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及调试策略的研究

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及调试策略的研究
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及调试策略的研究

Advances in Psychology心理学进展, 2013, 3, 6-11

https://www.360docs.net/doc/f71842901.html,/10.12677/ap.2013.36A002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3 (https://www.360docs.net/doc/f71842901.html,/journal/ap.html)

A Research on the Frustra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

Employment and Its Adjustment Strategy

Shaojiao Qin, Qinglin Zha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Email: qinshaojiao16616@https://www.360docs.net/doc/f71842901.html,

Received: Oct. 9th, 2013; revised: Oct. 18th, 2013; accepted: Oct. 22nd, 2013

Copyright ? 2013 Shaojiao Tan.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Since a lot of universities have implemented the policy of enrollment enlargement and the em-ployment system of self-selection and two-way selection between the undergraduates and the enterprises, the situation of the employ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vere. At the same time, the demand of social em-ployment and the supply of the undergraduates lose balance heavily. In such a fierce employment environ-ment, a lot of psychological setbacks will appear among the undergraduates while they are confronted with the frustration. All these are great challenges towards the college students. It attracts great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measure of the interview outline written by myself. In this research, we do per-son-to-person or group interviews towards 30 undergraduates in two colleges in Nanning by random selection.

We try our best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mployment frustration,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ir psychological setbacks, the cause and the measures towards the employment frustration and the discrepancy of different type of students in this aspect. What’s more, on the basis of this, we propose the ad-justment strategies for psychological setbacks of the undergraduate employment from the point of psychology.

Firstly, we should hold a correct attitude towards the frustration of employment. Secondly, we should teach some knowledge of the employment. Thirdly, we should build up a positive psychological protection system.

At last, we ought to cultivate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Keywords: Undergraduate;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Frustration; Adjustment

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及调适策略的研究

覃绍娇,张庆林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Email: qinshaojiao16616@https://www.360docs.net/doc/f71842901.html,

收稿日期:2013年10月9日;修回日期:2013年10月18日;录用日期:2013年10月22日

摘要:自从实行高校扩招,毕业生自主与企业间“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以来,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社会就业的需求量与毕业生的供给量严重失调。在残酷的竞争中,大学生遭遇就业挫折后可能会出现各种就业挫折心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了解和分析大学生就业挫折现状、就业挫折心理的表现、就业挫折归因、就业挫折的应对方式以及不同类型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从心理辅导的角度提出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调试策略:对就业挫折有正确认知;调整就业期望;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调适

1. 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实现兴旺发达的主要力量,我国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发挥这一力量。而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就是成功就业。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原来稀缺的大学毕业生,开始大量出现,大学毕业生供给量近几年达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大企业单位人才需求量锐减,于是就出现了大学毕业生供远远大于求的现象。

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压力来源于自身期望(扬子晚报,2006)。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必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这对大学生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就业挫折,可能会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产生就业挫折心理,从而对他们的顺利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挫折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反应、情绪体验,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吴远,施春华,1999)。因此,本研究把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挫折心理表现、挫折心理的应对方式以及就业挫折的归因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希望有助于大学生调节就业压力,进而为大学生的成功就业提供帮助。

1.1. 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研究现状

美国是最早开始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研究的国家。加拿大、法国早在1909年就出版了职业指导专著,提出了开展就业心理指导的原因和必要性。同时英国等国家也开展了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但毕竟国外的就业环境、政府的就业方针政策、学校教育学生的方式、社会的关注程度等方面与我国不同,使得国外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并不适用。因此,在对我国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挫折心理进行研究时,就应该有针对性地从中国的具体国情、社会就业环境和政府的就业政策等全方面来研究,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策(王悦,2008)。

周寄梅于20世纪20年代在清华大学进行的职业心理测试工作被视为我国就业心理问题研究的开端。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内学者才开始重视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及调适策略的研究。他们主要从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界定,就业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和调试就业挫折心理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以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敖晓妍(2003)认为大学生常见的就业挫折心理有认知障碍、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等。孙兆静(2007)认为大学生就业挫折产生的原因有大学生自身因素的欠缺、就业机制不完善、市场体制和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和就业指导的不足。张颖(2008)认为,大学生出现就业挫折心理的原因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原因就是高校扩招以及就业风气影响下出现的好差生分配上的“错位”。主观因素包括大学生就业期望太高、对自我价值的浮躁理解以及自我意识和自我把握能力的矛盾。张向阳(1996)认为调适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策略有预防性辅导和挫折应对辅导。还有人认为调适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方法主要有认知心理辅导和心理问题干预(敖晓妍,2003)。

综合来看,目前对于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国内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挫折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就业挫折心理的表现、成因以及相关措施等表面现象的阐释,而忽视较为深层的就业挫折应对、归因等心理特点的研究,较少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其次,国外对就业挫折心理问题的研究比我们早,他们的研究系统、透彻,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而国内学者主要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但具体到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研究则是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和人们对此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才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是较少也缺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1.2. 本研究的意义

如前所述,目前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无法正确调节自

己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就业挫折心理,影响了他们就业的积极性。认识大学毕业生就业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这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以及大学生主动调试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心理状态并最终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而目前在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待提高。本文不仅对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表现进行描述,还深入到就业挫折的应对方式以及就业挫折的归因,可以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

2. 大学毕业生就业挫折心理概述

2.1.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挫折心理的表现

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受挫后的心理反应复杂多样,归纳起来分为三大类:

1) 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障碍;

2) 产生自卑、嫉妒、绝望等认知障碍;

3) 产生冲动、退缩等意志障碍。

2.2. 大学毕业生就业挫折应对心理、行为特征

大学毕业生在遭遇就业挫折以后,其心理、行为会出现两种特征:

情绪消极、逃避抱怨;接受现实、寻求帮助。而接受现实、寻求帮助这一特征是最突出的。

而且通过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就业挫折应对特征方面的访谈,发现男大学生普遍认为,面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应该要接受、正视问题并积极寻求帮助。而女大学生多数也会接受现实,但也有一部分因此出现情绪消极、逃避抱怨的特征。我国学者李伟等(2002)通过研究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女生除了采取有效策略积极解决问题外,还注重从他人那里获得情感支持来调节情境带来的负面情绪。

在对城市和农村大学毕业生进行研究时,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被试在就业挫折时似乎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情绪上显得更为消极,容易逃避抱怨,他们在遭遇就业挫折时心理、行为波动较大。

有无社会实践经验也与就业挫折应对特征有关。研究表明,实践经历也可能会影响到大学毕业生面对挫折时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有实践经历的大学毕业生更容易表现出积极、成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2.3. 大学毕业生就业挫折归因

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认为个人综合素质、求职准备是导致自己遭遇就业挫折的重要因素。此外还有招聘需求以及学校和政府政策、社会关系和就业歧视等也是影响顺利就业的原因。

不同性别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挫折归因方面存在不同的观点,男女大学毕业生皆认为遭遇就业挫折的主要原因是个人综合素质。但男大学生认为除个人综合素质外,招聘需求以及求职准备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女大学毕业生则认为社会关系和就业歧视以及招聘需求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

不同生源大学毕业生在进行就业挫折归因时同样有差异。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来自农村,大学生都普遍认为个人综合素质是导致自己遭遇就业挫折的首要原因。但在求职准备上,农村大学毕业生比城市大学毕业生更少将就业挫折归因自身的求职准备。

而有无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挫折归因上有不同的看法,虽然有社会实践经验和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都认同大学毕业生遭遇就业挫折的首要因素是个人综合素质,其次是求职准备。但相比较而言,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更倾向将就业挫折归因于学校的就业指导欠缺、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

3. 讨论

3.1. 关于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讨论

虽然,外面缤纷多彩的世界让一直生活在封闭校园中的大学生有早日加入其中的强烈期望,但面对残酷的现实,社会有限的就业岗位与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相对狭窄的专业需求及复杂的就业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干扰,让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对社会现状缺乏足够了解的大学毕业生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甚至恐惧。特别是一些冷门专业、综合素质水平不高的学生,更加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慌。大部分学生担心自己的职业理想得不到实现,不能找到有利于自己发展和发挥专长的职业,甚至害怕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等,从而产生各种认知、情绪和意志障碍,影响到大学毕业

生的顺利就业。

焦虑是遭遇就业挫折后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大学生群体处于“心理断乳期”,是从青年期过渡成年期的关键阶段,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在遇到就业挫折,或当遇到就业压力的时候,容易出现焦虑,紧张不安,情绪不稳定,和心跳加速、冒冷汗和脸色苍白等生理反应。

自卑是由于受到挫折而产生的一种认知障碍,也是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主要表现之一。有些毕业生在求职受挫后,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无能,由于自卑影响到自身正常能力的发挥,在此后的就业过程中更容易遭遇挫折,于是更自责,更自卑,从此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过度自卑的学生,还会有萎靡不振、冷淡、丧失生活信心等现象。严重者由于对前途充满恐惧和绝望,开始封闭自己,甚至走向自杀。

大学生遭遇就业挫折后在意志行为上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毕业生遭受就业挫折后出现情绪亢奋、与人争吵、甚至做出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更有甚者会做出违法犯罪行为。而另外一种是在就业遭遇挫折后出现情绪不高,意志不高,对生活和学习都失去原有的兴致。

以上这些常见的就业挫折心理障碍不仅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而且也不利于他们顺利就业。因此,大学生要学会正确认识挫折,认识到挫折的存在是必然的,挫折也是人生活的组成部分。学校要教会学生理性地面对就业中遇到的挫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积极寻求正确的方法和合理的途径就业。政府和学校也应联手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挫折心理的重视。

3.2.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挫折应对心理、

行为特征

大学生在遭遇就业挫折以后,其心理、行为会出现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倾向。但积极的倾向仍然是最突出的。这说明了尽管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会面对很多挫折,但是大学毕业生仍然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去应对。

从当前找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难就业。因此,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挫折的概率要大于男大学生。面对挫折她们会出现心理焦虑、情绪低落、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等负性的心理行为特征就自然会比男大学生多。但她们大多数还是会选择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来应对挫折,积极搜集就业信息并坚持不懈。

从生源上讲,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遇到就业挫折时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情绪上更为消极,容易逃避抱怨,可能跟他们家庭教养方式所形成的个性和抗压能力有关。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差,从小遭遇的挫折比城市的大学生多,在长期的压力应对面前,他们更懂得去适应生活,应对压力。

而对于有实践经历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他们在遭遇挫折后会分析自己的缺点,吸取教训,并积极寻求帮助。实践经历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格的成熟,在遭遇挫折时使他们能够采取理性的应对方式。

3.3. 大学毕业生就业挫折归因

通过前人对大学生应对就业挫折的心理、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差异的产生与他们对就业挫折的态度以及就业挫折归因的不同有很大关系。大学生对就业挫折的归因会影响其应对方式的选择。正确的就业挫折归因能够促使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行为,一旦错误归因就会造成其心理焦虑以及对行为的错误引导。因此通过揭示不同类型大学生对就业挫折的归因差异,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认识和面对就业挫折。

无论男女大学生,还是不同生源的大学生,还是有无社会实践经历的大学生,都把就业挫折的首要因素归为个人综合素质。这种内在归因的方式说明了大学生比较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能从内部找原因,是一种成熟的表现。相对于男大学生来说,女大学生在社会关系和就业歧视方面的归因要比男大学生多。原因在于,女大学生面临的性别歧视要远远多于男大学生。如果学校、专业等条件没有优势的话,她们遭遇就业挫折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农村大学生找工作的压力要比城市大学生大,对找工作他们的态度会更加积极主动,所以农村大学毕业生比城市大学毕业生更少将就业挫折归因于自身的求职态度。

由于有社会实践经历的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多,他们所了解的政策或者视野可能比没有社会实践经历的大学生要多或广。因此,有实践经历的大学毕业生会更倾向将就业挫折归因于学校的就业指导欠缺、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4. 大学毕业生就业挫折心理的调试策略

本研究主要从心理辅导的角度提出大学毕业生就业挫折心理的调试策略。

4.1. 对就业挫折有正确认知

虽然一些大学生积累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但那毕竟不是真正就业,只有真正面对,才会明白就业的压力,怕就业、焦虑等消极的情绪也会随之出现。因此,大学生要正确认识挫折的激励作用,积极的面对挫折,在挫折中成长。敢于承认和接受失败,深入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学会准确定位,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任何事情都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挫折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算遇到了挫折也并不表示没有前途,关键是如何看待它。挫折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积极地应对挫折会成为人继续前进的动力。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大学生应该认识到经历挫折后如何总结经验教训,积极面对下一次就业机会,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就业过程中经历了挫折不必就此一蹶不振,认识到挫折的积极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更具有意义。

4.2. 调整就业期望

大多数大学生都把就业定位在城市,而且要求高薪的机关事业单位,只有极少数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就业或待遇相对差一些的单位,这种高期望必然会导致大部分学生求职失败。李志(2007)对750名大学生择业标准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关注的前5位要素依次是工资待遇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能提供较好的受教育机会、工作环境舒适、工作稳定有保障。而现阶段,随着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提高,精英的岗位已经不能容纳众多的大学毕业生。这就意味着只有部分毕业生能够得到精英岗位,而其余的毕业生将在非精英岗位层面就业。这必然使大学生的就业也由“精英”走向“大众”化,引发“质”的变化,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更多地进入普通劳动者的序列(郑大俊,2005)。因此大学生要调整就业期望从传统的“计划观念”向现代的“市场观念”转变(戴伶俐,2006)。而高校就业指导或心理辅导工作也要帮助毕业生及时调整心态,转变观念,抛弃原有的就业观念,从实际出发,从普通工作做起,才能减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挫折,并实现顺利就业。

4.3. 积极寻求社会支持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最大的就业压力来自父母。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少,经验不足,就业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大学生自尊心较强,在面对就业挫折时多选择独自面对,较少寻求他人的帮助。社会支持是就业过程中增强挫折容忍力的有力武器,在同样的就业挫折情境下,有较多社会支持的大学生,受到的挫折伤害较小,解决问题的策略较多且速度快。所以,家长对子女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多进行情感交流。对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挫折给予耐心的解释,并给予一定的就业指导,积极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李丹,2009)。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大学生之间相互提供心理支持。

4.4. 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超我、自我和本我三者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自我具有调节三者之间关系的作用,它可以以某种方式,调整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我心理防御机制的各种形式,如压抑、否认、投射、退化、合理化、升华、幽默等。大学生面对挫折时,为了摆脱焦虑、维持心理平衡就会自动的采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有的心理防御机制具有积极作用,而有的心理防御机制具有消极意义。如果采用消极的防御机制,会导致大学生不愿面对现实,逃避,一蹶不振等,不利于顺利就业。如果采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升华和幽默等,则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积极应对就业挫折。

一般来说,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潜意识中往往

会寻找各种借口来为自己开脱。这些借口一般都是消极的,传达出消极的情绪,从而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大学生要尽量转移自己的消极情绪,对自己的情绪给以客观评价。或者大学生可以主动地把心理压力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如可以通过自我言语的“自嘲”方式宣泄出来,或者通过书信等方式进行自我倾诉,鼓励学生把内心烦恼向辅导老师倾诉,并给予保密和安慰,或者引导学生把不快的情绪发泄到有益的活动上来,如唱歌或加大体育运动等(刘志达,林岚,2005)。学校心理辅导中也要给予学生积极鼓励性暗示,减轻学生挫折压力。

4.5.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等是大学生产生就业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所以,大学生应对自身的优缺点有清晰的认识,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各项要求,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此外,大学生还要调整就业观念,设立符合实际的目标。同时,大学生还需要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才能。一般认为,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能比较准确地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应对就业挫折时更加成熟。因此,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洪建玲,陈根,夏金海,2006)。大学生对就业的过度或持久的焦虑和恐慌,将会严重的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就业。学校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更要重视思想品德和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自身能力,使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校也要密切关注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具体要求,调整培养方案,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各种需求,确保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最后,学校应当重视大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的作用,开展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一系列辅导活动,让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就有应对就业挫折的心理准备,在遭遇就业挫折后能及时得到心理援助。系统持久且有效的心理辅导工作必定对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调试会起到重要作用。

5. 结语

就业挫折心理是由诸多因素引起的,如果不能及时地得到引导,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及其顺利就业,还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改变此种现状,除大学生本身应积极做出努力改变外,学校、家长以及政府都应该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支持,促使大学生积极应对就业挫折,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敖晓妍(2003).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挫折现象及其辅导模式. 江西社会科学, 9期, 243.

敖晓妍(2003).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挫折现象及其辅导模式. 江西社会科学, 9期, 244.

戴伶俐(2006). 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分析及对策. 温州医学院学报, 2期, 188.

洪建玲, 陈根, 夏金海(2006). 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盐城工学院学报, 2期, 18.

李丹(2009). 高就业压力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挫折应对特征的实证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李伟, 陶沙(2002). 大学生应对策略的特点及其社会支持水平关系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3期, 68-73.

李志, 宋赞(2007). 大学生中小企业就业心理特点的实证研究.青年研究, 2期, 17-23.

刘志达, 林岚(2005). 大学毕业生就业挫折心理及调适. 教书育人, 23期, 26.

孙兆静(2007). 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及其疏导.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8期, 24-25.

王悦(2008).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长春.

吴远, 施春华(1999). 大学生实用心理学. 南京: 河海大学出版社, 142.

扬子晚报(2006). 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三难”问题.

张向阳(1996). 论大学生就业挫析及其心理辅导.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4期, 61.

张颖(2008). 当代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探析.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5期, 119-121.

郑大俊(2005). “十五”期间河海大学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与就业的关联性试验研究结题报告.

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

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 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在受到挫折时有效地化解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紧张、郁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挫折承受力。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调节挫折心理,常见的方法有: 其一,暗示调节。 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内部语言可以引起或抑止人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暗示即通过内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如提醒自己“不要灰心”、“不要着急”、“一切都会过去的”、“事情并不像我相象的那么糟”等等,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调整不良情绪。 其二,放松调节。 大学生还可学习身体放松的方法来调节挫折所引起的紧张不安感。放松调节是通过对身体各部分主要肌肉的系统放松练习,抑制伴随紧张而产生的血压升高、头痛、手脚冒汗、腹泻、睡眠等生理反应,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焦虑情绪。 放松调节首先要学会体验肌肉紧张时的感觉,即收缩肌肉群,注意体验其感觉;然后再放松肌肉群,注意体会相反的感觉。 呼吸调节也是放松调节的一种。通过某种特定的呼吸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压抑、焦虑、急躁和疲劳。比如,紧张时,采用深呼吸的方法可减缓紧张感。平时也可以到空气新鲜的大自然中去做呼吸训练。

其三,想象调节。 受挫心理调节能力并非要等到受挫后再来培养,而是在平时就要训练。想象调节法即是指在想象中对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情境和使自己感到紧张、焦虑的事件的预演,学会在想象的情境中放松自己,并使之迁移,从而达到能在真实的挫折情境和紧张的场合下对付各种不良的情绪反应。 想象调节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学会有效的放松;其次把挫折和紧张事件按紧张的等级由低到高排列出来,制成等级表;然后依据等级表由低到高逐步进行想象脱敏训练。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考试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考试 (一) 单选题: 1. 心情不好时,到外边走走,感觉心理舒畅多了,这是因为情绪具有() (D) 情景性 2. 易激惹,沉不住气,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就火冒三丈,甚至唇枪舌剑,拳脚相加是()的主要表现 (C) 火暴脾气 3.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带来() (D) 失落感 4. 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包括()、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需要。 (B) 本能需要 5. 以下哪种不是强迫观念的表现形式() (C) 强迫行为 6. 完美主义者的表现是() (C) 对他人要求严格,挑剔,不留情面 7. 强迫观念指的是() (C) 头脑中反复出现,但又难以摆脱的固定观念 8. ()主张顺应自然、为所当为,协调欲望和压抑之间的相互拮抗关系。 (B) 森田疗法 9. “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惫”说明() (B) 生理与心理的健康问题是互为因果 10. “你的看法决定了你的处境”,这种看法是(? )的观点。 (B) 认知心理学 11. 《道德经》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只说,孟子有“养心莫善于寡欲”,这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 (B) 乐观自足 12. 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面貌的是() (B) 政治体制

13. “心理”一词有三种理解,一是过程心理,二是活动心理,三是() (A) 综合心理 14. 追求完美、自尊心脆弱、控制欲望强、自视甚高、将不完美等同于不可爱、不值得爱的是(?? ) (A) 完美主义者 15.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诗句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是() (C) 道德感 16. 体力节律的特点不包括() (C) 情绪高涨 17. ()者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 (A) 自傲 18. 19世纪()对18世纪末开始流行的催眠术和催眠现象作了研究,并把它当作治疗精神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B) 沃尔普 19. 个性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 (B) 性格 20. 替代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升华和补偿 (C) 升华和补偿 21. “顺其自然”也是森田疗法的疗法原则之一,与之相对应的另一原则是() (D) 为所当为 22. 专业技术人员的生活圈子主要是() (C) 单位 23. “每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说明了人格的() (D) 独特性 24. 培养个体良好的行为习惯是() (A) 德育 25. 小蒋是人事局的一个普通科员,可是他对外总称自己是处长,这属于()的心理反应 (B) 表同 26. ()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景时所产生的体验 (C) 恐惧

大学生心理挫折与应对

大学生心理挫折与应对 一、什么是心理挫折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需要无法满足、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诸如紧张、焦虑、沮丧、困惑、愤懑,甚至迁移、攻击等都是心理受挫时常见的情绪反应。挫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要素:挫折情境和挫折感受,两者密切关联。挫折情境是引发挫折感受的条件,挫折感受是受挫折者心理需求不能满足的一种内心体验。但两者之间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同样的(挫折)情境,由于不同的人的需求不同、心理承受力不同,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也不同。如同样考上一所普通大学的甲、乙两个学生,甲的抱负远大,立志考重点大学,而现在只考上了普通大学,对甲学生来说就会产生挫折感。而乙学生,他的抱负本来就不大,现在考上了大学已经很满足,甚至还有些喜出望外,对他来说不但没有挫折感,反而还有较强的成就感。所以,挫折也叫心理挫折,心理挫折的产生,不取决于挫折情境,而是取决于个体的内在心理感受。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处在青年中期,这时期的学生生理已经成熟。生理的成熟,使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但涉世不深,经验不足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显得幼稚,行为容易冲动。羽毛初丰,使大学生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期待;不谙人世,使大学生对前进路上的曲折坎坷估计不足。需求的多样性与心理的脆弱性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容易受伤的群体。二、大学生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来加以概括。 (一) 客观因素 客观原因通常是指个人意志和能力所不能左右的因素,如学生不能决定自己的家庭出身,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不能左右教师考试考什么内容等。客观因素可能

(完整word版)大学生心理挫折与应对

一、什么是心理挫折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需要无法满足、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诸如紧张、焦虑、沮丧、困惑、愤懑,甚至迁移、攻击等都是心理受挫时常见的情绪反应。挫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要素:挫折情境和挫折感受,两者密切关联。挫折情境是引发挫折感受的条件,挫折感受是受挫折者心理需求不能满足的一种内心体验。但两者之间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同样的(挫折)情境,由于不同的人的需求不同、心理承受力不同,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也不同。如同样考上一所普通大学的甲、乙两个学生,甲的抱负远大,立志考重点大学,而现在只考上了普通大学,对甲学生来说就会产生挫折感。而乙学生,他的抱负本来就不大,现在考上了大学已经很满足,甚至还有些喜出望外,对他来说不但没有挫折感,反而还有较强的成就感。所以,挫折也叫心理挫折,心理挫折的产生,不取决于挫折情境,而是取决于个体的内在心理感受。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处在青年中期,这时期的学生生理已经成熟。生理的成熟,使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但涉世不深,经验不足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显得幼稚,行为容易冲动。羽毛初丰,使大学生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期待;不谙人世,使大学生对前进路上的曲折坎坷估计不足。需求的多样性与心理的脆弱性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容易受伤的群体。 二、大学生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来加以概括。 (一)客观因素 客观原因通常是指个人意志和能力所不能左右的因素,如学生不能决定自己的家庭出身,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不能左右教师考试考什么内容等。客观因素可能引发心理挫折,但不是心理挫折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如同样是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学生,有些学生因自己的家庭贫困而产生挫折感,有些学生则能坦然接受,并因此而自强不息,终有所成。所以,心理挫折产生的关键不在客观因素,而在主观因素。 (二)主观因素 挫折产生的主观因素主要是指心理因素,包括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不当以及个体的心理需求不当等。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不当会产生心理挫折问题前面已作描述,这里不再累赘。心理需求不当导致的心理挫折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自我估计不当,抱负水平过高。抱负水平是指个体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规定的标准。一个人是否受挫折,与个体能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合理定位、确定恰当的成功标准有关。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抱负自然高,成功的可能性就低,挫折就容易产生。相反,如果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缩手缩脚,抱负水平过低,就算事情成功了,也可能会产生挫折感。 2、动机冲突。大学生的需求很多,而且都渴望得到满足,于是便产生了多种动机。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动机往往是相互冲突的,非此则彼,不可能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这时就常常会产生挫折感。如大学生既想做学生干部,又不想影响自己的专业学习,两者之间,若不能平衡,冲突便会产生,长期以往,也会引发挫折感。 3、不合理、不切实际的需要。学生正确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产生挫折感,但往往是由于客观因素造成的,学生内心可以接受,正常情况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危害不大,可使学生吃一堑长一智。但是有些挫折往往是由于学生不合理、不切合实际的需要造成的,如攀比、高消费、绝对平均等,这种心理如果得不到调适,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挫折后常出现的行为反应 人要生存和发展,就一定有需求,但在现实生活过程中,人的需求不可能都得到满足,挫折产生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完整题库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对人际交往认识错误的是(c) (A) 期望值不要太高 (B) 有选择 (C) 单向 (D) 平等 2. 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出现情绪波动,或极度高兴或伤心流泪,这一情绪表现叫(d )。 (A) 焦虑 (B) 恐惧 (C) 情感恐惧 (D) 情感脆弱 3. 下列何种感情障碍易伴发明显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尿频等症状(c) (A) 情感淡漠 (B) 情绪低落 (C) 焦虑 (D) 情感脆弱 4. “天才在于勤奋”说明(a) (A) 非智力因素很重要 (B) 智力因素很重要 (C) 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同样重要 (D) 天才是天生的 [分值:1.0] 5. 以下(b)人格类型的人不容易引起挫折感 (A) 心胸狭窄 (B) 乐观 (C) 急躁 (D) 偏颇 6. 1958年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医学界有关单位协作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什么疗法?(c) (A) 实践心理疗法 (B) 快速心理疗法 (C) 悟践心理疗法 (D) 稳定心理疗法 7. "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A) 精神分析 (B) 行为主义 (C) 认知 (D) 人本主义 8. 构成挫折的因素是(a)

挫折源和挫折感 (B) 情绪和心态好坏 (C) 人际关系是否广泛 (D) 婚姻家庭是否和谐 9. 个体由于经常重复或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成为需要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称为(b) (A) 习性 (B) 习惯 (C) 个性 (D) 惯性 10. 挫折锻炼的实质是获得(d),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A) 信息 (B) 感受 (C) 锻炼 (D) 挫折经验 11.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指人格的(d) (A) 稳定性 (B) 综合性 (C) 复杂性 (D) 独特性 12. 完美主义者的表现是(c) (A) 做事缺少恒心 (B) 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 (C) 对他人要求严格,挑剔,不留情面 (D) 遇到这些失意时,觉得一切都不如人意 13. 一个人总是反复检查是否锁了门或不停的洗手,这属于下面哪一种心理障碍(d) (A) 恐怖症 (B) 一般性焦虑障碍 (C) 抑郁症 (D) 强迫症 14.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人际关系是(a) (A) 父母 (B) 同学 (C) 师生 (D) 同事 15. 抑郁症通常指的是情绪障碍,是一种以(b)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A) 强迫观念 (B) 心境低落 (C) 焦虑 (D) 神经衰弱

大学生心理焦虑的成因及自我调适-文档资料

大学生心理焦虑的成因及自我调适 基金项目]本文系滨州学院科学基金项目(人文社科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 BZXYRW20050)7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复杂。面对着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的过高期望,每名大学生都经历着学业的加重、人际关系的障碍、升学就业的困惑、青春期的烦恼等问题的困扰。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退学,乃至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屡见不鲜,极其严重地影响到了其健康成长。分析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焦虑的成因,及时予以调整,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一些自我调适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大学生心理焦虑综合症的成因分析 焦虑是一种在困难、挫折、打击面前出现的,包括自尊心 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意外事件的打击、失败感和愧疚感交织而成的紧张、不安、焦急、郁闷、忧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状态。 大学生心理焦虑是指受内外环境的强烈影响或意外事件的打击所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和生理上的变化,持续时间过长,会使人产生情绪上的焦虑和紧张、痛苦和愤懑,甚至会使人灰心失望、痛不欲生、精神崩溃、一蹶不起,逐渐郁积为焦虑综合症和其他心理疾病。 1.由于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心理焦虑。入学后的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条件、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面对新的集体、

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有些学生茫然无措,产生失落感、压抑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 2.由于自我认知失调而产生的郁闷焦虑。有些学生在中学 时多是学业上的成功者,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为自己设立过高的目标,对自我的认识往往高于实际或别人的评价,由此产生自傲心理,表现为清高自傲,或盛气凌人,或过分地争强好胜。当这些学生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时,强烈的自尊与失落相冲突,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消极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缺少安全感和自信心,表现为胆小退缩或自我封闭。 3.由于学业负担过重而产生的学习焦虑。面对着社会、家 庭、学校和自身的过高期望,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有的同学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出现了学习焦虑。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理解力减弱,记忆力明显下降;晚上难以入眠,大脑昏昏沉沉;整天心慌意乱,茶饭不思,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下滑、精神上焦虑不安等。 4.由于难以协调人际关系而产生的社交焦虑。人际关系已 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问题,由于大学生身处异地,更渴望交往。但如何与来自天南海北,具有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文化修养和个性各异的同学交往,有的学生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冲动、急躁、嫉妒、猜疑、社交恐怖等现象,随之出现难以排解的焦虑感、压抑感、孤独感。 5.由于交友心理困惑而产生的情感焦虑。青春期的情绪和 情感不稳定,使大学生渴望被爱和被异性关注的情感难以遏制,他们找异性伴侣,谈情说爱几乎成为时尚。但在现实中,他们往往对爱情的本质理解不深,加之影视、网络等对性爱的过度渲染以及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个别学生不能正确区分和对待爱情与友情、爱情与学习的关系。诱发出的心理冲突导致情感焦虑,一旦失控,就会以病态的、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调适方法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调适方法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很多,例如: 以自我为中心;性情孤僻,自我封闭;对人有偏见,有嫉妒心理;讨好行为,功利主义;个性张扬,无拘无束;还有些人性格比较小器,对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或者因为自身的生活习惯,对任何人都过于挑剔,对同学的生活习惯都过分要求;或者性格比较高傲,看不起被自己差的人;或者性格过分的独立,有自己的想法,不屑于与同学的交往,缺少集体观念。 二)现在提取其中几个我认为主要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提出我个人的看法。 第一:性情孤僻,自我封闭。有些人性格孤僻,不愿与他人交往,或者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盖起来,不关心周围的同学,冷眼看世界,周围的同学也很难与他交谈,对班里的事情表现的很冷淡,对任何事情不发表意见,也不表示赞同。 调适方法: 这其实是一种消极的心态,若发现周围存在有这种心态的人,同学们首先应该理解他的性格,任何事情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若果能了解该同学产生这种性格的原因则可以对症下药;如果不知道原因,他周围的同学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与之相处,经常陪同他/她参加一些活动或者到校外走走,分散他的注意力,引领他更多地接触外部世界。而拥有这种心态的本人也应该意识到这种心理的害处,积极地改正。 第二:对人有偏见,有嫉妒心理。有些人经常在待人处事时很容易偏激,对他人言行敏感、多疑与不信任,猜疑是大学生之间进行交往的大敌。有些人因为他人的长处、成绩会有偏见而产生嫉妒的心理,会心怀不满,甚至在行为上冷嘲热讽和采取不道德行为;有些人会因为别人的家庭情况比自己好进而产生嫉妒,在生活上处处针锋相对,不能与同学和平相处。调适方法: 从具有这种心理问题的本人来看,对人有偏见,有嫉妒心理,其实是一种自己不具有那种优秀的能力的自卑的体现。所以,他本人必须首先不断地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努力达到那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练习答案(一)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练习(1)答案共 181题 2013.3.23 固镇县城关八小碧云天 一、单选题 1、当人受到挫折后,通过想象自己达到了目的或获得了成就的方式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哪一种表现 A、补偿 B、分离 C、幻想 D、升华 答案:(C) 2、气质类型为( )的人,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较低,所以容易在不良因素的刺激下产生心理障碍或心身疾病,如神经衰弱、抑郁症或胃溃疡等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D) 3、这位来访者的问题可能是() A、强迫症 B、神经衰弱 C、抑郁症 D、社交恐怖 答案:(D) 4、咨询者对来访者说:“要不要在身上贴张纸,写上‘不要看我’”,这是使用的哪种咨询技巧?() A、顺着来访者的不合理认知夸张下去,得出矛盾结论 B、帮助来访者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C、顺应来访者的思路,接纳包容来访者 D、对来访者提出一些直接的指示 答案:(A) 5、文中的“我”是什么性格的人?() A、外向 B、内向 C、型性格 D、型性格 答案:(C) 6、文中主人公情绪的转变得益于认知的改变,他使用的是什么思维方法?() A、惯性思维 B、逆向思维 C、定势思维 D、惰性思维 答案:(B)

7、根据上面的案例,下列论述哪项是正确的?() A、认知可以影响改变情绪 B、现代人就应该向蜗牛一样生活,不要把自己弄得太累 C、适当的放松对维护身心健康并不是必需的 D、工作、生活应更看重过程,不必太在意结果 答案:(A) 8、第二只狐狸使用的是哪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A、合理化 B、投射 C、退行 D、幻想 答案:(A) 9、关于心理防御机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心理防御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个体的压力,有利于保持心理平衡 B、心理防御机制全都是起消极作用的 C、经常地使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使个体形成自卑、退缩的性格 D、未雨绸缪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 答案:(B) 10、从应对挫折的角度来讲,这些狐狸表现出的应对方法不包括() A、冷漠 B、敌对 C、自责 D、偏执 答案:(B) 11、该求助者的问题最可能属于() A、一般心理问题 B、严重心理问题 C、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D、精神病性障碍 答案:(C) 12、该女士的情绪问题主要有() A、焦虑 B、烦躁 C、抑郁 D、敌对 答案:(A) 13、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 A、性别因素 B、性格因素 C、婚恋因素 D、爱情因素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适

二)主观因素 大学生们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代写市场营销论文在探寻人生价值过程中崇尚“自我”,主张“自我选择”、“自我成才”、“自我发展”,突出强调个人价值,追求人格独立。在贡献和索取之间,在义与利的价值选择上,功利色彩日益浓厚、“务实”。表现在择业上便形成了追求个人价值实现、才能的发挥和较高的物质待遇,寻找良好的工作环境。他们把过去那种“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老三到”变为“到外资企业去,到国外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的“新三到” 。“新三到”实现不了,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的发生就在所难免了。 三、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调适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让大学毕业生懂得如何去调适自己的心态,以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用健康的心态去求职择业。 (一)客观地认识自我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及行为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评价过程。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择业的基础。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的实力,作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评价非常重要。大学生应该全面恰当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理想、价值观、素质、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知识,甚至身高、外貌等,不要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而自大,也不能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而自卑,要在实事求是地肯定自己的长处的同时,善待自己的不足,通过努力逐步克服缺点。以社会需求标准来衡量自己,把个人客观性与社会客观性统一起来,注重以个人服从社会。认真分析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看看自己具备了哪些,不能把就业理想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上。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的择业观,即大学生由毕业走向社会时选择职业的观点和态度,实质上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在择业问题上,价值观不同,择业态度和行为会有所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功利化和务实化,影响部分学生过分注重物质待遇,出现不顾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倾向。 职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 己的未来,因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十分必要 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要认识社会、了解国

毕业生就业心理调试方法

毕业生就业心理调试方法 学号:20081120030 姓名:曹方方 转眼六月骄阳如火,又是一年毕业季。对毕业生来说就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每个走出大学校园的毕业生都想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激增,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2001年至今高等医学高校的连年扩招,医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由于对我国的扩招政策认识不深,高等医学院校和用人单位没有为扩招工作做好足够的准备,在高等医学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毕业生就业困难尤为突出。随着医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每年有为数不少的医学毕业生陷入“毕业即失业”的怪圈。医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极易受到影响面对就业,因此应届医学毕业生心理调试方法显得越来越重要。 医学是一门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的科学,医院在选拔毕业生时十分重视学习成绩和综合技能,尤其是实践能力、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交际能力弱、没有学位、英语未过四六级、专业不理想、计算机未过二级等都成为影响医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医学毕业生择业时会产生的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迷茫型,一般表现为困惑、无助,医学毕业生知道自己的当务之急是找工作,但找什么样的工作,怎么找,出路在何方却不甚明了,对未来没有清醒的认识和规划;焦虑型,由于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思想包袱太重抑或是有的学生见到自己的同学朋友都陆续找到了好工作,进进了好的医院,自己却迟迟没有动静,也不免心烦气躁,焦虑不安;自卑型,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偏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过低评价自己的意志力。表现在择业过程中,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不敢参与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自负型,过高估计自己的价值,高不成低不就,过度挑剔;悲观型,求职时遭受拒绝或失败等挫折而形成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开始否认自己,降低自己的价值;盲从型,有的医学毕业生对自己缺乏全面清醒地认识,就业时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盲目随大流,错过了适合自己个性与发展的机会,从而带来工作上的不适及心理上的压抑。另有一些学生则是抱着依赖心理,自己从不主动争取就业机会,等着学校和家长来为自己解决工作问题,从而丧失了许多就业的机会;急功近利型,有的毕业生急于就业或赚钱,忽视了自身的长期发展需要,导致就业价值观扭曲,丧失了职业理想和社会价值观,甚至身陷就业陷阱。 缺少社会经验的医学毕业生,对选择职业这一人生大课题会产生诸如此类的心理问题属于正常现象。造就医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因素,其中,自身心理素质是关键。 如何调试就业心理压力呢?首先要积极对待,有压力是正常的,出现心理问题也不要紧张。要敢于承认和接受,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转变就业的思想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医学毕业生要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培养,以平常心面对就业形势,冷静地作出选择;要孕育真、善、美的感受,保持良好心境;要排除诸如不满、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一锤定终生”的陈旧就业观念,建立新型的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摒弃事事求稳、事事求顺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竞争就要伴随自己一生。医学毕业生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即使你进了一家比较好的医院,如果缺乏竞争意识,不再继续努力,也会失去这个工作。有竞争就会有风险,确立竞争意识,不怕风险和挫折,焦虑心理就会得到缓解。面对就业困惑,进行理性思考是基础,根据情况的变化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是关键。

在校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与调适

在校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与调适 2016-05-31 09:39:23 作者:7天论文网【大中小】浏览:13次评论:0条一、大学生心理挫折的表现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世界观正处在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容易从主观出发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一旦有不顺心的事情,顺其发展,在其身体、经济、感情上的损害都有可能造成巨大损失,产生挫折。 (一)大学生交往挫折失调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的心理病态的主要原因。人们活在集体里都希望获得归属感与尊重,而人际交往是其基本手段,也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主要途径。如今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宅”的现象,人与人交往的机会减少了。大学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千差万别。现实中,通讯设备越来越发达,虚拟交际圈也越来越广,大学生角色也日益呈现多元化,进而导致人际关系更加复杂。那些具有攻击性、反抗性的学生的人际关系可能更容易一团糟,不合群的性格,使自己在同学中处于被误解、被冷落的境地,时间久了,就会产生精神压力,产生冷漠、自卑等不健康心理。 (二)理想与现实反差大大学是一个不同于中学的新的成长环境,在高中生眼里,高中是一个紧张学习的过程,而大学是象牙塔,是一个自由轻松的国度。但实际上大学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激烈的竞争也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大学是全国高材生聚集地,一些学生进了大学,以往的学习成绩优势就越来越被消弱, 失去了光环但心里又不甘落伍,使得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增大。有的学生觉得自己缺少舞台,才华长处无处施展,沉溺于幻想之中,逃避现实。 入学后,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的人来说,日常生活的自理也是一个难题。这是因为宿舍代替了家,成了主要的生活区,离开父母,很多琐事都需要自己去尝试,去解决。 再加上大学生对未来的美好规划,充满信心,而现实中,自己在大学里并没有感受到自己的优秀,感觉自己离理想越来越远,现实和自己的理想脱节,心理产生焦虑。 二、原因分析(一)学习生活环境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年龄,自己的“三观”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由环境造成各种挫折心理。找工作难使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社会上表现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试题 92分

13、一个人总是反复检查是否锁了门或不停的洗手,这属于下面哪一种心理障碍 A、恐怖症 B、一般性焦虑障碍 C、抑郁症 D、强迫症 答案:D 9、当人受到挫折后,通过想象自己达到了目的或获得了成就的方式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哪一种表现?() A、补偿 B、分离 C、幻想 D、升华 答案:C 20、气质类型为()的人,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较低,所以容易在不良因素的刺激下产生心理障碍或心身疾病,如神经衰弱、抑郁症或胃溃疡等。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D 21、气质类型为()的人,经常处于兴奋、紧张和压力之下,容易患心血管疾病等。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B 31、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着人的()而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反应。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心理特征

D、心理状态 答案:A 34、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与相互影响而建立起来的()上的关系。 A、心理 B、态度 C、效应 D、归因 答案:A 52、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的羞怯心理?() A、培养自己的自信心,看到自己的长处 B、努力丰富自身的涵养 C、要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 D、增强交往的锻炼,多创造一些交往的机会 答案:A,B,C,D 55、情绪调控的内涵包括()。 A、了解自己的情绪 B、驾驭自己的情绪 C、识别、接纳他人的情绪 D、调控他人的情绪 答案:A,B,C,D 59、尊重意味着接纳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甚至一些不合理的、愚蠢的思想和行为。()答案:正确 63、人类的情商(EQ)目前尚无法精确测定。() 答案:正确 64、幻想常常使人想入非非,所以应杜绝幻想。() 答案:不正确

在校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与调适

在校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与调适 一、大学生心理挫折的表现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世界观正处在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容易从主观出发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旦有不顺心的事情,顺其发展,在其身体、经济、感情上的损害都有可能造成巨大损失,产生挫折。 (一)大学生交往挫折 失调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的心理病态的主要原因。人们活在集体里都希望获得归属感与尊重,而人际交往是其基本手段,也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主要途径。如今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宅”的现象,人与人交往的机会减少了。大学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千差万别。现实中,通讯设备越来越发达,虚拟交际圈也越来越广,大学生角色也日益呈现多元化,进而导致人际关系更加复杂。那些具有攻击性、反抗性的学生的人际关系可能更容易一团糟,不合群的性格,使自己在同学中处于被误解、被冷落的境地,时间久了,就会产生精神压力,产生冷漠、自卑等不健康心理。 (二)理想与现实反差大 大学是一个不同于中学的新的成长环境,在高中生眼里,高中是一个紧张学习的过程,而大学是象牙塔,是一个自由轻松的国度。但实际上大学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激烈的竞

争也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大学是全国高材生聚集地,一些学生进了大学,以往的学习成绩优势就越来越被消弱,失去了光环但心里又不甘落伍,使得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增大。有的学生觉得自己缺少舞台,才华长处无处施展,沉溺于幻想之中,逃避现实。入学后,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的人来说,日常生活的自理也是一个难题。这是因为宿舍代替了家,成了主要的生活区,离开父母,很多琐事都需要自己去尝试,去解决。再加上大学生对未来的美好规划,充满信心,而现实中,自己在大学里并没有感受到自己的优秀,感觉自己离理想越来越远,现实和自己的理想脱节,心理产生焦虑。 二、原因分析 (一)学习生活环境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年龄,自己的“三观”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由环境造成各种挫折心理。找工作难使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社会上表现的各种负面现象,如腐败、堕落等,也同样摧残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道德观念出现滑坡。在校园里,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尽相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再加上他们是从学校走入学校,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较少。要想在短期内建立起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娴熟的交往技能,又需要积极的交往模式,人际交往很有难度。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调试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调试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调试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及形成原因 自我心理调适 大学毕业,是大学生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就业过程中,面对改革带来的权利、机遇、竞争和挑战,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的。在择业时,大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健康心理。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直接影响择业的过程和结果。因此,研究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改变不良的择业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个性,以健康的心态进入择业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 自负心理 自负就是自以为了不起。持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多为一些自身条件较好,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大多自我感觉良好,自我估计较高,在

求职择业上,好高鹜远,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为:择业取向较高,择业挑三拣四,消极等待,自视清高等。究其原因,是他们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一旦产生这种心理,就很容易脱离实际,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产生较大的反差,从而在择业时缺乏自知之明,而失去良好就业机会。自卑心理 自卑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胆小、畏缩、不思进取、没有信心。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敏感多疑的学生,或一些学业成绩—般甚至曾受过处分的学生,面对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对自身能力缺乏了解、缺乏勇气、不敢竞争。他们往往对所选职业拿不定主意,或者在用人单位面前过分谦虚,不敢对能胜任的工作大胆说“行”,总是“试试看”,从而错失择业良机。 从众心理 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和见解是受到别人或众人的认识和见解影响的。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

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个体在解决某个问题时,一方面可能按自己的意图、愿望而采取行动,另一方面也可能根据群众中大多数人的行为而采取行动策略。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对自己就业的行业、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不了解自己的优劣势,缺乏主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求职信息,人才交流会、招聘会不知所措,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一窝蜂地追求热门单位、热门地区,忽略了个人条件和可能性,给求职带来困难。 依赖心理 大学生崇尚自我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可在择业中又缺乏自主性,存在很强的依赖心理,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依赖。部分大学生的观念仍停留在“统包统分”的就业方式上,不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消极地等待单位选择,等待学校安排,存在等、靠的依赖思想。加上受近年来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影响,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社会景观,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希望寄托在

87分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心理因素引起的挫折不包括

(一)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心理因素引起的挫折不包括() (A) 自我估计不当 (B) 抱负水平过高 (C) 动机冲突而引发挫折 (D) 目标未能实现 2. ()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 深渊 (A) 挫折 (B) 书本 (C) 金钱 (D) 努力 3. 不是导致报复者孤独的原因有 (A) 变态心理 (B) 阴暗的心理状态 (C) 报复心驾驭去心灵 (D) 从不与人畅快交流 4. 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面貌是() (A) 经济状况 (B) 政治体制 (C) 科技进步

(D) 工作压力 5. 对看不惯的事或不称心的事,习惯直露心事,而不大考虑效果是()的表 现 (A) 狭隘性格 (B) 急躁性格 (C) 火暴脾气 (D) 脾气好 6. 常见的心理亚健康不包括() (A) 虚荣心 (B) 攀比心理 (C) 猜疑心理 (D) 乐观主义 7.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形象地说明了() (A) 人格的他控性 (B) 人格的稳定性 (C) 人格的可变性 (D) 人格的自控性 8. 营造和谐共事的环境不包括() (A) 待人以诚 (B) 八面玲珑

(C) 直抒坦言 (D) 坦荡处事 9. 人格的特征不包括() (A) 人格的不可塑性 (B) 人格的社会性 (C) 人格的整体性 (D) 人格的稳定性 10.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医院门诊中,有()的病人发病原因与心理因素有关 (A) 10% (B) 20% (C) 30% (D) 50% 11. 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论是()于19世纪末提出来的 (A) 弗洛伊的 (B) 罗素 (C) 马克思 (D) 赫尔巴特 12. 替代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升华和补偿 (A) 表同 (B) 投射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摘要:作为一名大学生,对于今后的就业及选择合适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尤为重要的,毕竟人生的精力有限,我们必须选准方向,强化发展。但是对于大学生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许多大学生还是处于迷茫的状态,对未来没有定向,对未来的就业规划和职业的选择感到困惑,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还不清楚……因此,当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及面对部分就业心理问题怎样调适做出了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 一、就业的心理问题 最近几年,每到7月份大学生毕业季的时候,各种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报道便会出现在各大电视荧屏以及各大报纸周刊上,这让我们大学生感到就业的压力是如此之大。现今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加之我国并不完善的就业机制体制,致使我国大学生毕业时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把高校毕业生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并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等来缓解当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但是尽管如此,各个高校的大学生的就业率仍然很低,也就是说我国大学生仍将面临严峻的就业挑战。以至于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必然给我们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 1、就业焦虑和恐惧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毕业后无非是两种选择:一种是选择继续学习;另一种则是走向就业。其中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就业,但是在面临就业的时候,我们的同学们会产生忧虑和恐惧的心理,这样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希望自己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是却又担心因为自己能力不够或者其他原因被用人单位拒之于千里之外,因此心里会不自觉的担忧。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都涉世未深,不能清楚地认清社会的黑暗面,害怕在就业时一不小心误入歧途,从而影响自己的一生,因此他们对未来将要面对的职业和工作会产生恐惧,甚至会抗拒。 2、就业规划意识浅薄 当前,我国的许多大学生仅仅是扎根于学校,局限于老师讲课的内容和书本上的理论基础知识,对社会各方面发展形式认识不全面,缺乏对一种当今社会发

挫折心理及自我调适

大学生挫折心理及自我调适研究 摘要:挫折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必须经历的十分重要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研究发现,大学生很多心理问题是由于挫折引起的,对大学生挫折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需要,这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本文内容分为:一.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内涵的认识;二.大学生挫折感的影响因素(包括1.动机强度,2.自我期望值,3.个人抱负水平,4.个人容忍力); 三.大学生挫折的形成原因(包括1.自然环境原因,2.社会环境原因,3.学校环境原因,4.自我认知原因,5.人际交往原因);四、大学生如何自我调适挫折。本文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挫折;原因分析;自我调适 一、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涵义 什么叫挫折?《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解释为:失败、失利。《辞海》的解释为:失利、挫败。在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中,挫折包括狭义的挫折和广义的挫折。狭义的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过程中,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使个人需要不能满足,动机无法实现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而广义的挫折除了指需要不能满足,动机无法实现而产生的沮丧、痛苦、失意等心理反应外,还包括心理应激、心理压力、心理冲突、丧失等等。这里的挫折就指的是指由应激、压力、冲突、丧失等原因引起的个体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就是挫折心理或挫折感。如一位学习成绩优秀、才华出众的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努力,准备报考理想中的大学去读研究生,但在昨考前,一场大病却将他送进医院,使他无法进行盼望已久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这种打击使痛苦、失望,久久不能平复。挫折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 第一,挫折情境,即指对人们的有动机、目的的活动造成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的情境状态或条件,构成刺激情境的可能是人或物,也可能是各种自然、社会环境; 第二,挫折认知,即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 第三,挫折反应,即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即挫折感。其中,挫折认知是核心因素,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挫折反应的性质、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 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世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因此,大学生需要正确科学的对待挫折。 二、影响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因素 影响挫折感的原因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动机强度 挫折的产生与否和个体的需要、动机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动机一旦产生之后便引导个体行为指向目标,但动机产生之后可能遭遇到的结果有四种:第一,动机无需特别努力即可达到目标;第二,动机的实现可能受到阻碍或延迟,但最终可以达到目标;第三,当一种动机正在进行之中,忽视会产生一种较强大的动机出现,使个体放弃前一动机而选择后一动机;第四,动机行为受到干挠和障碍,使个体无法达到目标而感到挫折、沮丧、失意。只有第四种情况是挫折。因而,需要越迫切、动机越强烈,受挫后,挫折感越强。

常州市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4月卷)——2

1.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带来(D) (A) 安全感 (B) 幸福感 (C) 归属感 (D) 失落感 2. 一触即发、暴跳如雷,是(B)的典型特征 (A) 迟钝型 (B) 暴躁型 (C) 迁怒型 (D) 转移型 3. 人格的独特性是指(D) (A) 人格受生物规律制约 (B) 人格不是指单一的人格特质,也不是指许多人格特质的机械拼凑或简单堆积,而是指个人身心各方面多种特质的整合 (C) 个人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质不能算是他的人格特质,只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特质才能算是他的人格特质 (D) 人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4. (D)是在失去心爱的对象或愿望破灭、理想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体验 (A) 快乐 (B) 愤怒 (C) 恐惧 (D) 悲哀 5. 那些不是合理的变通方式(B) (A) 求实 (B) 斗争 (C) 补偿 (D) 升华 6. 没有强调休闲与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是(C) (A) 闲能生慧 (B) 心宽体健 (C) 心无旁骛 (D) 心宽体胖 7. 以下几种人格类型的人不容易引起挫折感(B) (A) 心胸狭窄 (B) 乐观 (C) 急躁 (D) 偏颇 8. 矫治狭隘性格的方法不包括(A) (A) 放纵自己 (B) 丰富自己 (C) 拓宽心胸 (D) 扩大交往 9.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交往时要注意运用(B)的艺术

(A) 行动 (B) 语言 (C) 肢体 (D) 金钱 10. 以下哪种不是强迫观念的表现形式(C) (A) 强迫思想 (B) 强迫意向 (C) 强迫行为 (D) 强迫情绪 11. (A)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A) 挫折 (B) 书本 (C) 金钱 (D) 努力 12. (C)是个人行为举止的最高调节器,影响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A) 信念 (B) 理想 (C) 世界观 (D) 价值观 13. 人格的特征不包括(A) (A) 人格的不可塑性 (B) 人格的社会性 (C) 人格的整体性 (D) 人格的稳定性 14.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人际关系是(A) (A) 父母 (B) 同学 (C) 师生 (D) 同事 15. (B)是由于受到干扰而使人不能达到目标时所产生的体验 (A) 快乐 (B) 愤怒 (C) 恐惧 (D) 悲哀 16. 个体由于经常重复或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成为需要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称为(B) (A) 习性 (B) 习惯 (C) 个性 (D) 惯性 17. 心理保健的主要途径是(D) (A) 合理变通 (B) 合理治疗 (C) 合理思考 (D) 合理宣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