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语文 说木叶——语言的暗示性教学设计

高二年级语文      说木叶——语言的暗示性教学设计
高二年级语文      说木叶——语言的暗示性教学设计

说木叶——语言的暗示性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文章并划分段落并确定观点;

2.分析“木叶”、“落叶”、“树叶”、“黄叶”的区别

3.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并应用于课外诗歌鉴赏。

(二)知识简介:

解题:本文是一篇文化随笔。“说”属于议论文体。“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就古诗中的“木叶形象”进行分析说理。

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大教授。在唐诗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等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字音】

袅袅()招徕()皎皎()

灼灼()柳恽()寒砧()

征戍()庾信()涔阳()

言筌()窸窣()冉冉()

翩翩()亭皋()万应锭()

(三)课文脉络梳理:

浏览课文,圈画重点,找出每段大意:

1.自从屈原开始,。

2.“木叶”就是“树叶”,古代诗歌中有的用“树”,有的用“叶”,但用

3.“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

4.说明“木”的。

5.说明“木”。

6.说明“木”的。

7.说明“木叶”与“树叶”。(四)发现问题,研究讨论,解决问题:

1.文中“树”和“木”各有什么特点?能引发人怎样的联想?含有怎样的感情?

2.文章分析“树叶”、“木叶”、“落叶”和“黄叶”时,分别引用了以下诗句,试着从原文中找到这些诗句中的“叶子”给人什么不同的感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何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树叶:

木叶:

落叶:

黄叶:

(五)探究阅读

语言有概念的意义,也有潜在的意义。中国诗具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暗示性特征。能够引起联想,试举例(诗歌)说明。(月、梅、鸟、雨、鸿雁、梧桐、杜鹃、)

(五)完成表格,吃透文章:

如何做到教学设计有效性

如何做到教学设计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使课堂教学有效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功在课前,效在课上 (一)抓住备课,满盘皆活 1.备课质量影响课堂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向40分钟要质量。而上好课,首要是备好课,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正所谓抓住备课,满盘皆活。所以应在备课、优化课堂设计上下苦功,课前勤一点,课上“懒”一点,总体上会用较少的劳动投入取得较大的教学效果。 2.备课是专业成长之桥 备课中,教学设计能力既是一种综合教学能力,又是一种创新能力,它在教学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备课是一种学习、提升和修炼的过程,是一种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抒发情感的过程,它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去打造。 (二)备课做到“二备” 1.研读教材 备课除按常规要求之外,在备知识时,要抓住三点,即新知识点,新旧知识连接点、创新点。这三“点”,在备课时要有预见、有对策。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验证、修改、总结和积累。长此以往,备课就会越来越细、越来越精,心中越有数,上课时就能做到轻车熟路。研读教材不可简单地泛泛而读,应边读、边想、边画、边问、边记,把读、想、画、问结合起来。钻研揭示语和旁注,它既是帮助我们正确使用教材、突出重点、发散难点的教法指导,又是启发学生分析思考掌握知识要领的学法指导。 2.超越文本 使用好教参:课程标准、教材、教参是教学中的三件法宝,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借鉴好报刊:各具特色的教学报刊很多,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资料的可读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很强,是我们备课和业务进修的“活水”。活用好经验,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大都是来自于教学一线,不仅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更主要是这些经验针对

高二语文说木叶练习题

《说“木叶”》练习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说shuō说服学说游说著书立说 B.省xǐng省亲省悟反省不省人事 C.行xíng行书行家品行各行各业 D.角jué角色角力角逐角弓反张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中流砥柱开诚布公责无旁贷风驰电掣 B.刚正不阿殒身不恤虎据龙盘哗众取宠 C.滔天罪行惩前毙后精益求精趋之若鹜

D.身体力行融汇贯通语无伦次如法泡制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 (2)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______。 (3)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______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______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A.启发缘故显然洗练 B.启示原因显然洗练 C.启发原因明显简练 D.启示缘故明显简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

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望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

说木叶优秀教案

说木叶优秀教案 我们要学会在唯美的文字中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语文课文《说木叶》优秀教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说木叶教案一 教学目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导入: 各位同学,有个成语叫"一字千金"。对我而言,第一次领略到一个字的分量,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作文评析课上。当时我对自己的文章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赏。记得老师进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有一篇文章,我就冲它用了一个字,我给它打95分。打这样的高分,对我来说,是极为难得的。"同学都充满了好奇,老师接着说"这个字就是一个悟字。我们的同学都说我学到了,我明白了,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而这位同学却用了一个悟字,难能可贵。"这篇文章不是我的,在羡慕的同时,一个字在文章中的分量就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上。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 (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

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及评课稿

《Unit 9 Lesson 2 Staying Healthy》教学设计 上课教师柴侠指导教师李海军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话题涉及的是保持健康,也是新课标中要求初中生重点掌握的重要功能话题之一。本课是阅读理解课. 它承上启下. 在上一课听说基础上, 进一步通过阅读的方式来深入理解与保持健康相关的语言知识,同时为下一课的语法知识讲解奠定基础即语法讲解要融入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本课语法涉及使动词let, have, make和help的用法。它是中考考查重点语言知识之一。 二、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本节课之前,他们已经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有关有规律运动和健康饮食的知识。但是对如何保持健康还不是很了解。所以抓住这一特点,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情引趣。将学生带入探索求知的学习场。 2.初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已经凸显并且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英语课更具有开放性。 三、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实物配合个人动作演示和一组图片激情引趣导入新课。接下来学生们进行读前讨论(根据一组图片)。在学生对本篇课文有个初步了解之后,马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章。锻炼学生的查读能力以及快速抓住大意的能力。然后细读文章回答表格,进行课文的细节处理。最后是能力的生成部分。给学生们一个话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并选出一名代表谈谈他们关于保持健康的想法。最后写一篇有关健康的小短文,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大意,初步掌握有关健康的部分信息,并能够就健康话题进行积极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确立“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英语课更具开放性。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要想保持健康就必须有规律地运动和健康饮食,同时要培养健康的爱好。健康是一种美。健康比财富更重要(Wealth is better than health.)。 2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能用相关句型如:help/make/have sb do sth等就健康话题进行语言交际。 ②难点:能熟练地运用相关句型就健康话题展开讨论,并且通过观察后,能够归纳出 help/make/have sb do sth等句型的用法。 3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细读―迁移”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英语课堂。 4学法指导 ①认真做好预习工作,帮助学生将简单问题置于课堂前解决。 ②在课堂上能自觉与同学对话,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充分调动脑、口、手、耳等各大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说到教学设计,更容易想到的是每天都要写的教案。我认为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在熟识整个知识脉络、了解班级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对某个知识或某系列知识做出相对目标的分析及教学过程的策划。教学的有效性,可能更是众说纷纭。有的教师觉得学生掌握了知识要点,会解相应的题,就算是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在此导向之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会偏向于搭桥、引渡。目标直指学会某个知识。我觉得,教学的有效性,更要从教学是否带动孩子对数学产生了探索的兴趣,是否积极去探寻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是否主动应用新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并产生更多的联想,是否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周围人、事、物的发展。在此认识之上,要使教学达到这些有效性,教学设计必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设计之前,教师必须了解所要教授知识的生成及发展趋势 教材的编排,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以动态生长的姿态呈现的。教师只有充分的认识到了知识的这个特点,才有可能保证制定出科学的知识目标,才能保证对教学过程的策划由近及远,也才能保证教学设计对学生来说是有效多于有用。每次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都喜欢认真的看教师用书,也会找很多资料放在案头。周围的同事经常取笑我写个教案象是在搞大制作,弄出来的东西其实就那么简单的几句话。我总是会说“磨刀,懂吗?”在他们羡慕我跟学生都轻松地时候,我就会故做神气道:“我是从很远的地方走来的……”。只有了解了知识,才能谈得上对教学知识过程的的设计。 二、教学设计要设计出“空间” 首先,要设计出学生可以自主活动的空间。任何一个知识,不管课堂上教师引导的有多么精彩,学生表现的是多么积极。但是,如果缺少了学生可以自觉活动的空间,我觉得那样的课堂即便是有效的,学生也始终是被动的,学生的积极与精彩都是被设计了的,缺少了生命力。曾经在上乘法的意义那节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张画着用小木棍拼成的四个长方形。然后让学生提出想问的数学问题。“这里一共有几个长方形?”“这几个长方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木棍?”待孩子们说出自己的问题后,我们一起一一进行解决。接着,我针对孩子们的加法算式说出了自己简便快速的算法:1×4=4与4×4=16。孩子们见到了好好奇啊,都说:“那是怎么回事?”对于孩子们的表现,我并没有急于进行下面的教授。我教他们拿出学具——小木棍(开学时就自己从家里准备好了的)。然后说:“你们也可以与同桌合作,摆出喜欢的图形,提出问题,然后看能不能也像老师一样用乘法解决。”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察摆啊,说啊,投入到了积极探讨的过程中。相信大家都有了差不多结果的时候,我让想发表意见的孩子说了自己的心得。很多孩子都发现了乘法意义之所在。这个时候,我还是没有急于给知识下结论,我继续说:“再摆摆吧,看能不能把你的同桌难倒,让他写不出乘法算式,只能写出加法算式”。孩子们继续摆。这个时候,孩子自己出彩了:有个孩子给他的同桌摆出了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并神气的问道“一共有几根小棒,能列出乘法算式吗?”他的同桌说出了1×7=7。他有那么短时的惊讶,但

《咬文嚼字》《说木叶》《中国诗的特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咬文嚼字》《说木叶》《中国诗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石家庄实验中学李亚 教学设想:这个单元是文艺评论与随笔,专业性较强,于学生而言有些难度。学生没有这么高深的文学素养,看此类文章,费时而无所收获,犹如牛听琴音。如何让学生有所吸收,吸收什么,是我课前重点准备的。《咬文嚼字》《说“木叶”》《中国诗的特征》均涉及到一点,即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暗示性。如能将这三课合并同类项,综合起来,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暗示性,并能活学活用,则算达到了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暗示性 2、归纳三课内的古诗词 3、补充课外例子,关注诗歌的暗示意义 教学重点:诗歌的暗示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钱钟书的《谈中国诗的特征》里,说中国诗的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勾划出来。 明确:“……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即是“说不出来的话比不上说不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

不出来的话”“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 弦指妙”。 诗歌举例: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 无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 二、《说“木叶”》里也谈到了诗歌的暗示性。 请找出作者对暗示性的说明: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 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 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 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 在此。

《说木叶》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案设计 林庚 教学目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说“木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㈠导入: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 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 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 “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 有何区别呢?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 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 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 作一番探幽。(板书课题)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 称它为什么?(学生兴趣顿起,纷纷回答“树”)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树木树木,树就 是木。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 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 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 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 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 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 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 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 在表示清秋的句

《狮子和鹿》听课记录及评课_教案教学设计

《狮子和鹿》听课记录及评课 本文是关于《狮子和鹿》听课记录及评课,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鹿图,说一说鹿的角和鹿的腿是怎么样的? 2、出示课文最后一段: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两只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3、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狮子和鹿》这篇课文说起。出示课题。 二、初读 1、学生自由读,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检查读课文,指名生读,及时引正。 3、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出示了两次提示,提示一:()的鹿角()的鹿腿 提示二:鹿来到池塘边,看见自己水里的倒影,鹿非常欣赏自己(),而抱怨四条(),当狮子扑来时,鹿()帮助他死里逃生,而()却挂住树枝上,险些让他丧命。 a、指名说。 b、出示答案,学生自由练说。 三、研读 (一)研读鹿角的美 1、找到鹿角赞美自己美丽的角的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 3、把自已的角比作什么?(珊蝴)出示珊蝴图片进行对比。 4、理解“精美别致”和“匀称”,你还可以用什么词来赞美鹿角? 5、看着自己美丽的角,鹿的心情如何?那么,你能快乐地读一读这句话吗? (二)研读鹿腿的丑 1、找到描写鹿腿难看的句子。

2、出示句子。 3、鹿是怎么抱怨的呢?读鹿说的话。 4、师出示两句话: a、这四条腿太细了,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b、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这两句话哪句是正确的呢?(第二句) 5、这是鹿从语言上抱怨鹿腿的丑,鹿还从哪方面抱怨呢? 6、理解“撅”起嘴、“皱着眉”,这是从神态上描写鹿的抱怨。 7、感情朗读。 (三)鹿的认识转变 1、出示最后一段,读一读。 2、找出两对反义词:美丽(难看)送命(逃生) 师板书:鹿角美丽送命 鹿腿难看逃生 3、出示句子:就在他没精打采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 他机灵地支起耳朵。不错,正是脚步声。鹿猛一回头,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地象自己逼近。 4、课件播放狮子追赶猎物的视频,感受狮子的凶猛。 5、师读课文: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从中蹦来蹦去, 不一会儿,就把效能个猛的狮子甩在后面。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挡住了。识字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车扯,才把两只脚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这次,狮子在也没有追上。 6、你从老师刚才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生:我感受到鹿跑得非常快;生: 连凶猛的狮子都无法追上它,鹿腿真是太厉害了;生:鹿角被挂在树枝上的那一刻,我感到了紧张。)

如何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呢?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如何设计与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设计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目标的确定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方向标,学生是否达到目标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我们教师要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出发,在课标总体目标的指导下,还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细统地分析课堂教学目标,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多维、立体的动态目标。 二、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课堂上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要设计得科学、合理,避免偏离目标光图热闹而学生并无所获。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要考虑到它的目的性、趣味性,是否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三、合理利用活动材料 活动材料就是师生为了完成某个教学活动需要用到的材料。例如录音机、单词卡片、多媒体课件等等。教师选择活动材料要围绕活动目标来进行,还要看所使用的材料是否发挥了其价值和作用。 四、设计的教学活动要有层次性 教师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需先设计语言的理解活动,其次是操练与巩固活动,最后才是语言输出即交际活动。这三个层次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的基础,后一层次是前一层次的深化,学生学习是层层迈进,循序渐进的过程。 五、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如果学生主体原则得不到很好的落实,部分学生得不到教师足够的关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可能降低,慢慢就会掉队。所以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层次和需要,在安排教学程序时,充分预测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和引导。 六、适时给予评价。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高三语文《说木叶》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教案高三语文《说“木叶”》教学 设计 高三语文《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 2、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诗词句子,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教学重点: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高考导航: 1、积累文中“相去无几”“一字千里”等常考成语,纠正文中“一字千金”的错误。 2、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以及高考常见意象的含义。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走进文本,认真细致地把握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观点。 2、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3、总结并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鉴赏方法,并且尝试用这种方法去鉴赏诗歌。教学媒介:多媒体、导学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我姓卓,卓文君的”卓“,我来自广西;我的丈夫姓张,来自云南富源。” 提问请问,我刚刚这段话给大家传递了一个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我已经算得是云南人。 是的,文字具有联想意义,可以传递一些暗示性的信息,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递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二、文本探究 (一)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

提问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PPT展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提问一般来说,我们“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 (二)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 (1)“树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树”与“木”的区别。) 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 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 朗读第四段最后两句话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2)“落叶”与“木叶”

说木叶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

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指导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及评课稿道里区97中陈亚芬

Unit 5 A Food Festival Lesson 1 教 学设计 哈尔滨市第97 中学 田秀梅

Unit 5 A Food Festival Lesson 1 教学设计 设计者:田秀梅单位:哈97 中学 课题:Unit 5 A Food Festival Lesson 1 一、教材分析: EEC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是“ A Food Festival ”。本节 课属于听说课,重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本课是以“谈论不同国家的饮食”为话题展开,中心话题是谈论饮食。为了使这节课能够达到以听为主,以说为辅的目的,我将这节课根据教材内容进行了较大程度的重组和改编,通过边听边学习听力解题技巧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听力内容,并通过朗读,表演对话,自编对话,实现知识的输入与输出。通过学习,了解饮食习惯,结合听力材料,创设情境学会交际。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国家的特色食品并能掌握有关食品单词及短语。确保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使用这些词汇和短语. 2 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3 训练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视、听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三种听力方法(即泛听,选择性听及精听)来完成本课知识的学习 2 通过对话及表演培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3 使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四四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有效地进行合作探 究,将所学内容展示提升,通过反馈验收来巩固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采用情感激励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地竞争,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并学会文明就餐。 三、教学重难点:1 帮助学生掌握听力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能力 3 帮助学生完成听力练习,教会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本节课中涉及的词汇和句型来进行语 言表达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及学法 1、任务型教学方法 2、愉快式教学方法 教师:创设情景一一激发兴趣一一组织活动一一指定任务学 生:交流探究一一合作活动一一锻炼能力一一升华习惯 五、教学环节: Step 1: Lead-in Create the situation to make the Ss interested in this subject to study . (出示几组图片,让学生猜出不同的节日,导出本单元所学话题"Food festival "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木叶中的诗歌

: ” “ 《说木叶》诗句鉴赏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赏析:本诗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 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写景句渲染了黄昏时的气氛及湘君失望的心情。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3. 临江王节士歌① 陆厥 木叶下, 江波连, 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思不可裁, 复带秋风来。 秋风来已寒, 白露惊 罗纨。 节士慷慨发冲冠, 弯弓挂若木,② 长剑辣云端。 【作者】 473-499,字韩卿,吴郡(今江苏吴县附近)人。州举秀才,少傅主簿,迁行 参军。永元元年,始安王遥光反,厥父被诛,厥下狱。后有敕,感动而卒。有 集十卷, 佚。 【注释】 ①据《汉书·艺文志》,有“临江王及愁思节士歌诗”四篇,此题作《临江王 节士歌》,后人疑陆厥误合为一。然原辞已佚,无从考校。 ②若木:传说中昆仑山上的神木。 【品评】 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 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 士之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 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如此秋景, 即令人联想到楚辞《湘夫人》中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寂寥意境,又令人生发出“萧 瑟兮草木摇 落而变衰”的凄凉意绪。这般“秋思不可裁”,有如缕缕秋风袭上心来,更何 况秋露凝衣,更添 几分悲凉!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 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后三句的情调一 变为激昂。面对秋景,荆轲一流的节义之士则是另一番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秋风寒水触动了节义之 士的一腔豪情。“弯弓挂若木,长剑竦云端”二句以浪漫的笔调刻画了节义之士顶天立地的形象,展示了 他们意气风发,傲视一世的气概。此诗笔力雄肆,在齐梁时不可多见,所以梁代钟嵘说陆厥 “具识丈夫之 情状”。 4.渡河北 作者:王褒 朝代:南北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注释译文 这首诗是王褒渡河北上所写,河,指黄河。南北朝时期,河北地区,先后有几个少数民族的军 事领袖陆续建立政权,汉人认为是异族的统治。“秋风”二句,渡黄河,秋风起,落叶纷纷扬扬,好似洞 庭湖波涌起,景色好似江南。这里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常 山”二句:常山:郡名,治所今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正定县,辖境至唐县。代郡:汉代北部边郡,今河北省 蔚县东北和山西省东北部。临,靠近。亭障:当时修筑的军事防御工事。 心悲”二句:异方:异乡。陇 头歌:乐府歌曲名,属《梁鼓角横吹曲》,歌曲的内容是游子思乡。陇头歌也就是“异方乐”“薄暮”二 句:傍晚时将驱动征马,在北山拐角的地方迷失了道路。失道:迷路。山阿:山的拐角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 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 此番情景使诗人想起屈原的 名句:“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 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三四句写北渡所见之景,感 慨原本汉代的北部边塞,却成了北朝异族的工事,把深沉的历史感慨融入故国之思中。五六句写北 渡所闻。《陇头歌》是抒写思乡之情的乐府歌曲,作者正在愁惨之际,听到远方传来异国悲凉的歌 声,更觉肝肠寸断。 结尾二句用信马由缰、 茫然迷路的动作来刻画诗人心灰意懒、 怅然若失的情状, 一种惆怅绵渺的情味萦绕在画面中。这首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同时又具有苍劲悲凉的格调,表 现出南北诗风融和的特点。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优秀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本文是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二课的文艺评论,内容看似繁琐,其实结构简单,契合了论说文最基本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由“木”“树”不同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潜在的暗示性。解读这篇文章时,教者也应借助这种“潜在的力量”,通过多媒体课件,巧妙运用声、色,形,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与无形中点化学生,引导他们含英咀华,于细微处见精神,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从而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去把握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结构,,并理解木叶意象的意蕴。 2、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3、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 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2、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 教学过程与环节: 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1、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想像这句诗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不是说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明确: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漫天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 这样看来,落木就是飘落的树叶,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落叶,而用落木呢? 明确: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2、【走近作者】林庚(多媒体展示) 【学生活动】利用有关资料,对作者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进行自学了解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 袅袅 ..照浦褒扬灼灼亭皋寒砧涔阳万应锭言筌窸窣迢远柳恽. 2、【积累名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④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3、【阅读文本整体把握】

评课记录

授课教师:孙银枫 授课时间:2014年3月6日 授课地点:余姚三中高一(5)班 授课内容:《向心加速度向心力》 主持:陈海良 点评专家:鲁鹏飞 听课人员:鲁鹏飞赵仲华胡家宝褚佰荣陈海良陆娟芳潘天竹施柏迪虞挺 一、主持人发言: 陈海良:首先,让我们对孙银枫老师为大家上了一节精彩的示范课表示感谢! 今天的评课流程是:孙老师介绍教学设计的思路—互动交流—专家点评。 二、介绍教学设计的思路 孙银枫:首先感谢大家来听我的课,我针对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如何备教材、备学生与大家交流几点看法: 1、备教材 备教材要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要对整节教材的结构进行分析,明确知识的学习层次;第二次要根据学生情况判断教材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可行性。对于本节课,教材安排的是先让学生通过实验,说明物理在匀速圆周运动中有一个力指向圆心的,这个指向圆心的力就定义为向心力,然后再通过一个定性实验得出向心力大小的计算公式。但圆周运动向心力的实验结构复杂,而且精确度不高,不能直接从实验中得到计算公式。如果学生按照教材的结构进行学习,对概念的理解会模糊甚至不能理解,所以我判断教材的编写是不理想的,不利于学生学习,于是我重新调整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2、备学生 对于备学生,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备学生知识积累水平(基础),也就是充分考虑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因此我在前面平抛运动教学中就将加速度的求解公式应用到了曲线运动的分析中,在前面的教学中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另一方面,要备学生的学习能力。圆周运动加速度的推理涉及数学知识,如果班级学生数学基础较好,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导,如果班级学生数学基础不好,就可以直接引导他们用数学知识进行推导,因为这个推导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而仅仅是一个难点。圆周运动是高考的常考点,所以老师要有“高考”意识,从新课教学开始就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为高考服务。另外我还想谈谈两个观点: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1、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现象)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 索。(质疑) 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 征。(解疑) 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 举例、比较:“高树”——满树叶子、饱满 “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叶”——“木”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一致,“木叶”暗示着落叶。 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 比较分析:“树”——褐绿色,与叶接近 “木”——微黄色,干燥 举例阐述:“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 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注重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实用性、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交互作用的共同发展过程,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最基本途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必须科学的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关乎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术。教学各环节设计的合理性、实用性、有效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整体的体现出教学的意义,也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课堂涵。 一、导入和展示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阶段,一堂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节课的导入和展示.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现在我们汉语教学多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导入环节设计中常采用“图片加导语”或“图片加问题”等形式,那么在“出示的图片”中,图片怎样选择比较合理、有实用性、实效性?数量的多少怎样定呢? 案例分析:一位数学老师要讲《多边形的认识》这一节课时,他

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利用美国五角大楼的图形,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给学生传递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但看了他后面的几图我就有些茫然了,一五角大楼被撞击的图(911),一人们(911)受到惊吓四处躲避。导入是为本节课学习容服务,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与多边形有关,而与爆炸没有任何关系。偏离了本节课的要讲的容。可采用生活中常见的雨伞、钟表、多边形门、螺母等图形,图形直观学生一目了然,再配上教师简洁的导入语,学生对这节课将要学什么就心中有数了,为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做好铺垫。 教学案例二:《地震中的父与子》本课描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故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本课主题是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情;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面对灾难的顽强不屈,父亲坚韧不拔的意志。讲课老师也采用了图片导入,开始就依次出示了4关于地震的图片,给大家的感觉这节课是讲与地震有关的知识,而与本课的容、主题联系不起来。加上授课教师的导入语也都是关于地震的。我一直在思考依次出示4--5这样的图片,这样的导入语是否合理是否有效? 二、问题的设计及课堂提问 1、问题的设计:(为什么设计,解决那个教学目标) 带着问题读课文是我们汉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进行本节课教授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林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

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