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丙酸杆菌怎么治疗

痤疮丙酸杆菌怎么治疗
痤疮丙酸杆菌怎么治疗

痤疮丙酸杆菌怎么治疗

痤疮对于女性而言是非常让人困扰的问题,痤疮的生长也会直接影响到人们面部的美观。很多因素都可能会导致面部出现痤疮,除了一些外界的刺激,痤疮丙酸杆菌在其中也起到了作用。痤疮丙酸杆菌的分泌和人们的身体因素也有着密切联系。那痤疮丙酸杆菌可以怎么治疗?

★1.痤疮丙酸杆菌

痤疮丙酸杆菌是一种革兰染色阳性的厌氧短杆菌,细胞内寄生,属于皮肤的正常菌群,一般寄居在皮肤的毛囊及皮脂腺中。随着青少年的发育成熟,毛囊口出现角栓,皮脂腺分泌功能也明显增加,因皮脂含有较多脂肪酸等成分,适合P. acnes的生长及繁殖,从而成为痤疮最主要的病因之一。

★2.原理

痤疮丙酸杆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子中第八位羟基的电离

常数大小。痤疮丙酸杆菌在被污染饲料中的含量一般较低,对大多数动物的毒性较痤疮丙酸杆菌小。因此,饲料检测时可以不考虑,主要分析痤疮丙酸杆菌含量。用色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取代痤疮丙酸杆菌分子中的苯丙氨酸,获得了一系列痤疮丙酸杆菌类似物,其中酪氨酸、缬氨酸、苏氨酸和丙氨酸取代类似物的毒性最强,蛋氨酸、色氨酸和谷氨酸取代类似物次之,谷酰胺和脯氨酸取代类似物的最低。自然界也存在痤疮丙酸杆菌的苏氨酸、羟脯氨酸和赖氨酸取代类似物。

★3.治疗

治疗以预防调理为主。对于皮脂分泌比较旺盛的油性皮肤要避免过度清洁,清洁后注意适量补水、保持水油平衡,尽量不要用手触碰脸上的青春痘,因为这样容易刺激面部;饮食尽量清淡,勿食辛辣口味的食品,不要酗酒、抽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运动,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平常多喝水、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2010版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2010版 痤疮是一种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为70%~87%,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皮肤科医师对痤疮的治疗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临床试验的文献依据;有些甚至对患者有伤害,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使患者的经济受损。因此对目前正在从事临床皮肤科工作而又未经正规皮肤科专科训练的临床医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痤疮指南来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药的研发,痤疮的治疗也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重庆西南医院皮肤科尹锐 1、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因素 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阻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引起痤疮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皮脂腺快速发育和皮脂过量分泌,而皮脂腺的发育是直接受雄激素支配的。进入青春期后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快速升高,睾酮在皮肤中经5-α还原酶的作用转化为二氢睾酮,后者与皮脂腺细胞雄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雄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部分痤疮患者血中睾酮水平较无痤疮者高。此外孕酮和肾上腺皮质中的脱氢表雄酮也有一定的促皮脂分泌作用。皮脂主要由角鲨烯、蜡酯、三酰甘油和少量固醇及胆固醇酯组成,痤疮患者的皮脂中蜡酯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较低,而亚油酸含量的降低可使毛囊周围的必需脂肪酸减少,并促进毛囊上皮的角化。 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是另一个重要因素。粉刺的形成始于皮脂腺毛囊的扩大,这种扩张继发于异常角化的角质细胞。在毛囊漏斗下部,角质形成细胞中板层颗粒减少,代之以大量张力细丝、桥粒和脂质包含体,这种角质细胞不易脱落,导致角质层增厚和角质物堆积,使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腺排出障碍,最终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 大量皮脂的分泌和排出障碍易继发细菌感染。毛囊中存在多种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其中以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最为重要。痤疮丙酸杆菌为厌氧菌,皮脂的排出受阻正好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局部厌氧环境,使得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酯酶可分解皮脂中的三酰甘油,产生游离脂肪酸,后者是导致痤疮炎症性损害的主要因素。此外,痤疮丙酸杆菌还可产生多肽类物质,趋化中性粒细胞,活化补体和使白细胞释放各种酶类,诱发或加重炎症。 除上述因素外,部分患者痤疮的发生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等有关,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痤疮如聚合性痤疮和暴发性痤疮,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2、痤疮的分级 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及严重程度可将痤疮分为三度4级: 1级(轻度):仅有粉刺; 2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 3级(中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 4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 3、痤疮的局部治疗 3.1 局部清洗 用清水洗脸,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皮屑和细菌的混合物。但不能过分清洗。忌用挤压、搔抓粉刺。此外,忌用油脂类、粉类护肤美容化妆品及含有糖皮质激素成分的软膏及霜剂。 3.2 外用药物治疗 3.2.1 维A酸类药物①0.025%~0.1%维A酸(全反式维A酸)霜或凝胶:此药可以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使粉刺溶解和排出。开始用药5~12d时皮肤有轻微刺激反应,如局部潮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年修订版)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年修订版)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为70%~87%,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临床医师对痤疮的治疗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个别方法甚至会对患者造成损害。因此,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痤疮的指南来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药的研发,痤疮的治疗指南还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本指南是在2008年出版的痤疮指南基础上,根据使用者反馈及国内外痤疮研究进展进行了修订。 1 痤疮的病理生理学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遗传、雄激素诱导的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因素都可能与之相关。 雄激素作用下的皮脂腺快速发育和脂质大量分泌是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进入青春期后肾上腺和性腺的发育导致雄激素前体如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分泌增加,并在一系列雄激素代谢酶如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活性的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功能增强。遗传背景下的皮肤内雄激素受体或相关雄激素代谢酶的表达或活性增强也是导致皮脂腺对雄激素过度敏感及脂质过量分泌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痤疮患者皮脂中存在过氧化鲨烯、蜡酯、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增加及亚油酸含量降低等脂质成分改变,这些变化可以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及炎症反应。 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是痤疮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和主要病理现象。上皮细胞角化使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最终形成显微镜下可见的微粉刺及临床肉眼可见的粉刺,促炎症因子白介素( I L)-1、雄激素、游离脂肪酸及过氧化脂质可能与导管角化异常有关。 痤疮丙酸杆菌与痤疮发生密切相关。微粉刺及粉刺的形成为具有厌氧生长特性的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创造了良好的局部环境。目前认为,痤疮丙酸杆菌可能通过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及直接诱导参与了痤炎症的发生发展。痤疮早期炎症可能是Toll样受体( TLR)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所致,诱导促炎症因子尤其是I L-l释放;随着疾病发展,获得性免疫反应放大了炎症过程,进一步导致炎症因子释放及中性粒细胞聚集;痤疮丙酸杆菌还可产生多肽类物质,直接诱发或加重炎症。在疾病后期,毛囊壁断裂,毛囊中的脂质、毛发等物质进入真皮,进一步加重了炎症反应。 2 痤疮的分级 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无论是按照皮损数目进行分级的国际改良分类法,还是按照强调皮损性质的痤疮分级法对痤疮进行分级,其治疗方案选择基本上是相同的。为临床使用简单方便,本指南主要依据皮损性质将痤疮分为3度和4级:轻度(I级):仅有粉刺;中度(Ⅱ级):炎性丘疹;中度(Ⅲ级):脓疱;重度(Ⅳ级):结节、囊肿。 3 患者教育 3.1 健康教育 ①饮食:限制可能诱发或加重痤疮的辛辣甜腻等食物,多食蔬菜、水果;②日常生活:避免熬夜、长期接触电脑、曝晒等,注意面部皮肤清洁、保湿和减少皮脂分泌,保持大便通畅; ③心理辅导:痤疮患者,特别是重度痤疮患者较易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对这类患者还需配合必要的心理辅导。 3.2 局部清洁应选择清水或合适的洁面产品,去除皮肤表面多余油脂、皮屑和细菌的混合物,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08版)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08版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座疮治疗指南》专家组。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成员: 郑志忠, 朱学骏, 曾凡钦, 朱文元, 李恒进, 郝飞, 何黎, 张建中, 郑敏, 赖维, 刘建航, 项蕾红, 吴艳痤疮是一种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为70%~87%,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皮肤科医师对痤疮的治疗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临床试验的文献依据;有些甚至对患者有伤害,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使患者的经济受损。因此对目前正在从事临床皮肤科工作而又未经正规皮肤科专科训练的临床医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痤疮指南来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药的研发,痤疮的治疗也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1、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因素 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阻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引起痤疮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皮脂腺快速发育和皮脂过量分泌,而皮脂腺的发育是直接受雄激素支配的。进入青春期后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快速升高,睾酮在皮肤中经5-α还原酶的作用转化为二氢睾酮,后者与皮脂腺细胞雄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雄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部分痤疮患者血中睾酮水平较无痤疮者高。此外孕酮和肾上腺皮质中的脱氢表雄酮也有一定的促皮脂分泌作用。皮脂主要由角鲨烯、蜡酯、三酰甘油和少量固醇及胆固醇酯组成,痤疮患者的皮脂中蜡酯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较低,而亚油酸含量的降低可使毛囊周围的必需脂肪酸减少,并促进毛囊上皮的角化。 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是另一个重要因素。粉刺的形成始于皮脂腺毛囊的扩大,这种扩张继发于异常角化的角质细胞。在毛囊漏斗下部,角质形成细胞中板层颗粒减少,代之以大量张力细丝、桥粒和脂质包含体,这种角质细胞不易脱落,导致角质层增厚和角质物堆积,使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腺排出障碍,最终

痤疮丙酸杆菌的培养、鉴定及保存SOP文件

痤疮丙酸杆菌的培养、鉴定及保存SOP 1取材 用75%乙醇消毒面部皮损处,然后用无菌针挑出粉刺内容物,用无菌盐水浸润无菌拭子然后蘸取粉刺内容物,及时送检。 如不能及时送检,可以把拭子放入厌氧肉汤采样管中暂时保存,务必在30分钟内送检。 2 接种及培养 将标本接种三个血琼脂平板,三区划线后,以保证长出单个菌落。分别放置于有氧、无氧和含5%-10%二氧化碳环境中培养。需要注意接种完毕,应立即将平皿放至厌氧袋内,打开厌氧产气袋,将它和化学指示剂(亚甲基美兰或刃天青)一起置于厌氧袋内,赶走袋内空气,用2个塑料夹子密闭,置于35°C普通孵育培养。 3标本涂片 接种的同时,对标本做直接涂片革兰染色检查(通常拭子上的剩余标本是足够用来涂片的)涂片检查可看出有无细菌,一般痤疮丙酸杆菌为革兰阳性杆菌,微弯,呈棒状,一端钝圆.另一端尖细。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 4培养特性 当厌氧平板上有细菌生长时,为了确定是否为厌氧菌,必须做耐氧试验。从每个琼脂平板上挑取4-5个性状不同的菌落,每个菌落可分别转种2块需氧血琼脂平板和1块厌氧血琼脂(每个琼脂平板可划4-6区,每区种一个可疑菌落),然后将平板分别置在需氧、二氧化碳和厌氧环境中培养。经适当孵育后,从厌氧袋里取出所有平板,1次仅取空1个厌氧袋以减少平皿不必要的暴露,用放大镜检查平板上的细菌生长情况。将观察到的菌落类型记录下来。 耐氧试验及结果判读:如果厌氧培养生长物在厌氧环境和大气环境中均生长,说明该被检厌氧培养生长物为兼性厌氧菌;如果被检厌氧培养生长物在厌氧环境生长,而在大气环境中未生长,说明该被检厌氧培养生长物为专性厌氧菌。 痤疮丙酸杆菌为专性厌氧或微需氧,吐温80能刺激生长。在厌氧血琼脂平板上培养48h,形成较小、圆形、白或灰白色、不透明、光滑。不溶血的菌落。经过数次转种后,可变为兼性厌氧菌。 5生化反应将厌氧平板上的可疑菌落做生化试验,痤疮丙酸杆菌可以发酵葡萄糖产丙酸,不发酵乳糖、蔗糖,麦芽糖和鼠李糖;液化明胶,胆汁七叶苷和硝酸盐还原试验阴。

最权威最完整-痤疮(痘痘)治疗指南

【制定治疗指南的必要性】 痤疮是一种有关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为70-87%,对青少年的情绪和社会功能的影响超过了哮喘、癫痫。不同的皮肤科医师和医疗工作者对痤疮的治疗存在巨大的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缺乏文献支持,有些甚至是对患者、社会以及患者的经济是有害的。同时,对在皮肤科临床工作但又未经过正规皮肤科专科医师训练的医师特别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指南来规范其治疗以便获得痤疮治疗的最佳效果。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的证据和新的药物的出现,治疗指南也需定期更新。 【病理生理学因素】 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痤疮发生的基本病理生理基础是皮脂腺的快速发育和皮脂的过量分泌,而皮脂腺的发育是直接受雄性激素支配的,皮脂腺是雄性激素的主要靶器官。进入青春期后雄性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快速上升,睾酮在皮肤中经5-a还原酶的作用转化为二氢睾酮,后者与皮脂腺细胞的雄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雄性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促进皮脂腺快速发育和产生大量皮脂。痤疮患者血浆中睾酮水平大部分较无痤疮者为高。此外孕酮和肾上腺皮质中的脱氢表雄酮也有一定的促进皮脂分泌作用。皮脂主要由角沙烯、蜡酯、甘油三酯和少量固醇及固醇酯组成,痤疮患者的皮脂中,蜡酯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较低,而亚油酸含量的降低可能使得毛囊周围的必需脂肪酸减少,使得毛囊上皮发生角化过度。 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是另一个重要因素。粉刺的形成始于皮脂腺毛囊的扩大,这种扩张继发于异常角化的角层细胞。在毛囊漏斗下部,角质形成细胞细胞中板层颗粒减少,代之以大量张力细丝、桥粒和脂质包含体,这种角质细胞不易脱落,导致角层增厚和角质物堆积,使得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最终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 大量皮脂的分泌和排出障碍使得很易继发细菌感染,皮脂毛囊中存在多种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和糠秕马拉色菌,其中以痤疮丙酸杆菌为最重要,该菌为厌氧菌,皮脂的排出受阻正好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局部厌氧环境,使得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可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后者对皮肤以及毛囊有刺激性。此外,痤疮丙酸杆菌还可产生多肽类物质,趋化嗜中性白细胞、活化补体和使白细胞释放各种酶类,引起炎症。 除上述因素外,部分患者痤疮的发生还与机体的免疫状况等有关,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类型的痤疮如聚合性痤疮和爆发性痤疮,免疫反应发挥重要作用。 【痤疮的分级】 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及严重程度可将痤疮分为三度、四级: 1级(轻度):仅有粉刺 2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

痤疮严重度分级及其治疗选择

一、痤疮严重度分级 为评价新药疗效和指导临床治疗,目前,国际上已提出各种痤疮严重度分级系统,如皮损记数、分级法、照相法等,但由于痤疮的异质性,临床上对其严重程度较难做出客观评价,所以在众多的痤疮严重度分级系统中,仍未有一种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方法。为了便于临床医生记忆和应用,综合了多种分类法的利弊,目前,国际上多采用一种新的分类法,即三度四级分类法,此法简单易行,易于在临床上应用。摘要如下,供大家参考。 附表:痤疮严重度国际分类法 级别:临床表现 轻度(Ⅰ级):粉刺为主要皮损,可有少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少于30个。 中度(包括Ⅱ级和Ⅲ级) (Ⅱ级):有粉刺,并有中等数量的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在31—50 个之间。 (Ⅲ级):大量丘疹和脓疱,偶见大的炎性皮损,分布广泛。总病灶数在51— 100个之间,结节少于3个。 重度(Ⅳ级):结节∕囊肿性或聚合性痤疮,多数有疼痛并形成囊肿,病灶数在100。个以上。结节∕囊肿在3个以上。 二、不同类型痤疮的治疗选择 1、Ⅰ级痤疮:较轻。以粉刺为主,皮损数目少,故治疗主要为祛除粉刺。主要选择抗角化 和去脂药物:局部抗角化药物可用维甲酸类药物,全反式维甲酸霜、达芙文凝胶、阿达帕林、他扎罗汀等。去脂可柱患者多洗脸,保持皮肤清洁,或用5%硫磺洗剂。 2、Ⅱ级痤疮:粉刺和炎症性皮损数目较多,应以抗角化、去脂和抗感染。以外用维甲酸和 抗菌素为主,如达芙文凝胶+1%红霉素溶液或过氧化苯甲酰。 3、Ⅲ级痤疮:主要为炎性损害,抗感染为主,抗粉刺为辅:口服抗菌素+外用维甲酸。 有效的口服抗菌素有: 四环素类:四环素、强力霉素、多西环素、美满霉素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等 磺胺类:磺胺甲基异恶唑等 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等一般不选用。 4、Ⅳ级痤疮:主要损害为结节∕囊肿,由于病变炎症较重,外用药往往难以奏效,因此应以 内用药为主并采取联合用药。 异维甲酸+抗菌素 雌激素(皮质类固醇激素)+抗菌素 5,巩固治疗:各级痤疮经恰当的治疗病情控制好转后,都应给予巩固治疗。因为形成痤疮的因素大多还存在,一时难以祛除,所以巩固治疗对于防止病情反复有重要作用。 巩固治疗原则:去脂+抗角化 外用维甲酸类药物 勤洗脸、洗澡,保持皮肤清洁 避免刺激性饮食 保持充足的睡眠及愉快的心情 三、痤疮治疗的新进展 (一)、维甲酸类 1、口服13—顺维甲酸:

痤疮

《痤疮的分型论治》靳培英中华皮肤科杂志 3型:为毛囊皮脂腺,此腺体管道宽为2.5mm,几乎看不见毛发体积大,有多个小叶和数个腺体导管,此腺体只分布在面部、躯干上部和背部。额与颊部腺体最大,背部也大,较多的导管中充满皮脂与细胞碎片,是痤疮丙酸杆菌的滋生地,也是唯一可以形成痤疮损害的腺体,在痤疮患者中此腺体的数目非常多。 类型:微粉刺、闭合性粉刺、开放性粉刺 一.脂质的改变角化过程 1.兔耳试验证实角鲨烯是致粉刺的物质,其角化过度的程度与脂质浓度相关。 2. 亚油酸浓度降低。 3. 局部维生素A缺乏:当皮脂流经毛囊皮脂腺导管时,上皮细胞内脂溶性维生素A便被冲洗出去,使角质形成细胞内的维生素A不断消耗。因此细胞缺乏维生素A 导致上皮细 胞过度增殖及角化过度 二、细胞因子的作用:体外试验证明IL-1a(人白细胞介素)加入培养的毛囊皮脂腺导管时会引起粉刺的形成,加入IL-1a拮抗剂则抑制其发生。 三、急性导管阻闭的触发因素 四、微生物与痤疮发生的关系: 痤疮丙酸杆菌是革兰阳性、不能动的棒杆菌,最初分离的痤疮丙酸杆菌,表现不规则且小,在厌氧环境,根据其种类不同可呈浅黄色~粉色。一般为圆形,痤疮丙酸杆菌在痤疮发病中最重要 痤疮丙酸杆菌胞外酶的生产,脂酶、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及特异的炎前因子,这些酶是引起痤疮炎症的作用物。 由于痤疮丙酸杆菌依赖皮脂中甘油三酯作营养,因此儿童痤疮丙酸杆菌很少,进入青春期后皮脂产量增多,痤疮丙酸杆菌生长迅速,通过胞外酶获取甘油三酯中的甘油部分作为能量,去酯的游离脂肪酸在皮肤中可以引起粉刺并产生炎症性刺激。 但对此尚有争议,因为给抗脂酶的治疗虽然减少了游离脂肪酸,但不能改善痤疮的症状。

中医方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85087382.html, 中医方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研究进展 作者:徐逸萍闵仲生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7年第25期 摘要寻常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痤疮丙酸杆菌与寻常痤疮的发 病有密切的关系,是引发与加重其炎性反应的重要原因。应用抗生素等进行抗菌治疗易发生耐药或其他不良情况,目前对中医方药开展的痤疮丙酸杆菌抑菌实验较多,本文主要从痤疮丙酸杆菌与痤疮的关系、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性及抗痤疮丙酸杆菌的中医方药研究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痤疮;痤疮丙酸杆菌;抑菌实验;耐药;中药 寻常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痤疮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一般认为主要原因为皮脂分泌过多、毛囊漏斗部过度角化并形成角栓、微生物过度增殖和炎症,同时也与激素、遗传、免疫等相关。 痤疮丙酸杆菌与痤疮的关系 在毛囊皮脂腺单位中,存在皮肤常驻菌及暂住菌等多种微生物,而痤疮丙酸杆菌是毛囊皮脂腺内数量最多的微生物,有研究显示其占毛囊皮脂腺内所有检测到的微生物数量的89%。研究发现在发生痤疮患者的面部皮肤中,痤疮丙酸杆菌等多种菌的检出率均要显著高于正常人-引。且无论是在非炎性粉刺还是炎性丘疹、脓疱中都能检测到痤疮丙酸杆菌。 痤疮丙酸杆菌是一种专性厌氧的嗜脂性革兰阳性杆菌,青春期皮脂分泌旺盛,毛囊角栓形成,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生长,分泌多种脂酶,分解毛囊内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及周边皮肤产生炎症,同时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NOD样受体、蛋白酶激活受体等启动机体的免疫反应,进一步引发和加重局部炎症。 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性 运用抗菌疗法治疗痤疮非常普遍,常用口服抗生素有红霉素类、四环素类等,但易产生耐药性。Eadv等研究了2 853例痤疮患者,发现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最常见的是红霉素,其次是四环素耐药。王奇飒研究我国云南地区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情况发现,痤疮丙酸杆菌对甲硝唑、莫匹罗星高度耐药,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克拉霉素大部分耐药。 痤疮丙酸杆菌发生细菌耐药的原因可能与其生物膜有关,Burkhart GN的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模型研究显示,抗菌药物需要更多的时间渗透进生物膜,而细菌在生物膜中生长更慢,能发生一些细微变异而改变微环境,从而耐受更高浓度的抗生素。还有研究发现,某些菌株基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