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十二五水务规划

武汉市十二五水务规划
武汉市十二五水务规划

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为提升我市防洪保障能力、优化水资源配臵、改善城乡水环境,明确“十二五”时期水务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使水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水务建设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市水务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践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治水新思路,紧扣“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主题,致力于挖掘和彰显城市滨水特色,先行先试,开拓创新,全力发展民生水务、和谐水务、生态水务、现代水务,努力构筑安全可靠的防洪排涝抗灾体系、优美和谐的水环境体系、科学高效的水资源配臵体系、现代化的水务管理体系,为武汉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防洪减灾保障体系逐步完善。通过长江、汉江干堤,连江支堤的整险加固以及江滩综合整治,主城区武昌、汉口、汉阳三个完整的防洪保护圈形成,城市防洪保障能力大幅提高。通过夏家寺、道观河、少潭河等6座大、中型水库以及18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水库整体防洪能力提高,9.13万亩重点易旱地区抗旱水源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改善灌溉面积26.1万亩。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区排水、排涝基础设施和重点维修改造项目等,全市形成主城区22片排水系统、新城区14个排涝体系,排渍抗灾能力明显提升,老城区排渍能力为暴雨

重现期0.5年,新建城区排渍能力达到暴雨重现期1年,农排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

(二)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逐步强化。依托多年来建成的城市供水、农业灌溉系统,工业、农业、生活年供水量达到37.79亿立方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得以保障。通过水厂工艺改造、供水管网改造、完善抄表到户,城市供水系统进一步完善,主城区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100%,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100%,总供水人口达到612万人,供水总量较好地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供水能力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出厂水水质在国内保持一流水平。新城区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加快推进,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城乡统筹供水的发展思路和高起点、高标准、全覆盖的原则,将原有403个不同规模的供水厂(站)进行整合,打破区域界线,解决了22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城乡供水资源有效配臵,城乡居民同受益的目标。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具有地方特点的较为合理的灌溉布局基本形成。完成梅院泥、举水2处大型灌区配套及节水改造主体工程,完成全市27万亩重点易旱地区水利综合整治,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的灌区面积占总耕地的90%,灌溉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为提升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水环境保障体系逐步修复。“两江四岸”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相继建成武昌四期、青山一期、汉阳一期江滩以及汉江河口至月湖桥段、汉江硚口区东风厢式墙段等江滩工程,全市形成长

27.82公里、面积300万平方米的江滩景观带,构成江城独具魅力的景观文化中心,成为全国城市防洪与环境创新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成功典范。湖泊水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全面加强。围绕“七大工程”实施主城区湖泊水质提档升级,主城区40个湖泊中16个提档升级的水质目标基本实现;通过截污、清淤、水土保持和绿化建设、岸线治理、生态修复、调水等措施,湖泊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江湖水网连通开展有益探索和实践。2009年?武汉市“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总体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并开工建设,标志着“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正式启动。汉阳六湖连通初步形成。金银湖水系建设、蔡甸区莲花湖七湖连通积极推进。全市明渠整治稳步推进,整治后的港渠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通过社区排水管网改造,895个社区排水和污水漫溢问题得以解决。污水处理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和跨越式发展。主城区建成11处污水处理厂,远城区实现了区区均有污水处理厂。主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项目启动,由污水控制向污水管理转变,由单一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向水的健康循环利用转变进程加快,污水处理能力从“十五”期末的49万吨/日达到178.5万吨/日,污水处理率由27%达到92%。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加快。黄陂区蔡店、新洲区磨盘山、蔡甸区燕子山3个省级重点水土保持监测点建成。新洲区毛镰冲、黄陂区大河沟、江夏区铁山等29个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0平方公里。

(四)节水型城市建设取得较大成效。我市获批水利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用水定额发

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全面落实。水价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划完成,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依法加强,地下水保护强化。通过扶持企业开展节水设施建设,企业节水水平和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年均节水量达到1.1亿立方米。通过雨水收集和抽江灌溉系统等建设,汉口江滩“两型社会”集中展示区建设初显规模;通过鼓励中水回用项目建设,我市宾馆饭店、小区、大专院校中水和雨水回用示范项目得到推广,年均中水回用量达1.5亿立方米;全市计划用水户达到1.1万余户,计划用水管理率100%,节水型企业(单位)覆盖率达到24.3%。

(五)水务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涉水法规得到进一步完善。我市先后出台了?武汉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武汉市防洪管理规定?、?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城市排水条例?和?武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武汉市水土保持条例?等6部地方性法规,出台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武汉市地下水管理办法?和?武汉市建设项目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管理规定?、?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等地方政府规章,制发了?武汉市长江汉口江滩管理暂行办法?、?武汉市生活污水分散处理设施运行费用补贴暂行规定?、?武汉市城市明渠保护办法?、?武汉市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办法(暂行)?等多部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为构建较为完备的地方水法规体系奠定基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内设机构科学合理设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应急处理机制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队伍能力建设不断推进,水务执法队伍纳入参公管

理。行政管理方式积极创新,行政许可进一步规范,监督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和信息公开广泛得到应用。“五五”普法圆满完成。涉水规划体系基本建立,?武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武汉市水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武汉市水土保持规划?、?武汉市城市节水规划?、?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武汉市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武汉市主城区污水专项规划?等相关专业规划相继完成,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进一步发挥。全市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以产权改革为突破,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长效运营管理机制初步建立。水环境治理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武汉水资源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成功组建,依托政府投入、整合相关资源,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为目的,集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为一体的水务融资平台初步建立,水务投资资金渠道得以拓宽,并为城市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以及相关产业成长注入强大活力。通过积极探索工程和管理技术,集成污水处理、水网构建与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水资源监测与长效管理机制研究领域技术成果不断推出,为规划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监测系统和信息化建设全面加强,覆盖全市13个行政区的水量、水质、水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建成,水资源在线、水环境实时、水生态连续监测和信息综合数据库、业务管理系统、内网办公自动化系统及外网发布系统初步建立。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表1

二、“十二五”时期水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水务作为服务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之一,在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供给、水环境改善及生态建设、水务管理服务方面结合城市总体发展应有更好的发展。

(一)国家出台加快水利发展的各项政策。2011年中央一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明确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

(二)我市高度重视水务建设工作。市人民政府提出把水务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务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务可持续发展。

(三)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定位促使水务发展进一步加快。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明确我市城市性质为: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我市的城市竞争力将会快速增强,逐步突显优势。我市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对水务体系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推进促使水务

发展进一步加快。200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武汉“1+8”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不仅担负着探索城市群发展路径的重任,而且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试先行者。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促进我市由“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市化”、“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进一步强化“1+8”城市圈一体化发展。建设“节水型城市”和“水环境友好城市”成为我市“两型社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十二五”时期水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新时期治水方针为指导,抢抓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机遇,紧扣“两型社会”建设和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以水定城”、“依水兴市”的理念统筹各项规划,科学规划“十二五”时期水务事业,以有利于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利于提高水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为标准,坚持防汛与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水务工程建设与管理、依法治水与科学治水、服务社会与自身发展的统一协调,打造现代化城乡水务统一协调发展新格局,力争在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环境建设、水生态修复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依据以上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建共享,把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问题作为我市水务工作的优先领域,保障水务建设和改革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群众。

2.坚持人水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水资源开发利用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要防止洪水对人类的危害,也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洪水留有出路;既要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的基本需求;既要加强对重点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也要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3.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协调发展,把提高水务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围绕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和粮食安全保障战略,统筹水务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促进水量水质共管、水体水域兼顾、防洪抗旱除涝并重、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推动全市城乡区域水务协调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提升管理水平,把构建法制完备、体制健全、机制合理的水管理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继续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务投融资体制、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农村水利发展机制、水价形成机制、水务工程产权管理体制、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交易等各项水务改革,不断破除制约水务发展的各种障碍,推进水务体制创新、

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促进水务事业全面发展。

5.坚持现代化方向,推进科技进步,把以水务信息化促进水务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用现代的治水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科学的管理制度,提升水务建设与管理水平。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全面推进水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水务科技支撑能力。积极构建与现代水务相适应的水务信息化综合保障体系,以水务信息化带动水务现代化。

(二)发展目标

以“生态、文明、宜居、滨水”特色的城乡发展目标为方向,保护“江、河、湖、库、渠”生态水域格局,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提高水务行业管理水平,促进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协调发展,区域、流域联动发展,城乡水务共同发展,为建设具有滨水特色的现代化文明、宜居城市和实现我市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提供有力保障。

1.构筑“四道防线”,提升防洪保障能力,构建标准适宜、设施完善、综合配套的的防洪减灾体系。巩固中心城区防洪保护圈,初步形成新城区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减小一般年份洪涝灾害损失;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保证使用频率高的蓄洪区能够正常运用;基本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水库御洪能力;完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骨干排水管网、明渠、泵站配套渠系的整治,进一步提高全市排渍涝能力。构筑千里江堤、山区排洪、城市排水和平原除涝“四道防线”,确保全市防洪安全。

2.严格“三条红线”,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布局合理、增量提质、高效节约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基本解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问题;建成布局合理、系统优化、安全保障的城市供水体系;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遗留问题,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以节水体系建设为目标进行灌区续建配套,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建立以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用水效率控制“三条红线”为基础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3.打造“三片水网”,提升河湖水体水质,构建治污为本、科学保护、健康和谐的水生态水环境保护与修复体系。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为目标,以“削减总量、改善水质、营造景观”为主线,完善污水收集系统,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标准,控制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破坏,逐步修复河湖水生态系统;打通江、河、湖、库、渠,形成武昌、汉阳、汉口三片生态水系网络,使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形成健康和谐的水生态水环境体系。

4.完善政策法规,提升水务信息化水平,构建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科学先进的水务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水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规范水行政审批,加强水务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依法管理和规范水事活动;完善预案,增强应对各种水事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快水务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

开拓市场融资渠道;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管理体制;全面推进水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水务信息化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水务信息设施体系;大力实施水务人才战略,增强队伍活力与发展后劲。

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表

四、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提升防洪排涝能力

在巩固中心城区防洪保护区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新城区防洪能力,初步构建新城区防洪保障体系。继续对连江支堤除险加固,对长江、汉江武汉段整险,加快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和蓄滞洪区续建配套,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山洪综合防治预警系统,改善排水排涝设施。

(一)建设支流堤防

以支流堤防建设、病险涵闸加固、洲滩堤防建设等为重点,完善新城区防洪保障体系,加强自然高地保护,整险加固府河、举水、倒水、沙河等主要连江支流堤防112.48公里。

1.支流堤防加固。对96.18公里堤防进行加固,包括举水受长江回水顶托影响范围外的举东堤(8.07公里)、倒水堤防未加固堤段(36.709公里)、沙河堤(包括沙东堤、沙西堤,全长51.4公里)。主要加固内容包括堤身加培、穿堤建筑物整险加固、堤顶公路新建及相应的管理设施配套等。

2.长江、汉江及重要支堤病险涵闸、通道闸口整险加固。对我市境内长江、汉江及重要支堤上的21座涵闸拆除改建,138座涵闸整险加固,60座通道闸口改建和加固。

3.府河西湖堤加固。对上起黄花涝、下至岱家山公路桥,全长16.3公里的府河西湖堤,按三级堤防标准进行整险加固。

(二)建设分蓄洪区

以杜家台分蓄洪区续建配套为重点,推进分蓄洪区建设。

1.杜家台分蓄洪区续建配套。续建配套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围堤加

固、洪道整治等。围堤加固包括杜家台北围堤(39.001公里)、新合堤(3.88公里)和穿堤建筑物加固及新扩建,拆除重建涵闸5座,加固涵闸2座,新建涵闸1座。洪道整治包括洪北堤(27.78公里)和下东城垸堤(23.564公里)洪道堤防加固,九沟桥接长520米。

2.其他分蓄洪区现状调查。启动涨渡湖、武湖、东西湖、西凉湖分蓄洪区的前期调查工作,查清分蓄洪区内经济发展状况、工程建设与安全建设现状、管理现状等情况,结合区内经济发展状况研究新形势(三峡工程建成及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库加高工程实施后),分析各分蓄洪区分洪运用机率,合理利用分蓄洪区。

(三)治理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

1.长江武汉段河道治理。武汉段近期守护天兴洲头,加固沿江护岸工程,扩浚天兴洲右汊卡口段。天兴洲治理采取护岸工程加固天兴洲头及沿江护岸工程,稳定目前的双分汊河势格局,加强天兴洲汊道综合治理研究。封堵白沙洲右汊,扩浚白沙洲左汊,将白沙洲汊道整治成单一河道的治理方案。

2.府河出口综合整治。扩挖新河河段长9.1公里及岱家山以上上延段1.17公里,疏通岱家山桥、三道桥两处卡口;封堵朱家河和滠水故道,共长10.4 公里;新建堤防6.358公里;改造岱山桥、加固新河桥和三道桥以及配臵必要的管理设施。

3.中小河流治理。对金水河、倒水、索子长河、马影河等12条河流进行综合整治,治理长度124公里。主要治理措施包括堤防加固、清淤清障、河道疏浚、排污口截污、水污染治理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

措施。

4.长江、汉江武汉段河道整险。河岸加固117.92公里,其中主城区加固护岸长57.13公里,远城区加固护岸长60.79公里。加固的险段主要有:长江左岸尹魏堤、吊尾险段、阳逻防水墙等7处;长江右岸上矶、中矶、下矶、红庙矶等18处;汉江左岸水口、杨柳青、吕家湾、刘家台等16处;汉江右岸黄金口、罗家埠、463厂、东菜园等17处。兼顾险段加固通过削坡减载、块石护坡、坡面排水、水下抛石等措施进行岸坡加固。

(四)开展山洪防治

以预警系统建设为重点,对黄陂区姚集河、李集河、梅店河、泊沫港河4个流域和新洲区东河、贺桥土河、徐古土河3个流域的山洪灾害进行综合治理,包括监测预报系统工程、防洪河堤工程、水库工程及水土保持工程。对上述7个流域共215.1公里的防洪河道堤防进行整治,达到10年一遇洪水标准;修建21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14座小型水库;分别建立监测预警通信系统;水土保持治理315.22平方公里。

(五)加固病险水库

对黄陂、新洲、江夏、蔡甸四区现有的138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以满足各水库的防洪标准与灌溉要求。水库除险加固内容主要包括水库大坝、输水管、溢洪道整治达标等。

(六)完善中心城区排水系统

中心城区排水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提高城市化区域雨水管

网、外排泵站达标率;二是提高重要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的外排标准;三是将我市生态水网构建工程与排水工程结合,优化排水体系布局;四是与我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相结合,积极探索合流制区域的雨水污染问题。

1.排水管涵建设。对黄孝河系统台北路、解放大道、二七路、竹叶山铁路桥等区域;常青系统机场河明渠区域、陈家墩、复兴村、新华下路区域;汉口沿河舵落口、汉西路、太平洋区域;汉口沿江系统胜利街、丹水池、单洞三路区域;鹦鹉洲江堤中路、洲头区域;汉钢系统的琴台大道区域;兔子嘴系统的龙阳大道区域、琴断口系统的郭琴路区域;汤逊湖水系洪山雄楚大街、中山北、南湖等区域、白沙洲区域;武昌临江系统武昌火车站区域、三角路铁桥、晒湖等区域;东湖水系徐东区域、水果湖区域;沙湖系统中山北路、友谊大道、岳家嘴区域;港西系统建设八路、建设十路、友谊大道建设路、工业大道区域;港东系统21号公路、王青路区域等18片系统实施排水管网建设,修建管涵渠系统共计105公里。对北湖、谌家矶结合区域开发建设新建管网排水系统,对青山镇、龟山北结合区域改造实施排水系统的维护与局部改造。

2.旧城区排水管道改造。对汉口、汉阳、武昌的旧城区排水标准偏低的部分排水系统,按现行排水设计标准,结合城市道路改造,逐步进行排水管道的改造。改造管道50公里。

3.主要外排泵站建设。新(改、扩)建四新泵站二期、什湖泵站、琴断口雨水泵站、汉钢西泵站、后湖四期、黄浦路泵站、民生泵站、

福新泵站、朱家河泵站、晴川泵站、筷子湖泵站、港西二期泵站、倒口湖泵站、北湖泵站,新增泵站抽排能力291.1立方米/秒,总抽排能力达到1014.1立方米/秒。加强市属泵站的维护与改造,对后湖泵站三期车间12套机组、罗家路泵站4套机组进行更新改造,后湖泵站一期、二期、三期、常青泵站一期、罗家路泵站、鹦鹉洲泵站、二桥泵站共7处泵房进行检测及加固,对前进路泵站、天津路泵站的出水管道进行检测,并对破损管道进行更新。

4.重点区域外排标准提升。对城市重点发展区域,如王家墩商务区、汉口火车站、黄浦新城与武湖新城、后湖新城、临空经济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四新新区、武汉火车站与杨春湖城市副中心、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化工新城、花山生态新城、武汉新港共12个重点区域复核排水标准,完善与提升市政排水设施。

5.城市骨干排水港渠整治与箱涵清淤。对分属黄孝河系统、常青系统、汉阳沿江系统等6个系统的黄孝河、新湖渠、机场河明渠等8条共计22.7公里长明渠,实施新(改、扩)建与环境整治;对汉口二七明沟、汉阳一号明渠等5条共计8.54公里长明渠改造为排水管道或箱涵。

6.渍水点整治。对全市88处易渍水地段进行整治。通过加强市属泵站的维护与管理、骨干排水港渠与箱涵的建设与清淤、完善重点区域排水系统、改造老社区排水、优化立交排水系统建设、加强对施工工地排水的监管、添设应急排水疏浚设施等措施,对渍水点进行整治。

7.合流区区域的雨污调控。对汉口旧城黄孝河、机场河、黄浦路

等合流区域,在加强三闸连通工程、汉西截污工程、黄孝河截污工程、黄浦路污水处理厂建设基础上,实施区域合流管网调控,建设初期雨水调蓄系统,减少入湖入港入河污染。

(七)加强新城区排涝系统建设

新城区排涝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以港道疏通,小型机站更新为主,完善排涝骨干体系;二是加强城郊结合区域的排涝工程建设,依据城镇建设规划,对黄陂后湖水系、东西湖水系、新洲武湖水系等新建或扩建排涝设施。

1.新建东西湖白马泾泵站。在府河白马泾新建白马泾泵站工程,设计流量160立方米/秒,总装机6×3400千瓦,协同排涝水系另外五座排涝泵站工作。

2.新建新洲武湖三站。以长河作为新建泵站的进水港道,在武湖

一、二站附近新建新洲武湖三站,装机4×1000千瓦,对12公里泵站进水港道(长河)按三座泵站的提排流量进行疏浚扩挖、港道建筑物配套。

3.小奓湖、后湖、李家墩、武湖二泵站更新改造。四处泵站实施全面更新改造。小奓湖泵站更新改造主要内容包括泵房主体建筑及进、出水池进行维修加固,港道清淤。后湖泵站更新改造主要内容包括机电设备更新改造、拦污栅加高。李家墩泵站更新改造主要内容包括泵房主体建筑及进、出水池进行维修加固,港道清淤,设备更新。武湖二泵站更新改造主要内容包括泵房主体建筑及进、出水池进行维修加固,港道清淤。

4.15处大型排涝泵站进水港综合整治。对青菱河、北湖港、南太子湖连接港等15处大型排涝泵站主要进水港道进行综合整治,主要内容包括清淤达标、局部岸坡护砌、建筑物配套。

5.中型泵站进出水港渠综合整治。对186处单台装机155~800千瓦骨干泵站港渠(总长640公里)进行综合整治,解决骨干排涝泵站进水港来水不畅以及骨干灌溉泵站出水渠淤积的问题,充分发挥泵站更新改造效益,恢复和提高灌区排涝抗旱能力。

五、完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保护供水水源地的基础上,建成布局合理、系统优化、安全保障的城市供水体系,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遗留问题,建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长效管理机制;以节水体系建设为目标进行灌区续建配套,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逐步建成制度完备、设施完善、用水高效、生态良好、发展科学的节水型社会。

(一)保护和改善水源地

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提出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水源地保护管理制度、监测体系和应急预案;治理影响水源地安全的主要点源污染,控制影响水源地安全区域的水土流失,改善水源地水生态环境。

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治理。在工矿企业集中、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污染严重的地区,如白沙洲水厂、平湖门水厂、堤角水厂、余家头水厂、沌口水厂、国棉水厂、宗关水厂等水源保护区,建设污水

收集系统,加强配套管网建设,使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削减污染负荷。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措施。对堤角水厂、琴断口水厂、宗关水厂、白鹤嘴水厂、东西湖自来水公司余氏墩水厂等水源地,其保护区内不得设臵与供水无关的码头,禁止停靠船舶;禁止堆臵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禁止设立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的码头。对严重污染水质的市政排水泵站、排水闸采取排污口下移或取水口上移措施。对白沙洲水厂取水口污染较大的青菱河实施综合整治工程,整治内容包括排污口截污、重新规划雨污管道、生态修复等措施,保证白沙洲水厂的取水水质。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新建畜禽养殖场。禁止网箱养殖活动;严格控制可能污染水源的各种活动。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2.水源隔离防护工程建设。对重要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划定保护区范围。对河道型水源地长江、汉江武汉段,保护区的范围为公共水厂取水口下游300米至上游2000~3000米的水域和河道两岸堤防与护坡之间陆域,对划定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河段,采取竖立标志碑,埋设里程桩,设臵防护栏,设立铁丝网等物理措施对水源地进行隔离防护。每个水源保护区在取水口一侧上下分界点各设若干个,设臵标志碑,架设铁丝网。在重要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沿河岸方向种植防护林带,林地间种植草皮,结合堤防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和净化区间入流,种植防护林。建设水源地应急处臵工程。

3.应急水源地安全保障措施。应急水源地污水截流,确保水体水

山东十二五规划全文(完整版)

山东省 “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中共中央和 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政 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 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目录 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发展成就 第二章发展环境 第三章发展目标 第二篇区域统筹和发展布局 第四章经济布局 第五章城乡布局 第六章空间布局 第三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第七章农业提升 第八章工业优化 第九章服务业跨越 第十章海洋经济 第四篇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 第十一章能源建设 第十二章交通建设

第十三章水利建设 第十四章市政建设 第五篇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第十五章科技创新 第十六章教育优先 第十七章人才发展 第六篇文化繁荣和创新发展第十八章文化建设 第十九章文明山东 第七篇和谐社会和公共服务第二十章民生保障 第二十一章卫生体育 第二十二章社会管理第八篇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第二十三章生态建设 第二十四章环境保护 第二十五章资源节约 第二十六章循环经济第九篇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第二十七章改革深化 第二十八章开放提升第十篇政策保障和规划实施第二十九章扩大消费 第三十章优化投资 第三十一章营造环境

第三十二章区域协调 第三十三章实施机制 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第一章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作为、科学务实、重点突破、攻坚破难,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面向未来,我省的发展站上了更新更高的平台。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年均增长2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8.1万亿元,年均增长22.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5.3万亿元,年均增长18.9%。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连续8年增产,粮食总产达到4335.7万吨。制造业强省建设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万亿元以上。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逐步提升,增加值达到1442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1∶54.3∶36.6。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保有量超过1亿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64万亩,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累计分别下降22.1%、20%和18%,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以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得到有效遏制。 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新突破。拥有中科院3个研究所、2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29个国家质检中心,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国家深海基地等重大科学工程落户山东。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年均增长超过30%。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十四五”将继续部署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全面优化国土开发布局,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和加强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促进资源综合节约。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严格遵守“三区三线”,落实和加强对土地空间利用的控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空间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提出空间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原则以及促进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思路和措施。 (2)发展优质现代经济 “十四五”将围绕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指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科研成果,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促进资本绿色发展体系的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规范的秩序,将使高污染,高能耗,

生产方式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退出市场。实施对外开放和国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市场的深度开发和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综合开放体系。 (3)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十二五”规划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不断推进农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持,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农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制,以提高农业水平。农业的综合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增值,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在反贫困新形势下,应充分发挥内生性作用。群众力量,稳定扶贫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促进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农民有增收意识,幸福与安全更加充实,更安全,更可持续。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四五”重点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重点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重点地区,中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制定

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为加强我省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提升我省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抓住低碳经济发展机遇,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我省产业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低碳技术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气候变化是21世纪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发展路径,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的战略行动。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竞相加速研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低碳技术整体水平落后,自主创新与技术储备不足,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低碳产业体系薄弱。 针对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结合我省实际,通过编制低碳技术发展规划,对理清我省低碳技术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确定阶段性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加快形成低碳技术体系,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开展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促进高能效、低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低碳技术的中长期战略储备,争取在重点和关键技术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有利于建立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支撑发展方式转变。

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推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不仅有利于促进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产业发展,而且有利于改造提升我省钢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降低生产总值的碳强度,把握发展主动权。 有利于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与合作平台,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力量,有序推进低碳技术的交流合作,加快低碳技术研发与转化,有利于我省加强低碳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实现互利共赢。 有利于推进我省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为全国提供先行经验。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行业的低碳科技示范区,加速低碳技术集成,不仅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低碳发展,而且有利于选择试点、重点推进、积累经验,为全国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提供先行经验。 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技术、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是大幅度提高碳生产率,不仅有利于解决经济建设与气候保护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技术发展的基础和突出问题 (一)发展基础 为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展低碳经济,我省制定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发

芜湖市国土空间规划文本

《芜湖市空间规划(2016-2030年)》主要内容简介 一、总则 1、规划目的 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优化空间组织和结构布局、提高发展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空间,探索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统一管控和高效利用空间资源,提升空间治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订《芜湖市空间规划(2016-2030年)》。 2、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年限为2016-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3、规划范围 本规划分为市域和市区两个层次。 市域:即芜湖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无为县、芜湖县、繁昌县和南陵县,总面积约6026.05平方公里。 市区:即芜湖市辖区范围,包括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及三山区的行政区范围,面积1495平方公里。 二、市域规划 1、市域发展定位 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文化旅游和科技教育卫生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 2、市域主要城市职能 芜湖市及所辖县的主要职能依据各市县至 203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而确定。 芜湖市城市职能: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文化旅游和科技教育卫生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 无为县城市职能:皖江北岸区域次中心城市、沿江产业基地、交通物流中心、宜居宜业的生态滨江新城。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第四篇内外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五篇强农惠农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六篇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七篇联动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八篇绿色发展保护秀美山川 第九篇强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十篇普惠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篇内涵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篇改革先行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三篇互利共赢深化粤港澳合作 第十四篇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十五篇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节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合作水平(教育信息化)第三节逐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芜湖市规划

第一篇芜湖的骄傲——中国地级市中最大火车站 芜湖新火车站是最新颁布的中国60铁路枢纽中心站之一,规划拆除原先火车站,将继续扩大在原先规划的5万平米上扩大到6万平米(目前是7200平米左右),最终规模将达到14台,20线,共计三个站场,分别为普速场,宁安城际,商杭高铁(和规划的皖赣高铁二线共用),将成为华东地区大型枢纽站之一。车站另有多条存车线,具备始发京津方向、沪宁方向、杭州方向、汉粤方向和全国各地动车组的能力。芜湖火车站位于芜湖市中心,分东西站广场,候车室架于铁路线上方。采用上进下出似飞机场的下客运输模式。芜湖市内采用“铁路四线高架”的方式全线穿越芜湖市区。另外还将建设芜宁路特大铁路立交桥。芜湖新火车站整个设计大气磅礴,造型之中既有现代动感的线条,也有徽州古民居的写意与凝重,体现出长江文化、皖江明珠、现代铁路枢纽的形象特征,体现芜湖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品质。据了解,在宁安铁路沿线各站房中,芜湖站规模最大。芜湖站位于中心城区与新兴城区结合区域,将成为芜湖城市景观新的标志性建筑。 在站型设计上,芜湖新火车站的主体站房为“上进下出”高架跨线式,分为高架候车进站层、地面站场层、出站大厅层和地下出站层共4层。同时,以火车站为核心,将打造一个连接公交车、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兼顾长途汽车、轨道交通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芜湖新火车站以主体站房为核心,沿东西轴线布置东、西双广场和高架候车站房,与神山、赭山所形成的自然景观轴有机衔接。其中,东广场站前路结合站区规划路与弋江北路相接,西广场站前路结合梅莲路和北京东路,与赭山东路相接。建筑造型取两江交汇、皖江明珠之寓意,是神山、赭山之间城市视觉走廊上的重要亮点之一。 据了解,芜湖新火车站的初步建筑概念设计方案将在征求意见后进一步完善,尤其要重点解决火车站内部旅客流线和外部旅客流线的对接问题,形成一体化、零距离的换乘,最终方案预计在7、8月份确定。另外,围绕新火车站还将打造一个2。5平方公里的核心商圈,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将车站旅客引入商圈,增强服务功能,并通过商圈道路辅助车站交通。

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

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1—2015年)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依据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 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以来,各地、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联合协作、务实进取,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实现了“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开局和实现2020年长远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2.5%;大力实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广泛开展科学教育与科普活动,科普设施不断完善,科普资源逐步丰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得到较快提升,科学素质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加快发展科普产业,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机制初步建立;不断完善联合协作工作机制,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面向农民、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工作亟待强化,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普事业投入不足,科普产业发展不够,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科学素质工作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于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为主题,以提升公共科普服务能力为核心,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为抓手,以服务民生为着眼点,以服务基层为着力点,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质,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好安徽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和智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十四五”规划将继续部署生态环境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全面优化土地开发布局,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综合节约。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严格按照“三区三线”要求,实施和加强土地空间利用控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空间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并提出了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和原则以及思路和措施。 (2)发展高质量的现代经济 “十四五”规划将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的产业体系。科研成果,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配置效率,推进首都绿色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监管有序。高污染、高能耗、生产

方式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将退出市场。实施对外开放和国内开放,加快要素市场的深入开发和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全面开放体系。 (3)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 “十二五”规划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撑,继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农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增值,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反贫困的内生作用。加强群众,稳定扶贫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促进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一个更实质、更安全和更可行的延续。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是建立以东、中、西、东北、重点地区和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为重点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分析产业转移的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

十二五规划解读(独家整理版)

十二五”规划解读:构建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2010年10月28日 20:44:24 来源:东北网【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今晚发布。通读之下,可以看出,中国决策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在本月18日中共中央五中全会闭幕当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并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作为中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主攻产业。 总理温家宝刚刚开过五中全会不久,就到武汉考察。他听取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公司负责人“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汇报后,意有所指地加了一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所有这些,均可视为中国决策层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企图心。 今天公布的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共有十二个部分,涉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皆可看出经济转型创新的主旨。 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中共中央明确表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中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规划纲要】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方向、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以合芜蚌为依托,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创建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权威解读】“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下好创新“先手棋”,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围绕纲要,我省将持续抓好创新型省份建设“1+6+2”政策落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狠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人才、平台深度融合;实施好新型显示、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农业等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实施100项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00项重点研发项目;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政策先行先试;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重点实施好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努力取得基础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成果、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和增加值等产业成果、发明专利的应用和保护等创新成果。 ——省科技厅计划处处长周晓辉 【专家评述】规划纲要提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大讯飞作为省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在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方向上取得了突出成果。目前,“讯飞开放平台”与超过13万家开发伙伴分享科大讯飞技术;借助“讯飞开放平台”,中小企业和创业者可以获得良好的资源和技术支撑,从而助力小企业和创业者腾飞。中国人工智能可以由语音、语言为切入点,注重机器人理解、交互和预测能力,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智能语音和机器人等是科大讯飞主要攻关项目,名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科技重大专项,通过科大讯飞多年积累的源头基础,在未来必然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前景。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 【记者点评】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新常态下推进新发展,必须改革创新,增加创新含量,激发创新活力。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既要抢占科技前沿,催生变革性技术;又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只有时刻将创新放在第一位,方能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安徽省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安徽省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为促进省属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根据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的安排和要求,结合我省省属企业实际,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省属企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省属企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加大改革、调整、管理、创新的力度,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呈现总量、规模、效益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量和规模大幅度提升。2010年末,省属企业资产总额6952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8倍,居全国第8位,其中,净资产2362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6倍。资产规模上百亿元的企业有17户,比2005年增加8户;户均资产达到211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2.2倍。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4168亿元,比2005年增长1.9倍,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1户,比2005年增加5户。

润239亿元,比2005年增长1.9倍,居全国第6位,利润总额超10亿元的企业7户,比2005年增加3户;上交税金271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多,约占同期全省财政收入的1/8左右。 常用软件课程设计

——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对省属企业进行大规模、高起点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十一五”期间,省属企业共完成投资3350亿元,完成了预期目标。通过加大投入,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目前,省属企业已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7个,省级技术中心30个;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户,省级创新型企业17户。一些重要骨干企业的产品在全国排头兵的地位更加凸显。2010年我省列入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有12户,其中有10户省属企业,比2005年增加3户。 ——社会责任和贡献大幅度提升。2010年,省属企业从业人员54.7万人,省属企业职工人均收入4.3万元,比2005年增长近1倍,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中,省属企业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决策部署,做到减薪不减员、待岗不下岗,且通过自身的稳定发展,使一大批配套企业免受金融危机冲击;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关键时刻,省属企业在第一时间投入救灾援建、捐款捐物;在电力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常用软件课程设计

国家十二五规划内容【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 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 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 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 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 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 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 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 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 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 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国家“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各部委“十二五”规划动向 (7)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 【农业部:编制 948 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各产业“十二五”规划点评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 【“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主要省市“十二五”规划进程 (24)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十二五”规划成浙江省政治协商重点】 (26) 【海南省:将跨海工程纳入“十二五”规划】 (26) 【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编制思路】 (27)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九大关注重点】 (28) 【西藏“十二五”规划:立足实际超前谋划】 (29) 【香港自请纳入“十二五”规划】 (30) 【“十二五”规划聚焦 10 大城市群】 (31)

芜湖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版)

芜湖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15版) 芜湖市城乡规划局 二O一四年十二月

目录 1 总则 (1) 第一部分城市用地 (1) 2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1) 3 居住用地 (2) 4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5) 5 工业用地 (5) 6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6) 7 绿地和广场用地 (6) 第二部分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 (6) 8 公共开放空间 (6) 9 建筑容量控制 (7) 10 建筑物的退让控制 (8) 11 建筑间距控制要求 (10) 12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12) 13 建筑物的景观控制 (13) 14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 (14) 第三部分道路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 (15) 15 道路交通设施 (15) 16 市政公用设施 (16) 附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21) 附表二配建停车场(库)的停车位指标 (23) 附表三建筑间距图示 (25) 附录A 本标准用词说明 (30) 附录B 计算规则 (31)

1 总则 1.1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技术规定。 1.2本技术规定以国家和安徽省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并结合芜湖市实际情况制定。 1.3 在本市规划区范围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从事与城乡规划有关的活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技术规定。 1.4在本规定发布施行前,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已提供规划条件或审批的规划方案,原则上按原规划条件或批准的规划方案实施。但涉及日照间距、建筑面积计算等需按照此技术规定执行。 1.5如本技术规定依据的国家或安徽省的有关规范及标准发生变化,以新的标准执行。 1.6本技术规定解释权属芜湖市城乡规划局。 1.7本技术规定自2015年1 月1日起试行。 1.8市辖四县可参照本技术规定执行。 第一部分城市用地 2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2.1城市用地分类 2.1.1 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2.1.2 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实际使用的主要性质或规划引导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 2.1.3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执行。 2.1.4 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质量和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推进“双语教学”。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第二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行县(市)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以及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和重点班。新增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创新东西部高校校际合作机制。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第三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严格教师资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第四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改进考试招生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制度。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责任,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规范办学秩序。扩大教育开放,加强

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

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 66766人阅读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隐藏>> 13 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科教人才强国不是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7日晚浮出水面。第七部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到1500字,22处讲“创新”,让人看到了执政党的孜孜以求。就在此前公布三个月前,新中国进入新世纪后的首份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四个多月前,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面世;四年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出台。这一系列中长期纲领性文件的颁布,都在不断呼唤“创新型人才”。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表示,讲“创新”要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特殊创新力的人,才能引领各个领域前沿问题的解决,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所以“创新型人才”必然成为国家战略。“建议”也明确: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数字可证中国已成为人力资源大国:2009年,全国共有在校生2.6亿人,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4%,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以下。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979万。但要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则要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达到85%以上,高等教育普及达到40%以上。而要实现有创新能力的人数呈规模效应的“人才强国”,远非几个文件所就能达到,需要全社会对“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珍视。今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及附属中学时谆谆告诫教育者“不断改革创新,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这显示出中南海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同样的困扰也存在于教育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仍无破解良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而这注定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求索过程。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说,现在讲“创新”好像是个很时髦的词,其实创新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能一讲中国缺乏创新就是缺乏像互联网那样改变世界的技术,而是要从教育基层的点点滴滴做起。教育部日前下令要求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议”时,强调“使横跨十年的教育规划纲要在头一个五年圆满完成既定任务”,而这要求“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着力提高教育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的能力”。14 广州日报:您认为,刚刚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有哪些新的亮点?辛鸣: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其一、发展思路一脉相承。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到“十一五”再至“十二五”,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的根本指针一直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始终。此前,有人曾对“包容性增长”的新概念进行炒作,但实际上,这没有必要,因为它的内涵并没有超出科学发展。新兴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二,发展战略前后衔接。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强调转变发展经济方式的要求一直未变,只是在进入“十二五”之际,我们更加意识到转变发展方式

精神文明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

闽东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十二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纲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公司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为公司各项事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根据市、区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新要求和高效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特点,结合我司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公司中心工作,持续开展“区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坚持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全员参与的新机制,扎实推进思想、道德、法治和文化建设,增强公司发展的影响力,促进公司发展科学、管理规范、环境秩序优良、内外关系和谐,实现公司队伍素质、文明程度和整体形象的新提升,不断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我司“十二五”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十二五”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公司持

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统筹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更加注重软环境的建设,重视文化和精神力量的作用。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公司党政中心工作,实现精神文明建设与其他各项工作的良性互动,努力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 坚持务实创新、贴近实际。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坚持紧贴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进一步探公司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总结推广有效载体和活动方式,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使精神文明建设更加贴近公司事业发展实际,体现时代性,富有吸引力。 坚持典型引路、弘扬正气。结合开展“两创两争”活动,培育和树立各类文明标兵等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宣传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宣传先进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公司员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努力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坚持常抓不懈、强化督导。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完善目标责任机制、检查考评机制、表彰激励机制、物质保障机制、适时督导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把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经常化,保持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司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实现“区级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基本建立起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