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论文

教育管理学论文
教育管理学论文

浅谈教师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专业人员,是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员。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工作是直接教育人的特殊职业,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中国经济步入快车道,改革开放已经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敬业乐业”、”忠于职守”的传统。学校教师也应该结合实际要求,发扬中华民族敬业的优良传统,大力提倡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道德,发扬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教书育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对本职工作,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有—种强烈的使命感。俗话说:“教师不能半桶水”、“在深的水里才能摸到最好的鱼”。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老师知识水平的制约,如果教师讲课中由于对教材分析不透,对知识重点把握不准确,要点讲解不清析,那么学生听过这堂课就会产生一种模糊的收获不大的感觉。因此教师在讲课前首先应该吃透教材,抓住重点,拓宽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大有收获的感觉。

基于一种教师的责任感,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注意刻苦钻研业务、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把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新知识适当地补充于教材之中,在课堂上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有许多教师开始热衷于搞科研项目而不再很负责任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行业,不会把对学生的教学放在首位,取而代之的是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研究儿童才能够认识到儿童生长发育以及心理发展的规律,研究教学才能够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对这些研究作出一些比较才能够更好的发展教育事业,这些对体现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必要性,这些都很正确,无可非议,但是,在教育事业中孰轻孰重还是很容易看出来的,“教育兴国”指的是要将教学放在第一位,让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都能够很好的接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等。而当教育科学研究兴起后,许多教师的职责便在逐渐发生着转变,有些教师们不再把教学当成自己的首要重任,对于课堂上的教学任务草草了事,应付好上级下达的指标就万事

大吉,然后争分夺秒地埋头搞科研。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教师忽略了教学所要实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它要完成的任务始终是全方面的,既有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又有思想品德的完善、基本技能的形成、个性特长的发展等,这种全面发展的实现只有教学才能做到的特殊作用,而单一地去追求科研成果的取得。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教师被认为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不过有的教师在当了很久教师后会有一种厌倦的情绪产生,当年刚刚踏上三尺讲台时的壮志凌云的豪情早已经烟消云散了,部分教师于是就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平淡的过着每一天,部分教师变很暴躁,对教学、学生甚至是学校产生极其厌恶的情绪,准备不再继续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而产生这种职业倦怠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教师需要为每一个家庭培育下一代,然而现在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了,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因而教师肩负的教育责任也是越来越大。一旦教师的教育教学不能够满足社会、家庭的需要时,教师将会受到严厉的批评,在社会的压力下,教师难免会产生倦怠的情绪。更何况在社会中,教师所处的地位和教师所肩负的责任相比之下并不能够成正比,目前教师公务员化正在逐步实施当中,但是其进程也是缓慢的,还是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和过程来实现教师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从物质方面来说,教师的薪酬相比之下还是有些微薄的,所以很多教师就产生了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消极的态度,不愿意在这个岗位上继续下去。第二、教师教育教学的特殊性。教师教育教学并不是像工厂里面生产物件那样能很快看见成果,得到检验的,教学的成效需要通过学生来体现出来,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学生不听老师的话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就算老师花费再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学,那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成果。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一般来说一个教师的教学成果需要在几年之后才有所变现,这样下来教师的成就感不能及时被满足,教学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在这种教学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下,教师还拿什么来坚持自己的教学生涯呢,屈服于职业倦怠便是早晚的事了。第三、过重的职业压力。我国目前仍然是应试教

育,在这种教育形式的影响下,教师的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大量的作业需要批改,让教师失去了个人的时间和空间,承担着无形的压力从早到晚忙碌不停,繁重的教学任务下,不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而每一次的考试结束后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的比较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学校领导“以分数论学生,以升学率论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人为的加重了教师间的竞争,迫使教师处于高负荷运转中,有谁甘愿落后于他人呢,更何况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后的教师呢。第四、教师的社会交往环境。教师所处的环境是相对封闭的,许多学校实行“坐班制”来加强学校对学生、教师的管理,教师的工作环境便局限在学校和家庭之中,很少会有机会与外界接触,更不用谈从外界学习到其他的知识。由于教学上的激烈的竞争,使得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处于微妙的状态,教师的心里问题长期得不到缓解。同时,由于缺乏上级的支持,上级的官僚作风、缺乏同情心、办事没有效率等都是教师抱怨的内容,这让教师在工作中也出现消极对待的现象,觉得工作枯燥无味,很容易就会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第五、教师的人格特点和性格。许多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但是在现实环境中,也有一部分人迫于无奈去从事那些自己不喜欢、不感兴趣的职业。也有的是在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之前对教师充满了期待,有着自己美好的理想,而当现实社会的残酷慢慢扼杀自己的希望后,便不再喜欢教书育人了,也就产生了职业倦怠。

教师管理中的问题来源于多方面,不仅仅在教师身上存在大量的问题,在一些教师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各国普教育之初,因为急需大量新师资,一般都以举办短期师资培训班的方式为学校输送新教师。之后,随着社会对教师业务要求的提高,短期师资培训班逐渐被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所取代,这种由专门的师范教育机构为中小学定向培养、输送新教师的体制被称为“定向师范教育”。该体制的优点是培养目标明确,学生所接受的教师职业训练较为集中,其专业思想准备也比较充分,同时,“定向师范教育”也比较能够适应国家培养新师资计划的需要。但是,“定向师范教育”使得中小学的新师资来源过于单一,再加上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的宽度和深度与理想不符,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于是,20世纪中叶之后,“非定向师范教育”体制开始慢慢出现在教师管理领域中去解决“定

向师范教育”体制下的师资来源单一化等矛盾。

教师管理中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教师的评价与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一部分学校的考核标准中,连篇累牍地充满了“违反什么罚多少”、“迟到几分钟扣多少”、“什么事情没有做好扣多少钱”等内容,教师无意中便形成了一种“提心吊胆过日子”的工作环境,教师极易产生抵制考核的心理,压抑了教师的积极性。在全员劳动合同制的改革过程中,不少学校片面的把考核结果作为下岗、待岗的依据,经常用紧迫感和危机感来增强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时候甚至会在全校大会上明确提出将会要有多少教职工下岗、待岗的安排等来警示教师。另一方面,大多数学校对教师评价的目标体系分四大块:即德、能、勤、绩,一学期或一学年对每位教师的总体表现由具体化的数字量化给予客观、公正的说法,对教师评价全部采用数字量化评价,许多领导认同这样一个理由:数字面前,人人平等。数字成为领导们解决问题的法宝和科学管理的代名词,我认为,数字根本无法说话,数字是学校的数据资料统计获取的。而数据资料是管理者设计目标时努力靠近那些容易被量化的指标,忽视了不易捕捉、隐性的有价值指标。因而数字的具体量化管理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比如某校评价细则中“勤”项分三项内容:课时工作量、病假、函授假。只重视显性工作量,忽视了隐性工作量,量分的高低并不能完整的实际区分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辛勤劳动。评价的定位是区分教师,基本特点或重点是面向过去,以奖罚为目的,是一种对教师进行测量、比较和鉴定的一次性评价,尤如教师对学生的期终成绩一次性测试一样,把教师分等排序,自上而下进行的终结性评价,教师基本上没有参与,末位淘汰达到分流的目的,而不是如何“引导”和“激励”教师。评价结果不能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建议和信息,教师下一步的工作如何改进,全凭教师自己的体会把握,因此难以引起广大教师的共鸣,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反而增加教师的怨气和牢骚,进而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根本达不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教师评价要实行全面评价,从教师特点和担负的任务出发,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科学知识、文化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协作精神等工作进行全面评价,既要看教师具有的基本素质,也要看其工作过程的质量和教育教学的效果。比如教育教学效果中,既要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要看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程度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提高。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定稿 2012年新稿

原文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f87932636.html,/news/dianda/2012-06-27/122.html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2010春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姓名: XXXXXX 学号: XXXXXXXXXXXX 分校:河西分校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 XXXXXXX 时间: 2012.XXXXX

目录 内容摘要 (2)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3)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3) 二、激励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5) 三、学习心得体会 (8) 四、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内容摘要 管理是组织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活动有组织、意识,不断的进行协调的活动。管理作为协同各个成员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行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管理学又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总结。是从事管理活动的部门、单位、个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它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管理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原理,说明了管理在任何的地方都是一种因人、因事、因时而随即适合的活动,所以,管理方法要多样化、要讲究艺术。本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管理学基础》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主要讲理论联系实际。第三部分学习心得体会。第四部分结语。本文从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各个方面对管理学的内容做了详细的解释。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管理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原理,说明了管理在任何的地方都是一种因人、因事、因时而随即适合的活动,本书讲述了十三章的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讲述了管理的概念及性质和管理的职能及作用,还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做出了描述。管理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做了概括和理论总结:泰罗—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韦伯—管理之父;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等等。这些学派主要是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等。 第三章、计划 计划是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计划工作具有目的性、主导性、普遍性、效率性的特征。其任务就是明确目标,并拟订实现目标的方案、措施。 第四章、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它用系统的方法,将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

《浅谈教师的礼仪修养》开题报告 一、选题意义 第一,从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考虑,教师的礼仪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转变为人才的竞争,因此,世界各国对教育、教师都十分重视。《科隆宪章——终身学习的目的与希望》中强调指出:“教师在推进现代化和提高现代化水准方面,是最重要的资源。教师的采用、训练、配置及其素质能力实质性提升,是任何教育教育制度取得成功极其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学校教育对几乎所有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重要部分,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决定着他们6—18岁的生活,决定着他们的前途,教师是影响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家长、教科书、电脑和大众传媒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外在形象和言行举止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教师的仪表端庄、朴实、整洁、大方、自然,风度优雅,可以给学生充实、稳重、积极向上的感觉;而生活懒散、衣冠不整、不讲卫生、做怪动作等不良仪表和习惯,会有损教师的形象。那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严谨求实、无私奉献、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教师总是会得到学生肯定并会影响到学生的终生。教师形象的重要意义决定了想成为教师的人在职前必须接受专门培养,职后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接受继续教育,使教师的内在素养和外在形象相统一,尽可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第二,从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教师礼仪修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适当的形象设计,优雅的举止,潇洒的风度,是影响教育活动和教育效果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主要意义表现在: 一是对形成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有重要作用。教师良好的内在素养与外在形象的有机结合,会给学生留下美好深刻的第一印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大有益处。 二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威信。举止文雅、穿着朴素、仪态端庄、作风正派的教师形象,有助于在学生中建立起威信。 三是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形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自身形象能直接影响学生形象的塑造 综上所述,研究教师加强礼仪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在职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有利于师范院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教师。 二、研究现状综述 当前在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形式下,多数教师很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教师利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在一些教师当中,仍然经常发生损害教师职业形象、背离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文明表现,如穿奇装异服、染彩色头发,涂指甲油,浓装艳抹或珠光宝气;随意对学生说粗话、脏话,甚至侮辱学生人格;随意体罚学生,导致学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等等。有的教师由于不良的言谈举止导致与学生、与同事关系紧张,也在学生家长中造成恶劣影响。造成一些教师礼仪修养缺乏的客观原因,除了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外,主要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忽视对教师的礼仪教育。 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制度和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应试教育的产物,培养的毕业生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轻礼仪修养等弊端,使教师职业目前相当程度上处于可替代的地位。 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也存在着重学科专业,轻教学技能技法和教师礼仪修养等方面的问题,学习实效大打折扣。

管理学原理论文--张丽敏

金陵科技学管理学 课程作业 题目:战略及商业模式分析研究报告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 考查学期: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姓名:张丽敏 学号:1407101036 专业:14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成绩: 指导老师:朱骅

战略及商业模式分析研究报告 ----老凤祥总体分析 张丽敏 中文摘要:老凤祥是中国珠宝的十大品牌之一,近几年来年营业额持续位列第一,作为中国首饰业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珠宝门类最全、文化底蕴最深的珠宝 首饰龙头企业,老凤祥通过新的管理模式,及时根据外部环境调整企业的战 略方向,最终确定了以品牌为导向的战略模式。 关键词:老凤祥、发展战略、swot 一、引言 老凤祥作为中国珠宝第一大品牌, 2012年营业额255亿,2014年营业额328 亿。创业于1848年的老凤祥已走过了160多个春秋,是中国首饰业的世纪品牌。 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正是由创始于1848年的老凤祥银楼发展沿革而来,其商标 “老凤祥”的创意,也源于老凤祥银楼的字号。如今老凤祥公司已发展成为集科工 贸于一体,拥有老凤祥银楼有限公司、老凤祥首饰研究所有限公司、老凤祥珠宝首 饰有限公司、老凤祥钻石加工中心有限公司等20多家子公司,首饰厂、银器厂、 礼品厂、型材厂四个专业分厂,以及60余家连锁银楼、300多家专卖店和1000多 家经销商的大型首饰企业集团。 二、珠宝整体局势(老凤祥外部环境分析) 中国珠宝首饰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停滞、恢复、发展三个阶段。在20世纪 80年代以前,我国珠宝首饰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始终没有得到什么发展;在80 年代之后,我国珠宝首饰行业经历了近十年的恢复期,在这个时期我国珠宝首饰行 业得到了一定的恢复性发展;从1990年至2000年中国珠宝首饰业才开始真正地进 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该阶段中国珠宝首饰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后在 2000年至2008年之间,中国珠宝首饰业又进入了一段相对平稳的发展期,在这个 时期中国珠宝首饰行业真正的走向壮大。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001 课程质量与学生发展问题研究 002 课程与教材评价问题研究 003 教师素质与学生发展研究 004 师范教育改革与教师能力结构研究 005 多元智能教学法研究 006 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007 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学制教学改革研究008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材编写质量评价 009 基础教育校内考试改革研究 010 基础教育学生评价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 011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012 中小学教师评价研究 013 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研究 014 中考制度改革研究 015 高中招生录取制度研究 016 中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实证研究 017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的新探索 018 中小学生课后作业问题研究 019 中小学生学习效率问题研究 020 中小学生学习方法问题研究 021 从教材编写质量看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 022 科学发展观下的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研究 023 科学发展观下的学校教学改革研究 024 科学发展观下的学制教学与学生发展研究 025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026 成功智力理论与中小学教学改革 027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科教学改革研究

028 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研究 029 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研究 030 儿童“数一形”能力发展的研究 031 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研究 032 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 033 青春期性教育的研究 034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 035 学生考试焦虑的研究 036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037 学生择业心理研究 038 当代学生婚恋心理的研究 039 社区居民迷信心理的研究 040 各社会群体婚姻关系的研究 041 老年人生死观研究 042 各心理学流派心理咨询技术研究 043 中小学教师心理调适问题研究 044 儿童言语能力的发展 045 邪教心理探秘 046 强迫症(包括洁癖)心理矫治 047 恐惧症心理矫治 048 人际障碍的心理矫治 049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问题 050 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051 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05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研究 053 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 05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05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咨询研究

管理学概论结课论文

管理学概论结课论文 关于行政管理 摘要:在如今行政管理实践追求以人为本理念的条件下,行政管理理论中出现 的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推动行政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该文对建筑在实证主义认知论之上的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结构一功能主义方法的局限性进行检讨的同时,提出解释理论和批判理论对行政管理研究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吸收与借鉴,并共同促进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对完善行政管理者和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改进行政管理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实证论,解释视维,批判视维。 在行政管理和工商管理领域,学者们经常使用“典范”(Paradigm)这个词,也许是作为引起人们注意力的一种方法,此词经常出现在各类专著和文章的标题中。但是,由于缺乏创造性,许多学者所揭示的典范架构常令人失望。这类典范通常是一些旧的观念的再包装,再加之植根于传统的结构一功能主义、开放系统理论(或新系统理论),因此,只注重于对人的行为和组织现象做一种决定论的阐释。这类典范之认知力实质是一种实证论的探究方法,目的是把人们的组织经历加以客观化,由此来证实科层制的工作绩效。需要说明的是,该文在此决不隐含这样的意思:观念重组和经验资讯的呈现在本质上并不重要。相反地,只要能够对社会情境之中的各类涵义予以清晰划分,只要能够对人类的沟通、管理活动和公共福祉进行改善的话,那么这类工作就是重要的。 尽管存在着理论视维的分裂状态,但是可以说,公共政策和行政管理现象研究中的以宏观或中观为取向的制度方法和功能方法仍占有主导地位,因为其范围和方法能够为行政管理学者和实践者所接受。事实上,实证论和管理取向的思想在行政管理研究和著说中是显而易见的。更进一步说,这类思想方式与主流行政管理中的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 导读:摘要:随着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创新发展,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也备受关注。笔者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教育管理队伍现状,明确指出了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一些可行性对策供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进行交流和参考。 关键词:教育管理;队伍建设;高校 近年,随着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教育管理机制正在创新进展中。高校教育管理队伍专业水平直接影响了高校教育管理质量。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队伍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是保障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变革的必要条件。 一、高校教育管理队伍现状 教育管理人员是日常教育管理主体之一,在全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运行当中起到服务和教育等作用。高等教育管理队伍设置目的就是要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管理人员来执行和衔接教与学的'每日发展,管理人员是主要的执行者,是高校中负责制定、规划、指导、协调的核心组织者。以服务和教育为宗旨,在教与学相关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其职能现状主要体现在服务和教育上。 1.服务现状。当前高校中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主要组织和协调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专业的发展规划、人才的培养方案,还包括学生、考务、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的管理工作。基于职业特点,

教育管理岗位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显得更强,不仅在观念上已经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更表现在实际生活中的服务实效。切实深入去感知师生需求,并及时给予解决、整理、反馈,有自主服务于社会学校、服务于师生这种意识,但管理队伍参差不齐,整体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2.教育现状。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内容紧贴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是亦师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辅助教师师德素养中突显出教育职能。这就需要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既要有正确的政治取向,也要有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更要具备行政岗位管理素质,目前在管理队伍中达标比例尚且有待提高。 二、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教育管理队伍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状调查中,存在各类教育管理人员观念守旧、缺乏专业性、团队意识薄弱、待遇差距大以及整体素质提升缓慢等问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的核心工作之一,是保障高校教育学质量的关键工作之一。为了能构建优质的教与学环境,保障教育管理工作有秩序的顺利实施,为了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为了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全面素质型人才,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能力强的新型教育管理队伍迫在眉睫。 三、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就是要进行引导、激励、学习,提升等这些过程,是为实现管理目标服务的。

管理学期末论文

管理学原理 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建立良好的组织沟通机制院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2011级 学号:222011********* 学生姓名:谭超跃 指导教师:张雪峰 成绩: 完成时间:2012年6月6号

建立良好的组织沟通机制能带来什么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许多组织由于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致使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严重阻碍了组织的良性发展。良好的沟通有利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协调力,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性作用,使整个组织能够围绕终极目标良性运作。本文主要对沟通的重要性以及沟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障碍的分析,就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组织沟通凝聚力沟通机制 一、沟通的重要性 在组织运行和管理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机制能够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保障。沟通在现代化管理和组织运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稳定员工思想,改善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沟通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进行社会交往是人的需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和不可或缺的环节。缺乏沟通会使人产生孤独感、没有安全感,甚至造成人格的扭曲,不利于人的发展。良好的沟通可以缓解人的紧张情绪,消除焦虑,促使人们的相互了解,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2、有利于管理民主化。沟通有利于组织民主化管理的开展,管理民主化会进一步促进组织内部的全方位沟通,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部门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增强彼此间的了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使员工及积极参与到组织的管理中来,提高组织操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使组织运行的更加合理。良好的沟通可以改进领导的管理方式,又可以提高员工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 3、有利于建设高绩效的团队。高绩效的团队是组织应对各种风险,促进自身发展的基础。沟通可以把具有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个体打造成一支强有力的团队,使他们可以为组织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 4、有利于减少组织内部的冲突。在社会就交往过程中冲突在所难免,对一个组织而言一定的冲突有利于组织的良性发展,关键在于管理着如何对冲突进行管理和引导,把冲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并使之朝着有利于组织的方向发展。此时高效的沟通可以减少组织内部不必要的冲突,降低内耗,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5、有利于增强组织应对危机的能力。当今世界局势变幻莫测,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组织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如何应对随时都可能出现的危机成为了组织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沟通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通过对多不同观点进行整合和创新,可以找到应对危机的新方法,提高危机的管理水平。 二、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在沟通过程中,由于沟通主体之间的知识、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干扰,可能会导致沟通无法有效地进行。沟通中存在的障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信息筛选。信息发送者为了使信息的发送对自己有利,往往有意操纵信息的情况。比如说,一个企业主管在向上级汇报情况时,往往都是上级想听到的信息,在向下级传达信息的时候,通常都是他愿意让下属知道的那部分。这样一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当前,许多地方高校将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适应性的人才,并据此而构建大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实验 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实验+实训+实习”实践教学模式。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见习、顶岗实习。时间短则一个月,长则一年。从几年的运行情况来看,此期间的学生教育管理还存在 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试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一些建议。 一、工学结合新常态下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工学结合新常态下学生管理的模式 1.以企业为主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为两种情况:一是企业从人才培养计划到课程设计 再到顶岗实习都全方位参与。如校企订单式合作培养,合作方一般是 较大型企业。企业参与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学校按其要求培养所需的 专门技术人才。另一种是企业在顶岗实习期间参与管理,视学生为 劳动力,按劳动力要求进行管理,合作方通常是中小型企业或快速发 展行业中的小微企业。 2.以学校为主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为一些大型企业为顺应形势要求将校企合作打造成形象工程或某些国企为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以获得政府其他方 面的支持或赢取良好社会口碑,企业将一条次要生产线、一个非主 要经济实体交由学校管理与经营,学生的学习与管理,完全由学校规 划与实施。 3.企业与学校联合协同的管理模式 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必需的场地、设备、师资及其他条件, 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完全按照专业的要求进行,双方派专人负责学生 在实践基地的管理[1]。这种模式当前最为普遍。

(二)工学结合新常态下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想法各异,以致参与热情不一 当前,学生对待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摸式态度各异,有的认为是提高实践能力的不二选择,积极参与。有的则认为与自己的就业 地区、方向差距较大,只是充当廉价的劳动力,进而消极对待。不 同专业、不同的工学结合形式,使学生对该项工作的评价和配合度 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2.课程标准难以把握,以致实效评价困难 工学结合课程中的实习实施计划、实习班级工作职责、实习手册和实习须知、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办法等内容的制定主体本应是校 企双方,只有双方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的 实施,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并主体清晰[2]。然而当前,基本 上是学校单方面制定,高校过度依赖企业,仅游说企业接纳学生, 以致弱化了“学”的目的,企业关注的是工学结合的经济效益,看 重的是“工”。因此,实施的实效性难以得到保证。 3.学生管理问题较多,以致学校企业压力加大 (1)安全事故易发、多发学生进入企业后,工作、学习、生活环 境发生变化,较为陌生的企业内部环境以及较为复杂的企业外部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加之安全培训不到位,操作程序不规范,防范意识不强,容易引发工伤事故及一些其他人身伤害事故。 (2)学生心理问题较多一是学生个人职业规划与现实的矛盾,参 加工学结合的学生大多是大三或毕业班学生,此阶段他们对个人未 来和所学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就业行业和区域有一定的预期, 但大多数学生因能力、阅历等原因,还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 正确的规划。学生刚进入企业的时候,感觉新鲜,能服从企业安排,遵守员工条例,但时间一长,部分学生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产 生失落感,如果学校此时不及时进行关注帮助,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其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要求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要通过企 业和学校各阶段的考核测试,并与毕业成绩和各类评奖挂钩,成绩 较差或实践能力不强的学生就表现得较为焦虑。此外,企业和学校

管理学结课论文

管理学结课论文“Z理论”及其对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启示 姓名:李龙威 学号:201201110115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老师:裴广一

“Z理论”及其对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启示 [摘要]:威廉·大内的“Z理论”是一本研究美日管理差异的经典著作,在这本经典之作问世后经过三十年的管理实践和理论发展,Z理论作为管理学领域的一颗耀眼明星,Z理论中的比较管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在构建中国管理模式方面Z理论仍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威廉·大内;Z理论;比较管理理论;中国管理模式 Z理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首次问世到现在二十一世纪,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Z理论的核心理论不断被企业所改造,完善或者抛弃,在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中,Z理论中的很多核心内容,比如缓慢的升职评估,终身雇佣制,以及非专门化的职业发展模式等,这些东西在被企业学习之初并没有完全被采纳,至少是很多人对其中的制度设计持怀疑的态度,并没有大刀阔斧地进行所谓完全Z理论化的改造,很多人认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迁,Z理论的说服力以及支撑Z理论被重视的外界环境也随之消失,因而Z理论正逐步地被现代的企业所抛弃而慢慢地推出现代企业管理的舞台。那么,Z理论对于当代的企业管理真的毫无作用了吗? 对中国构建完善的管理模式没有启示了吗?本文将进行深入的探讨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一,Z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内容 (1)Z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美、日企业的比较研究对象是美、日的知名企业,研究方法是以这些企业的管理模式为模型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在比较研究中他发现,在当时的美国企业里,一般来说,科长、经理等企业的管理者都一致认为,他们应该自己当担起决策的责任。大多数机构实行一种“局部关系”,即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仅涉及对完成特定任务直接相关的那些活动,而其他的关系却少之甚少。大内把这种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他认为,当时研究的大部分美国机构都是A 型组织。 然而相反,在研究日企时,他却发现日本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譬如日企重在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与企业同甘共苦、共命运;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同时为职员提供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除此之外,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会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在进行决策的同时,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并对-件工作集体负责。如此而来,使人们树立了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因此,大内把这种组织称为J型组织。 以上所提的则为美、日企业比较时文化上最大的差异,而Z型组织是在比较后得出的和日本企业特征相似的一种组织,这三类组织的比较可以表示如下: 表一三类组织比较 日式组织(J)美式组织(A)Z型组织 终身雇佣制短期雇佣制长期或者终身雇佣 缓慢的评估或者升职过程快速的评估或者升职过程长期考核逐步提升 非专门化职业发展模式专门化职业发展模式非专门化职业发展模式 含蓄的控制机制明明白白的控制机制含蓄的控制机制

管理学基础论文-(1)

管理学基础 作者: 学校: 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 时间: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内容摘要---------------------------------------------1页 一、管理学基础摘要----------------------------------2页 二、管理学基础内容----------------------------------5页 三、学习体会-----------------------------------------7页 参考文献------------------------------------------10页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前言 《管理学基础》是相关个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目的是使一个管理者有效达到组织目标、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的知识性书籍工具。通过我的学习,我基本了解到了有组织、有意识地进行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并在生活实践中充分得到体会和贯通。选择学习《管理学基础》对我的人生大的收益同时使我们就融入在这管理的世界里,完成我们管理的思维修炼。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管理是管理者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的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总结。本书主要讲述了十四章的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讲述了管理的概念及性质和管理的职能及作用,还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做出了描述。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讲述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出现了大批的管理科学学者和工作

者,他们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章、计划,主要叙述了计划的含义、特征、种类以及编制方法,编制方法有很多,如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计数法,线性规划法。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对每一个计划方法都有所了解,并不一定非常精通。第四章、目标管理,讲述了目标的确立和目标管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第五章、预测,主要讲述了预测的含义和类型以及程序和方法。 第六章、决策,主要讲述了决策的含义方法和特征,决策具有以下特征:超前性、目标性、选择性、可行性、过程性和科学性。方法有战略、战术和业务决策。 第七章、组织概述,主要讲述了组织的概述,组织的作用和原则。组织是一切管理活动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 第八章、组织结构,讲述了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形式,描述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内容以及集权与分权的内容。因此,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结构是十分必要的。 第九章、人员配备、主要是对管理人员的选聘、考核和培训 为实现组织目标,建立合理的部门结构,明确各部门的权利和任务,这仅仅实现了硬件上的搭配,还需要为各部门配备适当的人员,通过人去完成组织结构中的各项任务,才能最终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人员配备的任务就是物色合适的人选,促进组织结构有效发挥,充分开发组织人力资源。 第十章、领导,领导,是一种活动过程。任何一个组织都离不开领导,

浅谈对管理学的认识(管理学论文)

浅谈对管理学的认识 通过对《管理学原理》该门选修课的学习,本人对管理学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经过一番的归纳整理,本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管理学的定义 管理活动是伴随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一类社会活动,是人类为追求自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管理活动产生的主要原因应归结于人类为了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凶险的内外势力和克服自身的弱点,为了维护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群聚现象。 对管理学的定义有很多,如:“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泰勒;“管理就是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法约尔;“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中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孔茨。不仅不同的研究者对管理的定义不同,就是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定义。比如罗宾斯的《管理学》第11版认为“管理指的是协调和监督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而在之前的第9版中则认为“管理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而且似乎差别很大,难以进行辨识。但万变不离其宗,不同的定义所反映的客观事实是一样的,即在定义中都不同程度地突出了组织、目标、人、活动、协调这样一些与人类群聚活动密切相关的词组,也就是管理工作应包括的基本活动内容。 管理学发展与理论 对历史的研究很重要,因为这有助于我们发现当今管理实践的起源,以及认识到什么是有效的和什么是无效的。从金字塔的建造中,我们可以看到管理实践的早期实例。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这本著作中提出来劳动分工的好处。另一历史事件是工业革命,它使得工厂里制造产品比家庭里生产更加经济。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运用科学的原则来研究体力劳动,以及寻找一种最佳方法来从事这些活动。吉尔布雷斯夫妇的最主要贡献是找出有效率的手部和躯体动作以及设计合适的工具和设备以及使工作绩效最优化。法约尔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而今天的许多管理概念都源于这些原则。韦伯描述了一种理想的组织类型——官僚行政组织,而今天的许多大型组织仍然具有这种组织的特征。 组织行为学的早期倡导者贡献了观点和理念,但他们都认为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而且受到相应的管理。霍桑研究显著地影响了管理界对人在组织中的作用所持的看法,从而导致了人们在进行管理时强调人的行为因素。行为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天的组织是如何被管理的。当前许多关于动机、领导、群体行为和开发,以及其他一些行为事项的理论都可以追溯到组织行为学的早期倡导者和从霍桑研究中得出的结论。 定量的方法涉及统计学、优化模型、信息模型和计算机模拟运用管理活动。今天的管理者在计划和控制工作任务时(例如配置资源、改进质量、编制工作进度或确定最优库存水平),尤其是制定决策时,会运用定量方法。全面质量管理——一种致力于持续改进及对顾客需求和期望做出快速应对的管理哲学,也运用定量方法实现自己的目标。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3534612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001 课程质量与学生发展问题研究 002 课程与教材评价问题研究 003 教师素质与学生发展研究 004 师范教育改革与教师能力结构研究 005 多元智能教学法研究 006 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007 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学制教学改革研究 008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材编写质量评价 009 基础教育校内考试改革研究 010 基础教育学生评价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 011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012 中小学教师评价研究 013 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研究 014 中考制度改革研究 015 高中招生录取制度研究 016 中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实证研究 017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的新探索 018 中小学生课后作业问题研究 019 中小学生学习效率问题研究 020 中小学生学习方法问题研究 021 从教材编写质量看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 022 科学发展观下的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研究 023 科学发展观下的学校教学改革研究 024 科学发展观下的学制教学与学生发展研究 025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026 成功智力理论与中小学教学改革 027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科教学改革研究 028 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研究 029 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研究 030 儿童“数一形”能力发展的研究 031 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研究 032 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 033 青春期性教育的研究 034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 035 学生考试焦虑的研究 036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037 学生择业心理研究 038 当代学生婚恋心理的研究 039 社区居民迷信心理的研究 040 各社会群体婚姻关系的研究 041 老年人生死观研究

管理学课程论文

《管理学》课程论文 管理是一个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的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理论虽然是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在西方社会产生的,但是人类有关管理的观念与实践却由来已久,可以说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管理的存在。比如我国历史上的周公关于组织方面的管理思想,管仲和范蠡等关于经营方面的管理思想,老子关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孔子和孟子所倡导的儒家管理思想,《孙子兵法》也可以说是一部战略管理巨著。 作为管理工作的行使人,管理者履行四个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的任务主要是制定目标及目标的实施途径。具体来说计划工作包括: 2、有效利用组织的织未来的发展目标,如利润增长目标、市场份额目标、品牌地位目标等。 3、为资源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也就是如何利用资源来实现组织目标,并兼顾效率和效果。 4、实现目标所要采取的行动。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管理活动从计划开始。 组织是指确定所要完成的任务、由谁来完成以及如何管理和协调这些任务的过程。要把计划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必须要有组织工作,组织工作包括分工、构建部门、确定层级和协调等。管理者根据组织

的战略目标来设计组织结构,配备人员和整合组织力量,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其目的就是构建一种工作关系网络,使得组织成员在这种关系网络中更有效的开展工作。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管理人员可以更好的协调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领导是指激励和引导组织成员以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做贡献。计划和组织工作之后,并不一定保证组织目标能够实现,因为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成员的努力和合作。由于分工、层级、利益,以及价值观和性格的不同,在相互合作中必然会存在矛盾。因此就需要管理履行领导职能,在了解个人和组织行为的动态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协调、沟通、指导和激励,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使他们对组织目标作出贡献。只有通过卓有成效的领导,才能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 控制工作包括衡量组织成员的工作成绩和组织成绩,发现和分析偏差,采取矫正措施,保证工作按照计划要求进行。为了保证目标和计划得以实现,就需要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所以计划是控制的标准。控制是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同时它在不断和其他三项职能进行着信息交换和反馈,以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决策是现代管理学的核心,一般认为,决策有侠义和广义之分。侠义的决策是指行动方案的确定或决定;广义的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选择并实施行动方案的全过程。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一、管理学和管理心理学部份 1、大四学生学习心态研究 2、扩招生学习态度与人际交往情况调查 3、师范毕业生求职心理调查 4、师范生教学实习心理研究 5、师范生勤工俭学情况研究 6、贫困大学生勤工俭学问题研究 7、从事家教对师范生教学能力与专业思想的影响 8、大学生日常消费情况调查 9、贫困大学生日常消费情况调查 10、大学生闲暇时间的支配研究 11、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分析 12、大学生恋爱问题研究 13、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l4、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15、大学生对待网络文化的态度研究 16、大学生的公共课学习态度研究 17、师范生的专业心理研究 18、师范生考研情况调查与分析 19、影响大学生求职面试的心理分析 20、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原因分析 21、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22、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学特点的调查分析 23、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学特点分析 24、教育专业学生对教育专业课和设置的意见调查 25、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26、大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类型、特点与原因分析 27、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28、高校扩招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影响 29、不同类型民办学校管理体制研究 30、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学历)情况调查 31、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调查 32、农村民办小学网点布局与办学规模调查 33、农村民办小学办学条件的调查 34、农村地区教师劳动报酬兑现情况的调查 35、农村小学生辍学情况调资 36、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情况调查 37、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8、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情况调查 39、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情况的调查 40、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情况调查 41、中小学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之研究 二、教育统计与测量部分 1.文理专业考试方式的比较研究 2.素质教育与考试制度的关系 3.人才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研究 4.各种评分制度的比较研究 5.教学与考核关系的研究 6.教育统计方法的应用研究 7.教育测量方法的应用研究 8.素质测评的研究 9.考试与学生负担的关系 10.不同性质课程考核方法的比较研究 11.教育调查科学性的探讨 12.教育实验科学性的探讨 13.大学生考核科学化的探讨 14.大学考试种种弊端的分析 15.大学校园生活的统计与调查 16.大学生素质发展的统计与调查 17.现代大学生特点的分析与调查 18.中学生素质发展的统计与调查 19.小学生素质发展的统计与调查 20.教育管理中的人事考核方法研究 三、学校管理学部份 1.学校管理的现代化 2.学校管理职能论 3.《学记》中的学校管理思想 4.《学校管理学》的概念体系 5.学校目标管理 6.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7.学校管理的科学化 8.学校管理的效率化 9.学校管理物方法论研究 10.主体学校管理观 11.学校管理过程的优化问题 12.管有方法、管无定法 13.行政管理方法的评价

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文章【精品】

管理是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社会现象。管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课程,想要学好管理学原理,还需得下苦功夫。下面是学习管理学原理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对管理学的认识: 通过对《管理学原理》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管理是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乃至其他社会组织,从农村、城市、国家乃至世界都需要管理,都存在管理活动。凡是有人群活动的地方或领域,都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 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组织是管理的载体,是人类集体协作的产物。其管理的基本含义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管理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是决定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 (2)、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共同目标的组织,就像一个乐队要演奏出动人心弦的乐章,就需要指挥使演奏不同乐器的人员分工协作。指挥就是管理。管理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所谓管理主体,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一切管理职能都要通过管理主体去发挥作用。要成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能。 (4)、管理的客体是组织中的各种。所谓管理客体也就是管理的对象,指的是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所作用的对象。在一个组织中,管理客体主要是指人、财、物、信息、技术和时间等一切,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是对人的管理。 (5)、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是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职能的过程,这四个管理职能构成了管理过程。 (6)、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是围绕组织目标进行的,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没有目标就是一种盲目的行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即管理的目的是协助企业组织实现宗旨,完成任务,达到目标。 (7)、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在这个环境里能积极主动、热情高效并愉快地工作,使组织有效地完成任务。 另外,管理学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在当今社会,管理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到国家、政府,小到家庭、个人,无不需要有效的管理。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发展和组织运行更是一刻也离不开管理,因此,可以说管理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现代管理学论文(精)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人力资源作为资源之一,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人力资源开发起来,人力资源带来最有价值的发挥,最有效的运用,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 指出了人力资源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 1.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概念。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以人为中心” 管理思想的体现, 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涵盖了传统人事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 而且使这些具体工作内容紧紧围绕企业战略和生产经营目标来进行。它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 把握其与物质资源绝然不同的特性, 即活的、有生命的资源和智慧性、触动性、再生性、周期性等特征, 高度重视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研究生产经营过程中人与事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注意把握人的动态变化信息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 它视员工为企业的稀缺资源, 是企业活力的源泉, 是企业具有竞争力和取得成功的根本; 它从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的潜能出发, 主张用科学的人道的方式对待员工, 关心他们的需求和动机, 尊重他们的人格和选择, 帮助他们完善自我、实现目标和价值。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 2.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是当前企业面对的问题。我们的人力资源素质与我国的大国地位还是很不相符。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竞争的胜利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胜利。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成功有极大的关系,而现在追求发展,就先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的主体,他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关键要素,因此,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管理学原理 结课论文

管理学原理结课论文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2011级工程技术学院 土木工程 姓名:史冬冬 班号:10021122 学号:1010113102

【摘要】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一直是学界与企业界关注的一个主题。企业伴随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而成长壮大,并形成了各自的企业文化,成为推动企业战略发展的有效管理工具。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首先从企业文化的定义、构成方面认识企业文化,并对海尔集团进行企业文化实例分析阐述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接着阐述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总结企业文化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文化定义、组成,海尔集团,企业文化的在企业管理中的特殊涵义,企业可持续发展 【引言】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对新形势下企业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营造以人为本、创新为本的企业文化,可以为战略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平台。纵观成功企业的发展史,无一例外地都有深厚的企业文化的积淀。但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也是迄今为止对每个企业来说最具挑战性的一环,它反映在企业的价值观、士气和沟通方式中,也反映在全体员工的行为习惯中,这说明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构建企业文化,自然也就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也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关于企业文化的含义,有着多种不同的说法和意见。我们认为,企业文化事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二、企业文化的构成 企业文化是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部分事组织文化的显性部分,即组织标志、厂服、商标、工作环境、规章制度、经营管理行为等;另一部分是企业文化的隐性部分,即组织哲学、价值观、道德规范、组织精神等。对于怎样提升企业文化并为企业带来更有利的竞争力,我们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和提升企业文化的显性部分,而对于隐性部分的加强,我们必须靠管理者不断的在企业中进行树立,提升整体的企业文化。 三、实例分析——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29年来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2012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631亿元。2013年,海尔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海尔集团坚持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随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海尔与国际著名企业之间也从竞争向多边竞合关系发展。 海尔的超速发展与壮大,得益于以创新为典型特征的海尔文化。海尔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强势亚文化,是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文化成分的借鉴、改造,不断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的成果,是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式管理模式。张瑞敏把海尔管理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