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发展历史现状与应用

测绘发展历史现状与应用
测绘发展历史现状与应用

1.测绘发展的历史

20世纪中叶,新的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学、信息学、电子计算机科学和空间科学等,在其自身发展的同时,给测绘科学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创造了发展的条件,推动着测绘技术和仪器的变革和进步。测绘科学的发展很大部分是从测绘仪器发展开始的,然后使测绘技术发生重大的变革。1947年,光波测距仪问世,60年代激光器作为光源用于电磁波测距,使长期以来艰苦的手工业生产方式的测距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彻底改变了大地测量工作中以测角按算距离的面貌。因此除用三角测量外,还可用导线测量和三边测量。随着光源和微处理机的问世和应用,使测距工作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氦氖激光光源的应用使测程达到60公里以上。精度达到±(5mm+5×10-6D)。固体激光器的应用使测程大大加大,因此测月、测卫工作得以实现。80年代开始,多波段(多色)载波距的出现,抵偿、减弱了大气条件的影响,使测距精度大大提高。ME5000测距仪达到±(0.2+0.1×10-6D)的标称精度。与此同时,砷化钾发光管和激光光源的使用,使测距仪的体积大大减小。重量减轻,向着小型化大大迈进了一步。

除了光波测距以外,微波测距也有很大发展,80年代之后,全自动化的微波铡距仪CA-100、WM-20等已用于军事等部门。

测角仪器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它和其他仪器一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从金属度盘发展为光学度盘。近20年来,伴随着电子技术、微处理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经纬仪已使用电子度盘和电子读数,且能自动显示、自动记录,完成了自动化测角的进程,自动测角的电子经纬仪问世,并得到应用。同时,电子经纬仪与测距仪结合,形成了电子速测(全站仪)、其体积小,重量轻,功能全,自动化程度高,

为数字测图开拓了广阔前景。最近又推出了智能经纬仪,连瞄准目标也可自动化。从此将结束测角、测距手工业生产方式的漫长历史。

20世纪40年代,自动安平水准仪的问世,标志着水准测量自动化的开端。之后,发展了激光束准仗、激光扫平仪,为提高水准测量的精度和开拓广泛的用途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数字水准仪的诞生,也使水准测量中的自动记录,自动传输、存储和处理数据成为现实。它和经纬仪一样,也可自动瞄准目标进行观测。

由于以上这些先进测量仪器的生产和应用,使测量工作向着自动化、电子化方向发展,减轻丁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使野外工作大大减少,因而改善了测绘工作艰苦的环境。

20世纪80年代,全球定位系统(GPS)问世,采用卫星直接进行空间点的三维定位引起了测绘工作重大变革。由于卫星定位具有全球、全天候、快速、高精度和无需建立高标等优点,被广泛用在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及军事的导航、定位上,世界上很多国家为了使用全球定位系统的信号,迅速进行了接收机的研制。从70年代到现在,已有百余厂家研制了一二百种精度不同、类型不同的仪器。现已生产出第五代产品,它体积小、功能全、重量轻。

除了美国研制GPS定位系统外,前苏联研制了GLONASS定位系统,还有欧洲空间局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NA VSAT)、原西德的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GRANAS)等也都开展了工作。

我国也在进行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研究,所研制的双星定位系统也可以用测绘。另外,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研究,进展很快,做出了很好的成果。

20世纪70年代,除了用飞机进行航空摄影测量测绘地(形)图外,还通过人造地球卫星拍摄地球照片,监测自然现象的变化,并且利用这些卫片测绘地图,其精度逐步提高。近年来,已改变了过去摄影测量的方式,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进行测量工作,使摄影测量的成果稳

定、可靠,并且自动化程度高。还可与计算机组成一个系统,易于完成地图的生产、使用、修改和换代。

由于测绘仪器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地面的测图系统,由过去的传统测绘方式发展为数字测图。所以地形图是由数字表示的,用计算机进行绘制和管理既便捷,又迅速,精度可靠。

2.测绘发展的现状

2.1 GPS技术发展现状

80年代以来,随着GPS定位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完善,使测绘定位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长期以来用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确定3维坐标的、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GPS 技术所代替,同时定位范围已从陆地和近海扩展到海洋和宇宙空间;定位方法已从静态扩展到动态;定位服务领域已从导航和测绘领域扩展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广阔领域。

在我国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国家大地网、城市控制网、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改造已普遍地应用GPS技术,在石油勘探、高速公路、通信线路、隧道贯通、建筑变形、大坝监测、海岛或海域测量等也已广泛的使用GPS技术。随着DGPS差分定位技术和RTK实时差分定位系统的发展和美国AS技术的解除,单点定位精度不断提高,GPS技术在导航、石化工程测量、碎部点的测绘与放样等领域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今年来各地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的相继建立,极大地方便了GPS定位技术的使用。

2.2 RS技术发展现状

⑴轻小型低空遥感平台日趋成熟

轻小型低空遥感平台的发展历史较短, 但由于具有机动灵活、经济便捷等优势, 在近年来受到摄影测量与遥感等领域的广泛关注, 并得到了飞速发展。低空遥感平台能够方便地实现低空数码影像获取, 可以满足大比例尺测图、高精度的城市三维建模以及各种工程应用的需要。由于作业成本较低,机动灵活、不受云层影响, 而且受空中管制影响较小, 有望成为现有常规的航天、航空遥感手段的有效补充。

当前可采用的轻小型低空遥感平台又可具体分为无人驾驶固定翼型飞机、有人驾驶小型飞机、直升机和无人飞艇等。

目前国内采用无人机进行摄影测量已逐步进入实用阶段, 现已有部分大比例尺测图任务由无人机航测完成。

⑵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在测图中发挥重要作用

遥感卫星除影像分辨率的不断提高之外, 遥感卫星传感器的成像方式也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单线阵推扫式成像方式逐渐发展到多线阵推扫成像, 立体模型的构建方式也随之多样化, 更加合理的基高比和多像交会方式可进一步提高立体成图的精度。随着商业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卫星影像数据日益增多, 为大规模、快速采集地理空间信息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

⑶航空数码相机成为摄影测量数据获取的重要手段

相对于传统的胶片式航测相机, 数码相机的最大优势是在不增加飞行成本的条件下, 获取大重叠度的影像数据, 多视影像中相邻影像间的变形较小, 如果采取多基线摄影测量的方法, 将多幅相邻影像同时处理, 则可以大大增加交会角, 能够大幅度提高影像匹配、立体测图和三维重建的精度和可靠性, 并有利于真正射影像的制作。

⑷新一代数字摄影测量处理平台进入实用化阶段

近几年来, 随着航空数码相机、机载激光雷达等新型传感器的迅

猛发展, 摄影测量系统的数据获取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 也给空间数据的处理与存储管理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国内的摄影测量数据处理流程中, 还延续着传统基于单机模式的数据处理方法, 无法满足超大范围摄影测量数据快速处理的需要。为有效解决海量遥感数据处理技术的瓶颈问题, 武汉大学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高性能计算技术与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相结合, 研究开发了新一代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测量数据处理平台

⑸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机载激光雷达(Airborne LiDAR) 集激光扫描仪、全球定位系统(GPS) 和惯性导航系统( INS)三种技术于一体, 通过主动发射激光, 接收目标对激光光束的反射及散射回波来测量目标的方位、距离及目标表面特性, 能够直接得到高精度的三维坐标信息。与传统的航空摄影测量方法相比, 使用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可部分地穿透树林遮挡, 直接获取地面点的高精度三维坐标数据, 且具有外业成本低、内业处理简单等优点, 成为摄影测量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

⑹地面激光雷达成功应用于三维建模

采用地面激光雷达技术可以直接获取待测地物高密度、高精度的三维坐标信息, 为几何模型的快速建立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地面激光雷达的测量速度已有明显的提高, 测距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 并能获取一定的回波强度信息。在地面激光雷达系统的硬件组成中, 除包括激光扫描仪之外, 通常都会装配有小型数码相机,同时也可集成位置与姿态测量装置。将激光扫描仪测量得到的点云数据与数码影像进行融合, 则能够快速完成三维模型的纹理映射, 由于省去了近景摄影测量中复杂的影像匹配步骤, 可以显著地提高工作效率。

⑺移动测图系统的数据获取与应用受到重视

移动测图系统是指在移动载体平台上集成多种传感器, 通过定

位、定姿和成像等传感器在移动状态下自动采集各种定位定姿数据、影像数据和激光扫描数据, 通过统一的地理参考和摄影测量解析处理, 实现无控制的空间地理信息采集与建库。目前移动测图系统主要指基于机动车辆的移动道路测量系统, 同时也包括不太常见的铁路机车及人工便携式的移动测图系统。移动道路测量系统通过机动车上装配的GPS、INS、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和激光雷达等设备, 在车辆高速行进之中, 快速采集道路及道路两旁地物的空间位置数据, 特别适合于公路、铁路和电力线等带状地区的基础信息获取, 在电子地图的制作与修测、城市三维建模等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

2.3 GIS技术发展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其它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完善,GIS在全球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海量数据存储、处理、表达、显示及数据共享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GIS技术不断发展下,目前GIS的应用已从基础信息管理与规划转向更复杂的区域开发、预测预报,与卫星遥感技术相结合用于全球监测,成为重要的辅助决策工具。据有关部门估计,目前世界上常用的GIS软件己达400多种:国外较著名的GIS软件产品有:Auotodesk 系列产品、Arc/Info、MapInfo及其构件产品、Intergraph、Microstation 等,还有Web环境下矢量地图发布的标准和规范,如XML、GML、SVG等等。我国GIS软件研制起步较晚,比较成熟的测绘软件主要有南方CASS,MapGIS,GeoStar,SuperMap等。尽管现存的GIS软件很多,但对于它的研究应用,归纳概括起来有二种情况:一是利用GIS系统处理用户的数据;二是在GIS的基础上,利用它的开发函数库二次开发用户专用的GIS软件。目前已成功应用包括资源管理、自动制图、设施管理、城市和区域规划、人口和商业管理、交通运输、石油和天然气、教育、军事等九大类别的一百多个领域。在美国及发达国家,

GIS的应用遍及环境保护、灾害预测、城市规划建设、政府管理等众多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加速了GIS应用的进程,在城市规划管理、交通运输、测绘、环保、农业等领域发挥r 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S”是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和GIS的简称,“3S”集成是指将遥感、空间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这三种对地观测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地理信息是一种信息流,RS、GPS和GIS中任何一个系统都只侧重于信息流特征中的一个方面,而不能满足准确、全面地描述地理信息流的要求。因此,无论从物质运动形式、地学信息的本质特征还是“3S”各自的技术特征来说,“3S”集成都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2.4 数字测绘技术发展现状

大比例尺地形测绘,是石化行业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利用传统的方法工作存在劳动强度大、质量控制难、功效低等缺点。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大比例尺地形图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同时对地形图的更新周期要求也越来起短。随着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的应用,尤其自动跟踪全站仪的推出和实时动态定位技术以及先进的数字化测图系统和电子平板测绘模式的应用,实现了地形图从野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编辑和自动绘图的自动化成图。数字化测图系统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成图质量和效率,取得很好的效果和效益。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为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带来了更好的方法,在大面积和长距离线路地形图测量时,采用摄影测量与遥感数据,利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并绘制地形图,减少了相当大的外业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满足用户的需求,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教案

1.2 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一、教材分析 本节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及其影响,是整册书的导言或概括性内容,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相关内容的延续和加深。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感受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从而引发在自己身边的变化或影响,同时通过寻本溯源了解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激发对信息社会生活的关注与向往。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获取已经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但分析问题缺乏深度,容易受到网络的诱惑而去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因此,课堂设计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学习精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b.初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2、过程与方法: a.初步掌握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信息的来源的方法,尝试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和因特网等各种途径搜集资料; b.调查、研究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c.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案例分析,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个人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和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a.掌握什么是信息技术; b.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2、教学难点: a.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 b.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c.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的划分。 五、教学方法 体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示例法 六、教学环境 硬件:局域网机房,教师机一台,学生机81台,投影仪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发展史: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 语言的使用——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类人猿是一咱类似于人类的猿类,经过千百万年的劳动过程,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与此同时语言也随着劳动产生。祖国各地存在着许多语言。如:海南话与闽南话有类似,在北宋时期,福建一部人移民到海南,经过几十代人后,福建话逐渐演变成不语言体系,闽南话、海南话、客家话等。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 文字的创造——这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陶器上的符号: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甲骨文:记载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金文(也叫铜器铭文):商周一些青铜器,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 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印刷术的发明 汉朝以前使用竹木简或帛做书材料,直到东汉(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这种纸叫“蔡候纸”。从后唐到后周,封建政府雕版刊印了儒家经书,这是我国官府大规模印书的开始,印刷中心:成都、开封、临安、福建阳。 北宋平民毕发明活字印刷,比欧洲早400年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他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议会厅作了“用导线传递消息”的公开表演,接通电报机,用一连串点、划构成的“莫尔斯”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该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 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878年在相距300千米的波世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获得成功。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的第一条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 1894年电影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 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制、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得到改进,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1946~1958年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1958~1964年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1964~1970年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至今正丰研究第五代智能化计算机

改革开放中不断奋进的中国工会

改革开放中不断奋进的中国工会 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这场伟大变革重塑了中国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社会结构,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我国亿万职工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以主人翁的精神面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工会的发展和工会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巨大动力,工会组织不仅是改革开放事业的主要推动力量,其自身也在推进这一伟大事业发展中不断壮大,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会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会的历史性转变、从封闭条件下的工会向对外开放条件下的工会的转变,中国工会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进一步焕发。 一、适应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会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会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工会事业始终与党的事业和党的历史方位紧密相连。年来,中国工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党中央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走什么样的工会发展道路、建设什么样的工会”

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继承优良传统,致力改革创新,在旗帜鲜明支持改革开放,全力以赴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协调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权益,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坚持以理论创新带动工会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工会发展道路。工会组织的性质更加明确,职能更加鲜明,思路更加清晰,体系更加完整,地位更加重要,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过程中,工会工作在领域、对象等方面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工作领域来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和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工会工作领域不断扩大,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延伸,从城镇向农村发展,从各种经济组织向社会组织推进,从公有制单位向非公有制单位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扩展。从工作对象来看,职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过去主要以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为主,发展到既包括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又包括乡镇企业职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新兴产业职工和农民工,由过去的主要以产业工人为主,发展到包括产业工人、其他工人、知识分子、经营管理者、国家公务员等在内的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从组织体制看,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企业集团大

关于对近年来中国工会

关于中国工会理论与实践创新的 研究报告 中国工会十四大以来的五年,中国工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突出促进发展第一要务,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重要抓手,团结动员、积极引导全国各族职工,为深化改革、维护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五年也是中国工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同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科学分析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推进中国工会理论创新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 一、中国工会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 在党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引导下,这几年全国各级工会在工作实践中进行了许多具有开拓意义的探索和创新。在王兆国主席的直接领导下,以全国总工会为代表的各级工会领导机关,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来自基层工会的丰富实践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提炼,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时代特点的新思想和新观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其中,社会影响最大、理论内涵最深刻的主要有十个方面。 (一)创造性地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这是在深刻分析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大背景下得出的科学论断。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工会的发展方向问题,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工会的本质特性。特别是全总十四届六次执委会作出的《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决议》,创造性地回答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

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中国工会的工作方针和目标任务,集中反映了全会上下最新的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中国化的生动体现。这一论断对中国工会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创造性地提出“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会工作方针。中国工会十四大闭幕不久,全总组织开展了工会工作大调研活动,提出了“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这一工作方针既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又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充分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工会工作的本质要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是工会理论和实践创新重要成果之一。贯彻落实这一工作方针的直接效果就是近年来工会组织率和入会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使工会提出的“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工作目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三)创造性地提出加强协调劳动关系、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深入调查、认真研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全总于2005年12月作出了《关于加强协调劳动关系、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此后不久,又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活动的意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建设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中国工会工作的内在要求。这个理念一经提出,就得到广大职工乃至全社会的广泛认同。近年来,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在全国各地蔚成风气,充分证明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 (四) 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2006年12月,王兆国同志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首次明确提出了“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在这里首先明确了工会维权的主体是“以职工为本”,“主动”强调的是维权工作是工会组织的职责所系,党领导下的各级工会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 信息技术的概念 一、具体知识内容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称之为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等。 1.我们常说的“IT”是()的简称 A.信息技术B.因特网C.输入设备D.手写板 2.总体来说,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D )、管理、应用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 A.识别B.显示C.交换D.交流 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一、具体知识内容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教材P6): (1)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2)文字的创造; (3)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5)计算机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1.关于信息技术的出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从有了广播、电视后就有了信息技术B.自从有了计算机后就有了信息技术 C.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D.信息技术是最近发明的技术 2.下列有关信息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通常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B.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出版物会完全取代纸质出版物

C.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简称 D.英文的使用是信息技术的一次革命 3.人类经历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依次为:语言的使用、文字的使用,(),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和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其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A.火的使用B.指南针的使用C.印刷技术的应用D.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具体知识内容 1.神奇的计算机技术 (1)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是伴随多媒体技术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新技术,它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用户需要使用特殊的交互设备才能进人虚拟环境中。例如:3D游戏、电子宠物、三维全景图片、虚拟实验等(教材P7)。 虚拟现实技术融合了数学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教参P12) (2)语音技术(教材P8) 语音技术在计算机领域中的关键技术有自动语音识别技术(ASR ) 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例:语音输入法(开发公司:汉王、IBM 、微软) 语音识别技术是指将人说话的语音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文字信息,从而识别说话人的语音指令以及文字内容的技术。 语音合成技术是指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音数据,以语音的方式播放出来的技术。 (3)智能代理技术(教材P8) 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常可以主动地根据人的需要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主要用于信息的自动检索和实现网上购物、网过滤。(案例: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搜索引擎中的“机器人”或“蜘蛛”程序)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处理的核心,计算机未来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是智能化。 电子商务:在网络环境下,实现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商业运营模式。 (4)中国的超级计算机 2.发展趋势(教材P7-10)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中国工会的历史

中国工会的历史、现状及有关问题探讨 中国于2001年10月27日公布施行新修订的工会法,这对于推动工会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除港、澳、台地区外,中国工会现有会员1.2亿多人,近百万个基层工会组织,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统一领导。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2年中,中国工会在维护广大职工权益、协调劳动关系、参与经济建设、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工会“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职责已更明确,工会组织正在发展和扩大,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之中。值此重要时机,回顾和分析工会运动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就工会立法等方面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写作目的即在于此。 一旧中国时代工会运动的发展 (一)工会的产生和早期发展情况 旧中国经济十分落后,直到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后的19世纪中叶,才出现现代工业,并伴随诞生了第一代无产阶级。现代工会出现以前,曾经有过旧式的工商团体,称为行会,包括公所、会馆、公行等组织形式。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和商业从业人员影响最大。雇主和受雇人参加同一行会,有势力的雇主自然成为行会的掌权者。行会与现代工会无共同之点。(注:参见史探径:《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1-25 2页。) 工会是工人运动的产物。工人运动的概念,从广义说,包括工人阶级的政党运动、工会运动以及相关的工人妇女运动、青年运动等。从狭义说,即指工会运动。中国的新式工会是仿效发达国家的工会组织起来的。1851年成立的广州打包工人联合会,是最早的具有工会性质的组织。这个组织曾经举行反对英、法等国侵略中国的罢工斗争。随即遭到镇压,被清朝地方当局勒令解散。此后,中国工会运动沉寂了40多年。但是工人自发掀起的反对外国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剥削的斗争,在鸦片战争以后,即一直不断发生。主要的有香港工人的前后两次罢工(1844年、1858年),港澳工人大罢工(1858年) ,上海反掠卖华工斗争(1859年),自贡盐工斗争(1860年),东北朝阳矿工起义(1861年) ,上海小车工人抗捐斗争(1877年),开平煤矿罢工(1882年),汉阳铁厂罢工(1889年),江南制造局工人罢工(1890年)等等。(注:参见常凯主编:《中国工运史辞典》,劳动人事出版社1990年版,第79-86页,第249-266页;史探径:《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2页。)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工业逐步有所发展。甲午战争结束订立马关条约以后,以日本商人为首的外国商人大量涌入中国创办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有了发展。产业工人在甲午战争前夕约计为10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60万人,1919年增至200余万人,另有城市手工业工人和店员1000余万人。(注:参见史探径:《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26页;肖效钦、李良志:《中国革命史》(上册),红旗出版社1983年版,第29页。)随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会组织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工会组织有广东机器研究公会(1909年)、中华全国铁道工会(1912年)、上海缫丝女工同人会(1912年)、制造工人同盟会(1912年)、唐山公益社(1913年)、(沪宁、沪杭)两路同人会(1913年)、中国沿海船员会(1916年)、中东铁路工会(1917年)等。(注:参见常凯主编:《中国工运史辞典》,劳动人事出版社1990年版,第79-86页,第) 页。252年版,第1990页;史探径:《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4 9-266. 清朝政府和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对待工会运动采取了极端仇视和严加禁止的态度。我们简略放眼观察一下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以为对比。英国于18世纪下半叶完成产业革命,当时工人为反抗过度剥削、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趋势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趋势一 2009年3月(上)总71期魅力中国2009年3月(上)总71期魅力中国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趋势 杨强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贵州贵阳 550003) 中图分类号:T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120-02 摘要:本文提出了关于信息技术的一般定义及分类 ,以此 为基础 ,以人类历史发展为线索 ,分别介绍了原始时代的信 息技术、古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并详

细介绍了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现代信息表述技术、现代信 息传输技术、现代信息存贮技术。最后 ,从高速度、数字化、 络化、宽频带、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等方面对信息技术未 来的发展趋势做了一些展望。 关键词:信息技术 Internet信息高速公 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现,信息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它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则将迅速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1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1.1原始时代的信息技术 原始时代没有文字,原始人是通过一些辅助的东西或简单的 图画来表述信息的。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离家狩猎,在屋边钉下几根带有横杆的木橛,一根表示要过一昼夜才回来,两根表示两昼

夜。另外 ,还有 “结绳记事 ”,不同颜色的绳子和不同的绳结,表达不 同的意思 ,它的主要用途是帮助记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它除了 作为一种信息表述技术外还可以算作一种原始的信息存贮技术。除 “结绳文字 ”外,在某些部落中可以看到另一种信息表述的方 法———图画。它是画在树皮、皮革或其他东西上的图形。如果表 —— 示“水”就画上几条波纹,表示 “星”就画上几颗星星。这种用图画来 表示信息的方法后来演进为表义文字。 1.2古代信息技术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认识也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 展,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信息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文字的出现 是信息技术的一大变革。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它最初是在原

中国工会的历史演进

中国工会的历史演进和法国大罢工 (作者:徐伟华来源:(摘自《生活.创作》)发表时间:2011-9-29 8:44:33访问次数:2991) 工会的妙处就在于它能把分散的个人意愿集结成众志成城的力量板块。因此,工人产生了工会,全部的目的当然是要用这个力量板块来维护 自己的利益。经过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1824年后的英国各类工会即公开宣称自己的任务,是保护工人不受资产阶级的横行霸道和残酷待遇 之害。工会代表工人集体地和资本家进行谈判。为了工人的利益,工会不断地组织工厂甚至一个产业部门的总罢工。工会还采取措施保护和 救济失业工人。 在此影响下,德、法、比利时、美国等国的工会组织也先后成立起来。中国当然也不例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我国大约有300万工人。中国工人劳动强度之大,工作时间之长,劳动条件之差,工资收入之低,在世界各国都是罕见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有了矛盾有了斗争,因此也就非常自然地产生出了工会。当时中国工会也和世界各国的工会一样,作用就是抑制资本家的巧取豪夺,任务就是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1926 年香港总工会即在通过的有关决议中写明自己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集合全港工人的力量,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为工人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间,改善工人待遇,保护童工女工等。 至此,人类史上为什么会冒出工会这种组织来,它的作用和任务是什么,便该一目了然了。

一、建国前中国工会发展简要历程及历史作用 1、最初起源及特点 中国最早的工会是广东机器工人工会和广东邮政工人工会,都成立于1906年。[2]1920年11月21日成立了上海机器工会,是中国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的第一个革命工会组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于1925年5月在广州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正式建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全国总工会。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至建国前工会角色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是建立工会组织,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历史要求,发挥不同的作用。[4]中国工会的产生是同我国民族民主革命进程相联系的,并以革命的中心任务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来最终实现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5]工人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使命是推翻旧的统治,建立工人阶级政权,工会的各项工作也是以此为中心开展的。 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工会角色和使命

信息技术发展历程

信息的特征及发展历程 1、能在日常的活动中体会信息的特征(已讲) 2、记住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3、熟悉每次发展历程的特点 1、信息的特征(已讲) 2、五次发展史历程 区分发展史的特点 1、信息的特征包括(载体依附性,传递性,共享性,真伪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可处理性) 1、信息技术至今有()次革命。 2、人类信息技术第一次革命是()。 3、在人类信息技术革命中哪次革命属于根本性革命? 4、文字的产生和使用,首次超越了()和()的局限。 5、()的发明和使用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6、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革命是第几次,是什么? 1、在肢体描述游戏过程中,体现了信息的哪些特征?肢体描述的不足之处? 2、语言产生和应用中,其特征描述的关键词语是什么? 3、通过语言传递游戏,体现了信息的哪些特征,讨论语言存在不足之处? 4、文字的产生相对于语言,在哪些方面有突破?

5、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相对以前文字刻在石头、骨头和龟壳上,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增强? 6、电报电话电视广播的出现,你认为在哪一方面有了更大的突破? 7、当今社会的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结合,那么以后的发展趋势又是如何? 小传递性 载体依附性(声音,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共享性 可处理性 真伪性 价值相对性(取决于接受者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时效性 第一次革命:语言的产生(根本性 革命,质的飞跃) 第二次革命:文字的产生(首次突 破时间和空间的限 制) 第三次革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产 生(使传递的速度和 范围急剧的扩展) 第四次革命:电报、电话、广播、 电视的发明(进一步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 限制) 第五次革命: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 1、多元化(学科的整合) 2、网络化(通信方式的整合) 3、多媒体化(媒体形式的整合) 4、智能化(认知科学) 5、虚拟化(仿真)

中国工会章程修改历史

查一下中共工会章程的各个版本。不知什么原因,我现在上网进入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一直无法进入人民日报,我猜测人民日报应该有各个时间的工会章程的版本,因为每次全国工人代表大会召开和修改工会章程,也应算是大事,应该人民日报会报导。 各个查看一下,每届全国工人代表大会出席名单和列席名单位里,有无“家属”出席或列席,或有可能,可否列出一张表。每届有多少人数,女工多少,家属多少。有时,可能会有一篇报导,专门会报导全国工人代表大会出席代表的构成情况。我是想找出证据,说明:在集体主义时期,家属是属于工会管理,并被承认,是参加工会代表大会的。 请在人民日报上,通过关键字查“家属工作会议”和“职工家属代表大会” 1,全国职工家属代表会议/大会, 1957年开过一次。建国至今一共开过多少次会? 2,家属工作会议,建国至今一共开过几次会议。1951年就开过一次 中国工会章程修改历史 1925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劳动大会第二次大会就通过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总章》,这是最早的中国工会章程。 1948年8月中国第六次劳动大会通过的《中华全国总工会章程》 1953年5月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章程》1957年12月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工会章程》。 《中国工会章程》在1978年的工会第九次、1983年的工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过多次修改。1988年10月中国工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为保证工会组织适应改革的新形势,更好地维护职工的具体利益,又进行了重要修改。1993年10月中国工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1992年新颁布的《工会法》对《中国工会章程》进行了部分修改。1998年10月中国工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在《中国工会章程》中加入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工会指导思想的内容。2003年9月中国工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又依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2001年修改后的《工会法》,对《中国工会章程》作了15处重要修改,使《中国工会章程》适应了进一步发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教案-(36312)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1、信息技术的定义; 2、通信技术的定义; 3、电子计算机技术; 4、微电子技术; 5、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6、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是教材上的第二课,是第一节课的一个延生和继续,也是 为第三节课的知识点做了一个引入作用。而本课的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可以操作的机会较少。所以本课引入有趣的视频资料注重教学重点的讲解,而在其他非重难的知识点上降低重视度。本课的重点是:信息技术的定义;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学生的学习态度良好。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 已经学习了第一课,了解了信息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信息技术的定义; 2、理解信息技术所包含的三个方面; 3、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讨论并发言的学习习惯,找 到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活动任务的完成,以及小组讨论,学生理性地表达感受以及认识知识点。

2、学生能过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遇到学习方面及其他方面的问题。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定义; 2、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3、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5 分钟)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在看的过程中仔设计意图:故事导入,引起学生注意 细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展示故事,学生认真观看故事,思考问题) 师:看完了没有 生:看完了 师:好,看完了之后我想问问大家,这个故事中的乘客最终获救是因为什么? 生:手机,手机发送的信息 师:手机,也有同学说是这个手机发送的信息。那么,我想问问同学们如果当时没有手机,也没有发送求救信息, 那么结局又会是怎么样的呢?生:全部都死掉了学生活动: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 师:而且会在外界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吧? 生:对 师:那么,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手机的重要性,发信息的重要性 师:对,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们来总结一下就是说明了信息及信息技术工具的重要性。 (展示:说明了信息及信息技术工具的重要性。) 二、授课( 25 分钟)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范文一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 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1894年电影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

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范文二 从古到今,人类共经历了五次信息技术的重大发展历程。每一次信息技术的变革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语言的产生和应用为特征的。语言的产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信息技术革命,它成为人类社会化信息活动的首要条件。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文字、纸张的产生和使用为特征。没有文字,人类文明就不能很好地流传下来。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印刷术的发明为特征。它的发明解脱了古人手抄多遍的辛苦,同时也避免了因传抄多次而产生的各种错误。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电信传播技术的发明为特征的。我们今天能够方便地使用电报和电话与远方的亲友联系,都是靠它来服务的。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和通讯卫星的出现为特征的。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通讯卫星发射升空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遍布全球,使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传递、应用等方面都达到了空前发达的程度。现在,全球正在成为一个信息共享的网络村。 范文三 第一个阶段(1981-1986) 1981年1981年8月,原苏联计算机教育学家叶尔肖夫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上作了题为《举行的“第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