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诗意 学出诗味——浅谈初中古代诗歌教学

教出诗意  学出诗味——浅谈初中古代诗歌教学
教出诗意  学出诗味——浅谈初中古代诗歌教学

教出诗意学出诗味——浅谈初中古代诗歌教学

发表时间:2012-04-12T15:18:07.06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6期供稿作者:刘幼清[导读] 古诗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精彩内容。但长期以来古诗教学却是困扰师生的一大难题。

摘要:古诗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精彩内容。但长期以来古诗教学却是困扰师生的一大难题。本文针对古诗教学的现状,试从“读、讲、想、品、写”五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教出诗意,引导学生学出诗意。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教学;诗意作者简介:刘幼清,任教于广东省怀集县第一中学初中部。

古代诗歌,是文学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语文,作为一门传播文化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古代诗歌始终在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席之地,诗歌教学也就成为了语文教学中永恒的话题。

然而,古代诗歌又不同于说明文、议论文等纯文学体裁,它的功能不在于让学生从文本中直接获取知识或认识道理,它的阅读更具有主观性与情感性,诗歌文本的解读也因此具有多层次、多角度、不唯一性。这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如何让古诗这一独特的文学载体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而吸引学生眼球呢?——这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把诗歌教出诗意,让学生学出诗味。

一、古诗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我们教师的心目中都难免会产生这样一种看法:古诗虽短,教好不易。的确,古诗和其他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相比,篇幅可谓短小,但就在这短短的篇幅中却蕴涵了远比篇幅深长得多的意味,更重要的是这意味还不是只言片语可以解释清楚的。因此,古诗教学自然难免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讲也难讲,干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读读背背就算过关了;不讲也难,怕误人子弟,所以索性零零总总地罗列出考点,以备不时之需。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古诗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变得抽象而空洞了,在星罗棋布的知识点中变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了。久而久之,不仅学生困惑了,连我们教师也困惑了:这难道就是古代诗歌吗?

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最重要的是因为它有诗意。不论是慷慨激昂也好,婉转抑郁也罢,每一首诗总有它独到的“意”所在。如果把这“意”抽掉了,只剩下文字符号,那么再华丽的文字也将失去其生命力。因此,诗歌教学,就要教出一点“诗意”,学出一点“美感”来,让“诗意”弥漫课堂,让“美感”熏陶心灵。

二、在古诗教学中注入诗意

如何才能使古诗教学的课堂具有诗的氛围呢?我们不妨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读出诗意众所周知,古代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言精致,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韵律美。而要体会这种语言的韵律之美,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诵读。《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阶段目标中也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当然,这里所说的诵读,并不仅仅是指大声地齐读,它也可以是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体会,慢慢地反复诵读。在这个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所特有的语言魅力。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有节奏地吟诵诗歌,把诗歌的韵律美和诗中的特定氛围传达出来。然后,可以选择与诗歌意境相符的曲子,作为背景音乐,师生配乐朗诵。在悠扬的乐曲中,人的情绪往往容易受到感染,节奏和韵律也在音乐的配合下显得更加完美,一种充满诗意的气氛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又何愁读不出美感呢,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去营造这样一种诗意的氛围。

(二)讲出诗意既然是讲诗,那么当然要求我们教师的语言富有激情和诗意。以诗意的、富有文采的散文化语言讲诗,才有可能讲出诗歌的味道来。

说到“讲”,自然不可避免地要讲诗歌的作者。大多数时候,教师对于古诗作者的介绍,往往局限于“陶渊明,晋朝,诗人”这样一种姓名、朝代、称号的“三点模式”。虽然简洁明了,但是,除了让学生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时代的人之外,实在没有更多的作用,对于学生理解诗歌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同样是陶渊明,如果教师能够满怀激情地讲讲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的故事,那么学生对“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所透露出的诗情画意便不会感到莫名其妙了。学习《春望》,如果能带着悲愤与同情叙述一下杜甫所生活的时代和他所遭遇的生活,相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伤感无须赘言,学生也可以体会了。所以,把相关的故事带着感情用诗意的语言进行叙述,就是对学生理解诗歌的一大帮助。

当然,“讲”也离不开对诗歌文本的讲解。我们很习惯于将语文课本中一切古代的文字都进行翻译,诗歌也不例外,将其译成今天的大白话。这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对的,但问题就在于,很多美好的意境在这种过于直白的翻译中荡然无存了。李商隐的《无题》里有这么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果只是直白地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甚至将它和时下流行的所谓“奉献精神”混为一谈,那就实在有违诗人本意了,更辜负了“吟诵坚贞爱情的千古名句”的美称。诗中所有关于美好爱情的情感也就烟消云散了。而如果能够用具有诗意的散文诗化的语言这样来叙述:“我对你的思(丝)念啊,就算到了生命的尽头也依旧绵绵不绝。苦苦的相思的泪水流淌在每一个思念你的夜晚。”,诗人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就透过叙述传达出来了。

又如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按意思解释可以说:渭城,一个地名。朝,是早晨。浥,是湿润。整句话是说渭城早上下雨湿润了尘土。的确,这没有错。可是,如果仅仅就这样讲的话,这两句诗无非就是点明了时间、地点、景色,更深层的东西就无法表现了。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个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诗歌表达的情感相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个诗歌文本的解读注入情感,用具有感情和诗意的语言将这个景语化为情语。同样是这两句诗,我们可以尝试着做这样的描述:“清晨的渭城下着蒙蒙细雨,润湿了地上薄尘,散发出泥土的芳香。客舍旁柳色青青,在细雨中愈发青翠。”这样的描述,首先使这些景物更具有美感。同时,将这景物置于蒙蒙细雨的笼罩中,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了气氛,比单纯的直译更具有诗性,对学生的理解和体味也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摘要】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情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就从明确古诗词教学的作用、教学体现以读为本、抓住诗眼是关键、巧妙提问、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几方面来谈古诗词教学的一些粗浅的见解及做法。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 目前,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主要是对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让学生死记名句。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词就感到枯燥。没有学习的欲望,更别谈体会古诗词的美。那如何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篇目,又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丰富内蕴,获得审美体验,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呢?我在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我对古诗词教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明确古诗词教学的作用 优秀的诗歌作品,蕴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精练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对初中学生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还有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1、有利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字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应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比如,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千年之后,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宏的气势。 古诗词中的语言精练,一个字表达出无数意境,无数情感。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直”字看似浅显平白,但却是“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既准确地摹状,又凸显出无风的大漠空旷苍凉之感,可见作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和措施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和措施 10级汉语言文学本科陈春 初中语文课本中编入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名篇佳作。其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最终形成良好的品格修养和爱国主义情操。 然而在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却屡屡遭遇尴尬。教师深情并茂的讲解和引导,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赏析显得那样的勉强和无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古诗词仅停留在诵读、默写、了解大意的基本层面上,对作品的韵律、节奏、语言的色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难以理解。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千百年来被人们所传诵。它对仗工整,讲究押韵,节奏明快,色彩鲜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于美的享受。而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只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记忆,就像读白话文一样,没有把古诗词中本来就有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读出来。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和一部分教师把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当成学习古诗词的重点,花很多时间去背诵和默写古诗词。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已经偏离了学习古诗词的宗旨。 二、古诗词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难以体会诗中客观物象。 现在的初中生都是九零后出生的,他们处于社会的转型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六十二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之后,中国社会正在从农

业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形态转变。而古诗词所描写的内容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农耕文化和当时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古诗词中描写的这些内容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学习这些古诗词时自然就感到陌生和枯燥。 如马致远所写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了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出一幅清雅、安适的深秋晚景图。这些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象,对于一个在城市生活的初中生,特别是没有过外出旅行、没有离开过父母身边的初中生来说是无法体会这些客观的景物,更不要说把它与“孤寂愁苦”的游子联系在一起。 王维写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大漠落日景象。白居易写的《观刈麦》,主要写农村夏日的农事劳动。诗中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苦和辛劳。“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句与《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农民生活的贫困,揭露了赋税繁重和社会不公的现象。 温庭筠写的《商山早行》描写出诗人旅途的颠簸,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整首诗紧扣“早”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写出了早行的清冷图景。 这些古诗词中的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写都非常经典,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词。但都因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无法感知和体会诗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更谈不上对这些诗词的深刻理解了。 三、受生活阅历和知识层次的限制,学生难于品味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初中语文古诗词填空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措施

初中语文古诗词填空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 措施 作为一个诗的国度,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中国的古诗词承载着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学习古诗词,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感悟自然、品味人生,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可以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受到陶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古诗词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中流传一句顺口溜,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文言文因为离我们年代久远,拗口难懂而让学生敬而远之。而教师极其模式化的教学更是雪上加霜,文学常识介绍、正音、节奏、朗读课文、串讲文句、分析思想内容、赏析写作特色,最后是练习巩固。这一套模式化的教学流程下来,让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这样的文言文课堂想说爱你真的是不容易。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老师生怕学生不能理解诗词的意境,掰开了、揉碎了的讲,如此,富有情趣和灵性的整篇文章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美感、雅致荡然无存。其实,教师可以把以下几点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们漫步在古典文学的长廊里,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一)、读中悟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仅凭对词、句的支离破碎的分析理解,很难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认为对诗歌的学习朗读和背诵是最重要的,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独有的韵味。不过,要想让学生读的好,读出自己的

体悟,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以下几点一定要学生注意:一是朗读时要全身心投入,放开声音尽展情怀;二是要注重诗词的节奏和重音;三是要融入感情,读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读的形式也应该灵活多变,学生可以自读,结合课文注释,读懂诗歌字面意思。小组讨论疑难问题,有争议的问题全班讨论质疑。由难而易、由浅入深的一遍遍朗读,让学生在质疑和探讨中充分思考和想象,学生在熟悉了内容的同时,也会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把自己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对文章也有了自己的体会,这样做的效果远远胜过死记硬背和教师的生硬讲解。(二)、抓住“诗眼”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就是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s:.cssyq.co"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句子,往往是诗人复杂而深刻情感的凝聚,在诗词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这些诗词之眼加以点拨、启发,就可以引导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思考、联想,从而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一位教师在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就是这样设计的:师: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生:“壮”。师: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词的结句“可怜白发生”,从梦中回到了现实,语气平缓哀婉,感情一下子从巅峰跌落低谷,从雄壮转入悲壮。这首词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雄壮?生1:“八百里分麾下炙”。生2:“五十弦翻塞外声”。生3:“沙场秋点兵”。生4:马作的卢飞快地,弓如霹雳弦惊。师:读这首词,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建功立业的豪迈与雄壮,也感受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凄凉与悲壮。所以这一首壮词雄壮是其表,悲壮是其里。那么谁能说说词中那些词句又凸现出悲壮呢?生1:“可怜白发生”中的“可怜”一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生2:我觉得词开头的一个“梦”也能体现出悲壮。生3:我认为“醉”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作者内心的爱国之情无法排遣时,借酒排遣,更体会作者内心的矛盾。这样围绕“壮”字来设计教学,不但让教学层次很清晰,学生理解起来也事半功倍。它好比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一旦突破,所有问题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了。(三)、注重意境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蒋瑞华 【摘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怎样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怎样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一、问题聚焦 初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中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古诗文教学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学生对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不感兴趣,许多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为令人头疼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古诗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的“残羹冷炙”。 二、要解决的重点 能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一些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三、须突破的难点 上好古诗文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对祖国博大精深语言的热爱,是古诗文教学应突破的难点。 四、预期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出一些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五、解决途径 (一)、古诗文教学应重视诵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多读、熟读,在读中反复体味,才能增强语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重视诵读。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必须成诵”,朱子的理论决定了“诵读”在我国古诗文教学方法中的重要地位。 对每篇古诗文的教学都坚持利用录音带或教师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读课文,利用录像、磁带或自己和学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这种疏通不是老师串讲,而是学生初读基础上的“解惑”),再让他们反复朗读,直到读准、看准,读得准确无误,有感情。在重视诵读教学中,我经常在课堂上变换读的方式,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便让学生分角色读(老师有时也参与其中),如《隆中对》、《曹刿论战》等。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 【摘要】古诗词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笔者立足教学实践,吸收成功经验,列出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建议,企盼能为初中古诗词教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现状成因对策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1.轻视诵读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有的利用多媒体随画面和音乐讲解,有的用机器代替了人读,学生读读写写,对诗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达到顿悟的高度。如笔者听过一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大谈此人的心理境界上,而忽略了品读涵咏,不能说这不是一种遗憾。 2.照搬教学参考。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阐释要遵循文学作品的读解规律。随着新的科学的读解方法的确立,教师在阅读诗词时更注重对诗词自身的鉴赏,不再把诗词当作政治的拷贝,作一一对应的机械分析,但是有些时候还不能完全排除以前教参的影响。比如有教师在教《陋室铭》时,对“无丝竹之乱耳”中“丝竹”的还是解释为“统治阶级的靡靡之音”。 3.忽视激趣学生。由于相当一部分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是“扫清文字障碍”,学生会翻译诗句大意、会背诵,即算完成教学任务。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的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手段,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1.学生文学素养的影响。初中学生思想感情并不贫乏,但知识储备不够丰厚,对古典文化知之甚少,对文言文的理解水平不高,而诗词语言本就高度凝练,具有多义性、模糊性,不易理解,文学素养不高造成学生阅读古诗词时有诸多障碍。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不同诗人或不同诗风的比较,那么必然造成更大的困难。 2.学生生活阅历的影响。生活阅历的有限也是初中学生难以亲近古诗词的原因之一。如今的学生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初中生活基本上就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他们的生活阅历、生活体验有限。而古诗词却是跨越千年,纵横万里,诗人的万千情怀凝聚着人生的感悟,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无法领悟。因此,生活阅历的有限学生也就很难和文人们引起共鸣了 3.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严重的干扰着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枯燥的教学很难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变相的唯“成绩独尊”论使“教—学—考”间产生了过多的应试情绪。 三、改变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对策 1.进行美读训练。美读即深入到诗词所呈现的情感意境中,用适合诗词感情基调的速度、语调等进行朗读。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词人主体情感突出的诗篇,很适于美读,笔者一开始就用美读吸引学生,激起他们的情感,使学生对该词跌宕变化的情感有个初步的了解。进入到对局部的赏析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重点句段的朗读,体味其中情感。比如“醉里还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传达出跌宕激动的情绪。读的时候要注意一句一顿,语速中等,语调豪迈而凝重,充分表达出词人念念不忘报国,杀敌收复失地的英雄壮志。这种朗读才真正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用语音的外壳体现语言的内涵。最后,在局部把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摘要】本文列举了新课程改革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容易出现的一些误区,并指出这些误区的严重性。针对这些误区,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八个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和尝试,并且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古诗词;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第四学段,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的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古诗词教学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需要学习的优秀古诗文共240篇,其中小学必须背诵优秀古诗文80篇,初中必须背诵80篇。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忽略了古诗词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依旧走不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对古诗词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从而产生了一些古诗词教学上的误区。 误区一:古诗词朗读与现代诗朗读一样腔调,混为一谈。 误区二:重背诵而忽略赏析。 误区三:采用填鸭式教学,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误区四:忽略现代意识对学生古诗词理解的影响。 误区五:不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果这些误区不引起重视,长此以往,学生享受不到学习乐趣,就会慢慢对古诗词失去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可见这些教学误区贻害非浅呀,必须想办法攻克它们!因此,我针对这些误区,在新课程改革下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大胆革新和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设计要贯穿新课程改革新的理念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理念是我们这次课改的核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理念,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束缚。 二、在古诗词教案的目标设计中一定要体现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偏重前两个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个目标,并且让三个目标分离开来,这种教学设计不符合课改要求。每次接手初一的新生,我都要有意识的考检查一下他们对于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如何。大多数同学只要我一提诗歌题目,

古诗教学论文:初中古诗教学浅谈

古诗教学论文:初中古诗教学浅谈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古诗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本文就古诗教学略谈点个人意见。 一、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如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再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

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87548800.html,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 作者:吴雪梅 来源:《中外教学研究》2013年第11期 古诗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教育的最经典的材料。学习古诗是学生提高文化修养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诗中的语言美、画面美与意境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再现古诗中的美。 一、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我们都知道,直接诉诸于视觉上的浓墨重彩,花红柳绿,那是画家的妙笔,而以绘声绘色绘形的语言传达出的美妙的画意却是诗人的杰作。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这就是古诗的动人之处。 盛唐王维是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他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就营造了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清晨,一场濛濛细雨,如丝如雾,润湿了渭城的大街小巷,优雅的旅舍,瓦楞青青,旁边的柳树也在清晨细雨的洗涤下更加鲜绿新翠。诗人将这些平常的眼前景致集结在一起,使人如在画中,留恋不舍,更增加了两人浓重的离愁别绪。于是送别时那难舍难分的复杂情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寄寓于这如画的春景之中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驰骋想象,将诗与画结合起来,直观的再现古诗的画意,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想象付诸画面时,就充分体现了他们不同的审美特点,也因此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二、感悟古诗的情感美 诗是抒情的艺术,所谓“诗言志”,其实就是诗歌要表现思想感情的意思。可以说情感是诗的生命,诗的灵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情感,通过审美体验,陶冶其心灵。 在古诗中,诗人常常融情于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杜牧的《江南春》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特别是最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掩映于濛濛春雨中的这些寺院楼台,需要多少民脂民膏才能建造起来啊!这里具有一定的讽喻意义,诗人静听鸟啼,忆古思今,抒发了对晚唐统治者迷信佛教的不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由景入手,通过作画,再现诗的画面:莺歌燕舞,柳绿花红,水村山郭,楼台烟雨,从字词的理解入手体会诗中“多少”一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深情。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实践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实践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作者陈定云 一、课题的提出 1、问题的由来 中国,泱泱大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几千年不曾中断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无穷璀璨的文化瑰宝。古代诗歌就是其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 然而,当前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现状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极不相称,也与中学生这个最应该拥有梦想与诗的青少年时代极不和谐。古代诗歌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文化精粹和宝贵的民族精神不能被充分发掘、继承和弘扬,这是语文教育的盲区,是语文教师的失职,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罪过。语文教师要从学生身心和谐成长、国家持续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重视古代诗歌教学。中学古代诗歌教学,既要继承和吸收我国古代的诗教传统,从语言艺术、道德修养上着力,又要学习和借鉴现代最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的精神超越。尤为重要的是,要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出发,在教育学、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学等理论的指导下,立足课堂,辐射课外,不断创新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设计活动舞台,构建诗意校园。 2、主要概念的界定 根据中国文学史分期的研究,一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现代文学史的开始,而之前则为古代文学史。古代诗歌指的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古典诗歌样式,区别于后来不拘形式的白话体的新诗。 本课题中所述的古代诗歌,首先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古代诗歌,它们的出现形式主要是课文和诵读欣赏,另外就是教材内容中引用的诗句。其次,我们更要努力将学习的视野扩展到古代诗歌的全部,去感受和领悟中华文明的博大和精彩。 初中是青少年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基本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古代诗歌是古代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和思想内核,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和养成健全人格的最优化教材之一。 3、目前国内研究状况及与本课题的关系 中国历来就有诗教的传统。大教育家孔子十分推崇诗教的作用。他说:“不学诗,无以言。”并且把他整理的《诗三百》作为教材之一,用来培养塑造“温柔敦厚”的君子。科举制下,《诗经》成为儒学经典之一,是求取功名的必考科目。另外,《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诗歌教材也盛传不衰,就连蒙学读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采用了诗的押韵歌咏形式,以便于孩童的诵读识记。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2003年相继颁布了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许多语文教师结合新课标、新理论及教学新手段对古代诗歌教学进行了新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实践价值的成果。如吴彩霞在《新课标下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模式研究》中,归纳和倡导“读、品两步”、“感知、诵读、比较、扩展等四步”、“朗读与翻译、质疑与思考、评价与总结、诵读与记忆等五步”几种教学模式。张利芳在《古诗词有效性教学模式浅探》中提出了“专题式、比照式、导引式、延伸式”等课堂教学模式。李正兵等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构建了“教诗以诗”的模式,主张从阐释名句、比照阅读、转借生发、指点迷津等方面切入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在古代诗歌教学方法上,孙清武提出了“溯源、比较、描摹、玩味”等八种方法,对于激活学生兴趣、提高文学修养和审判鉴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上对于古代诗歌教学的研究论述给了我们许多启发和思考,特别是诗歌诵读欣赏的方法和模式值得借鉴,但我们认为古代诗歌和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有着紧密联系,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改革十几年来,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老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一、注重兴趣激发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1、巧导入。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肉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2、用媒体。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兴趣,

拉近学生与课文距离,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三峡》《观沧海》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老师通过这些素材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深对课文的理解。 3、多竞赛。争强好胜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如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4、重激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不拘一格,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老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等,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二、注重学法指导 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

初探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 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深深积淀的体现。“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学习古诗词是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新颁布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增加了古诗词的比重,强调了它在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古诗词教学的研究显得迫切而重要。 传统观点认为古诗词“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面对初中学生,如果只是“意会”,不去“言传”,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吗?鲁迅在《社戏》中描述了一个渴望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少年,他对古诗词的厌学心理无疑是这种作法产生的必然结果。下面就谈谈我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 课文选入的古诗词远的距今两千多年,近的也有一百多年,都打着时代的烙印,今人与古人之间横亘着一条天然的鸿沟。要透彻理解这些作品,对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确是一大难事,所以初学应把培养兴趣放在第一位。记得学生初学古诗词,我并未急于让他们接触课文,而是放了一首歌———《涛声依旧》让他们听,然后问他们歌的内容和哪一首古诗有关,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他们是学过的。接着教师又举了几首学生熟悉的歌曲中的一些歌词,告诉他们词作者只是把李白、杜甫甚至是《诗经》中的诗句稍作了改动而已。学生们马上产生了兴趣,原来古诗词和我们的生活离得这样近!在教学中,还应适当介绍一些诗词所涉及的史实、典故或诗人、词人的轶事,诗词创作的背景等内容,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还增加了一些课外知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二、培养朗诵技巧 要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享受音韵美,培养朗诵技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以应将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反复诵读。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开始是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然后师生齐读,先把字音读准,然后对难于理解的词句作点拨,容易理解的可发动学

浅谈中学古诗词教学

(语文类) 浅谈中学诗词教学 常德汉寿县毛家滩中学:毛光贵内容摘要: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千百年的岁月风尘不能遮掩它的动人光彩,古诗词在现行教材(初中语文版)计百余篇之多。如何教好、教活这些古诗词,如何使当今学生在这些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完美结合的古诗词中,不仅受到积极的启发教育、扩大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能够锤炼语言、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修养,这对语文教师而言是责无旁贷的。具体来说应狠抓如下几点:1. 抓背景联系、2.抓意境创设、3.抓诵读训练 关键词:古诗词文化宝库背景联系意境创设诵读训练“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我国古代文化的宝库中,诗词是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千百年的岁月风尘不能遮掩它的动人光彩,古诗词在现行教材(初中语文版)计百余篇之多。如何教好、教活这些古诗词,如何使当今学生在这些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完美结合的古诗词中,不仅受到积极的启发教育、扩大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能够锤炼语言、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修养,这对语文教师而言是责无旁贷的。笔者经过多年的古诗词教学实践,偶得一二,兹录于后。 一、抓背景联系 初中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积累少,在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分析讲解古诗词时先提供一些背景资料,诸如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特点、创作特概况、诗歌创作风格等。

这种方法在于追根溯源,挖掘诗人写作的社会环境及个人处境等,弄清诗歌写作的原委,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想作者所想,感作者所感。如杜甫的的《江南逢李龟年》,诗中虽只写两次见面,似无特别之处,细细品味却不难发现两次见面人物的心境截然不同。前次见面是在京都长安豪华富贵之地,杜甫才华正茂、李龟年风流倜傥,二人正值春风得意。如今见面,风景虽好,却物是人非。“好风景”成了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而正是此时“又逢”失落漂泊的白发艺人李龟年。几十年离别、世道变迁、社会动荡、人生多难,如今李龟年已是苍老流落,而诗人也衰颓漂泊,他们的脸上刻下了岁月的印记,心中饱尝了流离的痛楚……此景、此情写出了安史之变的社会动乱及衰败。这样就不会再停留在诗歌的字面意思而感到困惑不解了。 又如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开始,学生对此诗难理解,我在课堂上讲了楚王项羽自刎乌江的典故,使学生明了,诗人是借历史人物来发表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和对时政的评议,表面上是就项羽不肯南渡的旧事抒发感情,实际上即是对南宋君臣出卖国土、背弃人民、苟安偷生的辛辣讽刺和无情鞭挞,又是在激励南渡人物毋忘国耻、发愤图强、收复失土。 掌握了这样一些背景资料,学生便可快速准确地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艺术特色。 二、抓意境创设 意境,有“物境”之分。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 古诗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教育的最经典的材料。学习古诗是学生提高文化修养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诗中的语言美、画面美与意境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再现古诗中的美。 一、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我们都知道,直接诉诸于视觉上的浓墨重彩,花红柳绿,那是画家的妙笔,而以绘声绘色绘形的语言传达出的美妙的画意却是诗人的杰作。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这就是古诗的动人之处。 盛唐王维是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他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就营造了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清晨,一场濛濛细雨,如丝如雾,润湿了渭城的大街小巷,优雅的旅舍,瓦楞青青,旁边的柳树也在清晨细雨的洗涤下更加鲜绿新翠。诗人将这些平常的眼前景致集结在一起,使人如在画中,留恋不舍,更增加了两人浓重的离愁别绪。于是送别时那难舍难分的复杂情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寄寓于这如画的春景之中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驰骋想象,将诗与画结合起来,直观的再现古诗的画意,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想象付诸画面时,就充分体现了他们不同的审美特点,也因此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二、感悟古诗的情感美 诗是抒情的艺术,所谓“诗言志”,其实就是诗歌要表现思想感情的意思。可以说情感是诗的生命,诗的灵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情感,通过审美体验,陶冶其心灵。 在古诗中,诗人常常融情于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杜牧的《江南春》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特别是最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掩映于濛濛春雨中的这些寺院楼台,需要多少民脂民膏才能建造起来啊!这里具有一定的讽喻意义,诗人静听鸟啼,忆古思今,抒发了对晚唐统治者迷信佛教的不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由景入手,通过作画,再现诗的画面:莺歌燕舞,柳绿花红,水村山郭,楼台烟雨,从字词的理解入手体会诗中“多少”一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深情。 诗与曲是相映生辉的。优美的曲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因此教古诗时伴以优美的歌曲或音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进入诗歌感情的天地。当适当的优美的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设计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设计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我们想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走向语文的本真,进入语文的生命。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对教学有很强的导向性。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要准确设置,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发挥目标的有效性。可是,有些教师的目标设计走入误区,可概括为:1.目标单一。表现为教师多年教学思维定势,把“一课一得”片面的理解为“一堂课一个知识点”,只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与方法,对三维目标认识不够。2.目标不明。表现为制定目标时仅凭教师自我主观意向,不考虑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设计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对新课标解读不深。3.目标不准。表现为对目标的陈述抽象模糊,没有实实在在的具体目标,且不顾学生实际,对教材研究不透。4.目标套牢。表现为按照预设环节推进,目标设计过分细化,过于分散,没有及时生成新的目标,对学情的关注不够。 语文课堂是广阔而精致的。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紧扣以下六个方面的衔接与融合。 一是紧扣目标,把握学科核心素养。 文言训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文言文教学要“言文结合”,不是单向的教学,是“言”中有“文”,“文”中有“言”,二者互相包含的。其中,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抓好文言语感的综合训练,注重断句标点;二是抓好文言语法的修辞训练,注重咬文嚼字;三是抓好文言诵读的感悟训练,注重吟咏体味。 如教《陋室铭》时,教学目标可抓陋室“不陋”这一点来设计,描陋室之乐,价陋室之主等,点面结合,提升学生语言建构、思维品质、文化传承、审美鉴赏四方面的素养,实现其教学目标紧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是紧扣三维,把握目标设计层次性。 认清文言文具有词类活用、虚词更替现象明显的这一特征,目标设计注重针对性和层次性,着力凸显文言文教学特点。 以《穿井得一人》教学目标设计为例: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汇(吾、对、闻、国、道、若等)的含义及用法。2.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并能掌握这种基本方法。3.探究文章寓意,懂得“不轻信流言,不以讹传讹”的道理。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按照三个维度来设计语文课程目标,分清内容与维度两个层面,挖潜文本中潜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教师直击目标和重点。 三是紧扣课标,把握语文教学针对性。

浅谈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摘要】古诗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头戏,由于考试需求,学生学习古诗文往往停留在“背诵默写”层面,而忽视了古诗文中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古诗文的学习失去了它的终极价值。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学生学习古诗文、诵读古诗文,要着力真题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育人功能,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激发兴趣;诵读;品味;迁移;创新 2012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标把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充分体现、落实这一目标,阅读新经典无疑是最现实的选择。学生在大量背诵古诗文中,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陶冶他们的性情,开阔他们的心胸,端正他们的品行,塑造健康的人格。从经典中,“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了下面的做法。 一、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这一学科充满兴趣,才能乐学并好学,所以我在教学首先注重导语的设计。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如在讲授《桃花源记》时,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我的描述神游桃花源,“这是一片桃花林,你看,河流两岸长达数里的地方,竟然没有一棵杂树,远远望去,盛开的桃花就像一片粉红的彩霞……;你看,红瓣纷落,就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你看,这里面的土地坦荡如砥一望无垠……;你看,老人坐在屋前晒着暖暖的太阳,孩子们在绿草坪上欢快的追逐……”随着我的讲解,学生陶醉其中,遐想联翩。有的学生接口就道:“此景真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见一处呀!您该不是要带我们进入仙境吧?”学生们开怀大笑。我当即抓住时机,引导他们朗读课文:“‘人间难觅神仙境,书中神游桃花源’,还是让我们一起朗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吧。”(以往学生一听要读课文,就会失声喊苦,可这一次,学生被我口述的境象吸引住了,都想去了解书中的桃花源,读得异常流畅、响亮。) 二、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古文既有音韵的和谐之美,又充满自然之美、人性的光辉,国家、民族的精神贯穿其中,友情、爱情点缀其间。朱自清先生讲过,经典的训练主要是背诵。背诵是一个重要功夫,同时也需要训练,能力才会有提升。因而初中的古诗文课堂教学重诵读轻讲解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亦是有效的教学方式。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有效的诵读必然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丰富学生的间接人生积淀,可谓一举两得。在吟诵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要辅以朗读技巧的必要指导,使其掌握重音、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要领,力求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引领学生步入审美佳境。首先,在教学中,可配乐朗读,读出韵律美;其次,为了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领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和趣味。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从而读出情致、趣味;第三,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

【初中课堂的古诗教学】乐乐课堂初中古诗全集

【初中课堂的古诗教学】乐乐课堂初中古诗全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一个重大,也是一个难点。初 中教材选用的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古诗对于陶冶初中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名篇佳作。《教学大纲》和教材说明清楚地规定了古诗文教学的双重任务:一、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二、能使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近 的古代诗文。要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完成这两项任务,就必须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长期以来,一线语文教师对古诗的教学教法进行了较多有效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但就大面积而言,古诗文的教学仍存在着"三不"现象:学生兴趣不浓,学业负担不轻,学习效果不佳。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初中课堂中对古诗的教学,谈谈在教学中的体会及感悟。 一、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

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如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二、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古诗朗读讲究节奏,这样才能读起来上口。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 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