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控制 主动控制算法简介

振动控制 主动控制算法简介
振动控制 主动控制算法简介

一、主动控制简介

1.概念:结构主动控制需要实时测量结构反应或环境干扰,采用现代控制理论的主动控制算法在精确的结构模型基础上运算和决策最优控制力,最后作动器在很大的外部能量输入下实现最优控制力。

2.特点:主动控制需要实时测量结构反应或环境干扰,是一种需要额外能量的控制技术,它与被动控制的根本区别是有无额外能量的消耗。

3.优缺点:主动控制具有提高建筑物的抵抗不确定性地面运动,减少输入的干扰力,以及在地震时候自动地调整结构动力特征等能力,特别是在处理结构的风振反应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与被动控制相比,主动控制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但是,主动控制实际应用价格昂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会存与其它控制理论相同的问题,控制技术复杂、造价昂贵、维护要求高。

4.组成:传感器、控制器、作动器

5.工作方式:开环、闭环、开闭环。

二、简单回顾主动控制的应用与MATLAB应用

1.主动变刚度AVS控制装置

工作原理:首先将结构的反应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按照事先设定好的控制算法并结合结构的响应,判断装置的刚度状态,然后将控制信号发送至电液伺服阀以操纵其开关状态,实现不同的变刚度状态。

锁定状态(ON):电液伺服阀阀门关闭,双出杆活塞与液压缸之间没有相对位移,斜撑的相对变形与结构层变形相同,此时结构附加一个刚度;

打开状态(OFF):电液伺服阀阀门打开,双出杆活塞与液压缸之间有相对位移,液压缸的压力差使得液体发生流动,此过程中产生粘滞阻尼,此时结构附加一个阻尼。

示意图如下:

2. 主动变阻尼AVD控制装置

工作原理:变孔径阻尼器以传统的液压流体阻尼器为基础,利用控制阀的开孔率调整粘性油对活塞的运动阻力,并将这种阻力通过活塞传递给结构,从而实现为结构提供阻尼的目的。关闭状态(ON):开孔率一定,液体的流动速度受限,流动速度越小,产生的粘滞阻尼力越大,开孔率最小时,提供最大阻尼力,此时成为ON状态;

打开状态(OFF):控制阀完全打开,由于液体的粘滞性可提供最小阻尼力。

示意图如下:

3.振动实例

已知多自由度有阻尼线性结构的参数:2762

00027600002300M kg ????=??

????,54.406 1.921

01.921 3.443 1.52210/0 1.522 1.522K N m -????=--???

??-??,阻尼矩阵采用瑞利阻尼C M K αβ=+,

,αβ根据前两阶自振频率及阻尼比确定,阻尼比取0.05,该多自由度结构(参数同上)所受地震波数据见dzb.xls 文件,文件第一列为时间,单位s ,文件第2列为加速度,单位m/s2。 方法采用中心差分法。 3.1变刚度

对比了刚度分别为K 、10*K 以及0.1*K 时M1的响应时程曲线以及最大位移。 MATLAB程序如下: clear clc

M=diag([2762 2760 2300]); %质量矩阵 K=100000*[4.406 -1.921 0;-1.921 3.443 -1.522;0 -1.522 1.522];

kk={K,10.*K,0.1.*K} %细胞矩阵-变刚度 W=[4.1041;10.4906;14.9514]; %各阶频率 zuni=0.05

area=2*W(1)*W(2)*zuni/(W(1)+W(2));byta=2*zuni/(W(1)+W(2));

C=area*M+byta*K; %阻尼矩阵 num=xlsread('dzb.xls',1,'B1:B1501');P=M*ones(3,1)*num'; %读入外荷载 *********中心差分法**********

h=0.02; %步长 para=[1/h^2,1/(2*h),2/h^2,h^2/2]; %参数向量 Kx=para(1)*M+C*para(2); %x(i+1)前系数 x(:,1)=zeros(3,1); %初位移 v(:,1)=zeros(3,1); %初速度 a(:,1)=-0.00082*num(1)*ones(3,1); %初加速度 for j=1:3

for i=1:1:1501 %差分迭代第一步 if i<2;

x0=x(:,1)-h*v(:,1)+h^2/2*a(:,1);

Px(:,i)=P(:,i)-(kk{j}-para(3)*M)*x(:,i)-(para(1)*M-para(2)*C)*x0;

x(:,i+1)=inv(Kx)*Px(:,i);

a(:,i+1)=para(1)*(x0-2*x(:,i)+x(:,i+1)); %加速度响应

v(:,1)=para(2)*(x(:,i+1)-x0); %速度响应

else %差分迭代

Px(:,i)=P(:,i)-(kk{j}-para(3)*M)*x(:,i)-(para(1)*M-para(2)*C)*x(:,i-1); x(:,i+1)=inv(Kx)*Px(:,i);

a(:,i+1)=para(1)*(x(:,i-1)-2*x(:,i)+x(:,i+1)); %加速度响应

v(:,i)=para(2)*(x(:,i+1)-x(:,i-1)); %速度响应

end

end

*************中心差分法*************

X=x(:,1:1501);

Y=max(abs(X),[],2);

Z(j)=max(Y);

save X %保存位移相应

subplot(3,1,j) %画图

plot(X(1,:))

xlabel('时间t/0.02s')

ylabel('位移X1/m');

end

运行结果如下:

最大位移分别为:0.0085m0.0045m 0.0100m

3.2变阻尼

依旧使用上述系统,对比了无阻尼,阻尼为C和0.5C的情况下M1的响应时程曲线和最大位移。

MATLAB程序:

clear

clc

M=diag([2762 2760 2300]); %质量矩阵

K=100000*[4.406 -1.921 0;-1.921 3.443 -1.522;0 -1.522 1.522]; %刚度矩阵

W=[4.1041;10.4906;14.9514]; %各阶频率

zuni=0.05

area=2*W(1)*W(2)*zuni/(W(1)+W(2));byta=2*zuni/(W(1)+W(2));

C=area*M+byta*K;

cc={0*C,C,0.5*C}; %变阻尼

num=xlsread('dzb.xls',1,'B1:B1501');P=M*ones(3,1)*num'; %读入外荷载

**************中心差分法************

h=0.02; %步长

para=[1/h^2,1/(2*h),2/h^2,h^2/2]; %参数向量

Kx=para(1)*M+C*para(2); %x(i+1)前系数

x(:,1)=zeros(3,1); %初位移

v(:,1)=zeros(3,1); %初速度

a(:,1)=-0.00082*num(1)*ones(3,1); %初加速度

for j=1:3

for i=1:1:1501 %差分迭代第一步if i<2;

x0=x(:,1)-h*v(:,1)+h^2/2*a(:,1);

Px(:,i)=P(:,i)-(K-para(3)*M)*x(:,i)-(para(1)*M-para(2)*cc{j})*x0;

x(:,i+1)=inv(Kx)*Px(:,i);

a(:,i+1)=para(1)*(x0-2*x(:,i)+x(:,i+1)); %加速度响应

v(:,1)=para(2)*(x(:,i+1)-x0); %速度响应else %差分迭代Px(:,i)=P(:,i)-(K-para(3)*M)*x(:,i)-(para(1)*M-para(2)*cc{j})*x(:,i-1);

x(:,i+1)=inv(Kx)*Px(:,i);

a(:,i+1)=para(1)*(x(:,i-1)-2*x(:,i)+x(:,i+1)); %加速度响应

v(:,i)=para(2)*(x(:,i+1)-x(:,i-1)); %速度响应end

end

**************中心差分法******************

X=x(:,1:1501);

Y=max(abs(X),[],2);

Z(j)=max(Y);

save X %保存位移相应subplot(3,1,j) %画图

plot(X(1,:))

xlabel('时间t/0.02s')

ylabel('位移X1/m');

end

运行结果是:

最大位移分别为:0.0115m0.0085m0.0068m??

三、主动控制算法简介

主动控制算法是主动控制的基础,它们是根据控制理论建立的。好的控制理论算法必须在线计算时间短、稳定性及可靠性好、抗干扰能力强。

结构控制算法分为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两类。

1.经典控制理论: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是以输入输出特性(主要是传递函数)为系统数学模型,采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这些图解分析方法,分析系统性能和设计控制装置。经典控制理论的数学基础是拉普拉斯变换,占主导地位的分析和综合方法是频域方法。经典控制理论包括线性控制论、采样控制理论、非线性控制理论三个部分。

2.现代控制理论:现代算法计算主要用时间域,采用状态空间法(State Space Method) 来描述系统的动力性态,其数学工具为线性代数、矩阵理论和变分法。其主要包括下面一些算法:(1)经典线性最优控制法

(2)瞬时最优控制法

(3)极点配置法

(4)独立模态空间控制法

(5)随机最优控制法

(6)界限状态控制法

(7)模糊控制法

(8)预测实时控制法

(9)H∞优化控制

(10)变结构控制

3.简要介绍各种算法

最优控制算法

通俗来讲:即对一个受控的动力学系统或运动过程,从一类允许的控制方案中找出一个最优的控制方案,使系统的运动在由某个初始状态转移到指定的目标状态的同时,其性能指标值为最优。

在工程上,最优控制算法以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状态空间理论为基础,采用极值原理,使用最优滤波或者动态规划等最优化方法,进一步求解结构振动最优控制输入,在振动主动控制领域应用比较普遍。当被控对象结构参数模型可以被精确建模,并且激励和测量信号比较确定时,采用最优算法设计控制器可以较容易地取得控制效果。

最优控制法根据具体算法又可分为经典线性最优控制法、瞬时最优控制法、随机最优控制法等等,下面简单介绍:

A经典线性最优控制法

该算法基于现代控制理论,以线性二次型性能指标为目标函数来确定控制力与状态向量之间的关系式。目标函数中用权矩阵来协调经济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关系,需求解Riccati 方程。由于该算法忽略了荷载项,严格说来,由它得到的控制不是最优控制;但数值分析和有限的试验证明,这一控制算法虽然不是最优的,但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B瞬时最优控制算法

该算法以瞬时状态反应和控制力的二次型作为目标函数,在动荷载作用的时间范围内,每一瞬时都实现其目标函数最小化。该算法不需求解Riccati方程,计算量减小;增益矩阵与受控结构的协调特性无关,控制系统的鲁棒性能较好;具有时间步进性,可推广用于非线性、时变结构系统。但该算法只是一种局部最优控制算法,从控制结构最大反应这个意义上讲,仍然不是最优控制。

C随机最优控制法

使随机控制系统的某个性能指标泛函取极小值的控制称为随机最优控制。由于存在随机因素,这种性能指标泛函需要表示为统计平均(求数学期望)的形式:

随机最优控制有两个重要的性质。由于存在不确定性,控制作用常宁可取得弱一些,保守一些。这称为谨慎控制。另一方面为更好和更快地进行估计,必须不断激发系统中各种运动模式,为此需要加入一些试探作用。试探作用的大小,则根据增加的误差、直接费用和所带来的好处等因素加以折衷权衡进行选择。谨慎和试探已成为设计随机控制策略的两个重要原则。

模态控制法

将系统或结构的振动置于模态空间中考察,无限自由度系统在时间域内的振动通常可以用低阶自由度系统在模态空间内的振动足够近似地描述,这样无限自由度系统的振动控制可转化为在模态空间内少量几个模态的振动控制,亦即控制模态,这种方法称为模态控制法。其中分为模态耦合控制与独立模态控制,后者可实现对所需控制的模态进行独立的控制,不影响其它未控的模态,具有易设计的优点,是目前模态控制中的主流方法。前者的各阶模态的控制力依赖于所有被控模态坐标的值,同时也说明一个作动器对所有模态均有控制作用,因此可以达到减少作动器的目的,减小成本。

独立模态空间控制法是基于振动体系振型分解的概念建立的,多个自由度体系的运动方程由正交原理可分解为个独立的对应不同模态的单自由度运动方程,对各模态可分别进行控制设计。对于求出的模态控制作用通过模态的参与矩阵进行线性变换,由模态控制作用得出结构控制作用。为了节省时间,控制设计可只针对几个主要振型进行该算法的先决条件是结

构必须可控而且可观测。在实际结构中,由于模态截断引起控制溢出和观测溢出,前者将影响实际系统的性能,而后者可导致残余模态的不稳定;而且该控制法显然仅对线性系统有效。严格来讲,独立模态控制的必要条件是控制器布满体系的所有自由度,但作为一种近似方法,控制器数目少于体系自由度时,亦可应用此法,只是所截取的振型数目要和控制器的数目相同。

独立模态控制分析过程: 建立控制力下的运动方程:

[]b 为主元杆件的方向余弦矩阵,{}f 为控制力。

令{}[]{}()X t q ?=,可得:

若记:()1

N

i is s

is s s F g

q h q ==-+∑

可得:

计算得出is g 和is h 即可得到i F ,即得到控制力{}f 。 耦合模态控制分析过程: 将运动方程用状态方程表示:

其中:{}[][][]2

00,,,,2i i i T q I P A B diag D diag q D b ωξω?????????===Ω==????????

-Ω-??????

控制性能指标可表示为:

相应的最优控制力为:(){}

[][][]{}1

T

f t R B G P -=-

其中i G 为下面Ricaati 方程的解

从以上各式可以看出,在采用耦合模态控制时,第i 阶模态控制力的大小依赖于所有被控模

态坐标的值,同时一个作动器对所有的模态均有控制作用,因此可以用较少的作动器控制较多的模态。??

[]{}[]{}

[]{}[]{}()()()M X t C X t K X t b f ++={}[]{}{}[]{}{}

22T

i i i i i i i q diag q diag q b f F ξωω?????++==????{}()21

1

N N

is s is i is s s s q h q g q ωδ==+++=∑∑{}[]{}[]{}

P A P B f =+{}[]{}{}[]{}()

T T J P Q P f R f dt

=+?10

T T i i i i i i i i i i G A A G Q G B R B G -++-=

界限状态控制法

根据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舒适性要求,预先给定结构反应的限值。一旦实际结构反应超出限值,则控制系统启动,利用外加控制力减低结构反应,这就是界限状态。该算法控制目标明确,实施简便,在线计算量小,适用于线性和非线性系统。界限状态控制法尽管在控制力计算中建立了目标函数,但脉冲控制力的施加在本质上仍是试探性和直接推断的,因此,它不是最优控制法。

自适应控制法

自适应算法是指处理和分析过程中,根据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自动调整处理方法、处理顺序、处理参数、边界条件或约束条件,使其与所处理数据的统计分布特征、结构特征相适应,以取得最佳的处理效果。

自适应控制算法不要求结构参数模型严格精确,因此具有更强的适应性。通常,自适应控制算法需要大量估计参数,与一般常规控制器相比,自适应控制器变得特别复杂。自适应控制器由参考模型和对象间输出误差反馈等信号的线性组合构成。若选择一个低阶参考模型,那么,自适应控制器中需要计算的参数就会减少。这种即类似于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又有简洁的结构和算法,易于工程实现的新型自适应控制算法就是简单自适应控制(SAC)。

自适应控制大致可分为自适应前馈控制、自校正控制和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三大类。结构振动自校正控制是一种将受控结构参数在线辨识与控制器参数整定相结合的控制方式。控制时辨识器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信息,在线地辩识系统的模型参数或状态,并自动校正控制律。这样,结构可以根据状态和干扰特性的变化自动校正控制动作,达到输出方差最小的控制目的。

智能控制算法

现代控制理论虽然从理论上解决了系统的可控性、可观测性、稳定性及许多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但其各种控制方法都是以控制对象精确的数学模型为基础的,而土木工程结构是非线性、强耦合、多变量、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土木工程结构包括受力的结构构件和不受力的非结构构件,结构构件设计计算和控制建模时通常不考虑非结构构件的效应,因此,建成后的实际结构非结构构件和质量变化都将影响结构振动控制的计算模型;此外,实际结构在诸如地震那样的强烈动力作用下可能进入非线性,结构构件的强度和刚度可能发生退化,实际结构的模型修正将是结构振动控制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研究不依赖精确计算模型、调节简单的模糊控制算法以及具有很强的学习和逼近非线性映射能力的神经网络建模和控制算法是结构振动控制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

智能控制是一门新兴的理论和技术,具有能对复杂系统进行有效的全局控制,并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同时具有以知识表示的非数学广义模型和以数学模型表示的混合控制等特点。智能控制还具备学习功能、适应功能和组织功能。智能控制的控制器是数学解析形式和知识系统相结合的广义模型。目前,智能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糊逻辑控制、神经网络控制、进化计算及三者的相互结合上。

A模糊控制法

模糊控制规则不需要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模糊控制是为了解决其他控制算法需要精确模型,并且精确模型获取后,对扰动有时候鲁棒性差的问题而提出的。模糊控制是近代控制理论中建立在模糊集合论基础上的一种基于语言规则与模糊推理的控制理论,它是智能控制的一个重要分支。与传统控制理论相比,模糊控制有两大不可比拟的优点:第一,模糊控制在许多应用中可以有效且便捷的实现人的控制策略和经验,这一优点自从模糊控制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密切的关注;第二,模糊控制不需要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即可实现较好的控制,这是因为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已隐含在模糊控制器输入、输出模糊集及模糊规则中。

所以模糊控制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被广泛应用于家电系列中,基于模糊控制的洗衣机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实例。因为模糊控制不需要对系统模型进行精确地计算,直接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给出控制指令,因此其控制虽然不是最优的,但是是有效的。 B 神经网络控制法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非线性逼近、自学习和自适应、数据融合以及并行分布处理等能力,在多变量、强非线性、大滞后系统的辨识、建模和控制中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和应用前景。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神经神经网络可以很好实现对多变量非线性系统模型的辨识与预测,进而实现系统的自适应控制。在土木工程结构的模糊辨识和控制方面,Masri 等人(1992,1994)研究了非线性结构的神经网络辨识与自适应控制;Joghataie 等人(1994)、Venini 等人(1994)以及Amini 等人(1994)在弹性、弹塑性结构的神经网络主动控制等方面做了初步的研究工作。

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建模和预测能力,但推理和控制的能力较弱,而模糊控制具有很强的不精确语言表达和推理的能力,能有效地控制难以建立精确模型的系统,两者结合不仅相互弥补了各自的不足,而且可以实现复杂系统模型的定性知识表达和定量数值处理,进而更好地实现系统的控制。

在神经网络控制算法中,利用神经网络学习掌握被控结构的动力性能,当建筑结构遭遇地震时,由神经网络根据所掌握的结构动力性能以及结构的动力反应和结构所受的外部激励之间的关系,对结构控制驱动器输出一个控制信号,由驱动器提供动力对结构振动进行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算法的步骤为:首先,训练神经网络根据机构系统已有的反应时程和控制信号预测结构以后的反应,采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仿器模仿结构反应并评估控制信号与系统反应之间的敏感程度,在模仿的过程的每一小时段均对控制信号加以校正,使控制器产生所需的控制力,其大小是由控制目标决定的;然后,在神经网络模仿器的帮助下训练一个神经网络控制系统来学习结构反应与控制信号和校正后控制信号之间的关系。这样,经过训练的控制系统可以根据结构已有的反应时程和控制信号的时程,给出一个当前的控制信号,从而对结构振动反应进行有效的控制。 由于神经网络在学习结构动力性能时,自动学习了结构控制系统中时滞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神经网络控制系统中不存在传统控制系统具有时滞的问题,而且神经网络控制系统也适用于非线性结构系统。应当指出,采用神经网络对结构反应进行控制时,应注意神经网络结构的确定、神经网络输入变量的选择等问题

四、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

1.基本原理

在控制系统中,为了达到同一个控制目的,可以有多种方案(如多输入系统的极点配置状态反馈控制器是不唯一的),但是具有最小能量的控制方式更具实际意义。对于

Bu Ax x += Cx y = (4-1)

系统性能和控制能量的要求可以由下列二次型性能指标来描述: ?

+=

d ][t Ru u Qx x J T T (4-2)

Q 是对称正定(半正定)加权矩阵,R 是对称正定加权矩阵,他们反映了设计者对状

态x 和控制u 中各分量重要性的关注程度。第一项反映控制性能,这一项越小,状态衰减到0的速度越快,振荡越小,控制性能越好;第二项反映对控制能量的限制。通常状态x 衰减

速度越快,控制能量越大,这是一个矛盾,最优控制的目的就是寻找Q 、R ,调和上述矛盾,问题归结为,对给定系统(4-1)和保证一定性能指标(4-2)的前提下,,设计一个控制器u ,使J 最小。

若系统的状态是可以直接测量的,且考虑的控制器是状态反馈控制器,则可以证明,使性能指标(4-2)最小化的最优控制器具有以下线性状态反馈形式:

Kx u -= (4-3) 将控制器(7-3)代入系统方程(4-1)可得 x BK A x

)(-= (4-4) 若系统是渐近稳定的,矩阵

BK A -所有特征值均具有负实部,根据线性时不变系统

的Lyapunov 稳定性定理,(4-4)一定存在一个正定对称矩阵P 的二次型Lyapunov 函数

Px x x T =)V(,利用系统的稳定性可得

??∞∞?-??

?

???++=00d )(V d d d )(V d d t x t t x t Ru u Qx x J T T

[]{}∞==∞

--+-++=

?t t T

T

T

T

t x t x P BK A BK A P x Ru u Qx x 0

0)]([V d )()(

[]0

d Px x t x P B K PBK P A PA RK K Q x T T

T

T

T

T

+--+++=?∞

对上式“下划线”部分“+”“-”P B PBR T

1-进行配平方得到

P B PBR P B PBR P B K PBK RK K T T T T T 11---+-- P B PBR P B R K R P B R K T T T T 111)()(------=

可得 []

000

1d Px x t x P B PBR P A PA Q x J T

T T T +-++=

?

- ?

----+

11d )()(t x P B R K R P B R K x T T T T (4-5)

求解最优控制问题,就是选取一个适当的增益矩阵K ,是性能指标J 最小化。

由(4-5)只有第三项依赖于矩阵K ,而且是非负的,只有当第三项等于零J 才能最小,当且仅当

P B R K T

1-= (4-6)

K 依赖于正定对称矩阵P ,特别是当可以找到一个P ,满足Riccati 方程

01

=+-+-Q P B PBR P A PA T

T

(4-7)

此时 00Px x J T

= (4-8)

闭环系统方程为 x P B BR A x

T

)(1--= (4-9)

最优状态反馈控制器为 Px B R u T

1--= (4-10) 可以证明,确实有

x P P B BR A P B BR A P x Px x x

P x t

x T T T T T T ])()([d )

dV(11---+-=+= x P B P B R P A P B P B R PA x T

Q

T

T

T

][1

)

77(1

---=--+-= (利用了P 的对称性)

0][1<+-=-x P B PBR Q x T T (利用了Q 、R 、P 的正定对称性) 这就证明了最优状态反馈控制器(7-10)Px B R u T

1

--=是稳定的。

2.MATLAB 实例

在MATLAB中,lqr 函数

R)Q,B,lqr(A,]E P,K,[= (4-11) 给出了相应二次型最优控制问题的解。函数输出变量中的K 是最优反馈增益矩阵,P 是

Riccati 方程(4-7)的对称正定解矩阵,E 是最优闭环系统的极点。

实例:对系统

u x x x x x x

????? ??+????? ??????? ??---=????? ??10092735100010321321 ,设计一个最优状态反馈控制器)()(t Kx t u -=,使系统性能指标

?

∞==????????+=0

12

3d t

u x I x J R Q T 最小(Q 为3阶单位矩阵)。

解:系统为能控标准型,存在状态反馈控制器,执行以下m 文件

]9-27-35-1;000;10[A =; ]10;0;[B =;

]1000;100;01[Q =; [1]R =;

R)Q,B,lqr(A,]E P,K,[=

可得:K =

0.0143 0.1107 0.0676 P =

4.2625 2.4957 0.0143 2.4957 2.8150 0.1107 0.0143 0.1107 0.0676 E =

-5.0958 + 0.0000i -1.9859 + 1.7110i -1.9859 - 1.7110i

因此,系统的最优状态反馈控制器为:[]0.01430.1107

0.0676u x =-

检验最优闭环系统对初始状态T

x ]001[0=的响应,执行以下m 文件

]9-27-35-1;000;10[A =; ]10;0;[B =;

]0.06760.11070.0143[K =

))3(eye ),3(eye ),3(eye K,*B -A (ss sys =; 8:01.0:0t = )t ]0;0;1[sys (initial x ,,= x *]001[1x '=; x *]010[2x '=; x *]100[x3'=;

subplot(2,2,1); plot(t,x1);grid x label(‘t(sec)’);ylabel(‘x1’) subplot(2,2,2); plot(t,x2);grid x label(‘t(sec)’);ylabel(‘x2’) subplot(2,2,3); plot(t,x3);grid x label(‘t(sec)’);ylabel(‘x3’)

得到如图响应曲线

状态空间就是以状态变量为坐标轴构成的n 维空间。 状态方程法讲解:

状态方程:

X AX BU Y CX DU

=+=+

MATLAB 中:

sys=ss(A,B,C,D) dsp=lsim(sys,u,t)

补充知识:

瞬时最优控制:目标函数和具体求解方式与经典线性最优控制不同

线性二次型高斯问题(LQR):离散状态方程的两个式子后面都加了噪声,即干扰时求解目标

函数

拍现象:频率比在1-2之间时会出现。

泛函:简单的说,泛函就是定义域是一个函数集,而值域是实数集或者实数集的一个子集,

推广开来,泛函就是从任意的向量空间到标量的映射。也就是说,它是从函数空间到数域

的映射。

PID控制原理与控制算法

PID控制原理与控制算法 PID控制原理与程序流程 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 过程控制――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或某些物理参数进行的自动控制。 一、模拟控制系统 图5-1-1 基本模拟反馈控制回路 被控量的值由传感器或变送器来检测,这个值与给定值进行比较,得到偏差,模拟调节器依一定控制规律使操作变量变化,以使偏差趋近于零,其输出通过执行器作用于过程。 控制规律用对应的模拟硬件来实现,控制规律的修改需要更换模拟硬件。 二、微机过程控制系统 图5-1-2 微机过程控制系统基本框图 以微型计算机作为控制器。控制规律的实现,是通过软件来完成的。改变控制规律,只要改变相应的程序即可。 三、数字控制系统DDC 图5-1-3 DDC系统构成框图 DDC(Direct Digital Congtrol)系统是计算机用于过程控制的最典型的一种系统。微型计算机通过过程输入通道对一个或多个物理量进行检测,并根据确定的控制规律(算法)进行计算,通过输出通道直接去控制执行机构,使各被控量达到预定的要求。由于计算机的决策直接作用于过程,故称为直接数字控制。 DDC系统也是计算机在工业应用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模拟PID 调节器 一、模拟PID 控制系统组成 图5-1-4 模拟PID 控制系统原理框图 二、模拟PID 调节器的微分方程和传输函数 PID 调节器是一种线性调节器,它将给定值r(t)与实际输出值c(t)的偏差的比例(P)、积分(I)、微分(D)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 1、PID 调节器的微分方程 ?? ? ?? ?++ =? t D I P dt t de T dt t e T t e K t u 0 )()(1)()( 式中 )()()(t c t r t e -= 2、PID 调节器的传输函数 ?? ????++==S T S T K S E S U S D D I P 1 1)()()( 三、PID 调节器各校正环节的作用 1、比例环节:即时成比例地反应控制系统的偏差信号e(t),偏差一旦产生,调节器 立即产生控制作用以减小偏差。 2、积分环节:主要用于消除静差,提高系统的无差度。积分作用的强弱取决于积分 时间常数TI ,TI 越大,积分作用越弱,反之则越强。 3、微分环节:能反应偏差信号的变化趋势(变化速率),并能在偏差信号的值变得太 大之前,在系统中引入一个有效的早期修正信号,从而加快系统的动作速度,减小调节时间。 数字PID 控制器 一、模拟PID 控制规律的离散化 模拟形式 离散化形式 )()()(t c t r t e -= )()()(n c n r n e -= dT t de ) ( T n e n e ) 1()(-- ?t dt t e 0 )( ∑∑===n i n i i e T T i e 0 )()( 二、数字PID 控制器的差分方程

PID自动控制控制基本原理与控制算法

+\ PID 控制原理与控制算法 5.1 PID 控制原理与程序流程 5.1.1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 过程控制一一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或某些物理参数进行的自动控制。 一、模拟控制系统 图5-1-1基本模拟反馈控制回路 被控量的值由传感器或变送器来检测, 这个值与给定值进行比较, 得到偏差,模拟调节 器依一定控制规律使操作变量变化,以使偏差趋近于零,其输出通过执行器作用于过程。 控制规律用对应的模拟硬件来实现,控制规律的修改需要更换模拟硬件。 二、微机过程控制系统 微型计算机 图5-1-2微机过程控制系统基本框图 以微型计算机作为控制器。控制规律的实现,是通过软件来完成的。改变控制规律,只 要改变相应的程序即可。 三、数字控制系统 DDC 图5-1-3 DDC 系统构成框图 DDC(Direct Digital Congtrol)系统是计算机用于过程控制的最典型的一种系统。微型计算 机通过过程输入通道对一个或多个物理量进行检测, 并根据确定的控制规律(算法)进行计算, 通过输出通道直接去控制执行机构,使各被控量达到预定的要求。由于计算机的决策直接作 用于过程,故称为直接数字控制。 DDC 系统也是计算机在工业应用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 5.1.2模拟PID 调节器 一、模拟PID 控制系统组成 图5 — 1— 4模拟PID 控制系统原理框图 二、模拟PID 调节器的微分方程和传输函数 PID 调节器是一种线性调节器, 它将给定值r(t)与实际输出值c(t)的偏差的比例(P)、 积分(I)、微分(D)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 1 、PID 调节器的微分方程 式中 e(t) r(t) c(t) 2 、PID 调节器的传输函数 三、PID 调节器各校正环节的作用 1、 比例环节:即时成比例地反应控制系统的偏差信号 e(t),偏差一旦产生,调节器 立即 产生控制作用以减小偏差。 2、 积分环节:主要用于消除静差,提高系统的无差度。积分作用的强弱取决于积分 时间常数TI , TI 越大,积分作用越弱,反之则越强。 3、 微分环节:能反应偏差信号的变化趋势 (变化速率),并能在偏差信号的值变得太 大之 前,在系统中引入一个有效的早期修正信号,从而加快系统的动作速度,减 小调节时间。 5.1.3数字PID 控制器 模拟形式 离散化形式 e(t) r(t) c(t) e( n) r(n) c(n) de(t) dT e(n) e(n 1) T t 0e(t)dt n n e(i)T T e(i) i 0 i 0 、数字控制器的差分方程 u(t) K P e(t) I t 〒 o e (t )dt I I de(t) dt D(S) U(S) E(S) K P 1 1 TS T D S 对象 ■

自适应控制算法

自适应控制算法综述 定时器Timer0中断服务子程序在整个控制过程中处于最核心地位。振动数据的采样频率就是通过定时器Timer0的中断周期来实现的,实际中中断周期为0.1ms 。程序每隔0.1ms 读取一次A/D 采集并平滑过的数据,调用单点数据的LMS 自适应处理子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D/A 输出控制信号,经功放放大后作用于压电作动器。即实现了在采样频率10KHz 下,智能结构振动控制的实时处理。 参考自适应对消原理图,自适应对消的目的在于利用0v (n)和1v (n)的相关性,使y(n)成为0v (n)的估计值,则e(n)逼近s(n)的估计值。由图可得 e(n)=d(n)-y(n) 又有: d(n)=s(n)+ 0v (n) 所以: e(n)=s(n)+ 0v (n)-y(n) )]()()[(2)]()([)()(02022n y n v n s n y n v n s n e -+-+= 由于)(n y 是)(0n v 的估计值,又)(n s 与)(0n v 不相关,所以有E{2s(n)[v0(n)-y(n)]}为0,即有 E[)(2n e ]=E[)(2n s ]+E[(v0(n)-y(n))2] 显然,当y(n)趋于v0(n)时,有 )]([2n e E 取得最小值。 各信号的对应关系如下: s(n)-实验中振动对象自身所带的噪声信号。

v0(n)-实验中激振器激励振动对象的振动信号。 d(n)-实验中未对振动对象进行振动主动控制时的振动信号。 v1(n)-实验中激振器激励振动对象同时提供的激励参考信号。 y(n)-实验中控制器根据自适应控制算法提供的控制信号。 e(n)-实验中已对振动对象进行振动主动控制后的振动信号。 设自适应滤波器的长度m=64,收敛因子mu=0.005,信号长度n=512。m=64; mu=0.005; n=512; x=zeros(1,n+1); w=zeros(1,m*3); d=zeros(1,n+1); inputsignal=zeros(1,n+1); designsignal=zeros(1,n+1); outputsignal=zeros(1,n+1); errorsignal=zeros(1,n+1); e=0; y=0; for i=1:n ds=sin(2*pi*0.02(i-1))+0.2*WGN(1,1,1,’real’); xs=sin(2*pi*0.02(i-1)); for ii=2:m x(ii-1)=x(ii); end x(m)=xs; y=0; for ii=1:m y=y+x(ii)*w(ii); end e=ds-y;

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技术

硕士研究生 非笔试课程考核报告 (以论文或调研报告等形式考核用) 2013 至 2014 学年 第 1 学期 考核课程: 防灾减灾学 提交日期: 2013 年 12月 20 日 姓 名 程伟伟 学 号 2012010305 年 级 研二 专 业 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所在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研究生处制 考核成绩 考核人

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技术 程伟伟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济南,250101) 摘要:主动控制是一项积极主动的智能化措施,是根据外界刺激和结构响应预估计所需的控制力,从而输入能量驱使作动器施加控制力或调节控制器性能参数,达到减震效果。对目前的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评述,阐述了振动主动控制中主要控制方法和策略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Abstraction:Active Control is an intelligent proactive measures, are needed to control the pre-estimate based on external stimuli and response structures, thereby driving the input energy is applied to the actuator control or regulate the controller performance parameters to achieve the damping effect.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active control techniques are briefly reviewed, elaborated mainly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and application control 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d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technology trends. 关键词:主动控制作动器与传感器控制方法 引言:主动控制是指在振动控制过程中,经过实时计算,进而驱动作动器对控制目标施加一定的影响,达到抑制或消除振动的目的。其控制效果好,适应性强,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和测控技术的推动下,振动主动控制有了长足进步。主动控制在越来越多的实际工程中应用的越来越多。 正文 地震给世界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是工程结构抗震领域的新课题。姚治平将振动控制与土木工程相结合,首次提出了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对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主动控制在声学中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Paul Lueg 就提出了利用主动噪声抵消发代替被动噪声控制,对低频噪声进行控制。由于振动传递远比声音的传递复杂得多,致使主动振动控制的研究共走进展相对较慢,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军备竞赛才促使其迅速发展。纵观主动振动控制的发展过程,将其划分为重点突破、广泛探索和重点攻关三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年代起,主动控制取得了三项突破,即实现了机翼颤振的主动阻尼没提高了飞机航速;主动振动控制提供了超静环境,保证惯导系统满足核潜艇和洲际导弹导航的进度要求;磁浮轴承控制离心机转子成功,创造出分离铀同位素的新工艺。20世纪50-60年代主动振动控制发展的重点突破阶段。上述成就迅速吸引了众多的专家研究这项技术。于是20世纪70年代变成为空广泛探索主动振动控制在各个工程领域应用的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主动振动技术在几个工程领域的应用前景相当明朗,其中就有控制高挠性土木工程结构振动在、控制,于是,主动振动控制研究进入重点攻关阶段。目前,对主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感器、致动器、动力学建模及其振动控制、传感器/致动器的优化配置等几方面。控制技术分为主动、被动和半主动等类型。主动控制是指在振动控制过程中,根据所检测的振动信号,应用一定的控制策略,经过计算,进而驱动作动器为控制目标施加一定的影响,达到抑制或消除振动的目的。其控制效果好,适应性强,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主动控制是一种需要额外能量的控制技术,它与被动控制的根本区别是有无额外能量的消耗,是否具有完整的反馈控制回路。与被动控制相比,主动控制技术复杂、造价昂贵、维护要求高,但对于高层建筑或抗震设防要求高的建筑来说,主动控制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主动控制装置大体上由仪器测量系统(传感器)、控制系统(控制器)、动力驱动系统(作动器)等组成。传感器测量姐欧股的动力响应或外部激励信息;控制器处理传感器测量的信息,实现所需的空置力,并输出作动器

振动主动控制

振动主动控制 振动控制是振动工程领域内的一个重要分文,是振动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从广义上说,振动控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振动的利用,充分利用有利的扳动,如各类振动机器等;另一是振动的抑制,尽量减小有害的振动,因为振动加速运转机械的磨损,缩短产品与结构的寿命,使人易于疲劳,侵仪器易于失灵。本书所讲的振动控制,只是振动的如制。 振动控制的任务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位受控对象的振动水平满足人们的预定要求。 这里,受控对象是各类产品、结构或系统的统称。为达到振动控制的目的所采取的手段,通常需经历如下五个环节: (1)确定振源特性与振动特征:确定振源的位置,激励的特性(简谐件、周期性、窄带随机性或宽带随机性)。振动特征(受迫型、白激型或参微型)等,因为不同性质的振源引起的振动,其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2)确定振动控制水平,即确定衡量振动水平的量及其指标,这些量可以是位移、速度或加速度、应力等,也可以是其最大值或均方根值。 (3)确定振动控制方法:不同的振动控制方法其适用性不同,这些方法包括隔振、吸振、阻振、消振及结构修改等。 (4)进行分析与设计:包括建立受控对象与控制装置(如吸振器、隔振器、阻尼器等)的力学模型、进行振动分析,以及对控制装置参数与结构的设计。 (5)实现:将控制装置的结构与参数从设计转化为实物。可实现性是振动控制研究中必须注意的重要问题。 按所采用的抑制振动手段区分,振动控制方法有五种: (1)消振:即消除或减弱振源,这是治本的方法。因为受控对象的响应是由根源(激励)引起的,外因消除或减弱,响应自然也消除或减弱。如对不平衡的刚性或柔性转子,采用动平衡方法消除或减弱它们在转动时因质量不平衡出现的离心力及力矩;如对高烟囱、热交换器等结构,由于卡门涡引起的流激振动,

振动控制 主动控制算法简介..

一、主动控制简介 1.概念:结构主动控制需要实时测量结构反应或环境干扰,采用现代控制理论的主动控制算法在精确的结构模型基础上运算和决策最优控制力,最后作动器在很大的外部能量输入下实现最优控制力。 2.特点:主动控制需要实时测量结构反应或环境干扰,是一种需要额外能量的控制技术,它与被动控制的根本区别是有无额外能量的消耗。 3.优缺点:主动控制具有提高建筑物的抵抗不确定性地面运动,减少输入的干扰力,以及在地震时候自动地调整结构动力特征等能力,特别是在处理结构的风振反应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与被动控制相比,主动控制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但是,主动控制实际应用价格昂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会存与其它控制理论相同的问题,控制技术复杂、造价昂贵、维护要求高。 4.组成:传感器、控制器、作动器 5.工作方式:开环、闭环、开闭环。 二、简单回顾主动控制的应用与MATLAB应用 1.主动变刚度AVS控制装置 工作原理:首先将结构的反应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按照事先设定好的控制算法并结合结构的响应,判断装置的刚度状态,然后将控制信号发送至电液伺服阀以操纵其开关状态,实现不同的变刚度状态。 锁定状态(ON):电液伺服阀阀门关闭,双出杆活塞与液压缸之间没有相对位移,斜撑的相对变形与结构层变形相同,此时结构附加一个刚度; 打开状态(OFF):电液伺服阀阀门打开,双出杆活塞与液压缸之间有相对位移,液压缸的压力差使得液体发生流动,此过程中产生粘滞阻尼,此时结构附加一个阻尼。 示意图如下: 2. 主动变阻尼AVD控制装置 工作原理:变孔径阻尼器以传统的液压流体阻尼器为基础,利用控制阀的开孔率调整粘性油对活塞的运动阻力,并将这种阻力通过活塞传递给结构,从而实现为结构提供阻尼的目的。关闭状态(ON):开孔率一定,液体的流动速度受限,流动速度越小,产生的粘滞阻尼力越大,开孔率最小时,提供最大阻尼力,此时成为ON状态; 打开状态(OFF):控制阀完全打开,由于液体的粘滞性可提供最小阻尼力。 示意图如下:

PID自动控制控制基本原理与控制算法

PID控制原理与控制算法 5.1 PID控制原理与程序流程 5.1.1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 过程控制――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或某些物理参数进行的自动控制。 一、模拟控制系统 图5-1-1 基本模拟反馈控制回路 被控量的值由传感器或变送器来检测,这个值与给定值进行比较,得到偏差,模拟调节器依一定控制规律使操作变量变化,以使偏差趋近于零,其输出通过执行器作用于过程。 控制规律用对应的模拟硬件来实现,控制规律的修改需要更换模拟硬件。 二、微机过程控制系统 图5-1-2 微机过程控制系统基本框图 以微型计算机作为控制器。控制规律的实现,是通过软件来完成的。改变控制规律,只要改变相应的程序即可。 三、数字控制系统DDC 图5-1-3 DDC系统构成框图 DDC(Direct Digital Congtrol)系统是计算机用于过程控制的最典型的一种系统。微型计算机通过过程输入通道对一个或多个物理量进行检测,并根据确定的控制规律(算法)进行计算,通过输出通道直接去控制执行机构,使各被控量达到预定的要求。由于计算机的决策直接作用于过程,故称为直接数字控制。 DDC系统也是计算机在工业应用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5.1.2 模拟PID 调节器 一、模拟PID 控制系统组成 图5-1-4 模拟PID 控制系统原理框图 二、模拟PID 调节器的微分方程和传输函数 PID 调节器是一种线性调节器,它将给定值r(t)与实际输出值c(t)的偏差的比例(P)、积分(I)、微分(D)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 1、PID 调节器的微分方程 ?? ? ?? ?++ =? t D I P dt t de T dt t e T t e K t u 0 )()(1)()( 式中 )()()(t c t r t e -= 2、PID 调节器的传输函数 ?? ????++==S T S T K S E S U S D D I P 1 1)()()( 三、PID 调节器各校正环节的作用 1、比例环节:即时成比例地反应控制系统的偏差信号e(t),偏差一旦产生,调节器 立即产生控制作用以减小偏差。 2、积分环节:主要用于消除静差,提高系统的无差度。积分作用的强弱取决于积分 时间常数TI ,TI 越大,积分作用越弱,反之则越强。 3、微分环节:能反应偏差信号的变化趋势(变化速率),并能在偏差信号的值变得太 大之前,在系统中引入一个有效的早期修正信号,从而加快系统的动作速度,减小调节时间。 5.1.3 数字PID 控制器 一、模拟PID 控制规律的离散化 模拟形式 离散化形式 )()()(t c t r t e -= )()()(n c n r n e -= dT t de ) ( T n e n e ) 1()(-- ?t dt t e 0 )( ∑∑===n i n i i e T T i e 0 )()( 二、数字PID 控制器的差分方程

自动控制、现代控制与智能控制的关系

自动控制、现代控制与智能控制的关系 一、基本区别 控制理论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已进入“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阶段。智能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是现代控制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相互渗透,也推动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控制系统向智能控制系统的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 自动控制理论中建立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基础上的一个分支。经典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单输入、单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特别是线性定常系统。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是以输入输出特性(主要是传递函数)为系统数学模型,采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这些图解分析方法,分析系统性能和设计控制装置。经典控制理论的数学基础是拉普拉斯变换,占主导地位的分析和综合方法是频率域方法。建立在状态空间法基础上的一种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控制理论中,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的状态变量的描述来进行的,基本的方法是时间域方法。现代控制理论比经典控制理论所能处理的控制问题要广泛得多,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单变量系统和多变量系统。它所采用的方法和算法也更适合于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现代控制理论还为设计和构造具有指定的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系统提供了可能性。 智能控制(intelligent controls)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 二、华山论剑:自动控制的机遇与挑战 传统控制理论在应用中面临的难题包括:(1)传统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是建立在已知系统精确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而实际系统由于存在复杂性、非线性、时变性、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等,一般无法获得精确的数学模型;(2)研究这类系统时,必须提出并遵循一些比较苛刻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在应用中往往与实际不相吻合;(3)对于某些复杂的和包含不确定性的对象,根本无法用传统数学模型来表示,即无法解决建模问题;(4)为了提高性能,传统控制系统可能变得很复杂,从而增加了设备的初始投资和维修费用,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 为了讨论和研究自动控制面临的挑战,早在1986年9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及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1EEE)的控制系统学会在加利福尼亚州桑克拉拉大学(University of Santa Clare)联合组织了一次名为“对控制的挑战”的专题报告会。有50多位知名的自动控制专家出席了这一会议。他们讨论和确认了每个挑战。根据与会自动控制专家的集体意见,他们发表了《对控制的挑战——集体的观点》,洋洋数万言,简直成为这一挑战的宣言书。 到底为什么自动控制会面临这一挑战,还面临哪些挑战,以及在哪些研究领域存在挑战呢?

PID 及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探讨

PID及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探讨 安徽航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鲍东风 摘要:本文以直流电机恒速控制为例,讨论PID及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问题,其基本原理方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关键词:控制目标被控制量系统评判PID控制 一、引言 在现今的工业控制中,PID作为经典的控制理论,仍然起着主导作用,而现代控制理论确提不出象PID那样能普遍应用的成果,针对各种复杂的任务,相比之下,PID的控制效果也更为理想,现代控制理论的新成果、新方法并没有能取代PID调节器,其处境令人难以想象。就是作为PID 控制本身也有它的局限性,某些情况下也是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控制效果。真正的问题出在那里,能否摆脱这种困境,能否以一种清晰的、直观的、合理的、符合逻辑的思考方式,重新认识、阐明PID及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下面以直流电机恒速控制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基本理论的阐述 1.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设被控对象为带电抗器的他激直流电动机,且电抗器电感足够大,以致电机电枢回路电流连续,电机电枢供电由脉宽调制器提供。 直流电动机的转速和其它参量关系可表达如下: K1d n2/d t2+K2d n/dt+K3n=U-K4M j-K5d M j/d t=U f(1)式中:n----转速 U-------电枢电压 M j------负载力矩 U f------被控制量参数 K1、K2、K3、K4、K5------是与电枢回路总电阻、总电感、励磁磁通以及电机

结构所决定的参数。 2.被控制量的确定 本文所讨论的电机转速控制,是通过随时不断地调节电枢电压U的大小来达到目的,由U f 与电枢电压U的线性关系可知,实际上也就是在不断地调节U f值的大小,U f就是本文提出的一个被控制量。因此电机恒速控制问题就可以变成当系统受到扰动,如何通过调节电枢电压来调节U f的大小,使方程(1)的解很快地趋于给定值n0。转速n与电压U的函数关系,就决定了转速不能成为直接的被控制量,只能是一个间接被控制量。可以说,只要是通过调节电枢电压大小的办法去实现直流电机恒速控制,无论是采用PID控制﹑双闭环控制还是其它方法控制,其直接的被控量都不是转速n,从以下的论述中将不难看出而是U f。 3.控制目标 直流电机恒速控制的大目标是使电机转速稳定为某恒定给定值n0,具体来说,也无非就是,无论调节什么量来校正电机转速,在校正量、扰动量的共同作用之下,方程(1)的解要满足二个条件:条件一是解的稳态分量为定给定值n0;条件二是解的暂态分量衰减得快,即动态过程时间短,且暂态分量幅度尽可能地小。解的条件一和条件二就是所谓的控制目标。 4.控制系统的评价标准 控制系统品质的评价标准同控制目标是密切相关的,根据上述的控制目标,控制系统的评价标准是系统在稳态的初始条件、甚至是任意初始条件下,当系统受到扰动,方程(1)的解很快地收敛于给定值n0,即方程(1)解的稳态分量与定给定值n0误差小,方程(1)解的暂态分量衰减快且幅度小。有必要说明的是,在零初始条件下,根据阶跃激励信号产生输出的动态和稳态响应指标,如超调量、稳态误差等,它不能反映出系统的抗干能力大小,与电机恒速控制的目标大相径庭。可以这样说,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领域,要控制某物理量使其保持恒定,建立在拉氏变换之上的控制理论,都无法解决问题,在该领域内使用零初始条件下的拉氏变换这个数学工具是不恰当的、错误的。 下面讨论的是如何实现上述的控制目标。 三、控制目标的实现 1.基本原理 通过调节电枢电压大小的方法控制电机转速,就是调节被控制量参数U f,电机处在稳态时,U f(或是在较小周期时间内的平均值---以下皆同)以及其它参数都是某定值(否则就不是稳态,而是处在从一个稳态向另一个稳态的过渡过程)。当系统受到扰动,如电枢电压、负载以及

受电弓振动主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受电弓振动主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宋一凡郭德勇梁继国 【内容摘要】电力机车高速行驶时,弓网振动将导致弓网接触力产生波动进而引起机车受流不良,降低机车运行性能甚至会损害机车电气设备。受电弓主动控制可以有效减小弓网振动,本文从控制算法方面介绍了受电弓振动主动控制的研 究现状,总结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各种控制算法的优缺点,并展望了未来受电 弓振动主动控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电力机车;受电弓振动;主动控制;控制算法 【基金项目】本文为东北林业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电动载货车高速路随动取电装置”(编号:201810225079)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宋一凡、郭德勇,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梁继国,吉林省辉南经营局 一、引言 受电弓与接触网接触受流牵引电力机车运行,空气动力、接触网的波传播和波反射、不规则风和轮轨状况等因素将引起弓网振动,而弓网振动将降低机车受流质量、加剧弓网磨损、增大运行噪声。随着机车运行时速提高,弓网振动带来的危害也将加剧,弓网振动成为限制电力机车提速的重要因素。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解决振动问题:一是提高接触网刚度或增大接触线张力,二是增大弓网接触力。这两种方法均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弓网振动,但第一种需要更换接触网,成本巨大;第二种加剧弓网磨损的同时增大了安全隐患[1]。研究人员不得不寻找新的途径来解决振动问题,早期研究者提出利用主动控制技术来提高受电弓的跟随性。进行可控受电弓的研究渐渐成为了机车受电弓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受电弓振动主动控制的研究,欧洲和日本学者起步较早,2003年7月速度可达230km/h的振动主动控制受电弓在德国就已试验成功[2]。而我国学者对此类课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尽管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涉及这一领域,但大多仅停留在控制策略的提出和数值仿真验证,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实现的瓶颈主要在于作动器的选择和能量供应问题,以及接触力反馈信号的实用性。本文从控制算法和作动器两个方面来介绍受电弓主动控制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受电弓主动控制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二、控制算法 控制算法作为主动控制的核心对其应有如下要求:所需控制信息量少,计算速度快,输出信息易于执行,复杂控制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国内外对控制算法进行了大量研究,大体可分为以下五类(列出)。 (一)模糊控制。模糊控制自第一次成功应用以来,模糊控制理论已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解决了许多现实问题。模糊控制具有很强的鲁棒性,适用于工作条件下具有非线性和参数时变性的受电弓,因此受电弓的模糊控制受到了学者的关注。 (二)变结构控制。由于变结构控制具有极强的鲁棒性且实现容易,尤其可以良好地自适应系统干扰,适用于线性和非线性,可有效处理弓网振动问题。但其缺点是当变结构控制到达切换面后受时滞和惯性的影响在滑模面附近来回穿梭,引起变结构振颤。变结构控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滑模变结构控制,另一类是滑模变结构控制。研究者对这两种变结构控制均有应用。 (三)线性二次型控制。线性二次型控制适用于时变系统,控制能量低,计算精度高,能有效处理扰动信号和测量噪声问题且易于构成闭环最优控制,可作为处理弓网振动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预测控制。预测控制应具备以下三项基本原理:预测模型、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线性模型的预测控制算法已非常成熟,但实际所需的控制系统大多是非线性的,因此现在预测控制的研究重点就成为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弓网振动模型便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模型,相关研究者也将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用于受电弓的主动控制。 Mihai-Florin Taran等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的接触力闭环控制方法。预测控制使用有限变量构造的有限滚动时域估计,使用系统模型的离散时间公式,利用接触网模型中时变表达式得到离散模型,并提出二阶离散化方法,增设积分以消除稳态误差,得到线性时变模型。将控制目标转化为一个凸函数以表达误差的权重和对有限滚动时域估计的控制力[3]。任志玲根据弓网模型和接触力数据,利用预测控制技术预测下一时刻接触力,将预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误差,模型预测控制器通过电流变阻尼器将计算结果转换为接触力的控制输入量。实验结果表明能够有效提高弓网耦合质量[4]。 (五)神经网络模型。刘仕兵等将NARMA-L2模型应用到弓网振动控制系统中并给出了控制方案:控制系统分为系统辨识部分和控制部分。系统识别部分采用在线辨识,响应快迟滞小,增加了系统的实时性。系统首先从被控制系统 · 36 ·

PID控制原理与控制算法

PID控制原理与控制算法 5、1 PID控制原理与程序流程 5、1、1过程控制得基本概念 过程控制――对生产过程得某一或某些物理参数进行得自动控制。 一、模拟控制系统 图5-1-1 基本模拟反馈控制回路 被控量得值由传感器或变送器来检测,这个值与给定值进行比较,得到偏差,模拟调节器依一定控制规律使操作变量变化,以使偏差趋近于零,其输出通过执行器作用于过程。 控制规律用对应得模拟硬件来实现,控制规律得修改需要更换模拟硬件。 二、微机过程控制系统 图5-1-2 微机过程控制系统基本框图 以微型计算机作为控制器。控制规律得实现,就是通过软件来完成得。改变控制规律,只要改变相应得程序即可。 三、数字控制系统DDC 图5-1-3 DDC系统构成框图 DDC(Direct Digital Congtrol)系统就是计算机用于过程控制得最典型得一种系统。微型计算机通过过程输入通道对一个或多个物理量进行检测,并根据确定得控制规律(算法)进行计算,通过输出通道直接去控制执行机构,使各被控量达到预定得要求。由于计算机得决策直接作用于过程,故称为直接数字控制。 DDC系统也就是计算机在工业应用中最普遍得一种形式。 5、1、2 模拟PID调节器 一、模拟PID控制系统组成

图5-1-4 模拟PID 控制系统原理框图 二、模拟PID 调节器得微分方程与传输函数 PID 调节器就是一种线性调节器,它将给定值r(t)与实际输出值c(t)得偏差得比例(P)、积分(I)、微分(D)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 1、PID 调节器得微分方程 ????? ?++=?t D I P dt t de T dt t e T t e K t u 0)()(1)()( 式中 )()()(t c t r t e -= 2、PID 调节器得传输函数 ?? ????++==S T S T K S E S U S D D I P 11)()()( 三、PID 调节器各校正环节得作用 1、比例环节:即时成比例地反应控制系统得偏差信号e(t),偏差一旦产生,调节器立 即产生控制作用以减小偏差。2、积分环节:主要用于消除静差,提高系统得无差度。积分作用得强弱取决于积分时 间常数TI,TI 越大,积分作用越弱,反之则越强。3、微分环节:能反应偏差信号得变化趋势(变化速率),并能在偏差信号得值变得太大 之前,在系统中引入一个有效得早期修正信号,从而加快系统得动作速度,减小调 节时间。5、1、3 数字PID 控制器 模拟形式 离散化形式 )()()(t c t r t e -= )()()(n c n r n e -= dT t de )( T n e n e )1()(-- ?t dt t e 0)( ∑∑===n i n i i e T T i e 00)()( []0 00)()()()1()()()()(u n u n u n u u n e n e T T i e T T n e K n u D I P n i D I P +++=+? ?????--++=∑= 式中 )()(n e K n u P P = 称为比例项

振动主动控制系统

近年来随着各种高科技产业制程越来越精 密,相关的仪器设备对于环境振动隔离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半导体产业有许多设备都必须考虑降低环境振动,如曝光设备scanner、stepper,检验设备SEM、SPM、TEM、椭圆偏光仪等等,几乎每一台设备都需要安装隔振系统。 传统被动式隔振系统多半是以气垫弹簧或者是钢圈弹簧阻成,有些会再加入阻尼以降低自然频率的共振效果。适当的设计通常可以隔离频率在3、4 Hz以上的振动,而且越高频率的振动隔离效果越佳,但是却会放大低频率的振动,尤其是隔振系统自然频率的振动。对于结构第一自然频率超过20、30 Hz的多数仪器设备而言,这些无法隔离而传递上来的低频率地板振动在经过设备仪器结构体时,已经大幅衰弱而没有明显的影响。然而对于现代微奈米等

级的精密设备仪器而言,许多都对2、3 Hz的低频率振动十分敏感,变化缓慢的低频率振动可能对于承载大质量组件的梁结构造成类似静态弯曲的明显位移,造成系统内各个组件的相对运动,严重影响其定位的精度。例如,对于长行程的雷射量测应用,会产生光程的扰动;对于SPM(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会使光学影像模糊;或是造成电子束偏离预期的路径等等。因此,如何有效隔离低频率振动,以降低对超精密仪器设备的影响,一直是高科技产业所关切的问题。在整个科技界朝向微小化的过程中,硬盘储存密度越来越大、半导体制程的线宽越来越小、所有光学系统分辨率越来越高,这些发展将使得低频率微振动的主动控制研究益发显得重要。因此,国内自行研发一个符合微奈米等级之精密仪器设备振动规范需求的主动式隔振系统,实为高科技产业所迫切需要的。

PID控制算法控制算法

第五章 PID控制算法控制算法 5.1 PID控制原理与程序流程 5.1.1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 过程控制――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或某些物理参数进行的自动控制。 一、模拟控制系统 图5-1-1 基本模拟反馈控制回路 被控量的值由传感器或变送器来检测,这个值与给定值进行比较,得到偏差,模拟调节器依一定控制规律使操作变量变化,以使偏差趋近于零,其输出通过执行器作用于过程。 控制规律用对应的模拟硬件来实现,控制规律的修改需要更换模拟硬件。 二、微机过程控制系统 图5-1-2 微机过程控制系统基本框图 以微型计算机作为控制器。控制规律的实现,是通过软件来完成的。改变控制规律,只要改变相应的程序即可。 三、数字控制系统DDC 图5-1-3 DDC系统构成框图 DDC(Direct Digital Congtrol)系统是计算机用于过程控制的最典型的一种系统。微型计算机通过过程输入通道对一个或多个物理量进行检测,并根据确定的控制规律(算法)进行计算,通过输出通道直接去控制执行机构,使各被控量达到预定的要求。由于计算机的决策直接作用于过程,故称为直接数字控制。 DDC系统也是计算机在工业应用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5.1.2 模拟PID 调节器 一、模拟PID 控制系统组成 图5-1-4 模拟PID 控制系统原理框图 二、模拟PID 调节器的微分方程和传输函数 PID 调节器是一种线性调节器,它将给定值r(t)与实际输出值c(t)的偏差的比例(P)、积分(I)、微分(D)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 1、PID 调节器的微分方程 ?????? ++=?t D I P dt t de T dt t e T t e K t u 0)()(1)()( 式中 )()()(t c t r t e -= 2、PID 调节器的传输函数 ?? ????++==S T S T K S E S U S D D I P 11)()()( 三、PID 调节器各校正环节的作用 1、比例环节:即时成比例地反应控制系统的偏差信号e(t),偏差一旦产生,调节器 立即产生控制作用以减小偏差。 2、积分环节:主要用于消除静差,提高系统的无差度。积分作用的强弱取决于积分 时间常数TI ,TI 越大,积分作用越弱,反之则越强。 3、微分环节:能反应偏差信号的变化趋势(变化速率),并能在偏差信号的值变得太 大之前,在系统中引入一个有效的早期修正信号,从而加快系统的动作速度,减小调节时间。 5.1.3 数字PID 控制器 一、模拟PID 控制规律的离散化 二、数字PID 控制器的差分方程

一种自适应主动控制队列算法

一种自适应主动控制队列算法 摘要:本文针对red算法的参数敏感性没有根本性改善,主要讨论在分析网络状态和拥塞程度实现基于路由队列资源(缓冲)自适应调节分组丢弃策略从而修改red算法丢包策略, 使路由队列长度稳定在参考值附近。 关键词:red 拥塞控制路由缓冲资源 本文在分析red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aqm算法,能够动态调整参数,并且采用非线性函数代替原有的丢包率计算方法.通过动态调整来调整向源端发送拥塞通知的速率,维持队列的稳定;通过新丢包率计算方式,提高缓冲的利用率和使队列长度尽量稳定于期望值附近。 1、一种新的自适应red算法 本算法改变red算法丢包率与当前队列平均长度成正比(),丢包率随成线性增长关系,在时丢包率迅速到1的方式,采用一种非线性函数使得使得丢包率在附近取值趋近零,这样可以吸纳更多的包进入队列,有利于系统资源的利用,同时当采用一种增长方式,能够让迅速变化且灵敏而又平滑地由趋近1.本算法不在使red算法的静态不变,修改为自适应调节,调节范围为.以减轻队列震荡和抖动。(1)时 (8) 丢包率相对于red算法在附近取值更趋近零,并且随着参数k的取值而改变.k值决定队列的期望值,如果是期望值是,则k值取2。 (2)调整算法

修改算法描述如下: 2、结语 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算法,新算法在队列控制和丢包率控制方面优于red算法。 参考文献 [1]s. floyd,v.jacobson.random early detection gateways for congestion avoidance.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1993,1(4):397-413. [2]f.p.kelly,a.maulloo and d.tan.rate control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shadow prices,proportional fairness and stability.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1998,49: 237-252. [3]w. feng,d.kandlur,d.saha,et al.a self-configuring red gateway.in:proceedings of ieee focom.newyork: ieee communications soiety,1320-1328.

自动控制学习笔记(PID控制原理)培训课件

自动控制学习笔记(P I D控制原理)

PID 控制原理 PID 算法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控制策略之一,由于其算法简单、鲁棒性(系统抵御各种扰动因素——包括系统内部结构、参数的不确定性,系统外部的各种干扰等的能力)好及可靠性高而被广泛地应用于过程控制和运动控制中。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PID 控制被广泛地加以应用,不同的PID 控制算法其控制效果也各有不同。 将偏差的比例(Proportion )、积分(Integral )和微分(Differential )通过线 性组合构成控制量,用这一控制量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这样的控制器称PID 控制器。 模拟PID 控制原理 在模拟控制系统中,控制器最常用的控制规律是PID 控制。 常规的模拟PID 控制系统原理框图如图所示。 + r(t) + e(t) + u(t) y(t) - + 模拟PID 控制系统原理图 该系统由模拟PID 控制器和被控对象组成。图中, r(t )是给定值, y(t )是系统的 实际输出值,给定值与实际输出值构成控制偏差e (t ) (te ) = r(t ) ? y(t ) (式1-1) e (t )作为PID 控制的输入,u (t )作为PID 控制器的输出和被控对象的输入。所以模拟PID 控制器的控制规律为 u(t ) =Kp [e (t ) +dt +Td ] (式1-2) 其中:Kp ―― 控制器的比例系数 Ti -- 控制器的积分时间,也称积分系数 Td ―― 控制器的微分时间,也称微分系数 1、比例部分 比例 积分 微分 被控对象

比例部分的数学式表示是:Kp*e(t) 在模拟PID控制器中,比例环节的作用是对偏差瞬间作出反应。偏差一旦产生控制器立即产生控制作用,使控制量向减少偏差的方向变化。控制作用的强弱取决于比例系数Kp,比例系数Kp越大,控制作用越强,则过渡过程越快,控制过程的静态偏差也就越小;但是Kp越大,也越容易产生振荡,破坏系统的稳定性。故而,比例系数Kp选择必须恰当,才能过渡时间少,静差小而又稳定的效果。 2、积分部分 积分部分的数学式表示是: 从积分部分的数学表达式可以知道,只要存在偏差,则它的控制作用就不断的增加;只有在偏差e(t)=0时,它的积分才能是一个常数,控制作用才是一个不会增加的常数。可见,积分部分可以消除系统的偏差。 系统的超调量。积分常数Ti越大,积分的积累作用越弱,这时系统在过渡时不会产生振荡;但是增大积分常数会减慢静态误差的消除过程,消除偏差所需的时间也较长,但可以减少超调量,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当Ti较小时,则积分的作用较强,这时系统过渡时间中有可能产生振荡,不过消除偏差所需的时间较短。所以必须根据实际控制的具体要求来确定Ti。 3、微分部分 微分部分的数学式表示是:Kp*Td 实际的控制系统除了希望消除静态误差外,还要求加快调节过程。在偏差出现的瞬间,或在偏差变化的瞬间,不但要对偏差量做出立即响应(比例环节的作用),而且要根据偏差的变化趋势预先给出适当的纠正。为了实现这一作用,可在PI控制器的基础上加入微分环节,形成PID控制器。 微分环节的作用使阻止偏差的变化。它是根据偏差的变化趋势(变化速度)进 修正。微分作用的引入,将有助于减小超调量,克服振荡,使系统趋于稳定,特别对髙阶系统非常有利,它加快了系统的跟踪速度。但微分的作用对输入信号的噪声 进行滤波。 微分部分的作用由微分时间常数Td决定。Td越大时,则它抑制偏差e(t)变化的作用越强;Td越小时,则它反抗偏差e(t)变化的作用越弱。微分部分显然对系统稳定有很大的作用。 适当地选择微分常数Td,可以使微分作用达到最优。 数字式PID控制算法可以分为位置式PID和增量式PID控制算法。 1.位置式PID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