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知识点整理

《五人墓碑记》知识点整理
《五人墓碑记》知识点整理

《五人墓碑记》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古今字(4处)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2.夫十有一月之中,“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3.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赀”同“资”,资财,钱财4.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曷”通“何”

二、古今异义词(7处)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行为”古:两个词——品行+成为

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私人”古:自己人,此处可译为“党羽”、“爪牙”

金:个人

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按”古:考查、查究今:压住、依靠

4.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颜色”古:脸色今:颜料或染料

5.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非常”古:异乎寻常今:十分,很

6.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视”古:比今:看

7.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首领”古:头颅今:头儿

三、词类活用(17处)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活用为动词,修墓

2.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名词活用为动词,生病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形容词用为名词,先导、表率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名词用如动词,伸张

5.缇骑按剑而前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6.众不能堪,抶而仆之。自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名词动用,出任……巡抚8.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名词动用,用盒子装

9.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形容词用如动词,激动振奋

10.不敢复有株治动词用如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11.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用如名词,远近的百姓

12.赠谥美显,荣于身后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13.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副词用如动词,享尽

14.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象奴隶一样的15.安能屈豪杰之流自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身

16.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名词动用,作记

17.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用如动词,表明

四、变式句

(一)宾语前置(2句)

1.谁为哀者?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按“为谁哀者?”顺序译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之”是提宾标志,按“捕钩党于天下遍”顺序译(二)定语后置(1句)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应按“能不易其志之缙绅”顺序翻译

(三)介词结构后置(11句)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5.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6.不能容于远近

7.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延

8.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9.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10.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1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五、判断句(8句)

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4.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5.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非,否定判断

6.斯固百世之遇也固,副词表判断

7.斯固百世之遇也

8.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六、被动句(3句)

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3.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知识点

《五人墓碑记》知识点复习 一、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止” 同“只”,不过 2.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赀”同“资”,资财,钱财 3.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曷”同“何” 4.独五人之皦皦,“ 皦皦”同“皎皎”,明亮的样子,这里指名声显赫 二、古今异义词: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行为”古:两个词——品行+成为 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私人”古:自己人,此处可译为“党羽”、“爪牙” 今:个人 3.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颜色”古:脸色今:的各种现象(例如红色、棕色、桃红色、灰色、绿色、蓝色和白色等),或使人们得以区分在大小、形状或结构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体的视觉或知觉现象 5.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非常”古:异乎寻常今:副词,十分,很 7.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首领”古:头颅今: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8.吴之民方痛心焉 “痛心”古:痛恨今:极度伤心 ⒒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慷慨” 古:胸怀大志或情绪激昂今:大方,不吝啬 三、实词解释 1.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动词,拿出) 2.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 3.其辱人贱行(名词,行为) 4.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动词,比较副词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 5.斯固百世之遇也(副词,实在,真是) 6.公之逮所由使也(动词,主使) 7.慷慨得志之徒(名词,一类的人) 8.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形容词,空) 9.抶而仆之:笞打,鞭打 10.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名词,声名) 11.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捆缚 12.呼中丞之名而詈之:斥骂 13.不敢复有诛治:株连惩治 14.逡巡畏义: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15.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自缢;绳圈 16.户牖:门;窗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承接。 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人墓碑记文言知识整理

五人墓碑记 张溥 一.古今词义 1吾社之行为 ..士先者 古义: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 今义:行动。 2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 古义:头颅。 今义:领导。 3凡富贵之子,慷慨 ..得志之徒。 古义:胸怀大志,情绪激昂。 今义:大方。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毛一鹭。 古义:,私党,亲信。 今义:指属于个人的。 5颜色 ..不少变。 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 6非常 ..之谋难于猝发。

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很,极。 二.词类活用 1去今之墓.而葬焉(名作动修墓) 2其疾病 ..而死(名作动患病) 3缇骑按剑而前.(名作动走上前) 4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5安能屈.豪杰之流(使动用法使……屈使……折服) 6不能容于远近 ..(形容词作名词近处和远处) 7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奴隶那样) 三.实词虚词 以旌.其所为(表扬) 去.今之墓而葬焉(距离) 独五人之皦皦,何也(明亮的样子,这里指名声显赫) 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申告)(查办)、 素.不闻诗书之训(向来) 之: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取消句子独立性)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前一个“之”:的后一个“之”:代词)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结构助词的)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结构助词的)

为之声义(代词) 佯狂不知所之者(到)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 以旌其所为(连词,表目的,来)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凭借……的身份)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相当于“而”,表修饰)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因为) 而: 缇骑按剑而前(表修饰) 抶而仆之(表承接)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表承接)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表转折) 四.文言句式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 2安能屈豪杰之流……发其志士之悲哉(“安……哉”古汉语中表示反问的常用句式) 3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动句) 4即今傫然在墓者也。(判断句) 5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

(完整版)《五人墓碑记》知识点最全整理

《五人墓碑记》知识点 (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只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所有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豪放、志得意满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声名显赫,为什么呢?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丙寅年三月十五日。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榜样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问:“谁在为他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当时以大中丞职衔作应天府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斥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上的神情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棺材收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唉!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使阉党不敢再将我们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直到当今的皇上即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由此看来,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人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百姓所容纳;也有的剪发毁容、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享受到荣耀;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机遇啊。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对待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几位有声望的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因之公,太史文起文公,姚孟长公。 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止” 同“只”,不过 2.夫十有一月之中,“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3.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赀”同“资”,资财,钱财 4.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曷”同“何” 5. 独五人之皦皦,“ 皦皦”同“皎皎”,明亮的样子,这里指名声显赫 6.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少”同“稍”,一点儿,稍稍

五人墓碑记知识介绍

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 1、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 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7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

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2、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

《五人墓碑记》知识梳理(最新整理)

《五人墓碑记》知识整理 一、字音 蓼(liǎo)缙绅(jìnshēn)阉(yān)祠(cí) 旌(jīng)湮没(yān) 欤(yú) 皦(jiǎo)敛赀(zī)缇(tí)骑(qí) 抶(chì) 仆(pú) 呵(hē)噪(zào) 溷(hùn)藩(fān)傫(lěi)然(rán) 詈(lì) 脰(dòu) 函(hán) 逮(dǎi)投缳(tóuhuán) 矫(jiǎo)诏(zhào) 钩(gōu)党(dǎng)株(zhū)治逡巡(qūnxún)猝(cù) 曷(hé)故赠(zèng)谥(shì) 社稷(jì) 户牖(yǒu) 扼(è)腕(wàn) 冏(jiǒng)卿(qīng)暴pù 二、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有”通“又”) 2、独五人之皦皦(“皦皦”通“皎皎”) 3、亦曷故哉(“曷”通“何”)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通“搢绅”) 5、敛赀财以送其行(“赀” 通“资” ) 三、古今异义词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义:品行成为)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亲信,心腹) 3、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不同寻常) 4、颜色不少变(古义:面色) 5、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头颅) 6、吴之民方痛心焉(痛恨) 四、重点实词 1、以旌其所为表扬,表彰 2、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清理,整理 3、慷慨得志之徒一类人 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行作为 5、众不能堪,抶而仆之忍受;笞打,鞭打 6、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亲信,党羽 7、吴之民方痛心焉痛恨 8、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追究,查办 9、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有的 10、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向来回头 11、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立即 12、佯狂不知所之者往,到 13、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 14、斯固百世之遇也这 15、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

《五人墓碑记》知识梳理

《五人墓碑记》知识整理 一、字音 蓼(liao)缙绅(jlnshen)阉(yan)祠(cf)旌(jlng) 扼 @)腕(wdn) 冏(jidng)卿(qlng)暴 pu 二、 通假字 1、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有”通“乂”) 2、 独五人之锻瞰 (“瞰锻”通“皎皎”) 3、 亦曷故哉(“曷”通“何”) 4、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通“扌晋绅”) 5、 敛费财以送其行 (“费”通“资”) 三、 古今异义词 1、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义:品行成为) 2、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之私人(古义:亲信,心腹) 3、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不同寻常) 4、 颜色不少变(古义:面色) 5、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头颅) 6、 吴之民方痛心焉(痛恨) 四、 重点实词 1、 以旌其所为 表扬,表彰 ■ 2、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清理,整理 3、 慷慨得志之徒 一类人 4、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品行作为 ? ? 5、 众不能堪,扌失而仆之 忍受;笞打,鞭打 ? ? 6、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之私人 亲信,党羽 ? ? 7、 吴之民方痛心焉 痛恨 ? ? 8、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追究,查办 ■ 9、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有的 ■ 欤(yu) ?(jiao) 敛 Sf(zl)缓(⑴骑(qf)挟(chi) 仆(pd) 呵(he) 噪(zdo ) 溷(hun)藩(fan)傑(16i)然(rdn) 詈⑴) 月豆(ddu) 函(han) 逮(dai) 投纟曩(tduhudn)矫(jiao)诏(zhao) 钩(gou)党(ddng) 株(zhu)治 逡巡(qunxun) 猝(cu) 曷(hO)故 赠(zdng)谥(shl) 社稷(jl ) 户牖 (yOu ) 湮没(yan)

《五人墓碑记》知识点整理

《五人墓碑记》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古今字(4处)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2.夫十有一月之中, 3.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4.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二、古今异义词(7处)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古: 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古: 今:个人 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古: 今:压住、依靠 4.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古: 今:颜料或染料 5.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 今:十分,很 6.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古: 今:看 7.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 今:头儿 三、词类活用(17处)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2.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5.缇骑按剑而前 6.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8.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9.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10.不敢复有株治 11.不能容于远近

12.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13.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14.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15.安能屈豪杰之流自动词的使动用法, 16.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17.亦以明死生之大 四、变式句 1.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5.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6.不能容于远近 7.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延 8.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9.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10.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1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4.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5.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非,否定判断 6.斯固百世之遇也固,副词表判断 7.斯固百世之遇也 8.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3.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⑸。 ·呜呼,亦盛矣哉!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

《五人墓碑记》知识点

通假字: 1.夫十有一月之中,“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2..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赀”同“资”,资财,钱财 3.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曷”同“何” 4.独五人之皦皦,“ 皦皦”同“皎皎”,明亮的样子,这里指名声显赫 5.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少”同“稍”,一点儿,稍稍 6.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同“搢”,插 古今异义词: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行为”古:两个词——品行+成为 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私人”古:自己人,此处可译为“党羽”、“爪牙” 今:个人 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按”古:考查、查究今:压住、依靠 4.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颜色”古:脸色今:的各种现象(例如红色、棕色、桃红色、灰色、绿色、蓝色和白色等),或使人们得以区分在大小、形状或结构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体的视觉或知觉现象 5.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非常”古:异乎寻常今:副词,十分,很 6.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视”古:比今:看 7.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首领”古:头颅今: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8.吴之民方痛心焉 “痛心”古:痛恨今:极度伤心 9.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发愤” 古:发泄愤怒今:决心努力 ⒑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至于”古:到了今:表示程度、范围;表示程度、范围 “当道”古:当权者,文中指当地的行政长官今:路中间 ⒒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慷慨” 古:胸怀大志或情绪激昂今:大方,不吝啬 ⒓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意气” 古:神情今:意志气概,志趣性格[1-4]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墓,名词活用为动词,修墓) 2.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生病)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声,名词用如动词,伸张)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名词动用,出任……巡抚)

《五人墓碑记》文言知识整理

《五人墓碑记》文言知识整理 1、通假字 其为时止有十有一月(“止”通“只”,仅,不过,副词) 亦曷故哉?(“曷”通“何”,为什么,疑问代词) 2、古今异义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古义:“行为”是“行”和“为”两个词的连用。 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2)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古义:头颅。今义:多指一个团体的领导 (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唯之私人 古义:,党羽,亲信,名词; 今义:指属于个人或以个人身份从事的,非公共的) (4)颜色不少变 古义:脸色,名词;今义:色彩 (5)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古义:非常,两词连用,不同寻常; 今义:程度副词,很,极。 3、词类活用 1、去今之墓而葬焉(墓,修墓,名词作动词) 2、其疾病而死(患病,名作动。) 3、缇骑按剑而前(走上前,名作动。) 4、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函,用木匣子装,用棺材收敛,名词作动词) 5、今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老:老死,形容词作动词) 6、安能屈豪杰之流(屈,使……屈身,使……折服。使动用法) 7、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即近处和远处,形容词作名词) 8、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作状语,像奴隶那样,当做奴仆。) 9、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 (明,表明;形作动。大,重大意义,形容词作名词) 10、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形容词用为名词,先导、表率) 1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名词用如动词,伸张) 12、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仆,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1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名词动用,出任……巡抚) 14、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激昂,形容词用如动词,激动振奋) 15、不敢复有株治(株,动词用如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16、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文言知识整理

《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文言知识整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赐予)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幽僻) 来吾道.夫先路(同“导”,引导)缙.绅、大夫、士(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境界危恶,曾见.错出(同“现”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 ..(同“皎皎”,光明显耀)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2、一词多义(例) 使: 使.北营(出使)会使.辙交驰(使者)奉使.往来(出使的人,使者) 竟使.遇哨(假使)使.来者读之(让)使.臣奉璧(派)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使者)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出没于长淮间.(之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彼节者有间.(间隙)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付之度.外(考虑) 当: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在……时候)北邀当.国者相见(掌管,主持) 然五人之当.刑也(在……时候)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 ..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如: 如.扬州(去,往,到)固不如.也(比得上)其如.土石何(拿,对)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固: 斯固.百世之遇也(实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固执)崤函之固.(险固)相如固.止之/索之固.(坚决,坚持)

五人墓碑记知识点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有”通“又” 2、敛赀财以送其行“赀”同“资”,资财,钱财。 3、独五人之皦皦,何也?“皦皦”同“皎皎”,这里指名声显赫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同“搢”,插。 古今异义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私人: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3、按诛五人按:查办。今常用义为:压住。 4 颜色不少变颜色:面貌、容貌、脸色。 5.视五人之死视:比较。 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首领:头颅,脑袋。今:领导人 词类活用 1、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隶那样。 2、去今墓而葬之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 3、其疾病而死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4、为之声义声:名词用作动词,伸张 5、缇骑按剑而前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名词用作动词,出任巡抚。 7、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记:名词用作动词,作记。 8 、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形容词用于名词,远近的人;远近的百姓。 9、抶而仆之仆:动词使动用法,使……倒下 10、安能屈豪杰之流屈: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11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哀,形容词用作动词,哀惜,惋惜 12 不复敢有株治株治:动词用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13 激昂大义激昂:形容词用作动词,激动振奋。 14 尽其天年。尽:副词用作动词,享尽。

《五人墓碑记》知识梳理

《五人墓碑记》知识梳理

《五人墓碑记》知识整理 一、字音 蓼(liǎo) 缙绅(jìnshēn) 阉(yān) 祠(cí) 旌(jīng) 湮没(yān) 欤(yú) 皦(jiǎo) 敛赀(zī) 缇(tí)骑(qí) 抶(chì) 仆(pú) 呵(hē) 噪(zào)溷(hùn)藩(fān) 傫(lěi)然(rán) 詈(lì) 脰(dòu) 函(hán) 逮(dǎi) 投缳(tóuhuán) 矫(jiǎo)诏(zhào) 钩(gōu)党(dǎng) 株(zhū)治逡巡(qūnxún) 猝(cù) 曷(hé)故赠(zèng)谥(shì) 社稷(jì) 户牖(yǒu) 扼(è)腕(wàn) 冏(jiǒng)卿(qīng) 暴pù 二、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有”通“又”) 2、独五人之皦皦(“皦皦”通“皎皎”) 3、亦曷故哉(“曷”通“何”)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通“搢绅”) 5、敛赀财以送其行(“赀”通“资”) 三、古今异义词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义:品行成为)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亲信,心腹) 3、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不同寻常) 4、颜色不少变(古义:面色) 5、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头颅) 6、吴之民方痛心焉(痛恨) 四、重点实词 1、以旌.其所为表扬,表彰 2、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清理,整理 3、慷慨得志之徒.一类人 4、吾社之行为 ..士先者品行作为 5、众不能堪.,抶.而仆之忍受;笞打,鞭打 6、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亲信,党羽 7、吴之民方痛心 ..焉痛恨 8、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追究,查办 9、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有的 10、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向来回头 11、大阉亦逡巡 ..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立即12、佯狂不知所之.者往,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