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病变评分

冠脉病变评分
冠脉病变评分

冠脉Gensini 评分

狭窄程度评分病变部位评分

01 %~25 % 1 左主干 5

26 %~50 % 2 左前降支或回旋支近段 2.5

51 %~75 % 4 左前降支中段 1.5

76 %~90 % 8 左前降支远段 1. 0

91 %~99 % 16 左回旋支中、远段 1. 0

全闭32 右冠状动脉 1. 0

小分支 0. 5

注:每处病变的积分为狭窄程度评分乘以病变部位评分,每位患者的积分为所有病变积分的

总和。

Gensini 评分系统

对每支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定量评定,首先根据冠脉狭窄程度确定基本评分,狭窄直径<25%计 1 分,≥25%~<50%计 2 分,≥50%~<75%计 4 分,≥75%~<90%计8 分,≥90%~<99%计l6 分,99%~100%计32 分,再根据不同冠脉分支确定相应系数,分别为:左主干(LM)病变×5;左前降支(LAD)病变:近段×2.5,中段×1.5,远段×1;对角支病变:D1×1,D2×0.5;左回旋支(LCX)病变:近段×2.5,钝缘支×1,远段×1,后降支×1,后侧支×0.5;右冠状动脉(RCA)病变:近、中、远和后降支均×1。以每一冠状动脉的狭窄基本评分乘以该病变部位的系数,即为该病变血管的评分,各病变血管得分总和即为该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的总评分。

冠脉病变分级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病变特征A型病变B型病变C型病变 病变范围局限性,<10mm 管状,10-20mm 弥漫,>20mm 病变形态同心性偏心性———— 是否容易接近容易近段血管中度弯曲近段血管极度弯曲 是否成角不成角(<45。)中度成角(>45。但<90。)严重成角(>90。) 病变外形管壁光滑管壁不规则———— 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重度———— 闭塞程度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 病变部位非开口部开口部———— 分支是否受累无需要导丝保护的分叉病变有不能保护的大分支 血栓形成无有———— 静脉旁路移植血管————- 脆性退行性病变 成功率>85% 60%-85% <60% 危险性低中等高 近年随着器械的改进和术者经验的积累,尤其冠状动脉支架的广泛应用,PCI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下降,按上述分型预测PCI成功率和并发症的价值有所下降。目前,将病变分为低、中、高危险性(见表2)。 表2 病变的危险度分级 低危险中危险高危险 孤立性短病变(<10mm)管状病变(10-20mm)弥漫性病变(>20mm) 对成性病变偏心病变瘤样扩张 非成角病变中度成角(>45。但<90。)重度成角(>90。) 近段无弯曲近段轻至中度弯曲近段严重弯曲 管壁光滑管壁不光滑 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有桥状侧枝 非开口病变开口病变左主干病变

替罗非班在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替罗非班在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目的:观察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中常规抗血栓基础上加用替罗非 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复杂冠脉病变择期PCI的患者,分为在常规抗血栓基础上联用静脉泵入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60例(替罗非班组为A组)和常规抗血栓组60例(对照组为B组)。观察30 d内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发生率、严重出血发生率及轻度出血发生率等临床情况。结果:两组30 d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对于冠脉病变比较复杂的患者,在常规抗凝基础上,术中和/或术后可以考虑联合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加强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降低急性或亚急性血栓事件的发生,且安全性良好。 标签:替罗非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血栓形成 经30多年的发展,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三大方法之一。近几年来随着介入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以及介入经验的不断积累,特别是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冠脉内支架植入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更具威胁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的明显增加,同时随着更多的复杂冠脉病变患者实施PCI治疗,在这部分患者中,有着更高的血栓发生率。为此,笔者观察复杂冠脉病变患者介入治疗中及治疗后,在常规抗血栓基础上联用替罗非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4月收治的120例复杂冠脉病变择期PCI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事前评估出血风险,有以下出血高风险因素者不纳入试验[1-2]:年龄>75岁,女性且体重180/110 mm Hg,急性心包炎,已知的对替罗非班中的任何成分过敏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为A组和常规抗血栓对照组为B组。A组60例,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42~75,平均(64.5±6.4)岁;B组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45~74,平均(63.5±5.7)岁。A组中合并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30例,左心室射血低下8例,长病变且支架长20例,小血管病变8例,富含血栓或脂质病变24例,双支架植入2例。B组中合并糖尿病13例,高脂血症28例,左心室射血低下7例,长病变且支架长18例,小血管病变7例,富含血栓或脂质病变21例,双支架植入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合并有以下情况:高脂血症、糖尿病、左心室射血低下、长病变、小血管病变、弥漫迂曲钙化病变、富含血栓或脂质病变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给药方法

冠脉病变SYNTAX_评分_值得收藏(附图)

冠状动脉病变SYNTAX 评分体系(附图)一、冠状动脉树 注: 1. 右冠状动脉近段11. 回旋支近段 2. 右冠状动脉中段12. 中间支 3. 右冠状动脉远段12a. 第一钝缘支 4. 右冠-后降支12b. 第二钝缘支 16. 右冠-后侧支13. 回旋支远段 16a. 右冠-后侧支第一分支14. 左后侧支 16b. 右冠-后侧支第二分支14a. 左后侧支a 16c. 右冠-后侧支第三分支14b. 左后侧支b 5. 左主干15. 回旋支-后降支 6. 前降支近段 7. 前降支中段 8. 前降支心尖段 9. 第一对角支 9a. 第一对角支a 10. 第二对角支 10a. 第二对角支a

二、各节段的权重因数 冠脉节段右优势型冠脉左优势型冠脉 1. 右冠状动脉近段 1 0 2. 右冠状动脉中段 1 0 3. 右冠状动脉远段 1 0 4. 右冠-后降支 1 / 16. 右冠-后侧支0.5 / 16a. 右冠-后侧支第一分支0.5 / 16b. 右冠-后侧支第二分支0.5 / 16c. 右冠-后侧支第三分支0.5 / 5. 左主干 5 6 6. 前降支近段 3.5 3.5 7. 前降支中段 2.5 2.5 8. 前降支心尖段 1 1 9. 第一对角支 1 1 9a. 第一对角支a 1 1 10. 第二对角支0.5 0.5 10a. 第二对角支a 0.5 0.5 11. 回旋支近段 1.5 2.5 12. 中间支 1 1 12a. 第一钝缘支 1 1 12b. 第二钝缘支 1 1 13. 回旋支远段0.5 1.5 14. 左后侧支0.5 1 14a. 左后侧支a 0.5 1 14b. 左后侧支b 0.5 1 15. 回旋支-后降支/ 1

冠脉病变SYNTAX_评分_值得收藏(附图)

冠状动脉病变SYNTAX 评分体系(附图) 令狐采学 一、冠状动脉树 注: 1. 右冠状动脉近段11. 回旋支近段 2. 右冠状动脉中段12. 中间支 3. 右冠状动脉远段12a. 第一钝缘支 4. 右冠-后降支12b. 第二钝缘支 16. 右冠-后侧支13. 回旋支远段 16a. 右冠-后侧支第一分支14. 左后侧支 16b. 右冠-后侧支第二分支14a. 左后侧支a 16c. 右冠-后侧支第三分支14b. 左后侧支b 5. 左主干15. 回旋

支-后降支 6. 前降支近段 7. 前降支中段 8. 前降支心尖段 9. 第一对角支 9a. 第一对角支a 10. 第二对角支 10a. 第二对角支a 二、各节段的权重因数 冠脉节段右优势型冠脉左优势型冠脉 1. 右冠状动脉近段 1 0 2. 右冠状动脉中段 1 0 3. 右冠状动脉远段 1 0 4. 右冠-后降支 1 / 16. 右冠-后侧支0.5 / 16a. 右冠-后侧支第一分支0.5 / 16b. 右冠-后侧支第二分支0.5 / 16c. 右冠-后侧支第三分支0.5 / 5. 左主干 5 6 6. 前降支近段 3.5 3.5 7. 前降支中段 2.5 2.5 8. 前降支心尖段 1 1 9. 第一对角支 1 1 9a. 第一对角支a 1 1 10. 第二对角支0.5 0.5 10a. 第二对角支a 0.5 0.5 11. 回旋支近段 1.5 2.5 12. 中间支 1 1 12a. 第一钝缘支 1 1 12b. 第二钝缘支 1 1 13. 回旋支远段0.5 1.5 14. 左后侧支0.5 1 14a. 左后侧支a 0.5 1

冠脉病变分型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https://www.360docs.net/doc/f76980741.html, 2007-11-14 39健康网社区 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 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病变特征 A型病变 B型病变 C型病变 病变范围局限性,<10mm 管状,10-20mm 弥漫,>20mm 病变形态同心性偏心性———— 是否容易接近容易近段血管中度弯曲近段血管极度弯曲 是否成角不成角(<45。)中度成角(>45。但<90。)严重成角(>90。) 病变外形管壁光滑管壁不规则———— 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重度————

冠脉造影病变分析

冠脉造影病变分析 (一)冠状动脉狭窄 狭窄的评估可以通过肉眼、量化冠状动脉造影、冠脉内超声等方式进行。冠状动脉狭窄可用狭窄直径减少的百分比或者狭窄面积减少百分比来表示。肉眼评估时多用直径减少百分比表示;直径狭窄50%,相当于面积狭窄75%; 大于50%的直径狭窄和大于75%的面积狭窄通常可以认为在运动中诱发血流下降,大于85%的直径狭窄可以引起静息时血流下降;如果一根血管有数个程度相同的狭窄,其对血流的影响呈累加效应。如在前降支只有一个50%的狭窄,可能没有很多临床症状,但如果有两个以上的50%的狭窄,则临床意义与90%的狭窄相同。在一条心血管上有数个不同程度的狭窄,应以最重的狭窄为准。如果狭窄程度相同,长管状狭窄对血流的影响大于局限性病变。 根据ACC/AHA的建议,冠脉病变分为A、B、C型三种,其中B型又分为B1、B2型(仅符合一项B型病变的为B1型,。型)B2型病变特征的为B项或以上的2符合.

(二)钙化冠状动脉造影对钙化的识别低于IVUS。一部分患者在X线下可以观察到沿血管走形的条状影,其亮度和大小反映了钙化的程度; (三)溃疡 多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发现溃疡,其造影表现为“龛影”; (四)瘤样扩张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一样也是动脉 粥样硬化的结果,但也见于冠状动脉炎。在冠状动脉造影时表现为瘤样扩张。 (五)夹层 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尤其是球囊预扩自发性夹层较为少见。.张病变时,经常出现冠脉夹层。有时在造影时也会发生冠脉夹层。 根据冠脉夹层的形态学不同,可分为: A型夹层:注射少量造影剂或造影剂清除后造影剂无滞留,

冠脉腔内出现局限性线形透光区; B型夹层:冠脉管腔内出现与血管平行的条状显影; C型夹层:血管壁外造影剂滞留; D型夹层:螺旋形夹层; 在上述类型中,A型和B型夹层预后较好,很少发生血管急性闭塞,C型和D型夹层的预后差,尤其是D型,易出现血管急性闭塞。 (六)血栓 血栓性病变最常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冠脉造影表现为冠脉腔内“毛玻璃样改变”或者出现充盈缺损。与IVUS相比,冠脉造影对较小血栓的识别敏感性较低;(七)心肌桥 心肌桥血管段由于其上肌束的压迫,在心脏的收缩期血 管受压明显,在舒张期恢复正常或受压程度减轻。与冠状动脉痉挛不同,在注射硝酸甘油后,心肌桥血管段受压会更加明显。心肌桥多见于前降支中段,但是在对角支、回旋支和右冠也可以出现心肌桥。 (八)冠状动脉痉挛 在冠脉造影过程中经常出现冠状动脉痉挛,同时伴有心前区不适或胸痛症状,原因多为造影导管或其他器械刺激血管所致。当怀疑冠脉痉挛时,应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 (100-200ug),1-2min后再在同一投照体位进行冠脉造影;

冠脉病变SYN评分值得收藏附图

冠脉病变S Y N评分值得收藏附图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冠状动脉病变SYNTAX评分体系(附图)一、冠状动脉树 注: 1.右冠状动脉近段11.回旋支近段 2.右冠状动脉中段12.中间支 3.右冠状动脉远段12a.第一钝缘支 4.右冠-后降支12b.第二钝缘支 16.右冠-后侧支13.回旋支远段 16a.右冠-后侧支第一分支14.左后侧支16b.右冠-后侧支第二分支14a.左后侧支a 16c.右冠-后侧支第三分支14b.左后侧支b 5.左主干15.回旋支-后降支 6.前降支近段 7.前降支中段 8.前降支心尖段 9.第一对角支 9a.第一对角支a 10.第二对角支 10a.第二对角支a 二、各节段的权重因数 冠脉节段右优势型冠脉左优势型冠脉

三、病变不良特征评分 2.右冠状动脉中段10 3.右冠状动脉远段10 4.右冠-后降支1/ 16.右冠-后侧支0.5/ 16a.右冠-后侧支第一分支0.5/ 16b.右冠-后侧支第二分支0.5/ 16c.右冠-后侧支第三分支0.5/ 5.左主干56 6.前降支近段3.53.5 7.前降支中段2.52.5 8.前降支心尖段11 9.第一对角支11 9a.第一对角支a11 10.第二对角支0.50.5 10a.第二对角支a0.50.5 11.回旋支近段1.52.5 12.中间支11 12a.第一钝缘支11 12b.第二钝缘支11 13.回旋支远段0.51.5 14.左后侧支0.51 14a.左后侧支a0.51 14b.左后侧支b0.51 15.回旋支-后降支/1

复杂冠脉病变PCI治疗利器Guidezilla延长导管

复杂冠脉病变PCI治疗利器 ——Guidezilla延长导管 湖北省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作者:苏晞 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发展迅速。由于患者依从性好、出血并发症少、创伤小等优点,桡动脉已成为目前国内外众多医院PCI手术的首选入径。但经桡动脉PCI 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处理严重钙化、近端扭曲或慢性闭塞等复杂冠脉病变时,指引导管支撑力不足而导致球囊或支架不能成功到达靶病变区域,甚至发生支架毁形或脱载。特别是当病变节段已扩张或存在夹层,但因系统支撑力不足支架无法到达病变段时,操作者往往处于进退两难的处境。如何在原有指引导管及导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支撑力以成功完成PCI手术一直是探讨的热点。双导丝技术、球囊锚定技术、子母导管技术、5进6双导管技术等均可作为增加PCI过程中导管支撑力的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导丝缠绕、锚定血管损伤、冠脉穿孔、夹层撕裂、较小的内径影响多器械操作等。 与传统的双导丝技术、单纯球囊锚定技术、5进6双导管技术相比,Guidezilla延长导管技术在使用6F指引导管的情况下更为便利及有效。同时该技术保留了冠脉内初始时置入的钢丝,避免了某些情况下重新进入钢丝时误入血管夹层的风险(特别是在球囊扩张后)。笔者所在中心应用证实在经桡动脉PCI 时补救性应用Guidezilla延长导管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Guidezilla延长导管的结构: Guidezilla延长导管是一种能与6F指导导管兼容的单腔快速交换导管,由推送杆(A)和导引导管段(F)组成。GuidezillaTM延长导管总长度145cm,推送杆长120cm,由不锈钢海波管构成;导引导管段长25cm,由特殊的钢丝编织网和聚合物结构构成(图1)。 延长导管的型号6F,内径(B)0.057 in (1.45 mm),外径0.066 in (1.68 mm),外表面为亲水涂层(G),推送杆与导引导管段呈内嵌式聚合物包裹结构连接。器械上有两个铂-铱标记带,使用X线透视时可清晰观察判断导管位置。远端标记带位于导管末端2mm处。近端标记带位于引导节段的开口以远3mm处。 Guidezilla延长导管通过指导导管输送,因此外径比指导导管内径小。Guidezilla器械的近端翼片上指示出内径和引导导管兼容性(表1.)。 图1.

冠脉病变分型

冠脉病变分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2007-11-14 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 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病变特征 A型病变 B型病变 C型病变 病变范围局限性,<10mm 管状,10-20mm 弥漫,>20mm 病变形态同心性偏心性———— 是否容易接近容易近段血管中度弯曲近段血管极度弯曲 是否成角不成角(<45。)中度成角(>45。但<90。)严重成角(>90。)病变外形管壁光滑管壁不规则———— 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重度———— 闭塞程度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 病变部位非开口部开口部———— 分支是否受累无需要导丝保护的分叉病变有不能保护的大分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Lefevre分型介入治疗技巧与策略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Lefevre分型介入治疗技巧与策略(coronary bifurcation intervention) 关键词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KEY WORD:intervention coronary artery bifurcation lesions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挑战。分叉病变日渐增多,目前可以占到介入治疗的15%。分叉病变治疗结果不令人满意,主要是分支的闭塞或难以通过支架孔隙扩张分支血管。主要问题是涉及的分支(直径小于2.5mm,尽量避免支架置入)是否要保护。直径<2.0 mm的小分支血管的闭塞可导致心绞痛或小面积心肌梗死,但临床意义及后果较小;而直径>2.0 mm的分支开口有>50%的狭窄,就需要保护措施,以免分支阻塞后产生严重后果。最近研究分叉病变的主支和分支均置入支架比仅在主支置入支架的临床事件发生率高[1]。因此目前主张分叉病变的支架置入仅在主支置入支架,分支用球囊或切割球囊或斑块旋磨治疗。药物涂层支架可改变分叉病变长期预后。 1分叉病变的特点 分叉病变由于主支与分支分叉的角度及斑块的累及部位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的类型,术者应熟悉分叉病变的各种类型,根据分支的开口或与主支的角度、斑块累及主支与分支的范围、术中斑块可能发生的移行(或称铲雪效应"snow plow effect")做出相应的处理策略,是分叉病变手术成功的关键。 根据主支与分支的角度可分为二种类型: Y型病变:当分支和主支之间的角度小于70度时,此时导丝容易进入分支,但容易出现斑块的移行。 T型病变:当分支和主支之间的角度大于70度时,此时导丝进入分支可能有困难,但斑块移行较少。 根据斑块累及主支和分支的部位分叉病变可分为以下几型(Lefevre分型): 1型病变:病变涉及主支近侧和远侧及分支开口。 2型病变:累及分叉位的主支,但未累及分支开口。 3型病变:病变位于主支的分叉近侧。在治疗这型病变时,支架应完美覆盖分支开口,然后对吻球囊扩张可避免斑块的移行。 4型病变:病变累及分叉的各分支开口,而不累积主支分叉的近侧。 4a型病变:是病变累及主支的分叉远侧。 4b型病变:是病变累及分支开口处。 2分叉病变处理对策 国际上比较公认分叉病变理想的处理原则是保证主支及分支的理想开放,或在保证主支理想开放的前提下分支血管的残余狭窄小于50%,血流为TIMI 3级。 目前主张分叉病变的支架置入尽可能的置入一个支架,即主支置入支架,除非当分支的解剖比主干解剖更重要时,分支供血范围大于主支时,可在分支置入支架,对吻支架比provisional 支架好。 如果需要置入二个支架时往往采用T型支架的置入方式,因为在分叉病变的多种支架置入方式中,T型支架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低,远期效果较好。在分叉病变的类型中1型病变有时需用T型支架的置入方式,而其他类型的病变往往只在主支置入支架,但支架置入应该完全覆盖分支的开口,最终用双球囊对吻技术扩张。对于分支血管是否需要保护取决于分支的大小、分支的供血范围、分支与主支的解剖关系。一般认为分支直径大于2mm的血管应予保护,尤其当分支较粗大且供血的区域重要,或者当分支的解剖比主支解剖更重要时,此时

冠脉病变分型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2007-11-14 PCI 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 6 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 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 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 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 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 6 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艮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 B 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 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 1 1988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 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病变特征 A 型病变 B 型病变C 型病变 病变范围局限性,v 10mm管状,10-20mm弥漫,>20mm 病变形态同心性偏心性———— 是否容易接近容易近段血管中度弯曲近段血管极度弯曲 是否成角不成角(V 45。)中度成角(>45。但v 90。)严重成角(>90。) 病变外形管壁光滑管壁不规则———— 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重度———— 闭塞程度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v 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