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列夫·托尔斯泰

7列夫·托尔斯泰
7列夫·托尔斯泰

第 1 页7.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过程第 2 页

第 3 页

主学

1.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5):主要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第二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2.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作者在这里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的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做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环节三

究一、深层探究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请用课文原句说说这一部分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须发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面部轮廓:“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面容表情:“忧郁面孔上笼罩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没有一点光彩可言”“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穿戴方面:“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带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有什么不合适”。

总之,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试说说其作用。(此处可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语句,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第 4 页

环节三

合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3.读了这一部分,你认为托尔斯泰的相貌怎么样?

托尔斯泰长相粗鄙,他多毛,浓胡须,身材矮小,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他学生听读并思1.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写托尔斯泰眼睛里蕴含着丰富的感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

“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感情,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眼睛里透出丰富的感情;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3.在写法上,与写外貌时是否相同?为什相同点是比喻夸张联袂运用;

不同点是前者多用抑笔,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两个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后者高度赞美,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

第 5 页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虽然接触过一些肖像描写,比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但对于本文这种集中所有笔墨、浓墨重彩、精确细致地刻画人物的肖像,并通过肖像描写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还没有学过;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虽文字浅显,但由于课文思想感情比较深沉,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作适时的引导,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7 列夫·托尔斯泰

7*列夫·托尔斯泰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作品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晚年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后来秘密离家出走,中途病逝于一个小火车站。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大量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的运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揭示了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而表达出对他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3.考点链接 欲扬先抑 【定义】 “欲扬先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又叫“先抑后扬”,是一种描写人物的技法。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是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低处落笔。 【作用】 (1)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是“抑”;后写……,是“扬”,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2)突出强调了……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3)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4)使文章情感更加真挚动人,突出主题。表现了(抒发了)……的感情。 01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胡髭.(zī)长髯.(rán)一绺.(liǔ)鬈.发(quán) 平yōnɡ(庸) 穹.顶(qiónɡ) jiānɡ(疆)绳滞.留(zhì) zhànɡ(帐)篷盎.然(ànɡ) 粗cāo(糙) 藏污纳ɡòu(垢) wèi(畏)缩黝.黑(yǒu) 侏.儒(zhū) 粗制làn(滥)造 2.文学常识填空。 (1)列夫·托尔斯泰,俄国(国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文中提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白夜》《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3.在下面句中的方框里,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基础提升】 4.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胡髭.(zì)尴尬.(gà)粗劣.(liè)两颊.(jiá) B.侏.儒(zhū) 蒙昧.(mèi) 甲胄.(wèi) 纠.缠(jiū) C.广袤.(mào) 无垠.(gēn) 掩饰.(shì) 鬈.发(quán) D.敦.实(dūn) 颔.首(hàn) 乡绅.(shēn) 长髯.(rán) (解析:A.“髭”应读“zī”;B.“胄”应读“zhòu”;C.“垠”应读“yín”。) 5.请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粗制烂造默默无声藏污纳洉正襟威坐 诚皇诚恐颔首低眉无可质疑暗然失色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A.在警察面前,身材矮小又器宇轩昂 ....的小偷不得不将偷窃的财物交了出来。 B.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写出了白家与鹿家在黄土地上几十年的恩怨情仇,对人物的 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 ....,力透纸背。 C.在这广袤无垠 ....的草原上,享受清风拂面,顿感心旷神怡。 D.每当上司训话时,她总是颔首低眉 ....,不争辩。 (解析:A.“器宇轩昂”指气度不凡,为褒义词,用于贬义语境不适合。)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A.大气污染影响了农作物的播种、培育和收获。 B.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列夫托尔斯泰优秀公开课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优秀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⑵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2、能力目标: ⑴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敬重、赞美之情。 ⑵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⑶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德育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文中茨威格以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形象鲜明,蕴涵深刻。在诵读中引导同学悉心揣测作品的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2、联想法: 课文用文字描绘托尔斯泰肖像画,尺水兴波,纵横捭阖,主要得益于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这给读者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激活同学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其情趣,揣测其含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布置】 1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诵读: 整体感知托尔斯泰的外貌。 2、品评语句: 深透理解课文的描述方法和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投影显示托尔斯泰画像)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奔驰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

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近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 (投影)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xx~xx),奥地利文学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徘徊沉溺在音乐、诗歌、戏剧的艺术之宫里。xx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期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此后,新作迭出,文学成了他一生追求的事业。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散文特写,各种文学体裁他无不涉猎,其著述之丰、之精是惊人的。他的主要成绩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罗曼·罗兰》等,小说《焦燥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一颗心的沦亡》等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进行细腻的工笔式描绘。 xx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疯狂肆虐而无能为力,流亡在巴西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市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那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了无声的控诉和抗议。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3、教师简介列夫·托尔斯泰生平: 托尔斯泰(1828一t910),俄国作家。1928年9月9日出生。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851年4月底随同长兄参加服役。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他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 对于50至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的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他看到沙皇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虚伪性质,却又反对以革 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精品教案

7列夫·托尔斯泰 一、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著名的传记作家茨威格,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快速阅读,把握文章大意 提问1:本文前后对托尔斯泰描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明确:前文着重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后文侧重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提问2: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请仿照示例,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眉毛、须发、皮肤和鼻子的句子。 明确:示例:描写目光:“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描写鼻子:“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3: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1)脸相平庸丑陋,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和眼睛的深邃;(2)大众化,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提问4: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明确:他的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敏锐的眼睛观察社会、人生,对时代做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使之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目标导学三:揣摩语言,体味修辞之美 提问5:本文多处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3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3篇 茨威格以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形象鲜明,蕴涵深刻。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作品的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列夫托尔斯泰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 2.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学会品评重点语句。 3.感受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教具:PPT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 教学难点:赏析重点语句,理解人物形象 关键:引导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形成自己的认识。 教学手段: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自由交流: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三个重点展开,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约5分钟,5分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 二、教师小结并导入: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 三、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黝黑滞留愚钝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炽热颔首低眉广袤无垠 2、解词: 器宇、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禁锢、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置疑、黯然失色、广袤无垠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一)研读课文第一小节: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读音和句子中的停顿。 2、请生齐读课文 3、思考:这段文字写了托尔斯泰哪一方面的外貌特征?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写的? 明确:主要表现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通过大量比喻和夸张来表现的。 4、品读: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使用比喻和夸张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周星期二)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胡髭(zi1) 长髯(ran2)鬈(quan2)发黝(you3)黑滞(zhi4)留愚钝(dun4)禁锢(gu4) 轩(xuan1)昂犀(xi1)利侏儒(ru2) 酒肆(si4) 尴尬(gan1ga4)锃(zeng4)亮甲胄(zhou4)粲(can4)然盎(ang4)然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二、导人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

7 列夫托尔斯泰 句子赏析

赏析下面的句子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 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这几句有什么作用? 4)“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5)“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赏析:夸张描写,突出作为作家的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突出了他眼睛观察的敏锐性和丰富性。作为一个世界文豪,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赏析:运用比喻,把托尔斯泰的眼睛比作“珠宝”,突出了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百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通过他的作品准确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这几句有什么作用? 赏析:运用了比喻,分别对托尔斯泰的额头、皮肤、鼻子、耳朵和嘴唇进行了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出他的面部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 (4)“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晚年托尔斯泰的面部表情的变化比作“悲凉之地解冻”,形象地揭示了托尔斯泰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 (5)“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运用了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突出来访者的失望,从侧面表现出托尔斯泰容貌的平庸,为下文的“扬”蓄势。 2.句意理解 1)如何理解“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象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这句话? (2)说说“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刻含义。

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7*列夫·托尔斯泰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2.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联系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赏析精彩语句,体会细节描写。 2.揣摩欲扬先抑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学习托尔斯泰热爱人民、执着、博爱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把握人物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 2.把握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难点 1.学习细节描写。 2.领会并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世界名著均出自他的笔下。虽然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透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去探究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等。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而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

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断头皇后》等。 2.背景资料 本文是茨威格的《三作家》中的一节。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适值列夫·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于是他拜谒了托尔斯泰墓,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表达了他真挚怀念、赞美之情。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 3.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是人物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传记的特征是:真实、生动。 人物传记的分类:可以按写作方式分类(亲笔自传、口述自传),可以按载体的不同分类(分为传记、画传和传记片<纪录片>),还可以按传主分类(一般多按传主个性、身份分为多类)。 (2)相关人物介绍——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63年到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年到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70年代末(1879—1882),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80年代创作了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中篇小说《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短篇小说《舞会之后》,长篇小说《复活》。其中,《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胡髭.(zī) 长髯.(rán) 鬈.发(quán) 黝.黑(yǒu) 藏污纳垢.(gòu) 滞. 留(zhì) 愚钝.(dùn) 禁锢.(gù) 正襟.危坐(jīn) 轩.昂(xuān) 犀. 利(xī) 侏儒.(rú) 酒肆.(sì) 尴尬..(gān gà) 锃.亮(zèng) 甲胄.(zhòu) 粲.然(càn) 盎. 然(àng) 广袤.无垠(mào) ?????宿. 愿星宿.三天两宿. ?????解. 除押解.浑身解. 数 (2)词语释义 名门望族:指有声望、有地位的大家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文中比喻皮肤粗糙。 滞. 留:停留不动。滞,不流通。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同步练习3新人教版

7列夫?托尔斯泰 一、基础部分 1.指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黝.黑(yǒu)滞.留(zhì) B.愚钝.(dùn)轩.昂(xuān) C.侏儒.(rǔ)炽.热(zhì) D.禁锢.(ɡù)锃.亮(zènɡ)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犀利粗制滥造 B.酒肆鹤立鸡群 C.器宇广袤无垠 D.尴尬无可质疑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她长着高挑的身材,有一头瀑布般的长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鹤立鸡群 ....,引人注目。 B.这对夫妇在客厅里正襟危坐 ....地等待从国外归来的儿子。 C.臣受此殊誉,诚惶诚恐 ....,感激不尽。 D.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 ....。 4.指出没有用比喻和夸张的一项( ) 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B.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C.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的形象,来源于他的大胡子。 D.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阅读下文,回答5~8题。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5.托尔斯泰(1828~1910年),_______国作家。长篇小说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格?运用这种修辞格的好处是什么? 7.“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的含义是什么? 8.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是什么?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列夫 .托尔斯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比喻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合作探究,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独到细致的刻画。 情感与价值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比喻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教学难点: 运用神奇的夸张、比喻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来作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写的《列夫托尔斯泰》(板书课题及其国籍)。 二、温故知新 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昨天的学习情况。(幻灯展示:1、在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中,作者重点描绘的是哪个部位?2、哪些段落是重点描绘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三、目标导学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昨天学习得很不错,现在我们来看看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大家齐读目标导学。 四、好,昨天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导学案合作探究的第2题,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继续交流你们探讨的结果,等会在小组内推荐同学起来发言。(合作探究内容如下) 品味语言(先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再回答问题)(方法指导:此处要明确修辞手法以及作用,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答题模式:此句采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事物)……(特征)) ①托尔斯泰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品味含义: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品味含义: 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他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品味含义: (1) 文中6—8自然段还有采用修辞手法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句子吗?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理解积累课后生字词;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了解茨威格及其主要作品 教学重点:感悟托尔斯泰的心灵世界,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难点: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一、导语: 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他是谁?他就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四.阅读课文,初识托尔斯泰。 1、出身于名门望族的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坛的泰斗,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须发丑:面部多毛,浓密胡须。 五官丑:总的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脸色丑: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气质丑: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身材丑:矮小敦实,像个侏儒。 五、精读课文,走近托尔斯泰。 1、但是,拜访者的情绪突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是为什么?精读课文找出原因。 明确:目光犀利 黑豹似的目光、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眼睛锐利 2、作者是如何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明确: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这一段作者又一次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写出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最后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干脆有力,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这一段都是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3、在写托尔斯泰眼睛之前,作者为什么先刻画托翁丑陋的外貌?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是说明托翁外貌平庸甚至丑陋;二是说明他跟普通人一样。作用: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美。这种写法叫:先抑后扬。或叫欲扬先抑。这种写法不仅无损于托翁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翁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4、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明确:一方面托翁能看清世界真相,这是幸福的;另一方面由于他看透了世间真

初中:《列夫托尔斯泰》说课稿

初中新课程标准教材 教学设计(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说课稿 / 初中说课稿 / 初中说课稿范文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列夫托尔斯泰》说课稿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教案中的内容,提升自我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德智体美劳等作用,本说课稿资料适用于初中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如果进一步探究,可以认为,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本文的重点是落在写他的眼睛上,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多棱镜。这就是欲扬先抑写法的应用。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

画。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之所以能尺水兴波,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更是突显了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因此,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人们带进无穷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可以说,本文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在于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名家之作,体裁有回忆录和传记,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的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本文,是要让学生们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用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来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定也必须使学生从低效、沉重、苦闷的学习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但使其学会,而且要使他乐学、会学、善学。因此我制定了几下几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起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 重难点 理解俗语“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抑中有扬地刻画人物的手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法。 第一课时 前预习要点:(45分钟) 1、熟读课文,概括文章中心内容(10分钟) 2、作者茨威格和托尔斯泰的常识(5分钟) 3、找出生字词,掌握它们的音、形、义(10分钟) 4、课文分别从哪些方面刻画托尔斯泰的?(5分钟) 5、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和夸张句。(5分钟) 6、通过你对课文的理解,为托尔斯泰画一幅肖像。(5分钟) 7、请你用恰当的比喻或夸张修辞,形容一下你身边的人的肖像。(5分钟)第一课时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似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的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去探究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后预习:(5分钟) 1、熟读课文,概括文章中心内容 2、作者茨威格和托尔斯泰的常识 3、找出生字词,掌握它们的音、形、义 4、课文分别从哪些方面刻画托尔斯泰的? 5、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夸张句,反复品读 三.小组内展示前预习内容(5分钟) 四.课堂内展示。(20分钟) 1.作者简介:茨威格(5分钟)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以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2.检测预习(15) ①.读准横线上的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2020-7)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2020-7)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学习细腻而夸张的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细腻而夸张的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赢得了世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对于他,我们一直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吗?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的,请你跟随作者的笔端,来解读托尔斯泰的那双智慧的眼睛,进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Yǒu zhìdùn gùxuān xī rúgān gàchì 黝黑滞留愚钝禁锢轩昂犀利侏儒尴尬炽热 làn gòu hàn huáng àn mào yín 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颔首低眉诚惶诚恐黯然失色广袤无垠 sìliǔrán quán jiázīqióng mèi zēng 酒肆一绺长髯鬈发两颊胡髭穹顶蒙昧面目可憎 bǐng zèng zhòu càn àng qiào cāo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髭(zī) 髯(rán) 鬈(quán) 广袤(mào)无垠犀利(xī) 禁锢(gù) 滞留(zhì) 颔(hàn)首低眉尴尬(gān gà) 黝黑(yǒu) 炽热(chì) 锃(zèng)亮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二、导入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五、小结 体会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4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和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 教学课时:2课时 预习:阅读全文,划出人物描写的句子;生字注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整体感知托尔斯泰的外貌。 一、导语 (投影显示托尔斯泰画像)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近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二、作者及列夫·托尔斯泰介绍 斯帝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为著名文学和历史人物所作的评论和传记,使他享有很高的声誉。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五、六十年代托尔斯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