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合作现状

和前景展望

韩永辉邹建华(教授)

“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中西方的主要商路,也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陆上丝绸之路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亦称骆驼之路、沙漠之路、草原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到达非洲,亦称瓷器之路、茶叶之路、香药之路。为加快构建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战略规划。“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建设的又一抓手。

海陆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繁荣于唐宋,转变于明清,西亚地区在此期间都扮演着主要角色。西亚既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许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是“一带一路”的交会之地。中国与西亚友谊源远流长,历久弥坚,经贸往来一直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历史上,中华文明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相互交流、借鉴,共同为人类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国与西亚各国贸易发展势头良好,经济互补性不断增强,贸易合作空间日益广阔。中国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更是深化了同西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拓宽了国际经贸合作的领域。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国与西亚各国的经贸合作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两地的贸易合作,互通有无,符合两地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中国与西亚国家的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一、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的现状分析

(一)双边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

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对西亚国家石油进口量快速增加和国际石油价格的高位运行,以及中国资本品和轻工业产品制造生产和出口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与西亚国家的双边货物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如图 1 所示,2000—

2012年,中国与西亚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61. 53 亿美元扩大到2308. 25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24. 8%。虽然,由于受到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与西亚贸易额在2009 年出现了十多年来的首次下降,从2008 年的1387.

32 亿美元锐减至2009 年的1072. 5 亿美元,但是在2010 年之后的三年,中国与西亚贸易迅速恢复,规模继续扩大,同比分别增长39. 2%、43. 1% 和7. 9%。2012 年,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下,中国与西亚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合作仍成绩斐然,中国与西亚贸易总额达2308. 25 亿美元,同比增长7. 9%,其中,中国对西亚出口856. 63 亿美元,增长7. 4% ,中国从西亚进口1451. 62亿美元,增长8. 2%,进出口均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由于中国与西亚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强,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的稳步推进又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未来中国与西亚双边贸易的增长空间仍然广阔,两地有望通过不懈努力和积极协作,共同应对外部挑战,在互利共赢中实现更深层次的双边贸易协同发展。

图 1 中国与西亚进出口贸易发展状况

数据来源: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在各自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从中国对外贸易的角度看,西亚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对外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虽然仍比较小,但近年却呈现出了稳步上升的趋势(图2),重要性正不断加强。在出口方面,1994 年,中国对世界出口总额为1156. 14 亿美元,对西亚出口只有25. 81 亿美元,仅占总额的 2. 13%。2012 年,中国对外出口总额增至20487.

14 亿美元,对西亚出口已增至856.63 亿美元,占比增加至4. 18% ,增长了2.05 个百分点。在进口方面,1994 年,中国进口贸易总额为1156.14 亿美元,从西

亚进口12. 46 亿美元,西亚占中国进口贸易比重仅为 1.08%。到2012 年,中国进口贸易总额增至18184.05 亿美元,从西亚进口额更是增长到了1451.62亿美元,从西亚进口额占中国进口总额占比提高到了7.98%,增长了6. 9个百分点。

从西亚对外贸易的视角看,中国作为西亚各国的贸易伙伴地位日益重要。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西亚绝大部分国家总出口的80% 以上是销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西亚各国的进口商品中,来自发达国家的商品也占到总额的80% 左右。但是,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特别是从21 世纪开始,随着中国工业制造业的崛起以及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大,中国与西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迅速增加。1995 年,在贸易总额、进口和出口方面,中国分别只占西亚总额的 1.92%、2. 47% 和1.42%。到2012 年,三项指标分别增长了8.92、9.29 和8.88个百分点,达到10.84%、11.76%和10. 31%(图3)。相反,在同一时期,欧盟、日本、美国在西亚货物进出口中的比重却逐步下降。至今,中国已顺次超越了韩国、美国和日本,成为仅次于欧盟的西亚第二大货物贸易伙伴(图4)。

图 2 西亚占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比重

数据来源: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 3 中国占西亚地区进出口贸易的比重

数据来源: 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整理

图 4 西亚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总额的比重

数据来源: 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整理

(三)中国对西亚国家贸易逆差在增加

从中国与西亚国家的贸易平衡方面看(图5),1999 年之前,在中国与西亚的相互贸易中,基本上呈现两地贸易平衡、中国有小幅度顺差的状态; 进入2000 年,作为全球最重要石油供应地的西亚成为了中国能源资源的最主要进口来源地,兼之中国自加入WTO 后积极实施了各项关税减让政策,促进了中国从西亚国家的进口,中国开始对西亚保持了长期的贸易逆差,并且贸易逆差更有持续增加的趋势。2010—2012 年,中国对西亚地区的贸易逆差连创三次新高,分别达到239. 99 亿美元、543. 75 亿美元和594. 99 亿美元。2012 年,中国对西亚逆差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依次是沙特阿拉伯(逆差364.1亿美元)、阿曼(151. 64 亿美元)、伊朗(132. 71 亿美元)、科威特(83. 79 亿美元)和伊拉克(77. 44亿美元); 中国对西亚顺差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则为阿联酋(顺差187. 16亿美元)、以色列(40. 66亿美元)、约旦(26. 62亿美元)、黎巴嫩(16. 72 亿美元)和叙利亚(11. 79亿美元)。能源资源的出口在西亚的对外经贸中仍然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分析数据后可以发现,中国对西亚地区逆差的国家均为世界产油大国,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资源产品是这些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贸易品,中国对西亚能源资源的依赖性相对较强。另一方面,由于西亚各国对中国进口的需求增速较为缓慢,所以,中国与西亚的国际贸易存在一定竞争劣势,并越发严重,贸易逆差也相应不断扩大。未来,随着中国从西亚进口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增加,双边贸易额也将迅速增加,中国用于能源资源进口的

开支也将相应扩大,能源进口必将成为影响中国与西亚贸易平衡的最重要项目。怎样才能够在扩大西亚能源资源进口的同时,维持两地贸易平衡,引导“石油美元”的回流,将成为中国经贸安全的重要议题。

图 5 中国与西亚进出口贸易差额概况

数据来源: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四)中国对西亚贸易的国别集中度比较高

中国在西亚的主要贸易伙伴一般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石油资源丰富和城市基础设施需求增长较快的国家。近十多年,沙特阿拉伯一直是中国在西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阿联酋、伊朗和阿曼则基本维持在第二至第四位(图6)。中国与西亚地区的贸易具有国别集中度高的特征,如2012 年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的贸易额占中国与西亚贸易总额的31. 76%,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伊朗和阿曼四国就已经占据了中国对西亚贸易总额的73. 21%。从时间维度看,2000—2012 年,中国与前四大贸易伙伴贸易额始终保持在75% 上下,比较稳定; 近几年来,与中国贸易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西亚国家是伊拉克,其已成为了中国在西亚的第五大贸易伙伴,这主要是源于该国在美伊战争后的社会重建和经济复苏进程得以比较顺利地进行; 与中国贸易增长较快的还有产油大国科威特,中国与科威特双边贸易快速增长也同样得益于该地区周边局势的缓和稳定,该国现已成为中国在西亚的第六大贸易伙伴国。中国在整体维持与沙特阿拉伯、伊朗等西亚产油大国的贸易额的同时,与战后复兴的伊拉克、科威特和卡塔尔等西亚产油国的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说明中国与西亚的贸易合作有向国别多元化发展的潜力,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往来,不仅有利于确保中国的能源贸易安全,还有利于未来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往来的可持续发展。从贸易差额看,除中国与阿联酋贸易是出超之

外,近年来中国与其余五个西亚主要贸易国的贸易往来基本都处于严重入超状态,这为中国未来进一步利用西亚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实现贸易平衡,提出了挑战。

图 6 中国与西亚贸易的国别比例构成

数据来源: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五)对西亚出口的商品结构升级明显

从中国对西亚出口的商品结构角度看,近年中国对西亚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和杂项制品(SITC8)(图7)。2012 年,对西亚地区出口机械及运输设备285. 63 亿美元、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232. 95 亿美元、杂项制品207. 69 亿美元,三类商品占比依次为36. 30%、29. 61% 和26. 40% 。排在第四至第十位的依次是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5),食品和活动物(SITC0),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SITC3),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SITC2),饮料及烟草(SITC1),动物油、植物油、脂肪和蜡(SITC4)和未分类的货品及交易(SITC9),所占比例依次为 4. 99%、1. 34%、0. 88% 、0. 36%、0. 11%、0. 01%和0. 01%。从动态变化看,1995—2012 年,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占比基本维持在30%,机械及运输设备占比从22% 上升至近40% ,杂项制品占比从36% 逐步下降至26%,可见中国对西亚出口的商品结构升级比较明显,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显著增加。机械及运输设备等科技含量更高的商品出口占比得到迅速提高主要源于两方面:其一,随着中国现代工业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也相应发生了改变,禀赋优势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快速转变,中

国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等产品在西亚市场的竞争力越发强劲; 其二,中国对西亚工程承包业务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品的出口,1998 年,中国在中东地区完成的承包工程总额仅14. 2 亿美元,至2011 年已发展至超过235 亿美元,增长了15. 5 倍,工程承包市场的开拓带动了国内工程机械和机电设备等产品对西亚的出口。

图7 中国对西亚出口的商品结构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整理

(六)自西亚国家进口的商品结构相对稳定

从中国自西亚进口的商品结构角度看,1995—2012 年,化石燃料一直是中国自西亚国家进口最为主要的货物商品,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SITC3)的比例一直维持在85% 上下,其中原油维持在75% 左右; 中国从西亚进口商品金额占比排在第二、三位的依次是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5)和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SITC2),占比分别约为12% 和3% 左右; 这三类商品一直占据着从西亚进口商品的99% 以上,可见中国从西亚进口的商品结构相较稳定,种类较少(图8)。

图8 中国从西亚进口的商品结构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整理

二、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的前景展望

(一)有利因素

1. “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将为中国与西亚加强贸易合作创造有利契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成为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建设的又一抓手,也将为中国与西亚加强贸易合作创造有利契机。“一带一路”战略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将有利于稳固中国与西亚各国的合作友好关系,释放中国和西亚国家外交关系和谐健康发展的“战略红利”; 有利于推动中国与西亚贸易投资便利化,促进两地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建立两地一体化最终产品市场,扩大两地最终产品贸易,优化贸易结构和进出口市场结构,最终实现中国与西亚经济贸易优势互补、互联互通,促进区域经贸协同发展。新海陆丝绸之路将有可能成为继传统大西洋和太平洋贸易轴心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轴心———新丝绸之路贸易轴心。在新丝绸之路贸易轴心的区域贸易合作中,中国将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更大的主导作用。对内,“一带一路”将带动西北、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和国际贸易,通过促进西北、西南地区的经贸崛起以平衡国家对外贸易的区域格局;对外,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将加深与东盟、西亚等地区国家的经贸合作,有助于中国“以我为主”的对外贸易网络构建。与古代海陆丝绸之路相比,21 世纪新海陆丝绸之路具有新内容、新特点、新空间、新节点,虽沉寂千年,但将再度为世人所瞩目。

2. 中国与西亚产业的强互补性是有利于两地加强贸易合作的经济基础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西亚原油和液化石油气的进口需求自20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不断攀升,同时,中国的轻工业产品和机械装备产品的制造能力也显著提高。中国与西亚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互补性越发加强,为未来中国与西亚双边贸易合作的深度发展打下了牢固的经济基础。中国以工业制成品换取西亚国家的能源资源已成为两地经贸交往的主要特征。一方面,近年中国从西亚进口的原油数量达原油进口总量的50% 以上,西亚是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地区。在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中,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初级塑料、化肥等都保持着较高的需求量。随着未来经济继续稳定增长,中国定将成为西亚各国能源相关产品的主要购入国。另一方面,在中国出口商品中,包含了西亚地区所需要进口的大部分工业制成品、制造业材料和轻工业产品等类别。中国的优势出口产品恰恰正是西亚各国所急缺的商品。中国在服饰、纺织品、鞋类、家具及零部件等主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中保持强劲势头的同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突飞猛进。2012 年,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8. 7%,高新技术产品同比增长9. 6%,其中,光电技术产品出口金额同比增长23. 04%,电子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7. 28%,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0. 62%。从中国与西亚货物贸易总体状况分析可知,双方进出口贸易合作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与西亚国家在资源禀赋和经济产业结构方面互补性强,西亚国家需要质优价廉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可从制造业大国———中国进口大量价格便宜、品质优良的“中国制造”; 而中国为维系庞大制造业体系的运转、服务全球消费者和生产者,需要大量的能源资源,西亚地区正拥有巨大的能源储量和产量。中国近年过剩的产能也可借助西亚广阔的市场得以消化,西亚的能源资源也将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 合作平台建设的稳步推进是有利于深化两地贸易的制度保障

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和中国—海合会自贸区两大合作平台建设的稳步推进将有利于促进中国和西亚国家贸易的深化发展。随着中国与西亚国家关系的快速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西亚国家出现“向东看”的势头,显著提升了对发展与中国经贸关系的重视程度。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集体对话和合作的平台“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在2004 年 1 月成立,之后每两年轮流在中国或阿

盟总部或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召开部长级会议,每次部长级会议均发表会议公报和行动计划两个主要文件,分别讨论双方在政治经贸和文化关系发展方面的合作,每次都有新的思路和举措被提出。除部长级会议外,论坛框架下的各种机制也顺利运行。截至2013 年,高官会议已举行十届,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已举办五届,企业家大会、能源合作大会、新闻合作论坛和中阿友好大会均已举办三届。中国与西亚阿拉伯国家通过搭建新型对话平台,形成集体合作机制,对双方贸易投资合作发挥了重要的规划和指导作用。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始于2004 年,双方经过多轮谈判,现已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大部分领域进行了谈判,达成了一些共识。未来中国海合会双方应尽早重启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继续进行有效沟通和磋商,有效协调解决目前谈判进程中存在的搁置问题,从大局出发,尽早取得积极成果,提升双方整体合作水平,进而达成双赢协定,尽快建成自贸区。这将对中国和西亚双边贸易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实现互利合作共赢。

(二)不利因素

1. 政治制度和宗教文化差异带来的合作障碍

虽然中国与西亚的国家一直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外交关系,中国与西亚地区国家的高层领导互访频繁,增进了两地人民的了解、信任和文化的交流,但是西亚地区的国家长期在政治和经济上都相当依赖西方发达国家,一些西方大国出于自身利益,置国际法准则和联合国权威于不顾,对西亚国家内政横加干涉,推行“新干预主义”,使得西亚事实上并未能做到真正的民主自由和民族独立,这将成为中国与西亚国家深化经贸合作中的潜在威胁。另外,西亚地区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宗教文化相当浓厚,是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等世界性、地区性宗教的发源地。除了以色列信仰犹太教外,其他国家的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复杂的历史和民族渊源、浓厚的宗教氛围、差异较大的生活习惯,可能使得中国企业在加强与西亚合作的过程中,未能及时适应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甚至产生误解、恐慌和冲突,从而成为一定时期内制约两地经贸深度合作发展的不利因素。

2. 西亚地区局势动荡影响双边合作的深化

西亚地区的宗教、种族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是历史遗留问题,矛盾错综复

杂,地区局势动荡。既有阿拉伯人、波斯人、犹太人、突厥人、库尔德人等之间的民族矛盾,也有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之间以及伊斯兰教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宗教和教派矛盾。部分国家之间还存在领土边界纠纷、经济利益纠葛以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显著差异,更不时有恐怖主义袭击的发生。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调和解决,恐怕也难以根本消除,并经常以冲突甚至战争的形式爆发。西亚动荡的局势隐患一直是世界各国投资者最担忧的问题,也是中国深化与西亚经贸合作的主要风险和障碍。例如,伊核问题引致的局势紧张,伊朗曾数次扬言,如果遭到美国和以色列的攻击,将中断石油出口予以报复,并将封锁掌控着世界石油运输量1/3 和中东地区石油运输量80% 的霍尔木兹海峡。又如,2011 年以来的叙利亚国内暴力冲突实际上已经升级为内战,其不稳定局势影响着整个西亚地区的安全局势。由于叙利亚动荡的国内局势,中国石油企业已经撤离叙利亚,中国在当地的援外项目也无法继续实施,中方目前也暂不鼓励国内企业和人员进入叙利亚。因此,西亚部分地区局势动荡将对中国和西亚的进一步国际经贸合作带来不利影响,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企业在西亚地区的投资选择。

3. 西亚地区市场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

经过改革开放后35 年的发展,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综合实力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市场经济体系也日趋完善,市场规范化程度日渐提高。虽然不少西亚国家也纷纷推行市场规范化改革,但是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现阶段,尽管西亚地区人民生活普遍比较宽裕,有较强的购买力,但是西亚地区的市场规范化程度还相对较低,经济管理体制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健全,缺乏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和约束,信用管理体系比较薄弱,部分地区仍在沿用宗教裁判、口头契约等难以与现代商务发展相适应的商事惯例和制度。西亚部分国家还是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看得见的手”在指引着贸易的进行,经济管理观念相对落后。上述因素都使得中国企业和投资者心存顾忌,投资信心不足,从而直接影响了中国进一步加强和西亚国家的贸易合作。

4. 面临与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

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与西亚地区的经贸往来发展得比较早,也比较深入,不但占据了西亚多数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市场,拥有很多大型的投资项目,巨

额的贸易往来,它们的产品在品牌、市场推广度等方面相比中国也有明显的优势。随着中国与西亚国家的贸易合作的加深,来自发达国家的贸易竞争和经济干预也会增多。美、欧、日在西亚地区的既有影响力及其对中国产品在西亚市场份额剧增的态度,是中国在加强与西亚地区经贸合作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其实也希望通过扩张对外贸易来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问题,这加深了中国出口产品与发达国家产品原本就比较激烈的竞争关系。另外,虽由于受到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影响,中国过去拥有绝对优势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失去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随着中国出口商品的转型升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的出口比例不断增加,商品的出口结构与发达国家越发相似,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市场竞争定将更加激烈。

三、加强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合作的政策建议(一)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扩大与西亚的贸易经济交往

由于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外交体系中并没有比“伙伴关系”更高的双边关系,但是,只要有“伙伴”两字,就意味着双方已达到一定的信任程度。“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将是一个创新的概念。从中国传统的伙伴关系看,建立伙伴关系的对象有国家也有地区组织,这次提出建立一带多国的伙伴关系是第一次采用一种媒介(“一带一路”)来作为建立伙伴关系的对象和黏合剂。建议通过国家层面持续注入更多的政策支持,落实中国和西亚国家关于“一带一路”合作的共识、倡议和总体规划,巩固和发展与西亚国家的友好关系。具体实行上,可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与专家委员会,对“一带一路”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并提出指导和督导; 可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战略,细化中国加强与西亚国家和地区贸易合作的规划,推进与西亚国家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贸易合作。通过与西亚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扩大与西亚的贸易经济交往,拓展对西亚国际贸易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中国与西亚将都能因此而共享巨大的贸易利益。

(二)加快与西亚地区海陆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

推动中国和西亚在港口、铁路、航空领域的互联互通进程,在保证交通基础

设施网络的联通性和有效匹配衔接的前提下,加强两地在国际海、陆、空通道的建设和升级,将能为深化中国与西亚贸易合作提供重要的支撑。海运方面,中国在强化自身全球航运贸易资源配置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努力开拓与西亚的国际海运线路,推进多式联运与港口建设。陆运方面,中国应加强在公路、铁路的联通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与西亚更加便捷的贸易通关体系,例如促进中—伊铁路国际合作建设项目的加速进行等。空运方面,中国在推进自身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的建设、扩大国际运输吞吐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与西亚国家的航空线路和直达航班,增强与西亚贸易的空运物流承载力。

(三)深化与西亚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合作

中国与西亚的商品贸易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对西亚主要出口轻工、机械装备等工业制成品,而中国从西亚进口的商品主要为矿物燃料、有机化学原料、塑料及其制品。正是经济贸易的互补性,使中国与西亚双方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工业制成品贸易合作的继续深化存在广阔的空间。在深化中国与西亚国家的工业产品贸易合作中,中国应在巩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商品贸易的同时,大力发展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促进产品升级转型,迎合西亚地区的消费需求。在近期,中国应在立足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内外部形势的变化发展,因地制宜并与时俱进,全方位、多角度地巩固中国与西亚国家的工业产品贸易合作。例如,建立更多的商品贸易合作平台和沟通渠道,加强对与西亚有商品贸易合作或合作意向的企业家、销售人员和劳务人员的市场信息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在中期,中国可重点从减少贸易保护和避免贸易摩擦方面努力,深化与西亚国家的贸易合作。如积极推动政府相关部门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完善与西亚国家的贸易合作制度,达成消除贸易壁垒的协议,形成一致的贸易战略共识,营造和谐的贸易伙伴关系,消除贸易保护主义,减少贸易摩擦和贸易限制,确保两地的自由贸易。远期,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将不断受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所以应更加注重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推进,加强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扎扎实实提高自身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用环保友好、质量过硬的产品赢取西亚的市场,增强“中国制造”在西亚的综合竞争实力,形成中国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品牌,最终从根本上深化与西亚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贸易合作。

(四)加强中国与西亚国家能源贸易的合作

中国是工业大国,也是能源消耗大国,石化能源主要依赖外部提供,2013 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8. 1% ,西亚则是中国最主要的石油供应合作伙伴。加强中国与西亚国家的能源合作,深化能源贸易伙伴关系,不仅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西亚国家的经济也有很强的刺激和拉动作用。短期内,中国应继续强化与西亚国家的能源贸易合作,以确保国内能源供应的安全和稳定。为强化中国与西亚的能源贸易合作,中国可争取与西亚更多的国家建立全方位和多元化的能源贸易合作战略伙伴关系,通过签署更多的能源合作协议、能源贸易约定,以促进两地更为稳定和长期的能源合作。在中长期,中国应加强与西亚国家的能源产业合作,利用互补优势,探索两地能源合作的新模式,开辟两地更大更广的能源贸易市场,形成多角度、深层次的能源产业合作局面。如加强与西亚在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的上下游生产的合作,力争将双方合作领域扩展到产业链上游的能源勘采、炼化和生产,充分发掘中国与西亚国家企业能源合作的共同战略目标和商业利益,巩固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在全球能源治理方面发挥作用。

韩国贸易现状分析

2005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韩国 https://www.360docs.net/doc/f78782255.html, 2005年04月01日 18:50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布2005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以下为该报告韩国部分。 一、双边贸易投资概况 2004年,韩国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中韩双边贸易总额为900.7亿美元,同比增长42.5%。其中,中国对韩国出口278.2亿美元,同比增长38.4%;自韩国进口622.5亿美元,同比增长44.3%。中方逆差344.3 亿美元。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为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化工产品、钢铁及其制品、玉米、煤、铝及其制品、电视机零附件、收音机及无线电通讯设备的零附件、水产品、海产品、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等;自韩国进口的主要产品为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钢铁及其制品、塑料及其制品、移动电话机、电视机零附件、收音机及无线电讯设备的零附件、消费类电子产品及零件、有机化学品、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铜及其制品、彩色图像显示管等。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4年,中国公司在韩国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1亿美元,新签合同金额1.7亿美元;完成劳务合作合同金额2.8亿美元,新签合同金额2.3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中国公司在韩国累计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2.2亿美元,签订合同金额4.1亿美元;完成劳务合作合同金额20.5亿美元,签订合同金额25.7亿美元。 2004年,经中国商务部批准或备案,中国在韩国设立非金融类中资企业19家,中方协议投资额6.1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中国在韩国累计投资设立非金融类中资企业91家,中方协议投资总额9.1亿美元。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4年,韩国对中国投资项目5625个,合同金额139.1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62.5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韩国累计对中国直接投资项目32753个,合同金额505.6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为259.4亿美元。 二、贸易投资管理体制概述 (一)贸易投资管理法律体系 韩国涉及贸易投资管理的法律主要包括《对外贸易法》、《外国人投资促进法》、《关税法》、《外汇交易法》和《有关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法》等。其中,《对外贸易法》和《外国人投资促进法》是韩国贸易和投资管理领域的基本法律。 此外,韩国产业资源部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公布《进出口公告》、《进出口统合公告》和《进出口特别公告》来确定进出口贸易的各项具体政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 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DirectInvestment,ODI)是指我国国内企业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以现金、实物或无形资产等形式投资,且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与国内投资相比,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货币利率、汇率波动复杂,对投资项目的影响因素也更多,从而使得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明显大于国内投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积极评价风险因素,分析风险产生的环节,制定有针对性措施,才能确保对外直接投资的顺利进行。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993年后,我国成为吸收外来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878亿美元,成为世界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之一。从2000年到2013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增加了60余倍。二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不断延伸。在初期,我国的

企业一般在零售批发、采矿等行业投资,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已扩展到技术开发、商务服务、金融地产、生产制造等产业。三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位不断提高。截至2013年,我国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亿美元,居全球所有国家、地区的第13位,虽然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尽管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总量上增长迅速,但在许多项目上出现了大量的亏损,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不小损失。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东道国要么以保护资源或维护国家安全为理由,要么因为政权更替等原因致使我国的海外投资和并购失败或者即使能够并购成功其后续经营也出现了很大问题甚至项目被迫中止。比如,在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过程中由于美国政府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进行干预而失败;2009年中铝在收购矿业公司力拓的过程中,由于澳大利亚政府的干预而失败;近年来则出现了我国两大通信企业中兴和华为在美国的投资因“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而受阻。东道国政局的变动也给我国的海外投资带来很大风险。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迫使中铁在利比亚总额为42亿美元的3个铁路工程搁浅。此外,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发达国家恶意设置的各种壁垒也使我

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目录 论文摘要 1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现状、特点 1.1加工贸易的概念 1.2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历程及现状 1.3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特点 2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我国加工贸易中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比重大 2.2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基本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 2.3我国加工贸易政策与监管模式尚不能完成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要求 2.4容易引起国际间的贸易摩擦 2.5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品牌缺失 2.6我国加工贸易渠道走私严重,扰乱正常的对外经济贸易秩序 2.7我国加工贸易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3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 3.1我国加工贸易的新机遇 3.2我国加工贸易的新挑战 4我国加工贸易的对策 4.1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型加工贸易产业发展 4.2改善加工贸易产品结构 4.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加工贸易的政策体系和监督模式

4.4转移原产国别,减少对外贸易摩擦 4.5积极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创新 4.6严厉打击加工贸易走私违法活动,维护健康的对外贸易秩序 4.7实现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 5结论 参考文献

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技术依赖、贸易的贫困化增长、走私、引发贸易摩擦等鉴于此,我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在新的政策背景下,我国将如何利用政策手段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国内外的关注焦点。本文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特点、现状着手,首先分析了中国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工贸易发展的特点、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研究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给加工贸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之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加工贸易、存在问题、转型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processing and trade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Howev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ocessing trade, China's economy to a Some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technological dependence, poverty increased trade, smuggling, lead to trade friction, in view of this, our government has formulated a series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processing trade policy. Under the new policy context, how China will use policy instruments to promot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processing trad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processing trade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to start with the first analysis of China's processing trade problem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cessing trade, processing trade in China's positive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change research to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rocessing trad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made after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Keywords: processing trade, problems, transformation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发展现状及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与阿拉伯国 家贸易发展现状及挑战 “1带1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发展现状及挑战作者:房丽军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16年第10期摘要:中阿贸易比重安稳上升且上升速度较快,双方贸易来往日益频繁,贸易来往增长速度已超过我国对外进出口总增速,但中阿双向直接投资横向存量却始终在低位徘徊,双边商贸过度集中于原油而货物出口乏力,贸易结构的失衡更是严重制约了非产油国出口贸易范围,且中阿双方贸易互补关系较强但贸易依赖程度却较低。未来应借助“1带1路”战略的实行,优化行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强化贸易关系,积极扩大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范围。 关键词:“1带1路”战略;阿拉伯国家;挑战;创新路径中国“1带1路”战略的提出,完全放宽了对加入贸易火伴国的门坎设定,更不触及任何政治要求,为全球贸易发展提供了1种新的路径选择。作为该战略重要参与方的阿拉伯国家,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关键,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势必实现中国与中东地区间的紧密的贸易联系。在“1带1路”战略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全面推动的能源、电力等产能合作与建设,将更加推动该区域间经济贸易的共同发展与合作。 1、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现状分析(1)中阿贸易范围延续上升,贸易来往增长速度超过我国对外进出口总增速作为我国第7大贸易火伴的阿拉伯国家,1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合作火伴,也是目前我国重要的工程承包市场和海外投资市场。具海关总署相干数据资料统计显示,中阿双方间贸易进出口总额在2000年时仅为152.06 亿美元,而待至 2014 年则已上升至 2481.88亿美元,短短

不足20年的时间内进出口总额增幅已高达 2860%,年均增速几近为200%。其中,出口额在2000⑵014年间实现了从63.78 亿美元到1138.51亿美元的增长,增幅1935%,年均增速 129%;进口额则从88.29 亿美元增长至 1343.37 亿美元,增幅 4421%,年均增速近乎300%。截止2015年,中阿双方贸易额更是高达2512亿美元,在中国整体进出口贸易额降落的背景下,中阿贸易额仍较上年同比增长 5.2%。其中,出口额达1139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2.3%。2015中阿展览会期间双方更是在智能科技、新能源、设备制造、环境保护、食品卫生等众多领域签约163个项目,投资金额1712亿元,提出和构建的“1+2+3”合作格局更是拓展了中阿双方在金融、航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合作范围。例如,在2015年9月召开的《2015中国-阿拉伯国家展览会》上中阿技术转移中心宣布成立,约旦、阿曼、阿联酋、沙特等国的科技机构和阿盟下属的高校与中阿科技转移中心达成了协议,成立5个分中心;同时,中国(境)外项目86个,投资金额超千亿元,国内合作项目77个,投资金额近700亿元。 (2)中阿贸易比重安稳上升且上升速度较快,双方贸易来往日益频繁综合对照中国与各国的贸易总额可以发现,目前位居前3的仍然是欧盟、美国、东盟,阿拉伯同盟还没有进入前5名,但结合中阿双方贸易发展历程可以发现,2000年中阿贸易总额在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仅为 2.2%左右,而2014年该比重则上升至5.8%,“1带1路”战略提出后中阿双方间贸易合作进1步扩大。其中,出口方面,2015年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出口额已到达 1138.51 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出口总额的4.89%,较2000年增长了 2.34 个百分点,阿拉伯国家已成为我国的第6大出口地区;在进口方面,2015年我国自阿拉伯国家进口总额为 1343.37 亿美元,占当年我国进口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 1%; 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 4%; 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 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8%;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2%; 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 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 (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 见表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 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 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 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 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 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6 倍,进口额从2435. 53 亿美元增长到13948. 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5. 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 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 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关键词:我国加工贸易发展 摘要: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地位突出、影响广泛,因此对加工贸易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意义深远,但加工贸易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总之,从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从国际化背景到中国的自身条件和需求、从己经取得的成就到存在的制约因素等多方而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并在多方而提出建义。 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我国的加工贸易1978年起步从无由有,从小到大,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加工贸易已经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在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大背景下,必须借鉴世界其它国家加工贸易的先进经验,并联系中国的实际,从战略的角度来思考和改革我国的加工贸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下、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也标志着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开始。 一·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原因 加工贸易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象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方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加工贸易己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方式之一,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中国的加工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国加工贸易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以实现平稳发展。 1、国内原因 (1)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转型升级进程加速。具体表现如下:①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明显政善。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带来大最新产品、新技术,形成了新的产业。②加工贸易的产业链不断延伸。随着加工贸易规模的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导致产业链自上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情况分析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情况分析 文 / 童友俊中国国际贸易研究中心理事长瀚闻资讯董事长 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描绘了贯穿亚欧大陆,一头连接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连接发达欧洲经济圈,涵盖中间广大腹地的“一带一路”战略路线图。 “一带一路”沿线64国家所属区域与名称

针对以上“一带一路”沿线64个主要国家,基于中国海关总署提供的我国对外贸易大数据,本文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情况进行分析。 一、中国主要贸易出口国家及产品种类 2014年我国对“一带一路”64国家出口额总计6370亿美元,同比增长12%。占我国2014年出口贸易总额的27%,增速超过我国总出口贸易增速(6.1%)。2010年以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国家贸易出口大幅增长,2012年之后增幅减缓,但增速也均维持在10%以上,远高于我国总体出口贸易增长速度。 图1-1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国家贸易出口额及增速单位:亿美元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东北亚的俄罗斯和南亚的印度等地区。机电类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最高(33%)。2014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额超过100亿美元的国家和主要产品种类如表1-1: 表1-1 我国主要出口国家和主要产品种类

表1-2 2014年中国主要出口国家所占比重及近年出口额增长情况 近三年来,我国主要产品年出口额基本保持稳步增长,其中对越南和伊朗出口增长幅度较大,分别比2013年增长31.17%和72.26%。2014年,我国出口额大于100亿美元的17个国家占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国家总出口额83.11%。 二、中国主要贸易进口国家及产品种类 2014年我国对“一带一路”64国家进口贸易额总计4834亿美元,同比增长2.6%。占我国2014年进口贸易总额的25%,增速超过我国总进口贸易增速(0.4%)。2010年以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国家贸易进口大幅增长,2012年增幅开始减缓,但增速也均维持在2%以上,远高于我国总体进口贸易增长速度。

中韩贸易摩擦现状及对策研究

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论文 姓 名: 吕艳 学 号: 0111070114 学 院: 经济学院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 级: B0701

中韩贸易摩擦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中韩两国经贸往来的不断扩大,贸易摩擦和争端也不断出现,尤其是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两国在贸易方面的问题,无疑会对韩中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产生障碍,从而影响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个东北亚区域合作。本文总结了中韩两国贸易发展的现实条件和现实状况,分析了目前两国贸易存在的贸易逆差贸易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促进韩中两国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韩、贸易摩擦、对策研究 中韩两国自1992年8月24日建交以来, 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政治上, 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 增进了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经济上, 两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中韩贸易摩擦现状及其成因 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贸易摩擦无可避免,韩国关税壁垒高筑、非关税贸易壁垒重重。中韩贸易逆差过大,是中韩贸易磨擦产生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近年来中韩贸易摩擦和纠纷主要集中在中国具有微小顺差的农产品领域里。一般来讲,按照国际贸易理论,应该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增加出口而限制进口的应该是贸易逆差国,中韩贸易中国是贸易逆差国,而且逆差额比出口额大得多,中国政府应该限制对韩国的进口,加强对进口产品的管制,同时韩国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从中国的进口,改善贸易不平衡的状况。 (一)中韩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技术层次上存在差异 韩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之一,相对于我国具有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劳动力廉价、资源相对丰富的特点,这决定了两国贸易结构的互补性。我国向韩国主要出口初级产品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出口产品数量虽多,但总金额不大,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较低,而韩国则主要向我国出口附加值高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这种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商品结构使中韩双边贸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结果是逐渐拉大了我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 (二)韩国对我国产品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 韩国采取调节关税、关税配额和特殊保障措施等限制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林产品、水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 力 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力》,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贸易大国和引进外资大国,但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则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可靠的官方统计数据公布.事实上,近年来伴随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已成为受世界瞩目的新兴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地。2004年,商务部首次正式发布中国(大陆)2003年度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可视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未来,伴随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不仅作为世

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而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投资,也将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参与全球经济竞争。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的地位较低,并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展望未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28.5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82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65倍,相当于1990年的3.4倍。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高速增长导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迅速扩张,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85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253倍,相当于1990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据商务部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 从国际排名来看,也可以看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绩不俗。在基本上由发达国家垄断的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在196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位次稳中有升,投资存量的位次大幅提升,目前流量和存量的排名均在第20名上下(见图1和图2)。

加工贸易现状及对中国的利弊

加工贸易现状及对中国的利弊 09营销陈驰 09113094 摘要: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从经济层面,加工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可以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从社会层面,加工贸易的发展对扩大就业和稳定社会做了巨大的显著的贡献。但是近年随着我国产业格局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工贸易显露出来一些重大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对外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如何解决加工贸易目前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立足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列举了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加工贸易面临的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加工贸易的历史及现状 1.我国加工贸易的历史。 我国现代加工贸易的发展开始于1978年。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通过业务外包、贴牌生产等方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利用自己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规模地开展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业务。1996年,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首次超过一般贸易。据统计,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6 905.1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5.3%。其中出口4 165亿美元,增长了27%;进口2 740亿美元,增长了23.6%。在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除了初级产品外,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 2.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 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有明显的改善,技术进步效应逐渐显现。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势化趋势十分明显。技术产业对外贸易更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体结构不断优化,加工贸易投资主体从20世纪80年代港澳台到90年代初的亚洲“四小龙”国家或地区,主要从事服装、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90年代初开始,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FDI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资金和技术来源,电子、电气设备、办公用品、通讯、计算机以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品生产以及制成品的组装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开始拓展。境外加工贸易作为新的加工贸易方式正在得到发展。 二、加工贸易的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1.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居于主体地位。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用于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

对外贸易的现状和前景

随着我国货物贸易和利用外资的不断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领域、对外放进一步扩大,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收支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由于目前我国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到位,加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还在发展,如能源短缺、利用率不高、对外贸易的摩擦,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是,对外贸易的发展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预计,2007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下,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较快增长平台,但一些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一、货物贸易发展状况。 货物进出口贸易高速发展,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地位上升。贸易主要对象和贸易差额对象变化不大,但对日本却从贸易顺差变为贸易逆差。中国贸易的十大对象顺次为:日本、美国、欧盟、香港地区、东盟、韩国、台湾盛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其中,日本、美国、欧盟和香港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能否顺利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入乡贫富差距。农业谈判能够有效地纠正国际农产品市场及农产品贸易领域存在的扭曲现象,有力地推动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欧美农业政策的调整和改革。从我国农产品的价格走势和农产品品质来看。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将由以前高补贴下的价格转向以品质为中心的非价格竞争,然而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部分农产品价格却因其成本和管理流通费用的增加而上涨。从总体上讲,90年代以前我国粮食和棉花的国内价格水平均低于国际市场水平,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近1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价也随之快速增长。据匡算,目前我国小麦、玉米、大米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水平已经高于国际平均价格的二至七成,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另外,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大部分是质量低劣、档次偏低、高附加值少的初级品,其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来源于价格优势,而其价格优势又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上,面对发达国家优质廉价的农产品,中国的优势农产品如果不及时增加科技含量,迟早将被国际市场所淘汰。 目前,美国和欧盟对削减工业产品关税均表示支持。建议提出削减发展中成员七大领域的主要出口产品关税,其中包括目前关税普遍较高的服装、鞋、纺织品,皮革制品等,对于拥有廉价劳动力的中国来说还是有利的。但对于贸易方面的摩擦仍需通过谈判,协商。工业产品关税委员会希望这些要点的提出可以进一步促进各成员对此展开具有建设意义的讨论以使市场准入委员会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谈判模式上取得一致。同时,还希望在讨论上述内容时,各成员能够遵守世贸组织协议并从维护基于市场开放的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系出发发表各自的观点。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最主要贸易增长点。 随着中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逐渐超过初级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大量机电产品的进口加快了中国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出口的商品主

2019版北京市与韩国进出口贸易专题报告

2019版北京市与韩国进出口 贸易专题报告

序言 本报告针对北京市与韩国的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并对主要指标出口金额,进口金额,进出口金额等进行了总结分析。 借助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北京市与韩国的实际进出口贸易状况,从全面立体的角度了解北京市与韩国的进出口贸易现状,把握行业前景。 本报告借助权威多维度数据分析,客观反映当前北京市与韩国贸易真实情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相信对了解北京市与韩国的进出口贸易现状具有极高的参考使用价值,亦对商业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北京市与韩国进出口贸易专题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以及商务部。

目录 第一节北京市与韩国进出口贸易现状概况 (1) 第二节北京市与韩国进出口贸易出口金额指标分析 (2) 一、全国与韩国贸易出口金额现状统计 (2) 二、北京市与韩国贸易出口金额占全国同类比重统计分析 (2) 三、北京市进出口贸易总出口金额现状统计分析 (2) 四、北京市与韩国贸易出口金额占北京市总出口金额比重统计分析 (3) 五、北京市与韩国进出口贸易出口金额(2016-2018)统计分析 (3) 六、北京市与韩国进出口贸易出口金额(2017-2018)变动分析 (4) 七、全国与韩国进出口贸易出口金额(2016-2018)统计分析 (4) 八、全国与韩国进出口贸易出口金额(2017-2018)变动分析 (5) 九、北京市与韩国出口金额同全国同类进出口贸易(2017-2018)出口金额变动对比分析 (5) 第三节北京市与韩国进出口贸易进口金额指标分析 (6) 一、全国与韩国贸易进口金额现状统计 (6) 二、北京市与韩国贸易进口金额占全国同类比重统计分析 (6) 三、北京市进出口贸易总进口金额现状统计分析 (6) 四、北京市与韩国贸易进口金额占北京市总进口金额比重统计分析 (7)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投资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和发展速度极不相称,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也不相适应。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外投资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对外投资;区域;发展 1 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 1.1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4年我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31亿美元,首次接近利用外资水平,流量连续3年居世界第3位,存量达8826亿美元,跃居世界第8位。境外投资企业总数近3万家,遍及全球80%的国家和地区,向东道国缴税总额192亿美元,创造186万个就业岗位。我国企业还建立了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初步形成了产业聚集,发挥了示范和带动效应。此外,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1361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352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748万人次。“走出去”已成为我国与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重要方式。1.2对外投资流量快速增长,与吸引外资规模首次接近。 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高速增长,创下1231.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2%。自2003年中国发布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以来,连续12年实现增长,2014年流量是2002年的45.6倍,2002-2014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7.5%。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吸引外资仅差53.8亿美元,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 1.3对外投资的存量规模不断扩大,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 2014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8826.4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2221.6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至3.4%,在全球分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中较上年前进3位,位居第8,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 1.4投资遍布全球近八成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地域高度集中。 截至2014年底,中国1.85万家境内投资者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3万家,分布在全球186个国家(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域分布高度集中,2014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位的国家地区存量占总量的近90%,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为136.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1.1%。 1.5投资行业分布广泛,门类齐全,第三产业投资流量、存量均超七成。 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涵盖了国民经济的18个行业大类,按三次产业划分,投资流量占比分别为1.3%、25.3%和73.4%;2014年底三次产业存量占比分别为1%、24%和75%。投资存量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的行业有4个,依次分别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上述4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达6867.5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7.8%。 1.6并购项目亮点突出,但传统采矿领域交易金额大幅下降。 2014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595起,实际交易总额569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324.8亿美元,占并购交易总额的57.1%。涉及制造业、农林牧渔业等领域的对外投资并购亮点突出。同时受大宗商品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采矿业并购金额虽仍保持首位,但从上年的342.3亿美元大幅下滑到179.1亿美元,同比下降47.7%。

加工贸易现状及转型升级策略

加工贸易现状及转型升级策略 加工贸易是一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口原料、材料和零件,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外汇体现的附加值。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其方式主要有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加工贸易现已成为我国外贸出口和增长的主导力量。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我国加工贸易由1981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到2001年的20年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从10亿美元扩展到1400亿美元,从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不足5%跃升到55%以上。2003年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4000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7.6%,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商品总出口额的55.17%。2004年第一季度,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贸易1111.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3%,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6.3%,其中加工贸易出口651.9亿美元,增长38.0%,占全国商品总出口的56.34%。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一个主要方式,它对扩大出口、促进就业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加工贸易的方式和内容都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第一,加工贸易方式的变化。加工贸易可分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等。对我国来讲,来料加工是一种盈利较小但风险也较小的加工贸易方式,而进料加工是一种盈利较大但风险也较大的加工贸易方式。按照加工贸易的主要方式,可以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料加工为主,这一阶段以对外的来料加工和装配作为利用外资,扩大出口的启动模式。(2)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以进料加工为主,这一阶段以亚洲“四小龙”向我国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直接动力。进料加工是比来料加工更为成熟的一种加工贸易方式。(3)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以外商投资为特征,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投资成为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产业特点和技术档次以及分工的层次上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这意味着我国的加工贸易进入了一个更高的综合发展阶段,其综合性特征表现在以外商投资为基础带动各种方式的加工贸易发展,因而是一种投资式的,而非单纯契约式的加工贸易。第二,我国比较优势的变化。加工贸易的最初发展缘于发达国家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之后将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移植于交通便利的发展中国家,因而传统产业的转移主要着眼于东道国的劳动力优势和区位优势。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分工的深化和细化,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将走向国际化。在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过程中,跨国公司更加注重东道国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研发能力和信息基础设施、配套产业水平等因素,劳动力优势和交通便利条件的重要性正逐步降低。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正在上升,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第三,外商投资主体的变化。我国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随加工贸易的发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历了与港、澳、台毗邻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然后到港、澳、台商投资,再到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变化过程。投资主体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我国加工贸易的投资规模、技术与管理水平,经营方式,销售渠道以及行业结构的改变,反映出我国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的渐进过程。二、我国加工贸易中的主要问题 1、国内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堪忧。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本地采购比例不仅低于新兴工业国家,而且低于东盟国家。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能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产业的配套能力,加工贸易逐渐与本地经济相融合。然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20多年,配套产业仍不理想。这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合作现状 和前景展望 韩永辉邹建华(教授) “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中西方的主要商路,也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陆上丝绸之路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亦称骆驼之路、沙漠之路、草原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到达非洲,亦称瓷器之路、茶叶之路、香药之路。为加快构建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战略规划。“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建设的又一抓手。 海陆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繁荣于唐宋,转变于明清,西亚地区在此期间都扮演着主要角色。西亚既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许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是“一带一路”的交会之地。中国与西亚友谊源远流长,历久弥坚,经贸往来一直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历史上,中华文明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相互交流、借鉴,共同为人类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国与西亚各国贸易发展势头良好,经济互补性不断增强,贸易合作空间日益广阔。中国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更是深化了同西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拓宽了国际经贸合作的领域。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国与西亚各国的经贸合作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两地的贸易合作,互通有无,符合两地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中国与西亚国家的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一、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的现状分析 (一)双边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 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对西亚国家石油进口量快速增加和国际石油价格的高位运行,以及中国资本品和轻工业产品制造生产和出口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与西亚国家的双边货物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如图 1 所示,2000—

浅谈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摘要: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范围上,都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增长势头,发展都外经济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后,我国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踏上国际化的道路,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却面临着各种阻力,了解决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通过陈述我国对外投资所表现出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对外投资所存在的问题,揭示对外投资面临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 关键词:对外投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一、中国对外投资基本现状 中国对外投资起步晚,到改革开放初期,才对外直接投资,相比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滞后了一个多世纪。但经过这30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较快,总体来看的话仍然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很快,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明显偏小。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2、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偏小。 3、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 4、企业对外投资地区结构不尽合理。从整个海外投资布局来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仍明显偏少,从而影响了中国对外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5、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6、对外投资缺乏有效的国家宏观指导 第三,调整地区结构,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你总是很轻易地抛弃一些东西。好在,这个世界上总是还有人,在一直寻找它们。度、巴基斯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其实这战国帛书有20多卷,每卷各不相同,我爷爷当时拓下来的那一篇只是其中很短的一部分,但是又极其重要,现在也就是我有几份拓本当压箱底的宝贝,世面上有钱也买不到. 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更可成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伙伴和对象。综合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行,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可以以湄公河次区域为考虑的重点。交通的便利减少了运输成本,传说中四种女生找不到对象,一是不爱化妆的,二是比较宅的,三是性格像男生的,四是腐的,你中了几枪。次区域各国共同努力,建立次区域贸易和投资信息服务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为贸易商和投资者提供服务,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终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