅可以得到有限的关于乳酸/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和其他静脉用药相容性的资料,不得向一次性柔性容器中的预混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一 次性小瓶中的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中加入添加剂或其他 药物,或者与之从同一条静脉通路输注;如果使用同一条静 脉通路连续输注一些不同的药物,应当在输注乳酸左氧氟沙 星注射液前后,使用与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和通过同一通 路输注的其他药物相容的注射液冲洗; 3.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与甲硝唑联合使用时,建议在输注 甲硝唑前,先用可以与之配伍的液体冲洗输液管; 4.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除了新生儿,其他病人可进行本品和

含钙输液的序贯给药,但在两次输液之间必须用相容液体充 分冲洗输液管; 5.注射用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 用时,可按顺序分别静脉注射这两种药物;注射时应使用不 同的静脉输液管,或在注射间期,用另一种已获批准的稀释 液充分冲洗先前使用过的静脉输液管; 6.奥硝唑注射液:奥硝唑注射液pH值为2.5-4.0,显强酸性,同时具有强氧化性,临床上发现奥硝唑与大部分头孢菌素类 抗菌药物、复方甘草酸苷、门冬氨酸钾镁等均有配伍禁忌, 如果序贯输注,会因为输液管路中的药液残留或者操作过程 中的不慎引入而导致瓶内或者输液管路变色,所以输注前后 需要充分冲洗输液管; 7.注射用夫西地酸钠:夫西地酸静脉注射剂不能与卡那霉素、 庆大霉素、万古霉素、头孢噻啶或羟苄青霉素混合,亦不可 与全血、氨基酸溶液或含钙溶液混合;当溶液的pH低于7.4时,本品会沉淀;所以在输注夫西地酸时应尽量避免与酸性 药物序贯滴注,确需联用时应充分冲洗输液管道; 8.利奈唑胺注射液:如果同一静脉通路用于几个药物依次给 药,在应用利奈唑胺静脉注射液前及使用后,应使用与利奈 唑胺静脉注射剂和其它药物可配伍的溶液进行冲洗; 9.注射用替加环素:本品可通过专用输液管或Y型管静脉给药。如果同一输液管连续用于输注多种药物,应该在输注本

常用抗感染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常用抗感染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物 剂量与给 药途径 血药峰浓度均 值或范围(mg/L) 血半衰期 (h) 口服吸收 (%) 蛋白结合率 (%) 清除途径 尿排出率 (%) 青霉素(G) 60万IU im 6~8 0.6 10~15 46~58 肾、肝75~90 青霉素V 500mg po 3~4 1.0 35 75~80 肾、肝35~40 苯唑西林 1.0g po 0.5g ivgtt 11.7 43 0.5~1.0 30~33 90~94 肾、肝23~31 氨苄西林 1.0g im 12 1.0 30~50 17~29 肾、肝50~60 阿莫西林0.5g po 7.5 1.0 60 18 肾、肝60 哌拉西林 4.0g ivgtt 350 1.0~1.5 17~22 肾、肝70 头孢唑林 1.0g im 64 1.8~2.0 74~86 肾70~80 头孢氨苄0.5g po 16~18 1.0~1.5 90 10~15 肾70~90 头孢拉定0.5g po 16 1.0~1.5 90 6~10 肾80~90 头孢克洛0.5g po 12.4 0.8 50~93 25 肾、肝52~85 头孢丙烯0.5g po 10.5 1.3~1.8 89~95 36 肾60~80 头孢克肟0.2g po 2.6~2.9 3 40~52 70 肾16~21 头孢替安0.5g iv 51 0.72 肾60~80 头孢呋辛0.75g im 0.75g iv 27 50 1.1~1.4 30~40 肾90 头孢呋辛酯250mg po 4.1 1.2~1.6 36~52 肾32~48 头孢噻肟 1.0g im 1.0g iv 25 102 1.0 35~45 肾、肝60 头孢唑肟 1.0g iv 132 1.5~1.9 30 肾80 头孢曲松 1.0g im 1.0g iv 55 150 8 95 肾、肝40~60 头孢哌酮 1.0g im 1.0g iv 44 153 1.7 90 肾、肝20~30 头孢他啶 1.0g im 1.0g iv 37 60~83 1.7 10~17 肾75 头孢吡肟 2.0g iv 163 2.1 20 肾85 氨曲南 1.0g iv 125 1.8 27~51 肾60~70 亚胺培南0.5g ivgtt 40 1.0 13~21 肾60~75 美洛培南 1.0g ivgtt 49 1.0 2 肾80 庆大霉素40mg im 2~6 2~3 2 0 肾70 妥布霉素80mg im 3.7 2~3 0 肾84~93 奈替米星2mg/kg ivgtt 7 2.5 <3 肾 60~90 异帕米星200mg ivgtt 17.1 1.8 <3 肾 85 7.5mg/kg im 7.5mg/kg iv 21 38 1.9~ 2.3 0 肾85~98 链霉素0.5g im 5~20 2~3 0.5 20~40 肾53~90

(完整版)眼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眼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摘要:药代动力学研究在药品研发及评价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眼用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行了探讨。本文介绍了眼的药物代谢途径及其特点,眼部药代动力学样本采集以及常见的分析方法。通过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特征,指导临床用药的给药剂量、间隔、途径等,保证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关键词:眼;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 对药品研发人员、技术审评人员以及临床医师来说, 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所提供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甚至是其他研究所无法替代的。通过眼部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学者们可以获得药物在眼部代谢的浓度一时间曲线,了解药物在眼内的代谢特征,对于药物剂型设计、给药方案、治疗监测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眼具有特殊屏障作用, 眼用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不同于系统给药的过程, 那么其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及一般过程如何? 其意义何在? 常用的分析方法用哪些?另外,现有眼科局部给药的突破点在于,如何通过改进药物剂型和给药方式保证病人良好的依从性和药物应用的便捷性, 安全性。因此,对眼局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加以了解和考察,能够更好的针对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给药方式和药物剂型, 对于临床诊治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眼部给药系统研究的兴起也要求有方便、准确、安全、有效的检测方法来进行说明和验证。 1 眼的药物代谢途径及其特点 1.1 药物在眼球表面的流失 在眼局部应用滴眼剂时, 由于泪液在眼表的涂布,流动和循环使药物在接触眼表时即发生了流失。泪液在眼表的更新速度仅为1μl/min,相对多量的滴眼剂可在数分钟之内随着泪液的循环快速流入鼻泪管发生排泄[1]。由此可见,滴眼剂药物的全身吸收不仅在结膜囊的局部毛细血管中进行,同时也存在于滴眼剂流入鼻腔从而进入全身的情况。因此, 大多数以局部滴眼剂方式给药的小分子量药物在数分钟内即会进入全身循环,从而导致其在眼表的生物利用度仅在5%甚至更少。全身循环中的吸收降低了药物在眼表的有效浓集, 因此,通过应用固体药物

利奈唑胺的药理分析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713442528.html, 利奈唑胺的药理分析综述 作者:曲小艺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01期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46-01 利奈唑胺(linezolid)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致病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加之组织、体液分布广泛以及给药方法便捷,使得其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很好,在临床上受到广泛的关注。 1 作用机制和抗菌活性 作为一种新型抗菌药,利奈唑胺作用于细菌的50S核糖体亚单位。但与其他抗菌药不同,利奈唑胺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而只是作用于翻译系统的起始阶段,通过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最终产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由于作用部位及方式独特,利奈唑胺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在耐药菌日益流行的今天,利奈唑胺的这一特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利奈唑胺对几乎所有的致病性革兰阳性菌、非典型病原体、各种分枝杆菌、诺卡菌以及革兰阳性的厌氧菌都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对革兰阴性杆菌不敏感,可能与革兰阴性杆菌的外排机制有关。体外药敏试验还显示,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在内的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在内的肠球菌对利奈唑胺都100%敏感。10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表明,利奈唑胺对多种革兰阳性致病菌、包括耐药菌所致感染均有很好的疗效。此外,利奈唑胺对日益常见的耐多药结核杆菌和泛耐药结核杆菌也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和治疗疗效,但因利奈唑胺不是常规抗结核药,故目前尚无相应的体外药敏试验数据。 2 药动学特点 利奈唑胺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口服后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近100%,可以经静脉给药-口服方法进行序贯治疗。利奈唑胺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1%,分布容积为40~50 L,每12小时口服给药600 mg后0.5~2 h达到血药峰浓度(15~27 mg/L),血药消除半衰期(3.4~7.4 h)较长,且对敏感菌有一定的抗生素后效应,可一日2次给药。利奈唑胺在体内被代谢为两种无活性的代谢产物氨基乙氧乙酸和羟乙基乙酸,给药量的65%经非肾途径清除(可能会有部分药物在肾小管被重吸收),30%以原药形式随尿液排出体外。利奈唑胺的组织、体液穿透性好,在肺、皮肤、肌肉和脂肪组织以及脑脊液中均有较高的药物浓度,故适应证也较广,临床地位重要。 3 临床应用

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的比较

文献饱览 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的比较 时间:2015-04-30 16:54:25 来源:丁香园 作者:风影相随 葡萄球菌是人类最早认识的病源微生物之一。1880 年,苏格兰外科医生Ogston 从临床脓汁标本中分离出了葡萄球菌,根据其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将其形象地命名为葡萄球菌 (Staphylo 在希腊语中意为一串葡萄)。后来,将产生金黄色脂色素和血浆凝固酶的葡萄 球菌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长期以来金葡菌始终是导致各类临床感染常见的 病原菌,其分离率在许多类型的临床感染病原菌中位居前列,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病原菌之。 MRSA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是金葡菌中耐药性最强的一部分,万古霉素及其同类药物是 目前治疗金葡菌感染,特别是MRSA 感染仅有的几种有效的抗生素,那我们今天就从万 古霉素开始说起。 一、万古霉素 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天然抗生素,是第一个临床应用的糖肽类抗生素,也是糖肽类抗生素的代表药物。有50 年临床应用经验,是治疗MRSA/MRCNS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的一线用药,耐药菌株少,全球耐药监测球菌敏感率高达98% (也有文献报道 99% )。

对绝大多数革兰阳性菌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原型经肾脏排泄,体内几乎不代谢,血清蛋 白结合率55%,半衰期短。吸收后能迅速分布到各个组织,但在胆汁中含量低,不易穿透 血脑屏障,但在有脑炎时容易渗入炎性部位。 适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其他细菌所致的感染。万古霉素是作为导 管相关感染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口服仅用于难辨艰难梭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成人1次0 . 5g,每6小时1次,每日量不可超过4g。 单独给药主要用于葡萄球菌(包括耐青霉素和耐新青霉素株)、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所致的 系统感染和肠道感染,如心内膜炎、败血症、伪膜性肠炎等。 泰能联合万古霉素鞘内给药治疗严重颅内感染一一有明确的疗效;头孢硫脒与万古霉素联 合应用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明显加强,MIC 明显 降低;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使用具有相加作用,丹参酮对MRSA 有抑制作用等。 万古霉素主要不良反应为耳毒性、肾毒性较大,这两者主要是早前生产的不纯的万古霉素产 生的副反应,这些副反应在50 年代中期进行的万古霉素临床试验中显得尤其严重。 然而在后来的试验中,由于采用的更纯净的万古霉素,肾毒性的发生率变得很低。实际上万 古霉素的肾毒性实际上是被高估了,多数危重患者应用万古霉素期间发生的肾功能障碍绝大 多数与重症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不足有关,与万古霉素肾毒性无关,近年来这个问题 已经被反复提及。 此外,万古霉素静滴速度过快可引起红人综合征”。静脉给药时,万古霉素必须在溶剂稀 释的条件下缓慢给药,最短给药时间为60 分钟(一次总给药量大于500mg 时最大给 药速度小于10 mg/mi n )。 这是因为静脉给药时局部疼痛和血栓静脉炎的发生率很高,以及为了避免一些输液反应如红 人综合症(或称红脖综合症)的发生。红人综合症通常发生在开始输液后4-10 分钟,或刚刚输液完成后,通常表现为面部,颈部以及上肢躯干部潮红或者有红色皮疹产生。

利奈唑胺在大鼠血液、脑组织及脑脊液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利奈唑胺在大鼠血液、脑组织及脑脊液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利奈唑胺在大鼠血液、脑组织及脑脊液中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方法:选用清洁型SD大鼠65只,采用利奈唑胺(53 mg/kg)单次注射大鼠尾静脉后,针对大鼠不同时间点相应脑脊液、脑组织及血当中相应利奈唑胺药物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实施测定,并就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给与计算。结果:注射(0~18)h后,利奈唑胺在大鼠脑组织峰浓度为5.10 μg/ml,血的峰浓度为31.38 μg/m l,脑脊液则为23.96 μg/ml;血的消除半衰期时间为2.66 h,脑组织为2.41 h,脑脊液为1.98 h;血、脑组织及脑脊液在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则为134.54 h?g/ml、28.22 h?g/ml和136.42 h?g/ml。结论:利奈唑胺能在脑脊液较好进入,实现其抑菌效果的有效发挥,其在组织穿透性及药代动力学特征方面均较好。 关键词:利奈唑胺;大鼠;药代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9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8937(2016)12-0072-02 利奈唑胺作为一种抗菌性药物,其实属为砥唑烷酮类,经结合于核糖体50S亚基,对核糖体和mRNA之间连接给与抑制,且对70S起始复合物相应形成进行阻止,进而对细菌

蛋白质相应合成予以抑制,就利奈唑胺而言,此种在结构及作用机制方面较为独特药物,其往往和其它抗菌药物在交叉耐药方面不易发生具有决定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用试药分别为利奈唑胺对照品(甲醇和乙腈);仪器为微量进样器、TG16-WS台式高速、WD-9415型超声清洗器、SIL-20A自动进样器及CTO-10ASUP柱温箱等。所选用实验动物为65只雄性SD大鼠,平均体重为(200±14)g。所选取65只大鼠依据随机方式划分为13组,且对自身对照实验设计予以运用,采用利奈唑胺就实验动物单次尾静脉注射,而后就脑组织、脑脊液及静脉血分别予以采集,以此就利奈唑胺在具体的脑组织、脑脊液及血方面相应动力学过程予以对照研究。 1.2 方法 对照品利奈唑胺的配制:采用浓度为乙醇,就浓度为7.4 mg/ml利奈唑胺溶液给与配制,依据剂量53 mg/kg,注射于大鼠尾静脉,分别与注射后30 min、1 h、2 h、……19 h,分别选取一小组大鼠,各为5只,并获取大鼠的脑组织、血浆及脑脊液。于直视下,且采用微量进样器,实施硬脊膜穿刺,采用脑脊液法对脑脊液实施抽取操作,当采用水合氯醛对大鼠实施麻醉后,将头颅固定,且将背毛剪去,且在两耳根相

利奈唑胺药品说明书

利奈唑胺注射液 【适应症】 1、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伴发的菌血症。 2、院内获得性肺炎,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非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由肺炎链球菌(包括对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包括伴发的菌血症,或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用法用量】 本品治疗感染的推荐剂量见表1。 表1.利奈唑胺推荐剂量 【不良反应】 上市后的经验 利奈唑胺上市后的临床应用中,有骨髓抑制报道(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参见警告)。曾有周围神经病和视神经病变有时进展至失明的报道。应用利奈唑胺过程中,有乳酸性酸中毒的报道。虽然上述报道主要出现在应用利奈唑胺超过推荐的最长应用时间(28天)的患者中,但在用药时间较短的患者中也有报道。 利奈唑胺合用5-羟色胺类药物,包括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

s)的患者中,有5-羟色胺综合征的报告(见注意事项)。在利奈唑胺应用的过程中有惊厥的报道(见注意事项)。过敏性反应、血管性水肿、描述为Stevens Johnson综合征的皮肤水疱也有报道。这些不良事件可能由于其严重性、报告的频度、与利奈唑胺可能的相关性,或同时伴有以上多种因素而被列出。由于上述事件为自发性报告,无法知晓其来源于多人样本的患者人群,故不能对其发生率进行估计,也不能准确地判定其与用药的因果关系。 【禁忌】 本品禁用于已知对利奈唑胺或本品其他成分过敏的患者。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正在使用任何能抑制单胺氧化酶A或B的药物(如:苯乙肼、异卡波肼)的患者,或两周内曾经使用过这类药物的患者不应使用利奈唑胺。 引起血压升高的潜在相互作用 与5-羟色胺类药物潜在的相互作用 【注意事项】 警告 在应用利奈唑胺的患者中有出现骨髓抑制的报道(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症)。对发生骨髓抑制或骨髓抑制发生恶化的患者应考虑停用利奈唑胺治疗。 利奈唑胺未被批准且不应用于治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或插管部位感染的患者。 利奈唑胺对革兰阴性病原体没有临床疗效,不适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如确诊或疑诊合并革兰阴性菌病原体感染,立即开始针对性的抗革兰阴性菌治疗 ·一般注意事项 乳酸性酸中毒 应用利奈唑胺过程中,有乳酸性酸中毒的报道。在报道的病例中,病人反复出现恶心和呕吐。患者在接受利奈唑胺时,如发生反复恶心或呕吐、有原因不明的酸中毒或低碳酸血症,需要立即进行临床检查。 5-羟色胺综合征 利奈唑胺合用5-羟色胺类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患者中有关于5-羟色胺综合征的自发性报告。

万古、利奈、替考的比较

临床上用于治疗葡萄球菌(MRS)感染的药物并没有像青霉素类的抗生素那么繁多,公认的也就那几种,他们的不同: 1、万古霉素,国内有很多仿制品,但是一开始还是美国礼来公司的稳可信一直广泛被应用,属于糖肽类,0.5g一支。 全球上市也有50多年了,在起初的20多年,由于提纯工艺不是很先进,但是纯度不够,所以疗效和肾毒性很不好,应用很少。到了上世纪80年代,层析纯化的工艺是纯度达到95以上,稳可信在一直都在日本生产,纯天然原料,副反应和肾毒性也极少发生,即使影响肾功能,也是可逆性的,调整剂量也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所以在近十几年万古霉素被公认为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一线药物,目前为止全球耐药株只有9珠。全球耐药监测球菌敏感率高达98%(也有文献报道99%),主要原因是三重杀菌机制。 2、辉瑞的斯沃,也就是利奈唑胺注射液,是人工合成的唑烷酮类抗生素,2000年在USA上市,2008年在中国上市,2011进入国家医保。 客观说,在对付MRS球菌方面的确要比稳可信厉害,但是正是因为太厉害了,在用药数天后,容易造成菌群紊乱,使与其合并使用的抗阴性菌药物失效,往往临床疗效不满意,甚至病人死亡率升高。这个在美国FDA早有警告。 2007年3月16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关于利奈唑胺 ( linezolid,商品名:Zyvox)的安全性警告,警告称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了该药新的安全性信息。 在此临床研究中,以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利奈唑胺分别与万古霉素、苯唑西林、双氯西林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与试验中所有对比抗生素比较,使用利奈唑胺有更高的死亡率,并且死亡率与病人感染的菌型有关。单独感染革兰氏阳性菌的病人在对比试验中死亡率没有明显差异,而对于感染革兰氏阴性菌、同时感染革兰氏阳阴性菌的病人和未感染病菌的研究对象而言,使用利奈唑胺有更高的死亡率。 因此FDA建议,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在打算使用利奈唑胺的时候应该考虑上述试验研究发现的新的安全性信息,并提醒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注意。因此,在美国利奈唑胺没有被批准用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接触部位感染。 更可怕的是全球都在报告利奈唑胺的耐药菌株,目前为止,不下几百株。国内也有不少报道。浙江省在2010年就有一例报道。原因是杀菌机制的单一和人工化学合成。只能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作用于细菌50S核糖体亚单位,并且最接近作用部位。 目前主要用于MRSA感染的病人万古霉素的替代治疗。如耐万古霉素的屎肠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与利奈唑胺比较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与利奈唑胺的比较 编者按: 我科临床药师参与查房过程中发现多例患者应用万古霉素过程中出现肾功损害,以致患者治疗过程中断,临床治疗过程中药学选择出现困扰,针对此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对常用治疗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抗菌药物分析比较如下: 万古霉素: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天然抗生素,是第一个临床应用的糖肽类抗生素,也是糖肽类抗生素的代表药物,有50年临床应用经验,是治疗MRSA/MRCNS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的一线用药,迄今国内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 1.抗菌谱:对绝大多数革兰阳性菌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包括: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革兰阳性杆菌:棒状杆菌;厌氧菌,艰难梭菌;对革兰阴性菌没有活性。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厌氧菌的作用比替考拉宁强。 2.药代:原型经肾脏排泄,体内几乎不代谢,血清蛋白结合率55%,半衰期短4-6h。吸收后能迅速分布到各个组织,但在胆汁中含量低,不易穿透血脑屏障,但在有脑炎时容易渗入炎性部位。 3.适应症:适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其他细菌所致的感染。万古霉素是作为导管相关感染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口服仅用于难辨艰难梭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成人1次0.5g,每6小时1次,(每日量不可超过4g)。 单独给药:主要用于葡萄球菌(包括耐青霉素和耐新青霉素株)、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所致的系统感染和肠道感染,如心内膜炎、败血症、伪膜性肠炎等。 联合用药:泰能联合万古霉素鞘内给药治疗严重颅内感染——有明确的疗效;头孢硫脒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明显加强,MIC明显降低;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使用具有相加作用,丹参酮对MRSA有抑制作用等。 4.不良反应: 1)与输注速率相关的不良反应:<30分,荨麻疹,面部潮红、红斑、低血症、心动过速以及红人综合症 2)耳毒性(血药浓度>80ug/ml):耳鸣、眩晕、高频听力丧失、会话听力下降、头痛、眼球震颤、平衡与共济失调;常用方案未见血浓>80ug/ml,故耳毒性罕见 3)肾毒性(谷浓度>15ug/ml):肾损害发生率增高,但评价肾损害时需考虑低血症及其它药物引起的肾毒性,为可逆性,通常为一过性增高血清肌酐值,与氨基糖苷肾毒性相比,稳可信肾毒性潜在可能性较低。 5.用法:药品口服不吸收,静滴时必须先用注射用水溶解,滴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静滴过快有皮肤反应,浓度过高可致血栓性静脉炎;肌注可致剧烈疼痛,故不可肌注; 去甲万古霉素:为去甲基的万古霉素,与万古霉素的抗菌谱,药理,药代动力学及不良反应都比较相似。但副作用如耳毒性,肾毒性要较万古霉素轻,发生红人综合症的几率也较万古霉素低,缓慢静滴,不能肌注。

利奈唑胺群体药代_药效动力学研究进展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已成为临床棘手问题[1]。糖肽类抗生素曾被认为是治疗革兰阳性菌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由于其严重的耳肾毒性和较差的组织穿透率,再加上近年来其对部分球菌的敏感性有所降低,使糖肽类的使用受到限制。口恶唑烷酮类新药利奈唑胺(linezolid)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糖肽类轻微,主要作用于翻译的起始阶段,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单位结合,阻止70S复合物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蛋白的合成。由于作用机理不同,利奈唑胺不易与其他抗菌药物发生交叉耐药性。体内外研究证实该药对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等革兰阳性菌,包括多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DRSP)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与糖肽类作用相仿或更优[2]。近年还发现利奈唑胺对多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也有良好的抗菌活性[3]。本文主要对利奈唑胺的群体药代/药效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 PPK/ PPD)研究方法及结论进行综述。 1 PPK/PPD基本概念和原理 1.1 PPK/PPD 传统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PK)和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PD)的研究对象常为相对均一的健康受试者。然而,临床患者在年龄、体重、肝肾功能、基础疾病及合并用药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别,其PK、PD值均可能有较大变异,给药方案常需个体化,不能仅根据传统PK参数制定。PPK/PPD是将经典PK、PD或PK/PD链式模型和统计学模型相结合,分析PK/PD特性中存在的变异性,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群体规律、PK/PD参数的统计分布及其影响因素。PPK/PPD只需零散的血药浓度数据,易于被患者接受,是新药研究和治疗药物监测(TDM)的有力工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药物开发指南中明确提出,2000年以后的新药申请必须报告PPK 参数。PPK/PPD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数学模型以预测不同个体的PK/PD参数,从而实现个体化给药,研究的关键是实验设计,包括数据收集(准确性和完整性)和样本采集(病例数和采样点)等。研究总病例数一般不应少于100例,达50例时可进行初步分析,考查的固定效应参数越多,所需病例数越大,个体取样点多则病例数可相应减少。 1.2 群体典型值 指描述药物在典型病人身上的处置情况,具有代表性,能表征群体或某一亚群特性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常以参数的平均值(也叫群体值)表示。 1.3 固定效应 又称确定性变异,指年龄、体重、身高、体表面 利奈唑胺群体药代/药效动力学研究进展 张 雷,刘又宁 (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北京 100853) [摘要] 利奈唑胺属于新型口恶唑烷酮类药物,对于耐药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社区、院内感染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本文综述了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在群体药代/药效动力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在利奈唑胺研究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 利奈唑胺;革兰阳性球菌;群体药代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9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57(2011)05–0315–04 Advance of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 on linezolid research ZHANG Lei, LIU You-ning (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 China ) [ABSTRACT] Linezolid, a new drug of oxazolidinone, has satisfying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n community-acquired or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 resulting from gram-positive cocci. We reviewed the priority of non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ing for analysis of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dynamics, and the present advances of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dynamics on linezolid research. [KEY WORDS] Linezolid; Gram-positive cocci;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作者简介] 张雷,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肺部感染及抗生素耐 药。 E-mail:sunray168@https://www.360docs.net/doc/f713442528.html,

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项目策划方案

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项目 策划方案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摘要 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作用于细菌的50S核糖体亚单位。与其他抗菌药不同,利奈唑胺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而只是作用于翻译系统的起始阶段,通过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最终产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该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项目计划总投资3173.9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293.1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2.25%;流动资金880.8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7.75%。 本期项目达产年营业收入7400.00万元,总成本费用5801.49万元,税金及附加62.90万元,利润总额1598.51万元,利税总额1881.89万元,税后净利润1198.88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683.01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50.36%,投资利税率59.29%,投资回报率37.77%,全部投资回收期4.15年,提供就业职位129个。

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项目策划方案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论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 二、项目承办单位 三、战略合作单位 四、项目提出的理由 五、项目选址及用地综述 六、土建工程建设指标 七、设备购置 八、产品规划方案 九、原材料供应 十、项目能耗分析 十一、环境保护 十二、项目建设符合性 十三、项目进度规划 十四、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十五、报告说明 十六、项目评价 十七、主要经济指标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 一、项目承办单位背景分析 二、产业政策及发展规划 三、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四、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五、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六、项目必要性分析 第三章项目规划方案 一、产品规划 二、建设规模 第四章项目选址方案 一、项目选址原则 二、项目选址 三、建设条件分析 四、用地控制指标 五、用地总体要求 六、节约用地措施 七、总图布置方案 八、运输组成 九、选址综合评价

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的比较

万古霉素、利奈唑胺与替考拉宁得比较 葡萄球菌就是人类最早认识得病源微生物之一。1880 年,苏格兰外科医生Ogston从临床脓汁标本中分离出了葡萄球菌,根据其在显微镜下得形态将其形象地命名为葡萄球菌(Sta phylo 在希腊语中意为一串葡萄)。后来,将产生金黄色脂色素与血浆凝固酶得葡萄球菌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长期以来金葡菌始终就是导致各类临床感染常见得病原菌,其分离率在许多类型得临床感染病原菌中位居前列,就是对人类威胁最大得病原菌之一。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就是金葡菌中耐药性最强得一部分,万古霉素及其同类药物就是目前治疗金葡菌感染,特别就是MRSA 感染仅有得几种有效得抗生素,那我们今天就从万古霉素开始说起。 一、万古霉素 就是微生物发酵产生得天然抗生素,就是第一个临床应用得糖肽类抗生素, 也就是糖肽类抗生素得代表药物。 有50年临床应用经验,就是治疗MRSA/MRCNS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得一线用药,耐药菌株少,全球耐药监测球菌敏感率高达98%(也有文献报道99%)。对绝大多数革兰阳性菌有很好得体外抗菌活性,原型经肾脏排泄,体内几乎不代谢,血清蛋白结合率55%,半衰期短。吸收后能迅速分布到各个组织,但在胆汁中含量低,不易穿透血脑屏障,但在有脑炎时容易渗入炎性部位。 适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及其她细菌所致得感染。万古霉素就是作为导管相关感染经验性治疗得首选药物。口服仅用于难辨艰难梭菌引起得伪膜性肠炎。成人1次0.5g,每6小时1次,每日量不可超过4g。 单独给药主要用于葡萄球菌(包括耐青霉素与耐新青霉素株)、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所致得系统感染与肠道感染,如心内膜炎、败血症、伪膜性肠炎等。 泰能联合万古霉素鞘内给药治疗严重颅内感染——有明确得疗效;头孢硫脒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得体外抗菌效应明显加强,MIC 明显降低;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使用具有相加作用,丹参酮对MRSA 有抑制作用等。 万古霉素主要不良反应为耳毒性、肾毒性较大,这两者主要就是早前生产得不纯得万古霉素产生得副反应,这些副反应在50 年代中期进行得万古霉素临床试验中显得尤其严重。 然而在后来得试验中,由于采用得更纯净得万古霉素,肾毒性得发生率变得很低。实际上万古霉素得肾毒性实际上就是被高估了,多数危重患者应用万古霉素期间发生得肾功能障碍绝大多数与重症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不足有关,与万古霉素肾毒性无关,近年来这个问题已经被反复提及。 此外,万古霉素静滴速度过快可引起“红人综合征”。静脉给药时,万古霉素必须在溶剂稀释得条件下缓慢给药,最短给药时间为60分钟(一次总给药量大于500mg 时最大给药速度小于10 mg/min)。

利奈唑胺及与万古、替考拉宁组织分布差异

时间依耐型抗菌药物利奈唑胺给药方案的理解 一、给药方案理解 1.≥12岁及成人0.6g.q12h静滴 2.新生儿-11岁儿童10mg/kd/d q8h静滴 3.静滴=口服 理解:在有限的临床经验中,6例儿童患者中的5例(83%),利奈唑胺对其所感染的革兰阳性病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4μg/mL,经利奈唑胺治疗获得临床痊愈。与成人相比,儿童患者间利奈唑胺的清除率和全身药物暴露量(AUC)表现出更大的个体间差异。对未获得最佳临床疗效的儿童患者,尤其对于利奈唑胺最低抑菌浓度为4μg/mL的病原体,在评价临床疗效时,应考虑到患儿较低的全身药物暴露量、感染的部位及其严重程度以及其基础疾病(参见药代动力学-特殊人群、儿童和用法用量)。 由上图利奈唑胺药物代谢曲线可知12hn内,C血药≥4μg/mL,故成人应用q12h给药。新生儿-11岁儿童药物消除速率加快,故建议q8h给药。 二、品种优势 1.药物结构小,组织分布广,利奈唑胺组织穿透性好,尤其在肺泡衬液内药物浓度高。对革兰阳性球菌包括MRSA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良好,推荐用于各种MRSA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包括:SSTI、肺炎、骨关节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见下表:

2.能透过BBB 3.副作用相对少 4.不经肝药酶代谢,相互作用少 5.相对糖肽类抗菌药物更稳定、抗MRSA作用更强 6.不易于其他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 5.抗菌谱更广,见下表 三、药动学参数 1.吸收F100% 不受食物影响Tmax1-2h 2.分布Vd40-50L Vss0.6L/kg BPB31% 非浓度依耐性AB 3.代谢不经肝药酶代谢氧化开环,代谢成两种酸性代谢产物 4.排泄主要以酸性代谢物A/B形式尿液排泄,其中原型排泄占30%,肾小管重吸收比例大 四、主要ADE、禁忌及劣势 1.价格昂贵453元/瓶06g 300ml/瓶 2.ADE 腹泻、头痛、恶心

【精选】药学考试试题及答案-22

药学考试试题 姓名分数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80分) 1、氨基糖苷类可通过哪种屏障比较容易?(B) A 血脑屏障 B 血胎屏障 C 血睾屏障 D 粘液屏障 2、需用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的中药注射剂是(D) A 舒血宁 B 参麦 C 丹红 D 肾康 3、处方药、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基本原则是(B) A 彻底改变药品自由销售状况 B 积极稳妥、分步实施、注重实效、不断完善 C 加强处方药监管 D 规范非处方药监管 4、不属于糖皮质激素禁忌证的是(C) A 严重精神病 B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C 系统性红斑狼疮 D 严重糖尿病 5、下列哪项不属于哌替啶的禁忌证(C) A 新生儿及婴儿 B 颅内压增高者 C 分娩止痛

D 支气管哮喘及肺心病 6、下列哪种情况是预防用药的适应征-----(B) A 昏迷 B 人工关节移植手术 C 上呼吸道感染 D 中毒 7、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空腹与餐前血糖水平不高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宜首选的降糖药物为(D) A 格列本脲 B 二甲双胍 C 罗格列酮 D 阿卡波糖 8、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下列何种抗生素的半衰期会显着延长(B) A 红霉素 B 万古霉素 C 克林霉素 D 罗红霉素 9、甲亢所致的心律失常,首选治疗药物(B) A美托洛尔 B普萘洛尔 C硝苯地平 D胺碘酮 10、患者,男,18岁,因急性骨髓炎入院。骨穿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示对苯唑西林耐药,以下抗菌药物最合适的是(A) A 万古霉素 B 庆大霉素 C 克林霉素 D 红霉素 11、患者,女,因发热伴下腹疼痛2周+入院,临床诊断为“盆腔炎”,下列治疗药物宜选择的是(D) A 头孢他啶+多西环素

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 三者相同点以及不同点

关于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的比较 一.万古霉素: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天然抗生素,是第一个临床应用的糖肽类抗生素,也是糖肽类抗生素的代表药物,有50年临床应用经验,是治疗MRSA/MRCNS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的一线用药,迄今国内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但国外已有发现。 1.抗菌谱:对绝大多数革兰阳性菌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包括: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革兰阳性杆菌:棒状杆菌。厌氧菌,艰难梭菌对革兰阴性菌没有活性。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厌氧菌的作用比替考拉宁强。 2.药代:原型经肾脏排泄,体内几乎不代谢,血清蛋白结合率55%,半衰期短。吸收后能迅速分布到各个组织,但在胆汁中含量低,不易穿透血脑屏障,但在有脑炎时容易渗入炎性部位。 3.适应症:适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其他细菌所致的感染。万古霉素是作为导管相关感染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口服仅用于难辨艰难梭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成人1次0.5g,每6小时1次,(每日量不可超过4g)。 单独给药:主要用于葡萄球菌(包括耐青霉素和耐新青霉素株)、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所致的系统感染和肠道感染,如心内膜炎、败血症、伪膜性肠炎等。 联合用药:泰能联合万古霉素鞘内给药治疗严重颅内感染——有明确的疗效;头孢硫脒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明显加强,MIC明显降低;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使用具有相加作用,丹参酮对MRSA有抑制作用等。 4.不良反应:耳毒性,肾毒性较大,静滴速度过快可引起“红人综合征” 5.用法:药品口服不吸收,静滴时必须先用注射用水溶解,滴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静滴过快有皮肤反应,浓度过高可致血栓性静脉炎;肌注可致剧烈疼痛,故不可肌注; 在近十几年被公认为治疗MRSA的一线药物,目前为止全球耐药株只有9珠。全球耐药监测球菌敏感率高达98% (也有文献报道99%),主要原因是三重杀菌机制:1.影响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2.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3.抑制细菌浆内RNA合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