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行路难》课堂实录及点评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行路难》课堂实录及点评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行路难》课堂实录及点评

《行路难》课堂实录及点评

师: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他的诗和酒一并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其《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诗的意思我想大家是不难明白的(生纷纷点头)。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作中也有一部分是提到了酒的,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哪些?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行路难》也不例外地提到了酒。请哪位同学把相关的句子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金樽清酒斗十千盘珍馐值万钱。

师:你能给大家说一下这—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说酒具是用金子做成的,清酒每斗价值十千,玉做的盘子盛满了非常珍贵的食物,价值万贯。

师:呵呵,十千是多少啊?

生:(齐)一万。

师:可是为什么不说“万”呢?

(生思考。短暂的沉默)

生:老师,是不是为了避免和下句的“万”重复啊。我记得好像你说过在一首诗尤其是一联中应该尽力避免重复用字。

师:说得不错!可是我们有时不考虑避免用字的重复也有类似的用法。谁能举一下例子?我提示一下,我们唱过的那首《长城长》中就有这样用的。是哪一句呢?有谁想起了吗?

生:老师,你说的是“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这一句吧。

师:是这一句。四万万是多少,不就是四亿吗?数值是一样的,可是这里为什么就不直接说四亿呢?

生:我觉得四万万比四亿感觉更多,说出来更有气势了。

师:你的语感非常好,是这样的。我们接着往下看,可是为什么是清酒呢?

生:就是说酒比较清。

师:是啊,为什么要说酒是清的呢?联系一下,开动脑筋,难道还有不清的吗?

生:有。范仲淹《渔家傲》中有“浊酒一杯家万里”。

生:还有,陆游《游山西村》中有“莫笑农家腊酒浑”。

师:那么,这两者的区别何在?李白在这里这样写的用意又是什么呢?

生:边塞生活艰苦,农家生活清苦,所以是浊酒。我想这里的清酒应该是比较好的酒吧?

师:不敢肯定啊,到底是不是呢?

生:是的。金樽、玉盘、珍馐都是非常好的东西。所以这里的清酒应该是好酒。

师:是的。要配套才是啊。金樽玉盘,清酒珍馐都价值万贯,看来档次高得很啊。呵呵,我看有的同学的哈拉子就要流出来了。(同学笑)

师:李白在诗中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面对如此盛宴,嗜酒的李白要一醉方休不醉不归了吧?

生:没有。

师:诗中怎么说的?

生:(读)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能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生:放下酒杯,扔下筷子,吃不下去,拔出宝剑,往四下看,心里茫茫然一片。

师:其他的我们容易理解。可是为什么要拔出宝剑呢?

(生思考。沉默)

师:大家知道这样一个成语,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的。我们知道,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性格豁达,交友广阔,无酒不成饮。可是如今面对如此的美酒佳肴,——呵呵,最低也得四星级吧,(学生笑)李白为什么食不下咽,心里一片茫茫然呢?

生:仕途受阻了。

师:(笑)你是怎么知道的怎么看不出来啊。

(生沉默)

师:好像下一句没有提到啊,只说“冰塞川”“雪满山”啊。

生: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一句看出来的啊。这一句运用了典故。

师:是吗?可是这里说的是两位古人的事,没有提到我李白怎么怎么样、要走仕途什么的啊。

(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反过来想一下,为什么在这里提到的不是李白佩服的诗人谢灵运或是别的什么人呢?

生:因为李白的理想是做一个政治家。

师:是这样的。李白在二十六岁那年,抱着“四方之志”,出蜀远游。但李白却不愿意像当时多数知识分子一样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是希望借广泛的结交和诗文投赠培养声誉以此得到不寻常的提拔。终于,在他四十一岁时被玄宗召至长安,进入了翰林院。然而此时李隆基已经昏聩了,不理政事,他不过把李白看做文学弄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作点缀粉饰太平。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同权贵们格格不入,如此种种,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被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给赶了出来。为之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还没有来得及实现,就在一旦之间付之汪洋。这首诗就是写在李白无奈离京朋友为他设酒送别之时。你说他的心情能好得了吗?所以才会面对如此美酒佳肴而食不下咽呢。

这下大家知道李白有这样表现的深层原因了吧。

生:(齐)知道了。

师:那好。我们继续回到前边的问题上来。李白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暗示古人能有些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

师:呵呵,这句话似曾相识啊。

生:是课下注释上说的。

师:也行啊,书上如果有现成的概括得比较好的,我们完全可以移花接木啊。

(生大笑)

师:既然李白相信自己也会有这样的机遇,那么我们的大诗人该畅想一下自己的未来了吧?我请一位同学把下面一句给大家读一下。谁来读一下?

生:“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师:同桌你来点评一下,他读得怎样?

生:感觉不大好。感情好像没有出来。

师:那么你认为应该读出什么感情呢?

生:很气愤,很迷惘。

师:噢,很气愤,很迷惘。理解得不错。看来李白没有在想到两位终有成就的古人之后继续畅想自己的未来,而是又回到了眼前的现实中来。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这两句在句式结构上与全诗有些不大一致。

生:其他每句都是七个字,而这里都是三个字三个字的。

师:还有吗?

(生沉默)

师:大家注意标点符号了吗?

生:前面是用了感叹号,后面是用了问号。

师:你们感觉怎样?我个人感觉不大好。我感觉如果全诗都以七字句出现,从形式上可以构成一种美感。不知大家如何看。要不,我们试着给改一下,改成七个字样式的?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试一试。可以商量。

(生思考,讨论)

师:有没有改好的?(指一生)说说你是怎样改的?

生:行路难啊行路难,多歧路兮今安在。

(师生大笑)

师:呵呵,有没有别的改法的?看来短时间内改出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我试着也给改一下,大家看看好不好。“路修远兮穷且艰!青天大道知何边?”大家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感觉比李白的原句还要好那么一点点?并且也整齐得多了,不是嘛?

(生摇头)

师:我自我感觉改的这个句子还是可以的。先说第一句。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的“路漫漫其修远兮”既是指真理求索之路,也是屈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仕途。我这第一句“路修远兮”便是取这个意思。“穷且艰”是说穷途末路,仕途艰难。李白此时不正是这样的境况吗?和“行路难”的意思是差不多的。第二句呢,李白在另外一首诗中写道:“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毛泽东在词中写道:“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我这里改为“青天大道知何边?”意思是说“世上的道路有千万条,可是我李白可以走的道路是哪一条呢?”大家体会体会,看怎么样?

(生有人点头,有人摇头)

师:呵呵,我看干脆换成我这个得了。不但意思没变,而且句式上更整齐了。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仅仅是因为作者是李白,所以不能改吗?

(生不语)

师:既然不能改,我们总得说出个所以然来啊。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生讨论,交流,思考)

师:有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生:感觉老师的改句虽然形式上整齐了,也有一定的文采,意思也差不多,可是语气和感情好像没有原句强烈。

师:呵呵,不错,你的语感非常好。你能结合原文仔细地说一说,为什么原文的语气和感情更强烈些吗?

(生沉默)

师:我提示一下,我们可以先从修辞的运用这个角度来体会一下。(生沉默思考,片时)生:行路难,行路难!这两句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师:你能结合本句具体说说反复在本句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吗?

生:从语气和感情上强调行路难,并且好像有很气愤的意思。

师:你把握得很好。下一句呢?

生:下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师:具体说说。

生:语气很强烈,世上有那么多路,可是哪一条才是我李白可以走的路呢?感情很愤慨。

师:不错。还有吗?还有谁要补充的吗?(生沉默)

师:请大家再注意一下标点符号。

生:前面是强烈的感叹,感叹行路之难,后面则有强烈的质问和诘责的意味了。

师:是这样的。可是我感觉我的改句也行啊,标点符号也没变,也有这样的意思啊。可是大家为什么就认为老师的改句不及李白的好呢?(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从句式特征的不同来体会表达效果的异同。这一点以前我们提到过。回忆起来了吗?长句和短句的表达效果?

生:我想起了。短句字数少,容量小,简洁有力。长句字数多,容量大,适合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表述往往更准确严密。

师:那具体到这一句和我的改句呢?

生:李白想到自己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就这样付之东流了,心情很不好,感情很强烈,人在冲动的时候是没有时间考虑那么多的,所以往往选择短句。老师你改的诗虽然形式上整齐了,但是对于李白当时内心深处的感情表达却削弱了。

师:你说得很好。那么,我们再请一位同学对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完整地来说说为什么我的改句不及原句好。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生:原诗不但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而且还注意到短句的表达效果和标点符号的运用。这些都和他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

师:你说得很好。看来是“小处不可随便”啊。(这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故事。听到这里,同学们会意地笑了)要想我们的文章锦上添花,看来这细节也是不能忽略的。

通过刚才的分析,想必大家对这一句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把这一句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行路难,行路难歧路,今安在?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老师,我感觉他读得还可以,基本上把李白当时郁闷、气愤、徘徊、惶惑的心情给读出来了。

师:他读得不错,你点评也很好。是啊,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苦心经营多年,终于一朝选在君王侧,可是只如昙花一现般,没来得及华美灿烂,就这样结束了。这不由得使他不开心,对自己的前途发出深沉的追问:多歧路,今安在?究竟我的出路何在呢?大道如青天,为什么我独不得出呢?是我的选择错了吗?还是我缺乏足够的才华与能力呢?人间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一次惨痛的失败后,有的人会改弦更张,另觅他途,而有的人则以矢志不移的执著来继续自己的追求,即使头破血流也殒身不惜。而李白呢?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齐读一下。师生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这句话的意思大家明白吗?

生:明白,是说我的远大的抱负一定会有实现的那一天的。

师:看来,李白并没有因为这次失败而怀疑自己的理想和动摇自己的信念。在这次离开长安后,李白仍执著于自己的理想,关心国事,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十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安定的志愿,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虽然后来因此而获罪并被流放。这可以看做是李白的第二次从政。这次和第一次一样,也是以失败而告终,甚至比第一次还要惨。这时李白已经是五十九岁,但他仍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放弃自己的信念,这让我们想起屈原的名句“虽九死而其犹未悔”。流放归来后,李白报国之愿不减,后来史朝义叛乱,李白一度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军队,但中途忽然得病,未能如愿。两年之后,李白在当涂去世,当时六十二岁。纵观诗人李白的一生,他的两次从政经历都是以失败而终结,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与努力。在李白激情的政治热情中,包含的是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以及对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确信。李白的一生是和一

次次地失败交织在一起的,我们的未来也不会一帆风顺,或许我们可以从李白的身上汲取一些成长的养分,当我们在成长的路上遭遇失败时,可以拿李白的诗来勉励自己。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最后一句齐声读一遍:

(师生齐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下课铃响)

点评

《行路难》课例点评

董汀丰:这堂课气氛亲切、生动、活泼。教师旁征博引,挥洒自如,并能用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轻松学习的境地。我相信这样上语文课,一定会让学生越来越喜欢语文的。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熟读、默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朗读,按其熟练程度和教学进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二是流畅,即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连贯;三是传神,即能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 朗读之前,需要分析作品的内容风格,对文章有深切的理解和把握。比如《春》的清新明丽,《沁园春?雪》的雄浑,《天上的街市》的飘逸,《背影》的质朴、清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放,《登幽州台歌》的悲慨等等。对其风格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才能用想象展开内心的视角,身临其境,体其味,缘其情,然后才能渲染语音表情,化声音为形象,把握其情感的起伏,“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而如云”,以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壁上引起同振共鸣,从而实现朗读的艺术效果。 朗读技巧的训练主要应处理好如下3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好停顿。首先是语法停顿,即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定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定语后要停顿;状语较长时,状语后要停顿;宾语、补语较长时,宾语、补语之前要停顿;主语和谓语之间要作适当停顿。 其次是逻辑停顿,又叫强调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可以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化停顿的时间,或者不是在语法停顿的地方适当停顿,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第七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吕莉(江苏)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李白《行路难》教案

《行路难》(其一) 教学目标 1、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 2、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 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下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赏析学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同学们看前四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行路难》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行路难》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行路难》课堂实录(余映潮版)yeyeruolan 《行路难》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 加入日期:10-08-18 来自《中学语文》教师版 教学时间:2009年4月17日 教学地点:广西南宁二中 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今天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背景材料。 (屏显1)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 (学生朗读) 师:皇帝把李白召到宫里去,只让他写写诗,过了一段时间,给了他一点钱,让他离开长安。李白于是写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快乐。再读背景材料。 (屏显2)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学生朗读) 师:把“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批在课题旁边。“怀才不遇”是说,有才能但是无法施展。 师:看我们的学习任务: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屏显3) 学习活动(一)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师:吟读之前,拿起笔划出这样几个地方。 勾画两个字。“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画两个字。“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济”,渡过。“箸”,筷子。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再画两个词。“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因为一个“云”字,“云帆”这个词显得特别高雅。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我来听一听。 (学生齐读课文) 师:好。我觉得节奏有点问题。“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教师示范四三节奏)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如果读成“拔剑/四顾/心茫然”(教师模仿学生二二三节奏)就不

《蒹葭》课堂实录

《蒹葭》课堂实录 浙江省2010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课《蒹葭》实录整理 执教者永嘉县实验中学范圣龙 师(满怀深情):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河畔,为他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 教师深情朗读第一节,(舒缓,绵长,全场默然,迅速被感染) 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全诗—— 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 师:非常有感觉,投入了情感,这三节诗之间有什么特点? 生:三句话好像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只是改变了一些字词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都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师:也就是说句式相同,你们很敏感地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 一唱三叹,有一种美感,我们一起来读来感受这艺术魅力 学生齐读 师: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 生;:我依稀看见了芦苇飘荡,尽头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在对男子微笑 师:这是怎样的芦苇? 生:很浩荡,飘忽不定 师:哪个词告诉你这些? 生:是蒹葭苍苍的苍苍 师:你读一下同时教师出示幻灯,屏幕上两句蒹葭苍苍,第二句后面加了一个破折号师:大家感受一下,这两句的不同之处,读一读 生:第二句有停顿,有延长,可以体现出惆怅的感觉 生:第二种拉长后有一种风吹过来芦苇在飘荡的感觉,芦苇的叶子上似乎有霜花 师:读急了,感觉就消失了……拉长了读可以将惆怅凄美表达出来……我们再读 生齐读“蒹葭苍——苍——” 师:假如老师再改成蒹葭苍盛行不行?对,不行,味道没有了。这就是诗经的叠词之美。其实蒹葭两字本身就很有韵味, 教师在屏幕上打出叠词二字,已经蒹葭两字的拼音,说:这叫做双声…… 大家齐读包含蒹葭二字的句子 师:是啊,这么美的画面,刚才有位同学说还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哪里? 生:在芦苇的尽头 师:还可能在哪里? 生:在诗人的心中 师:是啊,距离产生美,他们之间有距离,产生了朦胧之美…… 还有,他们的位置是固定的吗? 生:是飘忽不定的…… 师:从此你心中就走进了这样的一位女子——你们还看见了什么? 生:看到了主人公追逐的步伐,也依稀浮现在我面前 师:是啊,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幅画,它们都是朦胧的美丽的,其实这里还有一种声音,走近诗歌,你仿佛也听见了什么? 生生交流,屏幕上一行字——我们听见了——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课堂教学实录

《运用联想和想象让文思轻舞飞扬》教学实录 (播放音乐)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听了刚才的一段音乐后,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鲜活的画面呢?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更是想象的魅力 那么如果把想象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想象,希望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以后的作文中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让文思轻舞飞扬。 (屏幕显示一个圆) 师:请同学们对图形展开想象。要求侧重从图形的形象方面展开。用“它 像,它可以为我们”句式来把你的想象说出来。 学生表达、教师点评 (随机提问(五六人),重点点评精彩回答,以赏识性点评为主)例如学生:圆像太阳,它可以为我们带来温暖,给我们力量,给我们希望师:你的语句很精彩,你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学生还可能想到盘子,月亮,月饼等。教师尽量用名句、警句、诗意的句子作赏识性点评。 师:通过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我发觉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啊,这么丰富的形象是怎么想象出来的呢?原来这所有的事物都是借助于一个圆而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想象可以借助于一定的形象而产生。 师:那么,这种途径产生的想象,我们怎么运用到文章中去呢?请看下面的训练题: (屏幕显示两个三角形、两个线段、两个圆) 要求充分发挥想象,能用它们(至少用上五个)拼成新图形,并为图形取个名字,并用一段文字加以说明。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上黑板展示(可选四组同学)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黑板上几位同学的作品(赏析式评价)师:还有没有与他们不一样的作品呢?(请生展示)看到大家这么多精妙的图案,老师也想设计一个,大家看我设计的图案怎么样? (屏幕显示范例:希望之灯 老师在设计的这个希望之灯的时候,我想到了光明与黑暗,想到了迷茫与希望,于是我从这个图案又引发出了一些小感想,请看屏幕: 温馨的灯光,伴我度过了多年的学习生涯,现在它又照亮了我的新的开始、

行路难名师教学实录

《行路难》名师教学实录 一、导入,诗化诗仙形象 师: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 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板书:行路难李白。) 二、诵读,把握感情波澜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并准备在全班朗诵。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师带头鼓掌,全班掌声。)师:字正腔圆,掌声是同学们对你的赞赏。但我觉得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应该还可以再长一点。 (一生主动朗读课文,全班掌声。)师:我觉得节奏有点小问题。“停杯/投箸/ 不能食,拔剑/ 四顾/心茫然”。 (师模仿学生读书。) 师: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 时心情是比较郁闷茫然的,所以读时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停杯投箸/ 不能食,拔剑四顾/ 心茫然。 (师范读。)

生1 :听您朗诵《行路难》,仿佛感觉老师就是李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谢谢,我多么希望能将李白约出来,在这堂课上和大家见见面。 生2 :我觉得老师读出了感情的变化,特别是诗的后半部分读得很有气势。 师:你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学生,注意到了这首诗情感的抑扬。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注意结合书下注释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历程。 (生自由读诗歌及注释。)师:在“花间一壶酒”之中,在“举杯邀明月”之时,在意气风发之际,在愁苦无助之刻诵读李白的诗歌,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力量。谁愿意再来朗读一遍。 (一生朗读,全班掌声。)师:情感比较到位,请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的? 生3: —开始是……说不出来。 师: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不着急。这首诗是天宝三年李白离 开长安时所写。天宝元年,李白被征召入京,受到皇帝重视, 一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将大展雄图。但没等到他“功成”便 被“赐金还山”,实际上就是被皇帝下令驱逐出朝了。 在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他写下了这首诗。现在,你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一开始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生3 :应当是特别忧愁、苦闷,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 (板书:苦闷。)师:好,感觉出来了。那接下来呢?

高中语文《拟行路难》课堂实录

拟行路难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情感变化。 2、学习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背诵这首诗。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我知道,说到《行路难》我们首先想到的并不会是古乐府,也不会是鲍照的作品,而是李白的名篇《行路难》。能不能请大家来背诵李白的这首诗呢? (学生背诵) 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即使有过茫然,即使前路艰难,但依然高扬自信的风帆,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很好,大家对李白的这首诗很熟悉,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李白的这首诗不管是在语言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鲍照的这首《拟行路难》。 二、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请学生说出诗歌大意,不准确的地方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对于“举杯断绝歌路难”一句,引导学生分析两种不同的理 解) 三、再读诗歌,理解情感 1、请学生找出诗中体现愁的动词,并概括所在句的含义。 (1)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愁) (2)古人常常借诗歌抒发心中愁绪,我们读到过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前者是借助环境展现愁,后者是借助动作展现愁,这首诗呢?(动作)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中表现诗人愁情的动作。 能不能都用四字词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句子的意思呢? (行叹坐愁——借酒消愁——悲歌激愁——吞声咽愁) (3)这些地方的愁是一样的么? (不一样,愁是流动的,是不断加深的。诗人本想开解自己,哪能整天走着叹息,坐着发愁呢?但是哪能那么容易解脱,于是借酒消愁,没想到,这非但不能消愁,那郁结已久的愁情在酒的发酵下愈加浓烈,平添的酒意更激起了心中愁海的狂澜,于是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的悲愤倾泻出来。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都难以排遣心中的愁绪,诗人竭力压抑自己的情绪,无奈人心并非木石,更何况诗人生就格外敏感的心肠?于是“心非木石岂无感”这痛苦的呐喊冲口而出!诗情在这里达到高潮,诗人似乎要将满腹的痛苦惆怅都说个够,但是就在

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二、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三、读懂大意 1、学生自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补充:行叹复坐愁——行时叹息坐时愁。) 3、学生齐读。 4、明确大意: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5、根据大意试背诵。 四、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第七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吕莉(江苏)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行路难》教学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行路难》教学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行路难教学实录 一、导入 在大唐盛世,有一位诗人他豪情满怀,诗酒仗剑走江湖。他才华横溢,满怀经世治国之志。在道士吴均的推荐下,在 人生迈入第四十一个春秋之际,他由布衣登上了卿相的殿堂,满以为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时候到了,但是皇帝昏聩,美 梦初醒,他很快被赐金还放,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下,他陷入 矛盾之中,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行路难》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 二、学生朗读 早上呢同学们都预习过了,下面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 请同学评价一下.……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感情呢? 二、老师范读 听到同学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好不好啊?等一下我 也请同学来评价一下老师有没有读出情感.. 问:那么你们从老师刚才的朗读中听出什么样的感情呢?大家的意见是不是一样的? 问:哪几句应读出苦闷? 问:哪几句应该读出喜悦?

问:哪个同学能给我们总结一下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变化:苦闷--憧憬--愁--喜悦,大家分析了之后感觉作者的 情感复杂变化。 《行路难》呢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做了三首诗, 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家不要小看这首诗歌虽然短,但是它 可是李白的传世名篇之一,因为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 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三、这节课我们试着看看能不能通过朗读读出李白的激 荡起伏、复杂变化的情感世界,进而理解李白的人格理想。 1、下面我请同学自由朗读前三句,体会他的愁苦。 问:我们如何朗读才能传递出李白的这种愁苦的情感?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问:哪个同学能评价一下他朗读得怎么样? 背景介绍: 李白四十一岁时被玄宗召至长安,欣喜若狂的李白应诏 如宫,供奉翰林,本以为可以实现其“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 政治抱负,而唐玄宗已经昏聩了,不理政事,欣赏的只是李 白的才华,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作点缀粉饰太平。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同权贵们格格不入,如此 种种,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被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给赶 了出来。情感是非常失落、惆怅的。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分析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浬浦镇中周淑文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古典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正如江泽民同志曾说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确立以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进行初中语文诵读教育研究,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目的,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性灵气。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新一代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人文精神教育即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个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初中阶段是人成长的又一关键时期,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诗歌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可是,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一浪浪各国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孩子接触了不少他国的文化。孩子们看日剧,追韩流,常英文韩文日文歌曲,而对于我们民族艺术瑰宝——古诗更是知之者甚少,或仅能吟诵十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却根本无从谈起。常此以往,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岂不要烟消云散了?纵观我校语文教学在诵读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1、大多数学生是住校生,在校时间长,但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阅读层次较低。2、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老师对诵读认识不够、诵读方式单一等,使诵读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但是,从去年下半学期开始,我校围绕“营造书香校园”目标,编辑介绍校园里似的校本教材,并由省政府拨款建立了校图书馆,这为普及和推广诵读经典美文创造了良好契机。 因此,开展经典诵读的研究,适应我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很有实际研究价值。 二,课题的简介 1、两个概念的明确:(1)经典古诗文:在我校课题研究中我们将经典古诗文的内涵界定 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著作。

语文教学课堂实录介绍人物

语文教学课堂实录:介绍我的小伙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学习了本单元课文,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1:鲁迅的乐于助人。 生2:文章的表现手法。 生3:作者把闰土的特点描写得很突出。 生4:作者对闰土进行了细节描写,把人物的形象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要写好人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板书: 抓住特点写具体写生动 二、作文指导。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五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五”,然后说说自己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读,教师巡视。 生举手,踊跃发言。 生1、我知道短文要求我们用一两件事介绍小伙伴。 生2:要抓住小伙伴的特点来写。 生3:要突出小伙伴的性格特点。 生4:要抓住与众不同的特点来写。 生5:要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等。 …… 师:说得很好。那么如果教师现在要你写作文,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写呢? 生1:抓住同学的爱好来写。 生2:抓住性格来写。 生3:抓住小伙伴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来写。 生4:为校争光。 学生轮流回答:语言、习惯、外貌、幽默、才干……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品质爱好性格习惯才干 师:知道了写哪些方面,那么,大家打算用什么表现方法表现人物呢?请先看《少年闰土》,说说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1:场景 生2:外貌 生3表面闰土的勇敢机智。 师:抓住外貌、动作、语言、性格、行为等多方面的人物特点是多方面的,要求抓住明显特点,抓表现特点的事例去写。根据这些要求,同学们谈谈怎样选择材料更好地表现人物?生1:从气质、爱好、性格、习惯、才干等方面去写。 生2:抓人物身上最具代表性的事例。 生3: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里活动等方面。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给大家提供机会,让大家选择自己熟悉的小伙伴来写好不好?生:好! 师:在写作之前,我们还得讨论几个问题。首先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打算怎么写外貌呢?让:抓住人物与从不同的外貌去写,突出人物的特点。

(完整版)行路难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行路难》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来自《中学语文》教师版教学时间:2009年4月17日教学地点:广西南宁二中 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今天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背景材料。 (屏显1)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 (学生朗读) 师:皇帝把李白召到宫里去,只让他写写诗,过了一段时间,给了他一点钱,让他离开长安。李白于是写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快乐。再读背景材料。 (屏显2)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学生朗读) 师:把“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批在课题旁边。“怀才不遇”是说,有才能但是无法施展。 师:看我们的学习任务: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屏显3) 学习活动(一)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师:吟读之前,拿起笔划出这样几个地方。 勾画两个字。“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画两个字。“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济”,渡过。“箸”,筷子。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再画两个词。“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因为一个“云”字,“云帆”这个词显得特别高雅。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我来听一听。 (学生齐读课文) 师:好。我觉得节奏有点问题。“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教师示范四三节奏)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如果读成“拔剑/四顾/心茫然”(教师模仿学生二二三节奏)就不行了,对不对?好,一起来读。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师:这次好听多了!聪明!我刚才听出来一个很好的地方,你们比较注意这首诗情感的抑扬。有两句我们还能再体会一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是抑好还是扬好呢?一定是抑。最后一句呢?一定是扬。来,再试。第二句要比较地抑,最后一句要很好地扬。 (学生第三次齐读课文) 师:好。最后一句我们再来学读一下,跟我读。

《行路难》教学设计(两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两篇)《行路难》教学设计之一 一、预习《行路难》 二、正课 1.朗读《行路难》。 2.。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人教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杨莹卜廷才 (执教者:杨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探讨的问题跟生与死有关。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国文学和哲学关注的重要话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是哈姆雷特的心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的思考;“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李清照的心志。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兰亭集序》。(投影有关诗句) 谁来为我们介绍有关王羲之以及《兰亭集序》的有关知识? 生: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生:我介绍作者。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他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我还带来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请大家欣赏一下。(众生鼓掌) 师:同学们介绍得非常好,说明大家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下面老师还想检测一下这一课的文言知识,看看同学们课前预习是否全面。(投影重点实词、虚词) 生:“修禊事也”中“修”是“从事”;“茂林修竹”中“修”是“高”;“况修短随化”中“修”是“长”。 生:“所以游目骋怀”中“所以”是“用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是“……的原因”。 生:“夫人之相与”中“与”是“交往”。 生:“悟言一室之内”中“悟”通“晤”,会面;“虽趣舍万殊”中“趣”通“取”。 生:“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中“临”是面对;“喻”是明白。 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固”是“本来”;“一”是“动词,看作一样”。 师:非常好!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老师准备了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请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爱的方式,自由诵读本文!诵读要求:①语速的快慢②语调的轻重③情感的变化(投影显示)(众生自由诵读) 小组推荐代表有感情诵读。(可选择其中一段,三生分别诵读文章)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诵读这篇书文双绝的美文,并思考情感的起伏变化。 生:(齐读) 师:接下来借大家的慧眼来找一找作者的情感在文中是如何起伏变化的?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生: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生:我认为第三段是“感”,因为作者的情感并没有仅停留在对死亡的悲叹上,而是由此引发了思考。 生:我也同意。但用“悲”概括也行,只是“悲”的内涵与“痛”的内涵不同。 师:大家说得很好!(板书:乐——痛——悲) 那么第一段中哪些方面言“乐”呢?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作答。 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以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都说明这里的风景很美,让人赏心悦目。 生:“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写他们到这里是饮酒作诗的,很高雅,有情趣。 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是写来的人很多,且是俊杰之人。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不可忽视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不可忽视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少志士仁人,自出心裁创造出许多先进的绚丽多彩的教学手段,当这些五彩斑澜的教学手段笼罩在语文教学的天空时,我想传统的朗读教学依然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 因为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朗读有如下功效: 一、朗读能有效的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初中语文有不少是上乘之作,有很高的语言表达技巧,作品中准确精练的用词,生动的语法修辞,严谨的结构,在学生的反复朗读之后,不仅心听到了作品,耳朵感受到了作品,同时也在学生的舌喉上留下了痕迹,烙在了学生心里。通过这样多种感官并用的朗读,学生能比较深刻的体味到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意。比较深入地理解到篇章中内蕴的东西。 二、朗读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 朗读是眼、耳、口、脑、心并用的活动,通过多种感官同时协调并用,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比较好的记忆篇章的内容,从而使得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清晨的语文朗读,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 三、朗读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课本中不少篇章都是富有深意的,通过一次次的朗读,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思维会越来越清晰,情感会越来越细腻,对原作的掌握也会越来越深入。正是在这种一次次的循环朗读中,学生积极地思考文章的思路,架构,文章所表述的意义,甚至文章中所内蕴的辩证法等哲学思想,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朗读能有效的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通过一遍遍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要表达式情感。尤其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精选的文章,都是具有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向上的优秀文章。学生在全身心地投入一次次的朗读中,可以很好的把作者所展现的情感内化进他们自己的大脑内,从而指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很好的支辨识美与丑,善与恶习等等。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那么,怎样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朗读呢? 方法一、以问促读。“要让学生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去读、去思。文章丰富的情感韵味,不经过反复诵读是难以体会它的美妙之处的。所以只有在如剥笋一般的朗读中,学生才最终读懂了课文,读懂了作者,也读懂了自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课堂上只是单纯的一遍一遍的读,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把朗读技巧的训练与解读文本有机的结合起来。因为朗读,既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行路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自主研讨,理解诗人苦闷、迷惘的心情。 3.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诗人复杂变化的情感、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教学难点:诗中的用典。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情景导入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奉诏入京,但“贵妃研磨、力士脱靴”的风光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真正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只让他写写诗。过了一段时间,给了他一点钱,让他离开长安。李白于是写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快乐。这首《行路难》是在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时,为了表达了他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而作。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乐府诗 屏显(1)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屏显(2) 2. 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1)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准备全班朗读。 学生活动(一) 学生自由读 学生试读(以第一、二句为例) 划分节奏 学生试读(一到四句) 判断抑扬 学生齐读全诗 再读全诗(注意节奏和抑扬) (板书:四三节奏抑扬交替) (2) 说说你感受的诗中的美句 方法:拿起笔批注你认为的美句,然后准备在班上交流。 学生活动(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还要深入分析, 第一句和第二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以美好的场景来烘托他心情的不愉快,而且,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来写饭菜的丰盛、场面的豪华,更能突出作者内心抑郁和急切寻求出路的心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投、拔、顾,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烦闷。

行路难课堂实录余映潮版修订稿

行路难课堂实录余映潮 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行路难》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来自《中学语文》教师版教学时间:2009年4月17日教学地点:广西南宁二中? ? 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今天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背景材料。 (屏显1)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 (学生朗读) 师:皇帝把李白召到宫里去,只让他写写诗,过了一段时间,给了他一点钱,让他离开长安。李白于是写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快乐。再读背景材料。 (屏显2)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学生朗读) 师:把“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批在课题旁边。“怀才不遇”是说,有才能但是无法施展。 师:看我们的学习任务: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屏显3) 学习活动(一)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师:吟读之前,拿起笔划出这样几个地方。 勾画两个字。“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画两个字。“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济”,渡过。“箸”,筷子。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再画两个词。“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因为一个“云”字,“云帆”这个词显得特别高雅。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我来听一听。 (学生齐读课文) 师:好。我觉得节奏有点问题。“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教师示范四三节奏)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刚才我们总结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五分钟以后) 学生1:这首词的下阕有八个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表达了一种忧愁。 老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学生1:她想她老公了。 (其他学生笑) 老师:对。李清照思念自己的丈夫写了这首词。(板书:相思之愁)那她丈夫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了? 学生1:我不知道。 老师:好,请坐。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的背景补充一下? 学生2:大概是去玩了。 老师:你请坐。来,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元代伊世珍《琅嬛记》有这样的记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jí)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里的“笈(jí)”字意思是“书箱”,“负笈(jí)远游”就是到外地求学去了。

学生3:“结婚未久”就去外地学习了。这么爱学习? 老师:是啊。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金石学就是主要研究过去的铜器和碑石以及上面的文字的一门学问。光成家也不行呀,还要立业。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上,我找两个同学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和为什么喜欢 学生4:我喜欢“花自飘零水自流”,因为写得很唯美。 老师:唯美。这说明你的感觉很敏锐,不过这只是对这句话的欣赏,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整首词中去看。 学生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得欣赏的时候应该和后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联系起来。我感觉这是把“花和水”比喻成“闲愁”,“化有形为无形”,还有点通感的意思,把视觉转化为感觉。 老师:很好!请坐。你的鉴赏注意了前后联系,还品味出艺术方法,这就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很好!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几首诗中的语句,我说上句,同学们说下句。“关关雎鸠——” 学生: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老师:桑之未落 学生:其叶沃若 老师:桑之落矣 学生:其黄而陨 老师:孔雀东南飞 学生:五里一徘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