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为世人所唾骂。我更应该牢记前车之鉴。资治通鉴的本意也是如此。

简短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相关:

李林甫。他们遗臭万年,口蜜腹剑的,心得体会。使得原本的繁荣盛世变得民不聊生。请君入瓮的来俊臣,你知道心得体会。又荒淫暴虐,虚伪做作,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有隋炀帝杨广他心机颇深,建造无比豪华的阿房宫,相比看心得体会。荒淫无度,心得体会。他焚书坑儒,对于心得体会。但其凶狠残暴也是妇孺皆知的,中唐。但臭名昭着之人也不计其数。秦始皇虽有统一六国的盖世功勋,历代虽有雄才大略之人,金无赤金。对于心得体会。将来才能像他们一样有一番大作为!

人无完人,你知道心得体会。更重要的是我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来充实自身,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相比看中后期。令我敬佩的人数不胜数,运筹策帷帐之中,还有完璧归赵的蔺相如,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唐朝。用人之术,心得体会。有治国之才,使封建王朝达到鼎盛;女皇武则天,文韬武略,我不知道资治通鉴。励精图治,一手缔造了蜀国;唐太宗李世民,神机妙算,其中令我敬佩的人也不少。心得体会。蜀国的诸葛亮足智多谋,坠邪恶。人文风云令我感慨万分。

书中的人物不少,其中的改朝换代,成为一个“真英雄!”

简短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三主要讲叙了三强分晋到五代十国的沧桑历史,奋发向上,心得体会。牢记前人的过失,想知道详尽。真英雄还在现代。在如今的康泰盛世中我们更应该汲取前人的优点,只要我们综合历史上那些所谓的英雄的优点,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听说心得体会。”看来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也认为,看着心得体会。成吉思汗,朝中。稍逊风骚。看着《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一代天骄,看看历史。略输文采;唐宗宋祖,心得体会。让我畅游其中。毛主席的《沁园春》写到:“惜秦皇汉武,这茫茫史海,心得体会。报效人民。看着心得体会。

历史是辉煌的,报效祖国,学习心得体会。奋发向上,看看《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学习圣天的品质,对于心得体会。它使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我读它不仅丰富了知识更让自己终身谨记前人之事。记住小人的下场,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简短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二这本《资治通鉴》令我受益匪浅,小吃店最美老板娘。也只能振作一时,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唐德宗的无奈,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

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有六十多章,他们可以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由他自己选用助手,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很受英宗赞赏,进给宋英宗,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为官后,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涵盖16朝1326年的。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停笔,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事件为目,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共294卷,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简称“通鉴”,希望你有所收获。

简短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一《资治通鉴》,都写哪些笔记呢?来看看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简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大家已经看完,

_资治通鉴_中国第一部_管理经典_

中外管理 2008?10 Life 生活通鉴开坛 《资治通鉴》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最特别。虽然它不在二十四史之列,却比它们更值得中国企业家捧读。 因为,它是中国史籍中唯一一部“管理案例库”,中国第一部“管理经典”。 不难发现,无论编修《春秋》的孔子,还是奋笔《史记》、《汉书》的司马迁、班固,骨子里都是“学者”,是看猪跑的。只有司马光,一生宦海,官至宰相,是名副其实吃猪肉的“政治家”、管理者。管理是实践,而司马光恰恰比职业史家更能从管理实践的角度审视历史,取弃精略,思考得失。 事实上,司马光编书的目的也不是写史,而是在茫茫史料中抓出扼要,让百忙中的皇帝迅速洞悉管理国家时的前人损益,深刻把握历史上君臣间“切摩治道”的精髓,通过前朝价值理念、组织架构、工作流程的演绎变化,领悟管理秩序是如何建立、运转及失灵的。其实践针对性无出右耳。 因而,我们同样百忙中的企业管理者跟着司马光追踪历史,跟着历史感悟管理,诚不失为轻松而 有效的中国式学习之道。 (杨 光) 漫画/孙元

119 2008?10 中外管理 九龄童的管理智慧 我们认识北宋人司马光,大都是因为早年的小学课本里有一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说的是司马光9岁那年,一天,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玩。其中一个孩子不小心掉进了靠墙的大水缸里,大家一下都慌了神。司马光情急之中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使劲把水缸砸开了一个大窟窿。水立刻泄了出来,那个落水的孩子也就得救了。 这个故事记载在《宋史·司马光传》里,后来它和“孔融让梨”的故事一起被收入幼童的启蒙读本。人们希望代代相传从孩提时就能理解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知礼,这是中国人最崇尚的“君子魅力”。 即便今天历经沧桑再细细回味,幼年司马光也是很有管理天赋的。第一,危急时刻遇事不慌,沉着应对;第二,挺身而出,敢于担当;第三,动脑子,想主意,能实际解决问题。显然,在他身上蕴藏着一个优秀管理者的潜质:一是懂得按规律办事;二是正直,有人情味,富于责任感;三是具有一种力挽狂澜的魄力。 后来的司马光,与管理就更有缘了。 他从小最大的爱好就是饱读史书。捧起一部《左氏春秋》便会忘了吃饭睡觉、寒暑秋冬。19岁时就以很好的传统修养高中进士甲科,从此一 中国第一部“管理经典” 文/本刊记者 王 缨 他曾多次数落王安石“新法”后患无穷,对国家秩序的梳理会带来极大混乱。神宗曾想缓和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正面交锋,将这位翰林学士调任军队枢密副使(国防部副部长)。这个位置很不错呀,可司马光说:皇上用人,是因为大臣能尽到辅佐之责。如果我徒获“禄位之荣”,那不是“窃名器以私身”吗?要是能撤销那些瞎折腾的事情,我宁愿不要高位!但司马光没能说服宋神宗放弃变法,于是他辞职出走,带上一班专家人马退居洛阳,正所谓“由居庙堂之高,转处江湖之远”。从此,司马光全心全意地编写《通鉴》,他们不舍昼夜,历经15年而大功告成。可见司马光是想用另一种方式“救世”。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一个基本依据,的确是“祖宗之法不可变”。但就此断定司马光代表不思进取的守旧势力,则不免武断肤浅。 司马光崇尚的是上古禹、汤、文、武之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传统文化中早期最优秀、最质朴的那部分。同时,他对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也做出了实际分析。如变法中的“青苗法”,本意是让农民每年春耕而青黄不接时可以自行向政府借贷,利息只取2/10,以免农民遭受高利贷盘剥。司马光几乎是朝廷重臣中第一个提醒王安石的人,告诫他:这种做法恰恰会给地方贪婪官吏一个“督 位才华横溢的文官步入官场。在近50年的仕途中,他相伴了北宋四位皇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于内廷行走而具有了对国家管理事务丰富的阅历。可以说他一辈子都在研究历史、现状和中国式的管理系统,最终成就了一部通论中国管理之道的鸿篇巨著——《资治通鉴》。 重估反对王安石 司马光生活的时代,已经进入北宋中期。这时最大的变化,就是前期太祖、太宗创下的繁荣局面正在步入下滑的轨道。边疆民族纠纷不断,战争频仍,到了中原还得向契丹、西夏花钱换和平;而境内大地主田庄经济膨胀,官僚集团庞大臃肿和利益难以平衡。内政冗员日增,政府负担日重,社会矛盾突出而尖锐。到底该怎样治理国家,已经成为当时君臣朝野迫切关注而又很是头痛的问题。 此时在朝的司马光赶上了一件大事,就是王安石变法——北宋王朝最重大的一次政治改革。它发生在宋神宗18岁即位之时,这位年轻气盛的天子力图任用王安石铲除时弊,让政局“洗面革新”,以达到富国强兵。但结果很糟。变法搞了18年,而统治集团内部固有的矛盾和争斗却愈演愈烈,最后完全成了党争棍棒。 引人注目的是,变法一开始,司马光就坚决反对。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

篇一:《资治通鉴》名句 《资治通鉴》100个名句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b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遇檠根错节,无以别利器 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 百闻不如一见 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c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 乘长风破万里浪 此间乐,不思蜀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 豺狼当路,安问狐狸 d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大丈夫安能久事笔墨间 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f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福至心灵,祸来神昧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g古人贵朝闻夕改 孤则易折,众则难摧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h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何不食肉糜 韩信能忍胯下之辱 汉朝与夜郎谁大 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j 鸡鸣狗盗之徒 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军令有所不从 军法不可私,名节不可亏 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疾风扫落叶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k口有蜜,腹有剑 l洛阳强项令 m莫敢饰诈,务尽其情 q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秦始皇焚书坑儒 骑虎者势不得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r 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 人生居世间,譬犹骋六骥过决隙 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 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忍小忿而存大信 s 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生乃与哙等为伍 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视远者不顾近,虑大者不计细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t 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 w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史简介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简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间断,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还夹带有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时期。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又与其他时期有着严格的区别:这些朝代的中国大部分是处在统一的阶段。 秦朝,西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君主代表就是秦始皇,著名事件是“焚书坑儒”。创立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灭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朝代功绩是创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从此在中央集权统治下货币统一土地私有,书同文、车同轨,修建长城抵御外敌。灭亡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统治。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而秦国一直沿用“苛政”(有功重赏、有错重罚)。随着秦统治的扩大而秦政越来越苛刻,被压迫的人民,在忍无可忍的后决定揭竿起义,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汉朝,西元前202年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创立过程从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开始,到刘邦的获胜并创立汉朝结束。君主代表为汉武帝,最著名事件让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朝代功绩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方面,开辟丝绸之路,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地动仪”,司马迁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等。灭亡的主要原因有①皇帝昏庸,苛捐杂税众多②政权旁落宦

官专权,政局混乱。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灭了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正式确立隋朝。君主代表是隋文帝,著名事件是兴修了至今仍能使用的大运河。朝代功绩有①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②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③经济文化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爆发起义。 唐朝,由李渊于618年建立。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但是在618年李渊夺位称帝,定国号为唐,唐朝正式确立。君主代表是唐太宗,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让世界记住了唐朝。朝代功绩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经济得以发展,繁荣了文化、美术、宗教领域,最瞩目的就是唐诗。灭亡最主要原因是君主昏庸无能,战事不断,经济衰退,藩镇割据,经过黄巢起义后,、唐朝的基础被打破,很快就灭亡了。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公元960年正式确立。君主代表是宋徽宗,著名事件就是“靖康之耻”。

《资治通鉴》书评

《资治通鉴》书评 《资治通鉴》与领导艺术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作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我国历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享有世人极高的评价和赞誉,它不仅为领导阶级提供了管理经验,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它与司马迁的《史记》并为华夏历史文化遗产之双璧,蜚声中外。 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有断裂,也有延续,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不因时代久远而陈旧落伍,经过岁月的涤荡反而历久弥新。《资治通鉴》的书名由宋神宗钦赐,他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通”则意谓着博通古今,“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该书是由北宋司马光耗时19年所著的一本达三百万字的巨作。全书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以时间为经、皇朝为纬,运用追叙、插叙和终言等多种手法来说明史事发生的前因后果,交待人物的身世经历,叙事系统而清晰。全书通过对宋以前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深切思考,总结了决策、用人、吏治等治国理政方面的得失。作者通古时之变,兼容并蓄,拾遗补缺,以生动流畅、质朴精练的语言融汇诸史,成就一家之言,总结得失,供人主借

鉴,从而成为后人学史、参史、研史必读之书,亦是领导者不可不读之书。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结合工作需求实现与经典著作的对接。 《资治通鉴》在总结历代兴衰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领导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重视君主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于国家兴衰的重大影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司马光强调君主要负主要的历史责任。他认为领导者应该具有仁、明、武三点优秀的内在品质。“仁”指仁政和目标,“明”指素质和品质,“武”指毅力和定力。修政治,兴教化,育万物,养百姓,此乃仁;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此乃明;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乃武。如若领导人三者兼备,则必能更好的发挥众人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该书中与领导艺术相关的知识,提高管理技能,并学以致用。党员干部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仁、明、武,从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带领党员加强理论学习,共同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司马光在书中还提到:“治国之要亦有三,一曰官人,二曰信赏,三曰必罚。”“官人”指的是用人、用干部,“赏罚”指的是奖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干部的任用及赏罚是领导者管理的重要手段。汉高祖刘邦在取得天下后就总结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治钱谷,安百姓,保证前线粮草供给,我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由此可见刘邦的领导艺术,他能够把握方向、提出愿景、知人善

隋唐历史简介

隋唐历史简介 隋唐时期历史简介 隋朝 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炀帝杨广被绞杀,共存在了37年,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隋文帝的贡献最大:一是官制,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起三省六部制。隋文帝还制定了新 的法律,刑罚不再像南北朝时那么残酷。此外,创立了科举制度, 创新了官吏的选拔方式。隋炀帝除了修造大运河有一半功劳外(另一 半是为了游玩),其他方面没有给后人留下好印象。隋炀帝的残暴在 历史上也很有名。由于其横征暴敛,激起民怨沸腾,终于自食恶果 被绞死于江都,隋朝宣告灭亡。 唐朝 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大唐王朝共存在了289年。唐朝分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领兵用 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历经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位之后,经 过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此后,唐 玄宗时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但 同样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后期的唐朝政治混乱,从牛李党争到宦官专权,其间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终于爆发了黄巢起义,起义领袖之一朱温开始叛降唐朝, 后又取代唐朝自立为帝,建立了五代的第一个王朝--后梁。 隋唐历史对后世的影响 隋唐时,典章制度方面多有建树,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等,对后世影响深远。隋唐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 文化交流频繁。文学以唐诗成就最大。以初唐陈子昂,盛唐李白、

杜甫,中唐白居易、元稹,晚唐李商隐、杜牧为杰出代表。韩愈、 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对后世影响甚大。颜真卿的书法,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王维的绘画,《霓裳羽衣舞》等音乐舞蹈,以及 众多的石窟艺术,均流传后世。科学技术方面,中国四大发明中的 印刷术和火药两项均出现于这一时期。

尔雅古代历史课后标准答案.docx

2016尔雅古代历史课后100标准答案(1-10章) 1 【单选题】在历史学中,辞章是指(),义理是指()。 ?A、对原来面貌的追求,表达的形式 ?B、对原来面貌的追求,阐发的理论 ?C、表达的形式,阐发的理论 ?D、对原来面貌的追求,情感色彩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2 【单选题】()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最为重视的。 ?A、辞章 ?B、考据 ?C、义理 ?D、观点 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 3 【单选题】下列属于研究中国传统史学基本方法的代表是()。 ?A、太谷学派 ?B、稷下学派 ?C、阳明学派 ?D、乾嘉学派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4 【判断题】就遵从原典精神而言,古文经学比今文经学走得更远一点。()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指由于受到认识的限制,我们是无法认识历史的。()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指()。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典章制度文献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下列属于这类文献的是()。?A、《唐六典》 ?B、《资治通鉴》 ?C、《史记》 ?D、《明夷待访录》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传统文献的三个主流是纪传体正史、纪事本末体、编年体 ?B、私人性文献记载的准确性往往大过官方记载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语出克罗齐 ?D、《十七史商榷》是王鸣盛的作品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史记》的文笔在“二十四”中显得特别,因其叙述带有个人情感。()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中国官方修史的传统始于()。 ?A、汉朝 ?B、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资治通鉴》的“资”是指()。

《资治通鉴》导读答案

1.1.1已完成 1单选题】《资治通鉴》属于哪种史学体裁?() A、纪传体 B、编年体 C、纪事本末体 D、纲目体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史学两司马”指的是?() A、司马迁、司马光 B、司马迁、司马相如 C、司马相如、司马光 D、司马相如、司马懿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梁启超称《资治通鉴》为“皇帝教科书”。() 我的答案:√ 1.1.2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赵匡胤称帝之前是什么身份?() A、北汉禁军将领 B、地方军阀 C、北汉宗室 D、后周禁军将领 我的答案:D 得分: 33.3分 2【单选题】 以下哪个不属于宋太祖结束武人政治的策略?() A、收夺武将权力 B、加强中央政府对财政的管控 C、鼓励武将饮酒 D、加强禁军力量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分 3判断题】五代时期的混乱可溯源至发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乱。() 我的答案:√ 1.1.3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与之前的王朝相比,宋朝统治者在政治上更注重和哪类群体结盟?() A、文人 B、武将 C、外戚 D、宦官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2【单选题】科举制从哪个时代开始成为选拔官员最重要的途径?()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分 3【判断题】在唐朝,只要考中进士就可以做官。() 我的答案:× 1.1.4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在被定名为《太平御览》之前,这部书叫什么?() A、《太平广记》 B、《太平寰宇记》 C、文苑英华》 D、《太平总类》 我的答案:D 得分: 33.3分 2【单选题】以下哪部书,不是编纂于宋太宗时期?() A、《太平广记》 B、《太平御览》 C、《册府元龟》 D、《文苑英华》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分 3【判断题】为宣传宋真宗认真读书的事迹,宋代文臣编造了“苍鹤来朝”的故事。()我的答案:× 1.2.1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关于《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的关系,下列哪个描述是错误的?() A、《资治通鉴》是《册府元龟》的续编 B、从政治与文化的角度看,《册府元龟》的编纂可以被视为是《资治通鉴》成书的铺垫 C、两部书都曾初名《历代君臣事迹》 D、两部书都致力于以史为鉴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2【单选题】以下关于《册府元龟》的哪个描述是错误的?() A、是一部长达千卷的大类书 B、和《太平御览》一样包罗万象 C、是宋初四大类书之一 D、编成于宋真宗时期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分 3【判断题】《册府元龟》的特点与宋真宗作为继承型君主的身份有很大联系。()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摘抄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摘抄 1、口有蜜腹有剑。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本句大意是:口头上温和亲近得像蜜一样甜,内心里却刁钻歹毒得像剑一样利。这两句是唐人对奸相李林甫的形象概括。《资治通鉴·唐纪》载:“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已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嘴巴像蜂蜜样甜,心计像利剑样狠,多么形象地刻画出阴谋家阴险奸诈的嘴脸。从此“口蜜腹剑”成了形容阴谋家和嘴甜心毒之辈的专门用语,长用不衰。 2、忍小忿而存大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小忿:小的忿怒。大信:大的信用。本句大意是:忍住个人小的忿怒,而坚持法律大的信用。李世民当了皇帝,听说应选入官的人很多是假冒上代的余荫,便下令让这些冒牌货自首,否则一经查出就要杀掉。后来果然查出一个假冒者,李世民要杀他。大理少卿戴胄犯颜直谏说:根据法律,这样的人应当充军。李世民说:我说过这种人要杀头,你却要按法律,不是叫我失信于民吗?戴胄说:诏书出于一时的喜怒,而法律则是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应忍了小的忿怒,而根据法律来判决,坚持大的信用。戴胄不怕杀头丢乌纱,敢于犯颜执法,精神可嘉,值得效法。他认为当权者应该“忍小忿而存大信”,即摒弃个人好恶而维护法律的尊严,不以权代法,不以人治代往治,的确是高明之见。这一原则,后人也当坚持。 3、英雄无用武之地。

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本句大意是:虽是英雄,却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赤壁大战之前,诸葛亮对孙权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说:“今操芟夷大难,略以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后来人们进一步引申其意,常用来比喻空有才智和本领却无处发挥。 4、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贞观二年》。前事:前面的事情,指隋炀帝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吾属:我们。师:此指反面教员,引为鉴戒的意思。进两句大意是:前面这件事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应该经常想想它以警策自己。贞观二年六月,唐太宗对他的侍臣们说:我看了《隋炀帝集》,觉得隋炀帝知识渊博,深奥通达,他本想做尧舜一样的君主,而认为桀纣是暴虐无道的,为什么他的结局竟与他的希望相反昵?魏征听了说:隋炀帝自恃才智过人,固执己见,刚愎自用,他虽口诵尧舜之言却在重蹈桀纣的覆辙,他自己不知道又听不进意见,以至于倾覆亡国。太宗听了,深有感慨地说:“——。”隋炀帝口是身非,言行不一,终于国破身亡,足可警戒后世。唐太宗以隋炀帝作自己的反面教员,警策自己,终于成为一代英主。 5、宽厚清慎,犯而不挍。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清慎:清正持重。犯而不挍:语见《论语·泰伯》,意思是有人冒犯也不报复。挍,报复。这两句大意是:(娄师德为人)宽恕仁厚,清正持重。(即使别人)冒犯了他也从不报复。娄师德是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同平章事),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风阁侍郎李昭德骂他是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当时名相狄仁杰很有点瞧不起他,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史简介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简介班级:09级国贸7班姓名:周珂俊学号:109333070730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间断,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还夹带有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时期。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又与其他时期有着严格的区别:这些朝代的中国大部分是处在统一的阶段。 秦朝,西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君主代表就是秦始皇,著名事件是“焚书坑儒”。创立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灭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朝代功绩是创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从此在中央集权统治下货币统一土地私有,书同文、车同轨,修建长城抵御外敌。灭亡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统治。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而秦国一直沿用“苛政”(有功重赏、有错重罚)。随着秦统治的扩大而秦政越来越苛刻,被压迫的人民,在忍无可忍的后决定揭竿起义,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 汉朝,西元前202年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创立过程从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开始,到刘邦的获胜并创立汉朝结束。君主代表为汉武帝,最著名事件让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朝代功绩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方面,开辟丝绸之路,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地动仪”,司马迁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等。灭亡的主要原因有①皇帝昏庸,苛捐杂税众多②政权旁落宦官专权,政局混乱。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灭了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正式确立隋朝。君主代表是隋文帝,著名事件是兴修了至今仍能使用的大运河。朝代功绩有①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②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 ③经济文化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爆发起义。 唐朝,由李渊于618年建立。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阅读附答案解析及翻译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阅读附答案解析及翻译 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也。光武遭汉中衰,群雄麋沸,奋起布衣,绍恢前绪,征伐四方,日不暇给,乃能敦尚经术,宾延儒雅,开广学校,修明礼乐。武功既成,文德亦洽。继以孝明、孝章,遹追先志,临雍拜老,横经问道。自公卿、大夫至于郡县之吏,咸选用经明行修之人,虎贲卫士皆习《孝经》,匈奴子弟亦游大学,是以教立于上,俗成于下。 其忠厚清修之士,岂唯取重于缙绅,亦见慕于众庶。愚鄙污秽之人,岂唯不容于朝廷,亦见弃于乡里。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及孝和以降,贵戚擅权,嬖幸用事,赏罚无章,贿赂公行,贤愚混淆,是非颠倒,可谓乱矣。然犹绵绵不至于亡者,上则有公卿、大夫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膺之徒面引廷争,用公义以扶其危,下则有布衣之士符融、郭泰、范涝、许邵之流,立私论以救其败。是以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至有触冒斧钺,僵仆于前,而忠义奋发,继起于后,随踵就戮,视死如归。夫岂特数子之贤哉,亦光武、明、章之遗化也!当是之时,苟有明君作而振之,则汉氏之祚犹未可量也。不幸承陵夷颓敝之余,重以桓、灵之昏虐:保养奸回,过于骨肉;殄灭忠良,甚于寇雠;积多士之愤,蓄四海之怒。于是何进召戎,董卓乘衅,袁绍之徒从而构难,遂使乘舆播越,宗庙丘墟,王室荡覆,烝民涂炭,大命陨绝,不可复救。然州郡拥兵专地者,虽互相吞噬,犹未尝不以尊汉为辞。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由是观之,教化安可慢,风俗安可忽哉! (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八》) 【注】①遹:yù,遵循。②烝:zhēng,众多。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俗吏慢之慢:傲慢,不敬 B.乃能敦尚经术乃:却,竟然 C.上则有……之徒面引廷争引:揭发,检举 D.岂特数子之贤哉特:仅仅,只是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用来说明教化是国家“急务”的一组是(3分) ①光武遭汉中衰,群雄糜沸②足以教立于上,俗成于下 ③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④是以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 ⑤加有大功于天下⑥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A.①②③B.①②⑤C.③④⑥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化是国家的紧要任务,风俗是天下的大事。只有圣明智慧的君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会明白重视教化、匡正风俗的益处和功效。 B.在群雄蜂起、天下大乱的背景下,汉光武帝却能凭一介平民之力,奋发起兵,恢复祖先的事业,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教化的作用。 C.孝和帝以后,贵戚专权,朝政的腐败。面对混乱局势,志士仁人坚守道义,勇于赴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保证了东汉王朝不至倾覆。 D.虽然汉室衰徽,但如果有明君发奋振作,那么汉朝的福运仍然不可估量。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000字高中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000字高中 读了《资治通鉴》着本书使我增加了许多历史知识,使我知道了什么是国家大事,什么是民族大义,也使我懂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资治通鉴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 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辰。漫步走在上下五千年的长河中,拨开迷雾,看到的是冠绝世界之巅的繁华,也有狼烟遍地的硝烟,眼前尽是模糊,推不开,也挥不断。 相信大部分人接触到历史是从影视剧开始的,但严格上来说,那已经不算历史,可以说是演绎,与严谨的历史相比,它更加突出的是艺术的体现。小时候,喜欢看影视剧,《三国演绎》这部剧就不知道看了几遍。之所以对历史充满兴趣是在六年级时,看到姐姐初中的历史课本,在里面我翻到“两汉”的篇章发现影视剧与历史还是有区别的。赤壁之战似乎与诸葛孔明没有多大关系,死诸葛吓退活仲达也是无稽之谈,刘禅似乎不是那么无……从那时开始,自己就决定看一下真正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编纂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以前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这部四百多万的史实巨著共耗费十九年的光阴,记录着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向我们展示着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品质,在精神、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也是不可或缺的。与此同时,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名族存亡的重要事件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纵观全书,我从中也发现一些历史规律,也有自己的感悟。在这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其中两个朝代-秦朝、隋朝最为特殊。秦朝、隋朝都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的短命王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隋朝也在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后建立的统一王朝。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隋朝的“开科举”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然而,秦王朝的统治仅仅有十五年,隋朝国祚也不过37年。他们的迅速灭亡,根本上是

资治通鉴答案超星尔雅

目录 已完成成绩:分 (1) 已完成成绩:分 (1) 已完成成绩:分 (2) 已完成成绩:分 (3) 已完成成绩:分 (4) 已完成成绩:分 (5) 已完成成绩:分 (5) 已完成成绩:分 (6) 已完成成绩:分 (7) 已完成成绩:分 (8) 已完成成绩:分 (9) 已完成成绩:分 (10) 已完成成绩:分 (11) 已完成成绩:分 (12) 已完成成绩:分 (13) 已完成成绩:分 (14) 已完成成绩:分 (14) 已完成成绩:分 (15) 已完成成绩:分 (16) 已完成成绩:分 (17) 已完成成绩:分 (17) 已完成成绩:分 (18) 已完成成绩:分 (19) 已完成成绩:分 (20) 已完成成绩:分 (20) 已完成成绩:分 (21) 已完成成绩:分 (22) 已完成成绩:分 (23) 已完成成绩:分 (24) 已完成成绩:分 (24) 已完成成绩:分 (25) 已完成成绩:分 (26) 已完成成绩:分 (27) 已完成成绩:分 (27) 已完成成绩:分 (28) 已完成成绩:分 (29) 已完成成绩:分 (29) 已完成成绩:分 (30) 已完成成绩:分 (30) 已完成成绩:分 (31)

已完成成绩:分 (32) 已完成成绩:分 (32) 已完成成绩:分 (33) 已完成成绩:分 (33) 已完成成绩:分 (34) 已完成成绩:分 (35) 已完成成绩:分 (35) 已完成成绩:分 (36) 已完成成绩:分 (37) 已完成成绩:分 (37) 已完成成绩:分 (38)

已完成成绩:分 1【单选题】“史学两司马”指的是() A、 司马迁、司马光 B、 司马迁、司马相如 C、 司马相如、司马光 D、 司马相如、司马懿 我的答案:A 得分:分 2【单选题】《资治通鉴》属于哪种史学体裁() A、纪传体 B、编年体 C、纪事本末体 D、纲目体 我的答案:B 得分:分 3【判断题】梁启超称《资治通鉴》为“皇帝教科书”。()我的答案:√得分:分 已完成成绩:分 1【单选题】赵匡胤称帝之前是什么身份() A、北汉禁军将领 B、地方军阀 C、北汉宗室 D、后周禁军将领

资治通鉴试题答案

资治通鉴试题答案 Word编辑,CTRL+F进行搜索 1.1.1 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史学两司马”指的是?() ?A、司马迁、司马光 ?B、司马迁、司马相如 ?C、司马相如、司马光 ?D、司马相如、司马懿 我的答案:A 得分:33.3 分 2 【单选题】《资治通鉴》属于哪种史学体裁?() ?A、纪传体 ?B、编年体 ?C、纪事本末体 ?D、纲目体 我的答案:B 得分:33.3 分 3 【判断题】梁启超称《资治通鉴》为“皇帝教科书”。()我的答案:√得分:33. 4 分 1.1.2 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赵匡胤称帝之前是什么身份?() ?A、北汉禁军将领 ?B、地方军阀 ?C、北汉宗室 ?D、后周禁军将领 我的答案:D 得分:33.3 分 2 【单选题】以下哪个不属于宋太祖结束武人政治的策略?()?A、收夺武将权力 ?B、加强中央政府对财政的管控 ?C、鼓励武将饮酒 ?D、加强禁军力量

我的答案:C 得分:33.3 分 3 【判断题】五代时期的混乱可溯源至发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乱。() 我的答案:√ 1.1.3 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与之前的王朝相比,宋朝统治者在政治上更注重和哪类群体结盟?()?A、文人 ?B、武将 ?C、外戚 ?D、宦官 我的答案:A 得分:33.3 分 2 【单选题】科举制从哪个时代开始成为选拔官员最重要的途径?()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我的答案:C 得分:33.3 分 3 【判断题】在唐朝,只要考中进士就可以做官。() 我的答案:× 1.1.4 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以下哪部书,不是编纂于宋太宗时期?() ?A、《太平广记》 ?B、《太平御览》 ?C、《册府元龟》 ?D、《文苑英华》 我的答案:C 得分:33.3 分 2 【单选题】在被定名为《太平御览》之前,这部书叫什么?() ?A、《太平广记》 ?B、《太平寰宇记》 ?C、《文苑英华》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是旧史书中一部著名的大书,简称《通鉴》。北宋中期,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在一些优秀的助手协助下,用了十九年功夫,才编写完成。《通鉴》以编年体形式,叙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前403——公元959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并按照朝代分为十六纪,如《周纪》、《秦纪》、《汉纪》、《魏纪》等。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作书的方法是先尽量搜集资料,将有关之事汇合在一起,称为“丛目”。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略作整理,写成“长编”,再进一步删成为“广本”。这些工作,是司马光和助手们共同作的。助手之间也有分工,大致刘攽任两汉阶段,刘恕任三国到隋,范祖禹任唐及五代。助手们协助作的长编和广本,分量还相当大,最后由司马光一手笔削成书,如《唐纪》代宗以前部分,长编稿达二百多卷,最后删定为四十一卷。可见为编写这一部书,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都付出了很大的劳动。全书共三百五十四卷,包括三个部分,即正文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后来胡三省为《通鉴》作注,将考异散入注文中,目录实际是个提纲,远比正文简略,所以一般读《通鉴》者,只取正文部分,于是全书也就减缩为二百九十四卷。 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虽然比较稳定,由于阶级社会中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被统治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对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时常起而反抗。早在太宗时期,就有蜀中主小波、李顺领导的起义。到仁宗时期,小规模的起义活动更多。在统治集团内部,党派之争常常炽热到表面化,当时称为“朋党”,这种分歧,有时是因政见不同而发生争论,而多数是为了争权夺位。在对外方面,更有和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如北方的契丹,西北的西夏,西方的羌人和南方的广源等,在这些斗争中,宋朝常常是得不偿失。以上这些问题,即社会上动荡不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和边疆地区的安全问题,都迫使统治者要从各朝的历史中总结经验,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司马光编这部书时,不仅重视政治和军事活动,凡与加强统治有关的制度、理论、用人、行政、礼乐、历数、习俗风气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等,不论是正面的或反面的经验,都收入这部书中,也就是以加强文官统治为归宿。本来司马光为这部书拟定的名称是“历代君臣事迹”,表明他是着重在“君”和“臣”的有关活动。后来宋神宗对于这部书很感兴趣,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且写了序文,于是改称为“资治通鉴”。在书名中特别标出一个“治”字,其目的也就十分明显了。 《资治通鉴》所取的形式称为编年体,按照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载史事,文中有言有行,有分析有评论,而不是像流水帐目那样机械地排年记事。这个体裁创始于《左氏春秋》(即《左传》),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种史书体裁。西汉以后,由于司马迁编写了《史记》,纪传体成为古代史书的主要体裁,编年体反落到无足轻重的地位。自从司马光编成了《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才重新为世人重视,其后多用这个体裁编著史书,并由此发展出来纲目体和纪事本末体。《资治通鉴》的成书,不仅复兴了编年体,并导致了几种新的史书体裁的产生,这在史书编纂学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资治通鉴》本身的编纂,具有很多特点或优点。首先是它取材广博和

唐朝历史大事及唐朝内容

唐朝历史大事及唐朝内容 唐朝简介 唐朝(Tang Dynasty,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祚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又因其政治、文化、制度等继承于隋朝并发扬光大,所以后世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 隋朝末天下群雄并起,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唐国公,晋阳留守李渊在晋阳起兵,以尊隋为名打着“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旗号起兵,每战必克,十一月就攻下了首都长安,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其13岁的孙子杨侑为帝(恭帝),改元“义宁”,被册封为唐王,大丞相,把握了朝政。义宁二年(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后李渊便以“唐”为国号称帝。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尊称为大唐。“玄武门之变”后其次子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李治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继续李氏江山。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力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经济繁荣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4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朝全盛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南诏、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和日本等周边属国在其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 在唐朝的前半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统治者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的后半叶,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变化,自中期以下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的兴盛上。

文言文阅读《《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狄仁杰》练习及答案译文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武承嗣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 ..,岂得不预知乎!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之意。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 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司丞光嗣①,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矣。”初,契丹 ..将李楷固,善用索及骑射,每陷陈,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狄仁杰曰:“楷固骁勇绝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为我用矣。”奏请赦之,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用其言,赦之。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铃卫将,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太后欲造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②,制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如来设救,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遂罢其役。太后信重仁杰,群臣奠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有删改) 注:①司丞光嗣:猴仁的儿子狄光嗣,任司府丞官职。②伽蓝:梵语,译为佛教寺院。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B.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C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姑于庙者也/ D.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秦汉时始称“太庙”。太庙内只供奉本朝历代先皇。 B.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 C.契丹,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唐末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仁杰坚持原则,直言敢谏。在立储问题上,不阿附太后,最终太后听从了他的意见。 B.狄仁杰公私兼顾,不避嫌忌。他举荐自己儿子为尚书郎,太后说他像祁奚一样顾念家人。 C狄仁杰不计得失,为国荐贤。他知人敢任,力排众议,请求赦免并任用契丹降将李楷固。 D.狄仁杰反对奢华,爱惜民力。武则天要建造大佛像,极力谏阻,武则天停止了这项工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4分)

好书推荐——资治通鉴

我的推荐——《资治通鉴》 书读百遍,仍让许多人手不释卷,因为其香早已胜过了其他。其他而言就是读书时的“花瓶”——摆设。现在很多人已经厌倦了翻阅书卷,崇尚电器时代的高速,而弃书置一旁。作为偌长的一个寒假,能够看一本好书还是很有趣的。我也更喜欢有那么一段充裕的时间用来思考。就如沏一壶好茶,远远的品铭,循着幽香,思绪万千。甚至斟一盏好酒,在这阴郁的寒冬,捧着那书,侧着头,那酒暖和着的思绪,那散发着馨香的书。更有时想着披星戴月,看看野径的寒露是否真的沾衫不落渗入心凉;或是夜半掌灯,像蒲松龄一般,与狐仙来个幽会…啊,就这样过一个寒假也未尝不可。 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我最爱看史,尤其是古代史。史,可以把我带入那遥遥的三皇五帝,心神回到那勤恳的创造时代。我心弛神往那载入丹青的代代仁人志士,让我不可悔改的陷入对他们的崇敬与爱恋。现在我最想推荐大家品读的书就是大家想看,却又怕没时间认真品味的那本——《资治通鉴》。 好了现在我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资治通鉴》吧,不过大家恐怕对那介绍词已经耳熟能详了,不要紧,请再听我“唠叨“一遍,兴许你会更想读呢。它的作者是北宋的那个砸水缸救人曾经名不见经转的小孩司马光,我说咋一个小破孩砸了那么一个缸子就上书了呢,多冤大家小时砸过那么多罐子没露脸,否则成名的肯定不少…确实谁叫他的手笔那么上人的心呢,不载不行呦!它涵盖了从周武王伐纣,春秋争霸,秦王朝的七国合一,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稍近至魏晋南北五代十国,至唐李宋赵。它就像一部戏,其中的点点滴滴,一个配角一个主角,一台戏,一条计谋,一场战争,一颗星的陨落,都在字里行间舞动,共唱这台千古绝唱,不是只言片语所能道尽的。反正话从我嘴里说出来就是不那么动听,待大家观其“真容”时方能领略它的风采,瞥出其中的趣味。大概是这小子看到前辈司马迁先生的《史记》“眼红”,于是志气大长,历经一十九载修编了这部《资治通鉴》。虽未有司马迁历经二十八载,呕心沥血地采集编纂的辛劳与困苦,更没有司马迁那传奇的“宫闱经历”,但其作与司马迁的《史记》却也被大家们提作同年而语,可见其手笔雷人之处非同一般。 史的读法颇多,论体裁选定读法记法更为可行有效。看到许多文章引用古语或是古代纪事,我们则美其名曰“引用”或“用典”。现在的学子要是能在古诗文里看出一两个那些典故,并能侃侃而谈,指出其出处,言之者谁也,便能得来万丈赞许的目光。话虽如此,鄙人亦是半桶水都不到之人,就不便多说了。我一度仰慕欣赏能够在著章时引经据典,并能从经典中道出新经典者。虽有许多学者认为这些人仅仅将经典取来作为茶余饭后后,酒足饭饱的谈资,实在肤浅。而不尽然的是,现在许多后生满口流行语,而答不上半句经典!也难怪有“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之类闻名于网络的“经典”,这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吗?还是前辈做得好啊,他们把这些经典作为谈资,挂在嘴边,把经典以口头的方式代代相传。在这传诵的过程中真正被记住,被多次挖掘出不同的新意。更甚通过人们的妄加訾议,再经过隐没在市井的有识之士收入思考范畴,总会总结出一些高深的道理。历史本来很精彩,被世人流颂后就更有韵味了。读史,我一般抓住钩弦提要,人和事两条。因为事在人为,因人成事。特别是对于《资治通鉴》这种编年体史书。他的年代是够细的细节,姑且不去记忆,况且我们又不是学究。记住了人,何愁不能想到他的所作所为呢?记住了人和事,及他的行为所构成的“后果”何愁记不得所处的年代方位呢?然后把这些碎片连在一起便是一条坚固的联结完整历史的彩带。在脑海里漂浮,至死不忘。 阴郁的冬天已渐渐远去,过了今晚,便又是一个新的千禧年的开始。踏着《资治通鉴》的书香之路,循着它的千山万水,踏遍郁葱的古代豪杰之林,内心更是不能自已。虽没有古代名流那般临水兴感,悬梁刺股而苦读,走马战场而又马革裹尸,乘兴而起横槊赋诗,击楫而唱临风飘逸。所以在醉倒之余,任古之豪杰在脑海里拔剑起舞,纵横驰骋。他们让我兴味盎然。遥望黄帝驾着小舟,带着他的耧车游荡在黄河流域,播下这丰富的祖先之种。在残酷的征战中,缔造了华夏炎黄始祖和灿烂的华夏文明。又在私欲的怂恿中,人们逐渐发生了贫富分化,进而产生了尊卑分化,一种可怕的现象。从这时的夏王朝,经过若干代,传至桀。终于成汤驾着风车,把夏桀践踏在脚下,建立了那历经六百余载的殷商王朝。然殷商气数尽在纣。剖孕挖心,大兴炮烙,点人天灯,亲小人远贤臣,散心离德,天人共诛之。西岐周室率八百路诸侯会灭朝歌,纵有两大周室名人伯夷叔齐的极力阻挡,并有不道灭宗庙之说,亦不能阻挡神人伐纣之路。周历经一十二世,传至于幽王,谁想得到,万里江山抵不过褒姒一笑。最为热闹在春秋,百家争鸣最不休,五霸兴起显雄风。先是管仲佐齐有招式,一招经济一招政,昔时小白成桓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