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师108语录

蕅益大师108语录

1.修心养性,方能大有作为。

2. 心中有佛,心中无尘。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 知足常乐,不贪不妄。

5. 修行之路,唯静能安。

6. 真正的财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7. 心中有爱,人生无悔。

8.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9. 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世界。

10. 慈悲为怀,心存真善美。

11. 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爱换爱。

12. 德行在身,言行为表。

13. 不挑剔他人,不埋怨自己。

14. 心中有信,路上无忧。

15.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和服务。

16. 慈悲为怀,修身养性。

17. 心中有爱,放下执念。

18. 以诚为本,以信为基。

19. 每一次的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

20. 做一个善良的人,活在爱中。

21. 以和为贵,以和为美。

23. 不以形相,不以言语。

24. 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25.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和服务。

26. 以爱为魂,以慈为本。

27. 心中有爱,心中有悲。

28. 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爱换爱。

29. 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世界。

30. 以诚为本,以信为基。

31. 慈悲为怀,心存真善美。

32. 知足常乐,不贪不妄。

33. 不挑剔他人,不埋怨自己。

34. 修心养性,方能大有作为。

35. 以和为贵,以和为美。

36. 每一次的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

37. 做一个善良的人,活在爱中。

38. 真正的财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39. 心中有佛,心中无尘。

40. 心中有信,路上无忧。

4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2. 德行在身,言行为表。

43. 心中有爱,人生无悔。

45. 修行之路,唯静能安。

46. 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爱换爱。

47.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和服务。

48. 慈悲为怀,修身养性。

49. 以诚为本,以信为基。

50. 每一次的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

51. 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世界。

52. 以和为贵,以和为美。

53. 心中有爱,放下执念。

54. 以爱为魂,以慈为本。

55. 不以形相,不以言语。

56. 知足常乐,不贪不妄。

57. 不挑剔他人,不埋怨自己。

58. 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59.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和服务。

60. 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爱换爱。

61. 慈悲为怀,心存真善美。

62. 心中有佛,心中有道。

63. 以诚为本,以信为基。

64. 修心养性,方能大有作为。

65. 做一个善良的人,活在爱中。

66. 心中有爱,人生无悔。

67.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68.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9. 德行在身,言行为表。

70. 修行之路,唯静能安。

71. 以和为贵,以和为美。

72. 每一次的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

73. 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世界。

74. 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爱换爱。

75.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和服务。

76. 慈悲为怀,修身养性。

77. 以爱为魂,以慈为本。

78. 心中有爱,放下执念。

79. 以诚为本,以信为基。

80. 知足常乐,不贪不妄。

81. 不挑剔他人,不埋怨自己。

82. 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83.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和服务。

84. 每一次的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

85. 做一个善良的人,活在爱中。

86. 心中有佛,心中无尘。

87. 不以形相,不以言语。

88. 慈悲为怀,心存真善美。

89. 心中有信,路上无忧。

90. 修心养性,方能大有作为。

91. 以和为贵,以和为美。

9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3. 德行在身,言行为表。

94. 修行之路,唯静能安。

95. 心中有爱,人生无悔。

96.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97. 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爱换爱。

98. 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世界。

99. 以诚为本,以信为基。

100. 慈悲为怀,修身养性。

101.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和服务。

102. 心中有爱,放下执念。

103. 以爱为魂,以慈为本。

104. 不挑剔他人,不埋怨自己。

105. 知足常乐,不贪不妄。

106. 真正的财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107. 心中有佛,心中有道。

108. 每一次的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

古代高僧、高道大德悟道诗

古代高僧、高道大德悟道诗 一、唐.寒山《寒山诗》 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 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 寒山,居浙江天台始丰县西四十公里的寒岩幽窟中,因不详其姓氏,故以“寒山”称之,又称寒山子或贫子。寒山常至国清寺,有僧名拾得,与寒山交友。传说其为文殊菩萨之化身,与丰干(弥陀化身)、拾得(普贤化身)号称“三圣”。又以三者皆隐栖天台山国清寺,故亦称“国清三隐”。 二、唐.庞蕴《联灯会要》卷六 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庞蕴(???八○八),唐代著名在家禅者。字道玄。世称庞居士、庞翁。湖南衡阳人。曾参谒石头希迁,颇有领悟。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齐峰、百灵、松山、大梅法常、洛浦、仰山等禅林硕德频相往来。后参礼马祖道一,于言下领旨,顿悟玄机。元和年间,偕家人躬耕于鹿门山下,其妻、子均因之彻悟。遗有《庞居士语录》。 三、唐.大梅法常《景德传灯录》卷七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法常大师(七五二??八三九),唐代僧。湖北襄阳人。师志于禅,初于马祖道一处参学。后隐于大梅山(浙江鄞县)静修。一日,一僧奉马祖之令,至大梅山对师道:“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马祖闻之而谓:“梅子熟也!”自此法誉大彰,学人四至。

四、唐.黄檗希运《宛陵录》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希运(???八五○),唐代僧。福州闽县人。幼出家于洪州黄檗山,聪慧利达,学通内外,人称黄檗希运。相貌殊异,额肉隆起如珠。至洪州谒百丈怀海,得百丈所传心印。后于黄檗山鼓吹直指单传的心要,时河东节度使裴休镇宛陵,建寺,迎请说法。门下有临济义玄、睦州道踪等十数人。所述有《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广行于世。 五、唐.香严智闲《景德传灯录》卷十一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香严智闲(???八九八),唐代僧。青州(山东益都)人。初从百丈怀海出家,后谒沩山灵佑禅师,不契,泣涕辞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砾击竹作声,廓然有省,乃悟沩山秘旨,因嗣其法。住于邓州香严山,化法大行,净侣千余人,世称香严禅师。 六、唐.洞山良价《洞山良价禅师语录》 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洞山良价(八○七??八六九),唐代曹洞宗之祖。越州会稽(浙江会稽)人。于五泄山礼灵默禅师披剃。曾访沩山灵佑禅师,参“无情说法”公案,不契。受指示往诣云岩昙晟禅师,问无情说法之义,辞归时,涉水睹影,大悟前旨。于江西洞山弘扬佛法,门风颇振。其嗣法弟子有云居道膺、曹山本寂、龙牙居遁等二十余人。尤以本寂的法系,称作曹山,合称之,即为曹洞宗。着有?宝镜三

格言别录

格言别录 弘一法师编订 ●学问类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广州香山书院楹联)○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刘忠介《人谱》六条)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存养类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 ○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舛谬戾,可胜言哉?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

论语名句:吾与回言终日 不违 如愚

论语名句: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子曰:“吾与回(1)言,终日不违(2),如愚。退而省其私(3), 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2)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3)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解释翻译】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 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 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这是孔子评论他的弟子颜回。朱子的解释,「回,孔子弟子,姓颜,字子渊」。回是他的名,他的字是子渊,所以有时候我们也称为 颜渊,或者颜子渊。这是孔子最欣赏、最喜爱的弟子,他的德行,这 个段是孔子赞叹他。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孔子跟颜回谈话的时候,谈了一 整天,颜回都「不违如愚」。不违就是毫无防碍的意思,朱子讲的 「不违者,意不相背,有听受而无问难也」。这个学生非常老实听话,老师教什么,没有任何的违逆,全盘接受。他只听受而没有问难,他 不会拿出一些话来反驳,或者是故意提出问题来刁难老师,或者是考

考老师,他没有那种心,完全是顺受,顺畅无碍。表面上看,从早到 晚老师给他讲什么,他仅仅点头听受,不问一句话,好像一个愚人, 实际上大智若愚。 西汉孔安国先生的批注说,「不违者,无所怪问,于孔子之言, 默而识之,如愚」,他没有那些奇怪的问题。我过去在大学里面教课,在美国、在澳洲,这都是教西方的人、孩子,常常有很多学生提出很 多怪问题,这是什么?他妄想多。老师给他讲,他还没理解消化,他就 想出另外一个意思,就去问老师,跟颜回就不一样了。颜回对孔子的话,「默而识之」,默是沉默,他不讲话,识之就是记在心里,完全 接受,自己去消化吸收。看起来像愚人,实际上他不愚。你看后面孔 子就说,『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这个私,朱子解释,「谓燕居 独处,非进见请问之时」,就是他独处的时候,他没有来上课,他回 家了,这是燕居。自己一个人在,他独处,这是讲他在私的时候,私 下里,并不是向老师请问问题学习的时候。在私下里,当然也常常跟 一些同参、学友讨论,那么孔子在旁边也能够观察到。他跟几个弟子 一起言谈,发现他能够「亦足以发」,「发,谓发明所言之理」。也 就是他能把孔子的教诲发明出来,把老师讲的义理发挥出来。 譬如有时候,其它的同学也来请教他,他的回答完全是使用老师 讲的这个道理。证明他听懂了,他消化了,变成自己的观点了。所以 孔子看出来,颜回并不愚,这是大智。所以在诸多弟子里面,我们就 能够体会得,其它的弟子听老师讲课,他都有很多问题提出来,只有 颜回他没有问题。当然如果真有问题是应该提出来,也不能憋在心里,自己胡思乱想也想不通。 但是颜回他的水平高就高在他一听就懂,所以他没有什么问题, 都听懂了。听懂了他就能去做,正是学而时习之,所以他不亦悦乎, 他不改其乐。我们问他何以能够一听就懂?秘诀在哪?秘诀就在于他专注,听讲的时候他思想不开小差,他集中精神,全神贯注,没打一个 妄念,心很清净。这个清净,就非常容易能够理解老师所讲的教诲。 心不清净,老师讲,讲得再明白都听不懂。

论语名句: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

论语名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解释翻译】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这里讲到『君子不重,则不威』,「重」就是庄重的意思,「威」是威仪,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仪。换句话说,什么是威仪?庄重就是威仪,轻佻就没有威仪。『学则不固』,「学」就是前面所说的学而时习这个学,学习圣贤之道,而且要时时落实圣贤的教诲,这叫学而时习。「学则不固」,「固」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孔安国批注里讲的,孔安国是汉代的学者,他讲固当蔽字讲,蔽就是蔽塞,蔽塞不通,人能够求学就不会蔽塞。这是讲学则不固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这个「学则不固」是连着前面「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连着讲的,是讲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仪,即使是学也不坚固。后一种说法就是朱夫子的解释。因此庄重也是对学很重要的。 怎么样庄重?『主忠信』就庄重。如果没有忠信,当然就没有庄重。所以学以忠信为主,那你自然能庄重,你的学业也能坚固。有坚实的基础,你这个人就会有威仪,他有实学。「主忠信」,在郑康成的批注里面讲,主是当亲字讲,亲近,亲近忠信之人,就是以忠信之人为师。『无友不如己者』,在忠信这方面比不上自己的,你不要以他为师,不要跟他们交朋友,就是不要向他们学习。这样讲法也很好,两种说法不矛盾。你自己能够忠信,自然你就愿意亲近忠信之人,自然你就不会跟那些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所以忠信是孔老夫子之大道,一以贯之,贯穿了整个圣学之道。

论语名句: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

论语名句: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攻(1)乎异端(2),斯(3)害也已(4)。” 【注释】 (1)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2)异端:不准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3)斯:代词,这。 (4)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解释翻译】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准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这个攻当作治字讲,所以古人讲读书叫「攻书」,攻是什么?就 是治学、学习的意思。那么雪公引何晏《集解》里头讲,「攻,治也,善道有统,故殊途而同归。异端,不同归者也」。这里解释攻是治、 治学的意思。假如是学习善道,「善道有统」,这统是什么?统一,它 的根源是相同的,所以能殊途同归。譬如说学礼、学乐,过去讲礼乐,有人从礼入手,学到最后通了,一通就百通,他乐也通了。那有的人 从乐入手,通了之后,礼也通了,殊途同归。这是善道,一定是通到 同一个根源,这根源是什么?自性,礼乐都是自性的一种表达形式,性 德流露。就好像佛法里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能通到自性,都是善道,殊途同归。通到自性之后,全通了,所有法门都通了。 那我们要入,要从一个法门入,不能够学得太多。学得太多,这 就很难入,就像这一个厅堂里头许多门,你只能从一个门入,你不能

从两个门入,你两个门怎么入?你分身无术。所以这个是讲的专攻,这 攻有专攻的意思,这是宋朝范祖禹他讲的,这个攻是专治,有个专的 意思。讲一门深入,这也很好。深入到最后就通了,譬如说我们学经典,儒释道三家,我任选一部,这一经通,一切经通。这是讲攻的意思。 那么异端,是不能够归到根源自性上的,不同归,它是殊途就不 同归,那是什么?邪法,旁门左道,这个佛法里讲外道。什么叫外道? 心外求法就叫外道。因为心外无法,你去心外求法,求不来的,必定 是回归自心,你才能够通。所以你去学那种外道,心外去求法,甚至 学的是旁门左道,邪法,那你永久归不来了。所以这个危害就不浅, 这讲「攻乎异端,斯害也矣」,这是危害不浅。 那么有的人讲,这个异端是讲两端,圣人讲中道,要用中,不能 够偏执于一端。假如偏执一端,这也是有害。这个说法也讲得很好, 就是不能极左,也不能极右,左道和右,这两边都不行,要用中。 那么有的说异端,这解释像皇侃批注里面讲,异端是杂书,他是 讲的诸子百家,那么也有的讲是其它的这些技艺,这都是什么?异端。 这种说法可以参考。那么假如这样说法,攻乎异端,就是讲我们学、 治学,一定要专一,专一在正道上,不能够学杂。你学诸子百家,许多,看许多杂书,学许多其它的这些技艺,学杂了,这个就有害,为 什么?你学不精了,你是样样通,样样松。要精,才能通,精通。这是 讲学,学习要懂得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种说法也很好。 朱子的解释,他说这个攻就是专治的意思,这是引宋儒范祖禹, 范氏说的专治,就好像治木石金玉这些工艺,这叫专攻。他讲「异端,非圣人之道」。那么范氏讲「杨墨之学」,孟子批判杨墨之学,这属 于异端。假如学这些,还要专攻这些,这就有害。朱子把这个意思还 引申,就变得很偏颇了,他引程子的意思说,佛家的言论就好像杨墨 的言论,这属于异端。甚至他还讲,「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所以其害为尤甚」,这是批判佛法,所以他说学者要远离。那么 这一种说法是偏颇了,他不能够真正领会佛法的真实义理,也是一知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3)比而不周。” 【注释】 (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解释翻译】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这一章是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品德而言,君子是有德之人,小人是无德之人。在《论语》里面,把君子和小人对比着来说,有许多的章节。这里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讲周和比两个字。什么叫周,什么叫比?古注里面有不同的说法,都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合起来看,这样去体会君子之德。 首先一个,周和比当作公和私来讲,这是第一种讲法,周是公,比是私。也有的讲是义和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义和利来讲。那么也有的说普遍与偏党,周是普遍,比是偏党。雪公老人主张依公私这种讲法,就是周是讲公,比是讲私。君子大公无私,这就是「周而不比」,那么小人是反过来。所以君子办事,存心都是为公,没有私心,没有自私自利。平常修养,也是致力于去其私心,存其公心,这就是周而不比的意思。

那么小人办事,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他不 是第一念为公。在公与私有冲突的时候,他选择私而废弃公。那么没 事的时候,小人心里所想的,所盘算的都是自私自利的这些打算,没 有为社会大众,为天下人考虑过,这叫「比而不周」。为什么小人会 这样?他心量太小了,为什么叫小人?小心量,只想到自己。顶多想到 自己一家,再大的他就想不到了,他不同意去想。君子心量大,起心 动念为天下。他不是为一身、一家、一国,他是为天下。那么圣人, 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他所想的都不止一个天下,这一天下就一个地球,还是小。那地球以外的,其它的星球,其它的世界?所以这心量还 不够大。圣人心量是涵盖整个宇宙,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周而 不比,这周到极处了。 雪公又引古注,孔安国他的说法,这是西汉的经学家,孔老夫子 的十一世后裔,说「忠信为周,阿党为比」。君子忠信,主忠信,这 讲他的内心公正、正直,言而有信,这是周的意思。这阿党的阿是曲媚,阿谀奉承,喜爱攀缘巴结,党是结党,这是小人的行为。 又引《皇疏》,皇侃的《注疏》说「周是博遍之法,故谓为忠信。比是亲狎之法,故谓为阿党」,这是解释孔安国的意思。为什么能够 有忠信?因为他心量广博周遍,心量很大。他为公,不是为私,他就有 忠信。假如心中有偏私,这心就不正了。不正了,就不能忠。你看, 心上面有一个中字,这讲到心是摆在中正的位置上,那叫做忠心。为 什么会不忠?就是因为心有私。心不忠,言就不信了。这个阿党就是讲 亲狎之法。我们看到小人喜爱跟人巴结,讨好,见到达官贵人,赶忙 就起阿谀奉承的心,跟他亲近。这个亲狎,狎也是亲近,亲近里头没 有庄重,外表不庄重,内心没有忠信,完全是为了依附这些权贵,得 到自己的利益,不外乎为名闻利养,那这种人,孔子谓为小人,不齿。 皇侃又引古注讲的,「理备故称周,无私故不比」,这都是解释 周和比的意思,我们多种批注合起来看,去体会里头的意思。理备就 是得到天理,能够得到天理,心就正。天理是什么?知道天下与我本为 一体。再广博的来说,宇宙万物与我一体,所以谈这个私没有意义,

论语名句: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论语名句: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解释翻译】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这一章是孔子的*子夏来向夫子问孝道。朱子解释『色难』这两个字,说到「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孔老夫子回答问题都是简明扼要,谈到行孝之道,在这里孔子只讲了色难两个字,后面那是衍伸来说明的。这色难的色,就是颜色,我们的面容;难就是不容易。这里讲的色难,就是讲在侍奉双亲的时候,最

不容易的是我们的颜色。因为用饮食、劳务来供养父母,不算是难事,但是能够和颜悦色来侍奉父母,这就难得了。 那我们想,可能子夏有这么一个毛病。其实子夏是孔子的高徒,他这点小毛病并不妨碍太多。那我们想想我们自己,侍奉父母的时候有没有做到和颜悦色?子夏,我们能想象出来,一定能够在饮食服务上做得很好,大概是有时候这个脸色难看一点。而我们?比起子夏又差得很远了。当父母有需要的时候,很可能我们是绷着脸,装出一个很不以为然的样子,很不情愿的样子,逼得父母都不好意思再开口让我们服务供养。所以侍奉父母,一定要有和颜悦色。这是有真正一颗孝心,能够由衷的爱自己的父母,自自然然,诚于中而形于外,内心能够和顺、孝顺,外表一定有和悦的颜色。所以讲到色难,根源在于这个心难,那个真诚的孝心难得。所以养父母,光是用饮食、物质来供养,不算什么,要真有能养父母之心那种表现。 底下孔子就举一个例子来讲,突出色难。他说『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有事情要做的时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做儿女,一种是做学生。事亲和事师,道理是一个样子,所以孔子在这里举*,两个说法都合适。「有酒食」这个食,古音念嗣,现在我们都念食,它是一个名词,饭食的意思。先生是对*而言,如果把*当作儿女讲,那先生就当作父兄讲。所以朱子是这个认为,他说「先生,父兄也」。馔就是饮食,这是做动词讲,吃这个饮食。「曾是,以为孝乎」,这个曾当尝字讲。 这个话的意思,朱子解释说,「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

论语名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名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为政以德(1) ,譬如北辰(2) ,居其所(3) 而众星共(4) 之。” 【注释】 (1) 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实行统治,即“德治”。 (2) 北辰:北极星。 (3) 所:处所,位置。 (4) 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解释翻译】 孔子说:“ (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这个共实际上念拱,共有向的意思,围绕、相向这个意思。朱子在《集注》里面解释说:「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这个为政的政,我们讲这是把持政治,这叫为政。谁是为政的?这个国的领导人,这是为政者。为政的意思,朱子说这个政就跟正邪那个正,就是准确那个正是一个字。它的意思,「政者,正也」。「正人之不正」, 人有不正的地方,你把他正过来了,这叫为政。 这里面也有出处的,《论语》里面就有一章讲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季康子是鲁国三家大夫之一,三大家他是的一家大夫。他把

持朝政,治理得不好,所以他要向孔子问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夫子就讲,「政者,正也」。政治是什么意思?就是公正无私这个正。你守住公正,你给大家做个好榜样,「子帅以正」,子是对季康子的尊称。说您老人家「帅以正」,帅是表率,你给大家表演出正的样子,以身作则,谁敢不正?整个国家也就正。你把持朝政,你正了,大家都正。「己身正,不令而从」,你不用下命令,大家都跟着你学了,都会做得正。如何得正?要『为政以德』,用道德。所以正的标准是德,符合道德的就叫正,不符合道德的就不正。 朱子解释,「德之为言得也」。德这个字能够当那个得到的「得」那个字来讲。什么意思?「得于心而不失也」。这个道德,你真正按照道德而行,你就能够得民心,不失民心,你就不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关键是为政者自己要行得正,这叫「为政以德」。 夫子用了个比喻,『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子解释说:「北辰,北极,天之枢也。」这个北辰实际上是北极的意思,有古注把北辰做为星的名字,可能是北极星,但是好像有点牵强。朱子这里是说北极,那是指方位,是天之枢也。枢就像这个门,它的中轴,门绕着这个中轴转。它之所以能开关,它因为有轴,那个门户有个轴。这里就是地球北极跟天空相对的地方,那一个空间就叫北辰。 因为我们地球在转,所以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所有的天上的星星都围着北极这个方向在转。所以这北极指向的地方就好像一个门的中枢、轴,所有的星星跟着它转。所以它「居其所,不动也」,也就是说,北极指向的天空,这个空体是不动,就好像门的轴,它是不动,门在动,围着轴在动。「众星共之」这个共就是向的意思,「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所有的星星围着北极这样的一个空体,这个中轴在环绕。用这样的一个比喻来比喻人君、,就好像这北辰一样。众星比喻他的大臣和他的百姓。为政者、领导人,能够「居其所」而不动,所有的臣民就围绕着转,就是围绕拥护他。为什么?因为他为政以德。 所以朱子说,「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他

论语名句: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论语名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àng。 【解释翻译】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是孔子一个弟子,子游向夫子问孝,问行孝之道。『子游』,朱子解释说,「孔子弟子,姓言,名偃」,言偃。这位弟子是在孔门四科里面文学的,他跟子夏两个人,子游、子夏两个都是文学。孔门四科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他在这里问孝,他没有问文学方面的事,他问德,孝是德之本。虽然他是文学第一,他问的是德行,从这里我们也能够了解到,其实孔门所有的教育,四科都是建立在德行基础上,文学也是以德为本。如果没有德行的

文学,那怎么能称为真正的文学!所以子游在这里问孝,也给我们一个很深的启示。从事文学,就是我们讲的精神修养,艺术的这些创作工作的人,这是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必定是以德为本,为弘扬道德服务的。 他向夫子问孝,夫子的回答,『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养朱子说,「谓饮食供奉也」。这个养在古代的时候,古音是读样,我们这里用今音,用现在的比较容易懂。这个养就是奉养。孔子说今之行孝的人,今是现在,今天的社会,他们以为行孝就是能养。这个「是谓能养」的是字,按照邢昺的《注疏》作唯字讲,谓是说,所以是谓就是唯说」。所以今之孝者,唯说能养,只是说能养父母就行。能养父母,这就是孝吗?孔子这个语气一转,底下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养何止是为人子,「至于犬马」,犬是狗,马是家里养的,这些都是畜生,牲畜,牠们都是为主人服务的。狗能看家,马能当坐骑,这些牲畜都能够以牠的体力来奉养主人,这叫能养。「至于」,这是把这个两件事连在一起讲,为人子能养父母跟犬马能养主人,这两件事连在一起讲,让我们通过这样的模拟,了解到底孝是什么含义。 『不敬,何以别乎』,犬马也能够养主人,但是牠不知道敬主人,牠只是完全服从,被逼的服从,被驯服的。牠不会再主动想着,主人有什么其它需要,就做牠自己能做的那件事情。如果人不知道对父母礼敬,就像夫子前面讲的,「生,事之以礼」,只是给父母一些衣食,父母的基本需要能满足,乃至给父母再好的物质的供养,但是不能恭敬父母,这跟犬马又有什么区别?犬马也是养父母,养主人,你为人子养父母,你看这两个模拟,为人子跟

蕅益大师108语录

蕅益大师108语录 1.修心养性,方能大有作为。 2. 心中有佛,心中无尘。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 知足常乐,不贪不妄。 5. 修行之路,唯静能安。 6. 真正的财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7. 心中有爱,人生无悔。 8.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9. 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世界。 10. 慈悲为怀,心存真善美。 11. 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爱换爱。 12. 德行在身,言行为表。 13. 不挑剔他人,不埋怨自己。 14. 心中有信,路上无忧。 15.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和服务。 16. 慈悲为怀,修身养性。 17. 心中有爱,放下执念。 18. 以诚为本,以信为基。 19. 每一次的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 20. 做一个善良的人,活在爱中。 21. 以和为贵,以和为美。

23. 不以形相,不以言语。 24. 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25.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和服务。 26. 以爱为魂,以慈为本。 27. 心中有爱,心中有悲。 28. 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爱换爱。 29. 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世界。 30. 以诚为本,以信为基。 31. 慈悲为怀,心存真善美。 32. 知足常乐,不贪不妄。 33. 不挑剔他人,不埋怨自己。 34. 修心养性,方能大有作为。 35. 以和为贵,以和为美。 36. 每一次的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 37. 做一个善良的人,活在爱中。 38. 真正的财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39. 心中有佛,心中无尘。 40. 心中有信,路上无忧。 4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2. 德行在身,言行为表。 43. 心中有爱,人生无悔。

论语名句: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论语名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 【注释】 (1)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解释翻译】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觉、就可以当老 师了。” 这章是讲如何来学习。这个温,就是温习。故,是所学的学问, 已经学过的。这个新,就是所学而新有所得的这些学问。譬如说我们 读书,已经读过的书,我们再加读诵思惟,古人讲温书,就是温故。 尚未读过的书,现在正在研读,以求了解书中所载的道理,这就是知新。所以温故知新是随时吸收新知,而又研究已得之学。新学的,必 定是在已经学过的学问基础上再提升。那么持续的『温故而知新』, 这是好学。如此好学,就可以为人师。 朱子的《集注》里面讲,「温,寻绎也」。这个寻绎就是回顾和 研究的意思。「故者,旧所闻」,就是过去所闻的,所学的。「新者,今所得」,现在所得的。朱子讲「温故而知新」,说法有他新颖之处,他怎么说?「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 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他这里是由温故来发明 新的意思。

他说「学能时习旧闻」,学了道理,能常常来温习。这个习,粗 浅的来讲是温习,再深一步讲,这个习有练习、实践的意思,落实的 意思。就是把所学的,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当中,待人处事接物,都能运用你所学的,这叫「学能时习旧闻」。正如「学而篇第一章」 讲的,「学而时习之」,这是讲到温故,不是说仅仅记在口上,口里 能讲。这里是你真正入了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行为当中,那么你就每 有新得了。圣贤学问果然能够落实,能够运用到你的待人处事接物当中,你才有新得。这个新得就是你有悟处,你真正能够实证圣贤的道理。这个圣贤的道理,不是仅仅圣贤人的境界,你把它转成自己的境 界了。 学问是包括信、解、行、证四个阶段。首先我们能相信,圣贤人 所说的话是真理,然后你去理解。假如只停留在信和解上,这不能叫 真实学问,这就是后面讲到的「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真正真 实的学问是什么?你要去行,你要真干。譬如说圣贤教我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你真正落实到自己的心行上。你真干,行有所得, 就是朱夫子这里讲到的每有新得。这个得是你真正证得了,信解行证,证是什么?证明了,证明圣贤所说的是真的,你自己真有体验。 「则所学在我」,这个学才是实学,变成我自己真正的学问了, 不是圣贤的学问,是我的学问。换句话说,你不知不觉入圣贤之域。 运用这些圣贤道理,其应无穷,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你都能运用,你都能发明圣贤之道,这种人才可以称为人师,你 可以真正做人的老师。所以朱子这个见地很难得,不是说我在读圣贤 的典籍,持续的温习,持续的背诵,这叫温故;又持续的新学一些知识,这叫知新,这个讲得浅。朱子他悟到温故知新是你真刚要落实圣贤学问,然后你有新得,这个新得的体验就是知新。知新从哪来的?从温故 得来的,也就是你真正学了之后,去实习、去真干,这才有新得,你 才有知新。 那么朱子在底下,又反面来更加增强这个论点。他说「若夫记问 之学,则无得于心」,什么叫「记问之学」?我们读《论语》,字都会

论语名句:礼之用 和为贵

论语名句:礼之用和为贵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解释翻译】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前面我们有提到,有子是有若,是孔老夫子的学生。他

这里讲到『礼之用,和为贵』,礼是什么意思?朱子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这个礼实际上反映的是天理,所以说「礼者,天地之序也」。天地是代表什么?自然,自然而然就有这样的一种规矩,这是礼。所以它是天理的表现,「节文」可以解释成表现。「人事之仪则」,人与人之间,待人、处事、接物时候所遵守的礼仪、规则。这些礼仪规则,其实不是说圣人制定出来约束我们,不是的,实际上是自然的秩序。我们必须要遵守自然的秩序,也就是符合礼,才能真正得到幸福美满。所以不要把它误解为圣人的那种约束、那种法律、那种规章制度来制约我们。圣人没有这个意思,只是希望我们更幸福,更美满。循着礼,我们就能够回归本性,它是性德的流露。 『和为贵』,这个和朱子解释「和者,从容不迫之意。」也就是说,他遵守着礼,这个用是表现在他从容不迫。这个意思有一些牵强,在这里我们不这么讲。我们来看李炳南老先生的批注说,礼就是规矩,这个讲得很实在。讲规矩,是不能乱。但在用的时候,应当以和为贵。所以这个和是解释为和谐,礼的用处就在于和谐,以和谐为贵。如果说遵循礼反而不和谐,遵循的礼这方面也有问题,它的目的是以「和为贵」,也就是恢复和谐。 我这里讲恢复和谐,不讲构建和谐,是因为和谐我们本来就有,本来的面目,不是说你创造出来的。只要你能够把障碍和谐的东西放下,就能恢复本来的和谐。这个和谐包括三种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说地球、太空、宇宙,这大自然要和谐;也包括人与不同维次空间生命的和谐。这三重和谐,是礼的用处,礼的方向。

论语名句: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名句:父母唯其疾之忧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解释翻译】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这是孟武伯向孔夫子请教孝道的含义。朱子的解释说「武伯,懿子之子,名彘」。孟武伯就是孟懿子的儿子,也是孟孙家族,他来继承他父亲的地位。他是姓仲孙,名彘。刚才讲到的是孟懿子问孝,现在是他儿子孟武伯来问孝,孔老夫子的回答又不一样。 孔老夫子讲『父母惟其疾之忧』,为什么这个回答又不一样?这都是针对提出问题的人,他的问题,他自己的根性,以及他的毛病习气,这么回答是能帮助这个人觉悟。孔子这里的意思,朱子解释说,「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

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这个解释很好,说父母都爱儿女,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就是关怀无微不至。对于儿女的身体,当然也是非常的关心,唯恐儿女有疾病,所以常常以为忧。所以「惟其疾之忧」,这个疾就是疾病,其就是儿女,当儿女讲,那么也有的批注说是父母,这也未尝不可。 朱子这里的解释很有道理,说父母担心儿女有病,常常会忧虑,正所谓「身有伤,贻亲忧」,那么「德有伤,贻亲羞」,身体不能有病,我们的道德,德行也不能有病。所以「人子体此」,就是做儿女的体会到这一点,应该以父母之心为心。父母忧虑我们的身体,那我们自己也要懂得保养好身体,不能生病,生病这就让父母忧虑了。有这样的一个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守身体跟守德是一样,所以这里讲的守身,它的意思是广泛的,不仅身体没毛病,道德也不能亏欠。因此一言一动都是非常谨慎,不敢骄慢、放逸,这叫守身。就怕身有瑕疵,德有亏欠,这怎么能叫孝?真正有这样的一种谨慎的操守,念念以父母之心为心,这就可以称为孝。 朱子又提到另外一种说法,「旧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亦通」。这前一种说法,是儿女为了不使父母担心,所以守身谨慎,不让身有疾病,也不让德有亏缺,是这样的一种谨慎的心,这叫孝。这第二种说法,朱子也引用,也说得通,也说得很好,说为人子,不可以使父母忧虑我们德行有亏欠,自己不能陷于不义,陷于不义就是「德有伤,贻亲羞」。所以父母对我们能够放心,知道我们不会干坏事,不会缺德,能够念念修养自己做君子、做圣贤,那父母还有什么

论语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1) ,思而不学则殆 (2) 。” 【注释】 (1) 罔:迷惑、糊涂。 (2) 殆; 疑惑、危险。 【解释翻译】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 ; 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这是讲为学之道。这个『学』就是学习。那么皇侃的批注说,是「学旧文」,意思就是读古圣先贤的书,学圣贤之道。所以这里的学,专指学圣贤之道。当然,假如说泛指学一切的学科,也未为不可。这个『思』,就是研究,东汉的经学家包咸说,思是寻思,这个『学而不思,则罔』,罔,包咸批注说是罔然,就是迷茫。那么皇侃批注里头有另外一种解释,叫诬罔,诬蔑的诬,诬罔的意思。包咸批注的意思讲罔然,是讲自己读书学习,而不去寻思书中的义理,这是学而不思,就会怎么样 ?「罔不过无所得」,白学了。那么皇侃批注里说的,依诬罔的解释,这个说法,就说读圣人的经典,而不能精思其义,以至于不能够落实,甚至行为会乖僻,学圣人又学得不像,为什么 ?不能真正明白圣人的教诲,装模作样的,表面上学,内心里没改,这是诬罔了圣人之道。别人都知道你是在学圣人,一看,你是这个样子,「原来圣人就是这个样子」。这叫以身谤法,这是诬罔圣人之道。

这两种说法都很好,我们合起来来理解。皇侃的批注是提醒我们学习圣贤之道,一定得要去深思、笃行。你能够深思,解其义了,你才能笃行,不解其义,当然行不出来。那行不出来,这等于毁谤圣人,给圣人脸上抹黑,损害了圣贤的形象,让世间人不懂的人看到,「原来圣人就是这个样子的,行了,别学了」。那现在学儒、学道、学佛里的同学,有没有这样子的 ?有。嘴里都唱着高调,大谈圣贤之道,而行出来的,连一般人都不如,让人怎么能看得起古圣先贤的教诲 ?怎么能够去学习、去接受 ?特别是弘扬圣贤教育的人。我自己也是这样常常反省自己,人家都知道你在学圣学贤,你做出什么样子来了 ?你所作所为代表了圣贤之道。假如是不如法,你还有私心杂念,你还有自私自利,你不能做出温良恭俭让,你还有贪瞋痴慢疑,那你就想想,这个果报不得了,你等于是以身在灭法。 所以孔子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圣贤之道,要靠人去弘扬。人的所作所为代表这个道,那我们弘的是什么道 ?人家不是光听你说,说得好听,看你所作所为,人家是听其言、观其行。我们所作所为,要是不符合我们所说的,那叫骗人,那叫谤法。所以孔子,你看前面那章告诉我们,「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你做到再说。 那自己认真的学,认真的思惟,去落实,所谓「闻思修」三慧,闻了,闻是你学到了,学到了你得思,思是变成自己的存心,然后你去修,修是落实,日常生活,待人处事接物,能够运用、发明圣人之道,你才不会罔然无所得,你才不会诬罔圣人之道。这是讲「学而不思,则罔」。 那『思而不学,则殆』,这个殆有三种讲法,这都很好。第一种讲法,这个殆,依何晏的《论语集解》里头说,「不,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这是光在那里思索,没有去学习,不读圣贤书,靠着自己的知见苦思冥想,最终是无所得。不仅无所得,精神疲惫,思虑过度。中医讲多思伤脾,脾胃不好,为什么 ?思虑太多。思虑太多的人,肠胃不行,脾胃不好,想得太多了。这个脾胃不好表现什么 ?胃口不好,打嗝,胃寒,这些都属于脾胃弱的现象。 那么孔子告诉我们,他自己的经验,他说什么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说我以前一天不吃饭,一个晚上不睡觉,在那里思索,他发觉思索无益,没有益处,为什么?苦思冥想,

论语名句解释:君子不器

论语名句解释:君子不器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释】 (1)器:器具。 【解释翻译】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朱子的解释里面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 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这个器的意思,就 像用的这些器皿。这些器皿、器具,一个器具只能用一个用途,不能 够多用,所以他这里讲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所谓一器一用,它不能 够互相融通。譬如说,饭碗就不能当作饭锅,饭碗是盛饭的,饭锅是 煮饭的,那饭锅也不能当饭碗,所以这个器具只有特定的用途,不能 相通。 这里夫子用器来做比喻,说『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会像器具 那样,只能有一种用途。「成德之士」就是君子,君子已经成就了他 的德行学问。他能够「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也就是他证得体了。毕竟的来讲,就是刚才我们用蕅益大师的话来说的,他已经证得自性,圆解开发,得陀罗尼,他能够证得不变之体,这就是心性。这个具就 是圆满,证得心性,已经圆满。所以他的用,这讲用途、作用,周遍 法界,遍一切处。在任何的条件下,任何的环境中,都能够有妙用。 这就是刚才讲到的,不变随缘,证得不变之体,就有随缘的妙用。他 就不是只有一才一艺,只有一种才华,一种技艺,他的才华、技艺无

有穷尽。这些才华技艺,全是性德流露。证得自性之体,性德圆满现前,叫大用无方。 我们看雪公老人的《讲要》里面说,有一段话非常好,他说「君子不器者,君子之学,不像器具那样限于一种功用。而是有大事时,即作大事,有小事时,即作小事。凡有利于大众之事,皆可为之。无论大小事,皆是尽心尽力而为。是以君子求学,不以一器自限,而须博学多闻。虽然博学多闻,犹不以器自许,而志于形器以上的道。有道便是君子儒」。这段话讲得好,我们想也是雪公自己力行圣道的心得。假如不是真力行,讲不出来。 雪公老人,李炳老,李炳南老先生,我们恩师的老师,他做到了君子不器。你看他学儒,通儒;学佛,通佛;学诗,他诗写得特别好。毛笔字书法相当有功力,他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中医,医术很高超,真是样样都通。你不能说他是学儒的,也不能单说他是学佛的,也不能单说他是中医,也不能单说他是诗人,你不能够用一种功用来说明他。所以他不是一个器具那样,只有一种功用。做什么都通,都做到秀,这是君子真实学问。有大事来的时候,他就能做大事。 他在过去建立了台中莲社,是教化学佛弟子。他办了大专佛学讲座,自己又是大学的教授、讲课,又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奉祀官府,这是国家定的弘扬儒学这样的一个机构,是孔夫子的第七十八代传人孔德成先生当时他来做这个领导,李炳老是主任秘书。同时他又办了慈善医院,办幼儿园,办了许多的事情,这都是大事,他大事做得好。培养讲经说法的人才,儒学的、佛学的人才是人才济济。我们的恩师就是他的高足,还有徐醒民老师、周家麟老师,这是儒门的大德,都出自于他门下。 做小事时,他就把小事也做得很好。我以前到台中,参拜过他老人家过去的住处,那里有一个纪念馆,在台中莲社。展览了他生前用过的遗物,发觉他的那些内衣、袜子,都打了许多补丁,那些补丁都补得特别好,穿在里面,外面看不出来。我们能想象出来,他当时多么的节俭,真是惜福!自己补,补一个袜子都补得方方正正,做得非常

论语名句: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论语名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注释】 (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音sōu,隐藏、藏匿。 【解释翻译】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看他所走的 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 样能隐藏得了呢?” 这一段话是教导我们知人的方法,在「学而篇」里面我们读到, 夫子讲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我们不了解别人。这个知人非常重要,在那一章里面,我们 已经有详细的讲解了。这一章就教我们如何知人的方法,这里讲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讲到一个视、一个观、一个察,这三句就是知人的方法。 在刘宝楠先生的《论语正义》里面说,「视、观、察,以浅深次 第为义」,所以这个是一步比一步深入。视是从表相上来看,观就看 他的念头,察是观他的存心。也有的说,视是看他的当下,现在的表

现,这容易观看;观是讲他的过去,他的为人;察是讲他心意的去向, 安在哪里? 我们来细细的学习这一章。首先来看朱子的《集注》,他说「以,为也」。「视其所以」这个以当为字讲,就是视其所为,他干的是什么?是为善还是为恶?朱子说「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君子 所为就是善的,小人的所为是恶的。所以从他们的所为里头,你就能 看到这个人是君子,是小人。这是第一步,从他的造作、行为去观看。 然后第二讲「观其所由」,这「观,比视为详矣」,观比视讲得 就更加的详细,就是观看得更加细致。观其所由,「由,从也」,由 当从字讲。「事虽为善,而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矣」,这个由字就是讲从哪来。从事上来看,他的所为是善,可是他 的念头,他的这个为善的意念从哪来?是真正为了民众,还是为了自己?是公还是私?要看他的念头。公者为真,私者为假。你要看他的发心是 什么,来判断他善的真假。也就是说,假如他的所为,做这个动作, 做这种行为,他的动身点是为了自私自利,那就不善。那不善的存心、意念做出来的是善,是有利于大众的,那么只能说这个事情是善,不 能说他的人是善,他也「不得为君子」。换句话说他是个伪君子,做 出一个样子在行善,其实他的意念还是自私自利,从自己动身的。可 能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可能是为了别人恭敬赞叹,说你是一个好人,你是君子,你是善人,别人赞叹,他图这个的,那都不能称为君子。所以较量一个人是善还是恶,是君子是小人,真要认真去观看。 在明朝,袁了凡先生他有一篇家庭的家训,《了凡四训》。里面 就讲到善有真假、大小、偏圆等等,讲了十个方面。我们应该认真的 去细细的读,读了之后,才晓得如何去观人,这里讲的「观其所由」,从这里判断。 我们举一个简单例子讲,假如一个人,他在做慈善的事业,他捐 赠许多钱,这确实有这样的例子。在清朝末年有一个官员,后来退休了。他有许多钱,在家乡做许多好事,修桥补路,周济贫苦,整个乡 都称颂他是善人。可是最后没想到他暴病而死,没有好死。他的太太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