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版中药学课件(一)

第五版中药学课件(一)

教学内容

第五版中药学

教学准备

1.了解《中药学》的基本知识与内容

2.阅读第五版中药学的相关章节

3.准备课件和教学资料

4.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教学目标

1.理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中药药材的分级标准和质量要求

3.了解中药的药用部位和产地分布

4.熟悉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和炮制技术

5.掌握中药的常用制剂和贮藏方法

设计说明

本课程将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结合课件和教学资料,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药学的相关内容。重视实际操作和练习,引

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药材的鉴别、质量评价和炮制过程中。教学过程

1. 导入篇

1.引入中药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激发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

2. 理论篇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中药学的分类和研究内容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中药药材的分级标准和质量要求

•中药药材的命名原则和分级标准

•中药药材的质量评价指标和要求

中药药材的药用部位和产地分布

•中药药材常见的药用部位及其药理作用

•中药药材的产地分布特点和规律

3. 实践篇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

•外观性状和显微鉴定

•化学指标和定量分析

•药效学评价和药用价值分析

中药材的炮制技术

•炮制的定义和目的

•中药材的常用炮制方法和原理

•炮制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和评价方法中药的常用制剂和贮藏方法

•中药制剂的分类和特点

•常用中药制剂的配方和制备方法•中药的贮藏条件和注意事项

4. 总结篇

1.梳理和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2.答疑解惑,解析相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中药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初步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有所提高,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中药学方面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提升。

教学内容

第五版中药学

教学准备

1.了解《中药学》的基本知识与内容

2.阅读第五版中药学的相关章节

3.准备课件和教学资料

4.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中药药材的分级标准和质量要求

3.了解中药的药用部位和产地分布

4.熟悉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和炮制技术

5.掌握中药的常用制剂和贮藏方法

本课程将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结合课件和教学资料,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药学的相关内容。重视实际操作和练习,引

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药材的鉴别、质量评价和炮制过程中。教学过程

1. 导入篇

•介绍中药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

2. 理论篇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中药学的分类和研究内容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中药药材的分级标准和质量要求

•中药药材的命名原则和分级标准

•中药药材的质量评价指标和要求

中药药材的药用部位和产地分布

•中药药材常见的药用部位及其药理作用

•中药药材的产地分布特点和规律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

•外观性状和显微鉴定

•化学指标和定量分析

•药效学评价和药用价值分析

中药材的炮制技术

•炮制的定义和目的

•中药材的常用炮制方法和原理

•炮制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和评价方法中药的常用制剂和贮藏方法

•中药制剂的分类和特点

•常用中药制剂的配方和制备方法•中药的贮藏条件和注意事项

4. 总结篇

•梳理和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答疑解惑,解析相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中药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初步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有所提高,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中药学方面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提升。

小学生中医药课件

小学生中医药课件 题目一:如何学习好中药化学【引言】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主要介绍了中药成分的一般提取、分离方法,结构测定的一般程序。 一、项目目标 【科学知识与技能】并使学生掌控中药化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介绍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意义、中药化学的发展现状。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学并使学生践行细致的科学态度,唤起自学兴趣,培育爱国精神。二、项目分析 1项目重点:中药化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意义 2项目难点:中药化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 三、教学策略分析 学习者分析:学生首次学习中药化学这门学科,对这门课程不太了解。活动策略分析:增加能激励学生兴趣的视频图像。 四.教学准备工作: 1.设备教学视频 2参考资料、 一概述 1 中药化学的学科性质: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化学及其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的学科。 2 中药化学自学对学生的建议: 掌握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要点。其次了解中药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和分类,外界条件对这些成分含量的影响及化学成分的结构与中药药性之间的关系。 3 研究对象 本学科主要学习和研究中药、特别是植物来源中药的化学成分。

二自学中药化学的目的和意义 1·有利于探索中药防病致病的作用机理 过去就是以身试药,现在可以利用现在化后的`手段积极探索中药食补的促进作用机理。运用中药化学理论抽取有效成分,确认化学结构,然后用药理学科学知识研究其在体内的稀释,新陈代谢,原产,排出以及各种药理作用,从而阐述中药防病治病的促进作用机理。2·发生改变药物剂型,提升临床疗效 中药传统剂型服用量大,疗效慢,服用困难降低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改革剂型研制开发出高效、优质、安全、稳定的“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贮存、携带、服用方便)的新型中药,中药化学在中药制剂的研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有助于掌控中药和中药制剂的质量 中药能发挥疗效作用,在于其所含成分的含量 4·提供更多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 中药各种炮制方法都与中药中所含成分的质与量有关,都会影响到中药的性能和治疗效果。 5·不断扩大药源,研发新药 当从中药中分离出一种有效成分后,可根据该成分的化学结构和性质,进一步寻找新的含有该有效成分的药用资源,以扩大药源,利于药物生产。 人类在找寻食物的同时辨认出了药物,因此中药与人类的饮食存有紧密的关系,可以说道药食同源。同时中药本身就是经过长期若干代人同疾病并作斗争亲身体验,甄选证实有效率而留存下来的。 因此从中药中寻找有效成分的命中率很高,国内外的科学家已越来越重视对中药的研究 五时间精心安排:2课时。 六项目实施: 1理论课程教学 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与先进技术和当代科技发展的衔接,及时将中药化学领域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新技术融入教学当中,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结合我国中药的发展历史,向学生介绍中医中药目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使学生对中药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模式,积极探

中药学(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中药学、中药、道地药材的概念。 2.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3.掌握六本主要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 4.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5.了解植物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6.掌握炮制的意义。 总论 中药: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加工品。草药:此词始见于宋代。习惯上称在药书上没有记载的而为民间草药医所掌握使用的植物药。 本草:中药的统称或原始称号,始见于《汉书·平帝纪》。 中药学:P.1.专门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中药的来源、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学略具规模,至迟在秦汉之际 这可从《山海经》、《周礼》、《五十二病方》等书所记载的大量动、植、矿物和药物名称的丰富知识中推断出来。 二、成书于东汉末期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此书简称《本经》。全书共3卷。载药365种,按有毒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分为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分类比《山海经》多人、米谷、菜、虫四类。进一步充实了中药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等药学基本理论。载有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始创药物功效分类法(三品分类)。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其缺点是略而不详。 三、《本草经集注》是对《本经》的补充和发挥 南朝宋齐梁人陶弘景所著,载药730种。本书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和有名未用七类。对药物的产地、采集与疗效的关系以及药物的性味、形态、鉴别、炮制方面的论述颇多补充和发挥。如把药性分为大寒、寒、微寒、平、温、微温、大温、大热8种。并创立了便于临床应用的诸病通用药物的分类法。如治风通用药,治黄疸通用药等等。此种分类法一直沿用了一千几百年,后世中药的分类方法基本上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书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成就,并且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 四、《新修本草》即《唐本草》是最早的一部药典学著作,第一部由政府修订发行的本草书。 本书以《本草经集注》为蓝本,由公孙无忌主持,由苏敬、吕才、许敬宗等20余位名医担任编辑编著而成。全书计53卷,分为本草学、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44种.本书的特点是:图文对照法首创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五、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是集宋以前药物学之大成 本书共30卷,共载药物1558余种。先后经官方修定过三次。本书的特点是:广收博引,内容丰富。系统集录了上自《本经》,下迄唐宋各家医药名著,收集

完整中药学课件

完整中药学课件 完整中药学课件 《中药学》的教学讲究方法,是上联基础、下联临床的桥梁课程。小编整理了一份完整中药学课件,为大家提供参考。 在中药学教学中,通过在课堂上的讲授,课后帮助学生记忆,总结复习时助学生学会药物的运用等问题。认为在课堂上通过归纳比较的讲授、课后帮助学生利用多种记忆方法记忆药物、总结复习时通过实例的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使学生学以致用。 中药学是一门继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之后开设的第三门中医类基础课程,是上联基础、下联临床的桥梁课程。在中药学的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内容繁杂难记,虽然由章到节到药物结构层次清晰、功能主线明确,但内容较多,记忆较为困难,同时由于临床课内容提前设置,许多概念、病因、病证等内容学生并不了解,故使《中药学》的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能全面熟悉、熟练掌握药物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中药学教学中,经反复探究学科规律,从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中的这些体会总结如下:

1.课堂上对药物进行归纳比较讲授 1.1 从共性入手。每一章节药物共性内容在总论、概述中有充分的体现。首先从含义上进行讲授,如解表药:即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其主要作用的药物。从中即可推出本章药均具发散表邪之功,均能用治外感表证,而其中的发散风寒药性味辛温、主归膀胱经与肺经,均具发散风寒之功,均能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发散风热药性味辛凉,以归肺、肝经为主,均具发散风热之功,均能治疗风热表证;理气药即凡以疏畅气机,消除气滞,可使气行通顺为其主要作用的药物,同样也就可得知本章药物均具行气止痛、消胀除痞、疏肝解郁、降逆止呕等作用,均可治疗气滞证。当讲授章、节概述内容时,务必将上述共性内容提炼出来并加以强化,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建立一章或一节药物主要功用方向,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1.2 突出个性。药物功用个性的掌握是认识中药和准确用药的关键。通过教学、突出中药个性、促使学生领会、掌握中药,是提高中药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此教学中,笔者采用以下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 1.2.1 共性到个性。讲授药物时,将章节共性内容落实到具体药物时,尤其要突出共性基础上的`个性特征。如理气药,虽均有疏理气机,均能治疗气滞证,但具体到橘皮,则表

第五版中药学课件(一)

第五版中药学课件(一) 教学内容 第五版中药学 教学准备 1.了解《中药学》的基本知识与内容 2.阅读第五版中药学的相关章节 3.准备课件和教学资料 4.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教学目标 1.理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中药药材的分级标准和质量要求 3.了解中药的药用部位和产地分布 4.熟悉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和炮制技术 5.掌握中药的常用制剂和贮藏方法

设计说明 本课程将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结合课件和教学资料,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药学的相关内容。重视实际操作和练习,引 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药材的鉴别、质量评价和炮制过程中。教学过程 1. 导入篇 1.引入中药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激发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 2. 理论篇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中药学的分类和研究内容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中药药材的分级标准和质量要求 •中药药材的命名原则和分级标准 •中药药材的质量评价指标和要求 中药药材的药用部位和产地分布 •中药药材常见的药用部位及其药理作用

•中药药材的产地分布特点和规律 3. 实践篇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 •外观性状和显微鉴定 •化学指标和定量分析 •药效学评价和药用价值分析 中药材的炮制技术 •炮制的定义和目的 •中药材的常用炮制方法和原理 •炮制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和评价方法中药的常用制剂和贮藏方法 •中药制剂的分类和特点 •常用中药制剂的配方和制备方法•中药的贮藏条件和注意事项 4. 总结篇 1.梳理和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2.答疑解惑,解析相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中药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初步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有所提高,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中药学方面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提升。 教学内容 第五版中药学 教学准备 1.了解《中药学》的基本知识与内容 2.阅读第五版中药学的相关章节 3.准备课件和教学资料 4.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中药药材的分级标准和质量要求 3.了解中药的药用部位和产地分布 4.熟悉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和炮制技术 5.掌握中药的常用制剂和贮藏方法

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教案 教案主题:中药学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药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熟悉中药的分类及其特点; 3. 掌握中药的炮制技术和质量控制; 4. 能够对常用中草药进行辨识和提取。 二、教学内容: 1. 中药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1.1 中药学的定义与内涵 1.2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古代中药学、近代中药学、现代中药学 2. 中药的分类及特点 2.1 中药的分类: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按药效分类 2.2 中药的特点:复方性、整体性、个体差异性 3. 中药的炮制技术和质量控制 3.1 中药的炮制方法:炮制技术的目的和要求、常用的炮制方法 3.2 中药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原则、质量控制的方法 4. 常用中药的辨识和提取 4.1 常用中药材的辨识方法:外观特征、性状、组织结构等 4.2 常用中药的提取方法:水提法、醇提法、油提法等

三、教学过程: 1. 中药学概念及发展历程的讲授 - 通过讲解中药学的定义和内涵,让学生了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 - 介绍中药学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中药学的演变过程和重要里程碑。 2. 中药的分类及特点的讲授 - 分别介绍中药的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按药效分类,并解释其特点和意义。 -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对中药分类进行思考和讨论。 3. 中药的炮制技术和质量控制的讲授 - 细致介绍中药的炮制技术目的、要求和常用方法,如炮制的目的是增强药物疗效、降低毒性等。 -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质量控制的原则和方法,如植物分类有关检验和辨识的方法。 4. 常用中药的辨识和提取的实践操作 - 组织实验室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参与常用中药的辨识和提取的实践。 -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加深对中药辨识和提取方法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 1. 课堂小测或练习:以选择题或简答题形式,考查学生对中药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分类特点、炮制技术和质量控制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对学生参与的实践操作,以实验报告形式进

中药学第五版课程设计

中药学第五版课程设计 一、课程概述 该课程旨在介绍中药的起源、发展、分类、栽培、采收、贮藏、炮制、药材鉴定、药材品质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通过学习中药的药理学、药剂学、临床应用等内容,培养学生对中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为其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遵循《中药学》第五版的编写结构。 二、课程目标 •掌握中药的原产地、形态、性味、功效等基础知识。 •了解中药药材的采收、加工、炮制等基本过程。 •掌握中药药材鉴别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了解中药方剂与现代药理学的关系,学会解读方剂处方。 •熟悉中草药的临床应用,并能选药配方。 三、课程内容 1. 中药原植物分类 中药原植物分类包括菌、藻、苔、蕨及种子植物五类。学生将学习每类植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长环境等,掌握药材的原始来源和基本分类。 2. 中药药材的采收、贮藏、加工和炮制 学生将学习中草药采摘技术、怎样认识和保蕴,以及不同中药炮制方法的真谛和原理。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学习配方和临床应用至关重要。

3. 中药药材的品质鉴定 学生将学会药材的品质分类、鉴别、判定,掌握药材品质评价的标准,培养其药材鉴别的技巧和方法。 4. 中药方剂与现代药理学 这是中药学重要的一系列知识,学生将学习中药药方历史、配方原理、方剂剂型分类、方剂调配等基础知识,了解中药与现代医学的联系和区别。 5. 中草药的临床应用 学生将了解中草药的临床应用原理,掌握常用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特点,对中草药的功效、副作用、禁忌症、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有充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以清晰的教学视频、详细的讲义同步贯穿全程。通过理论讲解、现场观摩、难点解析、例题演示等方式,保证教学的深入细致、实用性强。 教师通过讲授知识点、铺垫概念、思维导引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有一种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将以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学习、课后作业、考试等方式进行。学生应认真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充分了解课程内容,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能够灵活运用中草药的相关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具体评价方式以教师课前公布为准。 六、课程总结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充分了解中药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并熟悉中药领域的相关应用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更深的深入学习,并能更多地结合临床实际进行研究和应用。

2023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知识识记100条(1)

2023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知识识记100条(1) 1.使药分为引经药和调和药 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 调和药:调和诸药 2.神农本草经365种汉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730种,梁陶弘景自然属性分类 新修本草850种,唐世界第一部药典图文对照 证类本草1746种,宋唐慎微 本草纲目1892种,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拾遗921+716=1637种,清赵学敏 中华本草8980种,当代 3.现代病症功效一指某些中药对西医所描述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肿瘤等病症有明显的疗效,而使用传统功效术语又难于表达清楚,借现代药理学术语来表达。 降糖药属于现代症状功效 夏枯草-降血压 决明子-降血脂 天花粉-降血糖 半枝莲-抗肿瘤 4.心主神志,安神药主归: 心经 酸枣仁(养心安神)、 远志(宁心安神)、 朱砂(镇惊安神)、 麝香(开穿醒神) 5.神农最古老的药师圣王:第一部 周年每天恩泽万民:365种 教百姓分清好歹:上中下三品

事物没有绝对好歹,阴阳动态平衡而已,合理搭配:四气五味毒性 《新修本草》首创图文对照 《证类本草》图文对照、方药并收 6.辛,发散,行气,活血。 甘,缓急,和中,补虚,调和。 苦,能燥,能坚,能泄。 咸,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辛【能散,能行、活血】 甘【能补,能缓,能和】 酸【收涩】 涩【收敛】 咸【软下】 淡【渗利】 苦能燥能坚能泄 7.[多项选择题]升浮类药物所示的功效是 利水渗湿 涌吐开窍 升阳发表 平肝潜阳 祛风散寒 正确答案B , C , E 中药性能与功效-(四)升降浮沉 所示效用升和浮、沉和降,都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一般说,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如果不认识或不能合理地运用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亦可造成不良反应。若将升浮之性明显的药误投或过用于病势上逆病的治疗,或将沉降之性明显的药误投或过用于病势下陷病的治疗,均可加重病情。 8.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多应用 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要注意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药学课件温里药

第十二单元温里药 一、A1 1、常用于治疗五更泄泻的药物是 A、丁香 B、附子 C、干姜 D、吴茱萸 E、小茴香 2、附子的归经为 A、心、肝、脾 B、心、脾、肾 C、心、肝、肾 D、心、脾、肺 E、心、肾、肺 3、既能温中止痛,又能杀虫,可用于蛔虫腹痛、呕吐或吐蛔的药物是 A、干姜 B、吴茱萸 C、砂仁 D、小茴香 E、花椒 4、肉桂入煎剂、研末冲服时的剂量分别是 A、0.1~0.3g、0.5~1g B、1~2g、0.1~1g C、1~4.5g、1~2g D、5~15g、3~6g E、以上都不是 5、补气养血药中加入适量肉桂,其主要目的是 A、引火归原 B、鼓舞气血生长 C、散寒止痛 D、补而不滞 E、以上都不是 6、入汤剂宜后下的药物是 A、附子 B、肉桂 C、干姜 D、吴茱萸 E、小茴香 7、具有温肾阳,温脾阳,温通血脉,引火归原功效的药物是 A、附子 B、干姜

D、吴茱萸 E、桂枝 8、既能温中回阳,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 A、生姜 B、干姜 C、高良姜 D、炮姜 E、煨姜 9、下列除哪项外,均是附子的主治证 A、亡阳欲脱,肢冷脉微 B、寒凝血瘀,经闭阴疽 C、命门火衰,阳痿早泄 D、中寒腹痛,阴寒水肿 E、阳虚外感,寒痹刺痛 10、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的药物是 A、人参 B、肉桂 C、鹿茸 D、附子 E、干姜 11、附子、干姜共同的功效是 A、补火助阳 B、回阳救逆 C、温肺化饮 D、温中止呕 E、温经止痛 12、元气大亏,阳气暴脱,亡阳与气脱并见,应选下列哪一对药物 A、附子、黄芪 B、附子、人参 C、白术、附子 D、附子、干姜 E、附子、肉桂 13、丁香的功效是 A、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B、温中止痛,补火助阳,降逆止呕 C、降逆止呕,补火助阳,纳气平喘 D、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E、温胃降逆,温肾纳气,助阳止泻 14、治寒疝疼痛,睾丸偏坠疼痛,宜选用的药物是 A、肉桂 B、沉香

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一)

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一) 1、下列药物中能用于治疗失音的是 A、半夏 B、竹茹 C、桔梗 D、前胡 E、白芥子 2、治疗风热咳嗽、痰热咳嗽均适宜的药组是 A、前胡、浙贝母 B、瓜蒌、天竺黄 C、竹茹、桔梗 D、白前、荆芥 E、旋覆花、半夏 3、既能清热化痰,又能除烦止呕的药物是 A、生姜 B、陈皮 C、竹茹 D、川贝母 E、旋覆花

4、治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常与全瓜蒌配伍的药物是 A、丹参 B、桔梗 C、薤白 D、前胡 E、贝母 5、用治肺虚久咳、痰少咽燥之证,宜选的药物是 A、浙贝母 B、川贝母 C、陈皮 D、黄芩 E、半夏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桔梗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失音。故根据题干要求,此题的正确选项为C。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浙贝母主治:风热、痰热咳嗽。本品功似川贝母而偏于苦泄,归肺经,长于清肺,为治疗肺热咳嗽之常用药物,多与黄芩等配伍;若治风热咳嗽,则常配伍桑叶、前胡等。 3、【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竹茹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生姜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陈皮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旋覆花功效:降气化痰,降逆止呕。川贝母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4、【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瓜蒌主治:胸痹、结胸。本品能利气散结宽胸。治胸痹,常与薤白、半夏等同用,如瓜蒌薤白半夏汤。 5、【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川贝母主治:虚劳咳嗽,肺热燥咳。本品苦寒能清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二节中药性能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二节中药性能 1不属于温热性药所示的功效是单选题]* A.温里散寒 B.回阳救逆 C.补火助阳 D.温经通脉 E.凉血解热毒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中药性能四气所示的效用。关注不属于”的不”所强调的内涵。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属于温热药物所示效用;而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则属于寒凉性药物所示效用,用排除法即可选出。相关内容除以最佳选择题出现外,还可以多项选择题和配伍选择题出现。 2不属于寒凉性药所示的功效是革选题]* A.清热燥湿 B.凉血清心 C.泻下通便 D.补助肾阳正确答案) E.泻火解毒 3不属于沉降性药所示功效的是革选题]* A.收敛固涩 B.利水渗湿 C.平肝潜阳

D.涌吐开窍正确答案) E.清热泻火4沉降性药所示的功效是革选题]* A.潜阳正确答案) B.发表 C.祛风 D.涌吐 E.开窍 5具有升浮与沉降二向性的药是革选题]* A.鹤草芽 8.胖大海正确答案) 仁天花粉 D.蔓荆子 E.马齿苋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升降浮沉所示的效用。依据每味药物所有功效,推测作用趋向性,便可选出。其中,天花粉具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功效;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二者主要呈现沉降的作用趋向。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则呈现升浮为主。鹤草芽驱绦虫而有沉降趋向。胖大海清宣肺气,化痰利咽而有升浮之性;又能清泄火热,润肠通便而有沉降之性,故呈现二向性。 6根据脏腑经络病变部位而选药的药性理论是单选题]* A.升降浮沉 B.有毒无毒 C.四气 D.五味 E.归经正确答案) 7治疗咳嗽痰黄,宜选择革选题]*

中药学(张廷模)讲稿

中药学(张廷模)讲稿 目录 目录 (1) 第一讲绪言 (3) 第二讲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 (9) 第三讲中药学的发展(二) (14) 第四讲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 (20) 第五讲中药材的储存 (25) 第六讲中药的炮制:方法 (31) 第七讲中药的性能:概述 (37) 第八讲中药的性能:四气(一) (42) 第九讲中药的性能:四气(二) (46) 第十讲中药的性能:五味(二) (53) 第十一讲中药的性能:归经(二) (58) 第十二讲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二) (63) 第十三讲中药的性能:毒性(二)、小结 (68) 第十四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一) (74) 第十五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二) (79) 第十六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禁忌(二) (84) 第十七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用法 (89) 第十八讲解表药的概述发散风寒药概述 (96) 第十九讲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一) (102) 第二十讲发散风寒药:桂枝(二)、紫苏、生姜 (108) 第二十一讲发散风寒药: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 (113) 第二十二讲发散风寒药:细辛、苍耳子、辛夷、藁本发散风热药概述发散风 热药:薄荷、牛蒡子 (120) 第二十三讲发散风热药:桑叶、菊花、蝉蜕、蔓荆子、葛根(一)(126)

第二十四讲发散风热药:葛根(二)、柴胡、升麻、淡豆豉清热药概述 . 131 第二十五讲清热泻火药概述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138) 第二十六讲清热泻火药: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清 热燥湿药概述 (142) 第二十七讲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穿心莲、秦皮 (148) 第二十八讲清热解毒药概述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青 黛、贯众 (153) 第二十九讲清热解毒药:鱼腥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苓(160) 第三十讲清热解毒药:山豆根、射干、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清 热凉血药概述 (165) 第三十一讲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 (171) 第三十二讲清虚热药概述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 连 (177) 第三十三讲泻下药概述攻下药概述攻下药:大黄(一) (182) 第三十四讲攻下药:大黄(二)、芒硝 (187) 第三十五讲攻下药:番泻叶、芦润下药概述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峻下逐水药概述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 (194) 第三十六讲峻下逐水药:芫花、牵牛子、商陆、巴豆 (200) 第三十七讲祛风湿药概述祛风湿散寒药概述 (205) 第三十八讲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金钱白花蛇、乌梢蛇、木瓜 (209)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11.docx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一、最佳选择题 1、成书于宋代,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的是 A、《证类本草》 B、《中华本草》 C、《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 E、《本草经集注》 2、记载药方11000余首的本草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本草经集注》 D、《证类本草》 E、《新修本草》 3、《本草纲目拾遗》新增的药物数是 A、921 种 B、730 种 C、716 种 D、850 种 E、365种 4、明代本草代表作是 A、《图经本草》 B、《新修本草》 C、《本经》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5、《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是 A、陶弘景 B、李时珍 C、唐慎微 D、张景岳 E、赵学敏 6、《新修本草》是哪个时期的代表作 A、魏朝 B、汉朝 C、隋唐朝

E、元朝 7、《本草经集注》是哪个朝代的代表作 A、隋朝 B、唐朝 C、宋元时期 D、魏晋南北朝 E、汉朝 8、《神农本草经》各论载药 A、565种 B、265 种 C、365种 D、335种 E、635 种 9、对我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的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中华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10、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代表作是 A、《证类本草》 B、《新修本草》 C、《本草经集注》 D、《本草纲目拾遗》 E、《本草纲目》 11、载药1892种的明代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拾遗》 B、《证类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本草经集注》 E、《本草纲目》 12、李时珍所著的是 A、《新修本草》 B、《本草纲目拾遗》 C、《证类本草》 D、《本草经集注》 E、《本草纲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