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

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
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

一堂精彩的情感探究课

教师:杨丹单位:巍山县紫金中学

一、案例背景:

在国家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观看了北京十二中赵华老师的八年级上册《一身去国,山水悄然——读<小石潭记>探寻作者的思想情感》一课,受益颇深,就此教学设计作出评析:《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幽深冷寂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凄苦悲凉的心境。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是一篇难得的情景交融的佳作。赵老师根据学生生源较好,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具备一定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安排导入、深入品析、感受情感、拓展迁移等环节,用学生的质疑作为切入点,真正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形成研读成果,将探究学习落到实处。

二、案例描述:

(一)学者评价导入

苏轼曾这样来评价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盖绝妙古今矣。【设计意图】评价导入,突出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深入品析词句

*质疑探寻

环节一

出示学生质疑、依据以及“过、清”的词典意和语境意意。

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以“过清”来形容小石潭

质疑依据:文中描写了日光、游鱼、水、石、树,笔调都很明快,并不凄清。

环节二

肯定学生质疑并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寻找依据。

*追情溯源

环节一出示问题1作者在游小石潭时情感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环节二出示学生旁批、教师补批。

环节三出示问题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补充作者政治遭遇和创作背景,追溯作者情感源头。仕途

妻子难产而死,母亲染病而亡

知己获罪而殁,自身被谪而伤

板书“清”

环节四梳理作者整体情感变化。出示《囚山赋》和他人的评论。

梳理情感:

怀才不遇,寻找慰藉

寄情山水,暂时忘却

无以排遣,更加苦闷

回顾质疑——同“病”相怜

(三)、感受情感,品悟提升

环节一进一步设疑,出示问题3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情感

补充【他人评说】面对沉重的人生忧患,他希望获得超脱,但他激切孤直的心性似乎过于根深蒂固了,他对那场导致自己终身沉沦的政治悲剧始终难以忘怀,因此很难超拔出来。——袁行霈

环节二启发学生思考感悟,教师小结柳宗元寄托在山水游记中的情感。

*寄情山水以求排遣

*渴望“得遇”执着追求

(板书去和寻之间的虚线)

环节三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教师小结提升,推荐拓展阅读材料。

(四)、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1、学法总结——小结学习成果

善于思考学会质疑

运用探源、寻因等方法结合文本深入品读。

2、作业布置——升华已有感悟

“去国投荒误流年,满目山水皆悄然”。运用本节课所学探寻作者思想情感的方法,自学柳宗元《永州八记》。

【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有意识培养探寻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三、案例分析:

我认为赵老师所设计的这节课,探究柳宗元情感教学路线是非常清晰的,教学重点突出。教师由学生的质疑启发学生深入探究作者的情感变化,之后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感悟“境由心生”的内涵,思考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紧接着进一步追问,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者山水游记的情感特点,将探究学习落到实处学会质疑,借助文本、工具书解决疑惑,知人论世,学会深入探寻作者情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认为赵老师的本节课存在以下优点:(一)鼓励学生积极质疑

本课教学中赵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质疑寻据,展示交流,又通过质疑引发学生的探讨,使学生真正深入到学习当中。比如学生质疑: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以“过清”来形容小石潭而且还提出质

疑依据:文中描写了日光、游鱼、水、石、树,笔调都很明快,并不凄清。教师先肯定学生质疑并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寻找依据。接着追情溯源。到后面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即情感由乐变忧。最后进一步设疑,出示问题3: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情感并补充袁行霈对柳宗元评价。本课赵老师以学生质疑作为切入点,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智慧火花,学生积极思考纷纷发言,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小论文”展示也是本课一大亮点

对描写游鱼特点句子解读中,刘腾同学的解读;学生解读过程中的学生旁批:从“隔”可以看出小石潭非常隐蔽,作者是特意寻它而去的;以及教师要求结合前面的分析结合柳宗元的遭遇给第四段写一段内心独白,写好后分享展示;最后写《学习本文后的收获》,教师要求把说不尽的话,感受不完的情感写出来。学生在解读过程中,通过分析探究,展现了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及时给予了点评。并且这样设计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把读写结合起来,读中悟写,以读带写,把阅读教学和作文紧密结合起来。

(三)通过朗读感悟作者的情感。

在品味小石潭过程中,教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愉悦心情。当学生读到描写游鱼的句子时,赵老师提醒学生“请把鱼的活泼读出来”,“很有味道”,“请再读出节奏,鱼儿的自由自在活泼的特点”,“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的朗读,一定要读出作者快乐之感”。赵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

情感变化,走进了小石谭,走进了柳宗元的内心。

(四)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作用

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学课文的能力,在经验中也具备了写作方面的一些知识,例如“动态描写、静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景抒情”等。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给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和概括,从不包办代替。要概括日光、游鱼、潭水、石、树的特点时,赵老师让学生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概括其特点。当有学生说“阳光普照,明亮”时教师引导“明亮一词可以换成其他词语吗”当描绘游鱼状态时,学生回答“活泼”教师积极引导“还有要补充吗”学生:“随心所欲”“动静结合”“衬托出水清”……教师让学生旁批,写下自己的见解。通过旁批展示,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将知识内化、吸收。

(五)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诗人的情感这个过程中,赵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体会概括小石潭的石、水、鱼的特点并想象画面,指导学生在阅读指定部分课文时体会此时作者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然后,教师酝酿感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坐在潭边环顾四周时,所见景物的特点,进而领悟作者这时的凄凉悲苦的心境。一前一后的乐忧变化,是全文的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质疑,经过“走进作者”这个环节,解决疑惑,理清作者情感变化,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将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语文课堂展示的应是是学生的魅力和风采。教学中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多质疑探究,多练笔,多读。而且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还要注意重难点的突破等,从而让学生得到健康发展。

2018年3月27日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游历永州,寄情山水,写下《永州八记》。这组山水游记,艺术成就很高。《小石潭记》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在《小石潭记》中,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寄托了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本文有如下特点:(1)构思新巧,结构严谨。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3)抓住特征,细致描绘。这篇游记描绘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4)语言简洁、生动。如“皆若空游无所依”,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动静结合,显出鱼的活泼。 教学取向 作为一篇文言文,《小石潭记》有诸多的教学价值。本教案紧紧

扣住文言文的“文、言并重”的教学特点,落实好字词的积累学习和熟读熟背。除此之外,主要还有如下两个教学取向。 一是对重点词句的品析。本教案采撷文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进行细致品析,通过“欣赏一处”“质疑一点”“省略一词”“讨论一回”“置换一句”“朗读一次”等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充分体会到作者细致的观察角度、精妙的描写手法,充分感受到作者贬居生活中的悲凉和凄怆。同时通过分析与拓展,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侧面描写手法与动静结合的手法。 二是对作者柳宗元的解读。柳宗元是个凡人,面对美景,他忘情于山水,得一时快乐;面对“过清”之景色,触发了他对自己凄苦境遇的感慨,不免忧从境来,怨从心来,于是不顾他人感受,“乃记之而去”,如此大起大落的情绪,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胸襟相比,略逊一筹。在贬谪期间,柳宗元饱受磨难,但他没有屈服于命运,没有停止过抗争,他凭借自己的勤奋与努力,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对作者的这些解读力避概念化,力求让学生对作者的理解源于文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生动细致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26《小石潭记》原文、注释、译文和赏析

小石潭记 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小石潭记》注释、译文和赏析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注释 [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2]篁竹:竹林。 [3]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朗读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今天我们就去接近一下将生命融于山水间,将真情寓于文字中的伟大文学家柳宗元,欣赏一篇他的“性命文章”《小石潭记》。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初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2、再读文章,做到有板有眼,疏通字义。 3、三读文章,初步感悟:读出轻重、缓急、抑扬、连段,配音诵读。 三、深入文本,体验情感 1、梳理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感受美景; ⑴为了更好地欣赏小石潭,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柳宗元创作小石潭记时的感受,出示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清泉,……” ⑵找出文中描写幽树好石清泉的语句,重点品味: 幽树:“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好石:“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清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体验作者的情感:“乐”。 ⑴出示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清泉,暂得一笑,……”感受柳宗元的心境,朗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⑵提问:从哪些语句看到了他的“暂得一笑”,? ⑶提问:“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把两处明显的“乐”去掉,你从哪些景物描写中看到了他的“乐”?(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中蕴涵的情感。) 3、体验作者的情感:“忧”。 ⑴出示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清泉,暂得一笑,已复不乐。” ⑵提问:从哪些语句看到了他的“已复不乐。”?品味: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⑴思考:那天同去的明明有柳宗元、吴武陵、龚古、柳宗玄、崔恕己、崔奉壹等六个人,他怎么会感到“寂寥无人”呢,为什么他会由“乐”到“忧”呢?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2)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2)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

小石潭记课件

小石潭记课件 篇一:《小石潭记》讲义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篇二:小石潭记说课稿——市一等奖 《小石潭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抛砖引玉,一右激起千层浪之 小石潭记”,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 设计 与反思等六个方面来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教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第一 课,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 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幽深冷寂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凄苦悲凉的 心境。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是一篇难得的情景交融的佳作。新教

材入选这篇文章, 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 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 读古代 诗 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要 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为:积累常 见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借景抒情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学习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目标为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凄苦悲凉的心境。 体会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由于本文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个别语句较难理解,我将积累文言词汇作为教学重

点。又因本文在表情达意上较为含蓄,八年级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 定难度,因此将理 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下面我说一说教法、学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情境激励法, 提问法,归纳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来实施教学。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和分析理解能力,但对学习文 言文的兴致不 很浓厚,将学生分成六组,引导学生读、讲、练、演、写、说,通 过合作学习竞赛,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学习目的。 计划用两课时完成,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下面我将具体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二是小组 合作,研读课文; 三是布置作业,拓展课文。

小石潭记教案 一等奖

教学过程 【导入课堂】 首先我们来看一幅泼墨画,如果说,让你为这幅画配一首古诗,为这幅画题款诗歌的话,你觉得最为恰当的一首诗是什么?点人来回答(《江雪》),作者是谁呢(柳宗元)?(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在这首诗里面,最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两个字是什么?(孤、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孤寂、十分冷清的背景下,有一位诗人,他独自垂钓于凄寒寂寞的江雪之中,他就是柳宗元,一位失意的文人、一张失意的面孔,还有今天的一篇失意的文章———《小石潭记》,请把书翻到195面。(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 同学们,“远在江湖砺心智,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最好的文章就出自他被贬时期。好,我们一起来领略这篇美文。我们先请几个同学来朗读这篇文章,A第一自然段、B第二自然段、C第三自然段、D第四自然段、E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这些同学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问题。(期间画简图、纠正字音、停顿、语气等等,展示PPT上的字音)好,读得很不错,接下来,我想听全班同学一起将全文读一读,好,小石潭记,柳宗元,预备齐!(简单做评价) 【梳理景物】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跋山涉水、四处云游,并且写下山水名篇。其中,写山水游记散文集大成者,首推柳宗元,而柳宗元的游记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小石潭记》,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柳宗元写此文的时候,主要抓住描绘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 (柳宗元重点描写了小石潭的水,石、鱼、树、源、岸、山、竹等四周环境)同学们,我们小组内讨论一下,小石潭的这一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呢?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告诉我?如果你们能够用一个四个字的词语告诉我的话那就太好了!(微笑)下面呢,就请大家看书,在文章中找出,凡是能够描写这些景物的语句来!然后同桌之间可以讨论思考一下: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开始!(生看书,讨论思考,师巡视指导) ①水声:如鸣佩环,把它概括一下就是清脆悦耳!这个词语非常好!清脆悦耳,把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就是隔着竹子,我就听到了水声,像玉环相撞的声音一样,我心里很开心! ②小溪:斗折蛇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什么意思?像北斗星那样! 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呢?像蛇爬行那样!潭西南而望,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蜿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潭西南而望,应该理解为——向潭的西南望去!再说一遍!(生重复) ③小石潭旁边的青树翠蔓,文中用的话是: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如果用我的话来说是青翠欲滴,藤萝摇曳!再说一下最后两个词语!青翠欲滴,藤萝摇曳yè!这个词语美不美?非常美,把这句话的意思给大家说一下!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扬!(藤wàn(蔓),在文中读青树翠(màn)蔓,当它跟“藤”连在一起的时候,我翻过词典,读“wàn”,变化一下,好吗?多音字! ④就是池底的石头呢是多姿多态的!多姿多态!挺好的!哪个句子看出来的?从排比句“为池、为屿、为堪、为岩”。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像池一样、像屿一样、像堪一样、像岩一样!前面那几句话你懂吗?“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这个同学概括出了池的特点是多姿多态,还有没有其它可以形容池的词语啊!千姿百态,怪石嶙峋! ⑤小溪的岸是参差不齐的!从“其岸势犬牙差互”看出来!“犬牙”什么意思?像狗的牙齿一样! ⑥那么小石潭的鱼有什么特点?鱼!谁来说一说?特别调皮,因为他说“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像跟游者在玩那样!顽皮可爱,活泼可爱,都可以! ⑦环境可以用文中的三个词来描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创幽邃”。“寂寥无人”的意思就是寂静寥落,空无一人。“凄神寒骨”的意思就是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悄创幽邃”就是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神寒骨”的“凄”是什么意思?我告诉大家,这个地方非常特殊,它的意思是“使……感到凄凉”,记住了吗?“寒”呢?“使……感到寒气透骨”,太了不起了。 ⑧“竹”呢,文中写竹的地方好像不多哦!如果你能概括出它的特点来的话,那你就是最聪明的孩子了!“竹”的特点就是密密麻麻,枝繁叶茂!我从“伐竹取道”看出来,说明竹子长得密密麻麻,如果不把竹子砍伐的话,就没法通过了!青翠茂密,挺好! ⑨刚才很多同学概括了这些景物的特点(指着板书),我觉得咱们还没有把“水”的特点概括尽,刚才我们只是概括了水的清脆悦耳的水声!那么水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不知道你们发现了没有?清澈见底。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水尤清冽”,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吗?其实还有一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来,但是要动脑筋。从“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属于侧面描写。 【语法简述】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该课获2014 年第八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教学能手一等奖(高青县实验中学,山东淄博256300)段岩霞/执教、整理/崔雪梅、郭莉莉/指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公元805年,一个33岁的文人,因为参加了一场政治革新而被贬出京,以戴罪之身,携带堂弟、表弟和 67岁的老母,一路风尘仆仆赶往湖南一个名叫永州的蛮荒之地,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的心头酝酿,在他的笔尖流淌;他与永州的美丽邂逅,让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新的辉煌。他就是——— 生(齐):柳宗元。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永州八记》之四———《小石潭记》。 二、诵读感受文章的基调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 (自由朗读后指名读。生倾听并订正的读音和停顿如下。) ①乃/记之/而去。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③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这里“卷”字读“quán”音吗? 生:我认为这里的“卷”是“翻卷”的意思,所以读“quán”。 师:查字典了吗? 生:没有。 书上课下注释这么说的。 生:这里“卷”是“弯曲”的意思。 师:对。 据许慎《说文解字》记载:“卷,膝曲也。”所以当“弯曲”讲时,读“quán”。现在,我们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们指出的词语、停顿以及屏幕上标红的词语。(生齐读全文。) 师: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在这篇游记中柳宗元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第1段写了篁竹、小潭、树、藤蔓。 生:第1段还写了水,写了石头———“全石以为底”。 生:第3段的“潭西南而望”写了“小溪”。 师:有没有写源头? 生:没有。 师:你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因为文中说“不可知其源”,就是说“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师:所以这里写的是“溪流”,而不是“源头”。你的判断很准确。还有哪位细心的同学来补充? 生:第4段第一行写了“竹树”———“四面竹树环合”。 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生:是空间顺序。 师:对。具体来说是怎样的空间顺序?先写了什么? 生:先写了竹,后写了潭水,然后是潭底的石头、岸边的石头,还有青树、翠蔓、鱼和溪流。我感觉是由近及远,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

小石潭记课文教学案例

小石潭记课文教学案例 小石潭记课文教学案例 一、教材依据: 本教学设计的《小石潭记》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所用版本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习了十多篇文言诗文,在八年级又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到第四个单元的文言文学习时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学生学习文言

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指导思想: 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因此本课的设计以趣味为导入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 4、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朗读竞赛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不断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最终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方法与途径目标: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进行朗读竞赛扫清字词障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重点、难点。 情感与评价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使用多媒体课件。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江西省宁都县小布中学陈远祥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幽怆的气氛,借助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编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评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顺畅地诵读课文,掌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巩固学习,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课文写景特点,揣摩借景写情的写法,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教学对象分析: 学情分析:我所任的两个班,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乐意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很重要。学法指导:

1、多形式的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势,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借景抒情的方法;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及“记”。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疏通文意,学习重点实、虚词的用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 由成语“黔驴技穷”导入。也可由“唐宋八大家”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目标(利用多媒体) 三、常识介绍(利用多媒体) 1、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 《》通过写景,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融入了优美景物之中,深刻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受,是一篇“景美情美”的优美的山水游记,值得我们好好领会。下面是的教学课堂实录,一起回顾一下吧。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的游记《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小石潭记案例分析

小石潭记案例分析 《》一文语言优美,准确,传神,结合注释,文意相应比较浅显易懂,但教学前我们还是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柳宗元及其作品“永州八记”,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熟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加强语感,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教学的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景物描写特点,把握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掌握写景角度和写景技巧,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法设想】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教学辅助工具是多媒体。 【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开放式讨论。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这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学过的诗《江雪》导入,引出唐代诗人柳宗元。 设计意图:利用已学过的柳宗元的诗导入,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情感上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有《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10 小石潭记 1.积累文言词语,重点关注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游记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3.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写的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体味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幅画,画面是一片寥廓、冷清、孤寂的冰雪之地,只有一个老翁,披着蓑衣,在那儿“钓寒江雪”,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这首诗叫《江雪》,作者是柳宗元。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在这首诗里,风景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清一片。不过当冬风过后,冰雪消融,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怎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柳宗元在此地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2.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 1.字音字形。 篁.竹(huáng)为坻.(chí)翕.忽(xī)幽邃.(suì) 犬牙差.互(cī) 佁.然(yǐ) 悄怆 ..(qiǎo chuàng) 2.古今异义词 ①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②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③潭西南 ..而望(向西南) ④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⑤其岸势犬牙 ..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2)动词作名词 如鸣.珮环(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3)意动用法 心乐.之(以……为乐) (4)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凄:使……凄寒:使……寒) 4.特殊句式 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省略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影布石上”前面省略了主语“鱼”。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止不动的样子。 目标导学三:理清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1.通过前面的字词梳理,同学们已经清除了阅读障碍,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小石潭的,写了小石潭的哪些东西。 教师示范探究:第一段写了发现小石潭,即“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又写了小潭中石头的状态,即“全石以为底……”,还写了小石潭的自然景色,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品味文章语言,探究景物特征。 4.体悟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意蕴。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品味文章写景的妙处。 2.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吗?(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对,他们八人的文章曾在唐宋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柳宗元的文章在山水游记上又略胜一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作家柳宗元写的一篇山水游记——《小石潭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学生根据预习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柳宗元。 2.老师简单总结:(多媒体出示: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为《永州八记》。著有《柳河东集》。《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三、朗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并记下在读音及停顿上的难点 2.小组讨论解决各自的难点,并记下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 3.各小组代表提出自己的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二)熟读 1.听录音,注意刚才的难点。

2.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同位互听读。 3.指名读,师生共同纠错。 4.学生自由读,至读熟。 5.齐读。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1.根据课文下注释学生自己疏通文意,记下难点。 2.分组讨论难点,记下解决不了的地方。 3.师生共同解决难点,老师适当强调一些重点字、词、句。 4.各组派代表作小老师给大家讲解译文,一组一自然段,全班逐段评议。 五、品味文章语言,探究景物特征 刚才同学们对字、词、句都理解得很好。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透过文章的语言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并找出在文章中的文字根据。 2.在这些景物描写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结合课文陈述理由。 (学生可能会回答: 1.潭水清澈: (1)第一段:“水尤清冽”:清澈,寒冷。 小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可见水之清。 (2)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空游”——鱼儿在水里游,竟像是在空中没有依凭似的,可见潭水清到了透明的程度。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当“日光下澈”时鱼儿能够“影布石上”,且能够清晰可见,也突出了水之清、之透明。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的动静与游乐清晰可见,同样突出了水之清透。最后一句用拟人手法,说鱼儿“似与游者相乐”,妙趣横生。 小结:这一段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的生动活泼,侧面写水的清澈透明,写的是鱼,见的是水。绘形,绘神,绘影,绘色,即便是最高明的画师,也很难达到这样超妙的艺术境界。本文在写水上不愧为千古之绝唱。 2.水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以佩环相撞之声来喻指水声的清脆悦耳,使人心受到感染,“心乐之”,为下文作了铺垫。 3.潭石奇特:“全石以为底……为岩”,——写出了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

小石潭记》创意课堂实录

时空访谈之柳宗元 ——《小石潭记》创意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寄情于景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寄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今天“时空访谈”主持人全老师,在璀璨的文学星空中,有这么一颗耀眼的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倡导“古文运动”,他一生仕途不如意,屡次被贬,他是千万孤独的创始者,他就是我们今天的时空嘉宾——柳宗元,掌声有请。 柳宗元1:大家好,主持人好!我是柳宗元,我生活在唐代,在唐代是个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我与韩愈先生并成为“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天有幸穿越时空走进“时空访谈”的节目现场,我很激动哦! 主持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柳宗元先生的到来!今天柳宗元先生为我们分享的是他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小石潭记》。首先,让我们来感受柳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分享。 柳宗元2:朗读课文,注意生字:寂寥(l iáo)差(cī)互往来翕(xī)忽 主持人:听了柳先生的朗读,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一种隔着时空的小郁闷,好似柳先生的朗读让我们置身于空灵幽深的小石潭边,驻足凝望。那么柳先生是在什么样 的情况下写下的这篇传送千古的美文呢? 柳宗元3:哎,时间要追溯到公元805年,我因拥护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我经常不避幽远,伐 竹取道,探山访水,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永州八记》,今天分享的是其中的第四篇,开始的名字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主持人:柳先生的一生真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伟人的不一般啊。下面我们请现场的观众就他们想了解的内容,向柳先生提问。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以下小编为各位同学准备了一篇一等奖的《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优秀范文,欢迎同学们阅读。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4教学过程 4.1 第二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导入 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浏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回顾全文,检查复习 走进小石潭,我来读一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文章,感悟作者的感情。 首先来朗读课文,注意生辟字的音。 个别读。 齐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走进小石潭,我来译一译 〔师:文言文不仅要读准音,还要释准意。〕 要求:翻译句子时字字落实,语句流畅,注意重点词。 请个别学生来疏通。 检查个别字词掌握情况。 二、走进小石潭,我来写一写。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课文按照浏览顺序来写,请你按课文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疏理出作者的写作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势→记录同游人 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你会用哪一个字? 请以“小石潭真〔〕”为题,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你对小石潭的印象,字数在100字左右。 教师点评: 刚才,同学们通过写小石潭充分展示了小石潭的清、静、绿、美、假如你现在就坐在小石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三、走进小石潭,我来说一说。 1、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受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边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句画出与作者心境有关的词语及与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二、体会侧面衬托的手法。 教学重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教学程序: 读一篇文章我们通常要回答三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 一、写了什么:描写对象是小石潭,小石潭有哪些特征呢?听老师给大家朗诵文章,请大家边听边在文中画出表现小石潭特征的词句。 讨论板书: 水尤清冽 全石为底 不知其源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二、为什么写? 1边听边读,请找出“窗口”段落。 2读第四段,请找出最能表现作者观感的一个字。 3为什么“过清”会导致“去的结果? (1)“清”在注释里的意思 (2)“清”在文章里有哪些内涵?(到文中找“字”)

4这么幽深静美的小石潭为什么会给作者凄冷忧伤之感而不能久留? 柳宗元参与王叔文的政治变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是荒凉僻远之地,司马是有职无权之官,对于一个有着经世济用理想的中国读书人,这是极为悲惨的境地。所以旷野中无人问津的小石潭触动了柳宗元那颗孤独忧伤的心。 三、怎么写的? 出示: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清)袁枚 1默读第一小节。看看作者心情怎样。 2 第一段共有五乐。“闻水声”为一乐,你能找到其他四乐吗? 3第二段明写了哪些景物?知道作者在暗写什么? 4水光鱼石来侧面描写水清,还隐藏着一个衬托。想一想在哪里。 5找出第三段的修辞手法,品一品。 6 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柳宗元遥望那不可知的源头的方向,他内心会有怎样的思绪呢?有人说,柳宗元此时的心绪恰如这溪水曲折缠绵,无法言说,也不能言说。请再读这一段,体会这一点。 7凄凉忧伤之感读来如此强烈,这和1、2段的“乐”,有关吗? 8说说第4段的句式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9整散结合的句子不仅具有节奏感强、音韵美的优点,还适合来描摹千姿百态的景物,抒写曲折缠绵的情怀。 10找一找最后一段与前文的矛盾之处。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四、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篇虽然短小却意蕴悠长的精品短制,读出曲折对比,体会孤独寂寞。(小结) 五、作业练一练 1找出文中一处整散结合的句子赏析。 2文章前两段为什么写“乐”?这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⑶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⑴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⑵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⑶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课前导入 一、师:一腔热血换来带罪之身,半年革新却是流放之因。蓑笠遮不住他的傲然正气,风雪吹不散他 的悠悠文思。永州十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心头酝酿,在他笔尖流淌,他纵情山水,寄情山水,又忘情山水,他开创了山水散文之先河。他就是------ 生(齐):柳宗元 师:千年之后,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铮铮男儿,走进他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 二、读明文意,风光旖旎 师:欲知小石潭的景色美在何处,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自己学到的新的字词知识圈点勾画出来,一会儿在全班分享。(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

师:我们开始分享你获得的新的字词知识。从这个小组开始,每个人至少说一个,不重复,开始! 生1:篁竹,篁huánɡ,竹林的意思。 生2:清冽,“冽”是两点水。 (生3-10分别分享了参、差、俶、悄怆、翕、卷、龚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师:刚才大家自由读了,老师无法判断大家朗读水平究竟如何,请同学们把书拿起来,老师给大家放段音乐,我们一起美美地朗读,读准停顿,注意节奏。(播放《出水莲》古筝音乐,生大声齐读课文)生:朗读。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投入,那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这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如鸣佩环这样的音韵美,得益于文中大量的四字美词,我们一起找出来体味一番。哪位同学发现了 生:如鸣佩环伐竹取道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往来翕忽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师: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生:犬牙差互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通过合作,我们找的已经非常全面了。我们一起读一遍,体会音韵之美。 生:齐读 师:课前同学们进行了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有的词在文中出现过两次,却有不同的意思哪位同学找出来了 生:清、可、差、从 师:眼光准确,有没有同学能够分别解释一下呢 生:解释 师:你的预习非常全面扎实,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巩固知识。 师:那读文章先读题目,这篇文章题目与我们刚刚学过的哪篇文章很像 生:《桃花源记》 师:“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游记,游记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那这篇文章是不是就是记录游览小石潭的经历。 三、景语言情,乐耶忧耶! 四、师:那下面我们自读文章,追随柳宗元的脚步,你游览到了哪些景物呢 生:篁竹—潭水—石底—树木—游鱼—溪流(板书:竹、水、石、树、溪) 师:试着用自己的话给这些景物加一些修饰语,比如,我游览到了茂密的竹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