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

考核目标:

—了解发展的系列概念,了解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发展特点,了解儿童发展研究的研究方法、

—理解儿童发展阶段及其划分标准,理解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儿童发展概述

1.(名词解释)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体现为分阶段)的变化。P3页

2.(选择、判断)分化:主要指动作(如:婴儿时牵一发而动全身,逐渐分化为肢体可以独立动作)、情绪(如:婴儿只会哭这一种表达方式,随着年纪增长,分化出喜怒哀乐的情绪)等方面。

3.儿童发展主要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P4页

4.(填空、选择)儿童发展的特点:基础性(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递进性(循序渐进)、易感性(受环境影响)P4页

5.(填空)儿童发展领域:生理、认知、个性与社会性、文化性(重要!)P5页

6.以心理特质的变化依据来分:P9页

皮亚杰提出:a.感知运动智慧阶段(0-1.5、2岁);b.前运算智慧阶段

(1.5、2-6、7岁);c.具体运算智慧阶段(6、7-11、12岁);d.形式运算智慧阶段(11、12-14、15岁)。

7.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名词解释、填空)a.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若出简答题:除上述1点外还要加答:b.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特征普遍稳定,长期观察可变(如身高特征,某一年龄段的普遍身高基本相同,但随着时代发展有所变化)。c.儿童发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存在不平衡性(如姚明的孩子可能会比较高)。P11页

8.婴儿学习分三个层次:习惯化、工具性条件反射、言语的掌握。P12页

9.了解儿童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点:p12-13页

10.影响儿童发展因素:先天的遗传、后天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

先天的遗传决定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决定了儿童发展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补充内容:绪论首页空白处)

第二节儿童发展的研究方法

1.(填空)研究设计方式:横向设计、纵向设计、交叉设计、跨文化研究设计。

P24页

2.(填空)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文化比较法。P26页

考核目标:

—了解遗传素质、神经元、突触等概念

—理解神经的可塑性、动作发展

—掌握影响产前发育的因素,影响神经可塑性的因素、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第二章儿童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遗传

1.(名词解释)遗传素质: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P36页

2.人类遗传的方式:有性遗传(性别)

3.(填空)产前发育的阶段:P41页

a.胚种期(0-2周)

b.胚胎期(2-8周):外胚、中胚、内胚

c.胎儿期(9-37周)

4.(低概率填空)影响产前发育的因素:药物、疾病、辐射、营养、年龄、情绪及状态。P42页

5.胎教:是间接影响,主要是母亲的情绪影响孩子。

第二节大脑的发育

1.大脑结构: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周边神经系统。

2.神经组织: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P47页

3.(名词解释):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P47页

4.神经胶质细胞不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但对神经元起支撑保护作用,并参与髓鞘的形成。P47页

5.(名词解释)突触: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结构,有传递信息和分析整合的作用。P48页

6.大脑发育顺序:枕叶(最早)—颞叶(语言)—顶叶(认知)—额叶(思维)P51页

7.(了解,可能出判断)婴儿脑重增加原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加,而主要在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延伸。P49页

8.(选择、判断)神经可塑性的表现:脑结构的功能重组、细胞层次的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的基因与分子机制。P52-54页

9.可塑性的影响因素—早期经验 P54页

a. 神经突触的倒U形变化与心理发展关键期

理解即

b. 神经可塑性与环境刺激的丰富性

第三节儿童动作发展(浏览,P56-58页)

1.(简答)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一定的先后次序:头部—颈部—躯干—四肢

P58页

a.从上到下:即先抬头,后坐、站立、走路。

b.由近及远:先从靠近躯干动作开始,然后出现离躯干远的动作。

c.由粗到细:先会躯体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后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d.有整体到分化:从全身性、笼统的、弥散性的动作,逐渐分化为局部的、精细的、专门化的动作。

e.从无意到有意(重点):先出现无意动作,后出现有意动作。

2.区别:有意动作:主动控制的,有意识的;无意动作:不主动控制、无意识的。

3.(简答)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P59页

a.生物学因素:基因、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度(如脑瘫儿童)、感觉经验的统和(经过感统训练改变儿童部分行为习惯,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

b.非生物学因素:生活环境(气候、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养育观念和方

式。

考核目标:

—了解视觉适应、视敏度、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注意的稳定性、分配能力、转移能力和广度等概念

—理解幼儿形状知觉的发展趋势,抚摸对婴儿发展的作用,婴儿面孔偏好的意义—(重点)掌握培养儿童注意力的原则

第三章感知觉、注意的发展(重点)

第一节感觉发展(视觉的发展是最重要,小考点多)

1.(判断)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P68页

明适应:从低亮度到高亮度环境,眼睛的适应过程。

暗适应: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2.(名词解释)视敏度:衡量视觉发展优劣的指标,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P69页

3.了解:视敏度在2岁时接近成人水平。

4.婴儿阶段会出现试探性啃咬现象。

5.(简答)抚摸对婴儿发展的作用:P74页

a.刺激感官和兴奋神经中枢感受点,逐渐促进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智能的

成熟。

b.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运动技能的发展。

c.有助于婴儿产生安全感,为成年后形成独立个性做准备。

d.促进消化,增加体重。.

第二节知觉的发展

1.(选择、简答、辨析)儿童图形知觉的发展:

a.图案>单色刺激

b.复杂>简单

c.清晰>不清晰

d.对比明显>缺乏对比

e.从关注图案的单元特征到从整体上把握图案。

2.对幼儿园教育的启示:P77页

a.小班:辨别圆形、方形、三角形

b.中班:拼合三角形、拼合圆形

c.大班: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圆柱形

3.深度知觉:对远近、深浅的知觉。6、7个月左右是界点。—“视觉悬崖”P77页

4.婴儿面孔偏好—社会化意义(社会适应)

第三节注意的发展

1.(了解)注意的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分类: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区分:有无目的,是否需要意志主动控制。

3.(填空、简答)注意发展的意义:P82页

a.积极维护心理活动,是高质量认知活动的扞卫者

b.(重点)对心理活动发展有功能性意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如:选择性注意实验:目标词的关联性,从3个词中选出与已给词相关的1个)

4.(重点)有意注意的品质特征:P84-85页

a.集中性与持久性

b.(名词解释)稳定性: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的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c.(名词解释)分配能力(“一心二用”的能力):指在同一时间里,注意指向多个不同对象的能力。

d.(名词解释)转移能力: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的能力。

e.(名词解释)注意的广度:就是注意的范围,在同一时间里能把握的对象

的数量。

5.(简答)如何维持儿童的注意稳定性?P84页

a.注意的对象要具体形象、生动鲜明

b.学习活动游戏化,避免枯燥单调的方式

c.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鼓励幼儿参与

d.保持幼儿良好的身心状态

e.注意对象,任务不要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

f.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

6.(填空、简答、论述)培养儿童注意力的原则:P87页

a.刺激丰富化原则:多提供机会培养注意力

b.注意训练与注意发展匹配原则:关注儿童发展的规律和水平(不能“拔苗

助长”)

c.形式立体化原则,以多种方式方法进行培养(“火车往哪开?”游戏:三人围坐一圈,每人报上一个火车站站名,之后通过几句对话来开动“火车”。游戏开始爸爸报“北京站”,妈妈报“上海站”,孩子报“广州站”。妈妈拍手喊:“上海的火车就要开了!”父子二人齐声拍手喊:“往哪开?”妈妈拍手喊:“往北京开!”于是,北京站的爸爸马上接口:“北京的火车就要开了!”妈妈和儿子齐拍手喊:“往哪开?爸爸拍手喊:“往广州开!”然后以此类推。”)

d.空间渗透式原则: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孩子以空间(不要总是在孩子学习或做事情的时候频繁询问)。

考核目标:

—了解记忆(核心),(再认、回忆),(定向反射、习惯化、条件反射),自传体记忆,元记忆等概念

—理解婴儿记忆的特征、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儿童记忆的准确性、儿童记忆的容量、儿童记忆保持过程中的记忆恢复现象、记忆的遗忘规律

—掌握如何促进儿童有效地学习的方法

第四章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婴儿记忆的发生

1.(核心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P92页

2.恢复再认:注意到当前刺激是过去曾经历的刺激。(如:开卷考试) P94页

提取信息的形式回忆:对已消失的刺激产生一个心理表征的过程。(如:闭卷考试)

3.记忆发生的指标:定向反射和习惯化、条件反射。

4.(了解,不考名词解释)定向反射:对新异刺激做出反应的倾向;

习惯化:刺激多次出现,定向反射就减少了。

条件反射:对条件刺激做出的反应。

5.(了解)婴儿记忆的特征:

a.无意识记为主,不能为特定的目的而记忆

b.2岁以后,有意识记开始萌芽,无意识记进一步发展

c.存在记忆缺失情况—“婴儿失忆症”—(辨析)非病态,属正常现象,只有婴儿时期出现。

第二节儿童记忆的发展

1.(名词解释)自传体记忆:是一种特殊的情景记忆,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事件的记忆,具有不随意的特点。(3岁左右出现)P95页

2.儿童的记忆策略(并非天生就会,后天习得)P97-99页

a.复述策略:由不会到会,由作用小到作用大

b.组织策略(归类):随年龄增长、不断实践而不断增强

c.精细加工策略(建立人为联系):对于不容易进行分类的信息,个体确认或建构记忆项目之间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发展较迟,11岁才出现(如: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儿童记忆图片)

3.儿童记忆的准确性:不够准确,细节不足,容易受到引导。P100页

4.(非重点记忆)元记忆:分为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自我监控和元认知自我调节。(是儿童对于自我记忆的认识和监控。如:不断询问自己是否记住所看知识。)P100页

5.元认知知识的分类:对人、任务、策略三个方面的内容。

6.记忆容量:在记忆过程中,可供心理过程使用的总的心理工作空间。(7-9岁为迅速发展阶段)P101页

第三节记忆规律与儿童学习

1.(名词解释)记忆恢复现象: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记忆现象。—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 P102页

原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保护性抑制(相当于跳闸)

2.记忆的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P103页

3.学习应该:先密后疏,及时复习;150%的过度学习为最佳。

4.(重点)如何促进儿童有效学习(有效记忆)P104页:

a.根据儿童记忆特点促进儿童学习:

无意识记为主,尽量选择形象、直观、具体、生动,能引发孩子兴趣,吸引孩子注意的对象。

对事件的记忆能力发展较早,对图片、语词记忆晚,因此应结合情境,形象生动的进行记忆,如将其故事化。

记忆容量有限,需合理安排内容和速度。

记忆策略水平较低,应适当教授记忆策略。

b.针对记忆规律促进儿童学习:

记忆恢复现象注意休息、留出空间和时间

记忆遗忘规律及时复习,先密后疏

材料间的干扰不要同时安排内容性质类似的材料

考核目标:

—了解想象、(有意想象、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元认知等概念。

—理解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儿童概念发展的特点,儿童判断、推理和理解发展的特点。

第五章想象和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想象的发展

1.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P109页

2.想无意想象—无特定目的、不自觉的经验性

象有意想象—有目的、自觉的再造想象—根据已有的形象,情境性

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愿望性

创造想象—创造新的形象拟人性

3.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P111页

a.学前期儿童有意想象逐渐得到发展,但主要还是无意想象

b.学前儿童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创造想象

c.想象完全脱离现实到合乎客观逻辑

第二节儿童思维的发展

1.思维: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P112页

2.特点概括性—核心特征

间接性

逻辑性

3.(重点)儿童思维类型:在发展心理学中,根据思维抽象的程度,通常将儿童思维分成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与皮亚杰划分相结合(P9页)P113页

4.直观行动思维是指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又叫感知运动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作用是协调感知和动作。

5.具体形象思维是以表象为材料的思维,它是一般形象思维的初级形态,也是思维发展的必经阶段。

6.(简答、填空)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特点:P115页

a.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三山问题”实验P116页)

b.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第三节儿童概念的发展

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反映。P117页

2.学前儿童概念发展的特点:P118页

a.实物概念发展:学前儿童能概括出某些比较熟悉的事物的突出特征,尤其是功能性方面,但是不能理解本质属性。

b.3岁

4、5岁4、5岁掌握数概念—3岁前,直接感知;4、5岁开

始形成;6、7岁基本形成

第四节儿童判断、推理和理解的发展

1.(简答)儿童判断发展的特点:P120

a.判断的形式逐渐间接化直接判断(看苹果图片,判断是不是苹果)

间接判断(看苹果图片,问苹果好吃吗)

b.判断内容逐渐深入

c.判断依据客观化

d.判断论据明确化

2.儿童推理的发展特点:P121页

类比推理(有逻辑)

3.理解发展的特点:P123页

a.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b.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主要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

c.从对事物比较简单、表面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

d.从自我中心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第五节儿童问题解决的发展(多看几遍书,可能出选择、判断)

1.问题解决(完成任务):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一定认知操作或技能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P124页

2.儿童在问题解决中,借助四方面的资源和技能:专业知识、元认知、有喜感和社会支持(社会文化和同伴)P125页

3.元认知(脑海里的“小监工”):反映或调节人的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即“对认知的认知”。P126页

4.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测、自我调节。P126页

考核目标:

—了解妈妈语、语音范畴知觉、呀呀语、命题语义、快速映射、心理理论、语法、语用、自我中心语言、社会化语言等概念

—理解儿童语音、语义、语法及语用能力的发展特点

—掌握儿童的语法获得机制,儿童单词句和双词句的句法特点

第六章言语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语音的发展

1.“妈妈语”又被称为“儿向语言”,是母亲指向婴儿的语言,它具有语速慢、声音高和音调高度夸张等特征,具有强烈的起伏性。P132页

2.语音的产生呀呀语(5个月开始,9个月到高峰)P134页

3.从呀呀语开始,婴儿的呈现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语音扩充即逐步增加符合母语的声音。语音紧缩即淘汰环境中用不着的声音。

4.通过呀呀语,增加发音经验,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

5.言语阶段发展(1岁开始):词的语音表象的建立—fis现象。P136页

6.(简答)儿童汉语发音的特点:P137

a.随年龄的发展逐步提高

b.儿童的发音中,韵母正确率偏高

c.儿童的语音发展受到方言的影响

第二节儿童语义的发展

1.前言语阶段(0-12个月):听从指令,用动作来回应别人的问题。P138页

2.单词句阶段(12-18个月):词的意义:过度扩充(扩充了词义的意义范围);过度缩小P139页

3.词的类型:实词>虚词名词>?动词使用中等概括水平的词。P140页

4.双词句阶段(18-24个月)—电报句特点:词汇书目和种类突飞猛进(出现“词语爆炸”现象);词汇意义逐渐精确化。P141页

5.(简答)后期发展:词汇语义:习得新词汇、有顺序地掌握各类词、充实词的意义、从单义到多义、学习同音异义词、构建语义网络。P142页

6.(填空)语义发展的机制(影响因素):快速映射、句法线索、社会认知。

P144页

7.(名词解释)快速映射:在单独的一次或几次接触中,幼儿就能快速习得某个单词的全部或部分意思。2岁至11岁儿童存在此现象。P144页

8.(名词解释)心理理论:个体为了解释和预测行为而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P145页

第三节儿童语法的发展

1.单词句阶段的发展:儿童已具有简单句法关系和句法范畴的只是,不能说出完整句子是由于没有掌握足够的词和受到其他方面的限制。—显着证据:“词的选择”P146页

2.后期的发展特点(2岁之后):句子长度不断增加(衡量儿童句法能力的重要指标);句法结构复杂性不断提高(衡量儿童语言发展的更为重要的指标)P147页

3.(简答)语法发展的机制(影响因素):P149页

a.环境因素: 前语言交流:与成人之间类似语言交流的活动

妈妈语:促进婴儿的兴趣,语音辨别力

对儿童语言的反馈:提供精细的语法结构

b.认知因素:语法的学习,需要儿童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发展

c.生物因素:语法学习的能力部分来自遗传

第四节儿童语用的发展

1.语用即对语言的运用。P151页

2.前语言阶段(笑、哭、表情)发展特点:P151页

a.交流的目的性:婴儿9个月开始有目的或有计划的交流

b.交流的指代性:婴儿第9周开始出现类似指示动作的姿势

c.交流的约定性

3.(简答)言语阶段的发展表现:

a, 能够发挥更多的语言功能:表达请求、提问、描述等

b.能适应于交际对象:根据不同对象调整语言

c.能适应于交际情境(根据情境调整语言/对交际情境的依赖性减弱)d.能保持同一话题

4. (了解)皮亚杰,把早期儿童的语言功能分为:

自我中心语言:“我向的”,无交际功能

社会化语言:“他向的”,有交际功能

3-4岁,自我中心>社会化

5-6岁, 自我中心<社会化

7岁,自我中心<<社会化

考核目标:

—了解情绪、内源性微笑、社会性微笑、陌生人焦虑、移情、社会情绪、自我意识情绪、表情识别、社会参照、情绪线索(表情、个体、情境)、情绪原因理解、情绪自我调节等概念

—理解儿童基本情绪和社会情绪的发展

—掌握儿童自我意识情绪和成人指导与评价的关系,影响儿童情绪表现规则的因素。

第七章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

1.(名词解释)情绪:是个体对外部事物和内部需要的主观体验,它包括生理、表情和体验等多种成分。P160页

2.个体三大心理活动过程(心理三大成分):知(认知)、情(情绪、情感)、意(意志)。

3.社会性微笑:人脸引发的微笑,具有社会交往的意义。

4.(了解)害怕:7-9个月后,婴儿见到陌生人就会感到害怕,出现“陌生人焦虑”。P163页

5.(了解)害怕情绪的功能:保持与父母的亲密关系,远离外界危险;影响独立能力发展和社会适应。

第二节儿童社会情绪的发展

1.(填空)儿童社会情绪分为:自我意识情绪(如自豪、内疚、羞愧等)、自我预期情绪(如后悔、嫉妒等)、依恋性社会情绪(如爱、移情等)

2.(重点)自我意识情绪:在社会情境中,个体根据他人对自身或自身行为的评价所产生的情绪。如:自豪、羞愧、内疚。2岁半左右,伴随自我意识产生,开始出现。P165页

3.自我意识情绪与成人指导和评价的关系:自我意识情绪的出现需要得到成人的指导;很大程度上受到成人评价的影响。

4.(重点)移情:在儿童早期发展起来,是儿童观察他人情绪反应时体验到的与他人相似的情绪反应。移情在儿童2岁左右出现。P165页

5.移情包括:认知移情和情感移情、

6.(选择/填空/辨析)移情是亲社会或利他行为的重要激发因素,是道德发展的前提。

第三节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

1.(考的几率不大)情绪理解: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合适的情绪反应的能力。P166页

2.(了解)表情识别:儿童通过表情推测他人内部心理状态的能力。P166页

3.社会参照:把成人作为参照,决定自己的情绪反应或行为。如:花椰菜和饼干实验。P167页

4.情绪线索(用以推断情绪的线索):表情(基础的)、情境、个体(深刻的)。如:求婚图片。P167页。

5.(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规律性:儿童逐渐能够推断情绪的原因和结果,而且他们的理解变得越来越准确和复杂;(辨析)在解释原因时,从强调外在因素,到理解内在因素(如个体的愿望、信念)。P168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 述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教学总结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 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一、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 (一)学前儿童的概念 1、婴儿的概念 3岁前 2、幼儿的概念 3-6岁又可分为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学前儿童发展的涵义★★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地进 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也是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形 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 (一)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二)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特征如何发生和发展 (三)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四)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发展理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谈话法 (三)作品分析法 (四)问卷法 (五)测验法 (六)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考题再现 为了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 其交往过程中的语言和动作等,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A 访谈法 B 实验法 C 观察法 D 作品分析法 解析:C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生理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史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遗传特性也叫遗传素质。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1、儿童的生理成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 基本的前提。 3、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服从一定规律。 4、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制约作用。 关键期: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提出。 0-2岁:亲子依恋形成关键期 5岁前:语言、数概念和音乐学习的关键期。 二、环境和教育因素★★ 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起着主 导作用。 (一)环境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制约是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 1、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的水平 2、儿童与承认的交往活动时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 响作用。 3、具体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是形成幼儿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1)家庭 (2)幼儿园和社会托幼机构 (3)电视等各种媒体 三、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还包括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等因素。 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有关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 (一)发展与发育 发展: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发育:主要指生理发育 (二)转折期和危机期 转折期: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团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 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他心里常常发生紊乱,表现 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如经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要求 等。 (三)敏感期和最佳期 敏感期也叫最佳期。 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心理活动开始萌芽,也是鹅绒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本节主要内容: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因为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的弗洛伊德主义(或者叫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其关于人格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假设不能被证实,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在应用于学前儿童时仍有很大的局限。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尽管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但是他更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认为自我不仅仅是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简单仲裁者,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要发挥自我的功能来处理社会现实问题,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岁),婴儿必须学习相信别人。如果照顾者常以拒绝的态度或不一致的方式来照顾婴儿,婴儿可能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个危险的地方,到处充满不值得信赖或依靠的人。母亲或照顾者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自主对羞愧(1-3岁),儿童必须学习自主,自己吃饭、穿衣及照顾自己的个人卫生等。儿童若无法自己独立,可能会使儿童怀疑自己的能力,并觉得羞耻。父母是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主动对内疚(3-6岁),儿童企图向别人表明自己已经长大,并开始尝试作一些自己的能力尚无法应付的事。他们的目标或所进行的活动常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相抵触,这些冲突使他们觉得有罪恶感。儿童必须保持自动自发的精神,但也必须学习不去侵犯他人的权利、隐私或目标,这样才能克服这种冲突。家人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勤奋对自卑(6-12岁),儿童必须要能胜任社会及学习的技巧。在这阶段,儿童常会和同伴比较。只要勤奋,儿童就能学得社会及学习技巧,就会获得自信;但若不能学习这些重要的特质,则会自贬自卑。教师和同伴是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在第七章、第八章还会详细讨论这几个阶段。第二节行为主义的观点本节主要内容:虽然精神分析理论有许多的贡献,但只有小部分同时代的儿童心理学家支持这个观

儿童发展概论试题总结

儿童发展概论试题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 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二、填空 1、婴儿的学习分三个层次:习惯化、工具性条件反射、言语的掌握。 2、儿童发展研究设计包括:横向设计、纵向设计、交叉设计、跨文化研究设计。 3、儿童发展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文化比较法。 三、简答 1、儿童发展特点? (一)发展的基础性(二)发展的递进性(三)发展的易感性 2、儿童发展分为几个发展领域? 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文化性发展 3、皮亚杰以智慧或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前运算智慧阶段、 具体运算智慧阶段、形式运算智慧阶段。 4、发展的年龄特征? 答:(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二)既稳定又可变 (三)儿童发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

5、儿童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遗传、发育和环境的影响,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儿童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环境决定了儿童发展实际能达到的水平。 第二章儿童发展的基础 1、遗传素质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2、神经元: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4、婴儿脑重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加,而主要在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延伸。(√) 5、儿童大脑各区域的成熟顺序是由后往前分别进行的: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6、个体产前的发育过程按其发展特点可分为三个时期:胚种期、胚胎期和胎儿期。 7、影响产前发育的因素? 药物、疾病、辐射、营养、年龄、情绪及状态。 8、脑的反射活动:无条件是一种本能活动,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9、神经可塑性表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1)脑结构(2)细胞层次(3)分子、基因机制。P52 ★10、神经可塑性与早期经验的交互作用可塑性的影响因素——早期经验 ★1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答: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大到小、从无意到有意 第三章儿童感知觉、注意的发展 1、视觉适应包括暗适应与明适应。 2、视敏度:是衡量视觉发展优劣的指标,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也就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 最小维度。到2岁时,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扫视和追视能力发展也很快。 3、儿童的视敏度发展?2岁前是敏感期,4-5岁后趋于稳定 4、抚摸对婴幼儿发展的作用?(判断选择)讲义P5

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类_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

1 .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测验法 C.产品分析法 D.个案法 答案:B 2 . 为了了解幼儿建构游戏中同伴交往的特点,研究者深入班级,详细记录其交往活动中的的言语和动作,所属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验法 D.问卷法 答案:A 3 . 影响儿童个别差异发展的最初可能性是 A.遗传差异 B.生理成熟 C.环境与教育 D.实践活动 答案:A 4 . 认为学习的决定因素是外部刺激,强调学前儿童的行为是由环境中的刺激引起的理论是 A.成熟势力说 B.行为主义学说 C.社会学习论 D.认知发展学说 答案:B 5 . “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这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

A.格赛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皮亚杰 答案:B 6 . 提出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心理学家是 A.格赛尔 B.华生 C.斯金纳 D.皮亚杰 答案:C 7 . 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的是 A.遗传因素 B.生理成熟 C.社会环境 D.自我努力 答案:C 8 . 能够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验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谈话法 D.测验法 答案:B 9 . 强调本能冲动,潜意识与情感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代表人物是 A.格赛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皮亚杰 答案:C

10 . 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 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 A.遗传 B.生理成熟 C.环境和教育 D.主观能动性 答案:A 11 .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的儿童心理学家是 A.格赛尔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答案:B 12 . 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行为的心理学家是 A.班杜拉 B.华生 C.弗洛伊德 D.斯金纳 答案:D 13 .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社会因素是 A.遗传因素 B.生理成熟 C.环境和教育 D.思维发展 答案:C 14 . 大脑皮层四个叶中与听觉有关的是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及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及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本卷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幼儿期是在以下哪个年龄段范围内?() A.1-3岁 B.0-1岁 C.7-12、13岁 D.3-6、7岁 2.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是()。 A.脑的成熟 B.遗传素质 C.实践活动 D.教育 3.狼孩阿玛拉和卡马拉的经历主要反映了()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环境和教育 D.实践活动 4.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的 发展。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实践活动 D.环境和教育 5.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起主导作用的是()。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生理成熟 6.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的因素是()。 A.遗传素质 B.教育 C.活动 D.生理成熟 7.关于行为主义学说,以下不正确的是()。 A.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 B.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值得关注 C.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D.不同的环境可以塑造不同的个体 8.儿童逐步摆脱具体事物或具体形象的束缚,开始根据各种假设对命题进行逻 辑运算,这属于儿童认知发展过程的()。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9.()的儿童能在具体事物或具体形象的帮助下运用各种方法进行逻辑运算。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0.()的儿童出现“象征性游戏”,即能用一个物体去代替别的物体,自 己假装为某一个角色。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_______是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征。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_______指的是不同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况、速度、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3. _______是指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持续观察,到一定阶段后予以总结。 4.为了探究某个班级儿童的游戏活动中的心理特点,采用每周观察1-2次,每次2-3个小时。若干次后,把所有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在通过科学的方法总结的方法是_______。 5.个体观察又称_______,指的是研究者仅对某一特定儿童做专门的观察。 6. _______指的是在日常生活情景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7. _______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最常见的一种辅助研究方法,它是通过与儿童的交谈来了解儿童的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8.采用谈话法时,研究中应特别注意,_______应该是儿童可以理解、接受并愿意回答的。 9.格赛尔认为,_______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发展的条件。 10.幼儿园的班级规模一般一个班的幼儿不超过_______个。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发展心理学属于基础心理学类。() 2.人们对心理发展机制的研究标志着心理科学的成熟水平。() 3.纵向研究设计又称聚合交叉研究。() 4.为了研究3-5岁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发展水平,在同一时间分布对3岁、4岁和5岁三组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做测定,属于横断研究设计。() 5.以研究规模为依据,观察法可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6.自然实验法中,儿童通常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所有收集的资料比较符合实际,但是自然实验中的实验情景不容易控制,所以在很多实验中自然实验法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法来加以验证、补充和完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辅导1 (第一章、第二章)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解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明确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的专业准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与专业准备;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 本章主要内容:本章初步梳理了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分析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性质与内涵,概要阐释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并讨论了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要的专业准备,以帮助学习者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有系统地了解,明确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及相应的专业准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 定义: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注意与常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生活教育、人文教育等教育概念的辨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有着丰富内涵特性的教育概念,它兼具常识性、道德性、生活性与人文性,只有综合的理解,才能恰当把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真正内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 在幼儿园的课程领域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并有益于人类的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童学会科学的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地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学生欣赏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这些关系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所谓完整发展是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与时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一、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 (一)学前儿童得概念 1、婴儿得概念 3岁前 2、幼儿得概念 36岁又可分为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学前儿童发展得涵义★★ 学前儿童发展就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与心理有规律地 进行量变与质变得过程,也就是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 形成与变化得复杂过程。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得概念 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得生理与心理机制得成长。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得研究任务 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与干预学前儿童得行为。 (一)研究各年龄阶段得心理特征 (二)研究各种心理过程与特征如何发生与发展 (三)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得个别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四)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得基本规律及发展理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谈话法 (三)作品分析法 (四)问卷法 (五)测验法 (六)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考题再现 为了了解幼儿同伴交往得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得班级,详细记录其交往过程中得语言与动作等,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 A 访谈法 B 实验法 C 观察法 D 作品分析法 解析:C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得因素★★ 一、遗传因素与生理成熟(生理因素)★★ (一)遗传 遗传就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史指祖先得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得现象。 遗传特性也叫遗传素质。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得自然物质前提 2、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得最初基础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就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得程度或水平。 1、儿童得生理成熟具有一定得顺序性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一)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 1、学前儿童的概念 1、婴儿的概念 3岁前 2、幼儿的概念 3-6岁又可分为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学前儿童发展的涵义★★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 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也是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 理品质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 (一)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二)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特征如何发生和发展 (三)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四)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发展理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谈话法 (三)作品分析法 (四)问卷法 (五)测验法 (六)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考题再现 为了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其交往过程中的语言和动作等,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A 访谈法 B 实验法 C 观察法 D 作品分析法 解析:C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生理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史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 象。遗传特性也叫遗传素质。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1、儿童的生理成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儿童教育概论考试大纲

师大学编(高纲号 0741)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儿童教育概论》是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程。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通过系统学习使应考者比较系统地掌握儿童教育的基本知识、主要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儿童教育发展的过去和未来,了解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儿童教育与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复杂关系,知道儿童教育的基本容、儿童教育中的师生互动形式、儿童游戏等,并能尝试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儿童教育中的问题与现象,具有初步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一)考核知识点 1、西方学前教育的产生及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 2、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 3、中国现当代学前教育的演进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西方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2)对学前教育产生影响的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卢梭、福禄倍尔、杜威、蒙台梭利、 (3)癸卯学制 2、领会: (1)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原因。 (2)新文化运动与儿童观、教育观的变革。 (3)学前教育科学化与本土化的努力。 (4)新中国的学前教育历程。 第二章儿童观 (一)考核知识点 1、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 2、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

3、儿童是历史之子。 4、儿童是成人之师。 5、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儿童是历史之子。 (2)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 2、领会: (1)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 (2)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 (3)儿童是成人之师。 (三)不考容: 1、儿童是“艺术家”、“梦想家”和游戏者。 2、儿童是自然之子。 3、儿童是成人之父。 第三章儿童与教育 (一)考核知识点 1、儿童发展:自然?使然? 2、园丁说的贡献与局限。 3、儿童的本能与儿童的教育。 4、儿童教育与儿童发展。 5、学前教育:教学的“大纲”应当符合儿童的“大纲”(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偏见:儿童、本能与恶。 (2)“吾道不孤”:罗素、梭罗、周作人、鲁迅 (3)儿童教育与儿童发展的辩证关系。 (4)教学的“大纲”与儿童的“大纲”

(完整版)学前教育概论复习考试大纲

第一章 什么是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是指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是人们从教育学前儿童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 一、孕育阶段(15世纪前): 特点:教育学尚未独立,所以幼儿教育学混杂在一些哲学、政治或者神学、伦理学之中,且为零星、片断的。 1.我国古代古书中很早就有关于学前教育的记载 (1)西汉时期《保傅》(胎教和早教) (2)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颜氏家训》 (3)南宋朱熹编的《童蒙须知》和《小学》 2.国外: 柏拉图《理想国》 ?他指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凡事之开始,为最重要之点,而于教育柔嫩儿童,则更宜注意。盖其将来人格之如何,全在此时也。” ?他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 ?他还提出学前儿童的游戏和讲故事活动 亚里士多德《政治论》 ?主张婴儿出生后喂母乳,从小要多运动,并习于寒冷。 ?他认为在五岁前不应要求儿童学习课业,以免妨碍其发育。 ?主张儿童学习唱歌和演奏。 ?第一个做出年龄分期的尝试,从出生后每七岁为一阶段,到二十一岁止。 昆体良 ?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开始。 ?注意婴儿的语言发展,强调周围环境对儿童最初观念形成的重大影 响。 ?主张为儿童挑选好的乳母和教育者,因为儿童从教育者那里获得关 于世界的知识和道德观念。

?认为游戏对增强智慧,培养品格有积极作用 二萌芽阶段 特点:这一阶段的学前教育理论比前一阶段,更加系统、完整有现实性(指导了当时的教育) 夸美纽斯第一本学前专著《母育学校》 《母育学校》主要学说 论述了家庭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将新生一代分为四个年龄阶段,每六年为一个阶段,认为幼年儿童要求优良教育极为迫切,却它的话他们将迷失方向 夸美纽斯关于幼儿体育的理论 (1)十分重视婴幼儿的体育,认为体育是父母成功教育子女的基础。 (2)在体育实施上主张: A、保护胎儿,怀孕期间注重饮食活动; B、提倡母亲亲自哺乳 C、注意饮食、添加辅食 D、要慎重用药 E、要细心保护婴幼儿 F、要注意正当生活秩序 G、注意婴幼儿的锻炼和娱乐 H、使孩子心情愉快 智慧和知识的教育 (1)向幼儿进行广泛的、启蒙的知识教育(2)重视保护和训练儿童 的感官(3)重视语言训练(4)在智育进行中,应按能力进行,尤其是初步的算术教育。(5)提出多种用于丰富知识,发展智慧的方法——“心智” 的教育(6)特别注意同龄儿童的相互学习和帮助。(7)主张“直观教学道德训练 (1)内容:尊敬长辈、讲究整洁和礼节,让儿童说实话,不说谎话或言过其实,使孩子习惯于劳动,厌恶懒惰。从幼年期养成约束自己愿望和习惯(忍耐),要学会仁爱、乐于施舍、乐于助人、谦恭的良好品质。 (2)方法: A、要给孩子提供各种行为永久的范例 B、要进行适时的聪慧的教导和锻炼 C、适当规定训练 三初创阶段 特点: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半期,从普遍教育学中分化,形成独立学科并发展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