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描述方式及建模方法

控制系统描述方式及建模方法
控制系统描述方式及建模方法

第2章 控制系统描述方式及建模方法

(1)数学模型

一个实际的系统针对所控的变量经一定的合理的假设就变成了物理模型,再根据物理定律和机械定律等进行推导就得到了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只能对某些特定的输入响应,故它不能包含实际系统对输入响应的全部真实的信息,且数学模型是实际系统的简化,所以在建模时就有很大学问。

太复杂和精细的模型可能包含难于估计的参数,也不便于分析。过于简单的模型不能描述系统的重要性能。这就需要我们在建模时掌握好复杂和简单的度,作合理的折中。

(2)仿真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意味着在计算机上建立起对象的可以计算的模型。 一般来说,系统的数学模型都必须改写成适合于计算机处理的形式才能使用,这种模型被称为仿真数学模型。

(3)仿真模型分类

数学模型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前者主要用于系统的静态误差分析。动态模型又分为连续模型(用微分方程表述)和离散模型(用差分方程表述)。

系统的数学模型还可按目的分为三大类,即

1)用来帮助对象设计和操作的模型;

2)用来帮助控制系统设计和操作的模型;

3)用来系统仿真的模型。

本书主要研究后两种情况。

2.1 控制系统描述方式

控制系统主要有如下6种系统描述方式:

(1)微分方程(组) (状态空间)

这种方法比较直观,特别是借助于计算机,可以迅速而准确地求得结果。但是,如果系统结构形式改变,便需要重新列写并求解微分方程,因此不便于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 典型的状态方程如式(2-1-1)所示。

Du CX Y Bu AX X +=+=

(2-1-1)

(2)传递函数

运用拉氏变换求解系统的线性常微分方程,可以得到系统在复数域的数学模型,称其为传递函数。传递函数不仅可以表征系统的动态特性,而且可借以研究系统的结构或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在经典控制理论中广泛应用的频率法和根轨迹法,就是在传递函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传递函数是经典控制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概念。

传递函数与状态空间方程的关系为

D B A I C +-=-1][)(s s G

(3)结构图

结构图是描述各组成元部件之间信号传递关系的数学图形。它表示了系统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对系统中各变量所进行的运算,是控制工程中描述复杂系统的一种简便方法。

系统结构图实质上是系统原理图与数学方程两者的综合。在结构图上,用记有传递函数的方框取代了系统原理图上的元部件,同时,摈弃了元部件的具体结构,而抽象为数学模型。结构图既补充了原理图所缺少的变量间的定量关系,又避免了抽象的纯数学描述;既把复杂原理图的绘制简化为方框图绘制,又能直观了解每个元部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可以对系统特性进行全面的描述。典型的系统结构图如图2.1.1所示。

图2.1.1 典型的系统结构图

(4)原理图

这是一种物理的、原始的系统原理描述方框图,是理想元件(如电阻、电容等)的连接图或文字说明方框图等。典型的系统原理图如图2.1.2所示。

图2.1.2 典型的系统原理图

(5)信号流图

信号流图和结构图一样,都是控制系统中信号传递关系的图解描述,然而信号流图符号简单,便于绘制和运用。但是,信号流图只适用于线性系统,而结构图也可用于非线性系统。在系统的计算机模拟研究以及状态空间法分析设计中,信号流图可以直接给出计算机模拟程序和系统的状态方程描述,从而显示出它在这方面的优越性。图 2.1.1的信号流图示于图

2.1.3。

图2.1.3 图2.1.1的信号流图

)(s G 4)(s H -+ - 1V C L R

(6)键图

前几种系统描述方法的最大缺点是不能有效地描述有源或产生动力的元件的特性,而这也是键图法的最大优点,且该法已经标准化形成软件包,使用方便。

键图法的优点:

1)有利于研究系统模型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特性以及连接方式。

2)可以把不同类型能源的系统(如热、电、机械、液压、气动和磁系统等)连接起来。

3)只需很少的理想元件集合(7个)即可描述不特别复杂的系统。

4)易转换成微分方程和计算机仿真框图,形成标准软件包。

2.2 控制系统建模方法

常用的控制系统建模方法有如下8种:

(1)理论推导

根据系统的结构和机理,应用基本的物理定律,采用数学推导的方法得出数学模型。其缺点是烦琐,要求数学基础高且对系统了解深刻;优点是较准确。

图2.2.1为一个弹簧-质体-阻尼器系统。

图2.2.1 弹簧-质体-阻尼器系统

如图2.2.1所示,其输入是外力F ,输出是位移x ,则力的平衡方程为

kx t x f t

x M F ++=d d d d 22 设,][,d /d ,T 2121x x t x x x x ===X 则

F kx fx x

M x x =++=12221 F M M f M k ????????+????????--=1010X X

(2-2-1)

式(2-2-1)为弹簧-质体-阻尼器系统的标准状态空间数学模型。

(2)实验方法

1)飞升实验

给系统加上阶跃输入,得到系统的飞升实验曲线,如图2.2.2所示,适用于阶数较低的惯性系统。

由飞升实验曲线得到的数学模型为

1

e )(+=-Ts K s G s

τ

图2.2.2 典型的飞升实验曲线

如果得到的实验曲线为振荡曲线,则数学模型采用二阶形式近似:

222()2n

n n K G s s s ωζωω=++ 其中:s

n d n t t 5.3,7.01=+≈ζωζω(取5%误差带),s d t t ,分别为延迟时间和调节时间。 2)频率实验

给实际过程加上正弦信号,其频率和幅值范围可根据被测对象的类型和要求选定,但正弦信号源必须没有波形畸变。测出系统频率的幅值和相角,画出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和对数相频曲线。如果确定实际过程是最小相位系统,则可忽略对数相频曲线。然后,将实验得到的对数幅频曲线用斜率为0 dB/dec ,±20 dB/dec 和±40 dB/dec 等直线近似,即得近似对数幅频曲线,最后写出系统的数学模型。典型的频率实验曲线如图2.2.3所示。

图2.2.3 典型的频率实验曲线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特点如下:≠ 最左端直线的斜率由传递函数的积分环节决定,每一个积分环节为-20 dB/dec 。≡ ω

为1时,曲线的分贝值等于K lg 20,最左端直线和零分贝线的交点频率在数值上恰好等于K 。≈ 在交接频率的地方,曲线斜率发生改变,改变多少视典型环节种类而异。

SV/dB

)s rad /(1-?f K

该曲线最左端直线斜率为-20 dB/dec ,故对象存在一个积分环节;最左端直线与零分贝线的交点频率为0.3,故K = 0.3;在=ω0.003 rad/s 处曲线斜率发生改变,变为-40 dB/dec ,故系统存在一个时间常数T =1/ω=340 s 的一阶惯性环节。

与典型频率实验曲线对应的数学模型为

)1340(3.0)(+=

s s s G (2-2-2) 该系统实际的数学模型为

)

1343(32.0)(+=s s s G (2-2-3) 比较式(2-2-2)和式(2-2-3)可知,模型误差是可以接受的。

(3)系统辨识法

采用计算机技术,采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运用系统辨识算法辨识出系统的结构及参数。它要求典型的激励信号,即输入信号的频率和幅值范围须充分大,才能辨识出系统的动态特性。典型的系统辨识框图如图2.2.4所示。

(4)键图法

将系统的元件分成耗能元件(阻性元件)、贮能元件(容性元件、感性元件)、源性元件(能流源、能力源)、连接元件(0接点(并联)、1接点(串联))、交换元件(变压器型、回旋器型)5种基本类型。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不是信号流,而是能量流,易于实现多种能量耦合系统的建模。键图易于计算机实现,并得出状态空间数学模型。典型的系统键图如图2.2.5所示(图

2.1.2所示原理图的键图)。

图2.2.4 典型的系统辨识框图 图2.2.5 典型的系统键图

(5)神经网络训练法

通过神经网络训练算法,求出未知系统的数学模型。适用于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典型的神经网络训练框图如图2.2.6所示。

图2.2.6 典型的神经网络训练框图

“P” d NNM ij e S 0 1 R

I C

(6)模糊优化法

应用模糊优化算法求数学模型。该方法主要是定性地描述系统,涉及符号运算、模糊规则提取、数据发掘等知识。

(7)人工智能辅助法

综合运用第五、六种方法及专家知识形成人工智能辅助方法为系统建模。

(8)混合法或综合法

综合运用前述各种建模方法为系统建模,一般同时采用2~3种建模方法。一个实际的复杂系统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在为其建模时,有些子系统技术很成熟,可采用已有数学模型;有些子系统可根据本次研究情况稍作修改即可使用;还有一些子系统需要自己重新建模,可根据各个子系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建模,最后将所有子系统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的建模过程像搭积木一样。

系统分析、辨识及综合的区别

一般动态系统的模型如图2.2.7所示。

图2.2.7 一般动态系统模型

1)分析:即给定U , X , S ,预测Y 的输出特性。

2)辨识:即给定U ,通常用实验方法获得Y ,然后求出系统模型S 和状态向量X 。

3)综合:即给定U 和希望的Y ,寻求模型S 使得当U 作用于S 上时产生Y 。此过程需不断重复,才能得到一个合适的模型S 满足希望的输出Y 。

输出向

输入向量

过程控制系统习题解答

《过程控制系统》习题解答 1-1 试简述过程控制的发展概况及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第一个阶段50年代前后:实现了仪表化和局部自动化,其特点: 1、过程检测控制仪表采用基地式仪表和部分单元组合式仪表 2、过程控制系统结构大多数是单输入、单输出系统 3、被控参数主要是温度、压力、流量和液位四种参数 4、控制的目的是保持这些过程参数的稳定,消除或减少主要扰动对生产过程的影响 5、过程控制理论是以频率法和根轨迹法为主体的经典控制理论,主要解决单输入、单输出的定值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 第二个阶段60年代来:大量采用气动和电动单元组合仪表,其特点: 1、过程控制仪表开始将各个单元划分为更小的功能,适应比较复杂的模拟和逻辑规律相结合的控制系统 2、计算机系统开始运用于过程控制 3、过程控制系统方面为了特殊的工艺要求,相继开发和应用了各种复杂的过程控制系统(串级控制、比值控制、均匀控制、前馈控制、选择性控制) 4、在过程控制理论方面,现代控制理论的得到了应用 第三个阶段70年代以来:现代过程控制的新阶段——计算机时代,其特点: 1、对全工厂或整个工艺流程的集中控制、应用计算系统进行多参数综合控制 2、自动化技术工具方面有了新发展,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智能单元组合仪表和开发和广泛应用 3、在线成分检测与数据处理的测量变送器的应用 4、集散控制系统的广泛应用 第四个阶段80年代以后:飞跃的发展,其特点: 1、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大大促进了过程控制的发展 2、过程控制的结构已称为具有高度自动化的集中、远动控制中心 3、过程控制的概念更大的发展,包括先进的管理系统、调度和优化等。 1-2 与其它自动控制相比,过程控制有哪些优点?为什么说过程控制的控制过程多属慢过程? 过程控制的特点是与其它自动控制系统相比较而言的。 一、连续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 连续控制指连续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其被控量需定量控制,而且应是连续可调的。若控制动作在时间上是离散的(如采用控制系统等),但是其被控量需定量控制,也归入过程控制。 二、过程控制系统由过程检测、控制仪表组成 过程控制是通过各种检测仪表、控制仪表和电子计算机等自动化技术工具,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检测、自动监督和自动控制。一个过程控制系统是由被控过程和检测控制仪表两部分组成。 三、被控过程是多种多样的、非电量的 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工业过程日趋复杂,工艺要求各异,产品多种多样;动态特性具有大惯性、大滞后、非线性特性。有些过程的机理(如发酵等)复杂,很难用目前过程辨识方法建立过程的精确数学模型,因此设计能适应各种过程的控制系统并非易事。 四、过程控制的控制过程多属慢过程,而且多半为参量控制 因为大惯性、大滞后等特性,决定了过程控制的控制过程多属慢过程;在一些特殊工业生产过程中,采用一些物理量和化学量来表征其生产过程状况,故需要对过程参数进行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所以过程控制多半为参量控制。

气动张力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气动张力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张力控制的相关知识及气动张力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对张力控制系统的收卷控制部分进行了数学建模与仿真。建立了比例压力阀控缸开环系统的简化模型,采用PID控制方法,在Matlab仿真平台进行系统模型仿真,得到了系统仿真曲线。 关键词:张力控制气动比例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近年来,气动技术以其自身独特的传动方式和优点,如清洁、结构简单、气体来源充足和成本相对较低,已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广泛应用。将气动技术应用于恒张力控制系统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PID控制,现代控制理论,智能控制等都被应用到气动系统的控制中。但是气动控制系统,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阀口非线性及气缸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气动伺服系统的强非线性、固有频率低、刚度小、阻尼小等特点,要得到满意的控制伺服系统比较困难。要对气动伺服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一般需要首先建立该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本文通过介绍张力控制的相关知识及气动比例控制系统原理与组成,针对张力控制系统的收卷控制部分建立简单的比例压力阀控缸开环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在Matlab环境下进行了仿真。 一、张力控制的基础知识 张力控制,简单地说就是要控制物体在设备上输送时物体上相互拉长或绷紧的力。张力控制系统往往是张力传感器和张力控制器的一种系统集成,是一种实现恒张力或者锥度张力控制的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应用于造纸、纺织、薄膜、电线等轻工业中,其作用主要是实现辊间的同步,收卷和放卷的均匀控制。在带材或线材的收卷和放卷过程中,为保证生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保持恒定张力是很重要的。 这种控制对机器的任何运行速度都必须保持有效,包括机器的加速、减速和匀速。即使在紧急停车情况下,也应有能力保证被分切物不破损。张力控制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分切产品的质量。若张力不足,原料在运行中产生漂移,会出现分切复卷后成品纸起皱现象;若张力过大,原料又易被拉断,使分切复卷后成品纸断头增多。 一套典型的张力控制系统主要由张力控制器,张力读出器,张力检测器,制动器和离合器构成。根据环路可分为开环,闭环或自由环张力控制系统;根据对不同卷材的监测方式又可分为超声波式,浮辊式,跟踪臂式等。 1.典型收卷张力控制示意图

实验七-对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实验七 对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对一个汽车运动控制系统进行实际设计与仿真,掌握控制系统性能的分析和仿真处理过程,熟悉用Matlab 和Simulink 进行系统仿真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学时:4 个人计算机,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是对一个汽车运动控制系统进行实际设计与仿真,其方法是先对汽车运动控制系统进行建摸,然后对其进行PID 控制器的设计,建立了汽车运动控制系统的模型后,可采用Matlab 和Simulink 对控制系统进行仿真设计。 注意:设计系统的控制器之前要观察该系统的开环阶跃响应,采用阶跃响应函数step( )来实现,如果系统不能满足所要求达到的设计性能指标,需要加上合适的控制器。然后再按照仿真结果进行PID 控制器参数的调整,使控制器能够满足系统设计所要求达到的性能指标。 1. 问题的描述 如下图所示的汽车运动控制系统,设该系统中汽车车轮的转动惯量可以忽略不计,并且假定汽车受到的摩擦阻力大小与汽车的运动速度成正比,摩擦阻力的方向与汽车运动的方向相反,这样,该汽车运动控制系统可简化为一个简单的质量阻尼系统。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质量阻尼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 ??==+v y u bv v m & 系统的参数设定为:汽车质量m =1000kg , 比例系数b =50 N ·s/m , 汽车的驱动力u =500 N 。 根据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当汽车的驱动力为500N 时,汽车将在5秒内达到10m/s 的最大速度。由于该系统为简单的运动控制系统,因此将系统设计成10%的最大超调量和2%的稳态误差。这样,该汽车运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可以设定为: 上升时间:t r <5s ; 最大超调量:σ%<10%; 稳态误差:e ssp <2%。 2、系统的模型表示

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实验报告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上机实验报告 学院:自动化学院 班级:自动化 姓名: 学号: 法拉兹·日·阿卜——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一、第一次上机任务 1、熟悉matlab软件的运行环境,包括命令窗体,workspace等,熟悉绘图命令。 2、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求如下二阶系统的在幅值为1脉宽为1刺激

下响应的数值解。 2?,??n10?0.5,??(s)G n22?????2ss nn3、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求高阶系统阶单位跃响应曲线的数值解。 2?,,??5T?n100.5,???Gs)( n22???1)?s(?2s)(Ts?nn4、自学OED45指令用法,并求解题2中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程序代码如下: 法拉兹·日·阿卜——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曲线如下: 法拉兹·日·阿卜——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法拉兹·日·阿卜——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法拉兹·日·阿卜——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二、第二次上机任务 试用simulink方法解微分方程,并封装模块,输出为。得到各、1x i 状态变量的时间序列,以及相平面上的吸引子。 ?x?x??xx?3121? ??xx?x???322 ??xx?xx??x??32321参数入口为的值以及的初值。(其中,以及??????x28?10,?8/,,3,?i1模块输入是输出量的微分。)初值分别为提示:0.001xxx?0,?0,?312s:Simulink

MATLAB控制系统与仿真设计

MATLAB控制系统与仿真 课 程 设 计 报 告 院(系):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测控技术与仪器1301班 姓名:吴凯 学号:1306070127

指导教师:杨洁昝宏洋 基于MATLAB的PID恒温控制器 本论文以温度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设计一个PID控制器。PID控制是迄今为止最通用的控制方法,大多数反馈回路用该方法或其较小的变形来控制。PID控制器(亦称调节器)及其改进型因此成为工业过程控制中最常见的控制器(至今在全世界过程控制中用的84%仍是纯PID调节器,若改进型包含在内则超过90%)。在PID控制器的设计中,参数整定是最为重要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对PID参数的整定大多借助于一些先进的软件,例如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MATLAB仿真系统。本设计就是借助此软件主要运用Relay-feedback法,线上综合法和系统辨识法来研究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设计一个温控系统的PID控制器,并通过MATLAB中的虚拟示波器观察系统完善后在阶跃信号下的输出波形。 关键词:PID参数整定;PID控制器;MATLAB仿真。 Design of PID Controller based on MATLAB Abstract This paper regards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design a pid controller. Pid control is the most common control method up until now; the great majority feedback loop is controlled by this method or its small deformation. Pid controller (claim regulator also) and its second generation so become the most common controllers in the industry process control (so far, about 84% of the controller being used is the pure pid controller, it’ll exceed 90% if the second generation included). Pid parameter setting is most important in pid controller designing, an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it mostly recurs to some advanced software, for example, mat lab simulation software widely used now. this design is to apply that soft mainly use Relay feedback law and synthetic method on the line to study pid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学目的: (1)建立动态模拟的概念,能编写系统的微分方程。 (2)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求法。 (3)通过本课学习掌握电路或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求法,并能应用各环节的传递函数,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4)通过本课学习掌握电路或自动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求法,并对系统结构图进行变换。 (5)掌握信号流图的概念,会用梅逊公式求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6)通过本次课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以前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 (1)正确理解数学模型的特点; (2)了解动态微分方程建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牢固掌握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典型环节及传递函数; (4)掌握系统结构图的建立、等效变换及其系统开环、闭环传递函数的求取,并对重要的传递函数如:控制输入下的闭环传递函数、扰动输入 下的闭环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能够熟练的掌握; (5)掌握运用梅逊公式求闭环传递函数的方法; (6)掌握结构图和信号流图的定义和组成方法,熟练掌握等效变换代数法则,简化图形结构,掌握从其它不同形式的数学模型求取系统传递函 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有源网络和无源网络微分方程的编写;有源网络和无源网络求传递函数;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求法;由各环节的传递函数,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由各环节的传递函数对系统的动态结构图进行变换;梅逊增益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举典型例题说明微分方程建立的方法;求高阶系统响应;求复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对复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进行变换;求第K条前向通道特记式 的余子式 。 k 教学方法:讲授 本章学时:10学时 主要内容: 2.0 引言 2.1 动态微分方程的建立 2.2 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 2.3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2.4系统的结构图 2.5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

复杂过程控制系统设计与Simulink仿真

银河航空航天大学 课程设计 (论文) 题目复杂过程控制系统设计与Simulink仿 真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目录 0. 前言 (1) 1. 总体方案设计 (2) 2. 三种系统结构和原理 (3) 2.1 串级控制系统 (3) 2.2 前馈控制系统 (3) 2.3 解耦控制系统 (4) 3. 建立Simulink模型 (5) 3.1 串级 (5) 3.2 前馈 (5) 3.3 解耦 (7) 4. 课设小结及进一步思想 (15) 参考文献 (15) 附录设备清单 (16)

复杂过程控制系统设计与Simulink仿真 姬晓龙银河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分校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串级、前馈、解耦三种复杂过程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以此来深化对复杂过程控制系统的理解,体会复杂过程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中对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重要作用。建立Simulink模型,学习在工业过程中进行系统分析和参数整定的方法,为毕业设计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及过程参数整定做准备。 关键字:串级;前馈;解耦;建模;Simulink。 0.前言 单回路控制系统解决了工业过程自动化中的大量的参数定制控制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简单系统能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但随着现代工业生产过程的发展,对产品的产量、质量,对提高生产效率、降耗节能以及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便使工业生产过程对操作条件要求更加严格、对工艺参数要求更加苛刻,从而对控制系统的精度和功能要求更高。为此,需要在单回路的基础上,采取其它措施,组成比单回路系统“复杂”一些的控制系统,如串级控制(双闭环控制)、前馈控制大滞后系统控制(补偿控制)、比值控制(特殊的多变量控制)、分程与选择控制(非线性切换控制)、多变量解耦控制(多输入多输出解耦控制)等等。从结构上看,这些控制系统由两个以上的回路构成,相比单回路系统要多一个以上的测量变送器或调节器,以便完成复杂的或特殊的控制任务。这类控制系统就称为“复杂过程控制系统”,以区别于单回路系统这样简单的过程控制系统。 计算机仿真是在计算机上建立仿真模型,模拟实际系统随时间变化的过程。通过对过程仿真的分析,得到被仿真系统的动态特性。过程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为流程工业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控制、优化和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作为对先进控制策略的一种检验,仿真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控制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是一门涉及到控制理论、计算机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性学科。控制系统仿真是以控制系统的模型为基础,主要用数学模型代替实际控制系统,以计算机为工具,对控制系统进行实验和研究的一种方法。在进行计算机仿真时,十分耗费时间与精力的是编制与修改仿真程序。随着系统规模的越来越大,先进过程控制的出现,就需要行的功能强大的仿真平台Math Works公司为MATLAB提供了控制系统模型图形输入与仿真工具Simulink,这为过程控制系统设计与参数整定的计算与仿真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使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整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法

21.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法 对两个系统或两个因素之间关联性大小的量度,称为关联度。它描述系统发展过程中因 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也就是变化大小、方向及速度等指标的相对性。如果两者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相对变化基本一致,则认为两者关联度大;反之,两者关联度就小。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与数理统计学的相关分析是不同的,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一,它们的理论基础不同。关联度分析基于灰色系统的灰色过程,而相关分析则基于概率论的随机过程;第二,分析方法不同。关联分析是进行因素间时间序列的比较,而相关分析是因素间数组的比较;第三,数据量要求不同。关联分析不要求数据太多,而相关分析则需有足够的数据量;第四,研究重点不同。关联度分析主要研究动态过程,而相关分析则以静态研究为主。 因此,关联度分析适应性更广,在用于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应用更有其独到之处。 21.1原理与方法简介 关联度分析一般包括下列计算和步骤:(1) 原始数据变换;(2) 计算关联系数;(3) 求关联度;(3) 排关联序;(4) 列关联矩阵。在应用中是否进行所有步骤,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设有m 个时间序列 t n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t t n t n n m m n m 12 1112211122221 2 ()()()()() () ()()() ()()() 亦即 {{{1(0)2(0)m (0) X t X t X t ()},()},,()} (t =1, 2, …, N ) N 为各序列的长度即数据个数,这m 个序列代表m 个因素(变量)。另设定时间序列: {X 0(0)(t )} (t =1, 2, …, N ) 该时间序列称为母序列, 而上述m 个时间序列称为子序列。关联度是两个序列关联性大小的度量。根据这一观点,可给关联度一个量化模型,其计算方法与步骤具体叙述如下: (1) 原始数据变换 由于系统中各因素的量纲(或单位)不一定相同,如劳动力为人,产值为万元,产量为吨 等,且有时数值的数量级相差悬殊,如人均收入为几百元,粮食每公顷产量为几千公斤,费用为几十万元,有些产业产值达百亿元,有些产业才几万元,等等,这样的数据很难直接进行比较,且它们的几何曲线比例也不同。因此,对原始数据需要消除量纲(或单位),转换为可比较的数据序列。目前,原始数据的变换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a)均值化变换。先分别求出各个序列的平均值,再用平均值去除对应序列中的各个原始数据,所得到新的数据列,即为均值化序列。其特点是量纲为一,其值大于0,并且大部分近于1,数列曲线互相相交。 b)初值化变换。分别用同一序列的第一个数据去除后面的各个原始数据,得到新的倍数数列,即为初值化数列。量纲为一,各值均大于0,且数列有共同的起点。

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温控系统的设计及仿真(MATLAB) 学习中心: 学号: 姓名: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指导教师: 2013 年 2 月 28 日

摘要 温度是工业对象中一个主要的被控参数,它是一种常见的过程变量,因为它直接影响燃烧、化学反应、发酵、烘烤、煅烧、蒸馏、浓度、挤压成形,结晶以及空气流动等物理和化学过程。温度控制不好就可能引起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和产量等一系列问题。温度控制是许多设备的重要的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将温度控制在所需要的温度范围内,以利于进行工件的加工与处理。 一直以来,人们采用了各种方法来进行温度控制,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控制效果。如今,随着以微机为核心的温度控制技术不断发展,用微机取代常规控制已成必然,因为它确保了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提高了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以及节约了能源,并且能够使加热对象的温度按照某种指定规律变化。 实践证明,用于工业生产中的炉温控制的微机控制系统具有高精度、功能强、经济性好的特点,无论在提高产品质量还是产品数量,节约能源,还是改善劳动条件等方面都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 本设计以89C51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件,以ADC0809作为A/D转换器件,采用闭环直接数字控制算法,通过控制可控硅来控制热电阻,进而控制电炉温度,最终设计了一个满足要求的电阻炉微型计算机温度控制系统。 关键词:1、单片机;2、PLC;3、MATLAB

目录 1单片机在炉温控制系统中的运用 (3) 1、1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3) 2温控系统控制算法设计 (3) 2.1温度控制算法的比较 (3) 2.2数字PID算法 (6) 3 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什么是系统的数学模型?大致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答定量地表达系统各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称工矿企业数学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 数学模型进行大致的分类,例如:用来描述各变量间动态关系的数学模型为动态模型,用来描述各变量间稳态关系有数学模型为静态模型;数学模型中各变量与几何位置无关的称为集中参数模型,反之与几 何位置有关的称为分布参数模型;变量间关系表现为线性的称为线性模型,反之非线性模型;模型参数与时间有关的称为时变模型,与时间无关的称为时不变或定常模型;以系统的输入、输出变量这种外部特征来描述系统特性的数学模型称为输入输出模型,而以系统内部状态变量描述的数学模型称为状态空 间模型;等等。 2-2 系统数学模型的获取有哪几种方法? 答获取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主要有机理分析法和实验测试法。 机理分析法是通过对系统内部机理的分析,根据一些基本的物理或化学变化的规律而导出支配系统运动规律的数学模型,这样得到的模型称为机理模型。 实验测试法是通过对实际系统的实验测试,然后根据测试数据,经过一定的数据处理而获得系统的数学 模型,这样得到的模型可称为实测模型或经验模型。 如果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即通过机理分析的方法预先得到数学模型的结构或函数形式,然后对其 中的某些参数用实验辨识的方法来确定,这样得到的数学模型可称为混合模型。这是介于 上述两种方法之间的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应用较为普遍的方法。 2-3 通过机理分析法建立对象微分方程数学模型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答主要步骤有: ⑴根据系统的控制方案和对象的特性,确定对象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一般来说,对象的输出变量为系统的被控变量,输入变量为作用于对象的操纵变量或干扰变量。 ⑵根据对象的工艺机理,进行合理的假设和简化,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 因素。⑶根据对象的工艺机理,从基本的物理、化学等定律出了,列写描述 对象运动规律的原始微分 方程式(或方程式组)。 ⑷消去中间变量,推导出描述对象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之间关系的方程式。 ⑸根据要求,对上述方程式进行增量化、线性化和无因次化的处理,最后得 出无因次的、能够 描述对象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的增量之间关系的线性微分方程式(对于严重非线性的对象,可进行分段 线性化处理或直接导出非线性微分方程式)。 2-4 试述传递函数的定义。如何由描述对象动态特性的微分方程式得到相应的传递函数?并写出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 答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对象或环节的传递函数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当初始条 件为零时,系统、对象或环节输出变量的拉氏变换式与输入变量的拉氏变换式之比。 如果已知系统、对象或环节的动态数学模型用下述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式来描述: 式中y为输出变量,x为输入变量,表示y(t) 的n阶导数,表示x(t)

控制系统仿真与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控制系统仿真与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一、目录 摘要 (3) 一、概述 (3) 二、设计任务与要求 (4) 2.1 设计任务 (4) 2.2 设计要求 (4) 三、理论设计 (5) 3.1 方案论证 (5) 3.2 系统设计 (6) 3.2.1 电流调节器设计 (6) 3.2.2 速度调节器设计 (9) 四、系统建模及仿真实验 (11) 4.1 MATLAB 仿真软件介绍 (11) 4.2 仿真建模 (12) 4.3 仿真实验 (12) 五、总结与体会 (15) 参考文献 (15)

摘要 在直流双闭环调速系统教学中, 电流环和转速环参数的简化计算是教学关键环节, 文章针对某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进行了参数的详细计算和电流环和转速环的设计, 并采用MA TL AB /SI MULI NK对实际系统进行了仿真, 给出了起动过程中的电枢电流和转速变化的波形, 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中引入MA TLAB /SI MULI NK仿真是对实际实验的良好补充, 能够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 关键词:MATLAB;直流调速;双闭环;转速调节器;电流调节器;干扰 一、概述 直流电动机具有调速性能好,起动转矩大,易于在大范围内平滑调速等优点,其调速控制系统历来在工业控制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问世以后,直流电动机拖动将有逐步被交流电动机拖动所取代的趋势,但在中、小功率的场合,常采用永磁直流电动机,只需对电枢回路进行控制,相对比较简单。特别是在高精度位置伺服控制系统、在调速性能要求高或要求大转矩的场所,直流电动机仍然被广泛采用[2],直流调速控制系统中最典型一种调速系统就是速度、电流双闭调速系统。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要完成开环调速、单闭环调速、双闭环调速等过程,需要观察比较多的性能,再加上计算参数较多,往往难以如意。如在设计过程中使用Matlab中的SimuLink实用工具来辅助设计,由于它可以构建被控系统的动态模型,直观迅速观察各点波形,因此调速系统性能的完善可以通过反复修改其动态模型来完成,而不必对实物模型进行反复拆装调试[4]。Matlab中的动态建模、仿真工具SimuLink具有模块组态方便,性能分析直观等优点,可缩短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也可以给教学提供了虚拟的实验平台。

带状态观测器的控制系统综合设计与仿真

带状态观测器的控制系统综合设计与仿真 一、主要技术参数: 1.受控系统如图所示: 图1 受控系统方框图 2.性能指标要求: (1)动态性能指标: 超调量 5%p σ≤; 超调时间 0.5p t ≤秒; 系统频宽 10b ≤ω; (2)稳态性能指标: 静态位置误差0=p e (阶跃信号) 静态速度误差2.0≤v e (速度信号) 二、设计思路 1、按图中选定的状态变量建立系统的状态空间数学模型。 2、对原系统在Simulink 下进行仿真分析,对所得的性能指标与要求的性能指标进行比较。 3、根据要求的性能指标确定系统综合的一组期望极点。 4、假定系统状态均不可测,通过设计系统的全维状态观测器进行系统状态重构。 5、通过状态反馈法对系统进行极点配置,使系统满足要求的动态性

能指标。 6、合理增加比例增益,使系统满足要求的稳态性能指标。 7、在Simulink 下对综合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验证是否达到要求的性能指标的要求。 三、实验设计步骤 I 、按照极点配置法确定系统综合的方案 1、按图1中选定的状态变量建立系统的状态空间数学模型 ① 列写每一个环节的传递函数 由图1有: 112235()()510()()10()()U s x s s x s x s s x s x s s ?=?+? ? = ?+? ? =?? ②叉乘拉式反变换得一阶微分方程组 由上方程可得 1213 2(5)()5()(10)()10() ()() s x s U s s x s x s sx s x s +=?? +=??=?

即 112123 2()5()5()()10()10() ()() sx s x s U s sx s x s x s sx s x s =-+?? =-??=? 拉式反变换为 1121232551010x x U x x x x x ?=-+??=-???=? g g g 输出由图1可知为 3y x = ③用向量矩阵形式表示 11223350051010000100x x x x u x x ?? ??-??????????????=-+???????? ????????? ????????? g g g []001y x = 2、对原系统在Simulink 下进行仿真分析,对所得的性能指标与要求的性能指标进行比较

数学建模案例分析--灰色系统方法建模2灰色预测模型GM(1-1)及其应用

§2 灰色预测模型GM(1,1)及其应用 蠕变是材料在高温下的一个重要性能。处于高温状态下的材料长期受到载荷作用时,即使其载荷较低,并且在短时间的高温拉伸试验中材料不发生变形,但在此情况下仍会有微小的蠕变,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使材料发生破坏。高温材料多应用于各种车辆的发动机及冶金厂中各种设备上,如果因蠕变引起破坏,可能造成很大的事故。 为了保证设备的安全可靠,在某一使用温度下,预先知道该材料对不同载荷应力下断裂的时间是很重要的。过去,人们都是通过蠕变试验测量断裂时间。而做蠕变试验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结果,即使通过试验得出的数据,也只是对某几个具体试样而言,存在很大的偶然性,不能代表普遍的规律。如果将实测的数据用灰色系统理论来处理,可以预测在某一温度下的任何载荷应力的断裂时间。 一、灰色预测模型GM (1,1) 建模步骤如下: (1)GM (1,1)代表一个白化形式的微分方程: u aX dt dX =+)1() 1( (1) 式中,u a ,是需要通过建模来求得的参数;) 1(X 是原始数据) 0(X 的累加生成(AGO )值。 (2)将同一数据列的前k 项元素累加后生成新数据列的第k 项元素,这就是数据处理。表示为: ∑==k n n X k X 1 )0() 1()()( (2) 不直接采用原始数据) 0(X 建模,而是将原始的、无规律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使之变得较有规 律,然后利用生成后的数据列来分析建模,这正是灰色系统理论的特点之一。 (3)对GM (1,1),其数据矩阵为 ???? ?? ? ? ?+--+-+-=1)]()1([5.01)]3()2([5.01)]2()1([5.0)1()1()1()1()1()1(N X N X X X X X B (3) 向量T N N X X X Y )](,),3(),2([)0()0()0( = (4)作最小二乘估计,求参数u a , N T T Y B B B u a 1)(?-=??? ? ??=α (4) (5)建立时间响应函数,求微分方程(1)的解为 a u e a u X t X at +-=+-))1(()1(?)0()1( (5)

磁悬浮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大学毕设论文

2010届毕业设计说明书 磁悬浮控制系统建模及仿真系部: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完成时间:2010年5月

目录 1 绪论 (2) 1.1 磁悬浮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3) 1.2 磁悬浮技术研究的意义 (3) 1.3 磁悬浮的主要应用 (3) 1.3.1 磁悬浮列车 (3) 1.3.2 高速磁悬浮电机 (4) 2 磁悬浮系统概述 (4) 2.1 磁悬浮实验本体 (5) 2.2 磁悬浮电控箱 (6) 2.3 控制平台 (6) 3 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7) 3.1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表示形式 (7) 3.1.1 微分方程形式 (7) 3.1.2 状态方程形式 (8) 3.1.3 传递函数形式 (8) 3.1.4 零极点增益形式 (9) 3.1.5 部分分式形式 (9) 3.2 控制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 (10) 3.2.1 机理模型法 (10) 3.2.2 统计模型法 (11) 3.2.3 混合模型法 (11) 3.2.4 控制系统模型选择 (12) 3.3 控制系统的数学仿真实现 (12) 4 MATLAB软件的介绍 (13) 4.1 MATLAB简介 (13) 4.2 Simulink概述 (13) 4.3 Simulink用法 (14) 5 磁悬浮系统基于MATLAB建模及仿真 (20) 5.1 磁悬浮系统工作原理 (20) 5.2 控制对象的运动方程 (21) 5.3 系统的电磁力模型 (21) 5.4 电磁铁中控制电压与电流的模型 (21) 5.5 平衡时的边界条件 (23) 5.6 系统数学模型 (23) 5.7 系统物理参数 (23) 5.8 Matlab下数学模型的建立 (24)

HVDC控制系统建模及仿真分析

HVDC控制系统建模及仿真分析 【摘要】高压直流输电(HVDC)具有送电距离远、经济性好等优点,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联网方式。本文介绍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重点探讨了高压直流输电极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运用仿真软件PSCAD/EMTDC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极控系统的最主要功能进行了数学建模,并给出了仿真波形和结论分析。 【关键词】高压直流输电极控系统PSCAD/EMTDC 控制特性仿真分析 1 绪论 直流输电(HVDC)的发展历史到现在已有百余年了,其在输电技术发展初期曾发挥作用,但存在直流电机串接运行复杂,高电压大容量直流电机存在换相困难等技术问题,发展进展缓慢[1]。近年,随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的迅速发展,晶闸管逐渐淘汰汞弧阀,使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日趋完善,建设费用不断下降,可靠性提高,直流输电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目前在大功率远距离输电、交流系统间异步联接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3]。 2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原理 2.1 换流器的基本原理 换流器的功能是实现交流-直流或者直流-交流的变换。交流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力,送到换流站,经过换流变压器变压和实现电隔离之后,接到换流器,将交流转换成直流,通过直流平波电抗器和输电线路送到线路另一端的换流站,再变换成交流电供给受端系统中的负荷[4,5]。 2.2 换相失败的原理 在直流输电系统中,由于整流器阀在电流关断后的较长时间内处于反向电压下,所以仅当触发电路发生故障时,整流器才发生换相失败。直流输电系统中大部分换相失败都发生在逆变器,换相失败是逆变器最常见的故障[6],一旦发生换相失败,外接的直流电源就会通过晶闸管电路形成短路,或使变流器的输出平均电压和直流电动势变成顺向串联,由于逆变电路的内阻很小,形成很大的短路电流,这种情况称为逆变失败,或称为逆变颠覆[7]。 3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建模 由于本文在CIGRE模型的基础上加设定电压控制,所建直流系统为双桥12脉动单极大地返回式直流输电系统。两侧交流系统均用戴维南定理进行等值,整流侧交流系统额定线电压为345kV,额定直流电压为500kV,额定直流传输功率1000MW,短路比为2.5∠84°;逆变侧交流系统额定线电压为230kV,短路比为

汽车ESP系统的建模和控制方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汽车ESP系统的建模和控制方法 作者:马春卉, 吴志林, 王良模, 李松焱 作者单位:马春卉(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4;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船舶与港口工程系,江苏,南京,211170), 吴志林,王良模(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 李松焱(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系,江苏,南京,210049) 刊名: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10,34(1) 参考文献(8条) 1.涂志祥基于模糊控制的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VDC)研究 2004 2.郭孔辉;轧浩;宗昌富横摆角速度反馈汽车转向控制的理论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机械工程 2000(1/2) 3.刘兴初;张建武;刘奋四轮转向非线性侧向动力学模型[期刊论文]-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5(09) 4.何仁;王永涛;赵迎生客车联合制动系统的制动稳定性仿真研究 2009(08) 5.Shino M;Nagai M Yaw-moment control of electric vehicle for improving handling and stability 2001(01) 6.谢敏松;李以农;郑玲基于模糊技术的汽车ESP系统综合反馈控制[期刊论文]-重庆大学学报 2007(04) 7.Lie A;Tingvall C;Krafft M The effectiveness of 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 in reducing real life accidents[外文期刊] 2006(01) 8.贾豫东;宋健;孙群用于电子稳定程序的汽车模型和控制策略[期刊论文]-公路交通科技 2004(0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f715400088.html,/Periodical_njlgdxxb201001022.aspx

控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仿真

控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仿真第5组 自动化专业学生韩小康 指导老师周景雷 摘要 本次课程实践为设计两个控制器分别为最小拍无波纹和最小拍有波纹控制器。通过 这次实践可以进一步对所学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对Matlab软件的操作有一定程度的熟悉,为以后的工作或研究作基础。MATLAB是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的简称,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出品的商业数学软件,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主要包括MATLAB和 Simulink两大部分。 关键字:Matlab;计算机控制系统;建模;仿真 Control system modeling, analysis,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group 5 Student majoring in HanXiaokang Tutor ZhouJinglei Abstract: The course practice to design two controllers respectively minimum corrugated controller without ripples and minimum pat. Through this practice can be further learned to hav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 and a certain degree of familiar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Matlab software, the foundation for later work or study. MATLAB is short for Matrix lab (Matrix Laboratory), is produced by the American MathWorks company business mathematics software, used for algorithm development, data visualization, data analysis and numerical calculation of senior technical computing language and interactive environment, mainly including two most of MATLAB and Simulink. Key words: Matlab; The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Modeling; The simulation

单片机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单片机》期末考查(课程 设计) 论文题目:单片机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学别:电气信息 班级: 姓名: 学号:1238230239 指导老师: 职称: 日期:2015 年1 月16 日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 W A VE6000软件说明.................................................................................................................................... 1.2 PROTEUS软件说明..................................................................................................................................... 1.2.1 软件的特点........................................................................................................................................ 1.2.2 ISIS智能原理图输入系统................................................................................................................. 1.3 MCS-51单片机系统简介.............................................................................................................................第二章总体方案设计................................................................................................................................................ 2.1 总体设计....................................................................................................................................................... 2.2 硬件设计....................................................................................................................................................... 2.2.1 硬件设计电路.................................................................................................................................... 2.2.2 PROTEUS软件使用过程.................................................................................................................. 2.2.3元器件清单如下................................................................................................................................. 2.3 软件设计....................................................................................................................................................... 2.3.1 PROTEUS硬件属性分配.................................................................................................................. 2.3.2程序设计............................................................................................................................................. 2.3.3编译成HEX文件步骤 ......................................................................................................................第三章综合测试........................................................................................................................................................ 3.1仿真工具栏................................................................................................................................................... 3.2 仿真结果.......................................................................................................................................................第四章总结鉴定........................................................................................................................................................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评阅老师: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