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言文复习练习卷(附答案)

必修三文言文复习练习卷(附答案)
必修三文言文复习练习卷(附答案)

指南录后序

一、通假字

1、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通“搢”,插)

2、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通“凌”,欺侮)

3、层见.错出(通“现”,出现)

4、臣死有余僇.(通“戮”,罪)

二、古今异义词

1、都督诸路.军马(相当于现在的“省”)

2、众谓予一行为

..可以纾祸(前往,是)

3、意北亦可以

..(困窘)(没有依靠)..口舌动也(能够用) 4、穷.饿无聊

5、以至于

..(访求,这里是“盘查”)..永嘉(到) 6、为巡船所物色

7、几彷徨

..行殆(赠送给的身体)..死(走投无路) 8、以父母之遗体

9、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无论)

三、词类活用

1、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形作动,轻视)

2、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名作动,走上前)

3、北虽貌.敬(名作状,表面上)

4、予分.当引决(名作状,按职分)

5、草.行露.宿(名作状,在荒草间,在露天下)

6、日.与北骑相出没(名作状,每天)

7、夜.趋高邮(名作状,在夜间)8、道.海安(名作动,取道)

9、道中手.自抄录(名作状,亲手)10、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作动,给……作序)

11、名.曰《指南录》(名作动,命名)

四、句式

1、予羁縻不得还(被动句)

2、为巡船所物色(被动句)

3、骑数千过其门(定语后置)

4、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被动句)

5、避哨(于)竹林中(省略句)

6、死生,昼夜事也(判断句)

7、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判断句)

8、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判断句)

五、重点句子翻译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大家认为我去一趟是

....。

....就可以解除祸患

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

.....打动。

....了;估计

..元军也尚且可以用言词

3、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古人说:“将要凭借(这)有所作为啊。”

4、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构恶,先在元军面前说我坏话,贾余庆又紧跟着向敌人献媚献计,于

是我被软禁

...不能返回,国事就不可收拾了。

5、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死和生,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危难层叠交错涌现

........,实在不.

是.世间的人所能忍受

..的。

6、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

........,但在君王和父母面前无法文饰

....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

一、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又”)

2、独五人之皦皦

..(通“皎皎”,明亮的样子)

3、敛赀.财以送其行(通“资”,钱财)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通“搢”,插)

二、古今异义词

1、吾社之行为

..毛一鹭(党羽)

..士先者(品行成为)2、为魏之私人

3、吴之民方痛心

..不少变(脸色)

..焉(痛于心,痛恨)4、颜色

5、非常

..之谋难于猝发(不同寻常)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头颅,借指性命)

三、词类活用

1、去今之墓.而葬焉(名作动,筑墓)

2、其疾病

..而死(名作动,患病)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形作名,表率,榜样)

4、缇骑按剑而前.(名作动,走上前)

5、抶而仆.之(使动,使……倒)

6、以大中丞抚.吴者(名作动,抚慰)

7、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作动,用棺材收殓)8、不能容于远近

..(形作名,远近的人)9、则尽.其天年(形作动,尽享)10、人皆得以隶.使之(名作状,像对待奴仆那样)

11、安能屈.豪杰之流(使动,使……屈身,倾倒)12、亦以明死生之大.(形作名,重大意义)

四、句式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被动)

2、君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

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状语后置句)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判断句)

5、予犹记周公之被逮(被动句)

6、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判断句)

7、断头置(于)城上(省略句)

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判断句) 9、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10、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判断句) 11、不能容于远近(被动句)

12、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 13、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状语后置句)

14、扼腕(于)墓道(省略句)

五、重点句子翻译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这五个人,是.蓼洲周公被.逮捕时,被正义激励

.....上的。

.....而死在这件事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苏州的百姓正在痛恨他

....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

......。

...,于是趁他厉声呵斥

3、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然而五个人受死刑

..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头颅

....,叫着中丞的名字痛骂

...的时候,意气昂扬

放在城墙上示众,面色

..没有一点改变。

4、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

.........,向来

.......,踏上死地而不反

..,却能被大义所激励

..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顾.,这又是什么缘故

..呢?

5、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也。

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

.....

....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

..这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

重大意义

...........用.的啊。

....,一个平民的死,对国家兴亡也是有重大作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通“矣”,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5、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二、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之往来(外交使节).....(把……作为)(东边道路上的主人)2、行李

3、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那个人) 4、亦去.之(离开)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名作动,驻扎)

2、夜.缒而出(名作状,连夜)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

..(名作动,意动,把……当作边邑)

(形作名,远的地方,远的国家)

5、共其乏困

..(形作名,缺乏的物资)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作名,恩惠)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 8、既东封

..郑(名作状,向东)

(名作动,使动,使……成为边境)

9、因人之力而敝.之(形作动,损害) 10、阙.秦以利晋(使动,使……侵损)

四、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2、晋军(于)函陵(省略句)

3、佚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置句)

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5、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

6、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8、失其所与,不知(判断句)

9、以乱易整,不武(判断句)

五、重点句子翻译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侯、秦伯围攻郑国,因为

................。

......,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郑国对晋文公无礼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我不能早早得重用您

...,现在危急了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您也有不利啊。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益处

..........,那就冒昧地用

....(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

..邻国的土

..要用灭掉郑国来增加.............,您知道是很难的,怎么

地?邻国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就削弱了

................。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把郑国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

..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

.............,使者

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6、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

...

.......,如果不使秦国

...............,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的呢?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

侵损

..,将从哪里

..得到想要的土地呢?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假如没有那个人

......;失

..他,这是不仁义的

..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

.......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

掉自己结交的国家.....,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替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

回去吧。 六、比较阅读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②。”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释】?雍、绛:都是地名。?孙:通“逊”,谦逊、恭顺。?騺:马难起步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夫晋,何厌之有? 厌:满足

B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伤害

C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代:世代(交替、轮流)

D 、卒与粟,自雍属绛 卒:终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

A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对) 四年,晋饥,乞籴于.

秦(介词,向)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救灾恤邻,国之.

道也(助词,的) C 、夜缒而.出 (连词,表修饰) 秦弗知取而.

贷我(连词,表转折,反而) D 、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其君是恶,其.

民何罪(代词,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C )

A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非“反面”而是“侧面”)

B 、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 、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 、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结合第二节“倍其地约”)

3、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⑵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

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未给秦国粮食,反而派军攻打秦国。(用,采纳;而,反而,却)

谏太宗十思疏

一、古今异义词

1、必固其根本

..(帝王)

..(根)2、凡百元首

3、纵情

..为行路(亲人)..以傲物(放纵情感)4、傲物则骨肉

5、思虚心

..以纳下(使心谦虚)6、役聪明

..之耳目(听觉视觉灵敏)

二、词类活动

1、必固.其根本(使动,使……稳固)

2、载舟覆.舟(使动,使……颠覆)

3、则思知止而安.人(使动,使……安宁)

4、则思正.身以黜恶.(使动,使……端正)

(形作名,奸恶的人)5、宏.兹九德(使动,使……弘扬)6、何必劳.神苦思.(使动)

7、则思虚.心以纳下(使动,使……谦虚)8、想谗邪.(形作名,说坏话的人)9、居域中之大.(形作名,重大的地位)10、择善.而从之(形作名,好的意见)11、貌.恭而不心服(名作状,表面上)12、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于……之下)

13、乐.盘游(意动,以……为乐)

三、句式

1、斯以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2、虽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

3、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判断句)

四、重点句子翻译

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不考虑在安

........,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险

.........,戒除奢侈而行节俭

望,这也是

...砍伐树根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想要泉水流远。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很少。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竭尽诚心

..

....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虽然用严....,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轻视他人

酷的刑罚督责人

..,(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们,用威风怒气来威吓

..........人们

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4、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5、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全面的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

1、肉袒伏斧质.(通“锧”,砧板)

2、可予不.(通“否”)

3、拜送书于庭.(通“廷”,朝堂)

4、召有司案.图(通“按”,查明)

5、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通“佯”,假装)

6、设九宾.于廷(通“傧”,傧相)

7、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通“穆”)8、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9、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通“耶”,句末语气词)10、请奏盆缻.(通“缶”)

*臣愿奉.璧往使(一说通“捧”,捧着;一说不为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词

1、传以示美人

..王(指给……看)

..(姬妾)(侍从)2、请指示

..及左右

3、指从此以往

..者也(信约)..十五都予赵(到那里)4、未尝有坚明约束

5、明年

..,示赵弱且怯也(不前往)..(第二年)6、王不行

7、还,不过

..(地位低下的人)..三十日(不超过)8、且相如素贱人

9、于是相如前进

..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缻(走上前,进献)10、宣言

11、臣所以去亲戚

..不敢留君(形势必定)...而事君者(离开)(父母兄弟)12、其势必

三、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使动,使……担负)

2、完.璧归赵(使动,使……完好无损)

3、奉璧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4、乃前.曰(名作动,走上前)

5、秦王恐其破.璧(使动,使……破损)

6、怒发上.冲冠(名作状,向上)

7、臣乃敢上.壁(名作动,献上)8、舍.相如于广成传(名作动,安排住处)

9、乃使从者衣.褐(名作动,穿)10、怀.其璧(名作动,怀揣)

11、归.璧于赵(使动,使……回到)12、间.至赵矣(名作状,抄小路)13、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14、毕礼而归.之(使动,使……回来)15、蔺相如前.书曰(名作动,走上前)16、相如前.进缻(名作动,走上前)17、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用刀杀)18、为秦王寿.(名作动,祝寿)

19、且庸人尚羞.之(意动,以……为羞)20、相如廷.斥之(名作状,在朝堂上)

2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以……为先,以……为后)

四、句式

1、以勇气闻于诸侯(状语后置)

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3、徒见欺(被动句)

4、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

5、何以知之(宾语前置)

6、与燕王会(于)境上(省略句)

7、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

8、故燕王欲结于君(状语后置句)

9、今君乃亡(于)赵(于)走燕(省略句)10、拜送书于庭(状语后置句)

11、大王见臣(于)列观(省略句)1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13、设九宾于廷(状语后置句)14、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15、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16、会于西河外渑池(状语后置)

17、相如素贱人(判断句)18、不肯与(之)会(省略句)

1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判断句)

20、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判断句)

2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判断句)

五、重点句子翻译

1、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被任命为上卿,(他)凭借

.......。

..勇猛善战在各诸侯国闻名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并且您又被.赵王宠幸

........。

....,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成为好友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衡量

.........。

..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秦国的要求,使他承担理亏的责任

4、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秦王怕他真使璧破

...碎.,就婉言道歉

....,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来职有专司的官吏

查明

.......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地图

..,指点说把从这里到那里的

5、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就派他的随从穿着粗麻布衣服

.......,怀揣

..,使和氏璧回到赵国。

..和氏璧,从小路逃走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

...到达赵国了

..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抄小路

7、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

..考虑商议这件事

..大王和大臣们仔细

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

9、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只不过(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的原因,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

10、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11、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

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听到这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通过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两人终于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

鸿门宴

一、通假字

1、距.关(通“拒”,拒守)

2、毋内.诸侯(通“纳”,接纳)

3、要.项伯(通“邀”,邀请)

4、秋豪.不敢有所进(通“毫”,毫毛)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背)

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7、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嫌隙)

8、因击沛公于坐.(通“座”,座位)

9、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通“纳”) 10、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通“骖”)

11、拔剑切而啗.之(通“啖”,吃) 12、沛公不胜桮杓

..(通“杯勺”,酒杯和勺子,

代指饮酒)

13、置之坐.上(通“座”,座位)

二、古今异义词

1、沛公居山东

..(儿女亲家)..时(崤山以东) 2、约为婚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小人的离间之语)

..也(不寻常,意外的事) 4、而听细说

5、不过

..二十里耳(不超过)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名作动,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名作动,称王)

3、此其志不在小.(形作名,小处)

4、素善.留侯张良(形作动,与……交好)

5、夜.驰之沛公军(名作状,连夜)

6、臣活.之(使动,使……存活)

7、吾得兄.事之(名作状,像对待兄长那样) 8、沛公奉卮酒为寿.(名作动,祝寿)

9、籍.吏民(名作动,登记) 10、日夜

..望将军至(名作状,每天每夜)

1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名作状,亲自)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使……跟从)

13、范增数目.项王(名作动,示意)

14、常以身翼.蔽沛公(名作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5、头发上.指(名作状,向上) 16、刑.人如恐不胜(名作动,惩罚)

17、大行不顾细谨

..(形作名,细枝末节) 18、持剑盾步.走(名作状,徒步)

19、道.芷阳间.行(名作动,取道)(名作状,抄小路)

20、间.至军中(名作状,抄小路) 21、拔剑撞而破.之(使动,使……破损)

四、句式

1、沛公军(于)霸上(省略句)

2、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状语后置)

3、皆为龙虎(判断句)

4、此天子气也(判断句)

5、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

6、具告(之)以事(状语后置,省略

句)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判

断句)

9、将军战(于)河北(省略句) 10、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宾语前置)

11、得复见将军于此(状语后置) 12、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

13、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判断句) 14、因击沛公于坐(状语后置)

15、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 16、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17、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句) 18、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

19、则(左右)与(之)斗卮酒(省略句) 20、此亡秦之续耳(判断句)

21、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22、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

23、竖子不足与(之)谋(省略句) 2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

25、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 2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

27、为(我)击破沛公军(省略句)

五、重点句子翻译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与

...留侯张良交好

..。

2、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张良这时正跟随

........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项羽想袭击

沛公的)

....,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告诉了他

....事情

..详细

3、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他和你相比

....,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

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

.........他。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

...,是为了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这样的话

.....都将被.他俘虏。

.....,你们这些人

7、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樊哙就进去了,掀开

..竖起来,眼眶

..都裂开了。

....看着项王,头发向上

..站着,瞪着眼睛

..帷帐朝西

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我死尚且

..不害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

.......?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

罚人

....。

..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做大事不必顾及细枝末节

....,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

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

......?.

10、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

....东西

11、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

..芷阳,抄.小路走。

....,从郦山脚下,取道

12、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秋水

一、通假字

1、不辩.牛马(通“辨”,辨别)

二、古今异义词

1、至于北海

..子之门则殆矣(到)....(到)(北边的海) 2、吾非至于

三、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名作状,按时)

2、顺流而东.行(名作状,向东)

3、少.仲尼之闻(形作动,意动,以……为少,小看)

4、轻.伯夷之义(形作动,意动,以……为轻,轻视)

四、句式

1、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2、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判断)

3、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五、重点句子翻译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在这时

..道理,

......河神才.转过脸来

...很多

........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

....,迷惘的面对海神若

便认为天下没有谁

...........。

.....'.,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比得上自己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况且我还曾听说过,有小看

.....的人

..,开始我不敢相信;现在我亲

..伯夷的高义

...、.轻视

..孔丘

..的见识

眼看到您的无穷无尽

..了。

....,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面前就危险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将长久的被修养极高的内行人

.........耻笑。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1.《孟子》:为记述孟子言行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2.寡人 ..之于国也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河内凶 ..,移其粟.于河内 ...,则移其民于河东 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4.谨庠序 ..之教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5.申之以孝悌 ..之义 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姐妹的友爱,也包括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6.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7.故不积跬步 .. 跬:古代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8.外连衡 ..而斗诸侯 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9.南取汉中 ..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10.战国“四公子”: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免于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

高中语文必修三 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 重难点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重难点汇总 必修3 《寡人之于国》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 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三)一词多义 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至 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赵氏求救于齐向 2.以请以战喻用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衬字,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 4.胜谷不可胜食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将兵万人士兵 穷兵黩武战争 (四)古今异义 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五)重点词语 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 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六)特殊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 2.未之有也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必修三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 一、通假字 1.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 2.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通“ ”通“ ”通“ ”, ”) ”) ) 5.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6. 虽有槁暴 7. 君子生非异也(“ (“ (“”通“ ”通“ ”) ”通“ ”, ”,) ) 二、古今异义 1.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 今义:表示可能、能够、同意、认可之意。 2. 然.而.不王者古义: 今义:转折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 3.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 今义:保养身体 4.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古义: 今义:认为 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6.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 今义:多比喻坏人的党羽,多含贬义 7.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 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 某种事物上) 三、一词多义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1. 数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金就砺则利(《劝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2. 利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并序》)()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劝学》) 君有疾在腠理( 《扁鹊见蔡桓公》 )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孟子·梁惠王上》 ) ( ( ) ) ( ) 4. 疾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嫉恶如仇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西门豹治邺》 ) 《史记·孙膑列传》 ) ( ( ) 《三峡》) ( ( ) )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不能称前时之闻( 《伤仲永》) 《劝学》) ( ( )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 ( ) 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 (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3. 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 ( ( ) ) 愿大王少假借之( 《荆轲刺秦王》 ) 乃以吴叔为假王( 《史记·陈涉世家》 ) ( ( ) ) 5. 闻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扫后更闻香( 《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 ( ) 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原列传》) (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 ) 6. 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劝学》) ( ( ) )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2. (二)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 ① 填然鼓.之 ②然而不王.者 ③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也 ( ( ( ( ) ) ) ) ⑤王无罪.岁 ( )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 ( ) 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收敛积蓄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14.【填】然鼓之。【填】:(古意:拟声词。今译:填充,...) 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高一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2、一词多义(例)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间至赵矣(抄小路)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 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 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创作编号: 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蜀道难》 1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2问那些入蜀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3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1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蜀道难》 1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2问那些入蜀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3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1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2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3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4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咏怀古迹(其三)》 1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2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3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4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登高》

必修三文言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复习小卷子九:《蜀道难》知识点梳理一、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二、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10.青泥何.盘盘多么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文言文复习小卷子十:《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二、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 必修三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 一、通假字 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通“”)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 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通“”,) 、 6.虽有槁暴(“”通“”) 7.君子生非异也(“”通“”,) 二、古今异义 1.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古义: 今义:表示可能、能够、同意、认可之意。 2.然而 ..不王者古义: 今义:转折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 3.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古义: & 今义:保养身体 4. 木直中绳,輮以为 ..轮古义: 今义:认为 5.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6.蚓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古义: 今义:多比喻坏人的党羽,多含贬义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古义: ~ 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三、一词多义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1.数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 金就砺则利(《劝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2.利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并序》)()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3.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愿大王少假借之(《荆轲刺秦王》)() 乃以吴叔为假王(《史记·陈涉世家》)()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 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 \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上》)() 4.疾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列传》)() 嫉恶如仇()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 5.闻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 6.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 ( ②然而不王.者() ③树.之以桑()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收敛积蓄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14.【填】然鼓之。【填】:(古意:拟声词。今译:填充,...)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检测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 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 ..一战 ..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 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斧斤以时 ..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C.谨庠序 ..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 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 B. ②③⑤相同 C. ①⑤相同 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 9.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 10、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二、一词多义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并序)》 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孩子生了一屋子,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在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请命要了下来。(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饥冻虽然是切肤之痛,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会)使我受到双重的痛苦。我曾经做过一些事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于是烦恼得愤懑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趁着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写了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1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2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3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练习Microsoft Word 文档

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句式,并将序号填入下面句式相应位臵。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屠惧,投以骨。 4、沛公安在? 5、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8、古之人不余欺也! 9、秦,虎狼之国。 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1、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判断句()省略句()定语后臵句()状语后臵句()宾语前臵句()被动句()疑问句()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钘,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三。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

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由余出,穆公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内史廖曰:“夫戎辟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彼君臣有间,然后可图。”君曰:“诺。”乃以女乐三九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果具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由余归谏,谏不听,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为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利,既已得矣,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穆公奢主,能听贤纳谏,故霸西戎,西戎淫于乐,诱于利,以亡其国,由离质朴也。(取材于《说苑〃卷二十〃反质》) 【注释】①铏:古代盛羹器。②傲:通旒(liú),龙旗九旒,周天子仪仗。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愿闻奢俭之节.节:关键 B.莫不宾服 宾服:归顺 .. ,而服者弥侈文章:文字作品 C.君好文章 .. D.设酒听乐,终年不迁.迁:迁移(放牧的地方)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曰俭其道也广故.数言欲亡 B.东西至日所.出入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C.夫.戎僻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因为.由余请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 原文的一项是 ...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汇总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并序)》 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孩子生了一屋子,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在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请命要了下来。(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饥冻虽然是切肤之痛,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会)使我受到双重的痛苦。我曾经做过一些事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于是烦恼得愤懑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趁着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写了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1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2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3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 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 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 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

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 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 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 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 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 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 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 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 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 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 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要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 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 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 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 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 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 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 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 第二单元文言常识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所守或匪亲。(通,含义:。)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以手抚膺坐长叹(古义:今义:。) 2、丛菊两开他日泪(古义:今义:。) 3、无边落木萧萧下(古义:今义:。) 4、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今义:。) 5、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今义:。) 6、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今义:。) 7、朝来暮去颜色故。(古义:今义:。) 8、又闻此语重唧唧。(古义:今义:。) 9、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今义:。)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1、言:感斯人言() 2、为:因为长句() 凡六百一十六言()初为《霓裳》后《六么》()))为君翻作《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 )4、暂:凝觉不通声暂歇()3、命:遂命酒()如听仙乐耳暂明(()命曰《琵琶行》))6、转:砯崖转石万壑雷(、语:琵琶声停欲语迟(5 )却坐促弦弦转急(今夜闻君琵琶语() )转轴拨弦三两声( )、暗:寻声暗问弹者谁(7、幽:别有幽愁暗恨生()8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咽泉流冰下难( )()偏听则暗(野芳发而幽香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9、可:畏途巉岩不可攀( )此情可待成追忆(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攀援(使人听此凋1、朱颜)2、猿猱欲度愁(..)崖转 4 )望长咨嗟(3、侧身西、砯石万壑雷(... 5、玉露凋伤枫树林() 6、闻舟中夜谈琵琶声 ()...7、遂命酒()8、歌以赠之()..9、商人重利轻别离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句子 1、难于上青天句式:翻译: 2、感斯人言句式:翻译: 3、转徙于江湖间句式:翻译: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必修三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今义:表示可能、能够、同意、认可之意。 今义:转折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 3.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 今义:保养身体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古义: 今义:认为 古义: 一、 通假字 1.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6. 虽有槁暴 7. 君子生非异也 二、 古今异义 1.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 ( “ (“ _”通“ ___________ ” , _ (“ _______ ”通“ _________ (“ _______ ”通“ _________ _”通“ ____________ ”,_ (“ _______ ”通“ __________ ” 通“ ________ ”) (“一 ” ” (“ _____ ) ” ”) ______ ) ) 古义: 2.然而不王者 古义: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古义: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多比喻坏人的党羽,多含贬义 古义: 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 某种事物上) 三、一词多义 J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1.数W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J 愿令 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 ( ) 《六国论》 ) 金就砺则利(《劝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劝学》) ( (《史记?项羽本纪》 (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并序》) J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