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了解标志认知心理学诞生的几个代表性研究工作?人物,事件,时间。

(1)标志:奈瑟于1967年出版《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指的是感觉输入的转换、简化、储存、恢复和运用的所有过程

(2)两个重要时期:20世纪80年代:认知心理学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指导思想是信息加工理论,将人脑比作电脑,认为认知活动就是信息加工过程:20世纪90年代联结主义融入认知心理学。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往往是平行的,不是顺序加工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

学派名称主要人物研究对象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 1879-1900 冯特铁钦纳意识的结构意识可分解为感觉、意向、激情三种基本要素。机能主义 1890-1930 詹姆斯卡特尔杜威意识的功能意识体验的适应性目的要比结构更重要。

格式塔心理学 1912-1940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意识的组织意识体验和知觉大于部分之和。

行为主义 1913-1940 华生斯金纳环境对人和动物、外显行为的影响心理学只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精神分析学1900-至今弗洛伊德决定行为的无意识因素儿童时期的无意识经验是人格特征与心理障碍的根源人本主义 1950-至今罗杰斯马斯洛人类所独有的特殊经验人在自主的理性的动物,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有本质的别认知心理学 1950-至今奈瑟西蒙皮亚杰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心理学需要了解人是如何获取、储存和加工信息的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和意识,记忆,思维,言语,表象,知识的表征,思维,认知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等。

何谓信息加工系统?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假设:(1)存在着心理加工(2)人类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3)心理加工可通过外部行为的测量来推知

第二章研究方法

反应时方法:反应时测量法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反应时测量技术的基本思想及其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减法反应时:在安排两种或以上的反应时作业中,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没有的加工过程,其他方面相同,从这两种作业的反应时差异即可那个特有的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应用:快速信息加工过程

(2)加法反应时: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不具有可叠加的性质,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叠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影响的是两个不同的加工阶段。

应用: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3)开窗实验:

(4)速度准确率实验

第三章注意和意识

注意的模型?

一、过滤器模型: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通过过滤器的信息收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或存贮。过滤器的选择不是随机的,新意的刺激、较强的刺激、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为人所期待的刺激易于通过过滤器,为人所注意。

二、衰减器模型: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一些信息仍可得到加工

联系:(1)根本出发点是共同的,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予以调解。(2)过滤器在两种模型中的位置相同,都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意义分析之间。

(3)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直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区别:过滤器模型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的,衰减模型中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衰减。单通道双或多通道模型

三、反应选择模型(late-selection theory)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 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对于具有重要意义的刺激、受到期待的刺激等,人才会作出反应。其他刺激虽然也得到识别,但由于它们在当时并不重要,所以人没有作出相应的反应。

双耳分听技术(dichotic presentation)双耳分听就是让被试同时听取多种的信息。双耳分听法主要有两种实验程序:追随程序和非追随程序。所谓追随程序就是在实验中同时给被试的双耳以多样性刺激时,让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获得的信息(追随耳),以考察非追随耳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取信息。

第四章知觉和模式识别

知觉的直接理论<吉布森(Gibson)>:知觉是从刺激模式中直接提取有效的信息。周围环境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而我们的感官的构成也使它有能力从周围环境中提取这些信息。当环境作用于感觉时,既不需要以前的知识经验,也不需要从物体与人眼的关系中进行无意识推理,而是直接产生知觉经验。

模式和模式识别的概念?

模式:一组刺激或者刺激特性,它们按照按一定关系(如空间、时间)形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

模式识别:把输入刺激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模式识别的理论?

1.模板匹配理论:不同事物在个体头脑中存在着对应的模板,当个体面对一个未知的刺激模式时,他就将这个刺激模式与头脑中的模板一一比较,找出匹配程度最高的那个模板,从而完成模式识别。模式识别需要刺激与模板精确匹配。模板:存在于人的长时记忆中的、与外部刺激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

2.原型理论:当个体面对一个特定事物的时候,就相当于看到他的原型加上一定的偏离,因此,只要能够将事物与其对应的原型匹配起来,就能够完成模式识别。原型:头脑中存储着一类客体的概括性特征,它反映的是是一类事物的关键性特征。

3.特征分析理论:人的头脑中各种模式是以他们分解后得到的一系列特征的形式来表征的;模式识别的过程就是抽取当前刺激的各方面特征进行比较,找到最佳的匹配。

模式识别过程: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将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将特征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

“魔城”模型:在这个魔域中,有四个小鬼在不同层次上完成自己的工作,直接与刺激接触的是映象鬼,它负责将字母的形象输入到魔域里面,产生对字母形象的表征,以便接受进一步加工。接下来特征鬼对映象鬼送来的特征进行扫描,每个特征鬼负责寻找一种特征,。当特征鬼发现自己负责的那个特征时就使劲叫喊,作出响应。认知鬼倾听特征鬼的叫喊,如果发现叫喊着的特征鬼与自己负责的字母的一系列特征相对

应,就同样叫喊着作出响应。不过声音有大有小,如果对应的特征少,叫声就小些,对应的特征多,叫声就大些。最后唯一的决策鬼倾听认知鬼的叫喊,作出最后的决策。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单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物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呈现的同一线段。

第五章记忆

请比较“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两种实验方法?

全部报告法:向被试呈现一系列刺激项目,要求被试从头到尾复诉出来

部分报告法:向被试呈现一系列刺激项目,被试根据约定的信号,只需报告部分刺激

部分报告法的回忆量要大于全部报告法,不同报告法的记忆保存量不同,都证明确实存在一种感觉记忆,其容量相当大,而信息保持的时间极其短暂。

记忆模型:

(1)两种记忆说:认为记忆存在着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两种,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

(2)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a外部输入进入感觉登记(感觉记忆):信息在这里作短暂整合后有些进入短时记忆,有些马上丧失,也有一些可能直接进入长时记忆。

b短时记忆的作用是一个缓冲器和加工器,信息在这里以复述的方式可进入长时记忆中,得不到加工的信息很快也会丧失。它还可以从长时记忆中把信息提取出来进行加工。

(3)加工水平说:强调对信息的注意、编码、转换、复述等加工过程,人们对记忆材料保持的长短和记忆得清楚与否,取决于对材料提供的信息如何加工,即决定于加工水平。凡给予充分注意、多样化的、精巧的和富于意义的加工 (高水平加工)信息,就能保持时间长且记忆清楚。

第六章记忆过程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听觉编码、视觉编码、语义编码。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Sternberg(1969)的实验

(1)向被试视觉呈现一系列识记项目,以每个1.2秒的速度相继呈现,直至全部项目呈现完毕

(2)全部项目呈现完毕,经过2s,呈现一个测试项目,并开始计时。被试的任务就是判断这个测验项目是不是刚才识记过的。要求被试尽可能的又快又准确的作出反应。

(3)被试作出判断后记下反应时

平行扫描:将所有的识记项目与测试项目同时进行比较,识记项目数的多少与反应时长短无关。

直通模型:大脑可以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

系列扫描:将各个识记项目逐一提取出来,分别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识记项目数越多,反应时应该越长。记忆的建构人的长时记忆内容是否是事实的真实再现?为什么?

不是:长时记忆的内容是人脑结合自身经验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得来的,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储和建构是一个动态过程。记忆在存储时具有选择性的;并且在回忆时可以综合所有的事实来重构过去,发生记忆扭曲的现象。在存储阶段,已保持的经验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在量的方面,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迁移而逐渐下降;在质的方面,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不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也不同,人们存储的经验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变化:①内容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

②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③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物,其记忆的内容并不一定完全一样,因此它不一定是事实的真实再现。

第七章知识表征(表象,命题)

表象和命题概念?

表象:长时记忆中表征和存储事物的知觉信息的部分,是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是人们对事物形象的回忆,带有一定的直观性。包括视觉(主要)听觉和动觉表象。

命题:一切信息的储存和表征都是又命题来实现的。一个命题对应一个观念。语义信息在头脑中以命题形

式得到表征,包括一个关系和一个以上的论题。

心理旋转: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旋转操作,个体在心理上对物体进行空间操作的过程。

1、手柄图形旋转:图形特征分为三类:平面对立体对镜像对,每次随机呈现一个图对,要求被试尽快判断两个图是否相同,证明心理旋转是和物理旋转类似的过程。

2、字符旋转实验:在手柄实验的基础上,以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向和反向字符(数字、字母)为刺激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被试在完成任务时,对表象进行心理旋转。

3、心理旋转的验证:采用多边形作为材料做了同样的实验,记录了事先做心理旋转的时间,即判定之前的准备时间。

4、心理旋转的连续性:实验要求被试先对一个图形(甲)按规定的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进行心理的旋转,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呈现另一个图形(乙),被试判断“相同”或“不同”。

第八章知识表征和组织

概念结构的理论:概念的表征由哪些因素构成的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

经典模型(classical model)概念是对一个概念的所有成员必须具有的共同属性的表征。任何一个概念都是由一系列必要的和充分的特征加以定义的,即定义性特征。一个概念中的所有成员(样例)拥有共同的特征,样例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原型模型(prototype model)概念主要是以原型,即概念的最典型样例表征的。

原型存在的证据:(1)句子/图画确定实验:典型成员的范畴判断时间要比非典型成员的范畴判断时间快。

(2)范畴成员列举实验:典型成员可能被最早列举出来

(3)语义归类任务儿童最先学会的那些概念成员均是典型成员

样例模型(Exemplar Theory)人们将具体的个别样本储存在记忆中,以后利用这些具体样例进行分类:概念是对一系列独立样例的心理表征

层次网络模型在长时记忆中,概念被分层次地组织成有逻辑性的种属关系。

基本思想:(1)概念在记忆中是以网络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

(2)网络中,基本单位是节点(node),节点代表一个概念,并存储了它的特征

(3)节点对概念特征的存储遵从认知经济原则

第九章语言

语言概述:定义: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通过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符号、手势、体姿来交流思想与感情的符号系统。

功能:语言是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结构: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组成的一个整体,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指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

语言与言语的关系:语言存在于人们的言语活动中。言语是应用语言的过程和产物。

特性:语言的符号任意性。语言的工具性。语言的结构性。语言的生成性。语言的动态性

结构:音位语素/词素词短语句子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乔姆斯基“转化-生成”的步骤:(1)利用“短语结构规则”,生成基本短语(2)运用“转换语法”对基本的短语进行操作,如重组或重排

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人从印刷的文字材料中提取单词的词形、语音和语义特征的过程称为字词识别。

词长效应:在词的使用频率相同的条件下,一个词所包含的字母越多,识别时间越长

词频效应:单词的使用频率高,对单词的觉察阈限就低,识别单词的时间就短。单词的使用频率低,对单词的觉察阈限就高,识别单词的时间就长。

第十章语境中的语言

心理词典:指保存在人脑中的一部“词典” 它储存了大量的词条,每个词条包括词的语音、写法及词义等

各种知识。

表征方式:(1)局部表征:有关一个单词的所有知识(该词条的形、音、义等方面的信息)都储存在网络的某一个结点上。(2)分布表征词的形音义等知识(或特征)并不是储存在单个结点上,而是分布在网络的各个单元中,与其他单词共用相关信息。

语言产生的阶段安德森:(1)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2)转化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3)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布洛卡区:语言运动中枢,运动性失语症:阅读、理解和书写不受影响发音困难,说话缓慢而费力

布洛卡区的功能:产生发音程序提供语法结构语言调节机制语言动机和愿望的产生语言理解

威尔尼克区:主要作用是分辨语音,形成语义,和语言的接受关系密切。接收性失语症: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说话时,语音与语法均正常。(言语流利,理解能力差)

威尔尼克区的功能:把声音和意义关联起来方面起重要的作用。用于声音识别的高级区域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历史回顾:(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经过试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起联结或联系,联结的建立是渐进性的。

(2)格式塔顿悟说:对原来知觉情境的重组或改造,而突然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3)西蒙信息加工说:问题解决是问题解决者从问题初始状态出发,搜寻恰当的路径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即在问题空间进行搜索的过程。

二、什么是问题解决:是指经过一系列认知操作完成某种思维任务,是十分复杂的认知技能。问题解决也可以理解为在问题空间进行搜索,通过一系列认知操作后使问题从起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

三、问题的种类:(1)按照问题的明确程度来分: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混的问题

(2):按照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分:排列问题、排列推导问题、转换问题

四、问题解决的周期:发现问题;表征问题,即分析和理解问题;选择策略与方法;实施方案和评价结果。问题空间:指问题解决者对面临问题的表征,这种表征包括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解决问题是的操作,和限定条件,以及因操作产生的中间状态。总的来说就是问题解决者认识到问题的所有状态。

通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1)算法:算法策略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应用:密码破译软件。优点:保证问题的解决;缺点: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a:当问题复杂、问题空间很大时,人们很难依靠这种策略来解决问题b:有些问题也许没有现成的算法或尚未发现其算法。

(2)启发式:是基于一定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包括: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类比策略。优点:较省时省力;缺点:不能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

第十二章推理

归纳推理:从具体的事实和观察推导出一个一般性结论。包括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两个过程。

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假设检验:·······································

因果推论:·······································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本质上属于问题解决,不产生新的信息。

1、三段论推理: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的演绎推理。包括:一个大前提,一个小前提和一个结论

影响三段论推理的心理因素?

(1)气氛效应:在三段论中,前提的形式所产生的气氛影响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如两个前提是否定的,则更容易得出一个否定的结论;如两个前提是肯定的,则更容易接受一个肯定的结论。

(2)换位理论:三段论推理中发生的错误是由于人们错误地解释了前提或将前提进行不适当的换位。如:“所有A是B” →“所有B是A”;“一些A不是B” →“一些B不是A”。

(3)心理模型理论:人们推理的过程就是创建并检验心理模型的过程并用这些心理表征来判断结论的真伪。

(4)信仰偏见效应:

2、关系推理:在关系(线性)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

3、条件推理:从前提条件中推出结论。

“证实倾向”:人们希望寻找肯定的证据去证实某条规则的倾向性。而没有看到反证的证据在验证规则时的重要价值

第十三章决策

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决策

代表性启发式:指人们在决策中倾向于根据某种信息本身在一类别中的代表性和或典型性,来判断该信息属于特定类别的概率。

可取性启发式:一种认知捷径,指人们倾向于根据在知觉或记忆中提取客体(或事件)的容易程度来评估它出现的频率。容易想象或回忆的事件常被判断有更高的发生概率。

锚定~调整效应:指人们在获得新信息时,难以准确地修正他们对于事件的最初估计,其判断在很大程度上被“锚定”于事件的“初始值”。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模式识别:将刺激模式与头脑中已有的表征相匹配,从而达到一个确认的模式的过程,或者说运用记忆中已经贮存的信息对当前出现的刺激模式做出有效 解释的过程。 2.自下而上加工:从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的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直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或资料驱动加工。 3.自上而下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是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和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的水平。也成概 念驱动加工。 4.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认知过程,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 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5.控制加工:需要注意资源才能进行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受人意识控制,但能灵活用于变化的环境。又称注意性加工。 6.自动加工:不需要注意资源就能进行的活动,因而无需注意,没有容量限制,不受人控制,且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7.材料限制加工:指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的心理加工时,如感觉辨别等,则是否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 8.资源限制加工: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语义分析等,则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得到很好的加工,否则就要受到影响。9.鸡尾酒会效应:自己对与他人聊天时听到其他人在谈论自己。 10.开窗技术:不需要推理和两种作业的比较,而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 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11.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 同一字母。 12.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部分。 13.双作业操作: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不同的作业,是一种研究信息加工容量 和注意分配能力的方法。 14.类比表征:知识不仅是对事物的反应,可能还存在着与外部客体相类似的 形象的反应。 15.本意表征:(广)指一种符号或信号能代表一个特定事件,物体或信息等,也指这种代表性关系或过程。 16.范畴大小效应:当谓语范畴变大判断句子所需时间也少。 17.熟悉效应:判断一个包含X接得上级概念的句子有时要慢于一个包含更高 的上级句子。

认知心理学期末参考题

2008/09级应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期末测试 PS:题是死的,老师是活的,今年的题未必相同。本试卷仅供参考,请学弟学妹慎用。大家有时间还是脚踏实地好好复习啦~ 祝大家都取得理想的成绩~O(∩_∩)O~ 一、单选涉及的知识点 逆行性遗忘(p71) 提示某种短暂的即时记忆受到损害而长时记忆未受影响 失认症、 模式识别理论、(31)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成分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编码(101) 长时记忆分类/提取(语义记忆)、(111) 问题解决策略、(191) (一)算法 含义:在问题空间中搜索考验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 特点:优点:保证问题的解决 缺点:费时费力,当问题空间很大时,难依靠它解决问题。 (二)启发法 ?含义:凭借经验尽快找出一条或多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 径而不管是否还有其它途径。 ?特点:凭经验,省时省力,但不保证成功。 常用启发式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 ?含义:是一种有明确方向、通过设置子目标来逐步缩小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差别的策略。(将要解决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两种分析方式(两阶段)(1)将当前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2)寻求消除差别的算子

2、爬山法 ?类似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也是逐步降低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区别:爬山法中,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初始和目标状态的距离。 ?就如同爬山一样,为了到达山顶就要翻越一个一个的小山头 3、逆向分析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目标递归策略)(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如要到某地去,?工程队原计划25天挖5400米的沟,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挖54米,问比原计划提前多少天完成? 4、简化计划 ?抓住一些主要的结构,把问题抽象成较简单的形式,先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然后利用这个解答来帮助或指导更复杂的整个问题的解决 线性三段论推理(205) 线性三段论又称关系推理、三项系列问题。在这种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的关系。A>B,B>C——A>C (前提关系的表达方式)信息表征与推理问题 线性三段论理论模型:1. 操作模型和空间表象模型 2. 语言模型 3. 语言-表象混合模型 记忆结构(加工水平说)、(85) 加工水平理论的主要思想: 1.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语义的分析。 2.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长的时间;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 支持实验:不随意学习实验 取向原因、 视觉拓补、(43) 问题空间。 二、名词解释 1、特征整合理论(67) 特征整合理论区分特征与客体,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特征整合理论认为,特征是由功能上独立的一个知觉的子系统所分析的,这种加工是自动的,并且是以平行方式进行的,而客体的辨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参与,完全是系列加工的结果;

设计心理学复习资料(含答案)

设计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设计艺术中的个体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想象、情绪、情感等。 2.视觉重要的特性包括颜色视觉、运动视觉和明度视觉等。 3.现代心理学则将感觉根据承受的不同分为三类:外受、内受和本受。 4.感觉等级、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构成了记忆信息加工的三级模式。 5.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 支,它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 6.设计心理学一般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 7.优越欲、同步欲和换购欲是三种主要的现代购买动机。 8.态度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对特定对象的预先反应倾向。 9.消费者满意度(CSI)的英文全写是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 10.所谓移情是指将自身置于他人的情绪空间之中,感受别人正感受着的情绪。 11.气质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方面的内容。 12.社会文化广义地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13.根据设计的心理学原则,控制器与显示器应协调一致。 14.产品的个性化造型设计,就是根据消费者个性的差异性设计出代表这种差异性的 新款产品。 15.产品设计中运用最多的心理活动规律是消费者的认识规律和情感规律。 16.增强消费者的广告记忆,一般的心理策略有适当减少广告识记材料的数量、 突出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利用形象记忆的优势、设计鲜明特征、合理地 重复广告和注意广告重点材料的系列位置。 17.新产品的扩散过程,是指消费者接受新产品,并且不断在消费者总体中展开 的过程。 二、选择题(将符合题意的标准答案的标号填入空格内,每题1分共15分)。 1.错觉是错误的A。 A感觉 B 知觉 C 感知 D 经验E投射 2.设计艺术中最常使用的错觉现象包括:ABCDEF。 A两可图形 B 形态错觉 C 错觉轮廓 D 不可能图形E恒常性造成的错觉F似动和主观颜色 3.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要点包括ACDEF 。 A小步子原则 B 大步子原则C积极反应原则 D及时强化(反馈)原则E自定步调原则F低错误率 4.高级情感主要包括CDE 。 A责任感 B 情绪感C道德感 D理智感E审美感F体悟感 5.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 B 法需对每一条意见进行辨别力检验。 A实验法 B 态度总加量表法 C 语义分析量表法 D 访谈法E投射法F问卷法 6.发散性思维三因素的趋势是A B E 。 A发散性 B 流畅性 C 独特性 D 变异性E变通性F新颖性 7.与消费者需要有关的概念有A B C D E F 等。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答案:D D.自上而下加工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C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答案:A 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答案:A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答案: C B.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A.假设检验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D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答案:C C.A.1879 B.19561967 D.1970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答案: D A.枕皮层B.额皮层C.顶皮层 D.颞皮层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360C.180A.60 B.90 D. 答案: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 锐敏度实验法答案:A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A.减法反应时实验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答案:A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 14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答案:A D.继时性扫描博奕性聚焦 A.保守性聚焦 B.同时性扫描 C. 15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组块。A. 3 B. 4-5C. 7±2 D. 9-20答案:C 16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A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根据17 知觉选择模型答案:C D.反应选择模型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 ),只有一个感觉通道的信息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根据(18 知觉选择模型D. 反应选择模型C. 过滤器模型B. 衰减模型A. B 答案:)等信息。模型19根据ELINOR,长时记忆中贮存着( A.样例集和特征集 C.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概念、事件和背景B.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总体特征优先:(又叫整体优先效应)总体特征是先于局部特征被只知觉的,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Navon将这种加工顺序称作总体特征优先。 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中枢能量理论:他们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这种理论可称作中枢能量理论。 Stroop效应:当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对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在识别色字的印刷颜色时,词的印刷颜色与词义之间的差异会引起被试者反应时间的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作stroop效应。 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的用于变化着的环境。这种加工是受人有意识的控制的,又可称注意性加工。 自动加工:是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是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 系列位置效应:词表中间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差,而起始部分和结尾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优,均高于中间部分这种情况称作系列位置效应。起始部分较优的成绩称作首因效应,结尾部分较优的回忆成绩称作近因效应。编码特异性原则:在识记的阶段进行信息编码时的上下文环境,如果回忆时再次出现回忆的成绩会好一些。 场合依存效应:环境刺激对回忆起到的线索作用(外在背景作用) 启动效应:指之前所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A.V.L单元:鉴于字母、字词的听觉代码和口语代码都是不同形式的言语代码,因此,常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a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图式:经过组织的知识图式根据上属组成和其他特征值的配对来表征概念。 脚本:是人们用来推理常规事件的图式 自传体记忆:指对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的与自我经验相关联的信息的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个人复杂生活事件的混合记忆,与记忆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连。 前瞻记忆:对于计划中将来评价或行为的记忆,有三种类型: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基于活动的前瞻性记忆 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 问题解决:就是应用各种算子来改变问题的起始状态,使之转变为目标状态。 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已知的信息推知未知信息的过程。 决策:是根据已有信息对事物的状态做出判断或对未来的行动方案做出选择,决策可以看作推理的高级形式 代表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长出现。 调整启发式:(锚定效应)指人们在获得新信息时,难以准确的修正他们对于事件的最初估计,其判断在很大程度上被锚定于事件的初始值 可得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概率。 沉没成本效应:沉没成本指个体仅仅因为先前已经在某件事情有所投资便继续投资该时间,并且希望能重新赢得他的投资成本,人们会付出更多资源来证明以前决定的正当性。 工作记忆:指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用于暂时储存信息和操纵加工信息,以便完成复杂的任务。 简答题 1.认知心理学研究取向是什么?(各自特点) (1)信息加工取向(2)联结主义取向(3)生态学取向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2.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各自特点时间空间的区别哪些事件或者空间辨别率高)(1)x射线断层扫描方法CT (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RET(3)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4)经颅磁刺激Tms(5)脑电图MEG(6)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一、认知心理学概念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以及儿童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的一门心理科学。由于其以信息加工为主要特征,故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 二、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计算机模拟和人工智能神经生理学方法 三、认知神经科学概念 四、课本P10 表1-1 第二章知觉 一、知觉的定义: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理解过程,是一种获得感觉信息意义的过程,具有选择性和主动性。 二、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 三、知觉的理论 (一)直接理论(刺激物学说):代表人物:Gibson 基本观点:知觉是从刺激模式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而形成的。当环境信息作用于感觉时,既不需要以前的知识经验,也不需要从物体与人眼的关系中,进行无意识推理,而是直接产生知觉经验。知觉是刺激模式的函数,只要现实提供了一定的刺激模式,相应的知觉就会产生。(二)知觉的认知理论:假设考验说:代表人物:Bruner 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 建构性知觉理论 刺激物学说和假设考验说的争论在于:是否需要在过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刺激物信息进行组织,才能产生知觉意义。 三、模式识别理论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就是确认模式是什么,并把它同其它模式区分开来,或说把输入模式的信息同长时记忆中有关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模式识别过程的两种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人脑直接接受由感觉输入的信息,经过编码,产生各种内部表征。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人脑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组织和调节外部输入的信息。人的模式识别就是两种加工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模板说:理论假设:模式识别是将一个刺激模式提供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已经存储的该模式的模板相匹配的过程。当刺激模式与模板完全匹配或重叠时,该刺激模式就被识别了。 什么是模板? 模板(template)是长时记忆中储存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 (二)原型说:理论假设: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是模板,而是原型。原型与刺激模式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模式识别就是要确定一个物体是否同原型相匹配,如果匹配了,这个物体就被识别出来了。 原型(prototype)是指头脑中存储着的代表一组物体关键特征的表征,即一组物体基本成分的一种抽象的形式。 原型也可以是这类刺激在头脑中的最优代表。 (三)特征说 理论假设 模式可以分为各种特征,各种刺激在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北京大学出版社)

1.绪论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信息加工观点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相加因素法实验: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使用相加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开窗”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出声思考:当个人在进行思维时,让他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进行出声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 2.知觉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模板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由于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信息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或其他的加工。 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比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当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从而得到识别。 特征说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 3.注意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1958)原理:人的神经系统容量是有限的,当外界大量信息通过神经通道时,由于其超过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容量,所以需要一个过滤机制,这在信息传递中起了个关卡的作用,使某些信息得到选择和保证,到达皮层中枢作出反应。 衰减模型特雷斯曼(1960)原理:信息不仅仅是通过一个通道,而是通过两个通道,但其中一个通道被加强,另一个通道的信号则逐渐减弱,从而难以激活其最低感觉阈限值而不被

秋季《认知心理学》期末离线作业

期末作业考核 《认知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分析判断题(每题5分,共25分) 1、口述记录法这种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内省法是相同的。 答案: 错。口述记录法与与内省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内省报告是在完成作业后回顾,因此往往不完整不准确,而出声思考可描述被试正在注意什么,正在思考什么,这样就避免了由于记忆提取所出现的错误。(2)传统内省需要被试解释情境或思维过程,而且是依据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的,而出声思考不需要解释,只是有关当前正在注意的信息或短时记忆的内容,因而是可靠的。 2、对注意选择的解释中,过滤器模型认为人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无限的。 答案:错。过滤器模型的理论内容: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有限,为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整,选择-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通过过滤器的信息被进一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储存,其余信息暂存于某种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 3、解释知觉过程的刺激物说认为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 答案:正确。刺激物说只承认有自下而上的加工,而假设考验说认为除了自下而上的加工还有自.上 两者相互渗透。 4、深层表征是指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类似图画的表征。 答案:错。表层表征是指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类似图画的表征,它保留了客体的位置、方位、大小等空间特征,但容量有限且极易衰退。深层表征是指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征。 5、语言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 答案:错误。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而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是个体借助语言材料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影响别人的过程。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论述认知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答: (一)反应时法 从刺激出现到人能作出相应反应总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心理学称之为“反应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加工这些刺激的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的不同,反应时也会有很大不同。那么通过精巧设计不同的认知任务让人们完成,我们就可以在事后对不同任务的反应时进行比较或更复杂分析,从而得知人们完成这些任务的认知过程的奥秘。反应时法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类。 1.因素相减法:两种作业,差别在于后者比前者多某个心理过程,则这两种作业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公共课复习提纲 第二章认知过程 关键术语 认知: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主要是指高级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能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具有两种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注意的起伏:注意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部分答案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D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3“Brown-Peterson 答案:C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注意A.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答案:A .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答案:A 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A.假设检验 B. 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答案:C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D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答案: C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A.枕皮层 B.额皮层 C. 顶皮层 D.颞皮层答案:D 10 R 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答案: 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答案:A 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A 答案: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B.A.减法反应时实验开窗实验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用科学的方法对行为和精神活动的研究。在这个定义中涉及心理现象和心理是一门科学这两个问题。 2. 认识个体心理现象的构成行为,认识行为与心理的关系。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发生、表现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现象按照从动态-稳态的维度,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部分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指在个人身上表现的心理历程,操作程序。包括: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过程:如喜、怒、哀、惧 意志过程:如作出决定、执行决定 (2)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是心理活动存在的现实形态和背景状态。 心理状态基本可分为意识状态和无意识状态。 (3)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个体身上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包括: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智力、人格 1)心理与行为的区别 心理:是内隐的、主观的精神现象 行为:是外显的、客观的物质现象 2)心理与行为的联系 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因此心理支配行为。 心理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3. 什么是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特点?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基础学科。 普通心理学的四个特点: (1)研究对象是人类而不是动物; (2)是成人而非儿童; (3)是常态而非变态、异常的; (4)是普通的、一般的而非特殊的人。 4. 什么是观察法?观察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特点及规律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优点: ?保持了人心理活动的自然性。 ?容易实施。 ?观察法的局限: ?观察者效应:被观察者由于意识到自己被观察而改变 自己的行为。 ?观察者偏差:观察者只看见了他们希望看见的东西。 ?从观察结果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5. 什么是实验法?认识实验研究中的三种变量,实验研究的特 点是什么?

认知心理学 复习提纲(经典实验)

Sternberg的记忆扫描(memory scanning)实验(连榕P87)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检索)是指把记忆项目从短时记忆中回忆出来。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Sternberg用记忆扫描实验进行了研究。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每次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的记忆项目,如1――6个数字、字母等。(低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每个项目的呈现时间为1.2秒,呈现完毕后2秒,进行测验。测验项目一半是原记忆项目中的项目,一半不是原项目,前者让被试做“是”反应,后者让被试做“否”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从呈现测试刺激到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间)为提取的心理历程提供了一个客观指标。Sternberg认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编码阶段,被试把测验项目表征在工作记忆中;第二个阶段是比较阶段,把记忆项目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出来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第三阶段是反应阶段,在比较的基础上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这三个阶段所获得时间的总和就是反应时。另外,Sternberg把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并认为记忆项目的多少对比较阶段影响很大,而对编码阶段和反应阶段影响较小。 1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的假设 Sternberg推断,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被试在短时记忆中比较信息的方式。即平行扫描还是系列扫描。 平行扫描是指被试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测验项目与记忆项目同时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有的记忆项目被一次检查完毕,因此记忆项目的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 系列扫描是指被试把测验项目同记忆项目一个一个的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也会增加。 按Sternberg的看法,系列扫描又分两种方式,一是完全的系列扫描,一是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 在完全的系列扫描情况下,无论是“是”反应,还是“否”反应,测验项目要与记忆项目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比较,而提取和比较每一个记忆项目都需要时间。因此,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增长。 在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情况下,一种可能是,被试在发现某个记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 选择题20分,5个实验,1个论述题,4个简答题。前七章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的内容、核心、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研究指标:反应时和正确率。 2. 复述分为两种:简单复述和精细复述 3.感觉记忆的研究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部分报告法 4图像记忆的容量?9到20个 保持时间300到500毫秒 5.侧向扩散 6 问题行为图包含的两个成分 7.深层转换语法包含的两个成分 8推理产生错误的原因 9 速度与正确率权衡问题 10 鸡尾酒会效应 11 自由回忆实验 12 人工代理 13 问题空间 14 模式识别 15 追随程序 16 范畴大小效应 17 Burner的人工概念的实验 18 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 19 探测刺激的实验 探测法的实验(短时记忆的遗忘) 20 注意章节:注意的选择机制 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 中枢能量理论 计算机模拟法基本逻辑 知觉产生的理论 21 Sternberg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的实验 22 Paivio 的斑马试验 23 Navon 的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实验 24 轮廓比较与命名实验(又称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的内容、核心、P1 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认知过程,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主要研究指标:反应时和正确率(即作业成绩)。 2.复述P84 复述是一种不出声地对刺激信息进行重复默诵的内部过程。复述可以分为机械性复述或称为保持性复述(maintenance rehearsal)和精致性复述或称为整合性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 1)简单复述即以前所说的的复述,它有助于项目在短时记忆中保持,即如复述缓冲器,现又称为保持性复述。 2)精致性复述是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它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加工。这种复述又称为整合性复述,可以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3.感觉记忆的研究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部分报告法P75 部分报告法:Sperling在每组的视觉刺激信息呈现之后(呈现时间50毫秒),发出一个声音,提示3行字母中的哪一行要求被试报告出来。其中上行的字母与高音相联系,中行的字母与中音相联系,下行的字母与低音相联系。要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出现的声音信号,对相应一行的字母马上做出报告(部分报告法)。 4 感觉记忆P75 当外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感觉,产生感觉像后,虽然刺激的作用停止,但感觉像仍可维持极短的片刻。这种感觉滞留在视觉中最为突出。感觉滞留表明感觉信息的瞬间贮存。这种记忆就是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图像记忆的容量为9到20个;保持时间300到500毫秒;声象记忆的容量为8到9个项目,时间为4秒。 5.侧向扩散P89 侧向扩散是指在某一个水平上,或者是较浅的水平或者是较深的水平,加工在横向扩展开来。以阅读为例说明:校对阅读和要点阅读。 6 问题行为图包含的两个成分P10 问题行为图 一种分析口语记录的方法称之为问题行为图,这是Newell和Simon提出的分析方法,可以使人直观地看出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操作的序列。这种问题行为图有两个成分组成:1)知识状态,即人在某一具体时刻所知的关于改该作业或问题的全部信息;2)操作,即人每次用来改变其知识状态的手段。 7.Chomsky的生成转换语法包含的两个成分P219——222 包含短语结构语法和转换语法,而以后者最为著名。 短语结构语法认为,一个句子是有许多组成成分构成的,其中短语是最重要的结构。Chomsky认为,短语结构语法仍未能完全确切地解释语言。区分句子的两种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 考试题型: 选择题1′*50 简答题8′*3 论述题16′*1 (研究设计) 反思10′*1 (学完认知心理学后对待心理学看法有何转变及以后如何应用) Sep 11 1956: Special Interest Group in Information Theory George A. Miller 考点汇总 研究方法 1. ?反应时 ?减法原则 2.认知神经1 ?身心问题 ?分析问题的三个层次(Social-cultural, Psychological, Biophysical) 3.认知神经2 ?fMRI的测量原理 由于神经元本身并没有储存能量所需的葡萄糖与氧气,神经活化所消耗的能量必须快速地补充。经由血液动力反应的过程,血液带来比神经所需更多的氧气,由于带氧血红素与去氧血红素之间磁导率不同,含氧血跟缺氧血量的变化使磁场产生扰动而能被磁振造影侦测出来。借由重复进行某种思考、动作或经历,可以用统计方法判断哪些脑区在这个过程中有信号的变化,因而可以找出是哪些脑区在执行这些思考、动作或经历。 ?脑成像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血液动力学&电磁技术),两类在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上有什么不同 CT1s,MRI曝光时间长,只能显示静态图像。FMRI 1秒

4.感觉与知觉 ?感觉与知觉的差别P=先备知识Prior knowledge+S 感觉是对外界刺激信息的登记 ?知觉是对信息的解释 ?声像记忆与视像记忆 Iconic memory视野内大量事物的快照 Echoic memory250ms到4s 5.注意 ?选择性注意的两个理论模型,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各自的特点(P80) 即知觉水平上的注意选择模型。布鲁德本特认为,人类面临着大量的信息,但个体的神经系统在同一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是极为有限的,需要过滤器进行调节,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不致负担过重。过滤器相当于一个开关,它按照“全”或“无”的法则工作,接通一个通道,通过一些信息,这些信息便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其他的通道则被阻断,信息不能通过暂时贮存在短时记忆中,并且迅速衰退。这种理论也被称为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被注意或追随的信息完全通过去,而不被注意或未被追随的信息也能通过去,只是在强度上减弱,因而出现衰减。衰减说认为,没有集中注意而设想被关闭的通道,事实上并没有完全被阻断,而只是被衰减。 ?注意的5个主题(P76) 处理能力和选择性 控制 自动加工 认知神经科学 意识 ?信息自动化加工过程的三个特征 一个自动化过程可以再无意中进行 自动加工在意识的范围之外 自动化过程很少或者根本不消耗意识资源 6.模式识别 ?知觉理论(建构性知觉、直接知觉) 人们通过主动选择刺激并将记忆与感觉相融合,从而构建出了知觉。会根据感觉和记忆对知觉对象加以假设和检验 直接直觉直觉是直接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而形成的。刺激中的信息是知觉的重要元素。学习和认知对于知觉不是必需的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 部分到整体 整体到部分 7.意识 ?启动 (P133) 在感觉阈限或意识水平之下呈现的启动的效果 ?GWT综合平台理论 (P142) 8.短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期末重点

●认知:①认知是人类智慧之本及其运作。 ②认知是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缩减、添加、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Neisser ●认知心理学: 广义:以认知为取向的心理学。一切对认知(cognition)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 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狭义:指以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计算机从周围环境接受输入的信 息,经过加工并储存起来,然后产生有计划的输出。人的系统和计算机一样。)美国百科全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 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 ●信息加工方式: ①自下而上的加工(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 息)自上而下的加工(人脑对信息的加工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 ②系列加工(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地加以处理)如:观看图片时,注视点总 是从一处跳到另一处,形成一定的扫描路线;语言的线条性。 平行加工(同时对所有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如:人对个别字母的辨认不如将字母放在一定的单词中;人对个别线段的识别不如将线段放在一个有结构的图形中。 ③控制性加工(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由注意发动,由注意维持)如:人的阅 读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自动化加工(速度快,不容易受意识的控制,不需注意,或特别花费精力就可发生的认知加工。)如:读者从单词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往往是一种自动化过程。 ●产生背景: ①哲学背景:理念论(柏拉图)和实在论(亚里士多德);唯物论(笛卡儿“天赋观念 说”)和经验论(洛克“白板说”) ②心理学背景: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冯特在创建实验心理学时,就立志志要以自然 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和反动(J.B.华生);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③相关学科背景: 计算机科学的影响:计算机科学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产生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计算机对逻辑符号的操作与运用和人在思维时对语言、符号的操作与运用之间具有类 似之处,这样就可以在形式上把心理活动理解为对符号的操纵或加工过程。 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渗透: 1、启发认知心理学家从系统、信息、控制的角度来研究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 2、认知心理学从这些理论中借用了很多术语。 语言学的影响: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Chomsky的语言学理论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反应时实验法: 反映时技术:反应时是指自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至被试做出某一反应的时间。反应时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它是一种反应变量,可作为个体成绩指标或内部 加工信息过程的复杂程度的指标。 减法反应时实验:用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该实验方法由荷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