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反思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反思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反思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反思

摘要:

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自从自然界分化出了人,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就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广阔性的现实性。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理论存在着很多缺陷,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异化。本文通过对传统价值观的分析和反思,得出人与自然应建立一种对立统一的生态价值观,并探讨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是人与自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根据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的实践活动究竟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还是以自然界的价值为中心,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即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关键词:生态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

1.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1.1 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主张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在这里,人类中心主义又分为强势和弱势两种,强势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一切以人为中心,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高于一切,自然界的存在只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和手段,为实现人类价值最大化,人类可以肆意掠夺和破坏生态资源环境。弱势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的主体地位,意味着人类在实现自己目的的同时,也要运用科技的手段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但是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仍是人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出发点,是促进人类保护自然行为的依据,也是评价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尺度。

不管是强势还是弱势人类中心主义,都暴露出人类的功利性。事实不断的证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主张的“人与自然界之间是一种否定和对抗的关系”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其形而上学的分离了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并把它们对立起来,使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陷入困境,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比如06年10月末的渤海湾大赤潮,07年夏初的太湖蓝藻事件等,都是由于空气和水体遭受严重污染与破坏,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安全带来不利因素,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随着上世纪中叶的生态危机的突显,非人类中心主义开始兴起,其中最有影响的三个环境伦理流派是:辛格雷根的动物解放论(权利论),施韦泽和泰勒的生物平等主义,以及莱奥波尔德、内斯和罗尔斯顿阐发的生态整体主义。他们的观点虽各不相同,但其矛头却是首先指向非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理论上是理想化的。首先,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是没有区别的,否认了人的价值地位。其次,它片面的把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归结为“人类”这一概念,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了今天的生态危机。但是,每个人依据其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环境受益、环境损失和承担环境责上是不同的。最后,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在于近代以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撇开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不谈,忽视现实中所存在的经济差别,抽象的谈论大自然的权利,这在理论上也是比较片面的。

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

传统的价值观不是夸大了人类的力量,就是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这并不是完全否定它们保护自然环境的价值观念。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的思维方式,汲取二者合理的观点,构建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的确立依赖于对整个生态自然界的认识,其内涵包括:

2.1 遵循生态合理性的价值原理

生态合理性本质上是一种整体合理性的价值观,以整体性、相关性、具体性为原则。生态合理性的价值原理表现为生态整体的合理性、生态因素的平等性、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等几方面。根据以上基本原则,架构以“生态合理性”为核心理念、价值取向和建构原理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合理的价值生态的建构。

2.2 在平等的生命交流基础上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体,人和其他生物以及无机环境都是这个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人类承担着协调有机体各部分功能的职责,人类行使调控者的职责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不但要考虑人类的利益、价值,而且也要考虑到其他生物的利益、价值。整个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是一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和谐发展的共生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生命的价值,便决定了人与自然在价值上的平等性。

2.3 保持地球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

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时间内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使系统内部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生态系统的平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生物越具有丰富性、完整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平衡也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保障。

2.4 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又分国内公平和国际公平。要想保持整体发展的持续性,需要采取资源环境公正配置的原则,缩小贫富两极分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达国家应改变其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则应选择可持续发展,避免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

代际公平也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点上提出来的,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各代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应是均等的。前代人的发展不能靠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维持济增长,这既损害了自己的长远利益,又阻碍了后代人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条件。只有实现了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3.生态价值观的实现途径

要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首先从增强公众环境意识、政府加强调控等多角度进行,下面我们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的途径。

3.1加强和发展环境教育,对民众实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引导

加强和发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引导人类建立科学的环境观、发展观、消费观,指导人们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态度与责任感。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是建立正确生态价值观的前提和保障。

3.2 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制度及法律法规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由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并在执行和监督这两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监督,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真正做到树立并发挥法律的权威,从而给生态文明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3.3 倡导绿色科技,树立正确的生产消费观

生态价值观主张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人类在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上进行变革。通过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模式,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同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不能单纯以消费数量增

长的指标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和个人生活水平提高的唯一标准。

3.4 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循环经济的实质是生态经济,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基本特征,它倡导“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主张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这实质上是在技术范式革命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史娜.《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3) 【2】杨通进.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理念.道德与文明.2000(1)

【4】付国琳.关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哲学思考——兼谈“能动”与“受动”的关系,云南社会科学,2005

【4】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5】谢冬慧,王建国.论环境保护法的价值取向.法学杂志,2008(1)

【6】王恩涌主编.人文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李延瑾,徐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理论月刊,2001(7)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观点与看法。辩证的自然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20世纪初,全球人口约有16亿,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约增长3倍。人口激增,经济增长,需求扩大,使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障碍。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对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并结合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和谐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源、环境、生态、和谐相处 一、辨证的自然观 自然界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意识以外、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它既包括人类已知的也包括人类未知的物质世界,小至粒子,大至宇宙。它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不断地为人的意识所认识并被人所改造。[2]从广义上讲,是指整个宇宙,即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物质世界及其一切表现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1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列宁的物质概念指明了自然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千姿百态、无限多样。同时,自然界的物质性决定了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内在统一性——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变化和过程都遵循一定规律。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系统性、物质所表现出来的对称性等则都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具体表现。 1.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物质系统具有的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任何物质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 人依赖于自然,又能动地作用于自然,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然演化发展的新因素、新力量。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进程,更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贯穿于人类历史进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正是从宏观上引导人们善于认识和处理自己同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本体上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人离不开自然界。从总体上看,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人类社会早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还不发达,人们的生活受制于自然界,人们只能靠自然界提供的现有的物质资料维持生存。这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低水平的和谐,人以顺应自然为主。进入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开始征服、利用自然资源,甚至在对自然界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出现了过度耕种、过度放牧、过度渔猎。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环境问题。众多的和谐之中出现了不和谐。不过这时的环境问题远远未危及到人类的生产,毕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限,自然界还是可以依靠自身的能力恢复的。到了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急速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开始了突飞猛进,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人类竭尽一切可能的利用、征服自然。“人定胜天”是这一阶段的表征。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高质量

生活的同时,也助长了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无穷追求与享乐主义的滋长。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越来越厉害,越来越贪婪,很多东西超出了自然界能够承受的限度,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出现了物种灭绝,资源枯竭等生态危机。尤其是目前人类社会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这时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是当今世界学者们公认的提法。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们需要在自然观上有一个重大的转变,即要从人与自然对立转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当代人类面对生态危机的理性回归,是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伦理观的继承与发展。人类应该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来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人类的行为模式和实践活动,促使人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根源于、并服从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平衡的生态规律,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经济有序、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人类来自自然并要回归自然,自然界孕育并哺育了人类,人与自然密切相连、密不可分,人是自然之子,不能存在其外,只能存在于自然之中。所以,我们应该融入到自然界之中,保有一种谦虚理智的态度,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急功近利地损害大自然,不强行掠夺、过度开发大自然,要遵循自然界发展的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与稳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也只有

二年级校本课程《人与自然》教学计划

二年级校本课程《人与自然》教学计划 校本课程概述: “讴歌生命,关注环境。”教学内容定位就是介绍动植物与自然知识以及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有意识地开发与整合包括教材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积累;引进相关资料补充阅读,加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实践活动,强化认识,深化感情。 2、以创新教学为理念,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考察、调查、研究,感悟生活,培养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自然,多层面地进行观察自然,撷取信息感悟生活,培养创新能力。 2、开放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行为,让学生写自己所想所悟,我手写我心,提高写作兴趣。 3、通过习作活动,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地担负起保护地球,关爱生命的责任。 <原生故事〉领略生命的差异与共同,讲述生存相依的道理。

<自然启示〉体验自然界的危险与奇异,开拓见识,留下思考。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视频及其她资料,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动物以及人与自然与谐相处的意识。 有效推进课程的措施: 1 (播放环保歌曲《装扮蓝色地球》“地球、地球属于您,地球地球属于我,地球、地球属于您与我-----)营造气氛 教学内容: 一、走进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1、播放一组自然景观图。 2、学生自由表达见闻。 (老师认真倾听,激励学生大胆表达,让学生互相评论。) 3、说说您眼中的大自然。 (鼓励学生表达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与体验。) 二、激发兴趣,感悟环保之责 1、课件演示:蓝色的夜空,群星璀璨,音乐响起“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就是小星星------” 师述:小时候,我们常常唱着这支儿歌,数天空中的星星,那些闪闪发亮的星星,曾经给我们带来多少美好的遐想,可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自然界也在悄悄地报复人类。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尤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发展 前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面对种种生态危机的威胁,人类应该真正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做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协调发展。 (1)树立生态自然观念 首先要树立起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必须从自然获得生活的资源,时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统一体;人类必须跟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相处,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调节者,使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 其次要树立起自然有限观。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非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利用,只会逐渐减少,不会增加。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任意索取,低效利用,随意遗弃。也不能进行盲目地、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的枯竭,应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维护生态潜力的范围内,以利持续利用。 三是要树立起自然伦理观。所谓自然伦理是把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传统道德的视野扩展到自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伦理关系来对待和把握,把人类涉及自然的行为作为伦理行为来规范。 (2)生态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关系 在人类早期观念中,人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价值关系意义,无论是中国的儒教、道教和佛教,还是古希腊的哲学自然观,都以各种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方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客观存在,无法逾越和不可忽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依赖于正确认识它们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或同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不和谐则是指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目前人们更多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的价值与意义,忽视了产生这一价值和意义的内在源泉,即人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问题。所以,为了确保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人与自然必须达成内在一致,才能担保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在行为方面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关键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 在古代的理念中,一般会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关系。 关于敬畏自然,古代关于树木禁伐,野生动物禁猎以及对死刑犯执行的时间限制,多与敬畏自然,敬畏鬼神的思想有关。鬼神崇拜,实际上也是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不可知的自然规律进行神化之后,就产生了鬼神。中国的宗教,基本上源于对大自然的思考,而不是对人的思考。某一特定时间(如春天),地点(如皇家陵园)不准砍伐树木,体现了设禁者害怕遭到鬼神(或者具有意志的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的观念。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神怪,很多与动植物,山林,土地,水有关,如狐狸精,土地神,山神,龙王,树精树怪等。统治者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时,也受到鬼神崇拜的影响,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基于无知的敬畏态度。 关于顺应自然,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靠天吃饭"。"靠天吃饭"具体就是靠山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马原角度分析)

人与自然的关系 2020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让作为一名学生的我亲眼见证了曾经梦想的实现。我得到了梦中最长的假期,实现了在家里上课的梦想,见证了高考延期的历史一刻。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今年流行的肺炎--新型冠状病毒。它从何来?现在众说纷纭,但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是一些人捕食野生动物,让原先寄生于某种野生动物身上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人类。不管怎么说,可以肯定的是,这场疫情是人的“自作孽”,即人没有敬畏自然而且破坏自然规律所造成的。因此,针对这场疫情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最需要反思的是我们该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人属于自然界,而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发生的,是相互联系的。当人类捕食野生动物时,野生动物将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给人类。所以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界。 事物的本质联系是规律,所以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恩格斯曾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事实上,新型冠状病毒是因为人类破坏自然规律而爆发的。可见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从此次捕食野生动物所迎起的后果看来,人类应当明确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实践是人与动物的相区别的因素。那么在今年的情况下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应是怎么样的?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结合马克思的论述可以认为人类在在生产中不违背其他物种和在生态系中的生存规律,结合疫情的源头可以认为人类不应该使野生动物形成市场化销售,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规律。 矛盾是无所不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矛盾。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包含着在实践基础上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原理。违背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所以新型冠状病毒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报应,要想得到人同自然的和解,就必须转变人类实践活动方式--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综合上所述观点,人类属于自然界,我们的实践活动应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平衡,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附注:上述4个观点参考紫曦空逸的文献《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的4个观点。

个人教学计划

个人教学计划 第1篇:个人教学计划下面由的作者为你提供个人教学计划的写法。 一、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

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19世纪中期,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其基本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有些话已经成为经典言论,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 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 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虽然人同其他事物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但是人并非生活在自然之外,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就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是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诚然,但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对自然的任何改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自身,所以绝不能把自然当作可以被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通过改造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另一些部分则只有保持原貌,避免被人类改造和破坏,才能为人类所利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方式和程度应当有一种自我约束。 **************************************************************************二、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我们需要认识和正确运

学习自然哲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习自然哲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1.1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象性关系,即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人依赖于自然,又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历史。 1.2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人对自然界具有先天的、本原的依赖性。人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人类的出现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但是,人类在自然界中并不处于特别优越的地位,自然界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永恒的物质前提。 人同其他生物一样,是自然界的非生命物质发展演化的结果,人的生命在发生、存续、终结的过程中,始终受自然的规定和制约,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造就了人类。一、人是自然界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劳动对象和资源。四、自然界为人类创造精神文明提供了原材料。 1.3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 人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以及其他存在物的内在标志,能动性的人类活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人的能动性实践活动是造就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本质原因。 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是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来实现的。人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变“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使自然变得适合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能够认识和驾驭自然规律为自己服务。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人在进行劳动之前,能够设定目标,规定一定的活动程序和方式、方法,预见自己活动的结果,通过劳动引起外部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二、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历史发展 马克思不仅把实践概念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石,而且将实践概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点,实现了自然与社会历史的统一,构成为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相统一学说,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与自然环境之统一学说。因此,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理解和把握自然界及其与人的辩证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我们完全可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自然环境理论和社会历史理论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因而,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学说的社会历史特征与它的实践特征是内在统一的,这在理论上,体现了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学说的本质特征;在实践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的现实基础。 1、马克思在批判黑尔格等人的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等人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用人与自然在社会实践中历史的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自然环境理论,克服了人与自然在“绝对精神”中统一的唯心主义自然观,抛弃了人与自然分离与对立的机械的非历史的抽象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使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统一学说登上了王座。大家知道,费尔巴哈在反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过程中,虽使唯物论重新登上了王座,但没有克服旧唯物主义满足于抽象的自然与抽象的人的对立,都主张与人分离的自然以及与自然分离的人。因此,费尔巴哈自然观的最根本的缺陷,就是与历史观的分离,使他的自然界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当代世界与中国,人与自然的对抗都在加剧,导致地球生态系统生命力严重下降,人类面临生存危机,人类社会内部冲突不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对抗还是和谐,决定着人类的祸福安危。 马克思主义超越旧唯物主义之处在于,以劳动为中介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劳动看作是旨在从自然索取必要产品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从而找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逻辑联系。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换句话说,人与自然为劳动所中介。恩格斯通过阐述从猿到人变化过程,即直立行走、手的发展、人脑形成、语言产生、工具的发明与使用等,揭示了劳动不仅作为人与自然相联系的纽带,而且还是人与自然相矛盾的实践根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战争加剧了人类社会内部的对抗,由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利益矛盾冲突不断。另一方面社会财富分配产生了巨大的鸿沟,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使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衰退,造成人与自然的对抗。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在恶化。 面对当今人与自然矛盾对抗加剧的形势,首先我们必须站在自然之内看待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不能把自然当成对立面来看待。同时加强环保教育,转变人定胜天的观念,树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要视角,也是防止来自自然报复的必要前提。接下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注重长远的利益,如果仅仅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一定会得不偿失的,甚至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同时,加强技术研发,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技术路径。最后,我们必须对当今的生产方式实行变革。加强制度引领,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利用资源与节约资源并举。用创新来引领社会生产,综合运用经济、技术以及行政等手段,鼓励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移到注重质量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深刻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同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类同本身的和谐的思想,构建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应有之义的和谐社会。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浅谈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但是,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近来,我国长江中下游七省发生严重旱情,近3500万人受灾,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难觅烟波浩渺,不见碧波荡漾,昔日的天泽水乡如今却成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俨然成为当今全球人类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自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三个方面来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自然环境污染及其产生的原因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生产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进步进程。都是,与之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一些列后果。 现存在的自然环境问题,可以将其分为十类:一、土地遭到破坏;二、气候的恶性变化和能源的浪费;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四、森林面积的减少;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六、化学污染;七、混乱的城市化;八、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的污染;九、空气污染;十、极地臭氧层空洞。以上十类问题,是人类与自然严重的矛盾表现。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简单来说,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必须保护环境,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态基础和根本保障。生态良性循环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工业原料、药物以及科研、美学等直接和间接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尤其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生态良性循环的核心。二是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是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要求尽可能维持各个生态位的大气、水、土壤、温度、光照、无机和有机元素等物理、化学特征,尽可能维持或恢复各个生态位的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和谐的相互关系。三是自然环境的改善。自然环境的改善是生态良性循环的表现。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自然环境的破坏呈全球性趋势,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扭转,以使自然环境能够得到恢复和改善。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也意识到了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相继做了一些列政策来保护环境,中国也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然及其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首先,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国家统一、语言分界、建筑、绘画等。最后,自然的变化一般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数百万年、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显现出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的演变是一个慢变量。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离不开自然界” ,就现今人类社会而言,自然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自然固有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水

人与自然关系及现状

中国地质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教师姓名 研究生姓名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专业 所在院系 类别: B.硕士 日期: 2016年12月20日

评语 注:1、无评阅人签名成绩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阅卷无效; 3、如有平时成绩,必须在上面评分表中标出,并计算入总成绩。

人与自然关系及现状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三重关系: 一是由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的工业实践造成 人与自然关系扭曲的已然关系,二是由现代生态学所揭示的人与自然之本来所是与本来应是的本然关系,三是人与自然实际形成的关系是由人类实践活动建构的实然关系。 自从人类在地球这个摇篮中诞生以来,地球的自然生态演变史就开始演奏着一首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奏曲,但这首变奏曲演奏到今天,已经变得不那么和谐动听了,甚至可以说是刺耳的,而问题就出在人类这个作曲者与演奏者身上。人类把自然界本有的音律抛之耳外,而按自己的意愿、需要和认知创作自己爱听的旋律,谱写了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之曲,竭力抒发人类之声。但由于没有自然天籁之音的滋养,人类之声在现代变得沙哑了,面临失声的危险。用一些诗化的语言隐喻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这样的三重性关系: “自然之音”隐喻人与自然关系的本然,这是由现代生态学,特别是人类生态学所揭示的人与自然为生态共同体关系;人类的作曲和演奏隐喻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建构,从而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建构性关系;人类之声的沙哑或失声之险则隐喻工业化以来,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扭曲而遭遇的生态危险与人类自己的生存危局。人与自然之间的三重关系都是人与自然关系演变中存在着与形成着的事实,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三者的交织和演变,形成了今天复杂多变的关系。在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人与自然关系受到高度扭曲,人类生存面临极大威胁的今天,有必要对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三重性关系作一番学术梳理,探析谐调人与自然关系,克服生态环境危机,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找寻通向生态文明的可能与路径。 人类的活动在自然肌体上打下种种印记,这些印记成为自然对人类活动的现代生命哲学意义上的记忆。到如今,这些累积性的印记既记录着人类征服、改造自然所取得的胜利和所获得的巨大成就,也记录着人类极度化的生态扩张与征服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扭曲,从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损害。对生态环境危机本质的反思应起始于这样一个既成事实,即生态环境危机的广度与深度,生态环境危机对生态整体系统及在生态系统中生存的动植物,特别是对人类自己生存的损害程度,与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成正比。事实上,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并造成人类生存的严重困境,正是在人类现代文明(科技文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等)取得巨大发展的时候。可以预见,按照人类现有的发展模式继续下去,生态环境危机的严重性将相随加剧。现代文明对自然的生态扩张越加广烈,自然套在人类文明脖子上的生态环境危机之绳圈就会越勒越紧,这也许就是现代文明阳光下的一个挥之不去、随现代文明的阳光普照而不断扩散着的阴影。这将大大抵消人类战胜自然的成功和喜悦,直此下去,人类将会陷入难以解套的矛盾与困境中,并付出沉重的代价。其根本原因在于,现代文明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人类通过对自然的征服与扩张,无节制地攫取和消费自然资源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创造社会财富,满足自身极度化需要和欲望的文明模式。这种文明模式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人文与自然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分裂与对抗。其结果是,一方面人类大张旗鼓地征服自然,攫取自然资源,并毫无忌惮地向自然排放各种废弃物; 另一方面,自然反过来对人类回予严酷的报复。正所谓人类怎样对待自然,自然反过来怎样对待人类。 应该反思的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建构中,人是主动的施与方,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取决于人如何去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对于当今出现的人与自然

四年级人与自然教学计划

四年级人与自然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天人合一”、资源有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二、目标任务 1 、学生获得环保的基本知识和观点,懂得最基本的环境理论。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环保的内在动机。 3、懂得家庭和自己怎样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主要内容 1 、环保理论: ⑴我们共同的家园; ⑵人与自然; ⑶人与动物; ⑷人与社会; ⑸个人与他人。 2 、环保常识: ⑴世界环境日;⑵世界环保纪念日;⑶中国环境标志;⑷中国绿色食品标志;⑸绿色食品;⑹环保时装;⑺绿色笔;⑻绿色包装;

⑼绿色建筑;⑽绿色胶卷;⑾绿色计算机;⑿绿色水源地;⒀绿色汽车;⒁环保材料;⒂无铅汽油。 3 、环保现状: ⑴我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哪些污染;⑵我们生活的周围空气污染有哪些;⑶空气质量预报;⑷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及如何减少; ⑸白色污染有哪些及如何减少;⑹固体废物污染有哪些及如何减少噪音;⑺节约可利用资源的做法有哪些。 4 、环保行动: ⑴保护环境,美化家庭;⑵保护环境,美化社会;⑶保护环境,美化家园。 四、基本途径 人与自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应当多渠道、全方位进 行。 (一)开设人与自然教育课 要把这项教育开展得扎实深入,必须开发人与自然教育课程并把其作为基本载体,以便使环境教育比较系统地开展。根据本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掌握环保知识的现状入手,根据学校环境教育的目标、理念、和环境教育内容,选择适合本年级的内容,期初制定好环境教育课教学计划,备好环境教育课教案,上好每一节环境教育课。 (二)学科教学有机渗透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通过章教授的自然辨证法课程,我对自然辨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自然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训练,对提高能力和开 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可 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自然辩证法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自己的哲学研究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 关于自然辨证法,虽然通过学习我收获很多,但是,我更为感兴趣的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探索.要想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个信息,即人类是自然选择的 产物.这不仅是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思想的最好解释,同时也是当今 科学界的共识.其次,在确定上个观点后我们就要从源头来了解自然 和人类的起源.关于这个方面,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斯塔夫里阿 若斯教授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他认为,在 地球的发展进程中,与生命有关的大的事件有三个.第一是生命在地 球中的出现,第二是人类的出现.在第一个大转折点中,生命从非生命物质转化过来,所有的生物种类都是通过适应其生存环境,以基因突 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进化而来.也就是说,生物的基因能够适应环境 的变化.在人类出现以后,这个方式改变了.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使环境适应自己的基因,也就是说,不再改变自己的基因来适应环境.今天,随着人类关于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不断增加与深入,人类能够很快既改变自己的基因,又改变其所处的环境,这样,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三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也就即将到来了. 了解了上述三个转折点,我们知道了人类而且只有人类能够创造一个自己想要的环境.由于我们拥有独有的变革环境的能力,人类不

浅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按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对自然界有依赖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但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本质。这集中表现在人具有理性、道德和劳动的能力,表现在人们之间通过语言中介沟通与交往,表现在人生产与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作为劳动存在物、理性存在物、道德存在物和语言存在物的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点。 首先,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一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的本质的立场,即把人看作自然存在物,同时又受到外部自然的限制。同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也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人是自然之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经说道: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本身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其次,自然界具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遵循自己的客观规律。有自觉意识的人虽然能够通过认识和实践改造自然,但这并不表明自然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认识和实践,因为人的实践改变的仅仅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和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特点,而不能创造自然物质及其规律。再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来源。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同时,也强调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因为“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另一方面,自然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生活资料,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而生活。 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关系。这两种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受到人的价值观念、认识能力、实践经验和水平的制约,也受到人们的生产劳动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的制约。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孤独的个体与外在的自然的纯物质性关系,也不是基于人的感觉的直观性关系,而是以实

人与自然关系及现状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教师姓名 研究生姓名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专业 所在院系 类别: B、硕士 日期: 2016年12 月20 日

评语 注:1、无评阅人签名成绩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阅卷无效; 3、如有平时成绩,必须在上面评分表中标出,并计算入总成绩。

人与自然关系及现状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三重关系: 一就是由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得工业实践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扭曲得已然关系,二就是由现代生态学所揭示得人与自然之本来所就是与本来应就是得本然关系,三就是人与自然实际形成得关系就是由人类实践活动建构得实然关系。 自从人类在地球这个摇篮中诞生以来,地球得自然生态演变史就开始演奏着一首人与自然关系得变奏曲,但这首变奏曲演奏到今天,已经变得不那么与谐动听了,甚至可以说就是刺耳得,而问题就出在人类这个作曲者与演奏者身上。人类把自然界本有得音律抛之耳外,而按自己得意愿、需要与认知创作自己爱听得旋律,谱写了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之曲,竭力抒发人类之声。但由于没有自然天籁之音得滋养,人类之声在现代变得沙哑了,面临失声得危险。用一些诗化得语言隐喻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这样得三重性关系: “自然之音”隐喻人与自然关系得本然,这就是由现代生态学,特别就是人类生态学所揭示得人与自然为生态共同体关系;人类得作曲与演奏隐喻人类在改造自然得活动中对人与自然得关系建构,从而形成人与自然之间得建构性关系;人类之声得沙哑或失声之险则隐喻工业化以来,由于人与自然得关系扭曲而遭遇得生态危险与人类自己得生存危局。人与自然之间得三重关系都就是人与自然关系演变中存在着与形成着得事实,在人类得实践活动中三者得交织与演变,形成了今天复杂多变得关系。在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人与自然关系受到高度扭曲,人类生存面临极大威胁得今天,有必要对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得三重性关系作一番学术梳理,探析谐调人与自然关系,克服生态环境危机,重构人与自然与谐关系,找寻通向生态文明得可能与路径。 人类得活动在自然肌体上打下种种印记,这些印记成为自然对人类活动得现代生命哲学意义上得记忆。到如今,这些累积性得印记既记录着人类征服、改造自然所取得得胜利与所获得得巨大成就,也记录着人类极度化得生态扩张与征服所导致得人与自然得关系扭曲,从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系统得严重损害。对生态环境危机本质得反思应起始于这样一个既成事实,即生态环境危机得广度与深度,生态环境危机对生态整体系统及在生态系统中生存得动植物,特别就是对人类自己生存得损害程度,与迄今为止得人类文明发展与取得得成就成正比。事实上,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得严重问题,并造成人类生存得严重困境,正就是在人类现代文明(科技文明、工业文明与商业文明等)取得巨大发展得时候。可以预见,按照人类现有得发展模式继续下去,生态环境危机得严重性将相随加剧。现代文明对自然得生态扩张越加广烈,自然套在人类文明脖子上得生态环境危机之绳圈就会越勒越紧,这也许就就是现代文明阳光下得一个挥之不去、随现代文明得阳光普照而不断扩散着得阴影。这将大大抵消人类战胜自然得成功与喜悦,直此下去,人类将会陷入难以解套得矛盾与困境中,并付出沉重得代价。其根本原因在于,现代文明模式就是一种建立在人类通过对自然得征服与扩张,无节制地攫取与消费自然资源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创造社会财富,满足自身极度化需要与欲望得文明模式。这种文明模式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人文与自然以及社会与自然得分裂与对抗。其结果就是,一方面人类大张旗鼓地征服自然,攫取自然资源,并毫无忌惮地向自然排放各种废弃物; 另一方面,自然反过来对人类回予严酷得报复。正所谓人类怎样对待自然,自然反过来怎样对待人类。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010年对于全球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2010年1月12日,7.0级大地震袭击了加勒比岛国海地,震中据首都太子港仅仅16公里,这个国家的心脏几成一片废墟,25万人在这场骇人的灾难中丧生。4月14日,冰岛埃亚菲亚德拉火山的喷发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但它给世界造成的影响连冰岛人自己都不愿再提起。季风每年7月都会准时降临巴基斯坦,但2010年季风带来的却是百年不遇的洪灾。正当巴基斯坦五分之一的国土浸泡在大水中时,北方的俄罗斯却深处熊熊烈焰中不能自拔,7月的罕见热浪点燃了俄广袤土地上的野火,空气中弥漫着有毒的气体,甚至从太空中都可一目了然……更不要说现如今的石油泄漏、核辐射等问题。我们在经历这种种问题后不得不重新认真审视“人与自然”。 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作者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体系。马恩批驳了康德、黑格尔等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极端认识,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纳入到自己的理论体系,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系统阐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新摆正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如今, 当我们面对全球的生态危机, 寻找解决它的理论依据时, 重温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 系的思想, 深深体会到她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洞察力。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性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认为人既是社会动物, 也是自然存在物。人靠自然界生活,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主体“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 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另一方面, 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