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虚词辨析核心与解题技巧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虚词辨析核心与解题技巧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虚词辨析核心与解题技巧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虚词辨析核心与解题技巧

核心提示

对虚词的考查主要是词语的用法,因此分析虚词的用法最为重要,但是虚词的用法比实词要灵活得多,所以通过练习培养正确的语感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对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关联词组、介词、连词、助词等。尽管虚词的用法灵活,形式多样,但所考查的对象主要是常用的虚词,因此应试者要将常用并且容易误用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熟练掌握。

此外,我们对句子中所用的虚词要格外注意。由于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其语法手段大多是通过词序和虚词来表达出来的,不同的虚词在使用时表达的意义不同,甚至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句子中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虚词加以考查。由于虚词数量较少,是一个封闭的类,且用法上难以由一个规则加以说明,因此下面我们将对一些常用虚词逐一地加以分析。

1.介词

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短语”,整体修饰谓词性词语,表示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表示时间、处所和方向的介词主要有:从、自从、自、打、到、往、在、由、于、向、至、趁、当、当着、沿着、顺着等等。表示方式、方法、依据、工具、比较的介词主要有:按、按照、遵照、依照、靠、本着、用、通过、根据、据、拿、比等等。表示原因或目的的介词主要有:因、因为、由于、为、为了、为着等等。表示施事、受事的介词主要有:被、给、让、叫、归、由、把、管等等。表示关涉对象的介词主要有:对、对于、关于、跟、和、给、替、向、同、除了等等。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介词的基本用法:

(1)“对于”和“对”。“对于”和“对”后面所带的宾语都是动作的对象或者和动作有关的人或者事物,一般来说这两个介词可以相互换用,但是比较而言,“对”的意思更为广泛,有时候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也能用“对于”去替换。例如“她在对我微笑”“政府应该对市民负责”中的“对”表示的是“向”的意思,不能用“对于”替换;“她对老师十分尊敬”“继母对我一直很好”中的“对”是“对待”的意思,也不能换为“对于”。“对”和“对于”的这种不对称的意义关系常常成为病句题型的常见词,除了这样的不对称的意义外,“对”和“对于”在使用中常常犯的错误还包括“主体和客体的位置颠倒”。如:

“这么深奥的著作,对我们这些大老粗是看不懂的。”

“这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对于具有文化教养的人们是不能容忍的。”

这两句话中的主体和客体都是颠倒的,应该改为:

“我们这些大老粗,对这么深奥的著作是看不懂的。”

“具有文化教养的人们,对于这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

或者改为:

“这么深奥的著作,对我们这些大老粗来说是看不懂的。”

“这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对于具有文化教养的人们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对/对于……来说”中间的名词性成分是主体成分,而“对”“对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则是客体成分。

(2)“关于”。“关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主要是动作所涉及的事物。如:

“关于牛郎织女,民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关于如何贯彻新的体制,政府正在考虑出台相应的一系列措施。”

“关于”和“对于”的用法也存在交叉的地方,有时候可以相互替换。如: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关于”和“对于”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首先,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一般用“关于”,而指出动作的对象,则用“对于”。比较下面的两个句子:

“关于招生问题,请与招生办公室直接联系。”

“对于不正之风,我不能听之任之。”

其次,“关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只能放在主语之前,一般是句首的位置,而“对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则放在主语前面和后面都可以。如:

“关于美学,他有着很深的理解。”

“对于美学,他有着很深的理解。”

“他对于美学,有着很深的理解。”

最后,“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做标题,“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就不能做标题。如“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可以作为标题,而“对于国有企业改革”则不可以。

(3)“在”。“在”表示动作的时间、处所。我们来看两个句子。

“他常常在工作的时间喝茶、聊天儿。”(表示时间)

“他常常在单位喝茶、聊天儿。”(表示地点)

我们这里主要介绍“在”表示条件和范围的用法,如:

“在领导的关心下,我们按时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表示条件)

“只有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建设社会主义。”(表示条件)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表示范围)

一般来说,表示这样的意思时,“在”常常和“下”“上”“中”搭配,构成“在……下”“在……上”“在……中”的结构。

一般来说,这些结构中应该是名词或名词性成分,而不能是谓词性成分,因此下面的两个句子都是病句:

“在不减少插秧丛数下,有可能做到周年套养红萍,争取最大幅度地提高红萍产量,为解决肥料问题闯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自从开工以来,在卫生工程局负责人及参加工作的工人、解放军不顾劳累地积极工作下,工程进度很快。”

这两个句子可以改成:

“在不减少插秧丛数的情况下,有可能做到周年套养红萍,争取最大幅度地提高红萍产量,为解决肥料问题闯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自从开工以来,在卫生工程局负责人及参加工作的工人、解放军不顾劳累的积极工作下,工程进度很快。”

第一个句子加上“的情况”,使之变成名词性结构,第二个句子把“地”改为“的”,也就是把“工作”由动词性词语改为名词性词语。

“在……中”可以是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但是表示的意义不同,是“正在进行”的意义。如:

“新一代的技术正在研发中。”

(4)“给”。介词“给”的意义比较复杂,有时候它的意义是“跟”“对”或者“向”;有时候它的意义又是“为”“被”“替”“让”等。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具体的含义。如:

“这件事情他给我说过。”(“跟”义)

“律师正在给老王家打官司呢。”(“替”义)

“他一上来就先给我鞠了个躬。”(“对”“向”义)

“儿子给邻居的孩子打了,你就当没这回事?”(“被”义)

(5)“于”。“于”是一个古汉语词,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也常常会遇到它,其主要是用在动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在”“比”“向”“到”“从”“对于”等多种意义。如:

“认识开始于经验。”(“从”义)

“这件事情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对于”义)

在“于”的使用上,常见的错误是某些动词不能带“于”而误带了“于”。如:

“久而久之,廉政的观念模糊了,分辨不出真假马列主义,最后导致于和腐化分子同流合污的下场。”

“导致”这一动词后面不能再带上“于”,因此应该把“于”去掉,或者改为“甚至于”等。还有一种“来自于”的说法,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可实际上这种用法也是错误的,“于”也应该去掉。如:

“麦吉尔大学素有象牙塔之称,在全国大学评比中曾经连续两年名列第一,吸引了来自于100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来求学。”

这里应该把“于”字去掉。

2.连词

连词主要用于连接,可以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等,少数连词甚至可以连接比句子更大的单位,如句群。连词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主要连接词或短语的连词:和、跟、与、及、同、或等;主要连接词语或分句的连词:而、而且、并、并且、或者等;主要连接复句中的分句的连词:不但、不仅、虽然、然而、如果、与其、因为、所以等等。下面对几个常用的连词进行分析。

(1)“和”“跟”“与”“同”“及”“以及”。这些词语表示的都是联合关系,只是风格色彩略有不同,它们主要用来连接名词性词语,其中“和”还可以连接双音节的谓词性的词语,如:

“他的话十分明确和有力。”

不过在连接谓词性词语时我们更常用的是“而”。

(2)“而”。“而”是古代汉语沿用下来的带有书面语色彩的连词,一般用来连接谓词性成分或分句,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目的等关系。如:

“他是个勤劳而勇敢的乡民。”(并列关系)

“他学到的知识属于少而精的一类。”(转折关系)

“他一直都想把局长弄下台,然后自己取而代之。”(递进关系)

“我们应该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的理想而奋斗。”(目的关系)

(3)“并”“并且”。“并”和“并且”连接的都是动词性词语或者分句,表示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如:

“对于党的政策,我们应该坚决拥护并认真执行。”(并列关系)

“他不但嘴上是这么说的,并且行动上也是这么做的。”(递进关系)

(4)“或”。“或”在使用上应该注意和“和”相区别,“或”表示的是选择关系,表示或甲或乙,多项中选择其一。这与逻辑上的“或”不同,逻辑上的“或”可以表示两者都选择,但是语言中的“或”一般不能表示可以同时选择的意思,而必须是选择其中之一。如:

“你去或我去,无所谓的事儿。”

这句话的意思一般不能理解为“我们两个人都去也无所谓”。

因此在表示选择两个事物或事件的时候,应该用“和”。“和”表示的是联合,两项或者几项兼有的意思。因此,下面句子中的“或”用得不对,应该改为“和”。

“奶皮子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或锡林郭勒盟牧区的名产。”

事实上,“奶皮子”既是呼伦贝尔盟的名产,又是锡林郭勒盟牧区的名产,因此不是或甲或乙的关系,应该改为“和”。

(5)“及其”。这里要注意的是“及”才是真正的连词,而“其”则是代词,意思是“他(们)的”,因此这个结构在现代汉语里凝结成词之后的意思是“和他(们)的”,和不是单纯地“和”。如:

“不久,我和妈妈及其几个小伙伴也都被关进了监狱。”

这个句子中的“及其”是错误的,可以改为“以及”“和”等。

(6)“还是”“或者”。“还是”和“或者”都表示选择,用在“无论”“不管”等表示无条件的词语之后,两者常常可以替换。如:

“无论是你还是我,都不能忘记这件事情。”

“不管你或者我,都要永远地把这件事情记在心上。”

但是在表示疑问时,只能用“还是”,而不能使用“或者”。如:

“怎么,你到现在还没有拿定主意学历史还是地理吗?”

这里的“还是”不能用“或者”替换。同样,不表示疑问,而只表示选择,只能用“或者”,而不能用“还是”。如:

“从他的肩章上看,他应该是一个团长,或者是一个营长,我也不确定。”

这一句子中的“或者”不能用“还是”去替换。

3.助词

助词是一类十分复杂的词,但是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我们来说却很容易理解。这里我们主要阐述一下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最需要注意的是动态助词所表示的时态情况,汉语的时态很大程度上是靠时态助词或动态助词来表达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加以认识、加深理解。动态助词指的是动作或性状在变化过程中的情况,是处在哪一点或者是哪一段上。它反映的是一种动态,不是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它可以表示事件在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动态。

(1)“着”。“着”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在进行或者状态在持续。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状态”可以指的是“动作”完成以后产生的状态,也就是说此时,“动作”已经完成了。如:

“你开着门、亮着灯,人却不在?”

这里的“开着”“亮着”可以看做是“开”“亮”这两个状态的持续,其中“开着”也可以看做是人已经完成了“开门”的动作之后,该动作遗留下的状态。因此在辨别时态时要注意“持续”和“完成”这两种不同的时态。有些人认为“着”相当于英语中的进行时态,这种认为是不完全正确的,需要加以注意。

(2)“了”。“了”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面,表示的是动作或者性状的实现,即已经完成、成为事实。很多人认为“了”表示的意义相当于英语中的“过去时”,这种认识也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了”也可以用在将来时态的句子中。如:

“你别急,我明天吃了饭就马上去找你。”

这里的“了”表示的是明天的动作行为,因此不是过去时,“了”表示的意义仅仅是“吃饭”这一行为的完成。

“了”用在形容词之后时,只能说是表示性状的实现,而不是完成。如:

“春天早就来了,桃花都红了好几天了。”

这里“红了”并不表示“红”这一状态已经完成,而是表示持续,因为“了”的意义仅仅表示这一状态已经实现,即“转变”已经完成,而不是整个状态的完成。

(3)“过”。“过”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的后面,表示曾经发生主要的动作或者曾经具有这样的性状。很多人把“过”也看做和英语中“过去时”相对应的词语,其实不然,和“了”类似,“过”也不仅仅表示过去,其侧重“经历过”“体验过”的含义。如:

“我见过这种大海波涛汹涌的场面,那一次还差点要了我的命。”

4.语气词

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也可以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我们所要掌握的主要是处于句尾的语气词。按照所表达的语气的不同,语气词可以分为如下几类:表示陈述语气的语气词有:的、了、吧、呢、啊、着、嘛、呗、罢了、也罢、也好、啦、喽等;表示疑问语气的语气词主要有:吗、么、呢、吧、啊;表示祈使语气的语气词主要有:吧、了、啊;表示感叹语气的语气词主要有:啊。一般来说,普通话中最常见的、最基本的语气词有六个,是“的”“了”“呢”“吧”“吗”“啊”,其他的一些则用得相对较少。还有一种是多个语气词连用产生的合音语气词,如“啦”是“了”和“啊”的合音等。下面简要地说明几种常用的语气词的语气和作用。

(1)“的”。“的”作为语气词,表示强调情况确实如此,主要用于陈述语气。如:

“你放心吧,我们是不会忘记你的。”

(2)“了”。“了”作为语气词表示的是变化已经实现,主要起一个煞尾的语气作用,多用于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如:

“花骨朵已经长出来很多天了,花儿怎么还不开?”(陈述语气)

“别说话了,我在学习呢。”(祈使语气)

(3)“呢”。“呢”表示指明事实,带有不容置疑的口气,略带夸张,或者用来表示疑问。主要用于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如:

“没什么,我一点也不辛苦,倒是你才是真正的辛苦呢!”(陈述语气)

“刚才你那能耐呢?继续和人家吵啊!”(疑问语气)

(4)“吧”。“吧”表示猜度或商量的口气,前者表示知道某一事情但是没有把握,所以要求证实;后者多用于祈使句。主要用于疑问语气和祈使语气。如:

“从这里到县城怕是有几十里地吧?”(疑问语气)

“人家都下逐客令了,我们还是走吧。”(祈使语气)

(5)“吗”。“吗”表示疑问,主要用于疑问语气,如:

“你明年还打算去北京玩吗?”

(6)“啊”。“啊”表示增加感情色彩,使语气舒缓,多用于感叹语气、疑问语气、陈述语

气和祈使语气。我们可以把下面的句子和前几个语气词加以比较。

“几年没有回家了,家乡的变化真大啊!”(感叹语气)

“你是谁啊?我又不认识你。”(疑问语气)

“来来来,请坐啊,客气什么啊!”(祈使语气)

“他不去,那我也管不了啊。”(陈述语气)

由于虚词的意义复杂,常常是一个词兼属不同虚词类别,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在判断歧义句的题型中,虚词非常重要。

解题技巧

针对虚词的以上特点,我们为各位应试者介绍两种较为实用的方法,在理解常用虚词的基础之上能够更好地进行运用和快速判断。

1.造句法

当有些虚词在意义和用法上比较模糊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它们各自举一个最常用的例子,这样就可以使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如“不是……而是……”和“不仅是……而且是……”

看起来似乎差不多,但实际意义相差很大,我们只要造一个句子就可以一目了然,如“他不

是班干部,而是学生会骨干”“他不仅是班干部,而且是学生会骨干”。显然,“不是……而是……”的意义是排除一个方面,选择另一个方面,是选择关系;而“不仅是……而且是……”则表示兼有两个方面,表示递进关系。

2.搭配法

有的虚词在使用时对与之搭配的词语有要求,我们应该予以注意。如经常作为一个错误被举出的“一直……以来……”结构。如“感谢他一直以来对我的照顾”,这是典型的不易被发

现的病句。“一直”的意思是动作始终不间断或情况始终不改变,而“以来”则表示从过去的某

一时间一直到现在的这段时间,如“春节以来”“五一以来”,也可以表示从现在往前推一段时间,如“三年以来”“长期以来”,表示的是“从现在往前推三年的这段时间”“从现在往前推很长

时间的这一段时间”,但是不能是“一直”,从始到终的。也就是说“以来”要求前面的词语有一个开始点,而“一直”却不能提供这个开始点。并且“以来”前面的词语都是时间名词,而“一直”是一个副词,从这方面看,也是不能搭配的。因此,尽管“一直以来”曾一度被广泛使用,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搭配。这种搭配的形式在关联词组的运用上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应该多加注意。

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试题及答案

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试题及答案 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 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请开始答题: 1.怀特海说:科学研究的概率是999个想法没有任何结果。不过,第1000个想法也许会改变世界。可见,好想法的产生不是________的。 A.随心所欲 B.轻而易举 C.一蹴而就 D.信手拈来 2.很多人认为动力是一块馅饼,会从天而降,幸运地砸到自己头上,他意识到自己缺少动力,却还在_____。期望动力哪天能无缘由地 突然看到自己身上。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望眼欲穿 B.翘首以盼 C.浮想联翩 D.守株待兔 3.语言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会发生改变。在人口众多的族群中, 放言倾向于保持________。原因很简单,因为有更多的人能记住上一 辈说的方式。不过在规模较小的族群中,语言有可能更快地发生变化,在世代交替中有些音素将会_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稳定流失 B.传统异化 C.活力消亡 D.原貌式微 4.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敢于并 善于________所有优秀的文化,如我们常常讲,大唐时代长安流行胡乐,并没有使我们文化出现_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吸收断裂 B.接纳蜕变 C.借鉴浮躁 D.融合停滞

5.持之以恒的精神固然可贵,但如果我们所坚持,所固守的是 ________甚至错误的,那坚持到底的结果只能是一错再错。人生允许 ________,敢于放弃不切实际的理想,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消极无功而返 B.盲目知错就改 C.反面偃旗息鼓 D.偏颇改弦易辙 6.不管是无意还是有意,总有些________的“史实”并不真实。 又或者,有些历史真相看起来提供借鉴时,却发现历史并非全部都是 真相,而是被________过的。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盖棺定论增添 B.言之凿凿加减 C.铁证如山修饰 D.无可厚非篡改 参考答案: 1.C。【解析】题干要强调好想法不是一下子就能产生的。“一 蹴而就”指“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最合题意。故选C。 2.D。【解析】由题干中“幸运地砸在自己头上”“无缘由地突然 掉到自己身上”可知,有些人只想不劳而获地获得动力。“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本题用其原义。故选D。 3.【答案】A。【解析】由“在规模较小的族群中,语言有可能更 快地发生变化”可知,第一个空应填“变化”的反义词,故排除B、C 项;由“更快地发生变化”可知,“有些音素”会消失,而不但仅是减弱。故选A

公务员笔试考试言语理解知识要点详解

言语理解与表达(审设问,读题干,选答案) 题型 片段阅读和选词填空(国考) 篇章阅读和语句表达(省考) 一.片段阅读(重点) 1阅读顺序:审设问——读题干——选答案 审设问——考官出题要点 通过这段文字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言外之意)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原文主要内容 读题干——寻找同义替换的选项(很重要) 2题型分类 第一类 主旨概括题 1提问方式: A主旨类(找重点):主要强调和说明,核心意思,主要意思,观点,表明,说明,主要讨论谈论,主旨,主要含义,支持的观点,直接论述的观点,旨在说明 B概括类(突出重点,兼顾其他):概括,复述,归纳,总结(主旨最准确的概括) 所谓重点就是解决问题的对策。 2做题原则:寻找文段中的重点(主题句),通常主题句是解决问题的对策,或者是核心的观点,在选项中找到重点的同义替换,不能是引申(一般意图推断类:提问应该是作者最想表达的观点) 3做题方法(两个方面) A从微观入手寻找关联词(标志) 考点一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递进强调后者),既又(并列无强调)不但而且甚至(两级递进强调最后项) a递进之后是重点 b不但=-不仅,不只,不单,不独,不光 而且=也,还,并且,还 更=尤其,特别,甚至,重要的是,核心的是,关键的是 c一级递进和二级递进同时,二级递进是重点 d不但可以省略,而且不能省(因此要学会找到而且),有不但一定有而且,有而且不见得有不但。 反面论证(要强调否则前面的内容) a通过反面的论证来加强正面的内容,本身不重要(阅读时可以省略)b标志:否则,不然,如果不(直接可以往前看)

句子成分分析法——长难句找主谓宾 必须,只有,除非——通常引出解题的对策(同义替换,差异=多样性,必须=必不可少)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转折 考点二因果关系 a结论之后是重点 b因为和由于引导原因,问原因时才看,结论才是重点 c之所以,是因为是倒装,强调原因,原因是主旨重点 d导致,后面是结论,是重点 e所以=可见,看来,因而,因此 考点三举例(数据型,文字型) 目的是论证观点(阅读时可以省略) 标志:例子,例如,以为例,为一个例证 选项:涉及例子的不选。 考点四冒号和破折号(解释说明) 如果没有问到解释的内容,就不用看了,不是重点。 考点五转折关系 虽然但是(转折后面是重点) 弱转——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当然,好像只是 强转——但,但是,然而,却,不过,可是 虽然可以省——有虽然一定有但是,有但是不一定有虽然 不过除了转折之外,还作为副词,表示只不过的意思 除非相当于必须,只有,引导的是解决问题的对策 当强转和弱转同时出现,看强转 例20 除非和但相互印证,得出答案 例22 更多的情况是——补充题,要符合作者的观点:书对人的影响是小的 考点六:援引——援自引用,引出作者的观点,援引重点看后面。 正向援引,结论词——正如某人所说——作者肯定 反向援引,转折词——一家之言(有一种看法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认为,人们以为,传统认为)——作者否定 会话策略——这话没错,但是——作者否定 排同求异法(理解正确或错误的是,非主旨题)例24 排同——单项选择中意思相同的选项排除不选。 求异——求矛盾,矛盾中必有一真一假(两个选项有矛盾,那就必有一真一假,存在答案的可能性很大,但前提是与原文相关) 言语的择优原则:优中选最优(最大程度的同义替换,选对策的选

高三语文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方法

高三语文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方法 文言文学习的知识点很多,很多都是高考的考点,那么关于高三语文文言文虚词的解 题方法有哪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语文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方法一 一、词性界定法 有些代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代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 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2题的A项:今如此以百 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 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一百骑仓惶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 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为介词把。显然,两者词性有别,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二、数学代入法 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的A项为: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该项中第二句 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同样该题D项也可用此法进行判断,可 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再看正确项所涉及的两句: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 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第二句出自课代《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 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代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三、语法切入法 2001年高考第13题D项: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 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B项中两个于显然不同,符合题目要求。 四、语境推断法 2001年春季高考全国卷第12题D项: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第一句上代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代写徐九思筑减水桥, 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再考察第 二句,出自课代《崤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

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4)

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4)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这项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 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B. 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 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C. 在新的千年里,中华民族这条巨龙一定会昂 首腾飞于无垠的天际,创造出令全世界惊异的奇迹。 D. 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 学大会奖,三次被评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2.人有一种记忆叫免疫记忆。人的血液中有着极少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它们生存的时间极短,主要职能是尽量多地消灭人体的敌人。淋巴细胞对侵入血液的细菌或简单有毒物质做出快速反应,生成抗体,把有害物质粘住,不让它们进入其他器官。而消灭来敌的重任则落在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头上。这些细胞能够毫不费力地区别外来细胞,能够把它们记住并把记忆保留

下来。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血液中的吞噬细胞的主要职能是记住侵入人体的外来细胞 B.淋巴细胞能够把侵入血液的有毒物质粘住,并阻止它们进入其他器官 C.人的血液中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是富有牺牲精神的细胞 D.人具有免疫记忆,只要得过麻疹和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 3.春暖花开的季节,买得便宜就不如买得新鲜,新鲜牛肉的肌肉有光泽,红色均匀稍暗、脂肪洁白或淡黄色;变质肉的肌肉无光泽,脂肪显金黄绿色。 下列复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鉴别牛肉新鲜与否的方法 B、牛肉便宜不如新鲜 C、鉴别牛肉主要看牛肉色泽 D、牛肉好吃就可以 4.鉴于美国中产阶级当前面临压力的根源在于国内储蓄严重不足,美国国会叫嚣对中国汇市施压的做法

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 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⑴、通假字⑵、词类活用⑶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课外的解题方法如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⑴、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窥谷忘反”中的“反”通“返”,“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通“叛”。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即:通什么字,意思是什么。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⑵、词类活用: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词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如“腰白玉之环”中的“腰”,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挂在腰间”或“腰上系着”;再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苦”和“劳”,本意都是形容词,这里都用作了动词“使……受苦”、“使……劳累”。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通过分析比较它的一般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注意迁移,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思考它最适合的意义。⑶一词多义: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归纳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2016年辽宁省公务员考试真题

2016年辽宁省公务员考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年2月14日,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颁奖。 A.谢家麟杨振宁 B.杨振宁吴良镛 C.谢家麟吴良镛 D.谢家麟吴广祖 2.毛泽东明确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对象之一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A.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6.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7.下列观点正确表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门具体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 D.具体科学可以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8.客户体验管理是近年兴起的一种崭新客户管理方法和技术。根据伯尔尼?H?施密特在《客户体验管理》一书中的定义,客户体验管理是“战略性地管理

历年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真题及解 (1)

历年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真题及解2 31.当今世界的工业社会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生态危机、信仰危机、种族纷争、精神危机,这些都在困扰着人类社会。于是许多哲学家、思想家乃至政府官员都主张回到传统文化和道德中去寻找解决危机的钥匙,很多人热衷于研究儒家伦理同现代化的关系,东亚有些国家甚至提出“新儒学”或所谓“儒家资本主义”的口号。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伦理是能成功地解决当今工业社会诸多危机的钥匙 B.东亚有些国家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中解决了诸多危机的模范典型 C.有些国家和个人主张从儒家学说中寻找解决当今社会难题的良方 D.当今世界的诸多危机从本质上说是在儒学与现代化的矛盾中产生的 32.时间怀有一种公平的道义,对它所拿去的,它会给我们别的补偿。它夺去了我们肢体精神的灵活,却给予我们安静和安详。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所谓浪费时间 B.耽误的时间可以得到补偿 C.不具有灵活肢体精神的人能获得安宁 D.晚年的宁静可以使青春活力的消失得到补偿 33.储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基础,但最大限度的储蓄增长率决不是最优的经济增长率,只有适度的储蓄增长率才容易带来较大的经济增长率。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储蓄增长率应与经济增长率相等 B.储蓄增长率与最优的经济增长率成反比 C.储蓄增长速度如果无限度地增长,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D.最大限度的储蓄增长率要求最优的经济增长率与之相适应 34.如果从伦理的角度着眼,两极分化是一种悲剧性的社会现实。面对落入破产者行列的许多小生产者和劳动者,我们不能不寄予深切的同情。但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着眼,两极分化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发生作用后的必然经济结果,它发挥着约束和激励的功能,使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都趋于更合理的配置。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发展商品经济的角度看,两极分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我们应该对落入破产者行列的小生产者和劳动者寄予深切的同情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试题及答案

例题1.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对儿童阅读市场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作家自觉地思考读者定位,发挥自己的创作特长。从读者年龄段来说,有的作家专心致志地为幼儿写作,有的专门为小学低年级写作,还有的着力满足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需求;从写作内容来说,有的作家专门为孩子写科幻故事,有的一心写冒险小说,有的则认真地为孩子写生活故事。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儿童图书写作的目的性不断增强 B.儿童图书作者的创作定位趋向精准 C.定位准确的儿童图书更适合儿童阅读 D.作家应结合自身特长与市场需求确定创作方向 【答案】B。 例题2.城墙是古代城市的标志,也是研究城市发展的独特角度。对中国城墙的描述,自古以来就大量出现在正史、方志、文学作品或绘图绘画中,并且是都城学、规划学、军事学等多门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这说明城墙并非一堵“墙”那么简单。可以说,每一座古城墙,都是一本厚重的大书,每一块城砖、每一座城门、每一段护城河,都是这本大书中的一行一页。面对如此厚重的中国城墙,我们当心存敬畏。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应对古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予以重视 B.古城墙的文化价值远高于其商业价值 C.亟须对现存的古城墙开展保护和研究 D.城墙为研究城市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 【答案】A。

例题 3.美国交通运输业正逐渐从以石油为基础过渡为采用多种替代能源,如乙醇、生物柴油、电力或氢能等。为了更加壮大这支队伍,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始调查将压缩天然气(CNG)作为轻型轿车和卡车能源选择的可能性。CNG汽车是指主要由甲烷构成的天然气在25兆帕左右的压力下储存在车内类似于油箱的气瓶内、用作汽车燃料。使用CNG替代汽油作为汽车燃料,可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噪音污染,而且其不含铅、苯等致癌的有毒物质。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 https://www.360docs.net/doc/f89288722.html,G作为卡车能源可能性很大 https://www.360docs.net/doc/f89288722.html,G可能会成为一种替代能源 C.美国交通运输业现在仍以石油为基础 https://www.360docs.net/doc/f89288722.html,G替代汽油作为汽车燃料好处很多 【答案】D。 例1(2019 吉林甲) 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显示,节能灯的紫外线辐射的总能量只占节能灯释 放总能量的6‰,即15 瓦节能灯的紫外线功率仅为0.09 瓦,而且节能灯里的长 波紫外线不会穿透人体的真皮层。一般来说,只要符合标准的合格节能灯,都能把紫外线辐射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此外,一个节能灯中仅有几毫克汞被封在灯里面,只有在一个很小的密闭环境下,几百个灯同时碎掉,汞全被一个人吸入才有可能对人造成伤害。这种事件发生的概率几乎为零。对文段的主要观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 (一)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 1)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 2点为:今义小于古义, 3 4 5 6 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文言虚词 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要注意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盍、叵、旃。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在根据阅读材料中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在文中的用法”界定了范围,并表现为常见用法。首先要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判别、比较、推断,达到了解其用法的目的。 二、语法与翻译考点解析 (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掌握词类活用现象,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进而理解文意。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②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 上面例句中,名词“水”、“军”作动词用,分别解释为“游泳”、“驻军”。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前出事表》) 上面例句中,句①中“善”和句②中的“亲”、“远”本来都是形容词,但在句中均为动词,分别解释为“交好”,“亲近”、“远离”。 3)名词作状语 如: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上面例句中,句①中的“箕畚”意为“用箕畚”,句②中的“犬”意为“像狗一样” 4)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怎么样”的意思。 如: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上面例句中,①中的“生”和“肉”意为“使……复生”和“使……长肉”,②中的“绿”意为“使……变绿”。

公务员言语理解100个重点词汇理解

1.弥漫与迷漫 “弥漫”形容(烟雾、沙尘、气味等)充满空间;“迷漫”形容(烟尘、风雪等)漫天遍野,模糊了视线。 例:夜色朦胧,飘动的白云轻纱般吹过来,带着露水,含着温情,弥漫在你的身边。 2.施行与实行 从词语的适用对象上来看“施行”表示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其适用对象较为具体,如法律、法规、手术等;“实行”的适用对象较为抽象,如纲领、政策、原则等。 例:会议决定,《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经过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3.审定与审订 从词义的侧重点来看,“审定”侧重于“定”,即审查决定,如审定计划;“审订”侧重于“订”,即审阅修订,如:审订书稿。 例:这几项职工福利待遇,是全厂职工代表大会审定的,任何人无权随意改动。 4.历程与里程 “历程”指经历的过程,用在表示过去的句子中。“里程”指具体的路程,还指发展的过程,用在表示将来的句子中或用在时间不明确的句子中。 例:回顾几十年的战斗历程,他感慨万千。 学生激情满怀,展望新的生活里程。 5.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 “不孚众望”指未符合大家的期待,含有贬义;“不负众望”指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例:我们一定不负众望,把这团希望之火,带回桐乡,去开启、点亮乡村每位学生的心灵。 6.措手不及与猝不及防 “措手不及”指事出突然,来不及应付;“猝不及防”指事情来的突然,来不及防备。 例:站在人生的拐点,迷茫地眺望未来,即使离开这里是我们无数次反复期待的时刻,但它突然的到来依然让我们有点措手不及。 7.忽然与突然 “突然”表示情况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突如其来,令人觉得很意外,一时无法应付;“忽然”表示事情很快地发生或变化,相比“突然”,令人意外的程度要小。 例:仿佛一夜之间,南国一个贫穷破败的小渔村忽然变成梦幻般绚丽的大都市。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 常考成语辨析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 常考成语辨析 1.按部就班vs循序渐进 【释义】 按部就班:指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通常表达中性或者消极的感情色彩。 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地深人或提高,通常表达中性或者积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学习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按部就班,逐渐提高的过程。 【纠错】句中既然表明了是“逐渐提高”的过程,并不强调按照一定的步骤,而是逐渐深入提高,因此用“循序渐进”要比“按部就班”更为恰当。 2.八面玲珑vs面面俱到 【释义】 八面玲珑:侧重指为人处事圆滑事故,通常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 面面俱到:侧重指每个方面都想得很周到,每个细节都予以充分考虑,通常表达中性或积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他做起事情来八面玲珑,你就放心地把这个任务交给他吧! 【纠错】句中“八面玲珑”的感情色彩过于消极,与全句的感情色彩不搭配,因此应该改用“面面俱到”一词。 3.白驹过隙vs时光荏苒 【释义】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飞快,就像骏马越过像缝隙一样短的距离一样,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一寸光阴。 时光荏苒:“荏苒”即渐渐的意思。指时光一点点流逝,渐渐过去。 【误用】数学考试的考场上一道题目难住了我,时光荏苒,几分钟后这道题目还是解不出来,没办法我只好放弃这道题目。 【纠错】句中提到几分钟后意味着时间很短,过得飞快,因此不能用“时光荏苒”。 4.百依百顺vs唯命是从 【释义】 百依百顺: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侧重指由于感情上的爱而表现出来的顺从。 唯命是从:不管什么样的命令都听从,侧重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常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误用】我最看不起的就是那种整天围着领导转,百依百顺只知道拍马屁的人。 【纠错】句中要表达的是拍马屁的意思,所以选用“唯命是从”更好,更符合句中消极的感情色彩。 5.博闻强识vs见多识广 【释义】 博闻强识:侧重指人的见闻广博、知识面广、记忆力强,书面语色彩较强。 见多识广:侧重阅历丰富、很有经验,带有较强的口语色彩。 【误用】老李去过的地方太多了,这使得他博闻强识,什么活计都能揽下来。 【纠错】老李的经验都是来自于实践当中,所以通常用“见多识广”来表达,而“博闻强识”则多指来自书本的知识,不适合用于此句中。 6.不负众望vs不孚众望 【释义】 不负众望:指不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期望。 不孚众望:指不被众人所信服,辜负了别人的期望。

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 【考点透视】 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有误或正确的一项。 【解题指津】 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中考真题】 (2009年山东潍坊卷)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解析]朗读文言文时,主谓之间应该有适当停顿。在这个句子中,“落笔”是主语,“辄为人所传诵”是谓语,两者之间应该停顿。 [参考答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 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中考真题】 (2009年浙江义乌卷)下列句中加点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 肉食者谋之 b. 长跪而谢之曰 c. 辍耕之垄上 d. 小大之狱 [解析]“之”是常用的文言虚词之一,其主要作代词、助词,也可以作动词。a项中的“之”是代词,指“齐师伐我”这件事;b项中的“之”是代词。指唐雎:c项中的“之”作动词,可译为“到,往”;d项中的“之”作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参考答案]d 考点三: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成语解析精选

公考成语精选 1.趁火打劫: 趁别人有危难时去捞好处。亦作“趁火抢劫”。//浑水摸鱼: 比喻乘混乱的机会攫取不正当利益。 2.惨无人道: 惨,残酷狠毒。残暴得灭绝人性。//惨绝人寰: 人寰,人世。世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的。形容惨到极点。 3.心满意足: 心愿满足。亦作“心满愿足”。//称心如意: 完全合乎心意。亦作“趁心如意”。 4.承前启后: 承,承接。启,开创,引出。承接前人的,开创今后的。多用于事业、学问方面。亦作“承先启后”。//承上启下: 接续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多用于写作等)。 5.三五成群: 三个五个结成一群。//成群结队: 聚集到一起,结成一群一伙。亦作“成群结伙”。 6.胡思乱想: 不切实际地瞎想。亦作“胡思乱量”。//痴心妄想: 入迷的心思,荒唐的想法。 形容一味幻想不切实际的事情。

7.重整旗鼓: 比喻失败后积聚力量,重新行动。亦作“重振旗鼓”。//卷土重来: 卷土,人马奔跑时扬起尘土。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新猛扑过来。 8.呕心沥血: 形容费尽心思。//处心积虑: 处心,存心。积虑,积久考虑。早已千方百计地谋算。多含贬义。 9.粗心大意: 做事不细心,马虎。//粗枝大叶: 指文字或话语简略概括,也指做事不认真,不细心,马虎大意。 1 0."大张旗鼓: 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雷厉风行: 厉,猛烈。像打雷那样猛烈,像刮风那样迅速。比喻政事法令的执行严厉迅速。也比喻行事声势威猛,动作迅速。 1 1."当仁不让: 当仁,指面临仁义之事。《论语?卫灵公》: “当仁不让于师。”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义不容辞: 指顾全道义而不推辞。 1

公务员考试 言语理解 常用 成语表

常用成语篇 一、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1.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9.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10.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1.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12.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13.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15.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 16.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 二、容易褒贬用错的成语 (一)褒错用贬 1.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2.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3.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4.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5.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6.沁人心脾: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闲爽朗的感觉。7.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人胜。 8.别出心杼:比喻写作不抄袭前人,另辟新路。 9.有口无心:指不是有心说的。 10.惨淡经营:指苦心费力经营。 11.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二)贬错用褒 1.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2.形形色色:形容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 3.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于了。 4.长此以往:长期如此这样下去。 5.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6.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7.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 8.绞尽心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9.大言不惭:说大话,吹牛皮,一点也不害臊。 10.明目张胆: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11.明哲保身: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12.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13.高谈阔论: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14.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作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15.好高骛远:指在学习或工作上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16.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17.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 18.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19.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20.虎视眈眈:形容恶狠狠地盯着看,等待机会下手。 21.别有用心: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 22.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外表内心不一样。23.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24.好为人师:指不谦虚,喜欢以教育者自居。 25.人模人样:或指小儿有成人相(亲呢语),或指人态度举止俨然与身份不相称(讽刺语)。 26.神气活现:表现出自鸣得意或傲慢的神态。 27.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28.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9.呜呼哀哉:指死亡或完蛋。 30.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31.巧舌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32.一团和气: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33.改头换面:表面上改一下,实质上和原来的还是一样。 三、容易用错对象的成语 1.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2.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3.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试题及答案

言语理解(40题) 片段阅读(50%) 1.审题干 2.读题面(找核心语句) 3.看选项(找标志):正确选项的标志:与题面的核心语句间关系为:1.同义替换2.精简压缩 3.1和2结合. 一、主旨概括(50%): 辨别:这段话的主旨是、这段话主要、旨在讲述(谈论、强调、说明、阐明、阐述、分析、介绍等)的是? 找重点(找到题面重点与选项标志匹配) 对这段文字概括(复述、归纳、总结)最准确的是?找重点,兼顾其他(重点是关键) 做题原则:1.找重点 2.对比选项 3.忠于原文,无需引申 4.通常为对策(大部分)或核心观点(需要必须等词引导对策指出、说明、显示、表明等词引导观点) 解题技巧:宏观(行文脉络:文章结构)+微观(关联词语:逻辑标志) 递进副句:把握和找对关键词(即重点) 不但…A…,而且…B…。(A为B服务,重点在B) 【多重递进】不但…A…,而且…B…,甚至…C…(重点在C) 【关联词语】不但=不仅=不单=不独=不只=不光 而且=并=并且=也=还 甚至=更=特别=尤其=重要的是=关键的是=核心的是 反面论证发:标志词:否则、如果不、如果没有、不然等为加强正面论点本身并不是重点,为补充说明,重点一般在这些标志词前面。而选项中围绕反面论证的并不是主旨的答案,比如选项中探讨如果不这样的危害或不良反应等都不是答案。 成分紧缩法:应对长难句,找出句中的主、谓、宾。宾语通常为复合结构或小句。 标志词:的——定语(前置:定语在前,即的字后面的是重点)地——状语(前置)得——补语(后置)转折副句:【典型格式】虽然…A…,但是…B…强转折(A为B服务,重点在B) 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当然弱转折 强弱转折同时出现使重点在强转折上。 【关联词语】虽然=尽管=虽说=固然 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但=不料 观点援引法(引用、举例、XXX说过、等):援引目的:为了引出作者观点,援引之后的语句很重要。 援引类型:正向援引(正如)反向援引(一家之言比如:有一种看法,有一种观点,有些人认为,人们以为,传统认为、往往以为,大都以为等带出的的观点都是作者不认同的观点。围绕反面论证的选项不是答案。) 因果复句:【典型格式】因为…A…,所以…B…(A为B服务,重点在B) 【关联词语】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可见=看来=总之=故而=言而总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概而论之等词后一般带的是结论是重点。 【特殊格式】之所以…A…是因为B(B为A服务,重点在A)出现导致、造成、使得、致使等词时注意结论在该词的后面。 举例论证法:例子的作用是证明前后(观点可能在前可能在后)出现的观点,例子本身并不重要。 例子可以由数据、故事、事例等来充当。 例子的标志词:比如、例如、以…为例、….就是例证等。 围绕例子的选项并不是主旨题的答案。 必要条件副句:【典型格式】只有…A…,才…B…(A为必要条件前提、保证、保障、基础,B是可能结果重点在A) 【关联词语】显性:只有=必须=需要=应该=应当=务必=除非=如何=怎样等词一般接得为对策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解题方法

高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解题方法 高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解题方法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不少考生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文言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把握大概。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骤当中,需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完成。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掌握常见的解题方法。文言文阅读,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1.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古今异义: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2.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3.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 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4.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5、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是"忠臣",而不是"不是忠臣"。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