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夏季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

海南夏季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
海南夏季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

地理区域时间分布特征

陆军军官学院五四比武 数学建模竞赛 参赛组编号:022******* 所属队别:学员二旅26队 参赛队员姓名:夏旭东刘小均刘豪 参赛选择的题号是: A 论文题目:地理区域气温时间分布特征

地理区域气温时间分布特征 摘要 1.问题一 问题一是对较短时间内气温的预测,为了能够较准确的预测较短时间段的气温,我们需要对所给数据进行处理,由于问题一是为了求出一天、几天或者一周的气温,我们首先需要计算出三个区每天的平均温度,其次引入三次指数平滑法,并建立时间序列模型,较精确的预测出较短时间的气温,预测结果如下: 20070624 20070624~26 20070624~30 原平均温度22.4 25.37 25 预测值23.91 26.17 26.43 2.问题二 问题二要预测冬季的最高或最低气温,实际上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预测冬季三个月的气温,但这加大了运算量,其实对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获得的,因此对一年四季随机抽取三天,观察其气温变化曲线,得出了两个时间段,即0-6时和12-16时能达到每日的最低和最高气温,再利用问题一中的基于EMD的神经网络预测,以所给数据为输入,预测下一年同期气温,比较得出最高和最低气温,如下图: 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时间20070221 20061223 平均温度17.6 -9.5 3.问题三 问题三要对2007年冬季气温整体进行分析,由于没有给出2007年的真实冬季气温,我们首先要预测出2007年冬季的气温,第二问我们利用基于EMD的神经网络预测法对2006年的冬季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进行了预测,而得出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相比,非常接近。因此我们预测2007年冬季的平均气温,也在原有的模型基础上进行求解。然后分析:1.对07年冬季气温的整体性分析2.对07年冬季气温的地域情况的分析3.对2007年冬季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时间的分析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希尔伯特黄变换 EMD经验模态分解法神经网络预测时间序列法

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高三3月模拟地理试卷(一模)(含解析)

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高三3月模拟(一模) 地理试卷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自动化十机器人十网络=工业4.0”,它是集“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物流”于一身的工业化模式。以智能工厂为例,德国安贝格市的西门子工厂就是工业4.0实践的典范:占地10万平方米的厂房内,员工仅有1 000名;近1000个制造单元仅通过互联网进行联络,大多数设备都在无人力操作状态下进行挑选和组装;安贝格工厂生产的每100万件产品中,次品约为15件,可靠性达到99%,追溯性更是达到100%。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安贝格市西门子智能工厂的生产方式,有利于() ①减少劳动力②降低产品价格③提升生产效率④提高产品质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 在工业4.0的风潮下,我国九江石化作为中国的第一家试点工厂,要实现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物流的目标,最关键的措施是() A. 建设云数据中心,实现智能化管理 B. 改善交通,实现智能化运输 C. 建设营销团队,实现智能化销售 D. 培训劳动力,提升加工经验 3. 工业 4.0提出的集“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物流”于一身的工业化模式,可以适用于() A. 纺织工业 B. 汽车工业 C. 集成电路工业 D. 以上工业皆可 【答案】1. D 2. A 3. D 【解析】安贝格市西门子智能工厂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人代工,有利于减少劳动力。要实现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物流的目标,最关键的措施是建设云数据中心,实现智能化管理。 【1题详解】 安贝格市西门子智能工厂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人代工,有利于减少劳动力,①对。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不是降低产品价格,②错。利于提升生产效率,③对。产品可靠性达到99%,追溯性更是达到100%,提高产品质量,④对。D对,A、B、C错。 【2题详解】 在工业4.0的风潮下,西门子工厂近1000个制造单元仅通过互联网进行联络,大多数设备都在无人力操作状态下进行挑选和组装。我国九江石化作为中国的第一家试点工厂,要实现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物

淮安地区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doc

淮安地区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关键词闪电定位;闪电密度;闪电强度;江苏淮安 Key words lightning location;lightning density;lightning intensity;Huaian Jiangsu 雷电(也称为“闪电”)是发生于大气中的一种长距离、大电流、强电磁辐射瞬时放电事件。自然界的这种强大的放电现象不仅可造成人畜伤亡,引起森林火灾、电力和通信中断等重要灾害,而且还严重干扰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对闪电活动规律的研究不仅是雷电科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雷电灾害进行科学防护的需要。 闪电产生于中尺度对流天气系统,具有显著的局地和时效特征,其闪电活动空间分布特征与当地气候条件、天气系统、地形、下垫面等多种因素有关。淮安地区处于江苏省北部,地势低平,属于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是冷暖气流频繁交汇地带[10]。随着全球变暖,淮安地区高层建筑以及易燃场所不断增加,导致了雷电事故发生更加频繁。因此,研究淮安地区闪电活动规律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以及制定防雷减灾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闪频次分布特征 2.2 地闪时间分布特征 2.3 地闪空间分布特征 闪电密度表示该区域年平均闪电的总次数与该区域面积之比。该文首先求出淮安地区年平均闪电密度,然后运用surfer软

件进行绘图处理。 雷电流幅值概率是国内外对雷电防护研究中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参数之一,在雷电绕击、反击计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3]。 根据IEEE工作组以及CIGER分别提出的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表达式,综合两者特点,归纳出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计算公式[14]: Pc=1/[1+(I/a)b] 其中,Pc为雷电流幅值大于某一个值的累积概率;I为雷电流幅值(kA);a为中值电流,表示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大于a 的概率为50%;b为拟合指数。 根据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计算公式,对淮安地区闪电强度累积概率进行拟合,拟合方程为: Pc=1/[1+(I/31)3.3] 可以看出,拟合曲线与实际监测值基本一致,说明了拟合效果较好。因此,以后在对淮安地区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时,可以根据上述闪电强度累积概率拟合方程,进行易损性区划等防雷工作研究。 3 结论 (4)淮安地区闪电强度大于32 kA的概率小于50%,拟合出大于某雷电流幅值时的累积概率表达式为:Pc=1/[+(I/31)33]。

地理知识清单-专题02 大气的运动规律(原卷+解析版)

专题02大气的运动规律专练 读我国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表及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城市天气现象(白天/夜间)最高温/最低温 北京28℃/18℃ 上海25℃/19℃ 哈尔滨24℃/11℃ 西宁22℃/3℃ 1.表中温差最小的城市,其日温差小的原因与图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②④B.②③ C.③④D.①③ 2.该日() A.上海一定受热带气旋的影响,降水较多 B.北京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C.寒潮降温使哈尔滨形成大雾天气 D.西宁昼夜温差与昼夜长短有直接关系 3.表中哈尔滨与上海最高气温相差较小,最低气温相差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 C.天气状况D.海陆位置 某国棉花生产在世界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下图示意该国棉花生产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读图,完成4~6题。

4.该棉花产区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B.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 5.该棉花产区最可能位于() A.乌兹别克斯坦B.埃及 C.巴西D.阿根廷 6.该地区气候特征对棉花生产的有利影响是() A.全年高温,蒸发旺盛 B.风调雨顺,不受旱涝灾害影响 C.盛夏时光热充足,利于采摘 D.棉花生长期高温多雨,利于棉花生长 把地面及大气看成一个整体,称为地气系统。该系统的热量收支差额称为地气系统辐射差额,其中收入部分是地面和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支出部分为发送到宇宙空间中的地面和大气长波辐射。读非洲地气系统年辐射差额量(单位:卡/厘米2·分钟)统计图,完成7~8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面长波辐射的收入主要来自大气逆辐射

B.地面长波辐射的支出多少主要取决于地表植被状况 C.云层越厚,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越多 D.地面温度越高,地面长波辐射越强 8.造成甲、乙两地年辐射差额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天气状况 C.海拔D.沿岸洋流性质 下垫面因素、人为热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因素。同一城市,晴朗、无风时热岛效应非常明显,大风条件下热岛效应微弱。下表为我国某特大城市市区某年各月平均风速和平均云量统计表。据此回答9~10题。 月份123456789101112平均风 3.2 2.9 4.2 3.7 3.9 3.2 3.7 4.1 3.1 2.9 2.4 2.1 速 (m/s) 平均云 4.77.38.47.58.48.89.4 5.6 5.7 4.1 4.1 5.0 量 注:云量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全天无云,云量记为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云量记为10。 9.根据以上材料判断,该城市市区和郊区温差最大的时段是() A.冬末春初(2~3月)B.春末夏初(5~6月) C.夏末秋初(8~9月)D.秋末冬初(11~12月) 10.6、7月该城市云量较多,导致() A.被反射的太阳辐射减少 B.大气昼夜温差增大 C.地面昼夜温差减小 D.大气保温作用减弱 农用地膜是指直接覆盖于栽培畦或近地面的薄型农膜。由于不同颜色的地膜对光谱的吸收和反射率不同,对农作物生长及杂草、病虫害、地温的影响也不一样。据此回答11~13题。 地膜类型透光率 无色透明地膜90%以上 银色地膜60%左右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穆迪

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1)雾霾的概念 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首先 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 PM 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通常将相 对湿度大于 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 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其中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 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 1-1 主要来源占比图 (3)雾霾污染的危害 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湿度低于百分之六十,可吸入颗粒物质均匀浮游在于空中,颗粒物质对大气具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可入肺颗粒物通过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造成呼吸道炎症、肺炎等病症,加重了人们对于雾霾污染的恐惧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雾霾天气发生后,严重的视程障碍威胁着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港、航道的安全。2013年1月北京雾霾事件中,曾发生多起交通事故,1月31日雾霾天气加 冻雨双重影响,导致望京往太阳宫方向高架桥上发生100多辆车追尾事故。 (4)雾霾的分类及物理特征 根据能见度和含水量将雾霾过程划分为雾、轻雾、湿霾、霾 4 个不同阶段。雾、湿霾阶段的相对湿度平均为 95%、91%,轻雾和霾阶段平均相对湿度接近,均为 79%。4 个阶段的主要发生顺序为霾?轻雾→湿霾→雾→湿霾→轻雾?霾,雾前湿霾阶段持续时间长于雾后。尺度>2μm 以雾滴为主的粗粒子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在雾阶段均显著大于其他 3 个阶段,其中霾阶段浓度最低。雾滴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谱在 5μm、13μm 及μm 处分别存在峰值,对雾水体积和液水含量的贡献最大的尺度范围为 10~30μm,而轻雾、湿霾和霾阶段粗粒子谱均为单峰型。尺度>μm 的细粒子表面积浓度谱形在雾和湿霾阶段、轻雾和霾阶段分别相似,雾和湿霾阶段数浓度占优势的尺度范围分别为 ~μm 和 ~μm,轻雾及霾阶段数浓度优势粒子尺度范围均为~μm。4 个阶段数浓度最大差异出现在 ~μm 范围,从高到低依次为轻雾、霾、湿霾、雾。<μm、~μm 和>μm 的气溶胶粒子最高数浓度分别出现在霾、轻雾和雾阶段。从霾、轻雾、湿霾到雾的转换过程中,以 ~μm 为界,小粒子减少,大

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83539820.html, 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作者:闫景东 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18年第05期 摘要选取山东省聊城市冠县1970—2013年雷暴天气观测资料,对冠县的雷暴天气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雷暴天气变化规律,探索雷暴天气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提出雷暴灾害防御策略。 关键词冠县;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农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S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5-117-02 DOI: 10.19383/https://www.360docs.net/doc/f83539820.html,ki.nyzhyj.2018.05.050 雷暴是伴有雷击及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出现时伴随局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会对农业生产产生极大影响。冠县地处冀、鲁、豫3省交界处,西北黄泛平原,东靠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窗口,西临中西部地区,境内地势开阔平坦,略有起伏,属温带季风区域大陆型半干旱气候,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温度为13.3℃,年均日照时数4 432.9 h,年均降雨量为549.9 mm,年均相对湿度66%,年均风速3.4 m/s,年无霜期日数198~227 d。独特的地理区域位置气候特征影响,导致冠县雷暴天气时常发生,每年都会给当地的农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为此,笔者分析了冠县雷暴天气特征及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科学有效的防御策略,以减轻雷暴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资料来源于冠县气象局1970—2013年逐日雷暴资料。雷暴日数统计以地面观测记录为准,资料统计时,观测薄上只记录闪电而无雷暴记录的不作雷暴统计;1 d之内发生数次雷暴时,统计为1个雷暴日。采用气候倾向率等方法,统计分析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月际和四季分布特征,并通过雷暴天气折线图及柱形图分析及研究冠县雷暴天气气候特征。 2 冠县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2.1 冠县雷暴天气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冠县雷暴日数总体波动起伏明显,20世纪70年代雷暴日数偏多,20世纪80、90年代年平均雷暴日数变化不大,21世纪以来雷暴日数大都偏少。据统计资料记录,冠县近44年共出现976个雷暴日,年平均雷暴日数22.2 d。由图1可知,最多年份雷暴日数为38 d,出现在1977年,最少年份雷暴日数为14 d,出现在1999年,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24 d,要高于年累计平均雷暴日数。总体来看,1970—2013年冠县雷暴日数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约减少0.2 d,气候倾向率为-2.087 d/10年。

大连市雷暴日时空分布非一致性特征分析

大连市雷暴日时空分布非一致性特征分析 摘要利用大连市气象局资料档案室提供的8个观测台站1971―2013年雷暴日数统计资料,对大连市境内发生雷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非一致性特征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平均雷暴日年际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全市平均雷暴日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下降的速度约为每10年1.2 d。大连各地区雷暴日标准差和平均雷暴日在时间上的分布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特性。大连市所有地区雷暴日的相对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呈偏态分布。雷暴日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连全市出现2个雷暴高发区为庄河沿河地区以及瓦房店和普兰店交界的 地带,旅顺及市区相对偏弱。 关键词雷暴日;时空分布;非一致性;指标;辽宁大连 中图分类号P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7-0233-03 Abstract Using the lighting disaster data from 8 observation station in Dalian City during 1971―2013,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non-consistency of thunderstorm in the province wa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understorm days had an obvious decreasing trend,the speed

was 1.2 d per 10 years.There were visible correlation between mean thunderstorm days and its standardized variance.The skewness and esharpness coefficients of thunderstorm days among stations,they were visible correlation between mean thunderstorm days and its standardized variance.Along the coast of Zhuanghe River and border area of Pulandian and Wafangdian were the srongest center of lightning density,the lowest level were Lvshun and downtown area. Key words thunderstorm days;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non-consistency;index;Dalian Liaoning 雷电作为国际公认的一种天气灾害,它具有瞬时暴发性、随季节变化性以及频繁产生性,其分布的时空具有局部性、离散性和广阔性。它作为一种极端强对流天气,经常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据了解,我国很多省、市均已经已经开展了对雷暴日的深入研究:陈思蓉等通过全国743个站点分析了我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1];吴安坤等对贵州省雷暴活动强度进行了分析[2];王学良等对我国中部五省雷暴日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3],李照荣等分析了西北地区雷暴气候特征[4];王学良等研究了近45年湖 北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5];四川省、江苏省城市、来宾市、聊城市、成都市、威海市[6-11]等也相继对雷暴日的时空变化特征做了详尽分析。本文以大连全市的雷暴日为基础,

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专题检测-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浙江十校联盟)科学研究发现,北极地区的候鸟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释放的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可以起到降低北极气温的作用。读图完成1~2题。 1.与鸟粪降低北极地区气温相关的环节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增强D.④增强 答案 D 解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据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出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会增强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降低北极的气温。故选D项。 2.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此地的()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影响北极地区的温度,夏季北极地区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因此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故选B项。 (2019·北京西城区一模)下图是四个城市的纬度及气压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城市() A.①气温年较差较小B.②盛行东北信风 C.③比②更接近内陆D.④可能位于海岛 答案 D 解析图中四城市①的纬度高,气压年变化大,位于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A项错误。②位于盛行西风带,B项错误。③夏季气压较低,冬季气压较高,年变化幅度比②小,更接近沿海地区,C项错误。④气压年变化幅度很小,可能位于海岛,D项正确。 4.年均降水量少,但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都丰富的城市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A 解析结合纬度,年均降水量少,但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都丰富的城市可能是①,位于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区,A项正确。②地可能位于温带荒漠区,缺少植被,B项错误。③地可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多,C项错误。④地可能在热带的海岛上,年均降水量多,D项错误。 (2019·四川成都七中二诊)下图为2018年12月某日两个时刻我国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受某种常见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区域局部有降水过程。据此完成5~7题。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 穆迪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 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1)雾霾的概念 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2.5 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PM2.5。首先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PM 2.5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通常将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 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其中PM2.5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1-1 PM2.5主要来源占比图 (3)雾霾污染的危害 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湿度低于百分之六十,可吸入颗粒物质均匀浮游在于空中,颗粒物质对大气具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可入肺颗粒物通过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造成呼吸道炎症、肺炎等病症,加重了人们对于雾霾污染的恐惧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1.3.2雾霾天气发生后,严重的视程障碍威胁着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港、航道

高中高考地理知识时事热点总结:雷暴(含习题专练)

一、雷暴的概念及特征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它产生在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中,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 雷暴来临时一般会带来以下天气变化 气温 雷暴来临气温下降 气压 雷暴移来之前气压一直下降雷暴临近时气压开始上升 风 雷暴移来之前风向雷暴吹去;雷暴移来,风向雷暴前方吹去;冷空气中心过后,风吹向雷暴后方 阵雨 阵风后,一般是强度较大的阵雨 雷电

云与地面、云与云间都会出现闪电。 雷暴虽然是一种强烈的天气,但它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单个雷暴的生命史一般不超过2小时。 ?积云阶段:云中没有降水和下沉气流出现; ?成熟阶段:有降水和下沉气流出现; ?消亡阶段:云中以下沉运动为主、上升减弱

二、雷暴的种类及活动特征 根据形成雷暴的冲击力可以分为:热雷暴、地形雷暴、锋面雷暴。 1热雷暴 由热力对流产生的雷暴称热雷暴 夏季:白天,地面受热不均而形成;晚上,热雷暴也可能在高空出现。 冬季:热雷暴可能出现在沿海地区;当冷的潮湿空气移动到暖海面上时形成。 特征:范围小、孤立分散、各个雷暴云间通常有间隙,有明显的日变化; 大陆上: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入夜后逐渐消散。 海洋湖泊:出现在夜间或黎明,白天减弱和消散。 2地形雷暴

暖湿空气在山脉迎风坡被迫抬升形成 常很快形成,雷暴云沿山脉走向成行出现而不大移动,且面积较大;云中气流剧烈,降水强度大,有时还会降冰雹;云底高度较低,常能遮住整个山头。 3锋面雷暴 冷暖空气相遇形成 冷锋雷暴 冷空气强烈冲击暖湿不稳定空气而形成,锋面坡度大、移动快、暖空气不稳定、湿度大时,有利于冷锋雷暴的形成。 准静止锋雷暴 由暖湿不稳定空气沿锋面上升,或由低层气流辐合上升而形成;范围较广,持续时间长,多产生在后半夜,白天减弱或消散。 暖锋雷暴 不如冷锋雷暴强烈,与准静止锋雷暴相似,夜间出现更多些。 三、图解雷暴的分布与危害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专题复习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专题复习 高考考点: 高考考点: ◆描述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时间:季节年际日) [空间:水平垂直纬度(南北)海陆(东西)] ◆阐释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成因、原理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地理事物呈点状,说明其背景比例尺很小,往往是要求描述其分布特点。描述时应从大范围去考虑。 例1:读图3,说明历届现代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地区分布特点。 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或欧洲和北 美洲)。 答案分析: 此题要求描述的是点状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图 中给出的是海陆简图,不是地形图,不需要考虑 海拔差异。又因为这些城市都是分布在陆地上, 也不必考虑海陆差异。所以只需纬度(南北)差 异。 例2: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 90%在广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 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根 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4 分)(08广东卷) 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5分) 答:地理分布特点: ①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 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成因: 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 ②中、南部地势低平,有利于城镇建设; ③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较有利于城镇发展。疏 密 方 位 叠 加

1、点状分布图答题方法 (3)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请你归纳出三点。(6分) 答:主要分布在东部;沿交通线分布;沿谷地(沿河流)分布。 2.读图6,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我国汽车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 多数分布在季风区内,沿河近海的平原地区; 多数 分布在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的人口、城市密集地 区。 3.读“某国南部水系及其城市分布图”,回答下列 问题:概括乙河南部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 城市多沿河分布,较为均匀,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 少,且距离较远。

我国近海雷暴分布特点

我国近海风区雷暴活动分析 庄严 前言 我国的海上风电发展是在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和气候变化框架协议的框架上和世界各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大环境下,近年来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的。按照中国风能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在2010 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8927.99 兆瓦,累计风电装机容量44733.29 兆瓦,双居全球第一位。相比较海上风电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由于我国海岸线较长,南北海域气候特点差异性较大,雷暴活动频繁,所以海上风电机组的防雷设计应满足海上雷暴的活动特点,本文仅对我国近海的雷暴活动特点进行初步分析,主要介绍海上、近海的雷暴活动时段和雷暴类别,以及雷暴活动与海岸线的关系等。 1. 我国海上风场的划分 一般情况海上风场分为近海风场和海上风场,细化分为:潮间带和朝下带滩涂风场:主要的参考标准为多年平均大潮高潮线以内至理论最低潮位一下5m 的海域;近海风场为理论最低潮位5m-50m 水深的海域,包括无人岛及海礁;海上风场主要指理论最低潮位一下50m 水深的海域,包括无人岛和海礁,如图1 。 ⒑I戏绯〉幕 ?p>2. 海上风场主要的气象灾害 近海和还海上风场随着纬度的不同所受到的气象灾害影响也不一样,但总体来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积冰:主要体现在北方部分沿海风场和内陆高远风场,由于叶片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引起叶片迎风面形成结冰,主要影响叶片的气动性能; 雷暴:雷暴对于机组的影响范围分布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由于我国的雷暴分布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总体特点,所以在分区范围内对于机组的影响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对机组的电控、叶片等方面; 热带气旋:台风对于沿海地区的风力发电组的影响不言而喻,近年随着全球厄尔尼诺系统的增强,仅2010 年在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和低气压总数就多达28 个。2007 年以前我国至少发生过两起机组因台风倒塌的事故。 3. 近海雷暴的活动特点 近海雷暴与内陆的雷暴特点有所不同,一般情况内陆多以单胞体雷暴为主,少数高原地区和沿海地区主要以锋面雷暴为主局部地区产生多胞体雷暴或超级单体雷暴,原因是由海洋暖湿气流遇到陆地的冷空气形成的强对流产生的。相对于全国的雷暴分布情况而言,总体呈

2020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高分必备课时作业:第1部分 高考命题区间 2 大气 第2课时 Word版含解析

第一部分高考命题区间二第二课时突破高考综合题 课时作业 1.(2019·济南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强对流天气。雷暴通常根据导致其空气上升的机制来进行分类,如果是因地表受热不均匀导致空气上升,则称为气团雷暴。气团雷暴有两种类型,分别是海风型雷暴和山峰雷暴:海风型雷暴常见于夏季的沿海地区;山峰雷暴发生于气团因地形抬升而上升时。在雷暴中小尺度分布的差异上,受地形、海陆风和日最高气温等影响较大。海南岛是我国雷暴多发地区之一。下图为海南岛夏季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图。 (1)海风型雷暴属于源地性气团雷暴。说出形成海南岛海风型雷暴气团的源地和运动方向。 (2)夏季,我国雷暴天气整体南多北少,而海南岛却北多南少。据此推测海南岛日均最高气温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对北部雷暴天气形成的作用。 (3)海南岛五指山(海拔1 867米)地区白天雷暴活动明显多于周边地区。从地形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4)雷暴常产生强降水天气,并衍生其他灾害。若你计划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应注意防避哪些衍生灾害? 解析:(1)海南岛为热带岛屿,其海风型雷暴气团源地是岛屿周围海域。其气团运动方向,首先由海南岛周围海域向陆地运动,登陆后再做上升运动。(2)从图中等值线的分布可以看出,海南岛雷暴天气北多南少,判断其日均最高气温

分布特点是北部高,南部低。北部日均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之间温差较大,陆地空气上升强烈,形成雷暴天气多。(3)五指山白天四周山坡受热产生上升气流,在山顶附近汇合上升,同时由于山顶白天的气温会高于其周围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白天由沿海深入内陆的海风遇山地阻挡、抬升作用,使空气抬升形成雷暴天气。所以,五指山地区白天雷暴活动明显多于周边地区。(4)夏季,海南岛多雷暴天气,雷暴常产生强降水天气,并衍生其他灾害。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应注意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衍生灾害。 答案:(1)气团源地:海南岛周围海域。气团运动方向:首先由海南岛周围海域向陆地运动,登陆后再做上升运动。 (2)特点:北部高,南部低。作用:北部日均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之间温差较大,使陆地空气上升形成雷暴天气。 (3)五指山白天四周山坡受热产生上升气流,在山顶附近汇合上升,同时由于山顶的气温会高于其周围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白天由沿海深入内陆的海风遇山地阻挡,使空气抬升形成雷暴天气。 (4)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 2.(2019·大庆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8年12月到2019年2月,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持续阴雨天气,并伴随阶段性低温。持续降水导致土壤过湿,很多降水集中区出现明显的农田渍害(指因地下水位过高,土壤过湿导致作物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 材料二南方地区某时段降水日数分布图(如下左图)。 材料三南方地区持续阴雨天气原理示意图(如下右图)。

大气运动规律课后练习

大气运动规律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四川一诊)2018年8月7日全国天气预报:未来一周,华北、东北大部地区高温过程结束;上海、杭州等长江流域多地高温、高湿天气还将发展加强。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据此完成1~2题。 1.华北、东北大部地区高温过程结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距海洋近,受寒流影响B.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C.冷空气或雨水影响D.山脉阻挡了热浪 2.上海、杭州等长江流域多地高温、高湿天气还将发展加强的原因是( ) A.梅雨季节,天气湿热 B.受副热带高压影响 C.台风天气影响时间长 D.受亚洲高压控制,晴天多 (2019·北京西城区一模)下图是四个城市的纬度及气压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城市( ) A.①气温年较差较小 B.②盛行东北信风 C.③比②更接近内陆 D.④可能位于海岛 4.年均降水量少,但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都丰富的城市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19·四川成都七中二诊)下图为2018年12月某日两个时刻我国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受某种常见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区域局部有降水过程。据此完成5~7题。 5.当日14时,下列地点中气压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当日2时至14时,下列地点中风向变化最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当日2时至14时,下列地点中阴晴变化最明显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19·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三模)下图为2018年11月28日8:00某区域天气形势分析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完成8~9题。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可通过降水、蒸发、径流等水平衡要素的分布反映如下: 1) 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710 m3,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列世界第88位。亩均水资源量也只有177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2/3左右。因此,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人均和亩均水量并不丰富。 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相适应。我国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35.9%,人口数占全国的54.7%,但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81%;人均而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14.4%,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58.3%。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平均约每三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 3) 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大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长期人类活动的结果,中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2%,居世界第120位,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50万km2,约占国土面积1/6。结果造成许多河流的含沙量大,如黄河年平均含沙量为37.7kg/m3,年输沙总量16亿t,居世界大河之首。 4)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平衡 在南方多水地区,水的利用率较低,如长江只有16%,珠江15%,浙闽地区河流不到4%,西南地区河流不到1%。但在北方少水地区,地表水开发利用

程度比较高,如海河流域利用率达到67%,辽河流域达到68%,淮河达到73%,黄河为39%,内陆河的开发利用达32%。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是北方高于南方,目前海河平原浅层地下水利用率达83%,黄河流域为49%。 5)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缺水的干旱半干旱我国面积占52%,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不够,人们在地下寻找水源宝藏,深层地下水都是上万年甚至于更长时间蓄积的水,现在都拿出来用了。华北平原累计超采水量达到1000亿立方米,中国668个城市三分之二有不同程度的缺水,缺水带来的工农业年损失巨大,以千亿计算。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到人类的健康,“三湖、三河”污染态势在扩大,现在黄河已经找不到干净的水,很多地方都是劣质水,黄河的污染与泥沙问题很严重,黄河既有泥沙,又有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在河道内。华北地区的白洋淀污染也非常严重,水几乎是黑色。 水环境、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水污染导致甲肝、伤寒、血吸虫等疾病,废污水、水与食品的污染导致肝癌、胃癌是中国农村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肝癌死亡率为世界第一。污染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巨大,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相当于GDP的3.5%到8%。与水相关的生态退化,全国有35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干旱沙化土地100万平方公里,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扩张,我国森林率只有18%,我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草场退化。沙漠化的情况严重,地下水枯胡杨林大量的死亡,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牧场退化,草原沙化。沙漠化引起了沙尘暴以及黄河河道的断流等很多问题。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最大超采量达到150%,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原来地下水位在80米左右,现在地下水位标高大概为30米左右,下降了30多米,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1) 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710 m3,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列世界第88位。亩均水资源量也只有177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2/3左右。因此,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人均和亩均水量并不丰富。 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相适应。我国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人口数占全国的%,但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81%;人均而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平均约每三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 3) 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大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长期人类活动的结果,中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2%,居世界第120位,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50万km2,约占国土面积1/6。结果造成许多河流的含沙量大,如黄河年平均含沙量为37.7kg/m3,年输沙总量16亿t,居世界大河之首。 4)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平衡 在南方多水地区,水的利用率较低,如长江只有16%,珠江15%,浙闽地区河流不到4%,西南地区河流不到1%。但在北方少水地区,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比较高,如海河流域利用率达到67%,辽河流域达到68%,淮河达到73%,黄河为39%,内陆河的开发利用达32%。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是北方高于南方,目前海河平原浅层地下水利用率达83%,黄河流域为49%。 5)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缺水的干旱半干旱我国面积占52%,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不够,人们在地下寻找水源宝藏,深层地下水都是上万年甚至于更长时间蓄积的水,现在都拿出来用了。华北平原累计超采水量达到1000亿立方米,中国668个城

济南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图1 济南市各站年雷暴日数的多年平均分布图 雷暴的时间变化特征 雷暴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收稿日期:2007-03-14

时间/年份 10 20 304050 1970 1980 19902000 时间/年份 年雷暴日数/天 246 810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时间/月份 月平均雷暴日数/天 雷暴日数为15天,出现在1981年。 图2是济南年均雷暴日数的距平百分率图。由图2可以看出济南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有3个特征:(1)从年际变化来看,济南年平均雷暴日数30年来呈减少趋势,与文献[2]中指出的我国整体年雷暴频数在波动中减少这一结论相一致;(2)从年代际变化来看,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济南雷暴逐年代减少,平均雷暴日数分别为27.5天、25.3天、24.4天;(3)从各年代来看,年代内的变化特征明显,70年代呈波动式减少的趋势,80年代波动式跳跃最为明显,90年代又呈波动式减少的趋势。(4)济南雷暴日数在大部分年份是围绕平均值波动,异常年份较少且相对分散,30年中有20年距平百分率在–20%~20%之间,占三分之二,多雷暴年(距平百分率≥20%)有6年,其中距平百分率≥30%的有1971,1973,1990年,距平百分率分别为44%,32%和52%,少雷暴年(距平百分率≤–20%)有4年,其中距平百分率≤–30%的仅有1972,1981和1999年,距平百分率分别为–34%、–42%和–30%。 图2 济南年均雷暴日数的距平百分率 分析济南市各站1971—2000年平均雷暴日数的变化趋势,发现市区与其它各站明显不同:商河、济阳、章丘、长清、平阴五站年平均雷暴日数均呈减少的趋势,与全市变化趋势相同,而市区则年际变化不明显,80年代到90年代呈略增加趋势,90年代后市区的这种变化与郊区各县(市)区相比趋势相反(图3)。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平均年雷暴日数分别为24.1天、23.1天、24.8天。雷暴的发生不仅与大气背景有关,而且与局地的气候变化有关,由于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城市的下垫面特征,即城市化造成的“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3],从而改变了城市小气候,这可能是造成市区雷暴日数的变化趋势不同于全市的原因之一。 图3 济南市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曲线图 (虚直线为平均雷暴日数线 实直线为变化趋势线) 3.2 雷暴日数的季节变化特征 济南的雷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只发生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主要发生在夏季,冬季无雷暴。夏季全市平均雷暴日数19.9天,占全年的77%,春季全市平均雷电日数3.6天,占全年的14%,秋季全市平均雷电日数2.3天,占全年的9%。 3.3 雷暴日数的月际变化特征 从图4可以看到,济南的雷暴日数各月分布很不均匀,雷暴只发生在3—11月,主要发生在4—9月,从3月开始雷电日数逐月增多,7月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月减少。6—8月是雷暴多发期,7月雷暴最多,占全年雷暴日数的35%,8月次之,占全年雷暴日数的24%,6月第三,占全年雷暴日数的19%。4月,5月,9月是济南雷暴的易发期,3月,10月,11月是济南雷暴的少发期。 图4 济南市年雷电日数的月分布图 3.4 雷暴的日变化特征 通过对济南市区龟山观测站2001—2005年五年逐小时雷暴资料统计分析(图5),在雷暴活动期,一日24小时都有可能出现雷暴,但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总体分布呈双峰单谷型,峰值分别在21时和16时,谷值在07时,19—02时和13—17时为两个雷暴活跃期,03—12时为雷暴相对平淡期。 (下转第4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