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品安全认识_成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食品安全认识_成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食品安全认识_成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综述

中国农村观察 2007.5

关于食品安全认识、成因及对策问题的

研究综述*

刘为军1潘家荣1丁文锋2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已受到全球关注。保障食品安全已成为保护人类生命健康,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食品贸易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础。各国政府及学术界都在不断探寻能有效解决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国内外目前关于食品安全的研究议题主要集中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成因及控制管理策略等方面,本文将在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探讨现有研究的共识以及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一、关于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

食品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国内外对食品安全的理解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国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侧重食品数量安全(Food Security)到侧重食品质量安全(Food Safety)的转变过程。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世界粮食会议”上,将食品安全定义为:所有人在任何情况下维持健康生存所必需的足够食物。1983年,FAO前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对食品安全最终目标的解释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一概念强调了一国的食品供给数量能否满足人口的基本需要,并且更关注社会弱势人群(如穷人、妇女和儿童等)的食品可获得性,与缓解和消除贫困问题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食品安全的研究开始由国家行动转向市场行为,由生产行为与供应总量拓展到消费行为与分配状况,强调“每一个家庭都有获得粮食的能力”,同时逐步加强了对食品品质需求、食品卫生与营养安全,以及食品获取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等问题的重视。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IFPRI)的研究表明,除了基本的食品获取安全外,其他如健康、卫生的环境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照顾的能力等因素,也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V on Braun ect., 1992)。V andana Shiva 等研究认为食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意味着足够、安全以及营养的食品。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食品安全在卫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中把“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作为同意语,定义为:“生产、加工、储存、分配和制作食品过程中确保食品安全可靠,有益于健康并且适合人消费的种种必要条件和措施”。此后,1996年WHO在《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计划指南》中,对“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别,“食品安全”被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则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

*本研究为国家“十五”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课题(2001BA804A42)的部分研究成果。

- 73 -

关于食品安全认识、成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综述

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2003年,FAO和WHO在《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强化国家食品控制体系指南》中再次定义了“食品安全”,指出食品安全涉及那些可能使食品对消费者健康构成危害的所有因素,这些危害因素是毫无商量余地必须消除的,食品安全具有不可协商性,其关注的重点是接受食品的消费者的健康问题。

在中国,由于长期受粮食短缺的影响,许多学者界定“食品安全”也都是从“粮食安全”开始的。在《中国粮食经济》(2004)的“专家谈食品安全”栏目中,数位专家都将“粮食安全”视为“食品安全”。另外,甚至包括某些领域的院士也曾将与“粮食安全”相近的“食物安全”理解为“食品安全”。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研究重点转向食品的质量安全上。大部分学者认为食品安全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食品数量安全(Food Security),它涉及食品供给数量的保证,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二是食品质量安全(Food Safety),它涉及食品质量的保证,以避免食品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危害。学者们认为,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数量安全是两个不同的议题,但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对人类健康有共同的影响。

对于食品安全的内涵,国内大致有五种观点。第一,食品安全是个科学概念。食品安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涉及生物、化学、医学、物理学等学科。每一次食品安全大的进步,都与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对新的病菌或危害的确认有关(魏益民,2005)。第二,食品安全是个政治概念。食品安全是企业和政府对社会最基本的责任和必须做出的承诺。食品安全与生存权紧密相连,具有唯一性和强制性,通常属于政府保障或政府强制的范畴(张涛,2005)。第三,食品安全是个经济概念。食品作为一种必需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随着富裕程度的增加,食品贸易不断增长,这一方面带动了全球食品工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疯牛病、二噁英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又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周应恒等(2003)从经济学角度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现代生产和消费方式的产物。第四,食品安全是个法学概念。市场失灵会导致政府干预,这种干预大多是以法律规制形式出现,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张涛(2005)从食品不安全所损害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符合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性质等角度提出食品安全保障需要国家运用经济法形式进行干预。第五,食品安全是个社会概念。李磊(2005)认为食品安全可看作是一种“社会约定”,这种“约定”涵盖了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及消费的全过程,既包括生产安全,又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又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又包括未来安全。

二、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非常复杂,但大致可以从表征因素、过程控制因素、制度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归类。

(一)表征因素

美国农业经济学家Kinsey教授(2003)指出,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六个方面:(1)水、土壤和空气等农业环境资源的污染;(2)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致使有害化学物质在农产品中残留;(3)农产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违规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4)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5)新原料、新工艺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6)科技进步对食品安全控制带来新的挑战。国内陈君石(2004)等也从类似角度分析了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认为目前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如沙门氏菌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其次是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不当使用,导致农作物和畜产品中农、兽药残留超标,如瘦肉精事件等。

74

关于食品安全认识、成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综述

(二)过程控制因素

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食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整个供给链过程。在以上表征危害因素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将化学性污染、微生物污染等因素细化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食用等环节,认为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不安全因素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周婷等(2005)认为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烹饪、食用等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均有可能导致食品在食用后影响人体健康。在食品的生产到上桌的全过程监管未能连成紧密的链条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柏振忠、王红玲(2004)认为导致食品不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生产过程中的食品不安全因素;加工过程中的食品不安全因素;包装容器对食物的污染;生产经营者在食品中掺杂使假。刘文等(2005)分析了生产和流通对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认为当前中国消费流通领域的法规体系不完善、食品流通市场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食品安全控制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是导致食品流通二次污染的主要原因。徐晓新(2002)认为食品生产和流通链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完善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王志刚(2003)、周洁红(2004)等对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因素做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特征的个体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的程度和消费行为的特点,认为收入、消费者的安全忧虑度、对绿色食品的了解度、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度等是影响消费者选择政府食品安全信息管制方式的重要因素。

(三)制度因素

部分研究人员从政府规制、管理制度等方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林镝、曲英(2004)在对中美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后认为,中国食品安全体系尚在法律标准、组织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等方面存在差距。陈兴乐(2004)认为政府监管投入成本过高、监管体制与机制不到位、部分监管人员责任心不强、监管信息不畅、监测与预警机制失灵等是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制度缺陷主要包括:缺乏专业的管理部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制度缺乏创新激励;食品消费者只具有有限理性,食品生产者机会主义特征明显;制度执行不力等。

三、关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一)食品安全体系方面

在2002年召开的“首届全球食品安全管理者”论坛上,FAO经济社会司助理总干事德?哈恩博士(Hartwig de Haen)强调了食品安全体系的重要性,呼吁所有国家都要建立和强化食品安全系统,而且要加强合作。2004年10月,FAO和WHO在泰国曼谷联合召开了“第二届全球食品安全管理者论坛”,会议主题仍是“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系统”,该主题围绕两个分主题展开,一是加强官方食品安全监控机构建设,二是建立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监测和食品安全快速预警系统。主要观点有:(1)国家必须考虑消费者利益,使消费者能够参加培训、决策以及国家食品安全系统的发展、调整和实施活动;(2)应当通过建立国家级食品安全咨询机构来获得关于在整个食物链中保护食品安全的政治承诺;(3)国家和地方的互动和协调对于实施国家食品安全体系而言极为重要;(4)国际食品安全部门网络(INFOSAN)可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各国应尽快加入该网络,分享相关信息;(5)应将生物反恐引入食品安全管理系统。

国内张永建(2005)等提出了加快建立中国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议:认为应尽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监管体系,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完整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的

75

关于食品安全认识、成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综述

网络体系,中介及研究单位的推动体系等九大体系,以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叶永茂(2002)认为应从改革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建立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等方面着手建立中国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二)政府监管、规制方面

食品市场有着不同于其他产品市场的多个重要特征,这使得安全食品管理不同于一般消费品的管理。除依靠市场主体建立在维护自身利益基础上的自律规范外,食品安全管理更需要依靠政府超经济的强制力量来规范。欧美等发达国家大都建立了适合本国,且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横向管理体系以各种法律法规健全、组织执行机构配套、政府和企业逐步建立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预防性控制体系为特征。纵向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在管理手段上强调制度手段与行政手段等多种手段的组合。制度手段包括:(1)制定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包括产品本身的标准,也包括对加工操作规程等标准;(2)建立检验检测体系;(3)实施市场准入制度;(4)规定严厉的法律责任。行政手段包括:(1)监督检查,如卫生抽查、罚款、查封、扣押和禁止销售、禁止移动等强制性措施;(2)食品安全教育宣传;(3)生产操作培训;(4)组织、支持和鼓励食品安全方面的科研和合作等。

为了使食品安全政策发挥最大效能,近年来发达国家开始对食品安全规制进行成本效率的分析研究。1995年,美国农业部成立了规制评估和成本收益分析办公室。其他许多国家也采用了一些规章性的审核,所有OECD成员国的政府部门都已要求使用科学方法对规制进行评估。Antle(1995)提出了有效食品安全管制的原理,并结合Rosen的竞争性企业生产品质差别的产品模型和Gertler、Waldman的质量调整成本函数模型,构建了肉类企业的理论和计量经济成本函数模型,希望检验“产品安全性不会影响生产效率”的假设。经对厂商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这个假设并不成立。由此估计食品安全规制在牛肉、猪肉和家禽业等不同产品上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大部分实施食品安全规制的成本会超过美国农业部估计的收益,只有少数小企业实施的规制成本与收益是一致的。

但国外也有学者反对食品市场的政府干预,认为相对于其它产品的质量特性而言,食品安全仍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买卖双方同样面临对安全食品信息了解的不完全性。对此,Antle(1995)曾分别称之为“不对称不完全信息——仅对消费者信息不完全”和“对称不完全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信息都不完全”。按消费者获得商品信息的途径,食品既是一种“经验品”,具有鲜嫩程度、色泽、香味、口感、味道等方面的特征,又是一种“信用品”,具有是否含有抗生素、激素、重金属、农药残留及其含量等方面的特征。对于经验品,消费者虽在购买之前缺乏充分的质量信息,但在购买之后却能认识到产品质量特性或者经过长期购买所积累的经验能判断出其质量特性。尽管消费者的信息不完全,但可取得与市场信息充分状态下的同样结果,因为通过市场信誉机制可形成独特的高质量高价格的市场均衡,不需要通过政府来解决食品市场的质量安全问题(Grossman, 1981)。

与国外不同,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管理上,主要集中在政策面的描述及对现有政府管理失灵的分析上,主要涉及:(1)食品安全管理法制化;(2)实施产地标识与追溯制度;(3)消费者教育;(4)完善保障体系,包括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技术研究和推广、信息服务网络等方面。杨天和等(2004)分析了政府在食品安全法规政策和标准制定、生产环境建设、技术科研与开发、市场监督与管理等方面的调控作用。陈兴乐(2004)在分析阜阳奶粉事件暴露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与机制创新的构想。周德翼等(2002)从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了政府监管机制的作用。徐晓新(2002)提出了包括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促进消费者参与等对策措施。张云华等(2004)在对

76

关于食品安全认识、成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综述

山西、陕西和山东15县(市)353个农户采用无公害及绿色农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经济分析后,提出政府应通过有效的政策机制设计和制度变革来促进农户对无公害和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用。周学荣(2004)认为食品安全的政府管制是政府社会性管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家与消费者间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市场失灵、高昂的交易成本和商家的缺德行为,是施行政府管制的理由。谢敏,于永达(2002)基于对食品安全问题中的市场失效分析,认为应有重点地加强各个环节的监督,食品监督的成本应该部分由消费者和厂家承担。林镝、曲英(2003)提出在对食品安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的建立应从食品安全问题的市场特征出发。程启智、李光德(2004)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尽可能消除信息不对称,实现产权充分界定;建立有效的政府规制综合体系;强化外部规制资源的作用,对负内部性进行多方规制;切断成本外溢渠道,实现政府规制成本最小化等完善中国食品安全规制的措施。索珊珊(2004)研究了政府在食品安全预警及危机应对过程中的角色扮演问题,认为政府应通过健全信誉体系,在市场管控过程中充当“信息桥”,建立快速应对机制,部分消除信息不对称因素的负面影响,为普通消费者提供可信任的信息平台。凤英(2004)认为应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使轻率地纵容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者面临倾家荡产的威胁,才能够有效提高食品企业以及经营者的意识。袁玉伟等(2004)认为食品标识制度是控制食品安全,实现安全消费、消费知情权和决定权的重要保证。左京生(2005)分析了在流通环节实行目录准入制度对提高食品安全控制力的作用。赵林度(2005)在功能食品市场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从增强食品可追溯性和构筑信用体系两个角度,分析了功能食品安全营销控制策略。魏益民等(2005)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经验,建议从完善食品召回法规、规范食品召回程序、建立食品溯源制度等方面构建中国食品召回体系。

(三)食品安全控制管理模式方面

当前,世界各国大致形成了两种食品安全管理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多部门共同负责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欧盟、加拿大为代表的由一个独立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的模式。在控制方式上,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完善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方法,开展基于风险分析的食品安全控制、检测与管理活动。例如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为提高畜禽类产品的安全程度,实施综合策略,改造己有90年历史的检测体系和检测方法,实现检测现代化。同时建立新的食品安全体系,规定所有联邦和州检验的肉类和禽类的屠宰场和加工厂必须制定HACCP计划,以及所有联邦和州的受监督的畜产品和禽类产品生产企业必须制定书面的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等。国际食品微生物规范委员会(ICMSF,2001)提出用食品安全目标(FSO)来定量描述满足一定食品卫生要求的不同工艺之间的差异,以及按照食品安全目标的要求进行规范生产管理的危害管理模式。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国外采取的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北美的供给推动型(Supply-Push)管理,强调以科学为依据,重视对最终产品的管理,主张实行自愿标签(V oluntary Labeling);二是以欧盟、日本为代表的需求拉动型(Demand-Pull)管理。它建立在预防原则的基础上,主张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要求实行强制标签(Mandatory Labeling)。

在国内,鉴于食品安全问题大多产生于食品供应链的不同环节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应从供应链角度对食品安全进行控制。夏英等(2001)从质量标准体系和供应链综合管理的角度讨论了食品安全保障问题。侯刚(2004)针对中国农民进入市场的合约化和组织化程度很低的现状,认为应积极推进农产品连锁经营来实现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林镝等(2004)对食品产业链中食品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建立保障食品安全全过程的公共管理机制尤为必要。陆勤丰(2002)认为建立一个包括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环节和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全过

77

关于食品安全认识、成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综述

程管理体系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韩月明、赵林度(2005)从基于加工配送中心的连锁超市食品供应链所涉及的物流过程入手,研究了超市食品供应链结构和食品物流的特点,提出了控制物流中食品安全的保障措施和控制方法。吴德俊等(2005)在提出了以生态园区为核心的,食品工农业相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食品安全控制模式,并进一步运用生态系统集成原理,探讨了以食品安全生态链及生态园区为载体的控制模式。钱峰燕、刘建华(2004)通过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超市消费占整个食品零售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日常消费的食品安全与超市提供的产品高度相关,因此建议将超市作为一个重要环节纳入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与HACCP在国外备受关注的情形类似,国内对于HACCP模式也尤为推崇。陈玲(2004)对加入WTO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对策进行了分析,认为在食品行业采用HACCP体系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在进口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姜宗亮(2004)认为,应着重加强对出口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及生产加工企业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的评估,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口岸入境检测和后续市场监督抽查,并通过预警系统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张全成(2002)提出了将强制性的出口食品卫生注册与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HACCP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等三种注册认证合并进行的“三证合一”食品安全审核模式。宋仰东(2005)等应用HACCP原理对大型会议食品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熊敏(2003)对HACCP在餐饮业的应用做了探讨。左睿(2002)依据HACCP和ISO,对各要素进行整合,提出了适用于航空食品企业的综合管理模式。另外,邓明等(2005)采用公共卫生管理学及预防医学方法,提出了“企业自评——监督所现场指导——企业整改——专家定级”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模式。周应恒等(2002)等分析了建立食品安全控制与追溯信息系统模式的重要性。

四、简要评述

国内外关于食品安全的研究表明,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概念,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目前,较为公认的是FAO/WHO于2003年在《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强化国家食品控制体系指南》中提出的概念,即食品安全指的是有损于消费者健康的急性或慢性危害,这些危害因素必须消除,食品安全具有不可协商性。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很多,从表征原因看主要有微生物污染、滥用或不当使用投入品、环境污染、食品生产与流通过程不符合食品安全控制要求;从深层次原因看主要有法规体系不健全、监管制度不完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生产者、管理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由于这些因素无不存在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环节,因此,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行思路之一就是从食品供应链的各环节入手寻找问题、对症下药。

国内外现有关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与对策研究主要从食品安全体系、政府监管与规制、食品安全控制管理模式三方面展开。

关于食品安全体系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表明:构建一个系统、强大的国家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食品安全体系应包括法规体系、管理体系、监控体系、科学支撑体系等单元;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应涉及所有利益相关者,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共同建立一套确保食品安全的方法,允许不同风险的比较和平衡,在现有资源上取得最大效果。虽然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把握食品安全控制的总体思路和方向,但其在操作性方面较GMP、HACCP等具体的控制方式和手段而言则存在明显不足。

关于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与规制的研究表明,由于外部性、人的有限理性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78

关于食品安全认识、成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综述

存在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市场本身无法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必须通过政府管制来解决。政府规制从制度供给方面为解决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路,中国已经意识到政府规制对于解决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的重要性,已从消除信息不对称、强化外部规制资源的作用、对负内部性进行多方规制、实现政府规制成本最小化等方面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措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政府规制所应依托的载体和应遵循的路线尚缺乏相关研究。

关于食品安全控制管理模式研究方面,国际上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危害因素进行控制的HACCP模式方面;国内则在对HACCP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和应用的同时,也开始从供应链角度研究有关的食品安全控制模式,另外对量化分级、信息追踪等具体模式也做了探讨。但作者认为,中国现有关于食品安全控制模式研究的文献非常零散,主题不明确,对于被广大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看好的HACCP模式过于偏重企业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控制,实际上并不能解决“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对于食品安全控制管理模式的研究还很不系统,针对食品供应链整体进行控制的模式或方法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之,尽管食品安全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但目前研究议题主要侧重于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食品安全的控制管理策略等方面,对于食品安全控制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因此,对国内外食品安全控制模式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食品安全控制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参考文献

〔1〕Joachim V on Braun ect., Improving Food Security of the poor,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1992.

〔2〕转引自王华书:《食品安全的经济分析与管理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3〕《专家谈食品安全》,《中国粮食经济》2004年第4期。

〔4〕周应恒,、霍丽月:《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5〕张涛:《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6〕李磊:《新时期食品安全与卫生教育的社会性思考》,《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7〕陈君石:《食品安全—现状与趋势》,《第三届中国食品与农业科学技术讨论会会议资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编印,2004年。

〔8〕周婷、王宪:《食品安全控制浅论》,《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年第21卷第3期。

〔9〕柏振忠、王红玲:《对食品安全的再认识》,《湖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10〕刘文、王菁、许建军:《我国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年第5期。〔11〕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0期。

〔12〕王志刚:《食品安全的认知和消费决定:关于天津市个体消费者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4期。〔13〕周洁红、姜励卿:《影响生鲜蔬菜消费者选择政府食品安全管制方式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消费者的实证研究》,《浙江统计》2004年第11期。

〔14〕林镝、曲英:《中美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比较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5〕陈兴乐:《从阜阳奶粉事件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中国公共卫生》2004年第10期。

〔16〕张永建、刘宁、杨建华:《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2期。〔17〕叶永茂:《关于建立中国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的构想》,《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2年第4期。

〔18〕Antle, J. M. Choice and Efficiency in Food Safety Policy, Washington DC: The AEI Press, 1995.

79

关于食品安全认识、成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综述

〔19〕Grossman, S. J. The information role of warranties and private disclosure about product quality,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1(24): 461-483.

〔20〕杨天和、褚保金:《食品安全管理研究》,《食品科学》2004年第9期。

〔21〕周德翼、杨海娟:《食物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6期。〔22〕张云华、马九杰、孔祥智等:《农户采用无公害和绿色农药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对山西、陕西和山东15县(市)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期。

〔23〕周学荣:《浅析食品卫生安全的政府管制》,《湖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第3期。

〔24〕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25〕林镝、曲英:《我国食品安全公共管理的市场基础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12期。

〔26〕程启智、李光德:《食品安全卫生社会性规制变迁的特征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27〕索珊珊:《食品安全与政府“信息桥”角色的扮演——政府对食品安全危机的处理模式》,《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28〕凤英:《保障食品安全亟待“惩罚性赔偿”》,《安全与健康》2004年第8期。

〔29〕袁玉伟、陈振德、柳伟英:《食品标识制度与食品安全控制》,《食品科技》2004年第7期。

〔30〕左京生:《实行目录准入制度提高食品安全控制力》,《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年第8期。

〔31〕赵林度:《功能食品安全营销控制策略研究》,《食品科学》2005年第9期。

〔32〕魏益民、刘为军:《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召回体系及其借鉴》,《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年第4期。〔33〕黄建珍:《美国试行新的肉禽产品检验模式——以HACCP为基础的肉禽产品检验模式》,《中国畜牧兽医》2003年第4期。

〔34〕ICMSF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Microbiological Specifications for Foods). The role of food safety objectives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microbiological safety of food according to Codex documents, Document prepared for the Codex Committee on Food Hygiene, 2001(3).

〔35〕夏英、宋伯生:《食品安全保障:从质量标准体系到供应链综合管理》,《农业经济管理》2001年第11期。〔36〕侯刚:《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现状》,《经济论坛》2004年第9期。

〔37〕林镝、曲英、邹珊刚:《刍议食品产业链中食品安全管理》,《生态经济》2004年第4期。

〔38〕陆勤丰:《保障中国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管理体系构建》,《粮食科技与经济》2002年第3期。

〔39〕韩月明、赵林度:《超市食品物流安全控制分析》,《物流技术》2005年第10期。

〔40〕吴德俊、韩瑞珠、赵林度等:《关于食品安全生态园区的模式探讨》,《物流技术》2005年第10期。

〔41〕钱峰燕、刘建华:《食品安全与超市采购体系变迁研究——以拉丁美洲超市新鲜果蔬采购体系为例》,《经济经纬》 2004年第4期。

〔42〕陈玲:《中国加入WTO后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商业研究》2004年第2期。

〔43〕姜宗亮:《进出口食品的安全管理模式》,《中国检验检疫》2004年第2期。

〔44〕张全成:《关于“三证合一”审核模式的研究》,《中国检验检疫》2002年第4期。

〔45〕宋仰东等:《重大接待活动食品安全管理模式研究》,《预防医学论坛》2005年第11期。

〔46〕熊敏:《浅析HACCP系统在餐饮业的应用》,《食品科学》2003年第8期。

〔47〕左睿:《如何在航空食品企业建立综合管理体系》,《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2年第4期。

〔48〕邓明、李旭才、罗禅英等:《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研究》,《卫生软科学》2005第1期。

〔49〕周应恒、耿献辉:《信息可追踪系统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应用》,《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年第11期。

(责任编辑:杨敏)80

当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之社会调查报告 《当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 --以大学生为例》 所在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工程15-1BF 调研学生:曲涛李章浩李郑强王利芬邓艾 调研组长:曲涛 指导教师:洪冬美 2016年10月

一、调查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从最初的解决温饱,到现在的追求食物的营养可口。这也推动了我国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食品加工产业一跃成为我国的一大产业,各种新式食品层出不穷,丰富了人们的饮食和生活。 但应该看到的是,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一系列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问题随之出现,从商家到政府再到消费者本身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从三鹿氰胺到地沟油,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极大的影响了我们对食品行业的信任。造成的后果不言而喻,我国的食品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我国的食品资源也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当下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居高不下,食品安全问题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如何保障食品安全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因为食品安全关乎人们的生命安全,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 每一个民众都是消费者,消费者作为食品的直接食用者,对食品安全问题最为关心,权益也最容易受到伤害。通过对消费者的调查了解,有利于我们了解当下食品安全的现状、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关注的焦点问题、消费者对于商家和政府在保障食品安全问题时所出现的问题的看法,以及消费者在自己权益受到伤害时所作出的自我维权行为。对于消费者的调查了解非常的重要,有利于我们发现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提供了非常有效的途径。 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正是处于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其意识和价值取向关系到对我国食品安全的认识,态度以及责任。同时,大学生也是一个消费群体,对其进行调查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当下大学生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识理解、态度和行为表现,也可以大致了解当下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更可以对科学的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提供依据。还可以从中了解到大学生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建议和想法。也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食品安全观,正确处理食品安全问题。 二、关键字 食品安全消费者维权

食品安全方面的论文食品安全研究论文

食品安全方面的论文食品安全研究论文 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相关报道则成为公众关注食品安全的重要窗口。本文试对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报道综述 食品安全话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从早期“苏丹红事件”、“注水西瓜”、“多宝鱼事件”到最近“圣元早熟门”、“麦当劳添加剂事件”、“龙虾门”,可谓“历久弥新”。本文试图对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研究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梳理并简要加以评析,以期对下一步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 一、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报道 食品安全报道的对象是食品安全及其问题,明确食品安全的概念有助于准确划定食品安全报道的范围。“凡是媒介报道了某一类食品的安全问题,那一行业大多遭到沉重打击,而且常常是毁灭性的,恰如多米诺骨牌,一触即连串而倒。即便是那些拥有良好信誉的老字号,似也难以幸免。于是,媒体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一下子众目睽睽,食品安全的问题大有被转化为食品安全报道问题之迹象。”①因此,明晰“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报道”两概念对于食品安全报道研究十分必要。 1、食品安全概念

目前我国学界对食品安全概念的界定意见不一,其中得到我国学者普遍赞同的观点是由美国学者琼斯提出,他将食品安全分为绝对安全和相对安全两个层次。“绝对安全被认为是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相对安全为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下不会导致对健康的损害。”②暨南大学沐杉总结多种观点认为“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及销售过程,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认证制度的前提下,不会使消费者受害,也不会构成隐患危及其后代。它既包括经营安全,也包括技术安全;既包括现状安全,也包括后果安全,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主要是指食品质量安全。”③ 复旦大学黄旦、郭丽华引入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来说明食品安全,提出“风险社会中的食品安全”的概念,“它不是指那种昧着良心的制假售假(如过去曾多有报道现在仍难断根的假酒、假药、假烟等,2006年还有假酱油)之类的,这不仅因为那是古已有之,犹如人类诞生就伴随着风险一样,更在于前者是…外部的?对人类…命运的打击?,是当下直接感受感知的具体苦难。风险社会中的风险——…食品卫生?,则是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伴随物,是为人类提供服务和满足之后的不可预料的剩余物。一方面其具有不可计算性,另一方面,它是建立在决策基础上,是自己所招致。”④ 2、食品安全报道的概念

最新食品安全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综述 食品安全是一个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问题,它涉及到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需求的满足与社会福利的改善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也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不同时期由于食品安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本章通过对食品安全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比较,以掌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脉络。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 食品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国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侧重食品数量安全(food Sedcurity)到侧重食品质量安全的转变过程。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机构举行的世界粮食会议上,将食品安全定义为:所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维持健康的生存所必需的足够食物。1983年,FAO前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将食品安全最终目标解释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一概念主要强调了一国的食品供给数量能否满足人口的基本需要,并且更关注社会弱势人群(如穷人、妇女和儿童等)的食品可获得性,以避免和减少饥荒和营养不良现象的发生,因而与缓解和消除贫困问题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题为《品安全在卫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的文件中,把“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作为同意语,定义为:“生产、加工、储存、分配和制作食品过程中确保食品安全可靠,有益于健康并且适合人消费的种种必要条件和措施”。1996年,WHO在《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对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别,其中食品安全被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则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食品安全规制主体 食品安全规制的主体主要有规制机构、企业、用户(消费者)和非政府机构。针对消费者在食品安全规制中的作用,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 May Aung(2004)在研究中表明,所有国家必须考虑消费者利益,使消费者能够参加培训、决策以及国家食品安全系统的发展、调整和实施活动; AndrewFearne,JulieA.Caswell和Spence Henson(2007)的研究表明:根据各国食品安全形势、食品行业特征、消费者消费行为模式的不同,各国对食品行业的规制模式也有很大差异。Geoffrey podger(2005)的研究表明世界各国大致形成了两种食品安全规制机构设立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多部门共同负责的模式和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的由一个独立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的模式。 食品安全规制方法 对于食品安全规制方法,RichardA. Merrin和JeffreyK. Francer(1999)认为食品安全规制除依靠市场主体建立在维护自身利益基础上的自律来规范外,更要依靠政府超经济的强制力量来规范。在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上,发达国家都建立了适合本国,且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规制体系:横向规制体系以各种法律法规健全、组织执行机构配套、政府和企业逐步建立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预防性控制体系为特征;纵向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规制。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品,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 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而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近几年来,我国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字食品安全现状对策解决 一.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 如今,关于问题食品的报道在各种媒体上比比皆是。一些添加有有害物质的伪劣奶粉使得许多婴儿身心受到伤害。皮革奶、染色馒头、有毒大米、染白粉丝、注水肉、苏丹红等等,有的食品采用不法手段制假造假而成。剧毒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各种工业、环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多次发现;生物技术和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带来的可能的负面效应;周边国家疫情的频繁发生;根据调查显示,居民在食品安全方面最担心的问题突出的前三位是:担心“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占88%居首位;担心“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问题(如防腐剂、色素)”及“病死牲畜问题”的各占48%,并列第二位;担心“非食用油(地沟油、泔水油、垃圾油)”的占40%,居第三位。此外,食物中毒问题、食品过期变质问题、散装食品卫生问题、猪肉质量问题、使用转基因原料标签中不予说明的问题也为一部分居民所担心。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原因 (一)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 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二)经营者素质不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部分食品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唯利是图思想严重,不注重食品质量;有的食品经营者在进货时很少去注意商品的商标、厂名、厂址,甚至生产日期及合格证等内容,因为他们只在乎价格,很少考虑其它因素;而有些消费者在消费时,受个人收入低等因素的制约,首先考虑的也是价格因素,忽视产品的内在品质,即便是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大多是吃出问题不懂维护自身权利。 (三)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及安全意识不高。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意识不高,维护自身合法权利意识不足,间接造成了违法食品有市场需求、违法者有生存空间。作为食品生产者,尤其是生产蔬菜、瓜果的农民,他们对食品安

关于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看法

关于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看法衣食住行,是我们每个人每天必须面对的。衣住行三者,其自身质 量好坏,对人体的影响相对食品质量对我们身体的影响要小得多得多,而且我们可以以自身的知识识别其优劣,食物则不然,就我们 的知识面基本很难判断出哪些食品是劣质食品,比如添加剂,变质 基材,生产处理工艺过程中使用了哪些化学药品(福尔马林,漂白剂,敌敌畏等),又如权威部门都无法百分百承诺的概念(转基因物质,膨大剂等),所以国家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显得特别特别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白姓吃上放心食品,小的讲对个人健康,大的讲,关 系到中华名族全民身体素质。 在国家重拳监管的同时,食品安全也需要我们消费者共同的监督, 即时举报和曝光;另外也需要食品生产的个人和单位,不要为了利 益的驱使而丧失了作人的基本道德和放弃道德底线,守法经营。 一、中文摘要:现今国家社会日益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人们不再只追求吃饱、穿暖,而是更加注重均衡饮食,更加注重营养。三鹿奶粉事件(三聚氰氨)、苏丹红事件、瘦肉精猪肉事件等的频频发生,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为此,我们做了一个关于 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看法的调查。通过调查和科学的统计得出较为正

确合理的结果,进行理性的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和使用。 二、关键字:公众食品安全看法 三、导论: 调查研究的背景: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更加深 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尽管很多人并不太清楚这些食品“好在哪里”,但媒体的宣传抑或周围朋友的议论已逐渐的让这样高质量的食品深 入人心!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消费者选择这样的产品, “价钱是高了点,无所谓啦!吃的放心就好!” 然而,近几年来,国内国际上相继发生的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食品污 染事件,如含三聚氰胺的牛奶、苏丹红事件的麦当劳、掺福尔马林 的干货、硫磺熏白的蘑菇、病死猪肉做的肉松等都给大众带来了恐 惧心理。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非食用原

个人对食品安全的看法

说起食品安全(food safety),可能很多人不是特别清楚它的明确定义,首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释义,最直接的就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另外,根据倍诺食品安全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当然,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 从实际生活的角度来看,食品安全是一个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话题,尤其是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这类问题更加得到人民群众的热切关注,但人们的状态往往是,焦虑的同时却又无可奈何,只能被动的当某类食品出现安全问题之后避而远之。由于食品安全涉及到的是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它应当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尽可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保证食品的安全。 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消费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即,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 在这里,我认为对于食品安全的保障,最主要也最有效的层面有三个。首先是生产方,无论何种不安全的食品,其源头总存在着一个道德感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的生产商,由此可见,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加强对于生产商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普及,提高其相关意识,将食品安全问题扼杀于源点;其次,便是消费者层面,即要着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识物、辨物的能力,不能盲目从众,盲目贪图小便宜、盲目相信,政府等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于相关知识在人群中的普及,封闭了消费渠道,食品安全问题自然能得到遏制;最后就是关于监管与惩处问题,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厂商及个人,决不能心慈手软,一定要加大执法力度,使得法律武器真正成为老百姓有力的维权工具,使得这种方式真正能够起到震慑那些在违法边缘跃跃欲试的人。 总而言之,食品安全问题牵涉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绝不仅仅是单纯的食物是否有毒的问题,因此,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社会各界也都应该共同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doc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 发布日期:2010-10-09 来源:食品伙伴网浏览次数:1063 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良性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提出的食品安全良性发展对策对食品安全生产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马长路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102442) 【作者简介】马长路(1978- ),男,黑龙江佳木斯市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食品质量安全控制 【摘要】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良性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提出的食品安全良性发展对策对食品安全生产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原因分析;发展对策;HACCP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一个遍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直接关系人类的健康生存,而且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 。 近年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流行事件,涉及44个地区,病人逾万人;英国的疯牛病事件,引起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恐慌;二恶英事件使数十个国家禁止从比利时、荷兰、德国、法国进口鸡、猪、牛肉和蛋、奶等制品[2]。。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仅以2005年为例,苏丹红食品遭到封杀;全国严查孔雀石绿;雀巢奶粉碘超标;广东凉果被逐出京;光明“回奶”事件;深圳黑作坊生产哈根达斯;薯条致癌等等,都令国人“谈食色变”,可见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一、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 (一)主要的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 微生物危害是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危害, 也是食源性疾病的最大祸根[3]。食品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导致大量的细菌、霉菌、寄生虫滋生,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 分析及对策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食品产业已经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支柱地位。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如英国“疯牛病”和“口蹄疫”事件、比利时“二恶英”事件,国内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原体(微生物)污染问题。早些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残和兽残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残、兽残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相反,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日益广泛、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方面传统的食品污染问题继续存在,如沙门菌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农药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食品污染问题在我国同样突出,如大肠埃希菌已在国内多个省发生了严重的

爆发流行等。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5年来所获监测数据也表明,食品中农残和兽残的污染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食品中的病原体污染连年以较快速度上升。 2、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位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5、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

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

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 1.近日,老酸奶、果冻含工业明胶事件还未平息,空心胶囊铬超标事件又掀起高潮,紧 接着“运动队断肉”又成为百姓的议点。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源源不断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出实在让人“心惊肉跳”。健康安全的食品除了靠政府部门监督管理之外,食品企业是不是也应该相应承担一部分责任呢?毕竟食品质量的好坏跟生产过程直接相关,跟食品企业脱不了干系。食品安全切切关系到我国的民生大计,如果连最基本的民生都解决不好,那还谈什么振兴中华呢。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途径最主要的还是食品企业真正认识到“安全食品”对消费者、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真正做一个有良心的企业,把质量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把关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让消费者放心食用的食品,实现民众与企业的双赢。 2.2011年在我国,从“瘦肉精”事件到“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的曝光,从塑化剂风波到 “染色馒头”,今年又曝出的老酸奶、果冻、空心胶囊事件,让我国的食品安全面临诸多 挑战,消费者的信任度日益降低。食品安全已成为举国上下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正面 临着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食品安全挑战,并且这一挑战变得愈发严峻,没有任何一个公民 可以独善其身”。为了迎接这个挑战,人们关注的热点五个。关注点一:标准。去年年底出台的“速冻面米制品”食品安全标准以及伴随着食品产业创新中亟待突破的标准问题, 为目前急待加速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提供科学的支持。关注点二:溯源。许多食 品安全问题,从根源上来看都是因为农产品的质量问题造成的。如何在农业与食品加工业 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环节,并构建双向的沟通体系,包括从终端产品的溯源,从产品设计 等反向的要求体系等成为关注焦点。关注点三:过程控制——食品安全的重点是企业的过程控制。关注点四:预防——快速检测技术的定位和未来发展。关注点五:风险交流—— 关注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弱项。相信做好这些焦点问题,我国亟待解决的食品安全问题 必能找到突破口。 3.“食品安全”这个近几年本不该出现的词如今成了各大媒体报刊争相报道的焦点,在全 国人民攒足力量准备在经济建设上有所作为的时期,后勤却掉了莫大的链子。“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没想到我国那么一个饮食文明的国度,如今却闹得人心惶惶。所有的 人都在担心自己正在吃的、喝的,而那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某些丧尽天良的企业。08年的 三鹿奶粉事件残害了多少无辜的孩子,整整30万啊!难道这些教训还不够吗?可总有企业昧着良心,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老酸奶,果冻,空心胶囊……我们还有多少30万可以残害?为什么这些事层出不穷呢,为什么这些问题食品能流上老百姓的餐桌呢?最大 的问题在于缺乏监督管理。监管部门的执法不严,办法不公都直接导致民众的受害,只有 当我们的部门切实尽到该做的义务时,那些问题企业必然自身自灭,那时出现在老百姓菜 篮子里的才是真正的健康食品。 4.近几年,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这是今天中国社会的一个现实。这个现实让人们感到很心痛,也很悲哀。每一个新调查的曝光,都是对食品安全的雪上加霜。最近的“毒胶囊”事件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应该说,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高度关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从立法到加强监管,呼声日益高涨,实际举措也有不少。遗憾的是,这一问题远未在深层次上得到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无解了吗?这是舆论无奈的感慨。一个国家能够30多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但似乎就是没办法去除一些顽疾。食品药品安全案例的不断曝光,大大影响了国人的幸福指数。有人甚至以“互相投毒”来形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不外乎两条路径。一是依赖制度,依赖监管,重疾当用猛药;二

浅析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综述

浅析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综述 【摘要】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和不安全食品危害事件的频繁发生,食品安全监管已日益受到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为了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食品安全问题做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阅读分析探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食品安全;研究;综述 食品安全早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层出不穷,“毒大米”、“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和“地沟油”,一个个恐怖的名称一次次地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故持续地冲击着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由食品安全引发的信任危机一度使整个社会都陷入恐慌之中。虽然我国政府也及时采取了积极的治理措施,如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能、加大监管力度等,控制住了危机的蔓延,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还必须不断检讨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对策。 一、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介绍或比较研究 林镝(2004)对中美食品安全管理体制进行了比较,进而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王康英(2005)和薛庆根(2006)从依法监管、过程监管、市场准入监管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措施,并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措施提出了建议。程言清等(2003)、魏益民等(2005)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经验,建议从完善食品召回法规、规范食品召回程序、建立食品溯源制度等方面构建中国食品召回体系。郑风田等(2005)在总结美国、丹麦等国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将监管机构合并重组,成立单独的监管机构,负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及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文献综述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及农药残留 检测技术的文献综述 摘要:介绍了农药残留的现状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同时对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进行系统的综述,并对今后农药残留检测及控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农药残留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农药残留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后一定时期内残留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及环境中微量的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残留的数量叫农药残留量,以每千克样本中有多少毫克(或微克、纳克等)表示。农药残留是使用农药后的必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农副产品上的残留量超过限量,人畜长期食用后会引起慢性中毒或病变,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控制降低农药残留,发展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药残留现状及种类 1.1 农药残留的现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导致农作物严重污染,人们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经常发生。2010年1 月25 日至2 月5 日,武汉市农业局在抽检中发现来自海南省英洲镇和崖城镇的5个豇豆样品水胺硫磷农药残留超标,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各方关注,豇豆产地收购价与销售批发价均出现大幅下滑。 农药残留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常常被进口国当作借口阻挡在门外,不仅给农户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导致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减弱或下降,引起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纠纷。国际市场对出口农产品安全要求很高,从2000 年起,欧盟等国家对农药残留颁布了更严格的标准,从2006 年5 月29 日开始,在日本市场流通的生鲜食品就适用肯定列表制度,一棵白菜要检测20个项目,最多的一种农产品要检测50个项目,合格后才能通关[1]。 农药喷洒在作物上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日晒、雨淋、风吹、高温挥发和植物代谢等的作用,药剂逐渐分解、减少,但不能全部消失,收获的农副产品上仍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摘要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 们赖以生存的物品,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 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而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近几年来,我国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 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关键字解决对策食品安全现状 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一. 如今,关于问题食品的报道在各种媒体上比比皆是。一些添加有有害物质的伪劣奶粉使得许多婴儿身心受到伤害。皮革奶、染色馒头、有毒大米、染白粉丝、注水肉、苏丹红等等,有的食品采用不法手段制假造假而成。剧毒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各种工业、环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多次发现;生物技术和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带来的可能的负面效应;周边国家疫情的频繁发生;根据调查显示,居民在食品安全方面最担心的问题突出的前三位是:担心“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占88%居首位;担心“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问题(如防腐剂、色素)”及“病死牲畜问题”的各占48%,并列第二位;担心“非食用油(地沟油、泔水油、垃圾油)”的占40%,居第三位。此外,食物中毒问题、食品过期变质问题、散装食品卫生问题、猪肉质量问题、使用转基因原料标签中不予说明的问题也为一部分居民所担心。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原因 (一)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 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二)经营者素质不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 部分食品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唯利是图思想严重,不注重食品质量;有的食品经营者在进货时很少去注意商品的商标、厂名、厂址,甚至生产日期及合格证等内容,因为他们只在乎价格,很少考虑其它因素;而有些消费者在消费时,受个人收入低等因素的制约,首先考虑的也是价格因素,忽视产品的内在品质,即便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文献综述 _张双琴(1)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安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要素。在任何一个国家,食品及其安全性都是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共同关注的一个永恒主题。 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食物,在提倡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今天,依然有许多食品存在着安全隐患,而且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力度。食品安全可分为食品质量安全、食品数量安全、食品可持续安全,本次研究的主要是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在下文出现的食品安全均指食品质量安全)。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是各国政府部门都致力于要解决的问题,也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共同探讨的热点。其研究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知、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食品安全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和治理策略等方面。 本文主要针对食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解决食品安全的对策和有关学者的文献和观点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发现和找出我国食品安全的研究找出我国在食品生产和监管出现的安全问题,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国家政府对食品安全这一问题的关注度,以及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促使我们对食品不得不层层把关,选材,生产、包装、运输、储藏都要严格执行,所以不仅要从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善去保证我国食品的安全,同时也要利用道德舆论的力量来监督和促使食品生产商生产合格、安全、放心的食品,以保证我国人民食品的安全。 三.国内食品安全理论著作和相关法律措施 从目前的检索来看,国内有关食品安全的著作相当丰富。在这些著作中,有关于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的如《食品质量安全状况调查》﹔有关食品专业知识的如方玉媚著的《食品分析》(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1]、夏延斌的《食品添加剂》(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2],结合了我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重点介绍了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性质、形状、毒性、使用方法、应用范围

2019年市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调研报告

市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调研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从能够吃饱,吃好,并开始要求吃得安全,吃得健康,食品卫生和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全市食品安全状况作了一次调查,从目前掌握的食品安全情况来看,我市食品安全状况不令人满意,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几点治理对策。 一、我市食品产业现状 (一)食品监管网点多。监管面涉及初级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业和食品流通及消费领域,监管面广量大。 1、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我市近年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实施农产品“358绿色行动”为抓手,以规模化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农产品质量认证为突破口,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初级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现有省级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8个,产地面积13.8万亩;放心菜示范基地4930亩,城市蔬菜基地12206亩;海水养殖3196公顷,淡水养殖面积3107公顷。 2、食品生产加工情况。全市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90家,16 家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包括食品生产许可证)。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行为逐步得到规范,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已建立生猪定点屠宰场 10 个,其中(半)机械化屠宰场6个,全市定点屠宰率达到95 %,基本满足全市人民“放心肉”的需求。

3、食品流通及消费情况。全市共有食品经营企业187 家,个体工商户5560户,在全省“万村放心店”建设中,已有730家农村小商店被授予首批“示范放心店”;现有农贸市场52个、副食品市场2个;饮食业1336家,集体食堂123家,食品从业人员5856人。20**年餐饮业监督合格率90.35%,体检合格率达98.34%(该指标不包括无证摊贩从业人员数),餐具消毒合格率为50.35%。总体呈现出食品经营网点多,流动摊点多,质量意识差的现状。 二、当前食品安全所存在问题 (一)食品产业的规模化程度不高。我市食品生产、经营以及种植、养殖业大都没有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规范体系,质量标准难以控制。且我市食品生产企业、农畜产品的种植、养殖业规模偏小,管理和技术水平都较低下。这些因素造成食品生产标准化、集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不高,客观上给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二)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仍不健全。到目前为止,我市还未形成从农田到餐桌整个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测网络,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农、畜产品未经任何检验或是经“蜻蜓点水式”检测就进入百姓家直接食用,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我市现有工商部门设立的菜场检测点12个,每点每天平均检测七八个批次,仅占市场食品数量极低的比率,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市场真实情况,且该部门检测结果不具法律效力,可以出具法律依据的疾控中心又不参与到市场检测。虽然从事食品安全检测职能的机构有:卫生部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部门的畜牧兽医站、质监部门的产品质量检验所,但实际上仅卫

最新整理谈谈你对食品安全与卫生的认识学习资料

谈谈你对食品安全与卫生的认识 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是人类食用的物品,包括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世界卫生组织在《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指南》中指出:食品安全是指食用食品不会使消费者受害,保证食用安全。 食品卫生则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必须采取的一切措施。食品安全卫生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危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中毒或感染疾病及产生危及消费者和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人们希望食用食品后提供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保证人类各种活动必须的食物营养成份。如果因为食品对人体造成危害,这种危害导致消费者本身发生急性或慢性疾病,甚至可能造成消费者后代健康的隐患,这是人们不能容忍的。安全是食品最基本的要素影响食品安全卫生的因素 1.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特别是以细菌、病毒为主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已成为危害人群,特别是危害学生健康的重要问题。 2.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的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农药、兽药滥用造成在食品中残留量过高的问题十分突出。 3.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工厂、粪场、垃圾堆等污染源的危害日益严重。如环境污染、有害昆虫,如苍蝇、老鼠、蟑螂等传播污染。 4.豪华装修材料释放有害物质。如甲醛、苯化合物等,不仅对食品的直接污染,还可直接危害人群的健康。 5.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生活饮用水和消毒剂、空气清新剂等,其卫生与否也是影响食品安全卫生的重要因素。 6.违法生产、经营食品的问题十分严重。主要集中在一些中小城市、乡镇,生产出不合食品卫生标准要求的产品可造成食物中毒。 7.食品工业中应用新原料、新工艺,有时也带来了食品安全卫生的新问题。如转基因食品、益生菌和酶制剂等技术在食品中应用,食品新资源的开发,既是国际上关注的,也是我们亟待研究和重视的问题。 8.食品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食品中添加违禁物品(瘦肉精、吊白块等)、滥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企业弄虚作假,不执行卫生制度的现象屡有发生。 9.食品从业人员的安全卫生意识淡薄。 10.不良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带来新的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为:食用较多的方便食品和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集体就餐不符合饮食卫生的要求;生冷食品、动物性食品、煎炸烧烤食品增多;洗涤物品、化学制剂在餐饮业中大量使用;情绪紧张、吸烟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 11.市场监管责任不明确。食品安全责任问题模糊。部门职责交叉问题较为严重,各部门单位职责范围不明确,出问题后出现推脱现象。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 1.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管理部门责任明确,加强管理,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事分开,实施卫生监督综合执法。 2.工作人员持健康证上岗,在鉴定监视危险控制点上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及无生产厂家的“三无”食品,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健康。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卫生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来不得半点马虎。有关部门

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三无”食品,严重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 2、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3、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传统加工工艺的食品也不断被发现具有安全隐患,如油炸淀粉类食品的丙烯酰、油条中的铝残留等安全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4、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的食品标准、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5、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分为如下几类: 1,化学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兽药残留、环境污染物和生化学污染素主要包括农物毒素。 2、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由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现象大量存在。例如,沙门菌病、弧菌病、肠出血型大肠杆菌等。 3、食品加工生产过程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加工生产过程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食品安全标准操作。 4、违法生产、经营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无证、无照非法生产经营食品问题依然严重,食品弄虚作假等违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漠,重生产轻卫生、法现象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三、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食品安全是一个整体的战略体系,涉及的部门较多,需要多方协调配合,才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战略体系。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身心健康问题,同时对参与国际农业乃至食品产品的贸易竞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管理权限要清晰。责权要分明 国家应从宏观上调控,由专门食品安全部门负责,实行统一认证、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分级;在政策上扶持安全食品产业的发展,同时完善市场法律法规与市场价格体系。 2、加强管理,引导健康消费 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需要多方配合,多方协调,离不开投入部门、产出部门、管理部门、技术监测部门及各社会团体的大力配合与支持。所以应加强宣传和领导,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 3、加强食品安全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 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的学科较多,在科研领域要加强各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建立我国科学的安全食品战略体系。 4、建立市场准入制 在我国,北京、广东、浙江等地已建立了一批面向全国的大型安全食品批发市场,所有商品需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入场销售,并实行安全食品市场准入制,对不符合绿色安全要求的食品限制进入市场。

(整理)冷链物流研究文献综述

引言部分 冷链物流,也叫低温物流,是一种特殊的物流形式,以往活跃在B2B的电子商务平台,但近两年,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也促进冷链物流加入到了B2C的行列之中,伴随着京东、淘宝、1好店、亚马逊等纷纷推出生鲜产品业务,冷链物流宅配市场热络一时,各方都瞄准了这片蓝海,2010年~2012年其市场增速120%,预计2015年,冷链宅配规模达40亿元。本文针对冷链物流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的现状、问题给予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对合理的解决办法。 本文根据冷链物流的发展,例如产生的物流断链、信息化、冷链体系等一系列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围绕“建立冷链物流联盟体系”、“实施园区化管理”、“设定第三方冷链高效服务策略”和“节约成本”,这四大方法,进行归纳与阐述。 编者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3) 1.冷链物流 (3) 1.1冷链物流适用范围 (3) 1.2冷链物流的具体生产过程 (3) 1.3作用及重要性 (4) 2.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4) 3.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5) 3.1物流信息化问题 (5) 3.2冷链体系问题 (5) 3.3断链问题 (6) 4.解决方法 (6) 4.1建设“冷链物流联盟体系” (6) 4.2建立“第三方冷链高效服务策略” (7) 4.3“冷链物流园区化管理” (8) 4.4“节约成本” (9) 参考文献 (10)

冷链物流研究 【摘要】 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是物流领域中的一个分支,是指冷藏冷冻食品再生产、储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在低温环境中,以保证食品安全,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高速增长,虽然公认是宅配市场的一片新的“蓝海”,但却存在着系统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法制法规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与国外差距较大。本文总结了国内关于冷链物流研究方面的文章中相关观点和做法,并对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发表了自己的感悟和看法。 【关键词】 冷链物流联盟体系;断链;第三方;园区化;信息化 【正文】 1.冷链物流 1.1冷链物流适用范围 目前冷链物流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初级农产品(水果、蔬菜、肉蛋奶、水产品、花卉产品);加工食品(速冻食品、禽、肉、水杉品等包装熟食;冰激凌和奶制品、快餐原料);特殊商品(药品)等等。 1.2冷链物流的具体生产过程 原材料获取→冷却→冷藏加工→冷藏运输→冷藏销售→消费即: 原材料基地、捕捞、种植、进口(采购、物流信息) 初加工、屠宰、分割(流通加工、物流信息) 成品、深加工(流通加工、储运、物流信息) 配送中心(配送、物流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