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练习题及答案:秦汉时期的文化.doc

高三历史练习题及答案:秦汉时期的文化.doc
高三历史练习题及答案:秦汉时期的文化.doc

高三历史练习题及答案:秦汉时期的文化下列科技成就中,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张衡制造地动仪

C.华佗发明麻沸散

D.西汉记录太阳黑子

(请附上答案解析)

2、问答题:

秦汉文化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3、问答题:

丝绸之路与海上之路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A.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一,看来其重要性.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1)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朝独尊儒术,都具有大一统的特点,同时各地、各族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统一前提下风格多样的中华文化.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秦汉大规模吸取外来文化的长处,特别是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华文化接纳包容了西域、印度的文化;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西域,甚至远播欧洲,向南传到越南等东南亚地区.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九章算术》的问世、天文和医学成就等,表明那时的中国科学技术等处于世界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案例

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掌握 太初历,太阳黑子活动的最早记录,张衡的科技成就,《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的发展的特点,董仲舒的思想,王充的思想和著作,佛教的传入,早期的道教。司马迁的《史记》,《汉书》,汉赋的特点及其代表作,“乐府诗”的特点,秦汉陶塑艺术的代表“俑”,秦汉绘画艺术。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认识 1.秦汉文化是在秦汉时代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影响世界。秦汉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各个方面产生的辉煌成就,影响深远。秦汉文化是封建文化的第一高峰阶段,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阶段。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鉴赏水平。 3.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识和分析秦汉文化的成就。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概括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宏观分析概括秦汉文化特点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秦汉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汉的科技成就、哲学和宗教,分析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成就辉煌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一、制作课堂多媒体教学网页《秦汉文化》栏目介绍。

二、学生自学预习题:查阅工具书,了解名词“汉学”“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阴阳五行”及地动仪的原理等;每人在教材内外寻选一段“汉赋”或“汉乐府诗”,朗诵体会一下。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秦汉时期在政治制度创新、社会经济、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等方面取得重大发展,这些发展培育出丰富的秦汉文化。与那些在当时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相比,文化方面的成就往往显得波澜不惊,但恰恰是这些成就,也往往是留给后人的最主要遗产,影响深远。 我们首先要掌握秦汉时期中国人取得了哪些主要的文化成就。 一、知识网络 秦汉时期中国先民在科技、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印发空白知识网络表,每人一份,可以在课前填充完成;屏幕显示空白知识网络表,以下依次请学生结合对教材的阅读来概括) 1.科技成就 (请学生概括天文方面的具体成就后,教师补充) 我们的祖先历来关心宇宙形态、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天文历法又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尤其古人相信天象与人世间的事是有联系的,因此对天文学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秦汉时期在天文学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提问:汉初制订的太初历有什么优点?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太初历比以前的历法完整,准确程度提高。 汉代还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屏幕显示材料,教师解释) “(汉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三月己未(十八日),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汉书·五行志》

高三历史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秦汉文化的特点。太初历;张衡的科技成就;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西汉前期的纸;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及其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基本特点;董仲舒及其思想与著作;王充的思想及其著作;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早期道教的经典及早期道教的活动。司马迁与《史记》;《汉书》。赋与汉赋的代表作;乐府诗。秦汉陶塑艺术及其精品;秦汉铸铜艺术及其代表作;秦汉绘画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秦汉大一统,社会比较稳定,封建经济发展,促成了文化发达昌明。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又为秦汉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立体观察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2.儒学的改造,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情况较为复杂,其影响又是多方面的。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较能反映不同学生的各自的思维特质,教师宜尽力保护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同时,要积极引导,循循善诱,使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渐纳入科学的轨道。 3.秦汉时期,文学艺术的创作思想活跃,许多作品气度不凡,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欣赏这些文学艺术的精品,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文艺鉴赏水平。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中国在世界上最先跨入封建时代,秦汉时期又迅速进入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这是秦汉文化气势宏大、辉煌灿烂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和思想、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就。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向世界展现了特有的东方文化的魅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要点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 1.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3.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4.奋发向上,气势恢宏 二、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 2.数学 3.医学 4.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三、哲学与宗教 1.两汉思想领域的基本状况 2.董仲舒的儒学 3.王充及其《论衡》 4.佛教的传入 5 道教的形成 四、史学的巨大成就 1.司马迁与《史记》 2.《汉书》 五、文学的新成就 1.赋的兴起与汉赋代表作 2.汉代诗歌

【压轴卷】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题(含答案)

【压轴卷】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2.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变化 3.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应运而生,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4.据《汉书·儒林传》记载,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古代学官名),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材料反映了汉武帝( ) A.兴办太学,教授儒学B.支持儒士参政,享受俸禄 C.改造儒学,创建新儒学体系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孕育出了与西医学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与概念范畴的中医学。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是( ) A.擅长针灸的华佗B.尝遍百草的神农氏 C.使用“四诊法”的扁鹊D.“治未病”的张仲景 6.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原因 A.刑法残酷B.骄傲自大C.剥削沉重D.失去人心 7.清朝赵翼说过,“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自此例一定,历代作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这里“此例”是指( ) A.纪传体通史B.国别史C.纪传体断代史D.编年体 8.《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A.武将权力膨胀B.地主势力增强C.外戚专权D.宦官专权 9.从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景帝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是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坚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其中休养生息的措施不包括( )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的 一、基础知识掌握 太初历,太阳黑子活动的最早记录,张衡的科技成就;《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和张仲景医学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特点,董仲舒的思想,王充的思想和著作;佛教的传入,早期的道教。司马迁的《史记》,《汉书》;汉赋的特点及其代表作,“乐府诗”的特点;秦汉陶塑艺术的代表“俑”,秦汉绘画艺术。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认识 1.秦汉文化是在秦汉时代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影响世界。秦汉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各个方面产生的辉煌成就,影响深远。秦汉文化是封建文化的第一高峰阶段,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阶段。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鉴赏水平。 3.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识和分析秦汉文化的成就。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总结知识结构的能力。秦汉文化成就多种多样,涉及科技、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因此知识点繁杂,对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对高三学生来说要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这是分析、理解、阐释历史的基础。 2.培养学生宏观地分析概括秦汉文化特点的能力。教材对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了四点。对高三教学来说,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简单地记忆这四点,而是把这些特点作为秦汉文化特点的示范参考。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对秦汉文化成就的微观学习,尤其通过与已经学过的夏商周的文化、春秋战国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理解和体会秦汉文化的特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秦汉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条件。一个时代的文化是一个时代社会的反映。在指导学生掌握秦汉文化成就的同时,把这一节同第二章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把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秦汉文化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对秦汉时代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正确认识文化现象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秦汉的科技成就、哲学和宗教,分析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成就辉煌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一、制作课堂多媒体教学网页《秦汉文化》栏目介绍: 名词解释(“汉学”、“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阴阳五行”、“导引”等。)科学原理(地动仪的原理、造纸过程。) 历史图片(秦始皇陵兵马俑组图、长沙马王堆文物组图、汉代画像砖石组图等。)史料摘录(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关于张衡对月食的解释,张衡传、蔡伦传的有关内容,《九章算术的内容。) 讨论区(秦汉文化的特点、秦汉文化成就的原因和影响)、相关链接(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网址)、知识结构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卷(带答案)(4)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卷(带答案)(4) 一、选择题 1.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A.使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B.导致农民纷纷弃农经商 C.导致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削弱了D.是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之一 2.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变化3.《史记》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这表明 A.政权系统,尚不完备B.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C.君相矛盾,尚不突出D.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4.“阿房,阿房,亡始皇”是在秦朝时期流传的一句童谣,从中你能解读到准确信息是 ( ) A.陈胜吴广为起义进行迷信宣传B.始皇焚书坑儒,加速灭亡 C.阿房宫建立直接导致秦朝灭亡D.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 5.造纸工艺的进步使得书写材料发生了根本革命。导致这场“革命”的造纸技术革新家是() A.张角B.蔡伦C.董仲舒D.张衡 6.每当提起历史,我们就会想到那是离我们很久远的事情,其实,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历史离我们很近。下列活动,我们从中感受不到历史演进脉搏的是( ) A.阅读《史记》B.到博物馆参观 C.采访老红军战士D.和同学交流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 7.秦统一六国后,福建首次被纳入中央王朝行政建制,属闽中郡,其郡守产生的方式是A.世袭继承B.地方推荐C.皇帝任命D.考试选拔 8.“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这次“真正的统一”是() A.禹建立夏朝B.嬴政灭六国,建立秦朝C.汉武帝大一统 D.武王伐纣,建立西周 9.1973年,在威海市发现了一个秦代铁权(见下图),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统一),嫌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①统一了六国 ②确立了皇帝称号 ③统一了度量衡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1)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1) 一、选择题 1.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A.使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B.导致农民纷纷弃农经商 C.导致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削弱了D.是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之一 2.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变化3.“阿房,阿房,亡始皇”是在秦朝时期流传的一句童谣,从中你能解读到准确信息是 ( ) A.陈胜吴广为起义进行迷信宣传B.始皇焚书坑儒,加速灭亡 C.阿房宫建立直接导致秦朝灭亡D.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 4.刘秀建立东汉后,励精图治,使汉王朝出现“中兴”局面,但东汉中期以后国势却日渐衰落,导致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 A.黄巾起义的打击B.皇帝年幼,无法主政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D.州牧割据,威胁中央 5.每当提起历史,我们就会想到那是离我们很久远的事情,其实,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历史离我们很近。下列活动,我们从中感受不到历史演进脉搏的是( ) A.阅读《史记》B.到博物馆参观 C.采访老红军战士D.和同学交流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 6.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秦始皇此举旨在 A.维护国家统一B.保障社会稳定C.实行暴政统治D.确立皇权至上7.“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李冰B.蔡伦C.祖冲之D.毕昇 8.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原因 A.刑法残酷B.骄傲自大C.剥削沉重D.失去人心 9.如果你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件 ①焚书坑儒 ②书同文,车同轨 ③颁布“推恩令” ④张骞出使西域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10.公元前207年,项羽起义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决定性战役是()

先秦时期习题

板块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 一、选择题 1.(2018·广东惠州期中)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王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 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 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 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解析:B材料中涉及的“子”“公”“伯”“侯”“男”等都是后来的贵族爵位等级名称,所以材料说明在商代出现贵族爵位等级萌芽,故B项正确。由材料中血缘相近的被称为“子”可见宗法制尚未形成,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 2.(2017·河南中原名校质检)据钱穆《国史大纲》记载:“盖耕稼城郭之国,本已先周而有。周人不能尽灭之,以与周之诸侯并存;而此诸邦亦力不敌周人,认为共主,以天子礼奉事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异姓封国已显露出反叛之心 B.推行分封实际是西周势力的拓展 C.西周的大一统格局已经形成 D.诸侯纷争的局面在西周已经出现 解析:B据材料可知,周人无法灭掉“耕稼城郭之国”,只能分封这些国家为诸侯,而“耕稼城郭之国”也不敌周人,只能以周王为“共主”,西周通过分封这些“耕稼城郭之国”扩大了西周的势力范围,B项正确。A、D两项出现于西周后期,C项秦汉时期大一统格局形成。 3.(2017·湖南株洲一模)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材料主要说明( ) A.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C.商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 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解析:A材料中“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能使权力平稳过渡,从而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是秦朝以后,不符合材料时间,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嫡长子继承制是否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表明西周实行血缘政治,故D项错误。 4.(2018·北京朝阳区期中)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先天弊病”是指( ) A.贵族执政 B.层级严密 C.尊卑有序 D.代远情疏 解析:D分封以同姓王族为主体,宗法按照血缘亲疏来划分政治等级、维系统治,随着代际传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卷含答案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社会政治大转型”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2.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很多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学家。以下属于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成就是 A.首创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B.擅长开刀等外科手术 C.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D.编制医学体操“五禽戏” 3.为了巩固统治,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叫“光武中兴”,他是 A.刘邦B.曹操C.光武帝刘秀D.汉武帝 4.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变化 5.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柳宗元的观点是() 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 6.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应运而生,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7.造纸工艺的进步使得书写材料发生了根本革命。导致这场“革命”的造纸技术革新家是() A.张角B.蔡伦C.董仲舒D.张衡 8.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孕育出了与西医学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与概念范畴的中医学。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是( ) A.擅长针灸的华佗B.尝遍百草的神农氏 C.使用“四诊法”的扁鹊D.“治未病”的张仲景

10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八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本节学习重点: 1、秦汉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2、科技成就; 3、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特点; 4、佛教传入的时间和道教兴起的时间、主要经典; 5、《史记》和《汉书》; 6、汉代文学的主要代表; 7、秦始皇陵兵马俑 一、秦汉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1、历史地位:① ② 2、特点:① 统一性:A、 B、 多样性: ② 原因: 表现: ③——科技领先世界 A、 B、 C、 ④,表现出 背景: 表现:A、 B、 C、 二、先进的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①西汉:A、 B、 ②东汉:张衡:A、对作了 B、发明测定方位的,比欧洲早 2、数学:《九章算术》:①成书时间: ②历史地位:A、 B、 3、医学:①《黄帝内经》:成书时间: 历史地位:A、 B、 ②《神农本草经》:成书时间: 历史地位:

③名医华佗:时间: 成就:A、擅长,被誉为 B、发明,比西方早 ④名医张仲景:时间: 成就: 评价: 4、造纸术:①发明过程:A、西汉前期——表现:出土的纸是目 前 B、105年造纸术,造出植物纤维纸,人称 ②向外传播:A、 B、 C、 ③发明意义:A、 B、 C、 三、哲学的发展 1、西汉:对儒学的发展 ①思想:A、 B、 C、 ②核心: 2、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 ①著作: ②思想:A、 B、 C、 四、宗教:形成新格局 1、佛教的传入:①,佛教经传入中国内地。 ②派使臣到求佛法,请来两为高僧并为他们建造了 2、道教的兴起:①兴起时间: ②形成途径: ③主要经典: ④主要学说: 五:史学的巨大成就 1、《史记》:①作者: ②体例: ③内容:

2、《汉书》:①时间: ②作者: ③体例: ④内容: 六、文学的新成就 1、汉赋:①特点: ②缺点: ③西汉:A、特点: B、代表作: ④东汉:A、特点: B、代表作: 2、乐府诗: 七、雕塑与绘画 1、雕塑:① ② ③ 2、绘画:① ② ①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汉朝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文化。 ②秦汉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蓬勃发展,风格多样。 先进: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的问世、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影响: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称中国学为“汉学” 。 气势恢宏:如万里长城、秦陵兵马桶、《史记》等。 ①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日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1700多年。 :东汉著,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所著《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擅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麻醉药,早西方1600多年。 。 8世纪传中亚,并经阿拉伯传至非洲和欧洲。 统一前提下 风格多样 东汉

2020年本溪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第一次模拟试题带答案

2020年本溪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第一次模拟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色……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下列对“天下响应”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 C.大批贫民流离失所D.首领黄巢的精心策划和组织 2.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当时经济困难 C.重视“以德化民” D.当时人心思安 3.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变化 4.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大兴土木B.大兴文治C.休养生息D.平抑物价 5.造纸工艺的进步使得书写材料发生了根本革命。导致这场“革命”的造纸技术革新家是() A.张角B.蔡伦C.董仲舒D.张衡 6.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孕育出了与西医学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与概念范畴的中医学。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是( ) A.擅长针灸的华佗B.尝遍百草的神农氏 C.使用“四诊法”的扁鹊D.“治未病”的张仲景 7.每当提起历史,我们就会想到那是离我们很久远的事情,其实,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历史离我们很近。下列活动,我们从中感受不到历史演进脉搏的是( ) A.阅读《史记》B.到博物馆参观 C.采访老红军战士D.和同学交流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8.“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李冰B.蔡伦C.祖冲之D.毕昇 9.《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长达3000多年的史事。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①诸侯争霸 ②文景之治 ③巨鹿之战 ④官渡之战

论秦汉时期文化的大一统-2019年文档资料

论秦汉时期文化的大一统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沧桑,中华民族, 以创造了灿烂的古代物质文明著称于世,同时又是一个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源流深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的祖先不但善于创造、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特有经济、文化,而且善于吸收和融合外来的先进文明。翻阅我国历史,其实更像是一部战争史,但每一次经历了战争的更替、聚散分合、迁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始终如一,而且越是 历经磨难、遭遇坎坷,越是增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是中华民 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 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干年而不衰的" 大一统" 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 关键阶段。秦汉文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大一统" 的文化。 、文化大一统的基本要求和标志 个人认为本要求和标志表现为:社会制度的创建;价值系统的奠定。 社会制度的创建,标志着政治统的完成和思想统一的进行,标志着社会秩序的稳定,是统治者自觉进行文化建设的反映;社会制度的创建, 确立了该文化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在客观上起到了思想导向的作用,对处于文化深层的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思

维方式,也起着引导方向的作用;社会制度的创建,使该国属于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别的文化要素(子系统),整合于一个统一的制度之内,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统一类型的文化。同时原来的不同文化的要素(子系统),又可以在整合后 发挥更大的功能。 秦汉(主要是汉代)时期创建的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 位一体的土地所有制度; 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和特征的、君主专制 的政治制度,以儒为主, 以法为辅,以阴阳五行为理论骨架而统 合诸家的思想文化制度; 以太学为主导的官方学校教育制度, 等。都从不同的层面,对大一统的、多民族的、趋善求治的中国 古代文化类型及其特点的形成,起了文化整合的作用。从整体结 构和功能而言, 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很大程度来自秦汉时 期所创建并为后世所承袭的各项制度,以及这些制度在功能上的 整合。没有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文化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便没有后世所谓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生。 价值系统的奠定,是文化类型确立的前提。一种文化类型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文化类型,其关键即在于该文化的价值系统的特质。价值意识的自觉,价值系统的建立是特定文化系统的凝聚力、向心力之所在,是该文化之所以如此的内在根据;值系统的奠定, 对于特定类型的文化,起着巨大的整合作用和价值观方面的导向 作用。文化价值系统的奠定,形成了一个主导型的价值观念。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社会制度特别是文化价值的整合作用, 使不同

【压轴卷】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带答案)(1)

【压轴卷】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带答案)(1) 一、选择题 1.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秦朝 A.加强文化控制B.分封,行郡县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D.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2.对大泽乡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翻了秦朝的统治B.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 C.领导人是陈胜吴广D.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3.为了巩固统治,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叫“光武中兴”,他是 A.刘邦B.曹操C.光武帝刘秀D.汉武帝 4.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A.秦朝疆域辽阔 B.秦朝统一货币 C.秦朝统一文字 D.秦朝统一度量衡 5.一位历史学家说,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的境界;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精到的手腕完成。以下史实能支持后一种观点的是() ①实行郡县制 ②建造阿房宫 ③统一度量衡 ④修建骊山陵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6.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变革

高中历史人教版:2.7 秦汉时期的文化1

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以下文化成就:太初历;张衡的科技成就;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西汉前期的纸;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及其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基本特点;董仲舒及其思想与著作;王充的思想及其著作;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早期道教的经典及早期道教的活动。司马迁与《史记》;《汉书》。赋与汉赋的代表作;乐府诗。秦汉陶塑艺术及其精品;秦汉铸铜艺术及其代表作;秦汉绘画艺术。 德育目标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中国在世界上最先跨入封建时代,秦汉时期又迅速进入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这是秦汉文化气势宏大、辉煌灿烂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和思想、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就。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向世界展现了特有的东方文化的魅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能力目标 1.秦汉大一统,社会比较稳定,封建经济发展,促成了文化发达昌明。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又为秦汉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立体观察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2.儒学的改造,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情况较为复杂,其影响又是多方面的。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较能反映不同学生的各自的思维特质,教师宜尽力保护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同时,要积极引导,循循善诱,使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渐纳入科学的轨道。 3.秦汉时期,文学艺术的创作思想活跃,许多作品气度不凡,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欣赏这些文学艺术的精品,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文艺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1.秦汉文化的特点。 2.秦汉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 3.董仲舒的新儒学。 4.司马迁与《史记》。 5.汉赋与乐府诗。 6.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 ●教学难点 1.秦汉文化的特点。 2.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和图片。 2.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考点一“百家争鸣”及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1)经济:铁犁牛耕开始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 (3)阶级关系:“①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 (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②思想解放运动。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空前解放,各种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孔子、孟子等人奠定了后世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 之间的斗争。 图解历史“百家争鸣” 1 / 22

2 / 22 教材补遗 “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 “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是自由,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评、自由流动。“百 家争鸣”不可能出现在春秋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春秋战国后,“百家争鸣”式的自由是历史夹缝中的自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重视复兴诸子时代的自由精神,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社会,而不是修补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纲常伦理和等级秩序。 二、先秦诸子思想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影响 儒家 孔子 (1)政治:思想核心是“③ 仁 ”;强调统治者“以 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 (2)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孟子 (1)政治: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了“④ 民贵君 轻 ”的民本思想 (2)伦理:主张“性本善”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 大宗 荀子 (1)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 道家 老子 (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2)提出“⑤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3)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开创道家学派 庄子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道家思想得到发展 法家 韩非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提出了系统的法 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

3.秦朝大一统格局的建立

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授课日期第3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资料教材、PPT、板书 课题秦朝大一统格局的建立 教学目标要求 知识 与 技能 通过观察时间轴、结合秦朝疆域图及其历史线索的梳理回顾秦朝的历史格 局;结合秦的统一,能够正确认识秦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 秦末农民起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过程 与 方法 运用相关史料,学会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从中发现问题,对秦统一 的原因、意义及秦朝灭亡的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解释。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结合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的相关史实,认识秦实现大一统的意 义,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教材分析重点对秦统一的原因、意义及秦朝灭亡的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解释。 难点 正确认识秦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秦末农民起义中认识到人 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认识秦实现大一统的意义,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板 书 设 计 秦朝大一统格局的建立 课后 小结

在这个基础之上把它们加以修缮和连接,于是连绵起伏的万里长城就修建了。它的两端分别是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图片:孟姜女哭长城】但是长城的修建也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像我们非常熟悉的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就源于这一背景,也从侧面说明了长城的修建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非常大的负担。 在长城修建之后这一地区的百姓有了一个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在同时秦王嬴政还派大军去征讨南部的越族。越族是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图:秦朝疆域图】这场战争先后进行了八年,收复了越族之后秦王嬴政在这个地方设置了三个郡加以进行管理,进一步的巩固了边疆地区,而秦朝的疆域也变得更为辽阔了。 【地图:秦朝疆域图】我们来看一下在南征北战之后秦朝的疆域范围,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这样的一个疆域范围相比较之前可以说是空前辽阔了,而在这样空前辽阔的范围之内又生活着很多的不同的民族他们不再像之前一样因为战争而不得安生,而是有了一个安定的环境去进行生产和生活。 (二)大一统的举措 【图片:秦始皇】秦王嬴政用十年的时间结束了诸侯争霸的局面,他觉得自己的功劳非常大,此时王这个称号已经配不上他了,应该给自己找另外一个称号,选一个什么样的称号呢?【图片:三皇五帝】在传说中三皇五帝是功劳非常大的人物,于是秦王嬴政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了一个字,给自己取了皇帝这样的称号。他自己是第一任皇帝称为始皇帝,在他之后他希望还有第二位、第三位,一直这样传到秦万世。 在确立了皇帝这样的称号之后面对着如此广阔的疆域,该如何进行管理呢?秦王嬴政吸取了之前西周的教训,他认为作为统治者最为重要的是应该加强权力。于是他把全国的最高决策权都集中到了自己手里,但是所有的事不能都由皇帝一个人来做呀,于是他在中央设置了三个机构。【三公九卿结构示意图】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但是他没有调兵权,调兵权是掌握在皇帝手里的。除此以外,他还设置了一个机构丞相来帮助他管理全国的大小事务,这么来看这个丞相的权力就太大了,皇帝不放心,他设置了一个机构御史大夫负责帮助他监察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中央设置的这三个机构称为三公,在三公之下他还设置了很多的机构,远不止九个,我们称为九卿。三公九卿机构这样的建立就帮助皇帝处理了很多的事务,但是最后的决策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中央确立了制度之后,那该怎么样来管理地方呢?围绕着这一个问题,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当时的争论做了这样的记载,当时的丞相王绾和大臣李斯,他们针对地方管理问题,进行了一番辩论。【材料:李斯和王绾的辩论】秦始皇最后听从了李斯的建议。正如李斯所说,西周实行分封制,后了解皇帝这一称号的由来。 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 思考从秦朝始,必然采取郡县制的原因。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卷及答案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从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景帝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是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坚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其中休养生息的措施不包括( ) 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B.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C.汉高祖让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国D.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当时经济困难 C.重视“以德化民” D.当时人心思安 3.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变化 4.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大兴土木B.大兴文治C.休养生息D.平抑物价 5.造纸工艺的进步使得书写材料发生了根本革命。导致这场“革命”的造纸技术革新家是() A.张角B.蔡伦C.董仲舒D.张衡 6.据《汉书·儒林传》记载,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古代学官名),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材料反映了汉武帝( ) A.兴办太学,教授儒学B.支持儒士参政,享受俸禄 C.改造儒学,创建新儒学体系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秦始皇此举旨在 A.维护国家统一B.保障社会稳定C.实行暴政统治D.确立皇权至上8.“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李冰B.蔡伦C.祖冲之D.毕昇 9.汉文帝曾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这反映了汉文帝提倡( )

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秦汉文化的特点。太初历;张衡的科技成就;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西汉前期的纸;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及其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基本特点;董仲舒及其思想与著作;王充的思想及其著作;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早期道教的经典及早期道教的活动。司马迁与《史记》;《汉书》。赋与汉赋的代表作;乐府诗。秦汉陶塑艺术及其精品;秦汉铸铜艺术及其代表作;秦汉绘画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秦汉大一统,社会比较稳定,封建经济发展,促成了文化发达昌明。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又为秦汉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立体观察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2.儒学的改造,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情况较为复杂,其影响又是多方面的。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较能反映不同学生的各自的思维特质,教师宜尽力保护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同时,要积极引导,循循善诱,使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渐纳入科学的轨道。 3.秦汉时期,文学艺术的创作思想活跃,许多作品气度不凡,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欣赏这些文学艺术的精品,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文艺鉴赏水平。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中国在世界上最先跨入封建时代,秦汉时期又迅速进入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这是秦汉文化气势宏大、辉煌灿烂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教学要点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 1.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3.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4.奋发向上,气势恢宏 二、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 2.数学 3.医学 4.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三、哲学与宗教 1.两汉思想领域的基本状况 2.董仲舒的儒学 3.王充及其《论衡》 4.佛教的传入 5 道教的形成 四、史学的巨大成就 1.司马迁与《史记》 2.《汉书》 五、文学的新成就 1.赋的兴起与汉赋代表作 2.汉代诗歌

习题: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精练含解析2

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 1.(2019湖北武昌模拟)孔子不以族源作为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认为华夏之作为违背礼乐文明则应贬其为夷狄,夷狄之作为符合礼乐文明则应褒其为华夏。孔子的态度说明( ) A.华夷观念已经不复存在 B.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 C.华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 D.血缘关系失去政治意义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孔子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是看其言行是否符合礼乐文明,说明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故选B项。当时华夷观念依然存在,故排除A项;C项明显错误,排除;材料不能体现D项。 2.(2018湖南长沙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君及贵族、官僚为壮大自己的势力,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士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合则留,不合则去”。这一现象( ) A.加剧了争霸战争的残酷 B.导致了学术思想的活跃 C.抑制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成熟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材料中的“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合则留,不合则去”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地位提高,并可以灵活流动,这有利于学术思想的活跃,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战争的残酷性,A项错误;士阶层的兴起有利于社会结构的变迁,C项错误;官僚政治形成于秦代,D项错误。 3.“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 C 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强调以德服人,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因此C项符合题意。“王”字在甲骨文中象征着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