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为大错都是小错造成的

很多人都认为大错都是小错造成的
很多人都认为大错都是小错造成的

很多人都认为大错都是小错造成的,于是就提倡小错也要苛责的去追究。

我认为大可不必。

生而为人,我们不免会犯错误,

圣人都会犯错,何况是我们普通人。

所以我认为,对于小错,大可不必如此苛责。

首先,小错我们人人都会犯,像小孩子调皮捣蛋,大人们就会以为,

必须要从小的事情抓起,否则早晚会铸成大错。

其实不然,因为不是所有的小错都会造成那么严重的后果,

相反,如果我们总是纠结于小错误,凡是畏首畏尾,生怕自己犯了什么错误,

那么活的会非常累,总之注意这个,注意那个.

反而对我们生活不利.搞得自己灰头土脸。

第二,既然犯了小错,那么我们想清楚自己为什么会犯错,

完全可以把小错当成一次次的经验教训,

我们能从错误中领悟到道理,通过这些经验,自然就懂得应该如何做,

从而避免了大错的出现. 难道这不是小错的好处么?

再次,我们犯的错误,也可以给别人经验,正如别人犯的小错,我们拿来借鉴,

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那么大错则更加不会出现了.

其实不管是小错还是大错,我们都应正确面对.

凡是没有绝对的.

还有这个所谓的"小错"是什么类型的错误也很重要,

正如有的孩子,他们所做的事情在大人眼里是错的,其实不一定.

是非对错不是某一个能说了算的,每个人都是自己评判是非的标准。

只要不违背社会准则,我认为适当的犯错也是正常的。

有句话说,过分的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何必那么苛求完美呢?

还有人说,难得糊涂。

凡是精打细算,事事左思右想,那样活的会很累。

综上所述,我认为犯错不要紧,犯小错更不用小题大做,只要学会正确面对,便不会出现所谓的“大错”、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步的形成的,所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好比人的习惯是大量的行动养成的,从现实中看,就好比一个学生不爱学习,总爱玩电脑游戏,一到期末放假,就盯上了电脑,然而又有暑假作业,唠叨的母亲肯定会说自己的孩子,先把作业做好再玩电脑,或许很多学生会说,明天再做,就以明天来搪塞他的母亲,当到了第二天,他的母亲再次要他先把作业做好,就会是同一个答案,明天做.....就这样一直快到开学的时候作业都还没做好,所以反映了只要是第一天得到了他母亲的允许,那么就肯定会有下次。这难道不是犯了小错误导致的吗?正如现在强调的要注意细节,细节注定成败,所以很多事情肯定是有诱因的,只不过不能轻易被发现,只有真正地表现出来了,才知道当初的失

... 有个小孩在学校里偷了同学一块写字石板,拿回家交给母亲。母亲不但没批评,反而还夸他能干。第二次他偷回家一件大衣,交给母亲,母亲很满意,更加夸奖他。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孩长大成小伙子了,便开始去偷更大的东西。有一次,他被当场捉住,反绑着双手,被押送到刽子手那里。他母亲跟在后面,捶胸痛哭。这时,小偷说,他想和母亲贴耳说一句话。他母亲马上走了上去,儿子一下猛地用力咬住她的耳朵,并撕了下来。母亲骂他不孝,犯杀头之罪还不够,还要使母亲致残。儿子说道:“我初次偷石板交给你时,如果你能打我一顿,今天我何至于落到这种可悲的结局,被押去处死呢?”

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上天73秒后爆炸解体,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失败原因被归咎于固态火箭助进器的泄漏。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委员会近日提出,起飞时遭遇强风、发射前临时更换火箭助推器、以及“年龄太大”,都可能是造成“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解体的根本原因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爱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个遭遇。---刘瑜《送你一颗子弹》 你是否曾经有过刻骨的思念之情,几乎带来肉体的疼痛,把你和周围的一切隔绝,四周的景物变浅变淡,慢慢褪去颜色。有时候你觉得它把你封闭得太厉害了,让你几乎喘不上气来,你会不顾一切地想用针把它刺破,哪怕是扎出一个小孔,至少让你透一口气。奇怪的就是,他既是那根针,又是包裹我的那个口袋。---廖一梅《琥珀》 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一句话,不是对不起,也不是我恨你,而是,我们再也回不去。---夏七夕《我和你的笑忘书之蓝色气球和苏夏》 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 有事情是要说出来的,不要等着对方去领悟,因为对方不是你,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等到最后只能是伤心和失望,尤其是感情。---《麦兜》 我们容易碰到的,都是自私或者愚蠢的人。他们爱别人,只是为了证明别人能够爱自己。或者抓在手里不肯放,直到手里的东西死去。成熟的感情都需要付出时间去等待它的果实。但是我们一直欠缺耐心,有谁会用10年的时间去等一个远行的人。有谁会在10年的远行之后,依然想回头找到那个人。有些爱情因为太急于要得到它的功利,无法被证明,于是也就得不到成立。---安妮宝贝《蔷薇岛屿》 有时候,不是对方不在乎你,而是你把对方看的太重。---韩寒 一个人的阅历,全部写在眼睛里,我的眼神从清亮到沉浊,所经历的不过是一场又一场的伤害和一次又一次的离别。---独木舟《深海里的星星》 人很少为自己而活,不是为所爱的人,就是为所恨的人。---李碧华《生死桥》 被爱的时候,我们期待对方所爱的不只是我的外表、我的成就,这一切只是我的一部分,并且会随着时日消逝。我们期待他爱的是我那一片地域,那里有我的脆弱和自卑,有我最无助和最羞耻的时刻,有我的恐惧,有我的阴暗面,有我的习惯,也有我的梦想。---张小娴《谢谢你离开我》 不要让那个喜欢你的人,撕心裂肺地为你哭那么一次。因为,你能把他伤害到那个样子的机会,只有一次,那一次以后,你就从不可或缺的人变成可有可无的人了。即使他还爱你,可是,总有一些东西真的改变了。---安东尼《这些都是你给我的爱》 人生不就是这样么,这里缺一块,那里补一下,填填补补,最后求一个圆满。所谓圆满,从来都是自己给自己的。---随侯珠《你,我所欲也》 不要为那些不愿在你身上花费时间的人而浪费你的时间。---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这6种情况下是在错误乱鼓励孩子

这6种情况下是在错误乱鼓励孩子 现在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大多十分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但不知爸爸妈妈们是否意识到,鼓励性的言语说得不恰当也可能破坏了孩子的自信心呢。下面列出的这些话都是对孩子成长不利的鼓励之辞。下面就是jk3721网为大家整理的这6种情 况下是在错误乱鼓励孩子的相关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觉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给更多人哦! 6岁女儿从幼儿园回来,抱怨她的小伙伴“太自私”。 错误回答:妈妈完全了解你的感觉。 事实上,你不可能了解她的感受。因为她是你心爱的孩子,你心疼她,你怎么可能完全了解她的感受?自然,你是想告诉她,妈妈理解她,并且想让她知道愤怒、难过之类的感受都是正常的。但是,你这样的安慰更容易激怒孩子,孩子会觉得你这么说是觉得他经历的事情很正常,她的不快不仅没平息,很可能,以后她什么都不愿告诉你了。 正确做法: 从问一些简单的问题着手,了解事情的全过程及细节,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比简单的安慰有效得多。 儿子刚刚同小伙伴玩了回家却宣称:“我一点也不喜欢明明。 错误回答:“不可以这么说,明明是个好孩子。” 你只是不希望孩子对他人过分地指责,或许事实上明明真是一个可爱的好孩子,也或者你同明明的妈妈是好友,你希望两个孩子相处愉快。不过在这时候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喜欢”别人是不对的,这等于是轻易地否认他对小伙伴的判断力,很

可能抑制他今后判断人、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正确做法: 认识到你的孩子不喜欢另外一个孩子总有他的理由。还是同孩子聊聊吧,问他:“那你今天过得不开心喽?明明对你怎 么了?他做了什么事让你不高兴了?下次碰到他你准备怎么办?”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孩子。 告诉孩子同小朋友们相处,要掌握一个基本的交往原则:先判断一下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万一发生了不愉快可以试试有没有改善的办法,如果相处得不好,实在没法达成一致,断交也行。正确地教给孩子这一课,对他将来的社交一定大有好处。 6岁的孩子告诉你今天班里画画,老师表扬她了。 错误回答:你是最棒的! 如果总是用“最漂亮的”、“最可爱的”、“最能干的”这样的词鼓励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会令孩子对自己期望过高压力过大,以致不能承受。 而且,孩子同小伙伴一比较,发现“玲玲跑得比我快”,“露露唱歌比我好”。她渐渐发觉她并不是样样都比别人好的。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盲目夸大地表扬孩子会导致孩子自我怀疑,令孩子不自信。只有恰当的符合事实的表扬和鼓励才会真正对孩子有益。 正确做法: 不要再不切实际地表扬孩子。“今天真漂亮”比“你是最漂亮的”合适得多。“这个故事真有趣”比“你讲故事是全班最棒的”更合理。 父母大吵的时候,让5岁的孩子听到了,做妈妈的想和孩子作一番解释。

把孩子当大人看待

把孩子当成正常人、成年人来对待 (关于学前教育、教育理念、孩子的管与不管,最有深度、见解的一篇文章) 小黑:父母承担了影响孩子成长的重任。此文章极接地气,很受益的一篇好文,值得认真学习和实践!有自然主义的思想,不过最后关于作业量的问题,没展开来讲,小黑在约下篇。 关于孩子教育,我自认是有发言权的。 我今天要讲的,不是大家所说的什么教育成功,而是讲如何给孩子一个正常的生活。 什么叫成功?这本来就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 有人说考上好学校就叫教育成功,那书呆子怎么说?不还是害了孩子吗? 有人说兴趣广泛、童年快乐叫成功,那孩子上不了好学校,是不是也算耽误孩子? 好,现在进入正题。 说起孩子教育,家长把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孩子学不好、习惯不好,都是学校、老师不好。 学校则埋怨家长本来没做好榜样,你天天打麻将,孩子能好好学功课? 相互指责,解决不了问题,没有结论的争议,只能耽误孩子。 我是家长,我们家还多人当老师,两边的情况,我都了解。我说说,到底是谁的责任。 以我个人理解,学校的教育责任固然很大,但是真正对孩子成长、习惯养成起到重大作用的,还是家长。 家长的习惯,家庭氛围,家庭渊源,这些因素是一个孩子成长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无论老师、学校有多大的教育责任,都不应该是家长放任自流的理由,即便你承认有一点点责任,也要把这一点责任承担起来! 看大家讲课前的聊天,其实反映了现在家庭教育的一个典型误区! 这个误区是两个极端。 一方面认为,必须把孩子成绩搞上去,否则就是不负责任的失败教育。 另一个极端更为普遍,就是童年要快乐,要自然而然,不要多干预。所谓发扬本性,才是最好。 这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 前一种,会把孩子引向书呆子的封闭状态。后一种,则很可能让孩子的潜在特长永远埋没! 这两种错误的极端认识,造成了现在两种普遍的不良倾向。 比如,有的家长除了紧盯功课之外,给孩子报了大量学习班,书法、音乐什么的,美其名曰素质教育。结果是孩子很累,而一无所成。 再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基本不管,听之任之,想怎么就这么,真是快乐无比,毫无约束。美其名曰符合天性。 我的认识是,孩子必须管,看你怎么管、管什么。不管,就是放弃责任,家长失职。 好,现在我就说说,应该怎么管,负起家长应有的责任来。 第一要义是,你必须树立一个理念。孩子也是社会中一个人,会有自己的思想,会有自己的生活,会有自己的兴趣。 有了这个理念,你就不会把孩子当成泥人由你捏来捏去。 我所有的方法,都在这个理念之下。现在直接进入方法。 在你孩子很小的时候,刚刚懂事、会交流的时候,你就要把他的当个正常人、成年人来对待。

父母最常见的十个错误观念

父母最常见的十个错误观念 1、过度照顾:现在许多小孩一生下来,就被照顾的无微不至,其结果可能剥夺了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从小被喂食到了两三岁甚至更大,孩子的小手缺乏拿汤匙、筷子的练习,会导致手部肌肉的发展问题,上了小学可能连写字都会很困难。一直喂食孩子柔软的食物怕他噎到,会让孩子没办法发展咀嚼能力,甚至没办法正确发音。怕孩子冷、怕孩子热、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负,处处保护的结果,反而是在伤害孩子。 2、过度安排:相信你的周遭,一定有许多行程排得比你还满的孩子。但许多研究都发现,被过度安排的小孩,最后都容易丧失对生活的热情、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特朗特别提醒父母,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唯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想象力充分的发挥。每天至少空出一段时间,什么都不要安排,让生活有点不可预期的乐趣。 3、说教太多、身教太少:许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书,自己却在看电视。要求小孩要有礼貌,自己却一天到晚对孩子破口大骂。当父母言行不一的时候,会失去孩子对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对父母的反感。如果希望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就该尽量陪着他读书,你可以看你自己喜欢的书,也可以与孩子共读。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礼貌,表现出你对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 4、只关心学业,忽视其它生活能力的培养:“现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对孩子的投资全都放在功课成绩上,”台北市家长协会理事长包崇敏指出现代家长最大的迷思。游干桂提醒父母,学校只能给毕业证书,却不能给就职保证书。父母除了在乎外在的分数、学历、学校之外,对于孩子内在的智慧、美德、快不快乐、健不健康等等,更需要关心。 5、用【买】来满足孩子:自从社会走向极度消费之后,父母想要满足孩子,只要掏出口袋里的钱,就能买到各式各样的东西,从买玩具、买课程、买故事书到买一个个广告中许诺给孩子的美好未来,父母买给孩子的东西不断增加,却不见得能增加孩子的快乐。黄春明在【九弯十八拐】杂志里,便以“吞噬动词的怪兽”一词来形容“买”这个字,现代人只有消费,除了买,还是买,孩子除了得到那买来的东西之外,却失落了许多学习和成长。 6、完美主义:曾经在医院负责辅导工作的教育学者游干桂发现,许多被送进精神病院的孩子,往往是父母造成的,他们被父母的要求与渴望逼的喘不过气,最后只好宣布放弃。游干桂认为父母应该给孩子一条活路,也给孩子一条退路,如果孩子没有办法考上第一志愿,他也还有一条退路,退一步海阔天空也不一定。 7、害怕输在起跑点:“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点”是许多父母的信念。为了及早作好准备,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结束无忧无虑的童年,这其实是一种竞争力的迷思。孩子的成长有他的节律,就像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当孩子的身心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识或技能的阶段时,提早学习往往没有效果,甚至伤害孩子的心智。政大教育系教授王钟和鼓励父母与其整天挂念着孩子未来有没有竞争力,不如从自我成长、自我突破的角度来引导孩子,这比强调要孩子赢过别人、打败别人更重要。 8、负面的言语太多:如果你有机会把你和孩子对话录音下来,你可以分析一下,你会不会在言谈中不断地出现负面的语汇,例如:“你不要…”“你不可以…”“为什么你都不听我的话…”“你今天在学校有没有闯祸…”。负面的交谈太多,其实很容易启动人的防卫机制,你每次看到孩子就纠正他的缺点,他的大脑会渐渐形成一种反应,一看到你就紧张、害怕、甚至产生敌意。在心理学上有所谓的“麻痹化作用”与“明朗化作用”,负面言语加强“麻痹化的作用”压抑了孩子的天赋,正向的言语却能启动“明朗化作用”,因为有人欣赏鼓励,孩子会表现的更好。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心得体会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心得体会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心得体会: 逸爸在2016年读过这本书。近期,在家长群内与各位家长分享了此书中的要点,借此重新读了一遍。我把要点梳理一下作为读书笔记,分享给更多家长。 为什么要分享此书? 第一,作者伯恩斯坦在家庭教育方面经验丰富,曾帮助1000多个孩子和家庭修复关系。与有些西方学者的书相比,伯恩斯坦的语言相对接地气,符合中国家长的口味。 第二,似乎孩子叛逆问题是家长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也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 第三,我们对孩子的“叛逆”误解太深,需要重新认识。误解深,因为:1.千年来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成人们产生根深蒂固的观点:叛逆=不乖、不孝、不敬;2.儿童心理学和脑科学,刚刚进入现代家长的视野,缺乏这些知识的情况下,没有能力理解“叛逆”背后的原因。 这本书里讨论的孩子,是4岁至18岁,也显而易见吧。3岁前,孩子自我意识很弱,谈不上叛逆。18岁后呢,如果再叛逆,那基本是很难再拉回到正轨了,18岁后的成年人,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作者伯恩斯坦,在书中介绍了一个10天计划,每个章节教述一天家长所需要做的是。是的,您没有看错,是指导纠正教育家长,正可谓家庭教育的核心:“孩子病了家长吃药”。

第一天 掌握你的孩子为什么会叛逆 我们普遍认为,儿童时期、青春期都可能出现一段时期的叛逆期,是正常的必须经历的叛逆期,等过了就好。但是,作者指出,我们不能就这么被动的等待,等待可能会让问题变得更加糟糕。帮助孩子,学会恰当地表达自我,是我们作父母的天职,不要让孩子为其糟糕行为找到任何借口。 先给大家一个测试孩子大概的叛逆程度:1至5分 我的孩子常常发脾气 我的孩子常常与成人发生争执 我的孩子常常公然反对或拒绝遵守成人的要求或规则。 我的孩子常常故意惹烦别人。 我的孩子常常由于自己的过错而责怪别人 我的孩子常常怀恨在心或者恶意十足。 然后再问问自己: 1.这些行为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2.在什么情况下这些行为会发生? 3.是否有任何曾经发生的消极事件在影响着我的孩子身上正在发生的这些行为? 4.如有可能,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处理好曾经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消极事件? 5.我打算怎样应对孩子现在的这些行为?

父母五种错误认知影响孩子一生二(11.27)

父母五种错误认知影响孩子一生(二) 张健 我在各地做家长教育讲座时,经常给家长讲,改变孩子的行为是很困难的,因为行为的背后是孩子的认知,只有孩子的认识改变,孩子的行为才会做自动自发的调整。而我今天和家长谈认知的重要性,就是想告诉家长朋友,父母的错误认知会对孩子一生都有重要影响。在这里张健老师列举出父母常见的五种错误认知,希望家长朋友能有效改进,避免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 我们接着昨天的内容继续分享: 认知误区三:负性情绪都是坏的 父母通常都会将“负性情绪都是坏的”这一思维陷阱灌输给孩子,因为连他们自己都难以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消极情感,进而自然也就不能给孩子做个榜样。他们自己没有能力表达情感或难以对强烈的感情做出适当的反应,这些都影响了孩子的成长。他们主动压抑生气或害怕的情感,以免引起孩子的情感波动。 显然,诸如“男儿有泪不轻弹”或“你不该对她发脾气”之类的话语是很有碍于正常情感的宣泄的。男孩子掉眼泪是正常的,适当地发点脾气也是有益于健康的。有害的恰恰是这种说法:“别担心,你会做好的。”这样的教养方式会使孩子感到他们没有权利表达某些情感或者他们的感情是微不足道的。

的确,每个人都曾体验过各种各样的情感,其中有些人会比其他人更易体会到快乐。其实发泄强烈的负性情绪如生气或恐惧也完全是正常和自然的。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他们有权表达自己的感情,拥有强烈的情感是完全正常的。也许表达情感的方式会有恰当和不恰当之分,但表达情感却是正常而有益的。我们的孩子越是能够轻松地表达出他们自己的情感,将来他们就越能建立起开放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认知误区四:所有的人都必须喜欢自己 在孩提时代,我们得到的教育是要与人友好相处。我们的行为要符合父母、老师以及那些权威人士的要求。如果有可能,我们要尽力避免冲突,与同伴们友好相处。 在这种教育下,女孩子更是受害者。尽管我们一直在尽力减小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但是我们给予男孩和女孩的教育却仍然是不同的。父母们倾向于鼓励男孩子去闯世界并且取得更大的成功,而对女孩子则只希望她们有教养,能够找个合适的工作即可。 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这有什么错误吗?难道教育我们的孩子做个好人有错吗?难道我们不应该教导孩子与人和睦相处吗? 当然应该。教育孩子与人友好相处,遵从权威意见,这很重要。但问题是,这些教育没有深入下去。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友好相处,但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的。另外,应教会我们的孩子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充满自信。 那些在“必须让每个人都喜欢我”的思维误区中长大的孩子会充

让孩子意识到错误才能改正错误

让孩子意识到错误才能改正错误? 有一天,与一位家长讨论孩子写作业慢的问题。这个孩子因为写得慢,经常挨留。家里人很在意这件事,为孩子的书写速度着急。结果,孩子也为此感到难堪,她明明是被留下来写作业,却掩饰说是留下来帮同学的忙或者是记作业。我问:对于挨留这件事情,要不要如此关注呢?妈妈说:我的想法是,让她意识到错误,才会改啊! 让孩子意识到错误,才能改正错误,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观点。那么,是否有另外的可能呢? 如果仔细推敲,“慢”和“错误”并不能完全划等号,这个问题在后来的咨询中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在这里,我继续沿着妈妈的思路追问:以慢这件事情来说,你们已经多次让她意识到错了吧?甚至她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挨留了,那么,改的效果怎样呢?很显然,这正是妈妈苦恼的地方。 我提了另外一个问题:假设我们发现孩子慢,但从来没告诉她,而是设法肯定她、调动她,让她不知不觉变快,是否更好呢? 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难度,其实并不难。 如果我们总是告诉孩子慢,她也总是关注这个“错误”,并不断发现慢的证据,那么,孩子就确信自己是个“慢小孩”。如果家长老师总是注意这个缺点,总是批评她,那么,就进一步强化了这个论断。为什么孩子往往知道问题所在,却“屡

教不改”呢?因为频繁的提醒和批评,让她深深地相信:我就是这样慢!也就是说,孩子接纳了“慢小孩”这个标签,不相信自己能快,完全失去了改变自己的心理动力。就算我们施加压力,让孩子变快了,但是,她心中的自我形象,还停留在“慢小孩”的阶段。 相反,我们不妨来设想另外一种可能:关注孩子写得快的时刻。比如,昨天她用了13分钟,就抄写完好几个句子。那么,这时候,我们要是肯定她快,孩子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并不觉得快是多么难以企及的目标,此时她更关注自己的成就感。并且,她会从中总结自己快的经验,比如,写的时候,尽量做到专注,或者一眼多看几个字,这些方法,会用到下次的作业中,她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快。并且,一切都水到渠成,她不觉得这是多困难的事儿。 只要方法对路,改变孩子的行为是很容易的事情 恰好妈妈说了昨晚的一个情况:“她在抄句子的时候,我和她爸爸都提醒她,一句话一句话地抄,别一个字一个字地抄!这样太慢了!她虽然照办了,但是很不高兴。” 妈妈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但语气中隐含着责备,强调了孩子的慢,结果呢,孩子虽然照办,但很不高兴。我建议妈妈换一种方法,用商量的语气对孩子说:你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也是可以的。不过,妈妈还知道一种更快的办法,你愿意试试吗?

“中国保姆式”家长,最终只会毁了孩子!

“中国保姆式”家长,最终只会毁了孩子!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中国的宝宝们上了小学依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种保姆式的一切代办型家长,最终只会毁了孩子。 “他还小。” “他还不懂事呢!” “你一个大人好意思跟小孩子计较吗?” “一看你就没有过孩子,有了孩子你就能理解了……” 以这些借口在公共场合干扰到他人的做法,其实都忽略了一点:孩子当然是小的、不懂事的、不应该计较的、可以理解的。 但负责教育孩子的父母却是大人,是成熟的、要遵守规则的、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 一个孩子的教养好是成功的基本因素,而教养是从小就要开始培养的,是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影响的。因此,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需要关注孩子的教养问题。 1 我看电影的时候,偶尔会碰到这样的小孩,在电影开始后,静坐一会儿就坐不住了,开始满场乱跑。而做父母的呢,也不出声制止,就任由孩子在电影院吵闹、蹦跶。 同学给我讲过她遇到的一件事情。她十二岁生日的时候,同学朋友送了很多礼物。有朋友送了一个花生的音乐盒,精致漂亮极了。刚拆开,被一起来的表妹看到了,5岁的她很喜欢,就直接张口问她要。同学不是很乐意,怎么说也是朋友送的礼

物。可是她不给,表妹就又哭又闹,有趣的是同学妈妈的态度,她很大度,很宽容地直接把礼物送给了表妹。理由是她那么多礼物呢,送一个给表妹又无妨。 肯定有人会不以为然,理由也能找出一大堆,“孩子淘气是天性啊,活泼点才惹人爱”、“亲戚家的小孩,给她又怎么了”…… 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态度总是宽容、心软的,他们理直气壮地说:”他还小,不懂事,你就让让他。“ 所以,小就成了天然的护身符,自带有理光环(我小我有理),就可以不懂事,就可以被原谅。 2 孩子从小要懂规矩,不能过于随意随性。对孩子不能一味迁就,孩子必须要有一个能够管得住他的人。然而,现在很多孩子是谁都管不了。 过去,遇到孩子不听话,家长会寄希望于学校。他们说:“等到了学校就好了,自然会有老师管着他!” 我们那小时候,孩子几乎都是怕老师的,再不怕父母的孩子,对老师还是有些敬畏的。人应该有敬畏之心,只有有了敬畏之心,才能自觉约束自我,不做出格越轨之事。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孩子连老师也不怕了。不但不怕老师,还辱骂老师、恶搞老师。就好像近日,一则学生和老师互扇耳光的视频惊爆网络: 视频中,女教师对男生进行批评教育,男生顶撞老师,女老师被激怒,猛扇男生一耳光。男生也不甘示弱,回击了老师一个耳光。 我们且不论是非对错,仅是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大打出手,这样的事实真叫人触目惊心。 3 同学的弟弟,平常家里的小皇帝,学校小霸王。小男孩嘛,顽皮点正常,同学父母也就那样一直疼着宠着惯着。

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1·每个人都会犯错,所以我们都要学习道歉,改过向善,并发誓绝不再犯错。但是…… 2·如果我变成一个令人失望伤心的小孩,你还愿意爱我吗?3·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但你们从来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我们必须互相宽容,辛苦且坚强地活下去4·大人说话时,希望小孩闭嘴 看电视时,希望小孩安静 烦闷时,希望小孩消失。 他们常说,孩子睡着时是天使,醒来时是魔鬼。 不管醒来或睡去,我们都是天使,只是大人看不见。5·大人都忘了,他们也曾经是小孩 他们的口袋里,曾经藏着有各种怪兽, 他们的脑袋里,曾经浮现奇幻彩虹。 6·“每个孩子都是一本生动有趣的故事书。”大人说。 “每个大人都是一本呆板无聊的教科书。”小孩说 7·大人永远搞不懂小孩的内心世界,那个世界到底是一只美丽飞舞的蝴蝶,还是一头乖淚难驯的野兽。 小孩才懒得去弄清楚内心世界, 内心世界只交给内心世界 8·大人怪怪的 有时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熟懂事

有时候又希望他们永远天真幼稚 9·大人喜欢说陈腐的大道理, 奇怪的是,他们自己听不见。 纵使小孩捂住耳朵, 那细碎烦厌的魔音, 还是会弥漫整个世界…… 10·小孩火大时,大人一定要保持冷静。 大人火大时,小孩一定要赶紧逃命。 11·大人都希望孩子能够承担压力, 但孩子们不懂, 他们为什么要承担压力…… 12·“答应我,每年都可以捉弄一个不乖的小孩。”啄木鸟说13·大人希望小孩能按照他们的希望, 长成一个令人羡慕的模范儿童, 但大人的希望 却总是让小孩感到深深的失望。 14·大人自以为能分辨梦与现实 小孩们却都觉得 分辨梦与现实是世界上最无聊的事 15·大人是由婴儿变成的, 所以世界总是动荡不安 16·有些父母喜欢教训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读后感

《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读后感 徐珊瑚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来自台湾著名绘本作家几米的作品《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几米,本名廖福彬,台湾著名绘本作家,其笔名来自其英文名Jimmy,中国文化大学美术系毕业。 在这本书的开篇写道:“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但你们从来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我们必须相互容忍,辛苦且坚强的活下去。”文章第一句就把我们拉进了深深的思考中,我不禁心头一颤,这句看起来写给父母的话同时也给作为教师的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父母,在这个需要双方的融入的互动中,首先要“悦纳”我们的孩子,要认同和肯定。在孩子和父母之间,是没有对错的,在于一个度的把握,这个“度”却是动态的,需要孩子和父母一起去实现的,一起讨论什么是最合适的方法,就像书中所言“我们必须相互容忍,辛苦且坚强的活下去” 作为老师我们有时会抱怨学生们不写作业,不遵守纪律,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没有一个是让老师省心的,但我们在抱怨的同时却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对问题的种种处理方式是不是适合现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学生的各种要求是不是过于苛刻;大人也有缺点,孩子与大人之间的相互容忍,表面上看起来是公平的,但是真的公平吗?但是当老师家长不能容忍孩子的某些行为时,等待孩子们的就是一阵猛烈的狂风暴雨。所以几米说:“小孩火大时,大人一定要保持冷静;大人火大时,小孩一定要赶快逃命。”所以,大人和孩子待遇是不同的。 书中说:“大人希望自己孩子的脑袋里,开出智慧的花朵,而别人孩子的脑袋里,最好只是一堆杂草。大人喜欢嘲笑别人的孩子是温室里的花朵,却又努力培养他们的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大人们往往只注重孩子的学习,而不从品德上进行教育及启发,从小就教会他们进行激烈的竞争,只因为大人,不是因为小孩,孩子美好的心灵,在一点点被丑恶蚕食,这段话勾勒出了孩子与大人之间的长长鸿沟。 “小孩子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大人希望小孩能按照他们的希望,长成一个令人羡慕的模范儿童。但大人的希望却总是让小孩子感到深深失望。”看到这句话,我想我们也要反思,我们是希望孩子们成为学习的机器,还是希望能够在健康成长中收获更多知识(包括如何做人),在教学中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孩子,我们要给予孩子们不仅仅是富足的物质生活,他们要的是大人们的理解,他们希望自己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都能得到老师家长的鼓励,他们希望大人们能够陪伴在自己身边和自己一起由起点走向成功的终点。美洲原住民有句谚语:“同时追逐两只野兔,你将一无所有。”而光芒万丈的人生,绝不该只因为一点点错误,而终身遗憾。 “大人都爱说孩子是他们的一面镜子,孩子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大人的反射,要让孩子有好模样,大人应该先做好榜样,可是,我不想要变成好模样,也不需

教育孩子错误观点

教育孩子错误观点 观念一:别人家的孩子好 观念二:赶着孩子去上各种兴趣班 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父母当然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以最大的资源和能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无论是儿 童鞋、衣服等穿着上,还是学习上、综合素质上都不想让孩子输给 其他小孩。这其实是父母急于求成的心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后 于他人,但是却忽视了孩子的接受能力和承受力,难免出现揠苗助 长的效果。 观念三:付出这么多,孩子怎么不知道 观念四:必须按照我说的去做 父母有时候会摆大人的架子,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用命令教育的口吻,让孩子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并且不一定正确的事情,违背 孩子的真正意愿。众所周知,对不同的孩子应该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用命令式的教育方法。 观念五:做得不好就得骂 观念六:你是老子养大的 不能输在起跑线式 许多家长成材心切,恨不得从受精卵开始就进行教育,理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恨不得把唐诗六百首出生第二天就倒背如流,各 种兴趣班不惜血本,个个都是宋祖英、朗朗、陈丹青、刘翔的结合 体方才能显出你教育的成功。完全不会也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死记硬背,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 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我也奇怪了,中国式考试题目 也变态翻倍,非要让记住成吉思汗生于哪年死于哪年,有什么用?更 可笑的是,有一道题目,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划上横线,结

果却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不成了老师喜欢的一句话了吗?变态考题 无疑在培养孩子察言观色、猜人心思的技能。 含辛茹苦苦肉计式 中国式父母一定要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悲情和忍辱负重,再现身说教,一切为孩子的学习让道,从孩子入学开始美名曰陪着孩子成长,实则是用GPS的监控定位功能完成一次自我失去的抛物线。失去自 己的生活空间,方才标榜为中国好父母。 隔壁小王式 它还有个另外的好名字叫:激将法。用隔壁家的孩子如何优秀来打击你一辈子,稍有疏忽就是:你看人家隔壁小王?稍有落后就指出:你看人家隔壁小王?永远有个隔壁小王的高标杆挡在你的面前,自信 在中国小孩身上很难持久的存在,要么自信到自负,要么自卑到失 去自我。 什么吃亏是福,沉默是金 从小教育孩子要学会忍受、退让、明哲保身,每个人都是聪明人,所以才会出现云南几个持刀歹徒杀掉几十个路人的奇迹。因为人人 都是聪明人,都在信奉吃亏是福、沉默是金的人生信条,所以都等 着一个二愣子出现力挽狂澜,这个世界不怕坏人有多嚣张,就怕好 人有多沉默。 变相拜金主义式 摇身一变成了有钱人的中国父母,刻骨铭心的话就是:我受过的罪可是不想让儿女再受。所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绩好了物质奖励,口头禅就是你给妈妈考上多少多少分数,我就给你什么什么承诺。你给?学习是给父母学的理念深入人心。谈何动力和兴趣?!当人 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思考和人格。 棍棒之下出孝子式 热衷于虎爸狼妈的推崇,“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 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等,我们传统的打子秘籍就这样传了

孩子的错,是大人的错

孩子的错,是大人的错 孩子的心胸应该是很宽广的,结果往往被我们这些大人给误导了。老师问完,孩子连想都没有想,就说:“我两个都不爱,两个我都很恨。”这位老师很惊讶,他的父母在提到他的时候总是得意洋洋,“你看我的孩子钢琴学得那么好,你看我的孩子代表学校出去参加比赛,都是名列前茅”,以他为荣。但是,他们没有想过孩子在想什么、孩子的感受是什么。 所以大人不是真正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大人只是把自己觉得好的方法强压在孩子身上。承受这种压力的孩子,他的人生会幸福吗?他的人生已经生病了,他的思想已经生病了。纵使他拿到的是某一个名校的大学毕业证书,他的人生就幸福了吗? 有一个初三的孩子亲自煮饭给他父亲吃,结果他父亲吃完之后就倒在地上抽搐死了。过了没多久,他的母亲同样的情况,吃完饭之后也死了。后来他在祭拜父母的时候,一祭拜

完,马上不耐烦地把祭拜的食物倒到水沟里去。他的婶婶看到这一幕,心里一惊—这个孩子对父母一点恭敬心都没有。此时这个孩子又走过来问他的婶婶,他说:“婶婶,我爸妈是不是有买保险?”这句话一出来,他婶婶突然全身起鸡皮疙瘩,觉得不对劲,马上报警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父母的死都是他亲手下的毒,这是四川的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做出来的事。 诸位朋友,你知道他为什么杀父母吗?他为了得到父母的保险费,保险费才一万多块!动机更是让我们吓死了,动机是为了买一部手机。我们听到这种案例,觉得真正是末日到了。一个孩子居然为了要买一部手机,把最亲的父母都杀了!他的心中已经没有恩义、没有道义了,只有欲望。 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一下,孩子对物质有这么强烈的欲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小教孩子欲望。谁教的?父母。现在绝大部分的父母走到中年的时候,会觉得人生很苦,忙了大半辈子,教出来的孩子让自己每天睡不着觉。所以一个人不

第1课 孩子做错了事家长怎么对待

第一课孩子做错了事家长怎么对待 各位爸爸妈妈,大家好! 我是刘老师,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家庭教育的内容,今天给各位家长带来的微课主题是《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该怎么对待》。 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往往会做错许多事情,比如说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穿衣服,不好好写作业,也不懂礼貌,甚至有的时候还跟你作对。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家长怎么去对待孩子的呢,很多时候我们会把所有的这些问题归咎于孩子,认为是这个孩子不懂事,或者是说没有礼貌,或者是说不如其他的同学。 当我们把这些矛头都指向孩子的时候,请问这个时候会给孩子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心理影响呢?我们这样做会体现我们对孩子没耐心。因为我们对他没耐心,所以我们会责怪他,然后会打他骂他。我们打骂他的原因很简单,觉得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孩子都没有做好,因为我们拿的是一种大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聪明和笨。这就像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按正常人逻辑来说,走路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这对于刚开始学会走路的孩子是特别困难的。但是我们爸妈就会去比较,说你怎么这么笨呢,别的孩子都会走,怎么就你不会走呢。 当家长拿优秀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时,我们家长就失去了耐心。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每朵花都有它自己的花期,他们都会开放,但是时间不一样。我们的孩子就是我们的这一朵花,孩子这朵花肯定会开放的,但是开花的时期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孩子的生长周期和成长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我们家长失去了耐心,就会对我们孩子造成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因为我们家长会时不时的拿自己的孩子和您认为的好孩子比较。如果一直把孩子拿来和别的孩子去比较。这样就会让我们的孩子也学会比较。孩子会比较他的爸妈的对和错,也学习爸妈的没有耐心。所以,在这里,我想告诉各位爸爸妈妈,当您的孩子被您说久了他就无所谓啦。当他无所谓的时候,他的心里就会觉得犯错是理所当然的了。 当爸妈骂孩子的时候,时间久了,他会觉得他就是那个笨孩子,他就是那个傻孩子,他就是那个不懂事的孩子,他就是那个别人瞧不起的孩子。但是呢,他心里就会平衡,为什么会平衡呢?因为当你总是说他的时候、骂他的时候,他觉得他做错事情也无所谓了。因为他觉得他是做错了事情,但是你也对他进行了惩罚。久而久之,他心里就会有杆秤,有把尺,他就会开始衡量爸妈的行为,我做错一件事情你也惩罚我了,大家都扯平了。所以他觉得他做错事情是应该的,因为你也骂了她。这样的话她心里会觉得平衡了,孩子就会不断的去犯错,孩子会去重复的犯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爸爸妈妈。孩子犯了这么多错却始终没有去改变的真正的原因。因为他觉得和父母之间扯平了,大家互不相欠。 就是因为父母没有注意到孩子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很多爸妈由于自己的懒惰,没有去问孩子,没有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为什么会把同样的事情总是做错。比如说孩子赖床这个事情,比如说不好好吃饭这个事情,比如说爱看电视这个事情,就是因为家长们不了解孩子出现这些事情背后的原因,发现孩子只要是做错了就进行指责、唠叨,或者说打和骂,从来不去想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当爸妈用这样一种没有耐心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时候。请问您的孩子会改变吗?不会,他永远都不会改变,他只会朝着你不喜欢、不想要的那种结果去发展。我们的爸妈特别困惑,到底我是怎么了,为什么会生出这样一个孩子,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听话呢,其实你知道别的爸爸妈妈背后的付出吗?

【读书摘记】《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许医师,一位专业的家庭医学科及精神科专科医师,长期研究儿童及成人心理,已有十数年的临床经验。 1.想象力让孩子拥有超能力 所谓想象力的游戏,就是想象力最佳的训练方法。 方法一:经常给孩子讲故事,同时和他玩“说故事接龙”。当小朋友用丰富的想象力去创造故事并延续剧情发展的时候,就是促使想象力更加丰富的一个训练,如此将开启他多姿多彩且一路顺畅的人生道路。 方法二:引导孩子把想象力当成一枝画笔。比如我们可以跟他说:“你要不要想象一下呢,如果你能够发明,你打算发明什么?未来如果你有了很多很多的钱,你打算怎样去做利己、利人、利于社会的事?如果你有伟大的神奇力量,那你打算怎样来帮助你周遭的人或帮助全世界的每一个人呢?” 还要鼓励小朋友绘画,发挥想象而不要有限制地创作,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练习。 想象力就是超能力! 2.巧用创造力,让孩子爱上学习 创造力,就是我们要创造出生命很多的快乐、很多的开心,并且可以学习成长。用愉快的事情引导学习,一旦小朋友对他的功课感到有兴趣,他的创造力就出来了,这样学习的成效也会提升。 3.不可思议的直觉力 每个孩子都有非常强大的直觉力,我们要去了解、观察和引导,帮助小孩用直觉展现出他自己的生命力,也让孩子的直觉力带领我们。如此,父母不但可以做得很轻松、自在,又不会妨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 4.自然力的无穷力量 现在的小朋友,真的很辛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每一个都变成了学习的机器人,想来真是有一点心疼和舍不得。 因此,建议父母至少每隔一两个月,要带小朋友到野外走一走,到动物园、植物园、山上或海边走一走。充分的学习可以发生在大自然里面,学校偶尔也可以将课程安排在大自然中,让蓝天、白云帮小朋友们上课,让他们就着大自然编故事,让他们跟大自然里的动物和植物对话。比如自然课,便可以问小朋友们,今天在大自然中看到了哪种昆虫?然后请他们回去上网查资料,带领他们做一个生态调查的学习。 建议大家,有空真的要到大自然去走一走,大自然是身心快乐的源泉,大自然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开心和喜悦! 5.健康感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如何解决孩子一错再错

同样的错误,错了一次还再错第二、甚至第三次。这样的错误,当然是难以让人容忍的。不过,这样的态度,你如果用在孩子身上,错的就是你了。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错误,孩子可以一犯再犯,一错再错,以至于让父母火冒三丈乃至抓狂。训斥、揍打也就时有发生。但之后又会发现,骂、打是没用的,孩子还是照旧。其实,不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而是父母们没有找到这个办法而已。 步骤/方法 1.三个原因导致孩子“一错再错” 一是孩子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个合理的需求最常见的就是父母的爱,父母对他们的关注。得不到满足,但孩子又不懂得用正常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直接跟爸爸妈妈说多陪我、爱我这样的话。他就用犯错来引起关注。 一般来说,做得好的时候和做得差的时候都能引起父母关注,而且做差时父母的反应会比做好时更强烈。所以,孩子有时会有意识地做一些“坏事”,以此来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比如,同样是写字,写对时,爸爸妈妈没说什么,写错时就常遭到父母的批评。对于孩子来说,批评也是一种关注,他们宁愿要批评,也不愿父母不关注他。 另外一种情况是,孩子紧张、害怕,甚至恐惧。他害怕犯错,因为之前类似情况曾被爸爸妈妈严厉批评过,所以,当再面对类似的事情时,他会紧张,他担心自己再犯错的话,肯定会被爸爸妈妈训。但人的心理就是这样,越是担心出错,就越是会犯错。 最后一种情况是,孩子对父母的某些决定不接受,但又没办法用合理的方式来表达,他就用一错再错的犯错来表达。这类型孩子跟上面不同的是,做错时他没有恐慌感,他是有意识做错的,是故意的。 2.对症下药 知道了孩子会犯错的原因后,可以有针对性地来处理和解决。 对第一类孩子 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改善亲子关系。 不管孩子犯的是什么错,父母都应给予包容,不能把错犯无限扩大,上纲上线批评孩子。父母可以指出孩子的错误,但指出错在哪不等于批评。对孩子

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提起孩子们犯的错误,大人们极其头疼又无奈,不明白孩子怎么总是处于“大错没有,小错不断”的状态。于是,批评、训斥、吼叫、打骂,各种招式纷纷亮相,结果呢?孩子们不犯错了吗?似乎总是屡教不改的模式。 大人们为孩子犯错而犯愁,孩子本身也不好受。 同事小鱼曾说起这样一件事: 亲戚家有两个孩子,一个是8岁的姐姐,一个是6岁的弟弟。有一次,姐姐说起犯错被批评的事,很感纳闷:为什么大人都没有错,错的总是小孩子?说着说着,姐姐哭起来。弟弟想起前几天刚因为写字太慢被妈妈数落了一顿,忍不住也哭了起来。哭着哭着,同病相怜的姐弟俩抱在一起大哭,哭声震天,惊动了家里人。大人们听他们说明理由,都笑起

来。 听了这件事,我也笑了,笑够了,却很替孩子们难过,真的所有的错都是孩子们的错吗?几米可不是这样说的,他化身小孩子,在漫画书里写的是《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细思的确如此,小孩子为什么会犯错?他们在尝试着,一点点学习自理、学习成长的过程中,犯错不是很自然的吗?我们大人怎样对待他们犯的错才是关键。 孩子们犯的小错误认真归归类,主要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因为控制能力差。比如,孩子爱哭,爱抢别的小朋友的东西,什么东西没有拿到手就会闹个不停。

这是孩子还小,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和欲望需要控制。此时需要家长做的是引导,让孩子了解规则。若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只是简单粗暴地批评、教育,孩子根本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只是暂时压制住了欲望,等到家长的“威慑力”减弱,这种“错误”还是会犯。 二是孩子的判断是非能力差。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做不到按规则做事。比如有的孩子还没有物权意识,会不自觉地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时家长要做的是给孩子输入正确的行为规范。孩子接触各种事情多起来,这类小错误就会减少。 三是家长溺爱,舍不得管孩子。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家的好”,做什么都对。但在外人眼里,孩子故意摔打东西,对长辈大呼小叫却不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 四是家长标准太高,孩子达不到。家长总希望孩子学习、做事能尽善尽美。比如,有的家长特别喜欢看孩子打100分。每次看到考试卷子的时候,眼睛盯着的只是那几个大叉叉。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犯错误

面对孩子犯的各种“错误”,父母应该认清孩子犯错误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策略。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如果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人都是在不断犯错误之后才懂得分辨是非对错,慢慢成长起来的。一般来说,孩子所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无意识的“错误” 解释:做某件事情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个性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结果而导致的失误。 场景1:红苹果是个性格大大咧咧的孩子,总是“闯祸”。妈妈不知教育了她多少回了,但总是当时点头认错,下次照犯。上回妈妈买的荔枝很好吃,她想给正在看电视的爷爷吃,在厨房门口就直接给爷爷扔过去了,没想到正好扔在爷爷的老花镜上,老花镜掉在地上“怦”的一声摔碎了。类似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妈妈真是拿她没办法了。 给妈妈的建议:很多妈妈看到孩子闯祸了,就劈头盖脸地说一顿,而不和孩子讲清楚原因。而像红苹果这样大大咧咧的孩子,这样说说极有可能扭头就忘记了,所以下回接着犯同样的“错误”。其实,妈妈应该让红苹果看到自己不小心造成的后果,承认自己的“错误”,分析犯错的原因,她就会从中吸取教训,以后也就会少犯此类“错误”了。 二、好奇导致的“错误” 解释:因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而采取一些“破坏”行为或相对“过激”的行为,导致一定的损失。 场景2:豆豆是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从小到大,凡是看到没见过的东西,她都会表现出很惊喜的样子。小的时候,豆豆只是过去看一下、摸一下。现在豆豆长大了,5岁多的她,见到什么稀奇东西就会直接冲上去探个究竟。妈妈很担心豆豆会伤到自己。 给妈妈的建议:对好奇导致的“错误”,比如想弄清新鲜事物的新奇之处,而把玩具等拆坏或者探究某些危险事物等,从本质上说这类不属于错误,而是探索世界的起点。 但这种探索有时候会很冒险,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或对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这就需要妈妈帮助孩子分析这种行为的利害关系。如果损失或伤害较小,妈妈不妨鼓励孩子多犯这样的“错误”,但是一定要告诉孩子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要小心。如果进行严厉批评,孩子不仅不会为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而骄傲,反而会觉得自己无能,会自暴自弃。当然,如果孩子的探索行为太冒险,造成的损失或伤害很大,妈妈就一定要马上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并且非常严肃而中肯地告诉孩子错误所在、错误性质和危害,并帮助孩子找出改正的方法。 三、趋利避害导致的“错误” 解释:为了避免爸爸妈妈的批评指责,不得不犯的“错误”;或者为了“讨好”爸爸妈妈(如想让爸爸妈妈多陪自己)而犯的“错误”。 场景3:性格温和、一向乖巧的雯雯,自从上了妈妈报的绘画班就开始撒谎。有好几次,明明不是自己的画,妈妈检查画时,雯雯就把小朋友的画当自己的给妈妈看。妈妈对此很是不理解,觉得自己一直教育孩子要诚实、不撒谎,并且自己和丈夫也从来没有给孩子做这方面的不良示范,孩子之前也一直都很诚实、很听话,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呢? 给妈妈的建议:对待孩子为趋利避害而犯的“错误”,比如说谎以避免妈妈的批评等,此类问题表面看来虽然在孩子,但究其根源却在于妈妈,妈妈应先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孩子要求太高、太严,是不是过分看重事情的结果,致使孩子不得不犯“错误”。过高要求的后果,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孩子尽了努力仍得不到父母满意的回报时,便会犯上述“错误”。如果是这样,妈妈先作自我批评,才能打动孩子的心,引导孩子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四、盲目模仿导致的“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