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简介

李广简介

李广简介:

李广将军,是陇西成纪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担任将军,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因为他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做了汉朝的中郎。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文帝说:“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用说呢!”

李广将军

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做过将军,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多,做了汉朝的中郎。李广的堂弟李蔡,也作了郎官,他们都是武骑常侍,俸禄八百石。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文帝说:“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哪还用说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广任陇西都尉,后调为骑郎将。吴楚起兵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但因梁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伏本领高查强,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世他。”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后来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宦官跑到李广跟前,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人。”李广于是带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个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望见匈奴有数干骑兵。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于是匈奴骑兵就没敢袭击。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出阵监护他的兵卒,李广上马与十几名骑兵奔驰前去射杀了这个匈奴白马将军,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骑兵中间,解下马鞍,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夜半时,匈奴兵还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准备夜间袭击他们,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广回到大军驻地。大军不知李广在哪里,所以没有派兵去接应。 过了很久,孝景帝死,武帝即位。左右大臣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将他从上郡太守调为未央宫卫尉,而程不识也调为长乐宫卫尉,程不识从前与李广都当边郡太守,屯兵驻防。出击匈奴时,李广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只选择有水草的地带驻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不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册很简单,不过也派哨兵远出侦察,部队从未遇到危险。程不识就要求严格部队编组和扎营布阵,晚上打更巡夜,士吏办理公文表格必须清楚明细,全军不得休息,这样也未曾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军非常简单省事,然而敌人如突然袭击他,他就无法阻挡了;可是他的土卒也很安逸痛快,都乐意为他去死。我抬军虽然繁忙,但敌人也不能侵犯我。”这时汉朝边郡李广、程不识都是

王昌龄为什么被杀害_诗人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为什么被杀害_诗人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边塞世人,尤善七绝诗。但我们对他的人大抵也仅限于他的诗作。那王昌龄一生的命运是怎样的呢?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诗人王昌龄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王昌龄为什么被杀害王昌龄字少伯,生于公元698年,关于他的籍贯后人一直众说纷纭,《新唐书》说他是江宁人、《旧唐书》说是京兆人、《唐才子传》说是太原人,看来关于他的记载确实很少。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以边塞诗闻名于世,诗歌的风格气势雄浑、格调高扬、有丰富的表现力,所作之诗中以边塞诗第一,闺怨诗第二,诗内容简洁、明快、含蓄,情景相合,给人无限的遐想,不愧被称为“七言圣手”。王昌龄出身贫贱,早年以农耕为生,从小就喜爱文学诗歌,又勤学苦练,表现出非比常人的才华,为了有所作为,23岁的他于公元720年在嵩山开始学习,这段时间他发奋图强,学习到很多的知识,为他以后能写出著名的十篇奠定了基础。公元723年,在为期三年的学习生涯中,王昌龄收获到了很多,已成为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学子,想能得到他人的赏识,于是休学辗转于河东并州、潞州。公元724年,时年27岁的王昌龄又奔赴河陇、玉门关,来到了边塞,就是这个时候那些著名的边塞诗大都作于此时。 公元726年,29岁的王昌龄在外呆的时间够多了,于是他又辗

转来到了京兆,隐居在此,看看接下来的生活该怎样走下去。上天还是眷顾着他,公元727年,30岁的王昌龄即进士之位,跻身朝堂之中,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王昌龄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后又中凭借其出众的才学升任博学宏辞,之后又辗转改任汜水县尉,在潜规则横行的中国封建社会,朝中无人的王昌龄,其仕途之坎坷,可想而知,然而很快终于触犯了天威,被贬岭南,而后辗转任江宁地方官,一直未能回京。在他任秘书省校书郎的时期,这份工作并没有带给他辉煌的经历,没能让他走的更高,反而他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久负盛名的诗人,他们之间相互切磋间,令王昌龄在诗书造诣上颇有精进。 王昌龄为官期间曾被贬至龙标,那段时间有幸与李白相识,李白得知后遂作诗一首来慰藉王昌龄,这首诗就是耳熟能详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可见王昌龄交友广泛,与朋友们友谊颇深,能与之交朋友是多么的美好。数年之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亡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被贬为龙标尉王昌龄看见天下大乱,觉得忙于逃难的皇帝应该没有过多的精力再来管制这些北边的官员,经过一番详细的思考,他决定离开龙标,找朋友投靠。王昌龄的这个举动是相当的大胆,丝毫没有把皇家威严放在眼里,私自出逃,已经触犯了法律;而且当时正值兵荒马乱,人人都希望避开,他还选择迎难而上,如果想的是寻找避乱的地方,那身处边远地区的龙标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避难所

李广射虎的故事

李广射虎的故事 李广射虎 汉武帝一即位,就下了一道诏书,叫各郡县推举品行端正、稍有才学、能够直话直说的人,这叫做“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谏jiān,用宣言规劝在上的人的错误]。当时推荐到京师来的有一百多人。汉武帝亲自考试,挑选了十多个人,其中最出名的要算广川人[广川,在河北省]董仲舒了。他主张拿孔子的学说来统一思想,排斥百家,设立学校,培养人才。这种维持君权的主张正适合汉武帝的想头,他重用董仲舒和他一派儒家的人。可是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不赞成改变文帝、景帝的法度。汉武帝刚即位,年纪又轻,不敢得罪窦太后,只好让董仲舒去做江都相[汉武帝有个弟弟封在江都;相是辅助诸侯王的大臣]。 汉武帝的雄心大志设法发挥,只好跟一班伺候他的臣下喝酒、做诗、打猎玩儿。他十九岁那年(公元前138 年),要大兴土木建造一

座很大的花园,叫“上林园”。那一年碰上大水灾,黄河开了口子,平原的庄稼全都淹了。可是皇家十分富足,库房里的钱不知道有多少万万,串钱的绳子都烂了,钱多得数都没法数;粮仓的粮食一年年地堆上去,都露到外面来,多得吃不完,有的已经霉烂,不能吃了。 老百姓遭到了灾荒,皇家可有的是钱和粮食。汉武帝要大规模地起造上林园,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上书反对大兴土木的一个大臣叫东方朔。他说话好像说笑话闹着玩儿似的,可是说的都是正经话,人家就称他为滑稽派。有一回,汉武帝的奶妈因为儿子犯了罪,汉武帝要处罚她。她向东方朔哭诉,请他帮助。东方朔告诉她再去向汉武帝求饶,可不要多说话,只要临走的时候,回过头去多看皇上几回就是了。第二天,奶妈向汉武帝央告,求他开开恩,汉武帝不答应,叫她走,她还不走。东方朔执着长戟正伺候着汉武帝,他吆喝一声,说:“滚出去!”奶妈只好走了,一步一回头地看着汉武帝。东方朔责备她说:“滚,老婆子!你该放明白点儿,现在的皇上不是吃奶时候的婴孩,你还回头看什么?”汉武帝听了,心头很难受,想起自己是她

王之涣简介资料

王之涣简介资料 王之涣 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登鹳雀楼 》这篇而经典诗作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 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曾 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 “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 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 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 塞风光为胜, 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 《王之涣墓志铭》 称其诗"尝或歌从军, 吟出塞, 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 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 传乎乐章, 布在人口。 "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1]他的诗以《登鹳雀楼》、 《凉州词》 为代表作。 章太炎推 《凉州词》 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婚姻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 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 开元十年(公元 722 年)两人结 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 35 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 小 17 岁, 正是妙龄女子。 县令的千金, 嫁给父亲部属、 35 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 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 义闻于友, 慷慨有大略, 倜傥有异才”, 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 15 年,李氏安贫乐素,跟 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 到 40 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 不能合葬。 人物生平 身世之谜 王之涣在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说王之涣为蓟门

文言李广

第五课时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用法。 2,在朗读中提高文语感,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课堂笔记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 )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 )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 )大军数十里,今( )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 )我留,匈奴必以( )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 )时会( )暮,胡兵终怪( )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 )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 )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 )死。广之将( )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

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 )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 )失道,后( )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 )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 )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 )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 )令不从。’其( )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 )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③专以射为戏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是杀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赞美李广的作文

赞美李广的作文 篇一:《李将军列传》写作素材整理 《李将军列传》素材整理 作者简介: 《李将军列传》出自《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父司马谈,汉武帝建元、元封之间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作品简介:

《李将军列传》,传记名篇。西汉司马迁作。载于《史记》。通过描写西汉“飞将军”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文章叙事突出重点,多细节描写,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 生平: 李广的先祖是秦朝名将李信,将门世家出身。汉文帝十四年(前165年)从军,死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一生与匈奴交战四十余年,大小七十余战,匈奴人畏其英勇,称之为“飞将军”。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身高过人,猿臂善射,爱惜士卒,深得士兵的爱戴。李广为人廉洁,《史记》记载“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李广关外狩猎时射石虎的故事家喻户晓,使得李广成了后世神射手的代名词之一,但李广一生都没有被封过侯。汉 文帝曾说李广:“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意思是说他的胆略才能出众,如果是在汉高祖战事频繁的时期,当上万户侯又算什么。 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李广随周亚夫平乱建有军功,但因私自接受梁王所给的将军印和赏赐,朝廷因而撤销封赏,同时不予承认此将军头衔。后被指派为上谷太守,与匈奴作战,随后被调遣为上郡太守。 汉武帝时期,武帝因赏识李广名气,遣其为未央宫卫尉。前133年,汉武帝听从王恢之言,在马邑伏重兵意图围歼匈奴,但因单

唐宋诗人词人简介1

唐宋诗人词人简介 李白,(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古风》59首;《长干行》,《子夜吴歌》,《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望岳、登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清明二首、江南逢李龟年、绝句、夔州歌、赠花卿、兵车行春望春夜喜雨登高水槛遣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诗亦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崔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又如《从军行》《长信秋词》、《西宫春怨》、《闺怨》、《采莲曲》等,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为千古名作。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人。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等,《贺新郎》(陈同甫自东阳来过年)、《摸鱼儿》(淳熙已亥)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有《乐章集》。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李清照(1084.2.5.~1155.4.10.)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消永昼)。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

飞将军李广知识点

飞将军李广 第一段: 广家世世受射:世世代代传习射箭技术 匈奴大入萧关:大举进犯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家世清白人家得子弟。汉朝军队得来源有两种,一种即所谓“良家子”,另一种就是罪犯与贫民等 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因为由于,敌人首级 秩八百石:俸禄,因以代指品级 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冲陷:冲锋陷阵。折关:攻破关防。格,搏击 如令子当高帝时:令子,让您。当,在某时,生在高祖得时代。 第二段 匈奴日以合战:每天交战。

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汉官名,主管外族与外国事物。为之于上泣,为她在皇帝面前哭泣,对着皇上哭泣。 自负其能:依靠倚仗。秦贪负其强。 恐亡之:失去,丢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第三段 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宫中受宠得人,指宦官。中官,中使,中人,阉竖。勒,约束官吏。习兵,训练有素得部队。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将,率领。骑,骑兵。纵,放马驰骋。 中贵人走广:逃跑。逃到李广那里。 就是必射雕者也:这一定就是匈奴得射雕能手。三人亡马步行:同无。 上山陈:同阵,列阵。 吾去大军数十里:距离,离开。

今我留:如果。 即有急,奈何:如果。 用坚其意:用之,以此。坚定她们认为自己就是诱兵得想法。 纵马卧,把马放开,随意躺下。 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平旦,黎明,相当于现代3点到5点。乃,才。 大军不知广所之:到。 第四段 而广行无部伍行陈:李广行军没有严格得编制队列。 就善水草屯:靠近。 舍止:停止驻扎。驻扎,军、壁、屯、次、营等。不击刁斗以自卫:铜制得军用锅,白天用它做饭,夜里敲它巡更。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幕府,简化。籍:考勤或记载功过之类得簿册。 然亦远斥侯:远远地布置了侦查兵。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正,整齐,严明。部曲,古代军队编制,将军率领得军队,下有部,部下有曲,曲下有屯。行伍,古代军得基层编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营陈,即“营阵”,营地与军队得阵势。 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突然。阻挡。 而其士卒亦佚乐:安逸快乐。佚通“逸”。 咸乐为之死:喜欢乐意,不就是意动。 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意动用法。 谨于文法:谨守朝廷文书法令。谨,形容词作动词,谨慎地遵守。 第五段 领属护军将军:受护军将军节制。领属,隶属。

8李广射虎

8李广射虎 教材分析: 本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大意是:将军夜晚外出巡逻,见树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和武艺高超。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1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的高超武艺。 教学重难点:学习理解古诗《塞下曲》,丰富学生积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由介绍卢伦的《塞下曲》六首。 2、引出文中诗句,简单介绍"飞将军"李广。 3、板书课题,生读题。 4、有谁了解李广的故事,在哪儿见过的?

5、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6、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李广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射虎的?……) 7、出示文中诗句,学生尝试理解。自渎课文,尝试用文中语句理解。带着未解疑问进入自学和合作学习。 二、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石棱神勇无比边境朦胧巡逻疾风警惕搜寻影影绰绰猎物惊呆 2、检查自学效果 3、指导书写生字 4、范读课文 6、分自然段指名朗读 7、各自轻声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李广射虎,"射虎"的含义是什么? (2)了解自然段的大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3)范读《塞下曲》。 (4)指名读、齐读《塞下曲》。 三、作业: 1、练读课文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简介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诗人,为了加深了解,我们再来看看他的简介吧。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生平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

《史记》人物分析——李广难封

<史记>人物欣赏——李广难封李广他号称飞将军在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重将,但是他也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一场,他终其一生为了封侯,以自刎的方式向人生做了写故,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感慨。 在汉武帝与匈奴作战的四十四年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将领,像卫青,霍去病,他们可以说是绝代双骄,他们的战功,成就了他们的一世英名,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但同时还有一个人打了一辈子的仗,却终其一生未得封侯,这个人就是李广,李广从文帝朝一直打到汉武帝时期,几乎打了半个世纪,最后却自刎于疆场,那么李广为什么自杀呢,他又为什么终其一生不得封侯呢。引刀一绝平生梦。 李广自身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汉文帝当时就有一个评价“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到汉景帝时期,李广担任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打仗,天天作战,到最后汉景帝旁的一个官叫典属国,对汉景帝说了非常有名的八个字“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可以看出李广确实是一个有才干的人,他的才能,第一,智勇神射之才,第二,奇特带兵之才。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情理之中事。而李广终生未封,千载以下,文人武夫,无不扼腕。庙堂江湖,纷纷叹息。既然天降奇才,为何又如此不公?李广难封,是不是机遇未到?第一次机遇: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时,李广是太尉周亚夫的部将,他夺得叛军军旗,战功赫赫。但就在此时,

李广接受梁孝王刘武的将军印,汉景帝因此没有给李广封侯。因为梁孝王一直觊觎储君之位,汉景帝对此芥蒂颇深。李广公开接受梁孝王的将军印,无疑犯了汉景帝的大忌。所以,尽管李广刚立大功,汉景帝必然对他采取冷冻政策,不予封侯。李广不自觉地卷入宫廷斗争,成为汉景帝和梁孝王斗法的牺牲品。第二次机遇:元狩四年(前119)漠北决战。这是李广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征,也是他第一次被授前将军。前将军是部队先锋,最有可能立功封侯。但是,大将军卫青得知匈奴大单于的具体位置后,将李广强行调往右将军赵食其部,逼迫他走右路。同时,卫青却安排新近失侯的公孙敖为前锋,将立功封侯的机会双手奉送公孙敖。漠北决战,汉武帝本不想让李广参战,李广年龄大了,自己对李广早有看法。在李广执意要求下,汉武帝勉强同意让他担任前将军。但是,临行前汉武帝却暗中告诫卫青:李广年迈,命不好,不要让他与匈奴单于对阵,以免误事。 李广错过这两次机遇是难封侯的原因之一,但是汉景帝和汉武帝对李广的排斥和压抑,才是李广终身难以封侯的重要原因。 李广难封也有一定的自身原因。第一,恃才而骄。李广确实有才,但是,他自负其才,不讲谋略。公孙昆邪评价李广: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战。自负其才,对一个军事统帅来说,无疑是一处致命伤。第二,铤而走险。追杀三位匈奴射雕手,李广大展神勇,但并非良将所应为。一不和军中商议;大军根本不知道统帅李广去哪儿了,因此,无法组织接应。二不该亲自追杀;李广判明三名匈奴人是射雕手后,派人追击即可,不应撂下大军,亲率一百骑兵前往。“兵不可一时无将”,这种兵家常识,对李广这个“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的老将来说,是不应该违逆的。如果匈奴识破李广的圈套,或者也冒险赌一把,这一百名骑兵包括李广本人,能够逃此一劫吗?绝难。李广作战时,惯用近距离射击。

飞将军李广

飞将军李广 来源:《文史天地》2010年第2期作者:李德生时间:2010-11-16 汉代李广,可谓中国史上被人议论最多的名将之一,君主希望有这样的将军为自己守卫边陲,士卒希望在这样的将军率领下出生入死,失意士人则借他一生遭际来舒解不得志的愤懑。这样的人物,他究竟有哪些动人心弦的故事呢? 万户侯何足道哉 李广是陇西成纪人,先祖李信是战国七雄之秦国的大将。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秦王嬴政盛怒之下发兵攻燕,发誓要取回太子丹的首级,李信就是最终抓获太子丹的领兵将军。李家子弟世世代代都勤奋习武,尤其精于骑射之术,李广尤为其中的佼佼者。他身材高大,蜂腰猿臂,天生就是练习射箭的材料。李广不善言辞,也没有多余的爱好,即使是平时闲居游戏,也“画地为军阵,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经过刻苦的训练,李广的箭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箭无虚发,目标不进入射程之内绝不轻易发箭,“发即应弦而倒”。后世诗人卢纶有一首《塞下曲》咏叹李广的箭法: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讲的是有一次李广出猎,见到风吹草动,以为有猛兽攻击,仓促之下发箭,居然把整个箭簇射进了一块巨石之中。这首诗是根据李广的亲身经历而作,等李广发现自己射中的目标是石头时,也十分惊异自己的臂力,他再次瞄准石头发箭,却再也不能将箭射入石头里面。即使如此,李广惊人的爆发力和射技还是留给了后世津津乐道的谈资,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的作者就把他创作的一个神箭手人物起名叫“小李广花荣”。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十四万骑兵进入汉边境劫掠,李广报名参军,在战场上射杀了不少匈奴士官,因功被封为中郎官,并被选为皇帝随身侍卫,多次跟随文帝射猎,亲手格杀了不少猛兽。汉文帝对李广的勇武印象深刻,他对李广说:可惜你生不逢时,如果你身处我高祖刘邦的时代,那么获取万户侯这样的功名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发动叛乱,李广以骁骑都尉的身份跟随太尉周亚夫参与平叛。周亚夫避敌锋芒,听任吴兵进攻梁国,自带重兵屯扎在昌邑,出奇兵去断绝吴军的粮饷道路。吴兵久攻不下梁国,多次挑战汉军,但汉军坚守不出。进退两难的吴军孤注一掷,冒险攻打汉军的营寨,周亚夫早有准备,一举将其击溃。李广在这次战役中表现突出,于万军之中夺取了叛军的帅旗,梁王对他特别欣赏,亲自授予他将军的印绶,政治上十分不成熟的李广居然接受了。等到大军班师,论功行赏的时候,李广没有得到朝廷任何的褒奖。(身为汉将,私自接受藩王的封赏,尤其

《史记》卫青、李广形象比较【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史记》卫青、李广形象比较 《史记》作为我国写人艺术的开创者,向人们展示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尤其是近年来百家讲坛的兴起及《汉武大帝》等一系列的电视剧的热播使汉武一朝的人和物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卫青和李广,同时作为抗击匈奴的名将,何以命运相差如此之多?因此,这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对卫青和李广形象的探讨。过去的研究主要其中在李广难封的原因和他的形象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讨,而对于他们两者的比较研究很少关注。本文拟从《史记》中对于二人的描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比较,从而展现他们两者不同的形象和命运。基于此目的,我对涉及本论题的前人关于卫青、李广的研究进行了阅读,就研究现状而言,概括起来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司马迁塑造人物方法的研究 关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非常的鲜明的,同类人物之间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而不同类型的人物之间更是形成了巨大的发差,人物的个性在差异、区别中得到充分的显示。(明)凌稚隆在《史记评林》中记载“明代古文评论家陈仁锡说:‘子长作传,必有一主宰。如《李广传》,以‘不遇时’三字为主,《卫青传》,以‘天幸’二字为主。’”[1]而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司马迁又善于将人物的生活环境与性格相联系。可永雪在《史记文学成就论说(稿)》中提到“一个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时代在性格上的某种闪现,往往会蕴含和滋育着他成人或发迹以后种种性行表现的因素和色素;而一个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的某种性行表现,又往往预示或决定着这个人此后乃至终生的生活道路。在《史记》中,这种表述很多、、、、、、《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卫青幼年的生活经历养成他隐忍的性格,这种性格在他显贵之后依然存在。”[2] 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司马迁还注入了自己的感情,当然这种感情还是具有一定的客观前提的。“对于李广,写的千载之下仍英风如在。司马迁是以无限同情和无限赞赏的笔墨来写李广的传记的,他把李广的喜爱和对统治者的愤恨隐含在字里行间,读来不禁让人扼腕。而对于卫青,司马迁虽颇多微词,认为她‘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但也认为卫青具有身先士卒、关怀下属的品质。”[3]

王昌龄出塞的写作背景

王昌龄出塞的写作背景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了王昌龄的出塞,从中体会到什么呢?有什么感受想分享的呢?下面是他的出塞的赏析。【王昌龄出塞的写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组诗的第二首,《全唐诗》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军行》。[5] 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没有《军行》一首。历来对此诗真实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

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名家点评】 《唐诗直解》:惨淡可伤。结句出人意表,盛唐气骨。 王世贞《艺苑卮言》: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信,

《李广将军列传》原文译文对照 文档

《李广将军列传》原文译文对照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通授,传授,这里是学习)射。 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李广家世代学习射箭。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从。。。成为),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击破打败)广军,生得(抓到,俘获。活捉)广。单于素(一向,)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送来)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表修饰)盛(放,装)卧广。行十余里,广详(通?佯?。假装)死,睨(斜视)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骤然)腾而上胡儿马,因(趁势)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副词,于是,就)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实际是?百骑数?数,用于数词前表约数。)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所以)得脱。 过了四年,李广从王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抓到李广一定要活着带回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就领着(他)进入关塞。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拿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复合词,再一次)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侵犯右北平。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认为)是老 却再不能再次射进石头里了。(故事诗化:唐代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辄:总是,就。麾下:部下)饮食与士共之(代词指上面的那些赏赐,饮食)。广之带领,率领)兵,乏绝(指缺水 断粮)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复合词,宽厚)不苛,士以(因为)此/爱乐为(被)用(任用,调用)。其射(名词,射箭的方法,办法),见敌急(逼近),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吃喝都和士卒(士兵)在一起。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都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都吃过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他射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并在后代以边塞诗称世。而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王昌龄善于采用心理描写,表现细腻多变的感情。王昌龄在诗中较早地抒写征夫心灵的一位诗人,为宋词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腻刻划打下了基础。他或通过瞬间征夫的心理变化,描写他们跳动的心曲;或通过营中的歌舞声,对征夫的内心痛苦进行抒写;或者借助边关的特有的生活场景,写征夫内心的忧愁;或者借战争,写守边将士捍卫国家尊严的英雄气概。可以说感情的抒发非常细腻、真实。 其二,王昌龄诗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王昌龄去过边塞,真正看到了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边塞诗中,组成了一幅非常壮美的自然景物的群体图。这些意象的上面附着了边塞将士的情与意,是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与将士的情两相交触,诗人还借助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构成了王昌龄边塞诗的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他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一,选择某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促使景与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统一。其二,既采用赋体,描写实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蕴无穷的言外之意。其三,以苦心与孤诣,展开形象思维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使意境十分深蔚。 其三,王昌龄诗内容简洁、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成就。王昌龄的边塞诗,非常讲究语言的精炼,真正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蕴无穷。或简洁、或明快、或含蓄,让读者回味无穷。另外,王昌龄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对每一句都精心地加以处理,没有闲笔,绝句的起句往往是骤响易彻,以雷鸣般的声势打开一个局面,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大漠风尘日色昏”、“青海长云暗雪山”、“琵琶起舞换新声”等等,都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过最妙的地方还不在于起句,而是在第三句。绝句一般的都要在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所以首二句要平缓些才便于翻上一层。王昌龄调既已高险,还能在第三句上就势一振,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实在是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

《李广苏建传》阅读练习

《李广苏建传》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日:“武等实在。”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日:“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已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几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节选《汉书·李广苏建传》) 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责备 B. 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秩:有条理 C. 霍光寝其奏,免武官寝:搁置不理 D. 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朝:入朝 5.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 不降,还,乃为典属国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日:“武等实在。” B. 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 C.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 D. 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 7. 下列对文段中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