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对抗生素发展的影响

微生物对抗生素发展的影响
微生物对抗生素发展的影响

微生物对抗生素发展的影响

在地球生命的初期,细菌是孤独的。

但之后,多细胞有机体兴起,开始与细菌抗争,并逐渐适应与细菌一起存在的生活。最终,宿主和它的微生物一起形成“全生物”,随时间共同进化。

人类身体内也存在着很多微生物,人类也与自己的微生物一起,共同生存发展和进化。

这是人类生物学的基础。

微生物种群的根都在上一代,是从母亲那里传来的。

在生命的前3年,我们从母亲那里获得支持我们发展的微生物种群,从而最终繁殖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微生物。

到成年期时,我们大约有13万亿人类细胞,但微生物细胞更多,微生物种群的基因总数也比人类细胞的基因要多得多,大约是人类细胞的250到800倍。

因此,微生物种群和它们的基因,都在健康中发挥作用,微生物种群基因的作用,甚至可能比人类基因的作用更大。

肠道菌群与疾病

胃肠道是肠道菌群与人体代谢和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

门静脉循环影响肝脏和脂肪组织,肠道进行消化和能量回收,肠道粘膜的固有层影响着淋巴组织和骨髓,大脑大脑是检测能量平衡变化的关键调节器,受到迷走神经、激素和肠神经递质的影响。

这是肠-脑作用轴,是连接肠道微生物种群及其代谢产物与代谢中枢调控的重要途径。

肠道细菌可以合成必需的维生素和氨基酸,并有助于降解毒素。

肠道微生物能产生特定的代谢物,这取决于肠道内的氨基酸、脂类、碳水化合物和铁。

大多数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被微生物种群落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或被微生物酶转化为单糖,成为可消化的能量来源,其中乙酸、丙酸、乳酸和丁酸,是最重要的,有保护作用。

肠道微生物种群通过影响胆汁酸代谢,调节脂肪和胆固醇代谢,参与吸收和运输饮食中的营养素、维生素和脂质,并通过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促进GLP-1的释放,影响胰岛素分泌和敏感性,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微生物种群的基因可产生蛋白质,包括激素、神经递质和炎症分子,进入循环并影响健康。

肠道微生物种群引起的低度肠道炎症,增加了肥胖的风险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

某些微生物种群,则是导致衰老疾病的罪魁祸首,包括癌症和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症。

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存在于牛奶、鸡蛋、肝脏、红肉、家禽和鱼中,是胆碱的主要来源。短期使用抗生素,让肠道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导致饮食中胆碱和左旋肉碱的转化和氧化,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与影响农田、海洋和气候的宏观生态变化相似,微生物种群正在发生的全球性变化,发生速度甚至更快。

在现代化不那么发达的社会中,微生物种群仍然丰富。

而在发达社会中,自19世纪末,微生物种群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一些微生物种群随着世代的推移而逐渐发生灭绝。

虽然公共卫生措施的好处是巨大的,让饮用水更干净,卫生条件更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寿命,但却意外地,对我们的微生物种群产生了有害影响,促进抗生素耐药、肥胖和糖尿病等很多疾病的流行。

在生命早期影响微生物菌群的因素,如抗生素的使用、配方奶喂养和剖腹产,都与生命后期的疾病,包括儿童期肥胖、哮喘、食物过敏、炎症性肠病等有关。

抗生素与肠道菌群紊乱

抗生素被用来减轻病原体对宿主的侵袭,但它的副作用是使宿主和微生物种群之间的协同进化伙伴关系脱钩。

抗生素的使用,消除了自然竞争,直接杀死了一些微生物,让一些携带抗生素的有机体消亡,最终存活下来的是耐药菌和携带耐药菌的有机体,两者共生共存。幽门螺杆菌是胃微生物种群的主要祖先成分,在老年人中,它驱动向胃恶性肿瘤的转化。但缺乏幽门螺杆菌的微生物种群,会促进邻近食管的恶性肿瘤发生。研究发现,使用抗生素后,双歧杆菌成员双歧杆菌、假链球菌、白链球菌、牙本质杆菌和链球菌的丰度有所下降,而长链球菌和短链球菌并没有系统性下降。。到底是感染本身还是抗生素的使用,导致了疾病,是很难在人体进行深入研究的,所以会用动物实验进行探讨。

在长达70年的全球农场试验中,发现早期使用抗生素,能促进家畜生长,即使是低剂量,也无论是鸡还是牛。

抗生素之所以能够成为生长促进剂,是因为它破坏了亿万年中保存下来的发育平衡,更节能的微生物种群得以生存和发展,让宿主有可能获得新的能源,动物长得更大。

在人类,也出现了类似现象。遗传因素和高热量饮食,与抗生素发生协同作用,让人类代谢发生改变。

早期抗生素的使用,还可以通过改变微生物种群组成,影响免疫发育。

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一些免疫性疾病在成人中变得越来越常见,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微生物种群的变化,被认为是这些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增加的重要潜在因素。

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证实其作用,但一种可能性是,无论是遗传的、在生命早期获得的,还是两者共同导致的微生物种群改变,影响了早期免疫发育,改变了成人对某些抗原的免疫反应,从而产生致病性的素质。

上一代使用抗生素,也会导致后代发生代谢紊乱和炎症性疾病风险增加。还有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的发生,也与肠道菌群有关。

早期生活创伤,总是导致永久的后遗症。

即使干扰是暂时的,后果却可能是长期的。

肠道菌群紊乱的其他因素

剖宫产会干扰母婴微生物种群向下一代的传播。

在生命的第一年,一些微生物代谢相关的酶,比如乳酸脱氢酶,会发生与喂养方式一致的增加或减少

。缺乏微量营养素的婴儿配方奶粉,不能像母乳那样支持祖先微生物种群的繁殖和维持。

无纤维素饮食、特定类型的饮食和食品添加剂,如人工甜味剂、乳化剂等,可以引起类似的生态紊乱,进一步促进疾病发生。

高脂肪或高果糖饮食,不仅影响了肠道菌群,还令肠道结构完整性破坏,通透性增加。

随着人口增长,以及平均旅行时间的缩短,地球上的联系正逐渐紧密,全球微生态的变化,保留了越来越强的病原体,并使某些疾病发生大流行的可能性更大。各种变化和损伤都发生得很快,以至于我们不太可能真正适应并达到新的平衡。重建人体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或许可以通过全面和精准的方法,缓慢重建。

那些剖腹产婴儿、没有得到母乳喂养的婴儿以及那些接受早期抗生素治疗的婴儿,是首先需要关注的人群。

在幼儿时期,特别是在母乳喂养期间,强调谨慎使用抗生素。

促进窄谱抗生素的开发,有助于避免广谱抗生素对“无辜”微生物种群中的滥杀,以及避免趁机而入的一些物种。

特定的益生元和/或纤维等物质,有利于为结肠提供能量基质,重建菌群生态。在这个过程中,也许生长会受到影响,成人身高会降低,但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后代会更健康,未来也会有更精确的方法。

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有利于改善肠道微生物种群。

粪便移植在治愈一些感染方面的成功,其实是通过重塑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让微生物之间在自然竞争的基础上,用一些菌来消灭另一些致病菌。

益生菌是一类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性微生物的总称,通过改善宿主微生态影响宿主能量和物质代谢。目前,最常用的益生菌种是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

降糖药物可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多样性,从而改善葡萄糖代谢和能量平衡。

常用降糖药二甲双胍可通过增加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和产丁酸盐细菌的丰度,来改善机体糖代谢紊乱状态,还能改善肠黏膜屏障。

其他降糖药物,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基于肠促胰岛素的药物等,均对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具有调节作用。

微生物抗菌素敏感试验

抗菌素敏感试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药敏试验(K-B纸片琼脂扩散法)方法、原理及结果判读 2、掌握抗酸染色方法及结果判定 二、实验原理 1、抗菌药物分类: (1)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硫酶素类、单内酰环类、β-内酰酶抑制剂、甲氧青霉素类) (2)氨基糖甙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奇霉素 (3)大环内脂类:红霉素、白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 (4)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 (5)氯霉素类:氯霉素、甲砜霉素 (6)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 (7)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多粘菌素、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抗真菌抗生素、灰黄霉素 (8)抗肿瘤抗生素: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 (9)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环孢霉素 2、抗菌药物敏感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in vitro ) 1)抑菌试验:体外测定抗菌药物抑制细菌生长能力的试验 (1)纸片扩散法(disc diffusion test) K-B纸片琼脂扩散法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不断地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2)稀释法(dilusion test) a.将被检菌株接种于一组含有不同稀释度抗菌药物的培养基内 b.37℃18-24小时后,抗菌药物能抑制被检菌肉眼可见生长的最低浓度(MIC)即该菌 对该抗菌药物的敏感度 c.MIC50 MIC90 d.根据MIC和常用剂量时该药所能达到的血药浓度来划定细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度或 耐药的界限(break point,折点) (3)E试验法(E test) 2)杀菌实验 3)联合药敏试验 4)检测细菌所产生的抗生素灭活酶试验 3、药物敏感性分级 1)敏感(S)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方法学验证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发布日 20070423 期 栏目 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 标题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方法学验证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作者 审评三部 部门 正文容 审评三部审评五室英 摘要:本文对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中的管碟法在方法学验证中的常见问题如线性与围中溶液 浓度与直径的关系、精密度的测定方法等进行了分析,归纳其错误的问题,给出了正确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多组分抗生素方法学验证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是国际上通用的、经典的抗生素测定方法。自20世纪40年代建立至今,在各国药典中被普遍采用。虽然伴随着HPLC等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一些抗生素品种的效价已被化学分析法所取代,但由于①微生物检定法可直观、特异地反映出抗生素品种的抗菌活性; ②多组分抗生素由于结构与不同活性组分生物活性的差异,化学测定结果难以准确表征组分组 成、含量和生物活性间的关系;③许多抗生素品种由于各种原因如无特征紫外吸收等,目前没有适当的化学分析方法表征其活性,故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目前在各国药典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且短期化学分析法不可能完全取代微生物检定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仍采用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中的管碟法测定其效价,目前申报已有国家标准的该类制剂较多,在质量研究中存在诸多问题,现就常见的问题加以分析,希望对注册申请人有所帮助。 一、方法的建立 1、供试品与标准品的同质性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的原理以供试品与标准品同质为前提,方

法建立前,首先应确定供试品与标准品是否同质,包括化学结构、所含组分及组分比例的一致性,对于制剂还要考虑辅料的影响是否造成供试品与标准品不同质。 2、培养基、试验菌、缓冲液和培养条件的选择 可参照中国药典建立,在此不再赘述。 3、检定方法的确定 可采用一剂量法(标准曲线法)、二剂量法及三剂量法等。一般确定线性与围采用一剂量法(标准曲线法),常规含量测定采用二剂量法,标准品标定采用三剂量法。 4、抗生素溶液的稳定性 选定的品种可参照中国药典现行版附录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的品种,若溶剂和缓冲液与其不同,应考察抗生素储备溶液和测定溶液在室温、40℃和不同pH值缓冲液中,以及放置不同时间的稳定性,以确定抗生素储备溶液和测定溶液的存放时间和条 件。 二、方法的验证 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检测的要求。 验证容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专属性、适用性和线性。 在申报资料中常见的错误有:线性测定不符合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一剂量中心浓度等比测定的原理;精密度的测定方法不正确;无专属性试验。下面就方法验证的容与常见的错误加以简述。 1、专属性考察杂质、辅料等对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可通过以下试验验证: (1) 用辅料等替代抗生素进行试验,应不产生抑菌作用。 (2) 采用回收率试验进行验证,至少有9对以上数据,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抗生素生物毒性及对环境的影响的调研报告

抗生素生物毒性及对环境的影响 毛瑞祥,张贝贝,武文权,乔鑫 指导老师:张纪亮 概要:在过去三年来,受关注的化学污染物已几乎完全侧重于传统的“优先”的污染物,特别是急性毒性/致癌性农药和能在环境中持续留存的工业中间体。然而,这个范围的化学物质只是较大的“整体”的风险评估中的一部分。另一类不同的生物活性化学物质抗生素被收到相对较少的关注,不过他们确实潜在的环境污染物,这类化学物质包括抗生素和个人护理产品中的活性成分,人类和兽医用药,不仅包括处方药和生物制品,也包括诊断剂,食品,香料,防晒剂,及许多其他类似物。这些化合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可以不断地被运送到水生环境。本次调查研究试图综合抗生素环境起源,分布和发生方面的文献,以影响和促进其在环境科学界的更集中讨论。关键词:毒性残留环境处理抗生素促进更集中讨论 The biological toxicity of antibiotics and its effect on Environment Mao Rui-xiang , Zhang Bei-bei , Wu Wen-quan , Qiao xin Supervisor:Zhang Ji-liang Abstract:During the last three decades, the impact of chemical pollution has focused almost exclusively on the conventional "priority" pollutants, especially those acutely toxic/carcinogenic pesticides and industrial intermediates displaying persistence in the environment. This spectrum of chemicals, however, is only one piece of the larger puzzle in "holistic" risk assessment. Another diverse group of bioactive chemicals receiving compar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as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includes the pharmaceuticals and active ingredients in personal care products (in this review collectively termed PPCPs), both human and veterinary, including not just prescription drugs and biologics, but also diagnostic agents, "nutraceuticals," fragrances, sun-screen agents, and numerous others. These compounds and their bioactive metabolites can be continually introduced to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as complex mixtures via a number of routes but primarily by both untreated and treated sewage.This review attempts to synthesize the literature on environmental origin, distribution/occurrence, and effects and to catalyze a more focused discussion in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 community. Keywords:Toxic residues Environment treatment antibiotic more focused discussion 内容 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防治人类、禽畜及水产养殖中各种细菌感染疾病的化合物。近年来,抗生素的种类、产量与用量不断增加,加上药品管理的混乱和药物的滥用问题非常严重,从而导致了人体以及环境中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国际环境科学界乃至公众已开始广泛关注河流、湖泊等水环境中药物污染及其潜在的危害性。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广泛用于人体医药卫生和畜禽养殖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据统计,我国兽用抗生素平均年使用量约为6 000 t[1],按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doc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一、温度的影响 ?1.高温的影响一般来说无芽孢的细菌在水中加热到100℃迅速死亡。?(一)高温杀菌的机理 ?提问:? 1)蛋白质、核酸变性2)细胞膜溶解细胞膜中的脂类在高温作用下溶解,“失血过多”(二)影响高温杀菌的因素 ?细菌的种类、含水量、芽孢有无、以及湿热或干热 1)细菌种类 2)含水量 ?细菌细胞含水量高的更容易被杀死。 分子层次现象——蛋白质的凝固温度与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越高,蛋白质凝固温度越低,反之亦然。3)芽孢 4)湿热与干热 湿热—水蒸汽(121℃ 20~30min) 干热—热空气(160~170℃ 2h灭菌) ?提问:?湿热灭菌温度低时间短?保水(热空气蒸发蛋白质水分); ?蒸汽冷凝放热; ?凝水热传导能力强于空气;2.适宜温度 ?提问:为什么会存在适宜温度? ?酶的活性 ?根据细菌适宜温度的不同,可将细菌分为四大类,

?嗜冷菌、嗜中温菌、嗜热菌、嗜超热菌。 ?废水中的细菌一般都是嗜中温菌,最适温度多在30℃左右,嗜冷菌和嗜热菌占少数。 3.低温 ?低温——细胞结冻~最适温度下限 ?进入休眠状态 ?提问:? 酶活性降低,导致代谢、遗传普遍停滞;?膜细胞流动性变差。?一旦获得适宜温度,即可恢复活性 ?提问:细胞内外冻结易导致死亡,原因何在? ?冰渣导致细胞膜破裂,失“血”过多 ?嗜中温菌(耐冷喜温)一般在5℃以下处于休眠状态,因此通常实验室用冰箱的4℃冷藏温度保藏细菌,或甘油、石蜡冷冻保存菌种 ?低温下冷藏的食物变质 ———嗜冷细菌(或霉菌)的最适宜温度在5~15℃之间。 提问:嗜冷细菌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具备低温活性酶 —细胞质膜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在低温下能保持半流动性,使之能有效地集中必需的营养物质。二、p H的影响 ?大多数细菌最适环境p H为6~8,可生存的p H范围在4~10之间。 ?研究表明细胞内部由于细胞膜的屏蔽作用、磷酸盐缓冲及细菌能动的调节,p H一般都保持中性,环境的p H难以影响细胞内的p H变化。 ?提问:外界的pH变化如何对细菌产生影响? 1.影响细胞膜蛋白及胞外水解酶的活性 ?从而影响营养物的正常吸收与转运 2.影响营养物的解离与吸收 ?主要影响一些极性营养物如脂肪酸、氨基酸

兽药抗生素对植物及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兽药抗生素对植物及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兽药抗生素对植物及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摘要: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概述了兽药抗生素对植物毒理效应和对土壤微生物的干扰作用等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抗生素污染对生物安全和粮食生产带来的潜在威胁。 关键词:兽药抗生素;植物;土壤微生物;效应 中图分类号:S859.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173-1 1 兽药市场抗生素销售情况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大量抗生素被广泛投入于人和动物疾病的治疗及预防,这在保障人类健康和促进畜牧业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据调查,欧盟国家使用的兽药主要是抗生素和杀寄生虫类药物,兽药类抗生素约占所有兽药用量的70%以上。我国是抗生素的生产大国,2003年仅青霉素的产量就达28000t,占世界总产量的60%;土霉素产量为10000t,占世界总产量的65%;多西环素的产量也为世界第一。 2 禽畜抗生素在土壤中的残留状况 兽药抗生素来源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宠物的排泄物及使用中的损失。研究表明,兽类抗生素药物只有15%可被吸收利用,大约85%未被代谢而以排泄物的形式直接排放至环境中。土壤中抗生素残留水平差异较大,一般在ug/kg和mg/kg等级。Hamscher等研究发现四环素和氯四环素浓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增加趋势; Martínez-Carballo等研究表明氯四环素在土壤中有较长持久性,在土壤中残留的水平大约为44.1ug/kg~32.3mg/kg。 3 抗生素对作物毒理研究现状 3.1 形态方面 抗生素对于植物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植物对于抗生素的吸收,但是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在吸收量上有很大的区别。低浓度的土霉素胁迫对拟南芥幼苗的根长和株高显著抑制,但对其幼苗的侧根数量

(完整版)微生物与制药综述

微生物制药的研究进展 姓名:李青嵘 班级:生工102 学号:1014200044

摘要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检索,从微生物生产维生素,微生物生产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微生物生产抗生素,微生物生产抗癌物质,微生物生产医用酶制剂等五个方面综述了微生物制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微生物,制药,发酵工程 1.前言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医药领域的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采用微生物制药,具有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廉,产品产量高,产品纯度高,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等优势,同样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从传统工艺,如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抗生素、酶制剂以及B-胡萝卜素等;到现今的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干扰素、胰岛素、生长因子等几十种新药和疫苗。本文着重综述了微生物的发酵工程在医药研究和生产中应用的最近进展,主要包括生产维生素、多价不饱和脂肪酸、抗生素、抗癌物质医用酶制剂等五个方面。 2.研究内容 2.1.微生物生产维生素 维生素是六大生命要素之一, 为整个生命活动所必需。β-胡萝卜素、VC、VE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效果最为显著的三种维生素,它们的作用分别是:β-胡萝卜素是强力抗氧化剂, 有抑制癌细胞增殖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V C 和V E 均是抗氧化剂, 前者可阻止、破坏自由基形成,还具有激活免疫系统细胞的活力,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以抵御外来侵染因子。至于VE可产生抗体,增强机体免疫力。目前,上述的“三素”以实现了微生物工业化生产。 目前,β-胡萝卜素主要是由三孢布拉霉菌生产,在1998年,陈涛等[1]已经针对三孢布拉霉菌的特点,优化发酵工艺,在3M3的发酵罐中发酵120h,生产的β-胡萝卜素产量已达到1146.5mg/L。虽然,传统的工艺生产β-胡萝卜素的产量高,生产周期比较短,但是传统的工艺复杂,成本过高,不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故,目前许多课题组专注于开发新的生产β-胡萝卜素的菌种或改进传统工艺。据近年所发表的期刊文献,目前,采用红酵母发酵生产β-胡萝卜素是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方法,虽然在产量方面较传统方法的低很多,但是该方法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何海燕等[2]采用粘红酵母R3-35摇瓶发酵84h,生产的β-胡萝

抗微生物药物概述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基本内容] 化疗、抗菌药物、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和抗菌后效应等概念。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基本要求] 掌握: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及抗菌后效应的概念;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了解:细菌的耐药性和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基本概念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所用的药物简称化疗药物。 抗菌药物: 由生物包括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植物和动物在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抗生素及由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化学药物的总称。 抗菌谱:每种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分为广谱抗菌药和窄谱抗菌药。 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抑菌药: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最低抑菌浓度(MIC):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而且能杀灭病原菌的药物。 最低杀菌浓度(MBC):杀灭培养基内细菌(即杀死99.9%供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化疗指数: 评价药物的安全性,通常用某药的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与该药对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来表示。 抗菌后效应(PAE): 当抗菌药物和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此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管碟法在中国药典中的应用及操作要点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管碟法在中国药典中的应用及操作要点 录入时间:2010-11-18 10:29:10 来源:青岛海博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可分为:(1)稀释法;(2)比浊法;(3)琼脂扩散法(管碟法和打孔法)。各国药典通常采用后两种方法测定抗生素的效价。 管碟法:利用抗生素在摊布特定试验菌的固体培养基内成球面形扩散,形成含一定浓度抗生素球形区,抑制了试验菌的繁殖而呈现出透明的抑菌圈。 此法系根据抗生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数剂量与抑菌圈直径(面积)呈直线关系而设计,通过检测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比较标准品与供试品产生抑菌圈的大小,计算出供试品的效价。 原理:利用抗生素在固体培养基中的平面扩散作用,依据量反应平行线原理并采用交叉实验设计方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通过比较标准品(已知效价)和供试品两者对所接种试验菌产生的抑菌圈(直径或面积)大小,来测定供试品效价的一种方法。 管碟法的操作步骤: 1、预试验:确定最佳的试验条件:调整试验菌的浓度、使用量、抗生素终浓度、培养基等,使抑菌圈的大小符合规定:一剂量法中心点的抑菌圈直径应在16~17.5mm,二剂量法高剂量浓度标准品溶液所致的抑菌圈直径在18~22mm,三剂量法中间剂量浓度标准品溶液所致的抑菌圈直径在15~18mm。 2、试验准备:双碟、钢管、毛细滴管、吸管的清洗及灭菌;容量瓶、定量吸管的清洗;培养基、缓冲液的准备、半无菌间的紫外消毒等。 3、双碟的制备:每只双碟加底层培养基约20ml,待培养基凝固后,将双碟放入35~37℃培养箱中,待用。 4、供试品、标准品溶液的制备:估计供试品的效价,根据试验要求设计供试品、标准品溶液稀释步骤,平行制备供试品、标准品相关剂量的溶液。 5、菌层的制备:注意菌层培养基温度;根据预试验确定加入菌层培养基的菌液量,注意制备菌层的速度和平整度。 6、滴加抗生素溶液:注意标准品、供试品高、低剂量溶液滴加顺序,保证滴加速度和加量的均匀一致。 7、双碟的培养:根据培养温度的要求在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培养箱中水平碟放的双碟数以不超过三层

实验9 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及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的测定

实验九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的测定及硫化氢产生实验 杨明轩生物111 1102040128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并掌握紫外线和抗生素杀灭微生物细胞的原理。 2、学习和掌握应用紫外线杀菌的实验操作步骤。 3、学习并掌握采用液体培养技术测定药剂对微生物的最低抑制浓度的方法。 4、通过了解不同细菌对含能产硫化氢半固体培养基的分解利用情况,结合实验八的结果,认识微生物代谢类型多样性。 二、实验原理 紫外线是杀菌效率较强的物理因素。其原理是,紫外线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胞内的DNA分子,使同一DNA 链上相邻的嘧啶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因而导致双链DNA结构发生变化,使DNA的正常复制受到影响,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紫外线的杀菌效果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即紫外灯的功率、照射时间和照射物品距紫外灯的距离等因素都会影响杀菌效果。虽然紫外线具有很好的杀菌效果,但其穿透能力不强,一层黑纸即可阻挡紫外线的通过,因此紫外线常用于室内空气灭菌或器皿的表面灭菌。本实验采用平板法验证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和不同微生物对紫外线的耐受性。 很多化学药剂都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最低抑制浓度(MIC)是指药物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浓度,由于微生物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因此最低抑制浓度是有差异的。可以通过液体稀释法来测定最低抑制浓度。将一定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药剂,配制成一定浓度梯度,再将制备好的菌悬液按一定体积接种,置一定温度培养后,可通过肉眼或分光光度计测定浊度,以不能生长菌株的试管内药剂的浓度为MIC。 三、实验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 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LB培养基、产硫化氢半固体穿刺培养基; 3、试剂:无菌水、10μg/μl链霉素; 5、仪器:无菌培养皿、无菌试管、刮铲、灭菌黑纸、。 四、实验方法 (1)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将供试菌株接种于LB斜面,置37℃培养过夜。 2、将5ml无菌水分别注入菌种管内,混匀制成均匀的菌悬液,37℃振荡培养过夜。 3、取事先制备的LB平板3个,分别以0.1ml菌悬液涂布一个平板,并做好标记。 4、取一灭菌的剪成五角星形状的黑纸放置在培养皿中央,将培养皿放于紫外灯箱内,打开皿盖,开紫外灯照射15min,盖好培养皿盖后将培养皿取出,注意将培养皿立即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过夜。 5、观察结果平纪录。 (2)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的测定 1、取活化好的菌种斜面,分别挑取一环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37℃下培养6~8h,作为测试液。 2、按下表配制不同链霉素浓度的培养基并按照顺序加样(每个试管3个重复),全班留一个只含培养基,不接菌也不用药的,做对照。 3、将试管置于37℃温箱培养12~24h,取出试管,充分震荡,用肉眼观察每个试管浊度,用“+”或“-”表示生长与否。也可用分光光度计检测浊度。

抗生素对微生物作用的研究_孙延忠

·综 述· 抗生素对微生物作用的研究* 孙延忠1,2,曾洪梅1**,李国庆2 (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94;2.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湖北武汉 430070) 摘 要 抗生素能干扰微生物细胞新陈代谢的某个或几个环节(包括代谢物或酶系统),使它不能以正常的代谢途径维持和延续生命活动。分别从抗生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影响细胞膜功能、抑制蛋白质合成、影响能量代谢、干扰核酸合成5方面综述了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 关键词 抗生素;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 Q93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7021(2003)03-0044-04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或由其它方法获得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1]。自从青霉素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人们就开始探索抗生素是怎样作用于微生物的。研究表明,有的抗生素能阻断能量供应系统;有的能干扰微生物代谢中间物的合成或聚合过程,引起微生物形态结构的变化,改变遗传信息,从而产生抑制作用。根据抗生素干扰代谢过程的不同,可将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分为5大类型[1,2]:①抑制细胞壁合成;②影响细胞膜功能;③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④作用于能量代谢系统;⑤干扰核酸合成。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综述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 1 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细胞壁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微生物免受周围环境的机械损伤和渗透压改变的影响。抗生素能抑制微生物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胞壁变薄或失去完整性,造成细胞膜暴露,最后由于渗透压差导致原生质渗漏[1]。这类抗生素主要引起细菌溶菌及真菌菌丝芽管和菌丝尖端出现膨大。青霉素(Peni-cillin)、多氧霉素(Polyo xin)和尼可霉素(Nikkomycin)等是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它们都能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对细胞壁的抑制作用是发生在细胞壁合成后期的转肽过程,主要是抑制肽聚糖复合物的交叉连接,使坚韧的细胞壁无法合成[3](图1)。Park观察到被青霉素抑制的葡萄球菌累积了尿核苷,并能引起细菌形态结构的变化,提出青霉素是细菌细胞壁合成的特异抑制剂的观点[3]。细菌细胞膜上存在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PBP),该蛋白具有转肽酶和羧肽酶活性,能与青霉素特异性结合而使酶失活,使转肽酶不能催化肽聚糖链间的交联,从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4],结果无壁的细胞在膨压作用下破裂死亡,即出现溶菌现象。青霉素的作用并不限于转肽酶,它对某些细菌的D-丙氨酸羧肽酶以及其它酶也有抑制作用[5]。与青霉素作用类似的还有头孢菌素C类[4](Cephalosporin C),万古霉素(Van-comycin)[6]等 。 图1 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多氧霉素D(Poly oxin D)是作用于真菌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图2)。多氧霉素是由可可链霉菌(Streptomyces cacaoi)产生的一组嘧啶核苷类抗生素,对病原真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高浓度的多氧霉素D能抑制敏感真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低浓度的多氧霉素D虽不能抑制分生孢子萌发,但能引起分生孢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出现膨大,从而抑制菌丝的进一步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多氧霉素D抑制14C-葡萄糖胺掺入粗糙脉孢菌的几 收稿日期:2002-07-18 作者简介:孙延忠 男,硕士研究生。现从事农用抗生素作用机制的研究。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96-C01-02-02);北京市科技合同项目(H0120100010119)资助 **通讯作者44微生物学杂志2003年5月第23卷第3期 J O URNAL OF M IC R OBIOLOGY M ay2003Vol.23No.3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标准操作规程(doc 22页)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标准操作规程 1 简述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系在适宜条件下,通过检测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计算抗生素活性(效价)的方法。依试验设计原理不同,可分为稀释法、比浊法和琼脂扩散法。后二者被列为抗生素微生物检定的国际通用方法。中国药典也采用这两种方法。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管碟测定法系琼脂扩散法,是利用抗生素在摊布特定试验菌的固体培养基内成球面形扩散,形成含一定浓度抗生素球形区,抑制了试验菌的繁殖而呈现出透明的抑菌圈。此法系根据抗生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数剂量与抑菌圈直径(面积)呈直线关系而设计,通过检测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比较标准品与供试品产生抑菌圈的大小,计算出供试品的效价。 抗生素微生物比浊法是将一定量的抗生素加至接种有试验菌的液体培养基内,混均后,经培养,测量培养基浊度。此法系根据抗生素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其浓度或浓度的数学转换值与试验菌生长产生的浊度(浊度与细菌群体质量及细菌细胞容积的增加之间存在直接关系)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而设计,通过测定培养后细菌浊度值的大小,比较标准品与供试品对试验菌生长抑制的程度,计算出供试品的效价。 抗生素效价以“单位(u)”或“微克(μg)”表示。 抗生素管碟测定法 2 仪器与用具 2.1 操作室光线明亮,操作室应分为两部分,彼此分开,其中一部分为一般操作室,一部分为半无菌操作室。半无菌操作室应设有紫外线灭菌灯,并附设空气净化(空气净化级别为100级~10,000级)

及空调设备,控制室温在20~25℃之间,达到无菌或半无菌状态。操作台应稳固,台面用玻璃板,并用水平仪调节至水平。注意操作,避免室内抗生素污染。 2.2 双碟内径约90mm,高16~17mm硬质玻璃或塑料培养平皿,碟底厚薄均匀,水平透明,无色斑气泡。 碟底平度检查,可将双碟放在水平台上,下垫一张白纸,碟内加水2~3ml,再滴加蓝墨水,观察蓝色深浅是否一致。 用过的双碟经高压灭菌倒出培养基后,置清洗液中浸泡过夜,冲洗,沥干,至150℃~160℃干热灭菌2小时或高压121℃蒸气灭菌30分钟,备用。 2.3 陶瓦盖内径约103mm,外径108mm,平坦,吸水性强,应定期清洗、干燥或干热灭菌。 2.4 钢管内径(6.0±0.1)mm,高(10.0±0.1)mm;外径(8.0±0.1)mm或(7.8±0.1)mm,每套钢管重量差异不超过±0.05g,内外壁及两端面光洁平坦,管壁厚薄一致。每次使用后应置1:1000新洁尔溶液内,浸泡2小时以上,灭菌后再洗涤,先用水洗涤,超声波超声30分钟或用沾有去污粉的纱布条串擦内外壁,水冲洗,沥干,再用蒸馏水冲洗3次后,置带盖的容器内,在150℃~160℃干热灭菌2小时,备用。 2.5 钢管放置器有6孔和4孔两种。放置于无菌或半无菌室的操作平台上,钢管下落时应垂直平稳、位置正确。双碟升降平稳。应保持清洁,防止抗生素污染。可定期用75%乙醇棉擦拭落管筒及储管杯。置钢管的玻璃管应定期干烤灭菌。 2.6 恒温培养箱以隔水式为宜,温度平稳,波动小。设置漂移温度为35~37℃或24~26℃,依各品种要求而定,箱内网状隔板上放置带孔的玻璃板并调整水平。 2.7 灭菌刻度吸管用于吸取菌液及培养基。使用后应立即置5%石

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了解渗透压对微生物的影响; 3. 了解某一抗生素(链霉素)的抗菌范围,学习抗菌谱试验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温度: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与存活的最重要因素。自然界的微生物可根据对温度的适应性分为低温型、中温型和高温型。但不管哪一种温度型的微生物,都有生长温度范围。分为最高、最适和最低生长温度。在最适宜温度里生长良好:超过最高温度细胞死亡;低于最低温度细胞被抑制或死亡。 温度对微生物影响的实际应用:应用上利用高温进行杀菌;低温抑制微生物;最适温度培养微生物的活动。 高温加热灭菌法有火焰灼烧;煮沸消毒;干热空气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等。高温 干热致死机理:主要由于细胞内蛋白质受热变性,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而凝固等。高温热致死的影响因素有致死温度、高温时间和微生物的耐热性能。一般情况下,病原微生物细胞最不耐热,而霉菌和放线菌的孢子、细菌芽孢最耐热。 低温下多数微生物处于被抑制状态。病原菌和一些微生物在低温下也易死亡。其致死机理为细胞内外水份结成冰,冰晶对细胞造成损伤破坏作用。因此,应用上低温可以用来保存食品,和在有一定措施条件下进行保存菌种。 2.渗透压的影响:在等渗溶液中,(环境渗透压和细胞内渗透压相同或相近,细胞在等渗环境中生长好,如0.85%氯化钠——生理盐水),微生物正常生长。在高渗溶液(如高盐、高糖溶液中),细胞失水收缩,从而抑制了微生物体内的生理生化反应,抑制其生长繁殖。而在低渗溶液中,由于细胞壁的保护作用,微生物受低渗的影响不大。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对渗透压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大多数微生物在0.5%3%的盐浓度范围内可正常生长,10~15%的盐浓度能抑制大部分微生物的生长,但对嗜盐细菌而言,在低于15%的盐浓度环境中不能生长,而某些极端嗜盐菌可在盐浓度高达30%的条件下生长良好。 本实验选择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实验菌种,其中大肠杆菌耐高渗透压的能力较差,在3%以下的NaCl下能正常生长,以5%的NaCl下即受到抑制;

抗生素是指具有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作用要点

抗生素是指具有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作用,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类药物的总称。正确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挽救了无数各类感染患者的生命。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仅延误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也增加了抗生素的不良反应。随着抗生素使用的数量增加和时间延长,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是自然规律;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可加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缩短抗生素的使用周期,是使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更为困难。在发达国家抗生素的使用量约占全部药品的10%,而我国这一比例为30%,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甚至高达50%。可见在我国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正确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临床医师不仅要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的适应症、熟知各类抗生素作用及不良反应、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的正确用法,还要熟知当地各类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掌握经验性使用抗生素的原则,重视病原菌检查,尽早开始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本章主要介绍抗菌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1 临床应用的几类抗生素: 1.1 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和β内酰胺霉抑制剂。它们均有相同的β-内酰胺类,可被β-内酰胺酶水解而失效。这类抗生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胞 壁的合成。 1.1.1青霉素类 口服制剂:有青霉素V,羟胺苄青霉素,抗菌谱和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相似,主要对G +菌和部分G-菌有效,剂量一般1-2g/d(青霉素V40万单位相当于250mg),氮卓脒青霉素主要用于肠道和泌尿道G-杆菌感染,剂量0.6-1.2 g/d。 注射制剂(包括肌肉和静脉注射): 青霉素G(Penicillin G)主要针对G+菌,少数G-菌亦有效,对消化链球菌和消化球菌亦有效,剂量160万U-960万U/d,个别化脓性脑膜炎可用量>1000万U/d。由于青霉素剂量大时能透过血脑屏障,引起呼吸中枢被抑制,建议每次应用不超过500万U。苯唑西林(oxacillin)主要对产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近年来己有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金葡菌称之谓耐甲氧青霉素的金葡菌,只有万古霉素对之敏感。氨苄西9Ampicillin)对G+和G-菌均有效,目前临床应用较少,原因是国产氨苄制剂工艺过程不够好,容易出现皮疹和药物热。哌拉西林(Piperacillin)剂量4-8g/d,现已替代了羧苄和磺苄青霉素对G-杆菌、绿脓杆菌和厌氧菌有效,但对产酶的葡萄球菌无效。 1.1.2头孢菌素类 口服制剂包括:头孢羟氨苄霉素(cefadroxil)剂量1g/d,对G+和G一菌均有效。头孢氨苄霉素(cefalexin)剂量1g/d,对G+菌有效,用于呼吸道感染。头孢拉啶片(cephradi ne)剂量1-2g/d,用于泌尿道感染效果较好。头孢克洛(cefaclor)又名希克劳,剂量1-2g/d,可用于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头孢呋辛酯(cefuroxime axetil)剂量1-2g/d,对G +和G一均有效。头孢布烯(ceftibuten)商品名为Cedax剂量200mg 2/d 头孢丙烯(cefprozil)可用于成人和小儿上下呼吸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绝对生物利用度达89-94%,主要由肾排出(6 0%),不良反应少见而轻微。剂量0.5g 2/d。头孢克肟(c efixime)为口服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消除 半衰期长的特点,明显优于头孢克洛等。

抗生素对双歧杆菌影响的观察

抗生素对双歧杆菌影响的观察 提要本文观察了双歧杆菌对临床常用杭生素的敏感性及其L型形成和抗生素对动物体内双歧杆菌的影响,发现双妓杆菌对多种杭生素耐药或易形成L型。动物口服双歧杆菌同时给杭生素,6天后其龚便中仍有大量双歧杆菌或双歧杆菌L 型存在,表明双歧杆菌可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杭生素的作用,在机体肠道内长期存在。 关键词双歧杆菌杭生素细菌L型 双歧杆菌是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其能合成人体必需的某些营养物质,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拮抗多种肠道病原菌进入肠道定植,具有抗感染,抗癌以及益寿延年等作用,而成为微生态制剂的主要菌群〔,’。通常认为服用微生态制剂同时使用抗生素,将影响双歧杆菌在机体肠道内的生存。但在服用微生态制剂的同时若发生其他感染则导致治疗困难或担心使用抗生素后双歧杆菌不能在机体内继续生存。我们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观察了临床常用的某些抗生素对双歧杆菌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3药敏纸片:杭州微生物研究所 提供。 1. 4实验动物:小白鼠,昆明种,50 1材料与方法 1. 1菌种 青春双歧杆菌,贵阳科福药业中心 提供。接种PG液〔z} 37 "C振摇培养24小 时备用。 1. 2培养基 1.2.1双歧杆菌培养基:10%脱纤

维羊血—布氏肉汤琼脂平板。 1. 2. 2 L型平板:含NaCI浓度分别为2%或5%的LEM}'}o 只雌雄各半,体重25-30克,贵阳医学 院实验动物中心提洪。 1. a诱导剂:青霉素G5万/ml ,梭 节青霉素30mg; ml,按文献cap制成抗生素纸片。 1. 6抗生素:麦迪.霉素、四环素,经氨节青霉素,乙酞螺旋霉素口服剂。 1. 7实验方法 1.7.1药敏试验 取双歧杆菌菌液0. lml接种双歧杆菌培养基平板并徐布均匀,放药敏纸片 后置厌氧罐(化学产气法)内37℃培养 24小时观察结果。 1.7.2细菌L型的诱导和药敏试 验 取双歧杆菌菌液0. lml分别接种 2%或50 0NaCI LEM平板,涂布均匀,放置诱导剂纸片,置:烛缸内37℃培养。每日显微镜低倍镜下观察L型菌落。L型 生长后,取L型菌落(原代)作琼脂扩散 法药物敏感试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6年第8卷第1期 1.7.3动物实验 50只动物随机分为5组,分别标记麦迪霉素、乙酸螺旋霉素、四环素、轻氨节青霉素和对照组。按文献c}}稀释抗生

抗生素对女性的影响及合理应用抗生素

抗生素对女性的影响及合理应用抗生素 1.目前现状 据人民日报公布一项数据,2009年,我国抗生素产量合计14.7万吨,其中2.47万吨用于出口,产量和出口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也是抗生素使用大国,在我国所有药品的消费前十位中,抗生素几乎占去半壁江山。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我国约41%的育龄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妇科炎症,而已婚女性发病率更高达70%。一方面在妇产科手术中,不论手术的种类或是否有感染,术后应用抗生素作为预防已成为常规。另一方面大多数女性图方便、便宜自行用药导致抗生素滥用,导致轻度的妇科炎症隐藏起来。每年都做妇科检查的女性在全国恐怕占不了10%,广大女性尤其是在农村和自由职业者做妇检的时间间隔在一年以上。并且,不少女性对妇检存在着心理障碍和不同程度的畏惧感。处在育龄的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发病率一般高于其他内脏疾病。因而,女性要多了解自己的生殖系统,要善于观察自身变化,定期进行妇科检查,防患于未然。很多妇科炎症患者觉得不舒服就使用抗生素,或遇到责任心不强、缺乏经验妇科疾病经验的医生直接用药。从而导致身体产生抗药性,其结果是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使得抗菌素用药级别、费用越来越高,而效果不佳。 2.抗生素及其不良反应 2.1抗生素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青霉素,到现在已经有近百年历史。它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它既不参与细胞结构,也不是细胞内的贮存性养料,对产生菌本身无害,但对某些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是微生物在种间竞争中战胜其他微生物保存自己的一种防卫机制。 2.2抗生素特点 抗生素具有不同于一般化学药物的特点: (1)抗生素具有选择性地作用于菌体细胞dna、rna和蛋白质合成系统中特定环节,干扰其细胞的代谢作用,妨碍生命活动。 (2)不同抗生素对不同病原菌的作用不一样。对某种抗生素敏感的病原菌种类称为该抗生素的抗生谱(抗菌谱)。例如淡紫灰链霉菌产生的卮立霉素只对少数病毒有医疗作用,对细菌、真菌和其他多数病毒都没有作用。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病原菌有抗生作用,例如青霉素对多种革兰氏阳性细菌都有良好药效,链霉素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都有良好药效,对结核杆菌有特殊的疗效。 (3)有效作用浓度。抗生素是一种生理活性物质。各种抗生素一般都在很低浓度下对病原菌就发生作用,这是抗生素区别于其他化学杀菌剂的又一主要特点。 2.3不良反应 与用药目的无关的由药物引起的机体反应称为不良反应。常见的有:毒性反应、后遗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等。 2.4抗生素耐药性 2.4.1耐药性的出现及类型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抗微生物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1)固有耐药性也称天然耐药性或内源性耐药性,它取决于抗菌药的抗菌谱本身。 (2)获得性耐药性是指以前敏感以后变为耐药者,即微生物接触抗微生物药物后,由于遗传基因的变化、生存代谢途径改变而产生的耐药性。 (3)多重耐药性指同时对多种常用抗微生物药物发生的耐药性,主要机制是通过一种可

抗微生物药物

抗微生物药物 第一节概述 抗微生物药物主要包括抗细菌药,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三大类。抗细菌药,按其来源主要有三种:①抗生素;②半合成抗生素;完全由人工合成的抗微生物药物,这类药物一般不成为抗生素,主要包括磺胺类,喹诺酮类和硝基呋喃类。 一、作用机制 各个类别的抗细菌药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如下表: 主要抗细菌药的类别与作用机制

二、用药原则 合理应用抗生素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严格掌握适应症,严格控制预防用药,根据不同的病原体,不同的生理情况,不同的感染部位等,有针对性的选用药物。 (一)严格掌握适应症。 应用抗生素的适应症是根据临床和细菌学可确定的细菌感染。以下几种情况不提倡使用抗生素:①无明显感染证的发热者。②确定病毒性感染,未发生继发性或混合性细菌感染者。③昏迷、脑血管意外、糖尿病,肿瘤病人,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接受非污染侵入性操作术者,一般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自身免疫病人不宜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及抗结核药,以免引起基础病症状的加重。 (二)严格控制预防用药。 目前临床上对抗细菌药物的预防应用往往缺乏指征,有些预防性用药适得其反,如用抗生素来预防昏迷、休克病人的肺部感染,应用后,不仅肺炎发生率为降低,相反肺炎发生时常可因致病菌高度耐药而不易被控制。所以抗生素的预防性用药应充分权衡利弊,严格控制。下列预防应用通常被认为是合理的。①对已被确认,但尚处于潜伏期的感染。②防止某些感染的复发。③防止某些不可避免的继发性感染或并发症。 (三)合理选用药物 一,根据不同的病原体,合理选用药物。 抗生素最终是作用于病原体而产生疗效的,因此医生应对致病菌的种类以及耐药情况有充分的分析,并根据其敏感程度选药,尽量避免盲目用药。通常在有条件的地区,对怀疑感染的病人应尽快采集标本,送培养并作涂片、革兰染色找菌,必要时做细菌敏感实验。根据所得信息,有针对性的选用药物。在乡村往往没有这样的条件,这就需要医生对各种致病菌的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度及耐药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在未获得准确检验结果的情况下,也能做出基本正确的判断与处理。 二,根据病人不同的生理情况,合理选用药物。 三,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合理使用药物。 根据不同感染部位选用药物,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不同部位的感染通常由特定的病原体引起,通过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可以初步估计致病菌有利于选用有效的抗细菌药物;另一方面应考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药物在感染部位能否达到有效浓度。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较难穿透血-肺或血-支气管屏障,在治疗肺部感染时,需要较大剂量才能在病灶达到有效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