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实验报告

1.基本运算器实验

1.1 实验目的

(1) 了解运算器的组成结构。

(2) 掌握运算器的工作原理。

1.2 实验设备

PC机一台,TD-CMA实验系统一套。

1.3 实验原理

本实验的原理如图1-1所示。

图1-1 运算器原理图

运算器内部含有三个独立运算部件,分别为算术、逻辑和移位运算部件,要处理的数据存于暂存器A 和暂存器B,三个部件同时接受来自A和B的数据(有些处理器体系结构把移位运算器放于算术和逻辑运算部件之前,如ARM),各部件对操作数进行何种运算由控制信号S3…S0和CN来决定,任何时候,多路选择开关只选择三部件中一个部件的结果作为ALU的输出。如果是影响进位的运算,还将置进位标志FC,在运算结果输出前,置ALU零标志。ALU中所有模块集成在一片FPGA中。

逻辑运算部件由逻辑门构成,较为简单,而后面又有专门的算术运算部件设计实验,在此对这两个部件不再赘述。移位运算采用的是桶形移位器,一般采用交叉开关矩阵来实现,交叉开关的原理如图1-1-2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一个4X4的矩阵(系统中是一个8X8的矩阵)。每一个输入都通过开关与一个输出相连,把沿对角线的开关导通,就可实现移位功能,即:

(1) 对于逻辑左移或逻辑右移功能,将一条对角线的开关导通,这将所有的输入位与所使用的输出分

别相连,而没有同任何输入相连的则输出连接0。

(2) 对于循环右移功能,右移对角线同互补的左移对角线一起激活。例如,在4位矩阵中使用‘右1’和‘左3’对角线来实现右循环1位。

(3) 对于未连接的输出位,移位时使用符号扩展或是0填充,具体由相应的指令控制。使用另外的逻辑进行移位总量译码和符号判别。

表1-1 运算器逻辑功能表

1.4 实验步骤

(1) 按图1-5连接实验电路,并检查无误。图中将用户需要连接的信号用圆圈标明(其它实验相同)。

图1-5 实验接线图

(2) 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2置为‘单拍’档,开关KK1、KK3置为‘运行’档。 (3) 打开电源开关,如果听到有‘嘀’报警声,说明有总线竞争现象,应立即关闭电源,重新检查接线,直到错误排除。然后按动CON单元的CLR按钮,将运算器的A、B和FC、FZ清零。

(4) 用输入开关向暂存器A置数。

①拨动CON单元的SD27…SD20数据开关,形成二进制数01100101(或其它数值),数据显示亮为‘1’,灭为‘0’。

②置LDA=1,LDB=0,连续按动时序单元的ST按钮,产生一个T4上沿,则将二进制数01100101置入暂存器A 中,暂存器A的值通过ALU单元的A7…A0八位LED灯显示。

(5) 用输入开关向暂存器B置数。

①拨动CON单元的SD27…SD20数据开关,形成二进制数10100111(或其它数值)。

②置LDA=0,LDB=1,连续按动时序单元的ST按钮,产生一个T4上沿,则将二进制数10100111

置入暂存器B中,暂存器B的值通过ALU单元的B7…B0八位LED灯显示。

(6) 改变运算器的功能设置,观察运算器的输出。置ALU_B=0、LDA=0、LDB=0,然后按表1-1-1置S3、S2、S1、S0和Cn的数值,并观察数据总线LED显示灯显示的结果。如置S3、S2、S1、S0为0010,运算器作逻辑与运算,置S3、S2、S1、S0为1001,运算器作加法运算。

(7)实验箱和PC联机操作:打开软件,选择联机软件的“【实验】—【运算器实验】”,打开运算器实验的数据通路图,进行上面的手动操作,每按动一次ST按钮,数据通路图会有数据的流动,反映当前运算器所做的操作,或在软件中选择“【调试】—【单节拍】”,其作用相当于将时序单元的状态开关KK2置为‘单拍’档后按动了一次ST按钮,数据通路图也会反映当前运算器所做的操作。

重复上述操作,并完成表1-2。然后改变A、B的值,验证FC、FZ的锁存功能。

实验数据通路图如下:

表1-2 运算结果表

对实验箱熟悉上面,包括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对应指示灯的位置的熟悉。

2.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2.1 实验目的

(1) 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

(2) 掌握微程序的编制、写入,观察微程序的运行过程。

2.2 实验设备

PC机一台,TD-CMA实验系统一套。

2.3 实验原理

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任务是完成当前指令的翻译和执行,即将当前指令的功能转换成可以控制的硬件逻辑部件工作的微命令序列,完成数据传送和各种处理操作。它的执行方法就是将控制各部件动作的微命令的集合进行编码,即将微命令的集合仿照机器指令一样,用数字代码的形式表示,这种表示称为微指令。这样就可以用一个微指令序列表示一条机器指令,这种微指令序列称为微程序。微程序存储在一种专用的存储器中,称为控制存储器,微程序控制器原理框图如图3-2-1所示。

控制器是严格按照系统时序来工作的,因而时序控制对于控制器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从前面的实验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时序电路的工作原理,本实验所用的时序由时序单元来提供,分为四拍TS1、TS2、TS3、TS4,时序单元的介绍见附录2。

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见图3-2-2,其中控制存储器采用3片2816的E2PROM,具有掉电保护功能,微命令

寄存器18位,用两片8D触发器(273)和一片4D(175)触发器组成。微地址寄存器6位,用三片正沿触发的双D触发器(74)组成,它们带有清“0”端和预置端。在不判别测试的情况下,T2时刻打入微地址寄存器的内容即为下一条微指令地址。当T4时刻进行测试判别时,转移逻辑满足条件后输出的负脉冲通过强置端将某一触发器置为“1”状态,完成地址修改。

在实验平台中设有一组编程控制开关KK3、KK4、KK5(位于时序与操作台单元),可实现对存储器(包括存储器和控制存储器)的三种操作:编程、校验、运行。考虑到对于存储器(包括存储器和控制存储器)的操作大多集中在一个地址连续的存储空间中,实验平台提供了便利的手动操作方式。以向00H单元中写入332211为例,对于控制存储器进行编辑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将KK1拨至‘停止’档、KK3拨至‘编程’档、KK4拨至‘控存’档、KK5拨至‘置数’档,由CON单元的SD05——SD00开关给出需要编辑的控存单元首地址(000000),IN单元开关给出该控存单元数据的低8位(00010001),连续两次按动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ST(第一次按动后MC单元低8位显示该单元以前存储的数据,第二次按动后显示当前改动的数据),此时MC单元的指示灯MA5——MA0显示当前地址(000000),M7——M0显示当前数据(00010001)。然后将KK5拨至‘加1’档,IN单元开关给出该控存单元数据的中8位(00100010),连续两次按动开关ST,完成对该控存单元中8位数据的修改,此时MC单元的指示灯MA5——MA0显示当前地址(000000),M15——M8显示当前数据(00100010);再由IN单元开关给出该控存单元数据的高8位(00110011),连续两次按动

开关ST,完成对该控存单元高8位数据的修改此时MC单元的指示灯MA5——MA0显示当前地址(000000),M23——M16显示当前数据(00110011)。此时被编辑的控存单元地址会自动加1(01H),由IN单元开关依次给出该控存单元数据的低8位、中8位和高8位配合每次开关ST的两次按动,即可完成对后续单元的编辑。

编辑完成后需进行校验,以确保编辑的正确。以校验00H单元为例,对于控制存储器进行校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将KK1拨至‘停止’档、KK3拨至‘校验’档、KK4拨至‘控存’档、KK5拨至‘置数’档。由CON单元的SD05——SD00开关给出需要校验的控存单元地址(000000),连续两次按动开关ST,MC单元指示灯M7——M0显示该单元低8位数据(00010001);KK5拨至‘加1’档,再连续两次按动开关ST,MC单元指示灯M15——M8显示该单元中8位数据(00100010);再连续两次按动开关ST,MC单元指示灯M23——M16显示该单元高8位数据(00110011)。再连续两次按动开关ST,地址加1,MC单元指示灯M7——M0显示01H 单元低8位数据。如校验的微指令出错,则返回输入操作,修改该单元的数据后再进行校验,直至确认输入的微代码全部准确无误为止,完成对微指令的输入。

位于实验平台MC单元左上角一列三个指示灯MC2、MC1、MC0用来指示当前操作的微程序字段,分别对应M23——M16、M15——M8、M7——M0。实验平台提供了比较灵活的手动操作方式,比如在上述操作中在对地址置数后将开关KK4拨至‘减1’档,则每次随着开关ST的两次拨动操作,字节数依次从高8位到低8位递减,减至低8位后,再按动两次开关ST,微地址会自动减一,继续对下一个单元的操作。

其中MA5…MA0为6位的后续微地址,A、B、C为三个译码字段,分别由三个控制位译码出多位。C字段中的P<1>为测试字位。其功能是根据机器指令及相应微代码进行译码,使微程序转入相应的微地址入口,从而实现完成对指令的识别,并实现微程序的分支,本系统上的指令译码原理如图3-2-3所示,图中I7…I2为指令寄存器的第7…2位输出,SE5…SE0为微控器单元微地址锁存器的强置端输出,指令译码逻辑在IR单元的INS_DEC(GAL20V8)中实现。

从图3-2-2中也可以看出,微控器产生的控制信号比表3-2-1中的要多,这是因为实验的不同,所需的控制信号也不一样,本实验只用了部分的控制信号。

将全部微程序按微指令格式变成二进制微代码,可得到表3-2-2的二进制代码表。

2.4 实验步骤

1. 按图3-2-10所示连接实验线路,仔细查线无误后接通电源。如果有‘滴’报警声,说明总线有竞争现象,应关闭电源,检查接线,直到错误排除。

图3-2-10

2. 对微控器进行读写操作。

联机读写:

(1) 将微程序写入文件

联机软件提供了微程序下载功能,以代替手动读写微控器,但微程序得以指定的格式写入到以TXT为后缀的文件中。

如$M 1F 112233,表示微指令的地址为1FH,微指令值为11H(高)、22H(中)、33H(低),本次实

验的微程序如下,其中分号‘;’为注释符,分号后面的内容在下载时将被忽略掉。

$M 00 000001; NOP

$M 01 007070;CON(INS)->IR,P<1>

$M 04 002405;R0->B

$M 05 04B201;A加B->R0

$M 30 001404;R0->A

$M 32 183001;IN->R0

$M 33 280401;RO->OUT

$M 35 000035;NOP

(2) 写入微程序

用联机软件的“【转储】—【装载】”功能将该格式(*.TXT)文件装载入实验系统。装入过程中,在软件的输出区的‘结果’栏会显示装载信息,如当前正在装载的是机器指令还是微指令,还剩多少条指令等。

(3) 校验微程序

选择联机软件的“【转储】—【刷新指令区】”可以读出下位机所有的机器指令和微指令,并在指令区显示。检查微控器相应地址单元的数据是否和表3-2-2中的十六进制数据相同,如果不同,则说明写入操作失败,应重新写入,可以通过联机软件单独修改某个单元的微指令,先用鼠标左键单击指令区的‘微存’TAB按钮,然后再单击需修改单元的数据,此时该单元变为编辑框,输入6位数据并回车,编辑框消失,并以红色显示写入的数据。

3. 运行微程序

运行时分两种情况:本机运行和联机运行。

1) 本机运行

①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1、KK3置为‘运行’档,按动CON单元的CLR按钮,将微地址寄存器(MAR)清零,同时也将指令寄存器(IR)、ALU单元的暂存器A和暂存器B清零。

②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2置为‘单拍’档,然后按动ST按钮,体会系统在T1、 T2、T3、T4节拍中各做的工作。T2节拍微控器将后续微地址(下条执行的微指令的地址)打入微地址寄存器,当前微指令打入微指令寄存器,并产生执行部件相应的控制信号;T3、T4节拍根据T2节拍产生的控制信号做出相应的执行动作,如果测试位有效,还要根据机器指令及当前微地址寄存器中的内容进行译码,使微程序转入相应的微地址入口,实现微程序的分支。

③按动CON单元的CLR按钮,清微地址寄存器(MAR)等,并将时序与单元的开关KK2置为‘单步’档。

④置IN单元数据为00100011,按动ST按钮,当MC单元后续微地址显示为000001时,在CON单元的SD27…SD20模拟给出IN指令00100000并继续单步执行,当MC单元后续微地址显示为000001时,说明当前指令已执行完;在CON单元的SD27…SD20给出ADD指令00000000,该指令将会在下个T3被打入指令寄存器(IR),它将R0中的数据和其自身相加后送R0;接下来在CON单元的SD27…SD20给出OUT指令00110000并继续单步执行,在MC 单元后续微地址显示为000001时,观查OUT单元的显示值是否为01000110。

2) 联机运行

联机运行时,进入软件界面,在菜单上选择【实验】-【微控器实验】,打开本实验的数据通路图,也可以通过工具栏上的下拉框打开数据通路图,数据通路图如图3-2-8所示。

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1、KK3置为‘运行’档,按动CON单元的总清开关后,按动软件中单节拍按钮,当后续微地址(通路图中的MAR)为000001时,置CON单元SD27…SD20,产生相应的机器指令,该指令将会在下个T3被打入指令寄存器(IR),在后面的节拍中将执行这条机器指令。仔细观察每条机器指令的执行过程,体会后续微地址被强置转换的过程,这是计算机识别和执行指令的根基。也可以打开微程序流程图,跟踪显示每条机器指令的执行过程。

按本机运行的顺序给出数据和指令,观查最后的运算结果是否正确。

实验数据通路图如下:

2.5试验体会:

连接排线时始终保持红线接低位,连接单线时看仔细,不要接错区域。分清IN 和OUT 区,控制总线区和扩展区也容易弄混。 通过这次测试技术的实验,使我学到了不少实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做实验的过程,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与做其他的实验是通用的,真正使我受益匪浅。

3.CPU与简单模型机设计实验

3.1 实验目的

(1) 掌握一个简单CPU的组成原理。

(2) 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构造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3) 为其定义五条机器指令,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并上机调试掌握整机概念。

3.2 实验设备

PC机一台,TD-CMA实验系统一套。

3.3 实验原理

本实验要实现一个简单的CPU,并且在此CPU的基础上,继续构建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机。CPU由运算器(ALU)、微程序控制器(MC)、通用寄存器(R0),指令寄存器(IR)、程序计数器(PC)和地址寄存器(AR)组成,如图5-1-1所示。这个CPU在写入相应的微指令后,就具备了执行机器指令的功能,但是机器指令一般存放在主存当中,CPU必须和主存挂接后,才有实际的意义,所以还需要在该CPU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主存和基本的输入输出部件,以构成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机。

除了程序计数器(PC),其余部件在前面的实验中都已用到,在此不再讨论。系统的程序计数器(PC)和地址寄存器(AR)集成在一片FPGA芯片中。CLR连接至CON单元的总清端CLR,按下CLR按钮,将使PC清零,LDPC和T3相与后作为计数器的计数时钟,当LOAD为低时,计数时钟到来后将CPU内总线上的数据打入PC。

本模型机和前面微程序控制器实验相比,新增加一条跳转指令JMP,共有五条指令:IN(输入)、ADD (二进制加法)、OUT(输出)、JMP(无条件转移),HLT(停机),其指令格式如下(高4位为操作码):

其中JMP为双字节指令,其余均为单字节指令,********为addr对应的二进制地址码。微程序控制器实验的指令是通过手动给出的,现在要求CPU自动从存储器读取指令并执行。、

本实验在前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三个部件,一是PC(程序计数器),另一个是AR(地址寄存器),还有就是MEM(主存)。因而在微指令中应增加相应的控制位,其微指令格式如表5-1-1所示。

系统涉及到的微程序流程见图5-1-4所示,当拟定“取指”微指令时,该微指令的判别测试字段为P<1>测试。指令译码原理见图3-2-3所示,由于“取指”微指令是所有微程序都使用的公用微指令,因此P<1> 的测试结果出现多路分支。本机用指令寄存器的高6位(IR7—IR2)作为测试条件,出现5路分支,占用5个固定微地址单元,剩下的其它地方就可以一条微指令占用控存一个微地址单元随意填写,微程序流程图上的单元地址为16进制。

当全部微程序设计完毕后,应将每条微指令代码化,表5-1-2即为将图5-1-4的微程序流程图按微指令格式转化而成的“二进制微代码表”。

设计一段机器程序,要求从IN单元读入一个数据,存于R0,将R0和自身相加,结果存于R0,再将R0的值送OUT单元显示。

根据要求可以得到如下程序,地址和内容均为二进制数。

3.4 实验步骤

1. 按图5-1-5连接实验线路。

2. 写入实验程序,并进行校验。

联机写入和校验

联机软件提供了微程序和机器程序下载功能,以代替手动读写微程序和机器程序,但是微程序和机器程序得以指定的格式写入到以TXT为后缀的文件中,微程序和机器程序的格式如下:

本次实验程序如下,程序中分号‘;’为注释符,分号后面的内容在下载时将被忽略掉:

; //*************************************//

; // //

; // CPU与简单模型机实验指令文件//

; // //

; // By TangDu CO.,LTD //

; // //

; //*************************************//

; //***** Start Of Main Memory Data *****//

$P 00 20 ; START: IN R0 从IN单元读入数据送R0

$P 01 00 ; ADD R0,R0 R0和自身相加,结果送R0

$P 02 30 ; OUT R0 R0的值送OUT单元显示

$P 03 E0 ; JMP START 跳转至00H地址

$P 04 00 ;

$P 05 50 ; HLT 停机、

; //***** End Of Main Memory Data *****//

; //** Start Of MicroController Data **//

$M 00 000001 ; NOP

$M 01 006D43 ; PC->AR,PC加1

$M 03 107070 ; MEM->IR, P<1>

$M 04 002405 ; R0->B

$M 05 04B201 ; A加B->R0

$M 1D 105141 ; MEM->PC

$M 30 001404 ; R0->A

$M 32 183001 ; IN->R0

$M 33 280401 ; R0->OUT

$M 35 000035 ; NOP

$M 3C 006D5D ; PC->AR,PC加1

; //** End Of MicroController Data **//

选择联机软件的“【转储】—【装载】”功能,在打开文件对话框中选择上面所保存的文件,软件自动将机器程序和微程序写入指定单元。

选择联机软件的“【转储】—【刷新指令区】”可以读出下位机所有的机器指令和微指令,并在指令区显示,对照文件检查微程序和机器程序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则说明写入操作失败,应重新写入,可以通过联机软件单独修改某个单元的指令,以修改微指令为例,先用鼠标左键单击指令区的‘微存’TAB按钮,然后再单击需修改单元的数据,此时该单元变为编辑框,输入6位数据并回车,编辑框消失,并以红色显示写入的数据。

3. 运行程序

方法一:本机运行

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1、KK3置为‘运行’档,按动CON单元的总清按钮CLR,将使程序计数器PC、地址寄存器AR和微程序地址为00H,程序可以从头开始运行,暂存器A、B,指令寄存器IR和OUT单元也会被清零。

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2置为‘单步’档,每按动一次ST按钮,即可单步运行一条微指令,对照微程序流程图,观察微地址显示灯是否和流程一致。每运行完一条微指令,观测一次CPU内总线和地址总线,对照数据通路图,分析总线上的数据是否正确。

当模型机执行完JMP指令后,检查OUT单元显示的数是否为IN单元值的2倍,按下CON单元的总清按钮CLR,改变IN单元的值,再次执行机器程序,从OUT单元显示的数判别程序执行是否正确。

方法二:联机运行

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1和KK3置为‘运行’档,进入软件界面,选择菜单命令“【实验】—【简单模型机】”,打开简单模型机数据通路图。

按动CON单元的总清按钮CLR,然后通过软件运行程序,选择相应的功能命令,即可联机运行、监控、调试程序,当模型机执行完JMP指令后,检查OUT单元显示的数是否为IN单元值的2倍。在数据通路图和微程序流中观测指令的执行过程,并观测软件中地址总线、数据总线以及微指令显示和下位机是否一致。

实验数据通路图如下: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2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程代码6013749 实验时间2013 年12 月15 日 指导单位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年级 学号专业 成绩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6A-417 实验二通用寄存器单元实验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学时8 实验日期 实验目的和要求: 目的:1.了解通用寄存器的组成和硬件电路; 2 .利用通用寄存器实现数据的置数、左移、右移等功能 要求: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项目,实现通用寄存器移位操作。了解通用寄存器的工作原理运用。实验环境(实验设备) :CPT实验机,连线

实验原理及内容 1.实验原理 <1>通用寄存器单元的工作原理: 通用寄存器的核心部件为2片GAL,它具有锁存、左移、右移、保存等功能。各个功能都由X1、X2信号和工作脉冲RACK来决定。当置ERA=0、X0=1、X1=1,RACK有上升沿时,把总线上的数据打入通用寄存器。可通过设置X1、X0来指定通用寄存器工作方式,通用寄存器的输出端Q0~Q7接入判零电路。LED(ZD)亮时,表示当前通用寄存器内数据为0。 输出缓冲器采用74LS244,当控制信号RA-O为低时,74LS244开通,把通用寄存器内容输出到总线;当控制信号RA-O为高时,74LS244的输出为高阻。 图1 通用寄存器原理图 <2>寄存器实验构成 1.通用寄存器由2片GAL构成8位字长的寄存器单元。8 芯插座RA-IN作为数据输入端,可通过端8芯扁平电缆, 把数据数据输入端连接到数据总线上。 2.数据输出由一片74LS244(输出缓冲器)来控制。用8 芯插座RA-OUT作为数据输出端,可通过端8芯扁平电 缆,把数据数据输出端连接到数据总线上。 3.判零和进位电路由1片GAL、1片7474和一些常规芯片 组成,用2个LED(ZD、CY)发光管分别显示其状态。

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 实验报告 学号: XXX 姓名:XXX 班级:XXX 指导教师:XXX 时间: 2013年01月 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目录 一基本运算器实验 (2) 1、实验目的 (2) 2、实验设备 (2) 3、实验原理 (2) 4、实验步骤 (3) 5、实验结果 (5) 5、实验体会 (5) 二微程序控制实验 (6) 1、实验目的 (6) 2、实验设备 (6) 3、实验原理 (6) 4、实验步骤 (12) 5、实验体会 (13) 三CPU与简单模型机设计实验 (13) 1、实验目的 (13) 2、实验设备 (13) 3、实验原理 (13) 4、实验步骤 (18) 5、实验流图 (21) 6、实验体会 (25)

实验一基本运算器实验 1. 实验目的 (1) 了解运算器的组成结构。 (2) 掌握运算器的工作原理。 2. 实验设备 PC机一台,TD-CMA实验系统一套。 3.实验原理 本实验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运算器内部含有三个独立运算部件,分别为算术、逻辑和移位运算部件,要处理的数据存于暂存器A和暂存器B,三个部件同时接受来自A和B的数据(有些处理器体系结构把移位运算器放于算术和逻辑运算部件之前,如ARM),各部件对操作数进行何种运算由控制信号S3…S0和CN来决定,任何时候,多路选择开关只选择三部件中一个部件的结果作为ALU的输出。如果是影响进位的运算,还将置进位标志FC,在运算结果输出前,置ALU零标志。ALU中所有模块集成在一片FPGA中。 逻辑运算部件由逻辑门构成,较为简单,而后面又有专门的算术运算部件设计实验,在此对这两个部件不再赘述。移位运算采用的是桶形移位器,一般采用交叉开关矩阵来实现,交叉开关的原理如图1-1-2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一个4X4的矩阵(系统中是一个8X8的矩阵)。每一个输入都通过开关与一个输出相连,把沿对角线的开关导通,就可实现移位功能,即: (1) 对于逻辑左移或逻辑右移功能,将一条对角线的开关导通,这将所有的输入位与所使用的输出分别相连,而没有同任何输入相连的则输出连接0。 (2) 对于循环右移功能,右移对角线同互补的左移对角线一起激活。例如,在4位矩阵中使用‘右1’和‘左3’对角线来实现右循环1位。 (3) 对于未连接的输出位,移位时使用符号扩展或是0填充,具体由相应的指令控制。使用另外的逻辑进行移位总量译码和符号判别。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第1章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 根据考试大纲,本章内容要求考生掌握3个知识点。 (1)构成计算机的各类部件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各种体系结构的特点与应用(SMP、MPP); (3)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 1.1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 冯·诺依曼等人于1946年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现代计算机雏形,它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组成。现代的计算机系统结构与冯·诺依曼等人当时提出的计算机系统结构相比,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就其结构原理来说,占有主流地位的仍是以存储程序原理为基础的冯·诺依曼型计算机,但是,计算机系统结构有了许多改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系统结构从基于串行算法改变为适应并行算法,从而出现了向量计算机、并行计算机、多处理机等。 (2)高级语言与机器语言的语义距离缩小,从而出现了面向高级语言机器和执行高级语言机器。 (3)硬件子系统与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相适应,从而出现了面向对象操作系统机器和数据库计算机等。 (4)计算机系统结构从传统的指令驱动型改变为数据驱动型和需求驱动型,从而出现了数据流计算机和归约机。 (5)为了适应特定应用环境而出现了各种专用计算机。 (6)为了获得高可靠性而研制容错计算机。 (7)计算机系统功能分散化、专业化,从而出现了各种功能分布计算机,这类计算机包括外围处理机、通信处理机等。 (8)出现了与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相适应的计算机系统结构。 (9)出现了处理非数值化信息的智能计算机。例如自然语言、声音、图形和图像处理等。 1.2 构成计算机的各类部件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计算机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

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汇总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 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一 一、实验目的 通过了解高级语言源程序和目标机器代码的不同表示及其相互转换,深刻理解高级语言和机器语言之间的关系,以及机器语言和不同体系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要求: 在VC6.0中创建下列源程序 #include void main() { inti=100; int j=-1; int k; k=i+j; printf("%d",k); } 然后对该程序进行编译、链接,最终生成可执行目标代码。 三、实验报告 1.给出做实验的过程. 关键代码如下:

2.给出源程序(文本文件)的内容(用十六进制形式表示)。 3.给出可执行目标文件(二进制文件)的内容(用十六进制形式表示)。

4.VC6.0调试环境:设置断点、单步运行、变量的值(十进制、十六进制)、变量的地址、变量的存储。 断点设置如下:

变量的值十进制: 变量的值十六进制: 变量的地址:

5.VC 6.0反汇编:查看源程序对应的汇编程序、可执行目标程序的二进制编码、了解如何给变量分配内存、系统函数程序段的调用。 6.分析或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同一个源程序在不同机器上生成的可执行目标代码是否相同。 不相同。因为不同的机器硬件的组成不同,因此同一个源程序在不同的机器上生成的目标文件不同。 (2)你能在可执行目标文件中找出函数printf()对应的机器代码段吗?能的话,请标示出来。 不能。因为源程序中的printf函数在可执行文件中已转换为机器语言。被翻译的机器语言中有printf函数,但是不知道是从哪一段开始翻译的。 (3)为什么源程序文件的内容和可执行目标文件的内容完全不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二

实验二存储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和了解存储器组织与总线组成的数据通路。 二、实验原理 存储器是计算机的存储部件,用于存放程序和数据。存储器是计算机信息存储的核心,是计算机必不可少的部件之一,计算机就是按存放在存储器中的程序自动有序不间断地进行工作。本系统从提高存储器存储信息效率的角度设计数据通路,按现代计算机中最为典型的分段存储理念把存储器组织划分为程序段、数据段等,由此派生了数据总线(DBUS)、指令总线(IBUS)、微总线( BUS)等与现代计算机设计规范相吻合的实验环境。该存储器组织由二片6116构成具有奇偶概念的十六位信息存储体系,该存储体系AddBus由PC指针和AR 指针分时提供,E/M控位为“0”时选通PC,反之选通AR。该存储体系可随机定义总线宽度,动态变更总线结构,把我们的教学实验提高到能与现代计算机设计规范相匹配与接轨的层面。 连线信号孔接入孔作用有效电平 1 DRCK CLOCK 单元手动实验状态的时钟来源下降沿打入 2 W K6(M6) 总线字长:1=16位字操作,0=8位字节操作 3 XP K7(M7) 源部件奇偶标志:1=偶寻址,0=奇寻址 4 X2 K10(M10) 源部件定义译码端X2 三八译码 八中选一5 X1 K9(M9) 源部件定义译码端X1

四、实验过程 1. 存储器数据段读写操作 (1) 数据段写操作(字) 在进行数据存储器字操作时,地址线A0必须为0(偶地址)。向数据段的0000~0005h 存储单元写入11 22 33 44 55 66一串数据,以0000h 地址单元写入数据1122h 为例表述操作流程。 置地址I/O=0000h AR 地址写入(0000h)置数据I/O=1122h 存储器写入(1122h)关存储器写X2 X1 X0=011XP W=11 LDAR(K17)=0 MWR(K21)=1按[单拍] E/M(K23)=1LDAR(K17)=1按[单拍] MWR(K21)=0 (2) 数据段读操作(字) 依次读出数据段0~0005h 单元的内容,这里以0000h 地址单元读出为例阐述操作流程。 置地址I/O=0000h AR 地址写入(0000h)关AR 写使能存储器读出(1122h)数据总线显示存储器值 X2 X1 X0=011XP W=11 LDAR(K17)=0 E/M(K23)=1LDAR(K17)=1按 [单拍] X2 X1 X0=100W=1 2. 存储器程序段读写操作 (1) 程序段字节写操作 计算机规范的取指操作均以字节为单位。所以本实验以字节操作方式展开。程序段写入必须从定义地址入手,然后再进入程序存储器的写入。 PC 指针是带预置加法计数器,因此在输入起始地址后一旦后续地址为PC+1的话就不需重装PC ,用PC+1指令完成下续地址的读写操作。 PC 地址装载写入与PC+1写入流程 置地址I/O=0000h PC 地址写入(0000h)I/O=1234h 12h →[PC]地址增量PC+1关存储器写X2 X1 X0=011XP W=11 E/M(K23)=0LDPC(K22)=0MWR(K21)=1W=0,按[单拍] LDPC(K22)=1MWR(K21)=0 E/M(K23)=1LDPC(K22)=1按[单拍] LDPC(K22)=0MWR(K21)=1XP=0,按[单拍] (2) 程序段字节读操作 PC 地址装载读出及PC+1读出流程 X2 X1 X0=011XP W=11 E/M(K23)=0LDPC(K22)=0X2 X1 X0=100XP=1, W=0 LDPC(K22)=1按[单拍] E/M(K23)=1LDPC(K22)=1按[单拍] 按[单拍] 五、结果分析

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常见选择题

一、选择题(50分,每题2分,正确答案可能不只一个,可单选或复选) 1.(CPU周期、机器周期)是内存读取一条指令字的最短时间。 2.(多线程、多核)技术体现了计算机并行处理中的空间并行。 3.(冯诺伊曼、存储程序)体系结构的计算机把程序及其操作数据一同存储在存储器里。 4.(计算机体系结构)是机器语言程序员所看到的传统机器级所具有的属性,其实质是确定计算机系统中软硬件的界面。 5.(控制器)的基本任务是按照程序所排的指令序列,从存储器取出指令操作码到控制器中,对指令操作码译码分析,执行指令操作。 6.(流水线)技术体现了计算机并行处理中的时间并行。 7.(数据流)是执行周期中从内存流向运算器的信息流。 8.(指令周期)是取出并执行一条指令的时间。 年开始出现的第二代计算机,使用(晶体管)作为电子器件。 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第三代计算机,使用(小规模集成电路、中规模集成电路)作为电子器件。 年代开始出现的第四代计算机,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电子器件。 存储器在产生替换时,可以采用以下替换算法:(LFU算法、LRU算法、随机替换)。 的功能由(硬件)实现,因而对程序员是透明的。 是介于CPU和(主存、内存)之间的小容量存储器,能高速地向CPU提供指令和数据,从而加快程序的执行速度。 由高速的(SRAM)组成。 的基本功能包括(程序控制、操作控制、时间控制、数据加工)。的控制方式通常分为:(同步控制方式、异步控制方式、联合控制方式)反映了时序信号的定时方式。 的联合控制方式的设计思想是:(在功能部件内部采用同步控制方式、在功能部件之间采用异步控制方式、在硬件实现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采用异步控制方式)。 的同步控制方式有时又称为(固定时序控制方式、无应答控制方式)。 的异步控制方式有时又称为(可变时序控制方式、应答控制方式)。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基础Ⅰ》课程 实验报告 (以上由学生填写)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计算机基础教育系 2017年12月8日 实验成绩记载 课程Array实验报告一 一、实验题目:Win7得基本操作、文件管理与控制面板得使用 二、实验目得: 1.掌握“计算机"(资源管理器)得使用。 2.掌握文件与文件夹得基本操作。 3.了解显示属性得相关内容,掌握显示属性得设置。 4.掌握鼠标、键盘得属性设置。 5.掌握应用程序得添加/删除功能。 6.掌握输入法得设置方法.

7.掌握系统属性得设置方法。 8.掌握计算机名或域得查瞧及更改方法。 三、实验主要内容及过程(实验主要内容得介绍、主要得操作步骤) (列出实验主要内容通过截屏显示出操作过程以及实验结果) (一)文件与文件夹得管理 1、双击桌面上“计算机"→选择D盘→空白处右击选择“新建”重命名 文件夹→改名为“windows练习”→双击“windows练习"→右击空白处分别新建三个文件夹为“LX1”、“LX2”、“LX3”. 2、双击“C盘”打开→搜索框搜索“*、wmf”单击搜索按钮→选择任 意三个图片文件→右击→选择“复制”→粘贴至“LX1"文件夹中→并对三个文件分别重命名为“图片1、wmf”、“图片2、wmf”、“图片3、wmf”。 3、打开“LX1”文件夹→右击图片“1、wmf”→剪切→打开“LX2” 文件夹→右击空白处点击“粘贴”→选中剩下得两个文件→复制→打开“LX3”文件夹→右击选择“粘贴”→右击“LX2”选择“剪切” →打开“LX1”文件夹→右击选择“粘贴”

4、右击“LX3”文件夹→选择“属性”→选择“常规”属性卡→勾选“隐 藏”→右击“LX2"文件夹→选择“常规"属性卡→勾选“已读"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2

《大学计算机基础Ⅰ》课程 实验报告手册 \ 实验教师(签字)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计算机基础教育系 年月日

一、实验说明 本课程实验分为一般性实验(验证和简单设计)和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两部分。从第3周开始参考实验任务书(本报告中的五部分)完成每周规定的实验,并根据进度按要求认真填写本实验报告中的六、七部分,此实验报告将作为实验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 本课程实验从开课学期第3周开始实习,每周2学时,16周结束,共28学时。除统一安排的时间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适当安排课余时间上机。上机内容参见本报告中的“五、实验任务书”部分。 二、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能够学会知识的运用与积累,能够举一反三,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培养学生熟练地使用常用软件的能力及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要求 1、每次实验课将考勤,并作为实验成绩的重要依据。 2、每次实验前学生必须充分准备每次的实验内容,以保证每次上机实验的效果。实验过程中必须独立完成。 3、学期结束时,每位同学应将自己的《实验报告》交各专业班长或学习委员,由班长或学习委员以专业为单位、按学号从小到大排列好统一交给实验指导老师,否则无实验成绩。 四、实验报告要求 一共要求填写3个阶段性实验报告、1个综合性实验报告和1份学期总结,与每份实验报告对应产生的电子文档交由实验老师指定的位置,该电子文档也将作为实验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 五、实验任务书 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实验参考书:《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实验一:指法练习、汉字录入 实验目的: 1.掌握鼠标和键盘的使用及正确的操作指法。 2.掌握微型计算机的打开和关闭操作 3.熟悉键盘指法和文字录入 4.了解中英文切换,全半角的切换 实验任务: 1.参见实验参考书中的实验1-1-1中的[任务1](7页) 2.参见实验参考书中的实验1-1-1中的[任务3](7页) 实验二:Windows的基本操作和文件管理操作 实验目的: 1.掌握Windows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2.掌握“Windows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的使用 实验任务: 1.参见实验参考书中的实验1-2-1中的全部任务(14页) 2.参见实验参考书中的实验1-2-2中的全部任务(18页)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复习大纲2016

《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考试大纲 第1章计算机系统概论 本章的学习目的:初步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计算机的工作过程,掌握常用的概念、名词术语,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章要掌握的主要内容: 1.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的,硬件是物质基础,软件是解题的灵魂。弄清硬件和软件的概念。 2.计算机硬件系统所包含的主要部分,各部分的功能及其组成框图。 3.计算机的工作过程,主要是周而复始地取出指令、解释指令和执行指令的过程。而指令周期是指取出指令和执行指令所需的时间。它包括取出指令、解释指令和执行指令两个阶段。 4.冯·诺依曼计算机的设计思想是采用二进制表示各种信息以及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存储程序的概念是将解题程序(连同必须的原始数据)预先存入存储器;程序控制是指控制器依据所存储的程序控制全机自动、协调地完成解题任务。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统称为存储程序控制。它是电子数字计算机与其他计算工具的最大区别,是电子计算机之所以能高速进行大量计算工作的基础。 5.控制器和运算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CPU,当前CPU芯片还集成有存储管理部件、Cache等;CPU和内存储器合称为计算机主机。 6.指令字和数据均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存入存储器,计算机是如何区分出指令和数据的。 7.计算机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字长、存储容量、运算速度等。 8.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是指它每秒钟执行指令的条数。单位是MIPS(百万条指令每秒) ∑=? = n i i i m t f V 1 1 式中,n—指令的种类 f i —第i种指令在程序中出现的频度(%) t i —第i种指令的指令周期 9.计算机系统按功能划分,通常为五级的层次结构:依次是微程序设计级、一般机器级、操作系统级、汇编语言级和高级语言级,每一级都可进行程序设计。 10.软件和硬件在逻辑功能的等效性及其例子。 11.本章主要的术语及概念:

大学生计算机实验报告(完整版)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3.1 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经贸1103 姓名——- 学号201118910315 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1.10 一、实验题目 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二、实验目的 1.熟悉Windows XP的文件系统。 2.掌握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方法。 3.熟练掌握在Windows XP资源管理器下,对文件(夹)的选择、新建、移动、复制、删除、重命名的操作方法。 三、实验内容 1.启动资源管理器并利用资源管理器浏览文件。 2.在D盘创建文件夹 3.在所创建文件夹中创建Word文件。 4.对所创建文件或文件夹执行复制、移动、重命名、删除、恢复、创建快捷方式及设置共享等操作。 四、实验步骤 (一)文件与文件夹管理 1.展开与折叠文件夹。右击开始,打开资源管理器,在左窗格中点击“+”展开,点击“—”折叠 2.改变文件显示方式。打开资源管理器/查看,选择缩略、列表,排列图标等

3.建立树状目录。在D盘空白处右击,选择新建/文件夹,输入经济贸易学院,依次在新建文件夹中建立经济类1103班/王帅、王鹏 4..创建Word并保存。打开开始/程序/word,输入内容。选择文件/另存为,查找D盘/经济贸易学院/1103班/王帅,单击保存 5.复制、移动文件夹 6.重命名、删除、恢复。右击文件夹,选择重命名,输入新名字;选择删除,删除文件 7.创建文件的快捷方式。右击王帅文件夹,选择发送到/桌面快捷方式

8.设置共享文件。右击王帅,选择属性/共享/在网络上共享这个文件/确定 9.显示扩展名。打开资源管理器/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高级设置,撤销隐藏已知文件的扩展名 (二)控制面板的设置。 1.设置显示属性。右击打开显示属性/桌面、屏幕保护程序 2.设置鼠标。打开控制面板/鼠标/按钮(调整滑块,感受速度)、指针 3.设置键盘。打开控制面板/键盘/速度(调整滑块,感受速度)、硬件 4.设置日期和时间打开控制面板/日期和时间 5.设置输入法。打开控制面板/区域与语言选项/详细信息/文字服务与输入语言

《_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考试试卷

学试卷 院(系、部)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考试试卷 一. 填空题 (填空每空1分,共10分;选择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计算机系统中的存贮器系统是指___D ___。 A RAM 存贮器 B ROM 存贮器 C 主存贮器 D cache 、主存贮器和外存贮器 2.某机字长32位,其中1位符号位,31位表示尾数。若用定点小数表示,则最大正小数为___B ___。 A +(1 – 2-32) B +(1 – 2-31) C 2-32 D 2-31 3.算术 / 逻辑运算单元74181ALU 可完成___C ___。 A 16种算术运算功能 B 16种逻辑运算功能 C 16种算术运算功能和16种逻辑运算功能 D 4位乘法运算和除法运算功能 4.存储单元是指___B ___。 A 存放一个二进制信息位的存贮元 B 存放一个机器字的所有存贮元集合 C 存放一个字节的所有存贮元集合 D 存放两个字节的所有存贮元集合; 5.相联存贮器是按___C ___进行寻址的存贮器。 A 地址方式 B 堆栈方式 C 内容指定方式 D 地址方式与堆栈方式 6.变址寻址方式中,操作数的有效地址等于___C ___。 A 基值寄存器内容加上形式地址(位移量) B 堆栈指示器内容加上形式地址(位移量) C 变址寄存器内容加上形式地址(位移量) D 程序记数器内容加上形式地址(位移量) 7.以下叙述中正确描述的句子是:___D ___。 A 同一个CPU 周期中,可以并行执行的微操作叫相容性微操作 B 同一个CPU 周期中,不可以并行执行的微操作叫相容性微操作 C 同一个CPU 周期中,可以并行执行的微操作叫相斥性微操作 D 同一个CPU 周期中,不可以并行执行的微操作叫相斥性微操作 8.计算机使用总线结构的主要优点是便于实现积木化,同时___C ___。 A 减少了信息传输量 B 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 C 减少了信息传输线的条数

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课后答案全

第 1 章习题答案 5.若有两个基准测试程序P1和P2在机器M1和M2上运行,假定M1和M2的价格分别是5000元和8000元,下表给出了P1和P2在M1和M2上所花的时间和指令条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P1,哪台机器的速度快?快多少?对于P2呢? (2)在M1上执行P1和P2的速度分别是多少MIPS?在M2上的执行速度又各是多少?从执行速度来看,对于P2,哪台机器的速度快?快多少? (3)假定M1和M2的时钟频率各是800MHz和,则在M1和M2上执行P1时的平均时钟周期数CPI各是多少? (4)如果某个用户需要大量使用程序P1,并且该用户主要关心系统的响应时间而不是吞吐率,那么,该用户需要大批购进机器时,应该选择M1还是M2?为什么?(提示:从性价比上考虑)(5)如果另一个用户也需要购进大批机器,但该用户使用P1和P2一样多,主要关心的也是响应时间,那么,应该选择M1还是M2?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对于P1,M2比M1快一倍;对于P2,M1比M2快一倍。 (2)对于M1,P1的速度为:200M/10=20MIPS;P2为300k/=100MIPS。 对于M2,P1的速度为:150M/5=30MIPS;P2为420k/=70MIPS。 从执行速度来看,对于P2,因为100/70=倍,所以M1比M2快倍。 (3)在M1上执行P1时的平均时钟周期数CPI为:10×800M/(200×106)=40。 在M2上执行P1时的平均时钟周期数CPI为:5×(150×106)=40。 (4)考虑运行P1时M1和M2的性价比,因为该用户主要关心系统的响应时间,所以性价比中的性能应考虑执行时间,其性能为执行时间的倒数。故性价比R为: R=1/(执行时间×价格) R越大说明性价比越高,也即,“执行时间×价格”的值越小,则性价比越高。 因为10×5000 > 5×8000,所以,M2的性价比高。应选择M2。 (5)P1和P2需要同等考虑,性能有多种方式:执行时间总和、算术平均、几何平均。 若用算术平均方式,则:因为(10+/2×5000 > (5+/2×8000,所以M2的性价比高,应选择M2。 若用几何平均方式,则:因为sqrt(10× ×5000 < sqrt(5××8000,所以M1的性价比高,应选择M1。 6.若机器M1和M2具有相同的指令集,其时钟频率分别为1GHz和。在指令集中有五种不同类型的指令 请回答下列问题: (1)M1和M2的峰值MIPS各是多少? (2)假定某程序P的指令序列中,五类指令具有完全相同的指令条数,则程序P在M1和M2上运行时,哪台机器更快?快多少?在M1和M2上执行程序P时的平均时钟周期数CPI各是多少?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一.实验目的: 1.能看懂教学计算机(TH-union)已经设计好并正常运行的数条基本指令的功能、格式及 执行流程。并可以自己设计几条指令,并理解其功能,格式及执行流程,在教学计算机上实现。 2.深入理解计算机微程序控制器的功能与组成原理 3.深入学习计算机各类典型指令的执行流程 4.对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系统、指令分类等建立具体的总体概念 5.学习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过程和相关技术 二.实验原理: 微程序控制器主要由控制存储器、微指令寄存器和地址转移逻辑三大部分组成。 其工作原理分为: 1、将程序和数据通过输入设备送入存储器; 2、启动运行后从存储器中取出程序指令送到控制器去识别,分析该指令要求什么事; 3、控制器根据指令的含义发出相应的命令(如加法、减法),将存储单元中存放的操作数据取出送往运算器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送回存储器指定的单元中; 4、运算任务完成后,就可以根据指令将结果通过输出设备输出 三.微指令格式: 微指令由下地址字段及控制字段组成.TH—UNION教学机的微指令格式如下: 其中高八位为下地址字段.其余各位为控制字段. 1)微地址形成逻辑 TH—UNION 教学机利用器件形成下一条微指令在控制器存储器的地址. 下地址的形成由下地址字段及控制字段中的CI3—SCC控制.当为顺序执行时,下地址字段不起作用.下地址为当前微指令地址加1;当为转移指令(CI3— 0=0011)时,由控制信号SCC提供转移条件,由下地址字段提供转移地址. 2)控制字段

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课后习题答案

体系结构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 1,设A,B,C 的内存地址分别是A[i],B[i],C[i],i 从1到1000 LOAD M (A[i]) ADD M (B[i]) STOR M(C[i]) 2, a LOAD M (2) 00000001|000000000010 b 一次 3,在IAS 机上读取一个值的过程如下: IR 中操作码→控制总线,存储器地址X →MAR,MAR 中值→地址总线 X 中数据→数据总线,数总线地址→MBR 写入一个值: IR 中操作码→控制总线,存储器地址X →MAR,MAR 值→地址总线 MBR 值→数据总线,数据总线值→X 4,程序代码:LOAD M(0FA) ADD M(0FB) LOAD M(0FA) JUMP +M(08D,0:19) LOAD –M(0FA) ADD M(0FB) 程序代码意图:首先装入0FA 值,然后与0FB 相加,再装入0FA 值,若AC 中值非负,取0FA 左指令再装入-(0FA )将0FB 的值相加后装入AC 中 5,如图所示 AC MQ 算术-逻辑电路 40 40 MBR I/O 设备 IBR IR 控制电路 PC MAR 主存储器M 40 20 8 40 12 12 8 40 12

6,便于同时存取两个连续地址序号的存储单元,提高访问速度 7,(1)存储器数据传输率快了32倍 (2)数据通道最大数目增大了一倍 (3)单通道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提升了5倍。各种技术的使用,提升了整机的性能。 8,回答正确,但是不适合用户理解。MAC机的时钟速率是1.2ghz,P4为2.4ghz,而时钟速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计算机的执行速度,所以P4的机器可能是目前最符合用户要求的机型。 9,在这种表示方法中,10个管表示了十个数字,而使用二进制可以表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个数字 10,(画图)略 11,MIP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2,∵MIP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PI(VAX)=5,CPI(IBM)=1.39 I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3,CPI=(1+2+2+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7*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MIP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5.7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T=7*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75*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4,a:算术平均法适用于较多程序,抖动较大 调和平均发适用于较少程序,抖动较小 b:计算机A Ra=1/4×(100+0.1+0.2+1)≈25 MIPS Rb=4/(1/100+10+5+1)=0.25 MIPS 计算机B Ra=1/4×(10+0.1++1+1/8)=3.06 Rb=4/(0.1+1+10+8)=0.21 计算机C Ra=1/4×(5+5+2+1)=3.25 Rb=4/(0.2+0.2+0.5+1)=2.1 故C>A>B 第三章 1 步骤一 存储器CPU寄存器 1 0011 1 pc 2 5940 ac 3 26 0011 ir 5 0003 6 步骤二 存储器CPU寄存器 1 0011 2 pc 2 5940 000 3 ac 3 26 0011 ir

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单周期cpu设计 实验日期:2017/4 实验者: 计算机44申腾2140505086 一、实验内容

根据计算机组成原理所学知识,分别完成单周期cpu各个部件,并使用VHDL 语言设计顶层设计将其合并,对各个模块进行介绍。 二、实验设计 由所学知识可知,单周期cpu的指令集可分为R型,I型,J型3种,他们的格式如下: 按照实验要求分别设计总共12条指令。 1)数据通路(SingleDataLoad):进行数据的运算、读取以及存储功能,通过总控制器 产生的各个控制信号,进而实现对数据的各项操作。 2)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数据通路调用此模块,根据得到的控制信号对输入数 据进行处理,处理功能有:addu、add、or、subu、sub、sltu、slt等。 3)数据存储器(DataStore):当WrEn控制信号为1时,此时就将输入数据存储到此 存储器中,当WrEn为0时,则根据输入的地址,找到地址对应的单元将单元中的 数据输出。 4)数据寄存器(Registers):在此程序中功能和实现基本和数据存储器相同,但在实 际CPU当中使用的逻辑器件及获取数据的方式还是有所区别的。 5)取指令部件(GetCode):指根据PC所提供的地址从指令寄存器中取出要执行的指 令,再根据各控制信号,得出下一次要执行的指令的地址。(注:指令寄存器中存 放的就是一个程序或一段代码所需要执行的指令,这里也是程序设计者自己给出的 一些指令的值。) 6)总控制器(Control):总控制器通过从取指令部件获得的指令,进而产生各个控制 信号,并将控制信号返回个数据通路,就此实现各项功能。 他们的完整结构电路为

计算机体系结构课后详解 王志英

第1章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1.1 解释下列术语 层次机构:按照计算机语言从低级到高级的次序,把计算机系统按功能划分成多级层次结构,每一层以一种不同的语言为特征。这些层次依次为:微程序机器级,传统机器语言机器级,汇编语言机器级,高级语言机器级,应用语言机器级等。 虚拟机:用软件实现的机器。 翻译:先用转换程序把高一级机器上的程序转换为低一级机器上等效的程序,然后再在这低一级机器上运行,实现程序的功能。 解释:对于高一级机器上的程序中的每一条语句或指令,都是转去执行低一级机器上的一段等效程序。执行完后,再去高一级机器取下一条语句或指令,再进行解释执行,如此反复,直到解释执行完整个程序。 计算机系统结构:传统机器程序员所看到的计算机属性,即概念性结构与功能特性。 在计算机技术中,把这种本来存在的事物或属性,但从某种角度看又好像不存在的概念称为透明性。 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系统结构的逻辑实现,包含物理机器级中的数据流和控制流的组成以及逻辑设计等。 计算机实现:计算机组成的物理实现,包括处理机、主存等部件的物理结构,器件的集成度和速度,模块、插件、底板的划分与连接,信号传输,电源、冷却及整机装配技术等。 系统加速比:对系统中某部分进行改进时,改进后系统性能提高的倍数。 Amdahl定律:当对一个系统中的某个部件进行改进后,所能获得的整个系统性能的提高,受限于该部件的执行时间占总执行时间的百分比。 程序的局部性原理:程序执行时所访问的存储器地址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相对地簇聚。包括时间局部性和空间局部性。 CPI:每条指令执行的平均时钟周期数。 测试程序套件:由各种不同的真实应用程序构成的一组测试程序,用来测试计算机在各个方面的处理性能。 存储程序计算机: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其基本点是指令驱动。程序预先存放在计算机存储器中,机器一旦启动,就能按照程序指定的逻辑顺序执行这些程序,自动完成由程序所描述的处理工作。 系列机:由同一厂家生产的具有相同系统结构、但具有不同组成和实现的一系列不同型号的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测试题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模拟题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机器数中,真值最大的数是__A__ A.[x]补=1.1010 B.[y]原=1.1011 C.[z]反=1.0101 2.以下给出的浮点数,___B___是规格化浮点数 A.2-10×0.010101 B.2-11×0.101010 C.2-100×1.010100 D.2-1×0.0010101 3.设在7位字符码的最高位加1位奇校验位,则下列的奇校验码出错的是___D___ A.11010101 B.10010100 C.0111000 D.10111000 4.由16片74181 ALU和5片74182 CLA器件相配合组成的64位运算部件,具有如 下进位传递功能___D___ A.组内先行进位,组间串行进位B.行波进位 C.组内串行进位,组间并行进位D.组内并行进位,组间并行进位 5.常规乘除法器乘、除运算过程采用部分积、余数左移的做法,其好处是___C___ A.提高运算速度 B. 提高运算精度 C. 节省加法器的位数 D. 便于控制 6.某SRAM芯片,其存储容量为64K×16位,该芯片的地址线和数据线的数目为 ___D___ A. 64,16 B. 16,64 C. 64,8 D. 16,16 7.某机机器字长为32位,存储容量是1MB,若按字编址,它的寻址范围是___C___ A. 0~(1M-1) B. 0~(512K-1)B C. 0~(256K-1) D. 0~256KB 8.主存和CPU之间增加Cache的目的是___A___ A. 解决CPU和主存之间的速度匹配问题 B. 扩大主存的容量 C.扩大CPU中通用寄存器的数量 D.既扩大主存容量又扩大CPU通用寄存器数量 9.采用虚拟存储器的主要目的是___B___ A.提高主存的存取速度 B.扩大主存的存储空间,并能进行自动管理和调度 C.提高外存储器的存取速度 D.扩大外存储器的存储空间 10.在Cache的地址映射中,若主存中的任意一块均可映射到Cache内的任意一行的位 置上,则这种方法称为___A___ A. 全相联映射 B. 直接映射 C. 组相联映射 D. 混合映射 11. 若磁盘的转速提高一倍,则___B___ A. 平均存取时间减半 B. 平均等待时间减半 C. 存储密度可以提高一倍 D. 平均定位时间不变 12. 指令系统中采用不同的寻址方式的目的主要是___B___ A.实现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B.缩短指令长度,扩大寻址空间,提高编程灵活性 C.可以直接访问外存 D.提供扩展操作码的可能并降低指令译码难度 13. 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中,操作数在___B___中。 A.通用寄存器 B. 主存单元 C. 程序计数器 D. 堆栈 14. 下列几项中,不符合RISC指令系统的特点是___B___ A.指令长度固定,指令种类少 B.寻址方式种类尽量减少,指令功能尽可能强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参考答案1

习题及实验(一) 第一部分习题 一、简答题 (略) 第二部分选择题答案(p3) 1.C 2. A 3. B 4. C , C 5. B , B 6. A 7. A, B, B 8. B, D 9. D 10. C 注: 7.(1) 应为: 1010011.001 习题及实验(二) Windows XP 第一部分习题 一、简答题 1. 简述Windows“资源管理器”窗口的组成。 答:Windows资源管理器”窗口上部是菜单栏和工具栏。工具栏包括标准按钮栏、地址栏和链接栏。窗口中分为两个区域:左窗口和右窗口。左窗口中有一棵文件夹树,显示计算机资源的结构组织,称为“文件夹树型结构框”或“文件夹框”。右窗口中显示左窗口中选定的对象所包含的内容,称为“当前文件夹内容框”,或简称为“文件夹内容框”。左窗口和右窗口之间是一个分隔条。 窗口底部是状态栏。 2. 什么是“快捷菜单”?如何打开Windows XP的快捷菜单?不同对象的快 捷菜单的内容是否相同? 答:当用鼠标右击一个对象(项目)时,会出现一个快捷菜单。不同对象的快捷菜单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3. 简述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命名规则。 ①在文件名或文件夹名中,名字总长度最多可以有255个字符。其中,包 含驱动器和完整路径信息, ②命名必须遵循唯一性原则,即在同一目录下的文件名必须惟一。

文件名或文件夹名中出现的合法字符包括:26个英文字母(大、小写)、0~9十个数字和一些特殊字符。特殊字符包括:$、&、@、!、^、~、_、?、(、)、{、}等。不能出现以下字符:\、│、/、:、*、?、“、<、>等9个字符。 ③不区分英文字母大小写。 4. 回收站的功能是什么?怎样利用回收站恢复被删除的文件及彻底删除回 收站中的文件? 答:回收站”就相当于一个垃圾箱,用于暂时存放从硬盘文件夹或桌面上被删除的文件及其他对象。 双击桌面上的回收站图标,在打开的窗口中选中要恢复文件,单击“文件”菜单下的“还原”。 双击桌面上的回收站图标,在打开的窗口中选中要恢复文件,单击“文件”菜单下的“还原”。 双击桌面上的回收站图标,在打开的窗口中单击“文件”菜单下的“删除”。 5.在Windows XP中运行应用程序有哪几种方法?最常用的是什么方法? 1.使用“应用程序的快捷方式”启动程序 2.通过在“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中双击程序图标 3.使用“运行”命令启动程序 4.通过文档启动应用程序 5.在MS?DOS方式下运行应用程序 最常用的是1、2、4三种。 6.叙述在Windows XP的资源管理器中,用编辑菜单和鼠标拖曳两种方法实现文件移动和文件复制的过程。 答:用编辑菜单: 1、选定要复制的文件。 2、单击应用程序“编辑”菜单下的“复制”命令。 3、在目标地单击“编辑”菜单中“粘贴”命令。 用鼠标拖曳: 步骤1:选定要复制的文件。 步骤2:按下Ctrl键的同时用鼠标将其拖动到目的窗口中 7.在不同窗口间进行切换的方法有哪些?怎样使所有打开的窗口全部最小化? 答:第一种方法:用鼠标单击“任务栏”上的窗口图标按钮。 第二种方法:在所需要的窗口还没有被完全挡住时,单击所需要的窗口。 第二种方法:用快捷键Alt+Esc或Alt+Tab。 单击任务栏快速启动栏中的“显示桌面”图标可使所有打开的窗口全部最小化。 8.如何卸载程序?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二 半导体存储器原理实验

半导体存储器原理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静态存储器的工作特性及使用方法。 2、掌握半导体随机存储器如何存储和读取数据。 二、实验要求: 按练习一和练习二的要求完成相应的操作,并填写表2.1各控制端的状态及记录表2.2的写入和读出操作过程。 三、实验方案及步骤: 1、按实验连线图接线,检查正确与否,无误后接通电源。 2、根据存储器的读写原理,按表2.1的要求,将各控制端的状态填入相应的栏中以方便实验的进行。 3、根据实验指导书里面的例子练习,然后按要求做练习一、练习二的实验并记录相关实验结果。 4、比较实验结果和理论值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分析原因,然后重做。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1)表2.1各控制端的状态

(2)练习操作 数据1:(AA)16 =(10101010)2 写入操作过程: 1)写地址操作: ①应设置输入数据的开关状态:将试验仪左下方“INPUT DEVICE”中的8位数据开关 D7-D0设置为00000000即可。 ②应设置有关控制端的开关状态:先在实验仪“SWITCH UNIT”中打开输入三态门控 制端,即SW-B=0,打开地址寄存器存数控制信号,即LDAR=1,关闭片选信号(CE),写命令信号(WE)任意,即CE=1,WE=0或1。 ③应与T3脉冲配合可将总线上的数据作为地址输入AR地址寄存器中:按一下微动开 关START即可。 ④应关闭AR地址寄存器的存数控制信号:LDAR=0。 2)写内容操作: ①应设置输入数据的开关状态:将试验仪左下方“INPUT DEVICE”中的8位数据开关 D7-D0设置为10101010。 ②应设置有关控制端的开关状态:在实验仪“SWITCH UNIT”中打开输入三态门控制 端,即SW-B=0,关闭地址寄存器存数控制信号,即LDAR=0,打开片选信号(CE)和写命令信号(WE),即CE=0,WE=1。 ③应与T3脉冲配合可将总线上的数据写入存储器6116的00000000地址单元中:再按 一下微动开关START即可。 ④应关闭片选信号和写命令信号:即CE=1,WE=0。 读出操作过程: 1)写地址操作: 参考写入操作的写地址操作 2)读内容操作: ①关闭输入三态门控制端,即SW-B=1。 ②地址寄存器存数控制信号(LDAR)任意,不过最好关闭,即LDAR=0,防止误按脉冲 信号存入数据。 ③关闭写命令信号(WE),即WE=0,打开片选信号(CE),即CE=0,不需要T3脉冲, 即不要按微动开关START。此时00000000地址的内容通过“BUS UNIT”中数据显示灯B7-B0显示出来。 数据2:(55)16 =(01010101)2 写入操作过程: 1)写地址操作: ①设置输入数据的开关状态:将试验仪左下方“INPUT DEVICE”中的8位数据开关 D7-D0设置为00000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