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文字「殷」字补释

战国文字「殷」字补释
战国文字「殷」字补释

戰國文字「殷」字補釋

(首發)

蘇建洲

彰化師大國文系

《包山》楚簡有個作為姓氏使用的字作:

(63)(63)(182)(184)(186)(191)

字形从「」从「邑」,一般釋為「啟」字。1李零先生認為上引諸字應分析為从邑从殷。2他的根據應該是《容成氏》53「(殷)」作:

徐在國先生也根據《容成氏》「(殷)」字,認為上述《包山》諸字就是「殷」,並指出《璽彙》2581-2582「」均應改釋為「殷」:3

(2581)(2582)

張新俊先生也根據《容成氏》53「(殷)」字的寫法,對「啟」、「殷」二字提出分辨的方法:《容成氏》簡34的「啟」字作「」,與簡53「(殷)」字有別。戰國時期的「啟」字,一般是从「戶」从「攴」(或从「又」)从「口」;「(殷)」字上部與「啟」相同,下則從「邑」。但是他認為《璽彙》2581舊釋為「肇」,能否改釋為「殷」,有待證明。同時《璽彙》2578「」字,與《曹沫之陣》44同形,應依《曹沫之陣》整理者李零先生的意見釋為「啟」。4《三

晉文字編》532頁本有「殷」字,但787頁卻將《璽彙》2576-2578「」字直接隸定為「」,而不歸於「殷」字下,可見也不認為後者是「殷」。

謹案:《祭公》10「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殷」字作:

(《祭公》10)

(2576)(2577)(2578)(《曹沫之陣》44)

可見上引《璽彙》2576-2578、《曹沫之陣》44確實應該釋為「殷」。施謝捷、周波兩位先生曾對六國、秦至西漢前期「殷」字寫法的變化有很好的歸納,文中已指出「」應釋為「殷」5:

秦、西漢前期用「殷」表示國名、殷姓之﹛殷﹜常見,用「」表示﹛殷﹜僅

見於銀雀山漢簡《六韜》(二見)和漢印(一見)。(原注:此承施謝捷示知,「」釋爲「殷」亦從施說。)銀雀山《六韜》簡686-687:「今彼(殷)商,眾口相

惑」,簡741:「(殷)民……」,「」字分別寫作、(左形稍殘)。

「」所从「殷」字寫法與石經古文「殷」作形近(石經古文从「疒」當出於形

訛)。漢印有「(殷)便私印」(《漢印文字徴》13.13),「」字寫作。

六國文字多用專字「」、「」表示殷國、殷姓之﹛殷﹜。(原注:「」字或釋爲「啓」(參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744頁,中華書局,1998年),不確。)「」字見於晉璽(《古璽彙編》2576-2580),均用作殷姓之﹛殷﹜。(施謝捷

指出《古璽彙編》2581、2582號首字與《古璽彙編》2576-2580號「」字區別僅在於从「土」與否,均應當釋讀作殷姓之「殷」(徐在國亦有類似看法,參徐在國:

《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4日),說是。)「」字見於包山簡182,上博《容成氏》簡53,分別用作殷姓、殷國之﹛殷﹜。銀雀山漢簡

《六韜》、漢印用「」爲﹛殷﹜顯然是受到了六國文字的影响。

現在看來是可信的。其次,《祭公》整理者將字形隸定為「」,顯然是贊同上引李零、徐在國將「」釋為「殷」。6《璽彙》2581-2582「」字舊釋為「肇」並不可信,因為「肇」寫作「」形是甲骨文、西周金文等早期的寫法,如:7

集成2201集成2436集成3906集成5952集成9585

集成10360集成10251集成2071

張桂光先生在〈金文形符系統特徵的探討〉中提到:

長期以來,人們都把、、甚至看作是義近可通的形符,其實,在《甲骨文編》與《金文編》所收字中,除了啓字之外,商及西周均無上述四形通用之例。

至於啓字,《金文編》所錄,雖有从又、从攴、从戈三種形體,而考其文例,則各不相同:从又者自成一系;从攴者與肇字相仿(春秋戰國器例外);从戈者與肈字相同。顯然,从口與从聿還未成爲區別它們的標誌,从又與从攴或从戈才是區別它們的關鍵。……商及西周時期,三部(又、攴、戈)是不相通的(引者案:方稚松先生指出:攴與戈是可以相通的8)。9

張世超先生等在《金文形義通解》中也有說明:

西周金文「啟」从又从戶,「肇」(肈)从攴若戈从戶,或从口或否,二字之別在从「又」抑或从「攴」(戈)。戰國文字「啟」譌从攴,或从殳,蓋其時「肈」已从聿以別之矣。10

二說皆可從,可見春秋戰國時的「肈(肇)」字已不作「」,如:

()(《集成》6010,蔡侯尊)(《集成》4596,齊陳曼簠)可見(2581)不可能是「肇」,而應釋為「殷」。漢印也有「」字,當姓氏用,如、,11施謝捷先生也釋為「(殷)」。12我們知道「殷」甲骨文作(《乙》

4046)、(《乙》276),于省吾先生以為從(反「身」)從攴,象人患腹疾用按摩器以治療之。13陳斯鵬先生也認為「字取象於對人之腹身的撫摩,本當即有撫摩之義,引申之則可有安撫之義。」14西周金文作(保卣)、(盂鼎)、(牆盤)。春秋晚年楚系銅器「宋公簠」作(《集成》4589),其「(反身)」旁已經訛變為接近「戶」形,請比對上引(《璽彙》2577)、(漢印)。這種演變如同楚簡「肩」字:

(石鼓文)→(析君戟)(新蔡簡)→(上博簡)

又如《民之父母》「聖」有作如下之形的:

(6號)(8號)(11號)

所從「耳」旁與同篇「耳」字寫法相同:

(6號)

但是在同一篇簡文中,「聖」字所從「耳」旁也有寫作「戶」形的:

(5號)

其所從「耳」旁與同篇「所」字所從「戶」旁寫法完全相同可証:

(3號)

宋華強先生指出「殷」的「(反身)」旁、「聖」的「耳」旁形體演變情況與「肩」字上部偏旁如出一轍,可以類比。15這應該是一種集團類化的現象。當然戰國文字也不是所有的「殷」都訛從「戶」,如:

(《珍秦齋藏金?吳越三晉篇》164頁)

便從「(反身)」。回頭來看《曹沫之陣》44「」的讀法:

莊公或(又)問曰:「戰有幾(機)16乎?」答曰:「有。其去之【43】不速,

其就之不迫17,其節不疾,此戰之幾(機)。【44】」

原考釋者李零以為「讀『啟節』,疑指『發機』。《孫子˙勢》:『是故善戰者,其

勢險,其節短。勢如弩,節如發機。』又《孫子˙九地》:『帥與之深入諸侯之

地,而發其機。』」18。「啟節」之說,現在看來並不可從。但「節不疾」頗難索解,僅能提出初步的想法,尚不是定論:簡文已有「不速」,則「不疾」恐不能按字面理解為「不疾速」。此「不疾」,義為「不盡力」,如:「昔者,齊之與韓、魏伐秦、楚也,戰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韓、魏也,然而天下獨歸咎於齊者,何也?」金正煒曰:「疾,力。」19張清常、王延棟也認為:「疾,盡力。」20《墨子?尚賢下》:「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疾、勉對言,「疾」也是盡力、努力的意思。《呂氏春秋?尊師》:「凡學,必務進業,心則無營,疾諷誦」,「疾諷

誦」即努力背誦。21則「其節不疾」是說敵軍對「節」這件事不盡力去做,這是我方的「戰之機」,可見「節」應該是一件正面的事情。「節」可能是「兵符」、「國之符節」的意思,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子美入,數俘而出。……司徒致民,司馬致節,司空致地,乃還。」杜預《注》:「節,兵符」。楊伯峻先生說:「故司徒致其民,司馬致其兵符,即復其指揮權。」22《書?泰誓》:「諸節」下,孫星衍注釋說:「節為軍中所執瑞信,故以諸節名其官,謂卿大夫以下百執事。」23《釋名?釋兵》:「節者,號令賞罰之節也。」24第三,「殷」(影紐文部)可能讀為「隱」(影紐文部),二者雙聲疊韻,古籍常見通假。25《大戴禮記?保傅》:「隱琴【肆】瑟」,王聘珍《解詁》:「隱,藏也。」孫詒讓曰:「竊疑謂隱當讀為偃。隱、偃一聲之轉,謂偃側其琴瑟不鼓也。」26或是讀為「依」,【衣與殷】也常見通假,27如西周甲骨文「唯衣雞子來降」(H31:2),「衣雞子」即「殷箕子」。28「依」有倚也、據也、保也、愛也的意思。29「隱」或「依」在此可以理解為收

藏、佔據、保護的意思,則「其(隱或依)節不疾」是說敵軍收藏、保護兵符不甚努力,表示軍容渙散。還有一種可能是「殷」讀為「運」(匣紐文部),將「不疾」理解為「不疾速」,「其(運)節不疾」是說運用號令賞罰之節不疾速、不明快,表示賞罰不分明。這些都是戰鬥的時機。

筆者曾請教孟蓬生先生對於「節不疾」的看法,孟先生告訴我:「我覺得字形上雖然有可能是『殷』,但解釋為『棨』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兩者音近假借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如果這樣的話,不如把『殷節』改讀為『棨節』。《說文·木部》:『棨,傳(zhuan4)信也。』朱駿聲曰:『猶今之令箭。』《周禮·地官·司關》:『凡所達貨賄者,則以節傳出之。』《後漢書·百官志》:『若外人以事當入,本官長史為封棨傳。』晉崔豹《古今注》:『程雅問曰:凡傳者何也?答曰:凡傳皆以木爲之,長尺五寸,書符信於上,又以一版封之,皆封以御史印章,所以爲信也,如今之過所也。』這種棨以木為之,故從木。又以封泥封之,故又從土(此亦推測之辭)。棨節同類,故可連言。此處或可指『發兵』之符信乎?『其棨節不疾』或指命令之傳遞不及時乎?疑不能明也。」30其說可參。

1如劉釗:〈包山楚簡文字考釋〉《出土簡帛文字叢考》(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頁11、劉信芳先生說:「讀如啟」,見《包山楚簡解詁》(台北:藝

文印書館,2003年1月)頁66。《楚文字編》412頁隸定作,大概也是認為字形是從「啟」的。

2李零:〈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研究》第五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頁160。

3徐在國:〈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簡帛研究網,2003年01月14日,https://www.360docs.net/doc/f810886759.html,/Wssf/2003/xuzaiguo02.htm。

4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學論文,2005年4月)頁13。

5周波:〈秦、西漢前期土文字資料中的六國古文遺〉《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頁253。

6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12月)下冊頁174。

7方稚松:〈談談甲骨金文中的「肇」字〉,復旦網,2008年1月17日。又載於氏著:《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12月)頁57。8方稚松:〈談談甲骨金文中的「肇」字〉,復旦網,2008年1月17日。又載於氏著:《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12月)頁57。9張桂光:《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頁95

10張世超、孫淩安、金國泰、馬如森:《金文形義通解》711頁,[日]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3月。

11羅隨祖主編:《羅福頤集-增訂漢印文字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6月)頁152。

12施謝捷:〈《漢印文字徵》及其《補遺》校讀記(一)〉《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頁294。

13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4月三刷)頁321-323。14陳斯鵬:〈唐叔虞方鼎銘文新解〉《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頁184。

15宋華強:《新蔡葛陵簡初探》,(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頁315-318。16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https://www.360docs.net/doc/f810886759.html,/admin3/2005/chenjian001.htm。

17陳斯鵬:〈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曹沫之陣》釋文校理稿〉,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20日,https://www.360docs.net/doc/f810886759.html,/admin3/list.asp?id=1328。

18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頁272。

19諸祖耿編撰:《戰國策集注匯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2月)中冊頁646注25。

20張清常、王延棟:《戰國策箋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頁290注3。

21張雙棣等:《呂氏春秋譯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頁102注31。

2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頁1103。23〔清〕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第2版)頁268。

24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3月初版二刷)頁1676,第35義項。

25高亨、董治安編纂:《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7月二刷)

頁110【殷與隱】。

26諸說見黃懷信主撰:《大戴禮記彙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1月)頁381-382。

27高亨、董治安編纂:《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7月二刷)頁110【衣與殷】。

28門藝:〈西周甲骨文名詞整理與研究〉《出土文獻》第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8月)頁119。

29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3月初版二刷)頁115-116,第1-9、16、21-22義項。

30 2011年5月24日覆信內容。

附記:本文原始意見曾見於復旦讀書會〈清華簡《祭公之顧命》研讀札記〉後的評論,見2011-1-62:13:59

(https://www.360docs.net/doc/f810886759.html,/SrcShow.asp?Src_ID=1354),或見〈網摘·《清華一》專輯-《祭公》簡10〉。後來收進〈利用《清華簡(壹)》字形考釋楚簡疑難字〉中的第一則(待刊稿,2011年5月),寫作過程曾請教季旭昇師以及孟蓬生先生,謹致謝忱。不過我們對於《曹沫之陣》「殷節不疾」如何釋讀尚無十分的把握,故不敢獻醜。惟今早看到張新俊先生的大作與拙文考釋主題相同,故將拙文刊出,請張先生及學者專家批評指正。

谈谈战国文字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现象

谈谈战国文字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现象 ——以清华简《厚父》为例 赵平安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字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这一时代,文字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文字也未经强有力的人为规范,因而文字资料反映了更真实、更生动的面貌,是研究历史文字的最佳原始资料。 《厚父》作为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的一篇,共13支简,是一篇失传已久的《尚书》文献,内容十分珍贵重要。①其图版、释文、注释等信息将发表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五辑,预计2015年上半年出版。 和其他清华简文献一样,《厚父》出土于战国楚地,主体用楚文字书写,书写年代下限在战国中晚期之际。②其文字形态纷繁复杂,是研究战国文字的绝佳样本。 本文将以《厚父》为例,展示先秦古书的书写面貌,并通过书写面貌探寻文本的特点,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建立先秦古书文本研究的另类模式。 一、《厚父》保留了明显的非楚文字特征 《厚父》主体用楚文字书写,但保留了明显的非楚文字特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可以判定不是楚文字,但难以归入某一具体的区域文字。如: 禹作(简1),与楚文字写法不同,而与齐、晋、秦相同,不从土。 事作(简2),与楚文字上作告或加撇划的写法不同,而与晋、齐、燕文字相同。 后作(简4)。战国时期楚文字表示“后”这个词,均写作“句”。上博简《缁衣》12、《唐虞之道》3等齐系风格的文字以及燕系文字和部分晋系文字作“后”。 皇作(简8),与楚文字不类,见于晋系文字(如侯马盟书318)和齐系文字(如陈簋)。③ 湛作(简13),右边所从“甚”与郭店简《语丛四》25、《唐虞之道》25以及《说 文》古文甚写法相同,也与私官鼎偏旁写法相同,具有晋、齐文字的特点。④此外,一部分可以明确判定为三晋文字。如: 《厚父》夏作(简2,简3、简4近似)。这类写法也见于清华简《筮法》,有学者

程文秋之文字的历史

1、概述 中国文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当今世界上延续至今仍为全球华人广泛使用的文字。中国文字在当今世界上的各种文字系统中是绝无仅有的表意系统的文字,按年龄计算,恐怕有四、五千岁了,因为远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它已经是相当发达的文字体系了。在地球上,只有几种文字比中国文字早,最出名的是在另外两个古老的文化策源地上出生的古埃及的圣书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已经很发达了,它们记录了古埃及帝国,古代苏末王朝,巴比伦王朝,古波斯王朝……的有声有色的历史故事。不过这两种古老的文字,早在公元前后已经被埋在滚滚黄沙和断垣残壁之下了,是近代的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才使它们重见天日的。它们都是躺在历史博物馆里的文字,是文字的化石了。 2、起源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中国河南安阳,有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发现。从此,中国殷商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按中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它已经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个以上字汇,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词 甲骨文、形容词等数大类,而且还能组成长达170多字的记叙文。所以学者们肯定甲骨文决不是我中国文字的初创阶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经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了。 中国老一辈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郭沫若、于省吾曾认为中国文字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距今6000年

前的半坡仰韶文化。郭沫若认为半坡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于省吾也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但根据一些学者的再研究,以为半坡符号以及在此以后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尊上的刻划符号,“跟汉字的形成大概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中国的“汉字形成过程”,是“在公元前第三千年的中期”。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则认为中国文字“在人民中萌芽”为6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 3、汉字的演变 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几种字体的通行时间有时并非截然有前后明显的划分,而是并行或交叉的。 金文又称钟鼎文和铭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它从商朝后期开始在青铜器上出现,至西周时发展起来。大体上商后期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不超过50字,西周末年的毛公鼎上铸的文字则长达497字。现在先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大约有1万件以上。金文据古文字学家容庚所编《金文编》统计,大约单字共3000多个,其中2000字已经认识。金文的形体和结构,同甲骨文非常相近,基本上是一种字形。 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文字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时的文字趋向简化,各诸侯国因不相统一而形成“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大体上秦国用大篆,六国用“六国古文”。六国古文也是一种“篆”,从字形上看比秦国文字与西周的金文有更近的亲缘关系。篆的意思就是把笔画拉长,成为一种柔婉美化的长线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规定通行全国的标准字形。秦始皇命令李斯等整理文字,改定字体,由李斯书写出标准字体《仓颌篇》,赵高作出《爱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让全国统一用他们简化后的字体书写,这就是小篆。 小篆又逐渐被更方便更简化的隶书所代替。据说隶书最初是由下层低贱的人们使用的,当时“隶”指“徒隶”,本来隶书这种简便的字是写给他们看的。后来在民间用得多了,盛行起来,连统治阶级也不得不用这种字书写了,到汉朝时就成为全国范围的正式书写体。现在流传下来的汉碑,就是由这种隶书写成的。 隶书后来又演变成草书。这是一种隶书的快写体,它发展成为独立字体,大约始于东汉。与草书同时兴起

秦朝文字统一

秦朝文字的统一 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但是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中原后,下令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秦朝时期各国文字 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在坐牢的10年时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中已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隶变”),进行总结。此举受到的赏识,遂将他释放,还提升为御史,命其“定书”,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我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秦朝是我国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王朝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其中文字的统一对政治经济的统一和文化的发展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时期,“文字异形”。古代文字经历长期的演变发展,在全国各地有很大的分歧,而且这些千变万化的文字写法也没有一定的体系和结构规律。这就给政令的推行和各地的文化交流造成重重阻碍。到秦统一后,诏书至桂林一带一般人都不认识,可见统一文字已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公元前221年下令“书同文”,由丞相和赵高、胡毋敬等人整理文字,以简化秦文“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用于公文法令,通行全国,废除了其它各种异体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文字材料之一是简牍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文字材料之一是简牍,现在发现的这一时期的简牍都属于战国时期,发现者只有楚国文字简牍和秦国文字简牍,此时的简牍文字是作为随葬品埋入墓葬的,楚国简牍主要有包山楚简,简的意义大,传世文献在传抄中发生有色或无色的修改。 序号出土地及名称简牍数内容墓葬 年代 出土 时间 著录资料 1 湖北江陵藤店1号墓楚 简 简24枚遣策战国1973 2 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墓 楚简 简148枚古书、遣策战国1957 《信阳楚墓》 3 湖北江陵天星观1号墓 楚简 简70枚占卜、遣策战国1978 4 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楚 简 简207枚占卜战国1965 《望山楚简》 5 湖北江陵望山2号楚简简66枚遣策战国196 6 《望山楚简》 6 湖北江陵秦家嘴1号墓 楚简 简7枚祈祷战国1986-87 7 湖北江陵秦家嘴13号 墓楚简 简18枚占卜战国1986-87 8 湖北江陵秦家嘴99号 墓楚简 简16枚占卜、遣策战国1987 9 湖北江陵九店56号墓 楚简 简146枚日书、遣策战国1981 《九店楚简》 10 湖北江陵九店621号墓 楚简 简88枚古书战国1981-89 《九店楚简》 11 湖南慈利石板村36号 墓楚简 简4557枚古书战国1987 12 湖南德山夕阳坡2号墓 楚简 简2枚文书战国1983 13 湖南临澧九里1号墓楚 简 简100枚遣策战国1980 14 河南新蔡葛陵1001号 墓楚简简1571枚占卜、遣策战国1994 《新蔡楚墓 竹简》 15 湖北枣阳九联墩2号墓 楚简 简1000余枚图案战国2002 16 湖北江陵鸡公山48号 墓楚简 不明遣策战国1991 17 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楚 简 简1枚名楬战国1982 18 湖北江陵雨台山21号 墓楚竹律管 竹律管4枚音律名战国1986 19 湖北江陵砖瓦厂370号 墓楚简 简6枚司法文书战国1992 20 湖南长沙五里牌406号简38枚遣策战国1951

世界四种古文字的起源时空与文字结构

世界四种古文字的起源时空与文字结构 远古人类互相交流端赖图象符号与口语。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于文化内涵的积累以及相邻文化的冲击影响,人类认识到图象符号可以与语音结合,从而创造发明文字。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借由文字的承载传扬,才有文明的诞生与成长。人类史上一共只出现过四或五个独立创造的起源文字:中东的苏美楔形文字、北非的埃及圣体文字、中美洲的玛雅圣体文字以及汉字。苏美文与埃及文是拼音文字之先河,汉字则是东亚文明的奠基石。文字可以大分为形符文字与音符文字。形符文字以形音二元素造字表意;音符文字则只以字母,或音节拼音造字表意。四种起源文字俱属形符文字。除汉字外,所有形符文字均已成为死文字。目前世界文字除了以形音相合的汉字外,均属拼音的音符文字。本文比较四种起源文字产生的时空背景及其文字结构,并初步探讨产生这些起源文字的文化因素与条件。 一、埃及圣体文字起源时空 古埃及由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43年共经历31个王朝。埃及王朝历史与其文字产生发展关系密切。埃及圣体文字在第一王朝(D)时已确知存在,经历三千多年到394年之后成为死文字,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宣博良利用刻在罗塞塔石(公元前196年)的三语诏书(圣书体、俗体、古希腊文)将之解码破题。关于埃及文字起源,目前最早的考古证据可能是Abydos墓葬遗址U—j墓出土的陶器、象牙、骨片上所刻图符。U—j墓遗址时间相当于第零王朝(约公元前3200年)。图一是一些骨片刻符。在第零朝代的纳玛王时代(约公元前3150年)图符已具备文字功能。如图二A陶尊之单体图符象一鸟立于方框之上,方框内两个象形图符,一象鲇鱼,一象凿子,被用作音符代表法老王纳玛的名字。图二B之石版上也可见刻有纳玛的图符及法老王的刻像。图三A之陶尊刻有像蝎子的图符。图三B是刻在锏头上的记事图画,时间相当于约公元前3200年。比照图二的纳玛石版,可以确定图三A陶尊上所刻的蝎子,指的正是图三B中头戴白冠(表示统领上埃及)手持锄形武器的法老。这种将名字刻画在法老王肖像头前的作法常见于后世。所以即使我们无从知道陶尊图符之读音,它作为公元前3200年左右一位法老王的名字应无疑问。以是推论U—j墓出土两百多片骨片标签上的刻符(图一),虽然以单体出现,可能已是形音结合的原始圣体文字,其时约当公元前3300年。文字产生关键是人们认识到语音或语言可以与某个特定的图符或符号联系结合而达成更特定的表达沟通功能。由U—j墓出土的图符来看,当时埃及人已认知图符可以与语音结合,应该已经跨越过文字创造的关键栏槛。其后埃及文字的发展在如何利用图符表达文法以及如何使文字与口语磨合。到了埃及中期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文已是极为成熟的文字。 二、古埃及文字结构 古埃及文字是形符文字。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部分形符开始分化成为音符,有24个单子音符(1—consonantosign或称埃及字母),70多个双子音符(2—consonantosign)及三子音符。虽然理论上埃及文可以完全用拼音方式表达,但是它一直保持着形音并存的形符文字形式。作为表意的形符被称为界定符。例如“靓女”古埃及字写作:口。 此字由五个图符造成,口是一个“三子音符”代表n—f—r。中间三个图符,上两个是“单子音符”f同r,第三个是形音符,念作t,作为字缀表示字词为“阴性”。右边图符是界定符,表示此字是指年轻的女子。所以左行及中行之拟音为(n—f—r—t)念成nefere te,意思是豆蔻年华的靓女。 各接另外两个较为复杂的复合符号。很形象地表示这两个复合符号是由鸟嘴中宣读出来的声音(图五),其中口可能指王,口是以日名作为王名的图符,所以由鸟嘴读出的是时王名字,拟定为“3 Ajaw”。出土陶玺遗址时间相当于公元前650年。因此学者推测玛雅系统文字至少可溯源至公元前650年左右。中美洲地区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有文化遗址,到公元前1500年的“前形成期”许多遗址出土文物多刻有图符,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字用研究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字用研究《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以下簡稱上博九)的問世,引起了學術界的熱烈關注,掀起了楚簡文字研究的熱潮。就其竹簡内容而言,涉及到文學史、文化史、思想史等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學者們在竹簡編聯、文字釋讀等諸多方面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然而對通假字或異體字進行全面考察的卻不多見。本文以此爲突破口,試圖通過梳理上博九中的通假字、異體字,進一步分析其用字現象,從而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楚簡文字的使用規律。 本篇論文共包括三章:第一章爲緒論部分,主要對本文的选题缘由、材料範圍、研究目的、研究意義、寫作思路、文章結構等作簡要介紹,回顧了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字用學研究方面的相關成果。第二章全面系統地梳理了上博九中的異體字,根據異體字所屬性質的不同,做了分類:(1)因形體簡化而形成的異體字;(2) 因形體繁化而形成的異體字;(3)因義符、聲符替換而形成的異體字;(4)因結構性質不同而形成的異體字;(5)因受類化影響而形成的異體字;(6)因偏旁易位或變 動而形成的異體字。 第三章對通假字的定義、確定標準在總體上做了一些交代,並根據“本字”與“借字”之間的聲韻關係加以分類:(1)雙聲疊韻通假,即聲母和韻部完全相同;(2)雙聲通假,即聲母相同而韻部不同;(3)疊韻通假,即韻部相同而聲母不 同;(4)聲韻相近通假,聲母和韻部雖不同,但有通轉、旁轉、對轉等關係,或屬於同一聲系。結語部分對文章的總體内容做一個高度的概括,以總說異體字和通假字的特點為主,從整體上把握上博九中異體字和通假字的形體變化規律。 最後再淺談幾點個人的看法,以及在整理材料過程中的一些心得體會。論文

中国最牛的10个汉字:99%国人都都不认识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大约将近十万个,日常所使用的汉字只有几千字。https://www.360docs.net/doc/f810886759.html, 爱国交流理性平台小编为您搜罗了网友评出的中国最牛的十个汉字,如果能认识五个以上,就绝对称得上大师了!仔细看看,你认识哪几个? 一、最滑的汉字“鱻” 三条鱼,味道鲜美。这个字读作“鲜”,同时,也是鲜的异体字。原指生鱼,解释为“新鲜”,“明丽”的意思,也指鲜美,应时的食物。 https://www.360docs.net/doc/f810886759.html, 爱国交流理性平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二、最闹的汉字“猋”

这个字读作“标”。三条狗纠缠在一起,象形字,表示狗奔跑的样子,引申一步,是迅速,飙升的意思。 三、最顶的汉字“麤”https://www.360docs.net/doc/f810886759.html, 爱国交流理性平台 这个字读“粗”,也是“粗”字的异体字。从字形上看,一头大鹿两头小鹿,死死地顶在一起,似乎彼此混搅,非常有力气。可是,实际只表达了动粗的意思。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四、最畜生的汉字“羴”

https://www.360docs.net/doc/f810886759.html, 爱国交流理性平台 这个字读“山”,也是“膻”的异体字。掉进羊群里还能闻见什么好味道啊?臊气!有句成语叫做“趋腥附膻”,所谓“膻”就是羊肉的味道。 五、最敏感的汉字“毳” 这个字读作“脆”。三根毛指的是毛发。医学上专门有“毳毛”一词,指人体表面除头发、体毛、腋毛外,其他部位生的细毛,俗称“寒毛”。 既然是“寒毛”就非常敏感,它代替人体传递冷热寒暑的细腻感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米尔军事论坛 https://www.360docs.net/doc/f810886759.html, 六、最残忍的汉字“蛊”

这个字读“古”。古人把许多有毒的虫子聚敛到一起,让它们彼此吞噬,互相残杀,最后剩下的就是“蛊”–这玩意性情残忍,毒性最烈,放在食物中,足以致人死命。 七、最昂贵的汉字“赑”

战国时期的故事300字

战国时期的故事300字 历史故事即生动又有趣,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而且也更符合现代初中思维发展的需要,同时,巧妙地讲解历史故事也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最后,讲故事的题材也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战国时期的故事300字,希望能够帮到你! 战国时期的故事篇一:名士荆轲舍生刺秦王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ā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

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于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于期,跟樊于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于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于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年才十三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历史悠久的汉语

历史悠久的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古老的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之一。丰富,发达,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字的载体,而且本来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历史文字,数量很多,总数约六万个,常用字约6000个。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人们对文字都是相当的慎重和喜爱,众多的书法作家对文字都有他们独特的见解,可以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上面。可是,现在的人们大多数都已经忘记了值得我们骄傲的文字,现在科技发达,手机,电脑这些东西已经在很多地方代替了人们手写,所以有绝大部分的人对中华文字了解的都不深,书写出来的汉字也是五花八门。根据调查了解,绝大多数的人们现在都很少用笔书写了,一份文件,可以直接在网上打印出来,方便,快捷,用笔的话就很费力,速度就比电脑慢了好几倍,显而易见,大家当然会选择电脑既省时又省力。一中学生说:“现在上完课,做完作业,就去上网了,哪会有人想到去练字呀!”的确,电脑的诱惑明显比写字有趣太多,写字是枯燥无味的,几乎大家都对它不敢兴趣,还觉得厌烦,每天做那么多作业,难道写的字不够多吗?但是,书法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特点,它充分展现着书写者的特点,甚至代表个人形象,因此书法的个性是无法取代的,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根源,它还承载着许多感情因素,据调查表明,现在的家长们都非常爱护孩子,想给他们最好的,想让他们的儿女都是最棒的,所以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艺术,跳舞,唱歌,乐器等等。可是他们完全忽略了最内在的因素,孩子的内涵应该从小开始培养,而最基础的就应该是从中华文字开始,这是孩子们最先接触的,所以练字是一种情感教育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向孩子们说清书写的意义,在教学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应该严格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论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一)总述 (二)政治因素 (三)经济因素 二、主要的文论内容 (一)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论 (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论 (三)《易传》的文学批评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总述: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生产力发展,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一)政治因素 在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王室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放松了对知识分子的约束。 (二)经济因素 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最高峰打下了良好物质基础。 启示:文化发展繁荣需要两个大的因素:一是具备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条件;二是需要发达的生产力水平。 二、主要的文论内容

(一)儒家文论 概要: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百家争鸣”的时代,并且成为显学。其标志是以孔子为先师,孟子思想为后继,以“仁”、“乐”为其思想体系。其文学理论是“教”、“用诗”,文化要义是以诗“教化”,对后世的创作影响甚深。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伟大的思,教,政。主要文论思想是“仁”,其文论主要表现是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观及其对《诗经》批评。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 1.阐述了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修身当先学诗,立身则要学礼,人性完善依靠音乐的陶冶。” 2.涉略了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切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3.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提出“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战国文字中的“宛”及其相关问题研究(附补记)

战国文字中的“宛”及其相关问题研究(附补记) 赵平安[搜索該作者其他文章] 战国时期有一个写作下列诸形的字: 释法很多,影响较大的有释宫、释邑、释序、大邑的专字等四种。[1]可以说各有各的依据。因为它的某些写法(如K和G、H之类)确实很像宫和序,它和邑的形体、用法也似乎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这些释法的不足也是很明显的。它的各种写法中最流行的是A、B之类,和宫、序相似的写法只是偶而为之,并不具有代表性;它和邑的用法实际上有较严格的区分,和邑相似的形体,来源并不相同(详后);至于说它是大邑的专字,字形上根本无从证明。(补记:新蔡葛陵简甲三:275号中有“大邑”、“中邑”和“小邑”,甲三:348简有“大宛”,可以证明大邑专字说是错误的。)因此有必要重新考虑它的释读。 我们认为这个字应当释为宛。论证如下: 《侯马盟书》诅咒类一0五:三有字作 L 整理者隶作惌,解释说: 惌——借为冤字,音渊(yuan),冤屈的意思。《说文》以为惌是怨的古体字。《一切经音义》:“怨,屈也。”《诗·都人士》注:“苑,犹屈也。”《说文》:“冤,屈也。”故惌字

可与冤字通用。[2] 诅辞“不卑众人惌死”就是“不俾众人冤死”,文义顺畅,足见整理者的释读正确可从。有人把惌改释为悒[3]或[4],实际是没有必要的。 新近发表的上博藏战国楚竹简《缁衣》第六简和第十二简有下面一组字: 整理者隶作命或令,[5]完全是依样画葫芦的产物。在今本《缁衣》中,与之相对应的字都写作“怨”,因而也有学者直接把它隶作怨。但李零先生有不同意见,他指出:“怨”,……都是假“宛”字为之,其写法,可参看《说文》卷十下、《汗简》40页正、《古文四声韵》卷四第19页背和40页正的古文“怨”,不是“命”或“令”字。[6] 李说正确。《汗简》、《古文四声韵》和《说文》古文怨都是从心从宛省,应隶作惌,通怨。(补记:冯胜君先生在《释战国文字中的“怨”》中认为上博《缁衣》M、N、O都应释为夗,其中M是在N、O上加声符O(圆),目的是为了和令区别开来。持这一看法有两点需要进一步解释,一是较早出现的侯马盟书L所从上部没有一横画,二是具有重要区别标志的M形反而不如简体普及。冯文发表于《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曾侯乙墓竹简第12号有一个被释作邻的字,作 P 之形。这个字简文用为地名,释邻讲不通。联系上博简中N和O的写法,应改释为。《战国策·西周策》“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章载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以齐为韩、魏攻楚,(九)[五]年而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今又攻秦以益之。”知楚有宛地,即宛之增累字。简文“连东臣所驭政车”即“宛连敖东臣所驭政车”。[7] N、O和P所从宛同《汗简》、《古文四声韵》以及《说文》古文怨所从宛结构相同,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春秋战国时期的酒文化文字稿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春秋战国时期的酒文化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 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加上"宗 庙之牺,为畎田之勤",把用为祭祀的牛放去耕地;西门豹治漳水 开十二渠以灌邺田,蜀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四川成都平都,活野千里受于堰,等水利的兴修;农民"早出暮归,强乎耕稼 树艺,多娶菽粟",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 物资财富大为增加。这就为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对酒的记载很多: 《论语》:"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诗经·幽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诗经·小雅吉日》:"以御宾客且以酌醴。"醴,酒的 一种,系甜酒。 《诗经·小雅信南山》:"祭以清酒,从以騂牡享于祖考。" 《诗经·双雅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黄流,即 用来参和郁金香酿成的酒,郁金黄如金色,故该酒亦称黄流。 《礼记·曲礼》:"水曰清涤酒曰清酌。"水指元酒,水 可灌濯,故称清涤。清酌,经过澄清的酒。 《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天子饮酎用礼乐。"酎,重 酿之酒,配乐而饮,是说开盛会而饮之酒。

《礼记·玉藻》:"凡尊必尚元酒唯君面尊,唯饷野人皆酒,大夫侧尊用木於士侧尊用禁。"尚元酒,带怀古之意,系君专 饮之酒。春秋时分国人和野人,野人是指普通群众。饷野人皆酒,意思是让他们一般的饭菜,喝普通的酒。木於、禁是酒杯的等级。 《礼记·乡饮酒义》:"尊有元酒,教民不忘本也。" 《仪礼·大射仪》:"又尊于大侯之乏东北两壶献酒。"献,应读作沙,沙酒是在五齐之上的一种酒。 《春秋纬·酒》:"酒者乳也,王者法酒旗以布政施天乳 以哺人。麦阴也,黍阳也,先渍麯而投黍是阳得阴而沸,故以麯 酿黍为酒。" 《素问·汤液醪醴论》:"黄帝问曰:为五谷场液及醪醴 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 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 故能至坚也"意思是,风调雨顺天地之和,加上土地高下适宜,才 能有稻子的好收成。然后才能化稻米之津为酒。

战国文字学习参考书目

戰國文字學習參考書目 (以下為馮勝君先生授課筆記,其所述意見不代表筆者觀點) A、工具書 1、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1,中華書局,1998年,北京。 備注:此書的特點是按韻編排,每韻下按聲紐排列,如對古音較熟悉的話,查找比較方便,相對當時來説,收字較多。不足之處在於手工摹寫有失真之處,引用時需核對原始著錄。因成書相對較早,郭店簡等大批材料未及收入。 2、湯餘惠等:《戰國文字編》2,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福州。 備注:此書收字整體上來説不如《戰國古文字典》,另外字形有修補,很多字形因此面目全非,釋字方面的問題也不少。 3、*容庚:《金文編》3,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 電子版有臺灣黃沛榮編 4、嚴志斌《四版〈金文編〉校補》,吉林大學出版社,2001年,長春。 5、李守奎:《楚文字編》4,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上海。 是作者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擴充而成,目前第一部戰國文字的分域文字編,楚文字收集較全,能夠反映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 6、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5,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武漢。 戰國楚系簡帛文字收集較全,包括一些尚未公開發表的資料。 7、華東師大:《戰國楚文字檢索系統》。 使用尚方便,有原篆,但釋字水準不高。 8、*曾憲通:《長沙楚帛書文字編》6,中華書局,1993年,北京。 9、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7,文物出版社,1994年,北京。 10、*張守中:《中山王器文字編》8,中華書局,1981年,北京。 11、*羅福頤:《古璽文編》9,中華書局,1981年,北京。 是與《古璽彚編》10相配合的,釋字文字較多,可參看吳振武先生《〈古玺文编〉校訂》,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2、張頷:《古幣文編》11,中華書局,1986年,北京。 吳良寶先生正在做新的古幣文編,在釋字上肯定有很大進步,尚未見。 13、高明、葛英會:《古陶文字徵》12,中華書局,1991年,北京。 釋字水準不高。 14、張光裕、曹錦炎:《東周鳥篆文字編》13,翰墨軒,1994年,香港。 1H121-61 H273 閔行五樓參考閱覽區 2H121 T239 閔行五樓參考閱覽區 3K877.3 R262C 閔行四樓圖書借閱區;閔行一樓保存本閱覽區 4H121 L417 2003閔行五樓參考閱覽區 5K877.53 T291閔行五樓參考閱覽區 6K877.9 Z242閔行一樓保存本閱覽區 7H121 Z364S閔行工具書庫;閔行一樓保存本閱覽區 8H121 Z364閔行五樓參考閱覽區;閔行一樓保存本閱覽區 9K877.63 L921閔行一樓保存本閱覽區 10J292.42 G562閔行四樓圖書借閱區(北京 : 文物出版社, 1981.12) 11K875.64 Z353閔行四樓圖書借閱區;中山北路社會科學開架書庫;閔行一樓保存本閱覽區 12K877.93 G244閔行一樓保存本閱覽區 13本校無此書。但有曹錦炎《鳥蟲書通考》,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9,以圖、摹真為載體,研究了秦至漢初文字八體之一的“鳥蟲書”,內容有鳥蟲書的構形、吳國器、越國器等,可資觀覽。現藏閔行一樓保存本閱覽區H121 C212 1999

汉字——世界上最大伟大的文字

汉字——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字 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是世界上最开放的文字、最美丽的文字、最鲜活的文字、最丰富的文字,最稳定的文字、最规范的文字、最效率的文字。然而,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与愚昧,落后与挨打,严重地掩盖了汉字与汉文化的巨大光辉,许多人把中国近代的积弱积贫与汉字与汉文化相联系,把汉字与旧礼教、科举八股、愚民政策相关联,并极端地认为“汉字不亡,中国必亡”。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古老的汉字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浴火重生,在今天的信息社会又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又重新建立起来了。 现在我们站在历史与科学的高度,全面地、深刻地、客观地、科学地分析汉字的基本特性,并把汉字的价值优势归纳为以下八条: 一、强大的历史承继功能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汉字的字形逐渐由图形演化为笔画,由象形演化为象征,由直接演化为间接,由具体演化为抽象,由简单演化为复杂。汉字的字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汉字的造字方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古人造文字时,大概是按照万物的形状临摹,然后,由“文”逐渐演化为“字”,“文”就是描绘事物本来的形状,“字”的含义是说滋生与繁衍。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汉字具有相当高的内敛性和稳定性,现在的中国人可以琅琅上口地读2000年前诗人屈原的楚词。而英文具有相当高的发散性和不稳定性,它直到400年前才统一了拼写,英国人读300前莎士比亚的原著仍困难重重。 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的官方文字,几千年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里,蕴藏着大量的历史要素、科技成果、生活经验等,为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无穷的知识源泉。 二、强大的信息蕴藏功能 汉字或方块字采用八类笔画(横、竖、撇、点、捺、挑、厥、沟)构成汉字的偏旁部首,再用多种方式构成汉字,汉字的形成就是八类笔画按照一定的方式在平面上进行不同的排列与组合,它类似于二维码;拼音字就是把几十个字母(如英文有26个字母)按照一定的方式在线性上进行不同的排列与组合,它类似于条形码(或一维码)。 方块字属于平面符号(或二维符号),拼音字属于线性符号(或一维符号),显然,二维符号的信息量要远大于一维符号的信息量,就像二维码所含的信息量要远大于条形码(即一维码)的信息量。 英语是从字母到单词,只有一次组合;而汉语从笔画到汉字,再到单词,是两次组合。汉字偏旁相当于字母,单个汉字相当于单词。一个汉字所占空间比一个单词小,汉字构字部件有1000多个,其中表义的形旁有200个,表声的声旁800多个,按左右与上下两种结构组字就可以轻松组合成200×800×2=320000个汉字。实际上,常用汉字只需3500个,《新

汉字世界上最美的文字

汉字世界上最美的文字 时间:2017-03-24 21:45:20 | 作者:杨晨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么多年的历史,人们无法将它一丝不漏的记住,也无法将它们画下,于是我们聪明的祖先便创造出了一种东西——文字。 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依旧如此鲜活。苏东坡用它们写下一首首朗朗的古诗,晏子用它们说出一句句让人折服的妙语;海子用它们编成了一句句优美的诗词,徐志摩用它们织成一段段雅韵的诗歌……也是它们记载下中国的辉煌,中国的昌盛,中国的衰败,中国的崛起,以它们鼓舞后人,警戒后人,它们是宏大的深邃的! 渐渐地我长大了,我也渐渐的爱上了它们,将它们拆开来,一笔一划的去悟,去描摹,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研究别人的名字,比如说: “琳”“琪”“珏”“琛”等字都是美玉或玉声的意思,再比如说“殷铭蕾”的名字中“金”“木”“水”“土”五行中就缺“火”。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是父母对其子女的良好祝福,他们希望自己子女的人生或清清楚楚,或美好多姿,或才华出众,有些时候我甚至会认为取名字也是一种艺术。 毕淑敏在书中写过“我喜欢我们古老的文字,我尊崇他们所蕴涵的力量。我相信文字是心与心之间最轻捷和最稳固的桥梁,我知道在我的手指和脚趾无法抵达的地方,文字可以穿云破雾,携带光亮和温暖……”对呀,文字离我们这么遥远,但也可以说很近,想要真的去读懂它们却又怕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也许有的人会说她是一位作家,当然会热爱文字,喜爱文学了。我想每一位作家都会尊重文字,深爱着它们并深刻的了解着它们,他们才能正确地,更好地在文字的海洋中徜徉,玩着快乐的文字游戏。我也喜欢文言文, “也”“耶”“焉”“乎”等语气词,表达了古代哲人所提出的对世间的疑惑或感慨,在那些外国人眼中那些横横竖竖拼凑成的东西却有着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 现在,科技发展的时代,电脑手机的出现早已普遍,2013年,CCTV已推出了一个新栏目《汉字听写大会》,据调查统计竟约40%的成年人不会写“癞蛤蟆”,他们抱怨说:“现在都打字谁还会注意这些字。只要会读,就能打得出来,以前学的早忘了。”我看了这则统计后,除了笑笑又能说什么呢?应该是现代人早已不在意这些了吧。 汉字,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辉煌的文化遗产,请记住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请尊重每一个汉字,并认真学习和使用汉语,只有这样才是尊重祖国,尊重你自己!

世界古代文明2017尔雅

导论与文字(一)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以法老时代的终结为标志,()古埃及文明截止。 ?A、 ?B、 ?C、 D、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中国清朝末代皇帝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 古埃及象形文字根据文字学的划分方式可归为图画文字。()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 线形文字是中国汉代的祭司体文字的来源。()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导论与文字(二)已完成成绩: 75.0分 1 【单选题】罗塞塔石刻是()首先发现和挖掘而出的著名文物。 ?A、 ?B、 C、 ?D、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罗塞塔石刻是()的著名文物。 ?A、 ?B、 ?C、 D、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从物质变化的角度而言,()是对古埃及纸和古中国纸的正确描述。 ?A、 ?B、 ?C、 D、 我的答案:C 得分: 0.0分 4 【判断题】

古代中国纸张制作唯一的原材料是稻草。()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导论与文字(三)已完成成绩: 75.0分 1 【单选题】()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 ?A、 ?B、 ?C、 D、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不属于罗塞塔石刻上记载的文字字体。 ?A、 B、 ?C、 ?D、

3 【判断题】 凯撒用拉丁文写就了《高卢战记》。()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 古埃及文明的著名神话故事包含《吉尔伽美什史诗》。()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导论与文字(四)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希伯来文是()的语言。 ?A、 B、 ?C、 ?D、

战国文字通论

战国文字通论 详细描述: 何琳仪,男, 1943年8月生,汉族,安徽大学古文字学专业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文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1967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1年,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古文字方向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计有专著10部,其中独立完成者3部:《战国文字通论》、《古币丛考》、《战国文字声系》,在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论文120余篇,涉及先秦文献、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汉文字、音韵、训诂诸领域,亦有较高的学术水平。2007年3月31日去世。享年64岁。人物履历编辑 何琳仪 何琳仪 1943年8月生。 1967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 1981年,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古文字方向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此后,先后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和安徽大学中文系工作。在安徽大学时期担任博士生导师。 2007年3月31日去世。享年64岁。 学术生涯编辑 何琳仪教授,古文字学家,江西九江人,1967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70年代末开始在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攻读古文字方向研究生课程,1981年获硕士学位,历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讲师、副教授,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古文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何琳仪著作 何琳仪著作 先生一生勤于笔耕,专著有10余部之多,其中独立完成者3部,即《战国文字通论》、《古币丛考》、《战国文字声系》。这三部书是先生学术研究的代表作,同时也代表了当代战国文字研究领域中的最高水平,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发表论文120余篇,涉及先秦文献、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汉文字、音韵、训诂、古史地理等诸多领域。 何先生是卓有成就的古文字学家,尤其在战国文字研究领域造诣颇深,所著《战国文字通论》是第一部战国古文字通论性著作,已成为海内外古文字学者案头必备工具书之一。战国文字研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古文字学的一个独立分支。随着新材料和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实际工作迫切要求有关研究成果的传布与普及。何先生的大作应时而作,对战国文字研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战国文字通论》不仅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战国文字作了科学的五系划分,而且全面论述了《说文》、三体石经、《汗简》和《古文四声韵》中古文的来源及其与战国古文的关系,举证翔实,评说允当,拓宽了战国文字研究以至整个古文字研究使用对勘资料的路径。书中还总结了各区系文字的风格特点、战国文字形体演变的规律,提出了战国文字释读的方法,观察至细,分析入微,归纳精准。所有这些,在当时乃至于现在都对战国文字研究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此外,书中处处凝结着何先生对战国文字具体材料研究的辛勤汗水:如释江苏盱眙南窖庄出土铜壶中“重金某某”的后两字为“络镶”、指出赵国相邦春平侯等铍“左右伐器”之伐器犹言兵器、申述中山王方壶之“”为绝字、分析“主”“示”形体演变之迹,等等,均为不刊之论。

战国文字

第三章战国文字 第一节战国文字的内容及研究概况 一战国文字的内容 战国文字是战国时期使用的文字。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上限一般确定在前475年(周元王元年)1,下限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221年。研究战国文字主要依靠的是战国时期的材料,除此以外,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字以及秦统一后的文字也是研究战国文字的重要参考资料。 战国文字的种类繁多,不象商周文字那样单一。我们可以把甲骨文看作是商代的代表文字,把金文看作是西周、春秋时代的代表文字,但却不好把某一种文字看作是战国时期的代表文字。已出土的战国文字有铜器铭文、石器文字、货币文字、玺印文字、简帛文字、陶文以及盟书等。这些文字的名称有些是从书写材料的角度提出来的,如铜器铭文、石器文字、简帛文字和陶文,有些则是从书写内容和用途的角度提出的,如玺印文字、货币文字和盟书等。 (一)铜器铭文 战国早期的铜器铭文和春秋时期铜器铭文的内容大体相同。作于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年)的羌编钟,记述作者跟随韩君征秦讨齐,受到韩君的封赏。这种风习至战国中期仍保留在个别器物中。1978年河北平山县出土的中山王大鼎、中山胤嗣圆壶,是白狄别种鲜虞国君及其嗣子所作,时代在前309年或前308年之后。二器记述齐王破燕,燕国君臣易位的事件,同时颂赞了老臣相邦的德行。鼎铭长469字,洋洋洒洒,充满了儒家的说教色彩。 从战国中期开始,出现了一种“物勒工名”式的铭文。所谓“物勒工名”,就是在器物上勒刻作器官吏、工匠的名字,以保证器物的质量,如有不合格者,便于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如三十二年邺令戈铭:“卅二年,业(邺) (令) (狄),石库工 (师)臣,冶山。”邺令是邺(今河北磁县)地之长官,是此戈的监造者,“狄”是其名。“工师”属工官之长,是主持造戈的人。“库”是制造、保管兵器的地方。“冶”即冶铸工匠,是器物的真正制造者,“山”是其名字。 在战国时期的铜铭文中,最发达的是兵器铭文,占的比重很大,这与当时的战争形势有关。除此以外,战国的铜器铭文还出现在量器和符节上,如“商鞅方升”、“郢大府量”、“新郪虎符”、“鄂君启节”等。 1或确定在前481年(《春秋》终年)、前468年(周贞王元年)及前403年(三家分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