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乡里调解制度研究

明代乡里调解制度研究
明代乡里调解制度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明朝户籍档案制度探究分析

明朝户籍档案制度探究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中国拥有着几千年悠久的文明史,户籍档案制度作为政府管理人民的工具,在历朝历代都受到足够的重视。明朝的户籍档案制度是在借鉴之前各朝代户籍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成熟的管理方法。明代的户籍档案制度,既是对以往各个朝代管理经验的继承,又是在自身实际状况上的创新,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是我国古代户籍档案管理制度的一个典型。 一、明朝户籍管理的黄册制度 有关户帖制度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唐文宗太和四年,属于国家公文性质的文书,根据《旧唐书·食货志》中的记载:“准朝旨制置西川事条。今与郭剑商量,两税钱数约三分,二分纳现钱,一分折纳匹段……旧有税姜芋之类,每亩至七八百,征敛不时。今并省税名,尽依诸处为四限等第,先给户帖,余一切名目勒停。”其性质属于定税文书,而且宋代的户帖的性质与唐代的大致相同。 到了明朝,户帖不再作为定税文书出现,而是用

于记载每户人口的籍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户籍档案。户帖制度最初显露头角是在江南的一次核查人口的过程中,由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所以被朱元璋确定为定式。但是,户帖制度只是在洪武三年到洪武十四年之间为明朝服务了短短十年的时间,就被黄册制度所取代。 洪武十四年,在朱元璋的命令之下,创立黄册制度,根据《明书》卷68 的记载:“(洪武)十四年,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十户,名全图。其不能十户,或四五户若六七户,名半图。城中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里各编一册,册首为总图……其排年坊、里长消乏者,于百十户通丁粮近上者补之,有事故绝者附畸零。”可以说黄册制度是户帖制度的进化,相比户帖制度,黄册制度更加的系统、具体,更加的高级,都以每家每户为单位,等级每一户人口的详细信息。 明朝建立黄册制度、大造黄册,为的是能够更好地对国家人口状况进行掌控,统计人口,核定赋税,为巩固统治阶级而服务。明代的户籍档案与现代的身份证的作用十分相似,其中详细记载了每一户的人口、户种、财产、籍贯等一系列信息,作为明朝的人户,

晚清外交制度研究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课程作业 题目:《晚清外交制度研究》 年级:2008级 专业:历史学 姓名:王冰洁 学号:20083830120 时间:2010年12月21日

晚清外交制度研究 【摘要】外交,是指一国与他国之间的交往。外交制度,是为适应外交形势和规范外交行为而设立的制度,包括外交机构、外交方式、外交礼仪等方面的制度。外交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制度的沿革,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1840年,外国侵略者的大炮轰开了封建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开始了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随后,总理衙门和外务部的设立,使晚清的外交制度逐渐完善化、系统化。晚清的外交,一方面带有屈辱性,但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走向了借鉴和吸收西方及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晚清外交总理衙门外务部 【正文】外交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保障一个国家外交活动顺利进行的各种制度。具体来说,包括外交机构、外交使节制度与领事制度、外交官人事制度。中国的近代外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封建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也开始被动的处理一些涉外事务。要想了解中国晚清的外交制度,就不得不谈及清朝前期的外交。 一、传统外交制度略述 1840年以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始终保持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宗藩”关系,中国传统的涉外制度是“朝贡”和“理藩”制度。统治者“夷夏”观念浓厚,不屑于同属国或朝贡国进行平等的来往,中国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外交活动的需要,因而在中国传统的国家机构中,也不需要有专职外交机构,对外事务均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礼部大体上掌理同东部和南部国家的事务,理藩院则大致经办同北部和西部国家的事务。清政府和西方国家的交往,仅保持着通商关系,没有经常性的政治交往,只在广州一地特设“十三行”来管理对外贸易,特别是和西方的贸易。因此在中央政权的体制中没有专理同这些国家事务的机构,也都划归礼部和理藩院分管。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还没有建立严格意义上的外交制度,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也没有一批专职的官员,而只有一些分散于各机构的部门,职责也比较混杂,外交在这一时期是无足轻重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和盲目自大的政策,把外国视为“蛮夷之国”、“藩属之邦”,自己则以“天朝上国”自居,这也难怪有人说,当时的中国“无所谓外交,理藩而已”。 二、鸦片战争后到总理衙门设立之前的外交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清王朝传统的外交体系受到了致命的冲击。为了应付和西方列强频繁的外交交涉,清政府除了派遣“钦差大臣”去全权处理外交事务外,还专门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此职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而设立,设置于1844年,,先后由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兼任。“五口通商大臣”实际上负责着五处口岸的对外事务,是一个兼有外交权力的职务。同时,西方列强也在五口岸委派领事,建领事馆。五口通商大臣的职位和职责在性质上已与礼部和理藩院不同,其职位同西方国家派往中国总管五口岸的公使相对等。清政府设置这个职位,反映出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但又说明清政府不甘于失败,内心里的“蛮夷”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把涉外事务限定在通商之内,而不是政治外交关系。 然而,西方列强并不满足于五口通商,在“修约”要求未满足后,悍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避难,以奕 为首的留守官员,于1860年设立“抚夷局”,专管对英、法、俄、美等国的外交事

海关概论

目录 绪论 第一章海关起源和古代海关机构 第一节海关起源 第二节我国古代沿海海关 第三节古代海关管理的特点 第二章中国近代海关 第一节鸦片战争的爆发与海关主权的丧失第二节近代海关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海关税务司制度的性质和历史作用第四节中国人民收回海关主权的斗争 第三章现代海关 第一节新中国海关的筹建 第二节新中国海关的成立 第三节新中国海关的运行 第四章海关职能 第一节政府及政府职能 第二节海关与海关职能 第三节海关基本任务 第四节海关工作方针 第五节海关职能拓展 第五章海关权力 第一节海关权力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海关权力的内容与适用 第三节海关行使权力的制约第六章海关法制建设 第一节海关法制建设概述 第二节海关法律体系 第七章海关行政管理体制 导言:行政管理体制概述 第一节中国海关组织机构 第二节中国海关领导体制 第三节香港、澳门海关 第八章海关队伍建设 第一节海关干部队伍的组建与管理 第二节海关干部教育与培训 第三节准军事化纪律部队建设 第四节海关职业精神 第九章海关国际交流合作 第一节中国海关与境外海关的交流合作第二节中国海关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第十章现代海关制度

绪论 海关是一个国家的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是依据法律,对进出关境的运输工具、货物、行李物品、邮递物品和其他物品进行监督管理,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查缉走私,并编制海关统计和办理其他海关业务的国家行政管理机关。 海关是由国家设立,代表国家专门在进出关境环节对货物、物品或运输工具实施监督管理的行政机关。 海关的发展 1、奴隶社会:海关机构和海关制度都是不健全的,海关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奴隶逃亡和外敌入侵,海关机关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 2、封建社会:逐步健全海关机关,其主要任务是巩固封建制度,同时也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消费服务。 3、资本主义社会:建立起周密的进出境管理制度,主要执行保护关税政策,海关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有力工具。 4、社会主义社会:新生事物,结合具体情况,不断探索和改进。第一章海关起源和古代海关机构 第一节海关起源 ●海关起源的实质 是否具备海关本质特征。包括国家机构、国境(边境)、货物与货主及管理职能的性质等基本要素。 ●关于古代关税的征收 征收关税始于春秋时期,古籍中出现了许多有关“关市之征”的记录。关市指的是边境的“关”和国内的“市”。 ●关于古代海关管理思想的萌芽 关市之征 关市省征最早主张并实施关市省征政策的是春秋初期齐国的管仲。 关市重征战国时期以秦国政治家商鞅为代表,信奉 "法治"的新兴地主阶级以加重关税为经济手段,限制商贸活动,促进封建农业的思想主张及其施政措施。 ●对先秦设关意义的评价 先秦设关,虽然制度尚不健全,但已执行类似今天海关的某些任务。在设关地点(境上为关)、重视检查(关讥而不征)、执行禁令(关执禁以讥)、轻税政策(关市省征)、监管进出关境的货物与人员以及和边防、军事机关关系密切等方面,对后代的陆地边关和沿海海关制度均有重大影响,是我国海关机关和海关制度的起源。 ●关于宋辽夏金时期的榷场制度 榷场是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及安边绥远的场所。榷场大多设在边境要地,榷场贸易主要在政府的严格控制和军事协助下进行。

清代朝贡贸易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817220546.html, 清代朝贡贸易研究述评 作者:陈佳炜 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9期 摘要:朝贡制度作为中国古代中央王朝与外交往的重要制度,朝贡制度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商周时期的“内外服制度”作为朝贡制度的雏形,到了汉代与“蛮夷”民族之间逐步建立起了朝贡关系,唐代走向发展和成熟,而到了明清两代,特别是明代,该体系发展到了完全成熟时期。对于明清发展到顶峰的朝贡贸易制度,个人认为,清代朝贡与明代朝贡虽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也不能混为一谈,清代的朝贡制度是对明朝制度的沿袭,但同时我们应看到,清朝统治者在沿袭明朝的朝贡制度时,也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因此研究清朝朝贡制度也成为了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对清代朝贡制度研究主要的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整体上从制度层面进行研究,而另一个是从清朝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朝贡关系进行研究。 关键字:清代朝贡朝贡制度研究述评 一.在整体上研究朝贡制度的: (1)著作类,李云泉的《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李云泉博士在这本书中阐述了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起源、发展与转变,其中尤其的着重讲述了明清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在朝贡体系下的对外交往与贸易,也给我们研究朝贡制度提供了一个详细又新颖的视角。魏悦的《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发展与演变》中,以中外贸易关系为切入点,提出了朝贡贸易的核心是建立“天朝礼治体系”,以来实现儒家思想中的四方来朝的理想。董俊峰的《中国文化专论》一书中的中的第八章《朝贡制度与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对朝贡制度的建立、发展、完善、鼎盛与衰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朝贡制度体现了了儒家文化的内敛性和中国皇帝的虚荣心,对朝贡制度的观点新颖。 (2)论文类,国内的学者伍庆玲的《朝贡贸易制度论》认为朝贡贸易作为维系古代中国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延伸和外交思想的体现。这篇 文章联系历史学和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客观评价了朝贡制度的优点与不足。简军波的《中华朝贡体系:观念结构与功能》,在文中提出了朝贡制度的意识形态方面由三个方面构成,分 别是儒家思想、天下观和华夷观构成,其功能则是增进对外交流维护周边地区的稳定,最终使得东亚地区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张锋的《解构朝贡体系》这篇文章从提出关于朝贡体系这一范式的基本性问题出发,尝试指出挑战这一范式的理论和实证基础,从而使得古代东亚国际政治研究能超越朝贡体系的束缚,建立更加完善、更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周方银的《朝贡体制的均衡分析》,这篇文章从动力机制的角度,对朝贡体制的均衡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分析了朝贡制度的内在逻辑机制。 论文类的文章还有喻常森的《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这篇文章着重介绍了朝贡制度的演变历程,从秦汉的兴起直到清朝的消亡,并将消亡的原因归结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李云泉的

中国古代经济史题目

中国古代史 郑国渠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其最初基于韩桓王的“疲秦”策略,修建过程中,秦王赢政发现了韩国的意图,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嬴政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经济政治效益显著。 西门渠 又称引漳十二渠,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战国初期由西门豹主持兴建,故名。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也是中国最早的多首制灌溉工程。史记:“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漳水浑浊多泥沙,通过西门渠可以落淤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富庶起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影响深远。 秧马 秧马,旧时汉族农具,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水稻产区。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何时发明,尚无定论。北宋开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头尾翘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骑坐其腹以枣木或榆木制成,背部用揪木或桐木。宋代大诗人苏轼曾撰写诗文,热情为之宣传推广,并安排实物进行示范表演。可提高功效及减轻劳动强度。元代以后,继续不绝,各种式样的秧船,皆从秧马演化而来。 圩田 又称围田,圩田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利用濒河滩地,湖泊淤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农田,是一种筑提挡水护田的土地利用方式。作为低洼地区四周筑堤防水的田地。堤上有涵闸,平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放水入田,因而旱涝无虑。系由汉以前的围淤湖为田发展而来,至唐代已相当发达。圩田对促进唐代农业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圩田能种植高产的水稻,这样更巩固了江南的经济地位,江南的农业逐渐发达起来。圩田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向自然作斗争的重要创造,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圩田的过度开发,也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了破坏。 中国古代仓廪制度发展概况 1)起源:西周的“委积法”设有廪人、仓人、遗人等职专门管理粮食的储备和调节。委积法: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 2)确立:汉代的常平仓(平粜)时间:汉宣帝五凤五年(前54)实行,史载:“(耿)寿昌(汉宣帝时任大司农中丞)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贵时减其价而粜,名曰常平仓。”结果:因受到异议,元帝初元五年(前44)废止。意义: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价格,保障农民收益。提高效益。 3)历代常平仓的发展。王安石的常平新法:以青苗法为核心。明代预备仓的发展:粮食主要来自购买余粟,归地方官管理,体制比较健全完善。

清代蒙古史料综述

清代蒙古史料综述 在清代,蒙古族作为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合理的处理与蒙古的关系一直是清王朝比较重视的政务。清代大多数官方文献都是满、蒙、汉文并行。因此有清一代有关蒙古的史料是相当丰富的,且有关记载是比较有系统性的(不像明代那么零乱残缺)。此外,由于蒙古在政策、生活方式等方面与清有特殊的关系,还有许多针对蒙古的专门文献。 一、基本汉籍史料 《清实录》,全称《大清历朝实录》,4300余卷,系清代历朝的官修编年体史料汇编。全局总目、序、凡例、目录、进实录表、修繁官等51卷外,计有《满洲实录》8册(不分卷)、《太祖实录》10卷、《太宗实录》65卷、《世祖实录》144卷、《圣祖实录》300卷、《世宗实录》159卷、《高宗实录》1500卷、《祖宗实录》374卷、《宣宗实录》476卷、《文宗实录》356卷、《穆宗实录》174卷、《德宗实录》597卷,以及《宣统政纪》70卷。 《清实录》的取材范围广泛,统治者有关实录的具体规定多达100多项,包括朝廷大典、帝王巡幸、政纪朝纲、百官除授、军政方略、封疆建置、人口户丁、少数民族、天文历法等众多方面。按照清廷的规定,实录均以满、蒙、汉三种文字抄写。这些实录抄本,现在都收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 《清史稿》民初赵尔巽(1844—1927)主修。529卷,包括本纪25卷,志135卷,表53卷,列传316卷。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帝至宣统三年(1616—1911)清朝296年的历史。 《清史稿》对有关清代的大量史料进行了初步整理,基本反映了清代重要史事,为研究清史提供了方便。但参与修史者多为清朝遗老,他们站在清朝统治者的立场叙述清朝的历史,书中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的封建正统思想。加之仓促成书,未做统一审订,致使前后矛盾,繁简失当,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差错、遗漏、颠倒等现象严重。总之,它不是一部好的史料书籍,但它是

绪论

绪论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1,含义: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具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它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换句话说,政治制度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而政治制度史,则是研究国体与政体的起源、形式及演变规律的科学。 2,范畴:国体、政体、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以及各专项典章制度 二、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史的基本特征 1,以高度膨胀的皇权作为中央集权专制政治的轴心,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权力的执掌者和象征。 2,历代封建王朝都大力宣传“君权神授”,以“奉天承运”作为论证本身统治合理性的根据。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对中国封建政治制度有过持久的影响。 4,体现地主阶级专制政权对广大人民的压迫,官僚政治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本质表现。 其他,如人治、社会等级的不平等性、宗族组织、因俗而治等等,都是政治制度史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及其参考书 1、早期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的研究 《礼记》、《仪礼》、《尚书》; 《史记》中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所谓的“八书”, 《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和律历、礼乐、刑法、食货、郊祀、天文、地理、沟洫、艺文“十志”, 《九通》、《会典》、《律例》。 2、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的研究 3、建国后十多年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始于20世纪前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论等方法的传入,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开始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在近半个世纪里,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断代史等都取得不少成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不足方面言,主要表现在研究范围较窄,研究方法单一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与其它学科一样,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1950年至1965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于解放前社会的战乱、动荡,经济的落后,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与当时的中国社会一样百废待兴。所以,我们称此时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为继承恢复期。据统计,本时期,中国大陆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论文约有180篇,专著约有10部。此时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与以往相比有了新的特点,这为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奠基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此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主要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说,建国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已被有的学者运用还属个别,而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则逐渐被许多研究者采用,并进而成为研究者的指导思想。尤其是阶级分析方法被广泛使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从而将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推上一个新阶段。

文献综述

试论 20 世纪初以前中国移民及其后代与泰国社会的自然融合 1.中国人移民泰国简况 中泰两国人民的交往源远流长。据中国史料记载, 早在西汉,中国的航船就到过现今泰国的地域,但中国人最早到泰国定居是何时无法确定, 据中国史籍的记载推测, 宋代以前已有中国商人从事着中泰之间的贸易, 大约15世纪开始,中国人因经商和其 他原因在泰国定居下来的人数日益增多。19世纪中后期,中国人到泰国的人数空前增加。1950 年时在泰国的中国移民人数达到高潮。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逐渐严格出国审批制度和限制出国人数。泰国政府不承认新中国, 为限制中国移民也 于 1950 年制定出新移民条例, 规定每年每国的移民额也不超过200名, 无国籍者也 不超过200名。从此中国人移居泰国的人数锐减。1979 年泰国的移民法又作了更改, 规定每年每国的移民额不超过 100名,无国籍者不超过50名。中国人移居泰国的历史 至此基本结束。 2.中国人移民泰国的主要原因,从中国方面看: 第一、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航海史的国家。中国有记载的航海史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中国船只航行的范围几乎包括整个中国海和印度洋。同时,中国也曾是一个海外贸易发达的国家。唐中叶后东南海外贸易逐渐取代了西北陆路贸易。唐、宋两代一直 在广州设市舶使或市舶司。元朝更加注重海外贸易,进行朝贡贸还举行“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在16 世纪以前, 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北非等地都留下了中国 商人的足迹。明清后中国的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虽政府时有海禁, 民间的海外贸易 却禁而不绝。 第二、中国虽地大物博, 可人口众多。东南沿海地窄人众的矛盾特别突出。东南 沿海的灾害也十分频繁。迫于生计, 东南沿海人民不得不闯南洋寻生路。 第三、中国国内的朝代更替、政治变动和战争也对中国海外移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13 世纪忽必烈率蒙古大军横扫中国, 南宋政权崩溃, 不少朝廷官员出走海外。 17 世纪中叶, 满族入关南下。19 世纪末戊戌变法失败后, 无论是主张改革的改良派, 还是反清的革命派都被迫流亡海外。20 世纪 20 年代大革命失败, 东南沿海工农革命运动的骨干和成员不堪国民党蒋介石的屠杀迫害, 大批流转海外。抗日战争时期, 在 日本侵略者铁蹄下难以生存的中国人又不得不避难于异国他乡。抗战后的内战又促使一部分人出走海外。 从泰国方面看: 第一、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南部, 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气候温暖湿润, 物产丰富, 地广人稀, 且是中国的近邻, 处于中国商船近海航行的航道上。“暹罗在红头船贸易的 `西洋' 航线上处于中心位置, 也是本地区与西方贸易的交汇地。”这些条件无疑 是中泰贸易往来的有利因素。

朝贡体系简史

当大哥的成本:中原维持朝贡的开销
大象公会 12 月 08 日 00:42 分享到: 朝贡 历史 外交 分类 : 热点
摘要 : 历史上,中国往往在东亚地区占据优势地位,通过朝贡体系,不断 确认“天朝上国”地位。为此,中原王朝承担着巨大开销,效果却有限,甚 至有小国将朝贡当做牟利的来源。出乎意料的是,朝贡体系在汉、唐两朝并 不兴盛,却在国力偏弱的明代达到巅峰。
文 / 大象公会 公元 1448 年,四川杂谷安抚司的几位入贡僧人做了一件令明王朝十分头痛的事 情:拒绝赏赐。

起因并不复杂。年初,“番僧”入京,进贡刀剑、铁甲若干,照惯例等待朝廷厚 赏,完成一次稀疏平常的暴利买卖。但这次礼部突然发难,以其贡物薄而赐予厚,上 奏稍减回赐。 站在明王朝角度,这个决定很容易理解。来者不过是折边的“番僧”,又不识好 歹,只带了如此少的贡品,减少回赐非常正常。 但已经习惯了旧例的番僧非常不满,又做出惊人之举:不肯拜赐。这惹恼了明英 宗朱祁镇,愤怒之中,朱祁镇失去了风度,罢去给番僧的赏赐及下程,将他们软禁于 会同馆,不久又投入锦衣卫狱。 对于双方来说,这个结果都非常丢脸。明英宗很快收回了命令,将他们放出,发 放减量版的赏赐,令其返程。
明英宗朱祁镇 番僧南哥藏等人其实没理由抱怨,他们已经足够幸运——明朝是历史上赏赐最为 丰厚的朝代,一直坚持“薄来厚往”原则,即使它的国力可能是中原王朝中最薄弱的。

如果是在汉朝,南哥藏等人根本都没有资格朝贡。少数被承认的地区首领,进京 后也只有少量馈赠,主要是册封封号为主;至于盛世唐朝,“羁縻”是对外政策的核 心,手段多是颁发封号。 严格意义上,明朝才第一次建立了完备的中华朝贡体系,它是独特的政治、军事、 文化传统影响下的产物,尤以赏赐丰厚,蔑视平等交易原则著称。 【什么是朝贡?】 宽泛意义上,许多地区都出现过朝贡关系。 古波斯帝国的周边国家周期性对其进贡, 雅典也从提洛同盟中纳贡, 古罗马帝国、 阿兹特克帝国都有过类似的纳贡现象。 这种朝贡形式比较简单: 一方向另一方支付财物或表示尊崇, 以结盟或避免交战。
伊朗波斯波利斯遗址上精美的浮雕人物,他们描绘的是前来波斯朝贡的使节 但没有任何朝贡行为比中国的更久远,更复杂。事实上,只有中国才有如此制度 化的朝贡体系,与之相比,欧洲、美洲等地区的朝贡行为不过是体系的雏形。 不过,中国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建立了完备的制度。虽然东亚、东南亚国家很早就 与中原王朝发生关系,但并不是产生政治关联就可以看做产生朝贡体系。既不是条约

明代教育管理制度研究

明代教育管理制度研究 篇一:明代黄册制度研究综述 明代黄册制度研究综述 明朝的户口制度 自秦始皇迄清朝灭亡,在漫长的两千多年中,中国都是实行君主专制主义集权的政治体制,国家的权力归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经过汉、唐、宋、元以来的不断完善,到了封建社会晚期明代,皇权进一步强化,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大权,皆由皇帝一人独断。君主极端专制主义至此最终确立。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重大发展和变化。 但是,这种发展和变化,并没有改变皇权存在的物质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人户和田土。任何一个政权,一旦失去它们,就势必无法生存。 管理户口和田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事关军国大计,非抓不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历代封建帝王一样,从一开始就深刻地认识到这项工程的极端重要性,对户口和田土问题始终常抓不懈。并为此颁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以及相应可以具体操作的方法和规程,以确保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与

徭役征发,巩固皇权统治。户口,包括户数和口数。这两个数字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以农为本的封建时代,户口的升降影响更大。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速,而且被看作是国势盛衰的象征和标志。因此,户口制度历来都受到高度重视。在封建国家制定的各种典章制度中,户口制度往往置于首要地位(在官修的“正史”中,户口常常列为经济政策《食货志》的首篇),并付诸实践,时时命官进行普查登记、核定册籍,实行层层管理,措施亦颇为严密。明朝的户口制度,承上启下,既有历史的继承,又有时代的更新,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中国古代户口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个制度肇创于明太祖朱元璋。而后,列圣承业治国,虽然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代有增损,但其基本框架和根本原则,终明之世并无改变。明朝户口制度的中心问题是千方百计控制人户与土地,强制农民大众为封建国家交纳赋税,提供劳役。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 第一节建立户帖户籍 户贴制的颁行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普查登记的国家,户口制度源远流长。根据史书记载,这个制度在秦朝以前已经实行。及汉代,设有专官管理户籍。唐、宋两代,户籍编制工作日臻严密,开始划分户等。元朝统治之日,户口类别的划分更为细致,有民户、军户、匠户、站户、医户、盐户、窑户、儒户等各种户别。此外,

国史概要

名词解释:八旗、投下军州、四书五经、里甲制、四大佛教名山 八旗:八旗是清代满族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分为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正红、镶红、镶蓝,合称八旗,统率满洲、蒙古、汉军。 投下军州:辽特别设置的一种行政机构。又称投下。契丹贵族劫掠了大量的人口,他们将这些人口聚集起来,建立私有的州县城堡等组织,称为头下或投下军州。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里甲制:明朝基层组织形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分别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的道场。 三皇:伏羲、神农、轩辕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帝(唐尧)、舜帝(虞舜) 九州:青、徐、兖、冀、雍、梁、豫、荆、扬 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魏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新元史(25)、清史稿(26)】 五朵金花: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 七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 九大节度使:范阳、平卢、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剑南、安西、北庭 六诏:蒙雟、越析、浪穹、邆赕、施浪、蒙舍(南诏) 北宋四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 五行:金木水火土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祯 三玄:老子、庄子、易经 五石散:钟乳石、紫石英、黄石英、石硫磺、赤石脂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门第社会:门第、世家、世族、大族、门阀、士族、贵族、旧族、名族 正月初一至初七(六畜):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 三元: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 三大帝国:秦汉、唐宋、明清 四大汗国: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利 九儒十丐: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倡、九儒、十丐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题比、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圣谕六言: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四大权阉:汪直、王振、刘瑾、魏忠贤 三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嘉定三屠:闰六月一次、七月下旬一次、八月中旬一次 四大总督:年羹尧、鄂尔泰、李卫、田文镜 三言二拍: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禹贡》:《尚书》中的一篇,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魏国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

从朝贡文书看清代的朝贡体系

从朝贡文书看清代的朝贡体系—兼评何新华《清代朝贡文书研究》 2016年,何新华先生的新著《清代朝贡文书研究》由中山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该书被誉为是国内外第一步系统研究清代朝贡文书的著作,是作者继《威仪天下:清代外交制度及其变革》、《清代贡物制度研究》、《最后的天朝:清代朝贡制度研究》、《天下体系:一种建构世界制度的中国经验》等著作之后,第五本系统研究清朝朝贡制度的专著,作者对清代的朝贡文书做了详细而系统的梳理,史料翔实而丰富,全书共搜集了532件朝贡文书,涵盖了清朝与当时世界上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各种文书交往,并且作者在很多地方都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解释,填补了清代朝贡文书方面的研究空白,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独具特色的朝贡文书制度 朝贡文书作为朝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一种外交专用文书,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见证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互动交往和关系变迁。自古以来,没有朝贡文书,周边国家的朝贡要求就会被拒绝,朝贡文书不够规范,朝贡要求同样会被拒绝。朝贡文书并非清代所独有,清代之前的明朝时期,朝贡文书已将发展得很是完备。但是,由于清朝自己的满族特性、合法性的不足以及满文的使用,清代的朝贡文书有迥异于前朝的特点和风格。清朝的朝贡文书涵盖了从清朝入关前直至灭亡时期,时间跨度差不多伴随清王朝的始终。因此,系统的了解清代的朝贡文书,对于梳理清朝与不同国家的交往内容、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何新华指出,朝贡文化具有五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是话语分析意义。何新华指出,朝贡文书作为古代中国的世界秩序的重要的话语体系,其运用的语词、句式和篇章都充满了权力结构、思想基础和秩序,这无疑是进行话语分析最好的文本。 第二是公文价值。清代朝贡文书的体裁格式在国内、国外完全一致,朝贡文书可以看作国内文书制度的延伸。因此完整的研究清代朝贡文书,甚至可以补充国内同类文书的缺失,是完整研究中国古代文书制度不可避免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是外交史料价值。对清朝朝贡文书的梳理,有助于理解清代的朝贡外交制度,从内容上把握清朝与相关国家的交往、外交政策与变迁,以及文书体现的交往内容。 第四是比较文化价值。与中国来往的相关国家处在不同的宗教文化影响下,其朝贡文书也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例如,同处于儒教文化圈的越南、琉球和朝鲜三国的朝贡文书多引据经典,讲究尊卑和大义,具有鲜明的儒家文化特色;东南亚曼陀罗体系内的国家,如泰国、老挝等带有小乘佛教的特点,中亚游牧部落国家具有鲜明的伊斯兰特色,南亚国家则具有藏传佛教特色,欧洲国家的朝贡文书具有基督教特色。 第五是文学价值。在儒家文化圈的朝贡文书,由于汉化程度高,文书中融入了中国文学传统的词赋等元素,用典丰富,有很多骈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全书从事实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总体上概述清代朝贡体系的研究,作者将朝贡文书分为朝贡下行文书、朝贡平行文书和朝贡上行文书,每一类文书包含有不同的体裁和类型,作者分别详细介绍了诏书、诰命、谕祭文、敕谕等下行文书,表文、状文、奏本、奏折、祭文等上行文书以及咨文、照会、柬文、信函等平行文书。从第二章到第八章,作者分别研究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清朝与之交往的朝贡文书。这些国家涵盖了诸如琉球、越南、朝鲜这样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国,也包括暹罗、南掌这类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国,也包括暹罗、南掌等一般的朝贡国,还有欧洲国家等名义上的朝贡国。第九章以后作者叙述了晚清时期清朝的近代朝贡文书的变迁,展示了从朝贡文书到近代外交文书的转变的动态过程,便于与前文典型的朝贡文书对比和比较。同时,为了方便比较分析,作者在每一章都选择了不同的朝代该地区同一国家与中国的朝贡文书,便于学者从纵向的角度进行分析。 作者对朝贡文书下性文书的表文研究颇为详细,他将表文格式分为进贡表文,请封表文和谢恩表文四大类(表文扮演了国书的功能),而对表文的材质也分为了纸质表文、金叶表文和

明史学习书目

明史书目 一、参考文献: 1.《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2.《明实录》,台湾史语所校印本。 3.(清)谈迁:《国榷》,中华书局点校本。 4.(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点校本。 5.《明会要》,中华书局点校本。 6.(明)焦竑:《国朝献征录》,中国史学丛书初编本。 7.(明)陈子龙、徐孚远等:《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点校本。 8.(明)张居正:《张太岳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9.(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10.(清)查继佐:《罪惟录》,四部丛刊本。 11.佚名《崇祯长编》,上海书店本。 12.(清)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中华书局点校本。 13.(明)张岱《石匮书后集》,中华书局点校本。 14.《明会典》,商务印书馆1936年。 15.(明)王圻《续文献统考》,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 16.(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四部丛刊本。 17.(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点校本。 18.(明)叶盛《水东日记》,中华书局排印本。 19.(明)何良俊《四有斋丛说》,中华书局排印本。 20.(清)叶梦珠《阅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1.(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排印本。 2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23. 郑天挺主编:《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开明书店1952年版。 24.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三联系书店1959年版。 25. 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大学出版

社1998年版。 26. 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业会馆碑刻选编》,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27. 郭厚安:《明实录经济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8. 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二、今人论著: 1.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2.孟森:《明清史讲义》(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 3.汤刚、南炳文:《明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991年版。 4.李洵、薛虹:《明清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吴晗:《朱元璋传》,三联书店1965年版。 6.丁易:《明代特务政治》,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 7.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8.赵子富:《明代学校与科举制度研究》,燕山出版社1985年版。 9.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1965年版。 10.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年版。 11.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2.伍丹戈:《明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3. 唐文基:《明代赋税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 黄冕堂:《明史管见》,齐鲁书社1985年版。 15. 李光璧:《明朝史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6.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版。 17. 朱东润:《张居正大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8.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人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 朝贡 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 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 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 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畿服制度 朝贡体系的雏形是古代中国(大陆地区)的畿服制度。即中原王朝的君主(或君王)是内服和外服的共主(“天子”),君主在王国的“内服”(中心地区)进行直接的行政管理,对直属地区之外“外服”(边缘地区)则由中原王朝册封这些地方的地方统治者进行统治,内服和外服相互保卫。由此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世界共主的“天下”概念。在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播过程中,中心“内府”统治区域不断扩展,许多“外服”地区在接受“内府”地区的社会组织和思想文化观念后,慢慢变成“内服”的一部分,而不断形成新的“外服”地区。在这种内外服之间的不断转化就变成所谓的“华夷之辨”。[1] 商朝 早在中国商朝时期,统治者便已建立了“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的内外服制度,在这个制度当中,中国中原王朝的君主是内外服的共主。君主在王国中心地区(内服)设立行政机构,进行直接管理。在直属地区之外外服,则由接受中原王朝册封的地方统治者进行统治,内服和外服相互保卫。根据《尚书·大禹谟》的记载,九州之内的各地区,还负有进贡的责任。[2] 周朝 周朝取代商朝之后,将这一制度细化,进一步发展出了五服、六服和九服的概念。特别是在《周礼·秋官·大行人》中,详细规定了各服的贡期和贡品的种类,还第一次提出了“九州之外,谓之番国”的概念,试图将这一制度推广到更广阔的中原王朝尚未实际掌控的地区去。 商朝的畿服制度带有强烈的原始部落军事联盟色彩,而周朝由于确立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世界共主思想,将这一制度系统化和理想化,试图作为已知世界的准则。但是,由于周朝采用分封制度,后期又陷入诸侯纷争,所以这一制度基本仅停留在纸面上。[3] 册封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原地区之后,建立起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制帝国。当时,在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除了匈奴之外,并不存在可以与秦以及其后继的汉朝政权全面抗衡的政权。因此,除了以“敌国”身份对待匈奴之外,中原帝国便开始将先秦时期的畿服体系推广至已知的世界中去。汉委奴国王印汉委奴国王印在汉武帝击败匈奴,开通西域之后,由于在 已知世界中不存在可以抗衡的对手,以中国中原王朝为中心的 朝贡体系正式得以确立。在这时期的朝贡体系中,中原政权和 其他诸国以“册封”关系为主。即各外国需要主动承认中原政 权的共主地位,并凭借中央政权的册封取得统治的合法性。中 央政权对各地方政权往往直接封为“某某国王”,如“汉委奴 国王”、“南越武王”、“疏勒国王”等。各受封国对中原政权按照不同的要求负有进贡和提供军队等义务。 值得注意的是,汉朝仅仅册封其有能力控制或者自行前来投附的地方政权,政策相当务

自整理 明史研究

自整理明史研究 2007年明史研究综述、2006年明史研究政治: 胡吉勋《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明嘉靖李福达狱及相关历史评价考论》 赵克生《明代丁忧制度述论》 柏桦、高进《明清“滥设官吏”罪》 田冰《明代的追谥与夺谥》 张德信《明蓟辽总督年表校补》 王伟凯《明代磨勘司职能考辨》 方志远《“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 商传《从朋党到党社:明代党争之浅见》 张宪博《吴应箕实政思想略论》 王恩俊《复社成员的家世及其影响》、《试论复社内部的政治分歧》 王振华、郝福祥《从明末两枚纪念币透析明亡之因及光、熹、思三帝之情》赵园《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 彭勇《明代班军制度研究》 杨正泰《明代驿站考》 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 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 林延清《明代后妃在皇位继承危机中的作用》 刘惠敏《明代女官制度作用分析》 陈志刚《论明代中央政府权力结构的演变》 吴建军《明代内阁与中央政权体制演变的互动关系》 程方、杨继致《明代皇权与中央双轨辅政体制述评》

黄阿明《明代户部尚书任职情况分析》 吴琦、唐金英《明代翰林院的政治功能》 王尊旺《明代庶吉士考论》 王建峰《明朝“提督会同馆主事”设置探微》 张廷茂、汤后虎《明末至清前期负责同欧洲国家交往的“通事” 路远志《明代监察制度特点的历史思考》 丁玉翠《明代科道监察制度中预防职务犯罪的取向》 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明清地方儒学教师出路研究》张学强《为官与为师—— 王伟凯《试论明代的巡检司》、《明代湖北八府的巡检司设置与分布》 朱子彦《论明代铁券制度》 周荣《明代致仕官员的食俸与养老》 赵克生《明代文官匿丧与诈丧现象探析》、《略论明代文官的夺情起复》、《明代生祠现 象探析》 田澍《明武宗暴亡后江彬被捕原因探析》 陈长文《明代科举中的官年现象》 王天有《明代政治论纲》 张宪博《明初辅政体制的建立与职能整合》 徐卫东《明代皇位继承中的监国》 王剑《论明代密疏的传递与进呈》、《论明代密疏的保密制度》、《论明代密疏的处理》 唐克军《明代官员升迁路径述论》 王伟凯《试论明代对官员的俸禄处罚》

1994-2002 中国内地学术期刊《永乐大典》引文论文篇目索引

1994-2002中国内地学术期刊 《永乐大典》引文论文篇目索引 (以论文发表年代为序) 张志清整理 略论明代之前潮州港的发展//南洋问题研究 1994 02 风骨兴寄的实践成果及其渊源影响──陈子昂诗论//中国韵文学刊 1994 02 论元代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4 辽代部分州县今地考//北方文物 1994 04 中国宫廷的饮食卫生//医古文知识 1994 03 发展中国家图书情报事业的光辉历史//图书情报知识 1994 04 杨家骆及其图书分类学研究//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4 05 评宋景昌对《详解九章算法》的校勘//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4 03 《永乐大典》地方志存目校订一则//广西地方志 1994 06 《永乐大典》概说//史学史研究 1995 03 《永乐大典》散佚及现存概况//语文学刊 1995 01 我国最大的写本类书──《永乐大典》//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02 宋代书院的兴衰──兼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学术研究 1995 06 论才子解缙//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5 S1 宋元明市语续证//贵州文史丛刊 1995 01 蒙元时期新疆建置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995 01 关于惊风“四证八候”的出处//中华医史杂志 1995 04 分类法主题法三题//图书馆界 1995 02 《永乐大典》所载《元一统志·陈亮传》考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02 论宋元戏曲中文人仕婚观的差异//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01 两次战争时期香港穆斯林的发展与变化(续上期)//东南亚研究 1996 01 英雄与历史:以民间叙事为根基——明代章回小说论略//中国文化研究 1996 02 元代私人海商构成初探//南洋问题研究 1996 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