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之抗生素使用

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之抗生素使用
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之抗生素使用

预防手术切口感染(SSI)基本常识

★手术切口的分级:

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1、清洁切口: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

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

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

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

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

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

手术等。

3、污染手术:开放的新鲜伤口;

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

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

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的手术;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但未化脓区域切开。

4、污秽(感染)切口: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

脏器穿孔的手术;

急性化脓性炎症。

★外科切口感染的分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SSI的定义-切口浅部感染(CDC):手术后30天内发生的感染,感染只包括皮肤及皮下组织,至少有下列任一项:

①无论有无微生物培养结果,表浅切口部位有脓性分泌物。

②无菌技术取得表浅切口部位的体液或组织,培养分离出微生物。

③至少需有以下症状或体征的任一项: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红、

热且手术医师有意打开表浅切口手术部位,除非切口部位微生物培养

为阴性。

④手术医师或主治医师诊断为表浅切口手术部位感染。

※下列情况不作为手术部位感染:

⑴缝线处有轻微发炎及分泌物

会阴切口部位或新生儿包皮环切部位的感染。

⑶烫伤伤口感染。

⑷延伸至筋膜的切口手术部位感染(见深部切口感染)

附注:有特别的定义适用于会阴切开,包皮环切及烫伤伤口感染。

※诊断表浅切口时应注意:

⑴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

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⑵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2、SSI的定义-切深浅部感染(CDC):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一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①从深部切口处有脓性分泌物,而非由器官或腔隙部位流出;

②自行裂开或手术医师有意打开的深切口,如患处微生物培养为阴性

则至少有以下征之一:①发烧(>380C),②局部疼痛或压痛;

③由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切片或放射线检查发现深部有脓或其他

感染证据;

④手术医师或主治医师诊断为深部切口感染。

3、SSI定义-器官/腔隙感染(CDC):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一年内)发生在手术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的处理,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①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浓性引流物

②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

③经手术或病理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浓肿

④外科医师诊断器官/腔隙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1、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

2、细菌培养

1、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拭切口2遍;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

2、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拭切口2遍;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

3、厌氧培养时应注意:吸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使用厌氧培养基。

4、采样注意事项:

①采样时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生理盐水沾湿棉签再取样并

及时送检;

②送检标本时要注明采集样本的解剖部位,必须区别表浅切口还是深部

切口;

③如革兰染色出现上皮细胞提示标本已受皮肤菌群污染,其结果毫无意

义。

★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1、在感染危险性高或感染后果严重时应用

2、开始用药时间不要太早,不要太迟,切皮时药物在组织中达到高峰值

3、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要求:抗菌谱广、半衰期长、血药浓度高

4、静脉给药,口服给药吸收不稳定,根据病人体重确定剂量

5、必要时手术中增加给药次数

6、手术后给药次数减至最低

7、谨慎使用万古霉素,PNC过敏,MRS感染率高的区域,除非手术时间

超过6小时,单剂量即可

★外科抗生素预防性应用:什么时候开始用药?

多项研究结论:抗生素应该在皮肤切开前半小时或麻醉诱导开始时

★给药方法:

1、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2、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术过程给予第2

个剂量

3、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4、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5、总预防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6、污染手术可根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7、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

至48时

8、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手术切口感染重点控制环节:

1、备皮区如果需要去除毛发可在当天手术前去除,最好使用电动发剪。

2、清洁切口仅于切皮前两小时内半小时前使用一次抗感染药物。亦可不

使用抗感染药物。

3、术中腹腔冲洗应使用温的(370C)无菌生理盐水。

4、术中尽可能使用可吸收缝线。污染伤口亦可使用抗菌的可吸收缝线。

5、应尽早拔出引流管。

剖宫产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 细则, 手术, 剖宫产, 预防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4〕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全身感染。 第四条本细则适用于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五条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由医疗机构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由医务处(部)、药学部门、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

妇产科、感染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成立工作协作小组,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 确保本细则贯彻落实。 第六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 济的原则。 第七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 作。 第二章预防用药的选择 第八条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孕妇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 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第九条剖宫产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切口表面以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为主,深部以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及厌氧菌为主。 第十条择期剖宫产手术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若存在感染高危因素时,如胎膜早破、产前出血(如前臵胎盘)等妊娠并发症、临产后的剖宫产手术、产前多次阴道检查以及存在易发生感染的妊娠合并症;术中如手术时间较长及进行宫腔纱条填塞的剖宫产手术;产后出血等,可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加用甲硝唑或单用头孢西丁。 第十一条对β-内酰胺类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

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方案

眉县中医医院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方案 各科室: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根据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结合当前我院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实际,现就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管理工作 通知如下: 一、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一)环境因素 1、一级特别洁净手术室适用于关节置换手术、器官移植手术、 脑外科、心脏外科、眼科等无菌手术。我院手术室条件未达标。2、戊二醛熏消机不能达到灭菌要求,硬式内镜、塑胶类等手术器械不能达到灭菌。3、洁净屏滤网清洗不及时,存在安全隐患。4、术中无保温设施,低体温容易引起伤口感染。5、手术器械过多,放置不规范, 存在物品污染。6、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各室间人员不能做到相对固定。无铅屏风设施,防护不到位,工作人员反复进出,人员数量和流动无法限制,空气质量无法保证。 (二)人员因素 部分工作人员不能重视院内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医务人员对消毒灭菌,医务人员手卫生、院内感染监测及报告制度执行不力,院内感染防控意识淡漠,防控知识欠缺,发生多起手术

切口感染病例后,有关医务人员反应迟钝,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具体表现在:1、个别手术人员不能严 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2、术中个别医务 人员不能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操作技巧欠缺,不能有效止血和减少组织损伤。3、部分感染性手术通知单未注明。手术部位无标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4、手术部位清洁不到位。5、有指征预防用抗菌药物患者用药时机不合理,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失血量大 于1500毫升时,术中未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6、备皮方式任然为剃毛,存在潜在皮肤破损,为细菌定植创造条件。7、患者 营养不良、自身免疫力低下,存在潜在隐患。 (三)设备、器械因素 1、手术室设备陈旧,使用不便,造成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感染风险。 2、个别器械清洗不彻底,有污渍,管腔类器械干燥不充分。 3、无低温灭菌设备,腔镜及塑胶类器械不能达到灭菌要求。 4、现用清洗消毒机无消毒功能,清洗、消毒流程不合理。 5、外来器械清洗、 消毒、灭菌监管不力。 (四)术后切口护理 1 、换药碗未一人一用,手卫生执行不到位,换药时未带口 罩、帽子、无菌操作不严格。2、换药室管理混乱,陪人不限制,卫 生不洁,物品混放,棉签、敷料未使用小包装,无菌储槽未注明打 开日期,超过24小时使用。3、病房空气质量差,陪人多,加床过多,物品放置不规范,不具备换药条件。4、病情观察不及时,术后对伤 口渗出,敷料有无松动、脱落、污染,患肢血运、引流情况等观察、记录不及时。 (五)其他方面 1、感染病例微生物标本送检不及时。 2、我院微生物室无厌氧 菌培养基。血常规复查不到位,CRP复位不及时。 二、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控制 (一)针对感染危险因素实施有效防控 1 、更换和添置手术室设备,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缩短手术时间,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1)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⑤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⑥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膀胱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规范本院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全身感染。 第四条本细则适用于本院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相关人员。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内科预防用药 1. 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3. 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对免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治疗。 4. 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 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 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切口病原体培养阴性的除外)。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发热,肿胀及局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 发表时间:2013-08-02T10:56:49.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5期供稿作者:郝承慧1 张春花2 [导读] 伤口感染的细菌来自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而直接接触感染较空气传播更为重要。 郝承慧1 张春花2 (1山西省汾阳市中医院 032200;2山西省汾阳医院 032200)感染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它影响着外科治疗技术的发展。盲目使用抗生素、依赖抗生素,使外科感染雪上加霜。降低外科感染率,减轻手术病人不应有的痛苦、残废甚至死亡,就应从基础出发,根据引起伤口感染的微生物来源,针对伤口感染的因素,采取相应的防御对策。 1 引起伤口感染的微生物来源 伤口感染的细菌来自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而直接接触感染较空气传播更为重要。感染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与致病菌的数量、毒力和人体的抵抗力有密切关系。正常人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部、胃肠道等,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有些为暂时停留,有些则长期寄居,可称为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一般不引起疾病,但当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引起疾病。 2 形成伤口感染的因素 2.1 年龄、营养不良、肥胖婴幼儿和高龄病人术后易发生感染。前者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后者机体免疫力降低。皮肤黏膜防御功能、抗体生成能力、白细胞吞噬能力可因营养不良而受影响,特别是白蛋白缺乏时,中性白细胞功能降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及补体功能、炎症反应能力均减弱。肥胖病人由于脂肪的血循环较差,在手术中脂肪细胞难免较多损伤,因此不易准确止血和消灭无效腔,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较高。 2.2 糖尿病此类病人易发生感染。 2.3 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外科手术范围扩大和不定型化,造成损伤大、出血多,不可避免地影响脏器的功能,为某些致病菌的异位创造了机会。 2.4 休克、肾上腺素药物及寒冷这些因素可以引起持久性的血管收缩,延迟中性白细胞进入组织,持久的低血压可使巨噬单核细胞功能减退。 2.5 免疫功能低下如癌症,显著增高了感染发生率。 2.6 免疫抑制状态器官移植外科的发展也造成了一批免疫抑制者,由于发生免疫缺陷易感染。 2.7 长期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机体菌群失调,抑制肠道优势菌群发生感染。 3 手术过程中的相关因素 3.1 手术区皮肤的准备术前皮肤的清洁准备过程中,剃毛时损伤皮肤或剃毛后距手术时间过长,切口感染率增高[1]。 3.2 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时间越长,术后感染率越高。因创面长期暴露,接触细菌量增多,长时间的牵拉使组织损伤增多;麻醉时间长,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因而造成术后感染[2]。 3.3 手术技术一般用电刀比用刀片切口感染率高;用钝器械比锐利器械造成组织损伤大,易引起感染;止血时钳夹组织过多,或止血时留有无效腔造成积血与积液,可增加感染;用丝线结扎止血、缝合伤口,比尼龙线感染率高。 3.4 引流、体腔内异物存留术后如果引流不当,腔内渗液和积血易导致伤口感染。体内异物可成为病原菌的置身地,降低局部组织的防御功能,促使或加快感染。 3.5 手术人员流动人员流动多,增加尘埃细菌在空气中的浮尘,增加感染的机会。 4 预防措施 4.1 避免免疫机制受损尽量不用或少用免疫抑制剂以及能导致免疫抑制的药物(如化疗、放疗),不得不用时,要加强保护措施。 4.2 制定抗生素使用计划慎用广谱抗生素,优先选用窄谱抗生素和对肠道正常菌群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大量研究已证明,对于污染不重的手术,术前1次(1小时前)用药,如手术持续时间超过4小时可追加1次,术后停药的方法较合理可靠。 4.3 加强围术期处理术前沐浴洗澡,去除皮肤中寄生菌。肠道手术做好肠道清洗,阴道手术做好阴道冲洗,有利于降低手术感染率。传统备皮用刀片剃毛易造成皮肤损伤,导致伤口感染。脱毛机的使用可避免皮肤损伤降低感染率,但对皮肤过敏者慎用。使用剃毛方法时,应注意不要损伤皮肤,降低切口感染率。重视病人术后疼痛,因疼痛影响切口愈合,从而增加感染机会[3]。创伤和手术病人由于进食受限制或不能进食,营养支持尤为重要。这类病人在血糖升高的同时周围组织产生胰岛素阻抗,使糖和脂肪的氧化利用受到障碍,机体能源的匮乏靠分解大量的肌蛋白和支链氨基酸氧化实施补充,导致负氮平衡。积极改善病人营养状况,对预防和控制感染有重要作用。 4.4 强化手术室科学管理 4.4.1 手术技能死亡的细胞为病原菌提供所需要的营养,也阻碍多种防御功能的发挥。因此术中操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组织,减少手术创伤,认真止血,保护组织良好的血液供给。选择细而小的缝针、缝线,使用电凝止血时注意电流强度,避免大块组织坏死,利于切口愈合。 4.4.2 控制监测环境、设备,降低感染率手术室有严格的分区,监督参加手术人员严格执行分区管理制度。参观人员不应离手术人员太近,手术用的器械、敷料要严格消毒灭菌,定期检查。做好手术间的空气消毒与监测。保持恒定室温和相对湿度。手术时手术间应控制人数,随时调节换气,减少感染机会,尽量避免非手术人员到手术间参观,以防交叉感染。 4.4.3 手术配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中手术衣或无菌单被浸湿后,应立即更换或用无菌单加层覆盖。手套破损时应立即更换。凡怀疑物品器械被污染时应立即更换。凡接触过空腔脏器的器械或敷料,均视为被污染,这些污染物品与器械不得再用于无菌部位的手术操作。手术人员技术娴熟配合默契,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感染机会。参考文献 [1] 张诤.手术室护理技术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470-472.

一类手术切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要点

1.严格控制新上市的、限制性使用和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于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 2.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控制在30%以下 3. 手术预防用药在病志中应有记录。 4.长时间放置引流装置不是持续预防用药的指征。 5. 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至术后24小时,特殊情况可延长至术后48小时。 6. 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合理。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7. 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 8. 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是进入腹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建议使用第

二代头孢菌素。

9. 一般情况下,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三)异物植入术,如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 (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 (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 10. 一类切口手术规定如下: 1.普外科清洁(I类)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腹外疝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也纳入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管理。 2.骨外科、手外科清洁(I类)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闭合性无感染条件下的肌肉肌腱血管神经手术、关节镜手术、关节置换手术、脊柱手术、锁骨手术、矫形手术、功能重建手术、整形手术、内固定物取出术、肿物切除术等。需要强调的是手术虽然符合一类切口,但术后有钢针等固定物外露情况时,该手术纳入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有微生物污染手术切口时,手术部位可能会出现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等。针对相关危险因素,特制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手术前 1. 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 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术前不必要的备皮;术前确需备皮时,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并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电动剔毛或脱毛)去除手术部位毛发。 4. 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若 无禁忌症,术前应尽可能使用抗菌皂或皂液洗澡。采用适当的消毒剂以同心圆的方法消毒手术部位皮肤,尽量符合手术要求并扩大消毒范围,以备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

5. 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剂量和种类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医务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进行外科洗手和外科手消毒。 7. 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8. 手术室管理需按照我院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执行。 二、手术中 1. 保持手术室门关闭,环境表面清洁,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 2. 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 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手卫生制度。 4. 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 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的止血,最小限度地损伤组织,彻底去处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 术中应当主动加温,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7. 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

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与措施

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与措施 发表时间:2014-01-07T14:53:30.6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2期供稿作者:高会娟[导读]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得参加手术。 高会娟 (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人民医院东病区手术室 467100)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R6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2-0111-01 在中国手术切口感染仅此与呼吸道感染,位居第二。切口感染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延长住院天数,而且还增加患者的经济费用,给病人造成身心多方面的损害,因此预防与控制手术切口感染尤为重要。手术切口感染与预防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一、患者自身准备 1、治疗原发病,特别是感染疾病,对择期手术,如有感染存在则应推迟手术。 2、糖尿病病人,应将血糖控制到正常范围后方可手术。 3、术前应戒烟 4、缩短手术前等待日 5、术前提醒病人用抗菌皂洗澡或沐浴 6、在离手术最短时间内备皮,备皮时不要用剃须刀剃毛,可用剪刀或脱毛剂。 二、手术工作人员的准备 1、着装要求(1)手术室内严格的着装要求,不仅是做好一切无菌技术的前提,更是一道保护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双向屏障。所有进入手术室半限制区限制区的人员均应按要求戴口帽,更换手术专用衣裤,原则手术衣内不能穿自己的衣服,若必须穿内衣者,领口、衣袖及下摆不能外露。(2)手术室医务人员外出必须更换外出专用服装。(3)所有进入限制区的人员不能佩戴首饰、涂指甲油等,术前要修建指甲。 2、控制手术间内人员的数量,减少不必要的走动。巡回护士术前尽量备齐物品,减少不必要外出,避免不必要的交谈。手术者及参观人员不能串手术间。 3、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得参加手术。 4、外科是以手操作作为特征的学科,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严格实施正确的洗手规则可减少医院感染20-30% 5、术者术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皮肤消毒范围及无菌单铺盖范围一定要符合要求,手术技巧要娴熟,动作要轻柔,清除坏死组织要彻底,使用合适的引流和缝合材料。 三、抗菌药预防应用 将药物带到手术室术前0.5-2.0 小时或麻醉开始时静点,手术时间超过3 个小时加用一次,出血量超过1500ml 时加用一次。 四、器械的准备 手术室建立器械专柜,按手术专科进行分类放置,专人管理。术前一日根据手术需要,准备好所需器械、敷料等物品。手术结束器械护士再次清点器械及时送供应室清洗、质量检查、打包、灭菌。外来器械必须术前48 小时送至供应室进行清洗灭菌,不同台手术器械不能串用。 五、手术间的准备 1、同一手术间先做非感染手术在做感染手术,室温要调至22-25 度。 2、对急诊手术要实施标准预防 3、传染病人的手术应在隔离手术间进行手术,手术结束后应当对手术间的环境和物品仪器进行终末消毒,医务人员脱下的手套、口帽应当放在指定位置方可离开手术室。 参考文献 [1] 曾俊, 赵琳, 杜文秀, 游春海. 手术室护理学.102 页 [2] 李胜云. 河南省手术部专科护理岗位培训讲义214 页郑大一附院. [3] 曾俊, 官晓庆. 手术室护理学72 页. [4] 手术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规范.

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 (1)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⑤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⑥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膀胱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规范本院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南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规范 1?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主要是为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应保证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2?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范围 清洁手术 2.1.1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2.1.2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 (4)年龄大于70岁。 (5)糖尿病控制不佳。 (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 (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3.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 (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小时(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给药,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给药地点:手术室 4.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选药依据 针对手术部位正常菌群的成员

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 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应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中“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 5.各类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基本原则如下: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一般骨科手术、剖宫产手术(给药时间应在结扎脐带后)应选用第一代头抱菌素。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胃十二指肠手术、心脏大血管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抱菌素。 颅脑手术、胸外科手术(食管、肺)、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抱菌素;头抱曲松。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应选用第一代头抱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阑尾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抱菌素或头抱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结、直肠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抱菌素或头抱曲松或头抱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肝胆系统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抱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抱曲松或头抱哌酮或头抱哌酮/舒巴坦 泌尿外科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抱菌素,环丙沙星。 妇科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抱菌素或头抱曲松或头抱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 6.应重点加强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I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I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抱唑啉或头抱拉定。 I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 头抱唑啉1-2g ;头抱呋辛1.5g ; 头抱曲松1-2g ;甲硝唑0.5g。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一、手术前 (一)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二)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三)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四)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五)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 30 分钟—2 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六)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 手术。 (七)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八)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二、手术中 (一)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 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二)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三)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 范。 (四)若手术时间超过 3 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 1500 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 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五)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 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 形成死腔。 (六)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 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七)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八)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 流,确保引流充分。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手术前 (一)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二)病人在术前尽量完善各项检查,治疗基础疾病,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三)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四)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五)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有关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要求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六)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七)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

毒。 (八)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二、手术中 (一)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二)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三)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四)若手术时间超过 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五)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六)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七)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八)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三、手术后 (一)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与护理对策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与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判断切口感染,比较切口感染组与无切口感染患者可能影响因素的差异,相关影响因素的选择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营养状态、骨折类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卧床时间等。结果500例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0例,感染率为4.0%。感染相关因素感染年龄(54.5±13.2)岁、BMI23.5±1.2、营养不良占33.4%、开放性骨折占73.6%、手术时间(12.3±4.2)h、卧床时间(14.2±3.2)d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大、BMI高、营养不良、开放性骨折、手术时间及卧床时间长,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病区管理,做好营养状况评估,加强BMI高患者切口管理,做好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伤口观察与护理,严格规范化操作,加强基础护理管理是主要的护理对策。 标签:骨科;切口感染;护理对策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是骨折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往往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导致手术失败,控制切口感染是临床医护共同的目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骨科手术患者500例作为实验对象,男350例,女150例;年龄12~71岁,平均(45.8±15.3)岁;开放性骨折320例,闭合性骨折180例;就诊时间1~22h,平均(7.2±3.5)h。 1.2方法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判断切口感染,比较切口感染组与无切口感染患者可能影响因素的差异,相关影响因素的选择包括[1]: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营养状态、骨折类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卧床时间等。 1.3统计处理数据均EXCEL数据库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计数资料用个体例数表示,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和方性检验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感染率500例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0例,感染率为4.0%。 2.2感染相关因素感染年龄(54.5±1 3.2)岁、BMI(23.5±1.2)、营養不良占33.4%、开放性骨折占73.6%、手术时间(12.3± 4.2)h、卧床时间(14.2±3.2)d 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与措施

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与措施 在中国手术切口感染仅此与呼吸道感染,位居第二。切口感染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延长住院天数,而且还增加患者的经济费用,给病人造成身心多方面的损害,因此预防与控制手术切口感染尤为重要。 手术切口感染与预防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一、患者自身准备 1、治疗原发病,特别是感染疾病,对择期手术,如有感染存在则应推迟手术。 2、糖尿病病人,应将血糖控制到正常范围后方可手术。 3、术前应戒烟 4、缩短手术前等待日 5、术前提醒病人用抗菌皂洗澡或沐浴 6、在离手术最短时间内备皮,备皮时不要用剃须刀剃毛,可用剪刀或脱毛剂。 二、手术工作人员的准备 1、着装要求(1)手术室内严格的着装要求,不仅是做好一切无菌技术的前提,更是一道保护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双向屏障。所有进入手术室半限制区限制区的人员均应按要求戴口帽,更换手术专用衣裤,原则手术衣内不能穿自己的衣服,若必须穿内衣者,领口、衣袖及下摆不能外露。(2)手术室医务人员外出必须更换外出专用服装。(3)所有进入限制区的人员不能佩戴首饰、涂指甲油等,术前要修建指甲。 2、控制手术间内人员的数量,减少不必要的走动。巡回护士术前尽量备齐物品,减少不必要外出,避免不必要的交谈。手术者及参观人员不能串手术间。 3、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得参加手术。 4、外科是以手操作作为特征的学科,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严格实施正确的洗手规则可减少医院感染20-30% 5、术者术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皮肤消毒范围及无菌单铺盖范围一定要符合要求,手术技巧要娴熟,动作要轻柔,清除坏死组织要彻底,使用合适的引流和缝合材料。 三、抗菌药预防应用 将药物带到手术室术前0.5-2.0 小时或麻醉开始时静点,手术时间超过3 个小时加用一次,出血量超过1500ml 时加用一次。 四、器械的准备 手术室建立器械专柜,按手术专科进行分类放置,专人管理。术前一日根据手术需要,准备好所需器械、敷料等物品。手术结束器械护士再次清点器械及时送供应室清洗、质量检查、打包、灭菌。外来器械必须术前48 小时送至供应室进行清洗灭菌,不同台手术器械不能串用。 五、手术间的准备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处理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以及处理措施。结果: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与年龄、糖尿病、肥胖、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等原因有关。结论: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筛查,通过完善术前检查降低切口长度,提高手术熟练度及无菌操作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机会,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措施,降低切口感染。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处理 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医院控制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发生率约为%~%。切口感染原因很多,涉及手术室管理及医院感染管理的各环节,又与患者的体质及医生的处理等诸多因素有关。文章对 20XX年广西南宁市武鸣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术后患者的切口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并针对相应病症采取相应处理,以便有效预防和控制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XX年我院383例普外科手术患者,男201例,女182例,年龄4~80岁,平均40岁。其中Ⅰ类清洁切口85例,包括甲状腺切除术、乳腺癌切除术等;Ⅱ类清洁—污染切口190例,包括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开腹胆囊切除术等;Ⅲ类污染切口108例,包括肠梗阻绞窄手术、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等。其中术前肥胖26例,长期吸烟史38例,术前合并糖尿病24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9例。手术时间30 min~5 h,平均2 h,放置腹腔引流192例。 诊断标准:国家卫生部20XX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于术后第3、5、7天对所有术后患者的切口进行检测、并同时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调查。 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83例患者的体温单、重症监护单、病程记录、医嘱单、麻醉记录、手术记录、辅助检查等资料,对手术感染情况进行评估。 调查指标:调查指标各种高危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史、肥胖、切口分类(Ⅰ、Ⅱ、Ⅲ)、术前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胃肠减压,导尿)、有无引流、切口长度、手术时间。 统计学分析:从监测的手术患者切口感染者为病例组,切口愈合良好者为对照组,计算感染发生率,应用成组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单因素及非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