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晋察冀:晋察冀第二团征战历程(罗版)02

铁血晋察冀:晋察冀第二团征战历程(罗版)02
铁血晋察冀:晋察冀第二团征战历程(罗版)02

铁血晋察冀:晋察冀第二团征战历程(罗版)02

组建第二团红一师编为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参谋长熊伯涛,政治处主任罗元发,供给处长董永清。副官李光汉。全团1500余人,又补充了200名陕甘籍新战士。红一师编为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参谋长熊伯涛,政治处主任罗元发,供给处长董永清。副官李光汉。全团1500余人,又补充了200名陕甘籍新战士。红一师改编的顺序是一团、三团、十三团分别改编成一营、二营、三营。

一营营长曾保堂、教导员张文松、副营长袁升平。一连连长张德仁。三连连长宋玉琳。郑三生调四连任连指导员。

二营长季光顺、教导员张襄国。独立团过黄河时,来了二营副营长肖思明,原红一师作战参谋。二营七连长王茂全,二排长沙玉祥,改叫陈玉祥,全国解放后,他还见过老连长王茂全。

三营营长黄寿发、教导员李水清、副营长邱蔚。

曾保堂是原三团团长,团政委肖锋的搭档。改编之后,曾保堂改任一营营长,肖锋则不在独立团任职的干部名单

中。在《杨成武回忆录》中,曾保堂带领的一营在腰站阻击战中打得不错,但冯家沟伏击战中表现不佳。

黄寿发、邱蔚的职务是原十三团团长和副团长,此时改任三营长和副营长。

担任二营长的季光顺,长征时期是杨成武在红二师四团团政委时期的一营长;1939年初被提拔为一团三营营长,1940年初被提升为一团团参谋长、一支队参谋长的杨上堃,长征时期也在杨成武手下,在季光顺的一营担任连长。

二营长季光顺、教导员张襄国。独立团过黄河时,来了二营副营长肖思明,原红一师作战参谋。三营营长黄寿发、教导员李水清、副营长邱蔚。王道邦是团宣传股长,肖应棠是作战参谋,马辉是侦察参谋,被派去担任团直属特务连连长。朱遵斌是连指导员。张英辉副指导员。

郑旭煜是独立团四个特派员之一(每营一个)。张杰是卫生队队长,黄连秋是卫生队指导员。平型关战役结束后,独立团向东面的河北发展,团长兼政委杨成武、参谋长熊伯涛、政训处主任罗元发亲率独立团一营、三营去蔚县;二营单独活动,向涞源县发展,10月下旬由奉调独立团的六八五团政委邓华、六八五团副团长陈正湘等会合。9月24日,毛泽东发给八路军总部的电报中说:“山西地方党目前应以

全力布置恒山、五台、管涔三大山脉之游击战争,而重点在五台山脉。”10月20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留一一五师独立团在恒山、五台山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一一五师主力转移到汾河以西吕梁山脉;总部应该转移至孝义、灵石地区。10月22日,集总决定聂荣臻率第一一五师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的两个队、集总特务团直属大队以及三四三旅和三五九旅工作队一共3000余人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根据地。10月23日,八路军总部撤离五台,聂荣臻率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三千余人奉命留守五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积极创建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10月27日,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县城成立。11月2日,聂荣臻担任一一五师政委,11月5日,聂荣臻就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11月7日,五台县石嘴的普济寺贴出军区正式成立的布告。军区司令部驻在金岗库,政治部驻在大甘河,供给部驻在耿镇,卫生部驻在河北村,军政干校驻在镇海寺、白头庵一带,野战医院驻在松岩口,《抗敌报》社驻在大甘河。11月18日,军区领导机关抵达阜平县城,12月18日,军区机关迁驻河北平山县。这时候,聂荣臻决定成立独立一师,杨成武身边的出自红一军团的独立团一营、三营主力组成独立师一团、二团;在涞源的出自红三军团的二营组成三团。1937年11月独立团升格为独立师,原一营改编为一团、三营改编为二团、二营改编

为三团(二营恢复了红三团的番号)。11月到达阜平后,聂荣臻对唐延杰说:“在五台时,我向总部报告,将杨成武的独立第一团扩编为独立第一师,下面成立三个团,先把架子搭起来,干部配备好,兵员和装备可以慢慢充实,得到了总部和毛主席的批准。独立师成立后,动员群众参军,收编杂色武装,收集枪支弹药,部队得以迅速壮大。现在抗战局面发展很快,杨成武、邓华他们先走了一步,是不是另外三个军分区也改称师,下面各成立三个团,除一分区的一、二、三团外,以下依次编为四至十二团。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看可以。”唐延杰作了肯定的回答。“那就立即向军委、总部发电,同时把军区的实力和平汉路两侧的斗争情况等也报告一下。”报告送出后没几天,中央军委和总部复电指出:“为避免目标(太大),晋察冀军区之第一独立师改为第一支队外,其余各分区准备所编组之三个师现即改为支队,每支队以三至四个大队(大队即团)。”聂荣臻接到复电后,于12月12日遵照军委的指示发布了军区部队整编的命令。11月14日,聂荣臻就向总部和中央发电报告说,收编溃兵问题大有希望,散在晋察冀军区范围内的散兵约有万人可以收编。聂荣臻回忆:1937年11月7日,中央军委任命我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不久任命唐延杰同志为参谋长,舒同同志为政治部主任,查国祯同志为供给部长,叶青山同志为卫生部长,在山西省五台县河东

村成立了晋察冀军区。当时一一五师主力己由林彪带领转往晋东南。留下的部队,只有师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的两个队,还有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一一五师三四三旅、一二0师三五九旅等单位工作团的部分同志,总共约三千人。这就是日后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基本力量,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是红军时期的骨干。留下的部队,有一一五师独立团、骑兵营和师教导队的两个中队。还有总部特务团的三营两个不完整的连,由留下的总供给部副部长赵尔陆负责,在山西、河北交界地区活动。此外,有三四三旅派往平山、井陉、平定地区的工作团,一二0师三五九旅派往平山、盂县地区的工作团,六八五团的一个连和孙毅带领的随营学校,随营学校底下还有些干部,总共三千多人。这就是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全部人马。独立团从出发时的1700多人,10月底,发展到7000多人。杨成武等驻在杜村。到达阜平后,聂荣臻对唐延杰说:“在五台时,我向总部报告,将杨成武的独立第一团扩编为独立第一师,下面成立三个团,先把架子搭起来,干部配备好,兵员和装备可以慢慢充实,得到了总部和毛主席的批准。独立师成立后,动员群众参军,收编杂色武装,收集枪支弹药,部队得以迅速壮大。现在抗战局面发展很快,杨成武、邓华他们先走了一步,是不是另外三个军分区也改称师,下面各成立三个团,除一分区的一、二、三团外,以下依次编为四至十二团。以适应形

势发展的需要。”“我看可以。”唐延杰作了肯定的回答。“那就立即向军委、总部发电,同时把军区的实力和平汉路两侧的斗争情况等也报告一下。”报告送出后没几天,中央军委和总部复电指出:“为避免目标(太大),晋察冀军区之第一独立师改为第一支队外,其余各分区准备所编组之三个师现即改为支队,每支队以三至四个大队(大队即团)。”聂荣臻接到复电后,于12月12日遵照军委的指示发布了军区部队整编的命令。独立团团部与初建师部设在灵丘下寨南孟祥国院内,后迁往涞源。委派侯国梁、刘羽卢等组建灵丘抗日民主政府。帮助晋东北地方党建立特委,由王国权任特委书记,并派地方工作团帮助地方组建游击支队和县大队。1937年10月30日,在察哈尔省蔚县,独立团奉总部命令恢复师的建制,改称为八路军独立第一师。师长兼政委为杨成武,不久邓华接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谋长熊伯涛,供给部长董永清,卫生部长张杰。第一团团长陈正湘、政委罗元发,第二团团长黄寿发、政委袁升平,第三团团长季光顺、政委张襄国。杨成武率一团、二团在蔚县,邓华率一分区政治部机关和三团在涞源县。11月6日,聂荣臻致电朱德、彭德怀、毛泽东等:拟编独立第一师,杨成武任师长,邓华任政委,下辖三个团:第一团,陈正湘任团长、罗元发任政委;第二团,拟由最近收编的王天存任团长、袁郭庞任政委;准备在一个月内编成第三团。11月13日,毛泽东致电

集总和聂荣臻:聂荣臻军区以杨团为基础成立第一独立师是很对的,还应以总部特务营为基础准备成立第二独立师。

这期间,独立团发展很快,据杨成武1938年6月24日在《抗战一年来战斗与工作总结》说:第二次收复广灵时,第三营营长黄寿发能机动、果敢的扩张战果,乘胜占领广灵、蔚县、西河营,并在该地区进行一个半月的群众工作,截断了张家口至平型关公路,配合了忻口作战,该部在扩军和筹款也取得很大成绩,扩大兵员三千人。在报告中,杨成武再次表扬黄寿发:“当然我们大多数指挥员对敌情判断比较正确,作战中又有坚强的决心。如三营营长黄寿发能在上级意图下机动灵活的使用部队,创造了不少模范战例。有一次一个班伏击日军五辆汽车,取得成功;岩阁崖战斗,以三个连兵力猛袭百余辆汽车,10余辆装甲车,与日军一个联队苦战一天,结果把日军击溃,击毁汽车二十多辆,乘胜追击占领广灵、蔚县、西河营。肖思明在紫荆关机动作战,只有一个连,由于执行命令坚决,把易县日军100多人威吓跑了,并以一个排兵力占领易县。”11月,在蔚县的下寨南村,杨成武召开独立团和游击队的干部大会,宣布各团组建方案,其中任命独立团第三营营长黄寿发为独立师第二团团长,独立团第一营副营长袁升平为独立师第二团政委,第三营副营长邱蔚为独立师第二团副团长。第三营是红十三团缩编而成,扩建第二团,恢复到团级单位。11月15日,集总批准成

立独立第一师兼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下辖三个团。第一团最强大,由六个红军连队(原独立团一营的二、三、四连和三营的一、二、三连)与地方抗日游击支队编成,团长陈正湘,政委罗元发,实际上是老一团和老三团的精锐所在。恢复二团番号,团长黄寿发、政委袁升平。二团由二营副营长肖思明带领的两个红军连队(原独立团二营的三、四连)与地方抗日游击支队组建。由于红十三团团部缩编的二营营部这时候恢复为二团团部,一般认为二团就是红十三团的后续。第二营营长季光顺和教导员张襄国负责组建三团,三团比二团好一些,团部重建,辖独立团三营的第四连(原属于红三团),调入独立团第一营的第一连(原属于红一团)、独立团第二营的第一连和第二连(原属于红十三团),一共四个红军连。这个团后来发展出了平西的老六团和老七团,再后来发展为陈仿仁十一旅和萧文玖第五旅这两个在晋察

冀赫赫有名的主力旅。一分区政治部工作团派黄连秋接任灵丘游击支队队长,高登基任指导员。他们一方面动员群众参加游击队,一方面整编一部分散兵游勇壮大支队力量。至12月发展为1000人,编为五个大队。在一分区地方工作团的帮助下,河浙村陈中贤、王巨村的王海等人在下关和繁峙边界组织了两个游击队,冉庄赵万组建了第三大队,涞源龙庄人龙畜田和下关人谢成信在上寨组建了第四大队。第四大队由独立师李天文担任队长,刘文华担任指导员。后又建

立第五大队,共计有队员一千余人。灵丘游击队、灵丘南山的五个大队,活动于涞源、蔚县、广灵、浑源一带,袭扰敌人,后扩编到独立师。分区司令部干部大会开完会之后,黄、袁、邱三人立即碰头开小会商量二团组建的具体办法。三个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红军,黄寿发和邱蔚以前都在十三团,担任团长和副团长,十三团缩编编成第三营后两人分别担任营长和副营长。这个小会决定把两个红军连不分开组建第二营,形成团里的拳头部队,初步决定把调给二团的涞源县游击队组建第三营,每个营两个连,这样就搭起了第二团两个营的架子,还决定把侦察排和一支小游击队扩建为团部的特务连。三人还商议了营、连的主要干部人选。会议内容由袁升平做记录,因为他读过七年私塾,算是个文化人,而黄寿发和邱蔚都没有读过书,会议决定的事项就由袁升平记录在小本子上。除了肖思明带领的两个红军连之外,被补充给黄寿发的游击队是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地方工作团在上寨地区组建的一支抗日游击队,大约五六百人被选到主力二团。几天后,二团在灵丘县的上寨正式成立,辖两个营四个连,加上团部特务连,一共五个连。黄寿发和袁升平把全团集合起来开会,宣布了两个营四个连的编成。团里兵员还不充实,总共也就七八百人,除了二营是清一色的八路军军装,武器也比较整齐之外,第三营是游击队组建的,穿着老百姓的服装,不少人拿着大刀和

红缨枪,有的人挎个篮子装满手榴弹。这些还没有穿上军装的农民根本不能当兵使用。但红军历来的规矩:别管你以前是农民还是学生,穿上军装就是兵,就必须上阵打仗。第二团成立后,首任团长黄寿发、政委袁升平、副团长邱蔚、副团长肖思明、参谋长张如三、政治处主任(缺)、党总支书记(缺)。不久,肖思明调任四纵十二支队三十四大队长。

第二营营长谢国仪、教导员郑旭煜、副营长李植林;

第三营营长钟天法、教导员林接标、副营长宋维藩;三个团的实力,自然以一团最强,你看:1938年4月确定的一团各级领导干部。团营两级主要干部:陈正湘任团长,团政委王道邦;一营营长曾保堂、教导员朱遵斌;二营营长宋玉琳、教导员黄文明;三营长马辉、副营长李青川、教导员郭延林。一团的几个1955年的将军郑三生、张英辉、尹明亮,当时还都是连长或连指导员。以后郑秀煜替代下郭延林,任三营教导员。蔡群留在了一团,任团特派员。1938年8月,第一团第三营营长马辉、教导员郑旭煜、副营长李青川;原三营教导员郭延林调第三团第一营营长。杨成武回忆:10月底,独立团已由出征时的1700多人发展到7000多人,奉八路军总部命令扩编为八路军独立一师,下辖第一、第二、第三团,还有特务营、骑兵连、通信连、炮兵连、工兵连,另外还组建了各地的游击支队和县大队,独立

团宣传队也扩大为战线剧社。我任独立第一师师长。部队一下扩大几倍,干部显得很缺乏,我打电报给八路军总部和一一五师领导,说我一个人搞不开,请求派邓华同志来当政委,派陈正湘同志来当一团团长。尽管当时各部队都在扩大,都缺干部,上级还是同意了我的要求,把邓华和陈正湘两位同志派来了。我和邓华同志是老战友,我到红一师当师长时,他曾经从红二师调到红一师当政委,我们彼此都很了解。这次能又在一起工作,我们都很高兴。1937年11月,邓华奉命来到独立师和一分区担任师政委和一分区政委的时候,他除了带陈正湘这员武将一起过来,还从一一五师带来了一位大秀才。这位大秀才就是上过大学当时任一一五师宣传科干事的蔡铁根。来到一分区的蔡铁根,被政委邓华任命为一分区宣传科科长。当时的一分区刚刚建立,各科室机构还未成立,所以蔡铁根这位宣传科长,几乎还是个光杆科长。

按照红军时期的惯例,一支部队,军事主官任命军事系统的干部;政治主官任命这支部队的各级政工干部,双方互不干预。截止到1937年底,一分区的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到一万多人。部队除了缴获日寇武器外,还将国民党及阎锡山部队溃退时丢下的武器收集起来,仅在广灵、灵丘地区就收缴山炮2门,迫击炮10门,轻重机枪60多挺,冲锋枪30多支,步枪1000多支,各种子弹近100万发,各种炮弹

1000多发,使部队有了较充足的武器弹药。12月6日,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电晋察冀:为避免目标太大,晋察冀军区除独立第一师改为第一支队外,其余各分区准备所编组之三个师亦即改为支队,支队即师,每支队辖三至四个大队(大队即团),每大队辖三至四个中队(中队即营),每中队辖四个连。12月12日,晋察冀军区组建第一、二、三、四支队,各下辖三个大队(团级)。开辟涞源、易县10月10日,八路军独立团攻克涞源县城,为失去联系的党员梁正中接上组织关系。10月11日,杨成武独立团在涞源扩编为八路军第一师,在涞源创建了涞源第一支抗日人民武装——涞源游击支队,肖应棠任支队长,梁正中任政委,支队下设3个小队,共300余人。半年中,支队就发展到700多人。10月下旬,地方工作队召开涞源各界代表人士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涞源的绅士名流,旧政府官员等,如其中有国民党员、旧政府区长姜佩文、旧政府财政科长郭老逢,宝和药店掌拒张泽如、东关杂货铺掌柜孙祖书等二十余人。杨成武将军亲自出席座谈会,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座谈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绅士们纷纷表示要坚定立场拥护共产党的各项抗日政策,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态度站在抗日斗争前列。区长姜佩文率先交出了自己的手枪和所有的财物。许多绅士也纷纷捐款捐物支持抗日,总计达十万余元。部队首长向旧政府官员请教抗日救国大计,根据政府

财政科长郭老逢献出的人口、土地底册,采纳了其“开征有关税种”的建议,向各界纳粮。此举解决了八路军在涞源初创根据地时的穿衣吃饭大问题。陈模在《追记杨成武上将和涞源县人民的深厚友谊》中说起杨成武: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以及我团进驻地区的扩大,独立团兵力相对不足。我因此提出了扩军计划,得到军区聂司令员的批准,1938年初春开始实施。扩军得到了涞源县委和梁正中书记的强有力支持。在各县、区、村三级干部的努力下,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全县参加独立团的青年就有8000人。几乎每个农家,都有青年参军。加之原有的3000多人,独立团人数达到了11000多人,扩大了近3倍,军区遂将独立团该为独立师。由于新鲜血液的融入,独立师的战斗力更为增强。

10月下旬,在谭甫仁和地方工作团领导下,组建了灵丘县抗日游击队,下设5个大队,约1000余人。11月下旬,日军再次侵占蔚县、广灵后,蔚县党政组织转移到灵丘上寨地区。根据一分区特委决定,方国华帮助组建了上寨县抗日政府,委派地方工作团成员刘羽芦担任县长,配备了政府秘书、民政、财政、教育等科科长,设立了上寨、下关、再庄、南城(原属涞源县)四个区政府。与此同时,地方工作团在南山地区组建了一千余人的抗日游击队。12月,地方工作团根据一分区特委决定,成立了中共上寨地方工作委员会,设立了上寨、下关、冉庄、南城四个区委,并在各区秘密发展

了一批党员。拒马河静静流淌,滋润两岸土沃田美。杜村位于涞源县南屯乡驻地偏北二公里处,紧靠拒马河,地势较平坦,明初建村,以地形而取名为肚村,后改为杜村,村中保存完好的古物是清乾隆时期门匾“兄弟联芳”。1938年的新年刚过,鬼子大举进攻,1月3日占领蔚县全境。新成立的独立师不仅武器装备不行,而且技不如人,抵挡不住,只能后撤。最初的好日子过去了,建成只有两个月的一分区,在杨成武的带领下退出蔚县,回到涞源县,师部在涞源县杜村。原在涞源县活动的三团西去灵丘,那是独立团最初进入晋察冀的地方,不能丢了。1月5日,一分区三团政委王道邦在灵丘县城主持召开军政会议,三团团长季光顺、灵丘县长侯国良等200余人参加了会议,讨论研究了抗日救国、动员群众支前以及做军鞋、交公粮等问题。第二团第一次改组黑马队来投抗战爆发,随战区司令部参加忻口抗战,部队被打散后,随一支晋军骑兵连流落到山西广灵、河北蔚县交界处。这支队伍发展到近三百人的规模,自称“察南抗日别动队”,当地人称“黑马队”。因为这支队伍是清一色的是职业军人组成,武器装备不差,在当地颇有影响。这支队伍的“老大”大队长,是原骑兵连长上尉王天存,这支部队有一半是他的老部下;“老二”参谋长,原晋军步兵少校段如山,也是部队被打散到此安身的;“老三”大队副官,原晋军宪兵中尉副官李青川。李青川,山西省和顺县人,学

生出身,晋军军校宪兵科毕业,抗战前在阎锡山宪兵团任副官。杨成武在蔚县期间,先后有两支队伍来投。李青川的“黑马队”在先,赵侗的国民抗日军在后。11月中,两个骑马的,自称“察南抗日别动队”,外人称“黑马队”,为首大队长王天存、参谋长段如山、副官李青川,共300来人,200枪,100匹马,驻广灵县火烧岭羊圈村。来联络的是李青川。这支部队编入二团,王天存任团长,黄寿发改副团长,另增副团长邱蔚,参谋长段如山,李青川任军需处长。

聂荣臻向中央和总部汇报的电文提到王天存:“王天存部四百人自愿加入我军,同意杨(成武)邓(华)编法。”“汤恩伯失联络之别动队及天镇逃出之保安队,人枪约三百,均在阳原及其以南地区,已与杨(成武)团联络,可能收编。”“收容各处之溃兵及失联络部队共数起,数目四千以上。”电报中提到的王天存,原是国民党军的骑兵连长,他拉起的队伍名曰“察南抗日别动队”,实际上也干了些草寇勾当,被老百姓称为“黑马队”。为了争取、改造这支队伍,同时也表示对王天存本人的信任与重视,聂荣臻批准了杨成武和邓华的改编方案,将王天存部编入独立第一师第二团,王天存担任团长,让参加过长征的原团长黄寿发改任副团长。

11月,王天存的察南抗日别动队加入独立一师后,这支部队编入二团,王天存任团长,原二团团长黄寿发改为副团长,原副团长邱蔚不变,新任参谋长段如山,原副官李青川被任

命为独立师供给主任。几十年之后,杨成武在回忆录里详细的记录了这件事儿:我们分区成立以后,将边区抗日政府颁发政令、法令通过布告、标语等形式贴了出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号召当地群众参加八路军。这些布告、标语一贴出去,立刻就引来各色各样的人,引起统一战线工作的大开展。

一天中午,两个骑马穿便衣的人找到驻蔚县的独立第一师师部,为首的是李清川,另一位是为他带路的当地人。李清川见到我和邓华政委,笑着介绍道:

“我们是‘察南抗日别动队’的,见到你们的布告了。此行一是祝贺贵军连日来作战胜利,二来想和贵军商讨一下联合抗日事宜。请多多指教。”他抱拳拱了一拱,拿出一封信件来。

那信不长,内容和李清川说的差不多,信末却盖了个茶怀口那么大的印章,很气派。

我们热情地请他俩进屋坐定,他俩左看右看,处处感到新鲜。李清川问:“你们就是共产党的红军吧?”

“我们是由红军改编过来的。”

他喜道:“好好,找的就是你们。”

我问:“你们领导人是谁,部队有多少,现驻扎在哪里?”

“咱们这队伍是王天存、段如山、我和刘永祺几人拉起来的。王天存是大队长,段如山是参谋长,我是副官。共三

百来人,二百来条枪,一百多匹马,现驻在广灵县火烧岭阳圈村。”

邓华同志点头笑问:“你们呀,就是老百姓说的那支‘黑马队’吧?”

“是是。王天存原是中央骑二师骑兵连连长,他奉师长张承德——就是张夜猫的指令,到察南来拉队伍,打游击。”我们明白了。据说张夜猫又称夜猫张,察北人,年轻时干过“胡子”,也就是土匪,抡一根大棒,三五人近不了身,夜间眼力好,能使双枪击中远处烛萤般的兽眼。因此匪伙尊他为头,称之“张夜猫”。此名流传开来,成了江湖浑号,正名倒不大为人所知。他在察南拉起一支数百人的马队,群众叫它做“黑马队”,这并不是说他们的坐骑一律是黑马,而是形容他们人野心黑,近似草寇。

蒋介石和阎锡山曾几次派兵清剿“张夜猫”,也都没剿掉。剿不掉就封官,于是“张夜猫”就成了“中央军骑二师师长”。他曾奉蒋介石的命令围剿过已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七·七事变”后,阎锡山、陈诚的部队拼命往南跑,“张夜猫”大骂国民党一通,便和他们分手了。随即,他带着一伙人跑到察北老家拉起了一支队伍。

李清川详细讲完他们队伍情况,正色道:“我们几个人和‘张夜猫’还不一样。我们对共产党、八路军慕名已久,对朱(德)、毛(泽东)更是敬佩。八路军在国军南撤时,孤军北

上抗战,是全国榜样。看到你们的布告后,我们几个人碰了个头,决定先来联系,如蒙不弃,愿投贵军,充当抗日前驱。”李清川有些激动。

我问:“‘张夜猫’知道你们的意思吗?”

“还没见到他,估计他不知道。”

“那么,会不会同意你们加入八路军?”

“我们这支队伍,他管不了。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我们坚决参加八路军。”

邓华同志说:“八路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也不发饷,生活艰苦,战斗频繁。这些,你们一定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考虑好。”

“哈,这才证明八路军和其他队伍不一样嘛。”李清川很坚决。

接着,我们又向他介绍了党的抗日主张和目前敌我双方战争形势,并且解答了他们想了解的几个问题。

当晚,李清川在蔚县县政府宿下了,我们则向军区聂司令员报告了此事。聂司令员复电同意我们收编这支队伍。

第二天一早,我向李清川传达了军区的决定,李清川高兴得连声说好。于是,我们给李清川和那位为他带路的人各发了一套八路军军装,嘱咐他们:立且憾回阳圈传达军区指示,收拢人员、武器和马匹。尽早到蔚县来与独立第一师会合,我们在此等候。

数日后的一天傍晚,邓华政委忽然跑来告诉我说:“师长,他们来啦!”

我随他赶去一看:山脚拐弯处传来几声马嘶,接着一支黑压压的、极不整齐的队伍进了村庄。有骑牲口的,有徒步的,在那些牲口中有高头东洋大马,也有骡子和叫驴,枪支也是杂七杂八,有雀头盒子,有“中正式”,有的“土压五”,也有鸟铳,着装更是五花八门,有阎锡山部队的军装,有日本军装,有农民的黑袄,也有商人的皮袍,人员也老少不一。

李清川和几个腰携短枪的人跳下马,匆匆向我们走来。我想那几个大概就是王天存他们,经介绍,果然是。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一个老头微弓着背在我们旁边徘徊,一声不吭。

王天存向我介绍道:“哦,这位是骑二师张师长。”

老头向我拱拳道:“不敢当。鄙人张承德。”

嗬,他就是“张夜猫”呀。我仔细瞅了瞅了他。他大约六十多岁,个头不高,脸庞黄瘦,肩头搭个蓝布搭裢,里面鼓鼓囊囊不知装些什么,穿一件短皮袄,没枪。从他满腿泥尘、雪沫判断,他甚至连马也没骑,是徒步跟着队伍走来的。

“张夜猫”身后站着一条大汉,冷面横眉,不声不响,身上也没枪,一手叉腰,一手拄着根酒盅粗、齐眉高的水火棍。看来,他是“张夜猫”的徒弟兼保镖了。

“欢迎你来。”我说。

“八路军威名远扬,老朽甘拜下风。此行只想交个朋友,长些见识,没有别的意思。”“张夜猫”微微一笑。

队伍进村住下后,李清川、王天存告诉我:“‘张夜猫’是来探八路军虚实的。”

原来,前几天,当“黑马队”收拢了队伍准备开来与我们会合时,“张夜猫”得知了这个消息,他带着一个保镖从察北赶到阳圈,要亲自到蔚县看看,看是否真有一支红军改编的部队,看这支部队究竟怎么样,能不能打得过日本人。可是他倔,硬是不肯骑王天存给他的马,而是自己一步步跟着走来的。

我和“张夜猫”谈了一次话,他对八路军的军纪、战绩、抗日热情和军民关系深为敬佩,对王天存“黑马队”加入八路军也表示赞同,但对我们的武器却有些看不上眼。我劝他留下和我们共同抗日。他不肯,说:“野惯了,还是各干各的吧。”

我说:“既然如此,也好。我们还是友军,今后有困难,还可以来找我们。”我们准备了一些酒和菜,请“张夜猫”吃了一顿饭。饭罢,他拱拱拳告辞后,便和那个保镖徒步离去了。后来,我们把王天存带来的队伍编人独立第一师第二团。为了争取王天存,我们让他当了二团团长,原团长黄寿发改任副团长。段如山任参谋长,李清川任军需处长。而二团原有的不少红军干部,却都成了王天存、段如山

晋察冀边区银行

晋冀察边区革命根据地 晋察冀边区银行(一) 1937年10月,随着抗日武装斗争的不断胜利,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决定,八路军115师的独立团、骑兵营等共约2000兵力,在聂荣臻的率领下,在五台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11月7日,成立了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晋察冀根据地建立初期,境内主要流通国民党法币和伪币,此外还有各种地方小票、杂钞充斥市场,金融秩序十分混乱。为了统一边区币制、筹集军费、打击杂钞,边区政府开始考虑创办边区银行,统一印钞,保护和发展边区经济。12月12日,晋察冀边区司令员聂荣臻向吕正操阐明在冀中建立平原根据地的重要性,还介绍了建立根据地银行、抵制伪钞的设想。吕正操积极响应,以在安国商会收缴的3万多块钱作启动基金,推荐时任人民自卫军军需官的关学文负责银行的筹建工作。1938年1月10日至15日,召开晋察冀边区军政民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通过"边区为统治与建设经济得设立银行,发行钞票"的决议案。 1938年3月20日,晋察冀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在山西省五台县石嘴镇的普济寺内成立了晋察冀边区银行,边区银行的任务,根据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的决定,“发行边币、代理金库、承募公债、货币斗争”。除执行上述任务外,并经营一般银行所得经营之业务。工作重点:打击伪钞,开拓边币市场,发行边币,稳定金融物价,发展边区农工商业与合作事业。首任经理关学文、副经理胡作宾。总行设有发行科、出纳科、会计科、营业科、秘书室、文书股、庶务股、运输队和警卫队,下设冀中、晋冀、冀察三个分行及各专区办事处。 创建于残酷战争环境中的晋察冀边区银行因敌人扫荡不断转移,银行也自然成为“背篓银行”,从石嘴村到河北完县杨家庄,再到阜平县的上庄;1940年初迁到蘇棚,在这里召开了银行成立2周年大会;1941年初迁到灵寿县南枪杆村,又召开了成立3周年大会。随后又转移到平山县王家湾,再到灵寿县境内的大湾村、东寺岭、南刁窝村、魏沟,后来又迁到阜平县双庙村,最后到达闸北村。1941年5月到1943年,由于战争环境恶劣,边区银行机构精简缩编,冀中分行撤销。1944年3月,根据边区行政委员会的决定,在闸北银行进行了缩编,和财政合并,经理关学文去党校学习,当时的财政处长张苏兼任银行经理,办事处主任由专署财政科科长兼任,总行一度只留3人,办事处留1人。1945年,边区形势好转。同年夏,边区银行恢复独立体制,机构组织迅速扩大。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边区银行已有3个分行,即冀西的阜平分行、冀中的河间分行、热河的承德分行,以及其下属的6个支行、15个办事处、50个营业所、36个兑换所、33个派出所和1个代办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晋察冀边区银行(二) 日本投降后,根据上级指示,关文学在学习结束后去河北省张家口接收伪蒙疆银行。同时,在张家口又重新组建了晋察冀边区银行,人员组成主要有晋察冀边区银行的老同志和从延安过来的同志以及伪蒙疆银行的留用人员等。 1946年7月末,国民党向晋察冀解放区进攻;8月,边区银行随边区政府撤出石家庄,重回老根据地山西省灵丘县城,后又转移到阜平县的光城村。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后,银行也随之进驻石家庄,晋察冀解放区和晋冀鲁豫解放区联成一片。1948年4月12日,晋察冀边区银行总行与冀南银行总行在石家庄

抗日战争故事

抗日战争故事: 1、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带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2、.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了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 3、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4、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5、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铁蹄下抗争战火中成长——当年的抗战少年儿童追忆抗日救亡 6、杨惠敏女童子军冒死送国旗振奋全国人心

平山县名人录

平山县名人录 乐毅(约前312-约前271)灵寿(河北平山县东北)人。乐羊后裔,长于兵术。初仕赵,后赴魏,又为魏使燕,被燕留任为亚卿。助燕昭王改革军政,并为燕谋画,与赵、魏等国结成反齐合纵联盟。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统帅燕、楚、韩、赵、魏五国联军攻齐。以功封于昌国(山东淄博市东南),号昌国君。又先后攻下齐七十余城。燕惠王即位,中齐反间计,以骑劫代乐毅为将。乐毅被迫奔赵,赵以其贤,封于观津(河北武邑县东),号望诸君。齐将田单破燕军,杀骑劫。后为燕赵两国客卿,卒于赵。 李从珂(885-936)五代后唐末帝。本姓王,镇州平山人,后被明宗收养为子,遂赐名姓。骁勇善战,历为卫州刺史、突骑都指挥使。明宗继位,任河中节度使,封潞王。闵帝时举兵反,很快夺取帝位。两年后又为石敬瑭所败,自焚而死。 戎冠秀(1897-1989)拥军模范。直隶(今河北)平山人。女。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平山县下盘松村妇女救国会主任。抗日战争时期,积极组织妇女发展生产,拥军支前。1944年晋察冀军区授予“子弟兵的母亲”称号。1949年被特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全国妇联第三、四届执委。 粟再温(1908-1967)直隶(今河北)平山人。早年在北京孔德学院读书。曾任中共北平市委秘书,太原特委、晋察冀四地委书记。1942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中中共中央组织部处处长、晋察冀边区贸易公司总经理、华北总工会主任、华北人民政府劳动局局长。建国后,历任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山东省副省长兼省人民委员会秘书长、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政协代表,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焦林义(1920-2005)直隶(今河北)平山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平西地委宣传部部长、涞水县委书记、宜昌地委组织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共东江地委第二书记、粤东区书记、广州市副市长、中共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广东省委书记、湖南省委书记、湖南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广东省顾委副主任。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 韩怀智(1922-)直隶(今河北)平山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连长。1941年入延安军事学院学习。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参谋,冀察热辽军区团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副团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辽沈、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1950年后任团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师长、师长。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后历任军参谋长、副军长、军长,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副总参谋长。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梦华(1922-)直隶(今河北)平山人。曾任地晋察冀边区各界青年联合会组织部部长,

白洋淀纪事简介,内容概括,人物形象

白洋淀纪事简介,内容概括,人物形象 白洋淀纪事 一、内容梗概 小说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燃遍白洋淀,根据地的人民是那么顽强。房子是烧了,但还有炊烟;草是枯萎了,但花还开着;淀是围了,但人们还在打渔;冷月虽然是凄清的,但还照着人们前行的道路。作家没写酷烈的战斗,没写血火拼杀,他就写根据地人民的坚韧执着,写苦难中的人民生生不息的斗争。 二、作家名片 孙犁(1913. 4. 6-2002. 7. 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代著名文学家,中共党员,抗日老战士,被誉为“荷花淀派” 的创始人。1927 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 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 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 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孙犁全集》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孙犁纪念馆” 座落在河北省安新县“华北明珠——白洋淀” 畔。 三、人物名片 ◎水生嫂 人物简介: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老英雄 人物简介:《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 ,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

第一套人民币简介(含图)

第一套人民币 1948年12月1日,在中国金融货币史上是一个重要 的日子,这一天西北农民银行和晋察冀边区的华北银行以 及山东解放区的北海银行合并,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 银行总行,同一天,发行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简称人 民币。也就是后来的“第一套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 的金融史上有3个不可磨灭的里程碑。一个是1932年江 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第二是1941年延安的陕甘宁边区银行,第三个就是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 解放前夕,全国已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银行30余家,发行各种票面货币257种。1947年7月,在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董必武的提议 下,经中央同意,开始组建中央银行,在华北、西北、 华东三大解放区准备发行统一货币,当时很多人建议 用“联合银行”、“解放银行”以及“全国解放银行”等名称。 后来晋察冀边区银行的副总经理何松亭建议,采用“中 国人民银行”这样一个名字。1947年10月,董必武致 电中央,未来的中央银行定名为“中国人民银行”。经 中央批准之后,决定用“中国人民银行”这个名称。 发行 1948年11月初,董必武提出,要在平津解放前,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解放区统一货币,于是将原定1949年1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的决定,提前到1948年12月1日。同一天上午9时首次发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后来简称人民币。原华北银行总经理南汉宸任中国人民银行总经理。第一套人民币上的行名、年号和面额均 出自当时华北区政府主席董必武之手。 张忠是北京印钞厂的老人,曾参与第一套人民币 的印制工作。他回忆说:“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 们终于可以拥有自己的货币了,从而摆脱了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历史,钱币直接把这样的历史变化反映 了出来。第一套人民币各种票面均采用与新社会经济 建设以及人们经历的生活场景有关的图案,譬如工

作文范文之向抗日英雄致敬的作文八百字

向抗日英雄致敬的作文八百字 【篇一:向英雄致敬——观《刘老庄八十二壮士》有感】向英雄致敬 观《刘老庄八十二壮士》有感 谁没有年轻的生命?谁不珍惜这宝贵的年华?谁不渴望幸福的生活?可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一切的梦想。在战场上,我们的英 雄能用他们年轻的热血与生命去换取了战斗的胜利。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团的新四军遭到日寇的袭击,部 队与群众都在转移,但时间不够,团长便给四连下了死命令:在刘 家庄阻击敌人,坚守八小时,保护部队安全转移。于是四连八十二 名战士与日寇在刘家庄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 这部电影极大地震撼了我的内心?? 最让我佩服的便是四连全部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魄。由于连长 白思才没有估计好地形,将全连战士的退路设在一条断头沟,且以 目前的形势,根本无法有其它退路。但战士们知道后,并没有一个 劲地埋怨,反而露出了坚毅的目光,尽管他们知道,没有退路,想 全身而退已经没多大的可能,或许眼下这一战,是自己一生中的最 后一战!此时,大家心中有一个信念:就算牺牲,也要完成任务! 没有一个临阵脱逃,大家都在等待着那最后一战。这是一种多么震 撼人心的气魄! 还有四连连长白思才,在一次炮火的轰击中,丧失了一只手臂,但 仍艰苦作战,为了保全一名年轻战士的生命,冲出阵地与 敌人近身搏斗,最终被敌人刺死;连里的神枪手田一枪,以其精准 的枪法,射杀了许多日寇,最后深入敌军阵营,击杀了敌方的总指 挥官,后来却身中数弹,壮烈牺牲;一排排长魏庆忠,在替部队断 后时为救一名老乡不惜暴露自己,不忍看到四连再遭敌军炮火轰炸 而与敌军炮队同归于尽。这一幕幕显现出的视死如归、忠于革命的 高尚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想一想,有多少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和平! 是他们的英勇战斗,是他们不怕牺牲,才建立了新中国,没有他们,中国哪会有今天的辉煌!和他们刀尖上舔血的生活相比,我们真的 是幸福太多了。 虽然抗日战争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决不能忘记抗日英雄们的英勇 与爱国;虽然祖国已经安定,不需要我们流血牺牲为了使我们的祖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序列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序列(37-39) 晋察冀军区(11月由一一五师独立团、骑兵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部等组成) 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政治部主任舒同参谋长唐延杰副参谋长郭天民 司令部 第一科长李廷赞第二科长石浩第三科长刘彬第四科长路遐 机要科长黄鹏管理科长刘显宜秘书科长刘贞文 政治部 组织部长王宗槐宣传部长潘自力敌工部长厉男锄奸部长余光文 总务处长吴志远供给部长查国桢卫生部长叶青山 军政干校(11月由一一五师随营学校改成)校长孙毅 独立第一师(11月由一一五师独立团改成兼一分区,12月为一支队) 师长杨成武政委邓华参谋长熊伯涛政任邓华 第一团(11月由独立团一、二营及蔚县游击队编,12月改为一大队) 团长陈正湘政委罗元发 第二团(11月由涞源游击队、察南别动队改成,12月改为第二大队) 团长黄寿发政委袁升平 第三团(11月由独立团三营、各营四连、广灵游击队合编) 团长季光顺政委张襄国 第一军分区兼第一支队(11月独立第一师兼,12月改为兼第一支队)司令员杨成武政委邓华参谋长熊伯涛政任邓华(12月免)罗元发(12月任职) 第一大队(12月由独立第一师一团改称)大队长陈正湘 政委罗元发(12月离职)王道邦(12月任职) 第二大队(12月由独立第一师二团改称) 大队长黄寿发王天存(12月任职)政委袁升平 第三大队(12月新建)大队长邱蔚政委肖锋 第二军分区兼第二支队(11月由总部特务团团直和三营扩编,12月兼二支队) 司令员赵尔陆政委赵尔陆(兼)参谋长刘兴隆政任朱潘显 第四大队(11月以总部特务团团直为主编成)大队长李和辉政委肖文玖 第五大队(11月以当地游击队为主编成)大队长熊德臣政委易苗 第六大队(11月以总部特务团三营为主编成)大队长刘兴隆(兼)政委赖伟雄

语文七上2《白洋淀纪事》名著知识点

白洋淀纪事 一、内容梗概 小说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燃遍白洋淀,根据地的人民是那么顽强。房子是烧了,但还有炊烟;草是枯萎了,但花还开着;淀是围了,但人们还在打渔;冷月虽然是凄清的,但还照着人们前行的道路。作家没写酷烈的战斗,没写血火拼杀,他就写根据地人民的坚韧执着,写苦难中的人民生生不息的斗争。 二、作家名片 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代著名文学家,中共党员,抗日老战士,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

始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孙犁全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孙犁纪念馆”座落在河北省安新县“华北明珠——白洋淀”畔。 三、人物名片 ◎水生嫂 人物简介: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老英雄 人物简介:《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老头子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四、精彩段落解析 到处是苇,最好的苇在采蒲台。一次,敌人来搜查这个村,妇女们想了一个办法,把抢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枪掩护过去了,敌人抓住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最后这个男人被杀死了。 赏析: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坚韧不拔的“苇”来表现那些英勇抗战的白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导游词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大青山是阴山山脉的中段,东西绵延700余里,南北宽百余里。我们即将前往大青山革命根据地参观游览,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大青山革命根据地位于阴山腹地的崇山峻岭之间,在这里为我国抗日战争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青山根据地的革命历史是中共党史重要而特殊的一笔。它把党的理想、主张开始较早地传播在内蒙古的中西部地区,包括今天的包头市、土右旗、固阳县,包括呼和浩特市的土左旗,武川县以及乌兰察布市的卓资县、四子王旗等地。大青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在抗日战争期间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而且鼓舞了内蒙古地区各民族的抗日豪情。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民族干部在这里得到了实践的历练和培养。今天各民族团结进步,和睦相处的大好局面都应该与大青山的红色火种有关。走进大青山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武川县,“革命老区人民欢迎您”的县门横标雄伟耀眼。老区人民发扬吃苦耐劳、勇敢献身的“老区”精神,正在进行新一次的“绿色革命”——退耕还林还草,封围转移,保护生态,建设秀美山川;并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中国的马铃薯基地。现在,我们沿过去游击队伏击日寇的山区公路进山,过去的战场现在已经是宽畅的一等级柏油公路,两边过去光秃秃的山坡现

在已草木繁茂。从20XX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老区人民以“暂时牺牲收入,增加、换取长远山川秀美”的奉献精神进行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态移民。他们少养羊、少种地、多种树、多种草,发展生态种植业和养殖业。目前,全县60%的耕地已退出来种草、种树。武川现在是中国第一大无公害绿色马铃薯基地。今年全县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达66万亩,产量达8亿公斤。“塞外高原”牌的无公害马铃薯畅销全国大中型城市的超市、批发市场。武川还是保健粮种莜麦(裸燕麦)的主要产地之一。〔建立根据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于8月下旬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扩大会议,确定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争担负起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随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15、120、129三个师。其中120师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14日,毛泽东给在晋西北的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发出电报:在平绥铁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甚关重要,请你们迅即考虑此事。于是贺龙同志认真地调查了大青山区的情况。当时曾有人说“山西是八路军的根据地,吕梁山、太行山如人之双臂,紧揽中原,而阴山如人之颈背”,真是一语中的。根据党中央、毛主席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将军与孤女》拓展知识 沙飞照片背后的故事 冀教版

沙飞照片背后的故事 —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美穗子 1940年8月八路军发起大规模破袭战,即百团大战。 沙飞跟杨成武部队过滹沱河去井陉煤矿,这时山洪爆发,水流速很大,沙飞与战士们一样,拉着绳子过河,有的战士被冲走了,当时沙飞身上带的唯一东西就是照相机。 他拍摄了我军攻占井陉、彻底破坏煤矿设施的照片。 沙飞的学生冀连波回忆:我们赶到军区前线指挥部,正逢聂荣臻准备将三团在东王舍车站解救的两个日本小女孩,派人送还敌方,沙飞正在拍摄,拍了一二十张。当时围观群众多,他叫我维持秩序,免得影响拍照。他对我说,这些照片现实可能没有什么作用,也不是完全没用,几十年后发到日本,可能会发生作用。作为一个记者,能预料到他的作品在几十年后起作用,没有政治头脑、政治眼光是不行的。 抗敌报1940年 9月14日4版发表署名晋察冀社通讯稿文章《老乡,把这两个日本女娃娃送到敌人那里去!》。经过多方了解、考证,我确定此文章是沙飞写的。 1941年6月沙飞拍摄的“将军与幼儿”组照,2幅发表在《解放画刊》第2号,这是沙飞任科长的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摄影科供稿、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编辑的日文版画报。 1942年沙飞任主任(社长)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发表了“将军与幼儿”组照及聂荣臻给石家庄日本驻华北派遣军司令的信。当年,日方曾用中文回信给聂荣臻:收到送来的小孩,对贵军人道主义精神非常感谢,将来和平后见面,定向你们致谢。回信没发表。 1947年1月晋察冀画报社摄影工作者在河北阜平县城南庄村举行经验交流会上,沙飞介绍摄影采访经验时谈到:“部队进入井陉城时,敌人大部全跑掉了,我们战士在进行搜查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遗落在这里的敌人的小孩子。战士们便把这孩子直接送到了我们的军事首长聂司令员那里。在我们撤出井陉之前,聂司令员亲自写了一封信,嘱咐一位老乡把日本孩子妥善地交给敌人。我们的战士在与敌人作战时是多么英勇,对敌人的仇恨是多么深啊!可是对敌人丢掉的一个小孩子却是宽大为怀的。这是一件大事,从这里可以具体地说明我们人民军队从战士到首长都明确俘虏政策,具有革命的仁慈。也说明了我们军队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作战序列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作战序列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序列 1937年底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 军政干校 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辖第1 、2、 3 大队) 第2军分区兼第2支队(辖第4、 5 、6 大队) 第3军分区兼第4支队(辖第10 、11 、12 大队) 第4军分区兼第3支队(辖第7、 8、 9 大队) 第5支队人民自卫军(辖第1 、2、 3 团,特务团,第58支队)河北游击军(辖1 2 3师,第1 、2、 3 、4、5 、6 、7 、8、 9 、 10、 11 、12路,小8路,河北民军,游击第1师,第22、 23、 24团,军政干部学校)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序列 1938年秋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 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辖第1 、2、 3 团) 第2军分区兼第2支队(辖第4、 5 、6 大队) 第3军分区兼第4支队(辖第10 、11、 12 大队) 第4军分区兼第3支队(辖第7、 8、 9 大队) 独立第1旅 晋察冀游击军 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 第7支队兼第1军分区(辖第19、20、21大队,独立第2团)第8支队兼第2军分区(辖第22、23、24大队) 第9支队兼第3军分区(辖第25、26、27大队) 第10支队兼第4军分区(辖第28、29、30大队、特务团,独立第 1、2、12、13、14团) 独立第1支队兼第5军分区(辖第1、2、3、4大队,游击第1、2、 3团) 独立第2支队(辖第1、2大队) 独立第3支队(辖第1、2、3大队) 独立第4支队(辖第1、2、3大队) 独立第5支队(辖第1、2大队) 回民总队 挺进支队 民众抗日自卫队 津南自卫队 八路军第4纵队 第11支队(辖第31、32、33大队) 第12支队(辖第34、36大队,骑兵大队) 陈支队 包支队 单支队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序列 1939年冬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

简析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土地政策

简析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土地政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抗战时期,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晋察冀边区实行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本文利用搜集到的一些史料,经过爬梳剔抉、分析筛选,就晋察冀边区土地政策贯彻实施的现实背景、具体过程、社会效果和历史经验等四个方面略陈管见,并拟刊诸枣梨,以求教于方家同好。 一、土地政策贯彻实施的现实背景 抗战之前,晋察冀边区的农村形势是,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租佃关系依旧是封建土地制度下的一种基本剥削关系和主要社会经济关系,造成了佃户朝不保夕的艰困生活,地主和佃农的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据对北岳区28个县中的88个村庄的调查表明,当时占农村人口总数%的贫农、雇农,每户占有土地只有亩;占%的富农,每户平均占有土地27亩;而仅占人口总数%的地主,每户平均占有土地则在97亩以上。由于土地占有高度集中,分配极不合理,广大无

地和少地的农民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向地主租佃,其租额一般占总收获量的50% -70%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种高额地租使地主占有了佃农的大部或全部剩余劳动,有时甚至包括佃农的部分必要劳动。这只是正租,还有“背租’川杂租’川小租”等各种各样的额外榨取团。此外,还普遍存在超经济剥削,如高利贷、小斗出大斗进,佃户代地主承担差役、赋税等。同时,在有些地区,地租剥削与封建性高利贷剥削如同孪生兄弟,形影不离地纠结在一起,对贫苦农民实施更为残酷的剥削,其主要形式是呈日益增长趋势的预租制和押租制。预租是佃农预先交纳钱粮作为地租。有时佃农为了得到土地的佃种权,不得不预交相当于一年或几年地租额的保证金作为押租。随着押租额的不断增长和押租率的持续升高,押租的性质也由最初的地租保证蜕变为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高利贷剥削,以至于成为地主对佃农任意役使的工具和把柄、敲诈勒索的本钱和手段。押租佃户为了交付高额押租,在被迫缩减生产和生活费用的同时,往往要向地主借高利贷,进而使自己在租佃关系上又套上了一副借贷关系的枷锁。 在这里,高利贷作为超经济剥削的一种主要形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了农民贫困的加剧。

《白洋淀纪事》名著导读

一、作品简介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曾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包括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通讯等,其中共收录短篇作品近百篇,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文章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生活见长,颇有诗意。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的生活情景。 其中《荷花淀》《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最负盛名。这两篇小说以白洋淀为背景,讲述了冀中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作品没有正面表现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着力写出民族的正气和抗日军民坚毅不屈的精神。此外,《山地回忆》《正月》等篇,描述了根据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真实再现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表现了普通劳动者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明大义、识大体的宽广胸襟和乐观、健康、纯洁的品性。《走出以后》里的王振中,出走前被封建婚姻羁绊在一个顽固落后的家庭里,出走后则在短时间内变成了另一个人,洗去了愁闷,面颊红润,举止大方,充分展示出了解放区人民思想境界的提升和价值观念的巨变。《吴召儿》中的吴召儿,热情爽朗,坚定乐观,时代气息强烈。这部作品显示了作家成熟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二、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代表作家。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孙犁早年在保定育德中学读书期间开始在校刊《育德月刊》上发表文学习作。1933年高中毕业后到北平,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校当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的小学校教书,白洋淀一带人民的生活给他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回忆,几十年来“白洋淀题材”一直贯穿于他的文学创作。 1937年冬参加抗日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及《冀中导报》副刊发表论文。1939年调晋察冀通讯社,编辑晋察冀最早的文艺刊物之一《文艺通讯》,并编写出版了《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担任编辑和教员。1941年在冀中区编辑《冀中一日》时曾写过一本辅导文学青年的基础文艺理论小册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即后来的《文艺学习》,在辅导青年写作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 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他的小说熔写景和抒情于一炉,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其中,《荷花淀》《芦花荡》分别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一、之二”。1976 年

中共晋察冀边委目前施政纲领

中共晋察冀边委目前施政纲领 (一九四0年八月三十日公布) 为巩固与发展晋察冀边区,坚扔敌后抗战,为根据本党中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计、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及国民政府抗战建 国纲领与边区实际情形,提出目前施政纲领,愿与边区各党各派 各界各族同胞共同实行之。 (一)亲密国共合作,坚持团结抗战,坚决保卫与发展边区,肃清一切破坏团结抗战破坏边区的特务、奸细、托匪、妥协投降派。 (二)摧毁敌伪政权,没收日本帝国主义的财产充作对日战费。 (三)扩大边区人民子弟兵,充分保障其给养和经常的人员。瓦解敌伪军,争取伪军反正,优待敌军俘虏。 (四)实行全民武装自卫,广泛武装人民,开展群众游击战争,并逐渐实现义务兵役制。 (五)澈底完成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各级民意机关及政府机构,在民意机关和政府人员中,争取并保证共产党员占三分之 一,其他抗口党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占三分之二,边区一切人民只 要不投降、不反共,均可参加政府工作。 (六)一切抗日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出版、信仰及居住自由,非依政府法令及法定手续,任何机关团体或个人均不得给 人以逮捕、禁闭、游街及任何侮辱人格,名誉之行为,以保障人权。 (七)保障一切抗日人民的财产所有权,人民除每年缴纳一 次统一累进税,及对外贸易时之出入口税外,任何机关团体不得 另以任何名目勒索或罚款;在减租减息后,佃户须依约纳租; 债户须依约偿付租息,一切契约之缔结,均须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均有依法解约之权。 (八)实行有免征点和累进最高率的统一累进税(以粮租钱 三种形式缴纳),整理出口税或征田赋,废除其他一切捐税,非经边区参议会通过,政府不得增加任何捐税。整理财政,建立严格 经济制度,肃清贪污浪费。 (九)肃清境内敌寇伪币,巩固边币,维护法币,平衡边币流通,健全边区银行机构,活跃边区金融,严格统制外汇。 (十)发展农业,积极垦荒,防止新荒,扩大耕地面积,保护并繁殖耕畜,改良种子、肥料、农具等农业生产技术,有计划的开并、开渠、修堤、改良土壤。发展军事工业及公营矿业、制造业 和手工业,奖励合作社与私人工业,争取工业之自给自足,杜绝 日货。发展森林、牧畜业及家庭副业。发展商业,保证境内正当 贸易之自由,严格管理对外贸易,禁止必需品出境,及非必需品 入境,取缔奸商,反对投机操纵,调节粮食和物价。

中国摄影艺术

中国摄影艺术 摄影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主要通过照相机和感光材料(或感光元件)完成静止的二维空间画面捕捉,以具体、直观的瞬间形象,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 一、早期中国摄影(1900—1949) 1、摄影进入中国 摄影术诞生于1839年,以法国科学家达盖尔的银版法摄影术为标志,揭开了人类观察世界和记录世界的全新模式,从而为人类史的纪录提供了无可匹敌的视觉范本。摄影术很快在世界各地迅速普及,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然而摄影在中国闭关自守的格局背景下,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后来的清朝统治者曾经这样认定摄影:奇技淫巧,坏人心术。从而以封建主义的仇视立场,拒摄影于国门之外。 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在中国境内的摄影,主要是一些国外的摄影师对中国的记录。最早对中国城市投以关注并且被认为是第一位到过中国的西方摄影记者是费利斯·A.比托。他出生于威尼斯,后来加入英国国籍。1860年,他以摄影记者的身份在中国旅行,并且报道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战役后期的主要事件,记录了北京附近皇家颐和园的破坏和对天津的占领。 美国摄影师约翰·汤姆森也是最早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画面传播到西方的摄影家,并且收获颇丰。1873年到1874年,汤姆森出版了《图说中国和它的人民》一书,200幅胶版印刷的照片和说明文字,

是他近5年的辛勤结果。他的足迹遍及大陆内地和香港、台湾,除了人物肖像和场景外,还有很多世俗的生活场景,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艺术的萌芽 中国自己的摄影艺术萌芽和发展,始于20世纪初期。当时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为慈禧太后拍摄“御照”的年轻摄影师勋龄。勋龄为东三省满族人,曾随父亲到摄影的诞生地法国学习陆军,酷爱摄影。1903年回国后,带回全套摄影器具,任慈禧的摄影师。在1903年入宫到1905年离去的两年间,为慈禧及其宫眷拍摄了大量照片,并流入民间。这时候的清朝政府已经一改对摄影的敌视态度,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促成了摄影在中国的普及。“西法造像”不仅在中国的城市成为一种新兴行业,以商业为目的的流动摄影师在穷乡僻壤也时有所见。 摄影在中国不断普及发展,逐渐由一门科学演变为人们公认的艺术样式。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一次南洋劝业会上,通过评选,湖北钟大声和天津刘治平拍摄的照片获得银牌奖,杭州二我轩照相馆选送的《杭州西湖各景》照片一册,经评审并由“皇帝钦定”为金牌奖。这一时期中国摄影发展的主流是工艺与商业相结合,与欧洲19世纪50年代摄影的发展特点相似,尽管晚了半个多世纪。同时,这些“师夷之技”的中国摄影师,比起到中国猎奇的外国摄影师来说,他们所留下的作品和表现出来的才华,并不逊色。 辛亥革命前后,由于风起云涌的战争背景,中国摄影回应科学与民主的呼声,在报道摄影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具有进步思想和敏锐

参观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06月30日,我行机关党委组织优秀党员和新党员到革命圣地保定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这次参观学习收获很大,开了眼界,长了知识。时间虽短,但受教育甚深,终生难忘,受益非浅。她使我重温了边区军民抗日斗争的光辉历史,深切缅怀了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过了一次十分有意义的组织生活。通过参观学习,深深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无数的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时也增强了我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并要以实实在在地行动,为建行的金融业务改革和发展,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进入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首先看到的是在晋察冀边区军民抗日斗争中具有代表的立体群雕,它告诉我们在聂荣臻和彭真等同志领导下,创建的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里涌现出了无数英雄儿女;在八年的抗战中,英勇的边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日寇展开了殊死的斗争,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荡气回肠的慷慨壮歌。边区军民创造的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麻雀战等一系列游击战法,打得敌人魂飞魄散。在艰苦的抗日斗争中,锻造了狼牙山五壮士、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子弟兵母亲戎冠秀、人民的好干部周建屏等一个个永垂史册的英雄人物。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敢于战斗、不怕牺牲、奋勇向前的伟大精神。同时,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作为统一战线实验区和先导区,积极推进统一战线工作,加强抗日民主建设,努力发展边区经济,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为夺取全国抗战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60多年过去了,我们一定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风范和伟大艰辛的革命精神,提升时代责任感和求实精神,始终围绕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继承晋察冀边区的革命传统,学习边区人民的革命精神,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扎实工作、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革命前辈的新业绩,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共产党员肩负的历史使命,紧密结合建设银行实际,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建设银行的各项业务健康稳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张垣印记」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

「张垣印记」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 张垣印记1942年2月12日,平西军分区成立。编者按平西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平地区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包括当时宛平(今北京市丰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各一部)、房山、涞水大部、昌平、良乡(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及其附近)、涿鹿、涿县(今涿州市)、蔚县、宣化、怀来等县一部,1100余村,人口约30万。在党的领导下,平西抗日根据地成为插在华北敌后的一把尖刀。今天向大家介绍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临时河北省委就指示中共宛平县委,发动游击战争。8月下旬,成立“国民抗日军”,聚集在平西斋堂一带支援抗战,并逐渐形成了统一战线。12月,“国民抗日军”到阜平进行整训,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5支队,司令员赵同、副司令员高鹏。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成立。3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八路军第6支队)挺进平西,在中共地下组织配合下,接连攻克矾山堡、桃花堡、金水口、门头沟等据点,收复昌平、涿县、涞水、良乡等县城,解放了平北以西10万余人的地区,建立了以斋堂为中心的4个联合县的抗日政府和党委,平西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5月,根据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命令,活动在晋西北的八路军一

二〇师宋时轮支队奉命到平西与邓华支队会和,组成八路军第4纵队,下辖第11支队、第12支队、独立营、骑兵大队,计5000余人,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6月8日,第4纵队从斋堂出发,参加了冀东抗日大暴动,在日军的强力围剿下,于10月26日撤回平西斋堂一带。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1939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冀热察(热察,即热河、察哈尔,今分属河北、辽宁、山西、内蒙古)挺进军和中共冀热察区委,担负继续开辟平西(包括察南)、平北(包括察东、察北)、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任务。2月7日,由第四纵队和冀东抗日武装正式组成冀热察挺进军,归晋察冀军区领导,萧克任司令员,程世才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统一领导平西、平北、冀东的武装斗争。4月,挺进军遵照八路军总部关于暂停进军冀东的指示,分兵两路开辟新区:一路东出永定河以北地区;一路南进涞水、房山、涿县(今涿州)平原,部队发展到1.2万余人。9月,冀热察军政委员会提出“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发展平北”的方针。11月,挺进军按照晋察冀军区的计划进行整编,各主力团和部分地方游击队,进行了近3个月的政治、军事训练,战斗力进一步提高。11支队31、32、33大队和房涞涿游击支队合编为第6团,老3团编为第7团;12支队两个大队和骑兵大队、平西游击队的一部分合编为第9团;原以合编的抗日先锋队和冀东抗日联军和平西游击队的另一部分编为

如何评价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网太原8月28日电(王建白鸿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日前,围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网山西频道专访了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办公室副巡视员杨玉堂。 杨玉堂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不仅提供了在敌后山岳地带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坚持抗战的先例(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区),而且提供了在敌后平原地带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坚持抗战的先例(冀中区),标志着中共中央、毛泽东关于在敌后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和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理论和决策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它的创立和发展,打开了华北抗战的新局面,对于敌后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敌后抗日战场的形成起了促进的作用,给全国人民指明了坚持持久抗战的正确道路。不仅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战略作用,而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也具有首创的意义。聂荣臻曾指出“这在全中国及全人类的历史上都是开辟新纪元的最光辉的一页。”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华北抗战的堡垒”之一,是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又是联系华北、东北、华中根据地的枢纽。它牵制、抗击和消灭了日本法西斯的大量兵力,对于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八年抗战,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经常牵制和抗击着1/3到1/2的华北日军和1/2左右的华北伪军及部分伪蒙军、伪满军、关东军。边区军民与敌人共作战3.2万多次,粉碎敌人千人以上、1 0万人以下的大“扫荡’’110多次,消灭日伪军35.1万多人。在

军事上、战略上与晋绥、晋冀豫、冀南、冀鲁豫、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及东北抗日,联军相互支持,形成对日伪军的犬牙交错的包围形势,使之深陷敌后人民游击战争的泥潭。这不仅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而且使日本法西斯无法抽兵北攻苏联,也不得不推迟向南进攻美英的时间。 杨玉堂说,我们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在华北敌后最早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权即边区行政委员会,提供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形式的典型和经验。同时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制度实施较早的地区,建立了敌后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政权,即新民主主义政权,让基本群众在政权中占了绝对优势,又团结了抗日的地主、富农和各阶层人士。把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模型”具体地、科学地体现出来,改造了旧社会,创造了一个新社会,使全中国人民看到了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光辉前景,对于促进全国政治的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华北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工商业发达,日本侵略者企图掠夺华北的战略物资,以挽救其经济困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非常重视财政经济建设,与敌人开展货币斗争、粮食斗争和市场、物资的争夺战,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以棉花为例,战前河北的棉花供给日本占很大的数字,而1940年日本从华北掠夺的棉花不及战前的1/3。边区财政经济建设和全面对敌经济斗争的胜利,有力地支持了边区军民的持久抗战,使日本侵略者掠夺华北、“以战养战”和变华北为大东亚战争“兵站基地”的计划遭到沉重的打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