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第16章 风的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第16章 风的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第16章 风的地质作用

第16章风的地质作用

一、名词解释

起沙风速(起沙风)风蚀作用风的吹蚀(吹扬)作用风的磨蚀作用蜂窝石(风蚀壁龛)风蚀穴石蘑菇风蚀柱摇摆石风蚀谷风域风蚀洼地风蚀湖风棱石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沉积作用沙漠漆风成砂沙波纹沙堆沙丘新月形沙丘纵向沙丘黄土黄土结核(姜石)荒漠岩漠砾漠沙漠泥漠岩漠次生黄土

二、是非题

1.地球上沙漠的分布与大气环流程式有关。()

2.沙漠可以形成于干旱气候区高大山脉的背风面。()

3.风积物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5——40°之间的大陆内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区。()

4.在大部分荒漠中,沙丘是主要地形。()

5.干旱气候区的山前侵蚀平原主要是由风蚀作用形成的。()

6.风并不是在塑造荒漠地形中占优势的作用。()

7.风棱石可以有凹凸不平的表面,且棱面总是面向风的。()

8.沙漠主要是由风的地质作用形成的,而与其它外动力地质作用无关。()

9.风和流水作用相同,都能在其沉积作用的表面上形成波痕。()

10.新月型砂丘背风面与迎风面呈对称状态,且逆着风向迁移。()

11.沙漠中也常出现:“瞬时”洪水。()

12.石英颗粒是组成沙丘的主要物质。()

13.风蚀地形主要是由于风蚀作用独自形成的。()

14.沙波纹通常与风向垂直,并顺风向迁移。()

15.沙漠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并受地形影响。()

16.黄土的沉积场所受当地地形和地质条件控制。()

17.所有的黄土都具有极其明显的层理构造。()

18.被风吹扬起的砂量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的。()

19.风成砂中一般不含有任何生物遗迹。()

20.新月形的沙丘,其迎风面较缓、背风面较陡并呈向内弯的凹面。()

三、选择题

1.风蚀能力的大小与风所夹带的碎屑颗粒有关的性质是()。

a.颗粒的成分 ;

b.颗粒的比重 ;

c.颗粒的大小 ;

d.颗粒的形状。

2.某地区的风蚀作用极限面——风蚀基准面是()。

a.当地最低地面 ;

b.当地河水面 ;

c.海平面 ;

d.当地的地下水面。

3.沙漠地区中之所以能形成“绿洲”的主要原因是()。

a.该地区有较丰富的将雨量 ;

b.风蚀作用使该地区地下水面出露地表 ;

c.该地区有较多的耐干旱植物 ;

d.该地区风蚀作用较弱。

4.最易使颗粒在搬运过程中磨圆的介质是()。

a.流水 ;

b.海水 ;

c.风 ;

d.冰川。

5.风搬运作用的主要方式是()。

a.悬运 ;

b.跃运 ;

c.推运。

四、填空题

1.风蚀作用的主要方式是风的()作用和风的()作用等两种类型。

2.沙漠地带“瞬时”洪流中的水,会由()和()而迅速的消失。

3.风蚀盆地中的风蚀作用极限仅受()深度所限制。

4.风成沙常具有以()等矿物为主、()好、()好、表面具(),沙层常具()和()层理等特征。

5.新月形沙丘多发育于()较多、()较平坦、()较稳定的沙漠边缘地区;其排列方向多与风向()。

6.纵向沙丘发源于供砂量()、有强烈的()的沙漠地区;其延伸方向与风向()。

7.若风速同于流水流速,风比流水的剥蚀力()。

8.()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

9.沙丘移动的过程体现在()、()和()三个方面。

10.根据荒漠地面形态和堆积物的特征,将荒漠划分为()漠、()漠、()漠和()漠等四种类型。

11.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广泛发育有()、()和()等三种主要地貌形态。

12.古代()沉积物是蒸发岩矿物的丰富源泉。

13.风棱石棱脊线的延伸方向大致与当时的风向(),是风蚀作用的重要证据。

五、问答题

1.影响风蚀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为什么说沙漠的存在可以作为干旱气候区的一种特殊标志?

3.以蘑菇石为例说明风蚀作用的异同点。

4.试比较风和流水搬运作用的异同点。

5.风的堆积方式及其堆积物有何特点?

6.风成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7.依据沙漠形成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世界上现代沙漠的分布可以划分为哪几个带?

8.黄土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9.新月型沙丘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哪些特点?

10.为什么沙丘能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11.你认为哪些证据足以表明半干旱区的黄土是风成的?

12.风蚀作用可以形成哪些类型的风蚀地貌?

13.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的黄土状沉积物在成因上与半干旱气候区的黄土有何不同?

14.黄土为什么常出现在沙漠的边缘?成分上有何特点?

15.古代风成砂多已固结成岩,风蚀和风积地形早已荡然无存。那么识别古代风成砂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16.著名的“丝绸之路”绕塔里木盆地边缘通过,试分析其原因?

17.研究风的地质作用有何意义?

第16章风的地质作用答案

二、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16.×;17.×;18.√;19.√;20.×。

三、选择题

1.c;

2.d;

3.b;

4.c;

5.b。

四、填空题

1.吹扬、磨蚀;

2.蒸发、渗透;

3.潜水面;

4.石英、分选性、磨圆度、毛玻璃状、斜交、交错;

5.砂源、地形、风向、垂直;

6.中等、单向风、平行;

7.小;

8.中;

9.方向、方式、速度;10.岩、砾、砂、泥;11.黄土源、黄土梁、黄土峁;12.干盐湖;13.垂直。

第六章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第六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地下水、泉、地下热水的概念及特征;掌握地下水的赋存、运动及类型;初步掌握地下水潜蚀作用、沉积作用的基本原理和特征。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是地下水的赋存、运动及类型和地下水的潜蚀作用、溶蚀现象;难点是的地下水的溶蚀和沉淀过程。第一节地下水概述 ——是指地表以下的岩石孔隙中或土层里的水,称为地下水。 地下水主要是由大气降水、地面流水、冰雪融水、湖泊水渗透到地下而形成的,称为渗透水。此外还有凝结水、埋藏水、原生水等。 一、地下水的赋存及运动条件 ——岩石或土层允许水透过的性能称为透水性。 地下水能在岩石中赋存与运动,是因为岩石中具有一定的空隙。空隙包括孔隙(岩石颗粒之间的空隙)、裂隙(岩石的裂缝)和洞穴(可溶性岩石受溶蚀后形成的孔洞)。 岩石孔隙度越大,含水量越大,透水性越好;孔隙度越小,含水量越少,透水性越差。因此自然界的岩石可分为透水层和不透水层: 透水层——能够透过地下水的岩层。主要有:砂岩层、沙砾岩层以及裂隙、洞穴发育的其它岩石。其中储满地下水的部分称为含水层。 不透水层——不能透过地下水的岩层。主要有:粘土、页岩、岩浆岩、变质岩等。 不透水层对地下水的运动起着阻隔作用,又称为隔水层。

两者之间过渡类型称为半(弱)透水层。如泥岩、亚粘土、黄土等。 二、地下水的类型 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1.包气带水(土壤水) ——从地面到地下水面(潜水面)之间的地带(包气带、不饱和带)所含的非重力地下水,以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细水等状态存在。 2.潜水 ——埋藏在地面以下,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称为潜水。 潜水的表面称为潜水面,随地形起伏而变化,具有潜水流。同时因季节变化而升降,雨季、旱季潜水面的不同而形成一个暂时饱和带。3.层间水 ——埋藏在地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承压水——当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被水充满时,就是有了一定的静压力,称为承压水。 自流井——当打井凿穿上部隔水层时,如果承压水的静水压力所达到的水头高度超过井口地面时,则自行喷溢出地表,形成自流井。自流井最适宜的构造类型为向斜盆地和单斜构造。自流水坟地可以分为三个区:补给区、承压区和排泄区。在承压区形成自流井,在排泄区形成上升泉。 三、泉及其分类

地质作用分析

☆地质作用分析:内力+外力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拉伸、挤压)、岩浆活动 (火山)、变质作用等三个方面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长江三峡的形成:地壳上升,河流下切,流水侵蚀形成。 简要分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原因: 地处板块交界的断层构造带,岩石破碎,经过长期的流水侵蚀形成的。 ☆刚果盆地的形成: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渭河平原的形成:渭河平原是断层陷落区,后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冲积而成。 ☆冲积扇的形成: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滦河三角洲的成因:在滦河河口附近,流速减缓,受海水顶托作用,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钱塘江三角湾:河流来沙量较小,河口受潮流的强烈冲刷作用,形成喇叭形三角湾。 ☆刚果河没有三角洲: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

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②入海泥沙量较少,中上游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 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1) 某地近地面气压随高度变化规律? 在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上: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 近地面温度高低与近地面气压关系? 在近地面: 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 (3) 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关系? 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凹凸关系? 同一高度上: 高压区等压面都向高空凸起: 低压区等压面都向低空凹陷。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风的地质作用pptConvertor(免费)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风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风化作用 一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地表及接近地表的岩石,在大气、温度、水和生物的影响下,使原来的岩石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发生改变的地质作用。 二风化作用的类型 1 物理风化作用 地表的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不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未形成新的矿物。包括: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结晶、层裂等。形成岩屑、砂粒等碎屑。 冰冻风化 岩石孔隙和裂隙中的水,当温度下降到0 度以下时就会结冰,体积就会膨胀9.2%对裂隙周围产生很大的挤压力。在零下22度时,每平方公里面积上可产生108kg的压力,致使裂隙不断扩大,岩石破裂成碎块。在高寒地区和温带冬季冰劈作用特别突出。 温差风化 1、温差风化(剥离作用)——由于地面上的温度变化(日温差可达40——60度),以及岩石中各种矿物膨胀系数的不同,就产生了膨胀收缩的差异,天长日久岩石就产生裂隙,小裂隙串成大裂隙乃至网裂隙,导致岩石表层的逐层剥离。这个过程称为剥离作用。 盐类结晶 充填在岩石孔隙或裂隙中含盐分的溶液,如因水分的蒸发减少或增加的变化,会使盐类反复结晶或溶解,这一过程会造成岩石的破裂。 层裂或卸载作用 深部的岩石处于上覆岩石的强大压力之下,一旦因上覆岩石剥去,压力解除,岩石随之而产生向上或向外的膨胀,形成平行于地面的层状裂隙。 2 化学风化作用 岩石在原地由于化学反应使其发生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形成新矿物。包括水解、水化、溶解、氧化、碳酸化作用等。 (一)氧化作用——空气和水中的游离氧使地表及其附近的矿物氧化,改变其化学成分,并形成新的矿物。 1、硫化物的氧化 FeS2+14H2O+15O2=2(Fe2O3·3H2O)+8H2SO4 2、磁铁矿氧化成赤铁矿 4Fe3O4+O2=6Fe2O3 在地表常形成的铁帽是寻找原生矿物的重要标志。 (二)溶解作用——水是溶剂,自然界中的水总会有一定数量的O2、CO2和一些酸、碱物质,因此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能溶解大多数矿物。 1、石灰岩和白云岩与CO 2、水的作用 2、含硫酸的水的作用 CaCO3+H2SO4=CaSO4+CO2+H2O 3、含碱质水的作用 FeSO4+K2CO3=FeCO3+K2SO4 CaCO3+CO2+H2O=Ca(HCO3)2(重碳酸钙)

普通地质学

《普通地质学》 博士研究生考试大纲(2016年) 一、课程内容简介 《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包括地质学的学科分类和基本原理,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构成和基本特征,地球的历史和地质记录,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河流、地下水、风、冰川、海洋和湖泊)、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板块理论、岩浆、变质)的过程和产物,以及地球的资源、环境及地质灾害等。课程体系由四个模块组成:(1)地球的基本特征、圈层系统、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地球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和构造运动;(3)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过程和产物;(4)地球的资源、环境、灾害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等。其中,地球的圈层系统基本特征和动力地质作用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二、考试范围和基本要点 绪论 地质学、地球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思维方法和地质时空观(地球+将今论古+以古示今);地球的动力系统(外/动力系统,内/动力系统); 第一章地球系统及其圈层构造 地球系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固体地圈):各圈层的基本概念、大气环流(季风、中国季风特征),大气圈组成、运动、分层、大气降温率; 地球表面形态(陆地、海洋地形单元、大地水准面概念); 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内部圈层构造:地球主要物理性质(密度、压力、温度、重力、磁性、弹塑性;地内变化趋势和地球物理异常)。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征和圈层构造(波 速随深度变化总体特征;、M和G面、上/下地壳、软流层、岩石圈、地幔转换带、内 /外核);圈层特征(上/下地壳+地幔硅镁层、岩石圈、软流圈、过渡带、、、)。 第二章地球的物质组成 元素(元素和丰度,克拉克值) 矿物(基本概念、分类,矿物的肉眼识别技能和常见矿物的识别特征) 岩石:三大岩石类型及主要特征(岩浆作用和岩浆岩-概念、火山作用、侵入作用、岩浆岩。变质作用和变质岩-概念、因素、类型、代表性岩石名称。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沉积岩。 三大岩石之间的物质循环。 第三章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确定依据(地层叠覆率,生物演化率,地质体之间切割率)。地质年代表。 相对地质年代(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 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测年原理,同位素地质年代概念)。 第四章岩石圈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板块边界类型(分离型,汇聚型,转换型),板块与岩浆、变质、沉积作用和成矿作用关系。 板块驱动机制:地幔柱、热点、部分熔融。 第五章构造运动及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概念、类型、岩层产状要素和类型、地形地质图、地质界线、V字型法则、变形变位;地层接触关系)

高考地理真题-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考真题----------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2年高考题】 (2012上海卷)(七)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 14.图中所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③以平原、盆地为主④中部低,西 南、东北高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15. 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A. 山脊、山谷 B. 山脊、山脊 C. 山谷、山脊 D. 山谷、山谷 (2012上海卷)(四)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 7.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 地震使海底抬升 B. 地震导致海底中间凹陷 C. 海底扩张处岩浆涌出 D. 海底扩张处沉积物大量堆积 8.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 A. 岛弧和海沟 B. 海岭和海沟 C. 海岭和裂谷 D. 岛弧和裂谷(2012山东卷)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图2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2012江苏卷)图5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 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9-l0题。 9.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10.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2012北京卷)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将在英国伦敦举行。 读图1,回答第1~3题。

地质作用

一、名词解释 1、地质作用:地质学将自然界引起地壳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发生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用成为地质作用。 2、地质营:引起地质作用的各种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 3、外力地质作用:有地球以外的能源引起。如太阳能和宇宙空间能,其中太阳能的辐射其主要作用。 4、内力地质作用:有地球内部能然引起的,主要的能然有地球的热能、重力能以及地球自转和转速变化的动能。 5、构造运动:是由内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一种机械运动。有两种表现形式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 6、风化壳:由岩石风化的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覆盖在陆地上的不连续薄壳称风化壳 7、古风化壳:风化壳若为后来沉积物所覆盖。 二、问答题 1、简述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答:海洋上的:海浪的地质作用、潮流的地质作用、浊流的地质作用 大陆上的:风的地质作用、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的地质作用、块体的地质作用。 2、简述内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物理风化 答:○1风化作用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机械搬运作用○3搬运作用化学搬运作用 生物搬运作用 机械沉积作用○4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 生物沉积作用 胶结作用 ○5成岩作用压实作用 重结晶作 吹蚀(风) 磨蚀(地面流水、风等) ○2剥蚀作用潜蚀(地下水) 冲蚀(湖水、海水) 刨蚀(冰川) 3、简述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 答: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 主要是在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机械破坏作用。它使岩石裂开或崩解,形成大小不等的碎块(岩块和岩屑),但其成分却未发生显著的变化。有以下几种方式: 温差风化 冰劈作用 盐类的结晶与潮解 层裂或卸载作用 (2)化学风化: 水溶液与地表附近的岩石进行化学反应,使岩石逐渐分解的过程。 化学风化不仅使岩石遭到破坏,而且还使破坏产物的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并形成一些新矿物。

地质作用知识点

1.地壳物质循环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2.板块构造理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 上,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 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多 火山、地震。 大陆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海沟 (最深)、岛弧或海岸山脉;大 陆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 褶皱山脉。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 海洋、海岭(近海岭岩石地质年 龄小),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处于生长边界。 3.地质构造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结果)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褶皱: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 背斜: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常形成山岭(内力作用),背斜顶部受张 力作用,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内力作用),向斜槽 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外力作用)。 断层: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发育成为 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形成 4.地质构造的应用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 具体如图所示: 采石:背斜 岩层中含某种矿层(煤铁):钻矿在向斜 5.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外力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多为石灰岩、流水溶蚀作用、主要在我国云贵高原,桂林山水、云南石林。 雅丹地貌---风蚀地貌、干旱地区、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丹霞地貌---砾岩和砂岩,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西南部、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 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丹霞山沉积的红色砂岩,后因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退后,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 球状风化---花岗岩冰川作用---冰斗、角峰、(侵蚀),冰碛地貌(沉积)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流水作用:湿润、半湿润区,流水侵蚀---瀑布、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流水沉积---山区河流在出山口形成山麓洪(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风力作用:干旱、半干旱区,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 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外缘的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 6.外力地貌的判定 (1)根据风积地貌判断风向 (2)根据河流地貌判断河流流向

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高考题带答案)

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0安徽卷)今日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西安市隋唐时期用水充足,有“陆海”(指湖泊和沼泽很多)的美称。图7示意古长安(今西安市长安区)“八水”位置。完成1~2题。 1.“八水绕长安”的地质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壳 A.水平错断 B.褶皱凹陷 C.断裂陷落 D.水平张裂 2.古长安“陆海“今日不复存在的重要原因是 A.秦岭北坡森林植被破坏 B.渭河流域水体污染严重 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 D.秦岭南坡耕地面积增加 (2010年广东A卷3. 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 图3示意),其成因是 A. 侵蚀—搬运作用 B. 搬运—堆积作用 C. 风化—侵蚀作用 D. 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大纲全国卷) 读下左图,完成4~5题。 4.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 5.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 6.上右图是海南省著名的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该景观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7. 重庆卷 36.(36分)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上右图是云冈石窟所在区域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中作为我国重要地形区分界线的山脉名称是______,云冈石窟所在地属于________气候区,气温年较差_______。该石窟开凿于北魏,建在岩层近于水平、较坚硬的砂岩石壁上,历经多次地震,至今仍保存完好。试从岩性、构造、降水量分析石窟保存完好的原因。 太行山温带季风大原因:①岩石较坚硬,抗风化、侵蚀能力强;②岩层稳定,抗地质灾害能力强;③降水量较少,流水侵蚀作用弱 上海卷地理上右图表明,河流流速不同搬运物资颗粒大小不同。 8.根据该关系图,河流能够搬运鹅卵石的流速至少是 A.100㎝/s B.200㎝/s C.300㎝/s D.400㎝/s 9.当流速低于某一物质搬运速度时,流速低于该物质会发生沉积,据图可以推测在一般情况下,河流某一河段自上而下随着流速逐渐降低先后沉积的是 A.黏土、粗砂、砾石、石块 B.黏土、石块、粗砂、砾石

地质作用概述

地质作用概述 油工14-4 赫双玲 油 地质作用概述 自然界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地球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运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例如:地表形态和景观会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裸露地表的岩石会变得破碎,松散,火山活动喷发出大量的高温熔融物质,地震产生山崩地裂等。所以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地质学界把自然界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主要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应力。我们可以根据能量的来源的不同将其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又按照方式不同可分为: * 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 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 * 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 * 沉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 地质作用概述 板块运动被认为是使地壳表层发生位置移动,出现断裂、褶皱以及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和岩石变质等地质作用的总原因,这些地质作用总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改变着地壳的构造,同时为地貌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就是说板块运动能够解释地壳中岩石的变形,包括区域的和整个地壳的。 产生内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一般推测,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蜕变释放的热能和地幔重熔形成的热能。这些能量,部分传导到地面散失,大量的内热由于岩石导热性差,在地下聚积成为产生各种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还有人认为,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能也是产生内力地质作用的因素之一。来自太阳的热能,是引起大气和水不断运动的主因,同时给生物的繁殖以能量,并直接对岩石圈施加影响。这一切活动的结果,使地表的凸出部分受到风化、侵蚀等作用的破坏,破坏的产物在低凹的部位沉积起来形成新的岩石。上述变动总称外力地质作用。 地球的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水往低处流是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地势的高低又是内力地质作用所塑造。火山喷出的气体和水分是地球大气圈和水圈重要的物质来源之一,一次强烈的火山活动还可以引起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气候异常。地质作用强烈地影响着气候以及水资源与土壤的分布,创造出了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这种良好环境的出现,是地球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地球形成的初期,大气圈和水圈的成分、质量都和现代大不相同,大气曾经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阶段,海水是约在10亿年前才

地质第六章word资料8页

第六章 地质灾害——指由于地质作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自然地质灾害——自然地质作用引起的灾害。 人为地质灾害——由于人类工程活动使周围地质环境发生恶化而诱发的地质灾害。 地震——地壳发生的颤动或振动,是由地球内动力作用引起的。 海啸——海底发生的地震。 地震的类型 1.地震按成因可分为:(1)构造地震(2)火山地震 (3)陷落地震 (4)人工诱发地震 2.按震源深度的不同可分为:(1)浅源地震<70km;(2)中源地震 70~300km;(3)深源地震>300km 3.按地震震级大小可分为:(1)微震<2~2.5级;(2)有感地震2~4级;(3)破坏性地震 5~6级;(4)强烈地震或大地震≥7级 震源——在地壳内部振动的发源地。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可看作是地面上震动的中心。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地方到震中的距离。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处产生剧烈振动,以弹性波方式向四周传播,此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地震震级是一次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是用来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量度。 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地表面和建筑物受 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烈度的大小除与地震震级、震中距、震源深浅有关外,还与当地地质构造、地形、岩土性质等因素有关。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十二度。根据使用特点的需要,将地震烈度划分为:基本烈度、建筑场地烈度及设计烈度三种。 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在一百年内能普遍 遭受的最大地震烈度。 建筑场地烈度是指在建筑场地范围内,由于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不同而引起对基本烈度的提高或降低。

设计烈度是指抗震设计中实际采用的烈度。它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永久性、抗震性及经济性等的需要对基本烈度的 调整。 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次地震中,震级是唯一的,而地震烈度却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烈度。 一般认为:当环境条件相同时,震级愈高,震源愈浅,震中距愈小,地震烈度愈高。地表破坏造成的影响地面断裂、斜坡破坏、地基效应 斜坡破坏:地震使斜坡失去稳定,发生崩塌、滑坡等各种变形和破坏,引起在斜坡上或坡脚附近建筑物位移或破坏地基效应:地震使建筑物地基的岩土体产生振动压密、下沉、振动液化及疏松地层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导致地基失效、建筑物破坏。 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地震力是由地震 波直接产生的惯性力。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面强烈的水平晃动造成的。第二节崩塌及岩堆 崩塌——指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向下崩落的现象。落石——陡峻斜坡上个别、少量岩块、碎石脱离坡体向下坠落的现象。 山崩——规模巨大的山区崩塌。 塌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地形地貌条件、岩性条件、地质构造条件、水的条件、气候因素、其它条件 地形地貌条件地形是引起崩塌的基本因素。斜坡坡度大于55°、高度超过30m 的地段有利于发生崩塌。 岩性条件岩性对崩塌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坚硬脆性的岩石组成的高陡边坡以及硬、软岩相间构成的边坡较易发生崩塌。 地质构造条件岩体中各种不连续面的存在是产生崩塌的基本条件。当各种不连续面的产状和组合有利于崩塌时,就成为发生崩塌的决定性因素。 水的条件水是诱发崩塌的必要条件。 气候条件高寒地区冰劈作用广泛发育,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日温差及年温差较大,这些地区物理风化强烈,岩石易破碎成碎

第六章风化作用

第六章风化作用 目的要求 风化作用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与出露在地表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物理力和化学分解两种方式破碎岩石。风化作用的产物,最终停留在基岩的表面,形成一层各地厚薄不等的疏松薄壳,其上部进而成为土壤。而土壤则是大部分陆生生物活动的基础,因此风化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要求深入理解。 课时:6学时 授课内容 一、风化作用的概念 二、风化作用的类型 (一)物理风化作用 (二)化学风化作用 (三)生物风化作用 三、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一)气候与地形 (二)岩石的性质 四、土壤与风化壳 重点 1、机械风化包括多种应力作用,但最明显的是冰劈作用; 2、化学风化的主要类型是氧化、溶解和水解作用; 3、在风化作用中裂隙很重要,因为它使空气和水能在很深的地方侵蚀岩石,同时还大大增加了岩石发生化学反应的表面积; 4、风化作用有一种使被破坏的岩石块体产生球形表面的普遍趋势。 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在如何简要阐述风化壳的时间意义。 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叙述为主配合图件,择重讲授。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风化作用(weathering)的概念 所谓风化作用,就是岩石在地表常温常压下,遭受大气、水、水溶液及生物的破坏作用,使坚硬的岩石变成疏松堆积物的过程。 风化作用是一种自然现象,如古墙的层层脱落;石刻的模糊不清、残缺不全;路基的斑剥,甚至铁器的生锈等等,均与风化作用有关。 风化作用可以是机械的破坏,也可以是化学分解,而生物风化作用两者皆而有之。

风化作用是一种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作用。破坏下来的产物除部分被水溶液带走外,一般不发生显著的位移,这是与其它外动力作用最明显的区别。 必须指出,风化作用与风的地质作用,在概念上是毫不相关的。 二、风化作用的类型 根据风化作用的性质,将风化作用分为三大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及生物风化作用。 (一)物理风化作用(physical weathering) 岩石、矿物在地表条件下,在原地产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称为物理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作用最重要的方式是:卸载(释荷)、温差和冰劈作用。 (1)卸载作用(unloading) 卸载作用是处在地下深处的岩石,由于受高温高压的影响,因此坚硬而致密。当它转移到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时,由于静压力解除,在张应力作用下自发膨胀,这种现象就叫卸载,即能量释放,负荷减轻,结果使岩石表面产生一系列平行或垂直于地表的裂隙,这种裂隙就叫席理。由于长期的卸载作用,促使岩石层层剥离崩解,所以又叫剥离作用。 (2)温差作用 温差作用是因气候变化而导致岩石产生崩解。由于岩石导热性差,不同的造岩矿物有不同的体胀系数。白天太阳照射,热向岩石内部传递,岩石内外之间出现温差,结果在岩石表里之间产生平行裂隙,使岩石表面出现层层脱落。晚上因内热外冷,表里不一,于是出现垂直于岩石表面的裂隙,最后崩解为沙泥(图5—1)。 (3)冰劈作用(riving)

第14章 风的地质作用

第十五章风的地质作用 在气候潮湿、地面植被茂密的地区,风力不易产生地质作用,即使是十二级大风,它可以拔起大树、掀起屋顶、吹走牲畜,也不产生显著的地质作用。然而在气候干旱区,或者气候潮湿但地面无植被、水体覆盖的地区,风力不需很大就能促使地表物质迁移、地形改观,产生显著的地质作用。因此,对这些地区来说,风便成为主要地质作用动力之一。 风的地质作用以气候干早区最为显著。因为那些地区降水稀少(<250mm/y)而蒸发强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五倍以上),植被稀少甚至地面裸露,而地面岩石因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多成碎屑,这一切均有利于风的地质作用的进行。这些地区,由于缺乏水份和植被,热容量小,使气温、气压易变,从而多风。沙漠区往往在早晨天空晴朗,一过中午便会狂风大作、天昏地暗。 风的地质作用强度取决于风力的大小。风力P=1/2CV2(P单位为kg/m2;C为经验常数,其值为0.125;V为风速,单位为m/s),即风力与风速的平方成正比。风力纯为一种机械动力,因而风的地质作用是一种纯机械性质的作用。风与地面接触面积甚广,在气温、气压的变化和地形等影响下,风的流动路线可以变化,这就是说,风的地质作用具有面状性质,无固定的剥蚀、搬运和堆积区。 由风的地质作用造成的风沙移动,常常埋没道路、村舍和耕地,为害极大。我国有三分之一的领土属于干旱气候区,主要是西北诸省区,那里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宝藏,可是地表风沙肆虐,严重限制我们的生产活动。另一方面,由风的地质作用造成的风成砂岩,黄土等,也是我们地质工作者研究对象之一。因此,对风的地质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风的剥蚀作用 一.风蚀作用的方式与特点 风以自身的压力并以挟带的碎屑物作工具,在沿地表前进时,会吹毁并磨损地面岩石、松散沉积物和土壤。当风速很小时,风蚀作用不明显;当风速达到4.5-6.7m/s(即三级到三圾半的风)时,风就能吹动干燥的、粒径0.25mm的沙粒;大风时,沙漠里出现“飞沙走石”的局面,十二级大风可将粒径3-4cm的砾石吹起2-3m高。风蚀作用包括吹蚀和磨蚀两种方式。 1.吹蚀作用 吹蚀或称吹扬,是指风本身在流动时,由于风的迎面冲击力和因紊流及涡流产生的上举力使地面松散碎屑物或基岩风化产物吹起或剥离原地的作用。当迎面冲力和上举力的合力超过碎屑颗粒的重量或它在地面上的惯性和地表摩擦力时,这些颗粒就离开原位,即风蚀作用发生了。吹蚀作用的主要对象是干燥的粉沙级和粘土级碎屑,它们常被吹扬到对流层顶,随风环球飘扬。吹蚀作用强度取决于风速和地面性质。风速愈大,地面愈干燥,植被愈稀少,组成地面的物质颗粒愈细小松散,吹蚀作用则愈强烈。 2.磨蚀作用 即被风吹扬起的碎屑物质,在沿地表运动时对地面岩石的碰撞和磨损。磨蚀作用强度也取决于风力的大小、地面性质。风速愈大,被吹扬起来的并作为磨蚀作用工具的碎屑物愈多,组成地面的岩石愈软弱、破碎,磨蚀作用愈强。可见,磨蚀作用离不开吹扬作用。 一般地说,距地面0.5-1.5m高度范围内,尤其是10cm高度范围内,风吹扬起的沙、砾石数量最多,所以这个高度范围内的磨蚀作用最强。在沙漠地区,常常看见年代较久的建筑物墙脚和电线杆基部披风沙磨蚀得较厉害的现象。

地表的地质作用

5-2地表的地質作用 壹、前言: ※地表的外部營力:包括重力、風力、流水、冰川、波浪與海流等,對地表進行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等侵蝕作用,使地表愈趨平坦。 ※地表的內部營力:包括火山、地震、板塊運動等,其作用使得地表愈趨崎嶇。貳、地表的地質作用 一、【風化作用】 1.定義:凡是使岩石破碎疏鬆的作用都是風化作用。 2.地點:凡岩石與大氣、水、生物接觸到的地區都會發生風化作用。 (1)最容易發生風化作用的地方在地表。 (2)即使是很深的地方,只要有空氣、水、生物能夠到達,也會發生風化作用, 但是速度較慢。 3.岩石受到風化作用後的產物,是多數生物所賴以生存的土壤。 4.分類: (一)、物理風化: 1.定義:物理風化作用主要是使大塊的岩石崩解成小粒的岩屑。又稱崩解作用。 2.類型: (1)冰凍(凍裂)作用:為岩石崩解主要的作用力。 A.原理:水結成冰時,體積會膨脹10﹪,且向外產生一股推力。 B.過程:凍結質溶解重複的發生。 C.地點:溫度在0℃上下變化的地區,如高山或高緯度的地區。 (2)溫度變化: A.原理:熱脹冷縮。 B.地點:日液溫差大的地區。 (3)生物作用: A.原理:植物的根部在岩縫中生長逐漸粗大,加速周遭岩石的崩解。 (二)、化學風化: 1.定義:岩石中所含礦物的化學成分發生變化,作用是緩慢的,卻是持續不斷 的。又稱分解作用。水是促進化學風化最重要的因子。 2.類型: (1)溶解作用: A.原理:礦物或岩石中的金屬離子,例如鉀、鈣等,會被流水淋溶而流掉. 原來礦物就轉變成新的礦物。 (2)酸蝕作用: A.原理:岩石中的成分與酸作用(自然界中的水略帶酸性)。 B.例子:地下水也可能使得石灰岩層逐漸被酸蝕溶解,形成地下石穴,石灰 岩主耍的化學成分為碳酸鈣,遇酸會產生二氧化碳,水及鈣離子。 (3)氧化作用: A.原理:礦物、岩石中的元素與氧化合,生成新的物質。

工程地质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其中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地质学界把自然界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主要分为:1)构造运动、2)岩浆活动、3)地震作用、4)变质作用、、5)风化作用、6)斜坡重力作用、7)剥蚀作用、8)搬运作用、9)沉积作用、10)固结成岩作用等。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板块运动被认为是使地壳表层发生位置移动,出现断裂、褶皱以及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和岩石变质等地质作用的总原因,这些地质作用总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改变着地壳的构造,同时为地貌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就是说板块运动能够解释地壳中岩石的变形,包括区域的和整个地壳的。 产生内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一般推测,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蜕变释放的热能和地幔重熔形成的热能。这些能量,部分传导到地面散失,大量的内热由于岩石导热性差,在地下聚积,成为产生各种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还有人认为,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能也

是产生内力地质作用的因素之一。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 地球内部。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 外力作用:来自太阳的热能,是引起大气和水不断运动的主因,同时给生物的繁殖以能量,并直接对岩石圈施加影响。这一切活 动的结果,使地表的凸出部分受到风化、侵蚀等作用的破坏,破 坏的产物在低凹的部位沉积起来形成新的岩石。上述变动总称外 力地质作用。 内外力地质作用关系:内、外力地质作用互有联系,但发展趋势相反。地球的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水往 低处流是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地势的高低又是内力地质作用所塑造。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 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 起伏,向单一化发展。一般来说,内力作用控制着外力作用的过 程和发展。地质作用也会给人带来危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泛滥等。人类无力改变地质作用的规律,但可以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使之向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防患于未然。如预报预防 地质灾害的发生,就有可能减轻损失。中国在古代就有“束水攻沙”,引黄河水灌溉淤田压碱等经验,是利用河流的地质作用的 规律来治理河流取得成功的例子。

第六章_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

第六章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 1.不良地质现象: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危害。它包括: 自然地质灾害:自然地质作用引起的灾害。 人为地质灾害:由于人类工程活动使周围地质环境发生恶化而诱发的地质灾害。 由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所引起的物理地质现象,包括岩石风化、冲沟、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潜蚀、冻融、地震、风沙、地面沉降、海岸湖岸水库的岸边再造等等,这些作用都给工程建设活动带来严重的影响和危害。我们把这些危害工程建设的地质作用统称为不良地质作用。 2.风化作用(地表及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岩石,在气温变化、水溶液、气体及生物等各种营力的作用下,其成分和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些改变岩体成分和结构的地质作用,总称为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作用;特点:岩石有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而无明显的成分改变。影响因素:气温变化、冰劈作用、盐类结晶膨胀等 (2)化学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受水、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而发生化学成分的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称为化学风化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由于生物的活动对岩石与矿物所引起的破坏作用,为生物风化作用。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既有机械的又有化学的 3.河流地质作用 (1)流水的侵蚀作用:包括溶蚀和机械溶蚀两种方式。 1)流水对河床的冲刷 2)流水对河岸的掏蚀 (2)流水的搬运作用 (3)流水的堆积作用 4.河谷的类型: (1)侵蚀谷发展成为河谷分三个阶段:峡谷型、河漫滩河谷、形成河谷 (2)河流阶地可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上迭阶地、内迭阶地、嵌入阶地)、基座阶地。5.河岸掏蚀破坏的防护:首先要确定河岸掏蚀破坏的地段。防护措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防护河岸不受冲蚀作用的措施。如抛石、铺砌、混凝土块堆砌、混凝土板、护岸挡墙、岸坡绿化等。另一类是调节径流以改变水流方向、流速和流量的措施。只有综合采用整治与预防措施并举,以及按经济技术指标对比的方法来选择决定方案时,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6.滑坡:斜坡上大量的岩土体,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地质结构、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及其重力的作用下,使部分岩土体失去稳定性,沿斜坡内部一个或几个滑动面(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称之为滑坡。 (1)牵引式滑坡:滑体下部先失去平衡发生滑动,逐渐向上发展,使上部滑体受到牵引而跟随滑动。 (2)推动式滑坡:上部滑动面局部贯通,向下挤压下部滑体,最后整个滑体滑动。 (3)滑坡的发育过程:蠕动变形阶段、滑动破坏阶段、渐趋稳定阶段 (4)滑坡的治理:滑坡的防治措施主要有排、挡、减、固等,具体如下: a.排水 排除地表水 对滑坡体地表水要截流旁引,不使它流入滑坡内。因此可在滑坡边界处设环形截水沟,滑坡

土木工程地质分章名词解释

土木工程地质分章名词解释 地质学:地质学(geology)一词是由瑞士人索修尔(saussure H.B.de)于17 79年提出的,指“地球的科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它要紧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及其形成和演化规律。 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质学与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研究土木工程中的地质咨询题,也确实是研究在工程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实施过程中合理地处理和正确使用自然地质条件和改造不良地质条件等地质咨询题。即工程地质学是为了解决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矛盾的一门有用性学科。 地质环境:地球的表层环境,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与工程有关的自然地质条件。 地基:在土和岩层中修建建筑物,承担建筑物全部重量的那部分土和岩层称为建筑物的地基。 地基承载力:是指地基所能承担由建筑物基础传递来的荷载的能力。 工程地质条件: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地势地貌等。 地势地貌:地势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山坡陡缓程度与沟谷宽窄及形状特点;地貌则讲明地势形成的缘故、过程和时代。 水文地质:是地质学中研究地下水的分支,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内容。 工程地质咨询题: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进展,构成威逼阻碍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咨询题称为工程地质咨询题。 第二章地壳及其物质组成 地质作用:塑造地壳面貌的自然作用即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其动力来自于地球自身、且要紧发生在地壳内部的塑造地壳面貌的自然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由太阳辐射热引起并要紧发生在地壳的表层的自然作用。

最新二轮复习专题--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题: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迁安二中高三地理殷小亮 【考情分析】 考纲解读 1. 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 其过程及图示。 2. 结合具体地貌景观,分析其成因及分布。理解内力作用形成的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 理解背斜、向 斜、断层的特征及对地貌的影响及其在找水、找矿、工程建设方面的意义。 目标一 地壳物质循环: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其过程及图示 目标检测(一) (2011 ?全国卷)读图1,完成(1)?(2)题。 目标:理解岩 石圈的物质 循环,明确其 过程及图示? 策略:小组抽 自 主 学 习 【自主回顾】 目标与策略 回顾必修一课本 30 — 42页文字部分. 目标:回顾已 学知识 策略:自习课 自主完成 【网络构建】参考金版教程 P17知识网面。 目标:整体 把握 本专题 内容 策略:组内探 讨,对网络进 行 讲解。 模块 【合作学习】 目标与策略 3. 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分布及其对聚落分布和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 的影响。 (1) 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 .地表 B. 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 地幔 (2)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 .喷出岩 B.侵入岩 C .沉积岩 D.变质岩 (2012 ?临沂检测)2010年4月以来,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川附 近火山多次 大规模喷发。火山灰在 7 000?10 000米左右的高空形成了火 山灰云团,弥漫到欧洲大陆上空,给航空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读图,回答 1?3题。 签决定展示 内 容,进行讲 解。 1.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 的岩石分别是( ) A . 7, a B . 3, b 2 .冰岛火山灰弥漫到欧洲大陆上空,致使欧洲航空业蒙受巨大损失。其 主要动力来自( ) A .高空西风带 B .北大西洋暖流 C.极地东风带 D .东北信风带 3 .火山灰长期滞留在大气层, ①.全球沙尘暴肆虐 ③.温室效应加剧 A .①② B .②③ 能代表此次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及形成 除对飞行安全造成威胁外,还可能导致 ②.地球表面气温下降 ④?凝结核增多,降水增加 C .②④ D .①③ 目标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① 掌握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②常见的地质构造及实践意义 目标检测(二)(2012 ?江苏卷)图5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 目标:掌握内

地质作用高考题集锦

地质作用高考题集锦 (2016?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2题。 1.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A. 东北坡 B. 西北坡 C. 东南坡 D. 西南坡 2. 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 温带荒漠带 B. 温带草原带 C. 热带雨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2016?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址、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第3、4题。 3.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 向斜东侧大 B. 背斜东侧小 C. 向斜西侧大 D.背斜西侧小 4. 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图中所 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 B. 乙 C. 丙 D.丁 (安徽省蚌埠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试题)宜兰县位于台湾省东北部,主体为兰阳平原,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着长约23公里,高约10米的沙丘,台湾俗谚“龟蛇把海口”中的“蛇”就是指海岸连绵的沙丘。图4为台湾省局部地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5.推测图中四处 A.甲处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B.乙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 C.丙处县界以山脉为界 D.丁处地势低洼,风力强劲 6.沿海的沙丘对兰阳平原的影响是 A.多沙尘天气B.夏季风变弱,降水减少 C.加剧土地盐碱化D.加剧洪灾,导致农业减产 (【全国百强校】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半月考)河西走廊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下图为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图示最有可能是流动沙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岩石风化增强 B.冬季风势力增强 C.绿洲地带水源枯竭 D.降水减少,雪线升高 (【全国百强校】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第5次月考)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9. 甲地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 河水量变小,流速变快,泥沙沉积 B. 遇地形阻挡,流速变慢,泥沙沉积 C. 河水出山口,流速变慢,泥沙沉积 D. 遇海水顶托,流速变快,泥沙沉积 10. 有关R河M至N河段水文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有凌汛现象 B. 水量年际变化小 C. 水能丰富 D. 水量季节变化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